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54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1

关键词: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构想

Designandmanufactureofspecialdressasaprofessionalrequiredcourses,thestudentsbecomethedressdesignmajorrequiredcoursesof.inviewofthefeaturesofthecurrentstudentlearning,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curriculumproblems,enumerateditsexisting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putforwardonthebasisofthe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reform,curriculumreformandtheideaofcore.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在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的立体裁剪课程基础上逐渐发展过来的,将礼服设计与立体裁剪相结合,针对服装专业学生的专项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服审美及设计方法,并在实际设计中有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礼服设计的方法和审美特征,提升礼服的设计与造型技术,有效地提高动手能力与思维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特色

本课程结合课内操作实验课,共48课时,8课时的课内实验。将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主要包括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以作业训练为主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完整地贯穿下去。课内教学贯彻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设计操作能力。课堂练习设计从易到难,由浅及深,配以课外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该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礼服设计应用能力的课程。基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针对性

本课程针对服装专业学生涉及到的礼服设计与制作进行专项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服设计与制作技巧,并能够将之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

2.基础性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3.系统性

本课程结合课内操作训练,主要完成包括礼服设计与制作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从基本的知识、设计原理到基本的设计表现,内容系统而科学。

4.应用性

内容侧重于礼服设计与制作的特点及应用。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设计与制作的的特点,熟练掌握礼服造型表现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作实践能力。

5.积累完备性

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完成大量的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借助相关科研完善教学资料、理论积累。

二、课程的不足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礼服设计课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但主要侧重与设计,而没有将设计与立体裁剪,制作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地讲授礼服设计的具体过程和实现。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操作制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本课程符合国际潮流的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清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得到认可。由于课程在设计教学中作为教学必修课的传统课程,在国内的同类课程中与后续设计课程连贯性较弱。因此本课程中注意对实际作品和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作业与专业设计紧密结合,在课程进行中主动于后续专业课程相联系。做到丰富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实践性与与分析性的结合,与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前例。

与同类课程的比较本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全新的课程,本课程从教材到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重新做起,同时可以借鉴的成果较少,因此本课程的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资源方面有待充实。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应更加系统,将课程实习与理论更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教材方面的建设,使得学生从系统的教学理念中深入地掌握礼服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三、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如何将设计与制作课程融为一体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鉴于目前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课学习的特点,本文从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列举出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及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大要点。

1、基于课内操作训练环节的教学改革

课程在授课中加强课内操作训练教学环节,一共8课时的课内实践环节的操作训练,根据教师安排的课内实践指导书,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力求设计与制作密切接轨。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

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新教学大纲明确且系统。教学以理论授课、示范讲解操作以及课内实验结合,改革以往只重理论的单一设计教学模式。

四、建设构想实施

1、教学内容建构方案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科专业必修课,同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礼服设计基本理论的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制作过程以及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应用与表现,使学生掌握礼服设计的造型、制作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示范讲解操作与设计制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安排方式,让学生实际操练,实现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上课主要集中在立体裁剪教室和工艺实验室进行,将设计与制作较好地连接起来,达到教、学、用的有效特点。

3、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主要有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操作训练习题,结合一些实际的设计制作款式将礼服设计与制作应用于服装以此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上课主要集中在立体裁剪教室和实验工艺室进行。分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分步骤,分项目地进行实践,使其有机结合;协助健全服装制作与工艺作室,满足学生真实实践的要求;量身定制系统教学案例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强化对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款式、结构、缝制工艺等的设计以及制作材料的创造性运用综合表达。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本课程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指导,着重探讨嵌套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采用讲课、模拟操作、实际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课件、各类专业软件及网络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动态,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操作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操练,实现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服装企业参观、实习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乐趣与意义,并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策划工作,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时尚教育技术,讲解礼服造型特点的处理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礼服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上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立体裁剪训练、设计与制作训练的教学方法同时进行。各类专业软件及网络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礼服设计的时尚的动态,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教室的课程讲学,有效地利用学校基本的硬件设备实现礼服设计的表现和实现的实际操作过程。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时尚教育技术,示范讲解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处理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

