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十篇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十篇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08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1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2

博物馆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博物馆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第三条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

第四条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

第五条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在博物馆参观或开展其他活动,应当爱护博物馆设施、展品和周边环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博物馆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组织活动,逐步对博物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对发展博物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博物馆设立、年检与终止

第九条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室)、库房和文物保护技术场所,展厅(室)面积与展览规模相适应,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

(二)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

(三)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一定数量和成系统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四)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五)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条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设立的审核工作。

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简称中国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非国有博物馆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等字样。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由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馆设立申请书;

(二)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三)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

(四)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

(五)陈列展览大纲;

(六)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草案。章程草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事项:

(一)办馆宗旨及藏品收藏标准;

(二)博物馆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三)出资人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的约定;

(四)博物馆终止时的藏品处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二条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设立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审核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审核同意设立博物馆的,申请人应持审核意见及其他申报材料,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取得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应当自取得法人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向社会开放。

本办法实施前已批准设立的博物馆,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除(一)项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国有博物馆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

第十三条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博物馆建筑应当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等,相对自成系统。

第十四条国有博物馆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报请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论证。

第十五条博物馆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法律和其他规定的执行情况,藏品、展览、人员和机构的变动情况以及社会教育、安全、财务管理等情况。

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年度检查的初步意见报送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的年度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并汇总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藏品、基本陈列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章程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前,应当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博物馆终止前,应当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终止申请及藏品处置方案,接受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指导,完成博物馆资产清算工作。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终止申请和藏品处置方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藏品处置方案等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终止;藏品处置方案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其改正后准予终止。相关行政部门根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博物馆法人资格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接收。

非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依法流通的,允许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应当转让给其他博物馆;接受捐赠的藏品,应当交由其他博物馆收藏,并告知捐赠人。

第三章藏品管理

第十九条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报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第二十条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帐、分类帐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帐。

第二十一条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补偿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博物馆不够本馆收藏标准,或因腐蚀损毁等原因无法修复并无继续保存价值的藏品,经本馆或受委托的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后,可以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退出馆藏。

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内容,应当包括拟不再收藏的藏品名称、数量和退出馆藏的原因,并附有关藏品档案复制件。

第二十三条国有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复审未通过的,终止该藏品的退出馆藏程序。

专家委员会复审通过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有关材料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示30个工作日。期间如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以调拨、交换等方式处理;期间如没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统一处置。处置方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处置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

国有博物馆应当建立退出馆藏物品专项档案,并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专项档案应当保存75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非国有博物馆申请藏品退出馆藏,申请材料应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书面意见。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退出馆藏的决定,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博物馆应当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开展有关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应当为馆外人员研究本馆藏品提供便利。

第四章展示与服务

第二十六条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明示;

(四)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

(五)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六)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第二十七条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八条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公告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的,应当提前7日公告;

(二)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三)无正当理由,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九条博物馆应当逐步建立减免费开放制度,并向社会公告。

国有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制度,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减免费制度。

第三十条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博物馆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撤销审核同意意见,由相关行政部门撤销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博物馆藏馆功能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较为适当的一个定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各国仍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博物馆。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3

>>论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浅谈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之我见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浅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博物馆发展趋势博物馆如何保护民族民俗文物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管理措施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研究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遗址类博物馆文物管理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思考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试论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浅谈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刍议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浅谈博物馆文物的环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东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p383-385;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4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65―06

基金项目:论文为本人主持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北京100081

一、民族博物馆亟待建立与健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们经常说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率,都是在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民族博物馆既不同于一般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不能用一般行政管理的办法去套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我以为应当从每一个民族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去考虑博物馆的编制和制度安排,如制定具体的计划、设置机构、合理分工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说要用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把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保管、陈列、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尤其需要从文物收藏、研究和运用民族文物标本、组织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特点出发进行科学管理。其实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工作整体。它包括行政、业务许多部门,各部门相互间均有关联,因此需要彼此了解,互通声气,相互配合,要有全局观念。”[1](p.5)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科学”,因为它必须按照民族博物馆的工作规律办事;说它是“艺术”,因为它必须使各项工作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科学和艺术一旦在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实现有机结合,就能够按照预期的目的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还必须使博物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一股合力;使博物馆内的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使博物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按照责、权、利的原则要求,建立起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系,形成民族博物馆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行为规范,促使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关于民族博物馆科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我认为它是由民族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和任务所决定的,管理体系是由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民族博物馆的领导体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的领导班子,必须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民族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业务系列、行政系列,可以根据国家和部委有关定员定编的要求,考虑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譬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就设有直属学校机关党总支领导的党支部,在馆长、副馆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的体制下,分设行政办公室、藏品部、陈列部和研究室,馆长对博物馆党政工作全面负责。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一套较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条例”。第二类是“行政管理若干规定”。第三类是“文物征集工作规定”。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修改补充,2006年8月博物馆把它们编印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文件》汇编;2009年又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通过向北京市兄弟博物馆学习并且结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文件进行了系统地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新编印成册供全馆工作人员遵照执行。

