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00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过程回顾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4、教与学结合,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引下,本课的学文明理,我让学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帮助蛋蛋改正不卫生的习惯,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的目的。辨析导行中,让学生进行自夸和自我批评,树立榜样。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较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5、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本课教学分为“看故事导入——明理导行——评价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舞蹈,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明确了讲卫生的内涵,逐渐树立起讲卫生的愿望,使思品教学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合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资源,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师应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有意义的地调整使用教材,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如课本第4页介绍自己的家人,只是从家人特定的职业、性格、特长、爱好几个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年级儿童已有知识,经验较少,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打开思路,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情况属于性格、爱好、特长,还可以从家人的年龄、长相、生活习惯、家人的愿望,自己的感受等各个方面来介绍。又如在讲述家人亲情故事时,可整合使用第二、三课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开阔思维。

2、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这些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恰当处理和学生的关系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4、评价要多样化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2

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一年来,我校也在紧紧围绕“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做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为实验班教师,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环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尤其是练习部分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反思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1.虽然教师已经汲取了课改的思想并也按模式备课,但对教材研读的不够,对学情备的不充分,在课间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2.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后进生,从而影响教学进度;3.农村学生性格内向,信息闭塞,导致学生严重动不起来。但我还有一点认为,特殊情况下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比如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延伸了,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抵制。

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义无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为主,提倡个性化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就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一个班里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学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要与城里的学生那更没法比,如果学生动不起来的话那还谈何课改?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觉得这与我们是农村学校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不是说没有教师的责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2.充分发挥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3.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制定一定的评比办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4.注重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

三、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我觉得评价学生要适当,要综合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不应该一味的表扬,甚至不论好坏都表扬。我认为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有的就该表扬,有的就不该表扬,有的应该在课堂上表扬,有的应该在背后表扬,有的表扬是鼓励性的表扬,有的是批评性的表扬......而且表扬不一定要用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足可以起到评价的作用。这里我就产生一个问题:教师在评价的当时想到是什么?可能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我觉得应该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去评价,而不应该为表扬而评价,这样反而矫揉造作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光环。

任何一次课改并不是一件今天说,明天做,后天就能成功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反思然后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形成属于符合自己的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教学模式。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3

反思一:“开放式”教学不应该变成了“放羊式“教学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道数学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问:“大家知道怎么做吗?”接着就让学生尝试解决,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教师对本题的“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地归纳,也没有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和讲解。到了巩固练习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未能掌握新知识。

大家都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综合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那么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是应该放开手脚,但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开放式的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我们看到很多数学“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且应用次数频繁。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如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上研究课,教学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当这位教师张贴出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会了。”并摇头晃脑的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位教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几分钟后,这位教师板着脸喝令这些学生安静下来,不要乱说话,之后要求学生按她的预设,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句口诀。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则乘机利用这个机会开小差说闲话。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总结出“5的乘法口诀”以后,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了。

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是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让各学习小组思考的问题没有深度,低层次。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滥竽充数,不劳而获。小组合作学习,本来就是应该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这位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它带来的后果是:会思考有想法的学生自然说得多,没思考没想法的还是没进步,热闹过后,一切如初。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去聆听和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工与要求,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学习探究的唯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我们教师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关键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设置合作学习问题,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值得基础教育工作者反省,如何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教师课堂教学重学而轻道

诚然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容忽视,如期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也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值得每位教师反省的敏感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让学生明白的是“道”,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最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二、教学方法难以起到应有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亟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和目标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5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6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我认为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有效的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生本课堂反思

“生本课堂”是新提出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俗话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生本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并能善待学生的差异。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积极开展生本教育,努力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生本课堂也有局限性,生本课堂比较适合一些简单的教学知识或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较近的内容,比较适合中高年级和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充分地利用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生本课堂的教学。

在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交流什么,时间白白浪费了,教师还得重新强调,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二)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不愿参与

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三)交流时不愿意发表自己见解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不自信,即使有新的发现,交流时也不发言。

(四)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时间制约,不能完全放开

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课时,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区学习。

(五)课堂练习安排上,不够多样化,比较枯燥乏味

在练习上着重于练习的量和对结果的评判,而忽略了题型的多样化,没顾及学生的感受。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一)认真备课,数学课前预习设计要精心,给学生提出有效的前置性问题

作为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都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通过自学内容,生生交流,让生会回答“我学会了……”“我要举例……”“我想提问……”这样学习才会有目标,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完成。

