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播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0:47

媒体传播途径篇1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与实践

一、引言

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重点研究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介方式快速发生转变,必然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对以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相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与推动下不断融合、演进[1]。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资源融通的融媒体。根据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各种特点,必然会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该创新路径的有效性,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融媒体背景

融媒体指的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又能够结合不同媒体,由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共同构成具有资源互通性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主要针对宣传、人力以及内容进行整合,能够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媒体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融合的最大化。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为:具备成熟的媒体市场、大众传播途径广泛、媒体与利益不存在直接关系以及信息传播具有明显针对性,由此可见,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具有信息多样化、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基于此,本文进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与实践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

本文从三方面入手,创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一方面是媒介方法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媒体形态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第三方面是传媒人群扩大化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针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实现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创新。

(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演变。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中,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独立媒介实现,导致其在媒介传播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完全能够实现构建信息传输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互通,逐渐演变为综合平台[2]。结合谭天教授在谈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演变过程中指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实现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平台中的重大转折”。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与融媒体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不再是线下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线上传输的方式,打造个性化的电视新闻传播综合平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的演变,能够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速率[3]。总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同步传输以及有效性数据的传输,并且在当下社会时代社会背景下,支持多个终端媒介对相同新闻进行传递,此种方式更是激发了大众对新闻的热爱,并做到了对电视新闻用户的拓展。

(二)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电视或报纸期刊,而是将电视新闻采用一种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可视化处理[4]。在融媒体背景下以UGC为核心,针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整合内容。通过融媒体背景新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以UGC为核心整合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利用融媒体背景下的多种媒介,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提供资源数据。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对交互信息的三维建模等手段,将记者多渠道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仿真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即便无法对事件重演,但同样也可使人们在虚拟场景中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5]。例如,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同台演唱,这一事件的原理便是动态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感知事件,做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三)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专业采编到大众参与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和传播形态的颠覆性变化,伴随新闻采编手段与编辑技巧的广泛普及,造就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新闻传播途径。不同于传统的专业采编组,融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热点新闻的助推节点。大众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新鲜事,不再需要专业记者的猎寻,事件的亲历者、围观的热心群众都会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当作简易摄录设备记录下新闻发生的全过程。大众参与的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两大特点。及时性体现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大众充当的“采编组”就已经就位,实时的记录下了事件的全过程,并且是从多个视角同时记录,再通过近于同步的方式到各个新闻传播平台,用实况转播的方式记录着身边事,能够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互动参与新闻评论,甚至能够左右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传统新闻产业难以做到的。真实性体现在,新闻报道员不再是第三者视角的专业记录人员,而是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参与者,报道新闻时的措辞组句都带有了事件相关人的情感因素。由于是事件相关人,对事件的了解和理解就更为深刻,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信息就会更深、更远,同时,新闻受众得到的是第一手的资讯,感受的是讲述者真实的情感倾诉,这样的意境更为容易形成共鸣,将新闻受众带入到新闻事件中,仿佛亲历者一般读取新闻事件。这个真实性特点也是融媒体背景下广泛传播特质带给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深刻创新。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普及了新闻采编的专业技巧,拉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技术门槛,新闻稿件的编制得以大众化参与,拓宽了新闻传播的途径。融媒体的到来,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平台,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拉近了新闻传播机构和受众的距离,颠覆了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理念、展示方法甚至观众参与方式三个维度的创新。

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践

根据上述在融媒体背景下,提出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将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应用在实践中。例如,在早期人们仅依靠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但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直接使用终端手机设备实时接收或发动信息。并且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也可以在终端媒介上利用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此种现象便表明了新闻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除此之外,在融媒体背景下,每一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记者”,社会群体将其自身看到的信息上传到网络媒介中。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后,从而在社会中产生热烈讨论,此种舆论现象也称之为新闻效应,也正因新闻传播主体对象的增多,当下时期也称之为“自媒体时代”。在这种时代下,社会群体、媒介平台、新闻产业三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充分实现在网络中交互。针对某个发表的新闻,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这也使得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的面向主体更加丰富。为了确保在多元主导社会背景下新闻的积极效益,应尽量降低在新闻前的“审核人”,降低新闻的议程,并重构新闻在市场传播的主体格局,接收大众对新闻的点评,从而使得新闻传播覆盖面更广。但是作为职业媒体人,还需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现融媒体蓬勃发展造就的新闻广播事业繁荣背景下同样存在着短板甚至风险点,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才是职业媒体人的职责所在。问题表现为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性导致新闻稿件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观点不正甚至道德水准低下的稿件充斥其间,污染了观众的视听,也容易形成新闻误导。在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对所有融媒体平台中播送的新闻进行审核把关,建立稿件审核发表的标准化规范,明确分类以及审核要点,用严格的条框筛选掉质量低下的新闻稿件,推送积极向上、质量优良的新闻稿件,才能为观众奉上有品质、有内涵、有意义的佳作。由此可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实践中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受众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同样新闻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上述媒介传播新闻信息。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明确融媒体背景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所赋予的价值,能够明确融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媒体背景的变化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已经尽可能地对本文研究进行了完善,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针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主体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这一点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通过上述研究,能够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专业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韩舒宜.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0(03):43-44.

[2]霍学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途径[J].中国报业,2020(16):32-33.

[3]张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9(04):76-77.

[4]阳.融媒体背景下电视传媒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19(08):87-89.

