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43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需要充分开发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宝库,将其转化为推动“三化”的强大动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形象的表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从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这五大目标中,必须把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的程度与荣誉感和责任感意识的强度,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韩国建设新农村的成果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其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韩国的学者将其概括为: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勤奋、诚信、自助、合作的传统得以恢复,从而释放出自身的潜能。可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挖掘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紧迫性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综合国力,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国情的必然抉择。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因此,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6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37%,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分别占0.40%和1.5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4年,①在一些贫困地区,上述指标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12年以上。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3.47%,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到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推广员30~40名,我国仅有5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而且由于科技经费不足,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②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差,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仅占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要1年的时间,而在我国平均需要6年时间。我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转贴于

要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将能诱导6%~7%的农村人口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将把农业工资提高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③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直接与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宗旨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把方向和目标定位在面向农村,要立足地方经济结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围绕特色农业,将农技培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农民,服务农民,尤其是要面对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懂技术、有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能驾驭市场的营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使他们逐步成为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农民欢迎。教材是搞好培训的前提,教材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当地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特色编写,并融入一些实用、实际、实效的系统技术知识,突出实用技术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劳动者,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差异较大,且易受农时季节的影响而中断学习,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可组织教师巡回讲、集中办班课堂讲、实用技术现场讲、多媒体教学辅助讲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纳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开展“短、平、快”,“宽、适、活”的实用技术培训“短”即每次集中的时间短;“平”即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水平;“快”即见效快;“宽”即专业覆盖面要宽,基础要宽;“适”即充分考虑适应面;“活”即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与衡量学生的标准要灵活。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要使学习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农民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从而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广泛的生源与发展空间。

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办学特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优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多渠道引入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意见》提出的四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即首先,依托普通院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其次,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开拓专业新领域,拓宽专业口径,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再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最后,可从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

注释: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黄育云,熊高仲,张继华.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③苏燕羽,曲云.解决“三农”问题的教育透视[J].中国冶金教育,2005,(3).

参考文献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黄育云,于炳诚.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2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要使农民具有不断增收的能力,前提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这块主阵地。目前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低下,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只有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出适应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切实抓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此外,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业技能,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只好呆在农村,靠天吃饭。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现在,国家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输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一些地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早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中,有一大批带着外出务工所得的资金、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回乡创办企业,带活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改变了一部分

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各级领导、办学单位和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存在错误的认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力,接受职业教育不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各级领导,特别是大多数县、乡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大多数农民是现实的,他们耕作的方式,主要靠人力、天力、蓄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代又一代传送,使他们认识不到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农民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跳龙门、有出息,走普高——大学——城市就业的路子,想办法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的孩子,则让他们外出打工挣钱,不愿让他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对于经费不足的办学单位来说,他们把举办学校职业教育当作创收和有效途径,既可弥补经费不足,又可为职工谋取福利,乱办班、乱收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中,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农职院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设计,而农村的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教师和实践场地,但大多数县、乡没有培训机构;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但没有自己的教学机构,也没有实践场地和师资,呈现出资源分散的特点。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初、中、高三级职教很难真正衔接,特别是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尚未真正结合;农科教统筹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无人过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不适应。

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在社会普遍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农职院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和理论课成为教学重点,技能培训退居次要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重视,转变观念,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当作政府的重要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依法治教,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分级办学,从根本上改变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创新政策,改变输血投入(扶贫投入等)为造血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等),打破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治贫先治愚”,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发行教育债券、等,开辟多元筹资渠道。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农”的战略观念,切实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把“科教兴农”的基础工作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协调,统筹安排,齐抓共管。

(二)统筹安排,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大量急需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资和农村中学校舍都有潜力可挖,有的现在就可以利用,有的对教师稍加培训,即可适应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要求,设备也不需要大量购置,在较短时间内便可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地方可以通过调整合并,腾出部分学校专门用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场所。另外,随着各地中小学撤并,原有的校舍也可以作为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基地。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扩大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方式和覆盖面。这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素质新农村建设吉林地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发达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支撑,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的低素质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率。而目前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缺乏转移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从而影响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就业层次,也影响到其收入水平和转移的稳定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通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其经济基础。据有关统计资料,吉林地区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文化程度占9%;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初中文化程度占48.6%,高中文化程度占18%,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11.6%。劳动力转移情况也不乐观(表)。

