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科学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57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1

关键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X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17-02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进一步推进,配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大。作为对用户供电的末端环节,配电网的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电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1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福州配电网管辖范围以10kV电压等级为主,电压等级相对较低,面临点多、面广、线路长、设备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配电网安全运行对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2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进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随着电网公司对配电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日益提升,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很多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到装置、人员、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性违章、工作票、操作票执行不规范等情况依然存在,配电网安全事故依然未能

杜绝。

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不够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约束体系,零散的措施实施未能切实有效地将配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点到位。所以,面对配电网频发的故障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2.1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也日益融入市场竞争,向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过渡。受到传统的垄断体制因素影响,我国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陈旧的管理观念,要实现其科学化发展,应该破旧立新,注重科学管理转变。

2.1.1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的科学转变。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安全意识停留在关注“事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仅在发生事故后才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观念应该变“事后管理”为“流程管理”,注重事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科学、规范、精细的流程要求,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事前预防,消除配电生产隐患。

(1)加强隐患排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设备可靠性。开展对配电设备运行隐患的排查,隐患排查包括配电网运行结构的合理性排查,陈旧设备或家族性缺陷设备排查以及超期服役设备排查。通过排查建立档案,制定科学合理改靠方案,提升配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安全培训教育科学化,提升安全规范意识。现有安全培训教育均提倡以帮带教育为主,授课方式也是以老师傅的经验教育方式为开展途径,缺少创新的、科学的培训方式和生产流程规范入脑入心的培训。虽然电力企业日前以推行作业流程规范化,实行现场质量控制卡,但“控制卡”是否科学、现场执行情况是否执行到位,未能有规范科学考证。

通过制作规范科学模拟仿真的各工种、各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培训模式,从新员工培训抓起,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安全规范意识。

2.1.2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转变。首先,在配电生产安全的监管方面,应实现从强制监督到员工自发安全行为的转变。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以强制监管为主,并与奖惩挂钩来纠正员工的习惯性违章。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工作流程不清或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所以,从提升管理效率应从自发性出发,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该通过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建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风险辨识和评估的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其次,在配电安全的措施方面,应该实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即:提前预测系统风险,并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控制措施,集中于对安全风险的分析和判断。

2.2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的模块化,结合配电网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分为9个单元:安全管理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管理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

上述9个单元不仅涵盖了配电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部分,还进行了适度地延伸,搭建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框架,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按照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要求各供电企业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

2.2.1注重现场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例如,针对线路相关设备的巡查和维护,线路运维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含:是否提前制定了巡查计划线路巡查计划的可行性是否审核并获得批准线路巡查过程是否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如未顺利进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线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登记记录问题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对处理效果进行跟踪等。要求工作人员根据标准流程来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2.2.2注重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如下图1所示,除了现场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外,在企业具体工作标准的制定上,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完善的设备管理和作业指导书有利于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规范化的程序,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即使是不同的人或没有此类操作经验的人,也能够根据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统一标准地去开展工作,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达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图1配电安全生产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2.2.3注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具体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9个单元,可以归纳为:

安全管理单元。安全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安全生产方针明确、具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完善的相关流程与规定等。

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标准化的电网风险评估、设备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以及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措施,能够根据相关原则对配电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

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统一的事故应急预案、专项问题预案、现场和应急物资处理方案等。

作业环境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对于配电生产中接触的作业环境,有统一的要求,包括标识和划线管理、通风通光条件、建筑物的照明、消防、安保系统等。

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生产用具的编号管理和定期检查、设备的规范存放、生产用具的操作规范化、检查与维护的规范化。

生产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填写规范化、具有齐备的运行值班和巡检规范及记录、设备台账规范完整、五防装置功能齐备、作业过程控制有序等。

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针对不同的性别、岗位、工种定期进行体检,设置专业急救员,对危险物品和废料进行有效处理等。

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针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等。

检查与审核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安全检查、重大节日前安全检查、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专项检查、特殊时期保供电检查、对作业环境和安全用具管理的定期检查、企业内部定期内审和管理评

审等。

3结语

作为联系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正日益深入,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进一步推进,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洪杰.配电网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业技术开

发,2011,(3).

[2]王凌志.对配电网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J].大科技,

2011,(10).

[3]芦浩.配电网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J].企业技术开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2

关键词:科学管理 强化监管 医保基金 安全运行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为核心,辅之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低保职工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新型医疗保险机制逐步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以下方面论述了医疗基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管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建章立制,强化协议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从医疗保险运作以来的情况分析,降低医疗费用仍有很大空间,所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协议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事先监督、量化指标、科学指标体系、强化协议考核,通过协议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做到“四个结合”,即一要将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有机结合,强化协议可操作性;二要将诊疗规范指标和合理用药管理指标有机结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要将控制费用指标和减轻个人负担指标有机结合,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四要将事先控制和事后违规处罚有机结合,强化协议考核力度,重点抓住目录内药品备药率、药品费用占比、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人次均费用增长率、住院率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行为。

在管理上要努力实现联合监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考核;二是建立一支业余社会监督员队伍,加强日常监管;三是联合卫生、药监、物价、财政等部门进行联合监管;四是加大对参保职工的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医疗保险,支持医疗保险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要逐步改变从医院临床一线提拔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的传统方法,调整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强化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保险管理人才队伍,这对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政策研究,针对医疗保险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手段,同时又要避免僵化管理,努力实现医疗保险网络准确性、规范性、稳定性、安全性、连续性的质量要求。首先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信息系统建设,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参保职工医疗处理系统,让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清晰化,堵塞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检验、检查的漏洞;其次要实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实时联机,保证信息的及时、安全、统一和联网运行,使转院、转诊、异地就医等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疗保险费用审查的要求;再次是要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第四是要建立参保人员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和管理。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要强调系统设计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代码,同时要注意系统软件的可操作性和界面的人性化。

