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56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1

4月份,农业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出席会议并讲话。梁田庚强调,各省(区、市)要抓好农业农村人才规划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贯彻落实,并按照当地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部署,抓紧编制本地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抓紧谋划本地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工程,落实人才培养经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在配合做好示范性培训的基础上,抓紧启动本地区的带头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要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面向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着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切实夯实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基础。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要在组织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帮扶力度,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湖北严查截留借用大学生村官

湖北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市县乡党委和组织部门严格执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湖北现有大学生“村官”约3500人,他们为新农村和基层政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凡是发现有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的问题,将进行责任追究和通报批评。近期各地要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立即纠正截留借用等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发挥作用。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定岗定责和规范管理,以县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个重大节日组织一次走访慰问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先表彰活动,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名县乡干部结对联系,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要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成长成才。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K828.2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ki.sxsx.2016.04.009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村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笔者所研究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指从2008年开始,按照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统一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多年来,全国各地按照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总要求,在选聘、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意义与现况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当前培养党政人才与发展农业经济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无论从组织建设、农村改革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天津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总面积570.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7个镇,共160个村及53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西青区2008―2015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43名,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144名,其中,16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76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为了充分了解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先后开展了3次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既有负责管理联系大学生村官的街镇干部、村干部,也有经常与大学生村官接触的普通村民,调查样本覆盖了西青区160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890份,回收率达到100%,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79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本调查中样本分布情况见下表。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08年以来,西青区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优秀人才来培养,当作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来使用,当作自家孩子来关爱,做到了选聘与培训并重、关怀与服务并重、管理与约束并重、考核与激励并重,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动力

大学生“村官”给任职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大农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逐步提高,问卷调查中,村民(n=409)对“您认为村官对村里的帮助大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如图1。同时,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还可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成为正式的村干部。

(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积极参与村内工程建设,为任职村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出谋划策,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同时,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新平台

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村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为今后的人生历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天津市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西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供给存在矛盾,难以量才适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特别是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状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村官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街镇、村干部对于“您认为西青区选聘大学生村官最需要哪方面人才?”问题的回答情况如图2所示:

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来看,对其专业和能力要求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造成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与农村人才需求不对口,甚至有很多学习动漫设计、物理、化学、数学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组织部门在进行分配时,也只能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原则进行分配,使大学生村官进村后,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个人潜能无法激发,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跳板心态严重,作风不够踏实

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而仅仅是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中,对“您到基层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您愿意在农村服务的最长年限是多久?”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如表2和表3。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愿意到农村当村官,是由于上级政府部门在招聘前的一些承诺,如在任职期满后可以被定向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编、考研加分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村官整天忙于复习考公务员考试内容,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

(三)业务能力不足,工作经验缺乏

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又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但是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对农村事务不够熟悉,对农村管理比较陌生,阻碍了大学生村官优势的发挥。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83.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无法应付农村工作,有7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农村缺乏了解,无法开展工作”,有8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工作的劣势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不了解农村”。

由于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是承担辅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真正承担农村经济发展重任的不多(如表4所示)。另外,由于农村特有的家族血缘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地方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有排挤心理,造成大学生村官思想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职业发展受限,流动渠道不宽