必须大力抓好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办好博物馆,推进博物馆社会化。从微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看,主要任务是增强博物馆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从民族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上看,民族文物管理体制一定要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于民族文物这个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保护为主”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重要性;“抢救第一”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重点,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现实状况;“合理利用”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必须在不损害民族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社会功能作用;“加强管理”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它突出和强调了对民族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保障理念。民族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对国有文物资源的所有权,无论博物馆今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如何发生改变,国家这个“特殊主体”的所有权主体资格不能改变,民族文物国有资产的性质不能改变。任何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掠夺式开发,都必将阻碍民族文物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确实有些民族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严格地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开展工作,严重存在规划不严、设施不全、体制不顺的情况,致使民族文物损坏严重。有些民族地方在场馆改扩建、行政领导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缺位、资产账目不清或者未履行正当的交接手续而导致原有的文物丢失。还有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文物馆舍合并、文物商店改制的特殊条件,或者、,或者监守自盗变卖文物获取暴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有一些属于在单位改制后擅自改变民族文物现状,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民族文物人为损坏。民族博物馆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具体的民族文物流通办法,尤其要加强对民族文物出入境的管理,各相关行政部门一定要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民族文物的神圣职责。负有保护民族文物安全的民族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馆藏的国有资产实施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民族文物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因人员的进出、机构的调整和新功能的设置,可能导致一些必须的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前做好政策制定、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实行对外开放的民族博物馆,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适时推出一些品位高雅、内容精致的陈列展览,通过不断提高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就要逐步解决制约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研究、保护、展示、管理等配套机制,激发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支持并参与改革、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努力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博物馆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民族博物馆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就总体而言,我国民族博物馆的“硬件”一般很好,但是“软件”需要提升质量。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能力、管理质量需要提升,服务理念、服务质量也需要提升。一句话,必须提升博物馆的品位和质量。民族博物馆“软件”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时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服务理念,懂得一点博物馆管理学及博物馆经营之道。尤其要学会与观众打交道,懂得一点大众心理学,服务观众、引导观众,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必须切实提高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水平。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定员定编、实行绩效管理步伐的加快,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尽快研究和出台实施绩效管理的标准、措施和办法。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是指民族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过程,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要达到持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保障民族博物馆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实施绩效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行为。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无论是营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赢利性的组织,即使是一个行政区域都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必须着眼于博物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以促进提升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能力并且保证民族博物馆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具体地说,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民族博物馆的使命、价值、远景和战略目标逐一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对参与民族博物馆活动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进行科学管理。在吸取博物馆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途径,一般是设定科学而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并且形成共同的愿景。民族博物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博物馆领导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给予科学的评估,尤其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培训和沟通措施,对全体博物馆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实现民族博物馆整体事业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博物馆组织绩效、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理评价民族博物馆全体职工价值创造和提高个人实际技能的过程,因而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提升个人的绩效水平。民族博物馆领导通过对全体员工实施综合考评,就可以知晓每一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以利于今后在岗位安排和个人特长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潜能。由于民族博物馆把个人绩效考核的评估结果,作为博物馆全体员工年度奖金高低、职务升降、培训以及工种调动的重要依据,确实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全体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实施管、卡、压,而是为了促使民族博物馆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利于提升民族博物馆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避免博物馆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的无章可循、职责不清或者相互推诿,确实有利于提高民族博物馆整体的工作效率。上级领导机关和民族博物馆领导,在审核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掌握民族博物馆的实际工作状况,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民族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是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考核的科学依据。民族博物馆可以参照国家对博物馆评估、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文物藏品、文物安全等相关标准,针对各自博物馆不同的岗位设置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出不同的具体标准、制度和工作流程,尤其要建立起一套问责制度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依据完成的工作业绩和部门的日常考核,较准确地确定具体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奖金份额,合理地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只有把评估结果与全体职工的奖励和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民族博物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机制。

必须不断提升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水准。《博物馆管理办法》第20-21条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账。”“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的补偿方案。”[2](p.44)民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是藏品部的中心工作,“从文物、标本搜集入库、登帐制卡、分类排架到修复保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即在于使博物馆的藏品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环境,尽量防止藏品的自然损坏和避免人为损害。”[3](p.4)藏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前提是必须保证博物馆藏品的安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使其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藏品部就必须对入馆的藏品进行鉴定、编目和建档,采用一切科学管理手段使藏品在提取利用的时候,能够做到鉴定确切、编目鲜明、查检方便,以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部门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务性工作部门,而且是一个融科学管理和藏品研究为一体的业务部门,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是藏品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国际上对藏品的管理不仅重视精品管护和研究,而且更强调对藏品整体的调查摸底、动态管理和适时监控以及价值把握,这对于纠正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功利意识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自1980年开始,英美等国家博物馆率先引进了现代财务、人事、经营等管理手段,从而使得博物馆的管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多数民族博物馆的管理理念都比较比较落后,只是从近30年来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理论。民族博物馆也是生产者,尽管民族博物馆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但是民族博物馆同样要推出自己的合格产品乃至精品,区别仅仅在于民族博物馆生产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包括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研成果以及各种出版物等。只有当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向社会广大观众开放,并且被广大观众认可的时候,它所含的教育、科学研究、审美、娱乐等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实现[3]。无论是企业追求物质利益,还是民族博物馆追求精神效益,都毫无例外的涉及到市场和效益问题。这即是说民族博物馆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才能够最终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

