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03

能源动力前景篇1

鉴于能源需求旺盛的中国将面临着化石能源供给约束,有必要就化石能源供给约束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和002排放的长期趋势的影响做出科学评估.然而,已有研究都是基于通过能源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换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减少能源需求从而减少002排放的思路进行,没有考虑化石能源供给约束的影响.有的研究虽然考虑了能源进口的限制因氣但没有充分考虑国内能源供给的约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构建了包含资源耗竭模块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模拟了能源供给约束下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和002排放的长期趋势,探讨了如何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控制C02排放,希冀为中国制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参考.

2研究方法

2.1模型构建

1)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

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是基于动态CGe模型开发的,参考文献,在生产技术模块中加入能源模块.模型使用多层嵌套的模型结构,并用固定替代弹性(CeS)函数来描述能源之间、能源和资本、劳动之间以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模型假设中间投入品之间,中间投入品与资本-劳动力-能源复合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此时CeS函数转换为列昂惕夫(Leontief)形式.大多数部门的生产结构如图1所示.但对于炼焦业和燃煤发电技术、石油加工业和燃袖发电技术、天然气发电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是上述行业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很难被其它的中间投入品或生产要素所替代,釆用Leontief函数形式来衡量原材料与其它投入品之间的关系.模型包括38个部门,2组居民家庭(城市和农村),3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电力部门拆分为八项发电技术[2Q],能源要素投入来自八个能源部门.模拟的基准年份为2007年.2007年社会核算矩阵(Sam)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海关、税收、国际收支和资金流量等数据编制;能源消耗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302排放因子参考文献;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弹性的设定参考文献[18,19]的参数设定,进口与国产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参考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第六版中经验值设定;行业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模型的动态化通过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要素技术进步来实现.2007年一2011年的相关经济参数根据基年的数据并基于经济发展实际值的拟合反演进行了校正.

2)耗竭资源供给模块

模型构建了可耗竭化石资源供给模块,以此来计算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每一期供给量.该模块采用了GReen模型网的化石资源供应函数,即Qn=Qo((i-m)"+入_((【一")n_(丄—a)n))其中Q为化石能源供应量,R为已探明储量,Ro为基年探明储量,r为待探明储量,r0为基年储量,m为开采率,表示产量和已探明储量的比例,a=a广为转换率,即新增探明储量与待探明储量的比例为能源价格,⑴为价格弹性系数,n表示时间.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开采业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生产要素之一,这些能源资源很难被其它生产要素和中间投入品所替代,因而采用Leontief函数来刻画化石能源与资本-劳动力-能源复合品以及中间投入品之间的关系。由于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要素投入只包含劳动力和资本,因此,基准年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开釆业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能源资源投入量需要从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投入项中根据外生设定的比例得到.参考文献[11,24],上述三个行业的资源投入数量占资本投入的比例系数分别为0.40,0.45和0.45.化石能源供给函数的相关系数。2.2情景设计本文的情景设计分为基准情景、资源约束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基准情景下,不考虑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资源供给约束较弱,用能效率提髙速度处于正常水平.考虑到未来的资源环境压力,GDp增速的设定比文献中的设定更为缓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根据外生的GDp反演得出(表2).2012年一2020年Cpi根据近二十年的历史数据设定,参考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物价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水平,本文设定2020年后Ci?i逐渐减小,2030年后物价趋向稳定(表2).2012年一2050年劳动力设定见文献,人口红利在2015年一2020年间消失,劳动力人口趋于下降.2007年一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采用aim模型的输出结果并结合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28].由于如无重大技术突破,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技术进步的空间会变小,参考国内外的能效水平差距,设定2021年一^2030年不同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幅度相对于2007年一2020年下降20%,2031^-2050年提髙幅度相对于2007年一2020年下降40%.资源约束情景是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施加了化石能源供应约束,低碳发展情景在资源约束情景下进一步考虑了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固定资本形成比例的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基准情景下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

基准情景下,我国GDp总量将从2007年的27万亿元(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增长到2050年的215万亿元(2007年价格,下同),年均增速为5%.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50年相对于2007年降低6%以上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有限,降低约4%.第二产业内部的变化较大,不同部门之间增加值增长幅度差异显著,煤炭开采和以煤炭为原料的炼焦业的增长幅度较小,2008年到2020年间大多数高耗能部门的增长幅度仍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较大,以“土木钢石”为特征的发展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07年的26.5亿tee增加到2050年的92亿tee(均按发电煤耗计),年均增速约3%.这意味着从2007年到2050年,我国将以3.5倍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实现8倍的GDp增长.能源燃烧产生的C02排放量将从2007年的56亿t增长到2050年的170亿t,年均增速为2.6%?从能源消费结构看,2050年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相对2007年下降13%,煤炭消费主要通过国内供应满足,国内供给量呈持续增加趋势,2050年将是2007年的2.5倍.石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较为平稳,国内石油供应量逐步上升,但是增速趋缓.天然气消费总量增长迅速,2050年相对于2007年增长8倍多,天然气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上升,但仍以国内供应为主,国内供应量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基准情景下,非化石能源的需求增长明显,2050年相对于2007年增长6.5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达到16.5%.在基准情景下,要满足2050年92亿toe的能源消费量,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量都要快速的增加.但一方面,国内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资源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的供应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国外可供进口的化石能源数量有限,过度依赖能源进口也会严重影响到能源安全.由于基准情景没有考虑化石能源供给的约束,实际上是难以实现、不可持续的,中国的中长期发展必须考虑化石能源的供给约束,追求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4资源约束情景和低確发展情景下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

4.1经济发展水平

在资源约束情景下,受化石能源供应约束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比基准情景有所降低,尤其是2020年之后,化石能源供应约束对GDp的负面影响日趋显著.2050年全国GDp总量将比基准情景的水平减少17%(表4).在低碳发展情景下,由于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025年前GDp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基准情景有所提髙,但随着能源供应约束日渐增强,2025年后GDp年均增速逐渐回归到基准情景水平.也就是说,在低碳发展情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将可以抵消能源供给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在资源约束情景下,由于能源供给约束,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上下降幅度较大,但能源供应部门和高耗能部门增加值的下降幅度又髙于其它部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略髙于基准情景.在低碳发展情景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髙耗能部门需求减少和服务业需求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将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显著上升,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4.2能源消费量和C02排放量

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和c〇2排放数据。在资源约束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由于化石能源供应约束的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将大幅度减少.资源约束情景下,2050年的节能率(即基准情景和资源约束情景的能源消费总量之差除以基准情景的能源消费总量)接近33%,能源消费总量减少幅度较大.低碳发展情景下,节能效果更为明显,能源消费总量在2042年达到峰值(60.3亿tee),之后趋于减少,2050年的节能率将达到35.7%.在资源约束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使得C02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情景也显著减少.资源约束情景下,C02排放量在2034年达到峰值(112亿t),2050年减排率(即基准情景和资源约束情景的C02排放量之差除以基准情景的C02排放量)将达到42.7%.低碳发展情景下,C02排放峰值可在2030年前后出现,为105亿t.2020年万元GDp的C02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下降41.5%,可实现国务院制定的2020年单位GDp的C02排放相对于2005年下降40%的减排目标.