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是中共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任职期满后,可通过考取选调生和公务员、留村续聘、自主创业等七种渠道实现有序流动。但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对“您任职期满后最希望的去向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具体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取选调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即使一次考不上也想留村续聘,等待来年再考,选择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其他渠道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少之又少。另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村官也很难通过选举进入村级班子成为正式村干部。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必须以务实创新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选、育、管、用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索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引领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工作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学的视角,建立并落实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能够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指明方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素质挖掘潜能的过程。[1]6一是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规划往往为相关执行部门提供了资源和项目优先权的一种外部立法控制,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意向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2]76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的作用,表现为前瞻性、预测性与预防性,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步骤、时间、措施的制定,来实现对整个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的价值观导向与引领。[1]143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根据西青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对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全面掌握农村人才资源的数量、职务变动以及人员空缺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第二,科学预测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根据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和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合理预测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并将需求的人员数量、工作类别、专业要求等详细列出。第三,确定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根据国家政策和西青区实际,确定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政策、供给方式、获取途径以及实施计划等等。第四,制定大学生村官发展规划。根据西青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包括选聘任用、教育培训、晋升流动、职业发展等相关内容。第五,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实施和评估反馈。在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基础上,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规划。二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流程、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地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3]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工作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工作步骤、工作流程、工作规划和工作环境等内容的分析;对岗位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岗位名称、岗位内容、工作量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工作主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性别、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等内容。搞好工作分析,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甄选、培训和绩效评估等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特点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以使人力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三是科学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实践中,应该重点把握好三点:首先在选聘条件上,一方面,继续坚持高标准,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以上学历,并原则上为中共党员,非中共党员的必须是院系级及以上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和毕业年限的限制,在高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其次在选聘方式上,应该从简单的“考试式”选聘变为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选聘方式,注重在考察中把那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社会实践能力强、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选聘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再次在选聘数量的控制上,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实际需要、期满消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每年的选聘计划,避免忽冷忽热、时多时少。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3

abstract:selectingexcellentcollegestudentstothecountrysideisverymeaningfulfor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qualitiesofruralcadresand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sincethecountrysideofficialspolicyputtingintopractice,itobtainedbigeffect,butitexistedmanyproblems.wemuststrengthenthetrainingofthe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toensurethemtoplaytheirrolebetterand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itadvisedthatwemustpayattentiontothefollowingworks:thecollegetrainingandlocalgovernmenttraining.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

keywords: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the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training

       0 引言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致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无法实现角色转换从而融入当地农村生活,不能为农村和村干部接受,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离职离岗现象,流失严重。据报道,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进。为真正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完善选派机制、日常管理与考核,增强激励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 重视高校培养

       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送者,更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和坚强的后盾,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扎根并服务农村,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高校在新时期的社会责任,高校理应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1.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服务基层的理念 高校要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林类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更新就业观念。农林类高校要利用专业优势,对农学、林学、畜牧养殖、城乡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引导这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 

       1.2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增设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和新农村建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各方面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高校通过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下乡锻炼,多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加深其对农民的了解;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和优秀典型事例汇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

       1.3高校要主动做好大学生村官就业后续服务延伸工作 学校要对已经工作的村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跟踪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业2006年毕业生郭碧玉,毕业后任村官,她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中小型蛋鸡养殖项目,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回学校向专家教授请求技术支持,全力为养殖户服务,仅养鸡一项,为全村农户新增收入120多万元。

      2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学习,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工作,为他们开展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很快完成角色转换,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1实行导师帮带制 所谓“导师帮带制”,就是以村支书以第一帮带负责人,同时选配几个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村委、老党员、村民代表担当“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乡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导他们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惠农政策,各村村支书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同时,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镇相关科室还派出专业对口的负责人,在开展重要工作协调、处理突发事件时,都把“徒弟”打在身边。

       2.2递进培养转变角色 为使新任职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履岗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履岗能力,使他们由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型”村官转变。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在线培训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扶持政策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使“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转变。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压担子”锻炼,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重点培养推荐1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居)正职干部后备人选,将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书记、主任岗位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创业型”村官向“双强型”村官转变。

       2.3拓宽培训渠道 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素玲.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全面了解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在临夏县基层工作的37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其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村官参考。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开展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试点以来,到临夏县的大学生村官共有42名。其中:20__年选派5名、20__年1名、20__年17名、20__年19名,聘用期均为3年。在20__年县乡集中换届时,从20__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3名,考上省、州公务员或选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2名。截止目前,还有37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均为20__年以来选派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8岁,平均年龄25.4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少数民族9人,中共党员23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3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14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提高村级组织办公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承担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协助计生、新农合参保、整理材料、开会通知等辅工作,还有部分人员被留在乡镇充当打字员和内勤人员。

