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学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38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要地位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浅析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2).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2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精髓

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无疑语文教材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计划都围绕着相关的教材进行,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延伸,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收能力,完成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语文教材也是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儿童文学,语文教材将是枯燥无味的,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儿童文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的发挥,结合相关的题材,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整个大纲对编写类型的要求,均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散文、小说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丰富内涵。

2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儿童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片面不全的,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完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主要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传输,来使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丰富自己的价值和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对内心世界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儿童文学本身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进行编写和设计的,能够与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共同完善对学生的教育。

通过儿童文学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通过其内涵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审美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树立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融合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儿童文学中的相关观点,以及故事的背景含义,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为儿童文学,来完善相关的素质理念的传递,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避免被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

3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文学是广泛而且深层次的,其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学的指引。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对于文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处于高峰阶段,此时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相关内容,能够有效的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一定的渴望,儿童文学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整个世界,使其避免被周围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在众多的书籍中,排在前几位的为幽默故事、探险故事、卡通读物、侦探小说、寓言故事、侦探小说等。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挖掘有趣的事情。儿童文学中包含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思想意识,学生在对文学进行理解和剖析时,潜意识里会对文学中的相关理念有一定的吸收,从而在内心有一个价值观的大致概念,明确是非正误,为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结合儿童相关特点的一种文学,能够充分与儿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态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理念,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地位逐渐提高,推动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文通文学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5.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

[3]陈正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3

关键词: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器材整理;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26-01

在素质教育下,各学科再无主次之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也同样重要。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智力增长、心理健全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体育也不能只是局限于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来完成动作,更为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带给身体、心理与智力等的全面增长。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唯有不断实践与探索,在实践中创新与摸索,才能带给学生一堂堂精彩而活跃的教学与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只是严格地依照教师的指令展开学习。在体育课中不管是技术性动作的讲解还是相关的活动,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认为学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这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脑,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参与,而学生所真正能学到的少之又少。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突出主体性,增强体育意识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带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自主的权利,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活动。首先,教师要放下身体,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要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一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动作要如何完成,而是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训练者,多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想法,师生只有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捧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与学生互动。热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隔阂,教师只有怀揣着对学生的热爱之心,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这个群体,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教师,爱体育,进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

二、让学生参与到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中来

在以往教师往往认为体育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与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教师的事。其实不然。要突出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样也包括体育器材的整理与准备等环节。学生只有熟悉器材、喜欢器材,真正参与到平时器材的整理与准备中来,那么在体育活动中更能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热情。因此,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这一环节。

1、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往往对静止于器材室的各种体育器材充满了好奇,让学生参与整理与准备活动中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理,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在开展活动时,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器材,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运动时自然得心应手,愉悦欢快之情油然而生。

2、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器材的整理与准备并不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而是可以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与空间。如可以让学生按照运动的不同类型整理,也可以按照体积大小摆放等,整理类型学生自主决定,做好标签与目录,让去拿器材的学生可以按照提示顺利拿取。

3、更能增强师生的情感不管是整理还是准备并不是学生单独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小小的器材来传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科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来享受活动的乐趣。

三、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体育学科以室外训练活动为主,我们不要将学生的手脚束缚在固定的条框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机械参与者,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我、训练自我的良好平台。如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类型。如短跑训练,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所设定的一组组地进行训练,教学枯燥,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不高。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样的训练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仅不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相反还让学生消极情绪滋生,对运动、对体育学科失去兴趣。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一起来设计活动方案。这样就将学生从固定的训练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从固定的条框内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且所设计出来的活动会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自然能够换来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中确立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热爱运动,热爱体育学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活动与自己的喜爱与身体状况密切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许多活动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的方案来进行设计。可以说每个小组的训练活动都非常精彩,自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旺灵.融游戏于体育提高学生体育素质[J].现代阅读(教育).2013(03)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4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

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5

鄂教版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待人,掌握一些生活小诀窍。

在教学第四单元《我是聪明的消费者》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一些必要的社会常识知识无法认可,在生活中更是置若罔闻。例如: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自己在生活中买东西时,比较价格了吗?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询问他们为什么,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价钱应该差不多吧,他们对价格问题没有具体的认识。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卖的地方就可以买,无论花多少钱父母都会给的,自己不必斤斤计较价格。如今,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很多家庭中教育孩子合理消费被放在了次要地位,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不合理需求成为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物质手段,从而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别人有的我该不该有?”这一问题讨论时,有不少同学觉得别人有的我该有。这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一部分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别人有啥,我们也给你买啥。小孩子自然觉得别人有的我该有,因为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了。因此攀比之风从小学就有苗头了,这与父母的错误家教观念有着直接关系。