博物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博物馆的得失成败。民族博物馆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的宗旨和目标,并且使内部组织设计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常设的公益性机构,民族博物馆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运作。同时又必须具有动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需求。我国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博物馆的生存条件、机构编制、分配办法等,缺少最基本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大呼隆”和“大锅饭”式的粗放管理,迫使人们习惯了“等、靠、要”的懒散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工作安于现状,缺乏起码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使得民族博物馆的生产和发展举步维艰。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学术理论界提出,博物馆借用和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激活博物馆内部的运行机制,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民族博物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与博物馆的学科建设、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分不开的,不仅要建设一支理论研究队伍、整合理论资源,而且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陕西省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推广的。陕西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组织,2006-2008年争取政府年度支持资金500万元,制定了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举办了7批文本及声像采集培训班,共培训310人次;逐县区、逐单位全面鉴定馆藏文物,组织专家指导裁决,协调录入复核。现已建成220平方米的省级数据中心库,完成全省11.1万件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确认和录入上报,这项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的赞许和肯定。它们对关中、陕南、陕北馆库管理人员,分批地进行藏品登记、鉴定和建档等业务培训,健全了文物藏品保管规范,并且在韩城召开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场会予以推广。在全省107县区建立专门藏品保管库房70个,临时库房9个,安全防范设施达标90%以上,有的博物馆专设一级品库房。从1993-2008年全省累计争取安排博物馆库房建设经费3045.5万元[4],馆库建设作用在防震中已有所体现。这些基础性措施为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保障藏品研究展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的文物管理体系是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文物实现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依据民族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民族文物保护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相关的工作条例、工作规程,促使各类民族博物馆的全体职工在各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切实能够以其标准、条例和规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有章可循、考核有据,确保博物馆的整个工作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笔者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管理标准,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组织编制标准、操作规范标准和信息数据标准三个方面,其中的操作规范标准,是民族博物馆标准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在文物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各项具体操作上,缺乏统一管理章程,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工作规程,往往致使同一项操作因馆而异、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最终既影响了本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又影响了馆际之间信息的交流。所以,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民族博物馆实际的、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势在必行。经过这些年博物馆界同仁的共同摸索,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1)文物接受、等级标准。凡是进入民族博物馆库房的物品,都必须毫无例外的经过接收、登记的程序,如果没有统一的接受标准为依据,势必要影响到馆藏物品接收和登记的质量,因而制定馆藏物品接收、登记标准,是做好馆藏文物科学管理的第一步。(2)文物入库标准。文物与藏品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物品都能够成为藏品的,只有经过科学鉴定的文物才能够成为藏品。制定严格的藏品入库标准有利于保证藏品质量。(3)文物定名标准。为了做到准确、简练、鲜明地反映文物的外在形式和本质特征,需要制定统一的文物定名法则。(4)文物分类标准。要使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并便于提取利用,需要依据文物管理与使用的特点,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文物管理标准化最重要的内容。(5)文物编目标准。编目是对文物进行科学鉴定、研究、认识并做出详细记录的全部过程,应当对编目的项目、格式、书写要求、标记符号等制定统一的标准。(6)文物档案管理标准。文物档案是科学管理文物和进行文物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必须对文物档案的收集范围、立卷原则、分类方法、管理制定统一标准。(7)库房管理标准。文物库房管理关系到文物安全,关系到利用文物的方便。应当根据文物管理特点制定标准,为文物管理提供依据。(8)文物安全操作标准。文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性地被提用、移动,往往在人为运动的过程中造成文物的损害。在文物修复和养护过程中,也有一个安全规范操作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规则和标准。(9)文物管理人员岗位考核标准。这是根据岗位设置的需要制定的管理标准,它包括岗位职责、任务、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期限、完成规定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岗位的配合要求以及工作考核标准等[5](p.262-264)。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文物捐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6](p.757)博物馆藏品的收集能力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经营水平,更标志着这个国家、城市、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面对艺术品市场上动辄百千万的器物,多数博物馆由于经费有限往往力不从心,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解囊相助。譬如,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的若干铜首像,都是社会人士捐赠文物善举的表现[7](p.5)。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捐赠制度。我国与文物捐赠相关的法律条款,主要涵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当中。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2条规定:“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捐赠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6](p.752)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2条也规定:“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8](p.15)鉴于博物馆属于非赢利性质的公益事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捐赠博物馆文物的个人或社会团体给予大幅度税收减免措施,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譬如,美国政府对捐赠文物给博物馆的人士予以折合所得税的免除扣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凭借数量巨大的捐赠,馆藏文物数超过100万件。再譬如,法国国有博物馆的收藏政策,允许捐赠者保留器物的收益权,即可分享出版、展览等收益的一部分,因而法国一些大型博物馆的藏品超过半数来自捐赠人的馈赠[7]。“我国现有的文物捐赠激励机制,除了强调精神激励之外,对于物质奖励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建议在立法时考虑境外捐赠及归还的文物,除了进行免征文物进口税之外,还应当通过制度建设,长期有效地鼓励个人或社会团体向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捐赠文物。捐赠文物是永久性地将文物所有权转让给博物馆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均为无条件捐赠。但在现实捐赠过程中,可能遇到捐赠人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只要是不涉及资金问题,博物馆可以考虑为有条件捐赠。在签订捐赠协议书的时候,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博物馆的实际能力以及双方协商的结果附加一些条件。”[7]

必须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社会上确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保护和修缮经费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民族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单纯靠政府拨款是无法满足民族博物馆发展需要的。应当允许民族博物馆将部分文物藏品中的重复品实施有偿转让,以促进博物馆彼此之间的文物交流,也能缓解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博物馆的投入经费也在逐步增加,一些基础较好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博物馆,还能够得到国家专项科研建设经费支持。譬如,由笔者本人独立设计并领衔申报的“数字民族博物馆”,2008年就成功地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也确有一些地方的民族博物馆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民族博物馆都不能采用有偿转让国有文物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自身无权将国有文物进行有偿转让。文物藏品的根本属性是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件具体文物的本身都不存在有无价值的问题,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无权以该文物“无收藏价值”为由,将其作为有偿转让的前提或借口。所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6](p.752)除此之外,根据实践经验和习惯做法,博物馆也可以采取某些较为适宜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譬如,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方式,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这也是合理合法的。

必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安全保卫制度。《博物馆管理办法》第19条第2款规定:“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2](p.44)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2]ministryofCultur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museummanagementRegulations[J].StateCouncilGazettesissue,no.34,2006.

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6,(34).

[3]王兆利.借鉴企业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水平[n].中国文物报,2007-10-19(6).

[4]郭宪曾.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推进陕西文博事业[n].中国文物报,2008-11-05(3).

