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05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1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尝试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机制,全面记录我镇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历程。

二、成长档案的实施原则

跟踪管理原则: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管理,随时记录成长过程和取得成绩。

多元性原则: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内容多元化,重点反映大学生村官在思想品德、业务学习、与村民的关系、创业思路、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

互动性原则: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是大学生村官自我评价与镇、村两级对大学生村官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的重要依据,关注大学生村官自我评价与村级班子、镇干部测评之间的互动反馈,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自我认知、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发展性原则: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所隐含的评价标准与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激发大学生村官内在情感、意志、人生态度,并随着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成长记录档案建立的目的

1、记录进步,激发潜能。在成长档案中收集的是一系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思路、成长经历、取得成绩等,以向村班子、镇党委提供自己进步的信息,展示自己的成绩。大学生村官在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体验成长、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自豪感,激发在农村工作的热情,激发继续努力的斗志,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村官不断成长、成才。

2、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成长档案在展示成绩的同时,也可使大学生村官不断回想取得成绩的过程和方法,从中找到取得成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会自我反省。

3、交流经验,完善自我。参观其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档案,在比较中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村官能正确评价自我、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4、为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提供信息和发展思路。镇党委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知识汲取能力、思路活跃等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决策提供参考。

四、大学生村官成长记录档案的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政治面貌、个人特长等相关情况)。

2、学习成效记录(包括参加学习培训、农村知识方面的自学、听取课题调研的汇报、听取工作经验较丰富同志的谈话,读一本励志方面书和看一部励志方面电视剧的感想,参加镇、村重要会议的学习记录等)。

3、工作成绩记录(包括工作计划、工作日志、月工作报表、自已创业成绩、帮助村里整理创业承诺和解决问题等工作情况)。

4、获得荣誉记录(包括获奖、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等)。

5、知识与技能的鉴定(包括学历、职称、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证书等)。

五、成长档案记录的形式

1、镇政府公开栏设立大学生村官专栏,定时公示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工作成绩。

2、镇党委为每一位大学生村官建立一个资料档案袋,及时将有关书面材料存入。

3、大学生村官自己建立一个电子文档形式的档案。年底在整理打印出来存入资料档案袋。

六、实施要求

1、镇政府在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之前,召开大学生村官及相关村书记、主任座谈会,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提出考核办法,让大学生村官理解建立成长档案的意义。

2、定期展示,取长补短。让大学生村官自己了解一段时期的成绩和不足,对照其他大学生村官的档案记录,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讲求实效,避免形式。注意对资料的筛选、整合、归类,使成长档案的资料档案袋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

七、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评价方法:自我评价与镇、村两级测评相结合,成长档案评价与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中的考核相结合。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3

一、基本情况

庐江县有234个行政村,共有大学生“村官”56名,(其中2008年聘任5名,2009年聘任4名,2010年聘任17名,2010年聘任30名),覆盖率为23.9%;大学生村官中,女生共43名,占76.7%;中共党员44名,占78.5%,专科学历26名,占46.4%,本科以上学历30名,占53.6%,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任村支部书记助理44人,占78.5%,村主任助理12人,占21.5%;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为23.7岁。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加强。在调研中,86.4%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视野宽、信息灵、门路多,为农村带去了发展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大力引进项目资金,帮助村里上项目,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年以来,全县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协助村上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26多个,在汤池镇建立了1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帮助引进资金14万多元,帮助发展养殖户、种植户100多个,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调研中,88.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从校门走出,直接到农村任职,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难以胜任工作岗位,造成工作方式方法不足、农村工作经验欠缺等困难,但通过驻村工作,经受了特殊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加快新农村建设也有了新的思考。

(三)干事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县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庐江县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办法》,构建起了日常测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85.7%的大学生“村官”分配在距离乡镇驻地较近、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以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吃饭、住宿等基本条件;结合全县实际,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使大学生村官有职有责有权的开展工作。县、乡主要领导定期走访大学生村官,与他们交心谈心,听取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目前干事创业的环境满意率为81.4%。

(四)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有的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有的利用农业技术助农增收,有的利用远程教育培训新型农民,既有效地盘活了人才资源,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此外,大学生特有的热情和激情也带动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大学生“村官”的注入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更是推动农村建设的整体优化。与之相应的是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程度,在调研中,有93%以上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75.8%以上的群众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各项工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从开始到现在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虽然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第一,思想和工作状态不到位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还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把到村任职看作是事业的跳板,25%的大学生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以期将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5%大学生满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志愿扎根农村。而他们认识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强弱。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发挥才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二是工作深入不到位。农村工作的深入,是与当地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关系和对农村工作的熟悉程度息息相关。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村官干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30%的大学生到村后感到工作难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15%的大学生感到前途迷茫,缺乏斗志。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困境问题。一是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只能做些辅助工作,难以参与议事决策,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这种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二是政策困境。从目前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政府允诺大学生村官日后可以优先进入公务员系统,但面对当前已经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这无疑加剧了本已艰难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工作困境。农村是一个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1)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缺乏较为规范的组织观念,对外来者存在排斥心理;同时,宗族是维系社会关系和编织社会网络的重要力量,而村干部往往是各宗族博弈的产物,是宗族利益的代言人。这样,在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可能会受到熟人社会的排挤;“高学历”带着标签的大学生进入农村管理机构,会给本土村官造成危机感,产生不信任、不放权的状况;有限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也使大学生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人情关系时无以应对,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没有决策权,村里的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琐事可管可不管,他们很尴尬。

