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51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动漫专业人才原创能力培育教学改革

动漫专业人才原创能力是指动漫市场策划运作、编创故事、编剧、导演、形象设计、场景设计、连环漫画创作、配音配乐创作等创造性能力。

随着动漫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我国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培养的人才仍以动漫制作技术为主,并没有实施原创能力培育,其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动漫企业的要求,影响着我国动漫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动漫专业人才,一定要千方百计在原创能力培养上下工夫,探索构建我国动漫专业人才原创能力培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催生一批批国内外动漫市场需要的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这对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原创人才培养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推广价值。

一、高职动漫专业人才缺乏原创能力培育的现状

高职动漫专业人才缺乏原创能力培育,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和未对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整合两个方面,具体现状是:

(一)缺乏对原创能力培育的认识

动漫最重原创,原创最重创意,动漫专业各环节人才培养,都应当把创意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但许多高职院校总认为原创能力是由普通高校研究生层次教育培养的,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只能是技术人才培养。实际上,我国不缺动漫制作人才,好莱坞许多动画大片部分制作工序是在中国完成的。优秀的动画片最主要的是创意好的故事和情节,离开丰富的创意,只靠技术加工技能是难以制作出优秀动画片的。大量优秀作品表明,原创能力并不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制作技术人才多并不意味着会有丰富的创意,创意能力在专门训练引导和反复实践中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而许多高职的动漫人才培养,将原创能力培养视做高不可攀,甚至不做任何尝试,依然只重视制作技术的掌握,不安排创意能力的学习、实训和实践教学活动。

(二)忽视文化资源的学习、开发和利用

动漫业的产品是创意者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创造并赋予新的展示的结果。当前从全球看,知识经济的发展,其主导驱动要素,正在由“知识”向“文化”演进。动漫作品的创意,更多的不是来自科技,而是来自文化。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构成了动漫作品的新奇特征和无穷魅力。文化资源具有无偿占用性,自己的文化资源不去发掘利用,别人就会发掘利用。如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就是利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加上好莱坞的高新技术和完善的运营机制,使两部动画大片大获成功。因此,创意经济类人才除了要有熟练的艺术设计等技术技能和制作能力,更要有对文化资源的发掘、转化和利用能力。而当前高职动漫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发掘利用能力培养,包括文化精神、先进文化、文化元素及文化传播与接受模式等内容的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的人才不知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学习、发掘与整合,因此不为企业和市场所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构成了改革障碍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现有的文化基础课缺乏创造教育内容而不能满足原创能力培育需要,但受传统观念与习惯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未作改进,仍按部就班地套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块,没有实施原创能力培育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修养和创意能力培育;二是培养原创能力要开设新课程,但一些高职院校受学科体系影响较深,使这些新课程因不能与学科对应,使师资、教材没有着落;三是认为高职只是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人文素质和创意能力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从根本上拒绝了高职学生原创能力培育。

(四)不重视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

由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长期缺乏创造创新教育,造成这方面师资、教材、教法的匮乏。许多院校面对原创能力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却并没有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去重组教学资源。

1.未整合出新的师资、教材和教法。如对原创能力训练与实践、文化资源利用与转化、故事创作技巧等重要课程缺乏师资与教材的状况,没有在教学管理上及时建立制度和机制,鼓励并组织教职工积极整合出新师资、新内容和新教法来,去满足原创能力培育的需要。

2.未按动漫产业链培养人才。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的人才,从事不同工作,发挥着不同作用,却都需要创意,创造不同的价值,不能认为原创仅在产业链的高端。但一些高职院校动漫产业类人才培养,从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看,只重视制作环节人才的培养,没有给予动漫产业链中各环节人才培养的兼顾与协调,缺乏对内容、中介、经营、管理等产业链专业人才培养,影响着动漫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备、延伸与提升。

二、高职院校培育原创能力的条件分析

(一)高职培育缺乏原创能力培育的问题成因

以上问题的成因,从根本上讲,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忽视创造创新教育所致。当前主要问题是大多动漫企业、高职院校缺乏原创能力培育所需的师资与教材,这也说明要实施原创能力培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职院校培育原创能力的优势

与普通高等教育比,高职院校在培养动漫人才原创能力方面应先行一步,走在前头。这是因为高职教育在培育原创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1.生源优势。高职教育属就业前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就业而不是为了升学。因此,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比,受升学考试形成的应试思维而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弊端较小,且年龄也较轻。这些特点是原创能力培育的相对优势。若从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原创能力,培养效果会更好。

2.实践教学优势。原创能力培育离不开实践沃土。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其基本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比,高职教育重实践、重动手能力培养,为原创能力培育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条件。

3.教学改革优势。多年来,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属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最大,效果更好。因此,高职院校有更多的改革经验,对改革的深化有更强的承受力。

三、高职动漫人才原创能力培育的途径

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原创能力培育,要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以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具体有:

(一)制定原创能力培育的目标规划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制定实施以下目标规划:(1)构建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和实施高职动漫人才原创能力培养体系,包括新的教学内容与新的教学方法,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在3~5年内取得明显实效。(2)培养师资。为培养出一支能实施培养原创能力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制定较详尽的目标规划。这些师资能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原创实践活动。尽快培养出几名能实施原创能力培育的骨干教师。(3)快出“高徒”。在未来3~5年内,能培育出几位有出色的原创能力表现的学生,其作品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可或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4)建好培养基地。构建适合我国高职动漫人才原创能力培育、校企合作、内容与方法形成体系的原创人才培养基地。

(二)更新教学内容

应研发出简明实用、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培养原创能力的教学内容,形成新教材、新课程。主要有:(1)原创能力训练。包括创造性思维训练、水平思考训练、创新人格修养锻炼、创新社会技能训练等内容。(2)人文素质培育。不是人文知识认知,而是人文精神的研讨领会与讲求体验,产生对生活热爱及高尚情操追求的情感,进而融入作品创作中去。主要是从文、史、哲、艺方面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思考与修养实践。(3)故事编创技巧与实践。对故事编织技巧、剧情结构、编剧、立意设计、角色个性、表现特征、剧情发展脉络、剧情发展创意、信息技术与剧情内容整合、新奇巧效果的创造技巧等进行学习与实践。(4)创意设计。包括角色个性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及场景氛围设计。对这些新内容,许多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并未开设或建设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对这些内容可采取校际合作的办法,合作编写新教材,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协作开设新的教学内容。

