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十篇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36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1

这里召开全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天。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有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广泛动员,深入研究、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确保2011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刚才,市编办晏锡林主任对这次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讲得很好,完全赞同,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下面,就进一步深化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意识

早在2002年,依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已经启动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从2005年开始,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深化了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主要表示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职能转变。以乡镇机构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理顺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及时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意见,具体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定编规范并核定了编制,合理调整了中小学教学的总体布局,综合设置了为农服务的各类站所,逐步完善了乡镇计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了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有的地方敢于创新,积极探索,通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养事不养人”改革目标。二是创新了工作机制。去年以来,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布置和具体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为止,全市所有乡镇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普遍推行了统一受理、集中操持、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方便了群众办事。不少乡镇还有的放矢,大胆探索,不时创新了为农服务新机制,比方说,万载的鹅峰乡创建了一办、三中心、六个队”服务体系,铜鼓的永宁镇设立了七大类、五十六个服务岗位,靖安的香田乡创立了三卡、四制”联动服务机制等等,得到省编办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严控了机构编制。依照“5个综合性机关办公室、7个以内的事业站所”机构设置规范与要求,市对乡镇机构编制严格实行了总量控制,全市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目前整体不超编。据初步统计,2009年底,全市乡镇行政机关共有空编700多个,事业站所空编600多个,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分别减少财政供养人员500多名和800多名,确保了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总的来说,通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前一阶段,市乡镇机构改革亮点不少、效果不小、进展不错。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市乡镇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编制再度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乡镇机构设置依然不够规范,条块关系亟待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急需通过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和完善。

2011年1月底前必需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从现在算起,依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只有不到80天的时间,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要求非常高,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迎来了关键之时、攻坚之刻。尽管如此,必需充溢必胜信心,这是因为,从目前情况看来,市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条件十分有利。一方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谢亦森书记、市长对此多次过问,并要求严格依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安排,精心组织、深入推进,坚决不拖全省的工作后腿。这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时机较为幼稚。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市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并基本完成了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目前全市乡镇整体未超编制,基本不存在人员精简分流的问题,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启动实施之前,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指导性意见,市也专门制定了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同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良好,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面对新形势、面临新任务、面向新挑战,各地务必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布置上来,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周密安排、全力推进,确保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各项工作

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不可逆转的形势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问题上,要善于找重点、抓关键、强举措,全力抓牢一个重点、创新两套机制、做好三项工作。

要抓牢一个重点。即: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市委、市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乡镇主要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个方面。根据上述职能定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市乡镇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城关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小城市管理,发挥城关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一种类型为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来;一种类型为以农业、林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三农”服务,加快健全完善“三农”服务体系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依照这个目标要求,准确定位乡镇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乡镇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一要引导乡镇转换工作角色,转变工作方式,集中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变到营造发展环境、扶持先进典型、实行示范引导上来,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二要强化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证体系,健全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三要为乡镇转变职能发明良好的体制环境。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乡镇的领导,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切实保证乡镇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

要创新两套机制。即:创新乡镇工作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一方面,其次。着力创新乡镇工作机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受乡镇机构的改革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乡镇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各地要不断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并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这个工作平台,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再造工作流程、挖掘内部潜力、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办事时限等办法,不时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乡镇运行效能。同时,要结合各自实际,借鉴胜利改革经验,进一步探索建立窗口服务向窗外服务延伸的服务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各地都要设立联动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具体负责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突发事件,以及重大服务任务的统一指挥和处置工作。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必需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负总责,各小组分别由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负责,以便遇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整合乡镇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人员资源,凝神聚力及时处置。同时,要设置应急服务专线电话,建立快速反应和问题处置机制,形成党政领导,各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协同配合的联动工作网络。另一方面,逐步健全管理考核机制。要围绕便民服务中心和联动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广“统一管理、集中操持、限时办结”服务模式,完善直接操持、许诺操持、联合操持、统一收费、跟踪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切实把群众需求与提供服务情况、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及考评方式,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使用、年终奖励紧密挂钩,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和考评激励机制。

要做好三项工作。即:科学设置乡镇机构,第三。努力确保权责一致,不时提升站所效能。一是科学设置乡镇机构。要严格依照限额要求,坚决控制机构数量,对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的设置,一律按乡镇机关设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站所控制在7个以内的规定,限额设置,不得突破。各个乡镇具体设置哪些机构,市里提供了统一的参照模式,各地要结合各自实际,严格依照相关要求,合理整合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由于这次对乡镇机构的调整,目的为乡镇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组织支持和保障,所以在设置机构时,一定要以转变乡镇职能为总原则,决不能随心所欲、因己所好。从当前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来看,总体符合实际,只需对现有机构进行微调和规范,尽量坚持机构设置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各地务必守住机构编制“底线”坚决确保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大家要知道,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高度重视乡镇机构设置的同时。目前我市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站所之所以整体不超编,全市上下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效果来之不易。当前,各地控制乡镇机构编制的压力很大,特别是有的上级业务部门一再要求乡镇设置对口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并通过给项目、拨资金、评比达标等方式设卡,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希望各地特别是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一定要站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效果的高度,顶住压力,严把关口,坚决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这条“红线”和“底线”真正做到一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乡镇必需在规定限额内设置机构,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得突破。各县(市、区)根据外地实际情况,确因工作需要的可在编制总量内相应进行调整。二要强化编制实名制管理。乡镇实有人员要与编制相对应,并进行年检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严格执行进人核编制度,确保关口前移,把好进人关。三要堵塞县乡编制管理漏洞。有的地方,县(市、区)直机关超编不能进人,就采取迂回战术,先从乡镇进人,再调往县(市、区)直部门,规避相关政策规定,这是不允许的不只如此,今后,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必需要在外乡镇有空编且所在县(市、区)乡镇整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新增人员;县(市、区)直机关招考公务员,必需要在本单位有空编且全县(市、区)直机关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干申报录用计划。总之,要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

乡镇政府权责不一致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努力确保权责一致。临时以来。这是由深层次的体制原因造成的各地要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力解决那些当前有能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建立与乡镇职能定位相符合的考评体系,对各种考评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那些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对于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今后一律不能列入考核范围。要重点理顺县直部门与乡镇的关系,对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属于县直部门的权责,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给乡镇,更不能只将权力留在县直部门,而将责任推给乡镇承担。统一规范从事社会服务和为农服务的事业站所,实行以块管理为主的体制,对以块管理为主的事业站所,必需落实乡镇的人权、财权、事权,强化乡镇统一管理外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对上级部门派驻和设在乡镇机构的统一指导与协调,派驻机构的党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领导干部提名必需事先书面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免。

一些乡镇事业站所功能还不健全,三是不时提升站所效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业务水平仍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各地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要完善乡镇事业站所为农服务的公益,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紧贴“三农”服务的工作机制,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努力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新形式,大力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工作需要,条件幼稚的可积极探索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逐步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变原来的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花钱买服务”尽可能地减少经费支出,努力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三、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努力确保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坚决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既要全面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马上就到年底收关了当前我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又要坚决完成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这种情形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筹兼顾,精心布置,切实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改革实施主体的职责。对此,各县(市、区)务必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尽快成立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倒逼机制,实行挂图作战,扎实做好改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政府的顾问助手,负责抓好改革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具体负责落实好改革的各项任务。

抽调工作人员,二是严密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的改革要求。落实办事经费,集中时间做好改革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在11月底前报市编委备案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负责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报县(市、区)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改革中,要重新制定各乡镇的三定”规定,并严格执行,确保改革要求落到实处。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8.087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基层单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其经济发展状况将直接体现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因此,对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基层政权单位,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的重点过渡空间,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与文化教育中心,是物资、人流的集散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乡镇经济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农业、农民是乡镇经济的主要发展主体,只有乡镇经济发展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会有保障,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和提升。我国乡镇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50%,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乡镇人民的小康生活得到实现,全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我国的小康目标才会达到。其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河南省共有乡镇1839个,其中1107个建制镇,732个乡。全省乡镇行政区域面积是1565.12万公顷。乡镇常住人口为7787.06万人,常住户数为2127.35万户,户籍人口8630.05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达到7629.06万人。整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农村土地流转加快,2014年,全省乡镇耕地流转面积达127.3万公顷,比2013年增长了10.25%。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省乡镇共有工业企业25.03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105.64亿元,比2013年增长9.7%。基础设施逐步增加,2014年全省乡镇已有75.7%的村通了公共交通,有89%的村通了有线电视,有97.7%的村通了宽带,有45.1%的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来看,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财政实力较弱、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欠发达乡镇发展滞后等问题。

2.1乡镇自身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一方面,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配套对资金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态势,导致乡镇自身经济实力还依然较弱。因此乡镇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2014年,全省有1487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不足2000万元,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2.8%,其中755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还不足800万元,占全省乡镇的41.1%。从财政收支看,全省有409个乡镇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占全省乡镇的22.2%。总体而言,乡镇财力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居民参保比例低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因素。在河南省乡镇人口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所占乡镇总人口总数量的百分比不到4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乡镇人口数量更少。与我国城市社会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比较,乡镇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完善、保障标准较低、各地差别大以及保障范围较为狭窄,尤其有些农民没有能够在各类企业中就业与工作,这些农民加入医保、养老保险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没能得到更为妥善的解决,显得更为困难。

2.3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程度,一方面决定乡镇聚集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影响着着乡镇经济社会在建设和推进中的运行质量及持续发展动力,也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统计网官方数据显示,河南省省只有89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107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公共交通,有144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也就是说全省仍有51.4%、41.5%、21.3%的乡镇没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共交通和有线电视。同时,全省还有1359个乡镇燃气普及率不足50%,占乡镇总数的73.9%,有1018个乡镇所有村没有一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占乡镇总数的55.4%。总体来看,河南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2.4欠发达乡镇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多

多数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位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城市区域附近,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发展较为完善。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乡镇,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小型乡镇企业经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占有相当的比例,受此影响制约了该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全省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乡镇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显得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及领导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3对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做好乡镇财源建设,增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

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财源建设工作,财政和经济就会相互促进。乡镇财源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河南是农业大省,乡镇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基础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定位发展乡镇特色农业,对农村产品找准市场定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培植绿色生态型、特色型乡镇财源。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民开发绿色天然产品,逐步打造出农产品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尤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要优先扶持,使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保证支柱财源,开拓新的效益财源。第三,发展个体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培植新的财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个体私营经济的规模,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提高的同时,为乡镇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从而成为乡镇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实力的逐步增强。

