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30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1

关键字:明清建筑艺术;现代建筑;影响

序论

现代建筑虽有着安全舒适,建造速度快等优点,但建筑之中缺少文化内涵,无法引起人们共鸣,无法成为情感载体,所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经道路。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最后高峰,也是传统建筑存世最多的时期。值得现代建筑行业学习和借鉴,建设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时期建筑。

一、明清时期主要建筑物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样式,承接于唐宋两代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木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间的结合方法的改进,斗拱的高度缩小、间距加密,加之精良的规划设计,精湛的施工工艺,造就了明清建筑大局上辉煌大气,细节上精美华丽的特点。

1官式建筑

1.1宫殿

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宫殿往往是集中一个朝代最顶尖的建筑技术建造而成,也是一个朝代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体现。

在宫殿规划上,明清时期继承了南北朝向中轴线的手法,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左右对称设置建筑物和构筑物。

在宫殿形式上,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式极其丰富,但形式使用上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宫殿屋顶为例,分为庑殿顶、歇山顶、盔顶、卷棚顶、重檐顶、攒尖顶、风火山墙顶等等,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等级官员居住。

在宫殿风格上,宫殿建筑强调严肃庄重的基调。以“高”、“宽”、“大”来表现皇家威严和帝王统治,给人一种庄重肃杀的气氛环境。体量上,采用高台基和大屋顶带来视觉上冲击。颜色上,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加之多种混合装饰,通过色彩给人以壮阔和奢华的感觉。

1.2陵寝

皇家陵寝是官式建筑又一大集成所在。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继唐宋以来的另一次快速发展时期。不同于唐朝的以山为陵,明清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建设形式,即在地宫之上垒以圆丘状封土,封土的四周建以封闭城垣建筑。明清陵寝的地上主体建筑和紫禁城的建筑相似,设有祭殿、华表和明楼等。地下建筑多为石质拱券式结构,与无梁殿相似,墙面刻有精美的雕刻,各个厅室相互连通,共同组成庄严宏伟的地下宫殿。

2民间建筑

2.1住宅

2.1.1北方民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民宅的典型代表,主要形式为:坐北朝南,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围成一个庭院。主要布局为:大门开在东南方向,大门迎面以影壁阻隔视线,内外院之间由垂花门连接,内院栽植植被,饲养小。内院北面是正房,两侧为厢房。主要特点为:四合院不仅处处展现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族法制,还融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大空间的封闭和分隔与小空间内的团聚和亲和、城市生活的整洁和便捷与自然环境的安逸和宁静都体现在四合院这一座建筑上。

2.1.2南方民宅(徽州民居)

徽州地区在独特环境和新安理学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徽州建筑的诗意描述。“墙”、“瓦”、“窗”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中以独特的马头墙最为著名。层叠的马头墙和白色墙面对比明显,造型奇特,既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装饰的艺术效果。再加上青瓦和滴水共同构成徽州建筑远眺如水墨画一般的风景。徽州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雕镂精湛,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显得宁静优美,和谐统一。

2.2园林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分为皇家园林和民间园林。中国园林讲究来源自然、改造自然,用自然和人工的结合引发特别的审美感情,以情入景,注重意境,在普通事物之间引发联想。

南方园林建筑形式小巧玲珑,在布局和空间分割上手法精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采用了借景、对景和抑景等造园艺术。南方园林以“巧”“圆”为特色。

北方园林建筑的形象雄伟、厚实,在布局上严谨壮阔,讲究集景连势。常常以园林群出现,金碧辉煌、气势如虹。北方园林以“雄”“直”为特色。

二、现代建筑的特点

1现代建筑

在产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力突增的基础上,大量新的材料被创造出来,传统建筑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便创造出了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特点在于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外形简洁明快,方直明显适应工业化发展,注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形体的结合讲究造型设计合理、空间构图美观明晰。

2反思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缺点也逐渐暴露。

(1)现代建筑缺少传统建筑所拥有的文化特征,人们对缺乏文化基础的现代建筑认同度较低。

(2)现代建筑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未能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

(3)随着现代建筑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造成现代建筑的单一性,同样的样式风格,缺乏色彩和样式的创新,没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三、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在人文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浪之下,建筑设计行业逐渐开始改变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研究遗留在世的明清建筑,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现代建筑进行改造,建造出富有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

1.中国馆

中国馆的建设融合了明清传统的梁柱结构和现代材料工艺,主体构架是利用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独特的强度和韧性,叠叠层层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华冠样式。这种向前倾斜的倒梯形主体造型层叠延伸、雄伟壮观,也显示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中国馆色彩采用了在宫殿色彩中四种红色,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