本课程结合设计实践,主要完成包括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概念、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色彩与图案的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色彩与图案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首先讲述色彩与图案的特点以及其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性,使学生对色彩与图案作为设计要素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接着阐述色彩与图案在设计中的特点,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表现来进行色彩与图案实际运用和表现手段的分析和探讨,强调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实用和艺术并重,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应用间紧密融合和完美呈现。

教学内容安排从基础的服装色彩与图案基本概念到服装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最后是服装色彩的应用与表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结合成衣色彩设计与搭配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在实际应用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结合成衣图案的设计了解服饰图案的应用形式以及应用类别。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理论和操作训练相并行的特点,理论课18个课时,操作训练课30个课时的设置,在加大操作实践的力度同时,保证理论课的数量。以教带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更好地获得课堂教学的设计体验和实践经验。

6、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在松江大学园区建立专业服装实验室,配置立体和平面裁剪的教室,工艺室,提高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的实验教室,结合礼服设计与制作的表现,实现其工艺。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有具体包括:设计专项练习,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设计;分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分步骤,分项目地进行实践,使其有机结合;协助健全服装制作与工艺室,满足学生真实实践的要求;量身定制系统教学案例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强化对学生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境:在大学园区建立专业服装实验室,配置立体和平面裁剪的教室,工艺室,实现动手能力。

结语

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就将设计与制作有效地连接起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立足于先有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逐步充实,实现应有的构想。对于目前来说,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改革与构想的实施总体归纳为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的实施。本课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汲取精华,借鉴已有的成果,虽然课程的建设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相信只要遵循科学的规范的教学思路以及将设计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改革核心贯彻始终,最终定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课程的应用价值并将其作用在其它的设计课程中有效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健.礼服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8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2

关键词: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改革;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成衣品牌的日益增多,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的成衣品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成衣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设计元素的配置和创意上,色彩和图案作为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成衣设计上的表现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亮点。服装色彩与图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其对后续的服装设计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与图案的审美修养以及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为重任,通过对色彩与图案基础知识的学习,色彩与图案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设计应用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色彩与图案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偏重学生的设计艺术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在强调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创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应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具体对待,鉴于目前工科类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不合理

以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基础训练,服饰色彩设计上主要着重色彩的配色原理以及搭配,图案主要偏重图案的造型以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从理论到形式,教学内容偏重形式和教条,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色彩与图案设计特点,设计训练的内容也多以基础的色彩配色与图案表现为主,强调学生的画面表现能力和艺术张力,较少涉及实际色彩搭配与图案的应用,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理论脱离实际,在实际进行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老套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ppt演示讲课,间或进行一些课堂设计训练,学生的色彩与图案设计以手绘表现为主。理论课和课堂实验

交叉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一些基本的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础特点和表现形式,但传授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学习缺乏创造和表现。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纸面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学生练习教师课堂辅导讲评为形式,方法和手段符合现有教学条件,但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体验,以至于色彩与图案课结束后对后续的实际成衣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3.脱离实际

理论与课堂操作训练的课程侧重点偏重于书面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运用,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使得学生只能从纸面上、教材上去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同时使得他们本身对绘画能力的欠缺而对课程失去信心,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提升审美以及创作的能力。

原有的课程结合课堂练习对色彩与图案做了一定的课程设置,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表现能力,但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基础训练较少涉及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体验的过程,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真正进行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的体会也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上。

二、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1.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大多以有绘画基础背景的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有完全绘画零基础的工科类学生,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重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一定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辅以应当的教学内容,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

2.基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3

[关键词]循环;逐步细化;计算机思维;通项

作为大学计算机通识教学的一部分,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循环则是其中的难点。导致学生说难学,教师说难教。

一、循环是程序设计本课程的难点

循环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难点,它主要体现在:(一)数学逻辑思维性强,在循环程序设计时,往往涉及大量的数学逻辑思维,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有限的重复,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是编写代码前最重要的任务。(二)循环程序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循环程序设计的灵活性比起其他的方面高许多,在程序设计时,如何根据题目或者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困惑的现象

