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41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莛忍少”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2021年一季度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自查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的通知》(国办秘函〔2019〕19号)和《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0年四季度政务公开网络平台检测情况的通报》要求,我委认真组织开展了2021年第一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政府网站普查情况。我委对照检查指标,认真开展了自查整改,总体情况较为良好。

(二)网站可用情况。我委首页能够正常访问,不存在断链和错链,网站站内搜索功能可用。

(三)信息更新情况。一季度我委动态信息128篇、政策文件3篇、政策解读2篇和通知公告16篇,对领导信息、网站工作报表和工作报告进行及时更新,并主动公开市2021年部门预算公开说明,做到全面公开。

(四)互动交流情况。一季度领导信箱收到来信2封,对收到的信件及时进行回复2封,并选取1封不涉密留言进行公开。

(五)政务新媒体运行管理情况。我委一季度微信公众号信息27篇,最高日阅读量达740次,主要宣传最新时事政策以及国企改革相关工作动态。

二、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

我委对照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检查发现网站存在政策解读稿未与被解读的政策文件相关联;部分内容页面无站点标签或内容标签;政务新媒体信息把关不严,有时存在标点符号遗漏或错误现象等问题。我委积极组织相关科室对自查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基本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按照政府网站建设要求,以2020年度检查报告为依据,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加快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优化完善网站功能布局,特别是注重优化栏目信息更新布局,积极推进与市级集约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联动。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2

本文论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特征,重点结合对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发展现状,结合市场、行业、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对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学院乃至学校积极促进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46-03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概况

1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的性质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数字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同时,数字艺术是促进新的计算机技术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与艺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是依托数字技术产生计算机艺术与受众的交互性、便利性与实用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类型可大致分为二维、三维与漫画媒体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要素组成包括图形、文字、声音、运动、交互等等。

2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掌握包括信息通信原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传输与处理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以一定的设计与艺术修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知识进行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计算机动画、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的实际策划、设计、操作与管理等等,并通过运用数字艺术创作软件,为行业的数字媒体虚拟空间带来艺术美感,同时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延伸人的艺术创造力,使数字媒体艺术服务,应用于社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深刻的专业意义。(见图1)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简介

从学科交叉、知识与技能、思维等三个层面来看:

学科交叉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跨学科、多门类、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新专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相结合的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涉及理学、工学、艺术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等不同的学科。(见图2)

知识与技能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意的能力,专业所培养的是能适应科技发展、时展的复合型策划、设计与制作人才。学生既要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原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又要熟练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的原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能从事游戏设计、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站设计、影像设计与编辑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思维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创意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是通过人文社科学科、计算机技术学科、艺术与设计学科等综合、互相融合的跨学科性质所达到的。

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主要包括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交互性,学科交叉等各方面:

(1)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融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艺术,以数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同时具有数字艺术的审美特征。学生学习该专业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新科技的发展等,而且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养,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具有美感,美化人们的生活。

(2)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是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确立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催生了数字艺术与设计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媒体中的运用具有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传播信息的快速、高效与反馈特征,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鲜明的交互性特点。

(3)学科交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形成了学科间的互相交叉,但又不能被其他学科与专业替代。

5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既是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学科的发展、设计学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顺应在数字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实用美术”拓展的生活需要与市场需要。

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在每年15万人左右。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统计,到2011年,全国有155所高校具备开设数字媒体专业资质。高校的本科层次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在传媒类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中,把数字媒体分为两个专业,即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类院校开设的主要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综合性大学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很多开设在计算机或软件学院中,等等。

6华东理工大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概况

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依托上海数字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背景的。上海拥有大量的it企业、数字媒体企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是较大的。

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发展的角度来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院之一,随着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学、旅游管理、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艺术等本科专业不断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院的专业建设强调系统论、突出创造性,强调科学与人文,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提倡设计创造合理、完美的生存、生活方式与空间。学院的整体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基础。

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来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包含广告设计的教学)已开设了数年,课程设置中突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培养要求,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开设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将会对学院现有专业格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几方面的需要:

首先,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

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一步充实设计学科的内涵,增强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现有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传媒系与旅游管理系,并建立了艺术与设计研究所、广告与品牌文化研究所、居住形态与城市文化研究所、旅游规划与会展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学院有本科专业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学院现有工业设计博士点、工业设计工程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计学硕士点、旅游管理硕士点、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点、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等。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加强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实力。

其次,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学院广告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办学近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了大批广告策划、品牌塑造与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利于广告学专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需要。

再次,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满足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学科、媒体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等学科交叉的新方向,以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为特征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具有艺术素养的现代传媒艺术设计人才,这是社会发展新的需要,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形象企划公司、产品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等热门行业就业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并形成自己的定位与特色: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理工与文科背景,依托学院的学科优势,面向信息社会,以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作为两大专业方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市场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策划、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要素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设置

数字媒体艺术是通过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基础,具有静态、动态或通过动态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形成的融视、听等综合感官体验为特征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信息时代的特征。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确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课程的协调组合是很重要的,是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了科技、艺术设计、传播等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应用。不同的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因学校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在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两大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各类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传媒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办学的主要特色在于:

(1)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以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作为基础,设立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两大研究方向。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学院学科专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系统论、突出创造性,强调科学与人文,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提倡设计创造合理、完美的生存、生活方式与空间。

(2)重视艺文结合、文理结合,学科交叉。既充分发挥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领域的优势,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将设计学科、艺术学科的优势融入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上,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加强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等的合作。

(3)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必须对接产业发展,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尽量吸收产业、行业最新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与企业合作。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等的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传统媒体的数字时代转型有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的角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二是要求学生对it技术、网络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具有敏锐性,并通过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的角度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践领域主要包括交互设计、网页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等等。本专业不仅建立完善课程体系,而且主动对接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课程的组合体现理论、知识、基础、方法、素养、设计、制作、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相互有机组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面向社会、经济、文化、数字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以我国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等为准。

4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分为两大主干:(1)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2)数字影像及应用。

核心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媒体与文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数字媒体品牌策划与设计、摄影摄像基础、立体信息处理、影视后期与特效、数字媒体产业运营、数字动画编导制作、网络游戏设计与创作、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数字媒体策划、项目管理、毕业设计等。(见图3)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全镇教育体育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镇教体系统作风效能建设暨目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遵循“服务基层、狠抓落实、工作创新、办求突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教体办的中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教育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重点工作

(一)教育新闻宣传工作

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是教育体育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树立教育体育形象、推动教育体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新闻宣传方向上,坚持积极正面宣传原则,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市级以上党政新闻媒体发稿数量,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

1、实施教育新闻宣传高层引领战略。以《淄博日报》《现代教育导报淄博专刊》《音体美报》等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为目标,加大教育宣传投入,畅通新闻发稿渠道,力争全镇教育新闻宣传在上大报、上大刊、上大台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我镇教育体育知名度。

2、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各单位主动与有关新闻媒体联系,与记者做朋友,让新闻媒体和记者全面、客观的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理解和支持教育新闻宣传,学校要向有关媒体、记者积极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我镇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解读教育政策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畅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渠道。

3、围绕教育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深度新闻报道。全镇教育新闻宣传要逐步实现由重视工作动态报道到重视经验性、典型性深度宣传报道的转变。年内,各学校要紧紧围绕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年、学校文化建设年、法律进学校集中推进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改革、全民健身、迎奥运等工作重点,突出特色,精心选题,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基层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办学经验和先进事迹。

(二)教育信息宣传工作

及时报送教育体育信息,为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实施工作决策提供依据,是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教育体育信息的报送、编发工作。各学校要围绕县、镇教育体育中心工作,及时报送、编发教育信息,努力实现信息报送由动态信息为主向综合性、调研性信息为主转变,实行教育信息报送、采用情况季度通报制度,不断提高信息报送、编发质量。继续办好《教育简讯》,创办西里教育博客及其电子杂志,加强各单位之间工作交流和信息员智慧共享。

三、常规工作

1、组织做好教育体育宣传方面的总结评比表彰工作。

2、配合有关科室做好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教师节庆祝大会、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等方面的社会宣传工作。

3、及时向县教体局报送教育信息。

2、2012年教体办各科室教育信息与宣传发稿任务分配表

3、2012年教育体育宣传考核办法

4、2012年教育宣传新闻发稿媒体统计范围

5、2012年常规性教育信息宣传选题参考

2012年全镇教育体育宣传工作计划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广告理论与实务

1《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分析

1.1课程分析

《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市场企划工作所必需的广告调查、广告策略制定、媒体计划、广告创作、广告效果监测等知识及相应技能。该课程2010年被评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2012年转化为网络课程。目前该课程已被制作成智慧职教云课堂,并向学生开放。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采用校企融合项目化教学模式。本课程以麦德龙有限公司襄阳商场(以下简称“麦德龙”)广告企划为载体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以麦德龙促销广告策划与实施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组织和安排,真实展现广告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学生通过完成麦德龙促销广告真实工作任务来习得广告策划技能。

1.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有以下特c:在认知方面,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逻辑性思维方式初步确立;思维独立性开始形成。学习状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力集中时间短;实践兴趣大于理论学习;动作性、技能性兴趣高。在媒体操作能力方面,能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获取所需信息;能熟练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在知识基础方面,通过在麦德龙“厂中校”学习,学生对麦德龙企业性质以及客户对象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各种媒体的优缺点已有一定的了解。

1.3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设计为五个项目:广告调查、策略制定、媒体计划、广告创作、效果监测。制定媒体计划属于项目三中的任务。媒体计划作为现代营销的重要部分,在《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有效地运用广告媒体。完善的战略规划和好的广告创意,需要合理的媒体选择及恰当的媒体组合来支撑,否则广告传播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本次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麦德龙“厂中校”实践3学时,校内课堂教学1课时。选用的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1.4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课程组教师经验总结和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确定了制定媒体计划任务的知识目标为了解媒体计划的原则、掌握媒体计划书的格式、理解选择广告媒体应考虑的因素、媒体组合的原则;能力目标为能根据麦德龙的客户对象特点、广告宣传目标、经费预算,结合媒体特点及报价制定麦德龙万圣节促销广告媒体计划;态度目标为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教学重点是媒体计划书的格式;难点是广告媒体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媒体组合的原则。