3.2加快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改善乡镇社会保障滞后状况

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河南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投入的同时,河南省地方政府也要利用公共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在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大胆探索,要着眼于河南省乡镇农村实际情况,以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学习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农民自我保障,与社会互济为辅相结合,与社会基本保障、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互融合,逐步改善河南省农村乡镇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农民能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河南省农民的综合素质。

3.3加大乡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造优质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是乡镇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吸引资本和人口向乡镇集中的重要因素。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多渠道对资金进行筹集,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得以不断改善。项目根据其本身的性质来采用相应的投资方式,纯公益性项目则由乡镇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投资,例如道路、环境治理等;准公益性项目、一般收费项目等,则可以采取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由于它的收益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会有差额,差额的弥补可以有政府直接进行财政补贴,也可以由建设项目自身衍生效益来进行弥补;盈利性项目要走市场化投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使各经济成分平等参与,实行由政府规划,企业建设,投资人对项目受益和损失进行负责的真正的市场化投资机制。

3.4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

木桶原理让人们明白,桶中水的多少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所在。多年来,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很多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市已经位居前列,但若按人均指标来计算,名次仍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数量大、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如此,根据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现象,各地乡镇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发展,清晰定位,合理布局,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针对乡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好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壮大自己的产业优势,使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4结语

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了,对推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全省总体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到更适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解决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调队区域经济调查处.2015年河南省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15.

[2]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

[3]蔡其旭.探讨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资,2014(4).

[4]王国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收入管理[J].海峡科学,2014(4).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3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20xx年上半年我乡综治、维稳各项工作在县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及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导向,以创建平安乡镇为目标,立足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扎实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础

(一)强化领导。为确保全乡综治、维稳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我乡以平安创建为依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乡党委、政府将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进一步深化全乡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及维稳工作的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具体指导全乡的维稳工作,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党政班子成员挂点维稳工作制度:各单位及村相应组建了维稳领导小组,各村委会均设有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人员固定、责任明确、强化了综治、维稳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力度,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落实责任。按照全乡综治、维稳工作总体目标和要求,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

具体负责人,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同3个村、驻乡机关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维稳目标责任书,在实行责任制的基础上,严格责任究查制度,努力营造了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党委政府主导,驻乡机关、各村组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齐抓共管。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警务室、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职能作用,突出公安干警、信访综治人员在维稳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对全乡各村治保会主任、治安联防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统防、技防水平。围绕乡党委、政府创建平安乡镇的思路,3村委会广泛动员、认真宣传、制定工作方案。

(四)保障经费。将综治、维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排查矛盾、查找问题。整合信访办、司法所、警务室、综治办、联防队政法资源,对全乡矛盾隐患、治安隐患、安全隐患、民间矛盾纠纷进行经常性排查。乡、村、组三级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层层建立台帐,逐渐落实办理,实行半月一报告制。上半年共排查梳理各类矛盾纠纷25起,调解成功率达90%,成功调处了一起长达18年的企业拖欠农户公路建设补偿及民工工资矛盾纠纷。并对一部分根源深、影响大的矛盾加大力度进行了集中调处,杜绝了矛盾上交现象,有力确保了农村基层大局稳定,巩固了全乡的稳定成果。

(二)规范调处,化解矛盾。由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负责,坚持每月一次矛盾纠纷调处协调会议制度,每月排

查一次热点难点问题,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问题不上交,责任不推委,矛盾不激化。

(三)加大宣传、送法下村、预防犯罪、减少危害。围绕我乡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好送法下村、法律宣讲进校园活动,提供满意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利用3.15、3.8、6.1等特殊日期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上半年我乡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制作法制宣传专栏9期,制作标语3幅。

(四)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乡上专门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乡3个村委会都落实了帮教责任人。在工作中采取亲情帮教、结队帮教等方法,通过多渠道帮助他们寻找工作出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帮助其度过难关,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防止这些人走回头路,减少重新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对明礼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并充分发挥作用,开设法制、道德课程、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共同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基础性工作。

(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为有效的防止和遏止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三点整治”、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和食品安

全的方面的专项整治,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力导致的重大治安事故。

三、构筑体系、完善制度

构筑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政法综治、维稳工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乡工作的一个重点。年初,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完善群防群治网络,着力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另外,还协同派出所、司法所开展了有关治安防护、人民调解等有关业务法规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起到了明显效果。通过努力,全乡综治基层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制度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员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合面成网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维护基层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明礼乡政法综治、维稳各项工作在县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的正确领导下,驻乡机关、各村组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富有成效,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收获的同时,我们仍将正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处境,克服困难,稳步推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为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明礼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人担任XXXX镇党委副书记,协助党委书记,分管综治、维稳、司法、公安派出所等工作,即将届满之际,回顾五年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体会到同事同仁的同心,回味到干部群众的热心,在这良好的创业氛围里,本人坚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针对不足,务实创新,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所分管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具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1、镇党委政府把综治维稳工作纳入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综治工作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

2、今年镇党委调整充实了综治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维稳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综治维稳办公室,村设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自然村组,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组和治安中心户长,形成了全镇四级维稳综治平安建设组织体系。

3、细化工作责任。把目标管理职责具体量化,层层分解,逐级签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综治工作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评判,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4、落实经费保障。近年来我镇累计投入综治经费5万余元,对镇、村综治工作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更新综治组织网络图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机构健全,阵地加强,业务规范,综治工作经费得到保障。

二、加强力量整合,做好平台建设

为整合镇综治部门力量,实现基层综治工作由散到合的转变,真正做到基层综治工作有人管,能管好。我镇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制定了以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工作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运作,确保了高效,有序运行。维稳工作中心有三大职权:一是矛盾纠纷调处调度权,对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相关村、职能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必须服从综治综治工作中心调度,及时参加协调处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二是交办任务督查权,对于综治工作中心分流指派的案件和交办的工作任务,有关村、职能单位要自觉接受中心的督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并写出书面报告结果。否则中心有权建议党委、政府和上级综治部门实行领导责任追究直至一票否决,三是应急处置指挥权,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指挥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妥善处理,综治工作中心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工作中,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进行疏导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扩大,矛盾不激化,切实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着落。初步形成了“各尽其职,协同配合,快捷高效,方便群众”的综治新格局。

三、狠抓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

一是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我镇适时开展了安全排查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二是不断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力度,我镇建立了三级治安防范网络,三级预警机制,三级治安信息网络,形成了专业队伍,行政力量,社会资源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全镇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全镇无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发生。三是坚持依法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标本兼治,规范运作,畅通渠道,建立基层信访工作平台。我镇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1件,目前已全部办结,四是精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进一步健全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四、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综治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落实好综治各项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子,锐意进取,使基层综治工作充满活力,首先,包村“干、警”在所包村实行三个公开,公开个人信息,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各级领导,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变群众“上访”领导为“干、警”联手下访群众,使原来的“被动”接访,变为“主动”查访既查请了问题,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全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大幅度减少;二是创建“治安中心户长”制,筑牢第一每道维稳防线,在每个村民小组选聘一名或几名有威信的村民为中心户长,在村级综治维稳工作站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的联调、联防、联治、联创;三是加强农村技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提高了干群、警民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达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社会治安稳定。

总之,一年来,我们虽然在综治维稳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使我镇综治维稳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

今年以来,安阳镇综治、维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法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大平安、大稳定”的发展意识,着眼于“富裕安阳、和谐安阳、平安安阳”的发展目标,把社会治安综治维稳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治镇措施来抓,全镇社会治安保持了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为我镇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现将我镇201x年上半年综治维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综治维稳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根据上级最新综治文件精神及时调整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人员,由镇党委书记张浩同志任主任,镇长刘富银同志为第一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吴平同志任副主任,纪检委副书记赵霖任综治办主任,同时将中学、小学校长吸收进综治委,分管领导随人事变动作了相应调整。各村、各单位也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治安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在每周一召开的干部例会上,综治工作被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以引起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2、强化工作职责。年初,我镇将县上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各部门,同23个行政村和所有镇直单位签定了责任书,作为年终考核奖惩的依据。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治安灾害事件的单位和行政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二、健全机构,完善机制,为抓好综治维稳工作提供保障

1、完善综治办建设。综治办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新吸收一名年轻后备干部进综治办。同时按照“抓基层、夯基础、促创新、保稳定”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纪委等方面力量,建立综治联创机制,平安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2、加强巡逻队建设。我镇现有巡逻队1支共16人,由镇干部、派出所民警、镇直单位工作人员组成。巡逻队分成四组采用轮流不间断方式,对镇街道、集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部位进行防控。其日常管理由镇综治办负责,主要任务是在镇党委、政府领导和公安派出所指导下,预防和制止、治理违法犯罪,维护镇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免受侵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加强综治阵地建设。全面规范了全镇23个行政村综治活动阵地,做到了有牌子、有场所、有制度、有档案,特别对综治档案进行了规范,真正达到了“活动记载准确,动向管理到位,各种档案齐全”的要求。

4、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警务室的建设,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以安阳、李营村农村警务室为试点,逐步推动全镇其他行政村警务室的建设。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

为了使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到人人心中。镇党委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规范台帐、抓好内部建设。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我镇把台帐规范为6类,由镇综治办统一购置台帐,制订制度牌子,配置给各村、各单位,以抓检查、督促制度上墙,抓培训、规范台帐建设,抓典型、培育示范单位和样板入手,组织人员对各村各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指导,并举办了一期治调主任、内保主任培训班,在每月25日的综治例会日中,实行集中填写台帐,从而使我镇台帐填写水平大幅提高,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二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重点整治工作。镇综治办将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问题作为“严打”整治斗争的重要工作,坚持滚动排查,滚动整治,并严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整治一片,巩固一处,安定一方的目标。今年,经过镇综治办积极争取,全镇五所完小以上学校均安装了电子眼,加强了对校园的安全管理。

