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46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1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管理体系创新方法

自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后,我国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测以及监测质量管理力度呈现日益加大趋势,相关部门采取的环境监测技术也向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发展。但值得一提的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人们重视环境监测程度相比略显逊色,而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而言,一些部门人员对其重要性匮乏认识,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质量跟不上发展,影响到整体环境监测与保护质量水平。

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环境管理和经济增长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但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经济增长成为人们过于注重的对象,而管理与保护环境却被忽视了,从而导致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脱节。在我国发展城市进程中,很多废弃物被工业生产等行为制造出来,并且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及时的处理这些废弃物,导致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局面,对人类生存造成影响,使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现阶段,我国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污染的抑制和治理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从总体视角来看,环境污染的积累是多年形成的,要想使其被彻底根除短期内完成是极为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即使环境监测管理机制被引入,但由于这一体制还没有得到较长时间的运行,而人们在质量管理方面不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的管理作用在实际运行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2.质量管理人员能力低,缺少质量管理积极性

就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来看,存在的最为关键问题就是制度处于试行阶段,相关机构或部门人员不具备较高的质量管理能力,往往在实际工作中把质量管理放在被忽视的地位,质量管理积极性匮乏。相关部门在对质量监测或管理人员进行配备时,录用与选拔人才严格化欠缺,所配备的部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有的相关专业证书还不具备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完成的质量水平不高,从而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处于滞后状态。

二、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构想

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处于滞后状态,因此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在对滞后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以下几点创新对策提出来: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要想立足长远视角实现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细节问题层面上,而应把法律手段充分的运用起来,这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利用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以下几点为具体措施,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专门组织建立起来,并把相关的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利用法律条令定位环境监测,运用法律法规的力量加大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力度,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从人员和制度以及法律方面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供质量保障。

2.改进并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法律保障机制只发挥了辅助手段作用,而具备威慑的是功能作用,对于环境监测质量而言,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是其对质量管理达到重视的最为关键环节。当务之急就是把原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创新,建立一套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与社会发展达到相适应,这对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创新构想而言,属于重要内容所在。笔者认为,所设立的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从国家和区域两个范围设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

3.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目前,有一些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开展实验室质量管理活动,或以国家实验室认可要求为标准,但是就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而言,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必须具备保证,从而能够确保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并能够使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具有保障,监测点位具有代表性,完整的进行现场采样等等。因此应结合环境监测特点,以客观规律和管理执法需要为导向,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从而使其与实际相适应,并能够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被贯穿,具备完整性,并能够从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的角度为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因此在实际中对其遵循贯彻极具必要性,而且必须具体落实执行到位。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国内质量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所占的比例还很高,相对而言综合素质也较差,同时,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又极具复杂性,从而很多人员不能完全胜任实际工作,最终导致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各项制度建设的完善方面,培养质量管理人才也应被纳入重点环节。以下为具体措施:大力开展培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活动,并着重把实际问题引入培训中,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指导活动的开展;加强技能训练管理人员,从而为其管理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能够使自己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有效治理我国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结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并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借助管理监测机制,使管理体系达到科学化和合理化,加强工作制度的有效性,在机制发达有效健全的基础上展开环境规划,从战略上促进可持续发展性,这是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张有志.浅谈管道施工与环境保护[J].现代商业.2011(26)

[2]周根华,张瑛,唐永贵.关于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7)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分析

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就是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1.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监测的定位问题始终没有真正解决

在第五次全国监测会议提出的“环境监测是一项政府行为”的基本认识、“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基本方针和“环境监测要为环境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保护执法实施技术监督,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的基本职能,但是并没有上升到法规,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致使监测站在具体实施中缺乏依据,也使一些环保局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监测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重监理、轻监测”、“重产出、轻投入”、“重检查、轻数据”等现象,也使部分监测站的综合实力和整体能力有所下降,全区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能有所衰退。

1.2设备老化、仪器短缺情况严重

由于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不断颁布、更新、许多监测仪器已无法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遭到淘汰、新的仪器设备又无能力购买。缺少大型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仪器配备不足,对于诸多的污染因子难以提供精确的监测数据,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发展,限制了监测水平的提高。