2.圆山大饭店

位于台北市的圆山大饭店,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样式。圆山大饭店采用了独特的重檐顶大屋面形式。顶层是由石质基座为支撑的梁架组合而成,这种梁架很精妙地使正脊和檐端形成曲线,由屋角向外延伸就形成翘起的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与朱红色的梁柱相互映衬,将明清宫殿建筑中的宏伟庄严与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空间完美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中有效融合,建立文化情感的有效联系。

四,总结

在明清两代,单体建筑的营造工艺上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相关的技术和造型至今影响着现代建筑艺术。所谓的艺术影响即时用一种感情可以凭借一种实体体现出来。传统建筑艺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上可以使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上表现特有的情感。

建筑不仅仅只是适合居住,更要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展示建筑形象的艺术品。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是难得的宝库,可以把他借鉴到现代建筑之中,根除现代建筑的生疏感,增添人文气息,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董豫赣.现当代建筑十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俞挺.贝老先生的第三条道路[J].世界建筑,2007(4).117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显性教育的目的明确,具有正规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教育优势,但也有单一化、灌输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单纯开展显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教育优势,但也有非正规性、复杂性、目的不够明确等弊端,单纯依赖隐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从而克服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些高校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忽视了隐形教育,不重视课堂之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则片面强调隐性教育而不重视显性教育,连一门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都没有开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但很少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犯了唯理论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组织大学生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但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犯了经验论的错误。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还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要求大学生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社会调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内涵与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理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便于随机应变、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教育具有教学成本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手段花费精力小,投入经费少,节省了教学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教育手段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变化,临时采用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后,传统教育手段具有双向互动性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器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及电子邮箱、手机等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动形象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和优势。首先,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最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发挥多媒体、黑板板书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如: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也具有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缺点,而这一不足恰恰能通过黑板板书来弥补,因为黑板板书停留时间长,从而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而黑板板书只能对所学知识作静态、平面地展示,这一不足又可通过多媒体来弥补,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再如: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具有高效性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其不足,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他律与自律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社会道德、法律及制度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点。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他律过程中,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独立性的主体。通过生态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觉性。学生在生态文明自律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生态文明的自我修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选择与调整,以保证自己在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内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所谓“他律”,是指他人对自己进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强制性等特点。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点。教育者从外部把教育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都要发挥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动性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态文明的他律过程中,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使教育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强制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会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学校教师、党团组织、家长都应按照法律制度和组织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2.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3

关键词:现代汉语汉语词汇词汇特点词汇概念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42-01

词汇的出现是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转折,这些词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与深刻的思考。另外传统的汉语词汇体现的是传统乡土旧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形成系统的集合,形式较单一缺乏自身的特点。因为传统的词汇大多源于古代农业社会,没有经过时代的变迁。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词汇则源于现代都市,它们不仅新潮,而且自身带有一定的特点。

1现代汉语词汇的概念

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词,语言学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一直都是“词”的定义。关于现代汉语中词汇的概念,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概念和意义的角度出发,词汇是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思想意识中的某个表达方式。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则是汉语这一语言区域中约定俗成的用于体现单一完整理念的最小语言单位,也是组成现代汉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换句话说现代汉语词汇的概念及意义就是当今社会人类赋予它本身的含义及社会价值。

2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2.1动静词汇的音节主体不同

现代汉语词汇的动静词汇音节主体不同,动态词汇主要是以单音节为主三音节为辅,而就静态词汇来说则以双音节为主。据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词汇约占一半以上,闵家骥编写的汉语新词词典中,双音词有1,242个之多,约占总词数的75%。所以现代汉语词汇主要还是以双音节词汇为主。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向现代汉语词汇转变的一种倾向,就是双音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词汇多为双音词。(2)单音词被双音词取代。(3)单音词有了平行的双音词。(4)三音词去一个音节变为双音词。(5)四个或四个以上音节的词浓缩为双音词。现代汉语词汇的走向是双音化道路,这是人们追求简单明确性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2定位词汇单位的界限不明确

现代汉语的定位词汇之间缺乏明晰的界限,现代汉语词汇其实是一个不明确集。不确定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和语素的界限不明确。依据理论,语素是最小的词语组成单位,词是最小的构词造句单位。有的构词语素已成功的转变为非成词语素,有的则处于发展阶段。处于发展阶段可能具有两重性,不仅是非成词语素,也是特定语境中独立成词的表现。第二,词和词组的界限不明确。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词与固定词组界限不清晰。另一个就是词和自由词组的界限问题,二者仍处于模糊状态。第三,固定词组与自由词组界限不明确,某些词组也许正是处在自由与固定之间,有的二者则都不属于,这种确立词目上的不确定性就是由这类词汇单位的双重性造成的。