[5]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论民族博物馆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5

关键词: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保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一年轻的部级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至今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家二、三级文物。尽管其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博物馆,且位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近五年来,中国客家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声誉鹊起,其文物藏品保管工作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优秀做法和良好措施值得众多地方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首要的功能就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诚然,库房的选址的合理性只是文物保护的最基本前提与基础。除此之外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要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等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建设于2007年,在建设之初,就将库房建设纳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布局。由于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属潮湿多雨之地,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降雨时间长达六个月之久,降水多集中在4-9月份,为有效防止地湿,避免湿气对文物的破坏,中国客家博物馆特将主馆馆体二楼设为库房。另外,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还合理布局通风通道,同时安装中央空调,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除湿设备等。并根据本馆藏品实际情况,分设杂项、瓷器字画、古籍三个库房,每个库房装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的建设只是藏品获得有管的前提,然而,要使藏品能够获得科学管理和保护还少不了科学排架。排架是博物馆库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藏品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一。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科学排架和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又花重金购买了移动式高密度架,为藏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博物馆是从事博物馆学的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的机构,即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机构。可以说,专业技术人才是博物馆除藏品之外的得以立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一切工作之源,那么人才就是启动一切工作之源的钥匙,推动工作的动力之源。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通常都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这样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故,作为博物馆首先要善于引进人才和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其次,还要留得住人才。自2007年开始,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实施人才兴馆之战略,克服重重困难,矢志不渝坚持招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拥有历史、考古、民俗等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六人,人才的获得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尽管中国客家博物馆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性博物馆。作为一所处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可以说,拥有如此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在地方博物馆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其人才兴馆之战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地方性博物馆的前列。为了留住人才,中国客家博物馆还尽可能地在生活、工作上为专业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另外,为了提高保管员业务素质,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中国客家博物馆历年都极积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如先后派人参加了广东省纸质文物保护培训班、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及古籍普查平台培训、明清彩瓷鉴定培训班等等。这些举措为藏品的保管夯实了人才基础,提高了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如果说库房建设和库房管理人员是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两架马车,那么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措施则就是保证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辕”。也就是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措施才能让库房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和保管人才这一软件更好地发挥作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故而,库房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管理。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完成馆藏保管的硬件与软件的同时,积极着手健全完善了《保管部工作职责》、《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古籍库房管理制度》等等。在完成、健全完善库房规章制度后,为了更好地对库房藏品进行科学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进行了以下四项工作。1、整顿库房,鉴定级别。中国客家博物馆自2007年建馆以来,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若这些藏品好坏不分,优劣杂处,则无法进行科学保管。区分文物藏品等级,是做好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故库房整顿先从全面鉴定入手,鉴定同时使得保管员的业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与提高。中国客家博物馆特请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林锐、李遇春、谢海山等专家,对所有文物进行了全面鉴定。鉴定之时,专家们对每件文物从名称到时代、价值、真伪都作了认真的鉴定,并热情地向保管员传授专鉴定业知识。通过鉴定,使一万多件藏品的身份价值得到了确认,有效地促进了藏品分类管理。2、清理藏品,分库保管。藏品保管工作,主要是收藏和保管好文物,为陈列利用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在全面鉴定基础之上,中国客家博物馆对现有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理并按古籍、瓷器、书画、杂项分库保管。另对定级藏品进行特殊保管。3、登记建帐,分类排架。藏品登记是藏品保管的基础,是国家文化财产保护和检查的法律依据,也是藏品出入、注销、清点以及保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记载详实、正确。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鉴定、分库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先建总帐、次建分类帐。在建帐的过程中,逐项逐件认真记录,做到帐物相符,记载详实,字迹清楚,不错不漏。科学分类是藏品排架的前提,没有科学的分类就没有合理的入藏,没有合理的入藏就没有科学的排架,就没有科学有序的管理,也就无法达到并实现对藏品“保管妥善、提用方便”的目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中也明确指出:“只有按类进行科学排架,才能保证藏品保管妥善,才能使藏品利用方便,才能达到管理有序,查用方面的目的”,因此,科学分类是库房藏品排架的前提条件。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登记建帐的基础上,又按照文物分类排架大纲要求,先分大类,再分项,项下有目,从整体到枝节,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地进行分类排架。在排架入柜中,按照“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前低后高、高卧矮立”的原则进行排架。对较大或较高不能对号入座的给以特别位置,同时注明存放方位,同类特小的文物集中装入多格匣内。这样不仅利用了空间,又保证了小件文物的安全。为了便于藏品统计、提取利用和及时核点,库房管理人员还在每柜设置了藏品分检卡,每个分检卡按该柜层位,依次注明存放文物的总号、件数,贴于柜子正前端。另外,为了便于统计,更便于随时清点和安全检查,在藏品进出之时,库房管理人员还在卡上注明相关信息,始终保持每柜每层所藏文物数目的准确性,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提取一件文物往往要很长时间,经科学排架后,只要抽出一张卡片或说出一个文物号,在一分钟之内,即可提取到文物。4、编目上卡,资料建档。藏品编目是为了达到藏品保管查检方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工作。在鉴定、排架等工作完成之后,保管员对每件文物都进行了认真考察、测量、照像、拓印和分析研究,撰写简述,认真填写了编目卡。使藏品一件一卡,编写详明。每件藏品的记录都做到有根有据,确切可靠。这些措施为文物的研究和科学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小结

从上可以看出,为了搞好藏品保护工作,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紧紧抓住库房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工作,为该馆藏品保管提供物质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在其对文物实行科学管理的背后,反映了该馆坚持藏品保管信息化、专业化之原则。一、信息化。就博物馆藏品而言,早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登录工作,可以说,博物馆信息化已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品的信息化没有仅限于对藏品的检索和统计,还对文物进行动态管理(如出入库记录、修复信息等)这样方便了日后查找和使用。于数据库信息中的图片信息部分代替了实物,减少了文物提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二、专业化。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管理没有以藏品的不丢失为主要工作目标,而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对藏品实现“安全”保管,并在“安全”的基础上发挥藏品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藏品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指藏品是否被盗,而蕴含着现代藏品管理的先进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蚀、防变色等,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5年.