媒体传播途径篇2

【关键词】移动直播时代;传统媒体;发展途径;品牌影响力

一、移动直播的概念及特征

1、什么是移动直播

简单来说,移动视频直播在播报中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的视频服务就是移动视频直播。目前的视频直播依托专业的直播平台,国内兴起了以斗鱼、熊猫、虎牙为主的游戏直播平台,六间房、映客、花椒为主的秀场直播平台。对视频直播来说,内容才是基础,互动是根本,打赏是关键。三者互为支撑,相互联系,方建立起主播与观众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移动直播的特征

互动是直播的根本,直播通过视频和语音的方式与观众群体交流,观众通过弹幕、赠送礼物这些虚拟物品的打赏方式吸引主播关注,甚至产生交流。互动带来的现场感比传统录播的视频内容更强,颠覆传统图文直播,使得观众更近距离接触新闻“真实性”。例如央视新闻“一直播”平台进行了近30场直播,如7月份的暴雨袭武汉事件,观众只需拿着手机收看央视的直播专供平台,这些视频是即时直播的,并不会进行后期剪辑,最大限度的呈现“真实性”,记者一边拿着手机直播现场画面,一边进行报道、讲解,一边还要应对现场的突发事件,对观众的冲击力是全方位的。

内容是直播的基础,除了以主播原本的内容为主,还要加上观众实时参与的内容,这样通过互动共同产生的内容,将吸引更多新观众观看并进一步参与新互动、进一步创造新内容。直播内容包括但不限制于:闲聊,教程,卖东西,才艺展示,户外极限运动等等。虽然直播浪潮来势汹汹,但真正留得住观众的还是要靠优质内容价值取胜。

打赏是关键,观众打赏激励是直播的关键。所谓“打赏”,指的是网民对于网上、传播的原创内容进行虚拟商品奖励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新兴的、非强制的付费鼓励模式。[1]网友更多地会打赏给优质内容的提供者,这种以虚拟物品打赏给主播会让主播有回报,从而更有动力持续稳定的播报优质的视频内容。

二、传统媒体发展需要借力移动直播的原因

1、移动直播已对新闻生态造成冲击

“新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新闻各构成要素之间、新闻之间、新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新闻―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2]移动视频直播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稳定的新闻生产方式,使得从新闻源到记者,记者到媒体,媒体传递给受众的生产链条不再固定和唯一。

(1)已开启多元化传播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在与原本新闻生产过程中,处于第一新闻源信息的绝对拥有者的媒体地位被撼动,但这也带来了万人皆媒的多元化传播。如2015年8月13日凌晨1点54分,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特大爆炸案件。虽然是凌晨,但一些网民通过移动视频直播的方式给全国人民传递了这一新闻信息。在直播画面里呈现巨大火光、爆炸声,玻璃碎、人叫喊的声音,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现场的真实性被最大化。多元化的传播让受众可以直接站在新闻生产最前端,零距离接触新闻源。

另外,这种传播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多元化传播的平台。时下,弹幕这种新兴的交流形式已经兴起,原本是完善评论区网民无法互动的需求,在视频直播中也被引入,主播与观众可以用弹幕的形式在画面进行即时的交流、反馈,提供不同立场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观点。这种实时互动的直播对新闻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和讨论,这样的新兴平台无疑更加丰富了传播的方式。

(2)传受角色已被颠覆。借助移动视频直播传递信息时,信息直通受者,反馈又及时传递给传者,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沟通”,信息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传统新闻生产中的“把关人”缺失了。基于原本稳定的新闻生产方式被打破,魇芙巧被颠覆,使得新闻源―记者―媒体―受众的生产链条不再固定和唯一,对新闻生态造成了冲击。

2、移动直播的传播符合受众心理需求

根据S・温德尔与D・麦奎尔的受众意识论来对当前视频直播现状分析,受众群体会分为以下几种:首先,关于“乌合之众”。[3]该群体大多数人不善思考,却急于采取行动,行为易受到集体决策的绝对影响,而失去自身意识,盲目从众跟随集体来随大流,例如当“直播+网红”成为标配时,许多粉丝为了追明星和网红,就会无条件的观看直播内容,增加移动视频直播的传播力度。

其次,移动视频直播的传播方式符合了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4]“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而移动视频直播的出现刚好给受众普遍都有的“窥私欲”心理很好满足,在普通受众接触不到的新闻现场,用不同于一般新闻播报的视角和形式与受众分享信息,这种方式本身就符合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心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媒体+移动直播”的模式,或许会开启传统媒体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三、传统媒体发展借力移动直播的途径

1、明确移动直播存在的问题,以扬长避短

纵观当下的直播市场,仍有缺口等待完善。一是目前直播平台似乎都是靠明星和网红带动人气,甚至有“直播+网红”的标配趋势,但这种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纵深化;二是内容趋于碎片化、冗长化。“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现场的每一秒状况都通过视频直播出去,虽然是纪实,但和纪录片不同于前者无法进行后期剪辑,冗长无意义的信息如果占比例过高就会影响观看体验,导致流失大量观众。

这两缺口恰好给了传统媒体机会。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不论是拥有海量节目、主播、幕后团队的电视台,抑或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纸质媒体,都能保证高品质、高含金量内容的生产。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大多专业功底深厚,在出现冗杂无效信息占比较多的时候,能借助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对正在直播的新闻进行深度分析解读,用优质的内容赢得观众的观看,这两点都是传统媒体在视频直播热潮的当下,最大化开发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