(资料来源:吉林市农委,2007)

由此不难看出,吉林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还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关键问题。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体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特别是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是脱贫、发展的最佳捷径。先进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投资的企业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都需要大量的一线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宣传《职业教育法》,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落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二、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吉林地区管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部门很多,各部门之间常常出现交叉、管理混乱,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完善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市农业机械化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以县乡村农村职业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整体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广大乡村干部、专业人员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2.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开拓农村公、私立教育并存的道路

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并提倡振兴农村教育的公民捐资助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市场化,逐步放开市场、放松管制,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办职业教育主要应面向在家务农的农民,把适合于本地区的农业新技术及时传播和推广。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办班,以短期培训为主,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农业新技术,及时致富。也可以请农民中的致富能手、农业科技能手对农民进行帮带。如神内中国吉林农业研修中心,是由日本神内良一先生出资,由原吉林省农校负责培训农民农业技术的机构。几年来先后培训了300名左右学员,培训后负责无息贷款,并且跟踪指导,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3.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

以农技组织为依托,全面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如2004年底,吉林市供销社系统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共牵头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协会659个,拥有会员3.2万个,带动农户15.8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7.7亿元。各类农村专业协会的创建,将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

4.依托各种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一系列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成功转移。

四、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是一项重要的“绿箱”政策。所以,各级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完善培训条件,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积极试行“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五、健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体系

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以需求定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

六、深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革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岗位培训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产教结合。

参考文献:

[1]黄龙威:关于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职校;电子电工;实训;信息教育;整合

电工电子类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呼唤中等职业教育中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模式改革,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早已提供了满足这个需求的条件。但是,在我们农村职校,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却只刚刚开始。

1农村职校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教学改革是多年的老话题,普通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成果,但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严重滞后的教材或是自己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摸索着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教育实践,而且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陈旧的普通教育的观念还在职业教育中存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在中职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其弊端远胜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专业实训课的教学,许多老师向学生传授过多的专业技能知识而缺少专业技能本身的训练,把专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知识等同起来,学生只是掌握了专业技能知识,根本不能进行专业的实际操作。

笔者认为导致电子电工实训课不利的教学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1教学理念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掌握了专业技能知识,到实际岗位中动手自然就会。这是对专业实训教学的一种错误解读,技能操作是我们的一种身体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才能形成。

1.2缺少实训基地。我们农村职校的硬件跟不上,校内的实训基地欠缺,教师无法在校内实现真正的现场教学。破天荒谈来了一个校企合作项目却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很难产生实际的合作行为。

1.3资源未能整合。实训教师未能按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2电子电工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和eDa技术的应用给农村职校电子电工实训课注入了活力。两者与电子电工实训课的有效整合能解决农村职校电子电工实训课教学中的不少问题。

2.1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电子电工实训课的教学。在课堂内外,采用多媒体设备构建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是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实训课结合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的优势,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与一体,将学生融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扩展思维空间,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事物的难度。

网络出现,丰富了教学和学习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在网络上完全可以实现视频直播或教学视频的点播,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学习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讲授内容;将相关教学资源存放在校园网的资源库内,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学习;因特网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2eDa技术在电子电工实训课教学中应用。

2.2.1仿真软件与电子电工实训课教学的整合,从实验教学的角度看,许多中职生由于实验室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要求;另外考虑到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我校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引入了multisim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虚拟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品种齐全的电子电工工作平台,一方面克服了实验室在元器件品种、规格、数量上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验证、设计、测试、纠错、创新等不同形式来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经验;安徽无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只有农民富裕,国家才能走向富强。如何引导农民走出贫困,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使我国认识到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职业培训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指导青年农民掌握必要的技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1]。农村职业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职业学校的普及使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而且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无为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无为县农广校建校29年来,始终坚持“3个面向,4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广播、电话、互联网资源,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村职业教育稳固发展。“六五”、“七五”期间,主要承担乡镇机关干部、农业系统未具备高中、中专学历干部职工的学历教育任务;“八五”、“九五”期间,主要完成农村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中专学历教育任务;“十五”以来,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转岗教育任务,并组织和参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多年来共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干部4000多人,大学专科1500多人,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达2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800多人,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500人,合作社社员200人。实践证明,其中一大批学员已经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栋梁之才,为发展无为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2.1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今后10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农业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自身优势,坚持以培养农业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主[2],兼顾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多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所需其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着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作贡献。