(一)由于循环程序设计的特点,逻辑性强,构建数学模型灵活多样,解决方案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课时不多,以通识课的方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会构成一定程度的懈怠,导致课前预习不足,课后复习不佳,对于要求较高的循环程序设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二)学生的基础不同,它是由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同,原有的地方差异导致的高中信息课程开课不一致,学生对程序设计在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体现不一致。

三、教师教学的困惑

(一)学生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上不一致,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时,反映出上述特点的集中和放大,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表示教学内容难,听不懂;甚至放弃该课程的学习。(二)教学资源的层次性由于循环程序设计的特点是逻辑性强、问题多样性,并且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编程要求因地制宜。在教学环节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考虑他们的特点,提供符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因此,提供多样性的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资源的层次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求同存异,保证教学效果,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案例教学法的活学活用

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典型的、有特点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循环程序设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配置,引用相应的有特点的案例,是循环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对案例教学要活学活用,要通过案例,反映程序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变成案例就是案例,学生的编程循规蹈矩,不能活学活用。让学生了解自动化是计算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循环就是在有条件的重复中自动完成人们赋予的任务,从而掌握循环编程的基本要求:了解问题及需求,逐步细化,构建通项,最终掌握循环编程。

五、兴趣引导,激发创造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兴趣不高,产生的原因有:(1)畏惧,因为原有的数学基础不踏实,认为程序设计难,敬而远之;(2)退缩,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发现循环程序设计相对复杂,程序设计方法多样,没有产生兴趣,慢慢退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学生的创造性上下工夫,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六、目的明确,求同存异

在教学过程中要存同求异,教学目的明确,在大部分高校,《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通识课,学生较多,课堂教学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环境、教学特点非常清楚,课前应充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基础,求同存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七、循环程序设计的核心

循环程序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循环,周而复始地循环。在程序设计中,循环解决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地重复,有条件地退出,这就是循环的本质,而通项、逐步细化就是我们在编程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总之,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畏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面临的问题较多,跳出只教知识的局限性,在更大的方向,更符合当前形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宪文.基于教学多样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高职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但基础参差不齐,总体水平相对较差。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学生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为何要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相对于其他与考证相关的课程而言,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课程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绪论"都要谈到"为什么学"、"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笔者介绍在"绪论"这一章节时,以几个例子为背景,介绍机械的发展过程。如"牛拉耕田"、"拖拉机耕田"到"现代农业机械","马车"、"普通汽车"到"现代汽车","手摇纺车"、"传统纺织机械"到"现代纺织机械"等,通过这些学生容易理解且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懂得现代机械是在传统机械的基础上集成了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等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现代农业机械"、"现代汽车"、"现代纺织机械"等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机械仍然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作为工科学生必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日后技术革新打好基础。这样的讲解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学",树立"机械不会过时"及"机械是有用"的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

2.内容整体性的把握。例子是诠释理论、概念的方法之一。现行教材中例题都是给出一些已知参数,设计另外一些参数。笔者认为,这样的例题讲解不易使学生整体掌握该类设计,若将这类例题讲解扩大为该类设计的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一对斜齿圆柱齿轮"设计为例,题目一般给出斜齿圆柱齿轮传递的功率、输入转速、传动比等已知参数,要求设计该对斜齿圆柱齿轮。对于这样的设计题,笔者认为应当从该类零件设计的第一步做起,即为何选择斜齿轮,由此与前面所学的的直齿轮特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印象深刻;第二步介绍传动比,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人的经验是传动比应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且过大过小会有什么问题?当电机输入和用户的输出一定,传动比过大时,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然后转到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式、齿轮齿数的选择等,最后根据强度条件确定其余参数。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设计方向,即使条件改变,仍然能通过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3.关键内容的提炼。《机械设计基础》前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三大类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中各类机构又可划分为很多种类。后一部分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其内容繁多,学生普遍感到没有头绪。因此,教师必须需要牢牢把握教学主线。下面笔者谈谈对各部分内容讲授的一点体会。

