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34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1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4.配偶与子女情况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6.月经济收入情况

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最强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

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本文由收集整理

2.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3

一、创新老龄工作,树立“大老龄”理念

我办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开展深入基层为老年人服务”为载体,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开展了“走进农村,贴近老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找个别谈话等形式,倾听基层干部和老年人对老年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问民计、聚民智。确定调研提纲,写出了《关于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摸清了老年人口的发展态势,为市领导决策老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与成员单位共同协调,抓好老龄工作,形成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关注老龄问题,支持老龄工作,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大老龄格局。

二、抓住工作重点,加大老龄宣传力度

我们围绕老龄工作重点,通盘谋划,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环境,采取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老龄宣传形成。开展老龄工作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开展中老年人才艺大赛,通过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发[]76号关于《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的文件精神,为自治区于月份开展统一发放老年人优待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另外我们还协助市两办组织市四家班子领导春节上门慰问百岁老人活动。市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敬老得到了市民的的好评。为社会营造了真心敬老,热心助老、一心为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抓好老年人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把老年人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来抓,建立老年人来信来访档案,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请求和相关问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一些老年人案件需要法律救助的我们通过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减半或免除诉讼费。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利益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迎接自治区评选“全国、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检查组到我市检查。

村典型、育亮点、显特色。在全市我们以重点建设镇老协会,镇梧村老协会、石窝镇老协会、新荣镇老协会、隆盛镇南禄村老协会和孝亲敬老(山庄)教育基地为镇、村、市三级样板点,各个点都各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我们是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全面推动市镇村三级老协会建设。

五、对标准,找不足,促完善。

认真按照自治区评选“全国、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的评分标准,项项落实专人抓,责任到人,欠缺什么、该补什么,如何补充都落实到人。特别是老龄档案材料整理,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点点滴滴,逐条对比,反复核查,分类归档。形成了比较完整。衔接较好的老龄档案系列。

六、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密安排。

对自治区评先检查组在月份对我市的检查,我们能及时向市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制定评先检查方案,做到条理清晰,检查安排紧揍,时间合理,所到的被检点,能检出成绩,并富有特色。

七、检查组满意、评价高。

自治区评先检查组通过对我市的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老龄工作从点到面,从市到镇村,都做得较好,办公室档案齐整、完善、年度衔接等是全区县(市)级最完备的,老龄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编制、经费落实,为老服务设施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较好,镇村级老协会工作出色,所到的被检点各项工作十分满意。据自治区老龄办领导综合检查组意见:我市老龄工作是全区较好的县市之一,确定我市为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并选定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材料已上报全国老龄委。

八、存在问题。

市政府转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发[]76号关于《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文件后,许多涉老部门迅速贯彻执行,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但有些部门至今还没有按规定要求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如市内公共汽车,还没有按规定为高龄老年人免费乘车,有些景点还没有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1、根据自治区政发[]76号的文件精神,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优待证,具体按照自治区老龄办办证细则进行办理。我办将派员参加自治区老龄办的办证培训,后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随到随办。

2、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具体是交通运输局、旅游局、卫生局、文体局等窗口部门。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4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多元福利理论

[作者简介]刘恋(1991-),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石人炳(1962-),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社会保障研究。(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12JJD840011)

一、导言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共有1.7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共有1.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并且这种上升的趋势依然在持续。[1]

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本文采用美国社会学家林南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处在危机之中可以获得的资源支持,这种支持来自他人、来自群体、来自社区等,主要可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三个部分。[2]检索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对于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认识,而关于如何完善其支持体系的建议则较为理论化、缺乏具体的构建措施。在大量的建议中,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了家庭的作用而忽视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强调单一资源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而忽视了不同支持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强调了农村老年人需求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其个性化差异。本文则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元福利理论的视角,尝试提出在加强各种社会支持提供者互动的基础上的、充分考虑老年人个性化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

二、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现状

为了解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与需求情况,笔者于2011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和钟祥市各选取3个村进行了为期1周的实地调查,整个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对象是调查村庄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访谈对象包括老年人和村组干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3份,回收率98.6%。个案访谈共调查村组干部12人,老年人40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十分单一:在经济支持方面,老年人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在生活照料方面,家庭给予老年人的支持超过了90%;在精神慰藉方面,老年人主要通过打麻将、聊天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具有明显的选择梯度,具体表现为首先选择来自非正式组织,即家庭、亲友的支持,在非正式组织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政府。由于少有自愿组织和商业组织涉足农村,因而农村老年人难以得到来自这两方面的支持。在求助政府失败后,农村老年人大多落入无人照料的境地,陷入贫困之中。与养老保障相比,农村老年人对于医疗的需求更大。在被调查的493位老人中,只有48.5%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却有95.3%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26.6%的老年人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没钱治病”,而有31.6%的老人表示以后最担心的问题是“没钱治病”。基于此,尽管医疗服务内含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之中,笔者在后文中将把它单独列出讨论。同时,与低龄老人相比,高龄老人对于生活照料的需求度明显增加;在需求满足方面,呈现出越需要社会支持的人越难以得到社会支持的现象。