第三,管理与考核的误区。一是日常管理上的误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是镇党委,但不少镇党委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思想上不重视,能力上轻视,管理上忽视,放低要求,甚至把村官当免费的劳动力,借用到镇级打杂,使其作用不能发挥,无法安心工作,产生情绪落差。有的乡镇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深造学习,在对他们本职工作岗位实践和精力上的要求有所放松。二是创业帮带上的误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机制功能弱的局面,企业、金融机构、科研计划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对于大多数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村官而言,既缺技能,经验,更缺资金,在没有切实有力的扶持措施的情况下,自主创业的潜在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取得企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扶持才能减少风险,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对他们的怀疑态度,影响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制度创新研究

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

计惯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旅游管理的会计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会计相关知识的教育,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国际会计标准有初步的了解。

3.深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

传统的会计教学仍以手工会计工作为主,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不仅已经早已实现会计电算化,而且业已建成网络架构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体化,与企业管理系统融合。这使我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必须紧跟时展脉搏,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向电算化、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方向转变。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师应加深对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理解,领会旅游会计融入其中的注意点,从而加强旅游管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建设旅游企业环境会计知识体系

环境会计可以将转嫁给社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客观,并进一步揭示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进企业合理的资源消耗,实现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讨论已经阐述的比较详尽,包括环境会计的要素、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建立旅游管理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就将这一知识种子播入学生脑海,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旅游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和长远进步。同时,由于缺少对环境会计实证的研究,研究缺乏实践指导,阻碍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会计建设环境会计教学体系还有助于促进环境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三、尾语

顺应旅游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是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教学变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更能够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加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旅游行业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史迪芬・肖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4

度考核方案要求,认真开展2009年××乡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工作,现将考核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来到我乡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共有6人,其中男4人,女2人;大专生6人;这6人当中来自省内外市的有4人,省内本市2人,分别安排在班别、××、公良、班文、广科、糯董6个行政村工作。班别村村官刘继春参加××县事业单位招考已考取,现已分配到××乡班朵小学教书。

二、组织健全,成立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

我乡成立以党委副书记王进为组长,纪委书记王琼、组织委员周小妹为副组长,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等为成员的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考核工作。

三、明确考核要求,规范考核程序,保障考核质量。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年度考核,虽然我乡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他们工作经验较少,处理很多问题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各村不能急于求成。

2、村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积极向有经验的村干部学习,尽快掌握工作技能与方法。生活上,注重自身形象,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3、个别村官思想负担较重。由于大学生村官不是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不高,个别村官对今后找工作、考公务员等存在较大的思想负担。

总体来说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不排除还有个别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工作中也比较有个性,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村务工作中。

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进管理办法,加强村官的自我管理。尝试以村官管理村官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村官自我约束意识的养成。

2、加强奖惩机制的完善。比如通过年终考核的办法,使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并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价值。

3、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利因素可持续发展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决策。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使这项活动成为国家层面的导向性工作要求。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当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计划能够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的就业相联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把到基层就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践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1.选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一是一些地方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鼓励大学生报考,而忽视他们的实际工作需求。尽管各地采取了自愿报名、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用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专业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二是一些地方只重视前期选拔而忽视后期管理。虽然省、市两级都确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但一些地区的专门联络机构实际发挥的作用很小,导致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经验交流,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流于形式。部分地方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不能有效帮扶,在项目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不能全力扶持,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而且无论是承诺3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还是将来提干可以作为参考,或优先录取公务员等规定,均只是一些眼前的鼓励性政策,并没有着眼于制度性建设和长远考虑。三是在出路方面,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要选择重新就业,将面临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农村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

2.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村官”难有作为。

一是工资待遇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坏、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待遇的高低。就全国范围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偏低,待遇标准偏低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心理不平衡,不安心于农村工作,不愿长久留在农村发展。二是身份尴尬。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国家推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规定选派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则“大学生村官”也属于村委成员的范畴。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精神,任何村委成员都应在本村村民中产生。若“大学生村官”户籍不在本村,就很难实现“通过法定程序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与现行的法律存在着矛盾之处。因此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致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成为真正的“村官”,阻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其他因素使大学生“村官”多有限制。

第一,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原有村干部队伍形成一定的冲击,给当地干部带来危机感。因此个别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有抵触情绪,且大学生村官多为副职,即使能力很强,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二,在一些领导者看来,让大学生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接受锻炼,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一般就给其安排打打字、写写报告、报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在某些地方仅仅是个摆设,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第三,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不了解,难以开展工作。第四,个别群众对大学生当“村官”去农村工作不理解,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去农村走过场,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有所作为的局面,很难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不足

1.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功利心态和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

政府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服务新农村的信念来担任村官的,但是也有部分毕业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怀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和投机的心理成为了大学生“村官”。他们眼中只盯着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以便于给自己“镀金”,为今后工作“加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了“跳板”。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马马虎虎,不为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着想,不计划怎么带领村民致富,而是整天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2.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专业知识和对农村情况的认识,自我认识不足。

大学生毕竟不是什么都会的全才,而农村的特决定了不是任何专业的任何大学生都能有所作为。这种考验不仅在于生活的适应,更重要的是作为农村管理者的协助者,如何去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并能让自己的才能“物尽其用”。大学生“村官”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经验,且部分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只凭着自己的意愿开展工作,加上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导致在工作中难以施展拳脚。

二、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和管理层方面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和行政上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法律方面的规定是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省人大制定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是各地农村选拔和使用“村官”的重要法律依据。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省的“实施办法”都没有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有明确规定,致使“大学生村官”要想成为真正的村官“无法可依”。应修改相关法律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在大学生服务期满选择回城工作时,在落实户口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抱负,发挥自身的才能。

2.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管理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选拔使用规范化。

