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18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1

关键词:朗诵;悲剧;误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朗诵是一门群众基础广泛的有声语言艺术,爱好者众多。朗诵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彰显汉语独特的语音美,使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神韵展现出来,兼具艺术欣赏和教育启迪价值。当今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大学较多,也使更多学子进入朗诵艺术的大门。尤其近十几年来以弘扬朗诵艺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为宗旨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成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和各界朗诵爱好者注目的盛会,从1996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3届,先后有60余所院校先后参加了比赛。最初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参赛选手仅有传媒大学的学生,从2004年第七届开始,发展成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朗诵艺术大赛,至今共举办七届,较能体现全国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虽是佳作云集,但笔者认为作品内容不够丰富,朗诵会整体基调以深情感人型为主,悲剧类型较多。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朗诵素材丰富,从题材上讲,有诗歌、散文、寓言、小说、戏剧等。从内容来看或讴歌英雄;或歌颂生活、爱情,或赞颂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或以悲剧事件、人物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朗诵内容本应丰富多彩,但回顾进入决赛的作品,虽有被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和学生的自创作品,但悲剧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有些作品不是死亡的悲剧也是感人肺腑或令人惋惜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暨第七届齐越朗诵节中10个决赛作品中有6个是悲剧内容。接下来的第八届18个决赛作品中有4个悲剧内容,第九届中有6个悲剧作品,第十届22个作品中有9个悲剧内容。第十一届22个作品中有6个人悲剧作品,第十二届有5个、第十三届24个作品有7个悲剧作品。这些作品中有遇难矿工给父母的信;有对战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以及灾难、地震发生时的生离死别。通常是台下鸦雀无声,屏住呼吸,湿润了眼眶,是故事感动了观众,还是朗诵者娴熟的表达技巧,或二者都有,其实也无法截然分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感动观众也许正是选手的期待,但这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选择好的作品是成功的开始,但是什么是好的,对选手来说,适合自己的音域特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观众来说,有正面意义,又具启迪价值。很多作品都符合要求,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悲剧类型呢。课下曾问学生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参赛。很多学生认为“悲剧作品更能打动人,悲剧作品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好像更好拿分”。虽不是全无道理,但这其中有自身的局限和认识的误区。

相比其它说唱艺术,朗诵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在业余朗诵爱好者网络上传的朗诵作品当中,也有很多选择悲剧题材,或是略带忧伤。经典作品《致橡树》是一个爱情宣言,歌颂伟大高尚的爱情,很多朗诵者都以幽怨,略带哀愁的腔调朗诵,似乎这样表达才更有状态,更深情,或是借朗诵宣泄心中的不快。这不是偶然,也不在少数。“自古悲愤出诗人”,难道轻松快乐会显浅薄,朗诵就一定要悲壮,波澜壮阔,气势如虹才有价值吗?悲剧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哪一种原因就能够对之作出全面的说明。①探析朗诵的“悲剧情节”,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朗诵艺术的表达技巧和用声状态来讲,一些学生喜欢选择悲剧稿件,有艺术表达技巧的考虑。一般此类稿件基调较低沉,有利于学生气息下沉,易产生较扎实的气息,同时音高相对较低,可产生相对丰富的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具磁性、更厚实。这也是一些学生追求的音色。而轻松欢快的稿件和基调相对高亢的稿件,对于技巧尚不够纯熟的学生来说,既需要高亢,又要求喉部放松自如放松的表达,对气息控制的要求达不到,用声高可能会飘,也许会下意识紧喉,会用声紧。或者气息力量不够,自如的控制是很需要功力的,还需要有层次的变化就更难达到了。在悲剧作品的朗诵高潮,朗诵者往往声泪俱下,眼泪和带着哭腔的表达似乎是最佳的辅助手段,令人动容。通过作品本身的大幅度的情感变化,带动我们的语言变化和创作激情,虽然符合以情带声的要求,但是激情澎湃并不难做到,细腻感人才更显水平。相比之下,情节起伏变化不大的作品,需要层次分明,变化细致丰富,更难把握,若能表现得当,更需功力。这也许是选手考虑的一个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习惯于繁华纷扰中匆匆来去,在幸福中习以为常,平淡的生活似乎缺少感动,在悲剧作品的震撼中思考现实生活,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对比现实生活,用震撼摆脱麻木;借艺术宣泄内心深处的期盼。无论是朗诵艺术还是影视作品,悲剧作品的欣赏心理会有相同之处,悲剧作品带给大家的不仅是震撼还有较长久的记忆,似乎远比回味一个久远的快乐更容易。比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很多人知道是一场哭戏,但创下了收视高峰,对一个已经没有情节悬念的影片,大家花钱畅快淋漓地哭一把,似乎合情合理,放下一切俗世纷扰,金钱、职务都是浮云,油然而生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普通完整生活的珍惜。此刻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悲剧作品的力量。幸福时刻我们会尽情享受,缺少反思,似乎在苦难中才会对生活深入思考,所以幸福时光总会那样不留痕迹,而苦难则刻骨铭心,也会引领选手沉静思考,在创作中信手拈来。而朗诵者不仅是一部作品的看客,首先要经历作品情感的洗礼,在作品的体会发掘中,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共同的艺术创作者,远比仅为看客的体会更深,获得的感动更多。选手喜欢有着强烈的对比反差的作品,也体现了我们对危难时刻体现的真善美的憧憬和对波澜壮阔情感的期待。

