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改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08

环境质量改善篇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之一,在我市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局的支持、指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真抓实干,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总体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一)、我市城考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多来,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将环保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和责任目标体系中,不断将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通过采取综合整治、点源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彻底改变了城考工作的落后局面,成为全国环保工作进步最大的城市之一,并稳居省内先进行列

1989年的*市城考工作在全国32个城市中仅列第27名,在1990年甚至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使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和压力。从90年开始,市长亲自挂帅,在全市掀起了治理环境污染、改变城市环境的热潮。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94年*市的城考成绩已跃居全国37个城市中的第15位,1997—2000年4年中在全国46个城市中分别位于18、17、18、12名,稳定于中上等水平(2001—20*年度,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连续两年未进行排名);在省级城考中,连续9年取得第一的位次。

2、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围绕城市环境定量考核工作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治理,环境质量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优、良级(一、二级)的天数由2000年的61%提高到84.89%,其中一级29天,二级280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环保内容,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和赞誉。

3、污染控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明显

结合关停“十五小”、“九七”达标和“双达标”工作,我市污染控制工作成效显著。烟尘控制区建设面积由96年度的100.3平方公里扩大到170多平方公里,已超出建成区面积,建成区内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建设面积由96年度的42.56平方公里,增加到94.73平方公里,覆盖率由42.43%提高到62.04%;工业废水达标率由96年度的67.26%提高到95.72%;汽车尾气达标率由96年度的66.01%提高到83.09%;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并于8月29日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该中心包括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12369环保热线举报系统、远距离烟尘视频监控及黑度分析和地理信息及监察车辆GpS卫星定位等系统,实现了对城区燃煤大户和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24小时实时监控,受监控污染负荷超过80%以上,并安装完成水质在线监测设备10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20台。

4、结合创建国家卫生、文明城市工作,城市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通过综合整治,我市建设了日处理能力40万吨的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小刘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义马煤制气管网工程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金水河滨河公园、嵩淮游园和大石桥游园等公共绿地,仅2003年就建成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71个,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96年度的31.63%提高到36.10%;城市污水处理率由96年度的5.29%提高到57.27%;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由96年度的4.59%,提高到8.61%。目前全市森林公园已有10个,总面积达到430.92平方公里。

5、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提高,环境保护队伍得到锻炼,形成了良好的环境管理机制

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定量考核工作在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为*市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政府到市民都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城考工作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环保部门作为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这几年紧紧围绕工作职能,始终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参谋、监督、协调作用,摆脱了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调动全社会重视、参与环境保护,并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完善环境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几年,市环保局认真按照政府要求,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确保了“城考”及其他各项目标的完成,始终在全省保持一流水平,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

为确保“城考”各项指标的完成,市政府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通过指标分解、签定责任目标,使其他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参到环保工作中,形成了人人有职责、有目标、有压力,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为全市环保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管理机制。

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市容市貌的改造,使*一改“八五”时严重的污染状况,一举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显著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具备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范,真正成为一座“净、亮、美、绿”的中原明星城市。

以上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政府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回顾十几年的工作,我市“城考”之所以能保持现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局面,是因为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

(二)、*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良好的管理及考核体系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是关系*市形象,影响投资环境的大事,对此非常重视,将城考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纳入政府竞争激励机制目标体系,层层建立责任制,单独列帐、单独考核、单独奖惩。市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严格按照“制定规划、分解指标、落实措施、监督检查、考核评比”的运作方式,年初将年度城考目标与计划分解,纳入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委局与政府的环保目标当中,城考指标一一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管理、指导职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城考工作。每年年底对目标进行考核,依据完成情况对责任单位予以奖惩。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还把城考任务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考与创建结合,把环境保护目标延伸至乡镇、街道办事处,级级抓落实,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经过努力,现已基本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支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协调、监督管理”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体制。

2、环保部门在城考工作中充分发挥统一协调、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为政府当好参谋

作为环保工作的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对城考工作统一监督管理,全面负责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与汇总,同时还要对全国其他城市的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市在全国的位置,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供政府决策。年终我们对各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微机录入、数据汇总分析并形成上报材料,经市政府审核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还要对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向政府提出评定建议,好的单位予以表彰、鼓励,对完不成目标的提出批评意见,推动城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环保部门既是城考工作中的主力军,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市环保局能够摆正位置、唱好主角,也是*市城考工作取得进步的关键。

