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37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1

1.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

1.1重视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合作社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指导和辅佐,按照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成长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强调其对合作社成员培训投入的补助支持,并强化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和保护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1.2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专业合作社技术革新、创建“品牌”,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加强技术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

1.3重视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兴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保鲜、运销设施设备和服务配送站建设,改善市场经营服务环境,促进生产和市场有效对接。通过重点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引领者,成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推动者,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2.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的监管者。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顺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引Ф不干预,服务而不包办,放活而不放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利益关系。农民是流转主体,应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不动摇,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尊重农民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鼓励支持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民。

3.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农业主管部门可通过编写培训教材和制作多媒体培训光盘等形式,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自己组建和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指导。建议按照“分类培训、重点指导”的办法,由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种养殖技术等方面培训,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鼓励农户能尽快地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来。

4.加大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全省各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制定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具生命力。工商部门要及时指导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对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及时申请商标注册。相关部门要共同搭建“品牌兴农”平台,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补贴力度,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农户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因势利导,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要引导、发展、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领域,引导、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合作社。结合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如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竹木加工、销售,果品种植、加工、销售,蔬菜种植、销售等,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农业品牌,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实现规模效应,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的程度,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组织机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科技含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实体,还应该成为一个集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经济技术实体。要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联合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6.以优势特色品牌为依托,提升产业链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对策网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1,2]。近年来,苍山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社员7.8万人,代销农产品9.2万t,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润0.6亿元,成员增收0.55亿元。按所属类型划分:劳动合作型92个,资产运营型112个,技术服务型23个,市场对接型8个,龙头企业带动型143个,综合互助型134个。目前,苍山县比较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苍山县新农村畜牧养殖合作社、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有的是产前合作,主要是以较低价格向社员提供种子(苗)、化肥(饲料)、农药(兽药)等;有的是产中合作,主要是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有的是产后合作,主要是帮助社员销售产品。网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3]。据统计分析,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2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推广,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二是加强试点建设。开展试点示范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4]。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四是加强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机制,建立由农业、工商、财政、税务、经管、金融等部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参考文献

[1]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2]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农林部门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使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本身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双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2家,有入社社员3100多人,注册资金280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12.5万亩,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覆盖粮食、水产、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初步体现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实力、经营能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区的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区域范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它的诞生时期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虽然宣布成立,但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仅仅只是一个装饰,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的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有的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样,既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2、社员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社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有的是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没有长足规划,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事事都依赖于依托部门指导,导致合作社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导致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合作社发展缓慢。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民拥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由此养成独立生产的习惯,组织、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能力也不强。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环境不够宽松。农业是一个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扶持,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虽比单家单户强,但由于规模小,实际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的弱者,积累财富手段单一,难度很大,况且他们还没有从合作社中得到很多实惠。同时,农业本身受气候、市场的双重制约,独门独户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户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弱,风险较大,合作社借贷融资困难,难于把产业做强做大。

5、信息服务落后,市场信息不灵。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农民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掌握信息手段单一,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使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存在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合作社受城区农贸市场销售有限性和农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双重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再所难免,增加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风险性,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组织化的主体作用。

20xx年以来,各地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但农民却普遍反映他们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好处。长期以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涨价没收益似乎成了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原因何在?除了体制政策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市场的没有话语权,对销售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各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更是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到更高的高度。事实上,农民通过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市场地位不断提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了重视,维权成本减少,利益受到了保护。

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优势。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的启动,各级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化服务优势,连接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强竞争能力。

二是发挥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材的智力优势。随着我区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脱颖而出,这些农村的能人、种养大户,懂技术、懂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引导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子。

三是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人员、技术、资金优势。各个部门的基层单位和人员,常年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掌握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员等优势。相关部门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或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努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

四是发挥地域产业的集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织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联合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鼓励跨区域联合,打造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姜山镇的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汇集了朝阳、丽水、姜山各个片区的154个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通过合并还使合作社从过去只能提供机耕、收割、排灌服务拓展到了提供全程机械化“六统一”作业服务,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有效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给与指导、扶持和服务。

