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07

环卫改革方案篇1

根据我区环卫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运营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逐步形成“管干分离、市场竞争”的新型环卫管理体制,实现环卫作业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监督社会化、发展产业化、装备现代化,使全区环卫工作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积极稳妥、逐步深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环卫作业的不间断性,以及广大环卫职工的承受力和思想转变的循序渐进性,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做到改而不乱,稳步深化。

二是体现公平、依法推进的原则。在改革中必须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按劳分配,规范用工,最大限度的维护广大环卫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的原则。环卫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在明确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成熟的配套细则,确保改革整体有序推行。

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卫工作社会公益性的特点,确保全区环卫作业质量的稳步提高,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提高效能的基础上,实现最优化的社会效益。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组建环卫经营公司

以实现“管干分离”为突破口,在现有环卫人员的基础上组建保留事业性质的环卫清扫保洁公司、监理公司和收费服务公司,推行事业与企业并举的“双轨”运行模式,逐步实现环卫作业、监理、收费工作企业化管理。

1.成立环卫清扫保洁公司。根据全区环卫作业现状,成立若干个清扫保洁公司。

公司职责:按照环卫作业标准要求,负责所辖区域内道路(小街巷)、无物业管理生活小区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实现环卫工作全城区覆盖、无缝隙管理。

核定岗位:区环卫所根据道路清扫面积、难易程度以及劳动定额,合理设置清扫保洁公司的班组和清扫人员的岗位数,按照工作量定人员,定基本经费。公布核定的基本经费和岗位的设置。

人员选聘:清扫保洁公司采取企业化管理,全员聘任,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公布清扫保洁公司经理任职资格和条件,在全所范围内采取竞争择优、公开答辩的形式,公开招聘清扫保洁公司经理。区环卫所与选聘的公司经理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环卫所全体职工打破身份界限,由公司经理选聘班组长,班组长选聘班组职工。公司采取企业化管理,实现经理负责制。对于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公司经理按照相关规定,可随时调整解聘。

绩效考核:采取收入和劳动付出相挂钩的办法,实行固定工资和考核绩效工资。考核绩效工资由公司根据环卫所拨付的考核经费,按照职工的工作表现核发。对于公司结余的经费以及因职工工作不合格扣发的考核工资,只能用于公司的发展和环卫设施的投入,不得挪作它用或占为己有。

2.成立环卫作业监理公司

公司职责:按照区环卫所的委托,根据环卫工作规范和作业标准,对各清扫保洁公司的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小街巷和生活小区的环境卫生管理进行专业的检查、监督、考评。

岗位设定:区环卫所根据全区环卫作业监理工作量,设定岗位。

核定费用:监理费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环卫所下拨的考核奖励基金和监理人员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公布岗位设置和监理费用。

选聘人员:公布监理公司经理任职资格和条件,在全所范围内采取竞争择优、公开答辩的形式,公开选聘监理公司经理。选聘后的监理公司经理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方式,按照一定资格和条件,在全所选聘监理人员。

绩效考核:环卫所与监理公司经理签订委托服务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经济手段监督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公司采取企业化运作,经理负责制,经理按照有关规定,有权调整解聘不称职的职工,确定聘用职工绩效考核工资的发放。

3.成立收费服务公司

核定基数:根据全区门点、住户数量,合理测算,确定全区“门前三包”、生活小区有偿服务费用承包基数。按照“基数包干、超收奖励、不足自补”的原则,制定奖惩措施。在全所范围内公布承包基数和奖惩措施。

人员选聘:公布收费服务公司经理任职资格和条件,在全所范围内采取竞争择优、公开答辩的形式,公开选聘清扫保洁公司经理。选聘后收费服务公司经理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组合“的原则,按照一定资格和条件,在全所范围内公开聘任收费人员。

绩效考核:被聘用的人员,每人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全年收费任务完成,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每月完不成收费基数,则从保证金中扣缴补齐基数。每月超收部分按照比例予以奖励。收费服务公司经理按照有关规定,有权调整解聘职工,确定职工的浮动考核工资。

(二)建立新型环卫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监督到位、运转高效的环卫体制,以及管理、作业、监督三位一体的环卫运行机制,形成环卫工作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发展模式。

1.转变环卫所职能。按照管干分离的原则,环卫所不再直接组织环卫作业,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制定全区环卫发展规划计划,确定作业标准和经费定额,负责作业任务的招标发包,作业质量的检查、考核、评比和服务协调。根据转变的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区环卫所下设综合办公室和考核办公室两个综合科室。综合办公室负责机关的日常管理,以及人事、工劳、计生、综治等工作。考核办公室负责环卫作业定额、标准的制定,根据监理公司的考核对公司拨付经费。科室职位在全所竞争上岗。

2.环卫所与各公司的关系

与清扫保洁公司的关系:根据环卫作业监理公司每月考核各清扫保洁公司的作业质量情况,核拨经费。对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或出现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受到市级以上媒体或领导批评的,环卫所可解聘清扫保洁公司经理。对于考核优秀的,环卫所予以奖励。

与作业监理公司的关系:环卫所平时抽查发现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质量问题,以及市、区有关部门检查发现问题,环境卫生问题被媒体曝光,一律按合同照约定扣减作业监理公司的监理费用。环境卫生工作考核优秀,或受上级、媒体表扬的,给予一定奖励。

与收费服务公司关系:环卫所根据每月收费情况,按照合同约定给予收费服务公司奖励或扣除保证金。负责监督检查收费人员必须使用行政事业性发票收费;必须严格按照收费许可收费,不得超范围收费;如出现违规收费或私分收费款,不用行政事业性收费发票等违纪现象,将予以正式工待岗、临时工辞退的处罚。