(三)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创建适合原创能力培育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和所处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选用。(1)工作室制。直接面向市场提供服务,由“双师”结构师资带领学生实施创作活动的运营。适用于以漫画、图形图像设计、小型广告创作等原创型业务市场服务。(2)梦工厂制。强调动画设计制作各环节、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重在市场策划选题、编故事脚本、编剧、导演、角色设计等能力培养。(3)企业项岗创作。由于学生接受了原创能力训练,校企合作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仅顶岗制作,还可参与创作或顶岗创作,进行真实的创作实践。(4)自主创业。面向市场建立个人或团队设计室,可在第二学年开始,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实施,工学交融,面向市场进行创作实践。(5)组织或参加创作圈。对某一创作项目在国内外组织人员参与创作,学校可组织师生参加其创作活动。(6)市场策划团队。学校组织或政策支持师生面向市场提供有关某些文化活动或文化产品的选题、策划、运作或制作的系列创作活动。(7)师徒合作制。以内容、文化艺术品原创为主的师徒合作进行创作。

转贴于

(四)制度与机制建设

1.竞赛制度。学生经学习训练,掌握了创意技巧和一定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坚持开展故事创作、漫画创作、角色形象设计创作等竞赛活动,进而进入各种工学结合下的原创实践,这是原创能力培育的一条重要路径。竞赛可根据不同项目分为月赛、学期赛、年度大赛等。各种竞赛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旨在激励原创能力益进和发现人才。

2.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奖励制度,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奖励形式应丰富多样,如有积分、立功、授奖、遴选拔尖师生进修或出国考察学习及深造等。

3.订立创新文化言行规范。以制度形式,制定利于师生原创能力发展的言行规范,师生员工共同遵守。如宽容创意、容忍失败,鼓励创造性思考、增进集体创造性协作等内容。

4.办好校园原创作品刊物。办校内专刊,遴选竞赛中的优秀原创作品及时刊登发表和推荐正式刊物发表,以资鼓励和促进学生原创能力的提高。

5.长期坚持原创能力实训。长期坚持组织原创活动,可有效培育出学生的创意掌控能力,以发展原创能力。因此,坚持原创活动及其竞赛要有层次和递进的要求。如对漫画创作实践要坚持:第一学期前六周每天做一幅主题漫画,次六周每天创作两幅连环漫画,再六周每天创作四幅连环漫画。以此类推,各学期每段时间坚持创作漫画的篇幅递增,真至每周能坚持画数百幅连环画。如此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把自己所认识的思想、文化知识、人物、事件等用漫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有效促进原创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五)师资及骨干力量培养

培育原创能力的师资不仅指校企的任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还包括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培育原创能力的骨干力量不仅指教师,还应包括原创能力发展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因为他们确能起到学生群体原创能力培育的先锋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

1.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在现有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创新课程师资,以培训和自修结合,掌握相应教学业务,担任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及水平思考训练等课程教学。

2.指导校园活动的师资队伍培养。课余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都应看做是培育学生原创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干部及班主任教师,应结合活动主题,对学生提出“创造性开展”的要求:应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使活动有新意、有创意。为此,学生工作干部和班主任教师都应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以利于引导学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

3.能指导原创能力发挥的企业师资培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应选聘有创新实践的企业人士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参与企业创新活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进行熏陶。这就要通过校企共同制定相关制度,提出有关学生原创能力实践锻炼的要求和组织指导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原创实践指导的师资队伍。

4.学生原创活动骨干培养。对原创能力学习体验表现较好者,压给原创担子,培育引导他们出作品、出能力、出人才。同时,以这些学生为骨干,成立相应的创作小组,开展经常性的创作活动,带动更多的学生开展原创能力培养锻炼。

(六)适合原创能力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培育原创能力要下大气力进行创新文化建设。最富成效的创新文化氛围建设,莫过于师生员工人人掌握运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人人参与创新活动了。因此,要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下列活动:

1.普及团队创造性思考规则。师生员工都能学会运用一些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思考帽法等。遇开会讨论问题需要创意时,都懂得遵守其“推迟评判”“鼓励赏识他人意见”“无唯一答案”“欢迎离奇设想”“整合他人观念”“民主”“开放”“重视每个人的意见”等团队创造性思考时所应遵守的规则,并对此形成习惯。

2.开展“创作圈”活动。师生虽各有各的任务,但为了寻求一个好创意或好剧本,选优势人员组织创作圈子,进行编创故事、设计角色或人物造型、设计场景及配音等创作活动。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2

草原文化:内蒙古区域文化构成的基石

区域文化被视为一个区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总和。直到大规模农业开发出现之前,基于游牧社会生活传统的草原文化还主导着内蒙古区域文化的走向。草原文化构成了内蒙古区域文化最基本的底色,也是今日内蒙古区域文化构成的基石。

经过百余年的区域文化变迁,内蒙古已形成以草原文化为基础,叠加农业、工商业、现代工业等多样性的特色区域文化。今日内蒙古草原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特色,被视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基础和动力源泉。

当代中国,广泛分布于北部草原地带的草原文化普遍面临着如何解决在现代化大趋势中存续的根本问题。194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原文化发展的政策、行动及相关探索曾深刻影响着其他省区对于本区域草原文化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生命力和现代化的成功转型,不仅关系到该文化承载群体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还关系到这一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及生命力,并会成为其他区域草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照。从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承载力等方面考量,普遍的农业化、林业化或矿业开发都不是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和道路选择,草原文化现代化基础上的牧业现代化、牧区现代化才是使草原生态有可持续利用可能的路径,也是内蒙古真正担当中国北疆生态屏障的基本保障。

草原文化现代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日益强化着全世界的联系性,也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追求更多发展机会之竞争更加激烈,文化现代化程度及现代化能力成为各国及地区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我国各省区而言,不论是保障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中处于有利地位,还是使本区域在国内区域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着力推进及提升本区域文化现代化的程度和能力,确保在自身发展中提升本区域民众福祉,都是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方向。因此,使草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更是草原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选择。

