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46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1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7-0043-02

建筑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装配式建筑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优势。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节约成本,节省时间,而且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行业中得以普及。但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安全隐患也比较多,施工过程主要以高空作业和吊装作业为主,一旦操作不当会直接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构件的完整,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1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1.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隐患

1)施工方案问题。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方案的制定。尤其针对预制件堆放点的选择、布置要进行明确划分,避免施工场地道路发生堵塞及影响车辆行驶等,极易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2)技术交底。相较于常规建筑施工,装配式施工过程中经常是高空作业或吊装作业,如果安全技术交底和考核不到位,施工人员没有相关资格证就上岗工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或是在施工中人为失误等因素都会造成安全隐患。

1.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吊装过程。吊装作业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作业方式,并且安全隐患极大。在施工中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以下方面:连接部位失效。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通过塔吊吊装预制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吊钩与预留钢筋直接相连或是与预制件的起吊点连在一起,在实际作业中经常会存在预埋钢筋较短、混凝土强度不符合标准等原因造成吊点位置、质量存在偏差,严重缺陷极易发生预制件空中脱钩,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构件脱落,会直接对塔吊下方的施工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同时也会损坏周围的其他物品和建筑材料;吊装设备问题。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经常用到的设备就是塔吊,所以塔吊一旦出现性能或其他问题,就会在作业时带来安全风险,比如在预制件吊装过程中塔吊发生问题,预制件就会滞留在空中,后果不堪设想,或是塔吊长时间超负载工作,可能发生坍塌的情况;施工操作不当。在塔吊运行中,离不开操作人员的正确操作,一旦操作失误会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塔吊运行时操作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需要默契配合,防止刮碰事故发生。

2)高空坠物。在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工程项目大多是高层建筑,一般在外墙的施工中常采取预制构件的方式,施工人员不得不进行高空作业,就会造成临边坠落的隐患。根据有关数据表示,在装配式建筑中,高空临边坠落风险发生的比例在25%~30%,尤其是在不搭脚手架的情况下,如果安全绳索没有系牢,就会增加坠落风险,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除了临边坠落风险,还有重物坠落风险,预制配件需要塔吊运送到高空,这一吊装过程极易发生重物坠落风险。

3)触电。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触电风险经常是被忽视的问题,但也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在预制件拼接完成后,需要进行防水条焊接,而且其他钢筋部位也需要焊接,这就需要使用电气焊,也就存在触电风险,尤其在施工中,通常会使用临时电箱和电线,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可能发生电线短路的情况,也就存在触电风险。

2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对策

2.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

1)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前做好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一切施工活动都应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2)强化技术培训,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塔吊操作人员的技术至关重要,可以组织培训安全技术,操作知识的普及等。避免安全技术交底在实际施工中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作用,建筑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3)要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在施工前,建筑企业必须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资格证,并且熟悉操作流程。

2.2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预制构件吊装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的吊装是重要的工序,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吊点和吊具一定要严格设计和检查,要确保吊点的强度与施工标准一致。同时在吊装过程中,要严禁施工人员入内,在作业时要佩戴安全帽。塔吊操作人员需要与指挥人员做好配合,避免吊装过程中发生碰撞情况。

对大小梁吊装:在大小梁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参照施工图纸搭设支撑架。在进行主梁吊装之前要确保安全母索是否到位,边梁需要安装安全护栏,做好准备工作再进行大小梁吊装。对墙板吊装,在墙板和阳台板等预制件吊装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做到如下工作:检查钢索表面是否有破损的地方;吊点、吊具等是否存在异物,如果需要及时清理。在吊装时要根据作业标准进行,如果板片较大,可以采用配重式平衡杆,避免风力过大造成板片发生翻转问题。

2)临边防护措施。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临边坠物的危险时有发生,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比如脚手管的使用或是搭设护栏,用安全网围挡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尽量用一些醒目颜色的油漆涂刷,能够警示作业人员注意;在基坑工程中,防护措施可以用脚手管搭设维护结构,但是应注意维护结构需要承受1000kn以上的冲击力,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油漆喷涂;工具化围栏杆的应该进行混凝土浇筑挡土墙,再将护栏固定在挡土墙上;凡事涉及到登高通道刹喽夹枰加装安全护栏,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置;在登高通道中需要足够宽的脚手板并固定住;在楼梯防护时需要执行安全防护标准,使用脚手管搭设,同时要注意坡度的合理性。

3)在用电方面的安全管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时施工用电管理,是不容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用电安全,并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在施工场地中的电缆线路要严格按照要求铺设,并对施工人员提前培训增强安全用电意识。对于电工和电焊工相对特殊的工种,建筑企业应该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减少施工中因用电操作不当而发生危险。同时施工人员也要按照电气操作规范施工,这也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安全用电的宣传,从而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

2.3材料、机械设备等的安全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用到许多大型的机械设备,需要设专人实时监管机械设备的运转,确保机械设备在安全运行的范围内,并记录好数据,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机械,不要因为经济因素,使机械设备超负荷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需要预制件、吊装构件等,在使用之前,必须做好安全检查,只有审批合格以后才能投入使用。

2.4针对施工方法的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更新引进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从而完成施工方案的优化。如在上海市装配式建筑中就引进了Bim技术,进行施工前模拟、碰撞。提前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

3结论

装配式建筑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尤其是施工中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和吊装工序,从而增加了对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从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以及材料、机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月霞.试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17(2):268.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epC模式;ipo模式

0引言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违法分包的弊端,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源头都是分包商的资质没有保障。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所以许多建设单位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偏低,管理不到位,引发了许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

1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缺点

1.1设计管理问题

在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中,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五大专业是相对独立的设计单位,当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现场发现问题反馈至监理,监理再向上反馈至业主,业主找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问题进行深化设计,这个流程反射弧过长耽误工程项目的进度。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着重点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而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应把重点放在前期,把建筑构件的分离和组装、转运和堆放、吊装拼接、后期维护等因素综合考虑[1]。

1.2构件生产安装问题

影响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组装效率因素主要是建筑构件。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加工运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运营体系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供应链有短缺。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有以下工序:清模、装模、置筋、预埋预留、浇捣、吊装脱模、堆码、运输等,这些工艺很容易出现问题,如灌浆的填充不充分及作为项目的施工节点的套管连接的未对准等。

1.3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问题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新技术、施工部署和构件连接质量检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方式。装配式建筑目前在建筑行业中的普及率没有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高,因此在建筑市场上有经验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数量较少。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有大量的部件,如起重、混凝土浇筑、螺栓连接和焊接等。由于大多数部件体积大且重,很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有针对性的管理才能使建设有序,以确保施工进度。