再如,在给五元钱买一顿春游午餐的教学活动中,不少同学一下子就买超了,这是为什么?“五块钱太少太少,老师。”多数同学这样说。老师能理解学生的困惑:爸妈每次都给很多钱,哪次春游午餐只吃五元,再说春游爸妈给的钱更多。是呀,经济条件改善了,难道就不应该合理消费了吗?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6

关键词:品德激情环境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与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相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等要有一个充分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与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其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7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8

关键词:情境;问题;中小学;数学教育;地位

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是以数学情境为基础,以提出问题为桥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中,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数学的角度来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同时,在此基础上,中小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研究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情境与问题的学习链,真正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一、设置数学情境,诱导中小学生参与

设置数学情境(数学信息、数学资料等等)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这一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开拓中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根据数学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情境对中小学生的意义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数学问题一般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的,如果没有特定的数学情境,那么,数学问题的产生就不具备理想的外部条件。所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中小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引入学习主题。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中小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营造出良好的数学情境,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密切联系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进一步保证中小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提出数学问题,促进中小学生参与

提出数学问题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着力点。中小学生都具备天真、好奇的性格特点,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就能够保证中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结合教师所设定的数学情境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数学“再创造”,最终保证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三、解决数学问题,强化中小学生参与

解决数学问题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解决数学问题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交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数学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地引导中小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让中小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有所收获。中小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是非常希望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认真地进行思考,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在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中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后,引导中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对自己的结果(或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分享他人的成果。

四、注重数学应用,巩固中小学生参与

注重数学应用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归宿。教师应该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学用,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小学生不沉醉于已懂的知识,而是根据需要不断自主地提出新问题,进而去探索更深的奥秘;不满足于已会的解题方法和研究方法,而是不断开阔自己的思维境界。学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中小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十分关注一些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中小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情境与问题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必须将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谢东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参与[J].中学数学,2012.

[2]孙忆霞.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一次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毕业测查引发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2.

[3]魏世磊.情景引导探究教学:数学学科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0.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9

一、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的三种认识倾向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认识倾向。

1.学术性定位倾向

这种认识倾向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观点表述,但在办学实践中影响很大。其认识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由大学和高等院校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如果淡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不仅会背离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性追求,使该专业难以融入到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之中,同时也难以有效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降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结果只能是从根本上削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合法性。二是认为中小学教师素质问题,最根本的不是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问题,而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问题。在二者之中,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是根本,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特别是教育教学技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没必要主要依靠大学教育阶段习得。如果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业,那么这种专业是以其学科专业素养为根本支撑的,离开了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就丧失了基础与依据。

2.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和高等院校的任务有“治学”与“治术”之别。在我国,这一观点最早见于蔡元培的“大学止须文理科,以其钻研学理也。而其他医、农、法诸科,皆为应用起见,皆偏于术,可仿德国理、工、商高等学校之制,而谓之高等学校”[1]。沿袭这一观点,有当代研究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实行按专业培养人才,而专业分类有两套不同的标准,一种是基于学术性追求,以知识分类或学科分类为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等;另一种是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新闻专业、表演专业等,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显然只能归类职业分类体系,它是适应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而设置的专业”[2],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3.折衷的师范性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既不完全同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也不完全同意其职业性定位倾向,而主张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即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大学和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而专设的专业,这一专业虽与以往的师范类专业有所区别,但它仍不失明显的教师教育特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是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使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与小学教师的职业实践需要相结合,唯有师范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有属性,唯有师范性定位才能有效统一各种意见与分歧,使专业建设与办学实践不至于陷入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离。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内涵与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本文倾向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但依据并不是基于现代大学“治学”与“治术”之别的学校类型划分和专业分类方式,而是根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为,是否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认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性,是导致人们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上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以教师的学术水平为支撑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支撑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概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追求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养,达到教师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唯有大学方可完成此任。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实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动因所在。同样,我国在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层次,而是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囊括教师教育大学化内涵,追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以实现小学教师学术性专业素养和实践性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在强调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单纯以学术性取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与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而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虽强调了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但并未突出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实质上是承继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结合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事实,平衡学术性定位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一种折衷观点,看起来是两种观点兼顾,实际上则使自身丧失了核心理念支撑,模糊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根本价值追求。