以"齿轮机构"为例,这部分又可分为"标准齿轮"、"变位齿轮"两个内容。它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多,是其他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不能相比的。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了"渐开线特点"及"齿轮齿条啮合特点",如只要准确理解了"渐开线特点",特别是渐开线在基圆做"纯"滚动这一特点,就容易理解渐开线齿廓啮合时"啮合线为定直线"、"定传动比传动"、"可分性"等特点,以及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连续传动的条件"等内容。同样,只要准确理解了"齿轮齿条啮合特点",特别是齿条的渐开线为直线这一特点,就容易理解齿轮的加工原理、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等内容。所谓"纲举目张",在讲授过程中时时和"渐开线特点"或"齿轮齿条啮合特点"相联系,抓住主线、突出重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容易理解,不会有"繁杂"的感觉。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数字电子电路;教学辅导

根据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电路》这门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更要求把这些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教育的学习又不同于其它普通大学的学习,它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辅导为辅,运用各种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如何让学生把这门课程扎扎实实的学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怎么利用有限的面授辅导和课下的助学来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辅导方法,供大家参考。

1准确把握本课程的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

数字电子电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开放教育学生都是来自于实际工作岗位,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要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就必须准确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辅导,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该门课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系统性比较强: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作铺垫,先要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电路”等课程,只有这些课程做基础,才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内容;二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比较成熟: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相当快,新器件、新电路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也是让人瞠目。但它的基本理论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所以,我们在课程学习中,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一些术语,掌握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为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三是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数字电子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型的电路,都可以做成实际应用的装置,所以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本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数字电子电路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这门课程还将仿真软件应用于数字电路中,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数字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和简单设计的技能,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注重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体化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做好教学辅导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依据。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课程的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每个学期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工作单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因地制宜的定制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程度,根据各个知识点或是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侧重面授教学或网上教学。

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就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基本情况介绍。这个部分包括本课程的性质、所占本专业课程的学分、课程的地位以及教学目的等;二是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这部分包括课程的基本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知识点在教学上的要求等;三是课程教学媒体资源。这部分包括教学媒体的数量、内容以及教学中的作用、媒体在教学辅导以及学生自学中的分工、如何使用等;四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这部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等;五是教学安排建议。这部分包括面授辅导的内容、次数、时间及形式,实验安排,课程讨论及作业和期末复习等。

一体化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检查、监督和评价过程,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形考成绩来分析该一体化教学方案可行性,并且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

3面授辅导课突出重难点和关键

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解释疑惑,帮助学生理清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重点讲解本课程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本课程扫清障碍。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很多,比如说组合逻辑电路这章,这部分内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及其应用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三个方面,重点是用mSi最小项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所以要给学生指出,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要掌握好用函数式对照比较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再例如门电路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根据给定逻辑电路列出真值表或写出逻辑表式,继而分析电路的逻辑功能。而一般设计方法就是,是根据真值表(功能要求)画出逻辑图,所以,熟练掌握逻辑函数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是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4实践课突出实际应用

数字电子电路课程实践性很强,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型电路,都可以做成实际的装置,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实验来完成。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用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实验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实验要求有几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器件手册的能力;二是根据技术要求,要具备初步选用合适的元器件,组成实验电路,并且要有调试的能力;三是要求学生具有初步分析、寻找和排除电子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四是要初步具备应用eDa软件工具分析和设计简单数字电路的能力;五是初步具备自行拟定实验步骤,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条件,我们共安排实验6次,其中,综合性实验安排两次,主要是检验学生设计、分析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安排学生综合性设计实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的实验内容,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的选择,要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单项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以往教学辅导效果和学生实际,随时完善教学辅导内容,改进教学辅导方案,因地制宜的做好本课程的教学辅导。

【参考文献】

[1]肖永刚,李明华,等.高职《数字电子电路》课程教学之我见[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2(6).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6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思维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传动及其设计的基础知识的课程。几年来,通过给大专、高职、中专学生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系统性不强,参数、图表多,无从下手。加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对一些机构的结构和原理难以想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根据学生实际,从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的探讨,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纠正,帮助学生探索出能适应本课程特点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从教学方面来讲,我有以下体会和做法

1、讲清课程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是以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研究思路。即:零件、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动、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及分析设计准则强度计算公式(设计公式)设计过程、设计步骤。每一章都是以这一条主线来研究的。从整体来看,各章之间又以“机械设计”这条主线来贯穿,使整个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职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工程应用及安装维护上。对高职学生来讲,除了掌握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工程应用及安装维护外,还应掌握设计过程、步骤等内容。