学者赵立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孤寡老人自理型、配偶互助型、子女照料型和社区服务型。[3]其中,前两种可以归属于自我支持模式,后两种可以归属于非正式组织支持模式。据笔者了解,当地的低龄老年人主要采取的是自我支持模式,即自己在子女家附近居住、单独开灶,间或接收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支持主力慢慢由自我转变为非正式组织,具体体现在儿媳等人对他们的生活照料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逐渐增加。有些老人表示由于子女外出或子女本身生活困难等原因,自己既使力不从心也只能慢慢“挨日子”,难以得到来自家庭的生活照料。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的孝道也略有崩塌,也出现了一些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占调查总数6.1%的老人在需要照料的时候得不到照料。与有配偶老人相比,无配偶老人无人照料的比例从2.1%提高到15.1%。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担心自己无人赡养的问题。杜鹏等人通过对四川南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10%的老人表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得病后没有人照顾。[4]

在从非正式组织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部分生活状况极其困难的老人开始求助于政府。政府主要通过五保制度、低保制度和高龄补助三种方式给予支持。其中,除五保制度采取集中养老模式外,另外两种方式主要还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但是这三种来自于正式组织的支持的范围和力度都极其有限,既难以实现应保尽保的效果,又难以达到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它们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可能还有所作用,但是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的支持力度则基本为零。

综合看来,现行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性,体系内部之间少有互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经济、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三、重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

多元福利理论认为社会与健康照顾的输送应由政府、志愿组织、商业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四个部分组成。在福利供给上,志愿组织、商业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应扮]更多的角色,借助竞争与监督机制,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回应民众的需求。同时,它还强调政府的角色应由服务直接供给转向着重于扮]财务、规制及监督评估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在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构建上,只强调了政府以及非正式部门的作用,不仅忽视了志愿组织与商业组织的发展,而且还忽视了不同支持提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2006年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照料需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5]笔者认为,由于低龄老人处于老年的初级阶段,其生理机能与社会活动与其中年时变化不大,劳动能力较强,老人的主要需求是健康的维持与精神慰藉,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预防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以及子女对自己精神方面的慰藉。而高龄老人处于老年的最后阶段,其身体机能与自理能力显著下降,老人的主要需求则是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得既能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第一,年龄差异化原则,即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上,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支持侧重点方面予以区别对待;第二,多支柱合作原则,即在明确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化非正式组织、商业组织以及志愿组织对于农村老年人的支持,加强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强化对低龄老人的医疗救助服务与家庭照料

在低龄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方面,应强调建立完善的医疗救助制度与家庭照料激励机制,在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方面,应强调调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

具体来说,对于低龄老人而言,首先,政府应该每半年或者一年组织一次针对低龄老人的体检。由于乡镇医疗资源较少,很多检查由于缺乏条件和设施难以开展,这种统一的大规模集中体检对于节约农村老年人看病成本以及我国医疗资源成本都是有利的。

其次,政府和志愿组织可以鼓励医学专业学生进基层服务。农村医疗问题有一部分体现在人才难以引进,国家或志愿组织出面组织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进基层,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相对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使得低龄老年人的一些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再次,政府应该改革现有的医疗体系,引进商业组织与志愿组织,建立健全、协调的城乡医疗网络。目前而言,我国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由于缺乏竞争性,医院医疗水平进步较慢,有些低水平的医院甚至会耽误低龄老人的治疗。因此,在医疗资源的选择上,应该把选择权留给老人,促进志愿组织、商业组织与乡镇卫生院三方的良性互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对于低龄老人的家庭照料,使得老人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来自非正式组织的精神慰藉。这种鼓励可以从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两个方面进行。在经济上,政府应该鼓励那些与低龄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待或者给予直接的经济补贴;在文化上,政府应该大力发扬我国的传统孝道,树立典型,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同时,志愿组织也应该在关爱农村低龄老人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身建设与政府导向结合起来。

