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桥梁;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1桥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1)侵占生物环境

桥梁在施工中会有一部分工程将长期并永久地占用部分土地,在此工程的施工期间会破坏一定程度的草地、林地等动植物生活的地方。

(2)扰乱生物环境

桥梁在施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而这些噪音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的正常生活,因此,一些对噪音比较敏感的种群会纷纷向远处迁移。据相关部门统计,虽然鸟类或者其他动物会根据施工中的噪音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也会给很多依靠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植物带来一定的间接影响。除此之外,光污染也会给施工周围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干扰,夜间行驶的汽车灯光会扰乱部分动物的视觉神经,久而久之,会导致动物们的生理紊乱,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和繁衍。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的桥梁都会在河流中建立桥墩,这样不仅会侵犯河流的阶段,还会造成挤压河道,导致河流中的水文特点发生改变,严重的还会发生滑坡、岸崩等事故,这些施工手段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生物的环境,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1.2对生物阻隔的影响

桥梁的建设主要是对桥梁两侧的生态斑块起到一定的沟通作用,桥下的空间是生物生活与扩散的主要通道,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桥梁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物种间的基因交换速度,还可以给孤立的物种带来生命的延续,给缺乏空间的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桥梁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过如果在规划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则会影响桥梁两边的生物沟通,从而形成了生物阻隔。比如,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过多的桥墩,超负荷的压缩河道断面,造成水流加速,会直接影响河流中生物的洄游。如果桥梁的宽度超出标准,就会增加阴影区域的面积,给动物带来胁迫效应,影响动物对生物的利用。当然,如果桥梁设计的高度较低,也会给动物带来胁迫效应,从而给动物带来阻隔影响。

1.3对小气候的影响

所谓小气候,就是适合动物生存的气候环境。动物的生存环境特别脆弱,周围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会影响小气候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在地表中,每一范围的区域都有其不同的微气候,桥梁所在的区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小气候也会产生影响。桥面结构建成后,会在桥面下形成一个无阳光、无降水的区域。而桥下的地表空间也就自然形成一个既阴暗又干旱的地块,这种环境特别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是植物生活的阴暗区域。因此,桥下的这种环境既不适合作为动物的生活栖息地,也无法成为它们的生物通道。

2桥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2.1坚持生态环保的建设理念

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广泛,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桥梁对生态系统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利用桥梁产生的积极影响来发挥生态功能,正确处理生态系统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桥梁在建设中应遵循“保护最大,破坏最小,恢复最多”的建设理念。桥梁施工环节较多,包括工程勘察、规划、施工及验收等环节,而各个环节中所产生的步骤都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尊重生物多样性,施工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周边植物、空气及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2.2在规划上考虑桥梁的生态作用

(1)生态调查与预测施工前期的勘察工作

对于桥梁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周围生态环境及动植物发展现状的分析与调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勘察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水文、气候条件,了解当地动植物分布情况、种类及土壤特性,做好生态调查,为施工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调查对桥梁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与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评估。

(2)在总体设计上考虑生态因素

①桥梁选址桥梁位置的选择

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建设在生态脆弱地区,包括稀有野生动植物生长地、沼泽地及湿地等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因为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容易受到工程建设的影响,所以应尽量避开。河流桥梁的选择应尽量选择河流顺治、主流稳定并且集中的河段,桥梁的轴线尽量保持与水流方向正交。如果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建设构筑物很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②总体布置桥梁的总体布置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桥梁的长、宽、高度及布置结构是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桥梁的长度与桥梁的规模息息相关,对桥梁的造价也有很大影响。出于对经济因素的考虑,桥梁工程师往往都会在满通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桥梁的长度,这会在无形当中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桥梁并不仅是运输车辆穿越河流的结构,它还会起到生物廊道的作用,如果缩短桥梁的长度,被缩短的部分一般都是动物的主要通道,这种压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桥梁两端的生物沟通,因此,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桥梁工程师在设计时要保留足够的桥梁长度,以便满足生物廊道的需求。

3结语

桥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以上我们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要想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意识到桥梁的建设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并合理利用桥梁的生态功能;其次要在桥梁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桥梁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交通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冰根,李绍才,孙海龙等.桥梁工程行为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2