4.3不同能源品种的供应量和消费量

不同能源品种的供应量和消费量见表6.表6表明,资源约束情景下,煤炭消费量先升后降,2030年达到峰值34.3亿tee(折合原煤48亿t),2050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可比2007年降低24%,煤炭国内供应量在2028年达到峰值31.1亿tee.石油消费量于2034年达到峰值11亿tee(折合原油7.7亿t),石油国内供给量在2027年出现峰值5.7亿tee,之后随着国内供给量的逐渐减小,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将增大,2050年将达到74%.天然气消费量增速明显,2050年天然气占总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比2007年提髙10%,国内供应量于2040年达到峰值4.8亿tce(3613亿m3),2040年后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明显加大,2050年将达到59%.在低碳发展情景下,煤炭消费量在2027年前后达到峰值31.3亿toe;由于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可比基准情景和资源约束情景下降更加明显,2050年可比2007年降低近30%;煤炭的国内供应量于2025年达到峰值29亿toe.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内供应量和消费需求与资源约束情景下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由于低碳发展情景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相对于资源约束情景更快,对石油的需求量要略大于资源约束情景.在资源约束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50年分别为74.6%和70.4%,可比基准情景降低10%左右或更多;非化石能源的需求量相对于基准情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由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基准情景有大幅度降低,因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比例上升更快(表7).但是,不同的非化石能源发展轨迹不同.水电在前期发展速度较快,2025年后转为平稳状态.核电稳步发展,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虽然风电装机增长飞速,但由于风电并网困难,近期风电发挥的作用有限,随着未来技术上的突破,风电的发展潜力非常可观.

5敏感性分析

由于模型中部分参数的外生设定会给模拟结果和模型的稳定性带来影响,为分析关键参数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对经济增长和C02排放影响较大的部分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情景设计.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C02排放,万元GDp的能源消费和C02排放相对低碳情景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能大大提高(降低)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时带来C02排放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减少),万元GDp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幅度不大.替代弹性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和tFp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化石能源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影响程度要髙于能源与资本劳动力复合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6结束语

能源动力前景篇2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景区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双重属性。从景区的旅游属性来说,它是一种商品,需要进入市场,体现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从景区的自然属性来看,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资源,不可再生,容易遭到破坏,需要得到较好的保护,尤其是世界遗产地的景区。我国1999年出台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对旅游景区进行了界定。旅游区(点)是指“经县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从市场的角度看,旅游景区经营具有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旅游景区如何吸引游客、如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创造利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何实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社会效益。旅游景区经营是指景区通过调动旅游景区相关投入要素,在有效保护旅游景区公共资源(主要是风景资源、生态资源与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对其合理利用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营销、管理与服务。旅游景区经营的主要内容:(1)开发与利用景区内旅游资源,建设景区旅游吸引物。(2)从事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销售景区旅游吸引物,实现景区经营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产品设计和组合;为组合旅游产品而进行人、财、物的协调与组织;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的提供。(3)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培育景区持续的旅游吸引物。(4)景区的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传递旅游吸引物。就是由于旅游景区的第三个任务: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才使得其人力资源改革中情况复杂,问题较多。旅游景区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旅游相关行业比如酒店和旅行社等行业都要多,所以其人力资源改革就不是单纯的只是涉及到旅游景区一个部门的问题。

我国早期开发旅游景区主要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些休闲的场所及保护资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多余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也就造就了景区经营不以企业为经营模式,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国旅游景区飞速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截止2000年12月31日,我国2726户旅游景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708528.92万元,景区从业人员12.3235万人,行业营业总收入2025258.19万元,行业总利润46850.45万元,利润率2.3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43万元/人,人均实现利润0.38万元/人(资料来源2000年旅游统计年鉴)。可以说,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同期旅游旅游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旅游景区是有差距的,其发展是相对缓慢的,这与我国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国的饭店行业在很早之间就进行了企业所有权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旅行社也紧接着进行了改革,但是旅游景区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的特殊性,即资源所有权的国有性,导致其人力资源改革必然不能同饭店与旅行社行业一样进行,必然带有其特有的特点。

总之,由于社会及景区本身对景区经济效益的追求,我国现有旅游景区都在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这么说,我国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比较落后,饭店业、旅行社在一开始就注重引进国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国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不甚规范。但实质上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我国逐渐开放景区的情况下,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需要探讨出更多更科学的方法。

2景区员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景区资源管理权分裂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这一现象在以资源保护型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景区旅游景区中尤为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归口文化部门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归口建设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归口林业部门管理;国家自然保护区,归口环保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归口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归口水利部门管理等,而后期出现的一些非依靠自然资源的人造景观旅游景区企业的管理则归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1]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同一旅游景区员工性质不同的情况,由于对景区资源有管理权的各个部门各自派出自己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景区进行管理和旅游服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统一性,这种多头的、封闭的、繁杂的管理体制,导致景区人力资源的管理陷入了困境。

2.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混乱

旅游景区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和旅游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的景区的出现,各景区开始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在构建过程,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早期,我国的旅游景区大部分都是属于自然资源依靠型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发展初期都属于国有企业,采用的是固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处于人事管理阶段。景区管理机构重置、职能重复导致人力成本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这些景区中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属于“固定员工”,无论景区经营情况是否良好,员工数量、岗位等均不会变化。现阶段部分景区还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处于摸索阶段,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一个景区中出现了两套管理模式,一部分是固定的“国家固定人才”,一部分是市场上招聘来的人力资源。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处于过渡的阶段。

2.3人力资源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目前,很多景区由于过多地注重社会职能,没有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景区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也只着眼于现在,致使员工短期行为严重。员工随意破坏景区的管理程序、中层管理人员会放弃责任,景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基层旅游服务人员中尤其突出,从人力资源与人力成本两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它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不断提高景区的效率,尽可能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为目的。

2.4激励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传统旅游景区属于国有单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固定的模式,目前这些景区的员工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景区经营单位成本增高,资源浪费。景区员工干得好与坏都一样可以留在企业,同时由于企业直接管理者并没有决定员工工资高低的权利,导致员工管理难度较大。