1.4信息化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构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与项目其他参与者的信息共享较差,组件标准化尚未达到预期要求。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传递延迟,尤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每延迟一天的进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如延迟产生的机械租赁费、人员窝工费和合同违约金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字虚拟化和信息共享等各种系统要素入手。

2结语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62-02

装配式建筑又称工业化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较之于传统工业的施工方法,具有“安全环保”“快捷高效”等优点。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但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提高建筑化水平,完善相应标准,提高整体建设能力。

1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史

我的装配式建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其构件的生产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开始研究到快速发展到投入使用再到发展停滞等。2014年麦俊明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中指出:20世纪初,北京多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京建发(2010)125号)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京建发(2010)141号),并采用2年的时间为试点期和推广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万科中粮假日风景B3#、B4#、D1#楼,长阳半岛11-4#、11-5#、11-6#就是初步成果。尽管目前pC住宅的建造不会带来太大的利润,但综合来看,装配式建筑确实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长久的利益[1]。

2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以及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

2.1.1国内分析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成功解决了现场施工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拥有施工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施工受气候影响小等优点。2014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泰昌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中提到了首都北京、东北沈阳、上海、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好且走在了前列。但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国内的建筑发展体系不完备,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等[2]。2016年薛明凯在《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状况》中谈到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当前的国内建筑业发展态势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能得到有力的扶持;其次是该方式所需的预制构件缺乏规范化;最后,生产预制构件的技术问题也是抑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的一个方面[3]。

2.1.2国外分析

对于国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2012年王茜在《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阐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对装配式建筑做了尝试,其中包括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盒子结构等,主要工程如下:前苏联是重视预制装配式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有预制构件厂4500多家,目前其硅预制构件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美国在丹佛市曾用砌块建造了一座17层的公寓,该墙体做法是采用了双层粘土实心砖,每层厚8.3cm,并采用了纵横配筋做法[4]。

2014年顾泰昌也在《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中给出了全面的总结,美国的配件化施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其城市发展部给出了严格的规范标准。法国从1891年开始实施装配式混凝土的构建,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的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使其效率得到大大提高。而日本则是从1968年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到20世纪末期时已采用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体系完全符合了日本的住宅市场需要。新加坡也开发出多层单元化装配式住宅,通过平面布局及重复安装节点实现了较高的装配率[1]。

2.2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遇到瓶颈,就拿我国的技术研究来说就远少于国外,技术研究不完备,且在框架结构、剪力墙住宅及其他房屋类型方面发展均不平衡。2016年赵广军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分析》中表示,抑制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是预制构件的设计及施工等没有得到完善,现场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5]。2016年吴昊在《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情况》中提到目前国内部分预制构件不能保证在生产、运输及使用的过程中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建筑质量的不达标,施工方与管理方不能协调一致,导致问题重重[6]。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装配式建筑根据建筑的需求不断完善建筑需求,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特点,达到提升施工效率的作用。随着世界建筑工业化的需求,如今的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则是世界建筑行业的一大重要体现[7]。装配式建筑的推行及应用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改革,推动了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创新。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使得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建筑模式低碳环保,提升建筑的抗震减压效果,其环保节能的高效式生产施工模式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节能概念,在这种高效的建筑体制下,人们可更加易于接受这种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模式[8]。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要求,有关单位研究编制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相关规定,即申请评价的工程项目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筑基本特征,明确了参评项目的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9]。所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发展。目前,中国的建筑领域不断引进国际上通用的建筑施工技能,但是要想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在造价控价方面、技术体系方面、模式管理方面进行突破改进,只有整个领域的整体改动,才能使创新效果更明显、更准确。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10]。

4结语

笔者认为受传统住宅建造模式和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现场施工模式的限制,效率不高、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缺点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共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当今固有的建筑装修模式,立足于技术创新,建立新型住宅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建造,并加大该模式建造的技术研究力度,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对预制构件的生产企业进行合理布局,让生产更安全、质量更可靠。

参考文献

[1]麦俊明,杨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J].广东建材,2014,30(1):72-73.

[2]顾泰昌.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48-51.

[3]薛明凯.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状况[D].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6.

[4]王茜,毛晓峰.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2(21):354.

[5]赵广军.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分析[J].工程质量,2016,34(7):16-18.

[6]吴昊.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情况[J].江西建材.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10):45.

[7]马军庆.装配式建筑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271.

[8]张静怡.建国以来北京市pC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D].北京建筑大学,2016.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要点;进度管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装配式建筑深受发达国家的重视,将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工程部件采用预先制作的方式在工厂进行生产加工,最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施工便是建筑的基本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也能大大节省工程质量成本,并对整个建筑工程资金投入进行有效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建筑的施工过程对于临场综合部署及进度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容要求比较高,针对这两项内容进行综合探究。

1介绍装饰性建筑及分类

装饰性建筑在引言部分提到是指预先制作的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输组施工场地进行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的优点在于建造效率高,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节省劳动力并且整体提高建筑质量。这种建筑方式由英,法,苏联等国做首先尝试这样的建筑方式具有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迅速在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但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观不灵活,外形呆板统一,之后,人们在外观设计上做了很多改进和优化,增添了装配式建筑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生产,而且种类多样。美国有一种先进的,装配式建筑也称活动住宅,每个住宅单元像是一辆超大型拖车,用特殊的交通工具把它拉至现场,再由重机吊装地板以及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路等相关基础设施,这样使用起来室内活动空间拥有暖气、卧室、厨房、浴室等设备。住宅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元,必要时也能相互连接上。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分类有以下几种:砌成建筑,由工厂预制的块状材料砌筑而成,一般墙体的装饰建筑楼层为3至5层,砌块建筑的实用性强,造价便宜,生产工艺简单,施工便捷,一般建筑生产原料还可以采用地方材料和工业废料[1]。板式建筑,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体和楼板的房屋面板配造而成,又被称为大板建筑,也是工业建筑体系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制建筑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结构重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居住的使用面积和提高防震防灾性能,而且结构中采用材质是钢筋混凝土的实心空心板质材料。盒状建筑,这种建筑工程化程度较高,是以板式建筑为基础发展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该类建筑品种现场安装速度快,大多数情况在工厂完成结构部分,并且其内部装配也可以安装好,连家具地毯俱全,十分便捷省力;骨架板制建筑,由预制的骨架和板制材料组成,其中结构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梁柱组成的框架结构通过搁置楼板和非承重墙的外墙板框架的结构类型,另一种属于竹木楼板组成的承重板制结构类型。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部署措施

