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45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促进农村的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广大的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十分弱小,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一、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辽宁全省来看,大连、沈阳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就大连和沈阳两地内部各区来说,发展也不平衡。

3、行业发展相对单一。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比例占75%以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

4、运行机制不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8、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9、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三、加快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曾先后采取了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和鼓励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但成效有限。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建议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出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发展战略”;应尽快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层面,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重要思想保障。2、创新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制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

建议加快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内容。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一样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建议在省联席会议制度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整合涉农资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政府应加快对农民开放有收益涉农领域的步伐。建议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郝堂、古树于、周家庄等地的成功试验,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内置金融”(农民主导的金融,利息归村社成员),进而带动其他合作,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合作等等,形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村的大发展。迫切建议加强银监会和农经部门在农村资金领域的合作。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议建立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方式、建立高效的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4、加大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从而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用,进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5、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农业是个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利润低的弱质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6、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鉴于辽宁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院或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的高校,建议以沈阳农业大学为基地,设立合作社学院。整合省农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资源,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把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建成集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沈阳农业大学各方优势和力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的基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学、合作社培训、合作社科研与合作社国际合作交流。尽快培养出一批实用型高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

7、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措施

农户通过联合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它可以突破传统家庭联产承包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局限,以强大有力的整体去参与市场交易,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其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户,出资总额2.73万亿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山东省,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十分值得研究。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规范引导到提供优质服务等各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规模化发展进入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

2007~2010年是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期,随后进入平稳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3万户,占全国总量的7.4%,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出资总额2360.93亿元,占全国出资额的9.8%,在全国排第二位;户均出资规模也不断壮大,户均出资额达339.38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206.08万元)高出67.4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初具规模。但通过调查发展,多数农民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照章办事,甚至没有正常运转,沦为“空壳社”。河南省政府应根据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引导农民合作社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转变。目前,全省专业合作示范社中,承担农业部、财政部部级示范项目的近60家,承担省级示范项目的166家。

2.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且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拓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个农业部门,还涉及农机作业、资金合作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诸多环节,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注重在市场营销、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基地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开辟了产品增值空间。如鹤壁市淇滨区饮马泉薯业合作社,除了为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服务之外,还积极注册了“饮马泉”商标,并进行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2014年又申请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为社员提供的服务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合作社单体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其经营规模偏小。众所周知,当未达到指定经济实力时接下来很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产业链条短、服务层次低、资产增长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合作社资金、人才短缺

资金、技术和人才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目前合作社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一方面缺乏发展资金。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自有资产少且自身积累有限,加上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有些合作社虽然可以获得部分财政扶持资金,但受雇面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合作社企业家和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善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决策都是由几个发起人或能人拍案决定的,再加上社员多是文化低、年龄较大的农民,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向更大更广的空间发展。

3.合作社定位不高,服务能力弱

一般的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仅局限于产前农资统一采购和产后农副产品销售初级合作服务,大多缺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加工的认识,大局观念不强,缺乏发展观;多数合作社往往是以村为单位,产品总量及市场占有率有限,并且在信息搜集、技术引进、社员培训、农产品质量检与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着小农意识。

4.政府对合作社扶持不到位

一是政府有关合作社发展环境的制度供给不到位。如规范的合作社法律、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制度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合作社处于一种“有量无质”的“虚胖”局面。二是一些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和一些优惠政策等没有有效的与合作社对接,这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一)建设综合性的联合社,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针对单个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规模小、产业链短、经营层次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河南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综合性的联合社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可以有效地整合政策、社会、市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综合型的合作社不但能解决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矛盾和问题,还能以合作社在所有涉农领域的其他收益来弥补弱势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收益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融资方式,培训专业人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合作金融方面,山东省引入托管银行的方法值得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监管部门与合作托管银行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合作社不再设资金池而是委托给银行,托管银行为社员结算户或银行卡等提供金融服务并为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提供业务指导、风险预警等服务。这不仅避免了利用合作社进行非法集资或组织者捐钱走人的,还可以使不善金融管理的合作社得到银行专业指导。另外,要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人才方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涉农领域、管理领域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开展对合作社带头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定期培训。

