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55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1

   一、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相对区别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分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两个领域,它们在内在规定、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有质的区别。

   1.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学术问题、学习他人的学术思想、发表与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从而在学术研究中享有不受任何外在与内在力量的无理控制与支配的自由。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学术自由原则的积极倡导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南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学术自由的法律规定,表明党和国家对学术自由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对学术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开展与体现,是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内在尺度在政治生活与政治主体问关系的集中展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生成的客观根源是改革发展实践,生成的主体根源是最广大人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内在尺度。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内在尺度主要有生存、发展、和谐、幸福以及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正义等的价值关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主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平等、和谐、民主、正义等政治主体问的价值关系。

   2.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发展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术研究主体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要阶层,通过自由发现科学真理、自由创造技术知识、自由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来激活创新主体的智力潜能、激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创造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与知识资源,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与科技资源。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体系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等价值诉求以及最广大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为内在蕴涵,其发展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核心价值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基础上产生、形成、发展的政治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构建政治主体间民主、平等、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也要求这种价值关系的构建必须根植于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的构建。这意味着我们党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在经济生活领域构建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提供政治保障,使全体人民在个体形态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实现主要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实现。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学术权力对于行政权力的相对独立,使学术活动具备自我发展、修正、调控的体制与机制;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激发科技创新的内在活力;建立、完善独立于行政权力的学术发展体制机制,尊重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保障学术主体的自由探索权利,激发学术研究的创新活力,为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实现创造体制基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学术研究主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学术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潜能,实现学术主体在建设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当前,体现我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宪政制度已经建立,当务之急是要建构与完善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得以实现的具体制度体系,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化与程序化、政治权威的法治化等方面把工作做实做细,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政治价值的实现奠定体制基础。具体而言,在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要从制度运行机制方面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体系,在最大范围与最大程度上通过程序的运作与实践的延展实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

   二、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联系

   学术自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导向,二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组成部分,服务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正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场域,具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共性,所以二者在价值导向、现实作用、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关联性与相通性。

   1.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价值导向上具有共通性

   当代中国自由学术研究的价值蕴涵指向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当代中国的自由学术研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其价值起点、研究过程的价值标准、研究结果的价值宗旨在于实现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和谐与幸福,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三大总体价值及其所统摄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自由学术研究的“二为”方向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价值关系,这些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当代中国学术的客观要求与必然准则。

   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具有共同的终极价值归宿。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终极价值指向是人与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团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由个体构成的“真实的集体”,社会达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真实的集体”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以自由的学术探索,为人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科技资源、越来越强大的精神动力、越来越广阔的主体精神世界,实现人的主体自由度的不断提升,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由、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术自由的终极价值指向也是人与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以及由此构成的“真实的集体”和“自由人联合体”。

   2.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现实作用上具有互促性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由)对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践与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核心价值的生成与创新、实现与评判提供理性证明、思想动力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的自由学术研究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理论的阐释与形成提供充分的科学空间与理性证明,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践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与理性动力,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现探索最优的路径选择与最佳的制度安排。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从学术研究主体、方法、内容以及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等方面规定与引导着自由学术研究发展的限度与方向。这种规定与引导表现为学术研究活动不能违背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以及良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价值导向,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规定,从而推动自由的学术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概而言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政治核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动力与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由研究的学术主体提供了主体力量与价值观指导。

   3.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实现路径上具有协调性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言

十报告中高度凝练概括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继承了中国传统百家文化的融合浓缩,融汇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当今时期时代特色的不朽观念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哲学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方法论基础和明确的培育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与个人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24字的高度概括,并且从此三方面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统一国民意识形态,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养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国民幸福感,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体,在价值观念层面起到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当今“四有好学生”树立了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2]

1.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扩展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看,核心价值观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步骤,引领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和行为意识。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保证了其思想的先进性、行为的有效性、观念的积极性。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把价值观培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此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任,所以要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因材施教,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探寻学生可接受的方法去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以保证学生精神圣地的高尚性,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地在校园中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引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进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好铺垫,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受到洗礼。