2.5人力资源管理权力集中

旅游景区由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掌握在景区主管部门中,景区的一切决策都是高度集权化的,员工对于景区决策,只有无条件地执行,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由于管理者的专横、主观使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基本没有建立起来,晋升激励、工作弹性和人际沟通措施运用较少。

3对策设想

3.1给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权“松绑”

要让旅游景区更好地发展,政府应当对旅游景区适当的放松人力资源管理权力,比如对于国有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景区,其社会功能是保护和研究功能,对于这样的景区则主要是对主要的核心人力资源的控制,对于部分非核心的部分可以采用外包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权的放宽。多给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自,才能使景区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只有先“松绑”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期行为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同时激励评价体系才能很好地构建起来。

3.2统一资源管理权

资源是旅游景区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资源景区就无法开展旅游活动,但是资源管理权的割裂给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混乱主要就是资源所有权与管理权不清晰造成的,所以,政府应该主导形成一个资源的统一主管部门。将现有的资源的所有管理部门——林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等统一为一个相应的政府部门来进行管理。当然这需要我国的各政府部门作出相应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涉及众多的利益体,难度肯定很大。但是这样的调整对于景区开展旅游和进行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3.3理清景区类型,分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能源动力前景篇3

这一切,因一家企业的横空出世而有所改变。短短七年间,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下称远景能源)就已从一个初创的民营小公司,成长为中国年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风机制造商。

远景能源的高管,可能并不喜欢“风机制造商”这个称谓。这家公司正致力于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能源+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风电设备企业。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首次参展的远景能源是整个会场最受瞩目的明星。它没有像同行一样把自家的风机模型摆在显眼位置,而是使用了十多个LeD、电脑和电视屏幕布置主展区,意在告诉参观者,远景能源与众不同。

10月22日下午,远景能源在展区了智能化风电风险管理工具“格林威治”云平台。此会盛况空前,围观人数远超主办方预计,现场人头攒动,人群甚至蔓延至对面竞争对手的展台。

面对数百听众,远景能源董事长兼Ceo张雷侃侃而谈自己的互联网能源远景。他的讲话中充斥着“智慧技术”、“智能风电”、“会思考、自进化”、“云端”等时髦概念。

远景能源的品牌公关部门,与虎嗅网、钛媒体、36氪等互联网新媒体保持了密切联系,这样的公关策略,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能源企业使用过。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种亮相。在一些同行眼中,远景这次品牌推广行动有些“用力过猛”。

一位来自国有风电业主的专业人士表示,除了一些潮流词汇外,没有看出远景能源的风电管理系统与众不同。“这套系统,外资风机厂商有,国产风机厂商也有。金风和维斯塔斯的展区就在远景能源边上,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

业内更有声音认为,远景所倡导的一系列前卫概念,是在为上市讲故事。近年该公司在风机制造和软件开发领域出众的业绩,可能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能否确保公司现金流无虞,风电智能化软件究竟能否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这是外界对远景的疑问。

张雷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于远景“为上市讲故事”的猜测予以否定。在互联网词汇的掩映下,这家快速崛起的风电新贵,其企业战略和经营状况外界无从知晓,让市场感觉神秘而又充满期待。风电“新贵”

在这次大规模“秋季攻势”前,远景能源一直低调。2008年,当远景能源将首批单机1.5兆瓦的33台风机交付龙源电力(00916.HK)时,当年的明星华锐风电(*St锐电,601558.SH),已经以1403兆瓦的新装机量,荣膺年度新增装机冠军。

次年,华锐风电更是势不可挡,以3495兆瓦的新增装机量蝉联全国冠军,并跻身世界风电企业三甲之列。而成立第三年的远景能源,装机量仅为136.5兆瓦,位列全国第17位。

2007年之前,中国超过80%的风机市场被外资厂商占据,国内风电业主面对外资风机厂商开出的高价,几乎没有谈判能力。

华锐风电的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外企垄断,其机组平均售价比外企低三分之一。同时华锐带动了一批国产风机厂商的崛起。彼时,业内赞许华锐举起了“国产风电”的大旗,打掉了外资风机虚高的价格。

现在的远景能源,肩负同样的期待。目前外资风机的平均价格依然比国产风机高20%,但市场却认可外资风机的价值――其确实在技术、质量、服务上超出国内同行。远景的出现,让市场上多了一种选择:技术和质量与外资风电机组基本持平,但价格略低。

2011年之后,华锐风电因扩张过快,风机质量和现金流量均无法得到保障,成为上一轮新能源泡沫的悲剧。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在远景能源身上出现?

在业内,远景能源一直以重视风机质量而著称。张雷在远景发展初期,就确定了精英路线。直到今天,他仍在坚持“不理性的客户我们宁愿不要”。

在价格战激烈的2011年,如果有人询问谁仍在坚持“高质高价”战略,答案不是维斯塔斯或者Ge,而是远景能源。远景的质量控制模式是:采用轻资产运营,不生产任何零部件,而是全球采购高质量零部件,最后进行装配和集成。这使得远景能源的风机价格高于国内同行,但质量受到业主的广泛认可。

从远景能源目前的零配件采购情况来看,均使用了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例如远景的齿轮箱供应商南京高速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装机排名第一的齿轮箱大厂;叶片供应商丹麦Lm公司,亦是全球三大叶片生产商之一。

从部分风电项目的投标数据看,远景能源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通常会比国内同行高出3个至5个百分点,但比外资厂商低10%至15%。

远景能源的产品和价格定位,似乎在奉行一种更接地气的中庸之道:风机价格低于外资风电厂商、略高于国产厂商,但质量高于后者、亦不逊前者。

2012年,远景新增装机540兆瓦,位列行业第七。今年的预计出货量为2000兆瓦,跃居行业前三名。

随着中国风电市场的逐渐回归理性,中国风电业主开始明白风机质量与价格同等重要――远景能源的战略,正中市场痛点,行业理念的悄然改变是其迅速崛起的另一主要原因。掌舵者张雷

在新创企业中,创始人的气质往往等同于公司的性格。

虽然做了智能风机,但张雷并非传统制造业背景出身。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的他,先在道达尔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战略分析师,继而在巴克莱银行负责能源金融产品定价。

和很多新能源制造企业相似,远景的起步也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不开。2007年,张雷带着十人的海归创业团队回到家乡江苏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全球制造中心。他几次向媒体提及,江阴市政府帮助远景建设了价值上亿元的基础设施,“江苏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远景迅速产业化的关键”。

金融加国际大宗能源商品的背景,让张雷有别于国内其他风机制造业的大佬,1976年生人的他尤具互联网思维,算是一个新潮而另类的老板。

风靡全球的特斯拉modelS今年4月进入中国时,张雷是最早一批拥有者,他称此举意在体验和思考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布局。