现在是万众皆媒,但并不是万众都可以做出有内容的直播。媒体直播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直播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做出一条条精美剪辑后的视频内容,只呈现最优美的片段给观众。因为直播业务是流式的,它整体的信噪比比较低,人人都可以直播,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同时拍摄手法也很重要。而这正是传统专业机构媒体,特别是有视频经验的纸媒和电视媒体最擅长的领域。凭借其专业内容生产能力,借助视频直播平台巨大的流量优势和实时互动带来的现场感,这是传统媒体最近两年在移动互联网上遇见的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风口,是在移动端重塑自己品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2、融合移动直播,发挥自身优势,重塑品牌影响力

(1)夯实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在移动视频直播平台队伍正急速扩大之后,阻碍视频直播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乏优质的直播内容。而“内容为王”正是传统媒体的王牌。

全球专业的新闻机构美联社发挥自身内容优势,在2015年9月推出了视频直播平台apLiveChoice,主要直播全球和地区性重大活动,但不仅局限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因为观众还可能会对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新闻现场感兴趣,基于此美联社通过3个频道,每月提供近500个全球地区事件的直播视频,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美联社记者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直播视频的提供者。LiveChoice迅速推动美联社直播业务的增长,仅开播两个月美联社产出的直播视频数量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25%;全球共有16亿人次通过各种平台观看了其生产的直播内容。[5]

美联社案例正是传统媒体如何借力视频直播的教科书式案例。美联社作为专业的新闻机构在试水移动视频直播业务时,还将直播内容沉淀为本媒体的内容源,进行二次营销,将内容沉淀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一来将内容产品价值开发最大化,二来有助于媒体权威的巩固。

(2)二次开发内容源。对于除了美联社这类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新闻机构之外的绝大多数的媒体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用户提供持续、多样的视频直播内容仍工程量巨大,也难以满足庞大、碎片化的受众需求。开放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体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本土化的案例以新浪直播新闻为例,抛开自制内容,还有三个拓展内容源的方法:一是合作媒体,实现内容源的整合及共享。例如与“今日头条”客户端合作,在人民网的首份国内媒体“两微一端”融合传播排行榜中,进入总榜前100名的媒体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的媒体有63家,客户端已经逐渐成为网民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但当前网民对于客户端使用度高度集中,各传统媒体自身运营客户端难度不断增加,通过入驻影响力较大的客户端,有助于传统媒体获得优质的信息出口,扩大其传播力;[6]二是整合自身碎片化资源,通过新浪自身建立起来的拍客资源,将碎片化信息重组再生产,持续为新闻直播平台提供内容;三是与自家的新浪微博合力,在“两微一端”的互联网时代,推动新闻直播内容的全民化生产。

另一个案例是2016年10月6日,今日头条作为两微一端里面的“一端”,也是中文世界最大的创作和分发平台来宣布,要给国内的所有媒体机构提供完整的移动视频直播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已经入驻今日头条“头条号”平台的2000余家媒体,将马上可以开启视频直播,并透过今日头条的精准分发,找到感兴趣的用户。这一举动引起了媒体界的广泛讨论,今日头条不做直播,因为它是用户创作、分发、讨论内容的平台,它要做的是鼓励平台上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媒体使用它来完成直播。今日头条抓准传统媒体缺失的两个要素:没有手机直播技术、没有足够好的传播平台。了解市场需求后,在此次移动视频直播浪潮中才如此应对。这足以说明,移动视频直播是传统媒体在移动端重塑自己品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3)借力新模式,重塑品牌影响力。采用“直播+VR/aR”形式。融合技术,创新直播方式以吸引用户浏览,丰富和提高观众观感体验的整体水平。刚过去的2016里约奥运会就采用了直播+VR的模式,负责本次奥运会内容转播的机构oBS在巴西奥运会转播中采取VR技术,包括开闭幕式的直播和赛事直播,其外观众还可下载VR内容。这大大满足了无法亲临现场的奥运迷们观看赛事的需求,也进一步在新技术领域彰显了不断超越、挑战自我的奥运精神。

采用“FB+BBC”模式,c社交平台合作达到共赢。例如2015年底FB与BBC的合作:Facebook作为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原本可直接基于已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或粉丝关系进行直播互动,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平台活跃度与用户粘性,在内容为王的要求下,专业媒体无疑是最好选择。对于专业媒体BBC,借力Facebook稳定的社交网络来输出优质的新闻内容,合作共赢成为新闻生产输出的完美渠道,带来用户最优的信息观看体验。

在移动直播的大局中,渠道与内容缺一不可。这场“联姻”能走多远?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但至少目前,“FB+BBC”模式是扬长避短值得传统媒体借鉴的,也可在移动端重塑品牌社会影响力。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移动直播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象;移动视频直播的诞生不是为了消灭传统媒体,而是为了最终和这些现有的成熟媒体形成并存的关系,配合生产;而传统媒体归根结底的意图是在移动端重塑自己品牌社会影响力。这样有时代感的新闻生产模式或许可以给移动视频直播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如何发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林,陈晶,窦玉帅.网络打赏:打赏比点赞更深一步表示我赞同[eB/oL].今日头条,http:///i6308862138706297345/.