3、实事求是地制定对策、踏踏实实落实措施,全面推动污染治理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我们立足*市的环境现状,紧紧抓住国家狠抓工业污染和环境“双达标”的机遇,针对本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科学而又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和城市综合整治,主要措施有:

一是关停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实现了市辖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所有排污水企业的达标排放。

二是通过取缔和控制建成区内燃煤设施减少燃煤污染。对集中供热区以内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实施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取缔城区内所有燃煤小锅炉、大灶和露天烧烤。这几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容易反弹,为保证取缔工作的顺利进行,克服了重重困难,尤其在基层,工作人员甚至动用亲友、同学等私人关系,来做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工作,争取他们理解和配合。针对其易反弹的特点,我们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抓反复、反复抓,及时巩固,严格执法,有效遏制了反弹,城区冒黑烟现象基本杜绝。

三是控制扬尘污染。一方面对城区地面实行硬化、绿化“双覆盖”,消灭黄土;一方面加快城市生态防护林建设和市区施工工地管理,实行车辆密闭运输及主要干道经常洒水等,有效遏止二次扬尘污染,改善了市容市貌。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降低噪声值,改善城区声环境。市政府多次召开公安交通监理部门与环保局的联席会议,两部门对交通生活噪声和建筑、工业噪声的分别监督管理。1998年以来我市实行机动车禁鸣工作并得到很好的巩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得分在全国领先。

五是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环保、公安部门通力合作,采取路检、抽检、年检等办法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对超标车辆限期治理,有效遏止了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而导致机动车尾气污染上升的趋势。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环保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水平较低;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任务还依然艰巨,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仍在加重;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二、*市县区“城考”工作情况

*市辖6县8区,其中县级市5个,是最早参加省级城考的县级市。市环保局每年下达城考计划,将6县8区全部被纳入城考管理。

多年来,基本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支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协调、监督管理”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体制。年初将城考目标纳入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委局与政府的环保目标当中,城考指标一一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管理、指导职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城考工作。每年年底对目标进行考核,依据完成情况对责任单位予以奖惩。

环境质量改善篇2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430k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H值单位,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这两年汛期发水,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造成径流水pH值偏高。“十五”期间,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5年中pH值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mg/m3,降至“十五”期间的7.26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这说明,“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由于管理不善,石体材料,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散落堆放,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是造成库区p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明渠段较长,渠道年久失修,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多年来,岩石裸露,植被很差,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由于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2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裸露,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3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km,肩负着1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4参考文献

[1]郎黎明,沈必成,侯炳红.龙头桥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4):71-73.

[2]高旭,赵宠富,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137-138.

环境质量改善篇3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上世纪80年代就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致力于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环境问题。中共十以来,中国国家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坚持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中国政府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环境保护督察等一系列改革方案,颁布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环境保护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进程加速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污染治理方面,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的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25亿吨增加到了1.82亿吨,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安装脱硫设施的煤电基础由5.8亿千瓦增加到了8.9亿千瓦,安装率由83%增加到了99%以上。安装脱硝设施的煤电基础由0.8亿千瓦增加到了8.3亿千瓦,安装率由12%增加到92%,累计有1.6亿千瓦的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随着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煤电行业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

在绿化方面,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发展空间布局,全国六省市基本完成了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加强战略和规划评估,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对发展定底线画框子,过去5年国家层面相继完成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完成了3000多项规划环评审查,加强标准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现行有效国家环保标准达到了1700多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累计淘汰炼铁产能8920万吨,炼钢9000万吨,水泥6.5亿吨电解铝205万吨,平板玻璃1.6亿重量箱,火电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47%和50%,单位工业增加值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2%和48%。在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0.36%提高到了21.6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自然保护区2740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12.7%的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珍惜濒危物种的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大熊猫受威胁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猪獾从极危降为濒危,藏羚羊已不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国有7.8万个村庄完成整治任务,1.4亿农民、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通过上述措施,2015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2.9%、13%、18%和18.6%,“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减排带来的最明显变化,中国的山域面积已经回落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比2013年下降了23.6%,2015年全国达到或好于三类水质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重污染的劣五类水质下降了8.6个百分点,大城大河干流水质稳定改善。这些进步增加了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环境保护进入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环境保护既大有作为又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攻坚期,我们要加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与我们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以及后发优势,走的是压缩型的、追赶型的快速公约化道路,各种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大家看环保的发展史,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是在一两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对比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国在相同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新的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快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中国是在较低的收入水平解决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美国提出pm2.5控制时是在1996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8万美元,煤炭消费、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7%左右,中国2011年提出pm2.5控制时,人均GDp为5400美元,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到了68.4%,工业能耗占到了70%,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距较大,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更大。还要看到中国是在发展中来解决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的时候,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中国到2020年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还在进行,在人类迄今为止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国是另外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有高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的限制,难度极大。

