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03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基层财政;乡镇职工;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8-0346-02

基层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现阶段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直接针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乡镇财政不可替代的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1-2]。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基层财政人员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自身要清正廉洁,表率在前。面对面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著特征[3]。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基层财政人员业务工作和综合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需要。

1基层财政人员素质的影响因素

1.1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进人渠道不规范

目前,基层财政所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乡镇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在乡镇,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县区财政局只对乡镇财政所长有调动、考核进行管理,其他人员不受管理。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长达几十年,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目前,没有实行过专门招考,进人渠道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来自于乡镇政府对乡镇财政所工作需求进行乡镇政府部门内工作人员的调配;二是通过乡镇财政所之间人员的调动。并非以财政职能发展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作为进人依据,这些人员基本不具备财政业务要求,工作效率偏低,部分由于业务不懂,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会计和出纳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1.2人才引进缓慢,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严重

以菏泽市为例,目前菏泽市现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67个,基层财政干部992人,其中在岗935人,所均5人,最多的财政所有8人,偏远的财政所实有人数仅1~2人。从年龄结构上看,18~35岁人员168人,占18%;36~50岁人员580人,占62%;50岁以上人员187人,占20%;平均年龄在38岁。目前,基层财政逐步承担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多项任务,其综合协调的功能明显增强。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人员缺乏,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1.3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

基层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使任务十分繁重,增加了基层财政人员的工作量。与取消农业税前相比,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向农民收钱的“征管型”向现在给农民发钱的“服务型”转变。二是由过去抓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现在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三是由过去“单纯业务型”向现在“综合协调型”转变。由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涉农补贴和支农项目越来越多。

1.4基层财政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

一部分财政人员是半路出家,业务水平较低。以菏泽市县(区)为例,近几年,财政部门对基层财所人员的编制问题进行改革,所长人员编制上划所属财政局,其他基层财政人员归乡镇管理。这部分人中,从学历上看,大学及以上人员297人,占31%,其中财经类专业53人,占大学及以上学历的18%;专科人员408人,占44%,其中财经类专业81人,占专科学历的20%;专科以下230人,占25%。基层财政干部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占总数的1%;中级230人,占25%;初级267人,占28%;不具有职称的有432人,占总数的46%。业务能力上财政经济理论了解掌握较差,财政业务知识欠熟练,财政政策、业务知识变化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规律的认识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导致财政政策及相关业务近几年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转轨时期的改革措施与政策调整还将不断出台。为此,对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与政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业务知识掌握不牢,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常识、财经文秘、计算机常用软件应用、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高。

2提升基层财政人员素质的对策

2.1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改善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人员优化配置

配齐配强乡镇财政人员队伍,加大对偏远乡镇的基层财政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财力分配上的支持力度,并加大基层财政所之间的人员交流,为乡镇带去最新的知识技能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缩小两者之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实现同步发展。要加大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招录或招聘力度,建立正常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乡镇财政人员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对空编的要制定分年招录计划,通过1~2年的努力及时补齐;对占编不在岗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清理,并根据编制使用情况及时补充财政人员。

鉴于目前菏泽市乡镇财政人员行政编制不足和行政、事业混编的实际,应根据乡镇财政职能和工作需要,合理增加行政编制。可将现有的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根据履行财政职能需要和规模大小不同,对乡镇财政所进行科学设岗,以岗定编定员,按编制合理配备人员。同时,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4]。完善凡进必考制度,进一步扩大选拔录用视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入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改变目前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和素质较低的现状。

在管理机制上,将菏泽市乡镇财政所在编在岗人员全部划转到财政局进行管理,与编办设定乡镇财政所编制数,按照总编制不超编的原则,超编乡镇财政人员,可调剂到缺编乡镇财政所工作。乡镇财政所上划到县区财政局,人员、经费全部由县级财政管理局管理,为县财政局对乡镇派出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充分调动基层财政人员的“生财、聚财、理财”积极性,建立比较稳固的财政体系,更有利于发挥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2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素养

业务技能是乡镇财政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技能,业务技能娴熟,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甚至耽误工作。县(区)基层财政部门必须重视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集中培训、经验介绍、参观学习、“传帮带”等。集中培训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请领导、专家给乡镇财政干部做报告、开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省内外乡镇财政发展动态、近期乡镇财政工作的重点以及乡镇财政工作的基本方法等,帮助乡镇财政干部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5];二是组织乡镇财政干部召开工作情况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可以使乡镇财政干部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分批、分期组织乡镇财政干部进行系统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及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帮助乡镇财政干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多种技能,通过举办诗歌演讲、书画、摄影等多彩的文化活动比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理论素养是工作的起点,行动的指南针。政治上不坚定,理论上有不足,工作上就没有高度,甚至犯错误。因此,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素养是他们做好工作的保障,重视乡镇财政干部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组织他们进行理论学习有多种形式,如请进来,请市内、省内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走出去,分批次派到高校进修学习。总之,让他们每年能够集中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3强化基层财政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主体意识

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就是治理国家和众人之事,为百姓办事,就是怎样为政、为官、为百姓服务。随着乡镇财政服务功能的转型,乡镇财政干部的服务和主体意识也要不断增强。乡镇财政干部是财政工作的基础,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乡镇、农村提供服务。具体就是“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财政,一切为了乡镇,一切为了农村。乡镇财政干部只有把“三个一切”的思想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真正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才是做好工作真正价值的体现,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财政工作的影响才能得到发挥。所以,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和要求基层财政干部严格按照“三个一切”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工作;激励他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做到“自觉、自省、自警、自励”,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向上、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局面。

同时,县(区)基层财政管理局要积极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在乡镇财政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主体意识;要对乡镇财政干部大胆使用,让他们更多更深入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要鼓励他们在服务乡镇财政工作中开拓创新,做好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服务能力。县(区)基层财政管理部门要注意发挥好优秀的乡镇财政干部在财政工作队伍中的主体带动作用,发挥好他们在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中的榜样作用,及时宣传表彰,推动更多的乡镇财政人员为财政工作,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到服务财政、服务乡镇、服务农村的工作中。为调动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切实提高财政干部待遇。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让扎根基层的财政干部吃亏,让乡镇财政干部感到在经济上有想头,政治上有前途。改革考评制度,变年终岁末考核为全年全程考核,完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建立以绩论奖的人才奖励制度,对工作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人才及时给予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并在提拔任用、教育培训、外出考察等各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激励机制,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程序,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明确基层财政工作职能,合理设定人员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和完善首问责任和限时办结、岗位交流、会议学习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提升服务质量和内部管理水平,实现基层财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7]。

3参考文献

[1]罗丛菊.乡镇(街道)财政监督相关问题探讨[J].财政监督,2012(15):33-35.

[2]刘笑萍.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政治学研究,2008(6):103-105.

[3]李存才.甘肃乡镇财政服务职能更强了[n].中国财经报,2010-08-17(1).