(二)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首先让生经过回忆商不变的性质5÷8=(10)÷(16)=(15)÷(24)=(20)÷(32)然后追问除法和分数的关系(5/8=10/16=15/24=20/32),这时冲突矛盾产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学生在这时特别感兴趣通过自己动手,在剪、折、叠等过程中,讨论研究发现了规律,在小组讨论时我鼓励每个学生多说敢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还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学会欣赏学生,适时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生本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它是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四人一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进行交流展示,形式上气氛特别活跃,可当小组选代表在班里交流时,有好多学生都不敢发言。于是我就私下找一些学生谈心,原来他们是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有的存在自卑感,针对这些情况,我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确实存在些问题,如:上课微笑太少,鼓励性的语言也不多,也就是不会鼓励和欣赏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想想我们自己,我们难道愿意校长或同事整天批评我们的缺点吗?将心比心,学生也和我们一样。成长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灵,或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眼神,一句简短的赞扬话语,一阵情不自禁的掌声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动力。在以后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和不太自信的学生多上台交流展示。对于他们交流的问题,正确的及时报以掌声或表扬,不理想的也报以微笑,并及时鼓励孩子,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再做努力。经过多次的表扬和鼓励,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效果更不必说。原来由教师做的实验现在学生能自己做了,原来由教师总结的规律、公式,被学生发现了……。现在学生们的自卑没了,自信心且树立起来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本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四)教师的“教”要灵活

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生本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必过多的的讲解,但教师的适时引导,让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释疑必不可少。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见时机成熟,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一个同学提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后只能是一个长方形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把制作的园柱体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一个学生说:“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一个同学说:“如果沿着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同一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底面周长乘高。在师生平等互融的气氛中,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练习设计既要精又要新

在常规的课堂上,往往布置一些课后的“做一做”或与例题类型一样的题目。这样即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在学完质数和合数后,我设计了两道题:一是玩游戏,让学生任意写出几个数,同桌相互判断它们是质数还是合数。二是猜一猜,你们知道它们是多少?(1)我们两个的和是12,积是35。我们都是质数。(2)一个四位数,个位上的非零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的数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前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四位数是多少?在本节课练习的题目,目的性强,学生乐于参与,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去反思,相信我们的生本课堂会更加的成熟,成功,精彩,达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绪生.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1(22):66.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反思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在城区越来越受重视,已经将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地结合,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因为各种问题导致了小学科学课的实施举步维艰。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所以,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追踪“枯涩”课堂现象的根源。

(一)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匮乏。因为正规院校、正规专业出身的科学教师极少,多数学校甚至没有,大多都是半路出家。在极其缺乏老师的情况下,学校要么把科学课作为“辅助课”,要么由语文、数学教师兼职,始终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二)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懒惰性和保守性倾向等。普遍教师重视程度不一,时常感到精力不够,时间不足,备课不充分,因此在上课时,随意性较大,出现了轻视科学课堂的现象。

(三)农村小学教学设备配置不全、落后。科学课堂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目前的农村小学在实验条件上,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得到满足。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没见过。

(四)教学模式陈旧,实践与理论脱节。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多以“讲”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老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都是机械性地背科学、学科学,实验操作极少,甚至有的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实验结果,任其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也失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而教师则闭门造车,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

针对问题根源,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推陈出新,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二、从思想认识上转变,树立积极主动意识,注重业务素养的提升。

(一)从思想出发,转变科学教师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不再把科学课当成“辅助课”,从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科研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其他科学教师自主申报结对,结成师徒关系。从而形成气氛,发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主体力量。

三、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充实科学课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自然。

农村小学虽然远离都市,在硬件方面也十分落后,但农村也有其自身的天然优势。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9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快乐的;有87%的同学对有关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有42%的同学对未知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因为农村小学现有实验仪器配置缺乏,学生实验的普及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笔者就把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由于地处农村,资源极其丰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观察、饲养、种植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动中学,学中动。

(二)有意识地加强联系农村孩子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他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比如,根据四季变化,改变教学顺序,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笔者就把《各种各样的花》调整到春季,让学生回归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从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把《果实》选择在秋季进行教学,让学生回到自家的菜地里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尝味、切片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家栽种了一种蔬菜,让其平时观察其生长,在得到知识增长的情况下收获快乐。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极端匮乏,时常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现实,开拓一条适合于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道路呢?笔者带动学生就地取材,制作实验标本、教学具等,既解决了上课所需,也弥补了仪器匮乏的问题。比如《土壤》这一课,先让学生在各个地方采集泥土,然后做成标本也是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老土”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的运行。

总之,结合广泛的农村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9

一、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发挥的匮乏

新课改背景倡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教师在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最常见的是教师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葫芦是怎样成长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种植葫芦的?你觉得主人公的思维正确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学生结合问题开始阅读文本,并探究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结合问题找到答案,但是都是按照书中的原话而来,没有自己的思维,看似是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阅读问题,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并没有发现阅读的真谛。对此,笔者认为,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过多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小学生能力有限,其思维空间也有限,某些教师担心学生思维不全面,尝试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图通过多个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对多个教学目标,其分析自主探究、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并未探究而知,只是为了应付多个学习目标而学习。这样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分析上。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教师设置多个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自己查找并认知生字、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感想、文章段落分析且说说理由、文章中心思想等。整节课,学生要实现多个目标。而小学生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太完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缩小目标,找出核心,让学生结合核心目标逐渐扩大,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情感等,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过于倚重学生

