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47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1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策略交流策略英语教学

一、关于学习者的研究

众所周知,传统的外语教学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主要由大纲编写、教材编纂、课程编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几大环节构成。然而,随着对第二语言认知的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想使外语教学更为行之有效,对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参与者,也就是学习者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首先,在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正在增长。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参与者的个性,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第二,外语教师经常会为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头痛,尽管他们采用了那些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第三个原因则与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有关。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动机和学习风格,而这些特性则会影响到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行为。最后,对第一语言认知的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学习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对于学习者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另一个则是与学习过程有关。

关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ellis在个人与总体因素之间作了最初的区别。根据他的理论,个人因素是每个个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独特的特征;而总体因素是所有学习者的特性,不是个人的。研究者们从三个方面研究个人因素:集体动力、学习者对老师和教学资料的态度,以及个人的学习技巧。例如:他们发现一个组里的某些外语学习者会与其他人作比较。其结果是,如果这种比较引起不成功的自我形象,就会出现让人沮丧的挫折感。“一种情况是,学习者可能会减少或放弃学习的努力。而另一种情况是,学习者为了让自己更有利地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会更加努力,结果他们的学习因此而加强了。”(ellis,1985)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比较引起了成功的自我形象,学习者就会得到积极的奖励,然后继续融入到成功的环境中,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学习。

总体因素与年龄、智力与天赋、认知风格、动机和个性有关。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年龄虽然无法改变获知的途径,却可以对获知的速度和是否成功产生极大的影响。正如ellis(1985)所说,智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它能强有力地影响第二语言的正规学习,但是不大可能影响到口语技巧的获知。与智力不同,天赋是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能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天赋会对获知的途径产生任何影响,却有可能会影响到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当涉及到正式的课堂学习的时候。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人们理解、构思、组织和回忆信息的方式,它是影响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动机也是一样。最后,研究者们的研究表明个性只是影响获知和沟通能力的主要因素。

下面,让我们将重点放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内部过程上。根据Faerch和Kasper的理论,学习者有两种学习第二语言的知识,就是陈述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前者是“知道什么”,这包含内部化的第二语言学习规则;而后者是“知道为什么”,它包含学习者用以获知和应用第二语言学习数据的技巧和步骤。程序性知识由社会和认知两大元素组成。社会元素包括在面对面交流或与第二语言文本接触中运用的行为技巧。认知元素包括不同的“脑力过程……”(ellis,1985)事实上,这些过程都包括学习者技巧。而学习者技巧又可以被分为学习技巧、创造技巧和沟通技巧。作为英语教师,作者将在本文中谈谈英语学习者技巧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学习者策略与学习者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解释了学习者怎样积累新的英语语言规则和它们怎样让现存的规则自动化。为了做出详细的解释,ellis划分出两种语言的产物:公式化语言和创造性语言。

公式化语言与具体的语言含义紧密相连,这在英语学习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学习发展过程的初级阶段,因为它在增强沟通能力的同时减少了学习负担。三种学习技巧帮助获得公式化语言。第一种是句型记忆。通过它,英语句型被储存在右脑半球并被用在创造与接收过程中。它是一种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激活和公开展示时出现的心理语言技巧。例如,小学生经常需要记忆这样一些句型,“thisisa_________.”“what’sthis?”“Howareyou?”“ihavea_________.”等等。另一种技巧叫句型模仿。它通常被有意识地激活,并且能在发生时被我们发现。“句型模仿涉及到对整个或部分被使用的言语有意识的和有条理的复制”(ellis,198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对学习者来说非常普遍,尤其是年幼的学习者模仿老师的言语的时候。根据Seliger(1982)的理论,句型模仿同样也包含右半球能力。最后一种技巧是句型分析。通过它,学习者对言语之间的程式作比较,并找出其中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公式化语言很重要,但仅仅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早期认知过程中起较大的作用。相比较而言,那些创造性言语中的技巧更为关键。我们把它叫做“创造性”是因为学习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全新的句子。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ellis划分出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假设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目的语言规则的性质作出假设并进行测试。这个过程又包含两种技巧:简化和推定。在英语学习或交流过程中,为了减轻学习或使用语言的负担,学习者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控制他们试图形成的假设的数量,或是省略创造过程中的语法或陈述性的元素。这就叫简化,在许多技巧,如迁移或总结的使用中都是显而易见的。推论则是学习者形成输入假设时的方式,它被限定为两种类型:语言内推论和语言外推论。在创造性言语体系中的第二种过程叫假定测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者形成一种假设,他会以不同的方式测试以求证实或否定它。最后是自动化过程,它可以被正式地和功能性地应用于实践。

创造性技巧指的是语言知识在交流过程中的应用,包括言语计划中的技巧和言语改正中的技巧。

语义简化和语言简化是两种基本的计划性技巧。当学习者试图通过省略将出现在本土语言使用者的讲话中的陈述性因素来简化他们试图创造的言语时,语义简化出现。例如,学习者会说“Homework.(作业)”,其实他的意思是“i’mdoinghomework.(我在做作业。)”相比较而言,语言简化则包括正式词汇和程序的省略。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学习者可以省略助动词“am”而说“idoinghomework.”当英语语言学习者和本土语言使用者试图改正他们刚才使用的语言中的错误时,他们则使用监控技巧,它在改正技巧中起主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监控词汇、语法、语言,等等。监控可以出现在语言表达过程的前后,并且可以利用隐含的和明确的语言。

三、交流策略与学习者

当讲话者无法用他预先准备好的方式交流以达到他的既定目标而被迫降低目标要求或改变表达方式时,交流策略开始发挥作用。ellis认为,交流策略是作为语言使用者的沟通能力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心理语言计划。它们存在于认得潜意识,在学习者无法执行创造计划的时候起替代作用。

英语学习者策略与英语教学Faerch和Kasper将交流策略划分为减负策略和成就策略。前者是尝试消除问题。它们帮助学习者放弃他原有的既定沟通目标的一部分,并且分为正式的和功能性的策略。据推测,这些策略常常为那些不喜欢冒险或不喜欢不确定因素的学习者使用。例如,当学习者发现很难以说服的方式阐述自身的观点时,他会尽量避免积极地参与到这类讨论中。

然而,当学习者决定坚持自己的既定目标而试图弥补方式的不足,或努力找回一些必需的事项时,他就会启动后者,也就是成就策略。它分为弥补策略和挽回策略,而这两种策略又被细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策略。意译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弥补策略。为了达到表达的目的,英语学习者会使用意译,也就是学习者会以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式来代替某一个应用词汇、短语或句子。例如,不懂“斑马”这个词的学习者会说“一种全身布满黑白条纹的像马一样的动物”;一时无法回忆起“吞咽”这个词的学习者会以“让嘴里的食物通过喉咙下去”这样的方式来代替。很明显,意译是一种保证语言准确性的恰当的方式。学习者为了表达意思而创造出新的词汇或短语的方式叫造词策略。例如,不知道“bucket(桶)”这个词的学习者会创造出一个新词“water-holder(装水的器具)”;或以“picturehouse(展示画的房子)”代替“gallery(画廊)”。当然,一方面,这种策略很有可能会导致这样一种结果,那就是这个词汇碰巧的确存在于目标语言中;而另一方面,有时也会导致迁移错误或概述失误。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非语言策略,如模仿、手势等常常被学习者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例如,学习者会指着椅子说“请坐”或边打手势边说“他又高又胖”。事实上,英语学习者会从那些填补语言资源的非语言策略中获益不少。另外,英语学习者也会使用合作策略,即直接恳求和间接恳求来达到他的沟通目的。例如,当不知道“kettle(水壶)”这个英语单词的时候,他会以问“这个单词在英语里怎么说?”来寻求帮助。同时,他也可能会使用另一种策略,即打手势。还有,也许他会在谈话时稍做停顿,目的则是在无法回忆起某个词汇或短语时表达出寻求帮助的需要。

