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市场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42

宏观市场环境篇1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机会;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3]杨如顺.市场营销案例[m].中国商业出版社.

宏观市场环境篇2

与调查对象在2013年6月底的预测一致,三季度经济出现回暖,调查对象普遍上调了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预测。首席经济学家对三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均值为7.7%,较二季度实际增速高0.2个百分点;略低于统计局三季度经济增速实际公布值7.8%,针对四季度和全年增速,则分别给出了7.5%和7.6%的预测,显示出四季度较三季度略有下降、全年平稳运行的趋势。

2013年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10.2%,首席经济学家对10-11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预测均值分别为9.78%和9.74%,均低于8月的年内最高水平10.4%,预计未来呈逐步趋缓态势。

投资增速保持稳定??

消费及出口呈稳步上升态势

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13年9-11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平均值分别为20.36%、20.28%和20.2%,为年内首次见底回升。统计局公布9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增速平均值20.2%,略低于预期。

2013年9-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首席经济学家的预测均值分别为13.4%、13.48%和13.57%,继续呈现逐月小幅上升的趋势。

调查显示,首席经济学家对9-11月的出口总值增速预测均值分别为7.04%、7.45%和8.44%。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复苏,将推动出口回归平稳增长。

Cpi温和上行ppi降幅收窄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2013年国内货币政策偏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的大环境下,国内需求动力不足等因素将导致全年Cpi处于温和可控的区间之内。首席经济学家对9-11月Cpi同比涨幅的预测均值分别为2.82%、3.02%和3.08%。

调查显示,首席经济学家对9-11月的ppi增速预测均值分别为-1.45%、-1.33%和-1.25%,均高于8月实际值-1.6%,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对上市公司和行业分析师的调查也显示,多数认为三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趋稳,同时预计四季度价格将有所上升。

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偏紧

2013年7月下旬,央行决定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除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外,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重在调结构与促改革,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八成以上首席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两个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不变,贷款成本环比略有上升,贷款难度增加。

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不变

尽管首席经济学家对汇率走势存在一定分歧,认为人民币升值、贬值和保持不变的各占59%、18%和23%,但是对10月及11月的人民币汇率预测均值分别为6.1174和6.1468,均低于当前汇率,仍然延续升值趋势。

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首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抓住新型城镇化制度红利等机遇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不确定性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好转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美国Qe退出的不确定性和发达经济体复苏带来的资金撤离压力都将增加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

受调查的经济学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度较高,并期待更深层次的改革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条件。调查对象表示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在资源分配上,放开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土地供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合理规范水电煤气油运等价格形成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制度改革上,构建公平的税收制度,健全事权相配的财政体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保障新型城镇化下人口有序转移,带动消费需求。

宏观市场环境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财务困境风险,要想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就风险影响因素作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因素这一非财务变量成为企业和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安全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均是在大的经济背景当中,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财务健康程度和财务困境风险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首先通过理论层面的假设论证和分析。

对于整体经济环境而言,如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则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企业的业绩也就相应下滑,且银行放贷难度加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假设整体经济环境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看,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

首先,就贷款利率来看,如贷款利率越高,企业在相当的市场基础和条件下,其借贷成本也就同步上升,债务负担也就更加厚重。在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无法进行及时的资金偿还,财务困境也就同步来临。基于此推断,可假设出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应为正相关;其次,如GDp增长越快,则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较高水平,收益较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更强,财务困境风险发生率越低。由此可假设,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理论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实际GDp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两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产生巨大影响。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确保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

选取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将该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对象,并选取该公司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作为预警指标。财务变量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非财务变量则为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增长率和m1年度增长率、加权平均一年其贷款利率。综合面板数据,以面板Logit模型作为分析和计算模型。经过模型估计结算,最终得出了非财务变量中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

就非财务变量中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而言,二者是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年期贷款利率在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值为正,置信水平为5%时十分明显,由此得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存在相关性,且相互关系为正相关。在研究当中,实际GDp增长率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为负,同时其置信水平在1%时十分明显,则其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综合可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总结出,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显著,且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策略

(一)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贷款利率变化情况,当利率提高,则相关贷款业务应进行适当延缓,从其它途径实现资金的筹措。关注GDp增长率,如增长率较高,则在应在分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和销售。同时,将宏观经济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为确保经营的安全性,防范财务困境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注重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的同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建立起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基于市场调研和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财务状况,并针对危机因素制定及时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财务困境。

(三)重点关注关键性指标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指标,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上能够把握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关键指标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和资金回收利用,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后,可知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有着巨大影响,且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上。为了避免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除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抓住关键性指标,才能将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走上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永艳.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53-58

