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十篇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十篇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42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1

关键词:电网建设;地方政府;青苗赔偿;协调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XX市电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有利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然而,在电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青苗赔偿、征地难等不和谐因素,一些村民在电网建设中借机抬高青苗赔偿、土地征用价格,导致一些电网建设项目进度受到严重影响。青苗赔偿工作是搞好输配电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决定着工程进度和效益,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青苗赔偿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和理解。如何破解青苗赔偿、土地征用难题,是一件摆在大家面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XX县公司在省、市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关口前移、上下齐心,在实践与摸索过程中解决一批长期以来难以处理的青苗赔偿问题,有效推进工程施工进度,确保省公司、XX市公司提前完成XX县境内的所有500kV、220kV、110kV项目及10kV农配网建设。现就XX县公司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有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一、存在的难点

电力青苗赔偿,是指工程中的线路施工赔偿费,是架空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对线路杆塔占用地、线路走廊内非征用和施工临时租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林木、经济作物等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而进行赔偿所发生的费用。由于电网建设线路走廊长,牵涉面广,多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在这项工作开展中,也就更为复杂多变。下面就青苗赔偿对电网建设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赔青标准低

近年来,在XX县境内因龙厦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建设及沈海复线高速公路的青苗赔偿标准都比较高,由于这些国家重点工程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建设,有些标准比当地高出几倍,而电力建设青苗赔偿标准比他们低得多,甚至要求10kV、0.4kV配电建设无青苗赔偿,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赔青实施难度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征用土地名目繁多,各种建设项目蜂拥而上,多数农民兄弟对仅有的耕地十分珍惜,对于各种土地征迁已心生厌烦,早有抵触情绪。电力建设工程遍布城乡,线路通道占地牵涉成百上千个农户,难免存在漫天要价、蛮横无理的人,难免存在村内派系之间矛盾,难免存在沟通协调不畅的情况,致使线路青苗赔偿工作开展难度非常大。

我们在青苗赔偿过程中只能按照地方政府规定标准执行,但是有些杆塔赔青过程中遇到一些难缠户,长期阻碍工程施工,要价远远高于其他人。

(三)多变的情况

在线路青苗赔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在一、二期农网改造过程中,当时青苗赔偿政策国家规定由镇村无条件包干,可是在碰到个别钉子户时,镇村相关办事人员,不负责任的承诺为村里上台区、架线、改线,但随后没有向上级反映,没有落实;部分农民的青苗赔偿款当年由于村委没有兑现,需要重新解决等,都增加了赔青的难度和费用。同时,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增加了青苗赔偿费用。一是有的线路为了赶工期,同时碰上几个难缠户的,往往这几个谈好了,进场工作了,因为另外几户反过来施压改变主意,不让干了,只好再退场的,等后面全部再做工作谈成的,需要重新进场,反反复复,会出现一块地赔了蕉苗赔香蕉的现象;二是部分地区地形复杂,需要施工车辆绕行,造成压地过多,青苗赔偿面积增大,三是由于有些施工便道没有统一赔青标准,有碰上“土匪”的要收取过桥、过路费的,非常野蛮,镇村二级都没招的。

青苗赔偿工作由于参照标准低、外部环境复杂、实际情况多变、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造成青苗赔偿费用过高,对工程整体费用分摊造成了影响,施工单位在赔青方面的支出过大,影响了一定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青苗赔偿工作顺利进行,有效管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主要应对措施

1、攻难克坚的青苗赔偿队伍是关键。青苗赔偿工作难度大,怎样破解难题,保证工期,重点还在青苗赔偿人员。找准有线路青苗赔偿经验、有责任心、能说会道的青苗赔偿人员非常关键。为了确保按照里程碑计划完成工程任务。青苗赔偿人员先同村委结合,同村支书和村长沟通,线路走廊涉及到谁家的田地,一般由村委出面同老百姓进行协调;村里存在派系矛盾的,联系乡镇办事处出面沟通,到双方主要负责人家里做工作;遇到要求特别高的老百姓,找家里亲戚或者好朋友去做工作,打亲情战、心里战,逐个解决问题。

2、把握政策法规。青苗赔偿人员必须熟悉相关青苗赔偿的政策,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分寸,而且事先要有一定的标准放权,有些特殊情况必须现场拍板,事事汇报就可能会贻误战机。

3、做好上下沟通。做好政府与农民的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支持。

4、提高谈判技巧。杜绝高高在上,要深入群众家里与百姓成为朋友,想尽一切办法,开展青苗赔偿工作。碰上一些钉子户的,有时需要两个青苗赔偿人员一起上门,事先谋划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三、案例

以XX县公司为例,2012年以来XX县县主要的属地化项目有:

1.500kV项目1个:500kV龙岩卓然~XX市开断接入五峰变线路工程。(贯穿龙山、丰田、靖城三镇共28公里66基塔)

2.220kV项目4个:220kV龙岩王庄~XX市开断接入五峰变线路压低改造工程10公里12基塔、220kV紫荆~凤园线路开断进五峰变工程8公里13基塔、220kV紫荆~北塘线路工程12公里24基塔及220kV良璞~凤园线路工程12公里23基塔。

3.110kV项目7个:110kV书洋变一期、110kV书洋变t接紫荆至南二线路工程20公里56基塔、110kV丰田变二期扩建、110kV金山变一期、110kV紫荆至金山变线路40公里94基塔、110kV武林变一期、110kV凤园~颜厝开断进武林变。

以上工程目前还有110kV金山输变电、110kV武林输变电工程等还在施工中,其它均已竣工投运。

4.10kV、0.4kV农配网项目85个合计128公里,遍布所有辖区。

针对青苗赔偿、土地征用难题,XX县公司能够抓关键问题,注重与政府沟通,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有效解决青苗赔偿问题的模式,营造了良好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多次获得省公司基建部主要领导和XX市市公司的表扬。

主要做法:

(一)注重沟通,理顺政府相关部门各种关系

XX县公司主动出击,积极沟通,遇到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动上门向政府汇报、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探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克服等、靠、要别人上门为自己服务的做法。

在与政府、人大等相关部门沟通形式上灵活多样,例如利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大客户座谈会、服务进社区、社会媒体看电力、企业服务月等多种形式,介绍供电企业的特点,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对供电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勇于克服缺点,纠正不足,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客户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工作,确立立即就办的思想,取信于政府,取信于民,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全力争取获得政府部门支持和帮助,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相互协同,共建和谐电力环境的长效机制。

2012年,XX市电业局与XX县县政府签订“十二五”电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XX县公司积极促进县政府每年召开电网建设推进会,补充完善市、县、乡一体基建协调机制和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XX县电网规划建设和电力设施保护中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整合资源,建立内部工程青苗赔偿集约化管理协调机制

根据国网公司、省公司关于构建“大建设”体系精神,整合优化基建、生产(调度)、营销、供电所等专业管理资源,组建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工程青苗赔偿协调小组,实施业务整合挂钩、统筹安排、捆绑协调的机制,以供电企业整体优势,开展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包括属地化工程,确保工程按期建成投产。

2012-2013年XX县区域内的1个500千伏项目、4个220千伏项目和5个110千伏项目开工前,XX县公司都精心准备,摸清底细,敦请XX县县政府分别组织召开由政府办、公安局、效督办、公路局、国土局、林业局、建设局、经贸局、各相关镇、村等单位参加的青苗赔偿及征地协调会,宣传工程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各乡镇(村)开展场地清理工作,落实各级责任人,建立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协调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场地清理工作方案,统一赔偿标准。并以县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给各相关部门和镇政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一”:现场工作遇到无理阻挠,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青苗赔偿人员每天一次现场实地参与理赔,或到工程涉及的镇、村与负责人沟通协调;业主方、监理方、施工方每周一上午9:00召开一次现场工程进度例会,分析和探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统一标准,规范赔偿行为。

为统一规范电网建设项目征迁工作行为和标准,2012、2013年在县政府办的协调下,XX县公司制定了全县统一的电网建设工程征迁工作管理办法和补偿标准,上报县长办公会审批;尽管前后两次上会均因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赔青差异意见不统一而没有获得通过,但还是获得会上各个科局及各乡镇的一致理解和支持,达到了共同推动电网建设发展的共识;

征迁工作管理办法明确:电网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按照属地征迁青苗赔偿包干原则,电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各镇(区)政府作为征迁理赔工作主体,应积极主动与供电公司做好工作对接,并对征地范围内的附着物、房屋及塔基占地、青苗赔偿、通道树木的权属、数量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统计核实,确定征迁补偿包干费用,及时与供电公司签订电网建设征迁补偿工作合同,补偿资金由供电公司负责提供。供电公司与各镇(区)政府配合,确定征迁补偿范围、标准、包干费用和付款方式,及时足额拨付征迁补偿款,保证征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工程施工期间,电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各镇(区)政府应指派专人负责,及时协调理顺电网建设的征地、拆迁、塔基占地、青苗赔偿、通道树木砍伐及补偿资金发放等工作,解决电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包括施工受阻、土地及线路走廊权属纠纷等),确保工程如期开工和按期建成。

(四)创新机制,将电网工程项目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县效能办督办项目

2012-2013年XX县区域内的1个500千伏项目、3个220千伏项目和4个110千伏项目开工前,均有上报县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同时上报县效能办,提请县效能办协助开展电力工程建设专项效能监察,监察重点有工程进度、青苗赔偿、土地征用资金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协助把好各个关口,为电网建设保驾护航。

110千伏武林变电站开工建设前期,由于涉及到靖城大道道路建设、个别村民不同意变电站征地等问题,XX县公司相关领导带头,主动向县效能办汇报,县效能领导及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及时召开由镇、村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会议,并下发限期完成的督办单,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督办,保证工程如期开工。

去年至今,县效能办共出勤15次,下发限期完成的督办单7单,通过县效能办的督办,既有效保证了工程高效、优质,又促使青苗赔偿人员的廉洁自律。

(五)沉着应对,迅速高效解决突发事件

在工程建设中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若反应速度较慢应对能力差,没有处理危机的责任部门和工作程序,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状态,错失实施矫正性公关的最佳时机,企业形象和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失。去年以来共处理了几项较为棘手问题。

1.省重点项目220千伏良璞~凤园线路线路跨河超高铁塔基础施工,引起靖城镇部前村五户民房裂纹索赔问题,从政府、民间多渠道想办法解决,打计生牌,打亲情战,个个击破,先易后难地解决问题,此项属地化协调工作受到市公司表扬。

2.XX高新区省重点项目220千伏紫荆~凤园线路开断进五峰变线路施工队出现一名员工夜间跳楼自杀(个人思想问题,与工程建设无关),30个少数民族亲人集体到政府门口上访下跪事件。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2