(3)注重现实性,通过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理论成果才能站得住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注重现实性,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主导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接轨,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逐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载体。在网络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网络动态和思想动态,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大量的内容和信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网络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网络教育的特殊功效,重视传播载体的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不良网络信息拒之门外,使得网络真正为大学生所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扩宽了思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与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背景下,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应当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就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使得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而存在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一个引领者,那么它就很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样也很难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有效高速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直接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路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今各大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表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正确地、简单明了地表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使大学生有所收获,并且对其价值观产生正确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上都有着重大的变化,这就使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同事都具有了更多选择,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更大的挑战,此时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着大学生走向人生的巅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的自理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都已经得到了显著得了提高,创造能力、竞争能力都有所发挥,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显现出了重大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德育和智育、教书和育人、知识的传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重要条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和先进性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冲击,这也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其既要有健全的内容,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和切合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的发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出发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综合以上三大部分,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功与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保障。因此,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纽带,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为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而积累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重大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2]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

[3]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

[4]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日报出版社,2013.

[5]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项目简介: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课题编号:JG14DB332)。

作者简介: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7-025-0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企的组织形式、领导体制和活动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企党组织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也同过去有所不同。在学习贯彻十精神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目标和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从政治意义上讲,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经济意义上讲,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经济基础是国有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保证监督、支持、参与和领导功能:首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的保证监督作用。其次,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的支持作用。再次,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作用。这是与上述保证监督作用和支持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对企业与职工关系、不同类型职工之间关系的协调作用。

二、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时展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势的需要

国企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工作中必须体现工人阶级的意志,成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核心,成为运用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

(二)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保持党对国企的政治领导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我们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不论企业的资产如何重组,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体制如何变化,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动摇,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不能丧失,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能改变。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保持党对国企的政治领导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基本框架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坚持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对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严格按照的要求开展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

(四)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产权关系清晰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规范化、管理运作法制化,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党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给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因此,国企党建工作必须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政治核心作用,实现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三、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国企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实现形式,做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目标相统一,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国企党组织要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

“围绕中心做工作”,就是国企党组织的工作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来开展,“进入管理起作用”,就是把企业党组织的大部分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起来。国企党组织工作是从政治角度进入企业管理,也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好企业管理中的政治工作,使党组织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必须坚持党组织在政治上的独立性,明确党组织的具体工作职能,真正做到党要管党,切实负起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健全和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机制

落实党组织参与企业“三重一大”(企业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的制度,通过党组织内部健全的民主集中制以及建立民意反映机制,畅通广大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探索建立决策前的意见征询、调查研究、民主协商等方式,实现决策论证的民主化;建立健全党委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规范党组织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实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健全决策信息系统,实现决策方法的现代化;在决策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和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实现决策落实的高效化;建立决策责任制和决策责任监督制度,明确责任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将监督贯穿决策全过程,实现决策监督的规范化。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

在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机制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无论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变化,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地位不能变,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变,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不能变。要从职责上推动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管理经营管理者有机结合;要在体制机制上推动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管理经营管理者有机结合;要在工作内容上明确“党管干部管什么”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党管干部的内涵、职责和外延;要把握好工作部门与职能的合并,改进选人用人的管理方式,从而理顺两者的关系。

(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因此,要把党组织的活力渗透到生产经营中去,把解决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点,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和发展中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和在企业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勇挑重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党组织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发挥、保护好职工参与改革和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协调好行政领导与职工、群众组织的关系,增强办好企业的合力。

(五)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健全凝聚职工群众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机制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与树立企业形象相结合,引导职工爱党、爱国、爱企业,把职工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做好本职工作上;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职工管理企业的参与机制,坚持企业重大决策及时向职工代表通报,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必须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要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定期听取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工作报告,及时讨论研究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好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支持、帮助他们按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共同前进。

(六)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支撑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础,必须着力加强与改进。

首先,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这是国企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选配好主要负责人等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班子工作本领;坚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重视在生产、工作一线和知识分子、青年中发展党员;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制定并认真实行党务工作者管理制度,以彻底解决党务工作者不稳定和后继乏人的问题。

其次,按照“全覆盖、正常化、有实效”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到组织的全覆盖和正常地开展党组织活动,选配党性强、作风好、素质高的同志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形式多样党员活动,做到有党员的地方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有党的活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拓宽工作领域,丰富活动内容,完善工作制度,使企业党建工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好思政理论课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旗帜和灵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掀起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鸣,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目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1、掀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宣传和诠释,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特别是受到当代大学生认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达90%以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度达80%以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究其知晓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占81%,‘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共占16%,‘与人交谈’及‘其他’分占1%、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乃至信念,直至践行。