[2]过新伟,胡晓.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与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2,05:85-97

宏观市场环境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经济管理

一、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述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从其本质上讲,是生态经济;从其运行的方式上讲,是市场经济。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二者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致性特点;同时又有相互制约的矛盾性特点。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如何利用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克服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是十分重要的。

二、增强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包含着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宏观生态总量平衡两大平衡。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一定的经济平衡总是在一定的生态平衡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平衡这种稳固性和耐受力,不仅要靠自身的调节,而且更重要的还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持和促进。因此,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三、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抑制对资源环境的过度需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努力调节好有限的日趋减少的生态资源和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不断增加的排污量和相对缩小的生态环境容量即有限的净化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总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2.中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和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生态经济管理的重点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业和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部分工业部门与行业和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逐步实现工业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1]夏汛鸽:生态社会市场经济释义[J].开放导报,2003,(08)

[2]邓三龙,彭福扬: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2,(06)

[3]陈宝兰: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宏观市场环境篇5

关键词:环境宏观经济学;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往往更多的强调在需求及膨胀等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环境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尽管在资本主义市场形势下环境对宏观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形势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暴露出了极大的缺陷,其必然也需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转变而做出创新,将环境所具备的影响纳入其理论中,这也是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的原因。下文将就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展开相关研究。

一、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Hermane.Daly提出。其认为经济在其增长过程中应受其所处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受市场形式的影响,往往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会出现滥用等现象,因此,要切实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适度性。通过总结来看,其在环境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任务的提出

在研究中Daly认为要完善对环境公关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对研究的任务等进行明确,而这一任务就是要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这一任务就好比是要在船上设置承重线来明确其载重的标准一般,经济制度的制定就是为环境宏观经济设置同样的限制,以此来预防环境宏观经济超过其速能承载的负荷。其也指出,就如同家庭等经济形式从属于整体的经济市场一般,环境宏观经济也从属于大的自然系统,且这二者也相互承担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也正是环境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主题的明确

关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Daly指出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规模等方面,而不是经济配置的相关问题。且在这一研究中其也对规模和配置等进行了划分,并同样以船的承重线进行比喻指出,当水位超过船的承重线之后无论船的质量有多好也难逃下沉的结局,同样,当经济的形式超过了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接受的承载度,那么尽管经济形式使用如何优质的配置也难以继续发展。所以,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除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之外,还必须要在适度性的原则上研究其规模,以此来保证经济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重视相关的环境政策

以环境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对经济所明确的规模往往和传统经济学中所指出的公平与稳定等方面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这也必然应成为环境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规模适度可能与其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因此,但规模和配合问题处于同一系统中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能在解决中采用相关的政策来作为工具。而Daly指出在这一问题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来对人口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转变以往知识产量的观念而给予产率更多的重视。

二、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Hermane.Daly提出了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其这一观念表示了认同,并在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理论等等。

(一)iS-Lm-ee模型

iS-Lm-ee模型Heyes在21世纪初继Hermane.Daly所提出的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所提出了一种模型形式,这也是对环境宏观经济学最具影响的一项研究。对于环境宏观经济学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能有效对其进行重新的评估,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的支撑。而之后的Lawn和Sim等也在iS-Lm-ee模型上有所研究。首先,Heyes在iS-Lm-ee模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环境均衡曲线”的相关概念,为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Lawn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融入净账户等相关的因素;最后,Sim同样对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但与Lawn之间不同的是其在模型中更强调产出方面的缺口问题。

(二)环境定向技术

环境定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其框架对技术、经济、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环境定向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也可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进行进步模型的划分:首先,节能技术。其在环境定向技术中具有典型性,能放宽在源消费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限度;其次,环境定向技术的进步模型。这一概念由acemoglu提出要求能融入劳动及资本等不同的要素;最后,开放经济下的进步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对封闭的经济体进行扩张,让其能在开放的经济形式中实现进步模型的建立。

(三)商业周期的理论

在以往,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对经济波动的现象进行研究,但其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技术等进行研究,就往往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因此,在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中也应当融入相关的环境政策内容。而在这一研究中所采用的环境政策主要包括:“不确定冲击”背景下的环境政策、“商业波动”背景下的环境政策、“确定及不确定”背景下的环境政策、“能源密集度模糊”背景下的环境政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和环境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就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来看,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而对相关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而环境宏观经济学其提出了背景就在于环境在行为等方面的制约性,因而,要切实做好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无法与环境等相脱离,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也将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任力,梁晶晶.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3(09).