关键词:公有公共设施损害赔偿河川道路

二三年十二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16条第一次明文确立了道路、桥梁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责任。与此姗姗来迟的中国法律保护相比,日本早在五十多年前就通过《国家赔偿法》对此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回答。该法第2条第一款规定:“因道路、河川或者其他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有瑕疵,致使他人受损害时,国家或公共团体,对此应负赔偿责任。”受其影响,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国家赔偿法中也制定了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规定。从《解释》和日本《国家赔偿法》的规范上看,中日两国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存在许多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在责任性质上,中国确立的是民事赔偿责任,而日本是国家赔偿责任。分析这些区别并非本文的要旨。笔者只是想撷取这一领域几个具有前瞻性的实践问题作一简要评介,为快速发展的中国法律实务乃至法学理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公有公共设施中的河川与道路在日本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条款中有一点引人注目,即将道路和河川单独提出,明确其致害的赔偿责任。可见,日本历来对道路与河川致害问题极为重视,尤其是因洪水问题导致的河川致害赔偿。日本是一个山川岛国,山脉与河流遍及各地,水资源非常丰富。日本国民在享受该自然条件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其残酷的一面。如何抗击洪水成为日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技术方面,从江户时代的水害防备林法到荷兰技术的低水工法再到奥地利技术的高水工法;在法制方面,从明治河川法到新河川法,日本政府及其国民对治水可谓费尽心思。但是河川致害仍然时常发生,赔偿诉讼也就接连不断。

加治川水害诉讼在日本河川诉讼中很具代表性,该诉讼提出了一个问题:河川与道路在致害责任上是否存在不同。第一审判决对此持肯定主张,河川是自然公共设施,总是存在着危险,国家担负者对其进行管理,实施改良工程,以提高其安全性的政治责任;在这一点上,与因设置管理原因而存在危险的道路形成鲜明对照,因为道路可以废止、临时封闭,所以避免事故是可能的,而对河川来说不存在这种方法,防止水害,只有建设高长河堤等工程,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朝一夕无法完成;无视该差异而对河川科以一样的绝对安全确保法律义务是不适当的。即道路与河川在安全确保的要求度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适用上也应存在差异。就道路而言,其存在“瑕疵”即被推定为“设置或管理的瑕疵”,只有在举出作为其违法性阻却事由的事情,否定“设置或管理瑕疵”后,才能免除国家赔偿责任。对河川来说,只限于已完工的治水设施不具备设计能力的抵抗力,而被低于设计能力的破坏力破坏,造成灾害时才承担责任。之所以作出如此判决,是基于一种观念,即道路是人工公共设施而河川是自然公共设施,两者性质不同。该判决一经作出便引来了不少的批评。学者植木哲认为,道路等于人工公共设施,河川等于自然公共设施虽然在分类上有用,但在设置或管理形态中,将两者视为异物是不妥当的。如果把河川只理解为水流和水面,那确实是自然公共设施,但河川和道路一样,是与增进公益,防止公害的河川管理设施连为一体的,日本的治水历史是河川人工公共设施色彩不断增强的过程,日本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原始河川了,否认、抛弃河川的人工性是不现实的。在公共设施的责任认定上,是人工公共设施还是自然公共设施不是本质的要求。这样的否定之意同样体现在后来法院的判决上。1981年的加治川水害诉讼二审判决通过引用最高法院的一种新的主张而否定一审的判决理由,该主张认为应该对公有公共设施的结构、用法、环境和利用状态等各种情形综合考虑后,具体地、个别地对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者管理瑕疵进行判断。据此,法院对该水害中的受灾三个地区作出了不同的认定。

关于道路与河川在致害责任上是否存在差异之论争,因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而打上了休止符。判断致害责任不以自然公有公共设施、人工公有公共设施为标准,是以公有公共设施的综合情形为基准,道路、河川都是公有公共设施,认定其致害责任必须根据个案中的综合情形进行判断。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没有明确将河川列举到公有公共设施范畴之内。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是,以洪水为代表的河川致害是中国的老大难问题,明确其国家赔偿或者民事责任不符合现实的经济条件。但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其他一些明显的河川致害问题,如河坝突然放水而淹死在下游河中玩耍的儿童,显然这应该让河坝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但纵观《解释》,这或许只能从第16条第1款第一项中“等”字的微妙含义中去寻找根据。

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与不可抗力一般认为,以不可抗力为理由的抗辩有两点内容,即两种情形:一为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者对损害发生没有预见的可能性;二为因社会、经济等原因而没有避免的可能性。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责任与不可抗力的关系,不论是在日本理论上还是在日本判例中,都显得有些混乱。铃木重信首次对此进行了体系化说明。他论证了两种情形,第一,事故发生没有被客观预想到时,因损害避免不可能而免责,第二,事故发生可以被客观预想到时,道路的设置管理即使有瑕疵,但因无避免可能性而免责;在第二情形下,是否存在责任,应该对道路防护设施程度、与事故相连的道路瑕疵产生的自然现象之规模乃至人工作用之规模、对所生瑕疵采取的措施等综合考虑后进行认定。铃木说有着积极意义,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能对第二种情形下的“无避免可能性”进行说明。虽然其后也进一步解释道,“不可抗力或无避免可能性”的基准是自然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比一般预想的要大,但显然这不能成为有力的说明。

学者植木哲站在其主张的义务违反说立场,对上述不可抗力的两种情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一种情形,因为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者没有违反作为有责要素的损害避免义务故免责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不可抗力的本来意义。第二种情形,公有公共设施的管理者虽然有作为有责要素的义务违反,但视为损害避免义务违反不存在,易言之,这是违法性阻却事由的特别表现,不是本来的不可抗力问题。所以,必须对社会、经济的损害避免不能原因能否成为公有公共设施者违法性阻却事由进行充分的讨论。首先是预算制约论。对预算制约能否成为抗辩事由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说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承认预算不足是免责事由,那么将导致贫弱的道路只得到贫弱的预算的结果。植木哲认为,通说的论述是极不充分的,将预算制约完全从免责事由中排除是有问题的。从义务违反的结构上来看,管理者的损害避免义务违反是与违法性判断相伴的,所以对应公有公共设施危险性程度和被害法益重大程度,预算制约抗辩能影响违法性判断要素。概括性的基准是被害法益的重大程度。在有

人身损害的情况下,预算制约抗辩原则上被排斥,在物损,尤其是轻微物损时,预算制约抗辩作为违法性减弱因素应给予充分考虑。以前的判例一般排斥预算制约抗辩,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案子涉及到人身损害,甚至死亡。在作为的违法行为中,有损害发生的预见可能性时,不管损害防止措施多么困难,加害行为总是可以因中止而完全防止损害的发生。而在不作为的不法行为中,不能抵御损害发生原因时,就不能作与上述作为违法行为相同的考虑。其次是技术制约论。它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因当时纯技术制约而无法采取损害防止措施。其二是纯技术上的损害防止措施虽然存在,但因预算制约或事实上的制约使该技术的采用没有期待的可能性,这可视为穷极的预算制约论。作为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技术制约的举证责任在公有公共设施管理者一方。在第一种情形下,管理者虽然采用当时最高水准的科学技术也无法避免损害,技术制约论即可成为违法性阻却事由,这实际就是如前所述的无预见可能性。第二种情形可以基于与预算制约同一基准下作为违法性减弱措施考虑。再次是其他抗辩事由,如水害中的工程建设修缮中论等。虽然这些事由在判例中被否定,但否定的原因都是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程度重大,如果致害程度不大,它们还是可以作为违法性减弱事由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与不可抗力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学理和实务都存在有着不同的见解,对其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与将来损害赔偿一般而言,损害赔偿是针对过去不法行为而实施的,没有所谓的将来损害赔偿问题。但是,侵害行为现实存在而且会反复、持续存在,损害结果也能确实地预见,这种情况下要求被害者在将来某一时间再请求损害赔偿,就显得十分不妥。在持续的公害中,将来损害赔偿显得非常重要。即使在一次性灾害中,关于损害的恢复,也有适用将来损害赔偿可能。

首先将来损害赔偿适用于灾害中的相邻关系纠纷。有这样一个案例,有较为平缓的丘陵地带的两块相邻土地,上方的Y在其斜面积土,使自己土地成为高台地,台风来时,右连接部的一部分土崖坍塌,落到X的土地上,于是X对Y提讼,要求除去坍塌土、预防积土再坍塌和将来损害赔偿。横滨地方法院认为:“本案中石墙作为积土的护壁是不行的。石墙和该土地(Y地——植树)的积土因设置、保存的瑕疵而存在再度坍塌的危险。处于相邻关系的宅地所有者X常常——尤其是大雨地震的时候——因积土的坍塌而存在生命、身体、财产或者家属被侵害的危险,对此的担心会带来精神痛苦。鉴于上述事实和理由,判定Y向X支付精神损害慰问金,慰问金从再度坍塌危险产生的1958年7月24日以后到依本判决主文第一项(3)的工程完成而消除危险止的时间里,以每月一万元的比例计算。”该判决把将来损害赔偿作为积土坍塌预防措施实施前的间接强制手段。

同样的事情在没相邻关系的灾害中也是适当的。尤其是在开发灾害危险地带活动中,行为者没有采取防止灾害发生的规制措施,灾害的危险性被放置。这种情况下,不得已在灾害常袭地居住的人不但可以要求行为者实施防灾措施,而且,当没有采取预防措施,且根据周围环境而断定存在将来损害持续发生是确实可能时,可以主张将来损害赔偿。灾害与公害不同,其损害发生原因在于自然,将来损害的产生更不确定,从地形上看日本是多雨多火山的国家,常与自然灾害相伴,即使如此,同时作为社会现象的灾害为人们准确地预见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故不能一概否定自然灾害的将来损害赔偿。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3

关键词征地;红线外土地;补偿;法律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5)03-0006-05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征用农用地为国有建设用地的方法通过多年实践已基本定型,其补偿也已标准化.但因征地而产生的矛盾不是减少而是随着土地的再开发利用而不断增多[1].有的学者调查表明,这些矛盾一部分是因征地补偿过低而引起的,但绝大多数是在被征土地使用后才产生的[2],而且这种矛盾的主体不只是局限于被征土地者,同时包括周边的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给相邻环境带来改变,征用土地的再利用也会对周边土地产生影响.被征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对周边土地产生积极影响,有些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一般而言被征土地主要用于商业、工业、住宅、绿化和交通等.商业用地如建成超市,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繁荣,并使土地升值.而被征土地如建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给周边的土地造成消极的影响[3].例如在湖南省宁乡县菁华铺乡洪龙山村新建的一家化工厂,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硫酸,未经处理就排入工厂旁边小河,导致附近居民的鸭子死亡;工厂排出的有毒气体造成周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村民也受不了刺激性气味,怨声载道.已被征地和未被征地的居民们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国家并无明确法律规定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因此随着污染的增强,人数不断增加,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4].除此之外,被征土地用于住宅、绿化、交通用地这些情况时,可能导致周边土地价格升高,而土地内存价值降低;财富增加,而生活品质降低.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我国征用土地及再利用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建立新的补偿标准和方式.