(二)增强对高龄老人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

对于高龄老人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的退化,老人的主要需求由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转化为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在这两方面上,也应强调政府、非正式组织、商业组织与志愿组织四者之间的互动。

首先,应由政府调动来自非正式组织的支持。一方面,对于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家庭,政府在法律上给予惩罚、在道德上予以谴责;而对于那些对把高龄老人照料较好的家庭,政府可以予以物质或精神表彰。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家庭远距离照料提供条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子女亲友与高龄老人的沟通渠道,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高龄老人社会救助制度,对高龄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在低保制度和五保制度上,应实现应保尽保;在高龄补贴方面,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对老人实行阶梯化补贴,一方面确保政府实现兜底责任,使得高龄老人免于贫困;另一方面也激励家庭更好地照顾高龄老人。

再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对高龄老人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这主要是因为专业的生活照料者可能更清楚如何去照顾高龄老人,特别是患有特殊疾病的高龄老人。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创办的,商业组织与志愿组织鲜有涉足。政府出资开办的养老院虽然物质设备齐全,但却缺乏专业照料人员,照料设备少有人用,资源浪费严重,老人普遍觉得机构“冷清”。因此,在农村,商业组织和志愿组织存在较大的介入空间。政府退位鼓励商业组织与志愿组织的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展多种针对高龄老人自身不同需求的照料方式,而且能够优化对高龄老人生活照料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2]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7,(3).

[3]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5

本文借鉴吉尔伯特的对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即分配基础、分配内容、输送策略和资金筹集,利用老年人媒介接触意愿和现状的数据资料,结合现有老龄工作政策文件中有关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从整合社会资源角度出发,试探析低成本加强住养老人媒介接触水平的策略,丰富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住养老人的“精神福利”,改善目前偏低的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

一、城市老年人住养意愿和受教育程度分析

吉尔伯特认为,社会分配基础就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社会定的人口或群体时不同原则之间的选择,即社会福利的分配对象,或称受益人。本文所研究的分配基础即老年福利机构的住养老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住养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出现“低龄化”和“高学历化”特征。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分别位居媒介接触率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照此推测,在床位数可供的前提下,将迎来更多“低龄”、自理能力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目前基本的物质生活照料或将无法满足城市未来住养老人的需求。

1.机构养老意愿最强的城市老年人特征

孙鹃娟等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所作的研究《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因素分析》,以及焦亚波所作的一项针对2007年上海长风街道户籍老人的入户调查均显示,“低龄化”和“高学历化”是机构养老意愿最为强烈的城市老年人所具备的两大特征。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易于接受新观念,不把自己束缚在“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内;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的经济状况更好、所受社会保障更完善,使得自己能够从经济上独立,不依附于子女。城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现状和机构住养意愿的调查结果均表明,城市的养老机构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低龄老人。

2.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老年人的媒介接触程度与其认知功能直接相关,而认知功能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85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近一半没有上过学,而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中这个比例只有5.8%,同时,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逾30%,是85岁以上老年人的近4倍。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降低,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二、老年人媒介接触情况和分配内容建议

吉尔伯特将社会福利分配内容主要分为现金和实物(物品或服务)两种形式。本文为机构住养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形式是实物类,即媒介产品以及获取信息的辅助服务。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和广播三类传统媒介是60—70周岁老年人接触率最高的媒介。媒介需求种类也较多,不仅覆盖图书、期刊、光盘等传统载体媒介,还包括网络等新媒体。老年人的关注内容也很广泛,从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业余学习充电,到时尚流行趋势和休闲娱乐,不一而足。可见媒介种类的配置不仅应全面,同时也要兼顾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让老年人乐于使用这项精神服务,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1.60—70周岁老年人媒介接触现状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调查数据,60—70周岁老年人每周平均接触2.21种媒介。tGi指数即目标群体指数(targetGroupindex),表示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在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接触频率高于总调查人口平均值的媒介是电视和广播,最低的是互联网,但也有2.3%,且呈后来居上的态势。

作为受众需求度日益倍增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在2008年的60—70周岁老年人总体平均接触率为2.3%,这一比例接近总体平均值的10%,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如表2所示,老年人上网活动多样化,其中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和聊天交友居多,反映了老年人较强烈的求知需求和社会交往诉求。

如表3所示,老年人媒介需求倾向性指数均在90—100之间,老年人媒介使用目的性虽略低于平均水平,但仍近似总调查人口的媒介需求。这说明60—70周岁中国老年人对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依然保持了较旺盛的兴趣,体现老年人渴望了解社会、获取新知的需求。