当前,要使我区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农产品走出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现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区现代农业的进程。其对策是:

1、深化规范性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示范社建设行动就是引导和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从中每年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金融扶持力度。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当享受。

3、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每个合作社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这就要求合作社要注重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更多的无形资产。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4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变迁

       1我国农民合作社概况

       农村合作社,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现在世界农业发展大体分为大农经济、小农经济等,根据多国情况还可划分出细农经济,这是比小农经济还落后的经济,在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还大量存在,这种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怎样把分散的细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农村合作发展,是当前严峻问题。

       2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主要过程

       新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仍处于很不发达的状态。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深植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和任务。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它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接受并适应这种生产模式,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我国也造福了很多农户,但是它的发展还需近一步的改善和推动。

       1978年到1983年,农村实行改革的政策,以农户为主体的各类合作社不断涌现,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体。特别是农户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各种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农民对技术、生产服务的需要多样化,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这类以农户、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协会,被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农产品规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这是传统合作社迟缓的改革转型时期。

       1984年到现今,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建立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着手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经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特别是2006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仍处于很不发达的状态。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深植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和任务。

       3新时期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发展适合当地生产经营的产业,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对农民合作社有深入认识,才能使我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应该是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前进的主导,农民应是主力军。合作社是特殊的企业法人,各级政府的农业主导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各类组织依据自己的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扶持、服务。政府在发展农民合作社的过程中应定位准确,主要是服务、规范和监督,定位不准确会适得其反。

       ①改革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方式。首先要明确农民合作社的职能定位和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坚持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活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探索和选择,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合作经济组织。

       ②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政府应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方面对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拓展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重点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问题上,落实农民合作社的各项贴息政策,以促进合作社加快新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更好地搞好为农服务。

       ③努力培养人才。缺乏人才是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政府部门要帮助合作社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同时还要帮助和鼓励合作社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自主培养优秀人才,以确保合作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同时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合作社社在新形势下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5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6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困难;解决途径

一、我国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1.农民合作意识淡漠,顾虑多,参与热情不高

在西方,合作经济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合作形式机制等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中国,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缓慢,因此合作经济的基础就不是十分牢固,使得人们对这样一种模式还十分陌生,形成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当地合作社不多,农民也没有领会到合作经济的好处,而且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形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不少农民还对参与合作化的干部有所顾虑,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疑虑甚多,热情不高,合作起来不放心,不积极。

2.规模小,合作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中国的农民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比较规范的发展时间更短。其发起方式是由基层供销社、基层农业站所引领、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带动周边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主要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起人及其组建的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经营农业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还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和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合作社的组成形式很松散,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和经济实体真正意义并未形成。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多,属于农产品加工及投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地少;在发展运作上依靠企业、经营大户的比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较多,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少。

合作社基本还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由于缺乏一个合作社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专业合作社在组建运营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维护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农民对经济活动参与不够;合作社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

3.内部管理不健全

一是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二是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归属不十分明确。二是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合作社没有规范的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内部缺乏活力。三是在财务管理上,合作社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后来,专业社虽然有章程之类的制度,规范程度较发展之初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个人权威来维系,没有民主式的管理体制,个人权利过大,致使专业社有向个人企业发展的倾向。在权责问题上,尽管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内部的权责并不明确,比较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社员参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之初缺乏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凝聚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超过60%的社员与组织的关系很松散,没有形成真正的“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社员与组织仅仅是契约关系(企业购销合同),这也就决定了这类会员不可能参与协会的利润分配,真正按照“二次返利”进行交易的会员仅有极少部分,90%以上的会员是按照合同或口头协议进行交易,社员分享不到组织的经营利润,二者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连接机制。