四、科学结算方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科学合理地结算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险基金正常使用和运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合理利益的原则,探寻不同的结算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支付的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服务相对等,即物有所值。通过实行全年总额控制、每月定额结算、年终考核决算、结合单病种结算、均值管理等复合型的结算方式,及时调整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结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以及医疗保险患者应享受的医疗待遇。在结算中,对于大额医疗费用要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定期评审大额医疗费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同时定期公布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有关费用情况,强化社会监督。

五、加强沟通,注重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间的配合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是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注重与它们的配合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一方面在政策制订前要注意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确保政策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中要经常深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强化考核,确保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医疗保险的共同管理。

六、坚持“三改并单”,强化和完善医疗服务的管理

要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协调配合,围绕三项改革的总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三项改革的整体统筹推进。首先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选择上,要根据参保人员的人数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比例。其次要进一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细化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协议和管理措施,严格药品费用的合理占比。再次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基本费用监管时,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立足于既方便参保职工就医,有利于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发展,又有利于基金安全运行。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3

(一)缺乏整体规划性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整体性的规划,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其同样需要整体性的规划和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许多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项目的计划性,反而将实施环节、技术支持环节看作为一个重点,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切实的展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应具有的整体性。(二)管理模式不科学现代化项目管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充分的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融入科学技术和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其需要强化管理模式的科学性。然而,根据目前我国管理模式的整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如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因素,这种在缺乏“人”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工作不利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根本的体现出人的动力。管理模式的不科学不利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效果的取得。(三)管理理念更新速度慢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项目研发,针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来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时代性。但是,就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并没有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理念更新速度慢,不利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提升,从目前来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发展不仅仅是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一种拓展,同时,也能从更大范围上进行拓展,保证信息的可持续性,确保信息发展的安全性,强化管理的动态性等等。(一)有利于规范化操作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针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进行的一项管理,其科学性的管理能够帮助我国的项目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化的进行,形成规范化的模式。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本身来说,需要相对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以科学化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将有所提升。首先,科学化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保证项目内部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进行相应的规范,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协调和发展。通过高效的管理工作能够带动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的速度,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从而更好的提升工作的效率,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升级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关键,以更为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基础开展的管理工作能处理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和规范化的呈现。(二)有利于展现出管理的动态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也在稳步的进行着,如何从更大范围上拓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好的发挥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和工作状态成为了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从本质上看,拓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挥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势,有助于更好的展现出动态化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就是针对项目过程的一种监管,它通过针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过程的一个全程监控,能够有效的进行评估和分析,更好的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的积极意义,从而在更大范围上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积极意义,需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以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带动管理的动态化,保证科技型和安全性的完整体现。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优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实状况来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结合我国现有的科研水平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优化,更好的带动我国科研项目的呈现。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因此,从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着手,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拓展和完善,从全面的角度来进行积极的规划和发展,以便于更好的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积极性。(一)完善管理的程序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需要完整的程序支持,在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其本身所具有的程序要求,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程序与升级程序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要求。首先,针对目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程序来说,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工作开始,一直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结束进行评估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这种基础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程序管理工作是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一种保证。其次,从提升化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来说,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其关键性的程序,针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就能更好的、更全面的促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以便于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二)强化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信息化和科技化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众多的积极因素,尤其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那么,针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科研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研究和发展而进行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够从更大层次上带动科研项目的发展,体现出科研项目应有的针对性。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在管理方法上也需体现出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的目标。导致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管理体制的不明确就是导致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关键性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不完善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规范,以便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有所依。其次,在管理方法的部署方面,要尽可能的强化部署的科学性,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与项目运用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全面的体现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三)强化素质的提升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来说,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十分必要的,以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内部需求为基础,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并积极的进行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以便于更好的协调和发展,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更好进步。同时,要培养符合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有针对的进行协调和管理,以人才的力量为基础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4

在管理工作中,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协调控制,形成有效的指挥组织。要采取规章制度的道德约束手段与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手段,形成管理工作中的硬性规定,所以,科学管理常以硬性管理的形象出现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经验来看,科学管理具有众多的优势,包括: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避免了个人的主观臆断;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要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提高管理质量;要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工作、以奖惩并举的方式,提高图书管内的管理效率。

1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的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已经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上,为公共图书馆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但是,在现在的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根据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从以下几点优化、调整、完善科学管理工作。

1.1引进人文管理中的优势,弥补科学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中存在着功能局限、特殊政策短效性、无法有效调动管理工作者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无法有效充分发挥图书馆内部与个体管理人员潜在的积极因素等内在缺陷。为了弥补新时期下科学管理中的众多缺陷,我们要在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中引进人文因素,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质量。人文管理具有以人作为管理对象、管理民主化、重视服务群众、非强制性与人性手段的采取等区别于科学管理许多的不同之处,被称之为柔性管理。正是如此,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可以互补各自的不同之处,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并不是两种互不相干的管理提,前者正是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完善,人文管理是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新模式。