当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仍然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田海舰等人对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1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3的学生还未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31.76%的学生“不赞同”或“说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1.53%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58.2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太抽象,怀疑其科学性与真实性,对其持“排斥”或“漠然”态度;39.5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和追求的”这一问题选择“不是”(10.20%)或“说不清”(29.35%),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说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或者说,教育者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没有很好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这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结合实际,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仍然复杂,篇幅较长。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共15章,长达384页。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把其中的内容串起来的话,就会造成条割分块,既不利于这门课主要内容的传达,也不利于学生对主要知识、精髓的掌握。从这门课的章节内容上看,虽然只有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节提到了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纵观全书,会发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实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要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发挥其真实价值和作用,一定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用途和意义,就很难发挥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3、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拿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后,一般情况就是根据章节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授,两个学期下来,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学生在深奥、抽象的理论面前,收获甚微,仍然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主线,把各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要使学生重拾方向,教师必须提供明确的路线和前行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只有抓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认真组织教学,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并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领会、掌握了课程的精髓,反过来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对中央和各级政府相关精神的贯穿落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等,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主体——大学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扩大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了解、领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认同,解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问题,扩大认同面,并逐渐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从事日常行为。实现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性、深奥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炼其中的精华,并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采取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获,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1、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科学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能仅仅背诵和死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内容,更要了解和掌握其来龙去脉,包括其环境背景、时代条件、形成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等。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产生时代背景、生命力、传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熟悉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要熟悉掌握其历史传统、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作用、现时代仍然要坚持的时代意义,等等。只有全面吃透、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2、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任,每门课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就其精髓和主要内容来说,却较为简单和明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共15章,长达384页,但提炼精华,无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运用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形成过程及实现力量;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精髓,才能很好地教授这门课。

3、有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从上述分析的内容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全面的阐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时代条件、社会实践、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的解读,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这门政治理论课精髓的教授增强、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领悟,就既抓住了课程的关键点,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孤立、牵强附会地加以结合,而应该看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每一章节的精髓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中都渗透、融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5

关键词:“同心”思想;参政党;参政党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1002506

2011年,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进行总结,提出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同心”是派生存发展的根基,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就是派在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历程形成发展起来的,参政党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同心”思想。因此,以“同心”思想为引领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同心”是派生存发展的根基

从近一个世纪以来派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来看,派从同情共产党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反帝爱国、追求民主到与中国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同心”是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派与中共“同心”集中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派的章程或政纲中。

(一)派追求民主、反帝爱国主张与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相似

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派的成立本身就是爱国、民主力量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以追求民主、反帝爱国为己任。如中国农工,其前身中国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年成立时通过的《政治主张》就提出“彻底的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要使中国民族完全解放,要使平民群众取得政权,要实现社会主义”[1]。又如民盟成立时,1941年在机关报《光明报》上发表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就明确主张“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之完整”,“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2]。其他各派都有类似的主张。而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则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由此可见,派追求民主、反帝爱国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极为相似,基本一致。也正因为两者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相同,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派才能由排共到自觉接受中共领导,与共产党在反帝爱国、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谋求民族独立与发展的奋斗进程中风雨同舟、团结合作,共同建立起新中国。

(二)派以《共同纲领》和政协章程为政治纲领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派政治纲领与时俱进发展。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各派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相继召开了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同纲领》的基本精神,宣告以《共同纲领》为自己新的政治纲领。如民革,1949年11月12日,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民革“以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一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为巩固人民民主,实现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而努力”[4]。这表明,民革不仅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写入正式文件中,而且将其指导思想由三民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以《共同纲领》为政治纲领。又如民建,1949年10月9日,民建常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决议,“本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替代本会原有之政纲”[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协被确定为统一战线组织,《共同纲领》也完成其“临时宪法”的使命,于是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取代《共同纲领》。各派又均表示以政协章程的总纲为政治纲领。如民盟,在1956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修改了盟章,明确“本盟是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组成单位,因此在盟章里自应规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总纲为本盟的政治纲领”[6]。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各派以《共同纲领》和政协章程作为新的政治纲领后,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一起参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一起参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共度三年困难时期,共同经受反右和“”的严峻考验。