既然是大学生朗诵大赛就会有大学生的特点和局限。朗诵艺术同其它说唱艺术一样,具有一定的创作规律,不能停留在作品表层,只用技巧把文字有声化远远不够,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要入木三分、理解透彻和获得近乎真切地体验,才能尊崇内心的感召与引领,以情带声,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因此以生活积淀和文学素养为基础的理解稿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朗诵决赛的多是大三、大二的学生虽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19、20岁的年龄还是稍显稚嫩,阅历尚浅也会造成的审美的局限,再加上竞赛的追求使学生倾向于选择易于把握的作品,而悲剧作品情绪鲜明,易于表现,所以获得优先考虑。综合分析多个悲剧色彩的朗诵作品,作品虽有差异,在朗诵中也有细致刻画,但选手整体状态相近,由于作品基调较单一显得选手缺少个性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朗诵作品《青衣》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对朗诵者的分寸把握要求很高,模仿朗诵者众多,作品简短精炼,区区几分钟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主人公对青衣的挚爱,波澜起伏。基调太沉、用情太重则显太悲,太清淡又表现不出主人公对青衣的深情,分寸的拿捏十分见功力。曾问《名家名篇朗诵会》②中朗诵《青衣》的查谦老师,她说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通读了不下10遍。而学生欠缺的正这些,静下心细细地品读和对作品执着地挖掘,否则就很难有细致精准的语言分寸,也会缺少深度表现。成功的朗诵者需要具备过硬的艺术展示能力,更需要对作品由衷的喜爱和深刻理解,才能激发创作的动力。

误区一:选手希望作品带来的情感震撼会影响评委们的艺术技巧判断,为作品加分。评委们都是业界大师“火眼金睛”,无论作品多么令人感动,他们看重的还是选手是否真正理解作品,能否充分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处理是否恰当、到位。朗诵大赛受篇幅时间所限,只能节选片段,作品语言较精练,概括性较强,艺术表现相对手段较少,只有声语言和配乐。这些都使评委更关注选手的语言表现力。选首届朗诵大赛的最高奖“齐越奖”就颁发给了自创作品《天上草原》的朗诵者,带着对家乡的挚爱和赞美,气韵生动、发自肺腑,随着他的朗诵,犹如看到草胜景,对故乡的情谊感同身受,引人入胜,大奖名至实归。大赛中诗词、诗歌类作品较少,只有第十一届大赛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第十二届中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两部,但是两个作品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更说明了,“感人”不是法宝,过硬的基本功才是硬道理。

误区二:也许是对朗诵艺术的认识有所偏颇,使选手争相歌颂悲剧时刻所激发的壮美的人性光辉。朗诵不能只是感动,还需要赞美、热爱等等美好的情绪。朗诵既是高雅的艺术也是通俗的艺术,既可以阳春白雪、诗词歌赋,也可以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它是一门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艺术,所以喜悦情绪与朗诵艺术也不矛盾。《名家名篇朗诵会》中丰盛的语言盛宴,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也不乏启迪。《唐宋诗词朗诵会》中大师与经典结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依然回味无穷。朗诵是贴近生活的艺术,平凡与伟大、高贵与卑微都可以包容,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开阔视野才能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朗诵艺术。

误区三:强烈的对比和高声的呼喊不是情感浓烈的唯一表现。多些简单与从容,少些匠气应是我们的艺术追求,“有些艺术形式,尤其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形式,其结构乍一看相当简单,但仔细揣摸,却深不见底,这样的艺术不叫‘简单’,而叫做有‘深度’。”③在第十届朗诵节前举行的《名家名篇朗诵会》大师云集、星光灿烂,陈铎和虹云老师朗诵的《话说长江》看似朴素的表达,娓娓道来,依然让人感受到人长江的气势和壮阔。朴素不是平淡;没有匠气,是靠长期修炼而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理得细腻恰当。陈亮老师朗诵的《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④似乎起伏变化不大,字正腔圆,让人舒服熨贴,和着朗诵者的节奏,令人豁然开朗。濮存昕老师的《将进酒》潇洒自如。李惠敏老师朗诵的《哈里波特》节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还有那些无可挑剔的大师作品,即使没有震撼、也能很轻松把你引入朗诵艺术殿堂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曲尽其妙,鬼斧神工。