1.2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安全性建设,促进科学管理水平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安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承担着发挥图书馆文化职能的重要责任。图书馆文化的安全性建设有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要根据科学管理的需求形成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安全物态的安全文化建设理念,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事业。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着众多的宝贵书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对信息网络的冲击,共公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安全性受到了中大的冲击。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公共图书馆的安全性建设要满足新时期下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满足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安全性需要、弥补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安全漏洞。

1.3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中的评估手段

评估手段,在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评估可以使公共图书馆长久的生存、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职能、检验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因此,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估体系,对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方向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十分要重视对评估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在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的评估手段急需我们采取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评估准则,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评估体系。在建立评估体系时,要坚持评估设计能够满足图书馆管理文献的需求、评估内容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评估手段公平公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评估指标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评估体系科学、合理、有效性。评估指标作为公共图书馆评估内容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中的实践作用。

2结语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5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等危险特性,从它的生产到使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我国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等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医疗服务单位还没有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可循。我院2012年顺利通过了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的认证,设施管理与安全(FacilitymanagementandSafety,FmS)是JCi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2年卫生部参考JCi评审标准出台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该标准对医院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出了重点要求。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6.8.7.3加强危险品管理描述如下:【C】①有危险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②作业人员熟悉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经过相应培训,取得相应资质;③有完整的危险品采购、使用、消耗等登记资料,账务相符;④有相应的危险品安全事件处理预案,相关人员熟悉预案及处置程序。【B】①加强危险品监管,重点为易燃、易爆和有毒害物品和放射源等危险品和危险设施;②定期进行巡查,专人负责,有相关记录。【a】主管部门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我们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对评审标准进行解读,并逐步实施,成就显著。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plan(计划)阶段,包括四个步骤:我们针对【C】条款进行分析,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的认知几乎为零;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及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为此,我们准备筹建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体系包括建立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及活动方案;制定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处理流程及安全事件处理预案;规定危险化学品使用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对全院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包括岗前教育和日常培训。初步确立目标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管理遵从率达90%。

第二阶段Do(实施)阶段,即实施计划与措施阶段。按照【C】条款要求所建立的体系进行实施:

本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成员包括药剂、检验、护理、总务、设备、院感及保卫等部门主管。管理小组制定了本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及管理小组活动方案,要求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各科室危险品进行查核,并作记录;每月召开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会议,反馈查核结果,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督导整改情况。

管理小组制定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及处理流程。根据流程要求,检验科负责制定每种化学危险品的物质安全资料表。物质安全资料表包括物质名称、化学属性或组份、危险性类别、理化性质、燃爆特性、毒害特性、储存地点、储运及使用之注意事项、应急处理方法、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内容。检验科、保卫科负责整理化学物质种类,编写《宁河县医院危险物质清单》。根据《宁河县医院危险物质清单》进行分类,由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进行出、入库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对危险化学品的供方进行环保和职业安全评价,符合要求者列为可供应对象。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以《危险性化学物质采购申请》提出化学品采购申请,经使用部门及采购部门主管批准、主管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各部门在采购所需化学品时,尽量选用环保型化学品,并通过查询资料或向供方索取化学品安全使用数据说明书,保障操作人员掌握所用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危险化学品入库时,经采购员、仓库保管员检验确认标识、批号、效期等合格才能入库。化学品应专库存放并按《危险化学品混存性能互抵表》分类、分区存放,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严格控制仓库的温、湿度。领用时必须填写《危险性化学物质领用申请》,写明领用用途由使用部门和发放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领取,并按临床科室需求限制领用量。各科室危险化学品要限量储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标识。危险化学品应在可密封的容器中存放,开盖取用后必须把盖盖好。使用时应防止泄漏,在工作完毕或工作人员暂时离开时,要将使用的化学品放入本科的危险品柜中。化学品使用部门应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节约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品资源。定期分析化学品的消耗情况,如发现异常时应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当危险化学品过期或废弃时,按化学品安全使用数据说明书进行处理。各部门应建立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工作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为了保证各部门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预案的演练,提高员工的防灾、消灾意识。

管理小组规定危险化学品使用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使用部门负责任人必须列出本部门目前拥有的化学危险品的详细清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减,并将此清单汇总到检验科、保卫科。我院截至2013年1月统计共有危险化学品共计43种,分布于45个部门。检验科是使用危险化学品种类最多的科室,使用20种。其次为病理科,使用11种.使用量最大的为总务科,锅炉使用的天然气(甲烷)777901立方,液氧70吨,水消毒的次氯酸钠12吨。使用最广泛,分布科室最多的前三种为三氯异腈尿酸,压缩氧,75%酒精。把本部门常用的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资料提供给员工,并督促员工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遵守正确的使用、储藏和院内运送程序。科室员工必须遵守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和使用指南,明确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并在每次使用之后做好登记工作;正确使用合理的个人防护设施;完成必要的在职培训,熟知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和有害废物的处理。危险化学品供给部门采购时必须确认供给单位的资质,尽量用低毒或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为全院各部门采购的化学危险物品提供安全材料数据表;发生化学危险物品重大泄漏、造成大面积污染时,立即联系专业技术部门对环境进行清洗清理,再由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监测,以确保环境与人员的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每月的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以利于持续改进。

管理小组对全院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包括岗前教育和日常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的员工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主要是安全防护措施培训。