2.2抓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多种经营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市场竞争中懂行情、会经营、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民营企业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能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这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民营、企业职工和农副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并根据骨干人才的数量和知识技能结构,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认真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农民文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联系[3],努力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经营和管理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农村、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成为促进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优势,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加快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力求做到引进一批项目、培养一批骨干、致富一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特别重视实验实习和生产基地建设,并通过强化生产基地的专业建设带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农村职业学校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功能,也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对学员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凭借学校的优势,围绕农民道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法制建设等,组织师生参与社区、行政村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科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质量第一”的原则,实现职业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岗位技能与文化素质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管理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队伍,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经纪人和信息、营销、科技、生产等产业方向的骨干。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增强待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能力。

2.3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央、省委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几年发出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文件,也都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作出了重大部署。

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仍在农村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各级财政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存在重工轻农、重产轻教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农民普遍欢迎培训,渴求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受训地点是在本乡本村,读的是“田间学校”,期盼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接受“面对面”的授课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4-5]。尤其是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量很大。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同时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要加强技能和就业指导法律法规等培训,加快他们的转移率和适应能力,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面向实际,时刻了解农村的迫切需要,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使他们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致富骨干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势

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善于预测农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保持学员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的紧密联系,以便随着实际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招收农业大户、农业企业人员到农广校学习,受教育的劳动者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带头、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招收乡村干部到农广校学习,通过对已是乡村干部的优秀人员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业务知识,提高其农业技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乡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是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壮大村级经济的需要。这些基层干部可以更好地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直接组织者和带头人。

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阳光工程”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其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6-7]。

无为县农广校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所获成效明显,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更是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拥有教育、科技、人才、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其在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成功的经验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8]。同时,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学校的师资队伍、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朱亚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3):80-82.

[2]吴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粗浅认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0(3):34-35.

[3]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82-83.

[4]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7(5):151-152.

[5]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6]胡建利.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j].文艺生活,2009(5):90,94.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向;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

收稿日期:2006―04―30

作者简介:1.肖之进(1980-),男,汉族,安徽金寨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

2.陈霞(1980-),女,汉族,安徽巢湖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3.黄朝志(1976-),男,汉族,安徽金寨人,果子园中学语文教师。

造就新型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以及建设新型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下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亦包含“新农民”、“新农业”的目标。在谈论大学建设的时候,原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此窃妄自仿照说“所谓新农村者,非谓有新楼房之谓也,有新农民之谓也。”我们认为“新农民”的养成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而培养“新农民”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向亦在“三个面向”,即“面向新农民、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

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题中之意自然包括和谐的新农村社会的构建。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5年多方已经进行了广泛探索和讨论,与和谐社会相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今天大家所关注的一大热点。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避免对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自身和谐的讨论,其中人与人的和谐与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新农村”的建设的核心依然是人的和谐问题。鉴于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新农民”是发展“新农业”的先锋力量,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解决众所关注的“三农”问题,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有序、稳定、快速发展。

如何养成“新农民”?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其途径之一,但这只是基础教育,只能达到“小成”。农业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作用只能是基础性的;农村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总是跳过“高考龙门”而走向城市;农民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总是不够的。要使农村居民达到“大成”,除基础教育之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将承担这一难以旁贷的历史重任。我国目前独具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重原因,在短时间内恐怕还难以消解,因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时期,应该点燃“农村居民”发展自己、追求幸福生活与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观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当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即新的“三个面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历史性定位是发展多样化教育、拓展农村教育的生存空间、发挥教育功能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及社会诸多问题的当然选择。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且“邂逅”农民占人口多数的特殊国情的历史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尤其重要。