[2]万小广.转型中的新闻人、新闻机构与新闻生态――《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报告摘要[J].青年记者,2013.04.50-54.

[3]郑亚琴,樊鹏.社会化媒体商业预测价值研究――基于电影票房数据的分析[n].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5-28(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5]周晓鹏.直播:草根拼颜值机构靠技术[n].光明日报,2016(09).

[6]孙海悦.中国社科院“两微一端”融合传播排行榜[J].青年记者,2015(34)63-63.

媒体传播途径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影像呈现;困境

一、早期原生态视角下的影像叙事

早期的云南形象宣传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流动和民族政策有着极大的联系,当时的云南形象宣传重点放在了对少数民族不同生存环境、人文v史、民间风俗、生产劳动等的介绍上,宣传目的重点在于将最真实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来,从而能够逐步减少民族间的隔阂和由于好奇而产生的主观臆想。当然,早期的媒介环境不但挖掘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影像,这些影像更是成为重要的“文化标本”,当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同时,少数民族社会也处在急剧变迁的过程中,早期原生态的影像记录成为了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献”,其价值不可估量。但结合当下富媒体时代的背景,以往原生态视角下的影像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口味,这是个娱乐大爆炸的时代,怎样通过新的节目形态去还原和塑造民族文化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二、富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影像传播面临的困境

就我国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大环境而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的传播模式还停留在原生态的记录上,由于传播模式与当下受众的需求口味形成了落差,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的进程。特别是在当下富媒体的环境之下,商业化进程推动着影像传播模式的革新,这样的革新往往就是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软肋,若不能跟随市场脚步,受众的不买单必定会成为极大的限制。就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至今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少数民族影像如何构建自己的传播模式,如何找到自己特有的市场空间和生存方式才是适应富媒体传播时代的重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媒介环境如何变革,都不能停止探索民族影像呈现之路的脚步,因为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属性。因此,在民族影像呈现的问题上,在坚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适应当代媒体转型的需要,使民族影像在保证其视听特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市场的“营养”,最终获得各自所需的艺术精神和商业价值,从而达到“双赢”的效应才是影像传播最终实现的目的。

三、富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策略的更新

(一)借助富媒体传播环境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人们接受和认知事物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针对年轻人而言,快餐化的文化消费方式使得媒介传播更新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传播广度变得无限化。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检索便捷、海量信息等优势来传播、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如丽江,大理等地利用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发展其形象传播颇有成效。但也有一些极端的宣传手法正在使其陷入宣传误区,比如丽江逐步被塑造成“艳遇之都”。所以,在不断利用多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引导其宣传的走向,不要被不良价值观误导。

(二)与时俱进注重信息融合并保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民族文化存在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更是在这种驱动下逐渐被消解。消解不等于消失,任何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变革,这样的变革不等于文化的消失,而是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不管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根源及精髓,都有其独特性,这些东西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适应时代的脚步。我们的形象宣传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把握,否则,就失去了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凝聚族群集体记忆的魅力。

(三)富媒体环境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跨国传播

云南是一个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省份,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跨境而居的民族,比如佤族、傣族等,这些共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国跨国交流和边境的安定。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不仅有利于云南形象的建构,更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的宣传手段可以扩大少数民族传播的传播范围,使我们的民族政策,风土人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迈向了更大的舞台,少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平锋.生态性原则:现代化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1).

[2]白庚胜.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n].中国艺术报,2007-11-09.

[3]赵学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政策[n].中国民族报,2010-01-22.

媒体传播途径篇4

一、浅析新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群体的需求,人们已经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完整的信息。在如今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其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新媒体也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使人们可以在百忙之中进行娱乐、交流,且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目前手机是新媒体时代中获取信息最便捷及有效的途径。目前网络信息在不断的创新也发展,人们所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及多样,且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新媒体具有多种优势,其一,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较快,其中的蕴含大量的信息,内容也较为丰富,可以为受众提供多种选择性,为受众群体带来不同的趣味性及新鲜感;其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多样,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手机软件(微信、微博、贴吧、微博等等),这些软件上面每天都会不定时推送信息,改变了传统人们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三,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功能,在推送的新闻信息中,受众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将观看新闻之后的感受通过留言的方式分享给众人,实现了新闻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及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

二、新闻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特点

1、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新闻传播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及广播等进行传播,由于报纸、电视、广播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信息的时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就使得人们当天所接收到的讯息而是前一天或者更早一天的发生的时间,还有一些人们当时所接收到的信息已经经过处理或者事件已经有了进展。总而言之,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所传播的信息与人们接收信息存在一定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就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及网络设备接收新闻信息,这就使得人们所接受的是实时信息,有效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2、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单方面传播的,新闻与受众是没有互动的,受众只是新闻的接受者,并不能与新闻信息进行评价或者发表自身的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增强了自身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下方会有一个留言模块,可以使受众对新闻进行点评、发表自身的看法及意见,还可以使受众与受众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也可以使受众与新闻撰稿人相互交流沟通。新媒体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也进一步的促进了社会正确价值观及正能量的传播,使我国社会向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3、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媒体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信息文字、相关图片、及音频,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也朝着全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讲新闻的信息文字、图片及音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群体,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也吸引了社会人们的眼球,使新闻可以在社会中广泛流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流行的电脑、手机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也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新型媒介与传统媒介有效结合,不仅使受众的阅读方式及接收途径变得多样化,还使人们的阅读渠道及接收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宽阔。

