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15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功利性倾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17-04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功利性倾向的主要表现

1.重进口出口,轻日常管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和期满分流一般都是由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出于对政策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考虑,在具体实施中,地方各级政府一般都比较重视,基本都能自上而下地得到比较好的组织实施。但是,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分布在各个村里,大多与县市、乡镇相距较远,疏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据201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教授的一项调查,在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一直被借用”和“经常被借用”的占62.2%,“没有被借用过”的仅占15.3%。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

2.重激励机制,轻责任机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都属于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这些激励措施涉及如何动员和鼓励更多优秀大学生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提高选聘质量;如何消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如何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让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有个好出路,使出口畅通;等等。而对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任务、有什么义务、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却没有出台比较详细的规定。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大学生村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责任意识倾向。

3.重作用发挥,轻政策扶持。大学生村官被各级组织部门、广大村民、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他们希望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0年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现实困难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和“实用技术缺乏、难以引进项目”被排在前两位,有43.8%的受调查者认为缺资金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困难;由于大学毕业生通过当地农信社贷款、政府创业基金支持等方式筹得的资金大多在5万元以下,创业项目只能局限于投资规模较小的基础农业项目;在大学生村官选择的创业项目中,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重为73.6%。大学生村官由于创业资金短缺,只能选择一些传统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项目预期效果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风险比较大,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社会效应,导致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与高期望值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

4.重政策执行,轻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周期中政策评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策评估有利于决定政策的循环形式,下一步政策究竟怎样运行,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定。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从一出台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大学生村官政策五年规划规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到今年年底,即将满5年。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其目标定位是否一致?现有选拔机制是否能够把最优秀的大学生选拔到农村任职?产生的问题是否影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继续实施?5年后是继续选聘,还是重新进行定位,或是停止选聘?只有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后,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估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利性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可能产生功利性倾向的环节很多。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团体、政策本身、政策环境等因素都存在功利性倾向。

1.政府的功利性。政府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政府的功利性,一是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政绩工程来抓。一项公共政策从实施到实现目标一般都需要经历比较长的过程,大学生村官政策也不例外。而我国政府官员在某一地的任期时间一般比较短,前期的投入和严格管理,往往很难在自己任内看到实施效果。因此,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拔苗助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使用、轻培训”等功利时有所见,有的地方甚至将当地农村拥有大学生村官的比例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仅仅作为解决就业压力的手段。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除了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高、担任过学生干部、身体健康等一般性要求,没有对报考村官者进行专业限定,也没有归纳各地农村的具体需求而设置相对固定的岗位。这虽然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选聘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但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情况看,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不理想,与农村实际需求不匹配。

2.大学生村官的功利性。大学生村官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标团体,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受益者。大学生村官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将大学生村官经历作为今后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和进入编制的捷径。很多大学生是怀着远大志向和满腔热情,为服务社会、服务农村而报考村官的,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实现自我价值而报考村官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报考村官的动机是不纯的,他们或冲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和激励措施而来;或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逼;或对大学生村官这个新鲜事物存在好奇;或把大学生村官经历作为一种政治资本的短期投机。如果能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肯定不愿意去农村当村官,选择报考村官只是权宜之计。

3.政策本身的功利性。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尤其是其中的激励机制,具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发放补贴,缴纳养老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任职期满可以定向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可以享受加分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报考村官,但对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扎根农村作用有限。激励机制的功利化,会促使那些刚适应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不得不为了更好的发展前途而离开农村,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保持稳定;那些有志于扎根农村并且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得不到重视,不利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持续培养。

4.政策环境的功利性。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外部环境,包括高校、农村等,也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高校的功利性体现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将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进行提倡和鼓励的,没有及时、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没有很好地履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导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工作的要求。农村的功利性体现在,农村原有的“官”会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力,对上面的政策也会走样执行或者拒绝执行,架空新来的大学生村官。