(三)确立大环卫的工作格局

整合环卫资源,明确管理主体。由环卫所负责全区小街巷和无物业管理的老旧生活小区的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努力做到环卫工作全城区覆盖,无缝隙管理,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加大服务性收费的力度,在年度由区财政全额投入的基础上,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到2013年基本达到全区老旧生活小区、小街巷的环境保洁服务性收费的收支平衡,财政不再投入。

(四)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

全区的环卫作业仍采取板车,人力为主,不仅增大了环卫职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了区的城市形象。根据我区环卫工作的现状,加快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购置部分电动清运车。用于朝阳路、涂山路等主干道,以及生活小区放置、收运塑料垃圾桶,运用电动清运车以桶换桶的模式,实施垃圾清运,逐步淘汰人力板车、三轮车。

采取电动全封闭的清运车搜集主次干道门店垃圾,取消人工摇铃收运,提升城市形象。

购置快速保洁车,负责果壳箱和道路巡回快速保洁,提高全区的环境保洁质量。

配备电动高压清洗车和吸粪车等专业设备,负责全区牛皮癣专业冲洗和化粪池的清掏,实现环卫作业的机械化。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区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街道乡镇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环卫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环卫体制改革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环卫改革方案篇2

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不到位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虽然重要性不及医卫类专业课程,但其毕竟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出发进行改革,没有联系其他课程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求,导致改革成果无法符合其他学科发展,引起学科之间出现不协调。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存在问题

制定改革方案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往往比较草率,没有经过多方论证。不仅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与未来发展更是出现背离的趋势。总的来说,改革方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方案整体思想前瞻性不够,对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未来发展考虑不到位。第二,改革方案全局观缺乏。没有对计算机基础以及医卫类专业课程进行全局考量,导致改革方案存在偏差。第三,对改革方案的论证乏力,没有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发展性等进行论证,导致改革容易出现失败。

3.计算基础教学改革执行力度较弱

执行力度较弱是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改革存在的根源性问题。执行力度较弱首先表现在现阶段大部分医卫类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关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案以及其他工作都表现出漠不关心,只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执行不到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如何完成教学计划和提升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在教学中执行改革方案,导致方案难以实施。

二、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

强化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认识,端正教学态度,对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改革,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其次,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更加贴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2.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应该从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入手,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在改革方案中,应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革新措施,每隔一定周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保持全新状态。同时,广大医卫类专业院校应当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背景中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改革执行力度扩大改革成果

环卫改革方案篇3

3月11日,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公布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在各方期待医改方案出台的关键阶段,卫生与药监部门的合并能否起到梳理医改所需市场环境的作用?

隐形利益仍难调

对于药监局回归卫生部的改革方案,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在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又赶上两个关键部委的合并,人事方面的变动是否会影响到医改工作的进程?此外,权力过于集中后,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对于目前整个医药行业来说,特别是从医药工业企业的生存状况来看,已经承受不住太大的政策影响了。”一位药企负责人如是说。

然而,在药监局回归卫生部后,能否解决部门之间以往由于权力交叉给医改工作带来的阻力,业内人士有着自己的看法。

“根据职责划分,药监局以往负责药品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但是,药品在国内80%的用量都来自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隶属于卫生部管理。因此,药监局这么多年以来在药品使用环节上(包括药品使用标准、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甚至在监管领域)发挥的监管作用非常有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希望建立一个权力集中、问责明确的“大卫生”部的概念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说,此次大部门改革主要着力点在于优化结构,转变职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卫生和药监部门的合并,会更有利于梳理卫生系统职能,保证卫生系统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迟福林说,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形成、严格有效的食品药品的市场监管,以及推进医疗行业的体制改革这三方面,目前都面临着相当迫切、艰巨的工作。

在医改第七套方案主笔、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顾昕看来,大部制的建立不是目前公共卫生和医改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卫生’部这一概念主要还是为了在一个统一的部门下,对于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统一、协调管理。”顾昕说。

医保纳入“大卫生”?

在两部委的合并仍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有专家开始为将来勾画一个更完整的“大卫生”轮廓。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大卫生”,至少应该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和监督、医疗保险等四大职能。

“我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医保未来也应该纳入到‘大卫生’的范围,成为‘大卫生’的基本职能。”迟福林说。

钟南山对这一观点持支持态度。他认为,目前还只走出了第一步。“现在的问题是,只有医疗服务,没有医疗保障职能,如果把医疗保障纳入‘大卫生’这个舞台,就比较合理了。”钟南山说。

环卫改革方案篇4

政府是必须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品的,否则它就不足以自证自身的统治合法性。现代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花费最大的主要是三类,一是国防,二是教育,三是医疗保健。因此,可以断言,设计较为经济、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就是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以保证不致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宗旨之下,本文对于新的医改方案进行一个综合性评价。由于与这一医改方案相配套的方案还未曾公布,因此某些细节的讨论也许未能顾及到原则性方案与配套性方案间的衔接问题,可能因此失于公平。但总体上围绕医改新方案,是可以评论其中蕴含的医改基本思路的。

一、方案宗旨

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医改的最新方案,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医药卫生体制问题的意图。这从方案的六个部分包含的丰富内容可以得到印证。方案的六个部分是:第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第五,着力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第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这六个方面可见,这一改革方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急方案,而是一个试图囊括涉及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结构问题与功能组合的完整方案。