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坚持“自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一些专业相对对口和接近的大学生,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促使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由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设立“村官”管理专门机构。市、县出台管理办法,加强政策指导,乡镇具体负责管理,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指导,另外实行动态考评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选聘“村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选拔使用,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在补充工作人员或录用公务员时,可优先面向他们招考,使他们安心在农村扎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3.扩大宣传,加强沟通,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新鲜事物,人们对它存在误解和偏见是正常的。要想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必须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这项工程的实际意义,明白大学生“村官”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出的优秀分子,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农村的热爱选择了这份事业,是同他们一起来带领村民致富的,真正接受大学生“村官”。

(二)高校培养方面

高校首先应设置专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专业,或者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济发展等一些选修课程,让有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能提前进行一定的学习,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加强“村官”的岗前培训,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立志参加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提前深入基层,与农民广泛接触、交流,双向沟通,让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这一职务的大学生脱颖而出。最后,要大力宣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和支持,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向大学生宣讲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到村任职,因为学习的专业不全部完全一致,文、理、工、法、农皆有,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的问题在基层日渐突出。要想做好自身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农村政策理论知识。所以大学生“村官”只有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头学,向实践学,向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学习,才能全面熟悉和掌握农村政策,在开展工作中做到灵活运用。另外,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由学生变为“村官”,从被管理者转化为管理者,要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的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

总而言之,国家、社会和每一个人都应该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更多的人才到基层接受实践的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在广阔的农村开创伟大的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S].

[2]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3]王凌云等.从大学生中选聘“村官”活动的多重意义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10).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5]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2008,(11).

[6]盛洁.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职教研究,2004,(12).

[7]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

[8]代兴梅等.高校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高等农业教育,2010,(10).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6

一、大学生当村官,自已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人说:“农村干部难当,村干部更难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明确目的、积累经验。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而是通过在农村的工作实践,积累农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容易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

(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你就得当好村民,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三)抢抓机遇、勇于创业。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没有城市高,也正是这样,才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大学生去改造它,发展它。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限为二年,对于渡金者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情况刚熟悉,方法刚学会,思路刚确定,规划才开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作好长期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就会发现,在广大农村里也有很多的创业机会,只要你抢抓机遇,勇于创业,你一定会实现自已心中的梦想。

二、大学生当村官,社会各界要做好引导、培养工作。

大学生从城里到农村,从学校到田间,从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到相对偏僻落后的小村,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当好村官,社会各界就必须担负起各自的职能,切实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好、引导好、培养好、使用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

(一)沟通交流,促进大学生村官轻装上阵。大学生刚出校门,初当“村官”,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开设“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发表见解,实现“村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帮带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快速成长。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可以建立领导干部与大学生村官“2+1”结对帮扶制度。既由一名组织部门领导和一名苏木镇领导共同帮助指导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使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有人帮,遇到难题有人教,少走弯路,增加经验,尽快地成长起来。

(三)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村官提高能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理论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业务培训。由各苏木镇组织,着力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水平,促其尽快进入角色。三是社会实践培训。由嘎查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四)实践锻炼,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建立“四员”制度,即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担任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农民发家致富的信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农村事务的管理员,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与农户结对联系,发挥自身知识、网络的优势,举办农民最急需农村实用技术辅导班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使其尽快融入到农村工作之中。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7

中共市委组织部:

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相关通知的要求,及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实情况、服务管理情况、教育培训情况、培养使用情况等内容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采取全面检查和走访群众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待遇落实情况。2008年以来,分配到云梦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共有75名,现在在岗44名。对分配有大学生村官的乡镇、开发区都提供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等保障,保证大学生村官安心农村工作。并及时落实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问题,今年8月份对每名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发放2000元的安置费,今年9月份对新分配及原在岗大学生村官按1666.6元/月(2万元/年)标准发放工资,并对原在岗大学生村官每人补发5000元中组部的增发工资。按照政策规定为所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办理社会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并及时通知今年新选聘的2名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在离校前向所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服务管理情况。在岗的44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在村工作,没有出现截留大学生村官到镇机关工作或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的现象,并且对户籍不在云梦的大学生村官都安排好住宿,其中所有女大学生村官都安排在乡镇附近村,都在乡镇住宿。为了培养好大学生村干部,采取“不定时入村督查”、“定期例会检查”和“电话访问”相结合的方式,经常督促大学生村官认真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对大学生村官的在岗工作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为了让期满大学生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对届满的大学生村官采取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大学生村官提交聘期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聘期考核登记表》,由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党员群众代表和本乡镇大学生村官测评、村“两委”班子评议,最后,乡镇党委综合评定,县委组织部考察审定。最后对2009届满的没有流动的5名的大学生村官签订看《大学生村官续聘合同书》。同时,对续聘大学生村官按1666.6元/月(2万元/年)标准发放工资原每月1500元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续聘期间享受聘用期满三年大学生村官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三、教育培训情况。今年7月份,县委组织部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就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择业就业进行了交流,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结合自己特长,选好工作岗位。同时,在6、7月份还聘请县委党校教授,对2009届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考试进行了4次专门辅导,提高大学生村官就业竞争能力。

四、培养使用情况。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择业,对大学生村官采取“一联一帮”结对帮扶措施,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1名县领导联系、1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帮扶,指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择业和帮助解决就业实际困难。并且对每名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原则上村党支部书记为大学生村官的联系帮带人,在工作上为大学生村官引路子、出点子、传经验、教方法,在生活上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村情,提高任职能力。为加强管理,建立了学生村官工作汇报制度、走访督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例会交流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评选表彰制度,保证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规范。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共有13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6名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7名大学生村官首次成功选当为村委会副主任;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选拔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担任胡金店镇宣传委员。今年,又有3名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目前,有13名大学生村官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村官的管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基层工作,在艰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