关键字: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mpact,pointsoutthatwaterconservancyprojectimpactonthenaturalenvironment,waterconservancyprojecttoChina'secologicalbalance,theimpact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heecologicalimpactofriver,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errestrialecologicalenvironmentimpact,andthen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fluencecountermeasureundertakediscussing,examplesofmethodstosolvetheproblem.ihopethecantorelevantpersonnelsomeinspirationandthinking,tokeepsustainabledevelopmentofourcountry,promotetheeconomicconstructionofourcountry.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ecologicalenvironment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水利工程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过于快速的发展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据统计,我国在1949年后建立约2,2万座的大坝,这些大坝同时具有抗洪和制造经济效益的作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大坝建成之后,使我国的天然径流产生了巨大的变更,并且对河流周边居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具有长期持续性和不可逆转性。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在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影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及完善的管理技术,按照生态的发展原理,来解决环境问题,以求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对象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区域可以大致分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坝下游区的自然环境受影响因素主要有水质、水生物、湿地资源、社会经济等,主要源自大坝调蓄引起的情势变化。这种影响的结果有好有坏,并且属于长期性。库区的自然环境受影响因素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环境因素、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等,主要源自移民、水库情势等变化,这种情况易产生不利影响。

2、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平衡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首先,大型蓄水库可以增加库区空气的湿度,还可以防沙防洪,最终改善周围植物的生长状况。然后,水利工程可以优化我国水质,减少河道下游的淤积泥沙状况。最后,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我国洪水问题,缓解洪水灾害,调节地区的生态平衡。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将大大缓解我国的南涝北旱的问题。

2、2消极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会对水温、水位、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较大型的水利工程严重影响了水位和水温,大大减少我国耕地数目。其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部分生物的灭绝,影响生态平衡。然后,诱发地震。因为水利工程会造成地壳不平稳,提高地震的发生率。最后,水利工程中的输水管道渗漏,造成土壤沼泽化,使水位提高,造成水土流失。

3、水利工程对河流的生态影响

水利工程主要是在河道上修建水坝,久而久之就破坏了河流附近的生态环境,让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退化。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基本形态,使河流的含泥量和水深发生局部变化,从而影响河流的流通状况。一方面,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改变河流的水温、水位,水库的建设对于水质的影响尤为明显。因为水库的特点是:水流缓、水体大,并且在太阳辐射的附加作用下,使水库的水质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对河流的水质也有不利的影响。水利工程不仅使河流速度减缓,而且影响水质。

4、水利工程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不仅对水生生物有影响,对陆生生物也有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在水利建设和水利运行过程中产生。首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会破坏树林等植被。因为在建设水利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占地行为,对植被造成大量的破坏,并影响了陆生生物生活场所。并且水利工程所制造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水质产生了污染,为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使动物被迫迁徙,最后导致生态失衡。然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质污染会影响周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影响动物的居住环境,造成植物和动物的结构改变。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策

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需要朝向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进行改善,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缓解环境压力。所以,水利工程的工作者需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

1、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前,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价,最终制定出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案。要求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不仅要在经济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首先,在水利建设前进行严密的环境调查,对流域周围的温度、水温、土壤等进行调查,对环境进行了解。然后,结合相关因素对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大致预测,并且根据这些预测制定相应的防御方案,以尽量减缓水利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为了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经济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给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使得生态失衡,所以应该进行生态补偿制度。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可以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还可以分配一部分专业工作人员致力于环境保护中,以维持生态平衡。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进行影响性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水利工程的过快发展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对症下药,解决水利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具体介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指出几种补救方案。希望全文能够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和思考,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葛继稳;;;神农架长坊二级水库电站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做到双赢。