[2]赵冬菊.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程露.浅谈文物保管员工作[J].大众文艺,2006,(04).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6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发展;管理

一、博物馆的定义及其功能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的服务。博物馆赋有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奉行和引领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

博物馆是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博物馆各个部门职工的工作岗位分散;第二,博物馆职工种类多,层次差异大,博物馆内部工作内容复杂,分工细化,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结构等均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三,各工作部门工作目标不明确。博物馆很多工作内容都要由各部门自己确定。因此,在加强博物馆管理时,重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应提上重要日程。

二、我国博物馆的现状及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人民生活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博物馆事业在取得重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得以运行,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却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现象,博物馆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均出现了危机,博物馆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消耗高、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稀少,人均占有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北京有131个博物馆,平均每10万人有一个博物馆,在上海,目前有100多个博物馆,平均每15万人有一个博物馆,作为一线城市尚且如此,偏远落后地区的博物馆数量屈指可数。全国13亿人口中,每60万人中才有一个博物馆,而在西方国家,全国平均每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我们同西方国家博物馆的数量差距可想而知。

(二)博物馆种类冗杂,缺少特色

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为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两种,博物馆缺少专题性,缺少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特色。如此雷同的博物馆无法满足观众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我国国内虽有包括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各类型2300多个博物馆,但是博物馆的藏品没有一个专业的记录管理,更有一些博物馆管理混乱,没有记录,许多文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博物馆无人问津,藏品都布上了厚厚的灰尘,甚至有些藏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三)社会功能欠缺

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应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但是我国目前具备社会功能、开放资格的博物馆只有80%左右,而剩余的20%左右的博物馆,基础条件差,无法达到开放的资格。在这80%开放的博物馆之中,对人有极大的教育意义,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的博物馆则少之又少。因此,我国目前博物馆普遍社会化功能欠缺,对社会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四)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国家每年投入博物馆的建设资金不足城市建设资金的千分之一,每年拨给各博物馆的事业费不足各博物馆实际需要的百分之五十。因此,在这种资金严重短缺的窘况下,多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无力及时更新.藏品库房安全隐患严重,科研社敏难以正常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设施缺乏和设施陈旧两个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都没有,有屿建筑年久失修,资源原有价值受到直接影响。

(五)运营结构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明确

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导致博物馆群体在国家统一管理的体制下很难发挥各自的潜力与优势。国家的行政干预直接制约着博物馆的运营结构,最终导致了博物馆运营结构不合理,缺少管理意识,体会不到所应有的压力和动力。部门工作分工之间相互重叠、相瓦制约,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造成分工分家,工作脱节的现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岗位责任不明确,严重影响全馆的整体效益。

(六)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因为博物馆场所有限,部分藏品无法正常展出,更有一些因为博物馆安保体系不完善,而导致不敢将藏品轻易展出或者是展出之后出现藏品丢失、损坏、被盗等现象,使得博物馆的资源无法达到共享和有效利用。

(七)缺乏专业人才,职工积极性不够

当前在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部分博物馆展示和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博物馆里有大量的不经训练、不加专业考核和严格选择的人员,这些被安置在各业务部门文化知识水平低,专业不对口,本人又不甚努力的人不但占了不少业务人员编制,还影响了博物馆所需人才的正常引进。使得一大批高素质的业务和技术人才无法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博物馆是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完善博物馆的人员结构状况必须有专业的管理人才、业务人才、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博物馆专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

象。另一方面,长期在博物馆工作的一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不主动、学习不自觉,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当前博物馆管理中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博物馆管理改进策略(一)明确博物馆管理内容

博物馆管理包括:藏品管理,场所管理和服务管理。

1、藏品管理。也就是藏品或展品,或寄存(陈)品。一个博物馆的建立,一般是从搜集藏品开始的。藏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博物馆品质的重要指标。

2、场所管理。贯穿于从博物馆选址、建馆到建后的开放运营和馆舍管理、楼宇管理等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建筑”、“环境”、“安全”、“运营”等诸多环节,

3、服务管理。国际博协曾经提出关于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基于三种理念:(1)博物馆是人类参观学习,分享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场所,因此,接受博物馆的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作为博物馆,应从维护公民权的角度做好出发,各项服务都应满足公众共享遗产的需求。(2)博物馆应该采用“主动”和“双向”的方式,尽可能地体现以“人”为本。杜绝“被动”的、“单向”的向公众提供宣传、教育和娱乐(3)博物馆的“服务”要面向大众,更要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博物馆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博物馆对于改善地区的文化形象,提升知名度,促进旅游业,提高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博物馆管理的专业人才

博物馆是以收藏、宣传、教育等职能于一体的公益性机构,是文博事业发展的核心。作为在博物馆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因此,只有重视人才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营造一种和谐工作环境,才能吸引到、留得住、培养好专业人。也只有重视人才的管理,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爱管敬业、以文物为本、安于奉献。最大限度的致力于藏品管理、研究和开发,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三)切实抓好博物馆业务

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包括:文物征集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在文物征集保护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立足于文物征集工作,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多征集符合本馆性质和任务的文物、资料、照片以丰富馆藏。陈列展览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尽可能的使得陈列展览的内容充实、展品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在宣传教育方面,观众满意程度的高低不但取决于陈列展览质量的高低,而是更多的取决于宣传讲解服务的好坏。关于科学研究方面,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各项务工作的基础,其主要是联系本馆业务实际为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相关业务进行偏荤于运用的研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有自身的业务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应多出科研成果,以提高本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水平,从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抓住地方人文资源,突出个性化主题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反映出来的蕴含浓厚文化意义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物,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它也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地区的显著标志。博物馆的展览应着重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地区,想要增强文化竞争力,需要把握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地域文化特色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一体化特征显著,城市之前的特征趋于雷同。如果博物馆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教育市民,可以增强市民对文化的个性意识。进而在城市发展中自觉地提升文化素质。其三.举办地域文化特色展览,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张扬城市文化个性。其四,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在当地百姓中有深厚文化根基,办这样的展览会深受百姓的欢迎,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芝.借鉴国际同行成功经验探讨博物馆管理有效途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马兰英.新形势下加强博物馆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第3期166-166页.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7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博物馆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