2教学策略

制定媒体计划任务采用校企融合项目化教学模式,综合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微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讲授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实行师生之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学生在麦德龙“厂中校”实践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要求,为任务实施完成以下资源的自学:

通过互联网了解万圣节的由来及节日主题,为完成工作任务储备主题文化知识;进入麦德龙微信公众平台了解麦德龙万圣节促销活动信息,为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做准备;登陆广告网了解广告媒体报价,为经费预算做准备;登录智慧职教云课堂手机app,学习媒体计划案例,掌握媒体计划书的格式;通过云课堂自学媒体计划理论知识并完成在线测试,为完成工作任务做知识储备。

学生完成以上资源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任务――麦德龙万圣节媒体计划书并上传至云课堂,团队之间开展互评(见图2课前学生自学)。

图2课前学生自学

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云课堂-课堂互动中的讨论功能,与同学、老师、企业导师交流讨论。

在此期间,教师完成以下工作: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通过云课堂讨论功能参与交流答疑,进行线上指导;批阅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收集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前教学环节,师生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线上教学,学生在做中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2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包括六个环节:教师检查课前学生自学情况;新课导入;教师点评学生课前提交的工作成果并分析问题,指导解决问题;学生修改完善,再次提交成果至云课堂;连线企业专家,实施远程在线点评;课堂小结。

3.2.1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点评云课堂理论知识在线测试结果;公示媒体计划案例下载量;提问万圣节的主题、麦德龙万圣节促销活动内容、广告媒体报价。以此来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

3.2.2.新课导入

播放天猫“双十一”各种新旧媒体广告,信息化时代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

3.2.3.点评成果,分析问题,指导解决问题

教师点评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展示、小组讨论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为学生完善工作成果提供理论支撑。

3.2.4.修改完善,提交成果至云课堂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工作成果,再次提交成果至云课堂。

3.2.5.连线企业专家,实施远程在线点评

在课堂上,教师联系麦德龙企业导师,通过云课堂视频功能发起多人视频群聊,请企业专家点评学生的工作成果。

3.2.6.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进行小结,梳理本次课的知识点、技能和重难点。

3.3课后教学

课后学生完成以下工作:根据企业导师的评价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工作成果,形成定稿,上传至云课堂,为完成后续工作任务做准备;登录云课堂手机app,完成制定媒体计划线上作业,并预习广告创作理论知识的课件和教案。

课前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线上教学,学生在做中学,初步习得制定媒体计划技能;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线下指导,学生在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媒体计划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由课前学生自学完成情况(30%)、学生互评(20%)、教师评价(20%)和企业专家评价(30%)四方面组成。(见图3教学评价)

图3教学评价

4教学反思

本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任务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师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5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年度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程度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二)

1、全面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负责编制中心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2、拟定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实施。

3、负责编制中心年度设备、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购置计划和维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5、认真抓好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6、根据中心工作,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分配。

6、领导、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做好工作总结、评比和经验交流。

7、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三)

1、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岗位职责

⑴全面负责教育技术中心的日常事务和技术工作;

⑵在教务处领导的统筹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建设和发展规

划的制定及落实;

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

⑷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⑵负责多媒体教材、课件制作室的管理;

⑶参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⑷负责各类多媒体教材、课件及资料的引进、收集及管理;

⑸开展新教育技术的研究,并做好普及与培训工作;

⑹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⑺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教育技术应用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

⑵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⑶参与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⑷配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做好摄像、摄影工作;

⑸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⑹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多媒体教学管理员岗位职责

⑴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的管理与使用;

⑵参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⑶负责各类多媒体教室的软硬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

⑷参与各类摄像工作;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6

一、在局领导的领导和指挥下,在科室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工作,力争将我分局新闻宣传工作提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一年来新闻宣传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摸索阶段(2010年2月前)

 

这一阶段新闻稿没有形成规模,主要依靠各业务科室就科室工作向媒体进行投稿,相互间很少沟通也没有进行信息整合和再挖掘。最重要的是没有和媒体间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不熟悉媒体公告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很多好的稿件没有被采纳。所以这一时期稿件量普遍偏少,只有不到10条。

 

(二)、探索阶段(2010年2月至八月)

这一阶段在局领导关注和支持下,展览中心对前一阶段新闻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和剖析,明确自身工作任务,研究制定新闻宣传方案和可行性措施,加大新闻报送及挖掘力度,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并多次邀请媒体工作者对我局信息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了信息员的新闻采编水平。

具体采取了一下措施:

(1)对内制定《展览中心规划宣传制度》,其中包括座谈制度、日常业务工作宣传流程、会议及活动宣传流程、媒体联络流程、奖惩制度等,为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

(2)坚持科务会制度继续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通过科务会对重点、难点、有价值新闻进行挖掘和再加工,使之具有深度和广度,提高被媒体采用率。