2.1工程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工程准备前期做好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培养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防范意识,保证项目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强化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在施工过程中高危工作的操作人员技术十分重要,相关企业可以组织培训安全技术普及操作知识,不能让安全宣传工作流于表面,要真正贯彻落实到工作细节,发挥真正作用,企业也要给予高度重视,严格监管施工现场。最后,严格要求施工人员要持证上岗工程,施工开展前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以及具备相关资格证。

2.2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

预先制作构件吊装过程的安全措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开展中,预制构件的装调工序非常重要,这也是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管理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吊顶吊具要严格遵循设计标准定期检查,保证施工工具强度和工程标准一致,进行吊装期间,禁止施工人员入内,作业期间要佩戴安全帽,吊装操作人员要与指挥人员做好配合,避免出现碰撞情况。在大小梁吊装过程中,工程人员要参照施工图搭建支架,进行主梁吊装前要确保安全母锁工作到位,边梁作业时要安装安全护栏,一切准备就绪,再进行大小梁安装作业。针对墙板的吊装作业时,在墙板和阳台板预制安装前需要施工人员对以下几个工作点进行检查,检查钢索表面有无破损情况;吊点、吊具是否工作异常,以及表面是否存在异物,存在异物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在吊装时要根据工程进度进行,对于较大的板块可以采用平衡杆进行配重法的搭建方式,以此来避免大风天气造成的半片翻滚或板片被损害等问题[2]。领边防护措施,在装配式建筑过程中,领边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监管人员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对手脚管的使用,及时搭建安全护栏和安全网等一系列措施。用电方面和材料、设备管理,施工单位用电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地方,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负责用电安全,增强安全用电意识,对电工和电焊工相对特殊的工程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减少因用电不当而引发的危险,也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用电安全的宣传工作,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关于材料,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会采用大型机械设备,需要特殊人员实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监管,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记录工程数据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可以及时处理,使用机械设备为不能因为经济因素,而高强度,超负荷使用设备;再进行装配置施工中,需要预置大量的建筑材料,要对建筑原材料严格审核检查,达到使用标准再投入作业[3]。

3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部署原则

①运输道路满足构建条件。②运输出口要满足车辆周旋转弯及坡度要求。③运输通道满足车辆宽度、过车宽度、多辆车转弯宽度、车库过顶回顶。④施工起重设施的使用能力和幅度范围要在施工过程得到保障。⑤建筑材料的堆放位置要科学便捷,不耽误装配工程的进展,也能做好材料的防水、防晒、防沉降以及撞击等破坏影响。

4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平面管理

4.1科学设置起重机的位置和布置工作

设置起重机的位置要依据现场部署加以选择,位置部署时要充分考虑进行基础施工作业对安全风险的绝对把控,设置起重机要顾全两个方面的位置标准;例如要,做到对起重能力的把控,保障起重机的位置,对大多数预制构件的安全起重保护,所以在选址起重机的位置控制过程中,要对起重机以及起重对象要做到统筹兼顾,基本的起重目标是以最大程度满足体重承载需求。所以在对整个施工建设的预制构件进行全面调查时,调查好对搭建起重机的起重能力的选择控制能力,也要满足施工现场过程中对起重机使用范围的覆盖需求,具体要根据施工现场需要,辅助确立搭建起重机的位置,找到现场施工需要达到的作业半径,还要根据现场材料一及预制构件的堆放位置和施工现场的对象范围,并调整起重机对现场施工的服务范围,科学选址搭建起重机位置,并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利保障。搭建起重机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构建部分的基础安全控制工作,因为搭建起重机是以多种基础固定来保证其稳定性,按照现场施工特点,也可以采用辅助锚固方式来提高搭建作业的稳定性,同时,兼顾基础位置的固定处理及不良沉降问题的因素控制影响。

4.2施工现场的道路布置、围挡布设以及大门设置

施工现场的道路布置对,工程整体进度以及厂内外的运输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施工现场要做到,对现场材料的交通运输以及预制构件运输的方便等特性,整体上提高道路交通能力,大多数的施工场内,运输在道路宽度,类型和质量上有明确的要求,例如道路宽度不能小于3.5m,对道路的压实完成度不能低于95%等;施工现场要实施全程封闭化管理,要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围挡的设置上,要实现基础的设置规范标准。例如,围挡高度不能低于1.8米,在城市施工现场的围挡高度不能小于2.2米,也要对围挡进行加固设置和内侧进行支撑加固体系;现场施工现场大门的设置,要满足厂内车辆进出要求,大门附近要设置门卫管理,控制施工现场的人员进出,非必要施工人员不得进入场内,从而对人员进行科学控制。

4.3装配式预制构件供应管理

预支构件在尺寸和重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运输预支构建过程中,要保证运输过程中对预制构件的质量保护,提前规划运输道路,确保运输稳定安全,保证拟定的运输道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道路宽度、平整度满足运输要求,降低运输过程中对预制构建造成的损害;施工现场会涉及大量的预制构件运输进场,需要控制好进场时间以及时间节点,保证运输的有序性。要做到对预制构件的保护,减少施工现场设备,移动对构建造成的损害,同时,构建在移动安智过程中要做好支撑点的控制,对预支构件进行科学保护,例如,调整预制构件储存位置的坡度、承载力要求,保证预制构件的基本维护安全,也要注重对储存位置的排水能力,实现对施工保管工作的科学要求。

5装配式建筑进展控制分析

配料准备工作,针对装配式建筑而言,需要预制各种建筑物件,是施工进度控制管理的基础,针对此现象,应该对备料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现场的配料准备充足,避免重复进行预制建材的运输工作导致拖延施工时间,而且频繁运输预制建筑构件也会提高运输期间导致预制构件发生摩擦受损的概率,充足的装配预制建材可以满足多层工程建设需要,也可以根据预制的种类和数量,做好后期的备料工作和科学管理作业,关于装配材料应当遵循科学分配的原则,领取预制建材时,应当保证工程基础项目完成,放置预制建材需要腾出足够的施工通道,注意腾放预制建材间距,堆放预制建材的间距应在一米以上,并且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堆放,这样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由远及近进行取料施工。由于装配的预制建材需要车辆设备频繁运输,但要想保证施工进度,就必须做好场地车辆运输的保证工作,在工期开展前,要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清理场地,保证车辆设备顺利进入预定的施工位置,并且保证车辆转场的便捷度,因此,对场地车辆运输通道要求较高,要求施工现场应处理好前期剩余材料,保证通道顺畅,施工进行时要对路宽和限高的路段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车辆设备进出场地的需求,施工道路的设计也要考虑多种车辆设备的通行条件,同时进行现场作业的车辆运输在进行设备转场过程中,可以互不干扰地进行作业并保持道路通畅;另外,关于装配式建筑工程场地保障,更重要的一个点是,道路应该考虑备料堆放位置及吊装位置的具体覆盖范围,要保证不管是运输车辆还是施工范围,都要在吊装可以作业的范围以内,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预制建材在现场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堆放,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此外,也要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技术,在采用预制建材安装时需要进行拼接组合作业,这对技术人员的技能掌握能力要求高,好的技术人员也是保障建筑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4]。

6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部署和进展控制对整个建筑行业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进一步完善综合部署和进度控制工作,才能保障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才能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影响因素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2]生.装配式建筑生产的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J].华东科技(综合),2019(12):1-1.