Hatch(1978c:434)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交流策略是让谈话继续的主要的方式之一,所以,“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恰当地运用交流策略可以被当作是一种技巧。对这个领域熟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会比那些仅仅精通纯语言术语的学习者更为有效地进行沟通。”(Littlewood,1984)

接下来,我们必须考虑到以上所提的交流策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直觉,我们意识到其中的一些策略,如模仿表演,除了在间接意义上可以让交流继续下去外,不可能产生学习效果。另一些策略,如意译,虽然无法帮助学习者扩充谈话内容,却可以帮助他们利用已有技巧使谈话更顺利。还有一些策略,如造词,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关于在第二语言中什么是恰当或被允许使用的新的信息。结合让沟通继续进行的重要性和沟通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我们承认交流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交流策略的成功使用可能会阻碍第二语言的获知,因为学习者在通过使用大量的交流策略而技巧性地弥补了语言知识的不足的同时,则可能会忽略对于假设信息或测试的需要。

四、学习者策略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对外语学习的研究是以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为主,因此,从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由学习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所引起的外语学习的效果的研究上。对于学习者策略的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及它的活动。语言学习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因为学习者们必须通过一些沟通能力的获得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它又是心理活动,因为为了达到消化和吸收语言材料,确保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学习者必须利用多种认知技巧去解决问题、存储信息和转移原有的知识。

那么,对于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究竟对英语课堂教学起了怎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知道自然的语言获知并非是一瞬间的完全掌握,而是一个准确度慢慢增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从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初阶段,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体系中保持自信,并且充分利用它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交流策略的使用来填补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空缺。语言学习是对于交流需求的自然反应,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室里创造交流语境或是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尽力确保我们的学生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交流价值,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室里创造交流语境或是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可以安排他们与英语语言使用者直接面对面交流。再次,我们应该意识到语言过程中的焦虑会阻碍学习的进程,使学习者不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们必须让交流的有效性优先于语言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过分苛求他们的表现方式,并且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表达的空间,还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带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课堂氛围。最后,由于学习者策略与语言学习能力有关,我们应该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策略去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且提醒他们,虽然交流策略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很重要,过多地使用这些策略则会影响到交流在某些场合中的正常进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全方位地研究学习者策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交流策略。同时,对学习者的研究对于外语教师了解学生,然后找到真正有效的适合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2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学习策略的概念又不能等同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比学习方法涵盖的内容更多、更广。从广义上说,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行为;学习策略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方法。例如,很多人都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就应该进行大量的实践”,这个认识是一个元认知策略,但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可以是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英语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技术或技巧,而英语学习策略则是对何时使用何种技术和技巧的决策过程以及对技术、技巧本身的认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生词时,可以查字典,依据上下文进行猜测,也可以问或同学,或者索性置之不理,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或技巧。但学生往往只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或技巧解决生词问题,至于要选择哪一种,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这个决策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策略的使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为了解决具体学习问题,如单词的理解和记忆等,而采取的学习策略被称为认知策略。[网]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其使用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努力程度、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性格类型等,因此没有哪一种学习策略会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生采用何种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是由自身特点和实际学习需要决定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策略本身并无对错优劣可言,适合某个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学习策略对该学生来说就是可取的。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各种学习策略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使学生具备根据实际学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对学习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认真调查

   了解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明确还有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用但他们还没有使用,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策略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3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必然与国外的企业进行谈判,从而不可避免地商务谈判中遇到文化差异。本文以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的英语文化交的研究背景为切入点,以重点结合中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文化差异案例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重视礼仪,尊重对方;语言得体,言之有方;营造氛围,占据主动;组建团队,专业谈判;掌握技巧,赢得胜券;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减少文化冲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的交际水平,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关键词]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谈判策略语言有很多职能,其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无疑是充当交际工具。同时,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以及民族的象征。国际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必然要求国际范围内信息的快捷沟通。但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工具,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却严重妨碍人类的交际。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交际中语言的沟通分为语言类交际和非语言类交际,因此英语文化在商务谈判的整个环节中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1)的研究背景和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的策略。一、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1)的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浪潮已经到来,世界各国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普遍采取各种方式,超越空间和社会的限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与协调,充分顺应并全面融入这一大浪潮、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使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理念、方式和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商务谈判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各国各企业紧密联系、合作共赢的手段。所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发程度的加深,商务谈判成为各国企业国际贸易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合作的同时,各国各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场带有国际性的博弈中,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文化,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进入世贸之后,中国在国际交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这些机会使我们参与国际交际的机会越多越多,同时向各国来宾提供外语服务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由于中国经济腾飞,全世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中国。这使得我国诸多企业迈开了向全世界进军的步伐,与国外企业合作、谈判、交流。此外,一些国外人士也走进中国,例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中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还是国外企业来中国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交流,可见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的应用已经上升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地位。二、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英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人们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不同原因的存在,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文化突出个体、彰显个性的行为,推崇个人主义,而中方文化则注重整体性,突出团体行为,强调群体价值,提倡和谐统一;二是利益观念不同。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价值,以物质财富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标准,而中方文化则提倡淡化物欲,无私奉献;三是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而中方人思想相对保守。这种差异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项:1.礼仪性语言交际文化差异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它是人们在社会工作、交际中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一种相互友好沟通的技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展现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表现。所以,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过程中,必须知道在交际中遇何场合讲何礼仪,方不会事与愿违,贻笑大方。例如,西方人见面用拥抱和亲吻表示热情和善意,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习惯于握手和微笑等简单的方式来欢迎客人。2.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差异西方人十分讲究时间。无论被邀往何处,他们总是希望准时到达,所以在与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平时的沟通交流,还是商务谈判都要告诉他们确切的时间。同时,如果受到美国人的邀请或与他人有约,他们会明确定出时间,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早于该时间也,也不应迟于约定的时间。如无法准时到达,我们应打电话告知对方,一到达就该道歉,并说明迟到的原因。因为,在国外,迟到或早到都是十分无礼的行为,也是对别人很不尊重的表现。在空间上西方人认为“以右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而在中国“以左为上”“右为下”不同。因此,在商务谈判或日常交际中,我们也要注意西方与我方这种英语文化上的差异,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以便更好的交流。3.体态语语言文化差异体态语包含目光交流、动作等,它主要借助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与话语相联系的动作和姿态来传递自我表达的信息。例如,微笑、点头、皱眉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体态语也有所差别。首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面部最能传递信息的器官,在跨文化交际中目光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化中,目光的注视表示对人的尊重和信任,例如,如果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对对方的目光飘忽不定,就会让对方感到不真诚,不够尊重。不同的文化在目光接触方面有不同的习惯,我们应该视情况随机应变,对此类非言语交际行为不可掉以轻心。其次,动作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应该引起重视。例如,“摇头不算点头算”几乎是各种文化的人都能接受的常规动作,但是在保加利亚和印度的某些地方摇头恰恰表示肯定。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下流的动作。翘大拇指的手势,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三种含义:(1)搭车手势;(2)侮辱人的信号。这时大拇指急剧上翘;(3)表示5。可见,一个细节的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真正的了解对方的思想,必须掌握对方体态语文化。此外,体态语的语言文化还表现在交流的空间上。例如,德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的大街上、公交车上肩碰肩的事情极为常见,西方国家对这种事情却不能接受。德国人习惯于封闭的空间工作,而中国人则喜欢把门敞开,如果门被关上了,则表示某个重要的、紧急的会议或者特殊的谈话正在进行。三、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第2页)2002年中国华立公司收购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时,而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的工程师极力反对,这是因为这些工程师不认同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华立公司的高层领导施展外交手段,在商务谈判时,对谈判的各种环境都进行的周密的准备和安排,在谈判过程中极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来感染对方,同时强调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采用的是中西管理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文化,这一点的提出赢得了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如果华立公司不采取相应的谈判策略,很可能面对的是将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收购后,全体工程师辞职,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我方要了解英语文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具体如下:1.重视礼仪,尊重对方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它是人们在社会工作、交际中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一种相互友好沟通的技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展现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表现。所以,在谈判过程中,必须知道在交际中遇何场合讲何礼仪,方不会事与愿违,贻笑大方。例如,在言谈礼节的称呼用语上,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结婚的女子为夫人,未结婚的女子为小姐;对一般为部长以上的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按所在国情况称为“阁下”,职衔或先生。此外,美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也不大一样,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词缀等。在商务谈判中,若不能正确掌握对方姓名的读法,不但会闹出笑话,甚至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而使对方不快,从而不利于相互交往。2.语言得体,言之有方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尤其是说话,要把握好这个度,就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许多成功的谈判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说话时把握好了分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话好得恰到好处。比如说,建国初期,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国际上的外交场合,树立了中国人的光辉形式。尤其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以他那高雅潇洒的气质、和蔼可亲的魅力、不卑不亢的风度、语言分寸的掌握、击中“要害”的技巧,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污蔑,广交了国际朋友,增加了友谊,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建立了新中国的外交格局。谈判的语言要务实,直接,谈判的衣着要节约得体,达到尊重对方,友善的目的。同时,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木。”此外,在谈判过程中,要注意“keeptheballrolling”,也就是使交谈不要冷场或中断。有时要策略性的打断对方,有时要澄清一点事实,有时要控制谈话不要跑题,有时要争取交谈的控制权。在这些情况下,语言的运用是相当讲究技巧的。有时谈判过程中无法进行下去出现冷场,有时对方跑题,有时双方话不投机,有时想争取谈判的主动权。这时改变话题可能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除了有意识地谈自己的话题外,美国人的接受的大众话题很多,其中有工作、住所、个人爱好、旅游度假、电影、天气、地方或全国大事等。改换话题必然要影响到对方,因此要特别注意语言策略。善于转换话题,可以在谈判中更加“灵活自如”。3.营造氛围,占据主动把握谈判的主动权,有两层意义,一层意思是交流的态度要积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另一层的含义是交流的方式要主动。为了占据交流的主动权,营造和谐氛围。例如,在谈判的准备阶段,中方谈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尊重美方的谈判习俗,营造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在谈判过程中,根据美方采用具体条款谈判的策略,我方也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适当的调整我方谈判策略,一方面体现我方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使我方在谈判过程中应对自如,占据谈判的主动权。4.掌握技巧,赢得胜券任何谈判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没有任何技巧,很难在谈判过程中,站稳自己的脚。在中美双方谈判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一是要在谈判前搜集与谈判相关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谈判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信息,这样才能明辨对方的优势与弱势。其次,准备多种方案,做到有备无患。尤其是在谈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甚至会遇到僵局,那么我方可以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5.组建团队,专业谈判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谈判。面对美方谈判的强势,谈判的团队有着专业化的谈判技术和谈判风格,中方也应该加强对谈判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谈判的成员要具备翻译、法律、产品技术等各方的素质,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化的谈判队伍是当前中方在谈判过程中制胜的法宝。6.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行为逻辑,对我们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要以为掌握了一些词汇、语法、句型,就算会英语了,还要知道何时使用这些语言材料才合适,还要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英语文化的阅读,积累非语言文化知识。例如: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浏览英语新闻网站、英语报、英美原版电影等来及时的了解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更透彻地理解别人,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更好的把握住机会,做到心中有数。总结: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西国家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作为中西国家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商务谈判可以说在推动全球经济合作,贸易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西国家实现双赢,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增长;它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搭建良好的中中西友谊桥梁。但是,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由于存在着英语文化差异对中西国家商务谈判产生了影响。英语文化的差异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文化冲突,破坏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的和谐友善的关系,造成沟通中断。因此,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的英语文化的应用是我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英语文化应用策略的研究背景,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文化差异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内容,同时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对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的策略:重视礼仪,尊重对方;语言得体,言之有方;营造氛围,占据主动;组建团队,专业谈判;掌握技巧,赢得胜券;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特•乔恩特主编.(郝继涛译).跨文化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4