2.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其核心在于强调以“职业性”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能力体现为一种职业能力,但这种职业能力不是一般的职业能力,而是一种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是一种概念性的统领,唯有以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为统领,才能概括教师专业化理念基本的内涵。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支撑,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无从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既需要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针对性的奠基和培养,也需要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确证与提高,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专业实践能力只需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的观点,是一种经验性的观点,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自发性能力生成观。

3.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的“高等”二字,包含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

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基于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文化背景的职业教育,是经过高等教育理念提升和实践支撑的职业教育。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当前西方教师教育观念之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正如美国的莱文报告所指出的:“把教育学院从象牙塔转变为以学校实践为重点的专业性职业学院。教育学院不应再继续像人文与科学学院那样强调学术性,而是应该像法学院、医学院那样面对自己是职业学院的现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实践领域。”[3]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目标不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也不是通过系统专业知识的持续研习而构建或完善某种学术体系,而是基于大学或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和资源优势,以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他们入职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奠定基础。其中,“高等”是背景(层次定位),“职业教育”是归类(类别定位),“专业实践能力”是根本(价值取向定位)。

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课程策略

本文以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专业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应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而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性课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无论怎么设计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还是制定怎样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回避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在重要性上更加突出,……我们需要在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并且重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4]

目前,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四大块内容。其中前三大块内容在小学教师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的背景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升。但是就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而言,这三大类课程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或处于隐含的状态,或者说,这三类课程的重点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要求有更为明确、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支撑。结合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新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中小学校和教研系统的合作与联系,创新临床实习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培养进入大学和高等院校序列,给大学和高等院校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以构建学生临床工作和教育教学实习的新体系。大学或高等院校承担小学教师培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如文化的滋养、学术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强化等,但离开基础教育学校的配合与支持,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大学和高等院校是难以确保教师培养的高质量。不论大学或高等院校给与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有这一切都应是指向实践的,因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实践,教师的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专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应该充分诠释大学“学历教育”的内涵,带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学”与“历”的生活,即“学在大学,历在实践”。为此,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应采用职业培养学院的模式,不仅仅把中小学校看做是教育实习的场所,而是与它们结成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教师教育的理念、培养方案在内的诸多问题,都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的意见、建议、认同与支持,以保证双方在共享大学或高等院校学术资源、感悟小学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中,互利共赢,使中小学校在临床实习课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方”“实习配合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以主体的责任感参与、协助和指导学生实习,以确保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真正参与和任务担当。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现行教研系统的作用。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大学和高等院校必须正视一种事实,即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研室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教研室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大学,传统的由大学与中小学校组成的“二元实习体系”是有缺陷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我们需要研究当今大学教师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生实习体系以及这种体系所需要的实习制度,这就是以学校、教研室和教师教育学院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学实习体系的重建问题”。[5]

2.引入教师教育实验性课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相对教育教学临床实习课程而言的,后者是将实习者置于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事件或现象之中而开展的直接教学活动,而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基于实验环境开展的“直接性的或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是指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加以简化的情境里,对教育事件或现象开展实验、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6]。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尽管存在研究上的争议,但是仍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参与者相信实验室实习的方法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学生逐渐相信除了教学实习之外,实验室活动较其他活动更有益”。[7]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类型主要有案例研究、咨询与访谈、示范教学、争议事件的讨论、游戏设计与演练、微格教学训练、微型课程、镜像课程、同学互教活动、反思性教学、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华南师范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对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于2005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课程与教学实验室”,并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8]。尽管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但是在当前我国师范生临床实习实效性低下的情况下,这类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更具有现实意义。

3.加强与教研系统的合作,开发“五课教研”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我国各级教研室系统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引领教师实践适应、专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模式,即“五课(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评课)教研法”,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我国在职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新任教师无论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什么教育,如果不遵循“五课”的规范与要求,都将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认为,“五课教研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可以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教师培养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五课教研法”一直没有得到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使得“五课教研法”长期停留在“草根”层面和经验性实践领域,缺乏更高层次研究的支撑。我们认为,构建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应以“五课教研法”为基础,通过对实践性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创建新的教师教育“学科实践性教研课程”,充实、丰富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同时利用大学或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五课教研法”的研究性支撑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传略(上)(1919)[C].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1.

[2]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3]王文岚.莱文报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风向标[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7).

[4][5]朱旭东.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9,(6).

[6][8]黄甫全.开发实验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J].教师发展研究,2009,(18).