4、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一定规律的频次,受众也就无法随时随地的了解新社会信息。但是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这一特点新闻传播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新闻讯息,也就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时间慢、时间长等缺点。

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1、将新闻传播途径与自媒体两者相结合

使新闻传播途径传播与自媒体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增强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与互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可以将自媒体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创建一系列的大众点评、网友留言、大众新闻等一系列的自媒体模块,使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言及新闻讯息。此模块还应该有专业的新闻编辑人员对其负责管理,对大众群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核实,将没有价值且空洞的新闻摒弃,留下一些价值意义较高的新闻,使其上传到自媒体模块中。所以负责此模块的新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讯息平台。对于有价值其具有真实性新闻讯息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人民可以对身边具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开辟新闻传播的全新途径。

2、报道有深意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的新闻内容还有一定的同质化特点。为了能够充分吸引人们的眼球,使新闻能够影响受众群体,有部分新闻编辑就采用一系列的不正当手段刻意将新闻内容夸大,使得新闻内容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阻碍了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代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就要以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及深入性为主,为受众群体及社会报道具有正能量的真实新闻。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了解新闻内容的发展过程,以便能够从新闻中挖掘出使人们能够深思的内容。

3、新闻传播应该与受众阅读习惯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每天的新闻量也越来越多,这就为受众群体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人们在众多新闻中寻找有意义的新闻也变得越来越难。这也使得受众不能够阅读的所有新闻,在此基础上新闻就要在受众阅读习惯基础上进行传播,在传播新闻的时候,要对新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受众群体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闻;另外还要使新闻内容简洁,使受众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找到新闻的重点内容;最后要在新闻的最后插入此新闻的相关内容链接,这就使受众阅读起来更加方便。

媒体传播途径篇5

结果与分析

目前医学部的主要信息传播途径有:主页信息、新闻网、《北京大学医学部》报、《信息周刊》、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经调查,教师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依次是医学部主页(81.7%)、医学部新闻网(51.2%)、《北京大学医学部》报(31.7%)和《信息周刊》(37.0%),其他途径的利用比例均低于10%。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主要是医学部主页(65.6%)、医学部新闻网(52.2%)和校园广播(27.8%),其他途径的利用比例均低于10%。通过比较发现,除“校园广播”和“医学部新闻网”外,学生对医学部各信息传播途径的利用比例均低于教师。医学部教师关注的主要内容是学校重大活动(关注率为82%),然后依次是教育教学(61.6%)、科研及学科建设(60.8%)、医疗信息(42.9%)、合作交流(40.4%)和学生活动(30.6%)。学生关注的新闻内容主要有教育教学(54.6%)、科研及学科建设(47.0%)、学校重大活动(45.9%)、学生活动(40.4%)和合作交流(31.1%),关注率都低于60%。通过比较发现,除“学生活动”外,学生对各种内容的关注率均低于教师。医学部教师对各项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满意程度方面,除“校园广播”外,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均超过50%。其中“主页信息”、“新闻网”、“《北京大学医学部》报”和“《信息周刊》”均超过60%。教师对整体对外宣传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是48.4%,对整体新闻宣传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是52.4%(如表1所示)。医学部学生对各项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满意程度尚可,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均超过50%,其中“信息周刊”和“校园电视台”均超过70%。学生对整体对外宣传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是50.6%,对整体新闻宣传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是47.0%(如表2所示)。教师认为,医学部新闻宣传工作最应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加强对外新闻报道”(65.7%)、“加强重大活动宣传”(59.5%)和“加强载体建设,塑造品牌”(46.3%);学生认为,医学部新闻宣传工作最应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内容有“加强对外新闻报道”(58.8%)、“加强重大活动宣传”(64.3%)、“加强载体建设,塑造品牌”(54.4%)和“加强宣传队伍建设”(42.9%)。

讨论和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在目前医学部的信息和宣传教育媒介中,网络媒体具有较高的关注度,是师生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次之,而师生对视听媒介关注度较低。一方面,这与信息化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高校校园新闻网已成为高等学校对内信息、对外宣传学校不可或缺的窗口和阵地[3]。另一方面,这与学校自身实际密切相关,如师生认为纸质媒体的信息少、时效差,发放范围小;而医学部视听媒介的可及性较差,播出时间不符合大家的作息时间。医学部师生对整体对外宣传工作和整体新闻宣传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均只有50%左右,这说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知道,高校媒体作为校园文化宣传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建设和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学校软实力建设[4]。医学院校又有其特殊性,它不但要反映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的大政方针,还要具备体现医学特色、反映医学精神、普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5]。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医学部在网络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富有一定成效,也颇具医学院校的特色,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主页新闻是师生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新闻网次之。目前存在着版面不够美观,信息检索不方便,新闻更新速度不及时等弱点。结合此次调查结果,师生尤其关注的内容是学校重大活动、教育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学生活动等,对此建议:应针对这些内容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美化版面;丰富宣传内容,以医、教、研工作为重,并纳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相关内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与大众传媒的联系,提升北京大学医学部形象,扩大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家认为其传播效应不如网络,如重点不突出、发放范围小;其内容与网络媒介过于重复。医学院校的纸质媒体应深度挖掘学术前沿信息、医疗最新举措、教改等,多做专题性或调查性文章和评论性报道,增强可读性,提高时效性;加大发放范围,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纸质媒体应补充网络真空区,而不应是网络的纸质版,无需太华丽。医学部师生对视听媒介的关注度较低。医学院校宣传部门可以与电视台等媒体加强合作,及时报道医学部的各种重大活动;提倡和鼓励专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做客电视节目等,并积极加强宣传,必定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医学知识的强烈需求。在目前网络媒介占主导、纸质与视听媒介共存的情况下,医学院校要落实用户中心的应用理念[6],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7],并扩大医学相关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李百惠郭艾花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办公室主任办公室