4.政府管理混乱

各个职能部门对农村合作社的权利不明确,有的方面管理重复,有的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例如合作社与农业局,商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供销社等多个政府部门有复杂交错的管理关系,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顺利发展。另外,在合作社普遍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合作社作为社团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但经营业务受到制约,只能从事非营利性业务;部分合作社作为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不能享受税收和注册费等方面的优待。还有一种情况是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协会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较为高级形式的合作社基本归农业部门领导。作为供销社,也把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上面提到,现在商业部门,科技部门,林业部门也加入了对合作社进行管理的队伍。虽然国务院已经明确农业部门是农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但是管理关系屡不顺,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很难有改观。

5.合作理论研究与教育相对滞后

合作理论研究起步晚,难度大,加之合作教育缺位,不能够对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缑氏专业社越是发展壮大,越到的此类问题越为严重。比如设计利益分配机制,管理合作社等等。据统计,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是经纪人或种养殖能手。但是这些农村能人与发展农村合作社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合作知识。农村能人不仅缺乏经营管理才能,而且严重缺乏合作理论知识。即使是最大的合作社—供销社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合作社制度缺乏足够了解和认识,这就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专业合作社解决困难的途径

1.加大推动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就从农民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在发展之初,专业社首先定时定点向农民宣传专业社的好处,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宣传所发展的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单靠专业社自身的力量远远不行,必须联合农民,发动农民。通过示范的作用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种植的优越性,把种植行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专业社一是可以建立相关品种的试验示范园,把全国最新品种集中试验,筛选效果好的品种在当地推广,提高产品的品位;二是采用全国先进经验和探索最新的种植模式,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益。过去,即使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农民辛辛苦苦却种不出质优的产品,纯粹靠天吃饭,不知道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懂得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缺乏科学和无序的生产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可以给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还可以为他们测土施肥,指导种植,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使农民知道差别,看到希望,最终尝到甜头。

2.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规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业社要完善产销硬件设施,保证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以发展相关产业。首先引市入场,建立交易市场。这不仅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入市场,还可以极大地吸引外地客商,使农民、商户进场交易,既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又建立了良好的交易秩序,彻底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专业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利用产业优势,加大投入,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带动等举措,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稳步发展。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进行操作,提高当地农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保护当地产品更多更快的进入、占领全国市场。专业社还可以根据社内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前挑选种植品质好、技术水平高、讲信誉的农民在产前与专业社签订合同,由专业社对产品进行定质、定价,合格产品全部包销。同时,专业社向贴息赊销农药、化肥,保证订单户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3.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三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合作社的一切重大事项,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理事会具体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监事会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理事会和监事会定期提出工作报告,交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二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要设立专职财务人员,健全账目,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核算,定期向社员公布账目,接受社员监督。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为确保社员的应得利益,确立了按股付息和按交易量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合作社从盈利中提取固定比例上缴,一定比例为合作社市场土地占用费和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奖金,剩余部分扣除各项税费后用于对社员进行股金分红和利润返还。

4.政府加强调控,理顺管理关系

专业社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政府管理关系的调控,特别是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强调农业局作为农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协调工作,供销部门作为最大的合作社,要从自己引领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取典型,发现问题,积极为主管部门指导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并督促检查合作社的制度落实,提供有些方面的依据。这些措施可以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加强理论指导,增加效益

专业社可以聘请高级农艺师为技术顾问。同时,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保持密切联系,对农民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集中学习,培训技术,深入浅出给农民讲授生产理论、管理技术、植保技术、传递市场信息,提高农民栽培技术,为增产打好基础。在加强技术环节的同时,专业社还应联系管理方面的人才,对农村的技术能手进行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做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发展农业合作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构建小康社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合作社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困难很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提升当代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方面将大有作为。一旦农业合作社在我国持续健康地发展起来,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何权.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农村经济,2004(1)

[2]周丕娟.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

[3]刘炳欣.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农业科技管理,2006(2)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7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扶持引导工作。各地基层工商所应以村镇消费维权联络点为依托,通过定期召集农户举办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并公布服务电话接受村民咨询;要深入辖区开展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农村生产情况,提供跟踪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提高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集中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范畴,将有关农业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合作社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鼓励农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加大领导力度。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县政府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承担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日常工作,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加快发展速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为重点,根据我县农业产业的现状,应以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