(3)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和跟进考核制度在请专家到我局进行写作、摄像等知识的专业培训后,对参加考核人员进行考核,对培训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巩固培训成果。

(4)对局内宣传资料进行更新及深化对已有宣传材料进行更新和在加工,必要时采取新的形势和手段进行宣传。

(5)对外也制定了相应的沟通机制和策略 

加大与媒体联系、沟通通过加强我局与广大新闻媒体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保证新闻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同时深化特邀通讯员制度,并建立起有效沟通,使新闻能够及时准确的报送到相关媒体,共同,产生组团式效果。

(6)建立反馈机制对新闻宣传(媒体单位)、法制宣传(志愿者)、规划宣传(局刊)的传播效果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查,并对反馈回来的意见及时进行调整。

(7)建立专家沟通机制利用现有资源,与专家学者建立长期联系,为今后的稿件创作提供质量保障和技术支持。

(8)下半年,展览中心准备缩短专栏刊登周期,加大新闻稿件的报送量,还准备举办一期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专版。

截止到6月16日,我局在各类新闻媒体播报新闻共

计48条,其中报社23篇,电台16条,电视台9条。

(三)、逐渐成熟(2010年8月至今)

今年八月,在现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分局同志再接再厉,深化座谈机制,积极与业务科室同志共同对新闻素材进行撰写;加强与媒体间的有效沟通,是新闻报道工作更加顺畅、高效;强化项目负责人制度,使得新闻宣传更加准时和有针对性。

据宣传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我分局共发送新闻稿件79条,位列城建工委系统第二位,接近我分局年中目标115条的目标。市政管委以363条名列第一,国土局以67条位列第三。

二、经过一年的努力,2010年新闻宣传工作将在今年宣传工作由探索到成熟再到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将存在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主要包括:

(一)新的新闻采用量目标将为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明年新闻宣传工作目标将达到165条,除去12月份(不确定是否在宣传部统计范围内)平均每月15条左右,即每周要出4条新闻(同一新闻被转载两遍算两条)。

(二)更加合理利用科室资源。业务科室的工作要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以事件的影响及作用为主线,以事件解决的问题及措施为着眼点,逐级分析,层层深入。

(三)更加合理优化宣传资源。新闻报送将更加迅捷、通畅,新闻,新闻报送的格式、内容、途径将更加正规、合理、准确。实现当天事当天报,新闻不过夜;报一条采一条,无额外沟通;保持每一周与媒体联系一次,了解最近最新的动态及新闻主题。

(四)更加熟悉业务工作。展览中心将更加了解业务科室工作,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市政基础建设、规划执法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流程,结合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部分予以报道。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7

又是早春,又到两会。时而在网上随意点击滚动不息的两会信息,时而打开报纸浏览编辑们精耕细作的版面,下意识的比较中常有所思索和感悟。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北京法制晚报的一些版面。从3月4日开始,这家报纸的两会专题报道几乎每天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版面,耐人寻味。试举几例:

一类是“2011全国两会・视觉”版,如3月4日的a5版:“分析31省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近七成提出改革分配制度 记者发现――居民收入23地承诺与GDp同步”(见图1);又如3月8日的a8版,用一个大蛋糕图解了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把居民的收入蛋糕做大(见图2)。

另一类是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直接将“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以很通俗形象的方式推到了读者眼前。

还有一类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3月6日之后,这家报纸与众不同地组织了一支专家团队,连续几天把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国情咨文一一做了对比。(见图5~图10)。

这三类版面在两会期间的报纸中显得有些特别。去年,我应邀到这家报社讲课时接触过他们的记者编辑,这支队伍的太过年轻让我有点意外。还记得他们当时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和报人到底该怎么办?现在,这群年轻人做出的这些版面其实恰恰和这个问题有关。至少,它让人感觉到报纸因为它的版面幅度、介质特点,尤其是编辑的专业化设计,所特别具有的视觉传播力。

一、优秀的视觉设计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报纸版面的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