一、进一步落实保障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留得住”。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学习、生活、工作等各项待遇保障政策及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安心扎根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决不允许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借用大学生村官,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村、生活在村、成长在村。

二、进一步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结合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需求和个人专项特长,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种养加大户传授农村工作及种养殖方面经验,同时,请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交流农村工作经验,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活力和信心,开展好工作。

三、进一步拓宽流动渠道,确保大学生村官“流得动”。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台账,健全大学生村官定期专题学习辅导、创业招考、信息采集及交流等制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使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将给他们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保障跟进到位,不断优化村官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通过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推荐选录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措施,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培养大学生村官尽快成才。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培训;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53-02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是村级组织建设的一项新举措。而大学生村官要想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履行村干部的职责,必须开展任职培训和在岗培训,以迅速提高岗位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融入社会角色。在培训方面,党校系统承担着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现状、存在问题的专题调研,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培训的现状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意见》第十条指出,要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随后,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中组部等12个部门于2009年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了定期选聘制度、岗位培训制度、配套保障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正常流动制度、齐抓共管制度等六项制度。至此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近于完善,对其培训也有了明晰的规范。

从大学生村官选聘情况看,各级党委对其培训比较重视,效果也明显。通过调研,大学生村官培训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大学生村官任职培训普遍开展。资料显示,各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之后都开展了岗前任职培训,把这次培训当做战前演习来看待,以促进被选聘的大学生从学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从培训时间上看,一般在2~7天之间;从培训内容上看,有党的理论、农村实用法规政策、农村实用技术、领导方法、公文写作、乡风乡俗等课程;从培训的层次上看,有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也有乡镇政府组织的培训;从培训教师的构成看,既有高校理论教师,也有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还有优秀村支书现身说法;从培训的教学形式上看,既有讲授式传授知识,也有案例式分析问题,还有现场参观的体验式感受,更有以学员为主导的参与式讨论。

第二,部分单位开展了拓展训练。大学生村官在任职过程中普遍感觉到能力恐慌,尤其是在合作意识、创业意识上尤为明显。为此,有的地方党组织顺应这种要求举办了拓展训练,以增强其体质,培养其积极向上意识和协作精神。拓展训练不但使大学生村干部增强了体质,锤炼了意志,加深了情感,而且培养了团结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部分地方不定期举办在职岗位培训。一些地方党委根据村官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开展专题性或非专题性培训。比如,农村工作经验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强化培训、专项调查培训、写作能力培训等专题培训,或者混合型多专业多知识的综合培训,这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四,部分单位开展了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交流会。地方党组织经常会让一些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的体会和经验。通过交流,让大学生村官认识到,人生机会很多,只要善于发现,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就能开创一番新成就。这种以会代训的形式更能启发大家培养进取意识。

二、大学生村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是促进其成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地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方法差异,所以,培训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有的培训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听讲、讨论、现场模拟相结合,时间宽松有保障,学习效果很明显;有的是应付差事,培训时间短,课程压缩,培训形式单一,只听不思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具体地说,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培训无规划,教学内容不全面。有的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培训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培训制度的约束,由此带来的是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全面,有的只讲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以及部分农村政策,学习期限短,难以让年轻的村官们得到系统的实用知识学习机会。

第二,培训形式单一。有些地方对村官培训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授课,主要由老师来主导教学过程,学员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判断,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教学形式设置的不合理,案例式、辩论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的教学形式没有融入课堂,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目的难以达到。

第三,缺少经常性培训。有的地方习惯于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培训,认为只要经过这一次学习,以后的学习就是个人的事情了。为此就不再安排在职培训,使村官们失去经常充电的机会,难以提高全面素质和特定专门素质。

第四,人生观及职业道德意识教育不足。大学生村官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既进入了社会,有了职业,且是一个领导或管理岗位,但其职业具有不确定性,最终的就业岗位处于未定状态,因而增加了对前途的渺茫感,很多人由此会衍生出思想波动、工作被动、甚至中途退出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在培训中或者在日常教育中,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的专门指导,一些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怎样干,有的是被动式地应付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厌恶到村里去,甚至中途退出村官岗位。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不利于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村级政权组织的巩固,也关乎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大局。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在贯彻中组部等12部门《长效机制意见》精神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行之有效的开展。

其一,制定培训规划。《长效机制意见》指出:“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市、县两级要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官’任职上岗前,都要安排岗前培训。聘用期间,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这一培训规划制度,对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不同情况的培训班次设置、培训期限作了具体规定,并第一次把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范围,这将为今后开展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无政策、随意性大的缺陷。

其二,确定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内容;在培训的基础和重点上,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自主创业等为重点;在培训目的上,要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在培训方法上,要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

其三,多主体参与培训计划的实施。如何实施培训,地方党组织要根据不同层次村官的需要和不同培训主体的专业特长拓展培训渠道。要依托高等院校、职技学院、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的师资资源进行培训,同时,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也要开展专项培训。

其四,多种培训形式配合使用。首先开展系统知识培训,主要依据培训内容所规定的课程,开展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培训,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素养。其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青年创业明星谈成长史、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岗位技能培训,目的是迅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再者开展继续教育。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属于大专学历现状,鼓励他们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知识素养;支持学有余力者报考高等院校研究生。

其五,把人生观与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培训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中在存在的前途渺茫感现象,培训中必须增加人生观教育,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创业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把握。既然在村官岗位上干,就要干出样子,做出成效,为农民办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干,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其六,注重培养使用,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拓宽途径。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平台。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时,鼓励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干部。在公选科级干部时,把大学生村官也纳入公选范围;在选拔共青团干部时,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为选拔对象。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事业岗位招考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定向招考等等,让他们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普俊豪.大学生村官培训如何更实用[n].农民日报,2012-01-05.