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而加快现代化进程。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包括了局域网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系统等,可开展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

1.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

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博物馆内部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局域网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两大方面。硬件方面有交换机、服务器、网络的综合布线、路由器、计算机终端等网络设施的配置应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在网络布线这项工作中,要尽量连接到博物馆的各个办公室和展厅,从而使打印机、复印机等一些可共享的设备,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软件方面就是互联网的接入和一些必要的安装软件。互联网是博物馆充实资料和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实现上网工程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配置防火墙、杀毒软件,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保障系统不受黑客和病毒的危害以及非授权用户访问。

2.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是用信息化的设备、技术和手段对传统藏品管理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装备和改造,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的过程。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河南等几个文物大省开展文物信息化管理工作,由国家财政直接为地方博物馆配备硬件设备和统一的配套软件,建立完成的文物数据库,以便将来实现资源共享,这将大大地推动地方博物馆整套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建设

博物馆的展示,主要通过藏品陈列的方式进行,是博物馆的特色,文化也是博物馆的“本”。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是博物馆的“点睛之笔”,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实物、图像、声光电等等,涉及技术,如雾屏、数码球、环幕、球幕、虚拟翻书、幻影成像、互动桌面投影、虚拟讲解员、感应电视墙、互动墙面投影、沙盘模型灯光控制、触摸屏技术、三维演示、4D影院等等,使得展品的陈列更加生动,展品的故事演绎的更加形象,营造藏品陈列的背景与氛围,形成视觉冲击力。多媒体的运用如果能够做到与展馆的藏品展示相辅相成,与文物场景融为一体,将有利于博物馆在信息时代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延伸展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多层次表现展品的不同侧面。

4.博物馆网站建设

博物馆网站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也体现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

博物馆的网站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申请域名和选择合适的服务器。一个好的域名应该具有简洁性,还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是本地区的文化名片。服务器的选择一般基于单位自身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以选择自己架设服务器为最佳选择。二是网页的设计制作。制作的网页要在设计上能吸引人,内容上能够反映出博物馆的基本活动情况,使观众通过网站就能了解博物馆的动态、馆内藏品、学术研究等情况。

5.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的查阅、公文的发送、会议的组织、议题的讨论、管理和监督等多项功能,有效地协助馆领导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博物馆各个部门和展厅,以及全馆所有的办公人员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处理日常工作,在网络上完成绝大部分的公文处理、传送工作,这样既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又确保博物馆领导能够方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统计数据,熟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6.博物馆其他领域上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博物馆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博物馆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博物馆的工作服务。如博物馆库房的智能化,能够实施对藏品库房的自动监控,实现防火防盗的报警监测;博物馆安全监控智能化,可以在火警或盗警发生时,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应门窗,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安保人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将馆内有特色的产品发送到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二、对当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要实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有全新的观念。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职员,都应具有顺应信息时代的新意识、新观念和新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受传统博物馆实体工作对人们意识的束缚,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到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其次,要有专业的人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包含了博物馆藏品陈列、文物考古发掘、文物管理保护、文物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以及政务、人事、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制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跨专业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博物馆建设中,有必要加强对这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支持,使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深入地发展和进步。再就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三、小结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应以博物馆为主体,根据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进程。博物馆信息技术人员要合理分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博物馆统一领导下完成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缪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8

关键词: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文化传播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博物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网格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产生的。藏品信息数字化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一)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二)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三)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藏品的编目卡、库藏卡告别了手抄的填写模式,我们在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编目卡打印”这一界面,勾选某件文物,选择打印“编目卡”,便可将其藏品信息打印于卡片的对应栏目内。与手写卡片相比,打印编目卡要快得多,且卡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字体标准统一,内容准确。目前,我们打印两套卡片,一套做藏品编目卡,用于检索或编制藏品目录,供陈列和研究等使用。一套做库藏卡,同文物一并交于库房管理员,便于其检索文物,减少对藏品总登记账的翻阅。

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有简易查询、标准查询、历史查询、同义词查询四种查询方式。标准查询具有模糊查询功能,查询人员只需要在“查询条件”中输入部分字段,即可查询到包含该字段的所有文物,供查询人员参考、拣选。质量高、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工作人员在不进库房的情况下亦可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研究,降低了藏品实体利用的频度,从而保护了藏品实体。

五、藏品账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藏品电子总账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超强的查询功能,快速便捷高效,因此,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不使用卡片进行查询。从实际利用意义上讲,卡片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即将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产物。因此,这类卡片的去与留,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新增数据的批量导入需要系统开发人员,运用语句代码才能将excel电子模板中的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文件为gcc格式,唯有开发人员方能编译、转换打开文件。因此,藏品数据信息的导入与导出,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编码转换才能实现,无疑给开发人员带来额外工作负担,同时给藏品账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故笔者认为,研发升级版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系统自身设置有可直接导入和导出数据的excel电子模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录入人员只需下载电子模板,录入信息,就可将数据导入系统中。

3.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改变或提升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知识,更要有高水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这是藏品信息化管理对藏品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两种模式的初步分析比较,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化给藏品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优势――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整合全面、信息利用最大化、查询调用方便,既改善了藏品管理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对进一步全面了解文物藏品,解释文物藏品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角度。当然,信息化有诸多不足,如数字化信息储存载体寿命有限,数字化方式存储信息极易受到磁场、计算机病毒、黑客侵入等外力的干扰、破坏;数字化信息极易下载和复制,知识产权难以保障,等等。

总之,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藏品账目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型工作,使传统和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

[2]安莉.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的思考.继承发展保护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10-1.