2、教学中应贯穿“少而精”的原则

贯穿“少而精”的原则,就是要分清课程内容的主次,处理好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关系,突出重点,讲清最重要的和带规律性的内容,其余部分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学,再答疑,给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不爱听,又不易掌握。例如:在齿轮传动部分的讲授中,应着重详细地讲解圆柱直齿轮的齿廓啮合特点、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内容。直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其它特殊齿轮,如:斜齿轮、锥齿轮等就可少花时间,或者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掌握了通理,特殊内容也容易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研究齿轮的强度问题时,先做了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建立力学模型,把齿轮看作纯弯曲的悬臂梁和两个圆柱体接触这样的力学模型,暂时撇开一些次要的因素,应用力学知识推导出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齿面点蚀强度计算公式,再考虑一些实际因素,引入能反映这些因素的系数,即:载荷系数。这种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对其它零件、机构的学习也同样适用,特别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也经常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工程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3、充分应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各种手段,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机构、零件的模型、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使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这些结构的感性认识,为知识的“迁移”建立“台阶”,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在讲棘轮机构、槽轮机构时,如果采用教具模型进行演示,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其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有条件也可穿插录相,使学生对各种机构、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有深入地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讲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时,可利用录像进行教学。另外,也可引入Cai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节省了板书时间,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处理好各种教学手段的相互穿插、补充和直观教学时间的安排,不能忽视学生必要的思考。

二、从学生学习上,教师应给予以下指导

1、培养学生适应本课程特点的思维方式

本课程综合性很强,内容涉及了机械设计的原理、方法、标准和一些具体知识的讲述,在学习时还要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实用、经济、安全性、高效,还要符合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在一些系数、参数的选择上,影响因素较多,可选范围较大,这就使得相同条件的题目,设计结果不同。还要进行综合评价、决策,确定最佳方案。一般来说,即使是最优方案也不是毫无缺点,只要在实际具体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尽可能多的满足生产需要就行。一个好的设计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评价不断完善,即:设计----评价----修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在学习时,不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条件出发单一思维,而要从整体出发,多方综合考虑,进行多元思维。在作题练习和设计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一方面平时要多留意观察、分析身边遇到的各种机械,以丰富自己对常用机构、零件感性认识的“库存”,并注意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设计时,也要考虑工程上一些实际因素,不能“闭门造车”。

3、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

工程意识是指人们对工程实际的认识,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的一种思维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设计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要联系实际,要有系统地、运动地、定量地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意识。在工程实际中,实现某种运动或功能,常常有多种方案,这就要求设计者从经济、实用、高效原则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做出决策,在学习时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和意识。

4、加强理解

本课程的术语、公式、符号、图表较多。在学习时,要加强理解,对于一些基础性较强的公式要求记忆,大部分公式不需要记忆,只要求理解弄清其中的各符号、参数的选用原则,查图表的方法、单位及公式的适用范围,会应用即可。记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一些术语、概念更要加强理解了。

总之,在教与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上问题,探索出能适应本课程特点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柴鹏飞,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王鸿飞,梁秀山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8

关键词:illustrator有效性教学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98-02

illustrator是adobe公司推出的矢量图形平面设计软件,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以及网页设计中应用广泛。从软件自身设计框架及结构来看,illustrator最具特色的是图形图像处理及绘画功能,尤其是在大型设计项目中,利用其优越的设计精度与标准,人性化窗口设计模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软件之一。

1illustrator软件特点及功能

illustrator平面设计软件与photoshop一样,都拥有其自身设计特点。如在绘图工具设计上,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突出矢量绘图功能,便于对图形中的色彩、大小、方向、轮廓、位置等进行单独优化与设计。特别是钢笔工具,具有弹性选取“锚点”与“路径”功能,能够实现对矢量图形的动态绘制,同时在利用格线功能可以快速完成对位处理。在操作技能展示上,橡皮擦工具与其他工具的配合,可以实现直觉化处理。另外,以CreativeSuite为主的创意软件套装,可以从满足插件功能,便于与photoshop的无缝衔接。不同的是,photoshop是图形处理软件,而illustrator的优势是其矢量图形功能,利用矢量图形可以实现光滑的线条轮廓,灵活的缩放性可以任意变换、扭曲、增添色彩,而不会带来锯齿感;在文件大小上,矢量图形更加小巧,对存储空间占用小,成为设计师理想的绘图软件。