宏观市场环境篇6

一、与众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典型地包括,政府掌控土地吞吐、货币吞吐、资金成本管制、信贷投向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经济运行景气调节、收入分配调节等。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由于以下特点,使它成为与宏观环境联系最为紧密、与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受宏观调控影响最大而又最受宏观调控关注的市场。

首先,住宅建设的主要投入要素是土地,而土地供给由政府掌控。

其次,住宅购置是家庭部门发生的、最大额度的资产购置,是家庭部门支出中使用杠杆比例最大的支出,因而住宅市场需求受政府货币政策影响最为显著。

第三,住宅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过程。而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路径和最关注的宏观变量。

这三个行业特点,使得住宅市场显著不同于汽车、计算机市场,以及粮食、衣着等普通消费品市场。在体现中国特色、备受宏观调控政策变动影响、备受宏观经济调控关注方面,没有哪个行业能出其右。无论是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还是宏观调控出现失误时,房地产市场均不可能像其他产品市场,或会安于一隅、悄无声息地独善其身。

如果真如某些专家的极端判断:“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中国经济的癌症”,那么,致癌的症结性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二、症结所在

我们的宏观制度顶层安排,为房地产市场塑造了一个“土地供给持续缺乏弹性、流动性持续高度充裕、资金成本持续过分低廉”的市场环境。这样的市场环境注定要产生一个持续“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

这种市场环境催生、激励了城市居民在居住支出方式上做出“租房不如买房”的选择;在出手时机上做出“晚买不如早买”的选择;富有的多投资几套(并非不道德)、投机几套(并不违法);年轻人在父母帮助下争先恐后地使用“财务杠杆”(又抱怨成为“房奴”)。

这种在微观上无可置疑的理性,在宏观上导致了遏制不住的房价快速上涨。较早购置房产的靠资产升值变富,未购房产而手持货币资产的相对变穷,“贫富差距拉大”的不平呼声高涨。

既是市场环境的塑造者,又是宏观调控者的宏观决策部门,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动用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措施,“引导合理的消费”、“打击投机需求、抑制投资需求”、“防止价格过快上涨,防范房地产泡沫”。

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各个环节上寻找原因、寻找价格快速上涨的“推手”,唯独没有考虑引发并酿就这一切的制度土壤。正是宏观经济制度性的安排,制造了房地产市场上的无尽麻烦,调控者又不得不动用调控之手进行艰难地调控。

三、房地产调控始终未能针对症结下药

我们对2003年以来的历次价格调控的主要措施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要求从政治高度重视房价问题,逐步将“房价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建立行政问责制。

其次,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租房以及廉租房供给,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推进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

第三,正确引导居民消费预期。综合采取土地、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利用舆论工具和法律手段,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控制不合理需求。

第四,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控制投资性购房需求的力度,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违规销售、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恶意哄抬、价格欺诈、投机炒作、违反明码标价规定、违规用地、囤地、炒地等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行为。

以上调控措施在道义、原则上均让人无法反驳。但是由于始终没有触及“土地供给管制”和“低利率管制”这两个根本症结,除了最后基于解决“政治问题”而采取的行政手段之外,都显得那么不给力。

我们认为,正如中央近年来多次、反复深刻强调过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现在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仅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究无法纠正和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如果我们始终不愿去面对并认真解决“土地供给管制”和“低利率管制”这种症结性问题,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房价反复高涨,政府反复调控”的局面,并且最终走向一直想避免的房地产泡沫。

四、因果关系不能倒置

想一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时隔20年后,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更清晰地看到泡沫是怎样形成的。1973年前,日本采用固定的管制利率,长期稳定保持在4%;1973年后利率管制放松,但依旧是实行低利率政策;特别是“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的影响过于担心,并对日本经济在1986年上半年增长放缓做出了过度反应,实施了大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政策利率被下调了约2个百分点,这种立场一直延续到了1989年。信贷额和资产价格急升,使股市和城市地价在1985―1989年期间急剧上涨”①。泡沫于1990年1月破裂。

注意因果关系:不是日本房地产市场,而是日本经济政策失误引发日本经济泡沫。日本房地产市场是这场经济泡沫最显著的标志和最惨烈的受害者。

反观我国的情况是,城市住宅用地的总量控制不当,造成了商品住房市场供不应求;这种市场特征与持续的低利率管制结合在一起,使得住房市场成为吸收超额信贷的“黑洞”,加速住宅价格上涨(图1中实线部分是已发生的资产价值变动,而虚线部分是在既定环境下未来十年将发生的变动)。不是房地产市场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稳定,而是“存在深层次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造就了住宅价格过快上涨。