[4]张波,李佳,杨鸿彬,等.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基层财政干部整体素质[J].中国财政,2012(6):46-48.

[5]张孝万,唐兴敏,赵俊梅.关于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2(1):75.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

第二条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会计主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单位开设的零余额支出户外,现有银行账户原则上全部取消,其所有收支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第二章帐户设置

第三条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国库专户,此账户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资金的筹集和拨付。将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医疗保险基金购买服务补偿资金、乡村一体化补助资金、以奖代补资金及其他财政补助资金等补偿资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等资金纳入财政国库专户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在信用联社开设支出账户,原来在联社开设的现有账户清零后,自动转为支出户,不得另行开设其他账户。支出户只核算财政部门拨入的资金,不得将经常性收入存入此账户,否则按坐收坐支论处,支出账户每季度银行结算的利息,须在季末25日内及时缴入“县收费管理局”帐户,并及时划缴到财政国库专户。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县财政部门工作职责:

(一)审核并批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预算。

(二)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审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月用款计划,做好国库集中收付、预算执行管理等工作。

第五条县卫生部门工作职责:

(一)审核、汇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预算建议草案,并报财政部门审核。

(二)审核、汇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月用款计划,并报财政部门审定。

第六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责:

(一)编制年度预算草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按规定使用各项资金。

(三)配备具有会计资格的专职财务人员,组织实施好本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第四章收入管理

第七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包括经常性收入、财政专项补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其中:经常性收入包括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和经常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下同)等。

第八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按规定及时缴入县级财政部门在联社开设的“县收费管理局”帐户,并及时划缴到财政专户。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取得的收入,可根据上年实际情况并剔除不合理因素后,采取“总额控制、分月预拨”的方式拨付,年度完结后按规定进行结算。

第九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财政专项补助、绩效考核后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由县级财政部门将预算指标下达卫生行政部门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可根据年度预算总额的一定比例按月预拨,终了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结算。

第五章支出管理

第十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出主要包括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其中:经常性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正常运转支出;专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等。

第十一条人员经费支出中,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序时支付,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分季度或半年支付。

业务经费支出由县财政局根据年度预算序时支付。其中:药品采购等支出由县财政局根据年度预算、采购合同和单位验收证明等支付。

第十二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培训等专项支出,由县财政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投资计划和工作进展等,根据核定的用款计划支付。

第十三条其他支出由县财政局根据年度预算和核定的用款计划支付。

第十四条县财政部门要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按照“简便快捷、合理保障”的原则,科学合理调度资金,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第六章资金拨付流程和方式

第十五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及时缴入县级财政部门开设的“县收费管理局”帐户,要求日清月结。

账户名:县收费管理局

开户行:县信用联社

帐号:

第十六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年度预算和收支管理规定,按月(季)编制用款计划并明确资金来源,报县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卫生主管部门把审核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经财政局相关科室批准后,从国库或财政专户支付。

第十七条对药品采购、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大宗商品采购,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对人员工资、公务费、备用金等各项小额业务费用支出,由县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拨付至卫生院经费支出户进行支付。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财经法规政策,自觉接受县人大、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和支出管理规定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九条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督促其按规定完成核定的收支计划,并确保收入应缴尽缴。

第二十条县财政部门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资产及其他财务会计事项实施财务监督与检查。乡镇卫生院及时向县财政局报送收支旬报和月报。

第八章附则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基层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1.基层财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乡镇财政部门是党委政府为群众利益服务的窗口,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方针的“中间人”,所以说乡镇财政部门是乡镇党委重要部门。但由于相关部门的领导对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法简单,财政工作员工调动的随意性大,致使乡镇财政的骨干人员外流过大,不但对财政所的工作有所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财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2.基层财政影响政府的运转。就目前来看乡镇党委政府的财权相对较小,但是管理的事物多,这就是乡镇财政陷入困境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从当前国家实行的分税制来看,收入分配虽然划分了中央与各地方的比例,但相对于各级地方政府间的事物权的管理体制上仍然表现出了不对等的关系,这就使得基层乡镇政府形成有事干但无财力的尴尬局面,最终影响了乡镇政府说话底气不足、有时说话无法兑现的非正常运转的局面。

3.基层财政机制不完善。就当前基层财政来说由于政府的自主性收入比例的降低,村(社区)级单位又无其他收入,基本上是依赖上级财政划拨。所以乡镇政府想为群众办事,,但由于乡镇地方财政财力的短缺,结果总是不随人愿,有时出现相反的结果,这都是财政机制的原因。

4.基层财政债务“缠身”。一是前些年大力兴办各类产业的原因。当时乡镇干部为了干点事兴办企业或是公益事业项目,出发点是好的是为政府创佳绩,但是无钱,只得以乡镇政府的名义向各个银行进行借款。二是前些年的乡镇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大肆膨胀”,让政府不得不为了运转而形成了巨额债务。三是乡镇财政为了发展而采取了新上建设项目的措施加大了举债数额。新上的项目能够正常运转就能有所税收,但是如果项目一旦陷入困境不能正常运行,就会让党委政府形成新的举债。

5.基层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随着基础财政地位的提升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财政干部队伍日渐壮大,并且出现了公务员、事业编身份的问题,干一样的工作的工作,但工资待遇却差别很大,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激情;再加上农村税制改革、机构精简后,基层财政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些人员对计算机等新生事物了解掌握的不够,进一步影响了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形势下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1.按照《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基层财政管理体制问题是《方案》中提到的需要理顺的重要问题之一,说到底就是理顺“财权的划分”问题,这个理顺对于发展程度、资源不同的乡镇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一是探索实施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合理向下级财政部门分配机制,加强上层财政部门调控力度,重点是要平均分配基础公共产品服务。二是要根据基层财政不同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丰富的乡镇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并且按照不同税种来划分事权和财权;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资源贫乏的乡镇实行超收分配、超支补助的财政新体制,以此来满足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的基本支出,保证乡镇政府能够正常运转。

2.按照《方案》要求创新财政监管模式。一是各基层财政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多渠道多途径来盘活乡镇集体的资产,并对发展势头良好有潜力的集体经济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引导企业闯市场培植企业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多渠道鼓励发展镇域个体的私营经济模式,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来吸引外资企业的入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主导的产业链,最终将一些特色龙头企业,以此来培植财源。三是充分利用乡镇地域资源,进行矿产、农业、林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并对整个项目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并不断提高财政的监管水平。四是按照《方案》要求,通过积极发展乡镇经济等有效措施来化解乡镇债务。首先要对历史形成的债务进行合理合法的进行细化,并且因事因人进行分析制定较为详细的化解计划进行逐步化解。其次要结合镇域企业的发展来建立坏账准备金来专门应对债务的化解,同时在年度预算中按一定比例来提取准备金来应对债务的化解。