安全技术措施培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作业场所的危害,防止使用者在正常作业时受到危险化学品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①替代:控制、预防危险化学品危害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原料的选择上,采取替代的做法,即:用无毒、低毒化学品替代有毒、高毒的化学品,用可燃物替代易燃物等,从而可有效地减少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或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②隔离: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将操作人员与危险化学品分开,这是控制其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最常用的做法,是将使用危险化学品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或者设置屏障,拉开使用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③通风:通风措施可以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使其浓度低于安全浓度,是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机械和自然通风进行空气置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④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阻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屏障。为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要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⑤卫生: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

组织管理措施培训:建立危险化学品的组织管理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一般的安全管理措施外,危险化学品的组织管理措施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危害识别:防止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危害识别。加强危险化学品的标识管理。②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危险化学品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许多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等造成的。因此,消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从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培训做起。③健康监护:健全的健康监护措施是确保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关键。对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操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对作业人员安排医务监督。对作业人员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情况要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案。日常培训由主管查核部门组织,针对每月查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阶段Check(检查)阶段。评审标准的【B】条款即为监管和巡查,即实施结果与目标对比。根据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要求,危险化学品管理小组制定危险化学品查核表,并指派检验科和保卫科专人负责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查核。查核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申购、领用、储存、使用、销毁等流程。重点关注危险化学品的存放量、使用量、标识及危险化学品相容性存放问题;同时关注是否每种危险化学品均制定化学品安全信息卡及对危险化学品溢散、泄露后的处理应急知识的掌握。最后,根据查核结果进行汇总、比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过查核,全院医务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管理遵从率达92%,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阶段action(措施),包括两个步骤。即【a】条款所示内容:主管部门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我们对查核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宁河县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切实、有效,为此,我院公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采购、储存、使用及处理流程》并依次执行,同时制订了年度危险化学品培训、考试方案;通过分析发现,全院职工对危险化学品的标识还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培训、督导。在此基础上我院制定了《提高危害物质标识认知率》的质量改善课题,持续改进。

总之,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我国目前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医院,也适应于医院内的科室、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医院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医院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医院上下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保障医院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马丽娟,孙菊梅.医学的本质:人文关怀[J].医院管理论坛,2004,6(9):14~16.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6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申报;数据库;展示交易;信息安全

在全球数据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极大的普及,科研人员面对传统的海量纸质文件进行项目申报、数据统计、检索和宏观趋势观察等变得十分困难。科研管理系统是以科研过程管理为核心,以计划、申报、审核、管理、验收、合同、成果等为主线,通过先进的“工作流程系统”对科研单位的科研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科研工作的流程,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满足各级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需要,使科研管理过程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科研办公效率的目的,也可为科研任务的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检索。科研管理在科研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影响着科研管理的效率、能力,而且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意义

1.1适应科研机构改革的需要,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我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的深化,促使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领域逐步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要求,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1.2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化手段

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的重点首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计划项目的多领域、多渠道的性质必然带来多样化要求,使传统科技计划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把从开题到成果鉴定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件、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并归档。管理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信息资料的需求者也只能通过到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杂志、科研成果汇编以及科研档案来获取信息,无法实现科研信息利用的准确、时效与便捷。再者,传统意义上的科研管理机构是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状态,在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尤其是检查、验收及科技合作方面,仅对科研项目实现文件进出收发,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办事人员,无法真正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信息网络化则对科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化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1.3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新型科学研究环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共享已有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促进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平台。通过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最大限度地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从而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信息网络化在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奖等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可提高公正、公平、公开的力度,在项目执行阶段起到了适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的作用,有利于即时获取所需信息,及时了解各种科研情况与数据,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2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内容

开发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全过程的电子化上报、管理、审批等。科研管理系统包含开发项目网评、项目管理、成果展示交易等子系统,管理的内容包含院外、院内项目(基金)管理、科研成果、专利、获奖、品种、论文专著、科研资料库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包括3个部分。首先,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平台里包含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和项目管理。其次,开发一个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数据库,包含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所有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简介、开发单位、完成单位、知识产权形式和是否能进行交易等内容。最后,建立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将数据库中可以进行交易的知识产权在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页面上要具有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功能,提供成果或专利拥有方与需求方对接方式,用户通过检索可以搜寻想要了解或购买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内容,知识产权的应用者和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平台提供信息进行相互间的联系,达成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交易。

3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功能模型的流程设计

3.1与oa系统的整合

由于oa系统已整合贮存了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等所有用户的真实姓名、归属部门、组织架构及各层次用户的访问权限等信息,因此用户直接实名登陆oa系统后可直接进入科研管理板块进行科研项目的有关工作。农业科研管理系统与oa的整合加载,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数据规整,避免登录不同系统界面和不同系统账号,能够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安全防御和数据备份,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并具有极强的可伸缩性。

4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系统的信息安全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尤为重要。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用户信息、信息条目、数据存储等都相当关键。如果单位自有服务器机房,从保障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硬件部分应当积极布防硬件防火墙、waF、数据库审计等网络安全设备抵御外来技术攻击。在软件加载上,应当采用静态和动态密码验证、Vpn端访问等多层次的身份认证措施,确保登录数据的安全保密,涉及到重要模块操作还需配备使用加密狗等。登录终端应积极安装360安全卫士等正版杀毒软件。

4.2系统日常的运行维护

网站安全检测,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站业务系统进行漏洞扫描,检测网页是否存在漏洞、网页是否挂马、网页有没有被篡改、是否有欺诈网站等,提醒网站系统管理员及时修复和加固系统,保障web网站的安全运行。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系统运行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oa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应当做到每天备份,以便信息数据受到损失时能够及时恢复运行。

5结语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使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网络化,对于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全省“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雄涛.浅析农业科研信息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6):88-91.