在看到3月5日法制晚报的a8和a9两个版以后,我特别上网搜索了一下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报道,发现仅有几家专业性报纸近期就此采访过专家,发的也都是单篇稿件。相比之下,法制晚报这两个整版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结果。a8版“我国人均GDp已破3000美元跨过红线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对比各国历史――突破怪圈美国用了十八年”,a9版“如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外专家各执一词观点集中在创新和增收还给出了时间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十年磨一剑”,无论在内容的组织还是版面的设计上都堪称“独家”。新浪、腾讯等多家网站都转载了这两个版的内容,但在网页上呈现出来已经与报纸版面所传递的意义有很大差距。在单纯文字报道的网页上(见图11)看不到原来版面上最生动的图示,也看不到标题字体字号的区分和色彩的变化,不仅读来毫无趣味,甚至还有些让人费解。因为这些文字原来在版面上是配合图型出现的,网站拿掉图型只留下文字,信息量大减不说,有些地方还让人看了一头雾水。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报纸因为版面篇幅较大,能够将多种版面元素综合运用,而且因为容量有限必须精编,因此,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留白等等共同构成了新闻的全部编码。编辑的视觉设计水平越高,版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越强,对主题的表现也越有整体性和艺术性。报纸的内容移植到新媒体上,除了那些能完整保留版面全貌的数字报纸,其他形态都有可能因为页面限制或者介质差异而不能保存所有的版面元素,这样,新闻的意义很可能就会丢失一部分,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便是数字报纸,也会因为电脑显示屏的限制,无法给读者以纸质版面的整体感受和阅读。我在编辑课堂上就发现学生们阅读数字报纸并不能把握报纸版面的元素,他们甚至无法分辨大报、小报、瘦报等等的版面差异,更难以理解报型和版心大小对于新闻设计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编辑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作为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环节,实际上使视觉设计与思想和内容在某种情况下画上了等号。优秀的视觉设计不仅能够最好地表现思想和内容,实际上它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的一部分。在报纸迫切地拥抱新媒体的时候,如果丢失了报纸版面所特有的整体性的视觉设计,是否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某种新闻生产优势?如果我们珍视报纸版面的这种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让它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呢?这显然是新闻编辑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二、视觉设计是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建构,但所有意义建构都必然以编辑策划为基础。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传播终端,新闻编辑如何提高策划能力?

在两会报道中,“十二五规划”是各类媒体都关注的一个重点,不少媒体直接刊播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些还邀请代表委员们配合进行了解读。法制晚报3月4日的a5版却出人意料地把31个省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和统计,结果发现,23个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其中甚至有6个省份提出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发展。比较还发现,21个省份提到了分配改革,9个提到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编辑将这些发现以“三大集团”的图示非常形象地告诉了读者,图中标注了每一个集团中的省区名称和相关数据,并对三大集团的划分标准有所说明:第一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均超或有一项超GDp目标增长的6个省区,第二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与GDp目标增长率同步的14个省区,第三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有一项低于GDp目标增长率的3个省区。在这张集团分布图的左下角还制作了一幅“发达国家GDp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比”的小柱状图,并对数据来源做了说明。

这样的版面实际是编辑策划的产物,而且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一次策划性报道。版面上的署名证明了这一点,除了版面编辑、美编和校对之外,还署了四人的姓名,包括负责文字撰写的记者、负责数据统计的记者、负责制图的编辑和一位协助制图的编辑。另一块蛋糕型图示的“视觉”版(见图2)也同此一样,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

这些版面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新闻事实(如“十二五规划”)的报道,它已经超越了事实描述的层面,而是以视觉设计表达编辑部对事实的比较、研究和价值判断,是新闻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正如有位西方学者所言,“媒体的设计反映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版面设计的标准已经从传统的新闻范畴转向了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分析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发现,“新闻报道不仅赋予自然事件以公共事件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赋予其特征,因为新闻报道通过对事件特殊细节和‘特色’的选择性披露,帮助公众形成了关于事件的定义。”对于报纸编辑来说,通过视觉设计,不仅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形象化解构,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材料中理清其内在的关系和逻辑,而且这种设计本身就在赋予意义,引导公众形成“关于事件的定义”。

作为最古老的新闻媒体,报纸因为版面的特殊性而在漫长的编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版面语言”运用的经验和技巧,而且中外报界无数的优秀版面都证明了其背后的编辑策划是视觉设计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图片的选择、剪辑到标题写作,从示意图的设计到色彩和留白的把握,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一个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见解的编辑,不可能设计出赋予事件以意义的版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意义建构,电视画面、网页与报纸版面的差异非常大。今年2月,传统媒体巨头新闻集团和移动互联老大苹果公司联盟,推出全球第一份ipad版收费报纸《日报》(theDaily),在视觉设计上的突破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今天,报社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了印刷机以外的地方,当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成为报社的新闻终端的时候,由报纸开创的“版面语言”对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意义?习惯了在版面上施展才华的编辑,又如何把自己的策划功力和设计艺术延展到越来越多元化的新的媒体上?

三、版面视觉力出自于以编辑为核心的集体创造,这个“集体”已经超出了“媒体人”的范围,如何利用新技术和社会资源提升视觉传播的水平,是有待重视的课题。

法制晚报从3月6日开始连续多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比”版面,无一例外地在每块版上列出了“专家支持”的名单,累计下来,是几十号人的一个“豪华阵容”,其中有研究美、俄、日、韩等国问题的社科院研究员、大学教授,有国外高等学府的国际问题专家,也有国外媒体负责人和驻华记者……显然,像“本报参照美国情咨文解读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一个强调含金量一个寻求竞争力中美重经济就业最当先”(见图4),“温总理连续三年突出关注民生奥巴马呼吁公众追寻‘美国梦’中国追幸福美国忙脱困(见图5)”这类观察角度和基本判断并不是记者编辑的个人观点,而是在专家支持下的集体智慧。当然,对这一系列版面的内容和视角是否全面与适当,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这种建构新闻意义的操作模式和技术线路是值得肯定的。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微传播;新媒体;教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38-03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1]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主流传播方式。这些变革和变迁重塑传媒环境,挑战传统新闻教育,不少高校除在原有新闻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课程之外,还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内容、方法及实践体系等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新要求,为此,新媒体实务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新媒体实务教学的课程多是以“新媒体实务”或者“新媒体业务”统称,并未将“实务”以具体不同的课程划分,在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发展之初也未尝不可,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新媒体实务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操作中,新媒体实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运营等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产品策划、设计、内容编辑与制作、形式设计、推广、营销等工作,涉及新闻采编、页面制作、文案写作、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