2.老年人媒介接触意愿与认知

2007年一项对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七项精神文化服务中,将近60%的老年人至少存在一项需求,其中存在“读书读报”这一媒介接触意愿的老人占到10.49%,仅次于“文体娱乐”需求,位于第二。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对阅读重要性认知系数的划分,即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60—70周岁老年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系数是3.93,接近认为“比较重要”的程度。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6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改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特别是老年人体质弱、慢性疾病多,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方面比其他年龄组人群更有特殊需求。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医疗保健服务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2011年底对麻城市歧亭镇砚池社区开展了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调查2011年底,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该社区三个村委会中户口在册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1751户,总人口数58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388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按在册常住户口进行逐户登记调查,项目有一般状况、疾病情况、就诊方式,着重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主要项目。

1.2.2调查人员由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居民先发给告知书,告之调查目的与要求,按统一调查表逐户上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汇总与分析。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病标准依据患病半年以上,目前还在服药;急性病标准依据两周内发病。

1.3.2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教材《内科学》。

2结果

3讨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镇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在5837人中,60岁以上有138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3%,老年人疾病患病人数为1336人,患病率达96.25%,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42.07%,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27.25%,呼吸系统24.55%,都以慢性疾病为主。从1388名老人医疗卫生需求来看,要求就近医疗的占80.76%,巡回出诊12.39%,保健咨询10.81%,以上情况表明,由于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多,保健意识也日益提高,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开展,家庭类型变化,规划缩小,家庭照料由强转弱,而社区服务由弱转强,我们更应该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2针对老年人的老龄化问题,疾病谱的变化,老人的医疗需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开展社区老年保健工作我们要把慢性病防治作为重点,使老年疾病的防治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社区老年保健服务新模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水平。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7

本研究选择延吉市为调查点,探讨朝鲜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健康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延吉市抽取6个居委会,以访谈的形式,对60~89岁的朝鲜族老年人(在延吉市居住3年以上,能参加老年社会活动者)进行调查,资料全部合格。共调查148人均为朝鲜族,女性124人,男性24人,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1.06±10.33)岁,文化程度,专科以上11人占6.89%,文盲54人占36.47%,有职业和离退休71人,无职业77人。婚姻状况,已婚(包括再婚)63人,丧偶85人。家庭结构上有大家庭18人(占12.16%),单亲家庭47人(占31.75%),空巢家庭45人(占30.14%),孤寡家庭38人(占25.68%)。

1.2 调查方法(1)生活满意度指数(LSiB)共12个项目,3级评分。(2)社会支持量表(SSRS)共10项4级评分。实施调查之前,评定员进行各量表的培训,取得良好的一致性,实地调查由评定员与每位老年人访谈,依据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填写好调查工具。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16.24±4.56,社会支持量表平均得分为20.80±2.76,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老年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状况自身的健康状况均有相关性。

2.1职业与生活满意度有职业与离退休人比无职业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方面也有显著差异,见表1。

2.2 年龄与生活满意度60~74岁之间的老年人比75~89岁之间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两者相比有差异,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同有关,因为老年人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与躯体健康有着直接关系,见表2。

2.3 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享受离退休金、得到社会的经济保障或从亲人方面得到足够的经济援助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社会支持量表得分也很高,无经济保障、无职业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两者相比显著性差异,见表3。

2.4 家庭结构与生活满意度随着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也随之改变,现代老年人多在“空巢”与“孤寡”家庭里生活,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目前老年人再婚率增高也说明这一点。

3 讨论

结果表明: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系、自身健康状况。这与国内其他学者们见解基本相同。

3.1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性很大原有职业,享受离退休金,有足够的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高,经济状况良好,生活满意度高:没有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家庭养老的人受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养老的人受社会保障措施水平,社区健康服务质量的影响。故改善老年人健康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8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老龄问题概括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和涉及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包括老年人的保健与营养、住宅和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以及教育。后者包括在老年赡养比日益上升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影响。大会通过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既要处理各种影响到老年人的问题,也要处理同老龄化有关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已经成为我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质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是指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积极的战略措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指导原则是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和发展老龄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老龄产业,为满足老年人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提商其生活质量,既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实现长寿;又要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生存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工业社会里,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如果说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食、住和医疗支出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就要依靠老龄产业提供。

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养老院里生活,叫做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里过晚年,叫做居家养老。前者的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兴办的养老机构负责,后者所需要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主张居家养老,理由是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与家庭”的一章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举法使年长者能够尽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瑞典为95.2、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度尼西亚为84、马来西亚为88。