五、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知名度。基层工商所在日常监管中,要深入普及商标知识,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指导力度,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助推规范管理,提高合作社的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和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六、积极开拓市场。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到县外或市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宽原料来源。同时注重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使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县内外市场。

七、加大培训和人才引进,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缺乏问题。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题培训等种种方法,分期分批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养,选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到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素质,逐步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通过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积极实施“专家进社”服务行动计划等举措,千方百计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逐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和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8

[关键词]合作社政府支持组织规模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20-02

以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当前,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实现沪郊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截止2011年底,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约2950家,入社成员约10万多人,带动的农户数约20余万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50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的约60%。2012年上半年,新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4户,同比增长39.8%。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数量增长迅猛,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探究这些发展新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趋向和路径,加深理解农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新特点

从世界各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看,有效的政府扶持是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近年来上海市郊各级政府的扶持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大发展的主要推手。

政府扶持包括政策扶持、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和市场扶持。

1.政策扶持

2008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支持、给予用电用地优惠、吸引优秀人才、搭建服务平台等6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了贯彻落实市政府政策,市郊各区县相继推出配套方案、具体条例和实施意见。以原南汇区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为例,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强加了在财政、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财政上,下发《南汇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补贴方案》,重点就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市场营销、品牌人证给予资金扶持;在用地政策上,出台《关于加强南汇地区设施农田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管理意见》;在金融信贷方面,与农商行、安信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免担保信贷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建立了由区农委出具估产证明,区税务局核定发票减免增殖税的操作流程。除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外,在上海市郊各基层政府依据本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财力,纷纷推出镇级扶持政策。以金山区廊下镇为例,蘑菇生产是廊下镇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之一,得到镇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补贴政策推动发展,2008年至2010年,镇政府连续三年对新发展的蘑菇种植面积,实行补贴1.5元/平方尺的扶持政策,2011年全镇种植的蘑菇达到300.6万平方尺,产量4209.1吨,总产值2272.9元,极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产业扶持

科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业支撑。各级政府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各地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和壮大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加快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或产业带的形成,提高农民进入时常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金山吕巷镇为例,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打造“十里果园、花园”,实现“生态吕巷、农业特色”的发展目标,由政府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控制总体规模,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基本原则,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蟠桃合作社为载体,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通过基地整合、沿路发展、设施建设等,不断提高蟠桃产业的发展质量,真正做强蟠桃产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上海“皇母”蟠桃合作社,有果农二百五十户,种植面积五千多母,2012年蟠桃打入上海二百多家超市,“皇母”蟠桃已是上海农业知名品牌。

3.技术扶持

加强技术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各基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安全检测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品牌培育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强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的标准体系的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并提供项目研发所需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金山廊下镇为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指导工作,邀请食用菌专家开展食用菌科技培训工作,使广大菇农较为系统地掌握食用菌栽培中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为搞好生产奠定技术基础。技术人员经常性地下基地、合作社指导,手把手地指导农户搞好生产,有效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政府还通过典型引路、现场观摩、发放科技资料等,使标准菇房的搭建、新品种栽培、蘑菇培养料配方、培养料堆制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蘑菇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4.市场扶持

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产销联盟,扩大合作社销售市场。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合作社打开市场。各地农村出现的“菜花节”、“百花节”、“蟠桃节”、草莓节等都是政府倡导设立的旅游、销售平台,是助推农村合作社发展具体举措。“枫泾黄桃节”,本着“以桃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枫泾,发展经济,农旅结合,开创特色,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宗旨,以“黄桃节”节庆为平台,全面打造枫泾黄桃品牌,促进黄桃产销对接和农旅结合,推进黄桃产业带向更高层次发展。南汇农博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扩大南汇农产品的知名度。浦东新区连续举办四届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了浦东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新区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认知,提升品牌价值。浦东新区在农委指导下,以“大合作、大产地、大市场”为理念,以品牌整合为契机,组织合作社农产品产销联合会,产品质量与销量双管齐下,扩大了合作社的销售市场,其中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声名远扬。