(三)建立并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发展

当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规范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民主的内部治理组织、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等),做到正常运行、规范运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那些“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虚假合作社劝其申请注销退出。二是出台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规范化发展的措施。如从入社农民增收率、带动农户数量、交易额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分级奖励办法,按发展质量来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的奖励。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合作社网络化

互联网农业,当前很热。“网购、快递,我们当地出现了“飞毛腿”,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实现产消零距离的条件。”哈尔滨欣跃三莓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龙如是说。农村网络的普及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可能。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如手机农信通。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也是正在新兴的一种农产品供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也有利于品牌的宣传。

(五)处理好“政社关系”,使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行政推动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行政介入不当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也应将广大社员的愿望、呼声与意见等及时反馈给政府,使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给予相应地支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官助”的极佳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涛,范会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创新――基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刘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党政干部论坛,2013(02).

[3]雷瑛.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问题解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05).

[4]温铁军.建设综合性合作社推进农业三产化[eB/oL].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2014-1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3

[关键词]合作社现状问题建设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滑县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57家,入社农户3万余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余户,注册资金3亿多元。其中:种植业429家,养殖业88家,林业34家,农机服务49家,农资供应43家,粮食类14家。滑裕良种繁育合作社等5家获得了部级示范社,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等5家获得了省级示范社,绿梦种植合作社等11家获得了市级示范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当年注册成立了2家合作社;2008年底合作社数量达到26家,当年新增24家;2010年是我县合作社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新增达320家。目前在安阳市五县四区中数量位居第一。

2.覆盖范围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县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资、沼气、水产、经营等多个领域。部分合作社覆盖面跨乡镇,如绿野种植服务合作社覆盖8个乡镇,华盛种植合作社覆盖10个乡镇;有的合作社还跨市县,如花源蜂业合作社成员中有一部分浚县养蜂户,瑞阳种植合作社成员中有一部分是濮阳农户。

3.主体多元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依托滑丰种业公司成立了滑裕良种繁育合作社,依托瑞阳公司成立了瑞阳种植合作社等。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主要由村干部和经济能人组织发起成立,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等。三是部门牵头引办型。依托相关单位的场地、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等组建成立合作社,如众鑫牛业合作社,奋进农机合作社等。

4.经营规模化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日益突出,由此推进了生产标准化,促进了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如:瑞阳种植合作社已发展订单小麦30726亩,流转土地面积2009亩。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今年将把全村1100亩耕地全部流转。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注册了“进宝”牌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5.合作效益高

据调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后,产品销售效益明显提高,社员每亩收入高出非社员1000余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办、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以及金融等部门为成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决策、协调、指导。通过电视、标语、宣传单等形式,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政策法规,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好的典型、做法、模式、经验等,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办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

2009年以来,该县每年的农业经济工作意见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有具体的安排,对10家发展前景较好、运作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家奖励资金10000元。在财政支持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市级以上示范社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银信部门,解决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向合作社发放贷款累计达到2000余万元。

3.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要求合作社在起步阶段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全县共确定了36名辅导员,每名辅导员负责指导20家合作社。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类型和规范程度,进行分类指导,每个乡镇每年选择3~5家合作社作为重点规范对象。

4.抓好典型示范,推广先进模式,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范围

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统一进行生产经营,提高了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成员收入。绿野种植服务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1.8万亩,主要培育小麦种子,成员发展到500余人,覆盖了留固、白道口、枣村等8个乡镇,带动作用明显。绿梦种植合作社主要从事洋香瓜的生产经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供苗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较低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覆盖农户少,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以上成员是农民,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弱,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2.运作不够规范

少数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尤其是民主决策、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等机制缺乏。有的合作社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管理水平较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3.政策扶持缺乏

各级各有关部门尽管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和措施,但很多条文只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各级有关项目资金仅仅惠及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资金数额不大,远远满足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优先扶持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效果好的优秀示范社。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整合各部门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和聚合效应,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二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对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尽可能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2.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

制定的政策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具有操作性。一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按照“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银社共赢”的方式,探索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便捷贷款办法,形成规范、便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制度和机制,研究制定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办法,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二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4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虞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商丘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扬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绍兴市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正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南疆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新平县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建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现状及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选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2.11.