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综合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世界的能源危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河航运发达,非常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那就意味着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1]所以我国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和生物物种的影响等,所以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局部气候受局部上部气流控制,修建水利设施,会使工程上部空气湿度增加,因而会对局部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对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肯定会相比原来有所增加,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会聚积大量的水,在光合作用下,水增发的量远远高于原来的量,形成大量的降水。同时还会改变降水地区分布。积水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相关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而降雨增加,而背风而降雨则减少。”[2]第二、对水文的影响。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下游河水流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对下游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利设施蓄积了汛期和非汛期的河水,从而导致下游水流量大幅减少,水位下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生态问题。例如,下游的湖泊会因此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也会下降;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养殖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河水自净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水质恶化。第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设施建成后,局部水域会出现相对静止的流动状态,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泥沙大量沉积后,水质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水量上涨后会淹没一些地方,导致盐类和植物分解物溶于水,使得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生长。水库蓄水后,也就切断了泅游性鱼类的泅游通道,这势必会导致该种鱼类的死亡,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退化。第四、对土壤的影响。在浸没的地方,空气流通差,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差,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动植物生长。水位上升后,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因此,土壤出现沼泽化,过于涝的土壤使动植物难以存活。第五、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疾病直径或间接来源于水体污染。其次,水位上涨后,可能会对某些景观古迹带来一定影响。最后,水利工程的修建肯定要产生人口迁移,对迁移人民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土地的使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

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原来的状态,使原本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我想大部分不利影响都可以得到控制。水利设施能否带来高质量的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是一个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把环境问题放在第一位。深刻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的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工程的要求,不仅要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标准评价体系。修改评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指标体系,在施工前要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对工程地点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评估;进一步完善审批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力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我们收获的效益最大。最后,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由于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技术薄弱,加上资金的缺乏,导致我国无法建立庞大的环境监测系统,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系统还是可行的。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水利工程区域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水文情势、局部气候、河道泥沙、鱼类渔业、水质、水生物、岸边植被、鸟类、水力发电、当地文化等开展全面的分析”。[3]必须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能提前预警,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必须迈出的一步。综上所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作者:赵欢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华,何家华.浅谈水利工程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J].民营科技,2010.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态能源却在不断减少,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我国开始加大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力度,从根本上对水利资源进行开发,解决水利资源不充足问题。由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它的的确确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仰仗环境而生存,在发展更好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的平衡,以及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反作用效应。

一、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一)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比较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和影响比较大。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其范围往往是天然河道附近,其强行融入到生态环境当中,就会导致天然河流环境受损,会从根本上影响河流环境平衡性,另外还会导致河流中以及附近的生物受损。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建设下,必须在结合河段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截流措施,导致泥沙淤积问题出现,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含沙量等。

(二)对局部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大气环流的控制作用下地区性的气候都是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但是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就会把原本是属于陆地的区域变成了湿地或者是水体,从而使得气候变得较之前的气候更为湿润,并且对本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的作用,比如会感觉到气温的明显变化以及出现地区降雨等。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来说,会导致水蓄积问题出现,导致水蒸发程度增加,最终产生降雨,针对水库工程建设来说,还会在产生低温效应后影响降雨量。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结束后,库区会和水面相靠,导致空间能量改变,最终使得气温提升。

(三)对土壤的影响

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会产生一定的蓄水,进而导致地下水位改变,在水位异常改变后,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出现,另外还会导致土地沼泽化问题出现。针对那些淹没的土壤来说,其由于通气不足,就会使得其肥力大大降低,进而阻碍作物正常生长。且针对那些盐碱化后的土壤来说,会最终升到地表,在一定的蒸发条件下,会把盐分留在地表,最终导致生物枯死等现象出现。而针对沼泽化土壤来说,其湿度是比较大的,会影响生物正常呼吸等,另外还会导致包气带受损问题出现。另外泥沙淤积不仅使得水库的蓄水量大量减少,一到暴雨季节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危害下游的老百姓。

(四)对生物的影响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生物的影响,针对这里所说的生物,不仅包括水生生物,还包括陆生生物。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中,必须淹没陆地,这样就会影响该陆地上的生物生活。另外在施工建设下,水中植被就大大减少,导致水中微生物减少,严重影响水中动物的正常生活,长期下去会导致物种消亡等问题出现。而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可以对陆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优势,但会给水生生物生长带来劣势,不仅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受损,还会从根本上减少鱼类资源,阻碍鱼类正常繁殖。