二、组织规模日益扩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另一新特点

综观近年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扩大的形式,有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与既有横向又有纵向联合多种情况。所谓横向联合发展是指经营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及服务的组织之间进行的联合,以减少成本及扩大规模;而纵向联合是在同种产品供应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组织之间的联合,比如生产组织和营销组织的联合;横向与纵向兼而发展的是既有相同组织之间的联合又有上下供应链上的联合。

横向联合有同行业联社与不同行业联盟等形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中,诸多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弱等弊端逐渐显露,由“舢板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航母式”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沪郊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专业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或通过品牌和营销等资源的整合,组成销售联盟,“抱团”闯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如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是金山区漕泾镇成立的一家水产养殖方面的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是由该镇已经注册且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知名度的“上海企平、上海逸佳、上海翔盛、上海金库和上海徐博”等五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合作联社拥有2000多亩水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1800亩、罗氏沼虾100亩、四大家鱼及甲鱼混养等高档观赏鱼100亩,还有创新发展连栋钢管大棚水面积100亩。为进一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成立后,旨在实现“四个统一”即“苗种供应、饲料配送、养殖技术、水产品销售”。“合作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合作更有力量、合作更有发展空间”。

纵向联合可以填补农民合作社先天不足,上海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4年组建,注册“皇母”商标。“皇母”蟠桃品质优良,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安全卫生无公害产品论证,2007年5000多亩种植基地还首批入选为上海世博会优质特供果品基地。但蟠桃销售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会种不会卖”是果农先天不足,传统销售方法根本解决不了成规模的产品销售。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2008年7月引入供销社成为其法人股东之一,生产和销售的上下利益链得到衔接,合作规模得到扩大。供销社的参与弥补了合作社果农社员“会种难销”的空当。

有着紧密利益关系的合作社成员,还通过分工协作,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联合,扩大规模。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的350多户社员,涉及肉禽养殖、苗禽孵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组织。上海新凤蜜露果蔬合作社一家就拥有300亩部级标准化有机水蜜桃示范基地。带动6个镇27个村,1.8万亩面积的桃业生产,辐射桃农5600户,同时建设了规模化的浦东优质农产品分栋物流和批发直销中心,综合营销浦东其他各类优质农产品,规模日益壮大。

上海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横向同行业的联合又有上下游利益链上的纵向联合。第一与村委会合作,与所在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获得850亩土地的使用权。村里的农民即可得到固定的流转费,也可以到合作社再就业,使彤瑶合作社优秀业绩与村共享。第二与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合作,通过订单和上门采购的方式,帮助其他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第三与其它合作社的合作。“以合作社带合作社”的方式,将南汇区其它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带入超市、大卖场,现已有沪郊蜂业合作社的近30个品种和敬亭蔬菜合作社的近50个品种进入家乐福、易买得等大卖场。第四是商品采购突破地域界限,向全上海和全国各地拓展,以解决农产品季节性间隙的淡季问题。主动发起建立农产品产地大联盟,实现产品的互补和互促。

三、连接市场渠道不断拓宽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抱团闯市场”是近年沪郊农民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以金山枫泾为例,以黄桃种植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家,255个成员都是本地农民,种植面积为3260亩,产量约每亩1500-1800斤。合作社实力规模普遍小,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管理各异,不同合作社有不同品牌或没有品牌,导致合作社、农户间相互打起“内战”。枫泾镇政府积极引导34家合作社组成了产销一体化、同步化的合作联社,成立了“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统一营销、统一包装、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种植技术,“抱团闯市场”,统一打“枫蜜”品牌,增强风险抵抗力,提升产销能级。2012年,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带着枫泾黄桃参加了上海盛夏农副产品大联展,以农产品试吃、广告传单派发等方式推广“枫蜜”黄桃。与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周家桥街道开展城乡结对,通过长宁区各街道集中下单,不到一个月销售了1488箱,约7.5吨黄桃。通过物流配送模式,枫泾黄桃走进了家乐福、世纪联华、乐购、易买等大型超市。2012年仅枫泾“黄桃节”就销售黄桃1890吨。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9