1.3管理滞后、环境监测网络运行不畅

由于监测站定位分工不明确,相互配合能力较差,部分监测站存在争抢创收性监测任务的情况;各站之间比较闭塞,相互技术交流,业务交流、信息交流机会较少,不利于监测站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使监测系统缺乏相互协作、整体作战的能力;监测人员培训制度不健全,上级站对下级站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较少,不利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2.质量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不仅成分复杂,而且在时间、空间上成分浓度的分布广泛、变化较快。只有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是对监测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和应用的全过程控制。

对监测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监测人员、监测仪器等的要求都是质量保证工作所包含的内容,监测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监测技术的规范来实施。只有将质量保证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才能取得有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的监测数据。

3.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措施

3.1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在质量保证方面的领导作用,质量保证管理机构要在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监测部门要制定完善的质控计划,对质量控制措施要有规定。对质量保证工作要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监测过程中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监测站站长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2提高监测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

3.2.1做好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纠正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大力加强监测站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监测站的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思想和认识。

3.2.2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加强队伍建设

在监测站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爱民、为民、利民的自觉性;开展监测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勤奋工作,有觉悟、有知识、懂业务、守纪律、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3.2.3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对监测站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行为规范,明确工作内容、标准和要求。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强化群众监督,设立监督电话和信箱,高度重视社会投诉。3.3仪器设备保养与维护

监测仪器、设备是监测人员日常现场采样分析必备工具,由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为使监测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状态,监测站要求工作人员把握仪器使用的每个环节,从仪器的进出库、日常的维护保养等方面都做了细划。有专人对仪器的进出库进行登记,填写进出库登记表,记录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仪器使用状态等相关信息,并对每一台仪器做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这样保证了所有的仪器使用都处于受控状态。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3

【关键词】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对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促使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继续应用传统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无法为环保局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要想符合现阶段环境检测的要求,环保局需要对环境检测系统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我国环境的质量。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原.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施及改进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职责上、地位上、经费上、能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按照我国理想的工作水平、质量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更比国外先进的国家落后一大截;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管理意识不强、专业人士缺乏等问题,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基层环境监测站现状

1.1职责逐步明确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评价、采取措施的关键工作环节,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成立,使该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落实;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其管理、技术不分离的状况,对于其管理和技术在分开落实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对于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发展,将其环保部门,与其他水利、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有效地进行调节和配合,使其监测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内容,更加的规范、科学;使得责任得到有效的落实,直接避免了以往对于监测站的指责,使其以往混乱的监测报告局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直接推动了监测业务、监测技术、监测管理的发展和改善。

1.2地位有所提高

通过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及近期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中,对于其环境监测工作、事业的定义,能够明显地看出,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还是有一定意识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也对于其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环境监督职权的行驶和管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使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地位有效地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法律的完善,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随意执法的现象进行管控,使其业务运行逐渐步入正轨。

1.3经费逐步缓解

在制约基层环境监测站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经费紧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地方、县级监测站,对于财务创收,存在一定的困难;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业务拓展等得不到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也逐渐地重视起来;此时政府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财政支持,有效地缓解了其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颁布,也明确地指出了将其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使其监测能力、技术提升,所需的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1.4能力逐步加强

监测能力,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同地区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使其不同地区之间监测能力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是导致监测能力薄弱的因素。随着我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财政支持的增加,使得不同地区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例如,以往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的是手工操作、化学分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像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先进检测设备的应用,使其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意识不够

管理工作落实的质量,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发展,以及监测业务的开展,是有直接关系的;对此加强完善落实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实际上,很多的基层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存在轻视环境监测管理,重视监测业务拓展的现象;使其监测工作的开展,逐渐地成为了走形式,反而使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未能形成体系,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评审、认证前后,完全是两个态度,表面化的工作,对此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危害,导致其经济利益得不到改善。

2.2缺乏人才和资金保障

人才保障,是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基础,而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促进管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其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条文中,也直接表明了要想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的操作知识、能力,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专业性人才,具备一定的从业资历。但是实际上,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严重的资金紧张的问题,并不能对其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做出保障;甚至是没有相关管理的预算,只能够维持监测任务的开展。其次,基层环境监测站,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并不具备管理的能力,甚至很多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并没有指挥的权利,只是听从相关部门的调遣,使其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后,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不具备是国家规定的专业水平,缺乏操作知识、专业技能,针对于专业性的问题,并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判断,使其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对策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5