为了更准确理解民间所称的这一医改新方案的宗旨,不妨先简述一下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方案阐述了推出新的医改思路的理由,其重要性在于它涉及到国计民生。其紧迫性在于关乎医改滞后于社会需要而导致的诸种矛盾,其艰巨性在于它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做好医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循此思路。方案的第二部分将医改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将医改的基本原则确立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由此厘定了医改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方案的第三部分对于总体目标所承诺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陈述,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构,在这方面涉及到体系建构与相关问题的陈述,基本体系是:“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的重要问题是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其次是医疗服务体系,这方面的总体设想是:“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试图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再次是医疗保障体系,其总体设想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此推出的重要举措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最后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第四部分对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勾画。这部分内容最为繁多,但不过是对第三部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涉及的重要举措的具体化。总体上不外强调“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繁复的具体内容毋需详述。第五部分确立了医改的五项近期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六部分对医药卫生体制本身的改革进行了简明的勾画。强调切实加强领导。确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略,围绕改革设计组织开展试点工作,为此有必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从新医改方案来看,整体上试图做到回应现实紧迫需要、解决医改突出矛盾、调动相关各方力量、总体设计与具体举措并举、内部与外部问题一并求解,相对于此前推出的数个医改方案来讲,这次的医改方案综合了此前方案的优点,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但“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医改原则,则反映了这次医改的基本宗旨。这是一个决定医改是不是能够成功的决定性问题。因为医改不是权力导向的,而是权利导向的。这就将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凸显出来了,也就将政府之作为服务型政府的特质呈现在人们面前。医改绝对不是政府恩赐给民众的礼物,而是政府必须履行好的公共责任。以这样的定位来筹划医药体制改革,就可以避免医药体制改革的导向性错误。从六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来看。围绕这样的改革宗旨,设计各种改革举措,就是要从相关方面凸显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宗旨。无疑,这对于矫正此前政府简单草率地从医药领域抽身而出,放弃政府管制责任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于理顺政府-社会-市场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的作用具有重大帮助。医改宗旨决定医改前景:一个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才具有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受民众拒斥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正是本文特别关注医改新方案的原则性设计多过关注医改的具体举措的原因。当然。在医改诸原则。也就是前四部分陈述的内容具有合理性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医改方案中相对具体的举措设计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就其根本目标上讲,就是要保障公共卫生的政策目标不致于脱离公众的需要。这一方面关乎良好的公共卫生状态对于民众健康的保障;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养生与医病的人民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底线的满足:再一方面涉及到公共卫生的政府责任是不是坐实的政府现代定位问题。就此而言,公共卫生不能完全等同于医药体制问题,而医药体制问题也不是仅仅处理公共卫生问题。但医药体制的设计与运作,无疑既与人民健康保障、医病养病相关,也与公共卫生状态直接相联。因为缺乏一个好的医药卫生体制,不仅公民私人有病医不起,而且国家与社会难以营造一个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必定会造成难以治理的公共卫生问题。反过来又对人民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如何深化改革积弊丛生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就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新医改方案着力突破的方面,更是新医改方案广受关注的焦点所在。但恰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原则上,这次的医改方案存在商榷的余地。这次的体制改革方案,可以说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对此,需要从两个端点进行理性审视,一个端点是政府意图,另一个端点是民众需求。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根有据地指出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距离。首先从政府制定国家层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观意图来看,这次医改新方案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政府主导、道德引领、原则至上、主观占优”。

所谓政府主导,不仅是指制定医药体制改革是政府占据绝对主导权。也是指事实上国家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公立医院在医药体系中占据绝对的资源优势,更是指涉及医药卫生相关问题解决之道的决断者始终是政府。就这三个方面比较而言,第一方面自然是最为紧要的。因为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领域的问题。换言之,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家医院、一间药厂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个医生、一名病人能够发挥决定作用的。在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供给中,医药体制的供给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主要环节或组成部分。这既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绝对不能是单纯的市场体制,也就相应地意味着医药体制必须纳入公共领域来加以衡量。从前者讲,需要人们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报以高度警惕;就后者论,需要对政府干预和市场自治关系加以理顺。从一般的政府监督看,公共经济学家已经就前者加以了深入研究。斯蒂格利兹在二十余年前就指出,由于有八个原因必然导致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干预变得必须:竞争的缺点、公共品的需求、外部效应、不完善的市场、信息的不足以及失业、通货膨胀和失衡使得市场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加之收入分配的问题和个人有可能不根据自己最佳利益行动,这八个理由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根据。这就注定了提供公共卫生这样的公共品的责任不能简单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必须承担它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医药体制这样涉及到公共卫生关键问题的体制安排来讲。政府不能缺位是毋庸质疑的。因而问题不是政府该不该有为,而仅仅是政府如何有为。如果说市场供给具体的医药消费品是天宽地阔的话,那么如何保证它有效供给这样的产品的良好体制就是政府的责任。而在有效地将公营与私营的医药机构约束在公共卫生目标之内的前提条件下,政府自身必须在公共支出中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共卫生开支。就此而言,一个政府放弃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责任,不能有效供给医药卫生体制需要的政策和支出,那就是政府的失职。在这一点上,政府主导医蓟体制的改革就具有十足的理由。