小学教育的学位篇10

一、小学教育中心理咨询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

(一)功利性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咨询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以精英教育为目标,这是体制问题,一时间难以解决。功利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针对的群体是一小部分精英,大多数普通学生或是差生则被忽视,这些学生要么依靠家庭教育的依托完成学业,要么依靠自身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改变认识完成学业,而对于如何做到更好的问题,很多学生表现出茫然和无知。经验性问题不可回避的要引用心理咨询来解决。正确引导学生看待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贯穿于整个未成年阶段的各种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师正确的判断和引导,才能帮助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轨迹。

(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现有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多为半路出家。也就是教育专业是一个条件,本科是一个条件,然后就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全国等级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一培养模式对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扩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质量很难被认同。因此,学习结束能够真正承担心理咨询任务的专业人员还是非常匮乏。

(三)小学教育心理咨询资金投入过低

现在各个小学依照教育部规定已经配备有心理咨询辅导员,但心理咨询辅导员配备的数量和实际学生数非常悬殊,几个教师要完成大量的心理咨询工作显然难以胜任,而每所小学在心理咨询投入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少量的资金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然是杯水车薪。

(四)心理咨询辅导等同于科学学习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从个人来讲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幸福的生活,这是人本体现。但是,目前小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很难对不直接产生学习效益的心理咨询有足够重视,而真正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等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最近的新闻10岁的女学生摔打1岁的孩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心理问题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因此,小学生也需要健康的心理,逐步在社会成为一种共识。

(五)心理咨询相当于教育的支柱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高度,我们可以说是教育的支柱。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一步,在这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小学学校中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小学心理咨询是教育的根本支柱。

(六)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心理咨询是和学生一起发现个人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见,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一名学生梳理了自身的各种问题,找到了自己困惑的原因,并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努力完成了对于自己的重新定位,通过不断努力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一种动机明确,自信心充足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本身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实证分析

(一)调查依据

针对小学心理咨询开展状况以及学生满意度,我们设计相关联性问题请学生填写表格回答。问卷设计,依据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原则制定。力求通过问卷系统调查小学心理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度。问卷针对4到6年级(年龄9-12岁)小学生制定。调查问卷发放100份,男女生各占50份,统一发放统一回收,调查结束收回有效问卷98份。

(二)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参考附录《调查问卷》):

针对问题2:你知道心理咨询吗?有高达92%的学生回答知道。这说明小学心理咨询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是一个好的开端。

针对问题3:你去心理咨询的频率如何?我们发现有95%的学生基本不去做心理咨询。这说明我们小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到位。因为,学生知道心理咨询不等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只有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才是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

问题4你对心理咨询水平有何看法?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平均的统计结果反映出,小学心理咨询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

问题5您一般心理咨询的时段是?这一问题显示出,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需要是随时而迫切的。他们选择时段往往注重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小学规定时间。

问题6您选择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可多选)?学生倾向于学业的咨询占到大多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结果就断然说学生基本不存在其他问题。基于心理学复杂的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我们只能说:学生对其他问题的心理咨询意识还比较低,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各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7你认为心理咨询的内容有(可多选)?这一问题验证了问题6的结论,进一步说明在学生当中对于其他问题的心理咨询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8你每月利用心理咨询梳理自己问题的时间有多少?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咨询需求。

问题9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你不满意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发现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水平普遍存在一种不能解决自身问题的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依据统计显示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在针对心理咨询问题的认识方面,小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只是知道心理咨询的名词,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小学心理咨询资源。而针对心理咨询的水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质的飞跃,这需要一个漫长积累过程。针对小学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我们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师是有需求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心理咨询在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等于或大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小学真正人本文化的文化内涵。

三、小学教育中心理咨询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注重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咨询辅导

学生问题千奇百怪,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问题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教师咨询事例:一名学生由于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出现了轻度的抑郁,这名学生找到心理咨询老师,当老师了解了情况以后,在地上画出了两条相隔很远的线,要求学生从这一条线立定跳远到下一条线。很显然,即使是体育系的学生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无法完成。但是老师这个时候为了强调,刻意的疾言厉色的要求学生必须要跳过去,学生无奈的看看两条线,又看看老师,继续说自己无法完成。老师这个时候问学生:“你的问题和这两条线有什么区别?”学生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对于自身难以完成的目标设定太高了,一下子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我们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一位智慧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这位优秀的心理咨询教师是在小学给予充分重视心理咨询的前提下,完成了类似这样的很多工作,因此,小学对于心理咨询的重视,才有老师发挥能力的空间。

(二)注重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师培养

小学教育中需要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是那些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心理辅导老师,而不是临时学习的老师。这是因为,学生问题很有可能关系到一个人整个的人生,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