草原环境生态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生态,也是支撑草原文化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本文所讨论的草原文化现代化,基本特征是以草原自然环境为依托,最利于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业态的生产方式;围绕草原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新和改造展开的文化创意;围绕草原环境和生产状况及中国改革开放大局进行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这一进程是知识积累、技术变革、组织方式创新的系统探索过程,是区内各民族共同参与、团结探索的过程。

开放创新:以草原文化现代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第一,观念创新。观念创新的核心是发展观创新,需立足于草原环境资源特征,在协调牧、工、农、商、林等各业时充分考虑具体的草原环境资源特征和可持续性,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或文化人在推动和引导草原文化现代化时要有能力和勇气立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草原资源环境特性,解放思想,突破定势,脱离开亦步亦趋跟随发达地区发展的模式,深度把握本区域文化地理特征和文化资源特征,遵从文化发展规律,依托草原环境资源,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在寻求和探索区域文化现代化中突出草原文化特色,在扬弃中找到草原文化现代化发展方向,为各民族群众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二,组织创新。组织创新过程不仅要注重政府投入和引导力量的恰当介入,还要充分调动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各类文化人才等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基层社会文化需求状况,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政府的投入、引导和规范是组织创新最应关注的环节。政府要特别重视完善草原文化现代化发展有效的法律规范、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标准、不同区域草原文化产品的合理布局等规则、程序、规划的创设,使组织创新获得规范和保护。

第三,方法创新。主要是指在推进草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这是与组织创新相关的创新内容,重点是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打造有利于推动、启发个体充分发挥才智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草原文化现代化的参与者应继承草原文化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力,在面对草原文化现代化具体问题和环节时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组织方式推进方法创新,从而使传统的文化资源得到提升。

第四,基础产业创新。草原文化现代化依托的基础产业是畜牧业。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及与其他产业关系调整的机制创新是草原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草原文化在现代化中获得生命力的源泉。目前,推动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关键在于组织和方法创新如何有效衔接并发挥作用,使畜牧业在良好的技术支撑、牧民文化素质整体提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为草原文化现代化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第五,草原文化产业链的建构。比如如何将传统草原文化成果与科技、资本、创意成功结合起来,生产出适于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并在其中深植草原文化特有的绿色、开放、包容等理念,运用商业模式扩展其影响力。目前,疏理草原文化资源、推进草原文化产业发展在内蒙古已取得初步进展,仍需努力的是进一步规范相关开发行为,确立产品标准,为优秀产品的脱颖而出优化社会环境。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促进法》;政策;基本原则

当今社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与经济渐成一体。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明确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3月,国务院更是在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势在必行,其基本原则大致有以下四个:

1扶持、引导原则

国家的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育和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的两个规定的通知》(【2003】105号)、《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这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及其面临的困境,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要有政府引导。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使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不能因其经济属性而单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还应肩负以下两个责任:其一,传播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其二,文化产业还必须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保证国家文化安全。这两个责任若只靠单纯的市场主体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在1950年欧美国家制定的《佛罗伦萨协议》中,对文化专门设定了一条‘保留条款’,即允许各国不进口那些‘可能对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损害的文化商品’。”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引导。回顾文化企业的发展历程,国内文化传媒企业普遍存在公司体制不清晰、经营规模小、优质资产少、商业模式单一、运营团队不稳定等不利因素,从而直接影响企业融资,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布局和做大做强。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引导决定其发展方向,扶持决定其发展状况。

该原则的基本涵义为:在国家(各级人民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须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上共同扶持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针对文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一系列方式或手段,加以引导和规范,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服务原则

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在文化领域多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市场准入将会随之扩大,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应从管理文化,到为文化服务,引导文化。如果继续用旧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文化,文化市场必定会一片混乱。服务原则,对广大文化消费者,文化投资者和我国的经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才资源开发,培养社会服务体系、科学和技术共享服务体系、获取信息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市场准入服务体系这几个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该原则的基本涵义为:以国家为主导,全社会须共同为文化产业及其创业人员提供各种必要的和及时的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这个基本原则要求政府建立以下几个服务体系:人才资源开发,培养社会服务体系、科学和技术共享服务体系、获取信息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市场准入服务体系。

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繁荣壮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调整,那么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文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才能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才能便于国家更加合理的对文化经济进行宏观调整。而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文化垄断现象,也急需要法律进行规范。将文化发展的规范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法治原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该原则的基本涵义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规范和管理,须严格依照现行法律的规范进行,而不得与之相悖,没有相关法律规范的,则依相关政策规定。

文化创新原则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中国的文化创新能力居全球第27位,落后于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多文化产品原创性不足,并且缺乏一批体现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创新品牌,加之文化观念保守,缺乏创新型的智能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而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人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因此要坚持文化创新原则,着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有利于吸收和积聚人才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精神氛围,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高科技融入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该原则的基本涵义为: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和推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资者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业,鼓励和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4

“何以可能”的背后都有一个“是否可能”的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进步、创新、原创自不成问题,故很少有人关注及此。一旦涉及人文领域,马上就出现正相背反的观念:“有原创,否则何谈学术”以及“没原创,一切都是旧有的”。这正好应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太阳底下无新事”以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出现如此截然背反的根源就在研究对象的本性即人文现象的历史性上。因此,对人文学科有无原创的问题,直接牵及论者对历史的看法。认为有原创者,背后是进步史观;认为没有原创者,持守着循环史观。两种历史观下都出现过不朽的著述,各有理据和市场。当两种截然有异的观念争执不下时,真理就在中间:历史既不完全是进步的,也不完全是螺旋的,而是进步中有反复,回环中有发展。因此,那些大谈“原创”的论者们只好事先反思一下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然后才能明白大家是在何种意义上大谈“人文原创”的。

众所周知,17、18世纪的西欧,奉行的是进步史观。那个时代相信,真理乃是惟一和谐的知识系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发现客观的答案而得到解决,一切不合理都将为文明的进步所“清洗”,“都能与终极的真正的哲学和谐一致。这种终极的真正的哲学能为所有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解决所有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这种崇高的信念激发了坚信理性的莱辛和坚信科学的杜尔哥,也激发了信仰上帝的莫泽斯·门德尔松和不信仰上帝的孔多塞。”但是,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认为无限知识这一目标终能唾手可得的最后一个世纪了。2虽然如今很少再有人死守这种彻底的进步史观,但植根于它的诸多观念和范式依然潜行于中国当下的学术界。这是当今知识界大谈“创新”“原创”之类观念的思维根源。