(三)派以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派的社会基础、性质、历史作用等作了科学分析,把派定性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为多党合作指明了方向。1979年10月,各派分别召开了已经中断20年左右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治纲领。如民进,1979年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规定“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民进的历史任务是“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7]。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各派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章程进一步明确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纲领。如致公党现在的章程明确致公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派在新的纲领的指引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心同德,紧密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切实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同心”思想与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本质紧密联结

(一)“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定位的指针

在政治学视野中,作为规范意义上的政党,都有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理想、历史使命和政治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一般来说,政党核心价值观具有稳定持久性、时代性和目标性等特性,是定位一个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尺度。目前,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框架下进行有效定位呢?从多党合作历史和中国国情来看,“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定位的指针。

从政党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持久性来看,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应是长期历史累积的结果,是不易变的、稳定的。派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风雨同舟的同心奋斗历程奠定了参政党核心价值的历史基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反帝爱国、争取民主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中先后建立、曲折前进、共同奋斗,正是在此同心奋斗过程中形成了派团结、爱国、民主、求实等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各派以《共同纲领》为各自的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参加三大改造。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参政党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派与中国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为共同奋斗目标,切实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坚持真理、参政为民。这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参政党的价值观。

从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目标性来看,参政党核心价值观要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时代性。在新世纪新阶段,定位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还要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即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派参政为民,都是为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其根本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两者是同心同向的。目前,统战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都倾向于认定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各自的章程里,即各派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监督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责[9]。概括来说,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是:参政为民,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9]。这也表明新世纪新阶段派与中共在奋斗目标上是同心同向的。

(二)“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同心”是参政党价值观里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多党合作的前提。从近年来统战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来看,有的认为是爱国情怀、民主科学、济世奉献、党的领导;有的认为是立党为公、参政为民、服务为本、民主爱国、团结合作;还有人认为可以概括为参政为民、协商为本、合作共赢、发展进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袁廷华副院长则认为是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奉献;2011年“同心”思想提出来以后,甚至有人提出“同心”思想就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从已有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党的领导”、“团结合作”、“合作共赢”、“团结”等表述虽不一,但实际上都认同“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的角度看,参政党核心价值观里最核心的内容是与中共在长期的同心历程中凝炼成的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价值理念,即“同心”思想。近一个世纪以来,各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可以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来概括。正如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雷洁琼所说:“派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走过了一条同中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道路,形成了与中共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10]新中国成立后,派与中共的合作经历了由发展到曲折发展到日趋完善三个阶段,即“两头好、中间差”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两头好”的时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发展,就前进。“中间差”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就受到挫折,就会停滞不前或倒退。因此,历史已充分说明,团结合作即“同心”思想理应成为派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从多党合作的十六字方针来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对派与中共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历史的生动总结,包含着“同心”思想的特质。“同心”思想是“长期共存”的根基所在,是“互相监督”的目的所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保障所依。只有坚持“同心”才能确保多党合作方针不动摇、不偏移。因此,“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多党合作的根本前提,在各派章程中都有明确体现,如民盟章程中明确“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11]。

(三)“同心”思想是评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标准

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提炼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评判各种观点的关键就是看其是否包涵和体现着“同心”思想,也就是说,“同心”思想将成为从理论上评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标准,从实践上判断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发挥作用的准绳。

从理论层面看,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同心”思想,即着重强调各派与中共理念信念上的共识,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实践上的同心合力,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也就是说,“同心”是参政党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也应包括体现和反映自身特色的一些价值追求,如民主、求实等价值理念。派作为参政党,唯有不同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让执政党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同”和“异”的统一体,“同”揭示的是共同理想信念、共同发展目标和共同利益追求,“异”揭示的是派的特色和个性,两者缺一不可。可见,“同”和“异”是评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是否成立的两个关键标准。

从实践层面来看,核心价值观作为参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否发挥作用就看派广大成员在实践中是否真正做到行动上同心同行。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在书斋里培养出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和形成。评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看广大成员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党派的效能;是否能做到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是否能做到关注民生、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引导所联系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能真正做到与党和人民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三、以“同心”思想为引领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