关键词:归化异化口译策略外事接待

近十年来,我国外语、翻译等学术期刊和相关专业文集上发表的关于口译策略研究成果可分为五大类:基于理论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语言形义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场合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策略研究及基于口译教学的口译策略研究①。其中大多数的口译策略研究都将“策略”和“技巧”二词混为一谈。在口译策略研究中,“策略”一词的含义往往很模糊,不仅各人的使用存在混淆,还经常和其他词如“处理”、“方法”等混为一谈。“技巧”一词的含义也不甚清楚,有时被当做“策略”的同义词使用。对此,笔者认为,“策略”应当指特定情况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处理事务的方式和计划;而“技巧”则是一系列具体的做法,策略是通过技巧实现的。具体而言,翻译中的“策略”应当指“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类大的原则性的方针;而“技巧”则包括翻译中具体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词数的增减,句子的拆分、合并与顺序调整;具体到口译中,还有预测、解释,甚至笔记法等。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口译策略的论述,实际上主要集中在探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

在涉及文化冲突的翻译问题上,翻译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一对概念上。这两个概念最初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提出,他将归化定义为“在译文中采取自然流畅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减少读者对于源语的陌生感”;而异化则是“在译文中打破目的语的某些语言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②。归化与异化之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翻译史,无数国内外论著都对两者的优劣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这一论战至今仍在进行。不论归化还是异化,最终都是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即最大限度地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传递信息。在具体情境下,两种策略灵活运用必然是总体方针。然而,具体到外事接待口译这一工作场景中,遇到文化冲突现象时,何时采用归化策略,何时采用异化策略?有没有一般性的原则?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外事口译中应侧重采用归化策略③,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尝试对外事接待口译中涉及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策略做探讨,尝试就何种情况下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确立起一般原则。

一、外事接待口译及文化冲突

本文所讨论的外事接待,特指地方政府机关、高校等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时接待外宾的活动,包括迎送、宴请、会谈、参观等;外事接待口译则指这一特定场景中的陪同交替传译。外事接待口译中的文化冲突是指在外事接待场景中,因为说话人和听众这两者的思维方式、说话习惯、心理因素、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口译员遇到的翻译困难。

二、文化冲突的分类

尽管有了前面的概念界定,“文化冲突”仍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为“文化”一词的含义过于宽泛。口译本身是一种高度依赖于语境的口头交流活动,而语境依赖于交流双方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交环境,这三个概念也相对模糊,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本文中,思维方式特指人对某一事物习惯性的观点和看法;文化背景特指不同国家、民族有的文化概念;社交环境则指交流者所处的社交场合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下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将外事接待口译中常见的文化冲突进行分类,以一次外事接待活动为案例,对这三类文化冲突进行具体解释,并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提出口译策略。

1.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思维方式指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因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可见下例:

以上是外事接待当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沟通看似流畅,但不难看出王先生和David之间存在隐含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在例1(a)中,王先生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他对外宾的关心,但外宾的回应,如例1(b)所示,和他预期的回应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来源于中西方主宾初次见面时表达关切之情的不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译员不妨采用归化的策略,在例1(a)中译为:

Goodmorning,mr.David!Haveyouhadagoodsleep?itmustbeverytiringtoflyfor8or9hours,agoodsleepmustbehelpful.