[3]张杨等.“一种高层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全穿插施工方法.”,Cn110158974a.2019.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5

关键词: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在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改进。其中,设备材料质量、室内线路敷设、防雷接地工作等都是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重点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电气供配电构成系统的相关概念,然后指出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中需注意的重点,最后就这些重点针对地提出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筑电气供配电构成系统

1.1供电电源

供电电源是指把其他形式的能,如发动机的机械能、干电池的化学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可分为普通供电电源,如开关电源、稳压电源、逆变电源、模块电源等,以及特殊供电电源,如安防电源、高压电源、激光电源等。目前供电局提供三相四线制交流电源380V,用户配电室再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单相交流电源220V、三相三线制交流电源220V、三相四线制交流电源380V等。一般用户多采用单相交流电源220V,但具体选择以建筑电气设备的实际用电负荷量与额定电压来确定。

1.2电力负荷

电力负荷是指使用电能的设备消耗的电功率。电力负荷的分级一般是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与连续性要求来进行,按供电可靠性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以及三级负荷这三级,按连续性分为连续工作制负荷、短时工作制负荷、反复短时工作制负荷这三种。电力负荷选择的功率一般要以电力系统运行电压和频率为准,视用电负荷的性质与建筑类别这些具体情况来决定。

1.3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保持持续供电的能力,是考核供配电系统提供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中的一项。供电可靠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供电可靠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与次数、系统停电等效小时数等。我国城市的供电可靠率一般达到了99.9%以上。衡量供电可靠性的作用是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减少用户的供电障碍,保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1.4供配电设备

供配电设备是供配电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统称,是供配电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高压配电装置、控制箱等。供配电设备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物类别与用电需求来进行,不可过于随意盲目地选择。

1.5接线方式

接线方式主要是以用电负荷量与负荷分布情况为依据。常见的接线方式有放射式接线、环式接线、树干式接线这三种以及多种方式组成的混合式接线。放射式接线、环式接线、树干式接线这三种接线方式各有利弊,放射式接线方式的可靠性较高;环式接线方式的可靠性也较高,但是操作比较复杂;树干式接线方式的成本较低,但可靠性也比较低。

2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重点

2.1设备材料质量

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重点之一就是设备材料的质量,而就目前来看,设备材料的质量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设备的尺寸不合适、耐腐蚀性能差、钢板厚度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等,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照明设备、动力设备、插座箱等设备上。还有所选电缆质量差,耐低温耐压耐腐蚀性不强,内部接头杂乱繁多,线芯与绝缘层之间不严密,绝缘效果不好。所选电线的管壁厚度强度也不够,易折损。材料还存在熔点低、机械性能差、绝缘差、阻率超标等问题急需改善。

2.2室内线路敷设

室内线路敷设在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室内线路敷设方式不合理。暗配线管是指建筑墙体混凝土上敷设的线路,出现线路不通畅、同一位置交叉敷设两根及以上的导管、保护层薄甚至线芯外露等问题。线路跨楼层敷设时,未按要求设置过路箱,破坏防火层造成安全隐患。钢管未进行接地设置或是接地设置不够牢固。焊接金属管道处理不到位,没及时处理焊接口的毛刺,出现点焊、焊穿金属管道等问题。二、室内线路敷设材料有问题。主要包括各项原材料未按施工标准进行选购,质量不达标,如购买廉价钢管,管壁薄、质量差、内部毛刺多,或者是选购钢管的尺寸不对、管径不是过大就是过小等。穿线管也存在问题,如弯曲半径过小导致褶皱卡死等问题。替代材料问题更加严重,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全然不顾施工需要,例如以pVC管代替金属管、薄壁管代替厚壁管、黑铁管代替镀锌管等。

2.3防雷接地工作

防雷接地工作也是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重点之一,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连接不严密,防雷设置与位于屋面高处的金属体连接存在问题,并且引下线截面积小于引雷要求。二、接地间隔设置不合理,防雷效果差,存在焊接截面不足,线管埋深不够,防腐蚀性差等问题。三、避雷带的镀锌层锌含量不足,质量差。

3建筑电气供配电的安装管理改进措施

3.1提高设备材料质量

设备材料质量是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基础,只有设备材料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才有保障,所以必须提高对设备材料质量的重视,严格把控设备材料质量。首先在选购设备材料时,在严格按照施工要求,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成本控制,选择优质的适合本次施工需要的设备材料。然后设备材料运送至施工场地后,材料采购人员、管理人员与工程师、质检人员等要相互合作,共同清点设备材料种类、型号、规格、数量,以及配套的质量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使用操作手册等文书。检验检测设备材料的性能是否与设计一致,达到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的要求才能投入使用。最后在实际使用设备材料的过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或是对质量有所不确定,应立即封样送至相关检测部门检验,确保合格才能继续使用。

3.2合理敷设室内线路

合理敷设室内线路不仅要科学设计敷设线路,还要对线路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按照设计规范要求选取配管。暗配线管与消防管线的保护层厚度都有明确规定,分别不得薄于1.5cm与3cm。要通过设置过线盒来调解配管长度,不能随意接线。加工明配管的弯曲半径要根据明配管具体有几个直角弯来决定,只有一个直角弯时,弯曲半径应为管道外径的5倍;直角弯为两个及以上时,弯曲半径应为管道外径的7倍。而暗配管的弯曲半径一般是管道外径的7倍。薄壁管与镀锌管的处理也要根据不同管线的特点进行区别。内径小于等于2.5cm的可以用不同规格的手动弯管器来处理就足够了,内径大于等于3.2cm的可使用液压弯管器来处理,这两种管线在切割上不得使用割管器,而应该使用钢锯。而pVC管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规格的弹簧弯管来处理,如内径大于等于3.2cm可使用专门的烘箱处理。厚壁管的直径大于等于4cm就应该使用焊接方式,小于等于3.2cm则应该使用丝扣连接。