环境质量改善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第六次全会、市纪委第五次全会和省、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群众利益。

二、组织机构

由区城建环保局牵头、区发改委(王俊杰)、西湖工商局(丁光荣)、区监察局(姜桂英)、区司法局(赵在昌)、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雷雳)等六部门共同成立西湖专项治理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组。

专项治理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组织协调全区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区城建环保局。

三、工作重点

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年度我区专项治理工作重点为:

(一)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土法炼油、饮用水源污染、烟尘污染、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问题。

(二)重点水域周边的违法排污问题。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不正常运行、医疗垃圾、废气危险化学品污染、农付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

(三)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问题。尤其是居民稠密区三产行业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四)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原国家经贸委第6号、第16号、第32号令中要求应淘汰而未淘汰的污染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以及生产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废五金电器、电线电缆和电机加工利用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点行业和地区。

四、具体措施

(一)建立治理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管理责任制。

要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把辖区内专项治理违法排污企业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对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新一轮彻底清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集中整治;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将解决情况向群众反馈。

(二)开展企业排污情况全面清理。

对2000年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逐一检查、认真复核,对没有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项目,已经投产的,要依法责令停产或使用,在建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并通报批评,经审批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没有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或建成后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项目,一律依法停产治理。对超标排污的企业,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

(三)严查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对逾期未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一律依法取缔、关闭,有关设备就地销毁,严防污染反弹和污染转移。对违法转让淘汰设备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全面督查限期治理项目进展情况。凡无故延误治理工程工期或拖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时间单位,责令其加快工程进度,履行竣工验收手续,对拒绝承担或者借故逃避治理责任的单位,一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上限予以处罚,并责令其停产停业治理,未经环保部门验收,不得恢复生产或营业。

五、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3月份)

根据上级部门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加强舆论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二)全面排查,确定名单(4月上、中旬)

按照整治工作的重点和要求,由区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对辖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列出重点查处对象,并报市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

(三)集中整治,严肃处理(4月下旬8月中旬)

对违法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取证,并按照其违法事实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强监督,长效管理(8月下旬0月下旬)

对整治到位的单位,应持续加强监督,严防污染死灰复燃。8月下旬,区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组织力量对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着重检查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重点督办企业的整治情况。对整治未到位的,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9月下旬,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对重点督办企业的处理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组织一次“回头看”,防止污染反弹。10月中旬,对年度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将工作总结上报市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

六、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

(二)挂牌督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要对近年来群众反复投诉的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对重点问题进行挂牌督办。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公布环保举报电话,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和跟踪报道,公开曝光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违法企业“黑名单”。

(四)严格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工作,及时报送整治工作动态和查处情况,重要情况要随时上报。

环境质量改善篇5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430k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H值单位,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这两年汛期发水,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造成径流水pH值偏高。“十五”期间,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5年中pH值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mg/m3,降至“十五”期间的7.26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这说明,“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由于管理不善,石体材料,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散落堆放,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是造成库区p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明渠段较长,渠道年久失修,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多年来,岩石裸露,植被很差,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由于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2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裸露,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3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km,肩负着1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4参考文献

环境质量改善篇6

关键词:煤炭消费;大气环境;改变;发展;影响

大量燃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空气中刺鼻的二氧化硫,令人痛恶的烟尘都是燃烧煤所导致的,包头市作为重工业型城市,长期延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抓好煤炭消费结构调整,对包头市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包头市的实际情况作以简要叙述。