[关键词]靖边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9-0036-01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隶属于榆林市,县内森林、水陆动物、石油、矿产等资源丰富,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国138个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全县面积达5088平方千米,海拔1123~1823米,地势南高北低,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明显、气候干燥,雨热同季、温差大,光照充足、通风条件好等气候特点。全县境内主要河流有红柳河、芦河、大理河、黑河、圪垌河、周河、杏子河、秀延河,八条河流都属于黄河水系。靖边县交通便利,是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大蒜、辣椒、洋葱等销往国内各地,还是陕西省马铃薯的主产区,被国家有关部门认证为“无公害食品”和“有机转换食品”。以靖边为中心的陕甘宁天然气田属世界级整装大气田,靖边至北京、西安、银川的输气管线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

1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靖边县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以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金泉蔬菜种植合作社、兴农农民洋芋专业合作社、等多个标准化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代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步形成规模。逐渐改变了传统落后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全县可机耕土地面积基本上实现了应耕尽耕,充分利用了现有可利用的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

截止2014年11月初,全县总共成立合作社614家,在农经站备案的有267家。按照国家、省、市、县示范社标准,通过培训教育、争取扶持,狠抓合作社社规范化及服务能力提升建设,2014年推荐市级示范社16家、推荐省级示范社4家、推荐部级示范社1家。县符合标准的家庭农场164户,符合我县专业大户标准的有487户。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合作社组织不断壮大,引领并带动了全县农户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状态下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乡、镇、村继续发挥区域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中打造名优品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如“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和农业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县的“农户+中介+市场”的发展方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走“市场化”道路,不仅及时地拓宽了各类农产品的销路,增加了销量,还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巨大效能是单户农民无法做到、无法实现的,农民群众尝到了甜头,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加入到合作社组织。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不仅发挥了合作社的引导作用、带动作用、示范作用,还充分发挥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各类合作社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助推了全县农业经济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仍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不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合作社的发展,更会影响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资金不足。目前,各乡镇的合作社资金来源是社内社员缴纳的社费、股金、盈利、银行贷款、政府资金支持等方式。但因合作社发展时间、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因素,社员不多、社费过少、贷款较难,合作社的活动资金主要还是依靠上级政府拨款。政府拨款金额有限,活动经费的缺乏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合作社的日常活动,抑制了合作社的发展进度,制约了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发展。

其次是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有的农民包括部分基层干部对合作社的巨大作用与发展前景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合作社可有可无。农民装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突破和发展,造成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在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上随意性较大,仍存在着由少数人说了算现象,缺乏必要的民主管理意识。有的合作社社务不及时公开,财务人员形同虚设,账目混乱,没有完整的财务记录。造成大多数社员无法及时了解合作社的资金去向与盈利情况,使社员心存怨气,甚至出现多人退社现象,影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三是成员素质不高,缺少专业人才。近年来各地农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中老年及妇幼人员。合作社的负责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少必备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各类农产品多属初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缺少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低,见效慢,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3应对措施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农问题;新型合作社模式;农户+合作社・公司

1.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的一种重要经济组织形式,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之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国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树立民主合作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湖南省衡阳市农民合作社概况

馨一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位于衡南县云集镇。该合作社主要是种植蔬菜水果,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参股的土地上统一进行作物的生产与管理。该合作社实行“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管理,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投资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馨一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一举打破了依靠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但也存在土地不成片,流转难,工作人员少,且技术人员不够等问题。