1.面向“新农民”

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开篇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说明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德中的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从中考或高考线撤下的大批农村学子提供另一种优质教育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其无可旁贷的职责,可谓之另一种“大学之道”,另一种“新民”。

对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职业教育或技术养成的教育,它不能以培养短平快的技术“才”人为鹄的,培养工具人是已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或所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1906)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他又说,人的能力有内外之分,一是“身体之能力”,一是“精神之能力”。原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所进行的各种职业培训,我们暂且可以把它说成是身体能力的加强,而对“精神之能力”的养成或陶冶的作用甚微,这种教育疑乎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为从中考或高考线撤下的农村学子,一般都在十五岁以上,按照古代的标准,大概可以入“大学”了。依孔子所说为学之道或“成人之道”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是人的共同行为,而必须化为个人各不相同的德性。德性则必有情在,于是有人与人的同情,此即孔子之所谓仁。艺则包括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在现代看来,技术也属之。儒家先贤历来重视艺与道统一,“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是其不懈追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即“新农民”,也应该重视这一传统教育思想,倘若新世纪的“新农民”能够在生活中不但“依于仁”,还能“游于艺”,可以想象未来的新农村将是何等景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作新民”,可理解为振作自新之民,亦可理解为使民振作自新成为“新”民。关于“至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卷首指出在人的实践中,所追求之物一般有两类:其一,是作为手段为人所欲求的;其二,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且其他目的都是向着它以之为中心的。这种因其自身而被欲求且成为其他目的之中心的目的就是善,是最高的善。他接着指出,这种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鹄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新农民”,帮助“新农民”追求或创造幸福生活是其重要使命之一。

新农民不止是外表新,去“布衣”而着西装革履,更重要的在于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农村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人的因素即“新农民”是其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向“新农民”,培养“自强不息”的新人,乃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当然选择。

2.面向“新农业”

未来农村是现代化的农村,未来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农村教育,尤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为农村培养具有适合农业发展、能促进农业的现代转型、甚至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新农民”。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多方面多层次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县情设置多样化专业,面向本地的农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唯如此,才能培养所谓“用得上,留得住”的适合人才,真正能够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如此才能实施科技兴农,走“农、科、教相结合”之路;才有面向农业的专业技术发展,才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才能“拿下”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发展。

在农业从业人口将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面向“新农业”的一批批人才,将成为新型“农民”,或称之“农业工作者”,成为落后地区教育“赶超”战略的先锋,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发展未来农业的主力军。如是,也将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面向“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有其独得的内涵,新农村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了要挖掘农村求发展的欲望,展现其追求上进的勃勃生机,铸成和谐、健康、有序、进取的社会风尚。这正是党和政府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之一。

早在1983年9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作《小城镇大问题》的报告,开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先河。他认为,中国发展的方向在农村,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出路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新农村”建设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向“新农村”,就是其目标定向上,要以为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新农村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的共同点是发展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农业所生产的大量农产品需要再加工,或成品或半成品,农村也有发展工业的强烈需求,农产品的加工也是“产供销”结合的重要一环。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工人,稀缺的是技术工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运用自身优势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广大农村落后面貌之一是危房、旧房众多,在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快速致富、节余资金充足的同时,建房基本是广大农村居民的首要选择,只要去农村一瞥就能感受到其建房的热情,而且在相对长的时期内不会消退。鉴于建筑人才的稀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亦当助其一臂之力,是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行动。

新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居民有着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着消费更多他人服务的需求,这给本来就具有广阔生存空间的第三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要义之一。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因其门类庞多,复杂多样,包括交通运输、餐饮、存储、销售、维修等等,最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驻,寻找或创造就业机会。

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对农村适宜教育对象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之掌握一技之长或综合技能,增强其在新社会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这无异于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造血”功能,为“新农村”的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活力与保障。此举,既有利于改造农村下一代,使其不再子承父业成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传统农民,又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乃是取得双赢的行为。