这样,译语符合了听者的思维方式,更利于双方的交流。

2.特定文化概念引起的文化冲突

特定文化概念指存在于一种文化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缺位的事物。因这类事物引起的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容易遇到的。

在例2(a)中,译员碰到的难题在于中国人两个发音接近的姓氏引起了外宾的迷惑。口译员完成了解释,但忽略了徐先生的武打动作。该动作不一定会引起外宾的误会,但至少会导致困惑,译员应该有所解释。在例2(b)中,译员干脆把中方说出的成语忽略不译。这种处理未尝不可,毕竟对交流影响不大,但严格来说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这两个例子都是高度文化相关的,对于这类文化冲突,翻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取决于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文化输出,还是引进④。笔者建议,在外事接待口译中,这类涉及特定文化概念的翻译宜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样有利于双方了解对方国家民族的文化,增进了解。在理解困难时,可加进必要的解释。如例2(a)中,译员可这样处理:

it’snotmr.wufromDitwhoaccompaniedyoutoChina.it’smr.wu,thedeanofComputerScienceDepartmentofourcollege.Hisfamilynamesoundssimilartoyourcolleaguemr.wu,butit’sanotherChinesecharactermeaningmartialart,justlikethis.

在遇到中文的成语、谚语翻译时,译员同样可以采用“异化加补充解释”的策略。因此在例2(b)中,译员可作如下解释:

that’sright.inChinesewecallit“mendanghudui”,whichoriginallymeansbeingwellmatchedformarriage,andheremr.Xumeansthatyouhavefoundexactlytherightpartner,orcounterparttotalkwith.

这样,目的语的接受者(外宾)既充分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又了解了某些中国文化元素,一举两得。

3.对社交环境的理解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下面的例子是外事接待中另一个常见场景:礼仪致辞。

在本例中,译员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理由相信,外宾也能很好地理解中方发言人的意思。然而,这里面隐含的文化冲突仍然可以看出来。中方发言人的这段话是典型的“台面话”,先用一系列重要事件做铺垫,烘托气氛,再引出真正的欢迎致辞。这是由其对所处的社交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较隆重的礼仪致辞场合下,中方发言人受到了特定的社交规范限制,才会以这种方式说话。在本例中,译员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对源语的结构作了一定的调整,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语法与逻辑结构。这一点可从上文中带下划线的句子看出。然而在西方人听来,即便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开场白叙述一系列与主题无关的事件,仍然显得冗长和唆。这就是交流双方对于社交环境的理解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对此,译员应如何处理?是否有必要把这些不相关的内容略过?笔者建议,可以从语言结构和含义两个层次采用不同的策略,即“结构上的归化”和“文化上的异化”。见下面修改后的译文:

inthisbeautifuloctoberwithgentlebreeze,wehavewitnessedsomeimportanteventssuchasthesuccessfullaunchofShenzhouSixSpaceship,andthe70thanniversaryofthevictoryoftheLongmarch.today,wearegreatlyhonoredtowelcometheexpertsfromDublininstituteoftechnology,whichisanotherimportanteventtous.itmarksabrandchapterofoureducationalcooperativeprogramme.Let’sapplaudwelcomeforthepresenceofprofessorDavidtaylorandms.SharonFeeney!

译员保留了源语所有的信息,即便对目的语接收者而言显得冗长而突兀。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含义上的异化”;带下划线的句子清楚地表明了中方发言人提及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件的意图,即客人来访的重要性对我们而言不啻前面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这无疑有助于外国听众更好地领会中方发言所含的表面信息和隐藏其后的情感意图,这可以看做是“语言结构上的归化”。由此,我们可以做一大胆结论,即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容。在同一语篇的处理上,两种策略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使用,相辅相成,取得最佳的翻译结果。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在外事接待口译中,应结合具体的场景灵活运用。在涉及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中,宜采用归化策略,因为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思维习惯更有利于顺畅地沟通。在因特定文化概念导致的文化冲突中,宜采用异化策略,这样有利于双方了解对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特定的社交场合,双方在特有的社交规范和限制下进行交流时,译者可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两个层面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一点也揭示出: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可以结合使用,互为补充。

注释:

①李赛男.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2):110-113.

②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C].manehester:Stjerome,1997.

③王贝贝.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应对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④李建军.文化翻译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C],manehester:Stjerome,1997.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9):24-26.

[3]李赛男.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2):110-113.

[4]王贝贝.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应对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讨论交际策略策略训练

一、前言

由于全国各地高职高专普遍不断扩大招生,很多班级的人数都达到了五六十人,有的院校因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英语课程采用合班上课。这样的大课堂存在着许多问题:人数多,对教学资源占有不足,人均占有课堂时间少;师生之间交流和语言训练的机会不足;组织教学困难,等等,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1]在人数众多、程度不一的大课堂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教师希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客观地说,教师很难改变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或班级的人数,但在课堂为学生创造交际策略的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方面却可大有所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使用国外常用的小组合作讨论(groupwork)是加强语言交际实践的深度、密度、广度的最佳选择。这样在一个人数众多,但有着信息资源比小课堂来得更加广泛的优势的大课堂,将给学生以更多参与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交际策略能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介绍

小组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理论用于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是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反复训练交际策略的有效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几个人围绕根据课文或其它内容给出的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换个人看法或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而且为了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大家必须清楚地表达意义。这样既能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交际策略的机会,减轻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焦虑感,比起一个学生单独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会觉得更加自在。也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如的交流空间,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小组合作讨论不失为一个策略培训的好办法。

三、交际策略及其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strategy)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它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同他人交际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以弥补词汇或语法的贫乏,克服交际中的障碍,也就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Corder,1983)。[2]常用的交际策略包括转述、借用、求助、手势语及回避等方法、技巧。[3]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讨论就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差,也就是具备了交际的真实性。为了弥补信息差,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商的过程,这样学生间不同的协商、合作不仅体现在他们表达观点上,还体现在他们参与谈话的技巧即交际策略上。而小组成员是否运用交际策略相互合作,及时作出反馈,是否能从其他人身上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知识、策略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各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补充、知识能力的提高,就要求他们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应用交际策略,以达到此目的。

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加强交际策略教学的建议

由于学生策略意识较为薄弱,这势必会给小组合作讨论的流畅、顺利进行带来阻力。因此,在运用小组讨论加强交际策略训练教学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小组讨论效果,加强交际策略教学。

(一)小组的编排

不少老师怕费时费力而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而不合理的组员搭配往往是造成讨论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混合编排成人数相近的小组(3―4人为宜),并可根据不同交际的内容和任务随时适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按照小组固定下来后编排座位,每个小组每次轮流推出一个组长组织当天的课堂交际活动。每个人都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全组同学的认可。学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同伴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运用交际策略讨论,并对交际活动持更积极的态度(Sharan,1990)。

(二)讨论话题的选择及准备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选择讨论话题时要选择有趣新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活动的话题,如:whatdoyouthinkofcloning?关于话题的选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主题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就越会使学生感兴趣;另一种认为话题越新奇、越富于想象力,就会使学生越感到兴奋和刺激。当然,话题的远近往往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4]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话题。因此,教师最好要在课前根据讨论的主题、性质和类型,选用适当的方式,并且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保证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为弥补英语学习系统表达方式单一、词汇量小的不足,教师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词汇及表达法,主要是在学习系统每涉及一个新的场景或话题时,如工作面试、采访或辩论,教师就分配不同的小组课外利用网络、书籍和报刊等资源收集整理这些特定场合下会用到的相关词汇和恰当表达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并在模拟场景中实践交际。这时教学重点不再是放在语言本身,而是放在学生使用交际策略来进行意思的表达上,因而学生的语言交际就更加真实,需要即兴反应。

(三)将辩论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方式中

小组合作辩论就是将辩论(debate)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方式中,向学生提供运用交际策略的机会,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课堂实施时灵活方便,交际训练的效果很好,因此这种方法是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都会采用的方法。在实施此种方式时应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应从交际策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将策略训练贯穿于整个辩论活动中,增强学生在小组辩论中发表自己意见的交际愿望,并借助种种交际手段来达到交际目的,从而发挥他们的交际潜能。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正反方两个小组,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辩论,一个接一个发表自己对于辩题的观点,为保持辩论的畅通和交流的正常进行,学生就得使用如有助于辩论连贯性相关的交际策略。像one-Childpolicy,cloning,smoking,internetcomputergames和advertisement等都是很好的辩论话题。再看下例:

a:ithink,er...honestyisgoingoutofstyleliketheclothesZhongShanZhuang.