三、克服大学生村官政策功利性倾向的对策

不同类型功利性的叠加,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中出现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功利性倾向,使其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1.调整大学生村官政策导向。(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一是突出专业要求。可以在制定大学生村官招考报名实施方案之前,对设岗的农村进行需求统计,并按学科进行分类,待实施方案时一并公布。也可以增加专业素质的测评环节,对适岗程度进行评价。二是按需求设岗位,对口招聘,双向选择。把专业需求相近的农村按一个类别设为一个岗位,并标明岗位数量和专业要求,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意愿,报考最合适自己的岗位,农村也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招聘到最适合的大学生村官。在选聘过程中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意愿和农村需求,真正实现双向选择。三是创新选拔方式。为了选拔更多优秀的、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除了笔试和面试,可以增加高校推荐、演讲答辩、村民参与等环节。四是适当提前大学生村官选拔的时间。适当提前启动选拔工作,适当压缩选拔过程,有助于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调整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措施。如果说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可以定向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实行加分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是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初期的激励措施的话,那么,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不断深入,这些激励措施的功利性已经给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予以调整。今后,应该出台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的激励措施,逐步减少现有的促使他们把大学生村官经历作为跳板的政策。例如,可以逐步延长大学生村官定向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加分并优先录取等优惠条件的服务年限至5年或更长;在农村工作达到10年以上并定居的可获得宅基地和耕地;长期扎根农村者可发放住房补贴;为长期扎根农村者提供免费的在职研究生学习机会等。(3)创新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出路。2009年,《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择优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江苏省2007年选聘到村任职、3年期满的1011名大学生中,507人续签合同继续留村任职,205人考上公务员,174人进入企事业单位,15人考取研究生,110人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可见,目前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已经基本形成有序流动。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为消除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出路的担忧,可以积极探索实行政府“雇员制”。“雇员制”可以给予大学生村官们未来的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雇员制”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退出机制”,留下了“出口”,在服务期内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好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险,当其服务期满退出时可将保险转走,与未来服务单位的社会保险实现对接。(4)丰富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内涵。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还需要教育人才、产业管理服务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目前,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是参与农村内部管理,内涵比较单一,作用面比较窄,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领域,可以选拔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站、农技服务站等最基层的地方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宽度和深度,更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1)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励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一是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机构,协调大学生村官与其所在地的各级政府、村干部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打造大学生村官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从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性和法制。二是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各地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办法》,通过考勤制度、定期汇报交流制度、安全责任制度、请假制度等,促进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畅通联络渠道,建立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开辟网络交流工作平台,加强沟通联系。四是建立评优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定期开展“十佳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星”、“最受欢迎的大学生村官”等评选,营造积极向上、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进一步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2)评价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一是试用考核。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为期半年的试用期考核,有利于及时检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能否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考核合格者可以继续任职,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分析原因,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二是任期考核和目标考核。任期考核的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一系列待遇以及奖励的兑现。可以在试用期满后,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情况,为每个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制任期目标。任期考核时针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利于比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还可尝试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价体系,以监督、规范、指导、评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一整套严格的评价考核制度,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大学生村官淘汰出队伍,把那些“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留在队伍中,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3)培养制度。一是建立导师帮带制度。通过为每一名大学生村官明确一名镇党委的科级干部、一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名往届大学生村官、一名农村致富能手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大学生村官全面提高。二是建立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短期和长期、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等,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形式,通过农村基本知识、农村工作方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培训,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内容。三是建立交流制度。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不同岗位任职,丰富其经历,锻炼其工作能力,为今后走上更高的党政领导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发展很快,从小规模的试行,到现在以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为目标,政策的内在意义日益凸显,这项计划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农村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来切实解决。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作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含义: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1],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进入到了政策议程之中(policyagenda)。

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比2006年增加82万。[2]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执行现状评估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个好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干部队素质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一)政策执行范围日趋扩大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突破65万人。[3]

(二)政策实施各地存在差异

这里举两个城市加以说明,在北京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政府签订劳动合同的3年期限内,第一年月薪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并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此外,北京市政府还为“卸任”后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诸如机关招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执行的阻力及存在的问题

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但自计划推行多年以来,实践证明,离政府的初衷有很大的距离,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执行偏差的情况。

(一)政策目标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标很明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真正目标十分模糊。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通过政策鼓励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并不困难,有不少毕业生都在积极争取,但是如何使这些大学生在基层发挥充分的作用,在政策上考虑得并不充分。具体表现:工作职责不明确、相关配套政策不明确等,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管理和职业培训工作也缺乏相应措施。

(二)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变问题

一是村官工作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村官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二是大学生村官素质亟待提高。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部分人员对农村政策不够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尚不足。有的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不能很好的从基层做起,对待村官工作不上心。

四、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造成当前农村问题的原因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因素,是下乡的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制定得更详细且更具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可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添加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给予大学生村官合法的晋升空间和应有的经济待遇,以使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引导大学生村官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首先,引导大学生们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树立一种村民意识,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再次,摆正心态也是必要的,转变择业观念,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从而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三)完善相关体制,确保后续管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等。对于承诺的事情,国家应该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到位,让大学生村官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6](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宁军.大学生“村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岳华“.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

[3]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4]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人才开发,2007,(1).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过去两年中,新农村建设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才的匮乏。因此,集多重角色与使命于一身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势而生。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按照中组部计划,在2012年全国将有50%以上的农村有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即将形成具有30万人以上规模的队伍。

山西省是全国率先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拥有近两万名大学生村官的省份之一。笔者有幸曾经是山西省朔州市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本文主要以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来对村官政策在山西的实施情况进行解读,正是基于笔者的深入调查以及亲身经历毕业论文格式,本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2]54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