对人文现象的历史回环性,历来都有伟大的思想家予以强调。“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在他最著名的《谈谈方法》中说过:“我在学生时期就已经知道,我们能够想像得出来的任何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离奇古怪,多么难以置信,全都有某个哲学家说过。”3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人类理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用各种方式思考过了数不尽的东西,而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几乎没有不和旧的东西相似的。”4被誉为“现代形而上学祭酒”的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也说过一句让此前作古的哲学家都泉下难安的话:“对构成欧洲哲学传统最可靠的一般描述就是,它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脚注。”5这些话都重复了一个在《圣经·旧约·传道书》中就已明确的观念:“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然而,如果把这些理论家的话首先加之于他们自己的工作——正如荷马所说“你说的话随后就会返回你自身”——我们将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些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愧对“原创”或“创造”所能具有的最高级意义的。人文领域的伟大思想家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原创的,而他们卓杰的思想成就却又分明昭示着思想的原创和新创。该如何破解这个死结呢?

在上述的引证中,我故意留下另一个伟大的人物——歌德,他更说过一句让我们这些人文学者听了绝望的话:“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幸好他紧接着又说:“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我以为,这后一句中的“重新思考”四字,正可破解上述的“死结”。

接着怀特海,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柏拉图之后的大思想家,所能有的伟大的成就无非是“重新思考”了柏拉图而已。所谓“重新思考”,不外如下三途: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藏经洞”的发现让我们比前人对历史有了更贯通的理解、甲骨文的出土使得我们比许慎更能理清汉字的起源和本义,这当然是一种创新。胡适之“截断众流”以“平等的眼光”成就《中国哲学史》、王国维借叔尼悲观哲学解“红楼”之深蕴,皆开一代风气,已成研究的“范式”,这当然是创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原创:具有典范性的创新就是原创,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至于方法上的创新,更是比比皆是:统计学、接受美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等等。理论领域如此,创作领域中的原创之路亦不外如此:新材料(包括新题材和新媒介)的运用、新技法的发现和新观念的自觉。然而,创新、原创之功,戛戛乎其难哉!新材料的发现“可遇不可求”,新方法和新观念,必得有人先已创造。因此,上述所谈,只是原创的一种类型,即“应用上的原创”,它得奠基于另一种类型即“理论上的原创”。

美国著名文论家厄尔·迈纳(孟尔康)在《比较诗学》中,提出了一个极富启发性且带原创性的诗学命题即“原创诗学与基础文类”,为我们理解何为“理论上的原创”提供了难得的范例。迈纳的基本观点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诗学体系之建立(这正是一种理论原创工作),必植根于该文化“最崇高的文类”之中;当一个或几个颇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据此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尤其希腊悲剧、特别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定义文学而建立的。如果他当时以荷马史诗或希腊抒情诗为基础文类,则《诗学》连同整个西方的文论体系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6同样,中国的诗学体系也诚然是建立在以《诗》《骚》为原型的“诗”这一倍受中国文化青睐的基础文类上。

迈纳的这一理论创见所富含的广阔学术前景此处暂不予论列,我们关注的是原创理论的产生机制。“原”既有“首次”之义,又含“来源”之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还有“典范”之义。看来,原创理论均根源于具体文本,因此必然首先是个别的,也就是说,理论所应具的“普遍性”并非始有的。那么这种“来源于个别的普遍性”之根据何在呢?据笔者初步考察,除了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可普遍化”的特性外,更根本的则是人类心意机能中的某种本性,席勒称其为“理性冲动”,我们可更通俗地叫它“泛化冲动”。原创理论的生成机制正根源于这种泛化冲动:“在经验上自行证明其合理的那些思想的发展是通过一个复杂过程实现的,首先要从特殊论题进行概括,然后通过想象将普遍性的概括加以体系化,最后把这个想象性的体系与它应当适用的直接经验重新进行比较。”怀特海把理论创生过程得以进行的最重要的中介环节和核心步骤称为“富于想象力的合理化”,即“在融贯和逻辑的要求支配下自由想象的作用”,也即这里所谓的泛化冲动。5

人类这种“泛化冲动”是一种思想本能,从现实生活到学术研究,均有其踪迹。从生成角度看,它催生了众多理论;从研究看,它可以让我们从发生学角度弄清理论的生成机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更正当地应用理论。就中国古代诗学来说,《诗品》的“基础文类”是“古诗十九首”,《典论·论文》的“基础文类”是“建安文学”,《文心雕龙》的“基础文类”是“诗骚”,《沧浪诗话》的“基础文类”是“李杜诗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基础文类”是“唐宋词”……如此等等。这常常使得理论家不得不以偏概全,有压制“不方便的事实”的天性。所以,理论都不免是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的床”。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正如文德尔班所说:“在达尔文的启发之后物种选择学说在许多方面运用到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而且被许多热忱的拥护者推崇为唯一的科学方法。几乎无人懂得,自然因而被置于历史范畴之下,也无人懂得这一历史范畴经这一运用便遭受到一次本质的改变。因为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包括自然选择论在内,尽管能解释变化,但不能解释进步,不能提出理论基础来解释发展的结果是‘更高一级的即更有价值的形式’。”7

理论的泛化倾向,不光理论本身有此诉求,更重要的是拥有理论或为理论所化之人有此“泛化冲动”。这是理论所无法避免的,更是理论家的宿命。这是一个值得单独研究的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理论的特殊性与一般性、普遍性与个别性以及理论产生和深化、延展和革新的辩证法。原创艺术亦有此泛化诉求,一种艺术原创,若没有一定程度的模仿泛开,也断难成为一种艺术典范,而原创性正是典范的基本特征。

最后,更值得思考的一个深层问题是,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家为何只能做柏拉图的注脚?笛卡尔、康德、歌德、怀特海,为何会有如上言论?历史与现在处于何样的关系中?这些也必得有个交待,以使倡言原创者明白,人文原创之举步维艰的根由何在。