三是认真做好综治宣传月工作。在三月份的综治宣传月中,在全镇发放安全知识宣传手册2000余本,张贴标语200余幅,对23个村统一制作了宣传粘板,在居峪村制作1个大型宣传栏,在龙门、王庄、细峪三个片设置了固定宣传栏3个,营造了浓厚的干群互动创平安氛围。在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的村还组织了党员干部观看法制电影,做到了综治宣传进村、入户、到人,提高了广大干群“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综治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协调,强化措施,大力维护社会稳定

为维护社会稳定,我镇加大了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度。今年上半年,我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起,其中,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收到14起,成功调处14起,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继续保持了“四无乡镇”荣誉。具体做法是:

1、上下联动,加强协调。健全了党政领导挂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调整了党委副职牵头的督办指导组,有关部门和村级治调组织为主的一线工作队,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依托基层、干群参与”的工作格局。

2、健全机制,及时反馈。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和上报机制,村级“三天一排查”,乡镇“一周一排查”,严格执行“急事急报、大事快报、无事零报、月底必报、逐级上报”的“五报”制度。

3、创新载体,普及法律。一是认真做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利用专栏、墙报、校刊开展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为学生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中小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二是积极搞好“五五普法”宣传。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山林权归属,承包合同纠纷日益增多,我们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召开了动员大会,对辅导员进行了培训,组织综治办、司法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分发普法读本,引导群众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以法律知识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利益。

回顾上半年的政法综治工作,我们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法律宣传不够深入,群众法律意识仍然不高;二是安全整治仍有死角,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一时难以根治;三是群防群治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隐患不能及时排查到位;四是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流于形式,导致监管不严,工作落实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在下半年中,我们将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组织全体干部深入宣传法律知识,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工作督办力度,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使广大干部能沉下身来,主动排查矛盾隐患,积极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努力推进我镇的“平安安阳”建设,为安阳经济发展添加保驾护航的“稳定剂”。

看了“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综治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3篇

2.乡镇维稳年终工作总结及思路

3.政府综治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山东省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秀美风貌和独特环境资源,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亿元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优良率达90.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76%。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在成为最具投资吸引力、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农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年国家环保总局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政府和群众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级市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三年多艰苦努力,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胶南市隐珠镇、铁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4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8个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镇称号。17个镇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三年来的创建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争先创优,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是的城市精神,也是做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精神动力。多年来,我市在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但是广大农村还面临着饮用水源保护、村镇环境脏乱差、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全市有4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400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城市3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认真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为此,我市各级领导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在工作中,不仅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而且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升到建设生态市基础的高度。按照生态市建设标准,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任务纳入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之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

二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和重要领导的工作日程。每年度各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本年度的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监督和检查。

三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

四是普遍建立了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班子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是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抓牢抓实。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抓培训,除组织有关乡镇参加总局举办的培训班外,还分级组织培训班,培训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对乡镇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坚持年年培训,批批过关。抓指导,各级环保部门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耐心指导、认真把关;形成了政府、群众齐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典型示范,推动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全市84个镇分布在五个县级市。每个镇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别很大,生态环境意识和创建积极性也不同。创建工作具有自愿性,要根据乡镇的条件和认知程度由乡镇自主决定,不能强迫。为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我们确定了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除强化宣传发动外,要抓出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开工作局面。我们把前期创建的重点放在全市13个重点镇上。13个重点镇均匀地分布在五个市,重点镇的共同特点是: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领导班子对创建活动认识到位,创建积极性高。到年底,全市13个重点镇全部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其中3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占重点镇的61%。目前这些环境优美乡镇已经成为其他镇学习的榜样,一些乡镇主动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到环境优美乡镇参观学习。在第一批重点镇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创建工作蓬勃开展,2005年我市计划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以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以上,重点镇将100%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三、科学规划,精心构筑美好家园

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是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促进农村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有效载体。为达到创建目的,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以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确保所制定的环境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在编制环境规划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规划间的结合和协调工作。目前我市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重点镇在2002年就已经全部结束,其他镇正在进行。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贯穿到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编制环境规划时,主动与城镇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优化调整城市区域和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特色。

二是做好环境规划论证工作。邀请专家对编制的环境规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审查,重点论证环境问题是否找全找准、重点是否突出、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是否衔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内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规划论证程序,使环境规划的论证工作不断程序化。镇主要领导干部通过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对全镇的环境资源状况、存在的环境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的环境事项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用生态保护意识综合决策各项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突出重点,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过程不仅是获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各创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拥有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的最大魅力所在。在环境优美创建工作中各镇首先抓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了垃圾问题、污水和大气污染问题,坚决打击违法行为,杜绝了脏乱差现象。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小城镇建设当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和城区管理队伍,使镇容镇貌保持优美宜人。

二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和荒山绿化。建设了珠山、镜台山等森林公园,城区基本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街道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城区绿化覆盖率、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创建指标的要求。

三是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电网改造、集中供热、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融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四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开山采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整治。

五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胶南隐珠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起手推车和橡胶轮胎两大产业集群,其中手推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但相对全市84个乡镇来说,环境优美乡镇的数量还很少。距离《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的2010年80%的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有相当数量的镇由于区位优势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薄弱、在客观上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难度很大,在主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创建任务还很艰巨。

今后将在以下工作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要继续扩大宣传、不断深化认识。针对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深化有关领导对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性和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创建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创建工作力度。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生态市、迎办奥运会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把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使创建工作进入到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5

信访维稳在乡镇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信访问题日益突出,乡镇信访干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20__年上半年我乡综治、维稳各项工作在县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及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导向,以创建平安乡镇为目标,立足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扎实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础

(一)强化领导。为确保全乡综治、维稳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我乡以平安创建为依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乡党委、政府将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进一步深化全乡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及维稳工作的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具体指导全乡的维稳工作,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党政班子成员挂点维稳工作制度:各单位及村相应组建了维稳领导小组,各村委会均设有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人员固定、责任明确、强化了综治、维稳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力度,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落实责任。按照全乡综治、维稳工作总体目标和要求,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

具体负责人,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同3个村、驻乡机关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维稳目标责任书,在实行责任制的基础上,严格责任究查制度,努力营造了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党委政府主导,驻乡机关、各村组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齐抓共管。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警务室、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职能作用,突出公安干警、信访综治人员在维稳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对全乡各村治保会主任、治安联防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统防、技防水平。围绕乡党委、政府创建平安乡镇的思路,3村委会广泛动员、认真宣传、制定工作方案。

(四)保障经费。将综治、维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排查矛盾、查找问题。整合信访办、司法所、警务室、综治办、联防队政法资源,对全乡矛盾隐患、治安隐患、安全隐患、民间矛盾纠纷进行经常性排查。乡、村、组三级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层层建立台帐,逐渐落实办理,实行半月一报告制。上半年共排查梳理各类矛盾纠纷25起,调解成功率达90%,成功调处了一起长达18年的企业拖欠农户公路建设补偿及民工工资矛盾纠纷。并对一部分根源深、影响大的矛盾加大力度进行了集中调处,杜绝了矛盾上交现象,有力确保了农村基层大局稳定,巩固了全乡的稳定成果。

(二)规范调处,化解矛盾。由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负责,坚持每月一次矛盾纠纷调处协调会议制度,每月排

查一次热点难点问题,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问题不上交,责任不推委,矛盾不激化。

(三)加大宣传、送法下村、预防犯罪、减少危害。围绕我乡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好送法下村、法律宣讲进校园活动,提供满意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利用3.15、3.8、6.1等特殊日期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上半年我乡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制作法制宣传专栏9期,制作标语3幅。

(四)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乡上专门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乡3个村委会都落实了帮教责任人。在工作中采取亲情帮教、结队帮教等方法,通过多渠道帮助他们寻找工作出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帮助其度过难关,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防止这些人走回头路,减少重新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对明礼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并充分发挥作用,开设法制、道德课程、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共同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基础性工作。

(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为有效的防止和遏止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三点整治”、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和食品安

全的方面的专项整治,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力导致的重大治安事故。

三、构筑体系、完善制度

构筑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政法综治、维稳工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乡工作的一个重点。年初,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完善群防群治网络,着力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另外,还协同派出所、司法所开展了有关治安防护、人民调解等有关业务法规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起到了明显效果。通过努力,全乡综治基层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制度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员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合面成网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维护基层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明礼乡政法综治、维稳各项工作在县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的正确领导下,驻乡机关、各村组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富有成效,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收获的同时,我们仍将正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处境,克服困难,稳步推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为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明礼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本人担任____镇党委副书记,协助党委书记,分管综治、维稳、司法、公安派出所等工作,即将届满之际,回顾五年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体会到同事同仁的同心,回味到干部群众的热心,在这良好的创业氛围里,本人坚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针对不足,务实创新,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所分管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具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1、镇党委政府把综治维稳工作纳入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综治工作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

2、今年镇党委调整充实了综治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维稳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综治维稳办公室,村设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自然村组,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组和治安中心户长,形成了全镇四级维稳综治平安建设组织体系。

3、细化工作责任。

把目标管理职责具体量化,层层分解,逐级签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综治工作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评判,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4、落实经费保障。

近年来我镇累计投入综治经费5万余元,对镇、村综治工作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更新综治组织网络图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机构健全,阵地加强,业务规范,综治工作经费得到保障。

二、加强力量整合,做好平台建设

为整合镇综治部门力量,实现基层综治工作由散到合的转变,真正做到基层综治工作有人管,能管好。我镇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制定了以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工作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运作,确保了高效,有序运行。维稳工作中心有三大职权:一是矛盾纠纷调处调度权,对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相关村、职能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必须服从综治综治工作中心调度,及时参加协调处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二是交办任务督查权,对于综治工作中心分流指派的案件和交办的工作任务,有关村、职能单位要自觉接受中心的督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并写出书面报告结果。否则中心有权建议党委、政府和上级综治部门实行领导责任追究直至一票否决,三是应急处置指挥权,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指挥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妥善处理,综治工作中心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工作中,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进行疏导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扩大,矛盾不激化,切实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着落。初步形成了“各尽其职,协同配合,快捷高效,方便群众”的综治新格局。