3.3加强防雷接地工作

要加强防雷接地工作,防雷设置与位于屋面高处的金属体连接要紧密,引线截面一定要超过避雷带截面,不能使用电焊、要用双面焊。合理设置避雷脚的位置,接地体间距不能少于5m,实现转角对称布置,埋深要达到60cm。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明确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重点,并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水平,这就要求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更新发展了的科学技术,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的经验,本文对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重点研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来推动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建筑电气供配电安装管理重点[J].电子世界,2014,no.43901:79-80.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装配式住宅;安全风险

管理建筑装配式住宅是在施工现场将预制的构配件组合、装配而成的一种建筑结构。建造速度快;施工过程不受气候的制约;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显著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是其突出的特点。但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怎样强化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这是相关单位务必要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隐患

和一般的住宅建筑相比,装配式住宅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包括高空作业多、以吊装作业为主等,因而导致施工安全隐患较多[1]。现场安装预制混凝土结构是建筑装配式住宅工程施工的核心难点,因为施工现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之构件种类繁多,有效管理施工现场,尤其是加强核心技术管理,将对结构总体施工工期及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这里以公司一体化模式施工的上海松江区佘山21丘大型居住社区39a项目的1、2号装配式建筑住宅楼作为参考,该项目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施工,装配率可达到80%以上,但现场安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构件安装现场临时支撑风险较大、构件吊装作业风险较大等方面。所以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原则

(一)事前控制安全风险

在建筑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中,公司严格遵循兼顾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原则。所谓事前控制就是在施工之前要细致分析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针对一些常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如果事前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做得不充分,一旦施工环节发生安全隐患,将需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弥补,后果难以估量。

(二)事中控制施工风险

公司对施工风险进行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以构配件的运输、堆放、检验以及安装等过程为主线的,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充分配备起重吊装设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规范、规程,以保证建筑装配式住宅结构的施工安全及质量。

(三)事后及时总结经验

事后及时总结经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施工实践[2]。建筑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尚不成熟,很少有可以参考的数据,因而公司在施工中为获得可靠的、稳定的一手资料,专门委派专业人员实时记录施工现场的情况,通过分析施工资料准确掌握施工安全影响因素,从而为确保安全施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为今后开展同类型施工作业提供依据。

三、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公司制定了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致力于将其全部落到实处。主要包括: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都必须带好安全帽,操作人员务必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临时拆除安全设施(洞口保护网、洞口水平防护)时必须取得项目安全负责人的许可,离开操作场所时需要对安全设施进行复位,禁止工人在吊装范围下方穿越;吊装梁板之前在梁、板上提前到位安装安全立杆、安全维护绳,为吊装工人提供佩戴安全带的连接点;吊装前严格检查吊具、钢丝绳、葫芦等起重用品的性能是否完好;吊装构件时,由专业的起重工负责操作、吊装工负责安装;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并配备好消防、灭火设备,按现场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严禁使用塔吊进行斜吊、斜拉,严禁起吊埋设在地下或地面上凝结的重物,必须全部松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构件或模板之后才能起吊

(二)健全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实行安全施工管理机制,即公司努力完善制定岗位安全施工标准,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结合建筑装配式住宅的施工特征及实际情况,编制可行性高的岗位安全施工规程手册,并颁发给各个部门、施工小组。同时,完善各项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安全施工会议制度、安全施工岗位责任制度,尤其是必须在危险源作业点挂牌,明确责任人等。二是增强施工人员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因为施工人员是建设装配式住宅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杜绝安全事故。如公司针对施工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学习分析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促使他们及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意识,拒绝违章作业;设置由专人负责的安全电箱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同时,施工安全风险监管人员也要注意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在施工之前务必要检查机械设备维护工作,监督施工;每一天都要认真巡视各个施工作业面,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做好建筑施工临边防护工作

为避免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环节发生临边坠物风险,公司采用的都是定型化的工具维护,但随着每个施工场地等条件的不同,定型化工具维护还不能全部实施,对脚手架的使用显得相当重要。公司使用脚手架在临边口搭设好护栏,并利用安全网围挡,选用颜色醒目的油漆涂刷,让施工人员清楚看到[3]。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也可选用脚手架搭设临边围护结构,并使其至少能防1000kn的外冲击力;该围护结构可选用黄黑双色油漆涂刷。对于工具化的围护栏杆,其底部可选择混凝土浇筑挡土墙,并把围护栏杆固定到挡土墙上。另外,任何一个登高通道的两侧都必须设置好安全护栏,且搭设时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通道可选择有足够宽度的脚手板,将其固定牢靠;楼梯防护则要符合安全防护标准及要求,可选择用脚手管搭设;楼梯坡度务必要符合规定的要求,禁止搭设太过陡峭的上下楼梯

(四)吊装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为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安全工作小组,专门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制定适用的安全管理流程、规章制度,保证安全施工。同时,针对吊装作业配备了几名专职安全员,完全依据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吊装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监控施工重点区域、难点区域,发现问题务必第一时间上报。且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吊点时,施工方要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设计图之后依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落实施工模拟仿真工作,同时优化预制混凝土构件吊点方案,向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工厂反馈结果,确保工厂一次性到位生产吊点预埋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吊运。针对吊装作业,还要落实现场检查工作,该工作的内容要和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保持同步,重点检查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以及现场施工人员配备装备的情况,检查防火设备、安全警示标志等情况。最后还有超载吊运问题,应借助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布置施工平面图,依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重量合理确定塔吊的型号,严禁在施工期间超载吊运预制混凝土构件、其他施工材料,保证塔吊设置与设计、施工要求等相符。

四、结束语

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中涉及诸多吊装工序,施工安全隐患有所增大。鉴于此,公司在施工环节中严格遵循安全风险管理原则,采取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有效保证了装配式建筑住宅楼项目施工作业的有序安全进行,同时保证了装配式住宅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安全施工管理[J].建筑施工,2016(07):991-992.