[3]李瑞芬.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5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现状问题探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抚州市100家合作社展开问卷调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涵盖了种植、养殖和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示范作用比较明显。调查的100户样本中除1户外,其余合作社均在当地工商注册,其中种植业66家,养殖业32家,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各1家,出资总额16196万元,在册社员11900人。

二是专业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社员入股方式主要为现金、实物,专业合作社基本都制定了自身的章程和内部管理机构;合作形式主要为互助合作制,少数为协会会员制,参与主体主要为农户+基地+公司。

三是合作社内部融资特征突出,同时外部融资需求较强,并已具备一定的金融服务功能。调查显示:96%的合作社以自有资金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51%的合作社有金融机构贷款,且基本为农信社贷款,31%的合作社有民间借贷,但仅有1%的合作社获得过政府财政资金;在金融服务需求意愿方面,一半以上的样本非常希望获得银行贷款,在已有贷款的合作社中,以质、抵押贷款为主,其次为担保贷款。内部融资行为主要表现为社员之间融资及社员与组织之间的融资,且内部融资利率要低于外部融资利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员提供借贷资金、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以及为社员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四是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金融支农提供了新的载体,是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为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效控制农户贷款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如某县运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木薯种植,形成了木薯种植木薯加工变性淀粉的产业链。为破解变性淀粉发展融资难,该县农发行将信贷载体定位为龙头企业,农信社将路径确定在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担保与农户的结合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运作不规范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之又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社目的不纯,形式办社现象明显

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据调查,按现行国家有关政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购置农机具可享受50%的优惠政策,因此有些农户仅冲该项政策规定,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虽具有法律形式,但成员之间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担保抵押难落实导致融资需求满足率低

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期,往往其全部资产就是出资额,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资产。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均不可以作为抵押资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担保物的范围,不利合作社融资。

(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着力度不够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识,没有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对象,双方缺乏互信和协作。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缺乏抗信贷风险能力,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不愿贷、不敢贷。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规范运作,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依法办社意识,努力培养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重点扶持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方面延长产业链条、拓宽服务的内容和空间,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示范合作社的带头作用。

(二)改善信贷服务,提高贷款效率

在贷款方式上,要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灵活信贷策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短、平、快”的优势,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支农信用卡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在贷款程序上,在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限度内的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高办贷效率。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6

截至2011年7月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共7个,入社农户140户,带动农户845户,基层负责人领办4个,农村能人领办2个,退伍军人领办1个。主要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机等。其中:种植业有5个专业合作社,以大米、辣椒、蔬菜、西瓜等为主,占总数的70%;养殖业专业合作社1个,以山羊、生猪、鸡、肉牛为主;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万元增收工程中的带动作用显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提高。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成员人平均增收过200元。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整合了分散农户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解决了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提高了农户抗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本次调查来看,合作社的注册资本不少,大多数在10万元,但多为虚账。正规银行没有提供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主要原因:一是合作社是新型合作组织,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二是“空挂社”多。由于这些原因,银行不信任,银行借款门坎高,并且手续繁杂。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人才缺乏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①缺技术人才。合作社的社员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新品种更新慢。品质较差。加之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

②缺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由村组干部担任,其文化知识、管理能力都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动机不纯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50%的合作社是有其名无其实。属典型的“空挂社”。最初注册登记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想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更有甚者是为了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

4.制度建设执行得差。调查发现,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制度,但执行得较差。90%的专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管人员,财务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包包账”、“口袋账”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策

1.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应该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召开院坝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对镇干部进行培训,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宣传员、引导指导员,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等组织领办合作社。