3.按照《方案》要求完善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要按照《方案》要求,依据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为基本原则,适时适度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省市每年划拨(拿出)一定的财政收入对乡镇财政进行转移支付。一是对于乡镇财政收入不能够满足其基本支出的,要对乡镇财政收入、基本支出进行财政收入的综合考核调查,然后采取转移支付制度来保证基本运转。二是对于区域布局做出贡献的地区采用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尽量使得财物向下级转移。三是给予生态建设具有示范性影响的乡镇较大程度的财政转移倾斜,逐步均衡各基层乡镇区域间基本财政的保障能力,发挥好乡镇财政的最大效益。

4.按照《方案》要求完善各种财政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规章制度,让基层财政实践工作有据可循,保证乡镇财政的运转合理。一是建立一套安全有序的规章制度和合理化的业务流程来强化对基层财政工作的监督,进而逐步规范基层财政的集中支付程序。二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基层财政的各项日常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是对于财政预算的编制、调整等各项工作也要依据法定的程序经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后实施,确保各类改革举措都能够依法落实,为各基层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合理保证,进而做到真正的依法理财,形成一套有利于基层乡镇健康发展的财政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4

这次全市财政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融入一小时都市圈、财政收入跨入“百亿”时代、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财政工作,研究分析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关键举措,动员全市广大财政干部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现在,我根据会议安排,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新经验,确立新理念,切实增强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

2013年,是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是财政收入跨入“百亿”时代、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加快基层财政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基层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财政收入目标开展工作,以推进财源建设为重点,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以“两基”建设为抓手,以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为关键,立足基层、扎实苦干、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基层财政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一)财源建设全面加强,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

面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镇乡(园区)财政所(局),牢牢锁定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征收管理举措,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镇乡财政实现财政总收入34.17亿元,增长35.4%;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81亿元,增长40.7%。全市镇乡、园区实现国地税收入42.96亿元,增长31.8%,占全市总量72.6%;10个镇乡、园区入库税收超亿元,总额达39.61亿元,占全市总量66.9%,其中经济开发区超11亿元、镇9.7亿元、镇5.9亿元、镇4亿元。镇乡实现预算外收入4.49亿元,增长47.5%。

(二)强农惠农力度增强,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

坚持强基固本,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资金投入的力度,积极探索资金管理机制创新,逐步显现出强农惠农资金的积极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全市强农惠农资金安排总量快速提升,各级财政投入农业资金2013年达到11.9亿元,增长78.2%,其中乡镇一般预算支出支农投入2.4亿元;2013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支农投入5.32亿元,增长66.8%,我市预算安排支农当年增幅、预算增幅和预算增量3个指标继续获6县市(区)第一,被授予财政投入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市级投入1亿多元新建农村公路420公里。完成农桥建设改造129座。高标准实施现代农村水利建设,全市共完成疏浚土方275万方。投入300万元支持农村绿化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投入1128万元支持“四位一体”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安全饮水工程5011万元,惠及全市的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积极展开,全市奖补村108个,实施项目110个,财政奖补资金2068万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得到保障,全年转移支付3543万元。通过“一折通”平台,发放农资综合补贴7854万元、良种补贴1124万元,受惠农户33.77万户、补贴面积96.20万亩。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资金921万元,全年保险理赔额达471万元。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医药费结报工作。全市完成85.86万人的合作医疗筹资任务,参合率达99.7%,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全年7.11万人次获住院医药费补偿1.59亿元,其中通过镇乡财政所审核结报的达2.74万人次、补偿金额7210万元。切实做好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工作,全年补贴家电下乡2212万元、家电以旧换新3889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550万元。

(三)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科学理财增添新动力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乡镇财政改革创新的重点,是加强乡镇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此项改革已于2010年实施到位,去年我们按照加强、巩固、提高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镇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从而使乡镇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使用效益和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深化乡镇部门预算改革,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市逐步实现了乡镇部门预算从编制形式、编制方法到编制内容的重大变革,我们着力强化预算执行监督,规范支付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全面规范镇乡、园区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水平。去年对镇乡、园区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工作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各地纷纷按照要求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特别是在招投标信息透明公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镇乡、园区在市招投标平台全年公告305次,涉及招投标项目240多个。各园区的车辆维修都进入定点单位,纳入了正常管理。切实加强公有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和土地资源,使之成为镇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积极探索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扩大改革范围,坚持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协税护税、依法治税新格局。

(四)基层财政亮点纷呈,基础管理彰显新特色

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2013年,我们紧紧围绕基层财政管理的“三年战略目标”,着力巩固“管理规范年”成果,深入开展“质量提高年”活动,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执行力为着力点,全面强化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促进了基层财政管理工作迈上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全市各地取得的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各具特色。

镇作为全市经济大镇、发展重镇,镇财政所坚持固本强基、为民理财,切实履行职责,注重民生工程,打造民生财政,倾尽心力惠民生,成为基层财政所工作的先进典范。特别是在支持城市建设,配合城市拆迁工作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并且在社会综合治税方面积极探索,改革成效明显。镇是沿海开发的主阵地,镇财政所狠抓预算内外收入的组织、部门预算的改革、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招投标工作的阳光操作和社会综合治税的协调配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力,成效显著,获得2013年度镇乡、园区财政工作考核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合作镇作为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的试点乡镇,克服财政基础薄弱、区位优势相对不足等困难,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在部门预算改革方面取得了可贵的成功经验,为使具有重大意义的财政改革在全市推广作出了贡献。王鲍镇地处革命老区,财政基础薄弱,财政所攻坚克难抓增收,着力组织财政收入,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完成预算外收入3700多万元,列镇乡第三,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惠萍镇财政所积极配合崇启大桥、336省道、沿江船舶工业带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拆迁工作,克服人少事多的矛盾,财政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北新镇财政所以组织财政收入为工作主线,积极配合税收征管部门做好税源变化的分析监控,狠抓财政收入、基础管理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争先进位名次显著上升。经济开发区财政局积极推行和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大力度组织财政收入,实现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园财政局融入沿海开发,投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启隆、南阳等乡镇的财政工作也都有各自的特长,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他财政所(局)也都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新面貌。

(五)财政职能有效发挥,资金监管取得新成效

按照上级部署,清查涉农项目20多个,资金11.56亿元,涉及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22个,乡镇、园区13个,抽调相关部门80多名业务精湛的同志,历时20多天,深入镇村,进行重点清查,及时落实整改,收缴违规资金130多万元,。一方面对基层干部触动很深,另一方面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构筑管理阳光通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创新思路,落实举措,确保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初步建立起公正透明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机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及时纠正少数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强农惠农资金使用成效,确保农民得益受惠。2010年我市开展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工作,对2007-2010年强农惠农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清查,清查工作卓有成效,得到许多老百姓的认同和赞誉。2013年我们又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为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种粮农民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主动当好决策参谋。为确保专项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抽调相关部门50多名业务精湛的同志,深入镇村农户,进行重点检查,并及时落实整改,查处违规资金46.74万元,收缴国库20多万元。