综上,建设“新农村”之和谐社会,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不可少,其发展做好“三个面向”,是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不二选择。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唯有面向“新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精神的新开展与技术素质的提升,才能发展现代“新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有面向“新农业”,才能使农业的现代转型落到实处,使传统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为“新农村”的稳步发展提高持续的支持;唯有面向“新农村”,才能减少农业发展的人口压力,才能为农村居民享受生活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鹄的,归根结底仍是为了“新农民”。

参考文献:

〔1〕国风,魏晓东.历史的壮举――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发展策略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教育,尤其是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功能

1.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开发,即优先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0.13%,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高达76.4%[2]。如何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不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普通知识、技能的传授,形成一般性人力资本,更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的、高效的。当前,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和培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指导为手段,不断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拓宽新型农民的就业渠道。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富民举措的推进,并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的困难。只有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能开发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正确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并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3.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很多农民在农闲之时往往无所事事,于是封建迷信风、打牌风、大操大办风屡见不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最后,引导农民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轻职教”观念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上职校是无奈的选择,所以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世俗偏见使学生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望而却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水平低且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了就业与创业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农民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一些学校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其实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可以很快学到相关的知识,使之应用到农田的管理和经营中[3]。学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过渡。

3.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主要瓶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可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4]。

4.师资匮乏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中真正懂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素质也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应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管理与经营。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对高等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部分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产业、行业变更带来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初、中、高相互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2.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首先,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其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突破国家统编教材的束缚,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删减过时的内容和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适当增加市场经济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

3.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不仅要加大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省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也应该逐步加大[5]。其次,应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建立起家庭、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最后,我国专门促进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少,且大多数法规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这些均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应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和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应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建立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职校任专、兼职教师。要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给他们创造“充电”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灵芝.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支撑[J].江西教育科学,2006,(12).

[2]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3]王君丽.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7).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

1当前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

1.1农村教育现状

(1)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中国的教育经费仅占世界教育经费总和的百分之一。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0年达到4%”。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不仅没有达到4%,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4%目标的实现时间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2.82%非但没有逐年提高反而每况愈下。世界平均水平为5.2%,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近年仍徘徊在3%左右,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连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及。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为9亿多,占全国人口的70%,但农村学校无论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都远低于城市,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要比城市少60%至80%。

(2)农民受教育程度严重偏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和有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①农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在我国农村4.8亿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占45.4%;初中1.13亿人,占24.76%;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占0.73%;大专以上仅36万人,占0.08%。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据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本行业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是农业部门的24倍。在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在我国,每万亩耕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中仅有0.16个科技推广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时间。这充分说明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和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与承担的教育培训任务不相适应。面向农民进行培训的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成人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学、职业中学等的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6%。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仅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1.4%。这些经费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城镇居民的职业教育,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职业培训向城市倾斜,就业培训城乡不平等。培训机构大部分设在地市,缺乏贴近农村的县级培训机构,不利于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各地用于免费就业服务和培训的经费农民工基本无法享受。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其中培训任务较重的企业的提取比例可以达到2.5%。但据调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虽然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

(2)专业设置失衡。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观念,选一个好专业,毕业后好就业,或者分配到一个好单位。于是一些热门专业、新型前沿专业就成为“热门货”,而传统的老专业,特别是与“农”字有关的专业则门前冷落。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平衡的措施,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增强新型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对热门专业、新型前沿专业不遗余力进行开发和包装,而对一些传统的老专业、与“农”字有关的专业大肆裁减,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水产、养殖、农作物的栽培、食品加工、园林园艺等专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各学校在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上考虑过多,一哄而上,好的专业你有我也有,不俏的专业你不开我更不开,最终导致许多学校工科不是工科,文科不是文科,专业设置与其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大相径庭。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被忽视,专业设置严重失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持和实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就必须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从家庭式小农经济到规模经济、从传统农业到特色种植、从农产品粗加工到深加工、从零乱建设到有序规划、从剩余劳动力无序用工到有序转移就业等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专业技术和科技支持。任何一项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技能的普及都必须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基础之上,只有农民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他困难都是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所以,在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众多问题中,要将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关键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接受过职业教育者的3倍。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否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农业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对农民整体的素质的提高,造就和培养农村具有“造血功能”的各行各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户。当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到新的较高的水平的时候,他们的观念、思维、技能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将持续长久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繁荣和发展。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对接