但问题不在要不要政府主导医药体制改革,而是政府如何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医药体制改革以保障人民的健康。这就是评价这次政府主导的医药体制改革最为要害的所在。这意味着政府不能仅仅从政治的角度设计医药卫生运行体制,而且要能够有效地从技术体制上保证政府履。行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整体责任。在新医改方案中,政治性特色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许是制约医药体制改革的政治症结。新医改方案的第一、二部分表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姿态。具有实质意义的仅仅有两点:一是保障人民健康源自权利原则而不是权力原则,这对此前的政府行为根据具有重大修正的价值;二是设定了一个初步完成医药体制改革的时间表,那就是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医改方案的设计者自觉意识到权利哲学的表现。但接下来的诸多制度设计,则仅仅停留在“应该”和“必须”的层次上。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是缺位的,一是政府扮演角色的有效矫正;二是政府怎么采取刚性的公共预算来保证医药、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就前者讲,这次医改方案尽管陈述了如何动员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加入医药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总体上都是在政府强制控制下进行的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供给,对于私营部门的管制,不等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权力的垄断,也不等于对于私营部门的专断强制。与此相连的就是后者,假如政府部门在公共支出的比例中给予了公共卫生事业以起码的公共预算支出额度。它也许就具有了监管的合法资格;假如政府根本就只是道德化地申述了监管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原则,而事实上并不刚性地承担起医药卫生保健支出责任的话。那么政府就事实上丧失了监管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权力。因为政府自身的资源缺失与支出失当。它无法从实际上担负相应的物化责任。这个时候,政府对于医药卫生事业的监管就变成了道德上的虚嚎。在政府没有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设定医药卫生保健支出比例的情况下,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公共支出体系中,一个相对保证国民医疗卫生保健开支的比例,在美国那样的国度里。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国民总产值的10%,在1974~1984年10年间,这一开支增加的幅度是40%。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相应地,仅仅具有政治保证而没有经济保证的新医改方案,似乎难以给人们扎实的信心。这样由政府主导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难免成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行为,关乎体制改革的文献也就必然变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汇编,成为改革设计者主观意图的自娱自乐表达。

与此相关而突兀地呈现出来的仍然是医药体制改革与医药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今天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公共卫生的政策供给与公共卫生的需求之间巨大的鸿沟已经有三十年的累积,这不是一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所能够弥合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医药卫生领域迅速退出留下的真空,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填补的。而政府的重新进入也不见得受到市场化的医院和药厂的欢迎⑦。从民众的实际需求角度看,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得起,民众病患危险降低;民众生病,穷人看得起,富人看得好;城乡一体化,享受的医药卫生保健均等化,这无疑是医改令人向往的目标。也是公众期待医改的原因。但是。这一需求对于刚刚脱离贫穷的中国来说,似乎是太奢侈的目标。政府医改方案的主观道德抉择与公民对于医药卫生的需求之间,从主观到客观都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沟壑。

三、医改布局与关键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绝对是攻坚的改革。这次医改新方案的设计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它是系统工程,但医改设计者所谓的系统工程,不过是指医改本身的复杂相关性。跳出医改自身的范围来看医改,才能真正体会到医改究竟是怎样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为医改涉及到中国改革的种种深层次问题,借助医改这一契机,它们一并浮出改革的水面。这就注定了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必须是一个全面涉及中国各项改革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关联着医药、医患等环节的内部化系统工程。

真正将中国的医改作为系统工程对待,首先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健全问题。这就是一个足以支撑中国改革的现代结局的“三分天下”结构:仅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三分天下显现为,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供给合理,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建构健全,市场的医药营销机制完善。这不是容易达到的状态。如果说这一状态是发达国家已经呈现的态势,那么发达国家自身就三分天下如何达致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问题。仍然远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结果。眼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争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无疑,就一般状态讲。政府一市场一社会之间处于动态的平衡是最好的状态,但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意味着某一结构会在特定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主义的流行是之前市场失灵的必然产物,20世纪下半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路的风光,则是对凯恩斯主义矫枉过正的回拨,当下对于政府干预的伸张则是对次贷危机的必然回应。就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这次的新方案试图体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对于商业力量进入医药卫生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倡导。但总体上讲,三分天下的社会结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义还处于欲迎还拒的状态――因为怎样有效引导私营机构提供医疗卫生公共品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几乎阙如。这就解决不了私营医疗机构仅仅试图谋利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引入非营利机构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而社会力量的动员也就因此受到限制。就此而言。医改新方案仍然是一个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依然是偏向公立医疗机构的偏心方案。有评论者在“计划还是市场。公立还是民营”的质疑下对于医改新方案的评估,就代表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医改方案的基本思维的怀疑。对于中国来讲。突破陈旧的全能政府思维,真正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宏观规制,市场发挥合理有效的医疗卫生功能,社会真正被动员起来承担公共卫生职责,还是一个必须从远景上展望的问题。要期待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度改革,就必须首先期待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各自归位。这次的医改新方案显然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宏观改革需要。因此,虽然方案以体制改革作为主要的号召,但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仅仅着眼于医药卫生直接相关的微观体制的建立,是不能解决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问题的。

其次,中国的医改牵扯到局促的现实与理想的期待之间的矛盾。有评论者指出,这次的医改新方案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层次上;二是突出了医改的全面性,�⒁礁牡南低彻こ绦灾食氏殖隼础S绕涫窃诨�本药物制度建设方面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这一评价,实际上是从医改新方案具有的理想效果角度给出的。除开前述的社会基本体制对医改的限制之外,医改切切努力想达到的目标,实际上不过是消解近年民众对于医药卫生产生的严重不满情绪。因此,医改新方案可谓是一个被动出台的方案。在各种压力下国家卫生部曾经承诺一年之内拿出医改方案。在被地方医药卫生行政当局的官员公开表示不予苟同的情况下,终于在十来次反复的情况下拿出目前这个版本。可以想见。制定具有主动引导医药卫生健康发展的合理方案的难度有多大。正是由于前引专家对于医改新方案两点的称述。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医改方案是在面对压力却又想达致理想状态的矛盾情景中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两头不靠岸”的现实处境:从理想的角度讲,它离人们对医药卫生事项的期待差得太远,不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解决人们有理由表示质疑,而且对于奢侈地表示出城乡一体化的医药保障体系建构也只能怀抱观察态度。