2.3构词多以偏正式复合法为主

现代汉语词汇多以偏正式来构词表义的,偏正式构词法便于理解,易于传递和巩固。由于现代汉语在构词上以复合法为主,且偏正式较多,因此现代汉语词汇表现的特点就是同素词丰富,一般同一系列的词在归类相关联系上用的是同一语素,共同形成一个包含同种语素的词族。词汇内的词就是依赖共同语素建立起来的,并体现了现代汉语构词以类相聚的特点。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构词以单纯构词为主,同素词族不及现代汉语词汇丰富。拿现代汉语跟现代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词汇的偏正式复合法是较为突出的。

2.4同义词表达形式上的伸缩性

现代汉语存在很多表达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而这些同义词的音节却不相等,表现在形式上的伸缩性。虽然符合语法规则和词义规则,却不符合表达音节的规则,也可以说不符合表达方式上的要求。现代汉语词汇的表达不仅重视语法词义,也讲究逻辑关系的连贯性,而且及其注重形式上的协调均衡性,律感和节奏上的自然和谐以及风格上的相互协调。这样,在选择词汇上就比较讲究词汇形式的特征,尤其是单双音节要明确。要满足汉语表达在词汇形式上的多样化选择,并满足汉语词汇单音节和双音节并存的状态。甚至保证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者互不影响且相辅相成。

2.5增强了构词理论性依据

增强了构词理论性依据,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汉语词汇主要运用契合法。就是根据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成果,选择能反映事物现象的性质特征的语言素材,对事物现象加以说明,从而创造新兴词汇的方法。用契合法组成的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事物的特性。其次,在现代汉语范围内,很少产生我舸省5ヒ舸室逯间没有理据可依,是无理据的词汇,现代汉语的新生词汇中已没有单音词的地位。然后,其减缩造词是组词的主要模式,增强了其理论依据性。最后,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语特别注重汉化,努力赋予汉语外来词语以理据,对之前音译的外来词语则同常用纯意译的自造词语去代替。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词汇随着现代化趋势与其使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呈现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一是动静词汇的音节主体不同,但是大多数现代汉语词汇都是以双音节为主。二是现代汉语词汇定位单位的界限不明确,一些单位定义不清晰,出现两边倒的现象。三是构词多以偏正式复合法为主,这样既简单易懂还便于记忆。四是同义词表达形式上的伸缩性,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出现了多种样式。五是增强了构词的理论性依据,一般根据契合法、减缩造词法等增强其理论依据性。最后通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的阐述,证明了现代汉语文化的发展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4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照明模式;照明光源

一 模式应遵循的方法与原则

1.1 坚持整体性与连续性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的主体是滨水空间,坚持“维持河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一切的景观照明设计都要在充分遵循滨水空间既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来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个滨水空间系统出发对整个滨水空间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滨水空间所拥有的河道应当与大范围的滨水空间功能分区相一致,切不可将城市滨水空间原有的生态环境打破,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原则,只有做到了这一原则,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1.2 坚持综合考虑功能性

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从本质上来说是滨水空间的一次生态绿色再现。景观照明设计需要突出滨水空间生态绿地价值、景观价值以及防洪价值,在确保空间照明效果一定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照明工具以及照明方式的多样化,将现代城市复合型滨水空间作为整个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

1.3 坚持突出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核心,现代城市在接受高端科学技术感召的同时同样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最关键指标。滨水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吸引旅游资源与居住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需要在各种建筑物当中关注景观照明设计的特色文化内涵。具体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融入到景观照明设计的方方面面,不断强化滨水空间绿地植被的特殊性、文化性以及趣味性,真正意义上实现景观照明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旅游、商业资源的深刻感召与吸引。

二 模式一般步骤分析

我国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工作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进步阶段,景观照明设计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日益关键。然而,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仍缺乏一种理想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既定模式。为此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理想主义式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1 总体思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需要在多种灯光多样化的光源照明基础之上对建筑物、特色地标、树木植被以及桥梁进行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的照明投光方式。投光的最终目的在于突出各种滨水空间建筑物的结构与层次特点,能够使建筑物在夜间环境中全方位展示自身的景观特性与美观价值,从而使大众能够通过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工程感受到整个现代化城市的价值氛围,并在各种特色建筑景观照明欣赏中体会到景观照明透露出浓厚的城市文化特色内涵,以此作为切入点使整个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工程能够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2.2 总体布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设计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景观照明设计方案的质量高低往往需要在城市滨水空间践行中加以检验。我们要做的是对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元素加以统一的规划,将各种构筑物景观照明系统和谐的组织在一起,使滨水空间各种建筑物的景观照明能够成为整个现代城市照明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而言,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2.2.1 突出标志性建筑

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着重表现出建筑物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使景观照明受众能够对滨水空间标志性建筑物留下深刻的记忆,进而获取整个城市知名度与综合形象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突出两大类的建筑物结构特性,一种是高大雄伟且带有浓厚现代经济社会氛围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照明最终目的在于突出照明受众对这部分标志性建筑物的印象深刻程度,另一种是典雅精致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要达到的目的是突显这部分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从而使景观照明受众感受到来自现代社会都市中新颖的文化背景。