二、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方法

(一)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

要想母本上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因此要首先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给生态环境必要的保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影响河流水文情况,还会影响河流构造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河流需水量足够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移民补偿工作落实到位,获取居民的支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从根本上保证因地制宜,保证施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针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加大对现场施工情况的监督管理力度,着重加强环境保护。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且要结合各个环节施工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消除施工建设对其的影响。在具体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当在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进而明确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度。且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创建相应的监管机构,定期预测影响施工的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结束后,要落实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必要时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必须对相关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要从根本上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动植物成长的保护,还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选择绿色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度,从根本上避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出现。遵循谁负责开发谁就要对质量负责到底,谁受益就要出钱负责维修,谁弄坏了就要进行赔偿与恢复的原则。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法律化的补偿机制。比如说针对开发河流就会对水里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的这一问题,就应该在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实现对这些鱼类的保护,从而确保生物资源不会产生衰退。

(四)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在工程建设的管理中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调度管理方案,既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进行水资源调度的时候优先满足所有的生活用水,再来重点考虑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其他的用水。要想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大施工监管力度,以免违规操作现象出现,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管人员要做好环境污染调查工作,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给与处罚,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可以为社会带来较大的效益,但在实际的施工建设当中,也必须做好水利疏导工作,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253-253.

[2]张瑞焕,曾新生.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城市地理,2014,(16):156-156.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内涵;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土地整理是国家从保障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应用、提高土地资源应用的质量和水平而提出的一项长期性土地资源应用规划模式。在此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可以进行土地调整、调整土地资源应用的结构、方式、保障耕地数量平衡,注重对于土地补偿政策的应用。具体来讲,本文针对土地整理的内涵、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

1、土地整理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土地整理指的是对于农村土地和市政土地的调整,从狭义上来讲,土地整理指的是对于农村土地应用的结构、方式等进行合理化调整。其主要的内涵有:对于土地进行平整、对于土地的土壤进行改良、对于零散的地块地形进行归并、合理化的应用土地资源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而对于非农用地来讲,主要是应用合理化方式对于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独立的工况用地等进行合理化调整。对于我国来讲,为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需要对于土地进行合理化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安全性,为今后ζ浣行合理化开发提供良好保障。其主要应用的方式有:第一,进行小流域的治理,开展水土资源环境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第二,进行高产农田的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第三,对于闲散、废弃的荒地进行开发和应用,增加耕地的面积。第四,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对于田、水、村、林等进行综合性建设[1]。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2.1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

通过合理化的进行土地整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安全,使得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活、生产等等。具体来讲,第一,我们通过对于土地应用结构、应用模式、土地产权方式、土地资源地块的合并等等,可以有效性的提高土地资源应用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土地资源应用的安全和效率,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自然的安全,有利于改善原有土地资源脆弱的地方,确保土地资源在今后可以进行持续性的应用,充分的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2]。第二,从具体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了生态用地的比重,进行生态建设屏障的设立,对于存在的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性的预防,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工作的持续开展。而应用产权调整方式来进行土地整理,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完善我国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对于土地资源应用的水平。通过合理化的开展土地整理工程,可以有效性提升土地的生产力、防治水土流失问题,在提升土地承载力的同时,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其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充分协调,全面性的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3]。

2.2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仔细的分析。具体来讲,第一,一些地方为增加耕地的面积,将原本的沼泽、湖泊、湿地等改造为耕地,使得这些生态环境的调节器失去以往净化环境、降低洪涝灾害、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使得原本在湿地中栖息的生物无法在其进行繁衍生息,直接导致生物的种类降低,导致众多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最终对于耕地中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侵袭,使其作物的质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第二,我们现有的土地整理中缺乏有效性的生态规划和景观的保护。比如: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土地整理对于气候、动植物、自然环境、水文条件等的影响,还有一些土地整理项目充分的考察美观,没有对于周边的道路以及其它景观进行充分考虑。比如:一些城市中的土地整理充分的考虑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其对于周边环境、景观等的影响[4]。

2.3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也在一些方面存在有利的影响。比如:第一,通过合理化的土地整理,可以保障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充分协调,建立起合理化的生态系统,创立出和谐的自然环境。第二,通过有效性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有利于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强其抗洪、排涝、抗旱的能力。应用合理化的农家肥等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提升种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农田林网等工程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第三,应用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资源的调整,可以充分的将农田资源进行有效性的应用,对于人地之间的矛盾充分缓解,提升耕地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方向进行转型,充分的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为保障经济的进步、社会的稳定贡献出一份力量[5]。

结论:对于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应用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土地资源的整理,提高我国对于土地资源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土地资源整理中生态自然环境的安全,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钰.浅析评价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206.