细化财政内审内控措施,扩大管理综合绩效。去年我们又组织了对镇乡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还安排了基层财政所(局)财务互查,通过专项检查、财务互查和考核抽查,发现了基层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真剖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预警防控意识,逐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及管理体系,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努力建设廉洁型、节约型机关。

(六)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工作效能得到新提升

队伍建设始终是我们财政工作的奠基工程,如何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财政干部队伍,对适应新形势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我们认真组织开展学红英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着力提高新时期财政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财政干部良好形象。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充分调动基层财政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工作水平,更好地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工作实际,2010年,我们对乡镇财政工作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量化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的考核又扩大了对象、调整了内容、突出了重点、完善了办法、明确了奖惩,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提高了考核的引导功能和激励作用,充分激发了基层财政干部创新发展的动力。

为全面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财政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我们制订了《2013-2013年镇乡(园区)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规划》,并且明确3年累计培训800人次的目标任务。去年初,还制订了《2013年度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实施方案》,全年组织举办了5期、330多人次参加的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班,特别是为期3天的财政干部全员培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念、丰富了内容、创新了方法、增强了内功。

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部门在农村基层的延伸,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所以,基层财政的自身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全市基层财政围绕年初工作目标,全面加强基层管理和基础建设,财政管理井然有序,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之路上积极探索。部分镇乡,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社会综合治税”等财政改革推进过程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为全市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出了不懈努力。还有的镇乡,由于人员编制少,人员年龄偏大,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客观问题的影响,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但是,他们都能积极想办法、找措施,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统筹的工作安排、积极的工作调度,克服了人少事多的矛盾,繁重的工作任务也都一一拿下。虽然我们看到镇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的存在,但是我们基层财政在2013年所取得的成绩和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是功不可没的。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我们镇乡(园区)财政所(局)在基层财政管理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必将为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过去的一年,全市基层财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成效、广大基层财政干部奋发进取的新风貌,赢得了基层党政组织的信任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从而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此,我谨代表局党组向辛勤奋战在基层财政工作第一线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基层财政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基层财政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分镇乡财政财力比较薄弱,财政体制机制尚需改革完善,财政基础管理工作亟待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方式还需不断改进和创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要指出的是部分基层财政干部的服务意识有待增强,服务态度有待改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2013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特别是基层财政工作,切实增强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放大桥港新优势、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需要。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放大桥港新优势、再创发展新辉煌的重要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融合,地处沿江沿海的已全面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已成为承启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吕四大港开发进程全面提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这些大好的发展形势给我们基层财政改革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策应“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发展战略,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大势之需、动力之源,也是管理之要,发展之基。

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财政跨入“百亿”时代、开启经济社会发展崭新征程的需要。2013年,我市财政总收入突破一百亿元,跻身我省财政收入“百亿”俱乐部,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绩。基层财政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乡镇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3.5%和42.9%,接近半壁江山;镇乡、园区国地税收入占全市总量的72.6%,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最近几年,财政收入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财政事业同样也将站在更高起点之上。在组织收入方面,在财政监管方面,在改革创新方面,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都要放眼未来,朝着更高目标,以更加宏远的视野、更加开拓的思路、更加宽广的胸襟,切实增强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推进我市财政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强农惠农富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市财政实力的不断提升,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基层财政担负起“强农惠农富农”的神圣使命,承担起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工作和资金的发放工作。我们的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工作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工作效率成果是否显著,都将直接关乎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高效,关乎基层百姓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关乎财政改革创新是否卓有成效。所以,我们应当坚定地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基层财政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加强“两基建设”、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需要。随着基层财政职能转变和财政业务不断扩展,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重要性愈加突出,基层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是促进基层财政事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两基建设”是财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发展,深入推进基层财政的改革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和基层管理,逐步规范基层财政管理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强化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管理,不断提升基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明确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全面提高基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3年,是实施基层财政管理“三年战略目标”见成效的决胜之年,是实现基层管理绩效提升的攻坚之年,也是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抢抓新机遇,谋划新思路,锁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基层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全市2013年基层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财政监督“四位一体”的各项要求,以培植财源、强化征收为重点,确保财政收入稳健快速增长;以推进基层财政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完善财政体制机制;以“两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为关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以倾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为目标,努力塑造财政队伍良好形象,奋力开启我市基层财政工作崭新征程。

2013年,全市基层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市镇乡、园区实现国地税收入58.47亿元,增长36.1%,其中,镇乡实现39.7亿元,增长38.4%。镇乡预算外收入确保实现3亿元。“一区两园”(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园、滨江医药化工园)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改革必须全部到位。

(一)强化预算管理,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坚持培大扶强,推动转型升级,落实扶持政策,增添后续财源。要紧紧围绕今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全力依法组织收入,努力实现财政收入高平台上的稳健快速增长。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抓好重点税源管理,完善征收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配合,加大征收力度。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规范企业纳税行为。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做到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要统筹兼顾,规范管理,科学安排支出。注重民生保障,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三农”投入。强化部门支出预算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力,确保年度预算平衡。三是构建预算管理机制。着力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镇乡财政管理新机制。逐步规范基层财政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体系,加强预算支出管理。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指导科学、约束有力的基层财政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二)落实强农惠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视农业、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按照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采取配套投入、以奖代补、财政奖补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生存和发展环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绿化造林、“四位一体”环境整治、农村村庄整治、卫生改厕、扶持经济薄弱村等项目;继续支持农村公路、农桥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一是继续规范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改革思路,规范集中收付方式和支付程序,全面建立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从预算编制入手,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根据部门履行职能需要和财力可能合理分配预算,全面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一区两园”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改革必须全部到位。三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健全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全面规范镇乡、园区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水平。四是加强资产管理。要完善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各类资产台账和管理制度,盘活各类资产。要重点规范资产购置审批、政府采购、资产处置报废、资产出租出借和收入管理等行为。五是积极创新综合治税征管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实施部门联动,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税体系,全力开创综合治税工作新局面。六是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深入挖掘财政收入增长潜力,逐步建立起新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尽早选择确定试点单位,年内完成镇乡改革试点。

(四)注重绩效提升,全面增强财政管理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绩效提升年”活动。今年是实施基层财政管理“三年战略目标”的第三年,要深入开展“绩效提升年”活动,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财政工作绩效考核,强化完善基础管理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各项业务流程,逐步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基层财政内审内控制度建设。从机制创新入手,在财政所(局)内部建立明确的权责体系、有机的制约体系、有效的监控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风险管理和全程监控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责任追究为保障的科学化内部管理体系。强化内审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健全票据管理、印鉴管理、网络管理、定期对账、定期互审等制度,保障基层财政人员和资金“双安全”。进一步加大内控、内审的监督力度。市局将组织相关人员,以抽查、互查、专项检查等形式,有重点、不定期地对各镇乡、园区开展财政财务稽核检查,全面提升内部监控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基层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镇乡、园区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户、资金、收支、资产等各项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根据自身财力的实际情况,依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原则,搞好发展建设。加强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组织开展“规范化财政所”建设。“规范化财政所”建设是今年加强“两基”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作措施。省厅将出台《关于开展“规范化财政所”建设的意见》,对开展“规范化财政所”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力争通过3-5年时间,在全省普遍建成“机构健全、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设施完备、服务高效”的乡镇财政所。我们要按照省厅的工作要求,今年力争完成4-5个“规范化财政所”的创建目标,争取两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五)强化资金监管,努力提高财政监督效能