三、狠抓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

一是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我镇适时开展了安全排查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专项行动;二是不断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力度,我镇建立了三级治安防范网络,三级预警机制,三级治安信息网络,形成了专业队伍,行政力量,社会资源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全镇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全镇无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发生。三是坚持依法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标本兼治,规范运作,畅通渠道,建立基层信访工作平台。我镇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1件,目前已全部办结,四是精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进一步健全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四、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综治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落实好综治各项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子,锐意进取,使基层综治工作充满活力,首先,包村“干、警”在所包村实行三个公开,公开个人信息,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各级领导,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变群众“上访”领导为“干、警”联手下访群众,使原来的“被动”接访,变为“主动”查访既查请了问题,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全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大幅度减少;二是创建“治安中心户长”制,筑牢第一每道维稳防线,在每个村民小组选聘一名或几名有威信的村民为中心户长,在村级综治维稳工作站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的联调、联防、联治、联创;三是加强农村技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提高了干群、警民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达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社会治安稳定。

总之,一年来,我们虽然在综治维稳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使我镇综治维稳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乡镇维稳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今年以来,安阳镇综治、维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法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大平安、大稳定”的发展意识,着眼于“富裕安阳、和谐安阳、平安安阳”的发展目标,把社会治安综治维稳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治镇措施来抓,全镇社会治安保持了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为我镇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现将我镇201_年上半年综治维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综治维稳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

我镇根据上级最新综治文件精神及时调整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人员,由镇党委书记张浩同志任主任,镇长刘富银同志为第一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吴平同志任副主任,纪检委副书记赵霖任综治办主任,同时将中学、小学校长吸收进综治委,分管领导随人事变动作了相应调整。各村、各单位也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治安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在每周一召开的干部例会上,综治工作被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以引起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2、强化工作职责。

年初,我镇将县上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各部门,同23个行政村和所有镇直单位签定了责任书,作为年终考核奖惩的依据。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治安灾害事件的单位和行政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二、健全机构,完善机制,为抓好综治维稳工作提供保障

1、完善综治办建设。

综治办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新吸收一名年轻后备干部进综治办。同时按照“抓基层、夯基础、促创新、保稳定”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纪委等方面力量,建立综治联创机制,平安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2、加强巡逻队建设。

我镇现有巡逻队1支共16人,由镇干部、派出所民警、镇直单位工作人员组成。巡逻队分成四组采用轮流不间断方式,对镇街道、集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部位进行防控。其日常管理由镇综治办负责,主要任务是在镇党委、政府领导和公安派出所指导下,预防和制止、治理违法犯罪,维护镇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免受侵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加强综治阵地建设。

全面规范了全镇23个行政村综治活动阵地,做到了有牌子、有场所、有制度、有档案,特别对综治档案进行了规范,真正达到了“活动记载准确,动向管理到位,各种档案齐全”的要求。

4、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警务室的建设,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以安阳、李营村农村警务室为试点,逐步推动全镇其他行政村警务室的建设。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

为了使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到人人心中。镇党委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规范台帐、抓好内部建设。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我镇把台帐规范为6类,由镇综治办统一购置台帐,制订制度牌子,配置给各村、各单位,以抓检查、督促制度上墙,抓培训、规范台帐建设,抓典型、培育示范单位和样板入手,组织人员对各村各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指导,并举办了一期治调主任、内保主任培训班,在每月25日的综治例会日中,实行集中填写台帐,从而使我镇台帐填写水平大幅提高,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二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重点整治工作。镇综治办将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问题作为“严打”整治斗争的重要工作,坚持滚动排查,滚动整治,并严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整治一片,巩固一处,安定一方的目标。今年,经过镇综治办积极争取,全镇五所完小以上学校均安装了电子眼,加强了对校园的安全管理。

三是认真做好综治宣传月工作。在三月份的综治宣传月中,在全镇发放安全知识宣传手册2000余本,张贴标语200余幅,对23个村统一制作了宣传粘板,在居峪村制作1个大型宣传栏,在龙门、王庄、细峪三个片设置了固定宣传栏3个,营造了浓厚的干群互动创平安氛围。在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的村还组织了党员干部观看法制电影,做到了综治宣传进村、入户、到人,提高了广大干群“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综治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协调,强化措施,大力维护社会稳定

为维护社会稳定,我镇加大了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度。今年上半年,我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起,其中,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收到14起,成功调处14起,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继续保持了“四无乡镇”荣誉。具体做法是:

1、上下联动,加强协调。

健全了党政领导挂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调整了党委副职牵头的督办指导组,有关部门和村级治调组织为主的一线工作队,形成“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依托基层、干群参与”的工作格局。

2、健全机制,及时反馈。

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和上报机制,村级“三天一排查”,乡镇“一周一排查”,严格执行“急事急报、大事快报、无事零报、月底必报、逐级上报”的“五报”制度。

3、创新载体,普及法律。

一是认真做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利用专栏、墙报、校刊开展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为学生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中小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二是积极搞好“五五普法”宣传。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山林权归属,承包合同纠纷日益增多,我们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召开了动员大会,对辅导员进行了培训,组织综治办、司法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分发普法读本,引导群众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以法律知识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利益。

回顾上半年的政法综治工作,我们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法律宣传不够深入,群众法律意识仍然不高;二是安全整治仍有死角,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一时难以根治;三是群防群治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隐患不能及时排查到位;四是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流于形式,导致监管不严,工作落实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在下半年中,我们将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组织全体干部深入宣传法律知识,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工作督办力度,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使广大干部能沉下身来,主动排查矛盾隐患,积极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努力推进我镇的“平安安阳”建设,为安阳经济发展添加保驾护航的“稳定剂”。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几点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以中国轻纺城为标志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为推进乡村城市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把推进乡村城市化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财政职能,为乡村城市化提供原动力

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调整,对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既不利公平,也影响效率。近几年以来,我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财政的要求,加大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了财政周转金清理,财政管理由偏重微观事务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使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前提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县职教中心、轻纺城公铁立交桥、轻纺城医院、轻纺城新华书店、有线电视广缆联网、治污外排等一大批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尤其是柯桥县域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全县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

(二)改革财政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财力支撑

在初步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工作的财力主渠道。自年建立乡镇财政以来,我县对镇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五次变革,有效地规范了县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发挥了镇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镇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预算内支出年均递增,分成收入年均递增,镇财政连年实现财政收入平衡。年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镇级就占了,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镇级就占了,年镇财政结余万元。镇可用财力的增强,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撤、扩、并以后,镇财政用于乡村城市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镇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预算内外支出达亿多元,文、教、卫事业设施投入亿,硬化县镇公路公里,村镇公路率达,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可以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对于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探索投融资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集中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我县从年至今由县财政筹措各种预算内外资金达亿元之多,推进了一些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为改善乡村城市化综合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自年至今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城建资金亿元;按照政企分开、两线运行的原则,成立了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利用四自公路政策,成功转让了绍大公路和国道东湖至泾口段经营权,仅此二项盘活交通资金亿元;正式组建了柯岩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外,还筹集企业、个人资金多万元。柯桥开发委去年在公用事业资产置换,公建设施经营权、命名权有偿转让等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品位,成为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加速器。

(四)优先扶持县域中心的发展,示范和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

自年市县分设以来,我县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作为经济强县的县,急切呼唤一个能够辐射全县经济的中心城市形成。年,县委、县政府为顺应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兴商建市、兴市建城总体思路,目标是将柯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县域中心,并把它作为乡村城市化的重点来抓。县财政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在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前提下对县域中心的建设给予重点倾斜,累计完成投资亿元,竣工各类项目个,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万人,开发区城市用地也从单一的柯桥镇发展到华舍镇的柯西工业区和东浦镇的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县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动全县面上城镇建设的开展,城镇品位日益提高,城镇功能日趋完备。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亿元,新建公路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柯桥为轴心的四横、四纵的大交通格局。水电供应基本适应,城镇供水能力达万能吨日,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心初步形成与小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备,也促进了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年城镇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与此同时,财政积极利用机制优势扶持旧镇旧村的改造,开展了一镇一园等形象工程建设,城镇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已建成城镇公园、广场个,总面积万平方米。杨汛桥、斗门、马山等镇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夏履镇被联合国评为生态环境全球佳,柯桥、马山镇被列为全省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皋埠、东浦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城镇,柯岩、吼山、香林花雨等一批风景区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下步打算

今年,为贯彻省党代会和乡村城市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我县专门召开了乡村城市化工作会议,修订了《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村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要求,加大规划调控,加强基础配套,加快综合改革,加速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乡村城市化格局,使县在全省率先成为具有城市化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县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工作方针是:大力建设县域中心,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培育中心村庄,规划控制面上镇村。

推进乡村城市化是一项带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财政工作如何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财源建设

我们认为,在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财政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要求,巩固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工作,应当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首先,进一步寻找财权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镇财政体制是加强新时期财政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县镇财政机制,从当前看是一个县镇财力划分、分配的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培植财源和加快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事权和财权的有机结合,做到镇事镇办,镇财镇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定县镇两级财权划分和事权的范围界定,消除县财政的包办代替,增强镇政府的权威和职责。二是坚持在兼顾镇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镇的积极性的原则,既保证县级适度集中一部份财力,加快县域中心的建设,又考虑镇级有一定的财力,增加公益性基础性建设的必要投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核定收支包干基数,制定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增强不同类型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和中心城镇建设,确保城镇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确立规范、稳定科学、不断完善体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一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两保两联相结合(即在确保当年收入完成和确保当年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与县定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相结合);二要做到确立财政体制与强化地税征管相结合;三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县镇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相结合,通过收入返回、定额、政策、专项、专款、特殊等补助手段,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其次,壮大地方财源。财源是财政之本,也是乡村城市化建设之本。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从而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将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帮助各镇制订出符合现有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的财源建设规划,调整区域财源结构。一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强化基础财源。二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强化支柱财源。纺织产业是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年活动,加速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加速筹建县纺织面料创新中心,并朝着生产力发展中心的要求去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构建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总之要通过财政体制完善来促进财源培育,通过壮大财源来巩固乡村城市化的地方财力基础。