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同心”思想与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本质紧密联结,因此,当前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应以“同心”思想为引领,以在理论上概括、提炼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内涵为基础,以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引导为重点,以在实践上发挥参政党职能为核心,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培育途径。

(一)理论上以概括、提炼内涵为基础,明确参政党核心价值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参政党理论研究相对于执政党理论研究来说较为滞后,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发后才真正展开,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作为派的灵魂,作为自身建设的指南,理应在参政党理论建设中明确表述,但实际上对其研究仅仅刚刚起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派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潮的掀起,统战理论界和学术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对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或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派整体核心价值观和各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更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推进,使得一些以西方政党理论或政党价值观理论来评价派的人认为派没有核心价值观,不是政党;或即使有也缺乏党派自身特色;等等。因此,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应在“同心”思想的引领下加大对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力度,真正理清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并概括提炼出其具体内容。当前,各派应以概括、提炼派内涵为基础,既要注重派与中共长期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历史与现实,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责任等重大问题上与中共“同心”,又要注意在把握“同”的同时体现派作为参政党的特色以及各派的党派特色。同时,还要进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研究,构建其理论体系;进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研究,与时俱进地发展其理论成果;进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应用研究,将其转化为派广大成员的内心信念。

(二)思想上以加强教育引导为重点,增进对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参政党意识是维系派广大成员的精神纽带。派作为参政党,其政党意识主要应包括接受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意识,政党的组织和政治行为规范意识[12],这集中体现和反映的就是参政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参政党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概括到真正转化为广大成员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应以“同心”思想为指引,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引导,增进对其的心理认同。首先,必须以“同心”思想为指引,继续深入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要广大成员理解、认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同心”思想。因此,应推动派广大成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加强对多党合作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派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进共识,从而能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政治道路上、在奋斗目标上、在文化价值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自觉理解并内化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其次,必须以“同心”思想为指引,围绕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形式。可利用派政治交接教育基地、各地社会主义学院解读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及其要求,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座谈式等互动教育方式,使广大成员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认识,增进认同。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派的重要纪念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演讲、宣讲等活动,开展具有时代气息和特定内涵的专项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可以通过发现培养践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开展榜样教育,通过宣传当代先进人物的高尚精神引领广大成员提升人生价值追求。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页等形式广泛开展“同心”思想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成员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从而使“同心”思想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三)实践上以发挥参政党职能为核心,增强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成效

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派广大成员要在“同心”思想的指引下,紧密结合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去培育、去践行,以增强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成效。首先,应以“同心”思想为指引将参政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派参政议政工作中。参政议政是派的基本职能,也是派核心价值具体体现所在。派应以“同心”思想为指引,进一步统一认识,勤于调查研究,围绕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焦点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执政党的领导和决策建有用之言、献有利之策,在参政议政中实现参政党核心价值观,体现其成效。各派应为广大成员参政议政实践活动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引导和指导广大普通成员积极参政,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参政能力。其次,应以“同心”思想为指引将参政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派民主监督工作中。派民主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派的重要职能。派应本着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理念,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对执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各项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民主监督,敢于和善于提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敢于坚持正确意见,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使民主监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和体现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再次,应以“同心”思想为指引将参政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派同心实践的服务社会工作中。服务社会工作是派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载体。这就要求派坚持以服务为本,关注民生,积极打造同心品牌,开展同心实践活动。如各派近年来打造的“同心・彩虹行动”、“同心・烛光行动”、“同心・光彩惠民工程”、“同心・创先争优工程”等同心品牌工程应进一步丰富形式、深化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中国农工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民主革命时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981:69.

[2]陈竹筠,陈起城.中国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5.

[3]刘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5.

[4]中国民主派代表会议宣言[eB/oL].(20080916)[20121008]http://.

[5]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民主建国会史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74.

[6]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470.

[7]刘德才.中国执政党参政程总览[m].北京:西安:西安出版社,1987:130.

[8]党的章程[eB/oL](20071217)[20121008]http://.cn/zhgjj/zhgdzhch.