历史学家一谈到人类历史,动辄就是几百万年,人类的文明几千年,唯恐少说了就对不起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职业。其实,一切人文思考,都立根于“人”的基本生命事实。在有关人类生命的所有事实中,最最基本、最最确定的,无非就是“人必然要死”。时代虽在前进,但人人都得从头开始。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言:“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次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8可以把人类生命的这一基本事实称为“生命的一次性”,而“生命的一次性和由此必然的生命的重复性,使人与人之间具有经历的相似性和心灵的相通性”。8宇宙间最根本的大法,不是牛顿力学,不是相对论,也不是大爆炸,而是“节奏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过百年人生史的放大,人生百年所能遇到的基本问题,将会一再地被后人遇到。中西方哲人于“哲学突破”的轴心期已然对人类的基本问题,做过各具特色的思考,最终塑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对最初体验的最初思考,无论就问题本身还是就思考者而言,都如此地惊心动魄,以至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这种体会了,这正是人类轴心期的思想如此重要、后来者不断返回到它们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相通、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应、历史与现实之所以能够相合,同时也是笛卡尔、歌德等人那样言说的根源所在。

然则,“原创”本是人文工作的最基本诉求,是其价值、理想、安立之所系。至于事实上我们竟能有多少真正原创的工作可做——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理论建构,都不应与前者相混,不能用事实之不可能来否证对价值和理想的追求。本文之意图即在提请倡言原创者既要有理论上的自知之明,又要明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原创以及原创何以可能。

参考文献

1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伯林.启蒙的时代.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笛卡尔.谈谈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评估标准;传统文化Dna;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37-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o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保护得好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那么,什么样的保护是科学保护?什么样的保护又是反科学的保护呢?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

一、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D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譬如看电影,屏幕上掠过的是满目青山,肯定不知道这是到了哪里。但如果随着画面切换,《沂蒙小调》响起,肯定知道到了山东沂蒙;《海菜腔》响起,肯定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信天游》响起,肯定知道到了陕西北部。而这《沂蒙小调》《海菜腔》《信天游》便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Dna主要蕴藏在这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同时,它也是一袋救命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1]。传承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Dna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是“表现内容”必须“原汁原味”;二是“表现形式”必须“原汁原味”;三是“所用原料”必须“原汁原味”。这既是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原汁原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传承人是否在科学传承的三条“底线”[2]。

(一)对表现内容“原汁原味”的要求

拿传统戏曲来说,只要唱的是传统剧目,在内容上便是“原汁原味”。拿唐卡来说,画的是佛祖菩萨、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护法神、上师高僧与大成就者等,就是“原汁原味”;如果是旧瓶装新酒,排的是当代戏,画的是世俗人物或是风景名胜,在传承内容上肯定已经出了问题。

(二)对表现形式“原汁原味”的要求

拿传统戏曲来说,只要用的是传统唱法,在形式上便是“原汁原味”。拿唐卡来说,只要所绘唐卡符合《造像量度经》规定的比例,符合《造像量度经》的固有表现方式,就是“原汁原味”;反之,如果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按《造像量度经》规定比例与表现方式来画,这样的传承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三)对所用原料“原汁原味”的要求

称得上“原汁原味”的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定位、说白方式、曲词唱腔、科介表演必须是固有的。只要坚持这样做,传承便是“原汁原味”的。拿唐卡来说,一幅“原汁原味”的唐卡,所用原料必须是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如果使用原料出现变化,用广告色、油画色取代了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就不再是正宗的唐卡。

总之,只要传承人没有逾越这三条“底线”,即或有所变动,都算是“原汁原味”。作为传承人,就算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相反,如果传承人放弃传统,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已经不再沿用传统,而是摒弃固有,全心创新,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的传承人必须“下课”。这样要求传承人,是想告诉他们:这一代传承人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极度濒危的境况下“上岗”的。全国人民都希望通过传承人让已经所剩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死回生”“死灰复燃”。如果传承人不负责任,而是一门心思地搞所谓的创新,其结局只有一个――这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好东西,如历史上的金砖制造技术、弓箭制作技术、皮影演唱艺术、评书表演艺术等,很可能就会在这一代因为传承人的“渎职”而彻底“断流”。我们尊重所有人的每一个选择――毕竟人们服务社会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一旦走上了传承人这条路,就应该把该传承的东西传承好。如果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当然可以早早退下,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嫌弃而影响到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因为,传承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简单单的工艺品,简简单单的民间土方,更不是简简单单想编就能编出来的歌舞表演。相反,它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历史创造,代表着一个民族某一历史时期传统手工技艺的最高水平,传统医疗技术的最高水平,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们既是后人了解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创造新文学、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源泉。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重要,所以,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都义无反顾地坚守了下来。作为社会一分子,一定要明白传承人所做工作的特殊性,一定要鼓励他们凝神聚气、全心全意地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而不是仅凭着自己的嗜好,让传承人学素描、学人体、学一点透视、学时尚构图,对传承人施以“西方化”“时尚化”或是“艺术化”的改造。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会变得更加“靓丽”,更加“时尚”,但是,这些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祖先所创“遗产”,而是今人所创“现产”,保护这样的每天都能生产出来的“现产”有何价值?有何意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整整14个年头,现在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已经忘却了出发时的目标?是否真的已经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社会在发展,但社会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肯定会给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负责保护传统――比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原汁原味的继承;而另外一部分人――也是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专门负责创新――譬如小说家、文艺工作者、文化创意工作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根据祖先留下的老样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一个治疟疾的老方子成就了屠呦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如果你把老方子改得面目全非了,对屠呦呦而言,就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借鉴价值。在中国,承载祖先智慧的这种老方子可谓成千上万,到底能成就多少个屠呦呦呢?但有一点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继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好,两者就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久发展。事实将会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没有必要以牺牲本民族传统基因的纯正性为前提。

二、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再加之山水阻隔、族源差异,中华文明本身便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其任务就是要保护好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那些独具特色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实现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如果经过培训或是改编改造,多样性变成了单一性,独特性变成了普泛性,保护便是失败的;如果经过努力,保住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进而实现了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保护便是成功的。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来自各个层面的“文化霸权主义”。它们最典型、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用汉文化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用时尚文化取代自以为“已经过时”了的传统文化。事实已经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有两个:一是导致本国传统的迅速“异化”,二是导致本国传统的迅速“同质化”。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通过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好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初衷显然背道而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历史上从未提到过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而偏偏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由于手工操作的缘故,人们每生产一个产品都是独特的,整个社会生产出的产品自然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但进入大工业时代之后,大工业生产的单一性,严重地破坏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让人们突然意识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贵,故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启动了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程。历史将会证明: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可找到更多的与祖先交流的渠道与窗口,才会了解到更完整的古代文明;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为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创造,积累下更多更好的参考与资源;只有保护好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建立起更多的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渠道,进而促进民族和谐、推进社会稳定,实现天下大同。