一是强化财政性资金的全方位监管。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建立健全乡镇辖区内项目管理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市乡联动监管模式,是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要认真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乡镇财政实施就近就地监管县乡联动试点工作意见》和财政部《关于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等相关要求,扎实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镇乡财政本级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和上级财政下达的资金以及村级组织运转资金,也就是说所有财政性补助资金,必须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完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机制。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财政账户体系管理,严格收付方式和收付程序,强化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严禁库外设库、账外设账、坐收坐支及违规大额提现等行为。三是继续做好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4大类50多项补贴给农民的资金全部通过“一折通”发放,确保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市级预算公开,要将所有涉农补贴的农户、项目和资金,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开。四是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管机制。要建立健全对专项资金全过程监管机制。镇乡财政要从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全程参与监管。对农桥、农路、改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方案、资金管理等相关要求,实行镇级财政报账制进行管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政策,规范完善资金监督管理。全面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加大项目资金跟踪、监督、审查力度,充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提升财政资金绩效。要建立健全项目台账制度、决算审核制度等,要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三、创造新业绩,打造新形象,着力增强基层财政改革发展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财政职能、构建和谐财政,对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日益繁重的财政业务,如何创造新业绩、打造新形象,着力增强基层财政改革发展动力,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基层财政干部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基层财政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增强服务基层理念,凝聚改革创新共识

基层财政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是落实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承担着各项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重任,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特别是在促进“三农”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市基层财政所(局)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基层财政借调流出人员较多,出现岗位空缺现象比较普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财政政策的落实和基层财政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要逐步理顺基层财政工作职能,切实加强对基层财政工作的领导,根据“两基”建设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和充实人员力量,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工作正常开展。

基层财政干部是草根干部,经常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要切实增强服务理念,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做好基层财政工作,必须在凝聚改革创新共识的同时,“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服务群众。要深入基层,贴近农户,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广听意见,贴近实际,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基层群众利益,确保各项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善解民忧,主动工作,面对新情况、剖析新问题、推出新举措。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推动财政干部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

(二)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旺。人才队伍建设历来是事业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动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基层财政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离不开基层财政干部素质的提升。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打造引领基层财政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以事业需要选人、以德才表现选人、以工作能力选人、以实践成绩选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真正为财政改革创新集聚更多的优秀干部。坚持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要多渠道发现、多岗位锻炼、多用途配置,不断充实后备干部队伍,特别是配齐配强镇乡财政所副所长。要更加注重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结构的科学优化配置,通过竞争性选拔任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法,选准选好干部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好干部,逐步将德才兼备的同志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充分激发基层财政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经过新一轮竞争上岗,镇乡财政所长已经到岗履职,希望各位新任镇乡财政所长迅速进入角色,进入状态,围绕新目标、确立新理念、提出新思路,作出新举措,开创基层财政工作新局面。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素养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财政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事关财政事业成败的关键,加强学习教育培训是提升基层财政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今年是全市基层财政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3年)实施的第二年,根据培训规划及2013年培训计划,要注重能力培训,以提升财政干部能力为核心,充实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推行融理论培训、工作调研、实践运用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举办学习交流、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政治思想理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法律法规和专业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政治、法律、业务水平,使培训教育对财政干部更具吸引力,对工作开展更具推动力,对事业发展更具创造力。要全面组织实施好2013年培训计划,确保完成5期培训270人次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干部培训的持续效应。切实加强财政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四)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着力提升工作质效

考核激励是手段,产出实绩是目的。看工作就要看实绩,只要工作走在前,实绩就会有显现;实绩等于零,工作要否定。要强化绩效考核,并注重考评结果运用。2013年的基层财政工作考核,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也暴露出了当前基层财政工作的一些问题,更留给我们如何提升基层财政工作效能的一些思考。“考核出成绩、考核促发展、考核得提升”是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从细化考核目标、量化考核评分、优化考核方式、实化考核举措着眼,是科学规范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工作效能、达成考核预期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五)夯实廉洁理财基石,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要夯实廉洁理财基础,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基层财政工作规范性和透明度,真正做到依法理财、规范理财、为民理财,真正树立起基层财政干部亲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财政事务;培训包;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83-03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神,于200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本文就是其中《财政事务》项目培训方案的部分研究内容。

一、培训方案的开发依据

(一)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

根据教育部对培训包项目的总体要求,各项目的开发工作,必须以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财政事务》培训方案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其次。根据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师资现状及能力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二)以全国同类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为依据

总体调研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财政事务》专业的学校非常少,从调研情况看。这个专业的招生已没有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教育部的专业设置目录中还保留这个专业,所以,部分学校以此专业为名,但课程的设置、培养的目标已不与此相适应。第二,中职学校的教师专业不固定。由于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的调整使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对他们专业培训的面要广,对知识的要求则不需要太深。第三,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须纳入培训的内容。第四,在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老师数量不多,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各学校是否设置这个专业决定培训的需求。

(三)考虑本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设《财政事务专业》所适用的岗位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涉及的国家财政、财经法规政策性较强。必须使受训教师有一定的把握前沿动态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四新”的内容,并以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培训方案具有动态效果。

(四)按岗位任务导向设计培训内容

1.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是目前乡(镇)财政(农经)所实际工作中急需的人才,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也能完全胜任乡(镇)财政(农经)所各岗位的工作要求。

2.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级干部、村级经济的发展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财政专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辟以社区(村级)管理岗位为毕业生新的就业岗位群,

3.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行动导向,是与以往学科体系教学完全不同的。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按岗位行动导向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进一步明确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训目的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指导。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

(二)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能力标准的不同要求,将中等职业教师分为上岗、提高、骨干3个层级进行培训。可将3个层级界定如下:(1)上岗层级教师界定,学历达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2)提高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的合格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水平与能力,向骨干教师目标努力的教师。(3)骨干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基于《财政事务》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制定以下培训目标,原则上达到:

1.上岗层级专业教师

(1)初步了解财政事务专业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了解实际的职业及职业规章。使上岗层级专业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新从事财政事务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2)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特定财政事务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能基本把握课堂的节奏,具备独立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3)了解基本教学方法,掌握一到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能够应用基本的教学媒体。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比较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组织乡镇各项财政收入、读懂预(决)算说明、掌握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会计基础。为获取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层级专业教师

(1)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教学的高层级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能够进行教学计划的具体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资料、媒体、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场所的分析应用。