(一)以“微传播”为主线,重新明确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

传统互联网浪潮下,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较早开设了网络新闻业务课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实务课也适时被众多新闻传播专业纳入到专业课程中,虽然内容有所优化完善,但大多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基础上,略增手机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总体内容设置基本一致。

据统计,当前关于新媒体实务方面的教材多达二十余种,出版日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部分教材在章节上增加了博客、微博运作的内容,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客户端等产品鲜有涉及。例如,近年来风靡业界的HtmL5动态新闻,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业界发展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也难以在众多教材中觅得身影。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也需适时延伸、优化和调整。文华学院新闻系教师及时关注和搜集相关的业界动态,通过大量典型鲜活案例,深入解读新媒体实践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与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设计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服务号?HtmL5新闻专题如何制作?数据新闻如何创新?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如何评价和提升?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效对接。

(二)以“小前言”贯通课程群,有效整合新媒体实务课程群

文华学院依据微传播背景下新媒体实际运营,对新媒体实务课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围绕新媒体的写作、策划与制作、运营与推广三大业务内容,开设对应主体课程,并辅以摄影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与编辑、数字录音技术、Flas制作、数据新闻制作等课程,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课程群以设置上的延续性和课程间的互动性,带动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革新。虽然在实际运营中,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很难真正分开,但从教学角度来划分,有必要对整个运营流程进行梳理并合理规划各部分内容。

为贯通新媒体写作、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三个主体课程,各课程需设置一个独立又联系的“理论小前言”辅助学习,实现主体课程联而不黏。

二、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不断拓展资源合作平台

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资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这些课程,了解业界动态,在整合课程群基础上,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立体化拓展资源合作平台,运用不同教学资源平台诠释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新媒体实务资源群包括以新媒体(融媒体)实验中心为基础的硬件资源、从校园到社会的新媒体资源、从“送出去”到“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等。

(一)以校内实验中心为基础,充分挖掘校内新媒体实验室资源

建设或整合已有的实验室,构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交互式新媒体实验室。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原有的实验室及网络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由微媒体+app+户外屏+成果数据库构成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形成特色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体系。

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是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价值,功能涵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基地,有效整合校园新媒体(包括官方新媒体如网络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或者课程认知来说,这一步必不可少,也只有在校内媒体上才更容易实现。新媒体实务课程资源群建设以新媒体实验室为基础,从校内新媒体起步,逐步迈向校外新媒体。

(三)以拓展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为目标,努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与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与业界紧密相连,了解业界实际运作,还可以搭建起功能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新媒体资源平台。校外新媒体平台除了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践和实习外,还可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建。比如针对某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做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诊断,提出完善的运营方案。文华学院新闻系新媒体创新团队对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游襄阳”微信公众号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拿出整体方案,就项目合作达成意向。

另一方面,激活“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目前,新媒体实务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沟通。新媒体实务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送出去”是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校园,到新媒体机构带职实习,参加新媒体的一系列流程实践业务;“请进来”是大量聘请业内人士或定期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随时带来最新的业内资讯和经验,此举给课堂注入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为了跟上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变化,跟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创新的脚步,新媒体专业的师资也要重新组合搭配。专任教师与业界兼职教师搭配、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就拥有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不断丰富师生实践载体

新媒体实务教学以实践为主,形式和层次单一的实践模式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因此需要构建形式多样和层次多元的实践群,以丰富的实践载体来保证教学效果。实践群设计围绕三个层次依次展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

(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很强的新媒体实务课来说,亦是如此。该部分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调研、策划、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实现对典型新媒体案例的系统研究分析,为学生后续项目参与和更高层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项目参与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是基于前期课堂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项目参与式实践模式是:项目导入,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根据项目展开过程进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体验学生形成与项目实施阶段相对应的方案以组为单位进行,将成果班级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完善方案教师单元总结与项目方反馈项目方案实施方案完善与实施。“项目参与式实践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项目引导和管理者身份出现,学生则以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这就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实践和职业体验一体化特征,有利于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2]137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微作品大赛、新媒体运营大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体验。以赛代练,既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和专业能力养成情况,又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实现日常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融合渗透。

(三)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下,新媒体实务教学中的初级内容比较容易付诸实践。但对于更高层面的实践,却难以通过纯粹的教学、校内实践以及项目实践完成,还需要到更高层级的校外新媒体单位去实践实战。以微信运营实务为例,从入门期(0粉丝)、起步期(0-1000粉丝)到发展期(1000-10000粉丝),可较好地在校内实践,并且大多是师生一手创办微信公众号,从策划、设计、内容都可以体验完成,从后台到前端运营者也比较熟悉。一旦要涉及到真刀实枪的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就需要到处于运营期(10000-50000粉丝)和商业期(50000以上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真正实现。由于校内载体和自办新媒体载体难以模拟复杂的传播环境,因此新媒体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实现方面的实务教学只有走到真正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战案例和经验积累,才能得到真知、实现提升。