如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认识不足,就会很容易想到用自己的审美一统天下审美,用自己的文化一统天下文化。其结果,必然会伤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最终成为破坏民族文化、破坏民族传统的罪人。费孝通先生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的意思是说,各民族人民在保护好本民族认为最美好东西的同时,也应学会欣赏其他民族认为美好的东西。只有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保护下来,天下大同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保护遗产应该从尊重遗产,特别是尊重他人遗产做起。

三、通过保护是否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民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创新的危险如影随形。譬如前些年,听说人们喜欢红心鸭蛋,便有人喂鸭子苏丹红,结果给人吃出了癌症;听说人们喜欢浓牛奶,便有人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结果把娃娃脑袋吃大了;听说人们喜欢白馒头,便有人在笼屉中吊白块,结果把人的肝肾吃坏了。这都是“创新”,但无人喝彩。说明没有榜样、没有参照、没有道德底线的创新不仅误国,而且害民。

人类社会要发展,创新是必然的选项。但创新决不能以否定传统为前提。历史经验证明,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不会阻止社会发展,反过来还会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源泉。历史上,无论是乐坛上的《茉莉花》《梁祝》,文坛上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都是在民间智慧的基础上创造、研制出来的。反之,如果蔑视传统、否定传统,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因资源短缺、后劲不足而裹足不前。恼飧鼋嵌壤此担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护好那些尽管已经所剩不多,但却足以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就像一潭“源头活水”,只要保护好,想做可乐就可以做可乐,想做雪碧就可以做雪碧,想沏茶就可以沏茶。但是,如果我们霸占了、搅浑了这潭“源头活水”,或是在源头上直接做起了可乐,以后别人做什么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潭“源头活水”,再好的“开发”也应该在它的“下游”进行。

总之,无论是谁,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要通过努力,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Dna,就能够保住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累下深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保护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破坏。参考文献: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6

相对于传统菜肴而言,创新菜肴吸收和借鉴的不再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菜式,其源头可以更加广泛,是多种饮食元素的综合,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取得好的效益。因此,菜肴创新是餐饮经营者永恒的主题。

菜肴创新应遵循一些原则:

一是激发灵感。创新需要灵感,烹饪也不例外。创新菜肴不是闭门造车,摹仿生造,缺乏新意。常言说得好“厚积而薄发”,深厚的烹调基础知识、长期的烹饪实践、一定饮食文化素养的熏陶、刻苦敬业精神,犹如文学创作,在独特的环境中,文学家诱发了冲动和欲望,便水到渠成,一发而不可收。

二是讲究科学。目前,如何将创新菜肴的风味与营养结合,是一个重视不够的问题。因此,充分掌握原料的性能、营养成分、辅料的搭配、烹调后的变化并做到色、香、味、形、器、质五元素珠联璧合,才是创新菜肴的最高标准。要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尽量利用绿色生态原料,制作创新菜肴,吸收农家菜、乡土菜、民族菜中原汁原味精华,为菜肴创新提供帮助。

三是追求个性。包括两方面内容,对菜肴本身来说,菜肴味道、色泽、口感、盛器各异,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占领市场;对菜肴制作者来说,追求标准化的创新菜,将菜肴的选料、进货、验收、初加工、火候、调味、装盘、装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管理,以利于创新菜肴进一步发展完善。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7

关键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清明上河园;品牌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97-02

河南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主体,也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主体。大力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培育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在传承华夏历史文明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阐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概念及内涵、清明上河园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试图探析如何更好的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华夏历史文明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撑,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弘扬中原人文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是全国性的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中原文化优势资源,挖掘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发展,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中原风貌的现代文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清明上河园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夏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中国的血脉与灵魂,既体现着中国的软实力,也体现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更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因此,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刻不容缓。

开封作为中国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北宋时期的开封曾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封旅游局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古代风情的民俗乐园。清明上河园作为当地的旅游旗舰品牌,以其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了整个开封乃至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大型宋文化主题公园。自1998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清明上河园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2011年1月14日清明上河园又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至此,清明上河园在一批批精英团队的带领下,成功走过了前期的创业之路,一跃成为可以和少林寺相媲美的河南省旅游业界的旗舰品牌。

清明上河园作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代表,在深入挖掘传承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也不断的进行着文化创新。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传承的中原历史文化,都是中原地区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所进行的创新。对于河南这个文化大省来说,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而清明上河园作为一个大型宋代风情民俗游乐园,向世人呈现了宋代的市井百态、民俗风情;精心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各种民俗表演,真真实实地让游客在梦回千年中体验了一次宋代博大精深的文化。

清明上河园集中展现了宋代的都城、宋代的诗词、宋代的文化,深入挖掘了开封的深厚文化底蕴,突出了当地文化内涵,带动了当地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开封作为古都的竞争力,极大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活力,助推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三、打造清明上河园品牌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关于品牌文化含义,本文认为品牌文化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鲜明的品牌核心价值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被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念的综合。而主题公园的品牌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因而培育独具个性的文化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主题公园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一)清明上河园品牌文化核心价值的提炼

开封清明上河园是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而成,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代古建筑群,因而园区建设最大的目的就是复原北宋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园区二期工程完工以后,主体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再现了北宋鼎盛时期汴梁城的繁华景象,形成一派栩栩如生的古风神韵。随着景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民俗表演、服饰道具、手工艺品等越来越多的宋代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该园成为中原地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典范,向游客浓郁地呈现了宋文化的底蕴,因而清明上河园是一座以宋文化为灵魂和支撑的品牌园区,向游客传递宋文化为其核心价值。而这也契合了现代人寻找根亲文化的需求,让游客在这种体验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二)清明上河园特色园区的打造