3.1提高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是为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引导农村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择业观、就业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也是走向事业成功的高速路,同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转贴于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是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要通过大量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绿色证书制度”等落实,激发农村劳动者对技术教育的需求,繁荣地方经济。

3.2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1)要做好农村初级培训工作,发挥农村职校作用,对广大农民在养殖种植、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方面进行适用技能培训;(2)要办好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工作。优化整合职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合理分流农村中学毕业生,培养农村一般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3)要办好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服务农村一线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要通过三级职业教育网络,覆盖农村各类受教育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确保服务新农村建设。

3.3改革办学形式,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转变“重工轻农”观念,与新农村建设对接,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专业人才输送基地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抓。(1)要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深刻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2)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用人单位联系,搞好联合办学,订单教育;走城乡联办,校企联办的办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3)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根据农村特点实行全日制、业余,函授相结合,逐步推行学分制。做到长短班结合,量体裁衣。取消职业教育的年龄限制,拓宽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人员的培训参与机会。(4)做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工作,建立职教、成教和普教的立交桥,谋求高中阶段的整体发展。允许普通高中文化成绩滞后的学生转入职业高中学习,或升学深造,或上岗就业。(5)规范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实际调整好专业设置,确保所学专业能服务地方建设,确保参学人员能够学有所成,带动一片,示范一方,从而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彭京宜,傅治平,刘剑波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许旭.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3]马大林.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2).

[4]黄龙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

[5]庞守兴.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滑坡探源[J].职业技术教育,1999,(13).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9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革

一、保障性政策法规的发展

(1)重组保障期(1979-1990)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期。虽然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很少制定和颁布与农村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却确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完善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在这一段时期里,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1983年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5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相应为数不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解读,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保障,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所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功试验,当然也是为了自身发展变革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和保障。

(2)改革稳固期(1990-200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三农”问题被中央政府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农村职业教育也被广泛关注,所以在十年里,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的非常多,特别是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及国家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文件涵盖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法律层面上得到的第一份法律保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依据。随后又出台了多个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文件,有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段时期里,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2年制定执行的《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1993年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下发的《国家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意见》、1999年出台的《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飞速发展期(2002-2014)

进入2l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在其带动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得以全面的颁布和实施。在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更是将农村职业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以上两个政策文件进行了详解和补充,这三个文件的颁发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和发展框架的形成。除了上述的政策文件以外,还包括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特征

(1)增加办学形式,实现规模的增大

在1983年,我国中共中央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省及直辖市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科学发展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各类职业学校在数量上的增加。争取到1990年的时候,在学生的人数上实现高于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认真贯彻普九的政策,同时在课程中增加劳动技能课的比重,甚至可以进行职业教育的前移,在初中阶段就可试办职业中学。同时不能忽略没有实现升学的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技能讲座、培训等,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的目的,就是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农村受教育人员得到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模式。在1991年,农村职业教育承担起了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推广的任务。中央政府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特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基层县、乡、村政府积极办好一条龙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形成连贯的、科学的系统性工作模式。此外,由于我国的种种社会和政治原因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不足和素质落后的现象,国家针对这种情况,特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实现了教育系统的优化,同时在农村中学的教育课程中,增大了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规模上的发展进步。

(2)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改革和发展的资金不足,同时在法律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所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为了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1996年,我国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采取收取学费、国家贷款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资金,实现了教育经费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由于在十年中,教育事业停滞,教师队伍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特在1983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农村教师结构和工资培训等提出相关的规定。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专任教师的使用上,可以聘请或选调相关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或者兼职培训师,甚至还可以在当地农村选择符合相应技术要求的农民承担教学工作。普通高等院校和专业的高职中专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农村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选调优秀的毕业生到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工作。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可以在当地选择优秀人才,送到符合专业要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以后回到当地职业教育机构担任教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任用上可以采取外聘、培养、留校、引进等多种形式,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拥有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3)提高劳动就业率,激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活力