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很对口,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村“两委”的重视。忙于应付村里各种复杂情况和复杂人际关系,难以理出工作思路,群众对他们缺乏认同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有挫折感。而且,对在基层工作期满后的管理问题、出路安置问题,普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情绪不稳定。

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选派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工作考核、业绩奖励、晋升方向、培训教育等还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选派,县人社局与他们签订《到村任职合同书》,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座谈会,年底进行考核,但是,大多只是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对考核没有引起双方面的重视,考核主体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利于他们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工作,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劲头不足。同时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很多人的档案都成了“压箱货”,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扶持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培训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到农村工作,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是一个自我适应和群众认可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真诚帮带、用心培养。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便能在农村工作中健康成长。

1、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组织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借鉴乡镇公务员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加强联系和服务引导。组织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加强了解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使用方面的新方法,研究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的奖励。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将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全部纳入到县人社局管理,各种归档材料及时入档,确保档案的齐全。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是要激发自己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与责任,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树立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33-02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近几年见诸媒体频次较多的词汇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到村两委任职工作的简称。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7月)

为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计划,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自此拉开了“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1]。此后,海南的定安、临高,浙江的宁波在1999年相继推出并实施了各自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已发展到10多个。“大学生村官”工作也逐步由单一地区试点进入到了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

(二)起步阶段(2005.7―2008.2)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2]。到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全面发展阶段(2008.2―)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4月10日联合下发了组通字[2008]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3]至此,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健康成长?带着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利用双休日、清明节、五一、十一长假采用文案调查和抽样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商丘市的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覆盖面广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约80%的县与县级市[4]。而商丘市的情况是:4627个行政村(社区),截至2009年10月份,已选聘大学生村官4050人,大学生村官覆盖率占87.53%。

(二)综合素质高

商丘市4050名在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大学本科学历710名,专科学历3334名,研究生学历6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312名,占32.40%;共青团员1999名,占49.36%;这些共占81.76%。

(三)学缘广

这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涉及的学科有社会科学类(经管、法律、教育等)2003人、理工类1453人、农林牧渔类270人、其他324人,分别占总数的49.46%、35.88%、6.67%、7.09%。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大约10%)工作出色、成绩斐然。这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成绩不甚理想,没有健康地成长起来。而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动机有问题,思想“不扎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在抽样调查的9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32%的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34%是锻炼自己为以后打下基础,对农村怀有感情、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仅占21%左右;另一方面,对“三年后您的去向”的回答,高达6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还有4%选择考研,8%选择自谋其他职业,3%选择其他,仅有17%选择续签或继续留在农村当“村官”。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不稳定,他们“来”是无奈的“来”,“来”的目的是为了“走”,用他们的话说追求的是“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和“曲线脱离农村,跳出农门”。

(二)生活不适应,工作不深入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76%的吃住在乡镇,另有15%的吃住在自己的亲戚家或自己家,只有9%左右吃住在村委。有6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里人际关系难处理、村民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预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三是农村的物质条件较差,社会交往范围较小,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尽管戴上了“干部”的头衔,但仍然是“泥腿子”干部,与在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四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对村情民情不太熟悉,一时很难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

(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被媒体浓墨重彩加以宣传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多数刚走出校门的“村官”(尤其是有“曲径通幽”之意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创业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有过创业的想法,36%的有过创业的尝试,而小有成绩的不到10%。看到媒体报道某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受到领导表扬、群众称赞,部分大学生村官就坐不住了,也想搞创业项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忽视了自己既无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实际情况,创业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从实际出发,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村民,为村民办些实事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明智之举。