“一朝步入园内,一日梦回千年”。清明上河园园区占地占地600余亩,其中河湖面积180亩;各式宋式房屋400余间,大小古船50多艘。院内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勾栏瓦肆、市井街巷,集中再现了宋代的京都风情。清明上河园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清明上河图,而且以巧妙的创意把整个历史活化,融入了很多鲜活的东西。目前园区内的定时表演节目有二十余项,晚间的《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更是将园区活动推向高潮。因而无论是从园区建筑、民俗表演,还是沿街商铺的叫卖,都真实地再现着宋代文化的辉煌,为园区品牌文化的构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清明上河园品牌文化的传播推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进行品牌文化的传播十分重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都能为知名品牌推广添砖加瓦。品牌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渠道,迅速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在媒体的选择上,清明上河园通常选择报纸、电视和网络,信息含量丰富,覆盖面广,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目前清明上河园不仅拥有自己的电视宣传片,还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同时还和旅行社合作,开通旅游专线,加快了清明上河园的品牌文化构建。

在清明上河园品牌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多种中原特色文化,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带动了地方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

首先,拓宽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好衍生产品的制作开发和销售,使上游和下游综合发展,打造一条龙式的成熟产业链条,提升整体品牌的盈利能力。同时在原有厚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使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注重文化资源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调整盈利模式,使品牌效应达到最大化。

其次,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转换为产业优势,需要创意型人才的智力支撑。被业界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的经济学家厉无畏,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再现场景,加入时尚元素;二是编好故事,活化历史;三是提炼符号,打造品牌。此三点建议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河南在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凸显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不断积蓄力量。

最后,还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整体营销,做好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利用各种文化符号,把文化产品输送到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明晰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形成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在此基础上,让公众感知中原品牌文化的魅力,让河南文化走出去,树立河南良好的形象。

――――――――――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几点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5).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17.

〔3〕孙肖.论我国主题公园品牌文化的构建[J].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娇.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梅.清明上河园特色建设与长远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8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它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源泉。动漫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动漫衍生品开发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原创性较弱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的瓶颈之一。地域特色文化为中国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开发现状概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地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僻,但由于瓷土资源优质而丰富,并具备森林、水运等各种优越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著名产区。景德镇陶瓷历史源于汉代,在宋代即以青白瓷享誉天下,并以宋真宗的“景德”年号命名,元明清时期曾经长期占据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中心地位,至今仍窑火兴盛。同时,景德镇是世界瓷业的最重要发源地,其瓷业对世界文化也影响巨大,世界各国的知名瓷器产地几乎都是在景德镇影响下而形成的。景德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除举世闻名的陶瓷以外,其所属浮梁县茶文化也非常发达,自唐代而闻名,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徽派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

深厚的陶瓷文化及其他地域特色文化为景德镇的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是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相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使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呈现出独特的景德镇地域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对于宣传景德镇地域文化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陶瓷动漫衍生品发展十分迅猛,是朝阳产业,各地纷纷兴建了规模不等的动漫产业基地。但是,景德镇本土动漫企业数量非常稀少,且规模小、投资低,远远未形成产业规模,相关的原创动漫衍生品生产更是十分落后。景德镇陶瓷企业及个体生产者中,不乏生产陶瓷动漫衍生品者,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陶瓷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但是大多数并未得到动漫企业的授权,存在缺乏原创性、侵权严重、质量较低等问题。

尽管存着诸多问题,但是景德镇拥有发展动漫产业的有利条件。景德镇各高校中均开设有动漫相关专业,具备高素质的动漫人才。与此同时,景德镇还拥有大量动漫爱好者,他们成为推动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景德镇地域文化中,陶瓷在国内外拥有很大的知名度,以陶瓷为材质,与本土动漫产业紧密结合,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动漫衍生品开发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宝库,也属于世界的文化财富。景德镇地域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是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积淀的精华,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相结合,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各地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

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如果结合地域文化,能够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了解中国各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景德镇地域文化涉及到风俗人情、民族历史、、伦理道德、美学思想等许多因素,特别是陶瓷文化,充分地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结合景德镇地域文化的原创动漫衍生品能够使人们了解景德镇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

(二)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相关的产业开发,如动漫产业、动漫衍生品产业,还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宣传,提高了当地文化形象的认知度,塑造出良好的地方文化形象,有助于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景德镇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发展,既带动了相关动漫产业链,使陶瓷动漫衍生品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又极大地提升景德镇文化形象,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经济。

(三)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中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文化濒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而原创动漫衍生品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去挖掘独特的面临传承危机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一些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景德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陶瓷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与民间绝技极为丰富,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创作,必将有益于景德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性特征决定了其适合于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就必须在作品中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这是由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原创性要求所决定的。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中最鲜明的当属陶瓷文化,因此,在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中,可以着重突出其陶瓷文化中独特的部分,如可以将景德镇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原创动漫衍生品的主要类型。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既需要原汁原味地将地域特色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以达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又不能一味地追求地域文化的纯粹性而放弃创新。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关注自身的创意性特征,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在应用地域特色文化时,景德镇原创动漫产业就不应一成不变地呈现原有形象,而是需要进行创意性变化,以契合动漫形象特征与时代审美。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

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的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单靠动漫企业自身来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既无法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支撑。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双方的合作开发是关键因素。景德镇有关政府部门应参与到本土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开发中来,通过构建动漫产业园或产业基地的方式推动其发展。有关企业也应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支柱,改变原创动漫衍生品的落后面貌。

(四)增强审美性与娱乐性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9

【关键词】旅游城市;环境特色创新;艺术设计;吸引力;影响

我国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339座城市分九批通过了我国关于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由此也带来了各个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旅游产业中脱颖而出,从千城一面的困境中形成自身的特点,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已成为目前众多旅游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一、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对城市旅游行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旅游城市,大多数都拥有独特的风景环境或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这些明显的地域特征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同质化的城市发展正在逐渐减弱甚至吞噬旅游城市自身的原有特征,这造成了不少旅游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无法进一步开发旅游潜能的局面。只有加强地域化和差别化的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才能实现旅游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

每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历史发展留下的独特特征,旅游城市在进行扩大建设时,需结合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将这些具备强大吸引力的独特特征进行保留和突出,强调城市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特色,以此实现在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加强该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城市地理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很多城市得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旅游城市的根本原因。如以喀斯特地貌闻名世界的广西桂林、以泰山风景旅游区带动城市发展的山东泰安、以黄土高坡风情著称的山西平遥,这些城市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宝藏,因此结合当地的地理因素,进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然能加强这些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结合城市规划设计