不作为朗诵作品不是对作品的否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真正有价值、有兴趣的作品,才有意义,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放远视野,拓宽审美能力,提高艺术表达技巧,夯实语言功底,驾驭更多作品。但是比赛会有比赛的局限,对选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绩比艺术展示更重要,悲剧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朗诵者虽深受感动但并不真心喜欢,而是为比赛而作。虽说“参赛为了交流学习”,赛场的锤炼也的确促进专业的成长,但获奖是更重要的追求。太有目的的艺术会显做作,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对艺术本身的向往和敬畏,才能真正领会朗诵艺术的真谛。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2004年首届大学生朗诵大赛之《名家名篇朗诵会》。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2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3

为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展示市北人积极进取、团结拼搏、向美创新的精神风采,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以“知识谱写生命,艺术丰富心灵”为主题的第校园文化艺术节。

一、艺术节主题:“知识谱写生命,艺术丰富心灵”

二、时间:12月16日-30日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等11人组成的领导小组,高惠洪同志任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组委会和评委会。组委会由***组成,负责艺术节期间学生活动的组织、安排、协调工作;评委会由***及高一高二年级各班任课教师组成,负责对参赛作品、节目的评比。

四、活动安排

1.活动形式及内容

此次艺术节活动,内容上分为音乐、美术两大块。

音乐类

班级迎新文艺汇演(满分40分)

参加对象:高一、高二年级

活动要求:节目时间控制在35-40分钟;节目至少含有3种不同

形式(例:唱歌、跳舞、相声、戏曲、器乐、游艺等);布置场地,前黑板上有文字宣传(黑板左上角:“市北高中第艺术节”);有节目单;参加表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50%以上。

“我们的舞台,你们的精彩”――超级男女声暨05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满分10分)

参加对象:高一、高二年级每班派一名选手参赛

活动要求:自备1首积极健康曲目和音乐伴奏带,允许选手带学生伴唱、伴舞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舞台效果,但原则上不加分;通俗、民族、美声等唱法不限;选手可通过1句话自我展示进行最后拉票;评审团由专业教师和各班文娱班委组成的大众评审团组成,选手回避;每班派十人现场观摩、投票,观摩纪律5’。

美术类

班级文艺汇演节目单设计(满分30分)

参加对象:高一、高二年级

活动要求:节目单内容含本班艺术节主题口号、班级介绍、班级落款等,彩色打印,字号不限,(格式见样本)。

②黑板报(满分20分)

参加对象:高一、高二年级

活动要求:反映艺术节内容,内容丰富、构图美观。

2.活动时间安排

12月16日中午12:10,高一高二年级各班正、副班长、宣传班委、

文艺班委会议,布置艺术节工作

12月16日

下午1:00,班主任会议,布置艺术节工作

12月19日

上午9:20,升旗仪式——校艺术节动员

12月19日

下午2:40,班会课——班艺术节动员

12月21日下午5:00,高一高二年级各班上交超级男女声比赛名单

12月23日下午5:00,高一高二年级各班将打印好的节目单,上交德育处;艺术节专题黑板报评比、打分

12月24日下午1:00,“我们的舞台,你们的精彩”--超级男女声暨05校园十佳歌手比赛;高一高二每班选10人观摩、投票。

地点:报告厅

12月28日下午3:30-4:10,高一高二⑴⑵⑶⑷⑸⑹班文艺汇演,其余各班派12人分别前往所在年级汇演班级观摩打分,成绩单当场交德育处,过期作废。

12月29日下午3:20-4:00,高一高二⑺⑻⑼⑽⑾⑿班文艺汇演,其余各班派12人分别前往所在年级汇演班级观摩打分,成绩单当场交德育处,过期作废。

五、奖励办法

1.音乐类:比赛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获25分、二等奖获20分、三等奖获10分;小型节目也分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获10分、二等奖获7分、三等奖获5分。美术类:设一、二、三等奖,一等

奖获25分、二等奖获20分、三等奖获10分。黑板报比赛分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获10分、二等奖获7分、三等奖获5分。

2.以上几项得分相加为班级团体总分。按年级评出团体总分前6名。凡获团体总分前6名的班级发给奖状和班费予以奖励;获团体总分前6名的班级获组织奖。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丰富学院的文化积奠为宗旨,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11-12月举行。

一、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保证活动如期顺利举行,并达到预期效果,活动设立组委会。组委会由学院党委书记任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主任,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团委、学生工作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党支部为成员。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团委,主要负责具体赛事的组织、协调、信息、资料收集、工作人员安排等工作。

二、活动项目

1、金话筒主持人比赛。金话筒主持人比赛通过即兴演讲、晚

会主持、现场采访、新闻评说四个项目进行。即兴演讲时间为2-4分钟,现场抽题,准备3分钟后进行演讲,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演讲技巧处理较好。晚会主持以“文艺晚会”为内容,主题自拟,时间为2-3分钟,要求仪态端庄,语音标准协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现场采访时间为2-3分钟,由选手抽取题目,对观众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式采访,要求主题明确,问答合理,语言流畅。新闻评说由工作人员播放一段当年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片段,参赛选手进行解说和评论,时间为2-3分钟,要求评论观点正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得体。以四个项目的积分总和排取比赛名次。