媒体传播途径篇6

1传统绘画艺术及新媒体传播概论

1.1传统绘画艺术的含义及特征

传统绘画艺术是采用颜料、墨等创造材料,借助刀、笔等创造工具,在墙壁、纸、板及纺织物上,通过色彩、造型及构图等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的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1]。根据技术、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众多种类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艺术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创作活动,通过笔、纸及画布的特性,表现出一种肌理及韵味。此外,传统绘画艺术作品蕴含了艺术创造者的个人美学素养及社会思索,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寄托,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随着时间变化,绘画艺术作品还能延伸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

1.2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的概念最先由美国传播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从媒介技术角度看,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电视终端及手机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一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路径,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二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加多样,信息传播的数量增长迅速;三是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及反馈性更加及时快速;四是实现了各种媒介形式的跨界融合,诸如报纸就实现了纸媒与电子媒介的融合,将纸媒内容通过手机平台及网络平台,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五是信息更加经济,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可以不受尺寸及版面限制,达到信息传播的深层性、实时性,经济性更为显著。从绘画艺术及新媒体的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绘画艺术具有内在的传播诉求,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正好迎合了绘画艺术这一传播需求,两者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2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分析

2.1绘画艺术网站、论坛及博客

绘画艺术网站可以为绘画作品展示、绘画作品赏析及绘画作品交易提供网络平台。伴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现阶段绘画艺术网站大有井喷趋势,出现了诸如中国绘画网、中国名人书画网、艺术中国、中国美术在线等诸多网站资源,为人们欣赏绘画艺术、领略绘画艺术风采、收藏绘画作品提供了信息交流传播新渠道。绘画艺艺术论坛,主要集中了具有共同审美情趣的个人及群体,也是传统绘画艺术交流传播的重要网络场所,此外,书画博客的出现能为绘画创造者提供信息渠道,能使艺术者与大众之间达成实时交流。而各种第三方的绘画艺术博客,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优酷土豆、酷6等,都成为了传播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介。

2.2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参照传统博物馆形态样式,将绘画作品加以数字转换后,予以储存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2]。绘画艺术虚拟博物馆采用建模技术、数字拍摄技术及三维技术等多种技术形式,具有浏览自由、互动简易的特点,为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例如我国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家联展,就是采用信息技术,通过环境建模技术,将绘画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转换,实现与实体博物馆相同的展览效果。参观人员可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观赏,借助鼠标,实现绘画艺术作品的实时放大,更换,还可参照文字说明,加深对相关作品的理解,极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

2.3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涵盖了节目采集、制作、传输、接收等多个过程,通过数字解码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和声音的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数字电视具有信息传播质量好、受众广泛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及其他艺术形式(书法、摄影、戏剧等)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电视的结合,传播效果最好,针对性最强的方式就是书画频道的设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制作的书画频道,包含了书画咨询、专家讲座、书画欣赏、书画创作直播、书画记录片等众多栏目类型,形成了一个书画艺术信息的信息库,24小时不间断的播出,极大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

3结语

媒体传播途径篇7

【关键词】道德;传播;途径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随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而受广泛热议。网络作为传播媒体的一种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互动性与及时性强等特点。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网络道德问题,规避网络道德滑坡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所谓传播学视角是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过程等问题。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或规避特定的问题,需要就信息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策略等等作出合理的计划和调整,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网络伦理道德就是研究网络伦理道德传播的过程及其问题,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指的是网络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学习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指的是网络道德规范的社会传播问题。在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主流道德价值观也会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挑战。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过程

(一)网络道德规范是维护网络秩序的需要。网络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依据确立道德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道德规范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行动价值规范,它对于约束个人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道德规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也是规范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网络道德的存在和要求紧紧伴随着人们的网络生活。在这种趋势下,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以发挥约束网络用户的行为,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道德规范的两条传播途径。(1)社会途径。当下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达成了一种共识,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秩序,网络道德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文明公约是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它要求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使用礼貌用语,维护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这体现了网络道德传播的一条途径即社会途径。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社会途径的特点是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准则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或社会通过制定恰当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社会成员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这体现的是国家或社会意识,代表着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外化途径或社会途径。这表现为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者不是单个的社会人,而是广泛的社会群体及其代表,其传播的途径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大众具有广泛的约束作用和号召性。在社会途径上,网络道德规范可以采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形式,它们的覆盖面比较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先进事迹、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能够发挥很好的舆论效果;在用语的选择上,注意文本话语范式的灵活性。这种垂直传播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2)个体途径。网络道德传播的个体途径指的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学习过程,这是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价值观及品格的过程。个体途径的传播是社会途径传播的道德观念能否被认同的关键。个体途径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进行。由于个人网络生活存在一定的私密性,学校道德教育能否起到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还要取决于个体的认同程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习者的道德素养。个体在网络生活中通过内化的道德思考和评价方法以调节自己的行为。网络自律同道德修养中的自我修养是一致的,这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