(四)专业不对口,角色转换慢

通过调查发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所任职村的主要产业对口或相近只有7%左右,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这些“大学生村官”中,部分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虚心向现任村干部、村中致富能手学习主要产业的相关知识,了解村中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计算机专业的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法学专业的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等)。但相当一部分角色转换慢,会感到学非所用、茫然无所适从。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校课堂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布置作业让大学生参加节假日社会调研和专题报告使他们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树立和巩固他们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扎根农村的思想。

(二)完善机制,根据村主导产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拔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一要在设置选聘条件时以农口、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二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三)建立培训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为减少创业失败给村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避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本课题组认为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给各高校、各科研院所下达任务,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引导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切实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实现想创业、能创业、敢创业的目标。二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宣传鼓励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不仅让“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得实惠,还在政治上有奔头,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通过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拓展渠道。

参考文献:

[1]罗旭,蔺玉红.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闪光[n].光明日报,2008-05-09.

[2]肖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n].光明日报,2007-05-13.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6

大学生村官既要流得动,为各行各业培养接班人,又要让一部分人能够留得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实持续的推动力量。在流得动问题上,要处理好一元趋向与多元导向的关系。

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要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实干导向。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要把着眼点更多放在“留得下”上。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建功立业平台。三要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的可以采取联手共建模式帮助曾任职的欠发达村,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

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官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县级、乡镇、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骨干。

一是把那些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归入“基层干部型”。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创业致富型”。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大学生村官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既要接受乡镇和村里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

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采取公开述职的办法,让村民、村干部、党员全程参与,测评打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

从目前看,调节大学生村官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相对缺位。从欠发达地区看,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资源,形成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主流动机制。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才战略

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含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解决农民和大学生两大社会群体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方案,以构建农村新秩序为工作中心,为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职业化为目标,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新秩序等多重目标需求,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对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政策的完善不仅需要从政策自身入手,同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的环境等一并入手,内外兼修、内外并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

1995年江苏省丰县实施的“雏鹰工程”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1999年,海南省也开始了局部试点,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开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功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政策,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也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此外,个别地区也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2005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8年4月,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是为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的火种,进而吸引无数青年才俊投身于建设农村的浪潮中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进步,建立政治民主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农村新秩序所作的努力。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大学生“村官”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尽完善

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缺乏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需求的重视。一是大学生“村官”享有的社保项目不健全且社保水平偏低。二是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常常不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上涨而提高。三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现行的政策仅仅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干预,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情感干预,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农村社会。四是大学生“村官”大多数是进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办公室工作,参与农村具体事务的机会很少。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的预测工作处于缺位状态,选聘数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008年出台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2010年出台的《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选聘名额由10万增至20万,2010年计划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但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位设置,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造成了一些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对毕业生的专业没有限制,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当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在工作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时,一部分并未按最初预想那样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了“全能”干部、“打杂”干部,有的甚至成为了村干部的专职助理。未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在职及职业发展培训体系,缺乏在培训组织、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村官”任职后,各级部门忽视了跟踪培养、在岗管理,出现了重前期考核,轻日常管理的普遍现象。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报考“村官”时动机复杂,一部分是出于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各项优惠政策等的引力下做出的选择。

二是大学生对“村官”自己定位不明确,不少人过度看重自身身份,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编制,身份尴尬,妄自菲薄,而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通过了层层选拔到村任职,轻视农村工作和农民,有优越感。

三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关注今后出路,一部分将入村任职当做就业的“跳板”,一有机会就想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如果任期满了还未考走就续聘,走一步看一步,也有一部分想投身基层,但对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心生疑虑,有明显的不确定感,也有部分“村官”对今后的出路期望过高,认为不管工作成果如何今后政府都会特殊照顾。

四是大学生“村官”素质参差不齐,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经验匮乏,没有或缺少社会工作经验,较难融入基层发挥其作用。