[2]刘洪民.信息网络化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4;74.

[3]赵永红.浅议信息网络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J].社科纵横,2004(2):103-104.

[4]蒋学.浅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13;50.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7

建筑安全学科是传统的建筑行业相关学科与现代安全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该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特征。由于建筑行业产品和生产活动的特异性,使得建筑安全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手段不能简单照搬一般的安全管理经验。同样的,建筑安全科学建设也不能将安全工程学科模式直接移植,而是要在现代安全工程理论框架下,尊重建筑生产活动客观规律,以培养建筑安全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建筑安全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为主。因此,建筑安全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工程实践,紧紧围绕社会现实需求,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互动,为学科发展注入推动力和生命力,避免陷入“大而全”、“重理论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的僵化建设思路,培养适应实践需求的建筑安全从业人员,其学科体系建设基于三方面的实践要求。

(1)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

在建筑行业,针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能力评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侧重于职业资格审查的安全员上岗证书考试;二是侧重于执业能力测试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前者开展面广,通过率较高;后者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较窄,测试难度较高,但能力提升效果好,含金量高,是我国安全工作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推进的重点。尽管两个层次测试难度有异,考试科目设置也不同,但其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核心能力的考核都围绕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实务几个模块的内容。借鉴建造师、造价师等专业执业资格管理的经验,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可以为安全从业人员层次划分和知识水平测定提供规范化标准,因此,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也必须与建筑安全执业能力检定的标准相呼应,相应的整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和考核重点,将考核知识点有机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让建筑安全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阶段储备知识,以便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达到一定的实践积累再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从而大幅提高建筑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能力层次,同时也助推安全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

(2)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教育并重

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主要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围绕广义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技术开设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设备工程》,二是围绕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艺,如《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学》、《建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的“唯技术论”的思想上,侧重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更忽视安全工程的公共管理职能,不符合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和建筑企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安全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使其往往与建筑企业及建设项目管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相互冲突,客观上要求安全工作人员善于通过管理协调和沟通解决除安全技术之外的制约安全管理目标实现的问题。因此,从学科定位来分析,建筑安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是建筑学科、安全学科和管理学科在实践领域的交叉应用产生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建设也应突出这种应用特征和交叉特征。

(3)强化宏观安全管理能力培养

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让全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随着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安全监管成为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而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更新,改变了以往传统安全监管实践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总体改革目标之下,新时期的宏观安全管理侧重于资质管理、资格管理、独立监督和安全执法,而围绕工程项目实践和企业运营的安全技术和微观管理职能则逐步下放给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和企业专职安全工作人员,为适应这一发展必然趋势,建筑安全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要突出安全法律、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以便于覆盖政府监管、行业监督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需求,为社会安全监管职能的改革与实践提供适用的人才。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为建设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提出了客观要求和工作思路,为了使建筑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响应上述实践需求。

2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

2.1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围绕建筑行业实践要求,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建筑安全工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实现的核心是建设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1)基本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开展道德品格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达到思想政治、基本文化和身体与心理素质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专业能力

通过技术、法律、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服务于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控制与管理、安全监督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领域的理论储备,并通过适当的训练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2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

借鉴安全工程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以满足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需求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筑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由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四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按照教育部对本科学历及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培养学生基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语素质及计算机素质的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建筑安全学科特征和建筑安全人才需求特点,专业基础课程须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学等建筑相关学科,并开设通用安全技术课程,体现建筑安全交叉学科的特色。

(3)专业课程模块

建筑安全学科专业课程应摒弃“大而全”的设置思路,突出建筑行业特征,符合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的实际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从专业课程分类而言,主要包括法律课程、技术课程及管理课程,全面塑造学生兼顾技术与管理、宏微观结合的专业能力。

(4)实践环节模块

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需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强度和力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维度训练学生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统筹的能力,鉴于建筑安全学科的应用特征,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直接影响学科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实践目标的实现。通过上述4个模块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互为支撑,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水平。

3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培养模式

围绕实践需求建设建筑安全学科,并不是降低理论水平或知识点难度,而是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体系,一方面,以前沿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紧密围绕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确保理论研究有的放矢,因此,对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水平的学历教育

在立足本科学历教育的前提之下,构建本科学位-双学位-专业硕士学位的学历教育体系,以满足安全实践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学历教育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据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着力打造建筑安全本科专业,形成人才输送的主渠道;其次,由于建筑安全学科的交叉学科特性,可以开设双学位及辅修学位,在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中择优进行第二专业学习,有利于快速扩大生源规模和素质;此外,在本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布局长远,争取申报开办专业工程硕士领域,通过教育层次的提升提高建筑安全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带动学科建设和层次的水平提升。

(2)灵活创新的教学与培训结合方式

针对目前建筑企业、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专业人员缺乏,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的现状,开设建筑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发挥理论教学优势,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学历再教育、夜校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由于执业资格考试呈现出难度逐步提高,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社会对执业资格培训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在此领域,高校也可以发挥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特长,创新培养方式,开设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辅导,一方面帮助提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加速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搭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加强社会安全教育,促进我国安全工作水平的提高承担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3)高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