2illustrator软件课程教学定位

illustrator软件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作用承前启后,既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要突出必修课。从illustrator软件教学重点构成来看,学生已经了解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软件的应用和实践,可以从商业设计、版面设计、招贴设计等方面融入设计案例和任务,突出学生对软件功能的运用,增强学生设计技能和水平。对于该课程教学上,要突出软件功能的特点及细节,引导学生从基础设计方法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通过软件基本应用技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快速掌握具体的功能和方法,增强实例设计熟练能力。在经典实例讲解环节,要注重理论与软件技巧的整合,特别是从illustrator软件设计功能与专业化表现上,突出平面设计的制作效果。该课程实例教学与项目设计,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实践性,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能够从中锻炼基本设计能力,为后期的设计作业及走上岗位进行实际设计奠定基础。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思路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软件设计难点,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胜任设计岗位,促进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3对illustrator软件进行有效性教学的方法运用

从课程教学有效性上来构建教学环境,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强调课程实施有效性。结合illustrator软件特点,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突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上,要着力从软件功能及技巧的挖掘中来突出技法训练。

3.1案例教学来强化技法训练,突出有效性

illustrator案例教学主要是基于具体的教学实例,从软件自身的功能及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软件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应的设计功能。由于illustrator自身包含较多的工具和运用技巧,在实例教学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及课堂讨论等方式,能够实现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illustrator软件教学定位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结合平面设计要求,从艺g设计理念上来运用和操作,增强艺术设计的表现力。因此,在illustrator实例讲解与分析中,教师要对范例进行优化,突出教学实用性、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对部分操作的演示,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平面设计的强大功能。当然,对于具体的实操训练,也需要循序渐进来得到熟练应用。特别是对于illustrator操作技法的学习,一要多训练,二要多实践,从中来归纳和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素养。同时,在讲解实例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具体设计任务中,让学生从相互协调与配合中来提升。如在某地产企业宣传册设计案例中,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当前房产市场常见宣传册版面及特点,让学生从中来比较各自的特色。然后,让学生从illustrator的功能学习中,通过不同的渐变工具、编辑工具、绘图工具来发挥自我想象,来突出房产宣传册的流行趋向。在学生合作探讨交流中,从商业策划思路来引入illustrator软件设计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便于从案例材料的分析中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3.2任务教学来突出设计能力,增强有效性

任务教学法就是将设计要求以任务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任务完成中,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任务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根据学生自我实际,便于学生从中分析和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设置任务,而任务的规划与细化,需要突出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从任务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当学生对illustrator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后,可以从任务设计上,来把握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并突出学生不同任务中获得相应技能。如在标志设计任务中,可以根据illustrator工具面板来查找工具,运用相应的工具来完成修边、裁剪、合并等方法。任务驱动教学要注重小组合作,特别是强调“教、学、做”的融合,突出小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如利用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并组织成员共同分解设计任务,通过组内沟通与协同,让学生从练习中相互帮助,从讨论中来碰撞思维、激发创意。

3.3项目教学中来强调艺术设计实践能力

对于项目教学,往往是在学生掌握相应的软件设计及应用能力之后,利用具体的项目来贯穿不同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能够从项目教学中体验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项目教学法在illustrator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确软件设计需求,特别是与行业实际的结合,要强调项目的独立性,并让学生从中来完成项目任务。如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制作项目设计方案,明确各阶段项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细节,并能够对最终项目进行展示等。项目教学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实施上,教师可以从平面设计领域进行不同模块的划分,如Vi设计项目、包装设计项目等。通过对项目目标、项目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对illustrator软件操作技巧、方法的运用上,来激活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从中来了解行业现状,增进对未来设计岗位的认知与体验。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9

【关键词】CDio;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H【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1.引言