[2]郑卫宇.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崔玉凤.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赵春夫,王清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村官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

[5]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责任编辑陈丽敏]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9

关键词:刍议;新形势;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81-02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选拔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书记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同志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提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当前新形势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从选聘、培养、使用、管理等环节完善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会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大有所为。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意义

1、村级班子得到逐步优化,村级治理更加民主、法治。当前的农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思想解放,敢闯敢干,他们充实到村级班子后,会进一步改善村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级干部的组织活力,有利于逐步把以往农村干部“大老粗”的形象向“知识型”转变,培养造就出符合新形势要求、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同时,他们会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结合本村特色,以崭新的视角,高起点谋划本村长期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提高村级组织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执行力。再加上他们综合素质较高,法制观念较强,注重规范民主程序,严格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更有利于促进村级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进程。

2、培育出大量新型农民,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学生村官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载体,他们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其“言行举止”与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擦出了火花,他们带领农民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等,让农民能尝到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另外通过举办农业知识讲座、科技知识培训、农业政策宣传、科普知识宣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学生村官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经济发展上,全方位审视村规民约、社情民意,高起点寻找经济发展出路,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科学理念得到大力宣传,“乡风文明”趋于明显好转。打造农民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工作,也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村官是完成这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能够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和谐、文明的环境氛围。

4、构筑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靠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人才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人才困境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大学生村官政策,改变了人才单向流动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搭建了农村人才高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农村创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了高校就业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无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面对当前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摒弃传统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在农村蕴藏着无数的机会,把到农村就业视为创业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高校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思想上存在误区,工作质量受影响。有部分领导认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只是政府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是暂时的,因而他们对这项工作热情不高,甚至当成工作的负担。个别村干部缺乏战略眼光,看到学生村官暂时不能发挥作用,就认为这项工作没意义;有的村干部怕村里的“机密”泄露,不让大学生村官接触实质性工作,只是让他们打杂儿;更有甚者,听说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满后可以竞聘村干部,就把他们当成潜在对手,处处防范,层层设障,甚至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起码的人格尊重。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正常成长,影响了《长效机制意见》的具体落实。

2、大学生村官培训教育力度不够,村官整体素质不高。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大学生还存在先城市后农村的就业观念,加上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时间短、制度有待完善等原因,目前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地方经济相对薄弱地方的大学生村官选聘的更多的是学历和其他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入学成绩不太理想,入学后也存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致使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也是大学毕业生,但基本素质在同龄人中并不突出,更何况他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更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因此,对他们来讲,仅仅上岗培训是不够的。现在,虽然各地都采取一些“带培”措施,但基本上是带培人的经验传授,缺乏系统性、深刻性,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系统的培训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在甚至将来工作的开展。

3、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影响村官积极性。目前,各地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基本上还是“任用”考核:合格留用,不合格解聘,没有与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利益挂钩,工作业绩不论好坏,工资、补助和各项福利待遇不受影响,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4、有些对大学生村官的现行政策与现有法规存在矛盾。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所在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产生,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若要正式成为村官,则首先需要取得“村民”身份,这与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户籍管理方式相矛盾。

5、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工资待遇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就全国范围来看,仅有一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复杂繁琐,推动艰难,加之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百花齐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村官觉得自己所面临的工作难度很大,其中,反映最大的问题是很好的项目和想法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无法付诸于实践。

6、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虽然“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但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安排,政策没有明确的定位。

7、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一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技能偏离农村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才干,加上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很杂,与农村所需错位,人才所供与农村人才所需发生偏离,再加上在农村前途发展不明朗,一些大学生村官不想待在农村。

三、当前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思考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这一政策,但重点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从事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和培养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农民。要把这一工作上升到关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乎党的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的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提高认识,营造氛围,产生轰动效应,提高这项工作的推动力与执行力,形成一种凝聚力。

2、规范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方面,为了避免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要先征求用人地方的意见,达成双方共识,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在用人方面,要尽可能地选用当地人员,少数民族聚集区要尽可能地选用本民族人,并根据他们的所学所安排岗位,明确职责和目标,定期考察考核,切实保证大学生村官能够有所作为。

3、完善村官管理体制。大学生村官初到基层,很难适应当地陌生环境,对此,当地干部群众应积极欢迎他们,生活上给予尽可能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政策和待遇上要有所倾斜,心理上给予及时疏导,让他们能更好地、轻松地、快乐地生活在农村,进而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对有意竞选村干部的大学生村官,要理顺其户籍管理与有关规定的矛盾,充分利用《长效机制意见》的政策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将户口迁回本村“挂户”,但不享受村民的其他待遇,在大学生村官离岗后再将户口迁往新的单位或人才管理中心。

4、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可以尝试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与市委党校、县委党校以及其他院校(所)合作,实行一个教授加一个地方官员的“双导师制”。党校可以尝试开办“村官专业”等短期培训班,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涉农法律法规、土地法、土地承包、流转及如何化解村民矛盾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地方党委政府培训实用村官。同时,也可尝试不同地方,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换岗轮值”,让大学生村官“走出去”,长见识,加强双方工作经验交流,使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5、制定科学考评办法。一是考核培养者。要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奖惩分明;二是考核大学生村官。参照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科学考评体系,可以尝试村民参与评价,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充分肯定,譬如对各方面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应及时列入乡镇后备干部队伍;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应及时将他们推上村主要领导岗位;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符合党员条件的,应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等;对问题大学生村官采用帮助、教育、面谈等方式,给予建议和忠告,限期改正,若限期改正无效,则可停职反省或考虑解聘;要实行“绩效工资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为基层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6、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为及早地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可抽调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组成指导团队,在实践中传授经验,通过言传身教增强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锻炼,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他们所学专业和特长,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各尽所能,切实成为农村基层建设后备军和带头人。