张雷对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推崇备至。这位全球著名的跨界发展奇才,在储能电池和能源消费方式上的创新,给了张雷不少启发。“马斯克现在大规模搞电池技术的创新研究,等成本降低后,电动汽车就变成了经济日销品,大家根本没有兴趣买烧油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我可以通过另一种储能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让消费跟随时刻变动的供应,让风能和太阳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我的赌局是,五年内(2020年)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价格会低于化石能源。一旦价格低于煤电之后,这个市场就失控了。”

所谓“失控”,是指消费者的自发行为将超越政府规划预期。说这番话时,张雷两眼放光。这样的言论,在中国能源界几乎是“疯话”,但张雷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他喜欢互动。

《财经》记者曾在上海虹桥机场与其邂逅并同机,当时在机场通越洋电话的他无暇招呼。但在广州落地后,他在出口等了良久,和《财经》记者饶有兴致地探讨智能城市、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

“他更喜欢跳出行业看问题。”一位从传统行业跳槽至远景能源的员工向《财经》记者描绘。他说张雷喜欢提问题,希望从别人的回答中获得启发。

在接受采访时,张雷长于和媒体的互动,他欢迎媒体为远景出谋划策甚至提出批评;也有记者因无法接受他的反问语气,不欢而散。能源触网

除了高质量的风机外,“能源互联网”更是远景能源的另一标签。在各种场合,张雷都会提及“能源+互联网”。

今年下半年,远景能源重点向市场推介了智能化风电管理平台“格林威治”云平台,以及windoS智慧风电管理系统。这两大管理软件可以帮助远景的客户实现对风电场机组的实时监控,用于改善风电机组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在前端选址、后期运维过程中,提升整个风电场的效率。

张雷称,这套智慧管理系统是“在新能源大海中航行舵手的罗盘”,用以帮助新能源投资者识别风险,鉴别投资机会,特别是对于中小投资者和中小运营商至关重要。

远景能源还准备将这套系统复制到光伏领域中去,远景近期将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推出“阿波罗”云平台,在功能上与“格林威治”云平台类似。

不过,这样的新能源管理系统在业内早已存在,只不过此前并未有人将其冠以“智慧风电”、“云平台”的“拽名”。

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都拥有类似的管理平台。尤其前者,已在该领域研发投入数十年,拥有业内公认最完备的风电管理平台。

这套系统的原理并不复杂:风机出厂前,风机制造商会在齿轮箱或者叶片等关键部位上安装传感器,用以监视风电机组的表现,并反馈到运维甚至前端设计领域,帮助这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有实力的风机制造厂商,还会通过在全球建立气象站和监控中心,绘制精细的风资源分布图,从而精确地告诉客户如何布局风电场,或者如何准确选择风机型号和具体安装位置,从而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

在欧美等电力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够调节预测风电场出力和电网负荷变化情况,以实现两者完美匹配。这些早已是风电整机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一大卖点所在。在质保期内,业主可以免费使用风机厂商提供的这些服务。出保后如需继续使用,则要另付费用购买运维服务。

目前,维斯塔斯的风机组平均投标价格在每千瓦5000元左右,这其中已折算了智能化风电系统的服务价格。质保期过后,维斯塔斯的客户需要另外付费。

远景能源称自己使用超级计算机分析数据,在维斯塔斯和金风等竞争对手看来,并不稀罕。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从格林威治云平台的描述看,远景并没有革新性的变化。模糊的远景

张雷并不认同上述说法,他认为远景能源最重要优势是“理念”。外资风电巨头“建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客户去适应他们,形成垂直垄断,凭什么?”

“我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远景能源对于智能化平台的远期目标是“开源”――建立一个联盟,让所有参与者在智能化平台上共享数据,并参与标准的确立。

与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的管理平台不同,远景能源的平台能实现双向互动,颇有“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思维。

“这种双向交互式的理念,以前在风电行业还从来没有见过,很有意思。”对于远景能源这一设想,部分业内人士表现出了期待。有行业分析师与业主人士指出,此举知易行难,关键要看未来的落实和效果。

来自中广核风电公司的一位业主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公司确实使用了远景的“智慧风电系统”,原因是采购的远景风机较多,但具体接入量尚不清楚,而目前只是处于数据收集和简单分析的初级阶段。

一位龙源电力东部沿海地区的业主人士坦言,暂时看不出远景能源的管理系统和金风、维斯塔斯系统的本质差别,“如果要实现双向交互,平台必须具有公共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不应该只兼容远景能源的机型,还应兼容竞争对手的机型”。

多位受访的风电行业人士大多认为,从目前来看,远景这种双向交互设想实现可能性不大。不同机组的设计、零部件、运行参数不一样,只有生产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若远景的系统能够为竞争对手的机组提供运维服务,并且帮助使用竞争对手风机的业主提供风电场设计服务,那远景就不再是风电企业。

在行业尚不理性的情况下,远景能源暂不考虑开源,“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可能在一两年之后”。

远景能源声称,该公司生产的软件在欧洲“赚了大钱”,完全可以支撑科研投入,在中国将采用免费模式,将格林威治云平台推广给用户。

张雷强调,远景能源目前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没有融资需求,两年内也没有上市计划。所以,“能源互联网”并非是为上市而讲的故事。

能源动力前景篇4

我国从1979年开始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自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截止2012年底国务院共批准设立部级风景名胜区225处,面积约10.36万平方公里。国家重要风景名胜资源没有统一的具有排他性管理权的管理机构,部级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城建司下属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管理,且只是“业务指导”没有响应的管理职责。根据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2006年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相关规定,各地方相继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景区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景区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设立风景区人民政府,如张家界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设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变化。尽管《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都对地方政府管理作出授权,但是授权模糊,地方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明确的使命,没有直接负责人,地方政府对具体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立法依据。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主要靠行政命令,往往存在“政绩工程”的影子。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和经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和政绩受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缺乏长期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