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农村劳动人口就业率的提高。所以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的激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活力,实现办学规模和人数的增加。国务院在1980年下发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其中要求各地方机构在引进人员时,要优先考虑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在1985年下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原则,要通过前期的培训后,才能参加工作实现就业。1987年,国家规定如果农民拥有某一项技术,可以通过考试获得该技术的资格证,凭此资格可以在一系列的政策中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有效的鼓励了农村人口去职业教育只够学习技术。在1990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试点进行农民可以考取职业技术证书的工作,并且进行十年计划,以期实现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岗位都可以考取资格证书。之后三年的时间,农民考取资格证书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截止1993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农民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试点工作,领取资格证的人数达到了六万多。到1999年,农民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被写进了《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标志着其拥有了合法的身份,有了法律的保障。

三、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反思

(1)执行力度不够

法律的顺利贯彻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细则等进行支持,我国支持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制度基本完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即法律条款落实过程中欠缺相应的制度保障,难以保证法律条款不折扣的贯彻落实。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落实中,由于其主体的相对弱势,也导致政策贯彻中涉及的政府部门存在一定的“短视。现象,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达到预期所设想的目标。

(2)城乡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割裂

我国“二元职业教育发展结构”是由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的,形成了即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离不开城市的支持,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中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较少。这就导致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仍存在诸多不协调和失衡之处,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1)提高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实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使所有农村劳动力都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的素质和经济水平提高了,那么我国的整体实力才会增强,所以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具体来说,首先因为教育本身就属于公益性项目,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负起相应的主要责任;其次,因为在现今社会农民的社会地位低,所以针对农民的教育也相应的得不到重视,所以应该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和有效措施,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再次,为了有效改变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着教育投入低的问题,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资金的充足,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各方面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2)教育管理制度要完善合理

在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中之所以还有着很多的不足和缺点,归根结底是由体制引起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能够使办学的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应该充分调动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规划和安排好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根据市场化的原则,遵照市场的需求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在管理主体方面上移,政令畅通,以期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规划;--是要对管理体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变革,以期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在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支持的前提下,实现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陕西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68-03

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陕西是个农业大省,在全省3700多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70%以上,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西部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而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因此,对新时期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使陕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的界定

教育需求从需求主体来说,可分为社会的需求、生产或社会单位(以厂商为代表)的需求、个人或家庭的需求。[1]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家庭或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直接相关,其需求大小同时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消费需求状况。因此,教育的消费需求主要是指个人需求。

基于以上,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做如下界定: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是指农村家庭或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职业技术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职业教育有消费能力的需要。

二、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1.数据来源。为了获得陕西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信息,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对当前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进行了调查。[3]调查对象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下简称“农耕者”)、外出务工的农民(以下简称“外出打工者”)和面临职业选择的农村初高中学生(以下简称“在读学生”)。其中农耕者是最主要的调查对象,在问题设计和调查规模上相对最多。调查共访问农耕者800人,经过审核筛选获得有效问卷645份。外出打工者作为农村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查的主要对象。调查共访问外出打工者600人,经过审核筛选获得有效问卷498份。初高中在读学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需求和选择意愿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调查共发放初高中在读学生调查问卷6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66份。

2.陕西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现状与特征。调查表明,陕西省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但不同消费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①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农耕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和初高中在校学生都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很大的需求热情,其中外出打工者尤为突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比例达到了93.6%,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外出打工者不需要职业技能学习或培训。但在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不同农村消费群体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征。

从需要学习的职业技术看,农耕者对农业生产技术需求比例较高,占其全部职业技术需求的83.9%,外出打工者和初高中学生则以非农技术需求为主,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其非农技术需求比例高达96.2%。由此看来,在读农民子弟大多存在轻农的消极思想,多数人希望通过学习各种非农技术,提高收入,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从乐于接受的职业培训方式看,上门技术指导最受农耕者青睐,这与农耕者的生产特点密切相关;外出打工者大多选择了短期培训的方式学习职业技能,因为短期培训时间短,见效快,学习费用也相对较少;在读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则是正规的职业学校学习。在被访的在读学生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希望通过正规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在将来就业时谋求一份好的工作。