2.2.2 融合时代特征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需要在景观照明设计中融合一定的时代特性。沿江(河)商业网点作为滨水空间的时代表征,需要在景观照明中注重体现一地段繁华多彩的新鲜性,而彩色光无疑是这种照明特性的最佳选择。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沿江(河)商业网点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彩色光照明光源,以色彩斑斓的彩光激发人们对于整个滨水空间的浓厚兴趣,从景观照明的角度为滨水空间商业网点吸引客源,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现代城市扩大消费,拉动地方发展及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洪超.传统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诠释――龟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5

1.比较法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学中的运用语文复习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所学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梳理比较,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而指导应用、培养能力。语文的知识点总是分散在各篇课文之中,教师必须胸有全局,使各册的知识点及分布情况都了然于心。然后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比较,使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在比较中得到掌握。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1.1在比较中找出不同点。如在复习修辞手法时,借代与借喻、比喻和比拟,反复与排比,对偶与对比等都容易混淆。因此就可把这些知识归类出来,比较其异同。教会学生识别。如对借代与借喻可做如下的比较:相同点:二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借代用借体称代本体,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两者都隐去了本来要说的事物,都用乙事物代甲事物。不同点:(1)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借体与本体是有关的,甚至是本体的一部分;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之处。(2)结构形式不同。借喻一般可以加比喻词还原成明喻、暗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3)作用不同。借代重在指代作用,是用借体代替本体,特征的鲜明性强,借喻重在比喻,作用是说明,想象意味较浓。如同是少先队员进行描绘,如果重在意境描绘,可用借喻,如“祖国的花朵”,“初升的太阳”。如果重在突出特征,可用借代。如用“红领巾”相代。

1.2在比较中拨出特殊点。如在复习文学知识中的诗歌的知识时,可将《梅岭三章》、《天上的街市》、《海燕》作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但《梅岭三章》是绝句,属旧体诗,格律固定严整。《天上的街市》属现代诗,是一首抒情新诗,节奏鲜明,有一定的韵律。而《海燕》则属散文诗,它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它打破了人们对诗歌特点认识的定势。这样比较之后;即使学生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又改变了学生认识诗歌特点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在共同点中寻找特殊点的能力。

2.比较法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测试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比较法阅读。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阅读速度,并且使知识记忆准确,印象深刻。省时省力。坚持比较阅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避免片面的分析问题。

2.1相同体裁的文章相比较。记叙文的阅读可从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几个方面作比较。如《我的老师》、《挺进报》、《一件珍贵的衬衫》、《同志的信任》就可从这几个面进行比较阅读。说明文的阅读可从说明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调理、方法几个方面作比较。议论文可从议论的要素、文章结构、论证的方法、论据的类型、论点提出的方式几个方面作比较。分析比较是掌握同一类文体的有关知识的有效的阅渎方法,掌握了同一类文体的知识后,无论试题怎样变化。学生都能根据-定的规律答题,绝不会束手无策。

2.2不同体裁的文章相比较。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之间作比较,可以从文章的体裁、各文体的要素、各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阅读各文体需要掌握的文体知识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方面作比较。如可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记述文《北京立交桥》作比较阅渎,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

2.3相关文章相比较。如复习散文中的《背影》时,可和与之相关的《春》作比较。二者都是朱自清写的,体裁都属散文但《背影》属纪实性的叙事散文,以“背影”为线索,重在对背影的刻画,抒发父子情深。《春》则属写景抒情散文,以“盼春――绘春――赞春”为结构线索,重在对春天各种景物的描写,表达要趁春天大好时光,奋发有为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学生对二者的作者、体裁、内容及思想感情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复习效率。

2.4课内外文章相比较善。课内外文章相比较,既可使学生掌握课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有关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教材中的《竞选州长》可与补充教材中的《歌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相》比较,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都揭穿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不同点是前者以自述方式,大量引用报刊文字,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采用夸张手法。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后者用纪实手法,用书信形式写小说,梦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戳穿了资本主义“自由”的骗人面纱,学生在体会讽刺效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

3.比较法在文言文复习中的运用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学生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词义之间进行比较。即辨析词义、区分异同。

3.1一词多义的比较。在教学中心必须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如古文中的“间”字有多种意义。在《曹刿论战》“又何间焉”是“参与”的意思。在《口技》“中间力拉崩到之声”是“夹杂”的意思。在《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是“时候”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3.2古今异义的比较。复习这类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现代汉语以双音为主,古代词以单音为主,现代看来是一个词的,古代往往是两个词。这些词由于现代文阅读的习惯,学生极易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运用古今异义的对比,容易将问题讲清说透,使学生看到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而在古代却是两个词,其中的“妻”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妻子”,“子”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子女”。如“却看妻子愁何在。”