环卫改革方案篇5

一、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档案管理工作是卫生院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卫生院档案的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依法治档案,从而更好的推进卫生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卫生院档案是对卫生院发展过程中历史活动的记录,在卫生院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卫生院档案可以探寻卫生院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背景下的重要事件,对其发展轨迹和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更好的推动卫生院的健康发展。

(二)档案管理是卫生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档案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者需要对整个科研活动全过程中进行跟踪参与,从而及时对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和收集。同时卫生院管理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与档案工作息息相关。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经验积累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临床及各类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也是医疗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加强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的为卫生院的医疗和管理工作服务,确保卫生院各项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可以对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这对卫生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及现代化管理工作的进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档案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维护

医疗档案作为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料,其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医疗纠纷发展时,医疗档案可以更好的维护患者和医疗部门双方的合法权益。因为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其真实的对事件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记录,这就使纠纷双方的责任更加明确,使其医疗事故有据可查,能够更好的还原事实的真相,成为重要的法律凭证,从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档案的基础工作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档案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机关的文书档案管理,不仅对各项档案制度进行了完善,同时还明确了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的归档范围及整理要求,使各各科室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有据可依,同时制定完善的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其次,促进管理技术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卫生院各项建设工作中,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加快推动卫生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办公设备及管理软件的投入和配置,强化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运用能力,从而加快推动卫生院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树立档案开发利用的观念

院档案管理是卫生院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卫生院档案管理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固有观念,设立专门档案机构,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配备由专职、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组成的档案队伍,克服档案分散管理的弊端,保证档案的完整率,使卫生院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全面涵盖。针对医疗、护理、医技和科研四类档案成立档案质量专家督导小组,每月提出整改意见,并对档案工作的优劣进行奖惩,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另外,院领导要把档案管理纳入卫生院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卫生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卫生院档案管理的意义,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使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卫生院日常工作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三)提高档案管理者的队伍素质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院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快速发展,就必须向全方位优质服务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成为提高卫生院管理水平的中心环节。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创造条件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加强对现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化卫生院改革、提高医疗质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卫改革方案篇6

早在2009年9月初,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会上就表示,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正在制定的最后阶段,不久就将颁布。按计划,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应该在去年年底前出台,而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各地方卫生厅长也并没有如预期的一样等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明确思路与方案。各界盼望已久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没有如期出台。一时间,公立医院改革搁浅的言论甚嚣尘上。

虽然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出台推迟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结果似在意料之中。

推迟不是搁浅

这次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推迟,是因为“一些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改革进行到现在,很多领域都面临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不同利益集团博弈激烈,这也是改革难以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公立医院改革同样陷入这个困境时,悲观论调自然出现。

在1月12日召开的卫生部新闻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否认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搁浅的报道,并称试点方案已修改完毕、报送国务院审定,一旦国务院审定通过,就可以立即下发执行。但是因为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即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为什么推迟,是否遇到了关键性的障碍,到底是什么障碍,也没有给出试点方案出台的时间表。邓海华在公开否认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搁浅”和“推迟”说法的同时,也坦言“这是医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舆论依然对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搁浅心存疑问。

和中国诸多领域都面临进一步改革难以推动困境不同的是,新医改方案是在中国陷入医改不成功的泥淖4年多之后经过多方博弈和讨论才推出的,在新医改3年规划的五项任务中,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是公认的难点和重点,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展版)也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出台。公立医院改革的搁浅几乎意味着新医改的破产,当医患关系已经剑拔弩张,百姓对医疗怨声载道,作为新医改的核心,公立医院改革不可能停滞。

其实早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初,已有业内人士断言,公立医院改革将非常之难,很可能不会按时间表走,而是有所推迟。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本来计划和新医改方案同时推出,但实际上晚出台了一个半月。因为不管是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还是公立医院改革方案的确立,涉及的利益博弈都无比复杂,平衡各方利益困难重重,推迟应在意料之中。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很快出台一样,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虽然推迟,但应该也不会太久。因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能否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将关系到整体方案何时才能全面推行。

在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今年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九项重点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卫生部表示,今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国家推进新医改的决心可见一斑。

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出台推迟之所以引发诸多猜测,除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重要地位使人们格外关注之外,另一大原因则是因为公众对改革缺乏足够的知情权。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新医改推出之前,有关讨论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有年,但这只是在一个小圈子内,公众并不知情。从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再到新医改方案确定,所有新医改中的关键环节,公众能看到的只能是最终出台的方案,最多是对草案发表看法,而整个政策制定的过程,远没有放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正因为公众不知道有关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到底是如何讨论的,有关利益集团到底持何种态度,博弈有多激烈,所以才会对方案出台的推迟有诸多猜疑。

医疗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宏大命题,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进行内部斟酌当然是必要的。但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只有以透明和公开的方式进行,并放到全社会的视野下加以权衡,才能保证少走弯路。公立医院改革遇到困难在意料之中,多方利益博弈可能面临瓶颈,如果能够把困难摆上桌面,让利益博弈曝光在公众视野中,让公众有畅通渠道发表意见,也许舆论压力会促进各方最终达成共识,解政府不能解之困。实际上,这也是一切公共政策出台的最佳路线。