(3)理解专业教学法的内涵。掌握各种专业教学方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财政事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教学改革方向,掌握先进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学法,并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4)掌握职业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具体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获取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通过培训(特别是社会实习),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熟悉如何与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下一步回校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5)培养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经过培训为获得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财政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财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双师型”或“双师资格”教师,真正达到以骨干示范作用带动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如编写乡镇财政预(决)算书,对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部门预算、进行税务检查和税收筹划等。

3.骨干层级专业教师

(1)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教师资

教学实践和职业工作实践的这种“双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方向教学的骨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将其培养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头带人。

(2)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熟练地完成教学活动,善于把财政事务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环境,开拓学生在专业工作中学习的可能性;善于开发专业教学中的学习工作任务。并具备财政事务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系统地进行技术、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组织与评价。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提升从事中职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知识更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的变化,逐步成为专家级教师。能够统筹总领财政事务专业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5)培养高级别的操作技能。中职师资增加将提高所教专业与社会联系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熟悉如何与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培训内容

1.教育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是: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教育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职业教育心理学培训。每个模块有一个课程对应,分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教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础应用讲座》、《财政事务教学经验介绍》、《职业教育心理学基础》。其中基础类和职业道德类适合上岗、提高培训。其它类可适合所有培训。

2.专业类。有以下内容:模块一:职业发展与劳动组织分析培训,课程有《财政事务职业发展和岗位分析》(上岗、提高、骨干)。模块二:系列专业“四新”讲座培训,课程有《财政(税收)事务新规章介绍》(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新理论介绍与分析》(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热点研讨》(骨干)、《公共管理》(上岗、提高)、《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上岗、提高、骨干)、《社区工作实务》(上岗、提高)。模块三: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含技能)培训,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上岗、提高、骨干)、《政府采购》(上岗、提高)、《预算编制》(上岗、提高)、《部门预算》(上岗、提高)、《预算报表分析》(上岗)、《预(决)算编制》(提高、骨干)、《乡镇集体经济转型》(上岗、提高、骨干)、《财政政策调控》(提高、骨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上岗、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社会保险实务》(上岗、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实务》(上岗、提高)、《纳税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纳税申报》(上岗、提高)、《税务》(上岗、提高)、《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上岗)、《税务会计》(上岗、提高、骨干)、《税务筹划》(提高、骨干)、《税务检查》(提高、骨干)、《税收政策咨询》(提高、骨干)、《金财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模块四:实践技能培训,《兰贝斯预算管理软件应用》(上岗、提高)、《网上纳税申报与交纳软件应用》(上岗、提高、骨干)、《用友公司会计软件系统应用》(上岗、提高、骨干)(建议为选修课)、《金税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乡镇财政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社区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纳税业务实习》(上岗、提高)、《企业会计岗位实习》(上岗、提高、骨干)、《政府、企业考察与交流》(提高、骨干)。

(五)考核

培训考核应包含以下几部分:理论知识10%:专业实践技能20%;企业实践活动20%;教案与试讲20%;教学研究论文20%;平时作业与出勤10%。

(六)培训方法与方式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6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7

公正与正义具有时代的概念,应当有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横向的比例比较最能说明公正与正义的程度。本文通过横向比例对比分析,认为造成劳动者阶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正。劳动者阶级在一次分配中工资所占比例过低;在财政支出的二次分配中,国家对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比例过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落后国家而逼近世界倒数第一。这与我国的经济总规模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总额高居世界第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非是财力不能,而是愿不愿意把资金投向与劳动者阶级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极低的工资收入、高昂的大学学费、高昂的医疗费、高昂的房价、极低的生活保障,劳动者阶级就只能挣扎在贫困线上。解决劳动者阶级的贫困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劳动者阶级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进行非暴力的阶级斗争,参与一、二次分配的决定过程。这是劳动者阶级获得经济解放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一次分配

二次分配

劳动者阶级

一、劳动者的工资在一次分配中所占比例过低

中国社会目前已分化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又分为三个子阶层: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劳动者阶层目前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在四个阶层中属弱势群体。⑴劳动者阶层沦落为弱势群体,表现在对政治权力、经济资源的拥有和对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微乎其微。

中国的收入分配出现严重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达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警戒线为0.40),⑵在工资、教育、医疗、住房、下岗、就业、劳动保障等重大社会问题上,劳动者的利益被严重剥夺,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正。

公正与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准则,是人类社会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劳动者阶级当然有权利追求这一最高目标。公正与正义,包括机会公正与结果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讨论结果公正。劳动者阶级为什么如此贫困?主要原因之一是分配不公正,具体表现在对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上。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初次分配主要解决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正的主要指标是分配比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正。目前我国总工资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资本主义国家为50—60%之间,⑶如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4年为12%,2005年下降到11%,⑷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瑞典的劳动所得(工资加雇主为其支付的相当工资总额约40%的社会保险金)与资方所得(利润加折旧费)相比,在二次大战战后初期为1比1,六十年代为2比1,七十年代为3比1,八十年代为2比1,有些年头甚至达到4比1。⑸中国的这一比例恰恰相反,2004年为0.65比1,⑹远远低于瑞典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比例水平。劳动者的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低,工资低就再所难免了。

二、二次分配中国家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比例过低

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中国正步入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时期,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但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很明显,资本家、中产阶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很小,而劳动者阶级对此依赖程度很高。如大学学费,年学费为2千元或者是1万元,对资本家、中产阶级无所谓,但对劳动者阶级而言,2千元,有可能上得起,1万元,上不起甚至是家破人亡,近几年时有报道因出不起高昂的大学学费而自杀的事件。比较不同国家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能够让我们清晰的看清这一问题。

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12%。在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障的支出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30%左右。

1996—1997财政年度,在英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中,社会保障支出约占32%,卫生及社区服务支出约占17%,教育支出约占12%;⑺2004,我国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出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5%,美国为75%;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除了柬埔寨、津巴布韦等国比我国低之外,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高于我们。⑻马来西亚,1999年养老退休8.2%,社会保障13.3%,社会服务34.5%⑼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合计为56%。

地方财政支出也是如此,如对浙江与部分西方国家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在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卫生保健支出大都占到1/3以上。浙江教育支出和卫生保健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8.13%和5.48%,合计为23.61%,美国为53.3%;德国州级财政为30.7%;教育支出英国为29.2%。浙江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其比重分别比美国、德国州级财政低13.5和13.7个百分点,比英国地方财政低9.2个百分点。⑽

横向的比例比较最能说明问题,也最能说明这方面我国的公正与正义的程度,公正与正义具有时代的概念,应当有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大学学费、医疗费用的高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教育、医疗的投入比例过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落后国家而逼近世界倒数第一。这与我国的经济总规模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总额高居世界第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非是财力不能,而是愿不愿意把资金投向与劳动者阶级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劳动者阶级在一次分配中工资过低;在财政支出的二次分配中,国家对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过低,导致高昂的大学学费、高昂的医疗费、极低的生活保障,劳动者阶级就只能挣扎在贫困线上。

与此相反的是,2004,我国用于行政公务支出的比例为37.6%,美国为12.5%;我国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为11.6%,美国为5.0%。⑾我国的行政支出占的比例为什么如此之高?经济建设都干了些什么?在地方,以浙江为例,浙江行政管理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6.3%,分别比美国、德国州级财政高13.1和10.2个百分点,比英国地方财政高10.8个百分点;经济建设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4.6%,比美国州级财政高出23.1个百分点,比德国州级财政高16.8个百分点,比英国地方财政高7.1个百分点。⑿尤其现在,在一片“国退民进”的呼声中,难道国家一方面要投资与企业,一方面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国家把本来应当用于社会福利的资金投向企业,难道就是为了准备低价出售企业?