3.3近义词的比较。文言文中有的词表示的大致童思是相同的,但它们又同中有异,对这类词也可采用比较进行识记。如“视而不见”的“视”,“见贤思齐”的“见”,“听其言观其行”的“观”,“登轼而望之”的“望”,这几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其中“视”是“看”,“见”是“看见”。“观”是“细看或有目的地看”,“望”是“向远处看”。这几个例句中的词是不能互换的。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6

变文说,持这一说法的是郑振铎、阿英、叶德均等。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出“弹词的开始,也和鼓词一般,是从变文蜕化而出的。”阿英先生《弹词小话引》:提出“弹词之来源为佛家的变文。”诸宫调说,主要是赵景深、李家瑞先生观点,赵景深在《弹词选导言》中说“弹词的直接渊源是宋金元的诸宫调”李家瑞就此观点继续分析道:“诸宫调是一种带说带唱的俗曲,在宋代很流行,其文体说白则纯是叙事,歌唱则纯是代言,说白和歌唱的文字,分行排写,不标白唱等字。弹词也分叙事代言两体的,说白连写,歌唱断句,亦分行排写,两种俗曲体制的相似,大略如是。”陶真说,这一观点由谭正璧、陈汝衡两位先生提出。谭正璧在《中国文学进化史》中提到陶真进化为弹词的观点,他由宋代“说话”受到启发,说话由话本进化而成元、明人的通俗小说,唱本则由宋代的陶真进化而成元、明人的弹词。陈汝衡明确提出“弹词远出陶真,近源词话,既不是唐代变文的嫡系,更与宋代诸宫调无关。”

笔者认为说弹词起源于变文和诸宫调欠妥:首先起源于变文说忽视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并称,诗与歌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古代民间歌谣总集。七言诗,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唐代诗歌出现大量七言作品。俚曲由于不受重视,唐代以前记载很少,但是可以看出,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用七言杂以三字歌唱的形式,这些说明,并不是唐代变文独有和独创,并且变文是为宣传宗教服务的,而后来的弹词主要唱风花雪月,二者大相径庭,只根据形式说弹词起源于唐代变文未免牵强。其次《诸宫调》在形式和特点上与弹词差别甚远,它与后来杂剧更为接近。今存诸宫调有12世纪初金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演述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弹词的形式,早在唐代已初具雏形,宋代诸宫调才兴起。另外诸宫调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有不同的宫调,而后来的弹词没有。况且诸宫调的乐器“罗敲月面,板撒红牙”(太平乐府卷九)与弹词的琵琶和三弦完全不同。因此说起源于诸宫调也是不确切的。

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弹词出于陶真为主的民间说唱,是一门拥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陶真”又作“淘真”,是宋元明说唱伎艺的一种,流行于民间,受百姓喜爱。其词最早见于南宋时期记述临安(杭州)民俗风情的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录》:“唱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淘真”在宋代文献中仅此一见;元末昆山人顾坚曾作有模仿淘真的作品。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着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

明代以后关于陶真的记载增多,陶真的特点也渐渐明朗。乐器上使用琵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0“熙朝乐事”中说:“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内容上古今小说平话:蒋一葵《尧山堂外记》提到“杭州盲女唱古今小说、平话,谓之陶真。”周楫《西湖二集》卷17《刘伯温荐贤平浙》“入话”中说:“那陶真本子上道:‘太平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

根据这些记载,说明明代陶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形式,由男女盲人唱古今小说、平话,伴奏者多为琵琶,唱词为七言诗句。从乐器和形式上,陶真和后来弹词已经非常接近。清代后关于陶真记载很少,“陶真是宋明间南方和两浙一带讲唱技艺和文学的名称,清代只偶一使用。而弹词是从明代嘉靖间到现在江浙一带称讲唱技艺和文学的名称,但在明代还未统一。”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7

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史观,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复习中应加强对新史观的教学与理解运用。这几种新史观大体概述如下: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传统革命史观

人类文明发展,交流碰撞发展——文明史观

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全球史观

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现代化史观

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社会史观

任意开发拓殖,破坏自然生态——生态史观

一、新史观的介绍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而且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全球化、区域化。

例如:2008年山东卷:新航路的开辟﹑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2008年江苏卷: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美国重视欧洲地位﹑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2008年海南卷:新航路的开辟促成国际分工﹑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2008年广东卷: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2008年宁夏卷: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各地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例.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现代化史观)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传承、交流、融合。