B:what’s“ZhongShanZhuang”?

C:it’sakindofclothesthatisfirstdesignedtomr.SunZhongshan.

D:idon’tagreewithyou.thekindofclothesisnotacaseinpoint.Honestywillneverbeoutofstyle.

e:Canyousayyouarehonestinyourlife.well,imean,canyousayyounevercheatinanyexamination?

F:wehaveheardmanystorieswhenwewerechildrenwhichtoldusthatthepeoplewholied,cheatedorstolecometobadends.

...

在该辩论中,同学a,C,e和同学B,D,F分别为正、反方。a使用了拖延策略和举例策略。B不理解ZhongShanZhuang的含义,使用了求助策略。C解释该词的含义时使用了澄清策略和知识策略。当话题一直围绕衣服展开,有点偏离主题时,D马上确认反方的立场,使得辩论继续进行。F遇到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便使用了回避策略。正是由于学生不断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从而保持了辩论的连贯性,[5]在辩论中也增强了交际信心,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四)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指导作用

1.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的指导

许多教师平时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际策略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的策略观念较弱,无法采取各种策略成功地交际。因此,教师要担任的是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不仅提供高层次的交际活动,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还应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等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做到在各种情况下合理地使用策略。在学生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出现交际障碍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引导他们采用不同的策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提供新的语言项目,以保持交际的顺畅,从中体会到运用交际策略的好处,激起对进一步交际的兴趣。教师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感受老师的亲和力,但是要注意不能唱主角。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暴露的交际策略运用的弱点应做好观察、记录,作为以后补课的依据。

2.对学生的评估要注意技巧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始阶段,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切不可过分地纠缠于他们的错误,而使他们失去交际的信心,尤其应该多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纠错、鼓励、表扬,也得注意技巧,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要更注意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使用各种交际策略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避免使用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较为不利的母语策略、回避策略等。在讨论中,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辩题,如Likefather,likeson;examinationisnecessaryornot;Laughingisbetterthancrying,使学生有话可说,回避沉默。讨论结束后,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对讨论结果给予指点、评论,也想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与别人作比较,希望能比其他小组做得好,得到别人的赞赏。如果教师对全班各组的讨论结果只是泛泛而谈,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仅想知道自己在讨论中所说出的语言是否正确,同时还想知道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6]因此,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对讨论过程和结果给予指点、评论,表扬做得较好的小组。

3.多提供技巧性的强化练习

交际策略是谈话的一种技巧,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渐掌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各种策略的作用后要给他们演示该如何做,再予以辅导,强化其正确行为。例如,教师在呈现了有关澄清策略的知识后,就可提供让学生掌握澄清策略的讨论框架。通过反复的控制性的技巧强化练习,教师既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际策略的陈述性知识,也为他们提供了把这种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环境。从而使交际策略开始以明显的可意识到的形式存在,逐渐脱离控制的过程,直到学生完全无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交际策略。

五、结语

在交际语言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已逐渐被“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也逐渐成为语言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和内容,让学生投入到具有真实意义的交互语言活动,组员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学生培养交际策略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产生良性循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使用交际策略训练的结合,大多数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理.大课堂英语交际教学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50.

[2]Corder,S.p.Strategiesof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3]tarone,e.Somethoughtsoncommunicationstrategy[J].teSoLQuarterly,1981,3(15):285-295.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6

中国课标将“写”的能力分为“识字与写字”和“写作”两项,前者规定应识3500汉字,速写正楷、临摹字帖;后者列出十项关于写作的具体能力。德国课标的写和作包含在“书写”一项里,关于写,更强调正确拼写以及保证正确书写的技巧;关于作文能力,德国课标将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分为“计划和起草文章”“写文章”和“加工文章”三个部分,每部分有相应的能力细则。

与中国课标强调尽量用语言表述真情实感和词能达意不同,德国课标强调文章的逻辑性。另外,中国课标规定习作字数,德国课标没有。德国课标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学习过程中掌握电子媒体的使用能力,从利用互联网查询、整合资料,到使用软件编辑文章,及后期查找错误。但中国课标里并没有提到。

德国课标的一个亮点在于,每项能力最后都有“学习方法”一项,指学生要掌握该能力应使用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如写作能力的学习方法中“制作和使用文件夹”一项,文件夹的内容是习作、批评意见表、草稿、自评表、观察记录、学习目标等,文件夹里的每种表格都有相应的制作规范,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

中德课标首先都强调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多样性。中国课标规定了阅读速度、背诵篇数及阅读量,德国课标无类似数据。中国课标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讲述能理解文章到何程度,如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德国课标更具体地描述了阅读策略和媒介的使用,如拟小标题;比较和评论文章,使用创作方法剖析文章,转换视角――内心独白、用舞台剧方式表演、写平行文章、续写、改写。

德国课标关于阅读的学习方法讲到了摘抄、遴选内容、梳理脉络、查找相关工具书和平行文章、加旁注做彩色标记、将文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各种媒介展示文章等内容。

三、听说

中国课标中将“听说”称作“口语交际”,八句话描述了八项能力;德国课标将听说分为“对他人说”“在众人面前说”“与人交谈”“理解听到的内容”和“场景表演”五项,每项对应三至五条具体要求。其中“场景表演”比较有特点,是让学生将个人经历或读到的故事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展示出来,加强实景模拟,使学生意识到口语在不同使用环境中的细微差异。

德国课标关于听说的策略包括:实践各种说话形式、使用说话策略、写下关键词、跟写、独立整理笔记、使用录像反馈、使用文件夹。

四、综合能力

中国课标的综合能力指组织文学活动、开展专题讨论、掌握查找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的能力。

德国课标的综合能力指对语言的运用和研究能力,在使用语言时,知道和考虑与语言交际基本要素相关的内容:成功的及不成功的交际、公开的以及私人的交际场景;在语言行为中使用有细微区别的词,包括日常用语和惯用语的使用;能区分各种言语的功能,如官方语言、日常用语、方言、口头和书面语;发展对语言的认知和语言比较能力;区分和注意说话方式;认识并能评价语言变迁现象;分析和思考文章的性质,了解词句功效、发音与拼写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秉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念,注重多读多练、厚积薄发。德国人更重视方法论、了解策略和技巧。我可适当借鉴德国语文教育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德国课标中非常重视对母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细则和训练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GSKDKultusminister.BildungsstandardsimFachChemiefürdenmittlerenSchulabschluss(Jahrgangsstufe10)[m].Berlin:Luchterhand,2005.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7

[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特点;策略

语言,是用一种特殊而其他又不能够代替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沟通中是无处不在的,也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影视中,语言字幕翻译的特点主要是传播民族文化,影视字幕在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影视字幕语言有口语性、通俗易懂和跨文化等特点。

一、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英美电影翻译为了结合片段的时间、空间性要求,需要采用简要的句子进行分析,主要是精简的句子居多。常见的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另译等方法。以上译法都难以实现对等时,可采用另译、对白翻译等。

影视语言对于影视翻译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技术,利用影视语言就是采取了影视语言的一般特点。影视语言的一般特点即时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有声特点进行的瞬间即逝的处理,一般要求演员语言的强调性,要求能够让观众听懂这个语言的表达意思。语言的艺术对于电影片段来说,它的演绎方法与技巧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技巧,需要对作品添加一定的内容与色彩,对于绝大部分的电影来说,语言的即时性很有意义。