目前,各高等学校正在加速培养国际化工程型应用人才,特别是本科教育正在加快向工程型教育转变,如何完善和建立电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卓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电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一直是改革与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分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知识点多、散、碎,在有限课时条件下,根据教指委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显得很局促,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实现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型人才势必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并且由于目前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分析,偏离了其本质上的工程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加强本课程的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本课程是引导学生进入工程应用的入门级实训课程。鉴于其特殊地位,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建立电子工程师所必备的基本工程素质和技能、能否树立强烈专业意识和兴趣,因此有必要去探索基于CDio[1]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2],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2.基于CDio模式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

CDio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新型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倡导“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主张以产品研发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简称CDio)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有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有社会意识和企业家敏锐性的工程师。国内外经验表明,CDio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工科教学过程给个环节改革与创新。

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性特点,以工程项目工程实训为牵引[3],引入良好的学习激励机制,将CDio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过程的开发与管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4]的改革实践中。

3.基于CDio模式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3.1基于CDio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由此带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根据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型特点,用CDio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一支能够具有培养合格的电子工程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通过对课程的体系与内容的研究,推陈出新,在简化经典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采用CDio模式,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内容服从于工程实训的需要,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关注其最新需求,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工程实训为牵引,引入CDio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过程和管理模式,打造好工程实训的入门级专业基础课程,为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2基于CDio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体系重构

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是由理论与实践环节、及其知识支撑点等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半导体器件及其特性,模拟集成电路单元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门电路器件与特性,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信号的产生与处理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电源电路的设计,新电子设计辅助技术等。

依据CDio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修改教学大纲。以“语音信号的采集、处理与回放系统”为设计目标,划分系统的单元模块、设计各单元模块的“做中学”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的认知反馈学习系统的教学体系。

模拟电子部分的CDio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为:信号的提取、小信号的放大、信号的处理、功率放大与驱动、直流电源5个单元模块。各模块的知识点分别如下:

①信号的提取简要介绍如何将物理量转换为电参量的传感器基本知识及其实验项目设计。

②小信号的放大主要介绍电子系统的特点、技术发展与作用,电子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器件性能与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与设计,运算放大器及其电路设计,仪用放大器与设计,反馈技术及其应用实验项目设计。

③信号的处理主要介绍语音的混响处理(加减运算处理)、滤波(语音音调的高低音提升处理)、信号的产生与变换及其实验项目设计。

④功率放大与驱动主要介绍功率放大器性能指标及其设计

⑤直流电源主要介绍直流电源的性能指标与设计

数字电子部分的CDio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为数字逻辑运算与处理、数字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基本数字逻辑组件的特点与应用等3大模块。3大模块的知识点如下:

①数字语音的存储主要介绍数字电子系统的特点,数字系统的组成及其技术发展,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编码器/译码器(显示)、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加减器、数值比较器,触发器/存储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计数器等。具体设计任务可以分解为:按键编码、键值显示、语音采样时间控制,存储地址产生与存储控制及其相关实验项目设计。

②语音的数字化及其还原主要介绍a/D和D/a转换方法及原理,以及相应实验项目设计。

③数字语音信号简单处理为本课程的高级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解成数字语音混响抵消电路设计、数字语音放大设计,加背景数字音乐设计等工程实践项目。

④语音回放模块设计是在存储控制的基础上利用存储地址产生器设计语音回放电路的工程实践项目。

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教育理念,根据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研究,以电子产品研发为项目牵引,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知识结构体系,即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知识点和实践环节,重新设计优化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项目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可以向后续课程继续延伸,工程实践项目设计层次也逐步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3.3基于CDio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指课程的内容通过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如CDio、“做中学”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架式”、“抛锚式”、“随机式”、“诱导式”、“开放式”等教学模式;以及传授学生知识的“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课题研究法”、“指导自学法”等教学方法。

为此,针对不同的知识单元或模块的特点,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介绍与讲解电子技术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然后采用“指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广泛的知识点。对电子技术课程中不同电路参数对电子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讨论法”以增强学生对电子线路的不同电路参数实现功能的理解。对于理论分析不易于理解的电子线路问题,采用“实验法”增强学生对电子线路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将通过“案例法”、“课题研究法”,以项目的形式,采用工程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开发,构造出基于CDio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案,使其在有限的学时内,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教学计划与实践项目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构造良好的反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高的良性循环。