1国外征地补偿分析

为了公共事业的需要,任何国家都需要征用土地,不过许多国家的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所有,属于私人财产,这与我国的土地公有有些差别.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国家对土地的权益相对较少,征地费用自然较高.虽然各国(地区)的征用方式和补偿(或买卖价格)不同,但基本上是以地价补偿和地上物(土地改良物)补偿为主[5].

英国的《1925不动产法》(theLawofpropertyact1925)规定,在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上,除了考虑土地及其附带资产的价格外,还把以下因素也进行了综合考虑:(1)当事人所拥有的其他土地的价格因所征用的土地投入使用而增加的部分.(2)征地时,必须将征用土地与当事人的其他土地划开,因划分使当事人蒙受的损失.(3)对当事人的财产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当事人蒙受的损失.(4)当事人被迫迁居别处或到其他地方经商所需要的合理费用.此外,还有经营外损失费的补偿.(5)对当地民房的征用要给予补偿.补偿他们重新获得相似条件住房的花费.以上五点均反映了英国在征用土地时不仅考虑了被征土地本身,而且还考虑了征用土地再利用过程中对相关人员、周边土地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5].除了第(1)条考虑的是征地带来的积极影响,其他四条考虑的都是征用土地再利用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如第(2)条考虑的是因征地与其他土地隔离所产生的损失,如交通用地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对未征土地的利用可能产生阻碍的情况;第(3)、(4)、(5)条充分考虑了土地在再开发过程中可能对周边人员产生不良影响所造成的损失.

美国的征地补偿是在英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有些新的规定.在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关于有偿征用中规定,除了补偿财产所有人,还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补偿财产相关的收益人,如房地产的承租人,和因征用而受到损失的邻近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2)取得补偿的对象还包括地产的附加物(如房屋、构筑物、仪器设备和植物等固定物),以及与该地产商誉有关的无形资产.(3)对因征地而造成的经济及其他间接损失,例如搬迁费用、未来赢利机会的丧失以及和地区联系在一起的客户联系与情感等进行补偿.(4)国家不仅补偿土地所有者被征土地现有的价值,而且要考虑补偿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6].”第(1)条和英国的第(3)、(4)、(5)条相似,补偿相关受益人、受消极影响的邻近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第(2)(3)条补偿地产附加物和地产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经济损失、间接损失甚至客户联系与情感,如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所积攒的人脉、资源等等.这些基本与英国的红线外补偿相似.不同之处是就连居民间的联系与其对土地的情感都做了充分考虑,并进行了明文规定.

从以上可知,国外(如英国、美国)在征地补偿中考虑到被征地土地对周边土地造成的影响,甚至联系与情感上带来的损失,明确规定了对红线外土地的补偿类别[7].

国外的征地补偿措施对我国的征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国外征地时产生的矛盾远低于我国,究其原因,除了国外的征地补偿标准高于我国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国外征地后土地用途明确,所以提前考虑到了周边土地可能会受到的影响,明确了征地红线外的补偿问题.而在我国,有的是征地后利用目标明确的针对某些特定用途的征用土地;而有的征地,特别是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后所征用的土地只有利用方向,没有明确土地用途,因此在征用土地时,被征土地对周边产生的影响无法事先进行评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相邻权也有明确的规定.

2我国征地红线外补偿的法律规定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8]”.所以当征地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周边土地造成消极影响时,也就是损害了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如果被征土地建成工厂,而且产生了环境污染,这可能会给周边土地带来一定的危害,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同时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房屋、林木……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破坏……[9]”.由此可见,房屋、林木、生产资料等作为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合法权利遭到破坏,公民有权得到赔偿.当生活环境因被征用地的再利用而受到破坏,根据《民法通则》,理应补偿.

由上可见,我国法律对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是明确规定的,当财产遭到破坏时都应当进行合理补偿.具体由谁来补偿,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补偿力度该如何界定?这些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行详细规定.我国征用土地过程非常简单,却包含了不明确的权利.国家从集体(农户)手中征收土地,国家并没有对周边土地产生具体的影响,但取得了该土地的支配权.然后由国家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或者其他土地使用者,因此开发商在取得该土地的使用权时,不需要与周边的农户发生直接关系.一旦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对周边土地造成了影响,土地使用者认为这是正常使用,购买了该土地自然拥有相应的权利,不需要进行赔偿或补偿,国家已对被征土地进行了补偿,国家也不是责任主体,因此周边土地拥有者或使用者找不到对自己的损失负责的赔偿对象.尽管《民法通则》规定责任主体必须承担民事责任[9],但我国《土地管理法》却没有明确规定被征土地再利用给周边土地造成影响的补偿.在目前的情况下,《土地管理法》对此进行明确规定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由于征地后土地利用的不确定性,无法评估被征土地开发再利用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大小,二是针对这些影响还没有确定的补偿标准.只有对这两点进行充分的研究才有可能从法律角度规定征地红线外的补偿问题.

3征地红线外补偿办法的设想

由于我国征用土地时土地利用方向不明确,没有考虑征地给周边土地造成的影响,没有对征地红线外的土地进行补偿,使得在征用土地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增大未征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间的贫富差距.被征地农民得到征地补偿费,变得富裕,可以靠这笔财富另谋生路或发家致富;未被征地农民没有征地补偿费,反而要受到征地带来的影响.第二、引发大量矛盾.不仅是被征用土地群众对征地有不满情绪,征地红线外未被征地的群众同样也有强烈的补偿诉求.因为征地往往对周遭土地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譬如工业污染、商场噪音、高楼遮光等等.第三、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我国法律没有对征地红线外补偿的条例,未被征地而受到征地消极影响的群众处于弱势地位,当政府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时,群众就会丧失其对政府的信任[10].

法律没有规定征地红线外补偿,因此产生了多种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征地红线外补偿十分必要.但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的补偿机制来对受影响土地进行检测、评估和控制,而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较早,出现问题也较早,所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和研究,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教训[6].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初步确定我国征地红线外的补偿办法.

首先,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红线外土地影响评测系统,确定征地红线外的补偿范围.在征用土地投入使用后,对周边未征土地带来的影响状况、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划定影响等级[11].影响等级分为轻度影响、中度影响和重度影响.补偿依照影响等级来定.重度影响的土地基本无法再利用;中度影响的土地再利用会受到诸多限制;轻度影响的土地随着年月的累积危害也将加大.虽然这部分土地并没有被征用,但在征地用于交通用地、工业用地等时受到影响,土地的价值下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法通则》可知,这一部分未征土地的所有者的损失理应得到合理补偿.我国应建立起土地影响评测系统,划定影响等级,确定补偿范围,保障征地红线外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利益.

然后,根据影响等级,确定影响标准.根据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结合征地旁边未征用土地的受污染情况和可利用情况,划分补偿标准为:影响等级为重度影响的未征用地按当地征地标准的80%补偿;中度影响的未征用地以征地标准的50%补偿;轻度影响的未征用地补偿标准为征地标准的20%.

再次,开放互动公共平台,公开重要信息,全民监督土地治理.很多国家在处理土地影响过程中,会及时公开环境治理的进展等各种信息,提供与公众良好的互动平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比如美国,有专门的官方的网站及时更新“棕地”、超级基金、相关政策等信息.1997年,美国环保局制定了《棕地全国联合行动议程》(在美、英等国,被污染的土地叫做“棕地”(Brownfield)),结合经济发展、社区复兴和环境保护三方面,联合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共同为治理土地污染出谋划策.不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土地影响问题[6].我国也应该有公开重要信息的制度和平台,设立官方网站和登记簿,以便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全民监督,以此督促土地治理手段的施行.

4实证分析

以征用土地用于交通用地为例.先来看征地用于交通用地可能给周围土地带来积极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好处的是带来了交通上的便捷.公路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生活更加便利,与外界联系加强,幸福感指数提高.然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优美的风景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来休闲娱乐,让村子的景观价值达到最优,并带来可观的利润.再次,使个体户得以发展.道路交通一旦便利了,游客流量和各种车辆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个体户经营的饭店、“农家乐”、旅店、车辆维修等等也会随之兴旺.如“农家乐”的流行兴起积极推动了近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13].征地用于交通用地也有可能给村民们带来诸多消极影响.首先,公路两旁常常垃圾堆积严重.往来的车辆带来很多生活垃圾,影响村容村貌、村民出行及车辆通行.然后,大部分公路因为取直的原因要从村中穿过,车辆发出的噪声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车辆速度快,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附近村民造成生活和心理的压力.再次,如果因为修路将居民的一部分土地征用,但因此破坏了居民其余土地的完整和连续性,将给耕种、出行等造成困难.最后,过往交通车辆带来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村民种植生产和身体健康.以影响最为严重的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

由高速公路两侧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可知,高速公路运营年限是影响公路两侧土壤理化特性的重要因素.mn,pb和Co的非稳定态含量较高,约占总量的40%~66%,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和发生迁移转化,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前人对西宝高速公路、西户高速公路、西柞高速公路三条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大部分属于轻度污染,其中部分采样点Co和Cr达到中度污染水平.Cu,pb,Zn,ni和mn主要受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12].假设高速公路位于平地,重金属as,Co,Cr,Cu,mn,ni,pb和Zn统称为重金属污染物,在采样断面上距离路基25,50,75,100,125,150,175,200m的距离,路两侧对称布设采样点,见图1.

土地污染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滞后性、积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所以土地污染造成的自然影响十分严重.由图1可以得出结论:高速公路两旁距离0~50m的土地都属于重度影响.距离50~150m的土地属于中度影响,距离150~200m的土地属于轻度影响.重度影响的土地无法用于生产;中度影响的土地也不适宜种植生产;轻度影响的土地随着高速公路的运营年限的累积受到的重金属污染危害也将累积.这部分土地虽然是未征用土地,但因征地而使得土地的价值下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这部分损失理应得到补偿,这就需要在制定新的土地管理法时对这种补偿进行充分的考虑,并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保障未征但受被征土地影响的土地使用者的权益.

5结语

征地补偿标准及方式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但征地后产生的矛盾却接连不断.这是由于我国征用土地时,土地利用规划有时是不明确的,征地后的土地开发过程中与开发之后,红线内土地对红线外土地产生了影响,但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对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偿.国外在征用土地时其土地用途是明确的,其法律不仅规定被征土地的补偿,还考虑了被征土地利用后对相邻土地产生的影响,所以国外的征地矛盾远低于我国.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对相邻权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为征地红线外补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以交通用地为例对征地红线外补偿范围和标准提出设想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补偿责任主体的确定、补偿方式、补偿力度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探讨,为制定有关法律规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静国.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留地安置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2]甘羽翔,许瑾.新形势下征地拆迁难问题的对策思考[J].桂海论丛,2010,26(4):91-93.