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矛盾

1.1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80%都是原煤直接燃烧,而且企业,家庭大量的消耗以煤为主的能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包头市主导产业耗能以煤炭消耗为主。从煤炭终端消费情况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2560余万吨,占到全市煤炭实物消费总量的81%左右。而火电、钢铁,铝业等主导产业耗煤量达2300余万吨,占规模以上工业耗煤量的90%以上,占全市煤炭实物消费总量的72%左右。其中,火电行业耗煤990万余吨,钢铁等金属冶炼行业耗煤600余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耗煤300余万吨,上述三类产业分别约占规模以上工业耗煤量的38.7%、23.4%和11.7%,分别约占全市煤炭实物消费总量的31%、18.8%和9.4%,因此主导产业耗煤量份额相当高。

包头市经济增长依赖煤炭资源。在包头市二产占三次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位置,而二产又是以煤炭为主导的,就目前经济和技术来看短期内还要依赖煤炭资源。2013年以来,虽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但全市煤炭实物消费量近3200万吨,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钢铁、电力、稀土、铝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9.5亿元,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0%。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1.2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是:煤炭很富裕,但油气资源紧缺,这样的现状至使我国的企业和家庭均以煤炭为主要资源,在企业中要耗费掉大量的煤炭,同时,在很多北方地区冬季用煤炭来取暖,这样也会消耗大量的煤炭,无论是工业用煤还是生活用煤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烟尘等令人痛恶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2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几点建议

2.1提高煤炭加工处理率,推广洁净煤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也将成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进洁净煤技术,同时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不断的努力,洁净煤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洁净煤技术是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系统,这种系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该市应着力提高煤炭加工处理率。在工业用煤方面,对于地产煤而言,煤矿要配套建设洗选加工设施,原煤经洗选后进入市场流通消费环节,实现煤质就地有效提升;对于外调煤而言,加强以大型煤炭物流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实现“门户式”控制此外,要大力发展和引进煤炭深加工项目,提高煤炭就地清洁化率,促进能源绿色、清洁输出和利用。

2.2煤炭消费结构调整与能源利用的高效化

应该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质化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为前提,加快包头市煤炭消费结构调整。一是抓好增量控制。将能源消耗作为项目引进前的前置管理指标,对燃煤企业进行限制,从源头上限制煤炭消费企业总量增加。二是抓好存量削减。在工业方面,持续开展钢铁、电力等燃煤行业限期治理、落后淘汰和“再提高工程”,着力提升煤炭消费质量,减少煤炭的过度、低水平利用。

2.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关于能源未来的方向,以及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政府在未来的规划中将会更多的从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以及更多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从政策,规划,法规等方面来引导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人关注能源事业的发展。针对包头市应加强对煤炭生产消费的管控。强化煤炭生产与煤炭消费产业规划,在对煤炭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对大型煤炭企业实施煤炭配额管理、限额限质,控制其生产消费。在工业用煤煤质管控上,要抓好煤炭入口、加工及配送各环节把关,统一标准,限制低质煤、高硫煤以及含有害元素的煤炭进入消费终端。同时要建立煤炭生产消费相关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公布各地区考核结果及目标完成情况,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3结语

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期的开采,利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然而我国目前还是主要以煤能源为主导,工业,生活都是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但是从长远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来看是需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环境质量改善篇7

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很少关注腐败对于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污染效应的影响,更多地是关注腐败对环境的影响(Coleetal.,2010),例如,Rehmanetal.(2007)以南亚四国为样本,实证研究贸易、腐败对环境的影响,发现腐败上升直接抑制了贸易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本文将首先分析腐败作用于对外贸易环境污染效应的影响机理,然后基于1992~2009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不同程度腐败对于地区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效应有何影响。

二、腐败作用于对外贸易环境污染效应的影响机理分析

1.腐败通过作用于规模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当腐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较小,这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但不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在改善当地环境的同时扩大了进口品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环境;反之,腐败水平上升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致使国内内需不足,促使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从而恶化了当地环境,同时,内需不足一方面会直接减少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促使一国采取贸易保护而减少进口,进而恶化了当地环境。

2.腐败通过作用于结构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当腐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较小,伴随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会整体优化,这有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从而改善了当地环境;反之,腐败水平上升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存在不利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致使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从而恶化了当地环境。