三、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见建议

(一)把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更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完善这一政策时,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坚持以用为本,制定着眼长远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认真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这支队伍成长的规律性,有条不紊的发展这支队伍,在管理这支队伍时,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对大学生“村官”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其次,要提高政策引导信号的精准度,对于措辞不明确,政策方向的引导信号不精准,偏笼统、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和明确。再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岗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离岗就业等重要环节,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强化责任,将选聘、培养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年度考核挂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提升“村官”岗位的吸引力以及“村官”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营造适合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国家优秀的战略人才,重点培养。

(二)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既需要中央层面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及时修正,也需要确保政策在地方的细化、分解和落实。首先,应从法律层面消除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尴尬,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用法律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系统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设岗选聘时要适当参考大学生“村官”对所任职地区的选择,也要让当地群众享有选择“村官”的部分权力,参考双方的意愿,从而缩短双方磨合期,尽快产生信任感。此外,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从偏重考试的简单选聘转变为考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村官”个人信息系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监管、考核、离岗等程序,以免发生、缺岗、脱岗等现象。完善基层干部传帮带制度,为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和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

(三)健全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

第一,鼓励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按学校招生计划适当调整加分幅度。报考在职研究生、本科双学位的大学生“村官”均可适用此项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将中央及各地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适用于大学生“村官”。中央及各地出台的有关“三农”的扶持政策,要明确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地农民同等享受。在离岗就业培训、社保办理、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对离岗择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倾斜性照顾。

第二,与高校联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研究、规划和设计,并在农业高校或下设涉农学院(系)的普通院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选修课。或将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阶段从大学毕业生向前推移,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组织有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地了解情况,感受农村生活,也可以在所设岗地区的县、乡镇、村等设置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期满后,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标准化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直接录用为服务地的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动员,引导大学生“奉献自身、投身基层、建设基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抱负、造福农民。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8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我们站在淇水之滨,阅读着这条流淌着历史和文化的千古河流,就像诵读着厚重的典籍,就像沐浴着文明的洗礼,就像感悟着峥嵘的故事。

哺育了两岸风物的淇水就在我们身边缓缓走过,没有谁能够阻挡她前进的步伐。

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的鹤壁,正与汤汤淇水比邻而居。如今,鹤壁这两个字,和这条文化河一样,已成了豫北大地上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因为,从2002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声名鹊起,还有,朝朝暮暮流淌在鹤壁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新鲜“血液”。

2008年6月的一天,中共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桂玉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我们触摸到了鹤壁市“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足迹。

记者:今天,“大学生村官”是鹤壁市的一大亮点,这个亮点正毋庸置疑地提升着鹤壁的地域品位及影响力。鹤壁市的政策引导让一些大学生寻找到了一方历练自己的土壤,这些大学生的积极探索,也给鹤壁市披上了一层鲜亮的色彩。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鹤壁市的“大学生村官”现象,在某种含义上,给鹤壁市带来了“实惠”?比如,乡风乡容的改变、乡村经济的破题、城市知名度及地域发展力的提高等。

桂玉强:鹤壁市从2002年开始对这项工作进行探索的。6年来共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300名“大学生村官”,每个行政村都达到1名以上,49%的行政村有2名以上,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了一条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的路子,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活力;二是探索了一条培养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的路子,提高了素质,增强了本领。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鹤壁市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干部;三是探索了一条促进全民创业的路子,拓宽了门路,致富了农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渠道,许多大学毕业生改变了过去进城市、吃财政的传统观念,树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观念,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组织者、领跑者。“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成功实例,调动了广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走上了创业之路、致富之路,形成了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四是引入了新的竞争机制,改变了原来很多村干部所固有的“惰性”,做“太平官”的陈腐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村干部主动让贤的好现象;五是由于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的提升,促进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和进步。

由于“大学生村官”本身素质高、思想活、观念新,能够自觉克服宗派家族利益和本位主义的影响,工作讲程序,办事讲民意,公平公正地处理农村各种矛盾,既在农村稳定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又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带动了其他村干部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的提高,为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鹤壁市6年来的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了鹤壁的一个品牌,一个闪亮的名片。“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也给我们鹤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变化。因为,现阶段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最多是体现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但是农村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优秀人才和优秀劳动力;“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注重可持续性。我们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从这些方面着手并强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实在在推动了鹤壁市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知名度及地域发展力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记者:是什么理念领引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新概念在鹤壁市的最初实践?“大学生村官”在鹤壁市的萌芽与起步,经历了哪些困惑和阵痛?追溯鹤壁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影像,还有多少留在乡村?有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是专业的错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背景有无警示意义?