2.依法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两自、两先”的原则发展,即经营自主、进出自由,先有专业生产,后有专业合作,先有合作意愿,后有合作组织,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做好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档案管理,推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要依法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门关。

3.改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合作社水平。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状况,因地制宜地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好试点示范,扶持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从以下方面改善专业合作社的队伍结构:①引进企业加盟,利用他们在加工、营销、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产品品质,把专业合作社生产出的农副产品统一销售出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②积极引导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基层农技人员等农业科技人才领办或受聘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7

关键词:龙岩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1.9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畜禽饲养量等十一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生猪产业,产业链长、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龙岩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了试点示范,通过强化各项政策、项目开展、安排专项资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0年6月底,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2个,其中新罗区66个,长汀县89个,永定县90个,上杭县87个,武平县114个,漳平市96个,连城县100个,比2008年的193个增加了449个。2010年1-5月新增119个,入社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10.78万户,出资额6.84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12亿。注册商标66个,无公害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QS认证2个。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

办社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由涉农部门如供销社、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单位和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两委等牵头引办,充分发挥各种投资和合作主体积极性。漳平永福以台湾农民为主体成立的“闽台缘分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属全省首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以及资本的联合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方面拓展;合作内容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多方面,涉及了龙岩市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新罗区花生、漳平水仙、武平绿茶、连城地瓜干等。

(二)政府支持多样化

近年来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积极做好拓展服务工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供销社系统,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如龙岩市的新罗区、上杭县、武平县针对新办农民合作组织均给予0.5万元-1万元不等的补助。培斜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都诚福果品专业合作社、中山鲤龙渔业专业合作社、南洋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等获中央财政配套项目资金229.5万元。合作组织向农户供应优良的种子、种畜和种禽,按优惠价格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

(三)培养典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

目前,武平中山绿露仙草、连城曲溪笋竹等13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4家专业合作社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山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五新技术”,扎实推进仙草种植、加工、营销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2010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壮大示范专业合作社队伍。龙岩市重视典型合作社的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帮助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商品档次。新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打造名优品牌,注册了“龙锦”生猪、“闽西好”食品、“月桂”农家鸡等15个商标,打造“一村一品”黄坂月桂鸡、培斜茶叶、洋柑桔、梅花山蔬菜4个项目,龙岩咸酥花生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09年恒发脐橙专业合作社“才溪”牌纽荷尔脐橙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城兰花、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城地瓜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漳平木村公司被授予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永福高山茶在2009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一金二银”奖项,漳平软枝乌龙茶获得一项“金奖”。武平绿茶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扩大市场营销,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制定了合作章程以及理、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形同虚设实际运作起来没有起到作用。一些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有些财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知识,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学习不够。成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透明,盈余分配落实不健全不到位,对成员未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大多收益对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专业合作社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缺乏。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贷款份额大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外界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优惠政策尚需妥善落实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实际上许多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有些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的依据;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使合作社运作成本提高;支农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四)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管理人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促进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规范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农民社员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强化规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科技兴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鼓励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部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认证。

(三)解决担保难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仅靠合作社自有资金自然发展是很困难的,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切实落实税务、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工商部门要依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管理,依法免收登记费用,指导品牌建设等。

(五)培养各类合作社人才,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由政府组织,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秀.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

2、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3、高凤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4、赵福玲.关于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10(5).

5、王玉妍.规范管理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兴城市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09(2).

6、王礼辉,杨小琴.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J].农技服务,2008(10).

7、黄志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J].理论导报,2009(1).