这是一个必须弄明白的因果关系。如果因果倒置,非但难于解决房价过快上涨问题,还会误导民众。反过来,如潮的错误舆论又会逼迫宏观调控者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更激烈的调控手段。

宏观市场环境篇7

股市形成中长期底部,需要等待两个关键性要素“落位”——一是通胀可控的正利率环境;二是流动性水平回归正常化。我不愿泛谈经济趋势、货币政策等等,是因为宏观经济趋势、货币政策趋势与股市趋势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或存在逻辑关联但不存在(可量化的)线性关联。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佐证。我认为,当两个条件都出现后,股市中长期底部就进入构筑尾声。眼下,正利率环境刚刚出现,流动性正在向正常化回归。这两个条件的运行进度与股市中长期底部“左半边”的判断相吻合。

最乐观的判断,假如我们可以在三季度末确认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四季度出现跨年上涨完全有可能。倘若这样一个巨型底部构筑完成,按照历史经验来看,第一波上升抵达3000点之上是大概率事件。幸运的话,这个时间点或发生在明年一季度。最悲观的判断,通胀失控抑或货币再收缩,那么这一中长期底部的构筑时间将延后一到两个季度。

年初至今,我一直秉承一个中期观点:我们已经告别熊市。2400点之下都是“低风险”区域,任何一次有力度的回档都是需要倍加珍惜的“吸筹”机会。基于历史数据所总结的周期规律,2132点是一个比肩“998、1664”的历史低点,因为它产生的时间点符合时间周期推算。越是重要的中期拐点,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过去半年来,市场所表现出的特征、宏观经济产生的变化、政策导向发生的微调,都在朝着构建股市中长期底部的方向演变。这更加强化了我把握中期趋势的信心。

正利率环境出现:股市盘底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负利率环境“有利于”投资——因为钱放在银行里面会自我贬值,所以负利率环境会造成存款搬家,为了跑赢Cpi,资金会涌入投资市场追逐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这个教科书式的说法对不对?逻辑上是通的,现实中也发生了,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用一张图表就可以说明全部事实。

正负利率环境切换对于资金预期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回落至低位,通胀消除有利股市向好预期。当今社会,出现持续通缩概率非常小,一旦通缩出现,流动性释放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低位甚至处于负数的时段,往往成为股市低点。简单来说,正利率环境,要么通胀压力缓解,有利股市投资人的经济预期向好;要么短暂通缩出现,有利股市投资人的流动性预期上升,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攀升。当然,除非出现长期通缩,股市影响将是负面的。不过,在现代社会,非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下,长期通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第二阶段:正利率向负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上行,通胀预期开始凸显。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出现快速上升,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资金支撑,容易形成股市阶段性高点。

第三阶段:负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以及滞胀风险令股市预期向坏。持续通胀,是所有货币当局的难题。一旦通胀持续,流动性收缩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高位,往往压制股市。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以下跌趋势为主。

第四阶段:负利率向正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下行,通胀压力开始缓解。这个时候人们还会担心通胀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负面预期会令投资人难以改观趋势预期。不过,流动性扩张预期开始萌生。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盘底。

图1中,2004年至今出现了两次正利率环境。一次发生在2005年(998点),另一场发生在2009年(1664点)。现在呢?我们已经进入正利率环境。2132点是不是历史低点?即便不是,也不会相差太远,只要正利率环境被确认。更重要的是,正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底部的相关性。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阶段,而下半年我们将进入第一阶段。5月份,三年来的首次降息、Cpi滑落至3.2%,预示着正利率环境已经开始。按照我们的量化估算,下半年Cpi将会维持在3%以下,下行空间已经打开。按照第四阶段与第一阶段的特征,整体来看,股市将会出现筑底、盘升的趋势形态。

从研究角度而言,我用正负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趋势相关性研究,“取代”了通胀、经济、股市三者的定性研究。我认为这是“化繁为简”的做法。毕竟,要在每一个时点对于通胀形势、宏调节奏、经济趋势、企业盈利都做出准确评估与展望是一件万难之事。

宏观流动性周期已经转暖

资金为水,流动性对于股市的影响简单、直接且有效。难点在于从哪一个角度去评估流动性,趋势评估是否准确?与股市趋势相关,有两种层面的流动性评估——一是宏观流动性环境;二是市场内部流动性环境。前者把握的是周期性,后者把握的是短期波动。