(二)发挥财政适度调节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到××××年,我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以上,城镇人口、产业要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先行提高是不行的。为启动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按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指导原则,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城镇。县财政准备拿出万元启动资金。万元用于县域中心柯桥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统率全县经济、辐射集镇、带动乡村城市化功能完善的县域中心。万元用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制订的《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我们确定七个中心城镇,对这七个中心城镇的道路建设、水源整治、环境建设我们将优先予以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目前首批个基础设施定补项目已经排定,其中项道路、桥梁工程,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项排水工程,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项目,项其他公益性设施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万元,县财政补助万元。为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我们强调了三不制度,未经可行性研究和扩初设计,不得进行招投标;未经招投标,财政不拨付资金;未经审计,财政不付工程尾款,以确保财政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乡村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要把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乡村城市化大量的工作是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在新的时期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乡村城市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市、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根据上述原则要求,县财政要合理调控社会综合财力,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走出一条财政、金融资金相互融通的路子,在金融部门存贷顺差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适当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矛盾。具体操作上金融部门可以直接参股,参与项目开发,财政也可以通过控股租赁公司,参与金融资本运作,融通银行资金,发展租赁、债券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对社会闲散资金的调控,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私营业主介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实行股份制形式,开设股权交易来吸收社会、个人资金,调控部分社会财力。对有收益的项目要成立投资性公司,政府安排部分项目启动资金,更多的资金由公司来运作,以减轻财政压力。在财经法规许可范围内还必须注重财政政策的应用,如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利于经济稳步发展的行业或产业,使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效能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7

一、全区乡镇财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镇财政自1983年建立以来,在巩固基层政权、加强乡镇政府收支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十一五”以来乡镇财政发展情况

1、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区国土面积1657平方公里,东邻合肥,辖17个乡镇、5个街道,总人口8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6万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财政收入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连续三年超过14%。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①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6.7亿元,比2006年的17.6亿元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与2006年2359元相比,年均增长19.6%。②乡镇工业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以上工业户数由2007年的21户增加到了2011年的90户,规模工业产值由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1年54.3亿元,年均增长60.5%。③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全区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91万千瓦时,年均增长9%;农村用电量达到5566万千瓦时,年增长1o%;实现1oo%的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基本解决了20万人饮水质量安全问题。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④三产旅游、商贸快速发展。在全面转型发展中乡镇逐步调优结构,特别是旅游,在南部四乡镇已获得4a景区4处、3a景区2处的情况下,2012年将在三十铺镇着重打造投资达40亿元的中国—南溪古镇,张店镇大别山石窟二期,中店乡悠然南山、华侨城、老年公寓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和运营必将成为我区乡镇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2、乡镇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情况。①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96万元,到2011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58万元,增长3.31倍,年均增长33.9%。②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收入总量为50370万元,其中财政征收非税收入为949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8%,且比例成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乡镇财政征收非税收入为2691万元,占全年乡镇财政收入19358万元的14%。③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95万元,到2010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781万元,增长2.14倍,年均增长21%。2011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62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

3、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及工作经费保障情况。2011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为1431人(其中在职819人,离退休612人),年人均实际财政支出9.5万元(含基本支出和各类专项支出)。

4、乡镇“三资”管理工作情况。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的管理,各乡镇都成立了“三资”管理服务机构,做到办公有地点、办事有人员、管理有制度、工作有程序。

5、乡镇政府债务管理情况。2006年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6亿元,2011年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2亿元,乡镇债务多为历史性债务和建设性债务,大多因拆迁安置、道路修建、集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配套等形成的直接债务或间接债务。近几年通过加强债务管理和制度约束,区对乡体制中要求建立偿债准备金等措施,乡镇债务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近年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情况

1、财政职能转变情况。近年来,财政所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和收支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等,与取消农业税前相比,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向农民收钱的“征管型”向现在给农民发钱的“服务型”转变。二是由过去抓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现在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三是由过去“单纯业务型”向现在“综合协调型”转变。

2、乡镇业务建设情况。近年来,由于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收支管理,乡镇财政业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向乡直部门和村级组织延伸。将乡镇所有乡直部门的财务纳入财政统筹,取消乡直部门的会计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变过去各自为政、多途管理为财政所统一管理。成立了“村账乡管”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帮助村级组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二是强化对涉农专项资金监督,乡镇财政由资金管理向资产、债务管理延伸,乡镇财政监督向用款单位、具体项目等全程监督延伸。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主动参与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对乡镇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登记和监督,防止资产流失;乡镇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对乡村债务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核。三是预算管理逐步规范。实施乡镇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约束,乡镇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不严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管理,收支基本纳入预算管理。定期协调税收征管部门收入征管工作,协税护税抓收入机制基本形成。四是做好民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民生、保农业农村发展延伸。通过实行“一卡通”、“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将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国家的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3、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目前,区财政设立专门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即农村财政管理局(区局二级机构)负责乡镇财政所的日常管理、考核、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等职责。(2)区共有乡镇街财政所22个,其中: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5个(其中涉农街道2个)。全部属于事业机构。(3)全区实有乡镇财政工作人员130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9人;30-45岁的52人;45岁以上的69人。按文化程度状况分,研究生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56人;大专学历的64人;高中学历的8人。

自从2001年4月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财政所三权也上划区局管理,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工资、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全部上划区财政局机关统一管理,上划管理后,通过这几年抓机关效能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评、廉政教育等,财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4、乡镇财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近年来,乘着省厅提出创建规范化基层财政所的东风,区财政对基层财政所也做了详细改扩建规划,基本上分三年完成,到今年底全区90%以上的乡镇都能完成创建规范化财政所任务。通过近年创建规范化财政所工作的有序开展,乡镇财政所面貌大为改观,基本做到电子显示屏及时公布信息;电子触摸屏方便群众来访查询,办公环境优雅,办公设施齐全,办公逐步由手工化向电算化操作转变,财政干部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如电子信息化应用仍较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网上办公任重道远。同时全区没有一个乡镇财政所配备公务用车。

(三)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开展情况

1、乡镇财政管理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乡镇财政管理对象,按照有关法规、文件精神理解,主要就是乡镇财政监督、协调、服务的对象。传统管理对象就是乡镇本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收支,新时期则向村级组织经济收支延伸。现在仅从服务角度来说,则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为全体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延伸,因为更多财政的惠农资金将直接通过乡镇财政发放到人民群众手中。乡镇财政的管理范围除了包括乡镇财政本级的各项财政性资金、上级下达资金、民生工程资金以及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外,还包括各种惠农支农资金,还包括乡、村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管理等。这种管理对象的不断延伸和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正是当前财政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繁忙的原因所在。

2、当前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区仍是区乡两级财政,财政各自独立,区对乡实施财政管理体制,调节乡镇财政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具体管理方式仍实行“乡财区管乡用”模式,这是根据2003年区政府《关于乡财区管乡用试点改革实施意见》来确定的,主要内容是“预算共编、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集中核算”。到目前为止,除了会计核算回归各乡镇以外,其他几项政策仍在继续执行。

3、“乡财区管乡用”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一是明确乡镇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属于乡镇的财政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区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乡镇发展经济。二是统一设置账户。取消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取消乡镇金库,乡镇国税、地税及农税收入直接划缴区级金库。三是实行工资统发。区财政在乡镇财力范围内对乡镇实行工资统一打卡发放。四是实行先会计集中核算,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初期实行乡镇收支区级集中核算,2010年核算回归乡镇,乡镇支出实行区级国库集中支付。五是加强票据管理。取消乡镇财政所的票据管理权,上收到区财政局统一管理,切实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五是强化债务控制。一方面冻结存量债务,另一方面控制增量债务,乡镇举办公益事业,或因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举借新债的,须在落实还款资金来源、还款时间后,报区财政局初审,经区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

4、取得主要成效。通过几年的实践来看,实行“乡财区管乡用”这一管理模式对于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保障工资正常发放、保障乡镇正常运转、遏制新增债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乡镇财政体制情况

区19个乡镇街,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发展很快,有的边远乡镇自保工资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区财政必须根据乡镇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上级转移支付情况,对乡镇实行以调节收入、平衡支出为主的财政体制,落实“向下倾斜”政策,保障各乡镇正常运转、发展需要。目前区对乡2012年到2016年第四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已制定实施。

1、新一轮财政体制主要内容。第四轮财政制定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统筹兼顾和让利乡镇相结合、激励奖惩和调节机制、简明规范和便利操作相结合”的四项原则。确定了以“核定收支基数、差额全部上解(或补助)、一定五年不变、超收分档分成”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财政体制。

(1)核定收支基数。一是按前三年水平合理确定财力基数。二是通过认真测算,确定乡镇人均4.8万元为支出基数。(2)按照体制确定的乡镇财力、支出基数,确定乡镇上解或补助。财力大于支出基数,上交;财力小于支出基数,补助。一经确定,五年不变。(3)超收分档分成。根据年度完成财政实绩,超基数财力部分,区乡依比例参与分成,多超多得。

2、落实“向下倾斜”政策。新一轮体制进一步赋予乡镇行为一级政府所享有的权责。(1)财政收入向乡镇倾斜。区财政按照财权与事权匹配原则,将乡镇属地各项收入划归乡镇,包括国、地、财所有收入,确保乡镇收入完整性,包括部分区级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乡镇,产生的税费收入都作为乡镇收入。(2)向乡镇下放财政支出责任。区财政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将涉及乡镇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治理、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群团工作、民政社保、抚恤救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农业生产、防汛抗旱、集镇建设、民生工程、消化偿还债务、提供公共服务等各项行政事业支出和其他适宜于乡镇直接管理的行政工作职责下放乡镇,同时也将支出责任随同下放乡镇,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并按规定在体制中予以经费保障。(2)财政体制统筹兼顾乡镇发展。对财力水平较低的13个乡镇,区财政拿出一定财力予以补助。对财力水平较高的6个乡镇,区财政调节上解,并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增收,统筹兼顾乡镇平衡发展。

(五)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及其体制上存在的难点、不足、制约因素及其成因

1、难点和不足。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乡镇在财政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影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

(1)职能、职责定位不明晰。目前,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服务对象的不断延伸,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乡镇财政有些工作有“越位”和“缺位”现象,如“三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家电下乡、联村包村等不同程度“越位”现象;而预算管理、财政监督、资产管理等职能不同程度“缺位”。一是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弱化。有的乡镇预算仅限于乡人代会的一份预决算报告,预算的约束与监督作用有待提高,“三公经费”所占支出比重有待降低。二是乡镇财政监督乏力。随着下拔到乡镇的涉农项目资金增多,按现行的管理办法理,实施区级“报账制”多,乡镇直接管理的少,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被肢解,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三是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不到位。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由于机构上划,在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工商、司法等)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脱离乡镇财政监督。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也落不到实处,乡镇大部分单位由区级部门主管,单位的资产同乡镇财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区级财政“鞭长莫及”,乡镇财政“有职无权”,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上的脱节。