[2]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国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S1:340-345.

[3]刘世梁,安南南,王军.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09:1010-1019.

[4]金合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江西农业,2017,03:11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6

1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农田、草地、林地的影响。

在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论其规模大小都会占用一定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占地和清地,避免不了会对大量的草地、农田和林地造成破坏,导致区域动植物之间的平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使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受到破坏。

1.2农田水利工程对水域的影响。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会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废水及灰尘噪音产生,污水不经处理直接被排放到渠道中,从而导致水质受到一定的污染。施工中的垃圾被倾倒到河道中导致河道受阻。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土壤和植被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大量植物死亡甚至个别物种消失。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不仅会对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对区域性的生态平衡带来较大的影响。

1.3农田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目前农村一些水库的建设都是在现有的河流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水库建成运行过程中,不仅水流、流速、流量和水温会发生改变,而且水流会由流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导致河流规律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对河流自我恢复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水流自洁能力下降,有机物及有毒物质超标,严重破坏水环境的平衡。

1.4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由于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还会对草地、农田和林地等植被带来影响,这样在水域周围陆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会受到破坏,会对本地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食物链受到破坏,从而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2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1要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和布局,通过科学调查和论证,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对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考虑的同时,还要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水利工程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不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履行好对社会的责任,从而造福子孙后代,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2要因地制宜符合区域特点。

为了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则要具体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所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更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针对当地农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选址及施工等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二者能够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局面的实现。

2.3加强管理减少破坏行为。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工作,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工程管理部门都要对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行为进行制止,严禁故意或是直接排放施工废弃物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将保护环境作为自身应该具有的义务。对于日常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个人要及时的给予嘉奖,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群积极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在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农田水利部门自身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同时相关的职能部门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执法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现象的发生。对于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和废物行为而污染水环境行为的单位,要加大惩罚的力度,一定要从严治理,时刻敲响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督促各个生产单位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2.5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要认真实施。对农田水利工程要实行“谁危害,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农田水利工程和谐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平衡的同时又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

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更注重节约和环保,这就需要人们对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的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确保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7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其中,生物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环境系统由无机元素、气候、物理条件等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系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内的机构呈现出多样性且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系统可以看作是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所组成有机链条,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有机组合。

然而,金融系统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它仅仅是一个仿生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特性。

首先,“生物系统”是一个仿生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体系之上。社会组织由各类金融主体构成,以资产链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成为各主体之间的利润纽带,主体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金融主体通过提供融资产品、产品买卖、支付结算等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拥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次,金融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既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之间的划分及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第三,金融生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为调整的双重特性。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性。有效的监管制度则促使金融主体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进化,使其拥有超越自然生态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为避免出现金融市场恶化,避免对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金融机构通常会请求政府或者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和措施,使得金融生态又具有自为调整能力。

二、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认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1。

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包括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为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全体;分解者包括处分不良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发生并购、重组、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时的裁决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需要运转的基本资源,包括货币、科技、信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决定各类资源的运转方向,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由此形成了职责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则通过吸收、配置和交换资源,满足各类资源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各类资源在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和本系统之间的纵向流动,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互不共生的关系。金融生态模型见图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环境因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主体的发展,稳固资金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是制度的提供者,通过政策制度确定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准则,建构金融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和发展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政府又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实体,进入金融体系获取金融资源,通过买卖金融资源如国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协调其他金融主体。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制度的推动执行者,这样,政府的干预程度、扶持程度以及透明程度对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经济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产生和配置。金融机构是通过提品与服务使资源转化为投资效益,引导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而经济环境能够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影响着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转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潜力。不同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同,面对特定风险的特征不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

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则能够为创造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货币基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金融业的盈利性。另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性。

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是该经济系统及其环境具有活力的表现,对金融主体的经营环境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区域内实体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开放程度,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系自身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地区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商业诚信的建立,并且有利于保障金融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金融法治,即依法治理金融,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调整金融行政管理行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等一切金融活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关系。金融法治环境就是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法治是实现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作为金融生态的保护者,通过法律的引导和裁决,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如通过制定金融法律、准则,有效防范事前违规、违法经营,通过事后制裁,有效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等。