旅游城市在进行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时,还需考虑到自身作为一个城市所需要具备的城市生活和发展相关的规划问题,应保证城市发展和旅游环境的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统一。在保留旅游城市的原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环境和建筑的保护、增加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更有助于突出旅游城市的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二、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对增加游客吸引力的影响

(一)对旅游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包括了城市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建筑环境多方面的内容,对旅游城市具有提升旅游景观辐射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不仅能突显城市的旅游资源,还能从游客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加强对游客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旅游城市更具辨识度,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二)对旅游城市特色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有利于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弘扬。在进行相关的环境创新与设计时,这些工作并不是脱离于城市建设单独存在的,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建立精品旅游城市的意识,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并不断对城市建设进行优化和改进,从尊重历史、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向游客展示城市最真实、最有特点的风貌。

三、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原则

(一)创新与设计的社会化原则

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本身并不是在保护传统旅游资源的名义下孤立进行的,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使相关的创新和设计具备社会化特征。同时兼顾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中自然环境与人文遗迹的协调。在以自然环境取胜的旅游城市,加强相关的度假、会议、商务等产业的规划和设计,在以人文遗迹为特征的旅游城市,在创新和设计时加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宣传,都是形成旅游城市强大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二)创新与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想要实现加强旅游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的目的,就必需在相关的创新与设计中突显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非常强调人与环境的“天人合一”,这应该成为进行旅游城市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将对城市的设计和创新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关注人们精神需求,构建更为人性化的旅游空间,使游客对旅游城市产生亲切感,实现旅游景观与游客思想的深层次交流,提高游客的精神享受。

(三)创新与设计的艺术化原则

旅游城市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必需保证旅游资源与城市建设的艺术性。不管是自然景观的空灵、秀丽,还是人文遗迹宏伟、神秘,皆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艺术财富,这也是其旅游城市价值的体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创新与设计时,不仅要满足游客高品质的吃住行要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进行特色发掘,实现美化环境和强化艺术效果的目的。

(四)创新与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旅游城市应为游客提供身心放松的环境与服务,因此在进行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性开发,避免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对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保护中,融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加强城市卫生,减少大兴土木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是增强城市旅游特色、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城市旅游收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靖.桂林城市旅游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化探析[J].旅游论坛,2014,06:8488

文化创新的原因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泛指区别于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传播载体的新型传播手段总称,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媒介环境。一般来说,新媒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价值化。媒体本身具备的价值与所传播内容的价值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评价内容,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而在其载体上进行传递、扩散的内容信息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两者价值有效融合,共同推进新媒体向前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弱一不可。第二,原创性。新媒体在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上的创造性共同表现为一种原创性,是手段和内容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的结果,这种原创性是新媒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第三,影响力。影响力是评价媒体效果的重要标准,新媒体的发展将当今的媒体影响力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种媒介终端设备、表现手段几乎将每一个人带入到新媒体环境中,目不暇接的热门话题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新媒体在这样的影响力下不断调整,发展出适合未来媒体发展的形式和内容。第四,可持续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应变性和可持续性。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出来的,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中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调整以适应更具创新力、效率的现代媒体环境。

二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中国文创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快速增长的文创消费热情,文创产业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高附加值的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中的亮点。然而作为文创产业的主要载体,文创产品的发展却远落后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呈现以下几种状态:第一,“ip搬运工”。“ip”是新媒体环境下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词,这里的“ip”指知识产权,大量的文化周边产品便是“ip”的直接载体,如日本经典卡通形象之一“哆啦a梦”,是动漫周边产品中炙手可热的大“ip”,目前为数不少的中国文创企业,正在通过不断购买知名“ip”的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此类文创产品可以迅速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认可。但从根本上说,此类文创产品的共性是重产品弱创意,处处受制于版权方,更有甚者因为版权方的频繁授权,而导致文创行业内部同类型产品间恶意竞争,进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第二,“到此一游”。“到此一游”是我们熟知的一种旅游生态,和在标志性旅游景点合影留念的习惯一样,中国游客的传统消费习惯之一就是购买当地“土特产”,也就是旅游纪念品。传统旅游纪念品都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放之无用,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在泰山买到的旅游纪念品,到了庐山一样可以买到,唯一的区别是把“泰山”两字换成“庐山”;在海南三亚销售的贝壳纪念品也许和北戴河销售的一样产自浙江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粗放型发展,缺乏基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创意识,过度商业开发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三,“贴图”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深厚,其中大量的符号蕴含了先辈的智慧和审美,如寓意喜庆和睦的“双喜”,寓意时来运转吉祥如意的“回纹”,更有蕴含着深厚哲学思想的太极“阴阳鱼”等,无一例外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呈现出一种滥用中式传统符号的现象,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产品设计并不鲜见,大量的文创产品设计表里不一,对传统图形符号的滥用更多的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解,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感,误导消费者。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利用新媒体手段,文化传播和创意产品设计可以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结合,消费者对个性化、符号化文创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文创产品设计会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优先原则。从“ip”热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对于目标消费的热衷程度。未来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着眼于品牌建设,品牌是最大的“ip”,对于品牌的理解有助于设计师和消费者相互沟通。品牌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品牌是文创产品设计的灵魂,是消费者对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观体现,打造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创产品品牌是未来文创产品设计的当务之急。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走在了前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及故宫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被广泛认可,这个“ip”已经深入人心。第二,差异化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千差万别,各民族大融合,文化习俗差异迥然,文创产品设计应该更接地气,深挖不同文化习俗间真正吸引人的内容,利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能力,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吸引更多的人对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旅游纪念品升级成地域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有线下文创产品,更要打造线上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在市场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原产地限定措施,即哪里的文创产品只能在哪里卖,最大程度保证专属性和不同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第三,传承性原则。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多层次、多样化传播手段,将文化、知识点更高效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受众对传统文化、传统符号、传统知识等有更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提升大众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理解,只有基于对传统美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着更为丰富和综合的理解,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传承;文创产品设计从业者更加需要利用新媒体从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角度发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将文化内涵用通俗易懂并且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提高文化归属感。综上所述,充分运用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便利性,将文创产品设计与新媒体充分融合,顺应时展需要,力争打造有着中国金字招牌的现代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樊幸,张道海.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6(3)

[2]杨淳.系列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