桂玉强:长期以来,农村干部来源结构单一,有知识、有学历的农民子弟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本事、有能力的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创业,留在农村素质最好的群体就是退伍军人,农村干部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干得久的干部往往是年龄老化、思想僵化,乡村面貌长期没有大的变化;农村干部中有的是家族代表,有的是大姓兄弟,这类人往往私心较重、能力不强,对此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在深入调研、搞好试点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连续6年坚持不懈地在农村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将部分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当中,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组成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

“大学生村官”离开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比如,有的考入公务员队伍,有的找到新的职业,我们严把“大学生村官”进口的同时,也畅通出口,建立了严格的淘汰机制。事实上,整个干部队伍都存在淘汰机制,公务员队伍也有。我们规定,正式任命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确定为不称职的;工作已满6年未能进入村“两委”的;任村“两委”干部在换届中未能当选的;任职期间有严重违法违纪的,予以淘汰。

记者:据悉,鹤壁的“大学生村官”实践发端于2002年,4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这种具有前瞻意义的目光,在鹤壁市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辅助功能?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看,我们获得了哪些辩证性的思考?

桂玉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投资不足造成的,实质上也与我们长期以来实行“二元社会管理结构”、大量农村人才以“进城”为价值取向、立足农村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少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导致现在城市人才高度聚集,部分大学生隐性失业;而农村人才“失血”严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扶持发展,但很难从根本上激活农村经济。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鹤壁市着手探索“大学生村官”计划,这既是立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之策,又是着眼长远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全国不少地方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拉大的情况下,鹤壁市这一比例却由2002年的3.20∶1降至2007年2.14∶1,这一变化,应该说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直接关系。

对于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我们有三点体会。一是坚持围绕村官成长、成才建平台、搭舞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做到重使用、重帮扶、重激励,使他们留得下、稳得住;二是坚持围绕村官致富带富铺路子、造氛围。搞好分类培养,参照“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准,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行政管理型、致富带富型、科技服务型人才;三是坚持围绕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提高抓教育、建机制。举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管理能力;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致富能力;举办群众工作方法培训班,提高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双推双提”活动,即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提高农村干部整体活力;推进广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整个农村干部队伍素质。

记者:“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鹤壁市这片土地上已经行走了数年,目前的成长态势如何?他们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知识结构能否适应新的一轮乡村经济的发展?他们走上舞台之后,给乡村带来了哪些良性和负面冲击?

桂玉强:目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整体工作健康发展。这些“大学生村官”同基层干部一道默默无闻地工作战斗在农村第一线,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为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使基层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谈到对农村的冲击,最直接的是村干部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007年底,鹤壁市村级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为43.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占67.2%,其中大专以上占44.4%。从更深层次看,大学生的到来,搅动了村干部的“一池春水”,他们不仅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者、新文明的倡导者和影响带动群众的致富人,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清风,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村干部因有压力而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动力。几年来,鹤壁市就有8名村支部书记、129名村“两委”干部主动让贤于“大学生村官”。

记者:无疑,“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鹤壁的实践有着积极的、成功的意义,如果一分为二地进行思考,“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专业方面有无制约?这项计划在发展的路程中,有否政策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大学生村官”计划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桂玉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的出台,全国已有不少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面对“大学生村官”由点到面的快速辐射,如何确保这一正确的抉择,不至于出现“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9