为增强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具备直观的认识,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从建设模式上看,一种是加大校内实训基地,依托学校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室、网络中心,结合各门专业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增加学生接触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需要学校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各类实验中心的利用率,同时也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更新或改善实验中心的种类、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另一种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这种模式在减轻了高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学生与对口人才需求单位建立直接联系。两种模式缺一不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实践特色必须通过持续加强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充分利用凸显出来。

4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

学科建设关键因素建筑安全学科属于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历史不长,借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托发展相对成熟的建筑、工程及管理学科,建筑安全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影响学科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1)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

现代教育强调交流、融合和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建设实践特性突出的专业尚属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领域,没有可照搬的范例,只能依靠勇于创新,以开放的姿态借助多元途径开辟办学新路。首先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美国、德国,我国香港地区的诸多高校已积累了安全专业建设的相当经验,尤其是在加强实训教育方面,因此,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必须在考虑我国现实的前提下,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办学经验,兼顾特色的同时紧跟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其次,建筑安全学科建设需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目标,追踪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运用模拟仿真等前沿研究方法和设备软件,以高起点建立适应行业需求的建筑安全学科体系。

(2)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方式

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举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之力,构建“宽平台,重联系”的特色专业学科。首先,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学科建设必须借助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撑,创建灵活、宽松的办学环境;其次,高校合作的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一头联系行业需要、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一头沟通科研机构和研发部门;同时,企业是实践的前沿,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平台,同时高校反哺企业,定制式的培养专门人才;此外,科研机构是深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可以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体系,对接政府及行业公共安全管理、企业安全实践、安全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多方需求,实现基础扎实、水平先进的学科体系建设。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学科建设普遍遇到人才瓶颈,要搞好学科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建筑安全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既掌握前沿理论又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师。能否建立起专业素质高、科研和教学能力兼具的师资力量,形成师资人才发展梯队,是决定建筑安全学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一方面要优化内部资源,鼓励现有教师采用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才引进,拓宽人才交流的通道,创造条件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此外,面向实践的学科建设还需要从实践领域吸收特殊师资,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聘请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安全管理从业人员以导师、开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程等方式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4)系统化的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素材,由于我国目前各类安全工程学科开办时间尚短,尤其缺乏高质量的专业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往往不成体系,通用安全课程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不同专业课程教材存在内容重叠,知识陈旧,甚至观点相互冲突的情况,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因此,必须结合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教学和实践规律及经验,组织编订实用的教材体系,着重更新理论和观念,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尽快形成体系化的教材系列。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8

[关键词]考试安全;安全管理;管理改革

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既是管理科学的范畴,又是教育科学的范畴,其特点在于它不但要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手段来维护考试活动的外在安全,更要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方法来解决考试活动的内在安全。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认真分析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也要充分认识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思路与特点,更要全面明确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目的与内容。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改革的趋势1.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发展的主要成就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考试作弊和考试舞弊等考试不安全事件发生频次、规模的增长和扩大,使得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者、学校、政府和社会意识到深化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预防和惩罚体系日趋完善并达到精细化的程度。以《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教考试[2004]2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令第18号)、《关于全面加强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教学[2004]1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几点意见》(教考试[2007]3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监考工作手册》等为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行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其制度设计体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精细化管理的程度。

1.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主体对高校考试的本质属性缺乏根本性认识,考试对象主体利益导向模糊或错误,考试诚信教育明显无力;(2)高校中传统考试和现代标准考试的安全管理观是建立在预防与惩罚和标准化基础之上的,它关注的是考试过程管理,过分强调考试安全的管理(制度)性而忽视了对引发考试安全问题根本原因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没能形成科学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即它是一种管理(制度)性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3)现行高校考试主要有国家教育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两种,在这种双重结构下,高校学业水平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依据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规定设计的,没有根本性差别,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实践的结果并没有像制度设计者预期的那么绝对安全有效;(4)受传统考试和现代标准考试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影响,高校考试舞弊、考试作弊等考试安全问题导致考试结果不公现象凸显,对高校师生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伤害,高校考试公平和价值遭受信任危机等等。这种状况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习型和谐化社会的构建。

1.3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等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方法、手段努力,试图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实现高校考试的预期效能和公平公正等;(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的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不同利益主体站在各自的主观立场上,或者需要保持高校考试安全现状维持某种平衡以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需要打破高校考试安全现状来实现自身应得的利益等;(3)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受到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行政化、产业化、市场化等办学环境的内外因素的深刻影响,通过高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管理改革、教学和学习环境优化等实现高校考试的预期效能和公平公正倍受质疑,高校考试能否实现安全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遭到怀疑;(4)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能否、是否通过高校内部以教育教学为主的改革达到高校考试的安全管理成为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检验。

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2.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意义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有利于转变现存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念,逐渐生成新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理念。高校考试活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质上是教育性的,教育性是高校考试活动的根本属性。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建立在教育性是高校考试活动的根本属性这一基本观点之上的,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引起考试安全问题的客观和主观、内部和外部等原因,坚持以教育性管理为主的,适应当代学习型社会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断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即它应该是一种教育(学习)性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有利于改革现行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制度设计体系,逐步建立新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科学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要把有限的管理资源通过高等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规律的正确引导,运用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和谐化、高效化的机制合理分配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3)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有利于改变现下高校考试结果不公现象,维护公平正义。在高校考试还作为一种评价、区分、选拔、竞争等形式存在的社会里,高校考试公平依然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部分。要消除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对教育和社会的危害,切实维护高校教育公平和广大学生、教师的权益;(4)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研究有利于改进现有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等,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等。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是高校考试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重要成分,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专业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动力。