二、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冲突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社会途径与个体途径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外在的传播途径有垂直式传播的特点,而个体途径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思维模式的培养。在网络生活中,借由社会途径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是比较强势的。网络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虚拟性,这使得网络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区别。即便如此,个体的网络生活其实是借由网络而与他人发生联系。在缺乏必要引导的情况下,个体就可能面临不良内容的影响或作出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一)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的异化风险。个体对主流网络道德规范是否认同将导致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的异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行为价值规范与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相抵触或矛盾,个体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如网络上的匿名人身攻击行为或诋毁他人的言论。这种异化风险可能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

(二)个人的不自律行为。个体在缺乏自律的情况下接触不良信息,危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网络生活中,一些个体并不会作出违反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行为而是被动或主动接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种不自律的行为实质上是个体缺乏道德实践的意志和能力。在个体选择和学习网络道德规范的过程中,由于意志不够坚定或是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就容易出现不自律行为风险。

三、应对策略

(一)注意传播途径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选择恰当的传播途径。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社会途径和个人途径两种,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传播阶段,也需要注意传播内容和形式,以增强主体的认同程度,从而内在地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二)防止网络道德传播的形式主义。对于借由社会途径传播网络道德,需要注重实效,不能一蹴而就。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教育应该是持久的、深入的。网络道德思维的培养也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判断选择上,这都容易导致道德认识的肤浅化。

(三)加强道德自修。道德被理解为道德规范与德性的统一体。道德生活的分维性决定了道德行为要合乎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行为处在一定的监督作用下,网络生活则相对不易被监督。网络道德自律也即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主动约束自身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作为某种合乎道德的行为的道德意志,是个体道德操作的最高形式。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媒体传播途径篇8

关键词:网络;电视;新闻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新型传播方式,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多媒体等相继出现,不可避免的对电视新闻这种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面对新型传播方式的冲击,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不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以依赖的传播途径,为人们接触新闻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现在,互联网的及时性和普及性,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新闻的接受人群。因此,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电视新闻以网络滚动播出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提升新闻传播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服务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电视是新闻传播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体和中介。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它以声色结合的方式,为多种人群提供了接受新闻的途径选择,为大多数的人群所喜欢。其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成为它战胜其他传播方式的最大特色。不过,互联网普及之后,它的这种优势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互联网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如: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使之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而且网络新闻还开通了微博等互动途径,让受众接受新闻的时候,还可以对新闻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网络还提供了RSS等订阅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以及自己的时间,决定什么时间观看什么样的新闻,完全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

(三)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手机等都成了新闻传播的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进行比较,这些新媒介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和新闻受众之间形成强大的互动。在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发生之后,这种互动性的优势会表现的更加突出。以互联网的论坛为例,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网友会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以帖子的形式在网上,之后就会有网友对帖子进行回复。在网友不断回帖的过程中,新闻内容会逐步得到确认,网友会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这就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如何应对挑战

(一)依托电视新闻自身优势创新节目传播内容

相对而言,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比方说,电视新闻具备比较完善的采、编、播人员,对于新闻内容的采访、编制和播放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内容的质量。电视的品牌效应,对于受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信赖,是目前网络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媒体,要保持和加大自己的这一优势,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要严把新闻釆、编、播各关,保证播出新闻的质量。与此同时,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改进,特别是以往的刻板播出方式。

(二)加大同网络媒体的互动合作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互动传播新闻

现在,电视媒体逐渐看清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在这种形式下,电视媒体开始与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把电视新闻放在网络上,弥补了电视新闻在时间上的不足,满足了不同受众在时间上不同的需求。中国网络电视台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开发出来的多语种、多终端的面对全球的新闻传播途径。

2.加强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发展

在把电视新闻和网络媒体进行结合的趋势下,电视媒体先后兴建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却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香港凤凰卫视构建的凤凰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不是直接把电视节目搬到网上,也不单单是电视节目的预报,而是对电视播出的新闻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分析,让人们对电视新闻有更详细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实事动态进行报道,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关注。

3.合理利用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舆论的互动

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为人们提提供了更多的网络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及时的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网络评论已经形成一种舆论,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这种现状对电视新闻也造成重大的影响。要让网络舆论,真正代表民意,反映的是人们群众真正的声音。

(三)合理构建电视新闻话语权

网络时代,人们接受新闻的途径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电视新闻要对自己的新闻话语权进行重新的构建。在现实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媒体要提高对这种认识的理解,要提升新闻媒体中弱势群体话语权。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在很长时间内,还需要共同存在,互相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存在将面对一定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琴.网络对传统媒体记者的挑战[J].传媒观察,2007(05).