总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当前的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助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郑俊丽(1964―)女,河南滑县人,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建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篇10

无论如何,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

从校门到农门的现实悖论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吸引大学生下乡的却是公务员身份

李亚鹏的实验室设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委文化活动室一侧。今年北京市农委批了他们一个先期资金10多万元的草莓育苗项目,这段日子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出身的他,一直在补习生物学知识。一个人承担技术研发也有点忙不过来。但这已是令很多大学生村官羡慕的工作状态。而即便如此在李亚鹏的心底,也存在着续约期满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姚振文,是这个平谷区最北的偏远山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张永印告诉记者,姚振文的到来让村里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上了一大台阶。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鲜活的思想。

姚振文是镇罗营镇旅游开发促销团队的一员,共8人,其中5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镇委组织他们到全镇的7个民俗旅游村做专业调研。出来的《关于镇罗营镇旅游发展的建议思考》的调研报告,“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思维很活跃,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很强”,一些新思路让赵部长十分惊喜。

团队模式直接的经济成果已开始呈现:奥运期间“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果品营销团队参与了该镇大桃品牌的整个营销和宣传策划工作,现在其品牌价值已从之前的2元提升到6元每斤。赵部长认为团队的作用功不可没。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总结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激发团队合力,让大学生村官变成了一种汇集的人才力量、发展策划团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由于姚振文们大部分面临合同期满的出路问题,团队的前景也存在不确定性。

政策优惠的现实落差

推动大学毕业生进村的政策因素至关重要。

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告诉记者,2005年平谷区率先在北京市各区中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此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包括年薪参照初级公务员标准确定为3万,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解决北京市户口等。区财政全额支持了聘用这批村官的经费,并提供“五险一金”。

在村官待遇上,胡主任认为“平谷区的政策要比北京市的优厚,北京市推行的政策要比全国优厚”。如平谷区2005届村官当年签合同非北京生源的户口即可迁到北京,而2006届北京市招聘的则需经过2年考核,条件合格后方能解决户口。

但户口和工资待遇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大学生村官论坛上一个关于“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目的”的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进入编制,加入公务员队伍”一项。

镇罗营镇玻璃台村村官宋小娜是北京市第一批村官之一。她坦承:“想着3年工作以后,应该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正式编制。”但情况并不如她想像那样顺利,“一直被许诺会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谁知合同到期后,真正的选择只有续签或者自主择业。”

今年7月,2005届平谷区第一批公开选拔的32名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合同期满。目前,7名村助理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2名进入事业单位,3名选择了自主择业,其余20名村官选择续签一年。

宋小娜说:“选择续签是没办法,没有别的出路。”稍可安慰的是,她的月工资比之前提高了500元。

扎根农村的身份疑难

连续3年大批量的招聘让续聘村官感到“扑面而来的紧张气息”。2005届优秀村官杜鹏向区村官办人员询问北京市的新政策。

区村官办透露,明年北京市将拿出100个公务员指标,面向大学生“村官”进行招聘。但这100个指标相比全市8000名村官,只是杯水车薪。“竞争太激烈了,”杜鹏感叹。

一个最明显的不利形势是,中央大的政策背景是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

“我们想留,可能因为政策留不住”,镇罗营镇委组织部部长赵顺河认为,在编制限制下,村官想留在乡镇、农村不太现实。如果他们最终离开农村进入企业、公司,3年的基层经验又付之东流,反而身居劣势。“现在要再出去找与自己当年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很难,因为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马昌营村村官贾玮如是说。

若村官合同期满后想继续留在农村服务,却面临谁来发工资的问题。平谷区村官办表示,续签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村官只能续签1年,不可能无限期续聘。而目前村官的工资两三倍于农村村干部工资,东高村镇西高村书记李福成坦言,虽然村里亟需专业知识人才,但如果没有上级财政支持,以村里的实力,他们确实也养不起大学生村官。

在各种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出路和前途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少人忧虑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递增,就业压力将在两三年后集中爆发。

“走马灯”的吊诡

前途不明朗影响到新村官的就业热情。2008届新助理陈国栋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同学在几星期前已经选择离开,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拿到北京户口本来是陈国栋选择当村官的初衷,但他认为“现在看来,户口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他正在考虑将来是否应该回家乡广东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培养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成本要比一个公务员高30%,”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表示,“村官是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投入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不计成本。”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带有某种初衷与手段的悖论:一方面农村需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另一方面推动和吸引这些人才下乡的却是政府手中的公务员编制资源和薪金。一旦大学生们发现难以进入体制内,离开是必然的选择。

如果任大学生村官“走马灯”来去,村官政策也就面临吊诡之局:一方面农村所得收益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识能力退化,并酿成他们再次进入社会的难题。如此,是否应该以诸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任村官,成为一笔难以平衡的账目。

政治涟漪

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

2008年中组部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均已到村就职,与以往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交替,如同一连串投下的石子,在基层政治生活久显岑寂的水面上,溅起了一串串涟漪。

融入的法门

9月的一天,记者在垫湖村找到2007届村官封其兵时,他正和村民一起卸刚运来的碾米机器。满身尘土、皮肤黝黑的封其兵,尽褪大学生和村民的心理距离。

已在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工作生活了一年的封其兵在接受采访时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一口的垫湖话。”