2.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价值

(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有助于建立新的科学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理论体系,对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推动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发展,指导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有助于高校整体安全管理及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高校是考试的重要场所,高校考试活动涉及的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十分复杂,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经济损失甚至社会动荡。因此,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不仅有教育层面的重要价值,更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价值;(3)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研究有利于深化理性认识,揭示影响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各种因素及其本质。影响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的因素有人为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高校考试作弊人为因素分个体作弊和集体作弊,高校高科技作弊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作弊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很大的危害性,是影响高校考试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之一;(4)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研究有利于克服高校“考试崇拜”[1]。高校考试本质上只是教育教学和学习的一种工具和途径,而高校“考试崇拜”是考试功能扩大和异化的不良后果的表现和反映。

3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思路与特点

3.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原则

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南,以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的,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目标,以维护教育公平为主要任务,不断改革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等,使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真正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要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考试及其管理改革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考试安全、考试公平为改革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考察高校考试安全问题现状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深刻分析引起高校考试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认真思考高校考试安全问题的突破点,努力探索解决高校考试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制度设计、方式方法等。要把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与高校整体安全管理及整个教育和社会安全结合起来,把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与维护广大考试主体利益和考试公平结合起来,把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结合起来,把高校考试安全管理理论创新与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实践创造结合起来等。

3.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

科学化思想:即以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等为哲学理论基础,剖析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经济政治技术等根源,揭示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存在的形式、本质和危害;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为学科理论基础,解析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存在的教育教学、学习心理、管理观念、法律法规等缘由,构建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学科理论框架。教育学视角:以高校考试的教育教学性本质和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为逻辑前提,审视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专业设置、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等因素,建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路径、方法和措施等教育教学性改革模式。教育性体系:以高校教育教学特别是考试安全管理组织、制度、体制、机制等为实践基础,分析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存在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建立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现实教育教学性综合改革体系。教育性方法:以高校考试的教育性即考试具有教育性这一基本观点为逻辑起点和出发点,认识到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教育性问题,所以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性方法和人的培养方法。教育性措施:措施不同于传统和当前的诚信承诺教育,而是通过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考试设计、社会评价等教育性改革措施,来彻底消除影响高校考试安全的主观因素,从而实现高校考试的真正安全管理。

4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目的与内容

4.1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目的

(1)要生成新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即教育(学习)性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这种理念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是高校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方式,而非区分、选拔等的工具标准,即它只有教育的价值而没有评判的价值,它只有促进学习的功能而没有定性的作用。当高校教学评价主体和社会评价主体不再以分数、成绩单、证书等来区分、评判、选拔考试对象主体时,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就只剩下人类不可抗力了;(2)要建立新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体制机制。首先要把高校考试与国家教育考试、社会各级各类考试区分开来。其次要把有限的管理资源通过高等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规律灵活有效地应用到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最需要的地方;最后要突破各种强大的阻力,建立以教育教学和学习为目标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制度体系;(3)要建设新的高校考试诚信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新的高校考试诚信体系要建立在考试为教育教学和学习之上,克服以往考试诚信教育的缺陷和弊端;要实现从“学习为考试”向“考试为学习”的根本性转变;要把广大师生的权益和满意度放在首要位置,消除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对教育和社会的危害;(4)要建成由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带动的,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改革这一全方位改革的联动机制,为构建学习型和谐化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4.2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现存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念。现存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是传统考试和现代标准考试的安全管理观,这种高校考试安全管理观主体对高校考试的本质属性缺乏根本性认识,或有所认识但迫于政策制度导向和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技术、观念等外部环境压力,而暂时认同在当前有一定效果的以强化管理为主要方法的“治标不治本”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绝对安全的,因为它没能理性分析和思考引发高校考试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2)改革现行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制度设计体系。现行以预防和惩罚为核心的高校考试安全管理制度设计体系,把高校考试与一般社会考试等同起来,把国家教育考试与学业考试等同起来,无形中强化了高校考试的社会评判和选拔价值的权重,而忽视了高校考试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基本价值与功能,不科学的制度导向导致高校考试趋于“异化”状态,精细化管理遭遇“防不胜防”的尴尬,频繁的惩罚给考试对象主体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压力;(3)改革现下高校考试诚信体系和考试结果不公现象和现状。现下高校考试安全问题导致考试结果不公等现象依然严峻,“考试崇拜”愈演愈烈,“没有考试的安全,就谈不上考试的科学和公平,”“而考试的公平性则需要考试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给予保证。”[2]广大师生的教育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改革现有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等。现有高校考试安全管理问题与现有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理念、内容、形式等有着密切的根本性联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面临现有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机制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新闻周刊编辑部.“考试崇拜”导致作弊泛滥[J].新闻周刊,2004(23):6.

[2]戴家干.从教育考试看教育考试机构的职能与定位[J].中国考试,2006(2):57.