媒体传播途径篇9

关键词:自媒体;档案信息;资源;问题;传播

在自媒体时代下,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及时性以及便捷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获取资源的平台也不断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大,这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传播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但是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可利用的资料较少,档案安全存在隐患,档案信息的把关不严等等,为了改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保证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笔者对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价值。

1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特点

1.1为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自媒体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有一定区别,其是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自媒体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互联网或者手机媒体等兼容性新兴媒介传播也有一定差别,其不止能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浏览的场所,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聚合的特点,其可以将信息划分为多个圈子,是核心与边缘共存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中,档案信息资源更加全面,其不但包括个人的档案资料,还包括政府机构以及国家档案馆中的信息资源,其传播信息的速度比较快,可以提供共享与交流的服务。

1.2档案信息的更加自由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相对较简单,其淡化了信息把关人的作用,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在自媒体平台中,利用微博等媒介工具信息,而且信息不会遭到屏蔽或者过滤,信息的也更加及时、便捷。有的传统的媒体运营商对信息的把关比较严,限制了一些资源的与利用,而自媒体这种大众媒介,具有言论自由的特点,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不免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性以及价值取向偏差的档案信息资料。

1.3信息传播的范围比较广

在自媒体时代中,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很多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利用者,其具有传播主体与客体融合的特点。自媒体时代中,很多信息的与传播不受到专业机构的控制与管理,也不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就可以直接。所以,自媒体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媒体平台,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

2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存在的问题

2.1可利用与传播的资源比较少

档案馆馆藏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的基础,其为档案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利用资源,但是由于档案馆馆藏的数量有限,所以,自媒体档案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可利用资源不足的问题。档案馆中的资料信息虽然比较全面,但不是所有的资料都适合被传播,有很馆藏中存在保密文件,这类资源是不允许传播的。另外,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传播的文件必须是电子形式的,有的档案馆中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比较少,大部门档案信息还是以纸质的形式保持的,所以,自媒体时代下,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比较少。

2.2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有待考证

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平民实现了从媒体的“旁观者”到“当事人”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平民对档案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分享过程。在利用自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时,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引起质疑,首先,自媒体的用户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的消失使得自媒体传播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道德屏障。而且,由于网络屏幕上再现的文字、图像是经过转换的档案信息,经常会被多次复制、迁移或网络传输,档案信息不稳定,易更改,在传输过程中被改动的几率很高。其次,由于自媒体很少受到信息传播机制的管制,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也失去了制度屏障。最后,有些自媒体用户为了增加关注度或者点击率,故意虚假信息,损害信息的真实性。

3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服务研究

3.1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

档案馆档案数量虽庞大,但档案信息具保密性的特点使得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突出,能进行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很少。面对目前档案馆馆藏中的问题,在传播档案信息时,主要采取两方面策略:

第一,挖掘现有馆藏,此为传播的“生存之道”。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因此,传播内容可以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档案信息不可替代的档案信息及珍贵档案信息上。

第二,从长远上看,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与资源开发并举战略,及时开放档案。这就需要档案部门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储备有价值的档案;在开发策略上,应采取独立开发、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三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能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吸引用户的眼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3.2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保证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

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必要像纸质档案一样强调档案的“原件”。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是否具有原始性,只要该份档案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当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达的内容信息一致,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两种内容信息确实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该份档案是真实的。因此,要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

结束语

进入自媒体时代,给人们传播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其包含的资源类型非常全面。自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扩宽了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也存在一定问题,其对资源的利用形式有这一定要求,使得其可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局限性较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缺乏信息的把关人,而且对信息的人没有任何要求,也不会追究责任,所以,有的档案信息资料的准确性有待考证。

参考文献

[1]王嘉颖.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复旦大学,2011(12).

媒体传播途径篇10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力

近些年我国新闻行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各大网络平台开始广泛应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但是,这对于传统新闻行业来说有很大影响,因为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并且新闻传播的速度相比较传统广播电视台有非常大的优势。在这种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想要实现有序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注意,从而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一、全媒体下地方新闻传播的机遇及挑战

(1)机遇。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拓展新闻传播途径,增强新闻传播效率。并且,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基于自身的新闻平台对传播方式、途径以及内容进行创新,与新兴媒体加强合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播体系。(2)挑战。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无论是新闻传播内容还是途径,相比较全媒体时代来说有很大的压力。首先,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途径非常广泛,并且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受众群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想要的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其次,多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网络直播的火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受众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传播力。

二、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新闻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就需要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下面就针对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传播途径单一。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为电视,虽然电视早已实现普及,但受到时间和空自己拿的制约,传播新闻的方式非常单一。此外,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但在播放新闻之前,地方广播电视台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新闻信息,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速度相比较自媒体还有很大的差距。

(2)传播范围狭窄。地方广播电视台在传播新闻内容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从而对传播方式造成一种约束,群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受众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地方广播电视台与群众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全媒体背景下,人们想要获取新闻的渠道非常多,这对传统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播放方式有非常大的影响。

(3)传播内容同质化。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同质化的现象一直存在,也就是新闻内容比较相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地域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受众群体长时间观看相同地区的新闻内容,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从而影响到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断流失观众。

三、全媒体下广播电视台增强新闻传播力的策略

(1)创新传播新闻理念。在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加大新闻传播的力度,在对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传播新闻的时候,要对传统观念进行转变,尤其是随着全媒体进程的深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无用信息,因此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制作新闻的时候,要尽可能创建品质优良的节目,树立目标意识,加强关注民生问题,充分发掘与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新闻素材。

(2)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在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想要实现有序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合理运用全媒体资源,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在传播新闻的时候,电视台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突出新闻报道的新颖性,充分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创新,使自身节目在同类型节目中占据优势地位,吸引更多的观众注意。

(3)创新新闻传播载体。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在全媒体时代下强化自身的新闻传播力,需要充分运用社会传播媒介,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范围。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要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并将新型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充分结合起来,促进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提高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