[3]ZHanGm,wanGLL.theimpactsofmasstransitonlanddevelopmentinChina:thecaseofBeijing.[J].Restransecon,2013,40(1):39.

[4]秦朝勇.试论我国征地补偿立法的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4):149-152.

[5]theLawofpropertyact1925[S].1925.

[6]彭开丽,李洪波.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49-51.

[7]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S].17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S].20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S].2009.

[10]郑卫平,龚嘉明,刘金龙,等.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及对策[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1):22-24.

[11]张德威.关于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方式的几点设想[J].商场现代化,2007,(8):376.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4

关键词:日照环境损害赔偿主成分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法制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公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倾向于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自然对日照环境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日照权利被侵害,获得公平、合理的损害赔偿金额也就成为了被侵权人追逐的焦点。本文试图在现有“模糊”定价标准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在日照权利受到侵害时,该如何着重把握影响赔偿定价的相关因素。

一、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及不足

为了顺应公众对日照权利的要求,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相邻各方的权益,《物权法》第89条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房地产管理法》第24条规定:“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国务院《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妨碍交通、消防、市容、环境卫生和毗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第13条规定:“被遮挡阳光的现状居民住房,以居室窗台中心点(均以外墙面计)在冬至日日照时间不足1小时的,每户按其居室被遮挡状况给予一次性补偿800元至2000元。《住宅建筑规范》规定,被遮挡后的日照时间低于规范标准的,由侵权人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虽被遮挡,但被遮挡后的日照时间高于规范标准的,可以考虑由侵权方对被侵权方进行适当经济补偿。

显然,相关立法明确规定相邻各方日照权利不容侵害,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但是,相关立法在日照权利定价问题上除了北京市规定损害赔偿金额应与日照规范标准时间这一影响因素挂钩之外,其他影响因素在立法上则是一片空白。正是因为相关立法在定价问题上的模糊性,使其不能切实保护相邻建筑物权利人的日照权益,也无法为因日照争议引起的纠纷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以致实践中各地法院对受害方日照环境拥有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法官的主观臆断,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准绳对受害人日照权利损害进行公正合理的赔偿,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相邻建筑日照权的纠纷矛盾日益突出。

二、现有理论研究及不足

为了逐步消除立法在确定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问题上的不足,切实保护受害人的权利,有学者提出可以采用“事前预防、事后赔偿”为受害人的求偿道路提供一个明确方向。事前,相关立法应该明确规定土地用途地域及地区的划分,并根据用途地域、地区种类的不同,分别规定建筑物的容积率、间距、斜线规制、建筑物高度等指标,并严格要求建设方在建筑规划审批前就建筑物等不动产对邻人可能造成的日照影响程度做出专门的公示和说明,由邻人在一定期限内选择救济的方式。如果相邻方在此期限内不主张拆除,则只能请求事后损害赔偿。“事前预防、事后赔偿”措施似乎能补偿受害者的损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合理、公平的矛盾解决方案,但是影响日照权利赔偿定价的因素太多,其中包括城市规划上的限制、周边建筑物的实况、将来的趋势、土地状况、建筑密度、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物用途等等,并且这些影响因素既复杂又很难量化,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将影响日照权利的因素与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并运用传统的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大评估方法来确定日照权利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应该获得的赔偿金额。

首先,通过公式tanα=H/D=(H1-H2)/D(α为太阳高度角,H1为前排房屋总高,H2为后排房屋底层窗台高度,H为H1与H2之差,D为前排房屋后檐与后屋房屋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是否影响日照,以及影响日照的时间、大小等,再根据各地的土地状况、建筑密度、建筑设计规范、对日照的标准要求等,结合城市规划来综合判断日照损害的程度。

其次,考虑建筑物用途,日照受侵害后的房屋价值与受侵害前的房屋价值的差额,今后若干年房屋使用过程中为增加取暖、通风、照明等条件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并适当考虑业主在日照条件受到限制时因身体健康受到的伤害应补偿的金额。

此方案理论上确实是顾及了影响日照赔偿定价的诸多因素,能为受害人提供一个令其信服的满意结果,但是在牵涉到实务具体操作时,这些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却是千差万别,比如被害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情况极为重要,区位的价值越大日照的保护便越重要。而成本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可以获取许多历史资料、信息资料、相关指标的基础上,还必须得假设被评估资产处于继续使用,显然在这里不适合直接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则是以在未来获得用货币计量的预期收益为前提,如果没有预期收益,或者预期收益很少又很不稳定,就不能采用收益法,在此刚性前提下,直接用收益法评估日照环境损害定价会造成评估结果严重失真。市场法需要有一个发育成熟、公平活跃的公开市场,并且在交易市场上可以寻找到几个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分析、作价。而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市场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不存在充分交易的市场。在这些“硬伤”情况下,直接运用传统的三大评估方法不仅会导致无法着重把握重要因素,给合理估价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出来的金额也会严重偏离实际情况。因此,该如何取舍这些影响程度大小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三、赔偿定价方法新思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

针对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盈千累万”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或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因素赋权得到加权求和值,以此来衡量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消除各因素之间的共线性,且存在因素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因此,为了较为客观地确定赔偿定价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笔者引入一种赔偿定价新思路:主成分分析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赔偿定价的各因素时能够通过数学变换将原有的多个因素因子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线性无关的主要分量,从而实现简化数据结构,并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客观地确定权重,避免评价指标的共线性和权重确定的人为性,使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合理,不至于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各种影响赔偿金额的因素不分轻重全都考虑,不仅丧失了评估工作应有的效率,还容易抓错重点,致使评估出来的赔偿金额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基于以上分析,日照权利赔偿定价的思路为:在已取得影响日照权利定价指标范围内各个评价因子评价分值的基础上,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

首先,假设影响因子有n个,并将因子的评价集划分为p个评价单元,采用指数衰减或线性衰减等方法计算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内各因子的评价分值,相应的指标矩阵为X=(X1,X2,X3…Xp)=(Xij)n×p,其中,Xij表示第i个因子第j项评价指标的分值。

综合指标F=a1X1+a2X2+…apXp,令VaR(X)=w,w为方阵,若w的特征根为λ1≥λ2≥…≥λp≥0,

此时,则称F1为第一主成分;F2为第二主成分…并称Fj=λj/∑λj(j=1,2,…p)为第j个主成分的贡献率,∑Fj为前k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其次,将评价分值矩阵X中的每一个元素Xij(i=1,2,…,n;j=1,2,…p)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所有因子评价分值的均值变为0,方差变为1,则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为:X′ij=(Xij-Xj′)/Sj(i=1,2,…n;j=1,2,…p)

其中,X′j、Sj分别为指标范围内所有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指标分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将标准化后数据X′j组成新的矩阵,记为n行p列标准化矩阵X′j=(X′ij)n×p。

第三,通过坐标变化手段,将原来含有p个变量的X′ij(j=1,2,…p)作线性变化,转化为另一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Z1,Z2,…Zp,且Z1=U11X′1+U12X′2+…+U1pX′p;Z2=U21X′1+U22X′2+…+U2pX′p;

Zp=Up1X′1+Up2X′2+…+UppX′p…

Z1,Z2,…Zp,分别称为原始评价因子的第一,第二,…,第p主成分,其中Z1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最强,其余主成分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即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依次减弱。

第四,主成分的提取与权重确定。主成分提取的目的在于简化数据结构,通过选择较少的几个线性无关的主成分来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评价因子的信息。主成分的提取主要是依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定义为方差贡献率,即:ej=λj/∑λj(j=1,2,…,p)。方差贡献率描述了各主成分在反映各个原始评价因子信息量方面的能力大小,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可以用方差贡献率作为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实现对各个主成分的客观赋权。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累加称为累积方差贡献率,即:ej=∑ej(j=1,2,…,p)根据经验,一般取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95%的特征值λ1,λ2,…,λj(j≤p)对应的主成分。此外,提取的主成分原则上要求各评价因子的公因子方差(主成分载荷值的平方和)尽可能接近,如果某一评价因子的公因子方差与其他各评价因子的公因子方差相比数值过小,则说明这一评价因子在提取的主成分中信息损失较大,可考虑增加主成分的数目。

第五,单元综合评价分值计算。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提取的前j个主成分进行线性加权,得到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如下:Y=∑eiZi。Zi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ei为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方差贡献率)。

通过以上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我们确定不同区域日照受偿定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方差贡献率),便于我们在考虑日照定价的影响因素时可以少走弯路,有利于我们在处理一大堆线性相关的影响因子时,既能剔除线性高度相关的影响因素,又能准确把握哪些影响因素需要重点考虑,哪些影响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通过引入主成分分析法不仅提高了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的效率以及准确性,还能节约时间成本等。但是,主成分分析法也只是相对科学地指出了定价问题上存在的棘手问题,为我们在实务操作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要彻底地解决有关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的问题,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夏阳.浅析“采光权”的行政法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26).

2.郑至吾.采光和日照妨害的相关法律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超.采光妨害的判定及其赔偿标准[J].人民司法,2009,(11).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控制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129-02

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控制较一般项目而言更加复杂,由于其面临的环境可变因素较多,且工程采用的技术和实施范围也比较广。如何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方式保证高速公路项目的顺利实施,是当前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1高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控制因素

高速公路工程的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人员、材料、机械、方案和环境等,具体而言包括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1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控制的主观因素

1.1.1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高速公路项目的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很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决策时往往只凭主观的判断,而缺乏相关技术方法的使用。这就导致很多决策缺乏具体的分析,对于成本费用方面因素考虑较少。

此外,由于权力太过分散,责任义务不明确等原因,企业很多操作人员对于成本管理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责任感,导致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和机械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1.1.2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实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经费不足,企业信息化不发达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管理手段落后,降低了成本管理控制效率。

1.1.3成本管理体制问题

成本管理体制是对企业各种成本管理行为的约束,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然而这些制度却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有的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传递不到位,造成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有的奖罚办法不得力,难以调动项目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成本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制度落实的执行力问题,保证施工全体人员遵照制度的要求进行成本的管理。

1.1.4项目估算准确度较低

投资估算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即在可行性研究中完成的。无有力的条款控制工程数量,工程数量不准确,导致了项目估算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尤其是对高速公路项目而言,其工程量较大,所采用的技术较为复杂,且地质情况多不明确,更加降低了项目估算的准确度。在施工勘查中,一些隐蔽的地质灾害未能发现,将会造成处治成本增加或设计方案的变化。

此类成本增加过多,超出项目施工图预算,将对施工企业来讲,将很难得到相应的补偿。

1.2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控制的客观因素

所谓客观因素就是自然环境等外界条件等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竞争导致的投标压价,社会及政策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等。