影视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它对自身的语言处理,也是在于它的翻译需要和文字的表达息息相关,这跟普通书面的翻译表达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语言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针对观众的需求以及生活所需的特点阐述的。在国际交流方面,影视语言的表达技巧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同时,还需要采取简洁化、地区口语化等语言的处理形式进行,它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电影影片的传译方面。

综上,根据上述分析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应主要从影视字幕的句子句型、影视字幕的翻译方法策略、语言特点、作品艺术、作品内容、语言的表达、语言的翻译、语言的文字、语言的生活相关联、语言的交流、语言的作用、语言的风格等方面对影视字幕的翻译做详细的策略。

二、影视字幕的背景产生

影视字幕的技术无论从国内外技术分析,还是从时间上技术分析,质和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影片字幕的翻译解决了国际国内交流与沟通的障碍问题,也从经济角度上发展了影片的速度和数量,也发展了当地经济与同行经济。影片数量的加快发展,证实了影片的需求量的增加,也证实了经济速度的加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更喜欢原汁原味的电影。字幕翻译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原作的风格与特点。

近年来,有些影视作品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进入了外国市场,英文字幕也被搬上大银屏,其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功夫》影片中,有两个人物很丑很丑,可是他们的真名居然叫“小龙女”和“杨过”。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拼音英译西方人体会不出喜剧效果。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影视字幕都是非常重视的,译者非常注重归化策略,分别译为“Helenoftroy”和“paris”。《功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优秀的字幕翻译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细微之处。

影视,主要是因产生于国外,我国的影视还有待提升,特别是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影视字幕也是源自于对物质的追求,也对事物新发明与提升人们物质生活等方面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影视字幕的背景分析不仅仅在于对它的时间技术方面,还在于对它空间技术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三、影视字幕翻译特点

英文影视片段主要采取字幕句型的翻译技巧,影视字幕语言如何转换到最好,这就需要译者对句子进行书面形式的处理。其最大的目的是跨越语言的差异。因此,影视翻译就具有大众性、瞬时性、时间和空间限制性、跨文化等特点。

(一)大众性

大众化对于观众来说,这个解释非常有现实意义,观众需要能够听懂、易懂、简单的句子,这些共同特点就是英文影视要求的重要特点。上述已经对影视字幕的翻译特点做了概述,现在将对影视翻译特点的理论做简单概述,现在主要讲述影视翻译特点的大众化问题。作为与日常生活最接近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剧中的对话基本上来源于生活,是供普通观众欣赏的,所以影视剧的语言必须是符合大众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必须要求影视字幕翻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连贯流畅并注重口语化。

(二)瞬时性

影视作品与文本类阅读的显著差异在于影视作品是通过声音表达人物的感情转瞬即逝,然而文本类阅读是通过文字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读者可以反复阅读。瞬时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有声特点进行的瞬间即逝的处理,一般要求演员语言的强调性,要求能够让观众听懂这个语言的表达意思。语言的艺术对于电影片段来说,它的演绎方法与技巧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技巧。所以影视字幕是一闪而过的不能像书本一样反复前后翻阅,也不能有太多的加注用以说明。这一特点就给影视翻译带来了难度,要求必须简洁明了,能让观众充分理解人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瞬时性主要是针对影视翻译特点中的演员的语言表达以及观众观看剧情的需要同时综合起来阐述的。

(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

在时间上,由于字幕的出现和消失都必须和人物说话的开始与结束相一致,这就使得翻译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将人物想表达的感情流露给观众。在空间上,字幕是指出现在屏幕或电视荧屏下方的外文文字的译文或者注解,因此在空间上有了限定性。这些限制就要求译者要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将人物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译文的简洁明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都成为必要条件。

(四)影片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既是语言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融。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比如,一些中英文词汇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如“Hewentoutwest”,意思是“某人去世”。所以影视文化的翻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口语化和通俗化

影视语言翻译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主要是针对影视艺术与语言艺术两者结合处理而来,一般影视剧在对语言使用方面要采取日常用语以及句子需要浅显易懂。

四、影视作品翻译的策略

影视作品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要达到“信、达、雅”,给读者呈现出优美的文字,重视作者的意愿,而影视翻译的大众性、瞬时性、限制性、跨文化性等特点,要求译者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为了照顾观众的语言水平。因此将影视翻译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译文应以简洁易懂为原则

字幕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洁易懂。译者要在体会剧情、语气、背景的情况下用最一目了然的表达形式和最清晰的逻辑关系将原句的原色原味呈献给观众。表达语义中的意思是翻译的重要目的,不是简单地逐字翻译。如果字字对应的翻译就有可能与译文要求的通俗易懂背道而驰,反而使译文更加繁琐拖沓,显得译文生硬,逻辑关系更加复杂。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既能使句子表达流畅,又能充分流露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二)选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词汇

影视字幕语言有口语性、通俗易懂和跨文化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影视字幕翻译时,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针对语言的技巧要求句子句型方面主要是要选择的句子有简单、易懂、词汇精简等特点。很多句子都需要很大程度地进行简单的翻译与应用,译文的文体上的应用技巧要特别注意。在空间上,字幕是指出现在屏幕或电视荧屏下方的外文文字的译文或者注解,因此在空间上有了限定性。字幕语言的应用在选择句型中,它的主要理论在于:字幕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宜简明,力戒繁复冗长,惜用过长的插入成分、分词结构和从句。如bemiserly,stingy不宜翻译成“悭吝”,最好译为“小气”或“吝啬”更合适。

(三)缩减法

为了剧情的清楚以及时间的缩短,减少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应该采取对字幕句子的压缩策略。译者要在影视剧情中经常采取缩减的相关策略,主要是在句型上的精简以及对时间、空间上的压缩等进行分析与采纳。受制约性、缩减性等特点就是上述讲述的特点,本段理论也阐述了句子的缩减方法,缩减的目的是为了句子的精简: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例如:

——Shelivedinahousethatwasasoldasalabama.

——她住在一间很旧的屋子。

——Harriet:Youcangothereifyouwant,butdon'topenhisrefrigerator.

——哈丽亚特:去呀,但千万别开他冰箱。

五、结语

通过对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出发,还需要从以下思路对此问题解决完善:初步分析与了解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及技巧;同时,对影视字幕的背景产生进行全面的解读;对影视字幕翻译特点分析与研讨很重要,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很多,例如,大众性、瞬时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影视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口语化和通俗化等。最后,就可以完善对影视作品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以简洁易懂为原则;选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词汇;巧妙使用缩减法等。

电影的语言特点主要证实了影视文化的重要性,也是文化与影视语言的互动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最近几年,我国与英美国家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影片翻译的逐步升温。作为理解电影情节的辅助手段,影视字幕翻译有别于常见的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影视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以及剧情的快捷易懂等特点,体现出了语言的即时性、大众性等特点。除了上述特点外,还需要讲述的语言翻译特点在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影片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口语化和通俗化等特点,影视文化主要是传播地区、国际等语言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堃.从目的论看电影《霸王别姬》字幕翻译[J].电影评介,2011(23).〖Bp)〗

[1]李利.从目的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J].枣庄学院学报,2012(04).

[2]管慧.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剧字幕翻译——以《吸血鬼日记》为个案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3]刘春雨.从电影《非诚勿扰Ⅱ》英文字幕翻译看目的论的解释力[J].文教资料,2011(26).