不同的尝试

实际上,尽管中央层面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未出台,各地方的医改方案基本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邓海华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二是公立医院必须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监管。三是要正确理解和实践管办分开的原则。全国大都已经进人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阶段,各地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认为适合自己的不同改革方案。

一些地方成立了医管局,医管局和卫生局彼此独立,业务上前者负责医院的人财物管理,而后者只从宏观政策上予以调控。当出现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时,卫生局代表政府向医管局“采购”医疗服务。从而真正保证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实现。管办分离也是新医改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实行了这种办法。其中成都和上海类似组织归属地方国资委,而北京医管局归属北京卫生局,比后者低半级。一些城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独立的事业单位。

但在一些地方,对于医管局的出现,当地医院似乎并不十分欢迎。认为是“又多了一个管事的婆婆”。而很大程度上,不管是成立医管局,还是成立独立的事业单位,都变相扩张了政府规模,这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相悖,如不是必须,实无必要。有些地方可能确实适合这种模式,但不排除一些地方不过是借机增加编制,安置富余人员。据专家介绍,“医管局模式”出自香港,但香港的公立医院完全由政府埋单,而内地的公立医院是需要通过竞争来争取医保“付账”的。

新医改方案中说:“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这些被抽出来的话语合在一起,被一些地方解读为公立医院法人化,因而便有了类似于国企改革的公立医院改革措施。而这显然并不完全正确。邓海华在新闻会上强调,“公立医院的资产不是经营性资产,所以公立医院不是国有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来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不能照搬、照抄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来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样才能避免进一步削弱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虽然在一些地区“医管局”的设置级别、名称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它代表谁来管理医院。倘若归属国资委,

就意味着接下来很可能按照国企改革的路子走。医管局建立后,各个院长职权大大增强,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会实行法人责任制,给医院定目标,定任务,和国有企业法人有点类似。

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是另一些地方的选择,一些地方出台了允许民间资本入股等一系列措施。广东省就比较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并于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但不同的是,广东省计划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托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制重组。

还有些地方实行委托大医院管理中小医院的模式等等。各地实行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千差万别。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难以实行统一政策,大可以分类改革。中央层面没必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大的框架还是要尽快出台,虽然早已明确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保障百姓利益,保证医疗公益性,但在中国现实环境下,缺少明确的方案指导,各地难免各自为政,以至有些地方为了小集团利益或对医改解读失误而走入改革歧途。

补偿机制不容回避

和中国所有有待推进的改革一样,公立医院改革难的不是合理方案的制定,而是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目的是要实现其公益性,核心问题是解决财政补贴来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机制不到位,是令“方案”不得不向后延期的主要原因。各级各类医院由谁来补偿,补偿能否到位,补偿方案能否促进医疗资源的最大效率发挥,都可能成为各方争论的关键。

这些年中国医疗市场化的结果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少,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成本的8%,大型三甲医院可能只占6%。只够发医院的退休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三统一”的实行,使公立医院药品利润加成被大幅压缩,一些医院因为成本控制不好,甚至亏本,公立医院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如果不允许医院像以前那样通过经营性运营赚取利润,那么必须由政府财政补上医院的财政窟窿。

医疗转向公益,首先是对政府财政的冲击。当时中国把医疗推向市场,正是因为政府财力不足。虽然现在中国财政已经比较充裕,但各项改革的推进都需要大笔的财政支出,金球经济中中国为了应对危机而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使财政紧张。当医疗转向公益,所有的医疗支出都需要政府埋单。这就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大量可供选择的经营性策略,同时也意味着持久而高昂的财政支出。在现行财政体系下,维持一个庞大的公益性医疗机构,实际上意味着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责任的重新分配。不同财政层级在医疗问题上所担负的支出、所承担的责任到底如何界定,是个难题。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城市和富裕省份来说,这笔钱不成问题,刚刚出台的《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称,深圳医改3年将投人近196亿元。但对中西部一些地方来说,这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部属医院中央财政出的钱比较多,市属和区属可能是同级财政出大头。地级市的医院根本拿不到充足的财政投入,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那就又回到了当初医疗市场化的老路。有专家认为地方不存在财政不足的问题,只是看把钱花在什么地方。问题是,如果把钱都花在医疗改革上,其它领域的改革怎么办?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说,财力不足绝对是补偿难以到位的原因之一。在这些地方,如果政府补贴始终不能明确,地方政府只有自谋出路,一些地方政府医院的公益性将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被迫再次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补偿机制是必须的,既然如此,那么晚出台不如早出台。

环卫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许可制度的正式建立。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我国评价医师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对医学教育更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获得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就成为其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必要条件。《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在教学和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就需要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出发,改革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促进学生适应执业医师考试及执业技能的考核。

一、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林惠青等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现代科技发展、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会对高等医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强化教学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迎接这些挑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被广泛接受,但是实践过程中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仍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缺乏一级预防的意识。

2.技能考核目标缺乏,考核指标不健全、实践技能培养效果不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期间,随课安排的实验。这一阶段的考核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实习考核为辅,部分学校尚未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第二阶段是学生毕业前在实习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利用一定时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局等单位轮转实习,但是实习期间的考核指标不健全,部分单位仅以出科考试为考核要求,缺乏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另外,在预防医学教学中虽然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考核文件,但是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很少有对实践技能考核的指标。这些因素均导致实习技能考核指标缺乏而降低了学生对技能学习和培养的要求。目前,医学院校在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和医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但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有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实验学时数少或不能开设相应实验;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不易建立或不稳定,教学基地的设施落后、师资薄弱。这些问题造成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质量低的现象。