[3]霍楠.博物馆藏品从传统管理到信息管理.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10-1.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9

【关键词】美术馆;美术资源;公共服务

引言

美术馆是收藏、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当今全世界约有7000多个美术馆。在19世纪以前,已有专门或主要收藏美术品的博物馆,如18世纪在梵蒂冈建立的最早的基督教博物馆,1759年开馆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馆;1893年法国成立的卢浮宫美术馆是美术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由于一般博物馆只收存古代美术作品,20世纪初产生了主要收藏当代作品的新型博物馆――现代美术馆,1929年诞生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印象主义之后的作品,为美术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之后,巴黎、东京也先后建立了现代美术馆,而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美术馆诞生于辛亥革命后,1925年在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的基础上建立以古代美术作品为主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959年建成的中国美术馆,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中心。美术馆的性质和作用可从众多角度划分,它们可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借鉴和资料信息研究、保存的重要场所。所以美术馆日趋专门化和多层次,成为多功能综合艺术活动场所,形成美术馆学,成为一种新型学科。美术馆在当下的环境中对大众起到了教育、文化、传播、知识生产和对美术资源的整合、转化与再生的功能。

一、美术馆与美术史的关系

美术馆与美术史之间一直处于一种既密切联系又互有差别的复杂关系,大部分美术馆的馆长和陈列部主任都是接受过专业美术史训练的,高校和艺术研究院所的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往往也与美术馆的收藏、展览是紧密联系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美术馆与美术史的社会定位、空间场域和知识功能又有着重要的区别:美术馆主要是面对广大的公众,展览以具体的实物作品呈现;而美术史研究主要是在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其成果主要是文字性的理论著述。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城市美术馆,对于二者关系的调整与完善影响着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美术史家巫鸿先生在《美术史十议》中,总结概述了美国20世纪以来美术馆发展的历程和不同发展阶段美术馆与美术史间的关系脉络。从早期的美术馆和美术史教育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和认同性,到中期各自独立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二者经历了一个自身独立化、系统化的演变过程,美术馆与美术史重新取得了在一个新平台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与早期的“重合”和“认同”的关系不同,此时期的美术馆与美术史学科对各自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呈现出的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对美术史与美术馆新型关系的摸索和实验。美术史研究中的另一个新的趋势是“对实物的回归”,即对艺术作品原境的重构,在美术馆收藏和展览时,除了对于实物作品的展览之外还涉及到历史遗存的问题,以及历史原境的重构问题。

尽管美术馆与美术史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美术馆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以美术史研究为依托的学术支持。美术馆与美术史对立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面对的任务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并彼此健全完善自身而达到有机的互动。对于现代性的美术馆而言,就是使美术馆和美术史如何更加有效的结合,将其运用在教育、研究、公共展示和知识生产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上。美术馆要在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下,将已收藏的和正在补充的美术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转化,并同时进行美术史的研究,将美术遗存和美术作品有效管理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二、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美术馆的转型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美术馆已处在大发展的时期。当今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和展览可以选择,新兴的艺术生态正在兴起和成长,所以过去传统美术馆所营造的艺术圣殿,使观众像信徒一般虔诚的仰望和膜拜经典画作的时代已经逝去,全国美展和官方美展也失去了以往圣坛上的光辉。那么面对文化的多元性,传统的美术馆应该如何转型以适应社会文化意识的转变和需求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更多的承担了艺术品和艺术遗存收藏、展览的任务,也会涉及到相关藏品的研究和著述,但在美术馆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传统的美术馆定位中可能产生了一种误区:美术馆是展览的场所,最重要的功能是收藏和展示艺术品,至于藏品的研究并非重点。但是,从现代美术馆的角度出发,美术馆更多的是应该实现知识生成、公共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播的功能,不再只是把经典作品置于神坛之上,使观众顶礼膜拜,而那种偏向大众化的现代、当代艺术展览更受到大众的青睐,无论从展览方式和体验方式上都使观众有新的感受和收获。根据欧美和日本现代性美术馆发展的经验,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的场所,而是从对外的实物作品展览;藏品的保存、管理和保护:藏品的研究和数据化信息资料的建立和完善等三个方面去经营、管理和发展现代性的美术馆。因此,现代性的美术馆体现了一种展览的现场性和观众的互动性,通过展览过程中观众的体验生成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或激发观众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思等,展览的空间变成了一个知识生产的场域,已经超出了展览作品本身的意义。实际上,这正是现代美术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现代性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的要求和企盼。

(一)展品展览

对外展览是美术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不论是传统性还是现代性的美术馆,展览活动都是最基本的构成因素。现代性的美术馆展览不再只是将经典作品简单、单一的展示,而是根据一定的展览目标和意图,挑选作品进行展览,使展览变成一个知识生产的场所,能够有观众现场介入进行体验,这样的展览具有了开放性与敞开性。现代展览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实物的回归”,还原作品的源初性,即对作品原境的重构。在展览中,往往也会专门有画家的文献展配合作品展览或独立的文献展,将作品作者的手稿、信件、照片、作画工具和其他使用过的物品一并进行展览,使观众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反观作品背后的原境,这也是一个现代性美术馆所具有的新理念。

(二)藏品的收藏保存和管理

美术馆除了展览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收藏保存和管理作品。我国美术馆对于藏品的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就简单地藏于库房,由于过去没有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的保证,传统美术馆在这一方面可能并不完善,基本处于一种无条理和规划的收藏,收藏系统混乱无序。而现代性美术馆,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划和体系来进行收藏,对已有藏品分类管理。从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的藏品管理来看,对于库房的温度、湿度和预警措施都非常到位,这也体现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属于不可再生的美术遗存或资源,如果没有一种虔敬的保存、保护意识,是很难对这些藏品真正有效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的。