为了解决老年号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再次强调“确认老年人有权享有追求和获得最高程度的健康的权利;随着增龄有些(老年)人将需要全面的社区和家庭照料”。

1999国际老人年的活动重点包括“吁请各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制定综合战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机构内,得到照顾和供养的更多服务。”人老体衰多病,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是老年人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越来多,20__年全国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口占27.71,超过1/4。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户占13.41。统计还表明20__年65岁以上空巢家庭全国为22.0,北京市为24.9,上海市为29.3。

卫生部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

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2.1,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人口有42。

老年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除了医疗费用高以外,还会导致患者长期失能和残障,带来沉重的护理开支和负责。北京市的调查表明,1997年老年人失能和残障率高达25.2,20__年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有20,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的占5。

和国外一样,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也愿意在家里过晚年,北京、天津和上海关于养老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被调查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独立生活困难和多病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龄产业满足其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的需求。

(二)丰富老年人的

闲暇生活,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争取实现的六项目标。如果说“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话,那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就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了。

1.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高文化水平服务

我国不少老年人的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历史原因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据统计,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中,58.81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大部分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希望有学习的机会,但是老年大学和文化活动设施不足,据统计,20__年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大学的占77.9,在农村占94.9。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老龄产业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2.发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服务

20__年的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由于活动场所有限,设备短缺,老年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47.7,没有运动场的占58.2;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79.4,没有运动场的占85.6。实施“星光计划”以来,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设备和场所增添了不少,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待我们兴办文体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育服务。组织老年人参与发展,为实现“老有所为”和应对老龄化挑战服务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老年人参与发展,认为老年人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资源。《20__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含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目标。要承认和鼓励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作贡献,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人生价值贯穿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命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老年阶段。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说人们视老年人为宝贵财富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对他们完成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历史功绩的肯定的话,那么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则要靠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参与发展既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又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老年人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包括老龄产业在为组织老年人“老有所为”所提供的支持和服务。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把“老年人与发展”放在采取行动的首位。强调“老年人的潜力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首先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全社会条件的改善”。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为大会所采纳的“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大会在《行动计划》中还重申老年人必须成为发展进程的充分参与者,还必须公平享有发展进程的种种好处。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规定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9

[关键词]社区老年群体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G8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84-01

1、老年群体服务需求调查工作安排

1.1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及方式

本次活动共进行了4次调查,2013年11月16日和2014年3月22日,两次在花溪公园进行调查活动,第一次采取访谈法,第二次采取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2014年4月19日,进入花溪区明珠社区调查活动,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2014年5月25日,进入花溪亲情敬老院进行一次调查活动。

1.2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简单随机的方法,在公园、社区和敬老院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随机和社区入户方式进行。共307位老人,共取得有效样本297个。调查过程中分别以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家庭常住人口、子女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上调查的内容都是老年群体比较关注的问题,对调查老年群体服务需求有很大的帮助和符合实际情况(调查情况见表1)。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老年群体对服务需求情况,随机抽查过程中对老年人开展了老年群体对服务需求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老年群体在医疗服务、生活帮助、精神文化、家庭关爱等方面需求较大。

2、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在问卷列出的医疗保健、生活养老、精神文化、家庭关爱4大类11项中,受访老人对家庭关爱需求最大达到53%,医疗保健方面需求度为51.7%、精神文化方面需求度为52%,生活帮助方面需求度最小为18%。

3、老年群体服务需求分析

3.1家庭关爱类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有有11.7%老人是一人居住,有20.5%是两个老人在一起居住,有80%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常驻。很多老年人过着“空巢”生活,老人对情亲的需求期待很强烈,受访的老人都希望子女在自己身边。有专家指出,家庭的深度关怀,可预防缓解老年痴呆。对于老年人的关爱,时刻表现在社会沟通之中,与家人的沟通,情亲的关怀。常回家看望父母成了老人们最大的需求。

3.2精神文化类服务需求分析

(1)逾一半的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夕阳红旅游活动。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社区离退休老人逐年增加。多数“低龄”老人身体仍较为硬朗,退休后又有大量闲暇时间,较适合外出旅游,但目前旅行社适合老人的旅游项目较少。社区开展专门针对老人、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既可满足老人旅游需求,又可以结识同社区的老人,满足老人社交需求。

(2)近四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度亦逐步提升。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既能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又可给老人间交流提供了平台,使老人的退休生活更为充实。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的需求度为50.8。