(2)乡镇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在区对乡体制中,每年对乡镇收入目标任务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要求,有的乡镇财政收入基数高,则增长要求高;有的乡镇本身有困难,完成任务压力大。为了完成任务,有的乡镇通过增大非税收入入库比重办法,造成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有的乡镇甚至出现“挖税”现象,既增加了税收成本,又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3)财政所工作量、工作难度大。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农户补贴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到户,加上“三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民生工程工作,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由于人手普遍缺少,乡镇财政干部不得不身兼数职,做“万精油”型干部。大多数业务人员既当核算员,又当系统管理员,甚至还兼家电下乡、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多项工作,还要联村办点,参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等,任务十分繁重。

(4)债务风险大。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长、原因多、数额大,部分乡镇消化困难。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中近1.9亿元都属历史遗留债务,而且多属于经济条件不好,或正处起步发展阶段的乡镇。

2、制约因素及其成原因分析。上述存在困难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完善。第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事权变化,财政面临的工作变化与传统制度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越位”等现象。第二,没有完全落实“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乡镇的预算和监督权限不完整,不配套,造成乡镇财政预算弱化、监督不力的现状。第三,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机制和制度约束,在财政支出中,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第四,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考核任务重,特别是财政收入任务考核,是各级各位领导关心、关注的焦点,重压之下,常常出现扭曲情况。第五,历史性债务和政策性债务是乡镇债务构成的主要因素。

二、今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全区的乡镇财政所机构和职能在先后经历了两轮机构改革后方面基本稳定下来,其地位和作用也得到社会的逐步认可。一是乡镇财政作为农村乡镇财力分配的职能部门,为乡镇一级政权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等职能提供基本的财力保障。二是乡镇财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乡镇财政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其他资金投入农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有力手段。此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是投放在乡镇及乡镇以下的,乡镇财政对这部分资金使用,要进行项目论证和跟踪问责等工作,它所发挥的监督管理作用是区级财政和其他主管部门无法替代的。三是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级财政的基础。首先从乡镇财政组织收入的能力上看,乡镇预算内收入不断增长,是乡镇经济发展后盾。其次从我区乡镇财政收入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看,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是区级财政的稳固基础。

建议将乡镇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尽快出台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宣传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对支出的监督和跟踪,从政策和法规层面明确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任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尽管征收的职能有所淡化,但资金监管和为民服务的职能非但没有削弱而且亟需加强。随着财政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乡镇财政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非常紧迫,非常必要。要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这个大前提,围绕有利于服务乡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有利于确保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着力从五个方面加强乡镇财政职能建设。

一是收入管理职能。组织财源建设,培植乡镇财源;组织协调乡镇财政收入管理负责乡镇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资产资源性收入等征收工作,管理财政票据。二是分配资金职能。包括统筹分配乡镇财政性资金,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组织执行乡镇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组织制订本级经费开支标准定额;批复部门单位的年度预决算;负责编制财政预决算草案,参与上级安排乡村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资金分配;对乡镇财力进行综合平衡。三是监督管理职能。负责监督管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监督检查各项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执行情况;负责监督管理乡镇各项财政性资金、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监督管理乡镇资产,监督管理乡镇政府性债务,监督检查乡镇内公益项目的实施情况,协助监督管理乡镇范围内的会计工作,负责对乡镇财政性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四是落实政策职能。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生财政政策,财经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五是服务发展职能。参与制定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负责财税政策咨询辅导,指导单位申报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组织或协助财政扶持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负责会计培训、财务辅导。

(三)进一步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按照“工作流程科学化、管理目标精细化”的原则,在“乡财区管”的基础上,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乡镇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

1、预算编制管理精细化。坚持预算标准化,包括编制支出定额标准化、编制要求标准化、编制格式标准化等,全面掌握所属预算单位人员工资、资产负债、收费标准等基础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推进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细化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健全预算执行机制,强化预算约束。2、收入管理精细化。编制完整收入预算,积极协调征管部门,严格按均衡要求组织收入入库。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在农村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实行收缴分离。3、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首先要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乡镇财政要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到资金的拨付、工程的验收、跟踪问效等进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区乡两级报账制。对于实施范围广、涉及多个乡镇的项目在区级报账;在一个乡镇范围内的实行当地报账。4、“一卡通”资金管理精细化。对涉农“一卡通”资金实行“五个一”管理,即“指标一同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补助一卡发、收支一本账”。财政所每年会同相关站(所)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等方式,核对补助对象上年补贴资金的领取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对享受各项补贴资金的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对上报的补助对象名册和补贴金额核对无误后,再由信用社发放资金,并坚持每次发放补贴时都在财政所和各行政村张贴公示,公布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共同监督,杜绝冒领、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5、信息建设一体化。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化精细管理的技术支撑,要纳入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内部局域网建设和区乡财政内网联结工作,乡镇财政的所有业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逐步构建区乡一体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乡镇财政与同级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网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6、绩效考评制度化。加强乡镇财政目标管理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评结果的适用,做到有奖有罚。

确保上述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依法理财。严格按法津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二是注重流程设计。要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管、绩效考评价等各项工作均依流程进行。三是完善岗责体系。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界定定岗职责,确定工作衔接的节点和程序,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四是加强绩效考核。要根据岗责体系的要求,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合理确定考核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积极推进预算、执行等工作绩效考核。五是健全配套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六是运用科技手段。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建立财政管理各环节畅通、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辐射有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四)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和基础实施建设

1、完善管理体制,着力加强乡镇机构建设。继续维持区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人、财、物三权,完善管理体制。乡镇财政所代表区财政局管理乡镇财政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在机构性质上,建议落实乡镇财政所为行政机构,提升乡镇财政所为副科级待遇。

2、提高服务能力,着力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科学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机构、岗位不健全,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落实新人稳定增长机制。

3、建立健全乡镇财政干部激励机制。认真解决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待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批准的乡镇财政聘用制干部,尽快通过考核转为公务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财政所序列定为公务员编制,从而赋予应有的执法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财政干部的积极性。

4、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乡镇财政干部培训规划,通过省、市、区三级共同努力,力争达到每三年时间对全体乡镇财政干部轮训一遍。制订实施乡镇财政干部“六五”法制培训规划,全面提高乡镇财政干部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

5、加大乡镇财政机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乡镇财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办公场所建设,完善乡镇财政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财政服务大厅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建议为财政所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切实满足乡镇财政日常工作需要。

6、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基层财政所“评优创先”机制。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财政所”和评选“优秀乡镇财政干部”活动。二是加强财政所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票据管理、印鉴管理、网络管理、定期对账、定期互审等制度,保障乡镇财政人员和资金“两个安全”。三是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档案管理。要制订乡镇财政档案管理的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促进乡镇财政档案规范管理。

(五)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体制,稳步提高乡镇财力保障水平。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8

abstract:thisarticleunifiesthefoundationstate-levelShengtaiCounty'sgoalrequest,elaboratedthecurrentChunanCountyecologyresourcessuperiorityinwiththestrategicchoice,hasanalyzedtheprominentquestionwhichandthedifficultymeetsintheecologicalbuilding,tosoonachieveShengtaiCounty'sfoundationgoalandtheChun'aneconomicsocietyisalsogoodquicklydevelops,ecologicalbuilding'spracticemechanismmustconsummate,dynamicsmustenlarge.

关键词:生态资源生态问题实践机制

Keywords:ecologyresourcesecologyquestionpracticemechanism

作者简介:徐长生男汉族浙江省淳安县人讲师现在淳安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为基层政府行政管理

注:此文系2008年度杭州市委党校批准结题课题并获得优秀课题奖。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淳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使淳安和遂安两座千年古城、五大集镇、30万亩良田及绝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水库淹没,29万人移居他乡,淳安由建库前的甲等县、富裕县变成建库后的贫困县。经历了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十年恢复、十年发展的曲折历程,经历了因湖而贫、因湖而名、因湖而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努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淳安县仍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自千岛湖形成以来,淳安县就拥有一级的环境空气质量和Ⅰ~Ⅱ类的千岛湖水质,生态环境优良。如今千岛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秀水”,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旅游强县。县域内有森林、溪流与水库等多种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显示出优良的生物多样性,为生态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别是享誉世界的千岛湖,如今已成为淳安的响亮品牌和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未来的千岛湖,是以湖兴县的基础,是生态立县的基础,是旅游强县的基础,是淳安发展的核心竟争力。近年来,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生态立县带来了硕果,生态经济日益壮大,以千岛湖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经济逐渐成为淳安经济的主导。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7.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210元增加到1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215元增加到4816元。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由2002年的7.2亿元增加到19.3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千岛湖水质保护成效显著,总体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标准,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98%,生态人居更加舒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9%。2008年初浙江省委书记超洪祝在淳安视察工作时指出:“千岛湖是淳安的宝贝,是浙江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未来千岛湖必将成为淳安最具时代的战略资源,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保护千岛湖的良好生态,保护全县的良好生态,是淳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淳安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当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与保护难度加大。淳安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与杭州地区周边县市的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尽管淳安在生态县建设上有不少独特优势,国家和省市对我们加快生态县建设也寄予了厚望,但淳安经济欠发达的特殊县情,在客观上也给生态县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淳安地处山区,土地资源十分缺乏,人均耕地仅为0.035公顷,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了水土流失,对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不仅如此,淳安的工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等用地也十分紧缺,缺少发展空间。全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洪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县域范围内林业植被质量不高,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轻,中幼未成熟林比重大,成熟林比重小,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相对较弱。目前千岛湖周边以及岛屿上的森林植被以先锋植物群落马尾松林为主导,树种单一,林相单调,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景观异值性差,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利于松毛虫天敌的繁殖,导致森林病虫害频发。全县矿产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资源的开采工艺简单、设备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上游安徽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一半以上,千岛湖水质受安徽来水水质的影响较大,水体保护任务艰巨。