[关键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保

[中图分类号]X8[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3-170-1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境监测的质量贯穿于监测的整个过程,从布点、采样到实验室分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导致监测数据的不真实,因此,要想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精密、可比、完整的监测数据,就必须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1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应用tQC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因此,运用tQC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2.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3结语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受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过程,分析测试使用的仪器,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测试环境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6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之下,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个国家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环境监测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上开展的监测工作,其监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出被监测环境状态与发展趋势,该种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依据。传统环境监测工作主要使用物理监测与化学监测法,然而这些监测方法无论是在监测成本还是监测效率,是很难满足监测需求的,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监测方式,种种研究显示,生物监测就能够很好的弥补物理监测与化学监测的不足。

1生物监测的原理和特征

1.1生物监测的原理

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是一种互相制约、影响以及依存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出存在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如果其生活环境遭受污染,那么有害物质就会在生物体中迁移和积累,久而久之,各个生物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与生长情况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利用生物来监测环境能够有效反映出环境污染情况,与物理检测和化学监测相比而言,生物监测有着分散性、复杂性、长期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是一种涉及多目标、多角度、多学科的工程,但是,生物监测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种方法的使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生物监测法,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开始应用该种监测方式,例如,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中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在了排水管理中,加拿大在1971年制定了渔业法,使用鱼类成活率来分析排水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生物监测技术的起步相对较晚,从20年代80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种标准、系统的检测体系,还有待进行发展。

1.2生物监测的特征分析

传统物理与化学监测方式仅仅只能分析出环境指标偏离情况,是无法分析出其生物化学效应的,但是采用生物监测法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这一指标,与物理与化学监测方式相比,生物监测的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1.2.1连续性与长期性

物理监测与化学监测只能够反映出当时监测情况,无法分析出采样前以及采样后的情况,而生物监测能够富集生物周围生活环境的各类信息,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反映出环境污染状态。

1.2.2综合性

环境中各个污染物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孤立检测是无法获取到理想检测结果的,物理监测与化学难以对多种途径与多种类型的污染来开展评价,生物监测能够反映出不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能够为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的依据。

1.2.3灵敏性

对于在环境中污染时间较长,取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微生物,能够通过生物监测工作进行提早预警,这就有效提升了监测工作的灵敏性。

1.2.4探测性

物理监测与化学监测难以评价出未知的监测指标,无法分析出不明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危害,实质上,不仅仅是已知污染物,未知污染物也能够对生物产生生物学效用,生物监测法不仅能够监测到已知污染物,还能对未知污染物的毒性进行分析,全面反映出不明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1]。

1.2.5非破坏性

生物监测法能够利用动物毛发、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脱落树皮进行监测,不会对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产生破坏。

1.2.6经济性

使用生物监测法不需要使用大量的仪器,能够进行大面积布点,在边远地区也能够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监测费用,有着理想的经济性。

虽然生物监测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还尚未制定好完善的环境标准,监测专一性也相对较差,难以对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2]。

2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

生物对于环境的变化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因此,生物监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微生物监测法

微生物监测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生长情况来分析环境污染情况的一种方式,常用的微生物有纤维素分解细菌、假单细胞总数、放线菌、菌根真菌等等,近年来,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基因重组均也开始在生物监测中得到了使用。其中,发光细菌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发光细菌有着简便与快速的特征[3]。

2.2生物测试法

生物测试法就是利用生物污染情况出现的生物变化来分析环境污染情况,该种方式主要应用在污染源的监测中,在废水处理效果的检测、污染程度的评价与污染物的追溯方面有着理想的成效。

2.3生物群落监测法

生物群落监测法已经开始在水体污染的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该种方式也能够应用在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的监测中,在水体污染检测中,指示生物包括鱼类、着生生物、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几种类型。

2.4生物残毒测定法

生物残毒测定法就是利用生物含污量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一种方式,生物对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农药与重金属有着良好的富集能力,因此,计算生物体内的残留量就能够分析出环境污染情况,具有理想的精度[4]。

2.5生物传感器技术

与化学传感器技术相比而言,生物传感器有着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的优势,在复杂的环境体系中也可以实现连续性的在线监测,在水质监测中,能够采用生物传感器来监测水体富营养化、BoD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关报道显示,使用光纤生物传感器还能够有效分析出地下水中的残留炸药含量。

2.6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基因芯片、pCR与分子杂交技术,能够得出污染物与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分析出具体的作用靶点与作用机理,继而预报出环境对于生物体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分子生物学技术常用的指示生物有藻类、无脊柱动物、鱼类、细菌与种子植物[5]。