[2]杨闯,刘香.我国装配式住宅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建筑技术,2016(04):301-304.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7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安装重点;难点

引言:

打造绿色、环保的施工模式,融合现代化房屋需求,尤其是应当控制施工期间的污染问题,能够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质量。由此可见,施工人员务必充分认知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总结预制装配模式的装配要点,在房屋安装期间融入规模化的控制体系,能促使建筑趋于规模化发展。另外,装配式小模块安装设计中工程设计,以便在协调墙体、梁柱、预制楼板的过程中进行吊装作业,提高施工进度控制质量。

一、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

1.施工效率高

装配式建筑可在Bim技术的监控下监控预制构件的安装、使用情况,同时可监控预制梁、外墙、空调板等操作的状态,以便结合既定的施工要求进行加工监控。在此过程中,施工人员仅需结合施工图纸细则进行设计,评价出各构件的组装需求,根据建筑构件的组装要求确立施工连接方案,能减少传统施工技术运行效率不高的不利影响。

2.施工成本低

装配式建筑可在既定的施工支持下对构件进行项目设计,设计完毕后可将施工场地内的构件进行施工装配,期间可及时对建筑的进度进行调整。因此,该方法所需求的成本相对较低,施工人员可在Bim技术的监控下进行预制构建的组装过程。同时,该方法可在机械控制中进行施工,可节约传统建筑设计的人力成本的支出,且施工期间的污染性较低,所以可减少施工操作期间的能耗产出[1]。

二、装配式建筑安装重点及施工要点

1.策划阶段

装配式工程进行期间,施工人员需统计施工图纸、内外业数据资料等方面的信息,根据建筑的应用需求展开分析、策划,可提高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施工人员需统计装配式建筑的策划目标,根据工程定位、施工设计状态作出必要的调整,可消除设计方案不合理的不利影响。因此,施工策划期间,工程人员应当分析出也影响建筑质量的投资、使用、环境、功能要素,评价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时标识出施工方案不科学的部分。另外,项目策划实践中,工程人员也应当确立约束性的控制目标,评价建筑方向及其应用之间的潜在联系,可消除外界环境、资金支持等不稳定因素的设计偏差。

2.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监控中,施工人员需根据平面、立面之间的设计模式进行结构规划,同时在强化监控细节的同时确定监控方向。因此,为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应当在标准控制实践中解决立面设计调整问题,并在必要的干预监控、结构分析的过程中应用个性化地设计标准进行评定[2]。例如在外墙体结构配饰搭配控制中,需根据建筑的地形、外貌特征、细节状态明确各个立面的纹路特征,能在统一化搭配控制中凸显出多元化立面设计需求。总之,立面装配中,应结合楼体结构、内外墙构件特征进行统计,并在科学的组合协调中进行搭配管理,有利于提升剪力墙的功能性价值。同时,为提高门窗结构的合理性,施工人员还需融入多元化的设计元素,选择污染小、方便装配的设计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预制梁设立期间,应当分析出预制梁的压浆参数指标,将该指标控制0.5mpa~0.7mpa之间。

3.设计阶段

完善施工图纸的设计规划,结合Bim技术评价出设计图纸的问题,再确立相应的设计优化方案,提高施工步骤的核心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应当明确建筑的安装要求,根据施工安装要求展开评价,结合关联性控制要点进行细节监控,有利于提高施工设计的合理性。其中,设计前应罗列出各项工艺的顺序及运行方法,监控出各项控制参数的应用要求,再结合预制构件的尺寸、连接状态进行安装配置,可在进一步思考控制中提高施工图示的合理性。另外,施工设计中应评价出管线、管路、施工元件结构的联系,再结合图纸状态展开精准化的控制筹备,有利于提高建筑本身的功能性,也能让各项预制设计指标及时满足应用标准。

4.构件加工

在各类基础性构件的加工处理期间,施工人员应标注各类构件的应用场所及应用需求,尤其是应当分析出构件的功能性需求,可提升构件的加工效率。在此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对构件进行初加工,依据构件的加工位置和生产要求监控出元件的使用要求。其中,施工人员应当重点审核构件的实际应用标准,包括于构件的尺寸、体积等指标。通过提高梁柱、墙面、框架等结构的功能性,再评价出构件的协调使用方式,能为后期楼板的预加工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

三、装配式建筑安装难点及提升方案

1.重视施工质量管理

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分析材料吊装、墙面安装、标高控制、灌浆浇筑等环节的方法,依据标注控制工序确立施工方案、施工步骤内容,可及时对施工工序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解决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影响。例如在注浆工程期间,施工人员应分析出浆料的搭配、配比、使用等多方面的控制要求,同时解进行项目安全教育培训支持,帮助施工人员自主总结装配式工程的运行要点。期间,应当大力宣传注浆、做浆的安全控制需求,可在展示样板期间的同时进行安全做浆技术。通过建立可靠的控制制度和验收模式,能在分段施工、验收的过程中消除材料连接、尺寸应用不合理、连接效果不佳的不利影响[3]。

2.落实安全管理技术

工程安全管理期间,应当采用Bim技术重点审查项目运行的难点,其原因是前期策划、设计期间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的部分,故需要配置完善的控制思路。例如在预制叠合板安装、配置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注意一下要点。第一,复合板吊装时,采用模块化梁吊装复合板,其原因是吊装过程系统提升过程缓慢,可确保复合板的稳定性。在吊装作业期间,应当将控制距离固定在作业层300毫米处,再给予必要的定位监控,避免叠合板受到外力的损伤。第二,应注意在吊板安装期间加设间距为150cm的支架,设定2-3排的支架模型。通过在关键位置配置双层支架,可方便叠合板结构搭建完毕后,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始终大于70%,可为后期拆除工作提供建议。

3.完善吊装操作控制

吊装工程进行期间,工程人员需明确预制构件的数量、型号、功能等指标,再给予不同构件展开必要的命名,可方便施工人员在信息化系统中对吊装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一体化分配管理。因此,吊装工艺进行时,施工人员应在材料进场后立即对不同材料进行标号编排,采用简单、科学的名称进行命名控制,能够让构件在自主命名的期间发现内墙、关键、梁柱等部件的埋设要求。另外,应正视对材料性能的监控与检查,利用相应控制系统监控处吊钩的功能性和形状,可及时避免材料变形的发生概率。例如试吊控制期间,需控制起吊装置的离地高度进行测试,确保离地高度月48cm,然后停止试吊操作。通过综合核查机械元件的运行状态,再结合关联性控制预案进行编制监控,必要时应当涂抹润滑剂并及时清洁元件表面的垃圾。同时,叠合板应用期间切不可进行野蛮施工,应根据《构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方面的理论进行材料构架,可提高构建的功能性,可避免材料偏移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及时解决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发现管理、施工方面的运行要求和运行标准,再结合既定的控制逻辑展开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有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功能性和使用效益。另外,装配式施工期间还需总结房屋的稳定性和承载功能,结合必要的收集、测试状开展项目评测,能够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冉.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2):29-30.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8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大群众对于住宅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施工工艺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各个部分在专门的工厂中进行生产,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装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将建筑规模化、工厂化,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建造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施工中,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施工单位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升级,具体是指将整体建筑所需的各种部件进行提前加工,随后将部件吊装至施工现场,通过装配、连接以及灌浆等方式组成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技术体系可以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部分预制又可以分为楼梯、护墙、隔墙等构件预制,竖向承重构件全现浇或者部分承重构件预制。全预制是楼板、楼梯、梁、柱等选择预制部件,各部件的连接节点采用现浇的方式组合而成。按照建筑整体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将装配式建筑分为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以及核心筒-框架等形式,前几种的实际运用较多,具体的特点和应用举例如表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