评估宏观流动性,市面上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过,在我看来,评估宏观流动性,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周期性”。简单来说,新增万亿信贷与新增7000万信贷对于股市影响难道是10:7吗?显然不是。股票市值2万亿与20万亿,当流动性正向周期来临时,20万亿的市场会难以推动吗?告诉大家,这种评估拍了脑袋,而且结论一定是错的。原因很简单,价格上升与下降,并非依靠量能大小,而是依靠预期一致性。这一点如果看不明白,换个时间我们再来探讨。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的相关性可见图2。

当我们只考虑“周期性”的吻合度,那么m1-m2是我所发现吻合度最高的宏观流动性指标。由图2可见,m1-m2的周期节奏与股市趋势节奏转换的吻合度相当高。简单来说,假如我们试图找到股市的中长期“顶、底”分布位置,那么m1-m2可以为我们进行确认与预期。十多年以来准确率接近100%,只是时间上偶尔会出现一个季度以内的稍许偏差。

必须注意的是,1、这一量化方式与m1-m2的绝对值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宏观政策调控周期。2、这一量化方式与股市容量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股市扩容影响。3、这一量化方式与企业盈利无关,意味着Roe与股市趋势相关性,谁是鸡谁是蛋的逻辑线需要再思考。

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图上的正弦波预示了m1-m2与股市趋势都按照同一固定周期在运行。外因能够改变的是幅度,但改变不了“时间所决定的方向”。

目前,我们正处于正弦波的拐点位置,下半年将步入正向波动。依图所示,这意味着,m1-m2与股市趋势都将步入“正回归”的阶段。按照正弦波的周期来估算,“正回归”的时间周期是7-8个季度。换句话说,未来7-8个季度,宏观流动性将呈现不断回暖的趋势,这一环境有利股市上涨趋势的形成。这与过去两年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周期“跨越”了宏调周期和股市扩容影响。

那么,这是不是简单意味着股市就会大涨呢?不是。当处于“正回归”阶段,宏观流动性环境将有利于股市上涨,至于股市能涨多少没有直接关联性。这正是前面我一直强调的“周期性”——“时间所决定的方向”是唯一要取的结论。

市面有关m1-m2的研究很多,结论也多种多样。为什么研究同一要素能够给出不同结论呢?

一、希望能够“一网打尽”,寻找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难发现,m1-m2的波动周期与股市中长期周期吻合度高,但这不意味着,把m1、m2乃至货币政策趋势把握清楚了,就可以准确预测股市的周期、涨幅。

如果我们不是从可以实证、已经实证的“周期性”入手,而是拍脑袋假设货币政策与股市趋势的某些因果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错,是错在把货币政策简单当作“万金油”来使、来下结论,没有通过实证去检验结论的相关性。

二、引入新变量,寄希望于扩大预测范围。有些研究者了解宏观流动性结论的局限性,他们试图引入更多变量来使得结论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比如引入市场总市值做参数,或者ppi、Cpi。这就回到了前文我所说的“陷阱”中,增加一种变量,相当于增加n种可能性。一套复杂的方法,试图评估(覆盖)更多种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算对”的概率是递减的。即便逻辑正确,但结果顶多“不错”,而非正确。

股市流动性已经发出乐观信号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中长期趋势。有多长?未来7-8个季度。这符合宏观判断的周期范围。反过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宏观研究能够“微观”到每个月、每个季度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是时间愈长,结论有效的概率越高。那么,目前宏观研究“微观化”的市场氛围,究竟能得出多少有意义的“微观”结论呢?其中有多少是市场化需求的“倒逼”所致?纯属吐糟,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可以自己想。

市场短中期趋势判断,我依赖的是自己研发的股市流动性监测模型——ap_Quantitative_model的其中一个组件。

2012年以来,大家普遍感受是,宏观流动性有所改善,股市流动性改善不明显,主要是政策预期在支撑。虽然“金改”一度让市场躁动,但过去两个月,似乎“金改”对于股市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时。有知名分析师认为,宏观流动性对于a股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因如何如何……我不赞同他的这个观点。从我所设计的股市流动性监测系统来看,“任何时候”(接近五年时间)股市流动性水平都与股市趋势保持了较高吻合度,并不存在所谓“流动性与股市相关性减弱”的量化依据。所以呢,“流动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的定性判断,至少目前是根本不成立的。

宏观市场环境篇8

关键词: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研究

质量宏观管理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包括质量、标准、计量等基础要素,其是与微观质量管理相对的。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利用相关的质量管理政策和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质量宏观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重视质量发展是强国之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发展模式逐渐由“以量取胜”过渡到“以质为王”上。国家和政府将质量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宗旨,将“好”放在了“快”之前。同时,在国家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保障,其是改革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进行优胜略汰的必要工具。其目的便是通过宏观质量管理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便最终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宏观管理的稳定性、局部性与产品质量的全局性、发展性之间的刚性矛盾愈加突出,这将质量宏观管理的滞后性缺陷进一步放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质量宏观管理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宏观质量管理在质量进步中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二、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