2.7生物标志物法

目前,生物标志物法也开始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一定的使用,很多专家学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Damiens使用贻贝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测试地中海污染情况,计算了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取得了良好侧成效。

3结语

总而言之,生物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会继续为各个领域的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起步状态,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的范围需要涵盖到管理、技术以及方法上,相信在相关专家与学者的努力之下,生物监测技术定可以在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阿克木・吾马尔・关虎丙,扎依尔・买买提尼牙孜.浅议生态环境监测对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09(04)

[2]房英春,刘广纯,田春,何小惠,宋钢.浅析河流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及指标生物[J].水土保持研究.2005(02)

[3]田仁生,邹首民,张治忠.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上海环境科学.2003(07)

[4]李天威,聂永丰,严刚,田仁生,王业耀.论我国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优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2003(01)

[5]高峰,帕丽达・牙合甫,庞梦舟.被动采样法监测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污染现状[J].环境工程.2014(05)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positioning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Sensing):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8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市民的健康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城市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的作用。

1城市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监测指标体系不科学

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主要依托消化吸收国际环境监测技术和治理成果导致关键监测技术的滞后发展,表现为部分环境要素的监测项目不全面,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所以使得监测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际验证的不断反复检验和优化才能达到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目的和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发展时间并不长,在人才力量、资金支持、科技支撑、仪器辅助等方面的水平提升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监测数据缺乏完整性和可比性,难以说清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关联,难以进行环境质量的预警分析。此外,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但监测经费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监测机构职能通过不断优化监测布点来获得更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这样就形成在部分城市区域形成监测盲点,而这些区域整是环境问题叫明显的区域,也是环境监测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的一个原因。

1.2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水平低

不同的污染物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掌握的污染物分析技术较单一,对于很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防治缺乏具体类型具体采样分析和治理的系统性技术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前沿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新型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方案。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异、机构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水平明显存在优势,作为基层的地市级监测机构在监测体系中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却没有明显的人员和设备优势,因此在解决实际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在有效调度的前提下,仍然会对环境监测和现场处置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1.3缺乏环境治理应急常态机制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对于突然性污染事故缺乏常态应急措施,虽然各级环保部门针对地区的特征风险源编制了应急方案等系列措施,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演练。但是,近年来环境监测队伍更新较快,年轻的技术人员并不具备实际的应急监测经验,缺少对污染现场的控制和安全防护经验,对于严峻的污染形势难以适应,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环境风险。同时,当前环境监测和分析的成本较高,便携式高效现场监测设备价格高,仪器设备备品和耗材供应途径少,应急监测缺乏日常的保障机制,加之地区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在处置突发环境事故时难以及时应对。

2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了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要想促进城市环境监测治理工作的发展,就要从解决主要问题入手,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的实际状况,逐渐改进城市环境监测治理工作。

2.1确定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标准

由于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标准,所以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定性、治理与惩处工作缺乏规范性。环境监测人员要重视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监测作为一种预警性工作可以有效防治环境问题的发生,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所以有效的监测也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标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完成。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要不断加大环保指标的制定力度,不断引用借鉴城市环境保护成果显著国家的监测标准体系。促进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设备的不断完善,完善技术参照标准。

2.2确保监测的科学合理

要想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信息,就必须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只有掌握了真实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治理方法的正确有效,才能保证措施的行之有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首先,要设置科学的监测因子。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对污染物进行评鉴,把危害大、易产生的污染物作为重点监测对象。我国环境监测指标多为综合性的,缺乏针对性和特征性,要想实现监测的合理、科学与真实,就要确定特征性指标。第二,改变监测形式。我国主要的监测形式是固定化监测,就是设置固定的监测装置,之后就只是定时去检查并记录数据,这种形式缺乏灵活性和连续性,使得监测数据发生异常时却无法及时发现,导致环境问题处理措施滞后。建立灵活连续的监测形式可以保证监测人员及时科学地获得环境问题的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第三,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和毒学原理进行监测。研究污染物质的毒理和生物学原理可以帮助监测人员掌握有毒有害物质的客观特性,并掌握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第四,有效监测和评价监测数据。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复杂而繁琐,而且监测环境经常变化,使得监测数据有很多都没有参考价值,所以,监测人员要对监测数据进行筛选,选择可信的环境数据进行研究,确保监测数据的获取背景具有相关性和稳定性,根据可信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提出预见性措施,帮助城市环境管理和治理提高水平。