3.腐败通过作用于技术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一方面,当腐败水平较低时,用于进口技术和设备的资金就较多,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环境技术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反之,随着腐败水平的上升,用于进口技术和设备的资金就会减少,这不利于促进当地环境技术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二是当腐败水平较低时,用于研发支出、教育支出、健康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就较多,也有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有利于促进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吸收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而有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反之,腐败水平的上升会降低用于研发支出、教育支出、健康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研发水平、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

4.腐败通过作用于环境规制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规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腐败水平较低时,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会促使政府通过提高环境规制而提升社会福利,并且通过行贿以左右政府降低环境规制的概率较低,这些有利于对外贸易改善环境。相反,当腐败水平较高时,外贸污染企业会加大行贿力度,提高政府降低环境规制的概率,因而不利于对外贸易改善环境。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当一个地区腐败水平较低时,对外贸易会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当腐败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外贸易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

三、实证研究

1.模型设定、变量测度和数据说明

对于环境污染水平的测度,现有文献一般用单一或几个环境污染指标或综合环境污染指数来衡量,多数文献是采用单一或几个环境污染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多数学者的做法,采用人均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来测度。对于经济规模的测度,本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规模的增加而加剧;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即环境污染和经济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因此,为了验证该假说,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方。对于产业结构的测度,本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般理论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化往往需要利用大量的资源,消耗大量的能源,加剧了环境污染,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方式会逐渐转向集约型增长,产业结构也会升级,此时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会迅速提升,从而会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技术进步的测度,本文借鉴许和连和邓玉萍(2012)的做法,采用资本劳动比来衡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比较高意味着技术效率较高,能够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和减污技术能力;并且,资本劳动比上升往往意味着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的资本技术含量也将随之增加。一般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使得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成为可能,因此会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环境。这里需要对资本进行计算,我们使用“永续盘存法”①。劳动力投入量用各地区年末就业人数来衡量。对于环境规制的测度,本文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排污费收入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般理论认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也将提高环境规制,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和惩罚力度,进而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对外贸易的测度,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来衡量。一方面,对外贸易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发展中国家了解国际环境标准和国别标准以及国外消费者的环境偏好,当这些被发展中国家消化吸收后可以改进其自身的生产方式,推动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措施和提高环境标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一般有着比较低的环境规制,对外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促使发展中国家降低环境规制以维持或增强国际竞争力,出现所谓向底线赛跑的情形,从而恶化了环境。总之,对外贸易会通过规模、结构、技术和规制等多种渠道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是否改善或恶化环境取决于这些渠道作用的综合结果。对于腐败的测度,本文采用每十万地区总人口中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人数来衡量。腐败往往会通过扭曲一国环境政策、降低环境管制力度、阻碍环境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投入等渠道加剧一国环境污染。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测度,本文采用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方面,外资流入把“绿色”节能技术或“清洁”技术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并通过技术示范和溢出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生产率,节约要素资源禀赋投入并改善环境质量,即外资的技术效应降低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外资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程度高的加工制造业,且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竞相降低环境规制吸引外资致使环境恶化,即外资的结构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尚不能确定。上述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和《中国检察年鉴》。