(三)建立藏品的研究和数据化信息资料

美术馆收藏的目的并非只是收藏,而是通过藏品的保存、分类、管理、展览、研究和保护再生,以达到所产生的教育、文化传播的社会服务功能。过去对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术馆藏品的研究需要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支持,更需要美术馆与美术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才才有可能在完善美术馆的研究同时促进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美术史学研究的发展。当今的美术馆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美术馆藏的美术资源,使之可以转化为社会化服务的公共资源和文化资本,并配合美术馆的展览使观众生成新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系统。美术馆藏品研究的成果最终以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呈现,配合展览或藏品研究举办对公众开放的知识讲座,可分级地供研究者、学生和大众进行学习使用,惠及更多的公众。此外,还可以在美术馆建立专门的资料室和网络资源库,不断地增加、完善最新的藏品研究成果。

三、美术资源的转化与再生

美术馆收藏的美术品和美术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实质上是作为一种美术资源和美术遗产的状态存在,那么收藏保存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美术馆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对已有馆藏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研究与保护,并有体系地进行收藏,特别是对于濒临消失的美术作品和遗存进行有效保护。其次,就是如何对已有藏品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从藏品和遗存中还原作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风尚等知识系统,真正对大众起到知识再生产的作用,将美术遗产和资源有效的利用转化成服务于大众和社会需要的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转化为数据化信息的智库资源和对公众开放的实物作品展览,通过大众的现场介入和展览体验,激发知识的再生产,惠及更多需要查阅资料和研究的社会群体,二者都是资源转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遗产和资源是无法再生的,如何有效地将遗产和资源中的精华提炼向社会推广传承,实际上是激活了遗产、资源中传统精神,再生是使遗产和资源中的精华可以为当代人借鉴和服务,生成新的文化成果,所以美术馆、博物馆在这样的文化生态构建中,就起到了文化资源管理、转化、再生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篇10

关键词博物馆保护利用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主要职能是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展览展示、社会活动等形式,提高文物的利用水平,起到文化传承保护的作用。作为公益性的单位,博物馆日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但是单一的经费来源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博物馆在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应当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并将所得收入用于博物馆的再发展,以实现博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我国博物馆产业开发的现状

截止2015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近4000个,平均每3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作为以政府拨款作为经营经费主要来源的单位,绝大多数博物馆在都没有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无法实现公益性和产业型协调发展。部分正在尝试产业化的博物馆,其产业运作的方式也较为简单,一部分是利用博物馆现有的场馆资源,通过门面出租、场地出租等形式,获取一定的租金收入。一部分博物馆对现有的馆藏文物进行仿制,通过销售来获取收益。真正利用博物馆的文化元素,通过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度研究、开发来获取收益,实现产业发展的博物馆十分少见。我国的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2博物馆产业链构成

博物馆产业开发与很多其他产业门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博物馆产业主要由五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对馆藏文化的展示利用产业;二是文物仿制营销产业;三是文物元素的提取利用产业;四是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的创意产业;五是融合旅游等行业的观光休闲产业。博物馆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文物的展示、文物仿制为主。得到初步发展后,开始探索创意产业领域,主要对于文物文化元素的提取,进行产品开发,然后由创意产品生产业集群进行创意产品的样本生产和大规模制造,之后由创意营销业集群对于创博物馆意产品进行最终的发行销售。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博物馆产业融入到文化旅游的大产业中,通过以博物馆文物展示、教育为基础,带动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可以提供咨询、营销、策划、包装等服务,形成品牌效应。

3促进博物馆产业发展的路径

3.1转变博物馆的发展理念

要推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首要问题是转变开发主体思想观念。博物馆有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体制上也具备事业性与产业性并存的情况。传统的事业性观念更注重博物馆在文物收藏、保护上的工作,但是博物馆的产业性就要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对其文化价值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层指出:“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如车的两轮,鸟的两翼,不可偏废。”因此博物馆在经营管理上必须要确立文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即博物馆文化事业领导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依托博和服从博物馆文化事业发展,并为其事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3.2完善博物馆的产业体制

完善的产业体制和管理机制是推动博物馆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我国博物馆,极少有博物馆设立产业部或者产业科,从事产业开发工作。从国内外博物馆产业化开发的成功经验来看,要使博物馆产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博物馆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博物馆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在内部设置中,突出产业发展部门的比重,积极探索博物馆与市场衔接的接入口,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市场去调控博物馆产业体制,指导博物馆开展产业经营。

3.3提高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水平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的最基础性住院,博物馆产业开发必须重视和提高对现有馆藏资源的利用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对馆藏品本身的利用水平。要积极策划各种优秀的展览,通过展览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文物的兴趣,促进收藏队伍壮大,从而为博物馆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博物馆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博物馆集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可以提供文物鉴定、收藏交流、专业培训、藏品交易等服务来对收藏资源本身进行产业化开发;再一方面,要推动博物馆藏品利用的伸层,即就是要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文化符号、制作图文资料,为产业开发例如衍生品设计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3.4推动博物馆学术成果的产业转化

博物馆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每年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问题,与其他科研行业相比,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利用水平,特别是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学术市场是博物馆最基础的市场,这对整个博物馆产业开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博物馆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方式去引导观众的兴趣,把学术价值向观赏价值、美学体验价值转化,从而扩大学术市场的容量。因此博物馆学术成果的产业化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术市场要注重专业性,二是针对普通大众要注重科普性。

3.5实现博物馆与旅游休闲融产业合发展

博物馆旅游市场是博物馆各个市场上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也是大家最为关注与重视的市场。人们到博物馆参观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休闲活动,在参观展览之余,人们也想购买一些纪念品、在主题餐厅休息或是品茗,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身心的休闲享受。全方位的参与体验能够增加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认可度,也能充分的发挥博物馆展示、教育、经济的功能。因此博物馆产业开发的核心就是针对旅游市场,进行衍生品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开发,策划一些文化性强,又富于观赏性参与性的文化活动或文艺表演,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实现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游云,刘中刚.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J].博物馆研究,2012(03)

[2]张艺军.论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