文明史观在新高考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2008年江苏卷政治文明中的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罗马的法律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物质文明中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精神文明中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比较﹑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牛顿的科学贡献等。2008年广东卷政治文明中的宗法制﹑君主专制﹑雅典的城邦制﹑中国的1954年宪法等。物质文明中的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汉经济发展概况﹑苏联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等。精神文明中的王阳明和康有为的观点﹑人文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等。2008年海南卷政治文明中宋朝的枢密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共和制等。物质文明中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概况﹑东南亚国家联盟发展的概况等。精神文明中法家思想观点﹑人文主义内涵﹑孟德斯鸠的观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关键词: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理性化。

现代化史观在高考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2007年广东卷的第29题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3.社会史观。社会学和历史学结合的产物,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平民百姓、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也可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

4.革命史观或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史观。

关键词:生产力,革命,阶级斗争,反抗,侵略。

5.生态史观。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二、史学观念的转变对高考历史命题的启示

从以上的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特点。

1.文明史关涉及的内容最多,而且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部分几乎是三分天下。

2.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以新的史学观念为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重大事件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命题者的意图不在于单纯地对知识的考查,而是把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因此难度加大,例如2007年广东卷29题。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8

一、宁夏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宁夏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起源地之一,在1923年法国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内蒙古与宁夏地区进行考古调查的时候,于灵武市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水洞沟河套文化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类型,其中水洞沟文化遗址呈现出我国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迹象,这一阶段的居民使用锤击法、压制法等来进行石器的制作。在2003年旧石器考古联合调查队对灵武市水洞沟、张家窑以及固原市彭阳县岭儿村4处石器时代地点集中区域的19个地点发现相应的石器制品300多件,动物化石20余件,还在水洞沟发现了装饰品,主要是采用橙黄色的鸵鸟蛋皮,在外环表面上呈现出叠压排列的痕迹,但并未进行磨光处理,经研究发现这应该是尚未完成的初级产品,这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工艺品的首次发现,表明人们在物质生活之余,具备了原始的审美意识。这可算作是宁夏最早的工艺美术品了。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历史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很多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原始的农业,这一阶段的宁夏地区南北部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现象,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菜园文化,以定居的方式保存了下来,为了满足当时生活的需求,陶器制作技术产生并开始发展。陶器属于早期艺术制作,推动了人类审美艺术的进步。相对于南部石器文化的遗存来讲,银川平原已有40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这一阶段以马家窑陶器制造最为显著,其陶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有壶、瓶、盆等,外表装饰主要是橘黄色的陶衣与黑色为主的纹状与点状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约一万年前,公元前6000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被称之为中石器时代,相对来讲,这一阶段的工艺制作技术较为成熟,压制法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大量的细小石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传统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基础上,人们有了更为先进的柳叶状的尖状器为代表的工具,其主要是使用红色的石英岩作为主要材料,比较尖锐,便于生活中的使用。细石器文化在旧石器晚期与中石器阶段的处于繁盛使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而宁夏是细石器文化分布地区之一,其在宁夏境内的中卫、青铜峡、平罗、贺兰、中宁等区域有着广泛的分布,这一阶段的人们使用玛瑙、蛋白石、石髓等材料用压制法制作出箭头、刀刃等工具。在长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细石器文化的人类逐渐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为了美观还在陶器外装饰相应的图案,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结合,此外,还发现了骨骼、鸵鸟蛋等所制成的项链等等,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审美的追求。

春秋时期,在宁夏地区活动的主要是西戎,战国时期,北方的民族被称之为匈奴,战国后,越来越多的华夏人也就是后期的汉族逐渐加入了宁夏地区,其为宁夏民族工艺美术带来了多元化的特色。宁夏博物馆中有当时的艺术品,例如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北方系青铜器、北魏、隋唐时期的丝路文物等等。当时西方之国的凸钉玻璃碗具有明显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特色,其也为我国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借鉴。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宁夏作为大丝路的驿站得到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东西商路往来的穆斯林商人逐渐增多,这也为后来宁夏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蒙古帝国与元代时期,中亚各族逐渐进入中国,经过元代的过渡与整合,明代回回民族在明朝的怀柔政策之下逐渐融入了各个民族,随着人口的不断扩大,民族文化融合特色也比较显著。在清朝中期,宁夏地区的回回人口达到了70万-80万之间。由此可见,宁夏作为我国回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区,其自身的工艺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受到宁夏历史发展进程演变的影响,将不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工艺美术特点。

二、宁夏地区工艺美术品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其主要是以手工艺所制作与使用结合具备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作为时代的物质产物,其反应这我国历史不同阶段的物质水平与生产力状况,也体现出了时代审美观的演变,以下对宁夏地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剪纸工艺剪纸是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之一,早期是以皮革、绢布以及树叶等作为剪纸的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民族将其用于装饰,后来逐渐将其用于婚丧嫁娶仪式中的装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收录了海原剪纸、同心县剪纸、隆德民间剪纸以及盐池剪纸。海原剪纸源自于明清时期,我国各个地区与民族向着海原地区迁徙所产生的影响,将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其中的部分作品依然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海原剪纸的代表人物有伏氏姐妹,其剪纸作用主要是对回族的风俗进行反应。同心县剪纸艺术主要是结合汉族剪纸的特点,并呈现出回族特色,其受到宗教与民俗的影响较大,主要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隆德剪纸主要用于窗花、贴花等,多是寓意比较吉祥的图案。盐池剪纸则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中青山、花马池等受到陕北文化的影响,麻黄山一带受到陇东与甘肃剪纸的影响。