由于高速公路项目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业主对于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与工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从而导致高速公路项目的招投标市场竞争十分巨大。很多企业为了能够中标,采用了压低投标报价的做法。这种方式可能由于初期的盲目压价造成后期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另一方面的物价上涨指的是工程所用的人工、材料或机械费用的上涨。材料市场放开以来,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增多,层层加价,形成连锁涨价。

另外,由于近年持续出现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工费用的上涨。

2高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2.1设计施工一体化

所谓设计施工一体化,是需要将施工单位的参与前移到设计过程中。高速公路项目的设计较为复杂,施工单位对于项目的实际情况往往比设计单位更加了解。因此让施工单位参与到设计单位的图纸设计及校核中,能够很好的从设计阶段就对项目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后期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有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笔者参与施工的某公路隧道《送审稿2》设计隧道总长590m,里程为Y4Y4K90+130~Y4Y4K90+720,其中暗洞563m,明洞27m。

项目部在拿到《送审稿2》图纸后,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结合设计图纸中设计院设计地质情况和设计用途,对图纸设计地质情况提出疑问和合理化建议,并反映给监理、业主现场代表、设计院,2011年8月设计院回访时到现场考察,认定出口Y4K90+340~Y4K90+495段(150m)围岩为V级软石(砾岩),Y4K90+495~Y4K90+720段围岩为V级硬土(圆砾),考虑原设计地质勘查力度不足,不能准确反映现场情况,拟作为重大设计优化处理,后经业主、设计院、监理、施工单位四方多次现场勘察讨论,从施工安全和工期角度考虑,最终确定此变更方案,正式施工图于2012年5月份出具,主要变化为:

①Y4Y4K90+340~Y4Y4K90+620段(280m)开挖方式为暗洞开挖,围岩为V级软石(砾岩),其中Y4K90+340~Y4K90+495段采用V级浅埋开挖支护方式,Y4K90+495~Y4K90+620段采用V级浅埋加强开挖支护方式。

②Y4K90+620~Y4K90+630段(10m)开挖方式为明洞开挖。

③Y4K90+630~Y4K90+720段(90m)取消原设计暗洞,改为深挖路堑。

其主要变化见表1、表2和表3。

从投资对比表分析看,采用最终施工图施工,累计投资将增加534万元。从上表可以看出,隧道从590m缩短为500m,投资反而从5603万元增到到6137元,增加投资534万元;完工后经实际测算增加收益424万元。

2.2工程项目的索赔管理

高速公路项目由于不确定情况较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较多,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将导致工程的成本增加,此时需要向业主或是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良好的索赔管理能够辅助项目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可能发生索赔的工序,在索赔事项发生时,及时搜集索赔证据,并提交索赔报告。索赔管理离不开项目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及对变更索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搞好变更索赔工作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索赔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变更索赔工作的支持以及对变更索赔成绩的肯定和物质奖励,并按照公司规定及时、足额兑现,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特别奖励。工程变更及索赔牵涉到工程项目的亏盈,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付出艰苦细致的劳动,要有对项目负责、对企业尽职的精神。

笔者所在某工程项目工程保险费740万元,工程保险合同中约定周转材料及小型机具不在保险范围之内。但由于施工现场连续遭受暴雨洪水袭击,导致部分周转材料及小型机具被埋。事故发生后,施工企业立马积极搜集证据并及时组织相关合同专业人员与保险公司进行谈判,最终获得保险公司认可,对周转材料及小型机具给予赔偿,共收到赔偿158万元,由此可见工程项目的索赔管理的重要性。

2.3施工技术的优选

施工技术的选择对于建设项目的成本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企业应树立“方案决定成本”的理念,从粗放型管理的“先干后算”逐步提升到精细化管理的“先算后干”。

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多个施工方案的比选,优选出最为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安排,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同时由于工期的缩短以及施工材料调配的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施工的成本。

尤其对于高速公路项目而言,其建设周期较长,且采用的技术较多且复杂,对于施工技术的合理优选将极大程度的降低项目的总成本。

笔者所在项目在建设初期,通过和地方政府接触,了解到当地政府对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开明态度,施工单位与主管土地使用和管理的国土局一起从环保、工期、干扰和服务当地出发,多次研讨施工方案,最终得到国土局及地方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对本管段内设计取土场进行方案优化。原设计借土填方取土场综合运距为6.24km,总方量为226万m3,总运量为1409万m3/km,经过取土场的优化后,此项方案优化共计节约成本701万元。

2.4高速公路建设采购成本的控制

高速公路项目的材料成本占比往往达到了50%以上,因此对于采购成本的合理控制有助于对于总体成本的控制。

①应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保证其能够在满足工期和质量的要求下,合理选择能够满足施工的物资,并进行合理的采购计划安排。

②要坚实良好的采购制度。培养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杜绝浪费和舞弊现象,从而降低成本。

③企业内部建立合格供应商。从企业合格供应商中挑选合作对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制定科学的采购流程。

④对市场采购材料进行分析,将成本过高的进行分类,实施改善的方案,经过计算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⑤施工前,技术人员要根据图纸和工程量对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估算,编制出材料限额台帐,避免采购时造成浪费。

⑥施工过程中,结合材料限额台帐限额发料,严控材料使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通常建设周期较长,建设成本较大,其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性较强、涉及因素较多的工作。进行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控制因素,并从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项目的索赔管理、施工技术的优选以及高速公路建设采购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加强高速公路成本的控制,促进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办法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公路管理机构对所管辖的公路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行政管理职责。

第三条 规划建设铁路、管线等各类设施,跨越、穿越或者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并行于已立项建设或者在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应当征得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跨越、穿越或者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并行于县道、乡道的,应当征得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条 公路建设用地需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工程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费用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有关部门或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各项补偿费用,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五条 已有的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由公路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勘测登记、绘制地图、造册立档、埋设界桩。

对依法批准的公路建设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路建设开工前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竣工验收合格后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的监督管理。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分段完成的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路段或者单项工程,可以分段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可以先行交付使用。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公路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提高工程造价或者以降低工程质量来降低工程造价。

第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经过市区的公路路段,可以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商定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改划为城市道路。改划为城市道路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未改划为城市道路的其他公路,仍由公路管理机构按其职责进行管理。

第九条 改建公路和公路养护施工作业,应当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在施工时,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或者引导标志。施工路段不能通行的,施工单位应当事先在绕行路口予以公告。

通过公路施工路段的车辆和行人应当遵守施工现场秩序,服从现场管理人员指挥,不得损坏施工现场及其设施。禁止非施工车辆和人员擅自进入施工现场和尚未开通的公路。

第十条 公路改建后原有线路的旧桥和旧公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自治区公路管理机构核准废弃的,不再进行养护和管理:

(一)路线较短且无车辆通行的路段;

(二)已中断交通且作为弃土场、养护站料场或者已种植农作物的路段;

(三)危桥及危涵路段;

(四)已不能通行的旧桥;

(五)公路改建后已不通行的急弯、陡坡、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

前款规定的旧桥和旧公路经核准废弃后,由所管辖的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在显著位置设立禁止通行的标志,并移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一条 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

(一)国道不少于20米;

(二)省道不少于15米;

(三)县道不少于10米;

(四)乡道不少于5米。

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米。

公路弯道内侧、互通立交以及平面交叉道口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安全视距等要求确定。

禁止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但属于公路附属设施的除外。

新建、改建公路线路确定后,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告知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得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审批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 禁止在公路两侧边沟外缘起的下列范围以内,规划和新建镇、开发区、住宅区以及医院、学校、厂矿、集贸市场等建筑群或者集散地:

(一)国道、省道不少于50米;

(二)县道、乡道不少于20米;

(三)高速公路不少于80米。

本办法施行以前已经在公路两侧建设的上述建筑群和集散地,不得在前款规定的范围内,沿公路平行扩建;上述建筑群和集散地影响交通安全或者干扰车辆通行的,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上述开发经营者沿公路两侧设置有效的隔离设施。

第十三条 正在建设或者已立项即将开工的公路,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公告,依法实施路政管理。

第十四条 在新建、改建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对交通安全和公路畅通无严重影响的,可维持原状,不得重建、扩建和改建;原有建筑物属于危房确需重建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迁出公路建筑控制区,另行安置。拆迁安置办法依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公路桥梁、地下通道、管涵内堆放物品、进行明火作业、搭建设施;

(二)打场、晒粮、种植作物、放养牲畜、积肥或者焚烧物品;

(三)堵塞、损坏公路排水设施;

(四)涂改公路标志、标线;

(五)砍伐、损坏公路用地上的树木、花草等绿化种植物;

(六)泄漏、抛撒、散落物品损坏、污染公路或者载物拖地行驶损坏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

(七)污染、损坏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其他行为。

属于未征收的公路用地,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路政管理时,应当尊重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禁止将公路渡口码头作为横水渡、圩渡或者其他用途码头。

第十七条 禁止不符合国家有关客、货运输装载技术规范的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禁止在高速公路上上下客、装卸货物、留置物品、向车外丢弃物品、从路外向高速公路投掷物品。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行下列作业,应当事先征得公路管理机构同意;涉及交通安全的,还须征得公安机关同意:

(一)在公路、公路用地、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设置塔、杆、变压器等设施的;

(二)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涵洞、隧道或者设置管线、电缆、龙门架等设施的;

(三)在公路上设置立体交叉道口的;

(四)占用、挖掘公路和公路用地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依法应当经公路管理机构同意的作业,当事人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交申请材料,公路管理机构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涉及国道、省道的,由设区的市公路管理机构审批,报自治区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二)涉及县道、乡道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审批,报设区的市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三)涉及高速公路的,由自治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第二十条 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跨自治区、设区的市运输的,由自治区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二)设区的市内、跨县级行政区域运输的,由设区的市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三)在县级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四)超限运输车辆行驶高速公路的,由自治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第二十一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在公路及其桥梁、隧道、渡口设置限高、限宽、限长、限载标志,并根据需要在公路上设置运输车辆轴载质量及车货总质量的检测装置,对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检测、稽查和卸载。

第二十二条 交通事故造成损坏或者污染公路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事故时,应当及时通知公路管理机构处理。

因交通事故或者维修需要,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调整公路车道,并设置警示或者引导标志。

第二十三条 高速公路的道路清障、车辆救援由高速公路经营者负责。因交通事故引起的路障清理和救援工作,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第二十四条 货运车辆进入收费公路,应当按照核定吨位或者计重的方式收取车辆通行费。收取车辆通行费的车辆分类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执行。车辆行驶证上标注的吨位与国家公告的车辆吨位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国家公告的车辆吨位标准计量收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缴、逃缴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