2.1装配式建筑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掌握施工现场的关键信息和资料,对后续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部署,以保障施工的合理性。首先,施工单位要掌握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以及规划需求,对建筑物的面积和抗震等级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后续施工材料和技术。其次,还要根据建筑的设计图纸对预制部件的安装节点进行确认,掌握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设计。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施工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的需求合理分配相关资源,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确保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

2.2部件预制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便是部件预制技术,部件预制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后续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对模板的尺寸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预制部件的大小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其次,要严格把关施工原料,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达到规定的建筑标准。最后,在对部件进行浇筑时,要严格把控浇筑的速率,防止对模板产生的冲击力过大,而且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要保证混凝土与钢材不接触,避免预制部件受到侵蚀。

2.3运输与安装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运输和安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运输环节极易出现部件的损坏,部件一旦出现损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施工和运输标准进行运输。运输人员要选择可以固定预制部件进行运输的车辆,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可以采取支垫或者包角的方式防止运输期间出现碰撞和滑落等问题。二是在进行部件安装时,注意控制吊装设备的速度。尤其在建设高层装配式建筑时,吊装过程中部件极易晃动,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施工事故。所以施工人员要选择稳定的设备进行吊装,在施工期间要注意设备的速度,防止因为速度过快出现部件损毁的问题[2]。

3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研究

3.1预制部件的生产工艺

预制部件作为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制作工艺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大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要将预制部件所用的模板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灰尘、木屑等杂物。其次,要按照预制部件的设计尺寸对模板进行定位。再其次要将准备好的钢筋依次放入模板中,将需要预埋的部件进行安装定位。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实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振捣时,不要碰到预埋件。在振捣结束后,要营造蒸汽养护的环境,便于预制部件更好地成型。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0%时,对预制部件进行脱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墙板部分的预制还要进行保温层的铺设。

3.2预制部件的装配施工工艺

在进行预制部件的吊装前,要确保部件之间连接面的干净整洁,并将需要用到的灌浆工具、调整斜撑以及螺栓等准备妥当。首先详细介绍柱的装配工艺,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当预制部件距离安装层面20厘米左右停止,施工人员仔细查看连接套筒和层面预留位置是否对准,对准之后继续下降。随后安装斜撑调整柱子的垂直角度,当垂直度符合标准后,在柱子和层面的连接处注入砂浆进行密封。墙板预制部件的体积较大,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较低的速度运输,当墙板距离安装层面60厘米左右时,工人要辅助预制部件缓慢下降。通过预制部件预留的钢筋和套筒进行定位,随后缓慢下降墙板,预留20厘米的空间进行后期的接缝灌浆。最后安装斜撑调整墙板的垂直角度,调整完毕之后灌入不收缩的砂浆。

3.3接缝灌浆工艺

以上各种预制部件的装配工艺中均运用到了接缝灌浆工艺,这也是装配式建筑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其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使用性能。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在灌浆前,要对灌浆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而且要封堵接缝处,防止砂浆渗漏。随后配备灌浆料,要选用优质的料粉以保证料浆可以均匀混合,采用压力灌浆方式,快速完成灌浆操作。最后,要对灌浆的饱和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溢出的浆料,然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浆料稳固,期间要保持预制部件处于平稳的状态。

4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应用策略

4.1做好预制部件的质量和存放管理工作

预制部件是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做好存放和质量管理工作。虽然在施工现场不需要“湿作业”,但是对于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在原材料进厂时,施工单位要请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达标,才能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符合建设要求,进而可以为后续的装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预制部件制作完成之后,要分类存放,做好存放和取用的记录,并且保障存放地的通风和排水工作,防止因为存放不当而导致预制部件的性能发生改变,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

4.2采用Bim技术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

采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效果,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首先,Bim技术可以在系统中全方位地展示施工现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详细地掌握项目建设情况,降低了项目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其次,Bim技术在生成模型时,可以及时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构件尺寸标注不清、详图与平面图不符等,以便设计人员及时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构件尺寸不符的问题。最后,有助于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信息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可以通过客户端将问题上传到云端,系统自动将问题发生的位置、时间和整体施工模型相关联,方便施工人员查询存在问题的施工节点。

5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价值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因为装配式建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建设规范,所以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不断提升,否则将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基于以上情况,施工方要严格把控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及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敬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44-45.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9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

1建筑装饰的功能分析

我们常常把建筑装饰理解为非功能性的,建筑装饰它的目标是创造审美的价值。在现实主义者眼里,装饰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是多余的。所以,他们极力反对在建筑中使用装饰。而实际上,装饰对于建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工程,如果我们把建筑与美联系起来,装饰的因素就会油然而生。装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同时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和美学功能。我们解读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都不难发现,装饰的因素在远古时代就得到了建筑师们的极大的重视,装饰和建筑组合一起了一个完整的主题。装饰总是与其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不存在没有装饰的功能,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装饰,例如步行街上的盲道,它不仅是一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丰富了铺装效果及表现力。

2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段分析

建筑装饰施工从原始的手工操作逐渐向使用了小型电动工具,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质量,经济效益也相应的提高。完成了历史性的跳跃。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正不断地提高。建筑装饰施工离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近。而建筑装饰施工目前的状态是:

2.1作业手段还比较原始。虽然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小型电动工具,但整体操作来看,仍然属于手工作业的性质。

2.2生产过程还具有含糊性。构配件加工和安装没有分开,基本上由一组人从原材料制作,到安装到位一次性完成。从操作空间来看,构件的加工与安装混杂在装饰施工的现场,不可能按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的技术难度以及技术等级进行专业的分配。

2.3产品形成的非标准性

大多数产品仍然采用几个桌凳、几件小型的工具,按照现场已有条件,来“量身定作”的作坊模式来生产和安装。由于现场手工作业缺少其行业的标准,很难通过调节设计的数据、调换原材料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手段,使具有个性的装饰来实现技术的规范化、质量的标准化、生产的批量化。所以.这种施工方式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质量标准反而提高。另外,一个人随时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他的技术能力、效率、反应速度、不能保证永远恒定的被发挥出来。装饰工程质量讲究精度的是精度,但各个不同技术水平工人操作的影响下,其精度水平肯定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个人来操作,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内,他所达到的精度也是很难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更不能反手工制品的精度与专业机械加工产品精度同时来相媲美。