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院校提出的CDio最新教育模式,“以练代学”和“项目化教学”可以增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81文华学院新闻系不断探索和丰富新媒体实务课程群,大力推进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与专业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融合创新,以多元化的实践载体充实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四、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成果

新媒体实务教学与专业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是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和成果的重要支撑。

(一)开辟专业建设新路径。课程发展以专业发展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体现一个专业的进步和成熟。文华学院新闻系从2007年起着手进行以媒介融合为主旨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传播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初,本专业将专业定位从媒介融合再向前进一步――落实到新媒体实务技能培养上,从而为媒介融合的专业定位从行业理念着陆到具体的行业岗位上,找到新的专业特色生长点。

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微博、微信、app制作和社交媒介运营管理,简单的新媒体课程增加和原有新闻专业改造已不能满足众多新媒体要求。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于此,文华学院新闻系积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快推进新媒体实务教学建设,并对全国新媒体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努力打造与同类院校新媒体专业的比较优势。

(二)实现师生团队教学相长。新媒体实务课程群的涵盖写作、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动画制作、数据挖掘等,涉及实务较广。目前的专业教师授课尚能从事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教师的软肋。为破解这个难题,文华学院在新媒体实务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上充分考虑课程需求,从中文、广告、计算机专业吸纳相关教师,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改进。

在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中,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学生团队作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坊和新视听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不是一时的团队组合,而是有梯队、有承接、有延续的。该工作坊坚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参与和校外实践为方式,积极承接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业务。2015年初,工作坊为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所做的策划运营方案,得到业界同仁的好评和采用。

(三)构建原创新媒体产品和案例库。除了注重专业建设和师生团队建设成果,原创新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一大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些新媒体产品将新媒体实务技能掌握情况运用实践的最直观表现。文华学院新闻系师生团队创建了“文华新闻”官方微信、微博以及37度人物微信公众号、枫华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正在建立学生作品库、课堂教学案例库等。这些原创新媒体实务教学成果,既锻炼了学生对新媒体产品的全程把控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新媒体类型,实现校内外实践资源和平台的共享。

“这是微传播时代的最新数据:微博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媒体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4]25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努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新媒体实务教学改革,推动专业教育创新,真正实现新媒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15].

http://.cn/.

[2]李艳平,王姗,周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5(5).

[3]耿延宏,张秀琴.CDio理念下研究生外语教学体系重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堂教学创新;三位一体教学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经历了近几年浮躁的初始发展阶段后,应该归于理性,认真思考、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内涵,体现特色,适应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009年国务院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娱乐产品等新兴文化业态。《规划》的出台给高职院校艺术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多媒体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及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与时具进、适应发展的挑战。

首先是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与要求。2011年我们走访了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12家多媒体行业,认真听取了其对媒体市场的剖析、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通过调研我们及时掌握了目前媒体传播市场的发展情况及行业前景,了解到这些媒体企业的核心技术岗位以及急需的技能人才类型。目前主要有5种多媒体职位较紧缺:

1.1影视制作,要求熟练掌握常规的影视制作和特效软件,熟悉影视制作流程,最好还具有高水平的创意和策划能力;

1.2网页设计与制作,要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包括构成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应用等;

1.3多媒体创作,精通各种视频和音频的剪辑;

1.4多媒体动画设计,该类人才市场需求很旺盛;

1.5媒体策划与创意,该类人才是融合策划与创意的复合型人才,类似于项目管理人才。这些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培养创新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挑战。我院多媒体专业开办五年来,基本上每年都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过去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多媒体专业办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培养目标需重新审视;其次培养模式必需坚持多元化;再次课程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最后是“双师”素质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综上所述,政策机遇、市场需求、建设现状对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媒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了专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建设者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多媒体专业实情与行业需求,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定位方案结合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2.1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学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为做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积极开展各种行业调研。本专业坚持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市场职业岗位,剖析所需的职业技能,来设置教学课程。其次是专业指导委员会调研。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最后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通过调研,收集行业发展的动态与信息,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评价与要求。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专业设置和建设更加适合于行业及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调研学习及学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向概括的定位在多媒体综合应用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影视媒体(媒体策划、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短片制作)设计人才和网络媒体(网页界面、网络广告)设计人才的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又以影视媒体设计人才培养为主。影视方面主要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理论知识与素养,能从事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媒体策划等工作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网络媒体方向主要培养的是网站设计(美工)、网络动画设计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方式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职场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推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无锡职教园公共实训基地,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2.2.2聘请企业核心技术人员执教,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综合技能,顺利实现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变。

2.2.3加强校企合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边工作边学习,培养专项技能,实现顺利就业。

2.2.4依托学生工作室,用工作室的形式带动专业学习,通过真实课题和参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3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结合设置多媒体专业课程结构。