第二十五条 车辆通行费缴费义务人对收费标准有异议的,应当按照收费员认定的数额预缴车辆通行费,及时将车辆驶离收费车道,并就异议事项向所在地的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申请复核,或者向所在地的价格主管部门投诉。经依法复核确有差错的,收费单位应当予以清退。

第二十六条 联网收费的公路,实行统一收费,收入清算分配的方式。既有政府还贷公路又有经营性公路的,应当统一使用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印制或者监制的车辆通行费专用票据。

第二十七条 收费公路在收费期间的小修、中修、大修、改善工程等公路养护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收取的车辆通行费中列支。

收费公路改建或者扩建的投资贷款,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纳入还贷基数。

第二十八条 试运营的收费公路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申请竣工验收。

第二十九条 进入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封闭式收费公路的车辆,应当凭通行卡(券)入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收费单位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计费:

(一)无通行卡(券)的;

(二)持无效通行卡(券)的;

(三)逆向行驶或者U型行驶的;

(四)出入口车牌号与车辆不一致的。

第三十条 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造成较大损害的车辆及擅自超限运输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接受公路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后方得驶离;不能当场处理的,公路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其停驶,就近指定安全地点停放。当事人应当在15日内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处理,并在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后立即放行车辆。当事人逾期不接受处理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依法采取处理措施。

在依法处理前车辆由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妥善保管,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在前款规定的15日内,对停放的车辆造成损坏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五款、第十二条规定,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的,其批准文件无效,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批准机关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在新建、改建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擅自重建、扩建、改建原有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拆除,所需费用由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所有人承担。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造成公路污染、损坏和影响公路畅通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在公路桥梁、地下通道、管涵内堆放物品、进行明火作业、搭建设施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打场、晒粮、种植作物、放养牲畜、积肥或者焚烧物品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堵塞、损坏公路排水设施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砍伐、损坏公路用地上的树木、花草等绿化种植物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泄漏、抛撒、散落物品损坏、污染公路或者载物拖地行驶损坏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其他污染、损坏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涂改公路标志、标线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将公路渡口码头作为横水渡、圩渡或者其他用途码头的。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在公路、公路用地、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设置塔、杆、变压器等设施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项规定,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涵洞、隧道或者设置管线、电缆、龙门架等设施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在公路上设置立体交叉道口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四项规定,其他占用、挖掘公路和公路用地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拒缴、逃缴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的,由收费站工作人员责令补缴;经劝说仍不补缴或者堵塞收费车道,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的,由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将堵塞收费车道的车辆拖离,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强行冲卡,造成收费设施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公路用地包括:公路两侧边沟以外不少于1米的用地;公路两侧无边沟的,为公路缘石外不少于5米的用地,有征地界线的,从其界线;已征收的公路建设用地;为修建、养护公路建于公路沿线的有关公路附属设施用地。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公路管理的类型高速

能适应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25000辆以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连续行驶,全部设置立体交叉和控制出入,并以长途运输为主的公路。

一级

能够适应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5000~25000辆,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要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快速行驶、部分控制出入和部分设置立体交叉的公路。

二级

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算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0xx~5000辆,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型工矿区以及运输繁重的城郊公路。

三级

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算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0xx辆以下,沟通县与县或县与城市的一般干线公路。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7

本文阐述了农村土地保障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得出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的结论,建议改革城市化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为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关键词】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1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在征地这一博弈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休所处的地位不同,征用部门占据绝对优势,获取了土地征用所带来的大部分利益,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征地一方之所以能够在与失地农民的博弈中处于压倒性的优势,这与现行征地制度有关。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别为耕地被征用前三年每亩平均年产值的3—6倍和2—3倍。但第二十九条同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

1.2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位

目前,政府对农民的安置方式是采用货币化安置的方法,一次性买断。政府出钱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强行购买”,但没有对今后的生活给出合理的安置办法,没有对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这种不顾失地农民生计的安置方法,被农民称为“一脚踢开”。虽然,在征地后,许多农民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就业,但是这种就业很不稳定,经常发生变动,这种情况强化了失地农民种地更为牢靠、保险的思想,进而对生活前景感到彷徨、焦虑;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对征地安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政府圈地行为不满。

1.3经济条件决定是否参与社会保障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以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利益掠夺使得农民的生活状况相对低下。经济收入的贫乏使得广大农村居民把改善生活作为最大的目标。在有限的收入来源仅仅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们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长远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失地农民参保意愿低下的根本原因。

1.4失地农民自我保险意识缺乏

可以说社会公众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知普遍不到位。受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观念的影响,认为土地就是农民的社会保障,现在农民失去了土地给予他们的补偿费就应理所当然的转为社会保障费。另一方面,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获得政策信息的渠道有限,自我保护和自我保障意识淡薄,对什么是社会保险、商业保险都界定不清,即使有所了解,但潜意识中却把自己当成“外人”,不敢奢求原来只有城里人才能享有的社会保险。

2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对策

2.1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赔偿安置机制

2.1.1政策层面

当前,如果继续执行目前对失地农民低标准货币安置政策,将导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加速递减态势,从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并将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群体的扩大,成为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同时,鉴于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其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对该项制度的顺利、健康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赔偿安置机制对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资金的安全收缴机制,避免基金空账运行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且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政府尽快调整和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政策,加强土地补偿费的安全保障措施,杜绝征地中的“白条”现象。同时,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的高低,又直接决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高低,因此,科学合理确定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2.1.2操作层面

在改革完善征地制度时,要及时调整“要地不要人”的补偿安置模式,将货币安置、招工安置、留地安置、生产资料转换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结合起来,以社会保障安置为主,发展集体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切实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必须统筹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通过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提供制度保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针对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安置手段的组合搭配,通过各种途径的综合利用,把失地农民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失地是一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经济现象,处理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就成为各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国家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土地征用方都给土地所有者以较为满意的补偿,征用补偿通常山两部分组成: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赔偿额。其中土地征用费相当于土地价值,一般按照征用时的市场价格给足补偿:土地赔偿额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用而造成的经济及其他损失的补偿。农民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社会保障权利,国家通常给子失地农民保障补偿。为失地农民设立社会保障基金是各国政府对失地农民所做的通行做法,这有助于降低他们而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许多国家在法律上,把征地严格区分为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两种不同类型的征地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并规定补偿和安置费应用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依国际经验,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且由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除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在大部分国家,由私营机构经营的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收益率,说明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从资金监管角度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社会保障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保险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8

【关键词】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有效控制

1设计阶段对于控制造价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全过程的控制,是动态的控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然而,提到工程造价控制,人们往往认为是施工阶段的控制,认为只要控制施工阶段各项要素的费用支出就控制了工程造价,实际上,基于施工图的工程造价是基本确定的,对整个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很小,而且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电力工程建设往往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施工图纸还未完全形成就已经着手准备投标招标工作,可见,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有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1)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可以提高投资控制效率,可以了解工程造价各部分的投资比例,对于投资比例大的部分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从而提高投资控制的效率。(2)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便于技术与经济结合。专业设计技术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工程的使用功能,力求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项目所需功能,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而由于造价人员参与设计全过程,使得工程在方案选择时能够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3)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控制的效果更显著。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其他阶段,方案可行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减少工程变更等可能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出现。

2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2.1技术参数的影响

输电线路工程技术参数是影响工程造价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回路数、线路长度、导线型式及其分裂数、杆塔型式等,各技术参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工程造价,例如同等条件下的单、双回路线路工程,双回路的造价高于单回路的造价,约等于1.6~1.8倍的单回路造价。

2.2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也不同程度影响着工程造价。地形地貌的影响在输电线路工程上主要体现是地形调整系数,地形中高山峻岭越多,调整系数就越高,工程施工难度越大,特别是人力运输难度,从而影响工程造价;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土方的施工,影响土方量的大小,不同地质条件下,土方开挖施工的难易程度、开挖时间的多少,也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

2.3主要装置性材料价格的影响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中,主要装置性材料价格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总造价的50~60%,因此主要材料价格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市场上材料的供求关系变化及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应用,都直接影响着主要材料的市场价格,从而影响整个工程造价。

2.4其他因素影响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输电线路工程其他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20%左右,其中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是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增加,铁路、高速公路等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各城镇规划区、各开发区的保护力度,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不仅加大了设计难度,影响设计工作的开展进度,还使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赔偿意识的不断增强,给赔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房屋拆迁、林木砍伐、青苗补偿等赔偿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都直接带动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的上涨,提高了工程造价。

3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

3.1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设计阶段的首要任务与步骤,是工程造价的最重要依据与基础,因此,优化设计方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输电线路优化设计方案主要体现在路径选择、杆塔选型及基础配置、主要设备材料选用等方面。(1)线路路径选择输电线路设计方案中最主要的是路径方案,路径方案直接影响输电线路工程造价的本体费用及其他费用,优化路径方案是控制造价的核心和关键。路径选择应结合城镇及当地规划部门意见,使得线路对城镇及当地规划区的影响最小;应尽量避开工厂、村庄、房屋,减少对居民房屋拆迁或跨越;避开部队的军用设施,满足其控制距离要求或取得权属单位认可;避开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等,满足其安全要求;避开地质条件差的地区,避开高山峻岭,使线路往地质条件较好的平地,较低的山丘经过,从而降低线路本体造价;尽量避开重要矿产区域及采石场;应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做到线路路径经济合理,安全可行。(2)杆塔选型。不同塔型的塔材用量、占地、运输、施工等均不相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的材料用量,塔型选择是影响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最敏感的因素,因此,优化塔型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杆塔设计中,应遵循“安全可靠、结构合理、外形美观、经济适用、方便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导线型号、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参数条件进行规划选型排杆,确定经济档距、呼高,确定杆塔数量及塔材用量。(3)基础配置。杆塔基础作为线路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占整个输电线路工程造价很大比重,不同的基础类型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也不同,例如采用原状土基础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土石方,减少土方开挖、回填及余土堆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基础配置,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的地质、水文等条件,进一步优化基础埋深及尺寸,选用最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优先选用原状土基础,尽量减少灌注桩基础的使用,从而降低基础工程量及工程投资。(4)主要材料选用。在工程设计中应优先选用通用的材料,并充分考虑市场因素,鼓励创新,采用新材料,从而有效降低主要材料价格。

3.2推广标准化设计

推广标准化设计也是一个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推广输电线路标准化设计是主要是指推广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模块涵盖了常规设计气象条件(风速23.5~37m/s,覆冰0~15mm)、常用导线型号(95~800mm2)和主要地形条件。推广标准化设计可以节省设计力量,加快设计速度,缩短设计工期,节约设计费用,有利于控制技术指标,避免设计浪费,也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有利于降低整个工程的造价。