8、杨绍勤.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J].云南农业,2009(8).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理事长;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83-03

2008年以来,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3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46户,社员153万个,占全省农户总量的18%。随着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其虽然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带动农民增收力度并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人力资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这也关系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其他资源功能的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0%是农民,20%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因素的研究一般是从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包括理事长)两个角度来考虑。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多由农村生产(销售)大户、村委会、龙头企业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拥有专职管理人员的合作社不多,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理事长的领导能力、经营管理经验、身份等往往举足轻重。

1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研究概况

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孙亚范[1]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才是否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利益的比较和权衡,只有在自身利益能够得到改善时,农民企业家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获得广泛的社员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孙迪亮[2]认为由于长期忽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合作社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在西部农村几乎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徐旭初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牵头人的情况对合作社的发生、发展及绩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体作用比例为20.32%),而且牵头人社会职务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远大于其股份比例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张美珍[4]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作用失灵,必须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以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团队,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进行培育与激励,从而实现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本研究将结合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以理事长的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指标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情况。

2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数据来源

采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班)的调查,2012年5月长江大学“三农”协会会员的调查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湖北荆州、宜昌等地部分示范合作社的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86.67%;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分布、成立时间、主营产品、人力因素(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内容;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6个市,各地市的有效样本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合作社最早成立时间是2006年4月,最迟成立时间是2011年8月;2006年成立的合作社仅2家,2009年成立的合作社最多,有58家,这说明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之后,合作社发展迅速,具体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见表2。

被调查的合作社一般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或粗加工业务,少有深加工,其中经营产品最多的是种植类,占43.59%,其次是水产养殖类,占21.79%,其他产品如畜禽(17.95%)、茶叶(5.77%)、花卉苗木(3.21%)、农机(3.21%)和其他类(棉麻、中药材等占4.48%)的分布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分布基本一致,详情见表3。

3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3.1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

理事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中,小学占5.77%(多为55岁以上),初中占19.87%,高中(中专)占59.62%,大专占14.74%。这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理事长占调研人数的74.36%。

此外,从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情况(表5)看,年龄范围为24~6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43%,这部分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生产、销售方面的经验丰富,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及国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条件,带头创办各类合作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合作社的理事长。

3.2理事长在任时间

除了理事长的文化程度,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也是衡量理事长能力的一个因素,在任的时间越长,管理合作社的经验就越丰富。表6中理事长在任时间的情况显示,被调查理事长的平均在任年数为3年。其中在任3年的最多,有68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43.59%;其次是在任4年的,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23.08%;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非常少,担任理事长5年及以上的只有10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6.41%。从调查结果看,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与表2的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基本吻合,原因是湖北省合作社起步较晚,合作社理事长任期一般也不长,即使成立时间满了5年的合作社,由于人才和资本缺乏,这些理事长大多都会连任。由于任期较短,就要求合作社理事长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3理事长身份

从表7来看,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是生产(销售)大户的比例占52.56%,村委会干部、企业董事长和农技推广人员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比例分别为27.56%、10.89%和8.99%。调研进一步发现,生产(销售)大户担任理事长是因为生产(销售)大户相对普通农户来说,有着更多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收入和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他们更有合作的愿望。村委会干部任理事长的比例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创办合作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村委会干部懂政策,想通过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这两类合作社的共同点在于,理事长自身素质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企业董事长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虽然有经营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但却往往存在企业与普通成员争利的情况。

4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4.1完善中国农业教育体系

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组成,这3个层次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高、中、低3个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与农业发展实际脱节、与农业研究和推广脱节、与农业经营体制脱节等问题,结果造成农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教育改革,优化农业教育结构,大力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

4.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

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持续工程,开展这一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再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并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除了提高补贴标准以外,还要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经费的科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情况的发生。

4.3建立合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具体应体现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量化的薪酬结构体系;薪酬体系制定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公平性、现实性及可操作性,把握科学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因素;为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总体上要把握住基础工资占薪酬小部分,岗位津贴及绩效工资占薪酬大部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56.