在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公共环境是其核心组成要素,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分为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主要阶段,而其风险也主要是这三要素在这两个阶段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其风险主要有技术性内生风险、信息缺失与滞后风险、倒逼风险和不协同风险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主体原因、客体原因和环境因素。

首先是主体原因。管理主体是保障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阶段的主导者,因此主体原因往往成为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质量宏观管理的资源和人员投入有限,地方受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等这些主体因素导致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加大。

其次是客体原因。质量宏观管理的客体存量大且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主体管理的难度。同时,相关客体在面对政府的宏观质量管理上往往存在不协同,甚至进行虚假、违规运作的情况,这也加大了宏观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最后是环境因素。不同的环境变量及环境因素自身的变量都会对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质量宏观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阶段,其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这时候其政策执行环节便会大打折扣,增加质量宏观管理中的风险因子。

三、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因素的措施

政府是质量宏观管理的主导部分,因此,政府必然也应该在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中起到主导作用。

其一,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工作重点从质量监管转移到防范质量风险上面来。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科学合理的使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进行质量宏观管理,将政策的政治性放在基础的地位之上,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综合考量。

其二,国家应该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政府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质量管理的保障,同时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对政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障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节中不存在和虚假违规行为。

其三,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质量宏观管理过程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充实的物质保障是促进质量宏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支撑,是减少其风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转型期,宏观质量管理对于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质量宏观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对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形成立体式的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J.库珀(phillipJ.Cooper)等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洋.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宏观管理――记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宏观管理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01).

宏观市场环境篇9

【关键词】资本结构;房地产上市公司;宏观经济因素

一、引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公司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从modiglianiandmiller(1958)提出在完美的市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mm理论以来,关于公司如何选择资本结构以及融资决策是否影响公司价值的问题,整个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我国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重,房地产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健康平稳发展非常重要。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房地产业存在一定的周期,而且受监管力度,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引发市场系统性风险。在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的框架下,以2006年到2010年沪深两市11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本文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行为,探索经济改革动态背景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随着对房地产开发资本金比例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传统的依靠银行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融资模式受到限制。土地供应的“闸门”逐渐拧紧,资金闸门也在拧紧,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那么,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否对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有影响,又将是怎样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文的随后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是对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结论: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文章局限性。

二、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文献综述

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无关性定理以来,资本结构领域的文献大量涌现。

研究者逐步放松mm定理中的完美金融市场假设,从税收、破产成本、成本、不对称信息、控制权竞争、产业组织、市场时机选择等角度论述了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研究表明,资本市场、产业特性和公司特质等均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及融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宏观经济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融资环境,是公司进行融资与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Deangeloandmas(1980)从理论上证明了通货膨胀会使公司更多的采用负债融资:因为通货膨胀会降低负债的真实成本,在通胀期间对公司债券的需求会上升;此外,如果随着通货膨胀的缓解,公司债券收益率会相对高于股票的收益率,同样会导致对公司债券需求的上升。KorajCZykandLevy(2003)第一次系统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新的证据。他们使用1984-1998年美国公司数据,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变动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但对公司发行权益或者债务的影响有差异,具体来说对财务无约束公司的发行选择有显著影响,但对财务受约束公司的发行选择影响不大。基于动态调整框架,潘敏和邵科(2007)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这些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企业存在最优目标杠杆,虽然实际杠杆是偏离最优目标值的,但将向着目标杠杆做调整。在转型背景中,企业资本结构将受到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供给条件的限制(赵冬青等,2008),但关于宏观因素如何影响企业融资选择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苏冬蔚,曾海舰(2010)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制度环境,提出若干关于资本结构权衡理论、最优融资顺序理论和市场择机假说的新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呈显著的反经济周期变化,宏观经济上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下降,而宏观经济衰退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上升;信贷违约风险与资本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信贷配额及股市表现与资本结构之间关系不大。

三、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数据和样本

木文的研究对象是房地产上市公司,采用2006年到200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研究。之所以采用上市公司样本,一是因为上市公司样本的可获得性,二是因为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可以获得股权融资,造成了上市公司在资金压力上要小于非上市公司。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都十分巨大,那么我们可以预期非上市公司受到的影响应该更为严重,因为其融资渠道更为狭窄。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宏观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对于宏观政策变化的时间节点的确定,本文参考赵冬青等(2008),将2008年作为房地产政策显著变化的年份。这是因为虽然调控政策是渐近式变化的,但是为了研究宏观政策对于房地产融资的作用,需要选择一个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的年份作为分水岭,设置哑变量。2008年12月份之前,哑变量policy取值为零,2008年12月份年之后取值为1。因此把2008年作为宏观政策调整显著的一年。