其次,金融法治影响着金融生态的构建。金融生态的每一个位置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法治影响着这些条件,通过制定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主体加入到金融生态,将不符合条件的主体剔除出去。法治指引着金融生态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其行为模式和经营范围严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诚信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信用,是对承诺事项的遵守和履行。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一个地区是否恪守诚信、文明经商,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诚信是经济环境的命脉。在金融行业,诚信则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信用,是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诚信环境好的地区,金融资产的坏账率普遍较低,合约违约率普遍较低,金融环境更加健康,体系更加安全,反之亦反。

四、金融环境的解释指标及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确定衡量金融环境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的基层指标构成,基层指标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由于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指标数量非常多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划分指标权重时时常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重复性。为此,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所谓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要按照一定分值转换成具体分数,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环境的得分,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得出环境因素的总得分,将基层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金融生态的影响量化为具体数值。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8

 

1 影响水利工程地的局部气候

 

1. 1 影响局部降水量

 

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首要影响就是降水量,具体体现在: (1) 降水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水库工程建设蓄积大面积的水,在光辐射下增加蒸发量,引起降雨; (2) 降水区域发生变化,水库的低温效应会影响降雨区域的变化,比如库区及其邻近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而相距一定距离的区则会增加; 地势高且迎风面降水增加,背风面减少;(3) 降水时间发生变化,夏季因水面稳定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对流变弱而减少降水; 冬天则相反,降水增加。

 

1. 2 影响局部气温

 

水利工程竣工后,因水库区与空间的接触性质发生变化,由陆地变为水面,使得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气温变化,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局部气温会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冬季温度升高,而夏季温度降低,夏季水利工程区域降温明显。同时,会降低局部的日温差和年温差。

 

2 影响水利工程相关的水文系统

 

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直接改变了相关流域的水文状况,对整个流域差生影响[2]。大多数水库建设于水质较好、水流急、水量较大的流域上游,水闸则建设在渠道、河道,利用闸门来控制水流量及调节水位,关闭闸门可防洪、挡潮、蓄水将上游水位抬升满足上游通航、取水等需要。开启闸门则可泄洪、排涝、灌溉等,或根据下游用水要求调控水流量。但是,上游水利工程如过度拦截非汛期水流,则会大大减少下游的水流量,降低水位,甚至出现断流,而入海河流会因河水流量变少而淤积泥沙,导致海水倒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3][4]。

 

水文系统变化主要有: 流量稳定性和频率变化; 季节性峰流丧失,流速变缓,急流消失; 水位落差变化较缓; 水量蒸发和下渗出现变化等。

 

3 影响相关流域的水质

 

3. 1 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流域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库区河道的水流速度变缓,使得浮游生物活动频繁,其产生的 Co2和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等形成碳酸化合物,沉淀水底,降低水质硬度; 二是河水停留时间较长,可使水中杂物沉降,提高水体清晰度。

 

3. 2 消极影响

 

因库区内水流速度变小,降低了水体与空气交换速率,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撒迁移,最终造成复氧能力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 水流速度变小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如河水长时间储存,则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水体营养化; 腐烂的植被、有机物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释放出沼气和 Co2,造成温室效应; 水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造成大量沉积,不能及时得到降解,造成水体次生污染而降低水质。

 

4 影响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地质

 

4. 1 影响土壤

 

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对库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盐碱化,这是库区蓄水后常见的土壤问题。水库的建设,会把下游区域的地水位提升,而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高,抬升到地面后经过蒸发、日照作用,盐碱类物质留存于地表,导致盐碱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2) 沼泽化,因水位抬升使得植物根系过于湿润而衰败,当潜水层提升到耕作层,会导致土壤湿度加大而造成包气带破坏,造成土壤沼泽化; (3) 浸没,水位抬高,土壤被浸没,使得土壤的通气环境变差,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弱,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4. 2 影响地质

 

水利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质,会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 (1) 地震,因巨大体积的蓄水加大了水压,在此状况下岩层出现断裂,是岩层和地壳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加大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2) 滑坡,水库蓄水后使得山坡山地的强度降低,易引发坍塌、山体滑坡等灾害。另外,一些大型水利水利工程需要大量泥土来填充,被挖掘区因受外力影响易发生坍塌和滑坡; (3) 渗漏,主要是因为对库区周围水文环境的改变,如水库出现污染则会对周边区域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5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应积极做好这几点: (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选择最佳区域进行建设; (2) 在实际建设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施工前应明确各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严格的限污标准; 施工中,应强化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体、水质、土壤、植被等进行密切监测; 在竣工后,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保护耕地;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在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

 

6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则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设计、建设、使用等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 科技视界. 2012,05(13) : 202 -203.