2、书法比赛。书法比赛采取提供书法作品和现场比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供的作品由承办部门限定主题,硬笔、软笔均可,章法不限,其中硬笔不超过4开纸,软笔不超过4尺宣。现场比赛由承办部门指定内容,提供专用纸张,现场作业。以作品得分和现场比赛得分之和计本项目比赛名次。

3、摄影作品展。摄影作品展以校园生活和校园场景为内容,彩色、黑白照片均可,照片最小必须为七寸,要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美感。

4、英语才艺表演。英语才艺表演通过英语诗歌朗诵和英语演讲两个项目进行。英语诗歌朗诵内容自选,要求朗诵语音准确,声情并茂,时间为3-5分钟。英语演讲主题由承办部门确定,时间为3-5分钟,演讲后当场回答评委的提问。以两个项目的积分总和排取名次。

5、校园歌手赛。校园歌手赛曲目自选,要求内容健康。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均可,形式不限。

6、器乐比赛。器乐比赛曲目自选,管弦乐、民乐均可,合奏、小合奏、独奏等形式不限,时间不超过8分钟。

7、舞蹈比赛。舞蹈比赛要求动作编排为自创,群舞(不超过36人)、三人舞、双人舞、独舞均可,时间不超过8分钟。

8、曲艺比赛。曲艺比赛要求选手自创作品,相声、小品、短剧、评书等均可,形式不限,时间不超过10分钟。

9、诗文朗诵赛。诗文朗诵赛以中外文学名篇为内容,脱稿朗诵。参赛选手可配以背景音乐,人数不限,形式不限,时间为5-8分钟。

10、青春形象大赛。青春形象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形象气质较佳,知识视野开阔,爱好广泛,口头表达及思维能力强,女生身高160cm以上,男生身高173cm以上。比赛分为自我介绍、才艺表演、服装展示、素质考核四个项目。自我介绍以班级、姓名、爱好与特长、参加比赛的感受、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为内容,时间为1-2分钟,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楚流利。才艺表演形式不限,歌、舞、小品、乐器、戏曲均可,内容自选,时间为3-5分钟。服装展示要求自行设计或准备服装,符合学生身份,富有青春气息,采用舞台表演方式展示,时间为1-2分钟。素质考核由承办部门确定内容,如成语新解、时事点评、知识问答等。选手以四个项目的积分总和排取名次。

三、各项目的评分标准

1、金话筒主持人比赛。即兴演讲满分10分,其中主题与内容3分,普通话2分,表达技巧2分,台风2分,效果1分;晚会主持满分10分,其中普通话2分,技巧3分,台风2分,效果3分;现场采访满分10分,其中采访内容4分,采访技巧3分,普通话2分,采访效果1分;新闻评说满分10分,其中观点2分,内容3分,台风2分,普通话2分,效果1分。

2、书法比赛。书法作品和现场比赛满分分别为10分,综合其笔力、风格、章法、技巧等评分。

3、摄影比赛。满分10分,综合其内容、选景、拍摄技巧等评分。

4、英语才艺展。英语诗歌朗诵满分10分,其中语音3分,表达2分,技巧2分,仪表及台风2分,效果1分;英语演讲满分10分,其中语音3分,主题与内容3分,表达技巧2分,效果2分。

5、校园歌手赛。满分10分,其中音准3分,节奏3分,技巧2分,难度1分,台风及效果1分。

6、器乐比赛。满分10分,其中音准3分,节奏3分,技巧1分,难度2分,效果1分。

7、舞蹈比赛。满分10分,其中编排3分,动作3分,难度2分,效果2分。

8、曲艺比赛。满分10分,其中主题与内容3分,技巧3分,难度2分,效果2分。

9、诗文朗诵赛。满分10分,其中内容2分,普通话3分,技巧2分,形式1分,台风及效果2分。

10、青春形象大赛。自我介绍满分10分,其中内容3分,普通话2分,表达技巧2分,台风及效果3分;才艺表演满分10分,其中难度2分,技巧2分,表演水平3分,台风及效果3分;服装展示满分10分,其中服装3分,动作3分,技巧2分,效果2分;素质考核满分10分,其中内容4分,普通话2分,技巧2分,效果2分。

四、活动组织及参赛要求

1、每年从以上10个项目中,选取6-8个项目开展比赛活动,由组委会指定部门承办单项活动的复赛和决赛。

2、各系以班为单位,积极组织动员,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组织进行班级选拔,每个学生至少参加班级选拔赛的一项活动,各班推荐选手参加各系预赛。