在新时期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可以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它是国家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学生村官可促进农村新观念的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观念比较落后,这不仅表现在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突出、而且还表现在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深入,与城市相比,农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论文格式。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正好可以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带到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3]25

2.大学生村官可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血液”支持

我国农村民主发育程度较低,村民的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宗旨意识变淡,村集体实力减弱。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而选派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干部不失为一种选择办法。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使村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级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村级班子治理水平。最后毕业论文格式,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他们带领农民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强化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培育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533.促进农村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及二、三产业,关键是人才。大学生村官学有所长,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可结合当地特色,引进或创办各类致富项目,带动本村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更离不开“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与教育。[4]

4.有利于改变人才单向流动格局,促进城乡互动,实现社会和谐

中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现代化技术和工具的运用等原因决定了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使得进城务工成为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现实的选择。而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了城乡间人才输送的单向流动。这种单向流动最后演变成农村的发展遭受到了人才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变城乡间这种单向流动的人才输送模式,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这将对维持城乡人才平衡具有重大意义,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7

(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从1999年起连续7年的跨越式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危机的来袭更加剧了这一局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说,2008年底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5]而目前我国共有72.3万个行政村,按照中组部每年的村官招录计划,加之岗位的合理流动,大学生村官政策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表1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及未就业毕业生数量单位: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全国高校毕业生

115

145

212

280

338

413

500

559

611

当年未就业毕业生

34

37

52

69

79

100

100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解读

1政策回顾

大学生村官,是近两年比较关注的词汇,并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但是,这个政策从部分地区试行到具体在全国推行,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必要性分析

有人认为,村官必须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的疾苦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农村的发展,有足够的构思,能够被村民所信赖。而大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并不可取。

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观点似乎合情合理,但却失之偏颇。固然,大学生有诸如不熟悉农村工作之类的不足,但是从农村现实的需要来看,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将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转移向城市,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等原因,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急需新鲜血液来补充。就中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全国广大农村村干部中,年龄老龄化严重,村内主要领导人年龄超过40岁的比例超过了50%,有正式大专院校教育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部分地区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开展了“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共富能力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两推一选”、选派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村干部来源匮乏的难题。

其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拓展选人用人渠道的需要。长期以来,村级组织都是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重要阵地,有很多干部就是从村干部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年纪轻、文化层次高,悟性好、接受能力比较强,经过农村工作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的磨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成长为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干部,可以说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由于出色的表现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乡镇一级)在补充人员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大学生村官。而从较早实行这一政策的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中,几乎一半人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储备干部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再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还有近60万毕业生未能在当年就业。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各类建设人才,到处抛出橄榄枝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拔大学生村官不但可以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逐渐把大学生就业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农村舞台,为解决当前的社会就业矛盾开辟一条新路。

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村官”应为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这种选择也许是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但更多的只是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相对优厚的待遇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有限的职位成为“香饽饽”,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争相参与到竞争中去。然而,在真正投身农村之后,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农村工作中人际关系太复杂,在工作中提出的建议不能被接受,觉得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文化水平的相对匮乏使他们颇感精神上的孤独。他们中很多人,在释放完激情后,带着所期望的优待政策重新踏上城市的旅途,寻找真正想要的生活。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如果在最初选择时能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迫名图利,或许能够避免不适和迷茫,对社会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择上,外界人士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曲解,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找到了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吗,我们看一组数据,据统计,全国共有行政村约68万个,而近五年(2005年至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总计为2500万左右,即使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配备,也只能解决其中的2.7%,可谓杯水车薪。

因此,大学村官,不管是个人还是招聘主体地方政府部门,都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使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与现实层面都遇到了困难。首先,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这些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而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根据依法自治原则,“主任助理”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在现实层面,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在多数村民看来,大学生村官是“飞鸽牌”干部,“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可能离开,给予他们实权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此,大学生服务农村多是以“助理”相待却并没有实权,每天的工作也就集中在为领导打打字、写写报告,教领导使用电脑,帮办公室整理整理文件、档案这样一些琐碎之事上,这样其实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真正能长期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去,不仅要使村村有大学生,而且更要使村村有参与本村政治组织建设的大学生。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决策之困。

首先,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个别地方政府把它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其次,决策方案不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有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制定出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该规定本身就与最新的公务员法相冲突。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献言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权利保障制度。要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通过继续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规范转移支付的程序,同时也需要完善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的有关政策,提高大学生的物质待遇,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的选拔体制,耍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又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严肃、严格的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另外,各级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原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00-02