 

[2]王越军,候怀欣,韩会军.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11(21) : 43 -44.

 

[3]阳大兵.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16 -17.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ecologicalenvironmentundertheinfluence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includinglocalclimatetemperatureandlocalrainfall;scientificevaluationofwatertemperatureisaffectedbywaterconservancyprojectandmaketheeffectof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heenvironment,makewaterconservancyprojectsforthebenefitofthepeopleatthesametime,reducetheharmtotheenvironment.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ecologicalenviron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了解,全国已经建成了各类水库八万多座,累积堤防长度近三十万公里,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可以抗御洪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也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等等。尽管有这些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引发了生态和环境资源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持续深远的不利影响。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影响,才能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证水利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影响主要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气候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三峡大坝,它对地域降水的影响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的关注。她们利用测试仪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测量热带降雨率和地表温度高分辨率。代表研究机构为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宾西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卫星数据及数字模拟表明,三峡大坝造成的用地的变化,即三峡大坝蓄水量在从2003的66米急速的提高到135米,造成了大坝和秦岭之间区域的降水的增加,三峡大坝附近的降水量的减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许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会改变工程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其中,水库总库容在10亿m3以上,水域面积在100km以上的大型水库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分为两方面:气温和降雨。

1.1对局部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如水库,建成后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这使得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库区和周边的温度一般呈增高趋势,其中春季平均气温增高1.5℃,夏季变幅不大,秋季平均增高0.5℃,冬季平均增高0.6℃;

在冬季,大水库(水深>7m)的平均气温可比陆地高1.8℃~2.9℃;而在夏季大水库一般是发挥降温作用,在干旱地区降温效果尤为明显,平均可降低1.0℃~4.0℃,在高原地区则会表现出较小的增温效应,大约是0.2℃~0.8℃;在春秋两季,大水库年平均气温可增加0.8℃~1.9℃,对极端的低气温可增加3.0℃~5.0℃,气温日较差平均减小2℃左右,年较差减小1.5℃~2.0℃,在干旱地区可能减小5℃左右。因此,对局部气温影响比较明显的是大水库。

1.2对局部降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水面蒸发较强,空气湿度较大,会使降水增加,产生正效应;二是空气的运动,当气流进入水域后,由于风速增大,流线辐散,使得空气产生下降运动,进而使降水减少,产生负效应;三是在温暖季节,水上的温度会比陆地上低,大气层结构与陆上比起来相对稳定,从而不利于对流发展,同样会使降水减少,产生负效应。在湿润和比较湿润的地区,水汽会比较充足,而且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对流的发展或空气上升与下降运动的强弱,所以在温暖季节,第二和第三两个因素的负效应起主要作用,由此,水域及其周围邻近地区的降水会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在冷季,起主导作用的是降水增加的正效应,其影响效应远大于使降水减少的负效应,在湿润和比较湿润的地区,水域及其周围邻近地区的降水将会有增加的趋势。在我国季风区,因为在暖季降水比较集中,因此那时的水域一般都对其附近地区降水量产生减少的效应[3]。

在干旱地区,由于对降水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水汽来源或空气湿度,而全年各月,水域及周围的空气湿度都大于干燥的陆地,尤其是相对湿度要大得多,水域比干燥的陆地具有绝对有利的降水条件,所以不论是在冷季还是暖季,水域都会产生使降水增加的正效应。介玉娥对小浪底水库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库区降水量的变化,最终结果表明在库区周围的55km左右范围内,其平均降雨量增加了16.9%。

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质及水温的影响

宽阔的水域环境,会改变库区水动力条件,而在河流上筑坝建库则会使水域环境宽阔。水的流速变慢,水深、水面宽成倍增加,造成库内水体水质、水温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坝下游河流的水环境变化。库区水质变化的主要体现为: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的沉降、泥沙含量的增加。库区水体水质限制坝下游河道水体水质,以及坝下游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通常,如果河道水体水质本底状况较好,那么水库工程的建设对库区及下游河道水体水质几乎没有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水质本底状况不好,由于水库工程的调蓄作用使河道水量的减少,这将有可能加重水质污染。