同时,国家对风景名胜资源合理利用的监督手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到位,管理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用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资金没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投入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地方管理者可以测量的经济产出和旅游收入是政绩,不可测量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成绩缺乏有形展示,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对管理者有负面影响。在有些管理者看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资金投入不够。体制问题加大了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保护资金也很可能起不到保护资源的作用,甚至有限的国家资源保护投入也未必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更多的可能是用于商业性开发。到目前为止,在政府经营的景区,保护资金由谁来投入,还是一个“真空”问题。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运作。面对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在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包括黄山、桂林山水等10余处著名风景名胜区部分景点的30%或50%经营权已经由当地政府转移给企业。其出发点很可能是寄希望于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对于这种做法存在相当大的争论。支持景区经营权转移给企业的一方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资金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反对者认为,风景名胜资源不具有再生性,一旦破坏,无法挽回。如果把风景名胜资源,尤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资源的经营权交给企业,旅游资源成为“公用地”,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加快风景名胜资源的“折旧”速度,从而使风景名胜资源成为少数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要使国家风景名胜区更加深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国家和地方的景区管理法规都应适应保护和发展的需要有一个改变。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名胜资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管理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对旅游业来说,客源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游客就是景区的上帝。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景区建设和管理跟不上旅游的发展的趋向越来越严重。在旅游旺季,尤其是五·一、国庆等公休大假,全国各地景区都发生过游人拥挤、交通堵塞、进不去出不来的恶性事件,造成游客之间、旅行社之间相互抢房抢餐,宾馆、餐饮提价“宰客”,景区环境、治安、管理和游览活动陷入混乱被动的局面,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导致旅游投诉大幅上升,给旅游经营者和景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难以弥补的损失。

因此要实现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改革现行景区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包括立法、资金来源保证和组织机构的建立。

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景区旅游方面的问题

景区管理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景区发展对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既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主体多,必须要有全面的考虑。旅游商品如索道座位、宾馆床位、汽车运输、餐饮等均是非库存商品,具有不可转移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质量评定滞后性等特点。而旅游的淡旺季之分又使得这些特点更加突出,淡季时这些非库存商品因无人购买而白白浪费,还得照样花费人力财力来进行营运和维护;旺季时供不应求,需求量再大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商品供应量。因此,建立一个能适应竞争、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监督服务质量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十分必要。应该看到,旅游休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普遍消费行为,这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市场基础。

景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风景名胜条例》需要完善的问题。现在,全国部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225个,其中列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已达40多处。这些景区在国家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对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国家立法的肯定、说明和规范,显然是不协调的,并已经由于立法滞后,影响了其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必须面临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规范化、法制化、没有国家立法,就无法国际化。

我国风景名胜区运行30年的情况表明,景区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没有国家立法是解决不了的。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需要法律来界定、说明和规范;景区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和统一的组织管理权限,与原有的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矛盾;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主体资格未得到确立,综合执法权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国家立法。

综合执法权问题。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

景区开发建设投资多元化问题。过去30多年,各景区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投资和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建设。现在,国家投资基本上没有了,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与建设速度很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投资多元化已势在必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我国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景区法制环境不健全,一方面外资、民营资本等投资主体的投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投资环境差;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不恰当引资,造成国家资源利益流失,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来加以规范。

景区开发建设与景区保护问题。景区的开发建设与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矛盾的统一。景区的开发建设如未能考虑到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甚至破坏了旅游资源,那么这样的开发建设对发展旅游来说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景区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服从于景区旅游规划,从而使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景区原住民发展问题。景区保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景区内的世居居民(主要是农民)。建立景区之初,因制度不健全、认识不够、财力有限等原因,没有让这些世居居民迁出景区,而是让他们继续居住在景区内,并从事旅游服务性工作。随着景区旅游的发展,这些居民大部分都因旅游而脱贫致富,并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虽然大多数景区很早就开始限制景区人口增长,采取只准出不准进等户藉管理制度,但是,因世居居民原有住房不适应居住要改造、子女长大成人要分户以及扩大经营等种种原因,造成景区内不按规划滥搭乱建房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景区到了失控的地步,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将景区内居民搬迁到景区外,是各景区管理者所希望的,但是搬迁费用太高,政策难度大,牵涉面太广,使得各景区管理者都不能轻易言搬。然而,如果景区内居民不搬迁,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又难以协调。

对策及建议

尽早颁布《风景名胜区法》。我国风景名胜区按照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对其中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并且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应在认真贯彻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基础上,尽早颁布《风景名胜区法》。

实施综合执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应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部门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能源动力前景篇5

论文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兴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景区旅游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超载的严重局面。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就我国而言。各景区承载力控制的现状令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对景区承载力进行怎样的管理与调控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意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与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景区居民与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与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交通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与品位的提高,旅游业与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遇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著名的景点周围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与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与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安全。例如: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与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与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与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历史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作用。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作用;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周围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与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与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与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与超载的调控措施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措施: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与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允许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经济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与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能源动力前景篇6

[关键词]佛教文化系统化开发本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文化内涵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逐渐向文化型旅游方向过渡,佛教文化旅游成为满足人们当前个性化旅游需求的旅游方式之一。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其开发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由佛教名山、佛教建筑物、佛事活动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组成。

佛教名山主要是指以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为主的佛教菩萨道场。佛教建筑物主要包括寺庙、佛塔、石窟及其附属的佛教雕塑、绘画等。佛事活动主要是指佛教法会、节日活动等,如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浴佛节等。

二、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江苏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圣迹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太湖、长江、徐海三大旅游区内高知名度的佛教景点就达30余处。具体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苏主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区分布比较均匀且各具特色,其中佛塔和石窟资源主要分布在徐海旅游区,而太湖旅游区和长江旅游区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则主要以寺庙景观为主。

三、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层次、指导思想、景区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开发方式系统化程度较低

目前,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题仍然以烧香祈福等传统的寺庙文化为主,虽然部分景区在传统主题模式上有所突破,如镇江金山寺以佛教文化和神话传说两条主题线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方向,将江天禅寺、白龙洞、中泠泉等多个景点组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发挥金山寺的旅游潜力以吸引更多客源,但其系统化程度相对较低,未能以“点”带“面”,综合开发,形成旅游资源的规模化优势。

2.开发规模追求大型化

近年来,江苏佛教景区开发规模呈迅速扩大趋势,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佛教造像及景区地域等方面。如:无锡88米高的巨型灵山大佛;常州天宁寺据称是全世界最高的佛塔;无锡灵山三期工程启动后,景区规模仍在持续扩大;常州天宁寺与红梅公园建成组合式园区后,其整个景区的规模达到600余亩;一些佛教法会、开光仪式等,也以隆重、规模大为主。

3.开发深度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江苏佛教寺庙地面建筑遗存丰富,客观上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同时,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风险较小,回报率高,因此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多,但功能相对单一。而且,由于功利思想严重,未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许多佛教寺院推出的佛教文化旅游活动内容极为单调,大多数仍以烧香拜佛、观光活动和销售开光纪念品为主,在项目开发和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忽略了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塑造人格、放松精神、治病疗养等功能。近年来有些地方也开始组织一些参与性的活动,比较常见的如祈福撞钟活动,但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内涵和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而言远远不够。