[9]刘菊香.派核心价值观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32.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呈现勃勃生机[eB/oL].(20021015)[20121008]/news/china.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政治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联系,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强调中国特色,善于学习,但不盲从。二是不背离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水平,科学发展。说到底还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决策。总书记指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

在中国古代,不少政治家都注意根据国家具体形势制定治国政策。如汉高祖刘邦面对经济破残的局面,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因战争破坏,民生凋敝,提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4]意思是轻徭薄赋。汉高祖和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政治家根据国家具体情况而制定或调整治国方略,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借鉴意义。诚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集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5]。

二、热爱祖国并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致力于长江南北、海峡两岸的联系和统一。隋文帝面对陈后主据守江南的局面,认为不会因“一衣带水”之隔而不救江南百姓于水火![6]宋太祖认为,长江以南的南唐没有理由割据自立。康熙帝面对郑氏占据台湾,在和平谈判无果之后,派施琅出兵台湾,实现了祖国统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家关心国家统一,但不表明他们不爱好和平。如署名刘基的《百战奇法·好战》称:“黩武穷兵,祸不旋踵”,反映了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不主动进攻周边国家的心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古代热爱祖国并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有一定联系。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创新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有体现。在中国古代,改革家辈出,商鞅变法终于使秦国富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国古代不仅有改革,而且也有创新。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明清之际徐光启、袁崇焕、皇太极注意引进并使用红衣大炮,一度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

人们可能对古人的“法古”印象较深,其实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治国方略。比如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秦汉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隋唐则在若干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元代有土司制,到了明永乐时期则创行改土归流。再比如对地方的治理,秦汉是郡县制,到唐朝实行道州县制度,宋代又行路州县制度,元代以来普遍实行行省制,而省制沿袭至今。

四、古代政治家或是提倡节俭,或是忧国忧民,或是森严执法。汉文帝提倡节俭,开文景之治的先声。北宋的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其精神境界受人敬仰。明太祖朱元璋曾将走私茶叶的驸马欧阳伦处死,成为大义灭亲的典型。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值得继承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一。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也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内弘扬光大。

注释:

[1]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连载(一~七),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http://hXd./mkszy/2009-10/16/content-58983.htm.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该文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3]:《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10月11日),载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

[4]《明太祖宝训》卷三,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

[5]:《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

[6]《南史》卷十《陈本纪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毫无疑问,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在教学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明确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教师要追踪理论前沿,了解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要知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哪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哪些问题还处在探讨阶段。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自己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者,从而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引向深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校园文化,也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熏陶学生心灵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德育因素,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舆论环境,校园精神,校园风貌和健康行为。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全方位的功能,如能科学充分地加以利用,就会与其他教育形式和途径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举行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报、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如何,直接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个有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学校,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从严治校,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认真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报效祖国。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奉献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使学校具有严谨治校的校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学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参考文献

[1]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1―15.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

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社会”文明。

2.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政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6-02

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为实现适应思想政治领域全新变化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施策略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七大会议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是青年人群,需要在青年群体聚集的高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多样化是其主要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多元化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改革开放带来的效应是人们思想的转变,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种类的价值观念影响,容易引起价值观的迷失,增加价值选择的难度。(2)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当代学生深受来自各国文化的影响,各国文化存在高低的差异,我国民族文化受到诸多外来文化的挑战,需要为当代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1]。

2.面对多媒体信息化的挑战

自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极大的方便了人们获取各种需求信息,多种多样的电子产物出现在市场,使思维活跃的高校学生迅速投入到信息化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内政策法规的发展速度远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由此造成互联网世界政策法规的疏漏,长期发展下使得沉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沉溺于互联网时代容易引起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对社会法规意识逐渐淡化,导致了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行为过失,甚至道德思想的严重偏差[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发展战略的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方向,均指向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其原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建国之根本思想,两者皆源自于社会主义形态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均是将青年群体团结一致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2.发展方向的关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高校是青年群体教育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需要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达到有效发展。现代社会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必将经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高校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选送人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发展方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一致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1.将两者结合形成全新教学工作

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主体主要掌握在青年群体中,高校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区域,我国已经在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当代新课改的发展方向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这些发展方向均表明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方向。由此也可以得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以相互融入的。新时期对青年群体的要求是必须严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的战略目标,同时保证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握程度,将两者结合形成全新的教育体系将非常高效的同步开展两项政策。

2.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定位是育人教育,拥有其独特的地位。有效合理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配合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各高校需要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教育环境,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道德观念意识。其他科学学科的教育应尊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至教学内容。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自觉负担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3]。

四、结论

通过全文所分析的内容可以得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我党在下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便以指出,其重要战略方向便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11):72-75.