3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要点分析

3.1建筑装饰施工需要工业化

应该让计算机控制的专用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重复的、高精度的加工。让人来设计和指挥生产及安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成”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配车间或总装流水线。凡是进入现场的装饰材料不再是素材,而是经过预先加工的总成体系,是已经适合现场特定部位安装的组件。在施工现场不再见到“切”、“割”、“裁”、“锯”、“焊”、“钻”、“刨”、“磨”、“雕”、“敲”、“粘”、“塑”、“粉”、“刷”、“抹”、“喷”十六道技艺为主的初加丁过程和影响环境保护的现象。而仅仅是将各种总成件进行搭配安装的过程。“总成”装配式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丁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总成装配式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丁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3D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t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3.2我们以集成吊顶为例,分析其技术要点

吊顶工程中最常用的是矿棉板、纸面石膏板、以及金属饰面。从目前情况看,矿棉板、金属饰面吊顶施下大部分工作是骨架安装和饰面板安装,骨架片安装已有专业供应商成套供应。只有边端饰面板常常需要现场加工。如果增加现场测量、深化吊顶排版图、将收边处理设计成总成工序。边端收头板加工完全不必在现场进行,纸面石膏板吊顶似乎困难大些,其实并不尽然。纸面石膏板吊平顶,需要现场加工的内容也仅仅局限在边端石膏板,同样,如果我们增加现场精确测量、制作排版图、进行边端收头设计完全有可能进行预制装配施工。

造型跌级、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工困难大些。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有的企业已经成功完成一些跌级吊顶和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丁,最早采用的是增强纤维石膏板预制造型部件。经过进一步开发,目前已有厂家可以提供造型纸面石膏板预制部件,其中包括非标吊顶龙骨配套。一些专业厂商开发非标形式预制部件,为纸面石膏板吊顶进入全面预制总成装配拓展了广阔道路,而且,如果在设计上进一步接纳国外通常采用的纸面石膏板离缝做法、无批嵌涂装,则更容易些。

再说墙体饰面。墙体饰面中最常用的是石材饰面、玻璃、玻璃镜、软包饰面、以及金属饰面、面砖饰面等。

3.3石材饰面的施工。

从技术上看,矩形板材预制已经不成问题。一般认为弧形板材要实现预制装配比较困难。随着CaD制图排版精确率的提高,电脑控制水刀切割技术的成熟和趋于普及。以及预先胶粘、统一研磨技术的应用,弧形石材预制装配式施工已经成功。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不仅解决了弧形石材的预制装配式施工难题,而且,解决了金属嵌条与弧形石材镶拼的预制装配施工难题,使复杂的弧形镶嵌金属条石材施工通过预制装配总成施工达到更高精度的施工质量。因此。石材饰面彻底预制装配施工的难度已经不在技术上,而在水刀切割价格的下调,在加工厂与项目部施下管理配合方面(包括运送等管理方面)。一句话,在于管理思路的开拓和理顺。

4结语

建筑装饰的效果直接反映人们对建筑美学追求的品位,而建筑装饰理念是建筑装饰的精髓,所以建筑装饰的个性要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的环境相协调。要针对不同情况控制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装饰工程的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美化环境的需求,并达到装饰的目的。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管理要点篇10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建筑产业化产业链技术创新集成住宅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36-01

当前我国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的是提高建筑总体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适应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其基础是搞好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而搞好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体系集成配套的水平,提升产业链上的联动服务水平。

近些年来,国内的建筑科技交流空前频繁,信息扩散速度加快,范围加大。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在逐渐升温,截止目前住建部已批准5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成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为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配式住宅分公司总工程师李哲龙介绍,“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解决影响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探索与推进。笔者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协作角度考虑,提出以下七个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夯实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支点的科技支撑。

第一,结构体系设计。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满足建筑产业化发展不同需求的基本保障。通过结构体系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居住空间要求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第二,节点、接缝连接技术。相比传统现浇建筑结构,装配式结构存在大量的节点、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这些连接是结构的薄弱环节。例如装配式框架结构中梁与柱;装配式剪力墙中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均需要从其抗震性能、物理功能等方面考虑,并和抗震设计规范的“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相吻合,从而保证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能。

第三,施工工法。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施工工法上,诸如具有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受环境制约小等特点。装配式结构涉及复杂工况下构件的吊装、翻转、就位、固定等施工技术、安全施工措施与防护标准的制定、构件校正技术等环节,如何提升施工效率、进行安全施工,对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实现住宅的高效节能,低碳环保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能否真正实现绿色工地和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四,部品生产。部品生产不仅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发展,更要注重与结构设计及施工协作联动,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确保部品构件的高精度,开发更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模具是部品生产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宁说,“无论是从成本角度、生产效率还是构件质量方面考虑,模具设计是关系到工业化建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各类预埋件的精确定位技术、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技术、特殊施工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及部品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生产技术均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为降低施工综合成本、确保部品构件质量奠定基础。

第五,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反之也将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业的发展。产业化建筑必将围绕新型建材的使用而全面展开,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新型建材从规格、质量、性能上都将提出新的要求,建材质地要采用密度小、易加工、方便运输、易成型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就要求建材行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设备改造,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建材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由粗制产品向精细加工的半成品、成品方向发展。

第六,软件开发。据住建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广Bim(Buildinginformationmoldeling)、协同设计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软件开发,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据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高春荣介绍,加强适用于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的软件技术研发,将为装配式结构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第七,住宅集成技术。集成住宅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住宅集成技术主要是围绕结构主体、围护材料、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进行,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唐山中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俊贤介绍,目前困扰集成住宅的问题包括集成住宅设计缺乏标准、围护材料需要轻质高强、工业化的建造模式,只有解决瓶颈问题,才能更好体现装配式集成住宅的优势与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生产方式正发生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变化,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适应市场导向需求,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全面提升建筑产业链的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度和互惠政策,使得各方优势资源(人、物、信息)有机衔接,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和速度,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据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日趋明显,各地政府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建筑产业化正步入发展机遇期。通过建筑产业链协作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提升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与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化建筑整体水平上台阶,发展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促进产业化建筑生产、建设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秦珩.万科北京区域工业化住宅技术研究与探索实践[J].住宅产业,2011,131(6):25-32.

[2]樊骅.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应用[J].住宅产业,2011,131(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