3.3应用通用设计标准参考价

通用设计标准参考价是基于通用设计方案基础上的参考价,分概算静态投资水平和预算投资水平,根据工程的不同设计阶段进行选用,例如500kV通用设计5B方案概算标准参考价为268万元/km,预算标准参考价位258万元/km,如表1所示。通用设计标准参考价是评价工程投资合理性、方案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性的宏观管理标尺,工程造价水平高于对应标准造价水平的,设计文件中要增加专题论证材料;超过对应标准价水平10%以上的工程,要增加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专篇,说明该方案的充分必要性。可见,在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中应用通用设计标准参考价,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在保证技术先进适用的同时,力求节约,达到控制造价的作用。

3.4主要材料材料信息化

在工程造价中,输电线路主要材料价格约占总造价的50~60%,且呈上升趋势,材料价格是否合理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作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通过定期收集国网公司及各省网公司近期主要材料的招标价,形成主要材料季度信息价,较准确的确定了材料的价格,设计阶段严格执行该季度信息价,避免因材料价格确定的不合理性而导致工程造价出现不良问题,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5合理确定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中,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大,有些线路路径走廊复杂,涉及的赔偿项目较多,标准较高,其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就较高,有的接近工程本体费用,有的甚至超越工程本体费用,控制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包含塔基占地费、林木砍伐费、青苗补偿费、房屋拆迁等费用,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合理确定塔基永久占地面积、施工临时占地面积、塔基及放线通道林木砍伐面积、青苗补偿面积等工程量,然后按照相关的赔偿文件计费标准计算各项费用,不盲目套价,做到有据可依,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4结束语

输电线路工程的造价控制贯穿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最有效最重要的,设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关系,做到技术影响经济,经济反过来指导技术,只有正确认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特点,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谈永国.架空送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

[2]唐文轶.输电线路初步设计中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法[J].电网技术,2011(S2).

[3]钱红健.输电线路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

[4]黄旭骏.输电线路设计过程中的造价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9).

[5]邓新彬.浅议输电线路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24).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9

一、公证赔偿的归责原则

1.公证赔偿的归责原则应是过错责任原则。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民事责任的一般法则,也是确定行为人责任的根据和标准。本人认为,追究公证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一般的原则。

按照过错责任原则,如果法庭对违法行为人追究民事责任,必须以行为人有故意或过失为条件。这种依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论责任的原则,是现代各国确立公证行为人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在当事人之间的民商事乃至行政交往中,公证机构既不是参加人,也不是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公证行为并不直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而是由于各类当事人自身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或因其他的种种原因使合同或承诺履行不能而导致的,根本与公证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无任何关联。因此,对公证人适用比过错责任原则更严格的归责原则,如过错推定原则或者是无过错责任原则,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恰当的。过错责任原则不仅适用于因公证行为导致的侵权损害赔偿,也同样适用于对公证人违约责任的处理。在公证人办理非专属于公证机构的法律服务业务时,如果因公证人的过错致使损害发生当事人也可以依法要求公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故意与过失两种过错形态的区分对公证赔偿责任的影响。公证人如有故意违反职务上义务的行为,受害人可直接向违法公证人要求赔偿,而不必首先诉诸于其他赔偿方法。公证人如果仅有过失,则受害人须以其他方法寻求赔偿,而后才可向公证人提出要求,公证人仅负补充责任。

二、公证赔偿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公证职务的行为。公证活动是通过公证人员+包括公证员和其他公证辅助人员的具体行为实施的,只有公证人员履行这些公证职务的行为,才可能引发公证赔偿责任。而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其他行为,比如公证机构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公证人员与履行公证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都不能认为是履行公证职务的行为。对这些行为引发的民事责任,应依据民法的一般规定处理,而不应适用关于公证赔偿的特殊规定。

2.公证人员履行公证职务中有过错。如前所述,公证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公证人员履行公证职务的行为没有故意或过失,则不能追究其赔偿责任。故意违反职业上的义务,如故意出错证、假证,对造成的损害后果当然要承担赔偿责任,无须再作更多讨论。而过失的形态较为复杂,它包括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这样,如何判定公证人员的过失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法律上讲,认定过错有两种标准。一为主观标准,一为客观标准。主观标准是通过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判定其有无过错。客观标准是通过某种客观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行为人的行为,进而认定行为人有无过错。具体到对公证人员过失行为的判断,主观标准即过失,本意上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从外部是无法把握的,而客观标准具有优越性,即公证员在办证过程中,只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身执业的要求,就是履行了避免他人因自身行为产生损害的义务。如果违反了这一义务,就是有过失,就要对自己所造成的损害负责,笔者以为,对公证人员过失的判断标准就是公证人员的执业准则。如果公证人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守了执业准则的各项规章,即使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及利害关系人有损害事实发生,他也是无过失的,公证机构不负赔偿责任;反之,则是有过失的,当然要负赔偿责任。

3.有直接损害结果的发生。公证损害的构成,必须有当事人、其他利害关系人损害后果的发生。损害后果应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损害结果,而且是直接的。如果公证人在执业过程中虽有过错,但因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并没有给当事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侵害,也没有造成客观的损失,那么,就不构成公证赔偿责任。另外,如果损害结果的发生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所致,也不能认定公证机构应承担由此而带来的损害赔偿责任。

4.公证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就是说损害结果的发生必须是由于公证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中的过错行为导致的,如果二者间单独存在或没有一定的联系,都不能认定为公证赔偿。以上的4个构成要件在认定公证赔偿责任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认定公证赔偿责任时,如果缺少了上述4个要件中的任何一个,公证机构及其公证人员就不可能承担任何的赔偿责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证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应采取必要的对策,避免赔偿的发生,让公证赔偿胎死腹中。公证工作要顺应形势提出对策,伴随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新鲜事物不断增多,由此也会产生大量的法律问题,必然包括公证工作问题。现代社会,不论是企业还是公民,都十分重视法律及公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在不断开拓证源,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同时,应不断与同行多渠道地进行交流、学习,充分了解公证工作的相关内容。劳务、定居、留学,中国人在国内、国外购置土地、房产;不动产遗嘱受益人、保险受益人、拆迁等一系列民事、经济问题等变化都对公证提出新的挑战。公证如何面对,如何适应,如何创新,如何发展,这都有待我们去解决。

三、公证队伍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高速公路土地赔偿标准篇10

关键词:公有公共设施国家赔偿公共服务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增强,出现了不少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案件,如重庆湛江彩虹桥坍塌事件、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管理瑕疵案及郑州公益广告牌砸伤行人等等。[1]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对其属于民事赔偿还是行政赔偿一直难以断定,有按照民事赔偿判决的,也有按照行政赔偿判决的。这一问题在各界引起了广泛重视和争议,学者们的见解也存在较大差异,马怀德教授曾就此专门撰文论述其行政赔偿性质,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宗延军教授和政法大学生院的吴华则均认为此类赔偿应属民事赔偿。本文认为此类案件应属行政赔偿,并应将其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之内。

一、我国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现状

对公有公共设施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的施茂林先生认为,公有公共设施,系指行政主体基于公众共同之利益与需要,为增进人民福利,而提供与公众使用之各类有体物或物之设备,如道路、公园、广场、航空站、车站、停车场、学校、市场、港埠、休憩游乐设备、消防、医疗卫生设施及邮政、电信、自来水等公共设施。[2]而另一位台湾学者叶百修先生认为,公有公共设施是指国家因公行政目的,提供予公众或公务使用,而属其所有或管有之一切有体物或物之设备。[3]马怀德教授则认为,公有公共设施指由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港埠码头、堤防、下水道、车站、机场、自来水厂、煤气供应站等。[4]还有学者认为,公有公共设施又称公共营造物,指道路、河川、港埠、自来水、下水道、机关办公处所、公共场所等。[5]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公有公共设施概念可分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指因公共利益的目的,被行政机关设置管理的所有人工物、物及曾施以人工的自然加工物。包括道路、河川、桥梁、港埠、公园、广场、学校、公用电话亭、广告牌、车站、加油站……等。从狭义上讲,指行政机关为公益目的而专门设置并管理的设施,仅包括自来水、道路、排水系统、电力设备、广场、停车场、电信设备等。“设施”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为的工作物、设置物、有体物。所以狭义的公有公共设施就不包括自然物。然而法律是以保护权利为目的的,从这一价值取向来看,笔者认为广义的公有公共设施概念较为恰当,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的范围不包括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因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不善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受损的情况,如某自来水塔因长期缺乏维修,致使其突然倒塌,周围邻居被砸伤,家具物品乃至居住房屋也被砸坏的,此类损害的赔偿责任,在《民法通则》中有相关规定。如《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承担民事责任。”该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亦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损害的,他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显然,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应由“施工人”、“所有人”、“管理人”,而不是国家独立承担赔偿责任。

当时立法机关的考虑是,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发生的赔偿问题不属违反行使职权的问题,不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受害人可以依照民法通则有关规定,向负责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请求赔偿。[1]同时,有学者认为,从我国的经济制度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则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几乎一切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中型工矿企业、铁路、邮电、桥梁、堤坝、水电站等设施,都属国家所有。如果把这一类设施的致人损害责任也列入国家赔偿范畴,将会使国家赔偿的范围扩展至整个国有经济领域,这既非国库财力所及,也违背了国家赔偿法最初的立法旨意。[2]所以,应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民事赔偿范畴,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二、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我国赔偿法的理由和现实可能

(一)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我国赔偿法的理由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上述论点有其的局限性。国家赔偿法的确体现了对公权力的监督和规范,但随着现代行政从权力行政转向服务行政(给付行政),行政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包括行使权力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也包括提供服务的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如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和维护,提供煤气、水、电等。而且,在现代社会,公民仅靠自力无法生存,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家、社会和行政机关提供基本生存的需要。国家为保障人民福利,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公民有权利用公有公共设施以及从政府得到福利给付。[1]所以,如行政机关疏于履行此种义务或未尽合理照顾义务,就构成不作为违法,由此给公民造成的损害,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国家赔偿责任不应仅限于权力行为,也应包括非权力行为,不应仅指作为违法,也应涵盖不作为违法。而且,“违法”也不应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违反法规,而应包括行为客观上缺乏正当性,即违反职务上的义务,滥用行政权,违反信赖保护,消极不作为等。所以国家不仅要对违法行使公权力造成的损害负责赔偿,也要对公有公共设施设置、管理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而造成的损害负责赔偿。[2]另外,如果注意现代国家在行使国家权力之外还提供大量公共服务的事实,将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的侵权纳入国家赔偿范围,还能够全面反映现代国家的职能和公私的分界。