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又提出了“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在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大学生村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流失,有的省份在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流失率就高达70%以上。本文就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正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几大困境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受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因此,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充其量只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也有违党和政府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工作困境。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村官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在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处理农村复杂事物、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尽管选择到村里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一直在学校读书,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农村工作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快进入村官角色。另外,村民是否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们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由于大学生村官是由地方政府选拔、任命的,其群众基础先天营养不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主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基础后天弥补不力;加上部分农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使大学生无法融入村民当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施展其才华。

三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前途困境。正如前面指出的,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的是今后的“职业瓶颈”:由于不是村委会成员,很难进入村委会,即使主观上愿意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而由于”大学生村官”们又不属于事业人员,当然就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未来职业前景不能确定。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报考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但这些“承诺”的兑现,既以大学生村官们自己的考试成绩为前提,更受各地实际情况的限制。这样,大学生村官们在任职期满后就有可能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农村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职业发展不利等诸多问题。一旦选择回城就业,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成长空间狭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确定的“就业预期”必然会引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低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行。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村官选拔方面的原因。在选拔大学生村官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缺乏专业方面的考虑,使有些大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很难适应农村工作。“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由于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在大学生村官使用方面,缺乏一个明确计划。不少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村官计划。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

其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力度不够。大学生下派后,组织部门也疏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跟踪管理,如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科学考核、社会保障、工作支持、生活关心等,致使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热情受到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接触村级管理的核心事务,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档案整理、材料撰写、迎来送往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是农村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村官的基础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恰恰是这方面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有关部门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诸如种植、农业管理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村法律政策的培训,大学生对于农业知识掌握不够,束缚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的基本技能。

最后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开始实行,其政策是单一的,没有对政策实行后的新情况及其连带的其他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的角度来看,考核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很多地方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管理这一办法来刺激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为让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标准、职业前景等方面形成“良好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想利用这一平台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从大学生村官的安置方面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或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还象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而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各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大都是以3年为期,期满后只要是离开农村,都可享受很多“优惠”待遇,考研可加分,“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报考公务员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等等。这些表明我们的政策还只是把这一工作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让人们认为这项计划的期限是3年,3年期满“即可走人”,这是不利于这项计划的推行的。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的几个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完善大学生村官录用制度。有关部门应该明确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的政府聘用制公务人员的定位,由国家购买服务来形成。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绝非是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要构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制度,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完善周密的村官使用计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村官能力素质要求,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合理和有序。在考录招任时,应尽量适用属地原则,使之能到熟悉的环境中工作,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民愿。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管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分类培养制度,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个人特长以及村情,落实牵头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对环境保护、调解、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村务公开、劳动用工等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业务指导。从锻炼大学生村干部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建立创新培训机制,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村官之间交流和网上培训等形式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制度。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应建立起包括“村干部、乡镇领导、县直局委”在内的帮扶制度,帮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所在村域的农村社会环境,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规律,提升政策法治观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力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充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对口服务那些缺少技术、缺少信息的农户,为老百姓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让大学生村官充分把“才智”释放出来。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

4.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批管理制度,针对每一届大学生村官和应聘在村、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级分批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细则,通过建立定期汇报、定期工作例会、每月调研、工作纪实、严格考勤、工作日坐班、动态考评以及“星级化”考核等制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项目申报制度,创设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大学生村官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自我申报,村两委初核后报镇组织办审核确定,年终对各申报项目进行评奖、加分、表彰。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奖惩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建立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及包括相关补贴在内的结构工资制。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挂钩,把综合评价与职务晋升挂钩;按时按标准落实待遇,吸引村官,重用村官,留住村官,实现贡献份额最大化。

5.建立大学生村官分流导向制度。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府应该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此外,政府应该鼓励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朱哲,周慧,李冰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术交流,2010(10)

3.袁祖浩.广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4.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5.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农村经济,2007(6)

6.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青年探索,2007(6)

7.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人才开发,2007(1)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7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家确实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做了很好的安排,但政策落实中的差异性,不能保证村官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人心不稳,事业如何稳。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因此,我们认为,给予大学生村官合理的身份定位与待遇,保持他们在目前岗位上的相对稳定,比流得动更有价值。

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是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留住能人、引进能人”的需求下催生的一项制度安排,更是国家人才成长、培养机制的一种新探索,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后备干部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有13万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

为什么说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呢?首先这个制度的影响足够广泛和重要,它牵连着大学生村官本人、家庭及社会就业观的改变。长期以来,跳出农门是八亿农村人一直不断追逐的梦想,孩子上完大学再回农村,简直是奇耻大辱的观念,一度在乡村盛行。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政府的制度推进下,形成了事实,这个事实一度撼动了几千年来文人入仕的观念。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经验,更因为它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新想法和新实践,在国外也没有从上到下系统推进的类似工作。人往高处走,这句谚语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启了“人往低处走”的大局。