3.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针对预防医学教育开展了一些改革,但是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依然摆脱不了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人口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安排比例少;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考试偏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验课安排上,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关注不够,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现有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2l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要求。

二、《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改革思路

执业许可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质量评价的必经之路,而实践技能又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考核的必要环节。《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就必须以强化技能考核为突破口,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考核为指导,实施技能考核改革。本次技能考核改革制定了《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级指标体系,将相应的考核指标划入到《环境卫生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产实习中,开展实验课技能考核与生产实习单位考核。

三、《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

1.增加技能考核指标。根据《201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程》、《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我院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制定《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三级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指标库,然后采用Delphi法请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的带教教师7人对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筛选。对于50%(4人)以上选用的指标直接选为考核指标,4人以下选取的指标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考核指标的选用情况。目前已经形成了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参考文献5。

2.建立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依据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技能考核部分的要求,建立每一套操作或口试的评分标准,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对学生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大气采样器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为例,该仪器考核共30分,第一部分为采样前准备10分,有4个考核点,第二部分为采样步骤及仪器使用20分,分13个考核点。此部分的考核是结合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能力评价与计分,见表1。

3.注重预防医学思维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思想,树立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有效整合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知识,注重环境监测、人群健康效应监测、风险评估思想,结合案例分析和开展调查。在本次技能考核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典型案例。每个案例的分析包括现场采样布点设计、采样方法、监测结果评价、污染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与建议等5个方面进行考核。五个方面的考核在题目中形成连环资料分析方式,比如由学生根据第一部分资料提出自己认为恰当的采样布点方案,在第二部分案例资料中将提供正确的布点方案信息由学生继续提出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第三部分材料中给出正确的采样方法并提供采样后的数据,再由学生评价监测结果;在第四部分资料中提供监测结果的评价,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污染的原因;在第五部分中提出污染原因的信息,由学生作答应采取何种处理措施,最后公布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连环式案例考核,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技能的应用要点。

参考文献:

[1]叶中胜,王军.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李秀敏.执业医师考试与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3]林惠青.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2,(5).

环卫改革方案篇8

2020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将村容村貌整治作为主攻方向,力求找准抓手,创新举措,动员村民广泛参与,集中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全面安排部署。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破后立、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且便于操作执行的配套措施、工作方案、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制定印发了《天祝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天祝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方案》《天祝县2020年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方案》《天祝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发动。今年以来,通过村庄广播、微信、短信、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和疫病疫情防控的有关内容,倡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清扫相结合,累计开展宣传198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8000余份,累计发动群众参与20000余人次。通过宣传,农牧民群众对疫情防控和环境保护有了深刻认识,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三)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2020年,按照“大干多支持,小干少支持”的原则,县财政以奖代补分配落实奖补资金2000万元,同时落实村庄清洁行动省市奖补资金326.4万元,切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四)完善农村公益设施共管共享机制。组建理事会174个,并制定理事会章程等相关制度。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对行政村内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公益性设施进行全面登记,建立村级公益性设施台帐,落实管护责任。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6321名,其中保洁人员2852名,实现行政村保洁队伍全覆盖。对专项基金实行乡管村用、专账管理,健全完善管护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确保基金合理安全使用,落实省、市、县级配套资金376万元。

(五)明确整治内容。以开展“四个归整”、推进“五项清理”、实施“六化治理”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截至目前,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5000余吨,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4000余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900余处,完成通道绿化120.5公里、义务植树102万株。回收废旧农膜700余吨,回收率达69%;有效利用畜禽粪污88.05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17万吨,利用率达85%。创建“清洁村庄”86个。

(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0年,全县计划改厕1286座,卫生旱厕实验示范300座,制定印发了《天祝县2020年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实施方案》,《天祝县2020年农村卫生旱厕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累计发动群众1690人参与,落实市级财政第一批奖补资金已下达6.6万元,完成卫生农厕新建改建931座,在天堂镇、哈溪镇等5个乡镇完成卫生旱厕试验示范212座。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帐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行动自觉还没有形成。

下一步,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必要性。

二是按照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严格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与脱贫攻坚、产业培育、乡村治理紧密结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

环卫改革方案篇9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贯彻落实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按照“积极稳妥、理顺体制、建立机制、保障投入”原则,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确保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内容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市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及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乡镇卫生院要完成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物制度、保障制度等综合改革任务。

(一)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含离退休人员)、资产、业务、财务等上划,由区政府根据部门职能和人员管理权限,统一安排部署。其中资产由财政局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债权债务清收渠道不变;财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财政局按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管理;人员由人事局、编办、卫生局、各乡镇摸底核查、登记造册,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归口管理;业务由卫生局按行业制度进行管理。

各乡镇对卫生院的改扩建、招商引资、改善办公条件、解决邻里纠纷等仍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对目前尚未竣工的工程,继续由乡镇负责,按时保质完成,贾庄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按时限竣工并投入使用;对改制前的遗留问题,仍由原渠道妥善解决。

各乡镇继续组织实施辖区内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职工、居民医保;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村级改水改厕;抓好乡村卫生机构的建设,继续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设施建设给予多方面的扶持;积极处理好各种医患纠纷;负责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

人事局、卫生局对职工、院长等人事的考核、定级、奖励、聘用、续聘、辞退等,要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有重大分歧报区委、区政府研究解决。