(二)变量的定义和说明(见表1)

(三)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房地产公司的负债率是否在宏观调控后下降。

本文构造模型如下:

Di=a+BXi+βpoLiCYi+ξi。

其中,D代表资本结构变量,按照研究需要,D分别选择总资产负债率、短期借款比率、长期借款比率、有息负债比率、贸易应付款比率和资本公积比率。x为控制变量,根据选择了代表公司特征的一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在宏观调控变量的选择上,我们需要选择宏观调控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年份作为政策分水岭,设置哑变量。为此,我们需要人为地选择一个年度是2008年.

(四)研究结果:

(1)研究结果:实证结果分析

表5给出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中第1列的结果显示,宏观调控哑变量对总资产负债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08年12月份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近期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虽然房地产开发资本金比例要求提高,银行信贷日益苛刻,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仍然显著提高了。表5的第2一5列给出了结果:宏观调控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短期借款比率显著下降,长期借款比率显著上升。从前面的宏观调控政策中,我们已经知道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的贷款,银行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严禁以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及其他形式贷款科目发放,因此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以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贷款难度变大。债务的期限结构发生了变化,短期借款显著减少,长期借款显著增加。而表5中的第4列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宏观政策变化前后,总的有息负债比率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第5列结果显示,贸易应付款比率在宏观调控后显著提高,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贸易应付款主要是定金和预收款。因此,尽管随着宏观调控,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条件提高,各地房屋预售条件提高,但是以贸易应付款的方式进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仍显著增加。表2中的第6列结果给出了宏观调控前后股权再融资的变化。可以看出,宏观调控后,上市公司资本公积比率显著下降。这一结果说明,伴随着宏观调控,房地产上市股权再融资减少,宏观调控以来,股权再融资可能伴随更多的债务融资,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效果反而是反向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与宏观调控前相比,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宏观政策变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借款期限有显著影响,但对总的有息负债比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借款期限结构有影响但对借款总额没有影响。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提升主要来自贸易应付款比率的显著提高,股权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负债率的提升。

(五)结论与局限

本文以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为例,研究了宏观调控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研究表明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市场公司总资产负债率显著增加,借款的期限发生了变化,长期借款增加而短期借款减少,但公司总的有息负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公司的贸易应付款显著增加,这就是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的原因。通过对于资本公积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不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宏观政策和资本市场供给条件,可能是中国企业资本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宏观调控前后融资方式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宏观调控对银行贷款融资的限制,企业自身有动力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政府逐步放松外部的融资约束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金融产品供给增加,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工具逐渐丰富,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完全性程度也因此逐步提高。在约束条件下,公司被迫选择高成本的融资方式,而不是最优的融资方式。不同的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介人程度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同等的机会获得某种融资手段。因此,企业资本结构的具体调整手段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本文的局限性体现在研究了外部因素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状况,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我国,房地产行业是受到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供给条件的变化在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得特别突出。而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为了有效防止房地产行业投资过热,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房地产行业新政策,强化监管手段,完善监管体制,同时不断提高利率,增加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了全面而直接地干预和引导房地产市场。这使得房地产行业在我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融资结构受到政策影响的行业。所以,如果仅仅从自身特征来研究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那么可能忽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andm.H.miller,theCostofCapital,CorporationFinance,andthetheoryofinvest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8,Vol.48:pp.261-297.

[2]Korajczyk,R.a.anda.Levy,2003,CapitalStructureChoice:macroeconomicConditionsandFinancialConstraint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68,75-109.

[3]Deangelo,H,R,masulis.optimalcapitalstructureundercorporateandpersonaltax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0,8:3-29.

[4]潘敏,邵科.企业是否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6.