逻辑起点与现实困境

基层社会建设人才的刚性需求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首先缓解了紧张的就业局面,其次是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村官制度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作为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大学生村官能否切合乡村社会的政治环境?乡村社会的大环境能否接纳这群村官?这主要涉及国家政策与基层政策的衔接问题。从实地调研和检索全国村官问题的文献来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意愿、村官意愿、基层意愿的不统一,没有形成三方利益的制衡,三方价值主体分别持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国家与地方的制度衔接出现了断裂。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并不具有明显内在的创造性特征,更多的是行政权力自治政策的输入、外在制度设计的产物,这使得大学生村官更多地成为外在制度的执行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带来功能的冲突,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服务功能的弱化、虚化,进而影响该制度的长期性、有效性。

制度嵌入的安排不足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首先是身份困局。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他们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也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村官任期未满就报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招聘是由两方面原因所致:待遇太低和未来的出路不明朗。第二,政策困局。有些地方将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这显然是与当前法律是相违背的。况且,大学生村官遇到了身份转换的政策矛盾性,中组部提出5年内选派10万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贮备人才,但中编办却又规定5年内不进人。第三,出路困局。村官留村任职的可能性不大,参选需是本地人的规定是不可逾越的;考录公务员和继续深造也很令人迷茫,毕竟繁杂的事务使村官们几无精力去准备考试。自主创业和另行择业更大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制度内生:尊重现实与制度接纳

尊重物质需要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人文关怀的基础。物质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政府按照规定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一般在2000元左右,这种工资水平目前解决不了长期的发展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与所在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一般吃住都在镇、村里,与五彩斑斓的大学生精神生活形成了极大反差,基层政府应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宣扬他们在基层的奉献精神,在精神层面有成就感,激发其创业心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一般都是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与村两委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地方优势,让他们有发展空间。

根本上,从法律上对接和制度上接纳,才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合法性认同的保障。首先要考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合法性,即对村民自治制度、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进行修补,推进村级干部的养成制度,使其纳入基层人才的政治生活中。第二,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必须整合上与下的相关环节,这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人才成长战略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后盾支持;中观层面的各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地方支持;微观层面的农村基层人才系统对大学生村官的组织支持。第三,建立一套可行的、合理的保障体系是关系大学生村官计划长久的稳定阀,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比出台什么政策都管用。

促进基层人才系统的吸纳,是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调整国家人事安排制度。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基层特殊人才特用制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人才的准入率。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村发展人才的刚性需求,建议在公务员招考制度方面,定向招考强化基层大学生基层经历,让他们享受“报考范围更宽、竞争程度降低、招录几率增大”的优惠。同时,政策的出台应着眼长远,避免朝令夕改,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规律性特征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2008年起在全国普遍实施,在此之后,大学生村官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成长成才状况不仅关系到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青年的自身发展。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现状,探究这一群体成长成才规律的特殊性,增强村官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7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现状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村民进行了访谈调研。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3.9%,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处理。结合此次调研的相关数据,我们对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这里的大学生村官,指的是由政府部门正式选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两委”职务的工作者。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达到了29万。在我们的调研样本中,86.9%的村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近半数是中共党员(41.2%),年龄构成中21岁~30岁占93%。可以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高学历背景,正处于人生发展黄金时代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成长成才既有一般人才运动的共性特征,如交互性、动态性、实践性等,又在成才背景、动机、目标、环境等方面显示出该群体独有的规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成才背景的机遇性

机遇通常指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是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线索和媒介。社会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需求,加之从中央到地方的系列导向性政策的推动,构成了有利于个体成长成才的大背景。其一,在宏观层面,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新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呼唤,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都需要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潜能同时了解具体国情、对基层有感情的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其二,在具体层面,大学生村官工作自实施以来,各级党组织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村官招录、培养、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和保障政策不断出台,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供了诸多利好条件。基层锻炼向来是各类人才快速成长的一条基本途径,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绝佳机会和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这是一个能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的宝贵机会,关键在于要有机遇意识,善于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机遇。

成才动机的内驱性

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来描述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它被视为人们日常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对于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动机,社会上有不少猜测和议论,如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当村官、想解决户口等。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村官最集中的动机,一是能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二是培养个人能力,三是能够缓冲就业压力。户口、加分等优惠政策对选择担任大学生村官影响较小。(如图1)

图1选取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动机

动机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有高成就需求的人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能主动从事活动,而且动机越强,在行动中越能够坚持不懈。多数大学生村官从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考虑选择村官岗位,说明他们普遍具有自信而进取的心理品质,有着强烈的成才意愿和长远的个人发展眼界。相对于各种优惠政策等短期、外界利益的吸引,这种基于内在的成长动机能够促发大学生村官产生更高的成就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是极为有利的内在因素。