4.开发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旅游是发展佛教文化的手段和途径,佛教文化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并宣扬佛教文化,开发佛教景区必须以传播佛教文化为目的。目前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景区甚至以迷信思想来误导旅游者以促使游客高价购买各种物品,同时看相算命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利用游客心理,混淆视听,将迷信等同于佛教文化的做法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偏离了佛教文化旅游的正常轨道。

5.景区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

景区管理不规范也是江苏佛教文化旅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同时具有宗教活动场所、园林旅游景点双重功能,有些景区的管理上也存在双重性甚至多重性,从而造成开发无序化、政出多头、管理混乱的局面。如镇江焦山就存在一山多主的状况,由园林局、宗教局、旅游局等同时管理,导致景区管理混乱,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开发。

四、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务必以保护为前提。但从长远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是佛教文化旅游永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既能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能满足经济、社会、美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保证佛教文化的完整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发展。

1.系统化开发佛教旅游产品

目前江苏佛教文化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握主题,结合资源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从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寻找突破口,进行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除传统的佛教寺庙观光旅游、一般佛事活动旅游之外,纳入佛教饮食旅游、疗养旅游、修学旅游等产品,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从养生的角度看,佛教素食斋席无异是佛教文化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色之一。当前素食文化内含的健康长寿及保健思想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江苏佛教寺院的素食斋席源远流长且与许多历史名人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来看,佛教修学旅游是佛教文化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修学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佛教学术交流活动,其参加者主要是专攻佛教文化的研究型旅游者。另外,佛教徒本身的学历进修活动也是一种佛教修学旅游。如无锡灵山祥符寺开展的“人间佛教”思想研讨会,镇江举办的“住持论坛”等。佛教疗养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人们普遍感觉生存压力过大,佛教提倡清静的观点及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人们调节身心、陶治情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享受生活的旅游需求。当然,在体验式旅游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佛事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还可以刺激游客的出游欲,从而达到宣扬佛教文化、发展旅游以及增加经济效益的多种目的。

江苏各地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因此开发时必须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

2.资源共享,景区联合

在开发规模上应注重资源共享,景区联合,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共同发展来谋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利用程度的最大化,并非一味在某一方面贪大求全。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何充分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来促进自身发展,是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

资源共享、景区联合的发展方式是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相互之间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实行景区联合,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从而为旅游者提供物超所值的旅游享受。

3.注重资源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进行本色开发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谨慎处理其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又要注意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对于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促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4.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经济效益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物质保障,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指导思想会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形象产生破坏作用,导致隐性投诉的产生、重游率降低,反而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也叫旅游纪念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它既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也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佛教可以满足游客的一种精神寄托,可以实现游客的心理满足感,而佛教纪念品就是这种精神寄托的延续。开发佛教旅游商品,不仅仅是提供佛像、佛教音像制品、佛珠、木鱼、开光护身卡等简单的佛教商品,还必须突出地区特色,结合佛教的主题,制作具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从而产生收入和广告双重效应。二是大力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吸引客源。导游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的缘故,在介绍时敷衍了事,常常会导致游客不满,引发投诉,间接损害佛教景区的经济利益。因此江苏佛教景区需要培养既具有一般导游能力,又有较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和佛教专业知识的、高水平的佛教文化旅游导游员,以此来满足游客景点讲解的需求和了解佛教知识的求知欲望,也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重游率,促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5.科学管理佛教文化旅游景区

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科学化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首先景区相关管理机构应加深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将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与普通旅游景区区别开来,根据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景区各管理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其次在佛教景区的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内部管束还是外部治理,都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处理问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手段统一、规范景区的管理。

处理好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使佛教文化与旅游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带动整个江苏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旅游的资源和客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银枝: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江苏省旅游局:江苏导游基础知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2(17)

[4]霍国庆:佛教文化旅游[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

[6]周春燕陶海洋张继志:培育镇江市旅游支柱产业[J].镇江学刊,2000(1)

能源动力前景篇7

abstract:thisarticlepresentstheworkinscenicspot,premiseofwhichisplan,coreofwhichisprotection,keyofwhichismanagement.thepaperdiscussedonhowtohandl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sourc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inscenicspot.

关键词:风景资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Keywords:sceneryresources;resourceprotec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50-03

1风景名胜区资源概述

1.1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1.1.1资源“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在我国《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资源既包括一切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机器、消费性商品以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思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可以将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1.1.2风景名胜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其“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始终如一。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2风景名胜区的格局于发展演变

1.2.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从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数十年间,除一些城市风景区、名山和重要古迹由城市建设、园林、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外,全国大多数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没有纳入部级地方各级政府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有许多珍贵灿烂的风景名胜资源所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也一直未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1.2.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1978年国务院在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的管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国家建委提出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实行国家、省、县(市)分级管理。1979年国务院发出国发[1979]70号文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归于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于维护工作。198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单位《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同时,建设部门着手组织起草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和申报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工作。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建设部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经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申报,中国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审定公布了3批共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各地也审定建立了一大批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基本形成了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

能源动力前景篇8

关键词:乌海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点

中国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乌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乌海汇聚了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享有“黄河明珠、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的美誉。总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黄河风光、沙漠绿洲、山岳奇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同时集中了“大河、大湖、大漠、大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截至目前,乌海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9个,主要景区有金沙湾生态旅游区、甘德尔山生态景区、满巴拉僧庙、汉森葡萄酒庄园,青少年科技展览馆、蒙古族家具博物馆、青山翰墨园和植物园等,同时还大力发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目前乌海市全市共有旅行社22家,其中国内社12家、国际分社5家、国内社分社4家、全市有证导游员102名,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总数1796人;星级酒店数量达到了9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5家,正在申请五星级酒店的1家。在旅游产品方面,目前乌海市已开发的旅游商品有牛皮烫画、布雕、金属刻画、羊毛挂毯、工艺陶瓷等民间手工艺品和书法、绘画、摄影等美术作品及葡萄酒等地方特色产品共20余个。其中,汉森葡萄酒、吉奥尼葡萄酒、牛皮烫画、丝绸贴画和部分书画作品还多次获得国际、国家、自治区级殊荣。

二、乌海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乌海旅游业尽管近年来发展相对较快,但整体水平不高,市场体系远未完善,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缺乏特色旅游资源

目前我们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主要是黄河风光、沙漠绿洲等等,这些旅游资源同宁夏地区、阿拉善地区旅游资源趋同,没有突出的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很难吸引大量的游客。

(二)体制机制不适应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虽然高度重视旅游,但不少部门对旅游业的产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认识,旅游相关优惠政策也未落实到位,仍处在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阶段,没有达成发展共识,没有形成推动合力。再加上工业城市的发展历史,在许多人心中仍存在着重工业、轻旅游的不协调观念,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且建设滞后。