Reformofcollegeexaminationandsafetymanagement

andrationalthinking

LiuBin

(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office,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9

一、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一)持续推动学习贯彻活动走深走实。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纳入党组(党委)、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学习贯彻活动;纳入党组(党委)、支部宣传工作重点,精心制定宣传方案,部署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传贯彻和主题宣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决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单位要以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为重点,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网络课堂培训讲以及报刊、媒体等平台以及专栏专题宣讲等方式解读宣传,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责任单位:局机关党委、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贯彻交通强国纲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交通强县建设,将安全应急工作纳入《县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科学谋划、认真落实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局规划科、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三个必须”的要求,按照《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和《部门安全生产主要责任清单》的要求,健全完善责任清单,细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厘清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边界,明确职责分工,督促各企业落实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强化行管单位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督促指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班组和一线从业人员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五个必须落实”,确保生产安全。(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一)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年”行动。按照县安委会和市交通运输局年度工作部署,按照“五化”的要求,扎实推进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年”行动,聚焦行业安全生产重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持续完善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狠抓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综合运用法治、行政、科技、信用等多种手段,推动破解本地区、本领域制约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做到重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大隐患得到系统治理、“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道路运输领域安全整治。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旅游客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旅游包车全链条监管。依托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系统、“互联网+道路运政”服务系统,狠抓企业动态监控主体责任的落实,及时发现并纠正重点运营车辆超员、超速和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严格800公里以上长途客运班线准入环节客运市场供求状况和安全风险评估、事中事后监管。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全面清理异地运营车辆,坚决取缔异地从事非法营运的企业和车辆。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会同公安等部门加大农村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客运超员超速、客货混载、非法营运等违规违法问题。(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公路运行领域安全整治。持续开展公路桥梁运行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和危桥改造工程。组织开展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紧盯重要路段运行监测,强化公路桥梁隧道、急弯陡坡、临水临崖、长大下坡路段等高风险路段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团雾多发路段排查,建立年均发生3次以上团雾路段台账,完善相关交通设施。加强桥梁监测和病害治理,强化上跨铁路、高速(干线)公路、通航主航道桥梁隐患排查。(责任单位: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水上交通领域安全整治。持续加强漂流船舶(简易船)的安全监管,严防恶劣天气下冒险漂流、超载超员、乘客不按规定穿着救生衣等问题,强化水路运输资质管理,做好水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保持情况动态监管。加强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和船舶非法挂靠经营的专项治理。加强恶劣天气旅游船舶禁限航管理,加大对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不遵守渡运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工程建设施工领域安全整治。全面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工程建设施工“平安工地”建设全覆盖,深入推进“坚守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红线”专项行动。督促施工单位加强一线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对隧道掘进、起重机械、深基坑、模板支撑作业以及临时用电等危险性较高的项目,要从严从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坚决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综合运用挂牌督办、资质资格、部门协同、警示教育、约谈等措施,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督导。(责任单位: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危险货物运输领域安全整治。严把市场准入关,完善危货运输发展规划,及时清除不具备资质车辆,减少存量、遏制增量。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协同推进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集中整治,持续推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运单电子化,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治理,整治无资质车辆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全面清理异地营运车辆,坚决取缔异地从事非法营运的企业和车辆。(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公路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强化对重点源头单位管理,确保所有重点货运源头都依法纳入行业监管。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完成全县治超监测站点布局方案的优化调整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公安等部的联勤联动机制,以固定治超监测站为依托,以流动执法为延伸,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落实“一超四罚”措施,从严整治超限超载行为。强化对“百吨王”通行频繁的重点路段的检查,24小时布控,从严从重查处“百吨王”。强化对“百吨王”车辆所属企业监管,问题突出的要重点约谈、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坚决整治“百吨王”屡禁不止的局面。(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做好行业消防领域安全整治。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区、客运场站、物流以及办公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领域火灾防控,突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落实消防责任和有关消防安全制度,切实抓好行业领域火灾防控工作。(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防范重大风险,持续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完善预防预控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快交通系统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和事故隐患判定指南。督促企业编制安全风险辨识手册,落实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措施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严格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的意见》,指导各企业对照42项重大风险清单,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风险,实施重大风险点“图斑化”管理和动态跟踪监测,确保交通系统内重大风险底数清、状态明、责任实、管得住。推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织密重大风险防范责任网络,加快形成市、县二级分级管理、同步防控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监督和考核,确保防控机制落到位。加快建立重大风险基础信息、责任分工、防控措施、监测监控和应急处置“五个清单”,切实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重点时段隐患治理。加强交通系统重点时段、重大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研判,提前部署做好全国“两会”和“春运”、汛期、冬季、“十一”、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点时段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超前谋划,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采取驻点督查、分片包干等方式,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深化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做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定《县交通运输局2021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采取“领导+干部+专家”“四不两直”和包片包保方式,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暗访抽查检查。督促行管单位编制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手册,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通过“综合督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大对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风险的管控力度。(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深刻剖析典型事故暴露出的管理和技术原因,深刻吸取事故经验和教训,以事故教训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推进研究重大险情调查和责任追究;制作典型案例警示片,加强事故警示教育。开展典型事故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严格事故暴露问题的整改落实,推进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安全法治能力,加快构建依法治理体系建设

(一)健全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健全完善交通执法与公安交警等联合执法和协作机制,重点打击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公路运行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执法监管联勤联动、监管信息互通共享、违法行为联合惩戒,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格局。(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约谈、安全生产责任追究、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的落实和督办。(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应用,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与公安等部门开展道路运输安全协同监管,对失信企业采取公开曝光、联合惩戒等综合治理举措,不断净化道路运输市场。(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开展第三方技术服务。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支持和引导第三方机构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评级等技术服务。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推动保险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建立社会和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监督机制。(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基础保障,加快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持续提升基础设施防护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加大安全防护投入,持续推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危桥改造、桥隧隐患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推进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以“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为核心,推进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局公路管理科、局运输管理科、局安全科、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公路工程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能力素质提升,持续推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科学化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