[2]孙迪亮.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4):83-87.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保护了弱势小农户的经济利益,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但总体上来讲,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弊端,如产权不明晰导致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产品单一、合作层次不高导致的竞争能力低下;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运营效率低下;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管理落后、合作意识贫乏等。可以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发展水平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需要还存在相当差距,地处西北地区的合作社组织,因地理、经济等制约因素,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理应随着经济、文化、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调整和完善。

为深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制约其竞争力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探索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组织经营效益,加强其竞争实力,我们选取较为典型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调查对象,印刷了150份《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现状分析——基于甘肃省定西市的调查》调查问卷,对该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8份。

二、实地调研详情

1.“太平养鸡专业合作社”简介

鲁家沟镇太平村共有457户1714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养鸡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种合作社组织为村民致富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全村发展规模养鸡户165户,养殖规模达30万只,辐射带动全镇养鸡规模达245户40.5万只,养鸡总收入8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4万多元。

2.主要做法及有益经验

一是能人带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成养鸡产业的发展。2000年,从新疆打工学成技术回来的陈某夫妇,在信用社贷款1.6万元,从兰州购买1400只红罗曼鸡,率先在太平村开始养鸡,通过艰辛努力,最终成为全镇养鸡大户并引导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而疾病传播较少、产蛋率较高的高温干旱的气候特征也助力陈氏夫妇,为他们的养鸡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工作模式是制度保障。

太平村成立养鸡协会党支部,与协会紧密联系,按照“支部组织、协会运作、农民实施、共同致富”的方式,由支部指导帮助协会健全和完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和运作。这种运作模式发挥了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有效激发了参社农户的积极性,为致富创收奠定了制度保障。

三是合作社规范运作拉动养鸡产业发展。

合作社以“规范养殖、引导发展、提升水平、农民致富”为根本,为养鸡户提供“六统一、一帮助”,即统一培训、统一圈舍、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困难。服务全程化、科学化,引领养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引导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推动养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该村合作社组织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因政策扶持有限,启动资金困难,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社员整体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水平还不高。三是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有限。

三、西北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出,影响其发展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西北贫困地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制约问题突出

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出台农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户的各种支持力度,但在参与合作社过程中,尤其是初始阶段,广大农户面临的突出制约困难依然是资金制约,启动资金缺口较大,且农户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在艰难起步后遭遇创伤便很难翻身。

2.合作社制度待完善

目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但相当一部分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产业化水平不高

合作社合作水平较低,产业化、组织化运作不够,大多停留在劳务合作、搭伙买卖等初级水平,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却很少,产品单一,质量稳定性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增值空间狭小,合作社的经济实力不强,农民参与合作事业获得的好处有限,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始终存在。这直接打击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提升西北贫困地区合作社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地域、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要适应本地具体环境,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1.转变思想观念,合作是共同致富的前提

既然是合作社,合作是前提,但要让合作真正收到实效,信任是前提。会员在经营过程中对合作社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合作社的向心力、凝聚力由此产生。提高社员合作意识及合作水平,才能最终把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出来,合作社的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了彻底的转变旧的思想观念,首先需要合作社的管理者“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诚信评价体系,使每个社员都能把“守诚信,讲诚信,诚信是金”作为自己经营的根本;其次,合作社应该定期的在社员内部公开合作市的收支情况,做到“公开化,透明化”;最后,对社员提出的异议和建议要及时的给予说明和解释,对于重大的决议和建议,应在社员大会上当面表决。

2.加强对社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合作社人力资本

为提高合作社竞争实力,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民合作社教育体系建设上的有益经验,设立培训班、辅导班,着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对牵头人的培训。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利用“能人效应”的推动成长起来的,“牵头人”对于合作社的成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农经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干部、合作社牵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去合作社事业较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博采众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重视对成员的培训。农民是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的知识层次、合作水平、素质高下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合作社要努力探索各种有效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重视对普通社员的持续培养,不断提高社员的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市场意识。

三是努力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人、留人、育人的科学机制。西部地区政府和农经部门要鼓励毕业大学生、龙头企业负责人、返乡农民工,积极筹办合作社,大力宣传成功创办者的典型事迹和经验,开创各种有效途径,积极营造吸才、留才的宽松氛围,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合作社人力资源价值。

3.完善社员股金制度

目前,西部地区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严重制约。在合作社取得经营收入后,应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积累资金;也可以考虑合作社吸引非社员的加入,包括一些当地的农户个体、农业大户、农业公司和其他商业公司,使他们成为非社员股东,可以有效改变合作社发展资金不充足的现实困境。