(3)逾二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各类培训讲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部分老人退休后会重新培养兴趣爱好,希望学习摄影、电脑操作等技能,参加舞蹈、唱歌、绘画等文体类培训;部分老人更注重养生保健,希望参加生活保健类的培训讲座。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组织生活、技能、文体等各类培训讲座的需求度为45.7。

3.3生活养老类服务需求

(1)有35.2的老人需要提供生活补贴和需要设立老年助餐供应点。

(2)近五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增加养老床位。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养老护理需求更为迫切。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养老床位的需求度为53.2。

(3)逾五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提供住房修护、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住房修护、家电维修等服务,居民有需求的概率较小,可一旦需要,想找一家既信誉良好、又价格实惠的服务机构并不容易。社区若提供此类便民服务,无疑会成为多数居民的首选。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此类便民服务的需求度为85.3。

(4)近四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提供家政服务。很多社区为方便居民,同时为辖区内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将保洁、上门做饭等家政服务拓展为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受到居民欢迎。不少居民认为,通过社区聘用家政人员比通过家政公司聘用更让人放心。

3.4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

(1)近七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体检、保健知识普及服务。随着步入暮年,身体健康成为老人最大期望。因此,社区组织体检、开展保健知识普及服务成为最受老人欢迎的服务项目,也是老人对社区服务需求度最高的项目。

(2)逾六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急诊联络等医疗服务。家庭病床、上门诊疗等医疗服务以家庭作为护理、诊疗场所,可让病人处在比医院更熟悉、温馨的环境中接受护理和诊疗,更利于康复,既可减轻病人家庭财力和人力负担,又可缓解住院难现象,因此深受老人欢迎。此外,在老人突发疾病、身边又没有亲属的情况下,社区若能提供急诊联络等就医帮助,无疑缓解了老人燃眉之急。

(3)近六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需要由医生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评估后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并长期跟踪评价、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调查显示,医生服务较受老人欢迎。

4、老年群体需求差异分析

4.1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需求差异大

70岁以上的“高龄”受访者与60-69岁的“低龄”受访者相比,体弱多病的相对较多,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医疗保健类和生活养老类服务需求更高;而低龄受访者则相对来说身体更强健、求知欲更强,因此对文化教育类服务需求度更高。

4.2不同收入的老年群体需求不同

收入较高,对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也较高。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需要家庭医生、家政等服务,其次对精神文化类需求也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群体对以上两类需求相对较低一点。

4.3身体健康程度影响老人的需求

身体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的受访者,对医疗保健类和生活养老类服务的需求度越高。有一半的老人需要医疗、家政等服务。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群体很需要社区组织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活动,需要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

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生活养老、精神文化、家庭关爱方面需求较大,改善医疗条件和服务方式,增加文化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家人关怀常回家看看是老年群体最普遍和迫切的需求。

本论文为贵州财经大学“夕阳红”教育服务中心创业实践项目

老龄化社会调查篇10

一、强化舆论宣传,推进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制作板报、条幅、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老龄化形势、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优化老龄工作环境。

2、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南关区十大孝亲敬老家庭”活动,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对涌现出来的敬老好典型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3、积极总结推广老龄委成员单位、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老龄工作的典型经验,推进老龄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认真做好《吉林老年报》的征订工作。

二、以民生工作为主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抓好特困老人助养工作。按照市老龄办助养金“1比1”匹配政策,按时为特困老人发放助养金,努力扩大助养面。

2、进一步做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按时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规范管理,统一制定《高龄老人季度走访工作手册》,防止高龄老人补贴漏报、瞒报等现象发生。做好百岁老人的春节慰问工作。

3、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办*证。对于家在区政府附近的老年人,可以不到社区直接到老龄委办理老年证;对于身体不便,不能办理老年证的老人,街道社区老龄工作者亲自到家里现场办公,热情服务,任劳任怨。

4、加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协助民政部门抓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参与谋划,积极扶持,重点抓好养老服务员公益岗位、空巢老人日常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1、以开展敬老月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村组织和老年文体群团组织的作用,开

展好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积极参*加市老龄办举办的“快乐夕阳红”老年旅游,“千名老人看长春”等大型活动。积极参加省老龄办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3、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努力办好老年大学,对区老年大学要在办学方向及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确实把老年大学办成有社会影响力,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一所学校。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围绕当前老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探讨和研究。

1、开展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方式的调查,全面了解农村老人养老、医疗、文化生活、老年维权等方面的情况,剖析影响农村老龄工作开展的瓶颈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调查,深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推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在巩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老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