二是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集镇和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难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任务很难如期完成,已成为影响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因素。按照部级生态县考核要求,全县80%的乡镇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按此计算,我县在2012年应有18个乡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而到目前我县环境优美乡镇达标的只有5个,按此进展,要按时达到部级生态县标准,则每年至少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4个。经调查分析,我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关键环节是要解决乡镇所在地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目前除千岛湖镇、枫树岭镇、威坪镇、姜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和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石林镇、文昌镇、梓桐镇、中洲镇的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运行外,还有19个集镇需要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设施,15个乡镇需要新建垃圾中转站,经测算,需要投入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000万元,垃圾中转站3000万元,而这些资金虽然上级将有部分补助投入,但以我县现有财力,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额资金进行投入是十分困难的。

三是创建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县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县各部门各乡镇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目前县级成立了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设有专人负责的工作办公室,但许多职能部门和重点乡镇,对生态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着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现象。同时部门联动机制、生态县建设联系制度、以绿色GDp为基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都尚未建立。另外生态乡镇建设奖励政策以及重点工程资金补助政策尚未完善,千岛湖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不够健全,仅靠淳安一县投入,难以保护承担长远保护千岛湖的艰苦任务。自水库形成以来,我县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导向,在为下游提供i~ii类优良水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力度不够,影响了千岛湖保护的持续投入。

四是乡镇政府和企业创建氛围不浓。乡镇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是生态县创建工作如期实现的关键。但在具体工作中,有少数乡镇和企业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认识有片面化的趋向,还没有将其当作根本性任务来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强调客观理由。在领导中,仍有不少同志对生态建设存在“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现象;在社会群众中,对自身参与环保工作与生态建设工作的义务和责任认识程度低;在企业领导中,受“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有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污染物不能确保达标排放等。

三、创建生态县实践机制的几点思考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关系到淳安未来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确保2012年力争2010年实现生态县目标,就如何推进生态县建设在实践机制上有重点地作几点思考和分析。

(一)扎实推进“以湖兴县”战略,着力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欠发达的淳安来说,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是必须面对的实现问题,解决一切问题要靠发展。目前在生态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地方公共财力,只有不断的加快发展,才能快续地增加地方公共财力。而在特殊的千岛湖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下,如何加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对淳安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换言之,就是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强化保护,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坚持走“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淳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从“一种养二加工三服务”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从“强农重工兴旅活商”到“一体两翼三支撑”,从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基础强县到全面实施千岛湖“品牌发展战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确立了“以湖兴县”的发展定位,“以湖兴县”的具体内涵是: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工业富县、文化名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全力把淳安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水业基地、生态宜居福地、都市农业园地、文明和谐境地。这些战略和目标中,包涵着科学发展观,统筹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淳安近几年在“以湖兴县”定位的指导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住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正确的,是一条符合淳安特点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加快发展之路,也是生态建设之路,更是一条双赢之路。

(二)强化基层目标责任,着力完善部门乡镇干部考核机制。从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难点和困难在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根据《淳安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要确定今后五年生态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各乡镇部门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一是落实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乡镇部门对本辖区本部门的生态建设负责,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2008年前“一主两副”等重点乡镇逐步建立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2010年前所有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建立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将建设生态县目标完成情况列入乡镇部门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二是全面进行生态乡镇建设。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原则,制定生态乡镇创建推进计划,到2012年力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围绕这一目标。一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落实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相结合,推动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二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我县早日实现“以湖兴县、融入都市”的战略目标。三要把实施生态乡镇建设与做好考核迎检准备工作相结合,推动生态乡镇建设早出成效,多出成果。在此基础上,按照创建市级、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所提出的20%、30%、40%的生态村比例要求建设一批生态村。四要深化清洁乡村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控制工农业污染,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努力提高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五要尽快出台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激励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生态乡镇建设。对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予以政策扶持,并给予项目投资的补助。对年度完成各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并通过命名的除上级部门奖励外,再给予配套奖励,并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和重点奖励。

(三)加大各方筹资力度,着力完善财力投入机制。资金筹集难度大,重点项目难以实施,一直困扰着生态县建设的推进。由于资金不到位,集镇和村庄的环保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能配套,生态乡镇建设推进缓慢;由于缺乏资金,下山脱贫、安置脱贫致富工作很难实施,贫困人口比例很难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投资额大,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和产业化的筹资新路子。根据“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开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结合政策,鼓励多方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尽可能将生态建设各项工程项目按照市场进行运作,吸引社会力量与资金来参与实施,以确保生态县建设中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一是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侧重地纳入到国家及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去,充分利用省市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利益最大化,争取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建设进程中重点工程的部分专项资金。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确实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所需经费,不断增加投入,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千岛湖保护基金的筹集额,争取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3.5%以上,用于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县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广开市场门路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工程项目,主要依靠项目资金的投入,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在环境污染物防治上,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辅以环保专项贷款;在城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坚持“谁污染谁负担,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单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和基础建设配套费补助;在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开发保护上,一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全面征收排污费和资源补偿金并通过地方财政上级部门补助解决;四是拓展市场合作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民间、个人、组织的资金参与到生态县建设中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五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按照“谁收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原则,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加大上下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和上级政府生态补偿力度

(四)广泛宣传教育,着力完善生态文化普及机制。生态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要使生态建设长期坚持下去,生态文化必须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把生态建设转化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继续加强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切实抓好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宣传和正面专题报道;坚持以“多绿”创建为载体,夯实创绿系列基础;坚持以推动生态建设志愿者队伍活动规范化、正常化为抓手,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各级党校的各类干部培训,提高各阶层群众的生态建设知识素养。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乡镇农村,要通过多种手段,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真正把生态文化、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广大村民。通过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真正把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县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生态县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2005年――2008年淳安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资料

[2]2005年――2008年淳安县环境保护局有关文件和总结资料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乡村社会病乡权活动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在许多人记忆中,中国传统乡村尽管没有城市的繁华发达和热闹时尚,但山明水秀、绿意融融、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安静祥和。这样的乡村,令曾经到过那里和从那里走出来的人都无限眷恋,都怀有抹不去的乡愁。但是,曾几何时,传统乡村的这些美好在当代乡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乡村病”。

乡村病是指发生在乡村的、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各种社会弊病。本文所提“乡村社会病”是指乡村中存在的除政治、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

“乡村社会病”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法学视角中,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指通过制度变革和渐进过程,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打破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促使城乡均衡发展,使乡村与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农民与市民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平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总体看,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后,我国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乡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乡村社会病就是这些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表现。

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社会事业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乡村基础教育薄弱,其主要表现是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差。近些年来,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施行撤点并校。撤点并校在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学生上学路程远、上下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生活成本增加等新问题。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伴随,农民到非农领域就业已成为一种常态,由此产生出“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近些年来,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从总体看仍不乐观。

此外,已覆盖我国广大乡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使农民受益的同时也存在保障和理赔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贴逐年增加,2014年的补助标准已达320元,但由于我国医疗价格水平不断上涨,显然无法给农民医疗带来足够保障。当前,乡村老年人留守现象十分普遍,新农保制度实施5年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保障水平低。据估算,即便按每年500元的档次缴费,农民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也仅有129元。

乡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在肯定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问题,例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条件简陋、装备缺乏、布局不合理、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差等问题;文化设施落后于城市,文化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公共文化设施运转费用无保障机制等。这说明,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

乡村社会治安堪忧。近些年来,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即留守乡村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乡村空心化引发了乡村治安案件的一些新特点,包括盗窃侵财类案件发案率高、开、由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引发的治安案件增加、村霸乡霸活动抬头等。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农村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一些地方违法犯罪活动不少,黑恶势力活动时有发生,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仍然较多。他还说,要严厉打击扰乱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涉农犯罪,坚决打掉农村涉黑涉恶团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述讲话既反映了乡村社会治安的真实状况,同时也指明了乡村社会治安治理的任务和目标。

乡村环境污染加剧。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有所缓解,工业污染比重得到控制并有所下降。但是,伴随制造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高污染企业不断向乡村和山区转移,导致乡村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脏乱差。乡村环境污染遍及各个方面,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禽畜养殖污染等。在一些发达地区,乡村已变成“大工厂”,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乡村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十分严重。乡村环境污染已成为乡村社会发展、农民身心健康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障碍。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乡村环境污染还引发了多起,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

“乡村社会病”的由来

乡村社会病的形成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城市、轻乡村政策的结果。这种城乡政策偏差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改革开放前,城乡政策偏差主要表现在对乡村社会发展抑制过多、剥夺过重;改革开放后,城乡政策偏差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对乡村社会发展支持保护不足,由此导致不仅没能彻底解决历史欠账,而且还增添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乡村环境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城乡政策偏差。1978年以前,国家对乡村社会发展抑制过多、剥夺过重,以至伤了乡村社会的“元气”。在政治上,农民虽然有平等地位之名,但却无工农平等之实;在经济上,工农价格剪刀差使农民长期受到“取予不均”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用命令方式、以国家强力推进的农业合作化和化运动,使乡村和广大农民的利益遭受长期损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由于对经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因而制定、实施违背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城乡政策,实为一种必然。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政策偏差。1978年以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农村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近些年来又推行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力图纠正长久以来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偏差,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乡村社会发展支持保护不足,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对村民自治保护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乡村出现了自发形成的农民自治组织,引起了最高立法机关的关注。1982年《宪法》在第一百一十一条设置了“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规定。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获得法律依据。但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力,村民自治程度和实质效能都不高,村民自治虚化,甚至异化为村委会自治、村干部自治,严重挫伤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由于村民自治虚化,很多事关乡村社会发展的事项任由村干部独断专行。对于此类问题,一些乡镇政府视而不见或者无所作为。

再如,对农民非农化保护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城乡隔离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农民无权享受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也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1978年以后,伴随国家城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转移,中国社会亦开始成为一个流动社会。1982年,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要求打破地区封锁,按经济合理原则组织商品流通,初步放宽了城乡限制;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在口粮自理的情况下移居小城镇;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暂行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开店、打工、兴办服务业等,确立了与城镇户口相衔接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到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万人迅速增加到3000万人,形成了“农民工”社会群体。这一社会群体的形成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繁荣、为乡村发展带来了资金等。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农民非农化是一种历史趋势,农民就业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应当主动因应并积极保护,但这种保护在许多地方并不积极,以至农民工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超时间超强度劳动、工资待遇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缺乏劳动技能培训、享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享受不到城市公共服务、维权困难、身份转换难等。对农民非农化保护不力,限制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归根结底是阻滞了我国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型的历史进程。

“乡村社会病”治理中的乡政

事实上,乡村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都与政府活动有关。在各级政府中,乡镇政府离乡村最近。乡镇政府所处的这一位置,使得乡镇政府在乡村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优势。本着“守土有责”的理念,我国各地乡镇政府要有为、有担当,做好应做之事。那么,治理乡村社会问题,乡镇政府要做好哪些应做之事呢?