3、各系预赛后,规定时间内推荐3-10名选手或节目参加学院复赛,每名选手最多可参加两项比赛。

4、承办部门按组委会办公室通知,统一组织各系推荐的选手进行复赛,决出15-20名选手决赛。复赛和决赛题目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制签,评委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聘请,现场抽题及统计分数的工作人员均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安排。

五、奖励及记分办法

1、各单项预赛由各系对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决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由学院颁发证书并进行奖励。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4

关键词:规范办学背景语文朗诵教学激发兴趣考核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朗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诵。然而,自落实规范办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以来,诸多学校为了多挤一些授课时间,取消了传统的“晨读课”,中小学校园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朗诵教学失掉了一块重要阵地。许多语文老师为学生缺乏“朗诵”而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我认为要克服当前朗诵教学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扩大朗诵教学外延,与多读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诵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它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就决定必须与多读紧密结合。朗诵教学的形式是以学生的自由朗诵、感知为主的,它要求朗诵对象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朗诵教学的目标是“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没有一定朗诵的量的保证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多读,指导学生多读。要使朗诵与多读紧密结合,就必须为学生的朗诵提供充足的时间。首先要在课时上给予安排,每周安排一课时朗诵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训练朗诵;其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课外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目标地朗诵。朗诵材料的选择应以国内文学作品为主,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感能力。在多读指导中,要注意朗诵的系统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所谓系统性就是指在多读中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二、加强朗诵指导,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1.朗诵技巧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曾国藩曾告诫儿子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经过反复朗诵,尤其是“美读”和“烂读”后,学生会将听读型的语感深化为说写型的语感,变所感所知为技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必须加强朗诵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具备朗诵的基本功,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适时范读;其次,要推荐且要求学生多听(欣赏)名家朗诵的名篇,如央视一年一度的《新年新诗会》,以及网络、媒体的一些朗诵作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朗诵的技巧;最后,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朗诵训练,具体可分两步进行:一是低年级教师可采取绕口令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朗诵时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不回读,不破读;二是高年级教师可精选一些美文或古诗词,让学生品位语言、体会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2.朗诵选文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附录》有136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除了朗诵古诗词、文言文外,名家名篇诗歌、散文都要反复朗诵品赏,经典篇目都能熟读成诵。优秀小说和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以默读为主,但精彩片段仍要反复朗诵品赏。

3.教师可选择一些朗诵材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有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学习的尺度,又是评价的尺度。在考核评价时发现学生的水平差异后,教师应随即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如何改进,优点在哪,应怎样强化。比如有的学生朗诵时不会对句子恰当停顿;不会将视线由左向右预先扫描;或由于紧张而容易“回读”。教师都应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心理、视觉、声音等方面的不足,并告知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其次,鼓励朗诵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考级,变朗诵为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一技之长。

三、回归朗诵,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语文课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加强朗诵教学,尽量以课堂朗诵代替分析,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摒弃作品分析的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朗诵的根本路径上来。没有朗诵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首先,要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少讲一些,适当“留白”,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在朗诵中慢慢品悟。朗诵时倘若能妥善使用背景音乐,那么学生朗诵的情绪会特别高涨,朗诵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其次,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培养读趣。让学生在课外朗诵喜爱的文章,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在快乐朗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验人生百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选择朗诵的文章,因为学生选择的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文章,而有了兴趣进行的朗诵就容易产生共鸣,产生良好的语感体验。最后,多组织朗诵沙龙、各类朗诵比赛,为学生搭建才艺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扩大朗诵教学的外延,加强朗诵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让学生像爱唱歌一样爱上朗诵,想“诵”就“诵”。要发扬朗诵教学的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诵读教学;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0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28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于是,很多英语教师开始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练习题占有课堂有限的读书时间,或者总是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主要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疲累不堪,学生在下面听得索然无味,结果学习效果却收效甚微。最后导致学生的单词不过关、阅读理解不充分、学生的英语语感差、写作能力更是提不起来。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总是费心费力的讲,结果却是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英语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呢?笔者认为英语诵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同时也注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重视诵读,在读上多下功夫,就一定能在读上有所突破。

一、突出英语诵读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育行为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古代人上学称之为“读书”,我们在生活中流传着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都充分强调了读的重要作用。吟诵是一种心、眼、口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蕴含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中的内容为我所用就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

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英语教学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娱乐作用。有韵律的诵读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心旷神怡。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良好的英语诵读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人生观。良好的诵读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更为得体,谈吐更为高雅,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的反思和提升,这对于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诵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思想基本技能,读是其中的轴心,只有通过“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将其转化成听说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了解诵读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明确诵读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就文本进行反复诵读,从而读出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读”将知识变得更为实际有效。