“他刚来时,皮鞋锃亮,衬衫笔挺,流汗都不习惯,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和我们一样土。”垫湖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

“在农村工作,要用大脑做事,用四肢说话。”上塘镇党委书记这句话,封其兵印象很深。“先要当村民,而不是当村干部。”

用四肢得到村民认可后,大学生的脑袋开始发挥作用。2007年底,封其兵利用网络,帮助村民销售无公害大米、草鸡蛋,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将“垫湖籼米”打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柜台。

封其兵已经完全融入垫湖村,得到了村民信任,“康庄示范村的台账和帮扶款项,都在封其兵这里,他会电脑,账做得清楚。”垫湖村的党支部书记说。

“像封其兵这样,比较务实,帮农民增收了,自然就接纳他。他本人也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宿迁市组织部副部长何通告诉记者,“从校门到农门,跨度比较大,在适应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采取具体的引导措施,让村民觉得大学生对农村有帮助。”

戈新化是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领头雁。24岁的他作为2007年江苏省“1011工程”大学生村官之一,经村民民主选举,成为宿迁市杨楼村的书记、主任一肩挑领头人。

戈新化在9月11日的博客中写道:“如何让基层干群承认我的合法身份、取得其信任是个问题。”

记者在苏北地区采访发现,很多村民和村干部都希望大学生能带来些“看得见的实惠”,而对村里其他事务,村民对大学生的能力不是很信任。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近期对灌南县2007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年下来,很多人至今不能单独处理村里的事情,“原来的村干部根本不让我们接近核心村务”。59.5%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21.4%主要处理日常村务中的文档材料,还有14.3%的人没有特定的工作任务。

桑学成认为,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大学生村官想要介入村务,带领村民致富几为不二法门。

“鲶鱼效应”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有个“鲶鱼效应”,激活农村相对封闭、思想保守的旧局面。”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通认为,“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在农村的历练,能为宿迁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提供有竞争力的后备人才,把干部队伍激活。”

为给大学生村官“搭梯子”、“腾位子”,宿迁市预留了多条通道。计划拿出部分公务员名额,定向面对大学生“村官”;市县乡的事业单位需要补充,向大学生村官倾斜;其次是补充到乡镇领导班子。泗阳县初步设想,将部分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提拔上来,任乡镇长助理,同时不脱离村里的工作,着重培养。

2008年初,戈新化等9名大学生村官,被特邀参加了宿迁市委全体(扩大)会议,这在以前“至少乡镇党委书记才有资格参加”。各县区的所有大会,一律扩大到所有村官。

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曾公开表示,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培养干部的“源头工程”.江苏省委组织部2008年除对以往的激励保障政策进行完善外,还规定对任职满3年的大学生,省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在县乡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江苏省选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报名人数在5倍以上。一些名牌学府毕业生和研究生也厕身其中。

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石磊,“放弃了保送读研和中石化的工作机会”,成为清华第一个报名应聘江苏村官的大学生,他认为这是个实现理想的机会。

从源头开始,“村官实验”起着促使在校大学生积极靠拢政治的催化剂效用。(丁仕松)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差

海南省某地曾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

“我的理想就是改造农村。按照最初刚到村的理想化说法,是打造第二个华西村。”2008年4月15日,江苏省宿迁市的大学生村官戈新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畅谈理想,坐在电视机前的傅军(化名)则泪流满面。

戈新化到宿迁之前,傅军已在邻近宿迁的盐城市阜宁县做了8年的大学生村官,月薪600多元。2008年6月18日,在中组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达阜宁前夕,傅军黯然离去。

阜宁县在1998年和1999年,曾选派64名大中专毕业生赴村任职,至今仍有20多人在农村滞留,过着无编制、无保障、月薪600-800元的生活;仅有3人通过公务员招考,大多选择自动退出。

2008年以前,各地自行开展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活动中,因地方经济条件、政策和兑现效果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前途很不平衡,造成了新旧人才衔接和公平性问题,出现大量流失现象。眼下,时间、地域区别带来的政策不平衡的现象仍在继续。

先行者的喟叹

1998年,盐城市阜宁县开展“择优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锻炼”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林水院校。当年的村官实验和现在类似,选派的目的除解决毕业生就业外,是“为乡村培养和储备后备干部”。

在阜组字[1999]107号和阜人发[1999]48号文件上,对这两批“村官”的出路如此规划:“凡选派到农村和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另外还规定,“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可提拔到有关领导岗位任职;乡镇机关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岗缺额补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优先录用”。

“1999年,我们还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以为这是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到村的干部介绍信,除了没有编制委员会的印,其他都一样。”傅军告诉记者。

1999年,县委组织部对98届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一次考核。此后直到2004年间,考核付之阙如。2004年8月,任期将满,在留守的大学生村官们的一再要求下,县委组织部对当时在岗的44人进行了考核,分村、镇(区)两级进行。记者从一份情况汇总表上看到,村党组织建议重用30人,9个镇(区)党委建议提拔使用。

目前这批村官中,大部分已自谋出路,仅剩20人实际在村工作,工资、待遇几乎停滞在10年前的水平,工资普遍为600到800每月,除农村医疗保险外,没有任何福利。

“我们是大学生村官运动的先行者,看到现在这么好的政策,看看自己,只能后悔早生10年。我们心不甘,文件都规定好的,为什么不执行?”傅军说。

待遇有别

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别甚大。

安徽凤阳县虽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对村官的扶持力度较大,2006年、2007年县里自行招录的大学生村官,比照县级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每月1200元,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待遇比新参加工作的同级事业单位人员高一级。