(三)旅游设施还不配套

乌海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景区服务也不到位,质量也不高。景区导游员和星级饭店的服务人员都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并且服务人员流动性很大。总之,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三、乌海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虽然乌海旅游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但黄河渤海湾水利枢纽工程及乌海湖的建成必将推动乌海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前行。这就需要政府抓住“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未雨绸缪,抢抓一切有利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一)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1.加强旅游规划

乌海现有的景区如青少年科技馆、蒙古族家具博物馆、煤炭博物馆、青山翰墨园和植物园等面积小、功能单一,发展空间有限,严重制约了景区后期发展。对现在正在开发的景区,如乌海湖、甘德尔山、龙游湾湿地等应加快建立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并要高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抓好各项落实。

2.确定旅游发展目标

乌海集中了“大河、大漠、大汗、大湿地”等多种旅游景观,周边和乌海资源类似的宁夏“沙湖”和“沙坡头”、鄂尔多斯的“响沙湾”和“成陵”等景区都已达到国家5a级景区。乌海市旅游业发展定位要结合本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打造出自己的亮点。

3.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乌海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遗址和桌子山岩画群、古生物化石、历代长城和清代古驿站及藏传佛教寺庙群等,近年来,由于煤炭开采、日常风化和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使这些历史遗迹越来越模糊,面积在不断减少。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有效地利用好乌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好乌海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好乌海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4.突出品牌建设

主要发展以黄河风光为主线的旅游产业,乌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黄河沿南北方向穿市而过,如果把水域文章做活,新建一批能体现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就可以形成旅游业的拳头产品。东有甘德尔山、桌子山怀抱,西有一望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是典型唐代诗人王维描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场景,发展沙漠宾馆、沙漠疗养院等生态旅游项目是可行的。同时,以桌子山岩画为龙头,以古生物化石、秦始皇长城和汉代天野古城的藏传佛教寺庙群历史文化和海美斯陶瓷工业游为龙头催活短线特色旅游市场。总之,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5.大力发展知名旅行社、支持景区做精做强

加大力度对现有景区进行改造,添置设备,增加功能,争取打造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加强区域合作

乌海市周边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却又互补性强,阿拉善盟和宁夏地区三地旅游资源对各方客源市场都有吸引力,加之三地交通的通达性、接待能力、市场距离、旅游氛围都较为成熟,此大旅游区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双方吸引客源、提高接待能力和旅游影响力。因此把我市的旅游资源与宁夏乃至大西北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组合,联合周边地区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打造乌海湖~南寺~沙湖,大旅游圈是可行的。

(三)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1.深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把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融入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上,可以开发如那达慕大会、葡萄节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纪念品市场。积极开展海美斯陶瓷、牛皮烫画、蒙古特色皮制品(拖鞋、皮钥匙扣、皮蒙古包、皮挂件、皮钱包等)和挂毯、铝塑板画、橘柑贴画等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活动。

2.文化创新

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文化商品的文化创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文化旅游的全过程。

3.全面宣传旅游业

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手机、网站等公共媒体对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人文历史进行多层次、广覆盖、点面结合的公益宣传。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六城联创”等活动结合起来,把发展旅游业与“十个全覆盖”活动相结合,展现美丽的乌海乡村。全面构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社会氛围。

能源动力前景篇9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主要包括壶口瀑布的主瀑布、两岸的副瀑布、瀑布下游的狭窄河道“十里龙槽”;河床上由河水冲蚀形成的锅穴―“石窝宝镜”、瀑布侵蚀形成的“观瀑廊”、由两组节理相交而形成的“棋盘格式构造”、河水侵蚀河床形成的冲蚀槽;河流快速下蚀河谷在两岸谷坡形成的侵蚀三角面;黄河河床、河谷、阶地等。人文历史景观包括龙王明清码头、清长城、河清门等。壶口地区的各种地貌地形遗迹清楚的记录了地球演变和黄河发育成长的沧桑历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稀有性、欣赏性。同时,在地质学上有极高的资源利用价值、科普教育和观赏价值。所以欣赏壶口瀑布美景成了很多人的向往,壶口瀑布景区旅游业迅速发展,但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景区现状

(一)旅游交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壶口瀑布景区开发己有二十几年,但由于地处偏远,周围又是黄土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使得这里至今只有公路,交通条件制约了景区的发展。景区内亦没有形成能沟通景区内各景点的一条龙式的方便快捷的步行游览道路系统。随着游客人数逐渐增加,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二)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的需求

壶口瀑布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通信、卫生、停车等服务设施虽己有一定规模,但星级宾馆稀少,餐饮服务相对单调。虽然这些旅游服务设施能够应付目前的旅游现状,但是一到旅游旺季,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在数量和档次上的需求。

(三)景区内文化内涵深度不够,层次浅

壶口瀑布景区开发较早,发展也较快,但就目前景区的开发现状来看,文化内涵的开发严重不足。在景点建设,只把一般的山水观光游览作为主要方面,其余很多很好的人文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整个景区的开发层次较低,内容单调,难以突出强化景观的文化内涵,减弱了景区吸引力。

(四)景区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

壶口瀑布景区虽然已经闻名全国,但对其旅游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不同季节的观赏特点,人文与自然景观特点方面的宣传缺乏力度。如何广泛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各种媒体对景区进行宣传,不断提升瀑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尚有许多工作可做。

二、解决方案与前景展望

(一)科学开发,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遵循生态旅游开发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育。所有人为改造必须在环境保护前提下进行,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开发过程中,突出重点,步步推进,从实际出发,按资金力和现状来考虑建设

步骤。

(二)加强协调,平衡供需

必须与通讯业、交通业、服装业、餐饮业、金融业、商业文化卫生事业等配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合作,管理上树立全局意识。各部门应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保证健康、和谐旅游的开展。

(三)加强宣传促销,扩大客源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旅游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只有加强旅游市场研究,洞悉旅游者需求变化,不断推出旅游者喜爱的产品项目,才能增加客源,拓宽市场。首先应加强宣传促销活动,抓好壶口王牌,设计壶口旅游徽记,举办反映黄河文化和壶口风光的摄影、绘画、书法、诗歌创作等大赛活动。采取户外、网上、会展、旅游节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开展横向旅游协作,延长旅行社经营线路,区内实现小循环,区外接通外边线,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客源市场。其次,要在景区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如壶口垂钓活动、狩猎活动、农副产品展销会、交易会,为体育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三权分离的尝试

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考虑到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的特殊性质,应适当吸收一定量的社会或个人投资,由投资者和旅游企业投资入股,解决壶口瀑布建设和资源保护上资金的短缺,形成“统一管理、多元开发、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经营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壶口瀑布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能源动力前景篇10