二、强化学生的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郎朗的读书声是每一所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境界。但是在英语朗读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学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在读单词,读书就是一句空口号。在课堂教学中一旦让学生朗读课文就会发现,学生不是把单词读漏了,就是把句子的意群读破了。而教师往往为了赶教学进度根本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仅仅是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充分朗读的时间,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实现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的目的更是无从谈起。诵读是英语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改革中重视诵读训练势在必行。要想使学生认识到诵读训练的重要性,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诵读技巧

最基本的诵读技巧是指标准清晰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缓急的语速、正确的句子停顿,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依托,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努力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理学的各项研究都充分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用眼睛看、嘴巴读的方式是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如果把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大脑皮层才会更为活跃,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诵读代替讲授,使学生感受到英语作品的美

在很多教师的传统观念中都认为,与其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让学生朗读上,不如自己多讲点。实际上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相对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全能够掌握这些内容。再者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能力。经常诵读优美的英语文章,可以使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也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三)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想读、乐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做好诵读工作;第二,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竞赛。竞赛必然有一定的规则,这样的比赛既能保证诵读的量,又能保证诵读的质,激发学生主动诵读的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校园生活中书声朗朗的美景常在。

参考文献: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6

一、说话训练目标

说话训练有利于全面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坚持说话训练与阅读、听话、写作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各种智力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应用相结合等原则。

重视内容与形式统一,重在思路和言语训练,使学生达到理解并掌握一般的说话常识,指导说话实践;基本上具有运用普通话朗诵诗文、分析课文、讲述故事、说明事物、口头作文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朴实、干净、明白、生动、得体的语言,能对个人或集体表述自己思想意识的能力。

二、说话训练规律

(一)培养说话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上,有的学生争强好胜,发言踊跃;有的自尊心强,畏错沉默。针对这种情况,要提高学生对说话的认识,破除不当观念,增强学习口语的自觉性,培养口语表达的信心。具体做法是:

1.消除顾虑。课堂上,激发学生运用普通话清楚准确地回答问题,对其优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其问题予以耐心指导,以便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2.现身说法。教师以自身经历向学生介绍说话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其扬长避短,增强说话训练信心,提高说话训练效率。

3.因材施教。对性格腼腆、口吃、语病甚多的学生个别予以指导,以便调动其说话的积极性。

(二)创造练习说话的条件

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练说活动,为学生说话创造条件,提供环境。

1.巧拟题目,口头作文。课堂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以及授课内容巧拟文题,让学生口头作文或讲演。

2.巧妙设题,化读为说,课堂上,提出适应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化读为说,说出文章蕴含的意思。

3.形式多样,变通说话。课外活动中,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朗诵会、专题事物描述会、专项事物说明会、时事报告会、读书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变通说话的机会。

(三)提高说话能力

1.传授说话知识,掌握说话要领。说话是有声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和说话要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性地说话技巧,训练学生根据不同要求使用语言得体的能力。说话知识要服务于说话训练的全过程,使学生有规律可循,从而大幅度提高说话能力。

2.开展说话竞赛,培养说话习惯。开展诸如朗读、口头作文、讲演等比赛活动,这是运用典型范例调动学生说话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说话技巧交流的最好方法。教师每学期可制定说话竞赛活动计划,使学生增强说话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平时刻苦练说的习惯。

三、说话训练方式

(一)按课本说话——朗诵、背诵

朗诵、背诵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话语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说话训练方式之一。在上新课之前一定先布置预习,然后在讲新课时指定学生登上讲台朗读课文,这样既能练发音,练表情,练胆量,练口才,促进语言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强语感,增强记忆。所以,朗读、背诵不能单作讲读教学的手段,还要作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课内外要加强示范和指导。

(二)对答说话——质疑、释疑

课堂上,学生堤出问题、回答问题除要求观点正确、语言准确外,还要力求语言简洁、吐字清晰、条理分明。对学生要严格加以训练,以便增强语言说服力。

(三)对照说话——讨论、辩论

通过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准确阐明自己观点,反驳补充别人的观点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闪出智慧的火花。采用讨论辩论这种说话训练方法,要立足于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听清对方发言,抓住不同观点;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搜集反驳对方观点的论据,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培养准确的口语表达力,语言要有针对性、逻辑性,遵守辩论规则,讲求语言文明。

(四)表演说话——讲故事、演节目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7

一、以身示范,将课内朗读艺术化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学生听并学习朗诵的方法。朗读教学要多做引导而不是“传授”,当我们耗时费力地指导学生“这句要轻读,那句要稍快”时,学生多数会比较茫然。朗读教学,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揣摩和学习。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和揣摩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教师或者一些出色的学生的朗读会给学生一个范例,让他们在欣赏和借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朗读要尽量让学生来做示范,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朗读技巧。老师的示范,要尽量在难点上给学生引路。

比如教学《草原》,由于文章本身语言优美,节奏舒缓便于学生掌握,所以,首先给文章选配了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请一位学生来进行配乐朗读示范。她对文章把握得很到位,声音婉转而动听,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她读完了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很快就征服了全场的学生,学生自发的掌声过后,便看见了他们一个个双手捧书,睁圆了眼睛摇头晃脑地投入读书的样子。