4.改进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首先要让合作社的运行效率时刻受到来自市场的检验与挑战。外在的市场压力促使合作社管理层人员千方百计的提高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解决合作社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原来那种“经验式”管理早已不适合当今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具备市场开拓意识和较强信息捕捉能力的管理人员,会大大降低高运行成本,促进合作社运行效率的提高。最后,实行社员资格封闭制度。逐步改变传统合作社自愿入社、自由退社的开放制度,有助于加强社员对本社的监管力度,保证合作社民主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合作社运行效率的提高。

5.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面对实力雄厚的农业大户、农业公司及其它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改善和提高社员的经济利益,必须强化市场开拓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为社员做好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瞄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努力追求经济利益。在今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走加工增值这一条路,通过贷款、借款和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筹资兴办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使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转移到农民手中,争夺分享工商企业经营农产品的利润空间,才能有效阻止工商企业对农民的剥削与侵害,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实力。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6.打造产品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产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其质量的高下、服务的优劣直接关乎合作社的生存发展,因此,合作社必须在品牌战略上,做好规划,打造出高质、低价、绿色的农产品品牌,只有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农民合作社才能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在众多的农村市场竞争主体中凸显出独特的组织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聂闯.美国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权昌会.美国农业立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李长国,王清风.破解财务管理障碍因素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吉林农业,2011.

[4]任锦芳,徐建群等.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浙江新型畜牧专业合作社调查[J].中国畜牧业,2011.

[5]张星海.新农村建设下茶叶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探析浙江浦江县大畈乡东坪茶叶专业合作社调研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1.

[6]张千友,蒋和胜.专业合作、重复博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新机制基于四川省西昌市鑫源养猪合作社品牌打造的案例分析[J].农村经济,20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截止到2013年9月为止,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63个(其中登记注册的协会41个)。共有会员108928人,合作组织拥有固定资产5664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成,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7个,养殖业138个,加工业25个,流通业20个,其他产业13个;按会员所属行政区域分:属村一级组织390个,跨村组织48个,跨乡组织25个;按服务方式划分:提供综合服务的组织180个,以购销服务为主的组织260个,以技术、信息服瘴主的组织23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实施以来,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工商部门的积极扶持。

1.2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从组织发起人的类型划分有:

村民自办型、村委引导型、企业带动型、能人联合型;绝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都是以一种农产品为核心和纽带的合作和联合,主要以产品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禽畜、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主,经营服务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范围向深度、广度拓展。合作组织由过去单纯生产联合与合作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合作组织合作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农产品销售、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方面的合作发展到资金、设备以及消费等方面的合作。从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到运输、储藏、农机服务、水利服务、资源开发、观光旅游、手工业生产等多方面的合作。最后为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社员间的关系结合越来越紧密。

2.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可同时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等。组织化程度差,合作社与成员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在开展活动上,由于合作社资金来源少,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大都还处于无偿服务,很难从服务中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意识弱,传统的“提篮小卖”的意识顽固,大市场观念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弱。

2.2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一是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于全市150多万农民来说,数量太少。二是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比较松散,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市县区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差距较大,八步、富川等县发展较快,钟山县、昭平县发展缓慢。

2.3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2.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支持不够。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引导未能及时跟上,且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支持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3.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及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应该说,利用合作组织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做法,合作社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贺州市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特别是通过贺州市目前培育的4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明白新时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自愿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形式,绝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归大堆”走回头路。消除农民各种不应有的顾虑,从而激发起农民组建和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向多元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朝着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多元化发展,带领成员进行产业化经营,组织成员闯市场、并实现较高的经营利润,带领成员致富增收。这种转型升级是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一方面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积极变革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型一定要做到:

3.3建立示范基地、支柱产业,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

主要采取以下几点:(1)选择一个项目;(2)培训一项技术;(3)培育一批能人;

(4)建好一个基地;(5)成立一个合作社;(6)带动一片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