(二)杨氏家族泥塑杨氏家族的泥塑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阶段较为成熟。泥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特点的是在道光年间的杨魁山,其是杨氏家族第一代泥塑传人,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并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泥塑、绘画、剪纸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第五代传人与第六代传人手中得到飞速的发展,广泛流传的有《过六盘山》《农村社火队》等。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9

为明确我市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定位,根据重点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功能、性质,确定重点镇的建筑特色,形成独特的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彰显地域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城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定位,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四点对接”的总体要求,把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定位作为提升重点镇形象的重要手段,以延续和体现地域特色为内涵,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前提,以服务产业、强化功能、提升形象为目标,结合民风民俗和山水景观,依托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地打造形象鲜明、充满活力的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使重点镇特色建设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和自然资源相融合。

(二)基本原则

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是民风民俗、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地理特征的融合,是城镇发之于内、形之于外独特的韵味,是依托城镇有形的物质形态而反映出来的无形气质。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及风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的结合。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绝不仅仅是“描红画绿”和“穿衣戴帽”,因此,在重点镇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打造中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原则:坚持科学审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坚持尊重自然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协调多样的原则。

二、优先发展重点镇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定位

1、:中国人造板之都、休闲旅游胜地、生态环境友好型卫星城。城镇风貌定位为“西部新城、欧陆风情”。建筑风格:京沪高速公路以西以现代、简欧风格为主,局部可体现欧式小镇风格;高速公路以东以色彩淡雅、现代简约风格为主,与中心城区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2、:市南部生态化新型工业强镇、鲁南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城镇风貌定位为“工业强镇、现代风貌”。建筑风格:以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与罗庄区主城区建筑风格相协调。

3、: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城镇。城镇风貌定位为“温泉名镇、古典风韵”。建筑风格:白墙、灰瓦、简洁典雅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重要街区应采用传统建筑元素。

4、:以家电制造业为主导,仓储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综合性工贸重镇。城镇风貌定位为“工贸重镇、现代风情”。建筑风格:以简洁明快、色彩淡雅的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与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风格相协调,突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家电产业园区的特色。

5、:以兰陵酒业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镇。城镇风貌定位为“酒都古镇、唐风汉韵”。建筑风格:打造以白墙、灰瓦“汉唐风格”为主的古镇保护区,以简约淡雅、现代风格为主的新城区。

6、:以新型工业为主导、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城镇。城镇风貌定位为“商兴旅胜、简约风情”。建筑风格:以活泼、明快的现代建筑为主,注重与沂水主城区建筑风格相协调。

7、:以机械、钢铁为主导的工业型生态城镇。城镇风貌定位为“工业强镇、现代风格”。建筑风格:以淡雅简洁的现代建筑为主。

8、:以罐头、食品为主导的现代化城镇。城镇风貌定位为“生态文明、山水特色”。建筑风格:充分利用当地石材打造古朴典雅的现代建筑。

9、:费县东部滨水工业重镇。城镇风貌定位为“工业重镇、滨水风情”。建筑风格:简洁、明快,色彩淡雅的现代建筑。

10、:以工贸物流为主导、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山水型旅游生态重镇。城镇风貌定位为“红色孟良崮、山水工贸城”。建筑风格:以体现山水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为主,彰显沂蒙精神的厚重和质朴。

11、: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古镇庄园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城镇风貌定位为“红色都会、庄园风情”。建筑风格:重要街区打造明清古建筑为主的特色古镇庄园区,以古朴典雅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为主,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党性教育基地。

12、:以柳编产业为特色,以轻工业为主导的重点镇。城镇风貌定位为“生态宜居、现代风情”。建筑风格:结合柳编工艺及沭河景观,打造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

三、保障措施

1、高起点高标准,加强规划设计。一是由市规划局牵头,委托招标设计。邀请国内名家、名院编制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建筑风貌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提升重点镇建设。二是立足各镇实际,挖掘自身特色。各镇须编制体现本镇特色的1-2平方公里的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按规划建设,结合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引导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向着协调、有序、特色鲜明的方向发展。三是强化资金落实,保障编制经费。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从市县两级对重点镇扶持专项资金中列支。