二、形式多样,保证朗读训练常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怎么诱人的艺术,如果形式单一,久而久之会让人感到乏味。朗读也一样,单纯地采用某一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效会衰减。所以适时地变化朗读的方式,会提高朗读训练效果,也是保护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

配乐朗读是我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课与课之间却不会重复采用。在《匆匆》的教学中,我没有先范读,而是与学生谈话。大意是说,这篇课文,我儿子读了几遍,可是我却总觉得不行,所以他又一遍一遍地读,总共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俨然是一个小小播音员,你们敢和他比赛吗?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一遍一遍地读,开始准备比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开始熟读课文,那么“比赛”已经退居其次,而我的目的早已达到了一多半。之后再请同学读,一听之下,作为“指导”过“小播音员”的我竟然“不敢读”了,所以请求其他同学救援帮我来读。于是乎,学生在积极踊跃的参与中,推进着朗读训练的进行。

除此以外,像组织课本剧编写活动,比如《晏子使楚》;角色扮演活动,比如《陶罐和铁罐》;诵经典朗诵比赛等方式,都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灵活应用。但是,方法无论怎样变,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把朗读变成常态的习惯和兴趣。

三、稳中求进,讲究朗读技巧新鲜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朗读,是一项系统化的技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朗读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水平。所谓朗读技巧主要有:咬字、停顿、语速、语调、重音等,这些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各自却有着无尽的变化,这也正是汉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朗读教学中,有几句“桂林的水真……啊”这个“啊”字的读音变化,就是朗读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忽略了“啊”的变音而读作“ā”,听来显得死板,也无法真正体验文章语言韵律之美。在细心引导学习“啊”在各句中的具体发音之后,学生自觉地进入了试读、揣摩和应用的环节,并且读得更加投入了。在具体工作中,朗读教学随时都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常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新的血液,为课堂添加新的活力。

四、把握时机,使朗读感悟明确化

朗读是强化表达感悟的最好措施,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轻易地通过学生的断句、语调变化、语气等观测到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能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而对于情绪和语调的控制却表现得差强人意。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真实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朗读真实地表达出来。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8

一、建立诵读合作小组

为了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和赶超,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量让学生共同提高诵读自悟的水平,我们建立了班级语文诵读合作小组。根据男女生的比例(因为历年都带高考理科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和班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差异,实验班级建立了6人的合作小组,每小组都有1~2名女生,安排至少1名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全班制定了诵读合作的相关细则,组内明确分工,落实各自的任务。细则要求:朗读前,组内的全体人员必须根据作品的文体、内容、主旨等来商讨诵读时基本的语气、语调、语速,标注出重读的词语,划分好句子的节奏和停顿;然后各自试读,并向组内的学生展示;组内的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再次试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参加班级诵读活动。此外,小组诵读活动还可以不断向纵深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组组之间、班班之间、师生之间等层面的诵读交流活动。

二、加强诵读引领和指导

1.开发、利用教材诵读资源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开发语文教材中的诵读资源,通过诵读来带动对文章的理解。讲授《空山鸟语》一文时,因为文章用诗化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富含哲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本文的诗意。

2.发挥范读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巨大。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语言。课堂上应当积极进行诵读示范,读后可以请学生谈听读的感受,评价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先领读,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感染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内核。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阅读情绪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画面和情境,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来进入作品的情境。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示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描绘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立体地创设情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适当的音乐对于学生进入情境是非常有效的,配乐引导学生应当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重要途径。我在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有这样的设计:先要求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让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将体会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再要求学生来诵读诗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诵读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加强诵读基本功训练由于教育水平、地域差异、朗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诵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纠正读音不标准的现象,如有疑问,可以通过询问同学、老师或查字典的方式来自行解决。其次是要求读得顺畅,即要求学生诵读的时候不多字、不漏读、不哼音、不重复、不停顿,宁可慢点也要准确、流畅地读。现在学生读书的声音普遍不高,有些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显得特别紧张,声音很低,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读得响亮、清晰也是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指导的。教师应着力加强语调、语速、节奏、重读等方面的指导。为了充分体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充分释放诵读者的主观感受,朗读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教师指导的重点应为语调、语速、节奏、重读等方面。关于这部分的指导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学生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是诵读的基础,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差别是很大的,同样的一部作品,同样的句段,有多少种理解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不断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诵读技巧来体现。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区分,朗读的节奏主要是依据对句子内涵的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等基本的常识。

三、搭建展示平台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9

关键词:朗读教学;困境;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是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经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言语同时刺激大脑,以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把握过程。由此可知,“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方法与途径。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甘南藏区高中汉语文朗读教学仅作为公开课的点缀而出现,琅琅书声亦渐行渐远。