三、劳动者阶级组织起来,是获得经济解放的唯一途径

在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中,利益受损的是劳动者阶级;在二次分配中,利益受损的仍然是劳动者阶层。为什么利益受损的总是劳动者阶级?原因很简单,劳动者阶级只是名义上的国家主人,而实际上早已沦落为弱势群体。劳动者阶级除了拥有能够出卖的劳动力外,没有其他任何稀缺资源,而劳动力本身作为商品在目前处于过剩状态。劳动者唯一拥有的资源是人数众多,占人口的80%左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80%的人的意志应当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国家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应当由大多数人说了算,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劳动者阶级一盘散沙的无组织状况,使人口众多这一资源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政治资源。

在一次分配中,即在工资数额的确定过程中,瑞典社民党在支持工人组织起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还支持总工会与雇主协会进行谈判,并于1938年达成了通过谈判解决工资和劳动条件问题的协议。在社民党的支持下,议会于1972年通过了《股份公司和经济组织中职工代表权法案》,使雇有25人以上的企业理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之后又通过《就业保护法》和《劳动环境法》,对企业主解雇职工的权力进行了重要限制,并加强了工会在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上的发言权。1976年通过的《劳动生活中的共决权法案》又规定了企业一切重要决策事先都要听取工会意见,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资产阶级的权力。⒀

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最近做了一个报道,有两个清洁工。一个清洁工叫克雷格·琼斯在辛辛那提工作,职务是清除垃圾,这在清洁工中也是最脏最累的活儿。他每晚工作4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时薪6.5美元,一个月500多美元。他租最便宜的房子,每月租金215美元,再扣除电话费和水电费,剩下的钱够吃饭就不错了。另一个清洁工在匹兹堡,名叫罗比·格瑞。她负责一个会议中心的卫生,工作环境干净得多,每周工作40个小时,一小时12.52美元,年收入26000美元。同时,她享受健康保险、三周的年假和三天的个人假期。罗比和她收入类似的丈夫,不仅买了房子,还把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大学。两个清洁工的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同呢?因为克雷格背后没有工会,而罗比则是工会会员。在匹兹堡,强大的清洁工工会集体和雇主讨价还价,要求“生存工资”。⒁

决定工资水平这样的集体性项目,只能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而中国目前基层工会的现状是有名无实甚至无名,不可能有效的代表工人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基层工会组织的缺失,使全国性的组织只能是一摆设,无涓涓溪流,大河只能是一干枯的河床而已,毫无实质性的意义。

解决劳动者阶级的贫困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劳动者阶级以行业工会、农会等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参与一、二次分配的决定过程。国际歌里说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一切靠自己。当今中国,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四个阶层并存共生已成事实,全体劳动者团结起来,进行非暴力的阶级斗争,是获得经济解放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全兴《综述如何认识我国的基尼系数》网络《学说连线》2006年7月19日:

2.康新贵,《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劳动者阶层分析》

网络《学说连线》2005年12月18日;

3.陈伯君,《劳动力成为商品后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网络,《学说连线》,2006年5月7日;

4邓聿文,《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是初次分配》,网络,《人民网》,2006年08月02日;

5.13.高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网络《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2005年5月22日;

6.《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7.齐志宏,《多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06年3月24;

8.11.中国经济周刊,《专家建议:每年3000亿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人民网》2006年8月7日;

9.《马来西亚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结构与发展趋势》,《中华税网》,2005年2月18日;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8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的提出,是署党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成果和创新,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创新深化发展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大举措。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对创新国家审计工作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为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有效防范国家财政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发挥国家财政审计的应有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与原则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格局审计要积极探索对各种内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单位等的审计再监督,积极创新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广泛存在的“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等问题,力求走出审计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力求走出“多龙治水,旱涝无责,屡查屡犯”的怪圈。大格局审计要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创新健全“多龙治水,龙龙有责,赏罚分明”的监管机制,有效启动、激活、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督监管体系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真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9

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财政局和县各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在认真总结景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改革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下面,就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3.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及资金整合情况。

我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整合资金领导小组,并与相关整合部门签订了资金整合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整合资源,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来进行组织实施以带动各部门实施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组织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比较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制定相关续后管理的村规民约。

4.基础信息库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规范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管理,根据州财政局统一部署,我县于起全面启动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我县纳入数据库统计范围的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补助)或差额补助经费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民政部门优抚对象、村干部、下岗职工、城镇低保对象不在统计之列。统计信息包括单位信息和人员信息两大类。其中,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年度财务收支状况等内容;人员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年龄、性别、职务、技术职称、身份、工资标准等内容,全县供养人数5906人,其中:在职4198人,离休66人,退休1642人。

5.软件应用情况

我县各预算单位(包括乡镇)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范围,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规范化管理,县级各单位及十个乡镇均使用了财政厅开发的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使用率达100%,通过使用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全县基本上消除了“隐性”测算的隐患,进一步规范了预算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但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对该软件只能做年初预算而无调整功能表示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改进中能够增加这一功能。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强化了乡镇债务管理和乡镇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通过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改革后,乡镇运转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因素分配,兼顾乡镇多方利益,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要求。

二是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行为。由于乡镇管理层次和财务人员素质不一,乡镇财务难以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定额标准、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乡镇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从根本上防范了乡镇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三是通过改革遏制乡镇债务,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通过改革一方面锁定了乡镇债务,取消了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有效扎住了乡镇“举债”的口子;另一方面,对债务化解实行奖补,达到了控制增量和消化存量的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

四是通过改革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通过加强账户、票据的管理,将“票款同行”、“以票管税(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止了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滥收滥支现象。

五是改革后乡镇支出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支出进度趋于均衡、合理,有效避免了年初支出紧张,年末突击花钱的情况。

四、目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推进“乡财县管”改革情况来看,“乡财县管”改革中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我县乡镇多属财政赤字乡镇,几乎不存在县级财政挤占乡镇财政收入的问题。实行“乡财县管”后,将出现县级财政弥补乡镇资金支出缺口的情况,这样,一些困难乡镇就有了保障,收支缺口由县里兜底,自然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其财政增收的积极性降低

2.乡镇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降低。实行“乡财县管”后,债务对乡镇领导来说有所解脱,但从另一方面看,将会导致乡镇债务高悬。乡镇债务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乡镇负债问题迟早应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得到解决,否则,这个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最终转移到上级财政。