乡镇政府在财力上给予村官支持,大学生有大棚蔬菜等创业项目的,一亩地给予1500元补贴,一口井补贴4000元。府城镇镇长朱昌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但是没资金,地方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镇里投入了100多万。”

记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情况,北京待遇较高,每月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并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

浙江,大学生“村官”专科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200元,五大保险每月近百元。

江苏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常州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透露,他的全年收入在4万以上。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的工资是800元,基础工资600元、生活补助200元,最近才听说要涨到1200元,“生活比较困难”。组织部门重视程度一直很高,但在乡镇一级,许多政策不能落实。

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可能大不一样,这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除了前文提及的盐城市大学生村官的境遇外,四川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而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不一样的出路

3年后,会怎样?这是大学生村官就任伊始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暑期,苏州科技学院团委就“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面对有关今后发展方向的问题,4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希望在合同期满后能进入区(县)、乡(镇)公务员队伍,25%的人希望任职乡(镇)后备干部,20%的人希望在农村创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15%的人希望按照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

江苏省最早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试验的,是徐州市丰县。1995年,丰县县委“为推动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开始实施“雏鹰工程”。其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也是政治任务之一。当年8月,200多名毕业生应考,最终13人经录用下派,职务是村长助理。丰县县委此后不断完善培养、跟踪和淘汰制度,成绩突出者优先使用;经过一年以上的考验,对不胜任工作者,退回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就业分配。目前,丰县下派的1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人提拔为正科级领导,22人成为副科级干部,另26人解决了公务员编制。

海南省定安县因缺乏后续的政策指引,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也曾引发集体反弹。

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兼行政学院教育长桑学成教授认为,如何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中组部此次跨地域选聘大学生村官,固然有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但就大学生村官现象的整体来说,时间和地域的不平衡,始终是一个长期存在并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否则必将影响村官实验的未来。(丁仕松)

女大学生村官的一天

晒得黑黑的容颜,干练而朴素的外表,日渐远离城市的口语,和偶尔带出来的一两丝“官气”――蔡新,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员。

“苦干”村务

每天早上,西大街村的村民们看着蔡新这么从村街道经过,到东头的村委会上班。自行车是区上为村助理统一配的,那辆车陪蔡新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村官时光。

蔡新把车停在村委会过道里。办公室里一片静谧。时间是早上8点。

她的办公室紧挨着书记的。蔡新放下包,直奔书记办公室,擦桌子、拖地、收拾各种文件。今天她惦记着快点完成书记叮嘱要写的发言稿,要在镇里的党支部书记研讨会上用的。材料在这两天已经写了大半,围绕着村里就业难、基本生活、出行难和看病难看病贵几大民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如报销医药费的数额。

“这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因为现在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都熟悉了,好写。”蔡新说这是村官的基本日常工作。

9点多,书记任增明来了,对她的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蔡新很快完成定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镇委组织部。

任书记在这些事务上挺信任蔡新,“在材料的理论包装、文字处理上,她一天能完成的事儿,我可能需要三天。”

10点,妇联主任又找到蔡新,让她帮忙写篇妇联信息,以作为上报的一条月报信息报给计生办。刚完成这一项,她又想起前一天党员学习日的会议记录初稿,还要再录入到村支部工作册上。

会议记录是村助理必做的重头工作之一。今年以来的西大街两委会议记录初稿,蔡新已经做了厚厚一大本。

狭小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些整齐的分类整理归档材料,材料上标注着“西大街会议记录”、“党员先进性教育”、“市区镇下发文件”、“重大事项讨论”等12个大项。在历次市、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专题检查中,西大村的村务管理工作都受到上级好评。它代表着村助理最直接的工作成果。

任增明评价大学生助理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农村村务管理的水平:“过去农村是粗放管理,现在讲求基层组织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村官到来确实把这块儿补上了。”

想干的与能干的

蔡新还随时会碰到一些临时性的任务。

村里进出车辆的数字,也是她每天要向镇里安保部门汇报的信息。蔡新认为“这项工作没多大意义”,但还是每天坚持。

下午3点多,妇联主任又拿了一份关于西大街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草拟文字,让她帮忙录入电脑。

此外,每月党员学习日材料准备、制订学习计划、讲课电教手册,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养老保险等工作的登记宣传,甚至农业普查的入户访问、材料整理、报送批工作,也都落在了年轻的村助理身上。

蔡新每个月都会陪同妇联主任给育龄妇女做孕检,或者慰问,经常有事需要走村串户。

一开始,蔡新并未想到村官的真实工作状态会是这样。她想过可以帮助村民销售大桃;她也想过村里“40、50”人员就业困难,很多妇女在家带孩子,可以组织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干点手工活;她还想过给村民放幻灯片、组织放寒暑假的孩子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当时想得特别好,结果来了根据实际情况看多数实现不了,还是得务实。”最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整,蔡新认为自己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还是在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上。

村官现实与上升路径

下午4点以后,蔡新叫上妇联主任出门一起去采访一位村民。她采访的主角是一位连续两年尽心照顾瘫痪在床丈母娘的孝顺女婿,以作为宣扬优良乡风的广播素材。

2006年到西大街村不久,蔡新就想到了办广播,这个想法得到书记支持。很快她在马坊镇率先开办了“新村之声”广播站,一人兼任播音员、记者、编辑多职,每周广播三次。

下午6点,未到吃饭时间,蔡新就在村委会门卫室简陋的话筒前,开始了她中秋节后的第一次广播:“今天是9月16日,星期二,今天主要的节目有,家庭教育专栏,生活小常识,天气预报。首先进入家庭教育专栏……”

两年的村官生活已经让蔡新感觉到和城市的脱节感,“再和自己特别好的小学、初中同学聚会,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没共同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