2.内生性问题

如果这里直接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可能会因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而导致估计偏差,内生性来源于几种因素:一是引入了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作为动态项,该项易和随机误差项存在相关关系;二是各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即更多的环境污染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能够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并且经济增长也能够带来更高的贸易开放度,因此,更多的外资流入和更高的贸易开放度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可见,即使回归结果表明外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显著,也不能断言两者对后者有加剧作用,这里最小二乘法已经不能一致和无偏地估计系数,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腐败对于地区对外贸易环境污染效应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知,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没有引入腐败变量时,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但并不显著。在模型2中引入了腐败这一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腐败通过扭曲环境政策、降低环境管制力度、阻碍环境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投入等渠道加剧了环境污染。在模型3中进一步引入了对外贸易和腐败的交互变量,发现该交互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腐败水平的增加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规制加剧了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这也说明对外贸易恶化环境是有条件的,而其中一个条件是腐败水平较高。从模型3中的回归结果还可知,由于加入了对外贸易和腐败的交互变量,对外贸易的回归系数由不显著的正数变为显著的负数,这说明控制腐败对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效应后,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货物出口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服务出口中的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均大幅增加,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分别为31.%和3.3%,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可能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每年平均花费一百多亿美元进口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技术进步,加上中国的研发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增加和金融发展,提高了对外贸易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并且还可能是由于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的就业人数,提高了人均收入,从而致使人们对清洁环境的需求增加,促使中国环境标准提高,导致环境污染下降;最后还可能是由于国外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使中国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很小(2009年仅为2.72%),并且仍有下降的趋势,从而致使环境污染下降。上述这些效应超过了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规模效应。模型3中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对外贸易和腐败交互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两者方向相反,所以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是否加剧将取决于腐败水平。本文依据回归系数计算出对外贸易加剧环境污染的腐败水平临界值约为2.97①,也就是说当腐败水平低于2.97时,对外贸易会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比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腐败水平可以发现只有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广东和四川的腐败水平低于临界值,对于这9个省市而言,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全国其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腐败水平均高于临界值,这意味着这些省市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这也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即腐败水平较低时,对外贸易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而当腐败达到一定水平时,对外贸易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进一步从区域角度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的平均腐败水平约为2.89,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腐败水平分别约为3.6和3.91,说明在我国三大区域中只有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下面会进行稳健性检验,即分别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数据进一步验证该结论②。从表1还可知其他变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成倒U型曲线,说明eKC假说在中国成立,符合预期;产业结构降低了环境污染,这可能是由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在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在由污染产品向清洁产品的方向转变,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初见成效;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变量均改善了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由于结构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大于技术效应,致使其加剧了环境污染,但这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而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太小,2009年最高的地区也低于10%,各地区平均值仅为3%。

4.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结论,本文构建以下模型:lnepit=C+β0lnepit-1+β1lnVGit+β2lnVG2it+β3lniSit+βlnteit+β5lneiit+β6lntit+β7lnCoit+β8lnFit+μit该模型中的变量含义与上述模型相同,我们分别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克服内生性,运用Stata11.0软件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服务出口比重高,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降低了环境污染;二是东部地区的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高使得东部地区进口的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消化和吸收,使得进口的设备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进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并且也使得该地区较好地吸收了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三是较高比例的东部地区生活、生产所需的一些污染严重的产品是通过进口非本地区生产满足需求,这降低了环境污染;四是东部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大幅提高了该地区的人均收入,致使当地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增加,促使该地区制定更高的环境标准,导致环境质量改善。上述这些效应超过了东部地区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规模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也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于自身的产业结构水平不高致使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中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和传统服务出口比重高,出口商品结构水平低下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二是中西部地区虽然也进口了不少技术和设备,但由于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这些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得到好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且也使得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吸收有限,致使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很有限;三是中西部地区生活从而生产所需的一些污染严重的产品并不是通过进口满足需求,而主要是本地区生产,这加剧了环境污染;四是中西部地区通过对外贸易提高人均收入的程度有限,当地政府更多着眼于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当地的人们更多地希望在进出口企业就业以增加收入,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普遍不高,环保意识低于东部地区,促使中西部地区制定的环境标准低于东部地区,进而使环境质量改善有限,这也使东部地区的一些无法满足该地区环境标准的企业搬迁到中西部地区,更加剧了环境污染;五是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增加所引起的规模效应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综合上述分析,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表2可知,腐败等解释变量以及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符号和显著性与表1的回归结果相同,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符号与表1的回归结果相反,即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这说明中西部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依然是以粗加工为主,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高,可见中西部地区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改善环境质量。

四、相关政策建议

环境质量改善篇8

关键词:林业种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应用

林业种植一来可以满足经济市场需求,而来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是一举双得的发展行业,因此,人们对林业种植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改善环境问题上,林业种植发挥了巨大贡献。林木利用自身的吸附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加大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优势在改善大气碳含量、降低大气酸含量、预防水土流失、防风暴、稳固砂石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使得环境改善效率明显。不断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合理规划林业建设对改善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一、林业种植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林业具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的新时代中,排放污染物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一再遭受破坏与打击,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想恢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必须加大林业种植。我国森林面积逐渐缩减,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无疑是种不利的影响,必须要扭转林业种植现象,这就需要加大人们对林业种植对环境改善的重要性的认识,并能够真正意识到林业种植扩建的意义,掌握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对美化环境的应用价值,全面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扩大林业种植需要全面掌握造林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并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方面充分调查,并结合实际做出针对性的选种、播种、种植管理以及防火防灾防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制定,保证造林合理、规范。