农业部面向全国开展“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资助项目”项目以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为重点,着力培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的带头人队伍,计划三年内面向全国资助100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每人每年奖励5万元,鼓励科学技术创新的佼佼者,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12年度33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获得资助,包括21名村支书、2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以及10名大学生村官。

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规模明年将扩大从2006年起,农业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以村“两委”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为重点,探索采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作为课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请上讲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编写成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已举办培训班140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5556人。其中,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32期,培训大学生村官3238人。去年11月,中组部、农业部在韩村河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一期高规格“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今年举办了10期,计划明年把培训班规模扩大到20个、2000人。

赤峰市农广校“大手笔”完成机构改革

2011年1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编委正式批准赤峰市农广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恢复为农牧业局管理,机构为科级事业单位,同时加挂“赤峰市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核定人员编制13名,核定科级领导职数3名(1正2副)。到2012年4月底,回归农牧业系统的赤峰市农广校的交接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着手业务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完成机构改革后的赤峰市农广校向各旗县区农广校下发《赤峰市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紧紧抓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机遇,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网络大讲堂二十一至二十三期开播

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期培训班,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6日、13日在农广校卫星网直播《中国种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打击种子制假售假行为与种子市场监管》;《农作物种子品种权保护现状》、《农作物种子品种审定与管理》;《农作物种子选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往期各培训课程在卫星网第一频道循环重播,播出时间为每个工作日8:30-17:00。“农广在线”()开设“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专栏,往期各培训课程的网络课件,供在线学习。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篇10

[关键词]闵行区;大学生村官;选用;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2)06-0055-0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一般被称为大学生村官。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到农村基层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也于2008年4月了《上海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公告》,正式启动上海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闵行区根据上海市的统一安排,从2008年起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

一、上海市及闵行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情况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背景

一是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比较匮乏,农村基层的干部队伍老化。如果从政策上支持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二是宏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

(二)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中央就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05年开始,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为标志,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上升到全国高度,并对此作出了安排部署。

上海市比较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基层干部选聘始于2006年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招募是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后开始的。上海市从本市高校毕业生和外省市高校上海生源毕业生中,按照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到郊区县的农村基层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三)上海市及闵行区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支持与待遇

(1)在村任职期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2)在村任职2年后经乡镇党委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在年龄上、学历上、户籍上等方面放宽报名条件,并适当考虑加分。也可专门面向他们组织公务员招考,区县及以下机关公务员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3)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5)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即通过打分符合进上海户口条件),即可以办理进沪户籍手续;暂不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在其到村任职期间可办理上海市人才居住证。

大学生村官因类型不同而享受的工资待遇也有所不同。

二、闵行区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组织管理政策及其思想生活情况

(一)主要的组织管理政策

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由镇组织人事科及所在村负责。

(1)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各村指定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村干部进行结对。原则上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助理的,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带教;担任村主任助理的,由村主任负责带教,形成“一对一”带教对子或者多对一的帮教机制。

(2)强化教育培训机制。一是生活上帮助。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和办公地点,按照安全、便利的原则,帮助他们解决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关心。区委组织部、各基层单位安排专人经常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交流,指导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有的镇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走访,了解工作情况。三是注重实践,增长才干。实行书记、村长带、教、帮制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当好“村官”之道。

(3)构建岗位成长机制。一是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长才干。定期安排大学生村官到办进行岗位锻炼,协助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在接待来信来访过程中了解社情民意。二是安排轮岗锻炼,掌握多岗技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大学生村官个人专业特长,在农村基层锻炼满一年之后,分批次安排他们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综合部门锻炼,时间为3个月左右,让他们熟悉村、镇两级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处事能力。三是“压担子”,要求村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本村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二)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

(1)思想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当初选择当村官是为了锻炼自己、为闵行区农村建设作贡献、体现个人价值,希望脚踏实地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从主观感受角度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感受较好,基本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与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有收获,有干劲,对自己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整体评价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较乐观的生活与工作态度。