以城市水环境管理为例。水污染环境问题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对城市用水主要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管理,并把水的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对水量和水质进行统一管理。城市水环境监测部门要建立城市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做到监测工作的动态、连续。由于水资源分布的行政划分界限并不明确,且各个区域的水资源相互影响,所以各个行政区域要制定联动联防机制,增强合作。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城市供水的环保健康。有效监测地面状况,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沉降,有规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使地下水位早日恢复正常水平。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各地区要相互合作,做到信息的共享,对于严重的水污染事故,监测部门要及时进行治理,并按时向公众公布水环境信息。

3环境监测的意义、作用及任务

3.1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样品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2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环境监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来追踪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服务。在社会方面,环境监测可以用于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机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在污染事故纠纷中,它可以对环境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以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供执法部门仲裁;它可以对人员进行考核,对方法进行验证,对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3.3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它环境监测,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4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来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防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造成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中的废水、废气、噪音、光污染、垃圾、辐射等污染物大量排放,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及时掌握城市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现状。目前,我国对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受发展阶段、经济、技术、人员等多种原因影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9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

现如今,我国已逐步从制度、规范及技术角度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与管控工作。例如《环境大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管理规定》等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给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然而由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再加之监测数据容易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1.1质量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要想在大气环境检测中获得科学、精准的数据,首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体系。从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来看,在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设立了相应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但由于起步较晚,质量管控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质量监测管理机构内部控制系统与协调运转也还不够完善,无法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出实际效用,也就是缺乏全方位的管控体系的引导和制约。这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利的。

1.2采样质量有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的衡定标准来源于样品监测所得的数据结果,而数据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又取决于采样的质量。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影响采样质量的随机因素较多,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采样还长期处于边缘化阶段,采样片面性强、采样设备陈旧、采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采样难度较大等等,都是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的问题[2]。除此之外,现场采样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认知水准也会对采样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采样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忽略掉对现场环境以及周围工厂企业的生产情况的勘察,因而所取得的样品质量往往不高,甚至是处于失真状态。

1.3现场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现场监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对现场检测的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科学合理的监测布点是测定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要想及时有效地采集到全面而精准的样本,就必须加强对测定区域的现场监测管理。现场监测管理不仅仅是对监测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对监测设备及监测时间的管理,然而许多监测人员只是在上班时间进行取样,且对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缺乏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所在。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2.1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

要想保障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是其必要前提和基础。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应当对监测活动的整个环节进行严格周密的管理与控制,无论是实验室内的监测工作,还是实验室外的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管控体系的标准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气环境整体监测质量。其次,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也是保障监测数据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3]。完善的管控体系不仅能使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趋于规范性和完整性,也是全面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强大助力。

2.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与监督力度

对既定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样品采集是获得精准可靠的监测数据的有效途径。采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力度非常重要。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环境样本的采集应当充分考虑到时间及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工作前,首先应对监测范围内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并结合相关资料文献对检测现场有一个全面到位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采样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其次,为了保证采集样本的完整性和可代表性,还应对监测范围内的工业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污染的程度确定采样的频次和时段,并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严格的保存与管理;最后,对于监测现场所需的采样设备也应保养维护得当,这也是关乎检测现场采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3规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对于环境监测的想法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概念 特点 存在的问题 选购时的注意

环境监测仪器是针对环境是否有受到污染的数据进行监测,在环境保护的管理实施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起步较晚,所以还需要学习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改善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

一、环境监测仪器概念和特点

环境监测仪器通常是针对存在于水以及空气里的灰尘、噪音等等,可以用来监测使用的仪表仪器,通常包含了四类:“实验室里使用的通用大中型分析设备仪器、专业使用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在线使用的自动化监测设备仪器、应急事故专用的监测设备仪器”。实验室里使用的通用大中型分析设备仪器主要用于监测科研项目和要求精密的大型实验室数据分析;专业使用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其中包括了大气环境监测设备仪器、水环境监测设备仪器和各种由于污染的物理监测设备仪器;在线使用的自动化监测设备仪器通常是针对于存在有环境质量问题,以及存在排污污染源的数据指标进行自动化监测;应急事故专用的监测设备仪器通常是因为出现了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并且会造成其他的危害,所以才需要这种携带起来比较方便、使用方法简单、可以快速进行检测的设备仪器。

环境监测仪器针对监测目标的不同,会出现一些特性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不一样的特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仪器用来监测的目标会根据周边的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针对环境周边的质量比较稳定、量值相对比较低的特征。