3.实施“乡财县管”工作需要网络平台支撑。但是,要实现乡财县管网络化管理建设,需要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投入网络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硬件设备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4.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紧缺、经费紧张、设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但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基本没有安排新工作人员,很多还是原财政所人员,很难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建立乡镇财政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在规范和完善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乡镇财政收入的综合考评,实行乡镇财政收入主要领导负责制。

基层财政所工作总结篇10

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安徽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并于2002年在安徽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16个省区提供专项转移支付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另外,2004年开始,浙江、上海、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政府财力比较雄厚的省市,自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

从试点以及推广以后的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然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减少了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事权没有发生相应改变的情况下,这将会加剧县乡财政的困难。进一步的,如果机构改革等配套制度措施没有相应调整,乡村政府维持为其正常运行和履行职能就会变相从企业和农民手中征收各种费用,这将重新加重农民的负担――类似现象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演,即每一次税费改革在短暂减少税费之后不久,各种税费问题很快又回潮、并导致税改受挫。

农民减负了,基层财政紧张了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税收规模大,基层财政对农业税收的依赖性很强。以2003年为例,全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两项附加收入71.14亿元,占全省乡镇财政总收入的47.11%,其中一半以上的乡镇占到了60%,相当于同期全国农业(特产)税及附加收入的1/7。本次税费改革,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面取消"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附加)等共计十三项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是建国以来对农村基本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最大的一次改变,对现行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农村基层政权、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002-2004年,山东省农村税费改革力度逐年加大,全省农民负担从改革前的99.5亿元下降为2004年的约18.3亿元,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从改革前的141.84元下降为2002、2003、2004年的98.06元、83.7元、26.04元,与改革前相比,农民人均减负在80%以上。

从总量上看,2002、2003年,农业税收政策调整减收金额分别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5.11%和1.4%,如果再考虑中央对山东省农村税费改革还有相当比重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对全省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甚至低于1%。虽然从数据反映的总量和结构的层面来看,农村税费改革并未对全省财政运行产生较大影响,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税费改革对镇(村)级财政造成了较大冲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它对镇村级财政收入造成了直接冲击;二、在财政支出刚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减少影响到基层政权的运行;三、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到乡村债务问题。

乡村基层财政处境尴尬

首先,税费改革严重削弱了基层政权的财力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除农业税、工商税等预算内资金和各项税收附加等预算外资金外,还有一部分财政自筹资金,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的利润上缴、行政事业性收费、乡统筹、土地使用费等。财政自筹制度促进了乡镇财政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这一制度自1953年确立以来,在弥补乡镇财政收入不足,缓解中央与地方特别是与乡镇政府利益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财政自筹资金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强制征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之对自筹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致使它成为乱收费、乱摊派等"寻租"行为的制度性根源。

现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从而使得乡村财政在总量急遽减少的同时对工商税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但农业大县的工商业不发达,这将加剧乡村基层财政运行的困难。

即墨市是青岛所辖县级市,总人口10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3万人;栖霞市是烟台所辖县级市,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57.3万人。这两个地区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税费改革对这两个县的财政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以栖霞为例,2003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两税合计7426.6万元,占栖霞市镇级地方财政收入的60.4%,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将使镇级收入减少了6248.14万元,占镇级地方财政收入的50.8%!

根据当地财政局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即墨市自税费改革以来减少的镇村收入合计8250万元,相当于改革前镇村级财政总收入的75%;而栖霞减少的财政收入更是超过了1亿元。不仅如此,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补助,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收入的主要来源将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但是转移支付受到上级财政预算的影响,往往无法完全弥补取消农业税后造成的财政损失。据统计,2003年栖霞市村级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为2559万元,而当年减少的财政收入为6636万元,净减少4077万元,村均减少3.97万元!栖霞市几乎所有的行政村的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均受到了财政收入减少的影响,有的镇村只能靠贷款和县级财政的调度资金维持运转。

即墨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税费改革实施以后,即墨市大约有1/3左右的村庄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有的村长期拖欠村干部工资和误工人员工资。截至2004年上半年,即墨市已经有三个乡镇资金超调度600万元,县级财政非常紧张。

其次,支出的刚性源于冗员和“达标”

税费改革直接减少乡村财政收入,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加大基层财政的资金缺口。根据国务院“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测算,这一缺口高达700亿元。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乡村等基层单位都表示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减少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展开,只能向上级财政伸手或者举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出刚性的存在和基层财政支出削减的长期性。因此,分析支出刚性的成因无疑是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财政运行困难的重要环节。

造成支出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政权机构庞大导致吃财政饭人员过多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对吃饭财政的支出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分才能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案。我们的调研表明,即墨和栖霞两市财政支出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基础教育方面包袱沉重。即墨所在的青岛市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多达16万人,其中区(市)级财政供养人员约10.4万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约5.6万人,在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中,教育系统财政供养人员4.1万人,占乡镇供养人员总数的73%。2003年,人员经费占可用财力的比重为58%,其中乡镇人员经费占可用财力的75%,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即墨市镇级教育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占可用财力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全部的18个镇中有11个镇的比重达到70%以上,最高的达到78%。

第二、法定支出和政策性支出增长快,县乡财政入不敷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支出必须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但是,有些上级部门从自身工作发展需要出发,对县乡一级的部门规定了很多达标要求,如执法部门的建设、计划生育、报刊征订等都要求县乡财政出钱支持,有些还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制。虽然有些投入和建设是必要的,但在县乡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靠东挪西凑来勉强达到要求,有些县乡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能完成上级的指标,有些县乡的年初预算形同虚设,财政基本上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

第三,税费改革加重了乡村债务负担

乡镇(村)不良债务主要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出现。从形成原因上看,乡村不良债务虽然不是农村税费改革引起的,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大多是以乡统筹和村提留收入为担保,税费改革后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教育集资等收费,乡镇债务将失去资金偿还来源。这就会带来两种后果:或者增加不良债务,或者举新债还旧债――而后者在偿债来源枯竭的情况下将变成规模更大的不良债务――无论那一种情形都将加剧乡镇级财政运行的困难。

从调查的两个县级市情况来看,截至2003年底,即墨市镇级债务高达镇均1000万元,村级负债总额为40669万元,村均负债达39.5万元,税费改革后债务偿还缺乏资金来源使得即墨镇村两级债务甚至出现了上升趋势(即墨市财政局,2004)。从即墨所在的青岛地区来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03年底青岛地区县乡两级政府债务余额61.0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39亿元,增长9.7%,其中乡镇债务增长了18.1%。

能否走出黄宗羲定律

农村税费改革削弱了乡村政权,特别是农业县市的基层财力,在支出结构没有做相应调整的情况下,税费改革加剧了基层财政运行的紧张状况,并且使得乡村政府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要确保基层财政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改革城乡税制,规范和增加基层财政收入。比如,继续将农产品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将农业生产经营所得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相机实施农用土地征税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