与此同时,也发现了思想不稳定,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的问题。比如有的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选择到农村工作,是迫于金融危机时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以及受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的吸引。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愿意继续留在基层,会尽快通过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尽快走出基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相当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下作出的选择,村官岗位只是他们就业的一个缓冲地带。

(2)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较好,很多村干部认为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过得较为开心,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有很好的交流。但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大学生村官多为独生子女,有一半上任前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另外,由于有一半大学生村官是外地生源,所以同本村村民交流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语言障碍。

(3)工作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当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较高,整体上对大学生村官是比较满意的。而广大村民也表示对大学生村官的欢迎。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村领导干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想干事、更想干大事,但由于对村级班子的运行模式不了解,虽然经过各种培训,短期内面对盘根错节、琐碎繁杂的农村问题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容易造成失落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深入性。同时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镀金,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不会在农村长期工作下去。

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或村干部不把他们当村里人,对他们不信任或有所防备,认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只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只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闵行区村级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他们不仅从数字上改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人才比例结构,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氛围,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气息。有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素质高、劲头足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撞击,或多或少地给原村干部带来危机感,形成一种向上的整体氛围。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学生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入到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也在农村大为加强,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使得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使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二)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办事效能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由于文字功底好,使得村级书面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计划、总结、文书档案、上报材料等。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相比以前,村级组织制度更健全,规划更科学,统计更准确,办事更规范,效率更高。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问题。

(一)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匹配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基础,但现有能力和农村实际需要有一定距离,他们所学专业有的远离农村实际工作需要,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考。

(二)缺乏身份认同感。大学生初入社会,缺乏实际农村工作经验,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融入其中。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语言不通也成为与村民沟通的障碍。

(三)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形态还存在误区。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一职作为一个跳板,积累点工作经验,为今后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积累资本,而没有真正想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选拔录用标准偏宽泛欠适用。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标准并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干部“英雄无用武之地”。

(五)后续保障制度还不到位。目前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均是合同制,服务期一般为3年,但对于服务期满后的人员流向、工资、待遇没有明确规定,虽然有考公务员加分、考研优惠等政策,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都能考上。而且,从2010年起,中央及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不再规定大学生村官加分,而改由设置专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后续保障制度的不明确也让大学生村干部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不确定感。

五、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要在把好大学生村官的入口上,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扩大选聘主体。为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更符合基层实际,在实施选聘工作的过程中,扩大基层的自主选择权,使农村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接。二是实行双向选择。把个人愿望与组织需求结合起来,实行大学生选择任职村与任职村选择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免出现“选错村、来错人”的现象。三是实行定向选聘。在开展选聘工作之前,可根据各镇、村的实际需要实行“限专业选聘”;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融入角色和当地工作,还可实行“限区域选聘”。目前各地所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募大学生,而在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给予充分考虑。因此在以后的招募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干部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让“村官”们来得有条件,干得有舞台,留得有希望,走得有收获。一方面,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

(二)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

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在不改变立法的前提下对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档案和户口可转至工作地,让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使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合法化,以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要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计划,同时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基层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应切实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级干部帮教机制。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应该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支持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有所作为。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接触过社会,在他们上岗前政府应该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聘请农村基层干部作经验介绍。另外应该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多听取上一届做得比较好的大学生村官的先进经验介绍,使他们少走弯路。此外,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由取得成就的大学生村官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四)切实关心爱护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未来基层工作的希望。他们知识新,思想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以上种种特点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起色。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遇到了一些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从某些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所以我们要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农村。

(五)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

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能力、心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奉献基层。推动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工作规划应当包括两部分:聘期内的长期规划与一年内的短期规划。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到村报到时就为其量身定做、系统设计三年的工作规划,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以使大学生村官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接着让大学生村官根据为其设计的长期整体规划,为自己具体设计每一年的短期规划。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发展,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

(六)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