首先专业基础课是培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为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有《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其次专业方向课是培养学生就业岗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为注重培养岗位专项实践能力,设置两部分课程:一是影视方向以《影视概述》、《摄影摄像》、《影视编导》、《影视灯光》、《影视画面语言》为前修课程,以《影视场景设计》、《影视编辑》、《影视特技制作》、《三维数码设计》为后续课程,结合《影视动画设计》、《影视短片制作》等实训课程,形成满足“影视制作”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二是网络方向课程以《信息技术》、《网站美工设计》等为前导课程,以《flas设计》、《网络媒体与网页技术》、《动态网站技术》为后续课程,结合《网络动画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等实训课程,形成满足“网站网页设计”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最后是专业选修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彰显专业特色

结束语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琛.实用性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研究,2011(14):185.

新媒体新年工作计划篇10

我来竞聘,是因为我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善"学"。七年来,我善于学习和思考,并不断地自我提升。工作给予了我学习探索的动力,学习赋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盗版的泛滥是当前声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扰。我以城建档案馆的标志作为水印,设计了一个新型算法,嵌入到数字图像中,作为版权的保证。实践证明算法是相当可行的。学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满了激情。我的论文在答辩中被评为唯一的优,不久又被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录用。工作和学习的互相促进,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价值。

除了善学、会管、能写、够专,我还具有反应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这一点,也是多媒体工作室主任应有的素质。

我来竞聘也有两个不利因素。第一是我的性别。由于摄影工作对体能的高要求,人们也许会认为这一职位应由身强力壮的男士来担任。但是,我认为,除了身体条件好以外,还应有过人的魄力。这两点,我都具备。我年轻,我的字典里面,没有娇滴滴三个字。外出拍摄,不管多累多苦,我都不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退缩。曾经两次,我随林市长外出视察,由于我的突出表现和善于抓拍,在一群身材魁梧的摄影记者里面,林市长都唯一地注意到我,并亲切地询问我的单位。当我自豪地说出城建档案馆时,我不再感到,性别会成为影响我工作能力的障碍。

第二是我的性格含蓄,不爱张扬,不大善于在人面前表现自我。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决心工作上要多向馆领导汇报,在领会上级精神的同时让领导知道自己的想法,同事之间多作沟通和思想交流;生活上学会推销自己,化被动为主动。

假如我竞聘失败,那说明有很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够。我将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积极愉快地工作;假如我竞聘成功,我会全力以赴,实现心中的蓝图。我的工作设想具体有a、B、C、D四大计划:

a计划(accumulation)是集腋成裘计划。主要内容是多途径、多渠道地搜集声像档案。首先要依靠自己,主动出击。继续跟踪拍摄一批重点工程;积极配合规划局和建委完成重要会议活动的拍摄;完整系统地搜集规划专项工程例如番禺南沙开发区、生物岛、城中村改造的声像素材。第二,开辟声像档案搜集的新途径,逐步加强多媒体工作室对声像档案业务指导的功能。改变"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方式,制定声像档案的接收标准,依靠基层网络单位,征集声像档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相信,a计划能够及时而有效地丰富我馆声像档案的内容。

B计划(Business)是商业运作计划。我馆声像档案忠实地记录了十多年来广州城市面貌的变迁,是在座各位共同拥有的宝贵财产。B计划是凭借已有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产品,并借助商业运作的模式,开展有偿服务。B计划利用馆藏声像档案的不动产,创造具有市场价值的多媒体产品这一流动资产,将为我馆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C计划(Cooperation)是跨部门合作计划。横向交流,纵向合作是C计划的宗旨。首先要密切与本馆内各部门的合作。近期来说,对内合作计划有三个内容:第一,与编研部合作,编辑一条专题片,宣传档案馆建馆20周年。另外,提供编研部编辑画册和筹备网站所需的声像资料;第二,与监督指导室合作,增强声像档案的业务指导职能,在网络单位征收声像档案;第三,与技术开发部合作,参与数字档案馆中数字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向我馆和市规划局的相关用户提供城建声像档案的多媒体查询系统。合作计划的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外合作。第一,强调主动服务的观念,与市建委、市规划局合作。积极配合政府决策部门,制作规划方案和国际招标所需的电视专题片。第二,讲求互惠互利,各施所长的原则,与电视台、报社等大型媒体机构合作。利用媒体优势和本馆资源,开展宣传策划活动。第三,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为原则,和城建系统的兄弟单位合作。通过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多媒体信息交流的活动,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保证跨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D计划(Digitization)是数字化计划。概括地说,D计划有两方面内容:其一,多媒体信息的建库工作。多媒体建库方案将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图像采集和压缩技术、数字多媒体安全技术、光盘海量存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将我馆现有的城市建设声像资料转换成电子文件,建立城建声像数据库,服务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其二,多媒体信息安全工作。运用信息隐藏和信息加密技术,在数字图像中嵌入数字水印或电子签名,以此作为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版权保证。由于本人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我相信我馆的多媒体信息安全工作能在同行业中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