关键词:电动汽车;累计前景理论;topSiS;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33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共识。发展清洁能源、确保能源安全、缓解环境问题,成为目前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电动汽车具有可靠、环保、无污染的特点,自其产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电动汽车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典型代表,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也是我国汽车行业重要的战略调整。发展奠定汽车有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同时还能够起到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有助于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也有利于调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进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它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的长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以综合评估的方式来研究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有助于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动汽车已有一定的研究。施晓清,李笑诺等在全面总结现有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因子的影响因素,通过以改进后的燃料碳排放模型来对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张敏,张建华等根据电动汽车电能供给及污染物排放过程,设计了计及电网侧及车辆本身的综合评价指标,以细致量化电动汽车入网方案在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环境影响。陈明,郭立新选择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等指标构建了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范建磊,刘君利用投影寻踪理论将多个评价指标投影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找到最佳投影方向,根据最佳投影值及等级函数关系得到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综合评价模型。LiSu-hua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用于新能源汽车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纯电动汽车等在内的共九种新能源汽车。XingpingZhang等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电动汽车收益评价机制,该模型包括电动汽车利益相关者和充电站的生命周期净收入效益评价。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对于电动汽车以及综合评价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电动汽车整体的评价较为缺乏。本文将建立电动汽车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提出前景理论与topSiS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电动汽车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

1电动汽车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建立

在对电动汽车运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选取电动汽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型电动汽车的发展态势。综合发展五维指标的内涵如下:

(1)规模扩张:各类电动汽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它反映了各类电动汽车一定时间段内的产能发展力。

(2)基础建设:各类电动汽车在一定地区内的发展与充电桩、能源等基础建设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各类电动汽车将来一段时间发展过程中地区基础建设的支持度

(3)经济动力:各类电动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参考其生产和发展成本后,一定时间内的销售利润以及有关专家对各类电动汽车今后一段时期销售额的预期指标数据,它能反映出各类电动汽车现阶段及将来一段r期的发展盈利能力。

(4)环境保护:一方面考虑各类电动汽车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比较数据,另一方面考虑的是政府营造的政策环境对各类电动汽车发展力的影响。

(5)科学技术:类电动汽车时所拥有的不同技术优势以及其技术成熟度对该类电动汽车今后发展的牵引和带动力。

2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topSiS法(理想解法)是基于各方案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文中在topSiS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topSiS的评价模型,实现较为科学、客观地对各类电动汽车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2.1累积前景理论

为解决阿莱斯与埃尔斯伯格悖论,Kahneman等人在吸取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原则”思想上,通过广泛观察和全面研究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个体决策行为,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前景理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前景理论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为避免违背随机优势,Kahneman等人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上结合了容量概率,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

累积前景理论的核心是前景价值,是由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共同决定,具体表达式为:

式中,x为决策值与参考点的数值差,x>0则代表决策相对是收益的,x

2.2权重的确定

本文将采用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将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有效结合,使评价对象指标的权重更加准确、科学、合理。

2.2.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使决策者可以系统全面、数学化地处理复杂决策对象。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分解复杂的问题,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构,并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其基本步骤如下:

(1)构造指标体系中影响上一级每个指标的同级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设受上一级指标支配的下级指标个数为n个,则判断矩阵为:

式(5)中,aii的数值根据相应的标度方法进行确定,用1,3,5,7,9分别表示按照相关专家分析,两个指标相比,前者与后者同等重要、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2)通过对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进行判定,同时对其一致性矩阵实施检验。加入后者通过检验了,这就说明特征向量中的各个分量代表的是各个指标相对特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才计算后得到各指标权重。

(3)在上述计算处理中权重从下到上相乘,即可得到各指标权重w。

2.2.2熵权法确定权重

熵权法进行权重技术是根据信息论的思想,按照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基于信息论基本概念可以知道,信息熵是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方法。如果指标变化程度较大,其信息熵越小,则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指标值的变化程度较小,信息熵较大,则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较小,对指标权重较小。因此,根据指标值的变化程度,应用信息熵这个方法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评价指标共m个,项目的供选择方案有n个,则指标决策矩阵为X=(xij)n×m。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类型不同,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对决策矩阵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之后得到的决策矩阵为Y=(yij)n×m。

根据熵的极值性,把上式标准化,得到表征指标评价重要度的熵:

2.3算法步骤

将累积前景理论在topSiS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主观性问题,还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直接明了,便于人们的理解。因此,本文将采用累积前景理论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进行评价,保证所得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相应的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第二步,采用基于aHp―熵权法获取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求得各指标的评价权重。

第三步,根据前景理论价值函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二级指标的前景值,具体公式如(2)所示。依据确定好的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对前景矩阵进行加权,进而得到加权前景矩阵。

3算例分析

选取油电混合动力、可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四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电动汽车进行综合评价。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以及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对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得到评价矩阵。

3.1确定权重

根据aHp-熵权法权重确定方法可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本文采用SD软件和matLaB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

3.2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模型步骤,得到各类型电动汽车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经济动力、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技术也相对成熟,因此发展状态的最好。纯电动汽车的经济动力优势较大,充电桩建设也在逐步扩大中,发展态势仅次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氢气燃料汽车是将来最有希望的交通工具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扩张较快,经济动力较强,排名相对较后。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处于最差的位置。

4结束语

本文从各类型电动汽车发展状态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了从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经济动力、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五个维度考虑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将aHp和熵权法相结合,将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有效结合,使评价对象指标的权重更加准确、科学、合理。最后,将累积前景理论运用到topSiS法中,建立了累积前景-topSiS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我国环保事业和能源安全,而本文所提出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指标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该领域,为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施晓清,李笑诺,杨建新.低碳交通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3,(01):385-394.

[4]敏,张建华,曾博等.基于多目标灰靶模型的电动汽车环境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现代电力,2012,(03):64-69.

[5]陈明,郭立新.基于aHp-熵权-topSiS的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方法[J].机械设计,2013,(04):15-19.

[6]范建磊,刘君.电动汽车充电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电气应用,2014,(11):31-35.

[7]LiSu-hua.ResearchonevaluationSystemofnewenergyVehiclesBasedonaHp[C].information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USa.proceedingsof2012asianpacificConferenceonenergy,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eeSD2012V260-261).information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USa,2012:5.

[8]XingpingZhang,YanniLiang,wenfengLiu.pricingmodelforthechargingofelectricvehiclesbasedonsystemdynamicsinBeijing[J].energy,2017,119:218-234.

[9]李存斌,张建业,谷云东等.一种基于前景理论和改进topSiS的模糊随机多准则决策方法及其应用[J].运筹与管理,2015,(02):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