一、汉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1)受地域文化影响,汉语文朗读的轻重缓急、断句停顿不够规范。甘南藏区一类教学模式下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农牧区,受寺院教育的影响,擅长背诵。在汉语文诵读时自然地带有藏族僧人诵经的韵律,致使朗诵时的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不够准确,无法达到表情达意的预期效果,更找不到音韵美。

(2)大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文基础非常薄弱,发音技巧及方法,对字词的准确概念的把握,规范诵读方面都不到位。再加上母语生理发音习惯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字词的音节声调严重走印Q芯糠⑾郑安多地区藏族学生对四声的掌握情况是去声最好,阴平最差,上声和阳平居中。

(3)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自然大方地进行朗读。主要表现为朗读声音低而不清晰,朗读神态扭捏不自然。在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及周边一类教学模式的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再加之现在的学生在“读图时代”多元化朗读的影响下,图画和视频强烈冲击着他们的眼球,朗读兴趣不高。

(4)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师不重视或无暇顾及朗读教学。藏区高中汉语文教学,也在大趋势影响下“唯做题”论、“唯讲解”论大行其道。走进高中汉语文课堂,很难再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解声和学生悄无声息埋首题海的情景。汉语文教学在“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上渐行渐远。汉语文朗读教学的功能被弱化,使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加之藏区汉语文教师基本是本土教师,自身汉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致使教师在范读时对文章节奏、韵律、声调处理不当,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到位、训练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5)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错误理解,致使语文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微课,进行所谓的翻转课堂模式等教学上,以致无论是以教师为辅助、课件唱主角的常规课堂上,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着桌子合作探究的新式课堂上,都听不到书声,就算有,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二、尝试和对策

(1)扬长避短,巧妙整合资源。教师应多方搜集切合学生兴趣点的资源,如在日常教学中,以课文为基础,搜集名家经典诵读的音频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在听名家诵读过程中给不会读的、易误读的字词标上正确的读音,划分出节奏,标注语气,感受朗读的美,克服朗读不标准、断句停顿不规范的问题,进而感受文本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培养对朗读的热爱。

(2)率先垂范,提高朗读技巧。课堂上教师率先垂范,以饱满的精神、抑扬的声调、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刻意树立一大批朗读尖子,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竞赛,引导学生倾情投入文本,读出文中的情感与思想。

(3)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欲望,树立自信的朗读习惯。汉语文对藏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教师在准确定位的同时应适当降低朗读标准,善于利用学生渴望被人认可、赏识的表现欲望,以鼓励和激励为手段,通过竞赛、展示,让学生感受朗读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可以时常对学生说:“假如你是优秀的,你就用朗读向同桌、同学证明你的优秀……”

(4)通过培训、参观、业务自修、网络学习等,进一步转变教师自身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将自己和学生解放出来,在汉语文课堂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读思结合,提高朗读实效;不为“读”而“读”,引导学生在层层“读”中更深入、更细致地赏析课文,以挑剔的眼光朗读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完成探究,实现思维的历练,智慧的涵养。

(5)立足课标,转变观念。《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错误理解,实质就是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和彻底,所以怎么教、怎么教好,教什么,都比较迷茫。笔者认为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我们至少要明确其为我们汉语文教学的定位,深入研究新课标理念,方向对了,迷茫就没有了,我们也就避免了“花哨”的表面工作。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篇10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钥匙。大纲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学生须借助诵读,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对写作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同时,朗诵还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此种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无须多加赘述,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课文,并读出感情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提高范读水平,使教师的范读具有示范性

教者如果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具备一定的朗诵技巧,就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学生沉迷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相关语文情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提到“国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由此可见,真情的朗诵必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二、灵活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传统朗诵方式单一,其中齐读就是大部分老师都喜爱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像《海燕》《破阵子》等或悲壮或慷慨激昂的文章,齐读可以很快进入情境。但齐读太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多变地选择朗读方式。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文中人物个性十足,对话中人物特征也极其鲜明。遇到这种情况不妨采用角色朗读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朗读的表现欲望,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不受拘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最喜欢、最想读的句子,相信此刻他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分层布置朗读的要求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设计朗诵目标。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初读全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适当,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注意语气舒缓、快慢,读出节奏,尤其注重最后一节,感悟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操。三读课文,进入课文营造的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逐层推进的朗诵教学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流,读出来的声音不空洞,不矫揉造作。

四、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怎样合理安排停顿,这在文言文中尤为重要。教学文言文时,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时,把一些最明显的停顿关系,如主谓之间、发语词后的停顿标注出来。朗读时多加注意,不能读破句子;还有重音、语调的把握都是朗诵时的关键。教学时除了教授语法知识外,我还从文章的情感线索入手,“批文入情”,根据情感的不同,归纳了几点规律:“爱”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一般是“气满声高”……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方能“拨开云雾见太阳”,朗读时做到“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才成为可能。

五、开展多种活动,提供朗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