三、抑制陕西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消费需求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职业教育经历、个人培训收益等;社会因素包括培训渠道是否畅通、现实生产的技术含量高低、培训服务是否周到、培训资源是否充分、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以及宣传引导是否到位等。在以上因素中,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培训资源、培训收益以及社会职业教育观念等对陕西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

1.文化程度与个人收入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调查涉及个体特征的问题共7项,包括被调查者所在区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营类型、职业教育经历、个人收入等,其中文化程度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影响显著,个人收入对外出打工者职业教育需求影响显著。

文化程度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耕者,思维活跃,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改变生存状态,提高收入的欲望强烈,从而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很高的需求热情;二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耕者,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更大幅度地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和生产收益,并最终改善家庭的经济环境。

收入是影响外出打工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调查显示,目前陕西省外出打工人员的月收入大都在2000元以下,其中约有1/3的人工资在1000元以下。减去必须的生活开支,剩余部分根本无法支付培训费用。在未接受职业教育的被调查外出打工者中,有51.2%的人是因为无法支付所需费用而没有接受培训。因此,尽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却十分有限。

2.培训资源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培训资源是指直接支持培训活动的各种资源,如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等。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各种培训资源满意程度越高,其对职业教育的未来需求也越大。其中对职业教育机构培训资源非常满意的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的未来需求比例达到了100%。由此可见,社会所提供的农村职业培训资源越优质,培训效果越好,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越大。

3.培训收益对农耕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培训收益可以用培训对耕作的有用程度和对农耕者子女能力的提升来反映。调查表明,随着职业培训对农耕的有用程度的增强,农耕者的直接职业教育需求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依关联性,同时,职业培训对其子女能力提高程度越大,农耕者对子女的职业教育需求也越强烈,而且需求程度明显高于自身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理性的,在做出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总是以趋利避害原则考虑职业教育投入,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当收益大于投入时,就会决定接受职业教育。

4.认识偏见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务农不需要什么技术。调查发现,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在一些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认为自己搞了一辈子农业,根本不需要学习技术。二是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即便学出来也没有什么出息。当问及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时,有1.6%的人认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很不好,14.9%的人认为不好,56.4%的人认为一般,以上累计达到了72.9%,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看好职业教育。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农耕者对职业教育的直接需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对子女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陕西农村职业教育潜在需求很大,但要使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关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调查中,约有15.15%的被调查者表示因为文化基础差而没有学习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具体可通过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组织扫盲班、夜校班等对农村居民进行文化补习。同时也应提高农村小学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从源头上杜绝新生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的增加。

2.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调查表明,目前陕西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职业技能学习愿望的实现。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必须考虑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具体可分为两步走,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对农村职业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第二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范围,并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免费教育。

3.转变农村居民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观念决定着行为,要使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培训,首先要纠正其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一是加强舆论宣传。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社区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墙体等载体,宣传各级政府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实际意义,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把职业技能学习迅速致富的先进经验编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如小品、快板等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提高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

4.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调查表明,培训机会缺乏,培训内容不能满足需要是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对全省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科协、共青团、妇联等诸多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明确各自的培训目标和工作任务,确保培训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到位。二是在巩固政府性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有序、规范地发展各类学校性、民间性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参与机制,从而使大部分农民都有机会接受自己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5.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除了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查表明,陕西省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防止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如鼓励优秀教师下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聘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师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而实践性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备的教学实训基地。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除此之外,还可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实用技术内容与学生家庭致富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农户家庭建微型实验基地,相互补充,使农村居民真正掌握实用技术。

6.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使农民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唤起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效果需要教育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就教育机构而言,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农民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深入农村实际,及时敏锐地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从陕西的实际情况看,旅游、林果栽培、农机应用等都是非常需要的专业。二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即,培训不能搞形式、走过程,要包学包会,甚至可以考虑等受培训者取得收益后再收取费用。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督导和评估,即通过立法、资助、评估、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实施对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宏观监控,评价结果还应与经费投入、优惠政策等挂钩,确保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

注释:

①表1中百分比为每个类别调查者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