其次,这些观点将民事侵权责任与国家责任混为一谈,并未真正体现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性质。从公有公共设施的定义上看,凡是国家或公法人为特定的目的所提供设置的有体物或物之设备都属公有公共设施,包括文教设施、铁路设施、道路设施、医药卫生设施、港埠设施、游乐运动设施等等,其范围要比《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五条和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范围广泛。并且,公有公共设施设置、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不是平等民事法律关系,只是公有公共设施利用关系。例如我国公路法规定了公路管理机构可以由主管部门决定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对出现损坏、污染路面,管理畅通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管理,有权检查、制止各种侵占、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及其他违反公路法的行为。[1]可见,公路管理机构是法律授权的组织,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主体,在行驶公路管理和养护职责时,与利用者之间形成的只能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不能适用民法中关于民事侵权责任的规定。同时,对公有公共设施利用者收费也不能证明利用者与设置管理者之间是民事合同关系。一般而言,这种收费不是营利性的,而是一种维护费,价格上以设置、管理成本为标准,目的上是为了养护、修缮公有公共设施,所以,利用者与设置、管理者之间不是以对价为基础的民事合同关系,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也就不能适用民法通则中的等价有偿、过错责任原则。

最后,设置、管理公有公共设施的行政机关或特许法人、企、事业单位不应承担最终的赔偿责任,它们只能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因为设置、管理公有公共设施在当今已经成为给付行政时代国家的义务,但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亲自管理所有公有公共设施,很多设施多以公务特许的形式或以行政合同、行政委托的方式交由具备资格和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管理、维护。所以,在公有公共设施的法律关系中存在三方当事人:所有者(国家或其他依法拥有所有权的主体)、维护者(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或法律授权的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利用者(公民、法人),前两者之间是行政特许或行政合同、行政委托关系,公民与设置管理者之间是利用关系。公有公共设施并不能因设置、管理者的性质而改变其自身性质,由此产生的赔偿责任不应由设置、管理者承担,因为设置、管理者只是被委托者,由国家选任、受国家监督而实施行为,故它们只能作为赔偿义务机关,最终的赔偿责任应由所有者及义务负担者承担。如果将所有赔偿责任都推给这些非营利性的企业、事业单位,将会使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使这类高风险部门、危险职业承担比其他部门更多的责任、这对它们也是不公平的。同时,如果赔偿责任由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承担,也可以督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精心设置或管理公有公共设施,减少和避免因管理人员的失职渎职、消极不作为造成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事件。

(二)将其纳入我国赔偿法的现实可能性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从现代行政的实质,公有公共设施的性质以及公有公共设施设置、管理者的法律地位等三方面,我国都应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这些虽然都是从上而言,但我国目前的国情也决定了现实中有必要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范围。

首先,我国的经济制度在这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制定于1994年,当时在我国国有经济遍布经济领域,公有公共设施多由这些国有企业负责设置、管理。并且,由于当时公有公共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仍处在改革过程中,立法者考虑,如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将会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通过1999年宪法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经济领域中,私营经济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有许多公共设施开始由私营企业设置、管理,变成“私有公共设施”,例如,房地产商在楼盘中间的空地上设置的锻炼器材,就属此类。这样公有公共设施的范围比过去缩小了许多,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已经有了负担赔偿的能力。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造,摆脱困境。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后,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便于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迅速完成改革,走出困境。

其次,最大限度保护公民权利成为法治的目标,也成为各种立法的目标,包括国家赔偿制度,也经历了从“国王不能为非”的主权豁免到“无恶即无过,或无过即无责”的附条件之国家责任再到国家有责任及无过错的危险责任的演进。[1]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日益确实和周全的保护。国家赔偿法作为人权保障法当然应当全面、完善地保护公民权益,充分实现“有权利,必有救济,有损害,即应赔偿”的精神,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其中已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我国也不应例外。这样也能更加有利于保护公民权益,如果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并确立无过错责任或危险责任原则,那么被告不能主张无过错而免除赔偿责任,只要存在违法侵权事实,就必须承担责任。这对公有公共设施受害者获得赔偿极为有利,尤其是对于豆腐渣工程的受害者,例如四川彩虹桥坍塌案的死难者都应有权要求并获得国家赔偿。除了举证责任方面有利于原告外,同时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还有利于原告获得实际的赔偿,如果适用民法通则,向设置管理者索赔,很可能因设置管理者财力有限而使赔偿判决成为一纸空文,但国家赔偿的经费由国库列支,这一强大的后盾使公民的损害赔偿权落到实处。

最后,由于公有公共设施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对其需求日益增多,导致由于公有公共设施设置管理上的瑕疵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赔偿范围过窄、赔偿数额偏低等。这些现象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可见将公有公共设施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非常必要的。

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在适用上应注意的

,世界各国国家赔偿法的赔偿范围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家对国家作用下的一切行为,均负责赔偿,包括非权力作用的公行政行为和私行为。这类国家主要有法国等;一种是国家对私经济行为之外的一切公行政行为负责赔偿,即不仅包括行使国家统治权的行为,也包括诸如公共设施管理、国立学校内部管理等非权力的公行政行为,但不包括私经济行为,如日本、韩国等;还有一种是国家只对限于国家基于统治权的优越地位而发生作用的行为负责赔偿,不包括公行政行为和私经济行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赔偿范围仅对职权行为予以赔偿,不包括公行政行为和私经济行为。那么,如果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我国应采取上述第二种方式,即日、韩所采取的方式,将私经济行为排除在外。这样可以适当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实际适用时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关于区别公有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责任与公用的民事责任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均由国家依照国家赔偿法承担公法责任,对于由特别法规定的公用企业造成的损害应依特别法或民法解决,国家不负担赔偿责任。[1]例如,《铁路法》第58条规定,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邮政法》第五章规定由邮政企业或分支机构按照规定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要确定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应为国家责任还是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应是关系的性质以及如何更周全地保护公民的权益。也就是说,国家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划分,应区别公民对公有公共设施利用的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利用,如公民在公路、桥梁上行走。直接利用者与设置管理者之间无合同关系。另一种是间接利用,如公民乘汽车,此时,公民首先与客运公司形成运输合同关系,如果因为汽车或客运公司自身的原因,损害公民利益时,由客运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或民事侵权责任,其次,公民还有对公路、铁路的利用关系,如果因为铁路维修、养护问题使公有公共设施未达到安全运营标准,发生车祸,公民因此遭受损失时,则为设置、管理者未尽安全义务,应由管理部门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履行国家赔偿的义务。

(二)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瑕疵致害的免责事由问题

目前,免责事由主要有预算不足和不可抗力两种。但对预算不足是否能作为免责事由仍存在争议。学术界有肯定说与否定说等两种不同见解。肯定说从对国家投资建设的财力,的程度以及因素的综合考虑,认为预算不足,可以作为国家的免责事由。否定说主要基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及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欠缺的判断标准,认为凡公有公共设施欠缺通常所应有的安全性时即属有欠缺,国家均应负赔偿责任,预算不足不得作为国家免责事由。[1]预算多少,是国家内部编列的问题,属行为范畴,如以未列预算的立法措施违法为由请求救济,实际上不属法院裁判范围,也就不能依据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提起诉讼。并且,公有公共设施的瑕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其导致公民发生损害,如都以国家预算不足为由要求免责,就不利于对公民权益的保障,所以笔者赞同否定说。对不可抗力造成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案件,各国均认为国家可以不承担责任。但何谓不可抗力以及不可抗力的判断基准却各不相同。综合而言,所谓不可抗力,系指与公有公共设施本身无关的外在自然力(如:自然死亡、暴风雨、地震、雷击等)或第三人的行为(如:交通事故)引起事故的发生,已超越人类能力的界限,为人类的知识经验所无法避免,也无法防止损害的发生的状况。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欠缺是否因不可抗力所致,并无客观外力作为判断标准,只能以设施设置或管理人的主观注意能力及注意范围为准,换而言之,是否构成不可抗力的原因,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背景与技术水准等因素作出判断。但是,国家主张不可抗力要求免责的,必须以该公有公共设施具备通常所应有的安全性为前提。例如,公有公共设施已经具备通常应有的安全性时,而因雷击或事故发生前第三人破坏避雷针的接地线,发生设置或管理上的欠缺,就可以认为是不可抗力;反之,该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时避雷针就不完整,或因疏于管理导致其不完整,纵然因为雷击发生事故,也不能认为是不可抗力。所以,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应以事故发生当时,公有公共设施是否具备通常要求的安全性为判断标准之一。

(三)关于未设置公有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责任问题

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后,如果公民以国家应设置公有公共设施而未设置造成损害为由提起国家赔偿,法院应否受理,值得探讨。例如,山区要道经常山崩发生落石,公民驾车经过时,遇见落石崩土,将其轿车击毁,公民能否以国家未设置防护措施为由,要求国家赔偿。笔者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从法条所称的“设置”的意义入手。一般各国法律规定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均指,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有欠缺,侵害公民生命、身体、财产而言,依字面解释,所谓“因设置有欠缺”,是指设置最初就有不完整的缺陷,而原始欠缺该设施应有的通常安全性,使设施有危险性而存在瑕疵。所以这里的“因设置”应该指已经有设置而言,尚未设置、未予设置、未有设置、不设置都不包括在内。[1]这也因政府施政范围广泛,不可能在任何地点设置所有设施,也没有哪个政府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力可以支付。而“管理的欠缺”,是指设置之后,因保管不善或欠缺注意,致公共设施欠缺通常安全性,具有危险性存在而言。由于管理作用甚广,不仅指动用人员维护、看管、照顾、驻守,还包括改良、维持、修缮等行为,这些改良行为,往往涉及加设、增建某种材料、器具等情形,例如篮球架腐朽,予以更新;桥梁凹陷,予以修补。所以管理行为中,经常包括设置的情况,在感觉上容易让人误认为未设置公有公共设施也涉及国家赔偿责任。为了使涉及加设、增补、修建等管理行为与设置相互区别,笔者认为应分下列三种情况进行。第一,道路、桥梁等各类公共设施,如是建立、建造新的主要设备、基础结构或主要工程等,并设置照明、安全等设备,已具备设施形态的,均属设置之类。第二,公共设施已设置后,如为加强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坚固性、实用性,所设置的排水、通风、卫生、照明等设备,不论是辅助或附属设备,均属管理的作用,不能认为是设备问题。第三,如公共设施已经腐朽破损,对其给与更新、改建、重造时,则为设置,不属管理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应属行政赔偿,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应完善国家赔偿法,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并在赔偿额的标准、归责原则等方面作相应修改,尽快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以填补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领域的这一空白。:

[1]翁岳生编:《行政法2000》(下册)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孝元著:《损害赔偿之》,商务印书馆,1958年11月版。

[3]曹兢辉著:《国家赔偿立法原理研究》,三民书局,1986年版。

[4]陈新民著:《公法学札记》,三民书局,1995年版。

[5]肖峋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金立琪、彭万林、朱思东著:《国家赔偿法原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7]刘清景、施茂林、吴义雄等著:《国家赔偿法》,世一书局,1970年版。

[8]廖义男著:《国家赔偿法》,著者自任发行,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