成才环境的挑战性

在宏观成长环境充满机遇的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环境上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校园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体生活到独处生活,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前后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几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调查。从自然环境上看,约58%的村官认为自己工作的环境条件一般,没有感到特别满意。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心思活跃、朝气蓬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成长特性与农村相对单调的文化娱乐环境之间也出现了矛盾。

更大的挑战来自社会舆论压力(来自家庭、朋友、社会公众等),这是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最大困扰。例如,大众传媒的宣传程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自尊心、工作热情受到挑战;在访谈中,很多大学生村官谈到,刚进入农村时,多数村民持有的质疑、不信任态度,给他们与农民之间的人际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经济不够发达、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很多大学生村官则担忧长期在农村生活可能导致与城市脱轨,由此给另谋职业、重回城市带来压力;此外,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特殊性质(村级特设岗位、无编制)、政策执行中的地区差异性等现实问题,也摆在大学生村官面前。

对于有限任期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等待蹉跎、向困难俯首称臣并不是理性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自立、自律意识,主动迎接挑战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身处其中,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唯有如此,才能不虚度青春岁月,才能在条件艰苦、工作繁杂的农村顺利成长成才。

成才目标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年限是三年或两年,任职期满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要走上新的职业发展道路,“村官”经历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渡。基于家庭背景、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发展志向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成才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规划中(如图2),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首选,比例分别为55.8%和15.6%,两者合计超过70%。同时,希望期满留任、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或自主择业等的也大有人在,显示出大学生村官多样化的成才目标。

图2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规划

成才目标的多样化并不与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相违背,更不能据此否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意义。大学生村官岗位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岗位,并不单纯以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为目的,而更倾向于通过提供这样一种岗位平台,来培养其提升综合能力、增加其基层工作经验、增进其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和感情,从而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每年都会有大学生村官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大学生村官群体成为既流动又稳定的一池活水,长期驻守、滋养着农村基层的建设。而经受过农村工作洗礼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战略意义就是在村官个体流动和群体稳定的平衡中,得到充分而持久的体现。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既要着眼于任期内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又要兼顾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既要做好岗位管理,又要及时疏通出口,处理好阶段性村官工作与长远职业发展的关系。

任期成长的阶段性

任何人的成长成才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大学生村官亦不例外。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的成长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此次调查所得的资料,我们将这一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参与期、稳定期和分流期。

在适应期,大学生村官需要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尽快熟悉、适应农村环境,同时还要克服刚入职的迷茫、懵懂等不利心理因素,尽快把心态调适好。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自认为能够较快适应村官工作,一般在2个月~3个月内即可以完成角色转换,说明大学生村官有着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参与期,大学生村官开始进入到村官角色中来,能够主动参与村务,是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上涨期。同时,他们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会进一步思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村官、自身的定位等问题。

在稳定期,大学生村官们已经融入到村官角色中,对村务管理和本职工作都已经比较熟悉,甚至可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是作出成绩、谋求创新的阶段。这时的心理状态也比较稳定、成熟。

分流期是即将届满的大学生村官谋划前程、思考再就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出路问题,并为自己的选择提前做准备,如考公务员、继续学习深造、到企事业单位等。由于前途的不确定性,很多大学生村官会在这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迷茫、倦怠等情绪。这一阶段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他们的期满出路问题,客观的现实摆在大部分村官面前,应重视这一阶段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关注及政策疏导。

总体而言,任职期间归属感强、融入程度高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比较积极向上,个人成长也比较顺利;反之则比较消极,成长也不尽如人意。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村官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成长诉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素质提升的综合性

基层锻炼一直是我党培养人才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基层艰苦的环境、社区情理以及乡村政治生态,能够极大地锻炼人、培养人,使人才迅速成长起来。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被调查者(包括在岗的,还有任期结束已经离岗的)认为村官经历带给他们很多收获,对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性格的成熟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村官经历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如图3)

图3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工作能力提升图

其中,提升最大的是人际沟通能力、性格成熟、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文书写作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而言,专业技能、整合资源发展经济的能力没有获得较大提高。这也进一步显示出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对人的锻炼和提升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村官们认为,个人在村官有限任期内成长越快、贡献越多,日后发展就越受益。排在前面的几项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行政执行能力等,也是公务员等党政人才所看重的基本素质,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村官政策“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预期目标相吻合。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压力源激励机制

一、西部大学生村官的机制现状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进驻基层农村,担任村“两委”干部或助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培养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及2009年《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全面实施。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等进行了进一步政策规定。经过近7年的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实现了长足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压力与职业满意度