1.环境监测的设备仪器就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1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高

1.2稳定性要求比较好

1.3针对监测目标的因子选择性较强

1.4测定目标的量值其范围一定要适当

污染源监测仪器主要是针对突然出现了污染排放物的污染浓度量值。针对污染排放物的污染浓度量值的变化大、浓度高的特征。

2.环境监测的设备仪器就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2.1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适中,能够满足污染排放物的监测要求以及排放的标准

2.2稳定性要求比较好

2.3针对监测目标的因子选择性较强

2.4其抗干扰性比较好

2.5测定目标的范围其适应性比较强

二、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环境监测设备仪器的市场发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相较于比较先进的市场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大多都是由一些中小的企业来进行生产的,因为企业规模和设备的限制,生产出来的多数都是中低档位的产品,产品的技术一般种类也比较少,后期出现的故障率极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比较短。产品的监测频率变低、采样的误差就会变大、监测到的数据准确性低,无法真实的反应出污染排放物的情况,这就会影响政府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2.现有的环境监测仪器在研究以及开发的能力上比较低,监测仪器配套的生产系统其能力也比较低,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需要。我国现在使用的高质量的分析仪器设备、以及专业使用的监测设备仪器和自动化监测设备仪器等等,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使用的国产设备仪器市场占有率比较低。我国现在生产的监测仪器技术水平只是世界发达国家在80年代左右时的水准,根本无法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监测仪器的研发资金在我国一些大企业中的占有额还不到销售额的1%,但是在国外监测仪器的研发资金却是10%左右,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针对污染监测系统的发展。

3.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比较低,劳动的产出率太低,相互之间的模仿性太严重。经过研究表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1国有大型企业其生产运行机制本身存在问题,无法更好的发挥出骨干带头作用;

3.2中小企业都是模仿抄袭生产技术,缺乏研发的资金,生产水平特别低,产品相同性太高,生产出的检测仪器质量一般,设备性能又比较差;

3.3研发团队无法跟企业生产团队做到紧密合作,无法快速的实现检测仪器产业化生产;

3.4政府对研发新的环境监测仪器,缺乏投资和风险的评估。

4.产品市场的供求方面存在着矛盾,高技术含量的检测仪器又比较短缺,根本无法适应现今严格的环境需要。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来分析,很大一部分的环境监测仪器还是依赖于国外进口。国内的生产规模还是太小、技术又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又缺少秩序化、生产技术其性能过于不稳定,所以导致了国产中小监测仪器供大于求的问题。

三、环境监测仪器选择购置时需注意的问题

环境监测仪器在选型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自身需要的实际情况,针对监测目标的特性需要,广泛的根据环境情况作出实际资料收集,根据最经济实用性的原则,通过对所有的企业产品进行对比,考虑到先进的功能和实际使用性,来选择最好最适合的企业来进行监测仪器的购买。在作出选择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1.为了节约资金成本过分的追求仪器的低价位。许多的企业在因为投入的资金有限,又想要应付环保上的要求,所以就会选择价格比较低的监测仪器以减少资金的投入。但是这些低成本的仪器都是由一些比较不正规的生产企业来加工生产的,仪器的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根本达不到环境监测的标准要求,售后的维护也无法及时做到,所以选择正规厂家的仪器是很重要的。

2.总觉得贵的就是好的,从而盲目的追求那些纯进口仪器。很多的企业在选购监测仪器时总觉得产品贵就是好的,特别是从国外进口的那些高价仪器就会更好,但是引进回来的设备仪器,无法适应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很多的额外功能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作用,这就在资金上产生了浪费,作用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根本不了解实际的监测目标的情况,过于盲目的选择环境监测仪器的型号。很多的企业在选择监测仪器的时候总是参考别的企业在选择时的标准,根本没有了解这个仪器的型号和技术标准是否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生产厂家其监测仪器测量的标准、范围以及维护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企业在选择仪器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千万不要随大流,切勿乱选择仪器型号。

四、总结

环境监测仪器的选型和管理,是做好环境监测的最基础因素,所以想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监测事业,就一定要很好的选择监测仪器的生产企业,保障自身的利益,提升社会环境监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育宏监测仪器的科学管理[J]干旱环境监测2009,23,(4).

[2]牟建浅析环境监测仪器的科学选题与使用管理[J]煤矿现代化2009(2).

[3]张蕖,吴爱冬加强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的探讨[J]海洋与渔业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