[4]俞川.从目的论看中国功夫题材影视剧的字幕的英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5).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8

摘要礼貌原则可以说是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都要遵守的原则。礼貌是为了保全交际双方的面子,而保全面子的策略是很多的,本文所要分析的岔题策略就是保全面子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文章将通过实例来谈谈交际中岔题策略的原因、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以及使用岔题策略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交际岔题策略礼貌原则面子保全论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礼貌原则可以说是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都要遵守的原则。因为在交谈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常会有一些不方便谈、不愿意谈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给对方或者自己造成尴尬、保全面子,最巧妙的办法是使用礼貌原则中的岔题策略,将话题转换一下,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话题转换是会话过程中从原话题转到新话题,或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的过渡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一方无意或有意地改变话题,以达到某种目的。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交谈过程中,岔题的使用是很常见的。下面我们就运用语用中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岔题策略进行分析。

二岔题策略的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来,岔题策略的使用,既没有坚持合作原则,又违反了关联准则,但是岔题策略的使用是为了遵守谈话过程中的一些原则。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

交际过程中任何策略的使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岔题策略的使用也不例外,它的使用首先是为了遵守交际中的礼貌原则。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将非礼貌信仰的表达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俄国大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英国女作家蒙塔古也说:“礼貌不用花一分钱,却能赢得一切。”他们的话都说明了礼貌的重要性。(转引自李军化;1997)

在交际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愿意谈的话题时,改变一下话题,是礼貌;相反,如果你执意坚持下去,则显得你太不礼貌。

2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

Leech对礼貌的界定比较模糊,而Brown和Levinson(1978)所提出的礼貌策略要清楚些。他们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person,简称为mp)为了满足面子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的礼貌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因此,他们的礼貌原则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语言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焦急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许多策略来达到维护双方面子的目的,即遵守礼貌原则。他们提出了五种补救面子的策略。本文所讨论的岔题策略也是补救面子的一种策略,“面子保全论”既是岔题的原因之一,也是保全面子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交际过程中,在碰到危急交际双方面子的时候,我们需要转移话题以保全交际双方的面子,而我们放弃或违反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使用岔题策略,这样既遵守了礼貌原则,又保全了交际双方的面子,可以说做到了两全其美。

三岔题策略的语用效果分析

在上文中,我们对岔题策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岔题策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保全面子,做到礼貌。下面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看看岔题策略所起到的独特效果。

1打破僵局,摆脱困境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当他的演讲刚讲到一半时,突然有个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的话,喊道:“狗屁,垃圾!”显然,他是叫威尔森“别再胡说八道”。而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一笑,安抚道:“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讲到您说的环境脏乱问题了。”对方一下子哑口无言了。威尔森巧妙地将话题转到环境污染问题上,既避免了自己的尴尬,又表现了他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也是利用岔题策略来摆脱窘境的: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下之志,方可英雄也。玄德曰:“谁当之?”操以手先指玄德,后指自己曰:“方今天下,惟使君与操耳!”言未毕,玄德以手中匙箸尽落于地,霹雳雷声,大雨骤至。操见玄德失箸,便问曰:“为何失箸?玄德答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与此。”(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操直言唯有自己与刘备可称为英雄后,刘备于大惊之下“手中匙箸尽落于地”,为掩盖自己的失态以免曹操疑心,他机敏地利用眼前出现的天气变化,将慌乱的原因解释为:“一震之威,乃至与此”,从而巧妙地将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引出畏不畏雷的谈论,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化险为夷。

2制造幽默,气氛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由于无意中的话语或行为,而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时,制造适当的幽默,往往会调解气氛。如以下这则故事:

有一次,主人穿着一身新西服,家里的保姆不小心,竟把茶水洒在主人的西服上,只见主人满脸怒气,气氛紧张。客人看在眼里,说道:“不好了,下雨了!不过这是屋檐下的雨,雨水是干净的,而且雨已经停了,衣服一会儿就会干的!”

在这里,客人的话不仅替保姆解了围,保住了她的面子,又创造了诙谐轻松的氛围,避免了一场不愉快。

再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凤姐的这段笑语:

凤姐儿笑道:“有什么事,这么要紧?”探春笑道:“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诗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儿笑道:“我又不会做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

凤姐儿的岔题策略运用得相当好,她当然知道诗是怎么一回事,却故意打岔理解为“湿的干的”,既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又制造了幽默、和谐的谈话氛围,真是一举两得。

3保守秘密,言语礼貌

有时,对方提出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我们是不便回答的,此时使用岔题策略不仅可以保全自己的面子,同时还可以做到礼貌。如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有人关切地问她什么时候成家,她满面笑容地答道:“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中野良子显然不愿公开自己成家的时间,但又不愿意以“无可奉告”作答,于是,她巧妙地回答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答,既保住了自己的秘密,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她拒绝回答,则会危及对方的面子,也显得不礼貌。

曾被刘少奇誉为“红色资本家”的王光英,在“文革”中历尽劫难。复出后,他受命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不料,他刚下飞机就被香港记者围住,并对他提了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次来香港办公司您带了多少钱?”王光英答道:“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价钱,小姐,您说对吗?”可以说,钱的数目是个隐私的问题,说多说少都不好。王光英这句妙答,既得体,又幽默,远远胜过“无可奉告”,使记者小姐不好再问。试想一下,如果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妥的,那样做既不礼貌,又损伤了记者的面子,会让她下不来台。

四岔题策略的注意事项

话题的转移有相当的难度,必须有对语言驾轻就熟的技巧。话题转移得巧妙,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为谈话去除障碍。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岔题策略所要遵守的几个原则及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1遵守的原则

(1)适度原则

转移的话题必须视具体情况和对象,就近转移,不能随心所欲、风马牛不相及。转移话题的主旨不能变,虽然不涉及正题,但必须与正题有关,不管绕多少圈子,主题始终不能散,做到“形散神不散”。否则会使人的思维离开你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能谈谈你的恋爱婚姻史吗?”吴雨雨突然显得高兴而又无所谓地问。

“今天晚上,月亮满圆,就是不够亮。”辛木像是没听到吴雨雨的话。

“你这人。”吴雨雨的声音已含着不满与埋怨。(转引自于根元,2003)

在这个例子中,辛木的岔题策略运用得很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做说明地转移话题,而且又转得非常生硬,“离题太远”,结果让对方非常生气。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岔题策略的使用是要注意适度的,否则,非但扭转不了败局,反而弄巧成拙,碰一鼻子灰。

(2)适时原则

岔题一定要抓准时机,注意自然及时的转换。一般在一个话题刚刚提出尚未展开时就机敏地选准岔口,把话题岔开。因为一个话题展开后,人的注意力已被强化,这时如果硬是用一个新的话题去置换原来的话题,就比较困难了。应该记住,千万不要把话题转移得太突然了。当其他人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时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就去摆布他人,谈论新的话题,应该对别人有礼貌地评论一两句,然后巧妙地转移话题。如曹禺话剧《雷雨》中的这段话:

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鲁侍萍本来要见一见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周萍,但周萍却叫人打不相识的同胞兄弟鲁大海。她伤心已极,几乎脱口而出“你是萍儿”,但她随即意识到这种场合下不能认这个儿子,于是在“萍”字处停住,又及时用“凭”字岔开,使人毫无察觉。倘若鲁侍萍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不能及时岔题,就难免别人猜疑了。可以说,鲁侍萍的岔题策略运用得就很及时。

总之,岔题策略的使用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做到适度和适时原则,如果话题转得太远,或者时机不对,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既没有礼貌可言,也会损伤交际双方的面子。所以说,岔题时一定要慎重。

2岔题策略的方法

最后,我们简单谈谈使用岔题策略的方法。岔题的目的是要使听众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离开原来的话题而随你谈论另一个话题,因此,就必须借助各种语言环境和词语技巧巧妙地改变话题。这里,我们简单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1)比喻法

在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比喻来巧妙地改变话题,这样就会显得自然,同时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成功地达到岔题的目的。如:战国时代的墨子和他的学生子禽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师,话说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墨子回答:“池塘的青蛙日夜不停的叫可有谁去理会呢?雄鸡在天亮时只叫一两声,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墨子巧妙地引用青蛙和雄鸡的对比,说明了话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