虽然大学生村官政策正逐年完善和扩大,大学生村官队伍仍然存在着人才流失等严峻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各方压力较大,从而导致胜任力水平低,工作倦怠水平相对较高。许多大学生缺乏复杂社会阅历与群众工作经验,运用自身特长的能力受限;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地位、薪酬处于较低水平,任期满后出路较少,许多人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其次,大学生村官职业满意度较低。对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们而言,这一岗位获得的家庭认同感很高,工作能够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但大学生村官工作本身带来的效能感较低。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工作被边缘化、地位尴尬;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薪酬较低、待遇较差。

(二)激励机制与基层胜任力

根据规定,大学生村官待遇与新入职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待遇基本相当,在部分地区,确实没有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高工资、好福利的条件。目前地方能够给予大学生村官的配套政策有限,使其在开展工作时容易碰钉子、缺条件。另外,各级组织部门在大学生村官在任期满后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出路机制,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大部分还是要面临巨大的找工作的压力。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无法再基层组织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胜任力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综上所述,为缓解大学生村官的就业压力,破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困境,迫切需要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激励机制进行优化设计。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学生村官激励理论;第二是压力源理论。

(一)大学生村官激励理论

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国家人才政策的重点内容,从其实施之始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健全和完善制度方面,林洁提出了在人文关怀、岗前培训、考核机制、淘汰机制等方面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鲍宏丹提出了应该在提高薪酬、加强交流、适度授权、加大宣传力度、工作培训、绩效考核、帮扶计划等方面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运行。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中,万银锋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在借鉴某省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选拔、薪酬、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钟强的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选拔、薪酬、考核、职业发展等机制方面进行完善,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运行。在激励机制层面,徐艳晴基于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大学生“村官”服务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曾国平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激励内容:待遇激励、环境激励、事业激励、绩效激励、感情激励。

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的制度建设层面入手,对大学生村官的职前、任期内以及任期满后的相关激励保障制度予以研究,但缺乏对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

(二)压力源理论

自从汉斯・塞尔耶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压力的概念,并在此后由Selye将其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压力源的生物、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研究。压力源有很多,既有主观因素的导致,也有客观因素的推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L・Luzarus提出了应激理论以及压力与应对模式。他认为,压力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当内外环境对人类的刺激超过了自身的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时,会因内外力不匹配而破坏掉人体的稳态。20世纪70年代,Kahn、wolfe和Quinn提出,压力源的主要分类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希望不能得到满足、工作过度负荷、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冲突。1995年,Summers,Denisi和DeCotiis创立了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模式。他们的理论强调工作中压力对人造成的效果和感觉,而不强调改变的本身。他们认为压力源主要分类为个体的人格特征、组织结构特征、组织程序特征和角色。2000年Cooper和william提出压力来源于压力源、个体特征和反应体制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相同的压力对于不同个体和特征和反应体制会造成不同的积极或消极效果。

以上压力原理论基本涵盖:组织和工作本身的特点、工作角色、家庭背景情况、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发展。

三、西部大学生村官压力源的实证研究

本文所涉问卷采取Likert5点计分方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下辖行政村为调研对象,共发放压力测试问卷36份,收回3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100%。所得数据用eXCeL和SpSS19.0进行计量统计。

(一)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被试基本信息包括8个方面,其中第8个问题关于大学生村官整体压力感受程度,可以看作是一个因变量。

大学生村官中女性20人,占被试比例的56%,男性16人,占被试比例的44%,男女比例相对是比较合理的;25%的男性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现在的压力非常大,而有45%的女性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现在的压力非常大,80%以上的女大学生村官认为压力大,生活工作水平不高;大学生村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这一年龄段,占到了44%,而且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表明大学生村官大部分为应届的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普遍较轻;大学生村官中以本科学历为主,大专学历其次。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等高学历在被试中没有,可以推测整个昭平县拥有硕士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也是微乎其微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集中在1000-3000/月这一选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0元/月);72%的村官没有生育子女;关于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未来的出路,在上述一节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压力源结构分析

为了探究大学生村官生存发展的压力来源,本文结合了韩卿和压力源结构问卷和wiSS组织压力源理论编制了问卷,将大学生村官的压力来源分为工作本身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且因子负荷都在0.5以上,结果可信。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这一工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解释了51.26%的变异,个人因素解释了32.48%的变异,社会因素则解释了7%的变异,三个因子加和共解释了91%的变异,可以作为解释压力源结构的依据。于是研究组可以得出下述压力结构方程:

Y压力程度=0.51X工作本身因素+0.32Z个人因素+0.7R社会因素+其他

在工作因素中,“工资待遇低”一项得分最高,表明这一项对大学生村官的生存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工作枯燥乏味”“无法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则得分也较高。在个人因素中,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低,工作业绩差,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出路困难等项得分居高;在社会因素方面,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与村民沟通困难,家庭期望等因素是大学生村官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通过上述问卷分析,研究组发现,制约大学生村官生存发展的主要压力来源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具体的因素:薪酬待遇低;职责不清晰,专业不对口;基层行政能力差,工作经验少;任期满后出路狭小困难;身份地位没有得到认同。