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篇10

【关键词】新世纪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指导下,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充实与完善,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其呈现出的特点以及积累的经验是当下需要汲取与正视的。

一、新世纪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李昌平大声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将中国所面临着的严峻的“三农”问题摆在了执政党的面前。彼时,中国农村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加之入世前夕农村即将面临的国际竞争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思想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乡政村治快速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令世人瞩目。但进入21世纪前后,村民自治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境”,“乡村”关系不协调、“两委”关系不协调、宗族势力的消极影响、村民政治参与不足、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话题。要正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方向。

2、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经历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有效地解放了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挖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85年前后起,土地家庭承包制的潜力已发挥殆尽,而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弊端却日益显现出来,温饱基本解决,发展后劲乏力是农村经济面临的困境。要解决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建稳定的环境。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多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引导过程,农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得以持续。但是农村文化硬件、软件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也没有得到丰富。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必须重视作为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藉此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应制,城市公共产品一直是国家负担,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短缺却是农业自己解决,由各种费来弥补。而由乡镇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使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农村电网、农村校舍等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要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问题,认识到这是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以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5、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农村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相对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农村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上个世纪50―60年代,拉美国家为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忽视农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基本食品不时出现短缺现象,影响到国家农业产业安全。为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一方面,农村需要有开放的思想来迎接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农村需要有核心的理念支撑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农村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世纪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程

在20世纪80、90年代,农村的重心工作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计划生育等数量性的工作任务掩盖了价值观的塑造,而计划生育及农民负担使得农村社会干群关系紧张,再加上文化建设的滞后,价值观教育的僵化,使得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打折扣。进入21世纪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由以“三个代表”为核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到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规范社会治理、创新文化发展,政策导向的作用渐渐显现。

1、“十五”期间:创建精神文明,完善民主法制

“十五”期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农村普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普及公民道德,发展基础教育,以多样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以两个篇章规划了未来五年的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在精神文明篇章中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努力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在民主法制篇章中提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和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以“十五”计划为主线,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农村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宏观层面有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等指导。在微观层面2000年至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展开,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等;2000年至2005年的年初“‘一号’文件”(2000年、2001年、2002年为年初通过,2003年、2004年、2005年定为“一号文件”),除2003年关注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关注农民增收外,都围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展开,切实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2000年5月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全国农村演出市场管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通知》、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立法工作、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专项政策文件。

2、“十一五”期间:发展基层民主,加强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社会管理等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篇中提出通过农村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等培养新型农民;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篇中提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篇中提出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以“十一五”规划为主线,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农村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宏观层面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指导。在微观层面有2006年至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展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推行、民主法制建设等;2006年至2010年连续5年一号文件聚集“三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和谐发展的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2007年3月中央八部委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指出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入手,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

3、“十二五”期间:规范社会治理,创新文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乡村治理机制并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等,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文化事业改革创新。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在“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篇中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篇中提出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篇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等。

以“十二五”规划为主线,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农村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宏观层面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指导。在微观层面2011年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展开,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2011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集“三农”,除2011年关注农村水利建设,2012―2015年内容涉及新型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乡村治理机制、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等及城乡文体一体化发展,着重强调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农村会议上总理指出新农村建设要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使新农村“内外兼修”。

三、新世纪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积累的经验教训是值得参考的。当下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矛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尊重规律、勇于创新、探索实践路径。

1、常抓不懈,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相一致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三农”问题必须正视。同时,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常抓不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在转型中的中国农村,要建立起信仰共识以维护农村的秩序稳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并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保持一致。

2、突出地位,以多层次政策促进建设实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指出要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当下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其重要地位,并以多层次、可持续的政策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将政策简化为口号落实在墙壁上的做法,防止“一阵风”、走过场。

3、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不同时期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僵化保守,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力,更好地助力于农村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4、服务人民,以满足广大人民物质生活为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僵化宣传、流于形式,必须明白自上而下强行输入乡村的官方意识形态并没有深刻触及乡民的头脑而产生实效,一定要立足服务人民,以满足广大人民物质生活为基础,争取广大农民的内在认同。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研究”(2014-zy-213)。)

【参考文献】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6).

[2]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2005(4).

[3]段长元:新时期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陶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