宏观市场环境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体育产业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的成功,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运作,各行各业尤其是体育产业开始刻意地把奥运会与行业互动紧密关联,认为承办奥运必将是未来体育产业政策和经济的分水岭,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诚如所言,政府和管理层也的确希望借助此次奥运会的举办,能够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实现“智能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凭籍奥运“催化剂”的作用,催生一个带有奥运因素的相对发达的体育产业链。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奥运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并不总是呈正面效应,亦有负面潜在制约因素的存在,例如奥运前的过度投资会引发奥运后投资和增长下滑,甚至衰退的问题,日本就是这方面问题的最好史鉴。因此,总揽全局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过多地强化奥运预期的影响,不妨弱化奥运要素,理性看待目前体育产业之现状,回到我国宏观经济层面上来,因为最终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决定因素不是奥运盛会,而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基于这个理论视角,本文从以上题目切入,以期拓宽体育产业管理层视野并尝试提出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思路。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1.宏观经济形势的内涵。2008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上呈良好态势发展。但真正涉及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时,却又不得不更多地细研当前各种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其中就包括着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审时度势,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依此有效突破在做行业管理决策时因缺乏正确的形势评估而只是一味地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评判。为此,从基础理论入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如何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什么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其结构,即宏观经济形势的内涵是什么,在这里,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宏观经济形势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它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衡量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指标:一是GDp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三是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要点。进入2008年,为适应时点、情境、社会、经济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正在潜移默化地随之进行改变以寻求同步平衡,其特征之一就是防止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剧烈动荡,优化经济环境,遏制任何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忧外患”,中共中央在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了正确判断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调控实行“一紧双防”政策,一紧指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两防则是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点。显然,与以往相比,此次调控政策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体育产业市场而言,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权衡利弊得失,既要顺应宏观经济调控事实,又要克服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努力把握好一个“度”,无疑也是当前体育产业领域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3.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资源高成本凸显。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性的逐步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关联互动性不断得以强化,近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我国是一个顺差国家,拥有比较多的外汇贮备,但贸易顺差主要依赖于低价格的大量出口,长期来看这种贸易顺差会迫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推动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结果一方面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会易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过度通货膨胀进而会显著提升各种资源的成本,使得资源高成本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产业领域的各相关产业必须要清醒地应对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摒弃过时的经营模式和可能出现的思维惯性,又准、又快、又好地扎实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1.随时关注外部、内部经济环境,快速调整行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2008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指出:“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考察此会议精神可以发现,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企业将不可避免的受经济大环境变化的“辐射”。有鉴于此,体育产业企业应随时监控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变化,首先,要特别重视国内经济增长是否有放缓的迹象,并且应密切关注假如存在经济放缓的现象,要及时总结归纳出这种现象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趋势。其次,要严肃对待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如果次贷危机在全世界蔓延,显而易见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趋冷,中国的经济环境必难独善其身。由此而论,体育产业企业在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同时,理应加大监控的力度,并注意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以便对于快速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所涉及的多属性权重的进行真实判断,更有利于解决体育产业内部的各种异化冲突,制定相对科学、系统化经营决策方案。

2.走金融支持道路,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对大多数资金链相对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些企业将随时随地地应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涉及到体育产业企业,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多数体育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甚至还有较多体育企业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手段在市场化环境下进行经营,采取半计划半市场的运营模式。据统计,除了极少数体育企业运行状况堪称顺畅以外,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企业从整体上分析力量较为弱小,资金缺乏是这些体育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顽疾。因此在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对体育产业行业发展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为寻求突破,开辟体育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体育企业可大胆走金融支持的道路,加紧构建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设立体育金融机构,借鉴其他行业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经验,成立体育投资基金,启动体育资本市场,同时,在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的进程中,为安全、有效、较为成功的取得进展,可先进行小步探索,小范围内试点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并逐一推广成功要点。从实际看,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规避当前体育产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而且也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转移经营风险,提升体育产业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

3.构筑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优秀的领军人才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名副其实的最“稀缺”的资源。体育产业也不例外,要想真正把体育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体育产业螺旋上升发展,离不开领军人才队伍在体育产业领域的运筹帏幄和在国内外市场的驰骋博弈。因此,加大对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的构筑将刻不容缓,在构筑模式上,第一阶段可采用引进“外脑”的形式,积极从国外引进具有丰富体育企业管理经验的Ceo和高级职业经理人,补充新鲜“血液”,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二阶段采取以“外脑”带“内脑”的形式,加强对本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并形成培养梯队,有效避免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的难题,并且在引进的领军人才带动本土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双方亦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体育产业的管理实力。

三、小结

1.所谓经济形势的内涵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宏观经济形势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它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衡量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指标:一是GDp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三是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是宏观经济调控实行“一紧双防”政策,一紧指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两防则是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点。

3.必须清醒的看到,体育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力量还相对比较弱小,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应与时俱进,随时关注外部、内部经济环境,快速调整行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走金融支持道路,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构筑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以“外脑”带“内脑”的形式,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提升整个体育产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周绍朋: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温州日报,2008年,2月,24日第004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