四、压力源视角下西部大学生村官激励措施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对大学生村官的压力源探究,针对大学生村官生存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各个阶段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选聘制度与创新用人模式

组织部门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要摒弃传统的“千人一考”“一考定音”模式,考试题目要与所聘岗位密切相关,多涉及一些关于农业知识、农民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题目。同时,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不要把竞争性选拔考试作为甄选大学生村官的唯一途径,对于优秀的、有志于投身农村建设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农林经济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学等实用专业优先)的大学生组织部门可以酌情考虑,优先录取。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和安排的过程中,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本地优先,就近安排的原则。

(二)健全培训机制和提高行政水平

组织部门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育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获得在基层做好行政工作的技巧和经验,提升其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获得村民的认同认可,缓解其工作上的压力。首先,组织部门要优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在保证传统思政类教育有效不变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具体的农村行政知识、行政技巧的培训,包括农林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社保、当地民俗习惯、与村民沟通技巧等实用知识;其次,组织部门要创新培训机制,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时性。村“两委”可以实行“一培一带”政策,即一个大学生村官由一位村党委或村委会(副)主任作为培养对象,再由一位经验丰厚的老村官作为“师父”带领。

(三)提高大学生村官薪酬福利待遇

人社部门应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薪酬,使其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当和中央政府共同出资,中央政府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薪酬,地方财政则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大学生村官工作表现等因素对其薪酬福利加以补贴。

(四)完善出路保障机制

构建大学生村官出路保障机制,畅通大学生村官任后就业选择,有以下几条思路。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村支委选举,扎根基层工作。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地方在提供创业平台和条件上应该加大力度,企业、科研单位也可以助力大学生村官创业。三是淡化公务员政策引导,拓宽另行择业途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希望在期满后挤上公务员的“独木桥”,导致这一出路更加难以保证。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经过几年基层工作的历练,在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上都存在优势,可以考虑在保障政策上向更广阔的职业范围拓展,利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录用大学生村官,而不是仅仅依靠“公务员”出路吸引大学生报考。

五、结束语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正式推广近10年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政策却缺乏相应的保障性、激励性的配套政策,产生了诸多弊端,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西部地区显得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压力源主要是来自工作本身、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工作本身包括岗位薪酬、未来出路等;社会因素包括村民的接纳包容程度、家庭期望等;个人因素则包括自身性格能力、基层经验不足等。在未来,政府首先需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创新大学生村官选人用人模式;二是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基层行政水平;三是要提高大学生村官薪酬福利待遇;四是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出路保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2009,(2):122-124.

[2]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工程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3):25-26.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篇10

选聘实践,为红土地注入活力

经统计,在凉山州选聘的120名大学生“村官”中,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书记助理的有11人,任村委会副主任或主任助理的有84人,任群团干部的有25人。

经调查发现,凉山州大学生“村官”流失率较低,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全州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关心、支持和关怀;二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注重选聘本土籍大学生,并实行适当的加分政策;四是发放较为优厚的津贴,将他们安排到条件较发达的村(社区)工作。

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这批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知识,引领了新发展。二是协助村“两委”进一步理顺了本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三是使自身得到了锻炼,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四是为鼓励其他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喜忧并存,选聘“村官”凸显“两三一”

通过综合分析,“调研组”将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的主要情况归纳为“两个比较满意、三个不容忽视、一点最大担忧”。

“两个比较满意”:一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比较满意,91%的人认为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很有吸引力,87%的人对他们目前的表现情况比较满意。二是管理部门和基层干部比较满意,84%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了作用,90%的人表示支持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农村创业。

“三个不容忽视”:一是大学生“村官”不适应农村工作等现象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村官”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村,且其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用不上。二是部分地方“重选聘、轻管理、难放手、少培训”的情况不容忽视,80%的管理部门和乡镇干部认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是决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三是大学生“村官”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待遇对其他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凉山州现任村干部的月补贴是人均260元,而大学生“村官”的月补贴是1000元以上,同时,后者在考录公务员等方面还享有许多优惠政策。

“一点最大担忧”,即大学生村“村官”能否“留得住”的问题。去年,凉山州离岗的14名大学生“村官”中,就有13人通过考录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当‘村官’是看好国家的优惠政策,最担忧的是优惠政策3年后能否兑现。”一名大学生“村官”如是说。

完善机制,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

当前,要充分认识选聘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的重要性。凉山州“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一些地方农村干部“不好选、不好干、不愿干”等现象较为突出。当前,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

结合实际,改进选聘标准和办法。在选聘时,要立足基层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专业对口,努力把有志向、有能力、愿意扎根农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