小学课教学反思篇10

一、过于依赖多媒体,轻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案例一: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what’sthematterwithyou,mike?”时,授课教师通过呈现一系列的动画来教授新词。如,happy出现的是一个人不停地张大嘴巴在笑;sad出现一个人在号啕大哭;excited呈现的是一个人来回地翻几个筋斗。这些画面的呈现,或变色,或伴随着音乐,或上下跳动出现,让人眼花缭乱。

案例一中,授课教师通过精美的动画,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诚然,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确是被精彩的flash给吸引住了,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看到翻筋斗的画面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本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单词,而学生的注意力却被动画所吸引,响亮的音乐声也影响了孩子们听读单词的效果。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所看见的画面回味再三,却很少有同学能准确读出happy,sad和tired等单词,更不要说掌握运用了。

案例二:

同样的一课,另一位老师则设计了以下活动:

t:(作高兴状,展示一张全对得满分的作业)iamhappy!

(重复几遍,随即在黑板上画一个,再拿出一张批有许多红叉的作业,伤心地)iamsad!(配上简笔画)……学生顿时心领神会。

案例二中教师运用了传统的tpR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人物表情、姿势语及简笔画,这些学生们平时都十分熟悉的感受,直奔主题,让他们很快地就明了了老师的意思并轻松掌握新知。

反思: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应意识到,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存在“无课件,不成公开课”,不管教学什么都要借助课件来完成任务的错误观念。须知,有时,过犹不及,多媒体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切忌表现形式过于复杂华丽,追求新鲜刺激,这样反而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习的效果。案例一中,学生的注意力就是被“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动画吸引住了,真正的学习目标却没有落实到。相反,有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达到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多媒体技术,反而会胜于它。案例二的新词汇的呈现方式,少了几分花哨,却多了几分实在,岂不是更直观、形象、省时,且更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授新词的目标。

二、过于看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自主

案例三: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3“atamusiclesson”时,授课教师设计了如下步骤:

Step1.warm-up

t:(弹奏吉他,唱歌)icansingandplaytheguitar.

Step2.presentation

t:(穿上溜冰鞋)icanskate.(叠纸飞机)icanmakeaplane.(戴上帽子跳舞)icandance……

Step3:practice

t:Let’sshow

model:icandraw/makeaplane……(边说边画画,叠纸飞机)……

案例三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一系列示范性动作和表演似乎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但是,殊不知,老师自以为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的活动,却大大束缚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我们发现在整节课中,教师无疑是在唱主角,吹拉弹唱,几乎无所不能。教师的表演、唱歌、讲解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练习、实践的机会过少,只能坐在那儿当观众,看老师的表演,即使偶有练习的机会,也因在老师的万能光环的阴影下,显得自卑,语言操练机械,苍白。整节课也就成了老师的个人秀场。

案例四:

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atthezoo”课堂上:

t(出示图片背面):Guess.what’sthis?

S:it’samonkey/pig/cat……

t:ithasalongnoseandshorttail.

S:it’sanelephant.

t(出示图片正面):Yes.it’sanelephant.(简笔画勾出大象洒水的可爱模样)it’ssofunny.

t:Canyoutalkaboutyourfavouriteanimals?

S1:ithasredeyesandshorttail.it’swhite.

S2:it’sarabbit.

S1:Great.(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小白兔)

t:ilikerabbitstoo.it’ssosmart.wholikesrabbits?

S3:me.ilikerabbits.

t:why?

S3:it’scute./lovely/beautiful……

教师板书:Lookatthe______

ithas______

it’sso______

案例四,先学文,再看图,层层深入,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推动下,自然有序地过渡,前进。“我说谜语你来猜”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大胆地开口说英语,抒发自己的见解。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挑大梁,有条不紊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活动,英语学习才能取得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给学生适度“松绑”,解放他们的头脑,嘴巴,双手,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表达,自己练习,自主学习。切不可让英语课堂成为老师的个人秀,出现老师满堂讲,学生机械记的场面。当然,教师也不可从此就退居幕后,放手不管,作为学习上的引路人,我们要及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向积极方向发展。

三、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化,无视活动的目的性

案例五: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whatdoesshedo?”有关职业的词汇时,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看照片,猜人物。

先运用课件出示三张儿童的照片。

t:thereare3photos.now,let’sguess.whoarethey?

S:FanBingbing/ZhangZiyi……

t(无奈):thisgirlisme.(点击鼠标,飘出第二张照片)

生无一人猜出

t:是杨利伟。

同样的方法呈现第三张照片,课堂上出现沉默的局面,这次没有学生敢猜了。教师不得不再次点击鼠标,原来是周杰伦,全班哗然。《台》音乐响起,师生一起唱歌,气氛终于是活跃了。

案例五,教师的本意是由照片引出teacher和singer这两个单词,但是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了吗?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过于追求活动的形式化,游离了教学目标,最终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反思:

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学中,巧妙地活动设计,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但是,要求我们所创设的活动应该是自然的,有效的,真实的,而且必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服务,否则,无论活动设计的是多么的美轮美奂,热闹非凡,也只会是表面的繁华,走过场而已,无任何的实效,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