3科学评价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含量居世界首位,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亿kw,但是水资源开发程度却不到20%,而发达国家为60%。可见,差距之大。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加强,使得水利工程建筑技术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总结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经验,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法规。

通过总结经验得知,尽管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水利工程对水利建设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流域的生态效益必须考虑。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前期,科学的评价水利工程可能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趋利避害;在水利工程的运行阶段,监测环境影响得到反馈信息,并跟踪评价,注意运行方案调整和改进要及时,修补已经造成的破坏,是破坏降到最低。

4结语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分析其对局部气候,水质和水温两个方面,可说明其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不但要考虑水利工程发挥重要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把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对环境影响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基本指标,趋利避害,才能保证水利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要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2005o08o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篇10

阿塔山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境内,地貌类型属于大青山北麓低山丘陵区。根据固阳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4.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4.2mm,多年平均风速为2.9m/s,年最大冻土深2.10m。工程座落在黄河一级支流昆都仑河上游,该流域为季节性降雨补给型河流,径流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838.4km2,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为1448万m3,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为81.86万t。本区土壤地带性分布划分为栗钙土带和棕钙土带,植被主要是以克氏针茅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其次为人工植被。本区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生态敏感度较高,植被稀疏,草原砾石化明显。根据现场调查及遥感数据解译,工程区域植被类型分为典型草原、山地植被和人工植被。主要植被群落组成为克氏针茅、短花针茅群落,克氏针茅群落,小叶锦鸡儿、克氏针茅群落和芨草、杂类草群落。人工植被主要是农田,农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油料作物和豆类作物。本区动物地理区划属古北界的蒙新区,区域内哺乳动物有蒙古兔、黄鼬、花鼠等,两栖类有青蛙等,鸟类有喜鹊、麻雀等。但由于人类长期干扰和生态环境改变,区域内大量野生动物消失。昆都仑河为季节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期形成的径流夹杂着大量山体冲下的石块、泥沙,河道内不适宜水生生物生长,也不存在珍稀、濒危等水生生物,无洄游和半洄游鱼类。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2.1.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影响是由于施工占地、施工道路修建、主体工程开挖及料场开采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和损失。工程永久占地破坏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草地,临时占地破坏的植被主要是草地。植被破坏后的地表,在大风及降水的作用下,易引发水土流失。

2.1.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由于施工噪声和人员活动,动物会主动趋避而逐渐离开施工区,周围的动物密度下降,等施工结束后,这些影响会自然消失。

2.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

2.2.1对植被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蓄水导致库区水位上升,水域面积增大,周边土地及植被遭到淹没,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地区生物量减少。但淹没的土地和植被占地面积相对较小,通过其他途径补偿后不会对区域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

2.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建库后在尾水区域的低平地段形成新的草甸和沼泽有利于鸟类的发展。随着水生昆虫增多,水量变化趋缓,浅水滩地增多,将形成涉禽的栖息地,河谷草甸鸟类群将逐渐增多。啮齿类动物由于水位上升,栖息地、活动范围减小,将向别处迁移。而与水联系密切的兽类数量会有所增多。同样,随着库岸植被向中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方向演替,适宜湿生草甸或沼泽的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壮大。

2.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由流水型转变为静水型,水深增大,流速变缓,水域面积拓宽,水生微生物有所增殖,鱼类栖息活动场所增大、饵料生物变多,适应于静水生活的鱼类种群和数量有一定增长。大坝下游水量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数量相应减少。但昆都仑河经常断流,且坝下游河流较短,鱼类极少,水库的建成总体上改变了原有的不利环境,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施工期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管理,严格划定工程活动区域,规定施工车辆路线,避让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对占用的草牧场及耕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做好水土保持和废水处理工作,避免污染物影响水体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临时用地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严禁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加强施工期环保教育,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及动物的生境、栖息地。

3.2运行期保护措施

加强水库运行管理,保障下泄生态流量,做好植被恢复及其日常维护工作。3.3环境管理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并监督各项生态措施管理制度。制定生态监测计划,对水库周边动植物物种、水库上下游水生生物定期进行监测。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