3.4基于CDio的电信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计

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评“教”,也要评“学”,即既要注重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完备性与前瞻性的总体评价,更要注重学生获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的评价,并且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时对课程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根据CDio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课程考试。其考核比例为1:1。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操作、电路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其考核比例为1:1:1。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动力,对自拟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实践项目,设计一个特殊的评价指标x,可以用x取论教学环节的成绩。

4.实践效果与结论

本次电子技术课程首次在我院的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计划“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班2011级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该班学生是新生入学时从电子信息学院新生中挑选出来的,按照CDio工程实践和面向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一轮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与改革前相比,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优良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

通过本次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已经取得的初步的成果,表明基于CDio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是成功的,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将成功的经验和改革的成果推广至全院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其示范效应带动我院其他工程性较强的课程的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硕旺.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5-119

[2]康亮.CDio:教育模式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29(1):59-61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篇10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把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是课程内涵建设的目标。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计需要把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有机结合,建设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政治论精品课程。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又政治性、思想性,又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使课程教学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性、思想性与职业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建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的“概论”课精品课程。现以我校“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设计,以推进高职高专“概论”课程建设。

一、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设计坚持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及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意见为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程教学与区情、校情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学的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概论”课教育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结合点;其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状况。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求职欲望强,对现代信息的接受意识强,职业意识较强,但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其三,分析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课程设计在分析学情、校情以及社会人才素质要求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使课程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全面实施“概论”课建设的关键。“概论”课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建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根据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政治性和职业性的视角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因此,精品课程应突出“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高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1.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线,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教育遵循“认识—认清—认同”的教育路线,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接触理论、认识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真伪,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以情感培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理论情感。情感培养以“感受—感知—感悟”为主线,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对所知、所闻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够感悟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思想认识提升,引导思想升华和促进行动转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3.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以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旨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按照“4321”即“四个统一、三个贴近、两个结合、一个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统一”,即以“世情、国情、区(省)情、校情”相统一。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上,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世情、国情、区(省)情以及校情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内容丰富,素材多样,生动的教学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三贴近”为教学主旨,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在教学形式上,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理论教学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以校内外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一个目标”,即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思想合格、能力素质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实施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教学设计的全面实施。围绕“4321”的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以实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四个统一”。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本专科统一使用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十五章,内容体系庞大,鉴于高职高专教学学时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根据教学“精”和“管用”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内容上体现世情、国情、区情、校情相统一,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既有宏观的世情、国情的内容,同时又有微观层面即区情、校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既站在世界或全球的高度,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同时也立足于本省、本地区区情和本校实际,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坚定自己跟党走的信心。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三个贴近”。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对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关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二是教学主体上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探寻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学方法、演讲或辩论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愉悦学习,以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探索多维教学载体,实现“二个结合”。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两部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载体。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了“四个课堂”即“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多维促教”教育教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校园延伸至企业和社会,从现实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转变了过去理论课教学多局限于单一的校园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师教学主体的局面,提升了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四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是在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的,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听、愿意学的一门课程,实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时空立体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成效最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四)提升教学实效,实现“一个目标”。课程教育教学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课程教学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政治性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学职业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立足于学生能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态势,认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与政策,使学生能够认识国情、锻炼能力,把握就业机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往往决定了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施方向和效果,因此,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好几个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概论”课程是全国本科、专科院校均开设的课程,目前全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高专在“概论”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中需要认清“三个不同”,其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其二,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学分、学时与本科院校不同;其三,高职高专学生学识基础、就业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厘清这些问题,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提。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具有较鲜明的职业、行业的特点,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时,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因此,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结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上既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来设计,也要结合本校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设计,使本校的“概论”课精品课程与其他院校相区别,具有别的院校不可替代的特点和特色。

(二)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概论”教学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要做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设计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既要考虑课程的整体性、思想性、理论性,也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从实用性看,需要筛选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讲精、讲活,使学生通过学生后,能够做到学用结合;从可操作性看,要对各种资源的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使用的可能性,考虑教师教学中使用是否方便、简易,效果好。合理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逐项地推进,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