现代文明的特点篇10

明清以前,文学作品多以诗歌体裁出现,且广泛使用文言作为文学的表达形式,这些特点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喜好,但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土壤。这种情况下,小说和戏曲由于满足了这些时代特点,逐渐兴盛并发展起来,代表就是《水浒传》等文学作品。明清两代,诗文创作虽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小说和戏剧相比,都是远远不能及的,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文学家都出自于小说领域,虽然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鄙视和压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小说的历史成就得到了后世的认同[2]。

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我国正统封建文学从北宋时期开始步入发展的后期,并逐渐被新的文学形式所代替。代表性的就是文学作品对市民情况的反映。这期间出现的富有历史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多是以反映市井人员的生活特点的写照。比如《桃花扇》就是其中的代表,书中的主人公只是普通的歌妓、乐工和说书人,通过将他们的爱情生活与激烈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强的历史鲜活性。这些特点的变化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普通人进入了文学作品中的进程,使文学作品回归对普通人的真实写照。

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和作用

这个阶段出现的优秀文学作品,由于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会,无一不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和作用。明清时代,文学家创作经验得到了丰富的积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3]。《西游记》里塑造的机智勇敢、乐观开朗的孙悟空形象,就是反应了人民群众的斗争信心和精神力量,受到了市井人士的喜爱和传诵。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女子的真实遭遇,获得了当时青年女子的喜爱和同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另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在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掀起了巨大《红楼梦》热潮,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红楼梦》不仅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当时的美食、服饰等很多方面的文化特色,使得对于《红楼梦》的探讨成为一门学问,这也是后世“红学”的开端。此外,《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是那时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些小说的出现,使人物虚构的文学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促进了浪漫主义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传奇性题材、讽刺性题材等类别的文学小说形式获得的空前的大繁荣、大发展。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日趋复杂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直至崩溃,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近代的历史转变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深刻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文学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朝着多元化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4]。有些作品的实际效果和主观动机不是很统一,如《水浒传》创作过程中,作者原本是只有反对贪官的想法,但在创作时,作者明显受到了现实主义倾向的影响,摆脱了那个时代客观局限性的影响,反映出了对封建集权的反对和抗争。通过“”的过程描述,承认农民起义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同时,作品以梁山好汉的悲剧收场,反映了对朝廷招安的否定,这在一个侧面证明了封建集权统治对民众的迫害,这对鼓舞后世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一时代的有些作品,虽然具有先进的理论,但缺乏优秀的创作,作品的现实严重产生脱节的现象。如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典戏曲美学和戏曲理论的巅峰之作,对舞台艺术和戏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戏曲编剧的理论认识,更是达到了当时时代的最高成就。但李渔创造的剧本,对现实特点的反映都极其薄弱,没有时代的气息,对明末清初那一时代的反映几乎都没有涉及,这也是这些作品没有优秀时代地位的重要原因。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由于明清两代一直处于时代的大动荡大变化中,社会生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使得文学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随之产生了多样性。并且,市民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文学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造成文学作品也必须满足这部分的需要。像《水浒传》反映的农民起义、,《金瓶梅》中对色情的描写,以及“三言两拍”中的描写等等,都是集中反映了市民阶层所具有的趣味性、故事性、庸俗性等欣赏特点。此外,由于明清两朝都对文学艺术进行了严格管制,实行了诸如“文字狱”等思想控制政策,对反映当时统治阶层弊端的文章多持高压政策。因此,当时的很多文学家都将目光集中于古代,通过以古讽今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不满,这造成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往往不是非常明确的,不能仅仅以作品表面的描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代表作就是《长生殿》这类作品。

对古代文学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文学史发展中对当今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的题材,如鬼戏、清官、爱国主义、忠孝仁义、伦理道德等文学表达形式,基本都是从这个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就民众层面上讲,他们希望有像包公、海瑞一样的清官能为他们当家作主、主持正义,如《十五贯》等作品。这种对清官的寄托至今对当代文学作品还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但所谓的清官毕竟只是少数,是依靠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群,这对民众反抗封建阶级统治来说是不利的[5]。《红梅戏》是明清两代鬼戏作品的代表作,通过创造出李慧娘这一形象,用厉鬼与豪强斗争的描述,反映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对奸臣当道的不满反抗,使人读后不仅不会对厉鬼的形象产生惧怕,还会深深敬佩李慧娘的正义和勇敢的精神,让人不由不深深敬佩。

多民族文学特点相互融合

明清两朝,各民族文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临川四梦”、藏戏、状剧、侗剧等,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同时,这个阶段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如以“纳兰词”享誉我国文学史的纳兰性德,体现了满汉融合的思想境界。据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籍也是满洲正白旗。尹湛纳希创作的《泣江亭》和《一层楼》等作品,也是那个时代蒙古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兴盛和传播,丰富了传统汉民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范围,同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文学作品的相互融合。

作品题材多取自于民间传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