佳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8月正式成立,位于衡阳市雨母山乡东阳村内。合作社是专门种植鲜袖珍菇的一个生态农业组织,经营内容为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主要负责人的身份是农业大户。本合作社采用的大户牵头的形式,采用的也是股份制形式,但实际参股的农民仅为农业大户,其余农户均为被雇佣并按月进行工资支付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仕杰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位于衡阳县渣江镇东风村内。该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工作,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参股的土地上统一进行作物的生产与管理。该合作是采取大户牵头和技术型的方式,农民为土地入股,所以种植面积较大,达1000亩以上,初期投资资本为118万。因为合作社均为普通农作物,且有多年种植经验,机械化程度也较高,所以在技术创新方面并未进行大量投入。

3.“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的提出

3.1模式的介绍

“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中“农户”分为两种:一是参加合作社组织的社员。该类农户以土地或者是以资金入股的方式自愿加入合作社组织,并且自愿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二是未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成员。该类农户未加入合作社,但是希望留在本地并获得一定收入。他们为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每月取得一定的报酬。模式中的“合作社”是本地方的村干部或者是有能力的人自发组织成立的,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强,容易使农民信服;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管理农民合作社。该合作社也像美国农场主协会一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落实相关的惠农政策来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双向箭头表明农民合作社是连接农户和公司的重要纽带,它具有四大作用。

“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下,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有利于加快我国土地的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长远来看,该模式有利于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3.2提出的依据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参照传统的四种典型模式来进行生产运营,并没有探究新的发展模式,以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今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地了解各种模式的运营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综合衡阳市馨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佳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仕杰机械服务农民合作社的模式分析以及对国外农民合作社模式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

3.3“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的运营

在此模式下,公司与合作社的关系是各自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双方通过自愿达成的商品契约建立起利益联结纽带,双方间的商品契约可以是短期契约或长期契约,短期契约一般是一年签订一次,它意味着双方除了满足合同签订方的要求外,都有权选择其他交易伙伴,与多个市场主体同时交易。但如果双方建立了充分信任的合作关系则可以发展成长期契约,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短期契约长期化后,公司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组织载体实现公司监督与农户群体自我监督的有效结合,这种新的制度安排使得合作社能够控制、监管、指导农户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而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数量规模以及供货时间并省去了外部监督农户的费用,而降低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获取额外的制度收益;而农户有合作社作制度保障,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向公司缴纳高额保证金以防止违约,只需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缴纳数额有限的入社费或股金即可,生产资金垫付大大降低。此外,通过合作社的法律框架,公司与农户也避免了依赖各自的专用性资产,在对自身有利的市场条件下,挤占对方准租金的“敲竹杠”行为。通过订立契约农户们不再承担任何产品销售不出去或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市场风险,也不再需要自我决策生产什么,并且有了稳定的预期经营收益;而公司可以控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组织制度上,在农户自办的合作社中,社员全部由生产经营者农户组成,农户按照“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分享合作社的控制权,并按照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获得合作社的收益权。农户通过集体行动有了话语权和自我选择权,通过自组织来提升对公司的谈判力。摆脱了外部因素的控制。

3.4“农户+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的总结评价

3.4.1在管理方面:合作社决策层是由农民社员选出的代表担任,辅以能人大户的带领组织,具备较高的辨别、决策能力,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合作民主社管理成本,有效缓解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合作社运作发展造成的不利干扰。同时,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职能,优化完善内部法律职能,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合作社,普及法律知识、农民权利保护意识、合作诚信教育等,为合作社成员(普通农民)提供相关法律知识教育活动,提升法律素质修养。

3.4.2在技术生产方面: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把关、监控管理,能够使农户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其次,通过与公司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加工、销售产品,有效解决了单个农户生产经营中办不了、办不好的许多事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制灵活,服务直接,能有效遏制流通环节之间对农民的盘剥,代价最小化,它能够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转换为规模经营,能够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能够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3.4.3在信息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为农户及时的提供最新最实用的农业生产信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农民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巩志娟,王俊奇,魏田田.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定位思考[J].知识经济,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