[此项工作由区发改局、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土地局与各乡镇根据各自职责和属地管理权限抓好落实]

(二)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补助

区财政局和卫生局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共同对乡镇卫生院近3年的收支状况进行测算,确定收支范围和补助标准。根据核定的年度收支预算额度,按月预拨的方式拨付资金。

从2011年7月起,乡镇卫生院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区级其他事业单位标准,核定绩效工资比例,实行绩效工资。

[此项工作由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各乡镇做好协助配合]

(三)改革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

1、改革院长任用与管理办法。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离任审计制。

[此项工作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审计局、各乡镇按职责权限归口负责]

2、科学设置岗位。依据核定的编制和职责任务,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此项工作由区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实行全员聘任制。卫生院用人,一律实行聘用制。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执业准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评聘分开的原则,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

[此项工作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各乡镇归口负责]

4、严格实施绩效考核。由区卫生局按照《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发放补助的依据。考核合格的,按照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不合格的,按照考核档次确定相应的补助水平。各乡镇卫生院考核不合格的扣除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和卫生局统筹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

乡镇卫生院在区卫生局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其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项工作由区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

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品由省组织采购,实行网上集中招标,统一定价、配送,实行零差率销售。我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具体实施时间为5月31日。

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质量管理,强化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收集上报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数据,落实质量责任,确保使用环节药品质量安全。

[此项工作由区卫生局负责]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密切配合,确保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全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保障,事关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由政府常务副区长苏志超任组长,胡兰江副区长任副组长,卫生、财政、发改、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监察、国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赵会平同志兼任,工作人员从各成员单位抽调,具体负责制定财政预算方案、清产核资方案、岗位设置方案、竞聘方案、绩效考核等,并加大对改革进度的督导检查,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任务。

(二)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财政、卫生、乡镇要加大跑办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对省市规定的绩效工资补助收入、一般诊疗费收入等补助资金,各级各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不得截留;积极争取上级以奖代补等奖励资金,确保用于乡镇卫生院,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医改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原则,严肃纪律。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党纪、政纪教育,严格按政策办事,发改局要做好相关政策的把握及引导、监督,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编办、人事部门要做好岗位设置,对人员严格管理。改制过程中要如实反映情况,杜绝弄虚作假,严禁借改革之机,随意变更、侵占国有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对违规违纪者,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四)搞好衔接,顺利推进。乡镇政府、各部门也要根据区机构设置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认真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医务人员正确对待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支持和参与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尤其要做好待岗、分流、离岗学习人员的稳定工作,要维护乡镇卫生院稳定,保证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不受影响。

环卫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卫生系统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难题;对策

一、卫生系统改革概述

在我国,卫生系统改革和改革开放基本上保持相同步调和方向进行。在经历了拨乱反正、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诸多阶段之后,我国卫生系统改革已经逐渐进入崭新的思想解放时代。今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然是我国卫生系统改革的重中之重。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自2009年至2011年应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内容,其中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构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不断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遭遇的难题

本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走向,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已经启动,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此项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从目前工作状况以及今后前进方向来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然面临了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包括: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卫生系统改革的重要性

观念为适应卫生系统战略管理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指导方针上,财会人员应该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令人信服的、能为战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新的财务理念;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上,能够创建一个切实可行、足以使卫生系统实现战略目标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财务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应具有以下观念:

1、环境审视观念。作为战略管理会计一改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而忽视环境变化的弊病,注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医院自身的优势。为这些研究提供服务的会计就是战略管理会计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主要职责范围的认识也会有所改变,在为医院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良机及相应的财务问题上,动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医院制定卓越的战略,将关注的焦点由交易的过程和控制,转向利用不同的财务管理重点来支持医院不同的竞争战略。

2、价值创造观念。医院基于对市场、竞争对手及自身的分析、评估所作出的总体性的长远规划,目的在于使其控制的资源价值达到最大,以实现医院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最高目标。

3、成本领先观念。要求医院成为行业内的成本领先者,以成本上的领先的地位来取得竞争的优势。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成本问题贯穿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

4、现金流量理念。现金流量已经成为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也正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和广大财务人员的关注。

四、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投入卫生系统改革

1、恰当评估医院目前在市场上的定位。

首先,必须正视医院的优势。医院在确认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医院的影响,各项医疗业务所面临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明确医院战略管理的方向和重点。

2、结合医疗卫生改革良好的软、硬环境,制定医院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通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和工商、税收、管理、人才、机制、社会保障、文化、观念、人口密度乃至工资水平等等投资软环境将大为改观,医院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制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

3、建立医院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医疗卫生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处在这一伟大工程中的医院,其内外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医院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这些变化,不断改变策略适应这些变化。有必要建立本医院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

4、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严格药品收支结余两条线管理。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或所在区域,将药品收支结余资金全额上缴卫生行政部门,并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进行管理。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定合理返还。

5、实行药品集中公开招标采购,预防和纠正药品采购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医疗机构要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形成的实际中标价格报物价局备案。物价局要参照中标价格,合理调整药品的零售价格。医疗机构在确定自主定价药品的零售价格时,应以中标价格为基础,顺加合理差率,把药品降价的好处大部分让给群众。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

  6、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继续执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物价部门要会同医疗保险、卫生、财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成本的核算,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和风险价值。要逐步调整诊疗费、护理费、挂号费,适当提高手术费、床位费等,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档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适度放宽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与此同时,要引导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03).

[2]田佳,许喜玲.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3).

[3]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