(2)谐音法

除了上面的比喻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谐音法来巧妙岔题。前文中《雷雨》中的鲁侍萍运用的就是谐音法,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高三学生在除夕之夜不小心踢翻了暖水瓶,水洒了一地。迷信而讲究的母亲颇不高兴,但该学生笑着说:“妈,太好了!我今年打破了旧水平(瓶),一定能考上一流大学的。”

可以说,儿子具有很好的应答能力。他利用谐音巧妙地岔题,不仅使母亲听了很是高兴,而且改变了自己被动的处境,取得了最佳的效果,显示出他较强的交际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一些方式,如手势动作、表情等等非语言手段来暗示对方要改变一下话题。在此,本文就不详细论述了。

五结语

交际中岔题策略的使用是很重要的,既能保全交际双方的面子,同时也遵守了礼貌原则,可以说是保全面子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但是,在使用岔题策略时,一定要谨慎,当别人谈兴正浓时,切忌节外生枝,或者“乱打岔”;否则,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使谈话中止,这些都应该引起注意。要注意做到适度和适时,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语言的、非语言等手段岔题。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军化:《口才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林雨堂:《怎样说话与演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4]陆学进:《说话艺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9

关键词:口译任务特点口译能力口译职业特点译员能力 

   1前言

人类历史上,尽管口语的出现远早于笔语,口译的出现也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口语的转瞬即逝和笔语的可以永久留存等等原因,笔译研究却占据了整个翻译研究的主流,相应地,在翻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滞后于笔译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出现过早期的口译教学更像是“外语教学”或“口语教学”的情况,随着口译教师队伍口译经验的增加,口译教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真正口译技能的培养取代了早期“外语教学”似的口译教学。近年来,人们又开始注意起除了口译技能之外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但从相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提炼显得较为欠缺。本文拟通过对译员综合能力素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口译教学进行思考,为优秀译员的培养贡献力量。

2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

口译能力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译员能力是指译员在长期从事口译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并逐步加强的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之外,笔者认为它还应包括其它的一些能力和素质,因而是对译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概括。在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对“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也开始考虑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对“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进行区分,以促进口译专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区分“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

2.1口译任务特点与口译能力

口译任务特点是指一项具体的口译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口译任务主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双语的工具。口译任务最基本的特点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完成口译任务的基本工具。

知识的准备。口译任务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一方面,需要口译服务的双方往往来自语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口译任务本身涉及的主题十分丰富。这使得口译任务要求译员既能做好长期的知识积累又具备迅速查找资料整理知识的能力。

直接的交流与一次性。口译任务中,说者、听者、译员之间的交流因他们同处一室而十分直接。另外,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译员必须一次性地译出所需翻译的内容,而不能像笔译中那样反复推敲、修改。

高技巧(技能)含量。口译是一项高技巧(技能)含量的工作。仲伟合归纳了13种连续传译的技巧(技能)和19种同声传译的技巧(技能)。笔者认为,其中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和16种同声传译技巧(技能)反映了口译任务的特点。这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为:短期记忆、口译笔记、笔记阅读、理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目的语信息重组、数字传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16种同声传译技巧为: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笔记使用,理解技能,重述技能,简单化,概括化,略述,综述,解释,预测技能,译前准备,视译技巧,译误处理对策,把握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数字翻译技巧,接力口译技巧。

释意性与灵活性。口译任务的目的是要将说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听者,因而,译员应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不受原语形式的影响,尽量起到释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还应通过观察说者的语调、肢体语言等语言外因素来灵活地掌握说者的真实意图,获得满意的交流效果。

形式的多样性。口译任务中,译员应根据说者的发言方式、话语类型来选择语言。说者的发言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照原稿念,(2)根据大纲发言,(3)即兴发言。话语类型大致有六种,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

笔者认为口译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任务特点,根据口译任务特点,我们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应具备的口译能力,它包括:1)双语能力,2)口译技巧,3)百科知识,4)演讲能力。

2.2口译职业特点与译员能力

说话交流技巧与策略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务英语技巧策略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在国内不断的涌现,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在贸易和交易的过程中就应该掌握好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外贸易所必须的多种技能。其中,掌握好英语语言是在对外贸易交易过程中进行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英语作为沟通的重要渠道和一个重要途径,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外贸英语的相关技巧等来进行巧妙的谈判,这对于为己方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二、外贸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语言,外贸英语在国际贸易量急剧增加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专门的使用领域,且能够不断的适应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的一种语言。在谈判中,外贸英语的利用重点主要是语言的信息交流功能,能够真实的表达己方的意愿和了解对方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外贸英语的应用策略

(一)对外贸易外贸英语谈判中的礼貌策略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不管贸易对象是谁,也不管处于何种交际情况,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合适的礼仪交往方式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确立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对外贸易交易过程中的交流通常都是跨文化的交流,这无形中加大了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只有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全的予以实现。在交流的过程中若纠缠于一句话而背离了礼仪原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谈判中止。所以,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在谦逊、礼让以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了灵活的利用礼仪的原则和对策来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外贸易谈判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繁杂的过程,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谈判的对象、谈判所针对的事务以及谈判的场景等都不一样,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谈判条件采用不同的礼仪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谈判过程中的对应礼仪得到合理的展现。再次,在谈判时在表现出自己的尊重之意时,还应该通过尽量通过外贸语言和外贸语言技巧展现出来,诸如语言的语调等。在重要的谈判之前还应该完全的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在对方的立场之上进行谈判,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对外贸易谈判过程中主要用到的礼仪对策包括:

1.谈判过程中礼让的表达方式

谈判的礼让表达方式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视角来看待和表述问题,在使用的句式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诸如我、我们等主观性的词语,而应该尽量使用诸如你、你们等客观词语。也就是说,在进行句式选择时应该将交谈的对象作为主体,不能够将自我完全作为中心,而应该将对方作为中心,这样能够使得谈判对象在谈判过程中感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尊敬。而交谈者也体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和真实的关系意图,那么在谈判过程中提出的倡议等也容易被对方所接受,有利于给整个谈判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谈判过程中尊重对方利益诉求

从本质上来讲,谈判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己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任何利益和效益都是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取得的。尤其是在和稳定的合作伙伴交易时,长时间让对方亏本的生意肯定是不能够长久的。从持续稳定的获得利益的基础上来看,在合作的过程中应该让对方适当的获得利益,长期让对方亏本的交易时不能长久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是实现长久合作与利益稳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

(二)对外贸易谈判外贸英语的模糊策略

谈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权益上的主动地位。因此,在外贸英语表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在己方的权益不能得到肯定时,就应该通过一种模糊的话语来予以表述,这将增加自己在今后的交易过程中的机动能力,使得自己处于权益上的主导地位。有时甚至可以挽留住转瞬即逝的商业机会,增加自己的回转空间。

(三)对外贸易谈判中外贸英语的回绝策略

谈判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化解既有争议,使得交易双方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合作的基本意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谈判过程中遇到存在的争议是必然的,尤其是在遇到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时,更加应该采用回绝的态度与语句来予以表达,让对方认识到这已经触及到了自己的利益底线。但是,在表达回绝时也应该讲究策略,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回绝语句。回绝语句有时候要果断而直接,有时候要给对方,也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采用委婉的方式予以回绝。

在使用回绝语句时,可以采用诸如itisdifficult等句式,或者是不完全回绝,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是,当对方的要求触及到了自身的利益底线时,就要采用明确的态度予以回绝,例如可以使用no,这样能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底线不可触动。而采用委婉的句式时,表明虽然回绝了对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谈判的空间。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对外贸易的谈判过程中,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在谈判的过程中,尤其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对外贸易外贸谈判工作者,在熟悉谈判的基本原则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熟练的利用谈判过程中的相关技巧。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利用外贸英语中的表达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谈判目标,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成伟.对外贸易谈判中外贸英语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

[2]李晓明.外贸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技巧与应用[J].才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