认清乡权的特点。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乡镇政府的七项职权可以看出乡权的特点主要有二:执行性和增益性。首先,乡权全部是执行性的,例如执行法律、本级人大的决议、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等。当然,乡权也包括决策权,但这种决策本质上是“二次决策”,甚至是“三次决策”,是对上位法和上位决策的乡地化,目的是使上位法和上位政策在本乡得到更好的执行。其次,乡权不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权,乡权行使的全部目的就是保护、维护、保障农民各项权利权益。认清乡权这两大特点十分重要,乡权的执行性和增益性,明确了乡权行使的范围,框定了乡权运行的方向。也就是说,只要将乡权用于忠实执法,积极为农民增益,乡权的运用就是正当的,握有乡权的乡镇政府就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将乡镇政府的职能重心转到乡村社会发展。我国政府系统的结构就像“金子塔”,金子塔内部分层,处于最上层的是中央政府,处于最底层的是乡镇政府。与其他级别政府不同的是,乡镇政府不设职能部门,乡权行使和政府职能履行主要依靠内设科室和“七站八所”。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乡镇政府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中责任重大,必须将政府职能重心转到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社会问题治理上。

但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是县政府职能转变。现时,乡镇政府除了要履行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能,还要应对上级行政机关的各项达标任务。在有些地方,上级与乡镇政府签订的各种责任书多时达近40种,少时也有20多种,许多都是“一票否决”责任书,乡镇政府成了为上级打工的政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要求乡镇政府转变职能,首先县政府要转变职能,并形成与乡镇政府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取消各种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将乡镇政府的工作真正引导到为农民办实事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治理乡村社会问题要先易后难,渐次推进。乡村社会问题多,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在哪个问题上切入,在哪个问题上扩展,包括乡镇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渐次推进。在这方面,赣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乡村环境整治。这是一件农民关心、要求强烈、受益直接、短期见效的事,这件事做好了,农民见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赣州市许多农村环境脏乱差,垃圾乱堆、淤泥不清、厕所乱建、蚊蝇遍地、道路不通。赣州市用一年多时间主抓“三清三改”。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乡村容貌有了很大改观。这件事做后,赣州市又启动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推动乡村社会发展要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要讲科学、用智慧、巧设计、顺乎自然、因地制宜,不搞大轰大嗡、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在这方面,海南琼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十以来,琼海市确立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据调研,目前,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1754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67%,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广大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筑起“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家园。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琼海市精心设计,巧借山形水势,依山顺水,不占田、不填塘、不砍树、不拆房,农民就地城镇化。琼海市新乡村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的清新自然,也兼顾了现代生活的时尚典雅,乡村真正成了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琼海市乡村治理的思路和做法,对海南省各地有普遍意义,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同类型的农村也有示范作用。

正确处理乡政与村治的关系。在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存在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即乡政与村治。乡政是指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政府行政活动,村治是指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活动。乡村社会病的治理需要乡政与村治的共同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乡村分治”以来,有关乡政与村治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尽管两权运用的范围和功能不尽相同,但总体目的相同,因而必须处理好两权关系。

乡镇社保所年度工作总结篇10

内容摘要:医疗保障是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的重大民生问题。2009年,《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称“新医改”)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差异”展开研究,结合大连的数据,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城乡差异的表现予以分析,并提出了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构建多渠道医保筹资体系等在内的旨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大连

2003年10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序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构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有助于促进城乡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且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也大有裨益,因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称“新医改”),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目标,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方向已从单纯重视城市医疗转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我国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结合大连的数据,对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概况及其存在的城乡差异问题予以研究,并就如何构建一个覆盖城乡、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连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况

大连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海上门户,地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及旅游城市。与东北的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区位优势突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科教优势明显。然而,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大连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农业资源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大工业,小农业”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协调。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大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7.7亿元,其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7.1∶52.4∶4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和41.5%;此外,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09年,大连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4元,年人均消费支出1533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0725元,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03元,分别是城市居民的56%和42%,差距较大。

在医疗保障方面,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相同,大连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城镇居民为保障对象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们共同组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除此之外,辅之以城镇特殊人群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从而形成了现行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详见图1。尽管从理论上几乎覆盖了全体国民,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等原因,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并未真正实现其构建伊始所确定的“广覆盖、无差别”的目标,在实际运行中还出现了包括覆盖不足、力度不够、统筹层次偏低、运行效率低下以及公平性差等在内的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大不相同,对不同身份的人实行不同的政策,在参保要求、缴费和补贴标准、报销比例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出现了所谓的“职业差异”、“身份差异”和“城乡差异”。而“城乡差异”则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公平性的最突出体现,基于此,更多的学者习惯将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称为“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曾长期推行“重工轻农”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福利保障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赋税制度、就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发展战略的确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在我国工业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以后仍然延续该战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制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就陆续暴露出来。现阶段我国“三农”领域的很多问题基本上都与二元政策结构有关,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存在的城乡不公平也不例外(王志,2008)。而这种二元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和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筹资补偿标准、卫生投入水平、医疗资源分布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一)医疗保障筹资方式和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筹资方式和水平上,国家对几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个人按本人工资的2%缴费筹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筹资额为220~500元左右/人•年,其中财政补助约为40元/人•年;新农合筹资标准10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各地对以上三种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具体规定可在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范围内,根据当地情况酌情增减。以大连为例,如表1所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的8%,个人缴纳2%,按2008年大连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7145.8元计算,大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为平均2714.58元/人•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5%筹资,以2008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4306元计算可得,大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为857.65元/人•年,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31.6%;而大连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仅为140元/人•年,仅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5.2%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16.3%。可见,大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和补偿方面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

与大连的情况类似,我国大多数地区医疗保障在筹资和补偿方面均存在巨大城乡差异,以2008年为例,新农合的人均筹资额仅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的1/15。从医疗报销比例来看,城镇职工能达到80%以上,而新农合只有45%左右,进一步印证了医疗保障在筹资和补偿上的城乡差异。

(二)医疗资源分布上的城乡差异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卫生人员数量、医疗机构设置及先进仪器和设备配置等诸多方面。以大连的数据为例,2009年末,全市医院床位实有数28154张,执业医师实有数为15279人。其中,城镇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为19892张,执业医师数为11428人,分别占总量的71%和75%;农村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则为8262张和3851人,仅占总量的29%和25%。此外,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城市为6.67张和3.81人,农村仅为2.91张和1.36人,分别为城市的44%和36%。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与大连相比,我国大多数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上的城乡不均现象更为严重,截止2008年末,全国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8张,而乡镇却只有0.96张,仅为城市的1/6;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616.9万人,乡村卫生人员却只有93.8万人,占1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高达60%,其占有的医疗资源却不足20%,而占总人口约40%的城镇人口却拥有着全国80%以上的医疗资源,城乡差异与不公平现象可见一斑。

(三)医疗卫生投入水平上的城乡差异

医疗卫生投入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三个方面,其投入规模是决定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如表2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绝对规模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6584.1亿元增至2007年的11289.5元,然而,其中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费用的规模和比例的变动趋势却存在很大差异。2003~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用于城市的绝对规模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4150.32亿元增至2007年的8754.53元,而用于农村的绝对规模却没有大幅变化,基本维持在年均投入2500亿的水平。截止200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用于农村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37%降至22.5%。而在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方面,农村还不足城市的30%。可见,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且有逐年弱化的趋势,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

(四)医疗保障管理体制上的城乡差异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医疗保障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管理部门和队伍的不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均有稳定的管理队伍;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卫生部门主管,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实际上由其下属合管办管理,基本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和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这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多头管理模式,不仅导致了政出多门、业务交叉、体制不顺、协调困难等现象,也加大了医疗保障体系管理和服务的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更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这不仅引发了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影响到了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素质的提升,更是由“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诱因。因此,打破“职业界限”、“身份界限”和“城乡界限”,真正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现阶段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鉴于医疗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即政府应该在法律、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医疗保障中的城乡差别、身份差别、地域差别,从法律角度体现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其次,政府应担负起医疗保障资金筹措和增值的主要责任,逐步加大对医疗保障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努力拓宽医疗卫生经费筹措渠道,为发展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事业提供资金保障;再次,应加强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运行的监管,建立科学高效统筹城乡的医保监管制度及相应监管机构。当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发展医疗保障事业,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如在医疗保障和服务市场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兴办医疗机构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等(姚蕾,2006)。

(二)整合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各项制度的有效衔接与兼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从业人员,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促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有限衔接和兼容,就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应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产生的最直接诱因,即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户口身份划分和迁移的行政限制,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以居住地为基础、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赋予全体公民自由流动、平等择业和生活的权利,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其次,应尽快整合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实现城乡统一管理。建议将现有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都划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变过去由卫生部门和人社部门分而治之、卫生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合理局面;再次,提高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统筹层次偏低。过低的统筹层次不仅降低了医疗保障的运行效率,也难以发挥医保基金的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增加了管理成本。加之我国在区域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统筹地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过低的统筹层次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保障在地区和城乡间的不公平。因此,应设法尽快提高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在全国统筹尚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建议首先实现省级统筹,建立省级统一的医保政策和转移制度,针对各地差异,设计医疗保障转移接续的补偿机制(蒋更生,2009)。

总之,要解决不同医保制度间的衔接和合并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鉴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缴费办法和医疗待遇较为接近,可考虑先将这两种制度合并,然后再逐渐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同时,还要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公共服务、保险、救助管理服务和信息平台,以形成制度设计相衔接、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医疗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

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然而现阶段,单靠政府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规模和力度,还很难满足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鉴于医疗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在医保资金筹措中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应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其次,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当增加农村集体补助,提高新农合的补偿率,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保;第三,出台优惠政策,采取银行低息贷款、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此外,还需不断创新筹资渠道,可以考虑发行债券和专项医疗保险,作为补资金来源(章也微,2005)。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的自主捐助,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构建来源稳定、数量充足的多渠道医保资金筹措及运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2.姚蕾.论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J].求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