二、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的应用

1、改善大气碳含量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渐明显,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速增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林业种植中,发展碳汇林业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可行措施。我国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光热条件充足,适宜各种林业树木与经济林的生长。诸如资源冷杉、杉木等林业资源的碳汇功能强大,这些树种能够广泛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有效的改善了大气碳含量。

2、改善大气酸含量

化工企业的规模生产,尽管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因化工生产而造成的空气质量恶化,酸含量增长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困难。国家与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改善大气酸含量方面不得不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工业生产的燃料废气排放使空气的酸质加倍,酸雨现象频发,不仅高度腐蚀生态环境中的树木,还严重腐蚀人工建造的各类社会建造。同时,各类树木抵抗酸雨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而山茶树则对酸雨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当前林业种植中,对于空气质量酸化严重和酸雨频发的地区,广泛种植山茶树木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改善大气酸含量。

3、防止水土流失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无论是田产的开发还是煤炭、石油资源的开采,都不可避免的会破坏森林地表植。比如开采石油时,石油粘质会附着在地表植被或是地下根系中,使得植被的生长呼吸不能通畅,造成植被的不可再生与死亡,进而破坏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当前社会活动中,石油开采过程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过程。石油开采工程,需要建设庞大的工作基地,各种勘探检测仪器的放置会不可避免的松动土体岩性物质,使地表其中,土壤抗蚀和抗冲性降低,加速了土壤的侵蚀。同时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使土壤的吸附与植根能力大为削弱,遇到暴风雨水的侵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林业种植正是从环境破坏的中间环节着手,广泛种植林业树木,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有效的形成了地表的额风速缓冲区,加强了植被的附着土壤能力,很大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程度。

4、防风固沙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还包括土地的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加重。大量的木质产品的市场需求,使森林树木砍伐面积不断扩大。其次,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这种情况下,土壤的沙漠化与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林业种植的其中之一目标就必须是防风固沙,维护地表。三北防护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环境,其最广泛的植被树种是鸿森槐,这种植被的成长速度迅速,固氮效果极强,并且落叶也能肥沃土地,最重要的是这种树种可以在贫瘠的土地生长,这对于已经沙漠化或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的环境改善的作用巨大。

三、林业种植对美化环境的应用

除去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之外,还有利于美化环境。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生态园林或是休息场所的建设,都会考虑到造林树种的美化作用。一方面既要保证树木的四季常绿、树形美观之外,还需要发挥应有的保健功能效用。如园林树木的修剪,其给人的直观感受,除了千奇百怪的外形之外,还有它的各式各样的颜色。园林树木自身的特有的颜色也是一种别样的观赏风景。诸如此类的还有沿海防护林、牧场防护林等,兼具生产、防护、与美化的作用。

四、林业种植的迫切需求

林业种植的广泛加强,不仅仅需要依靠政府科学系统的组织,还需要社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一方面美化环境需要工业生产企业的高度配合,严格把控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民众自我主动的进行林业种植的意识性。当前我国的荒漠化不断延展,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从小事着手,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政府也要加强对民众的素质教育宣传,广泛呼吁林业种植的额迫切性与必要性,并组织相关的植树活动与造林运动。

结语:我国林业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维护的作用。在改善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还能够有效起到预防水土流、及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说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值得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环境质量改善篇9

[关键词]小城镇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5)-7-34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建设逐渐受到关注,小城镇的河道环境对于小城镇的整个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小城镇逐渐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工作,减少小城镇的河道污染状况,改善城镇的环境质量。但是由于当前一些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治理工作缺少专业的人员进行规划和治理,导致小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未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改善当前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

1当前小城镇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小城镇环境改善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当前的小城镇环境管理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当前由于小城镇的河道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河道环境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小城镇的河道不仅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水资源,同时还有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城镇河道环境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缺少完善的规划

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在当前的小城镇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小城镇虽然对河道环境进行了整治,但是并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前小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主要是缺少完善的规划,由于一些城镇的河道环境比较复杂,河道环境的整治不仅仅关系着整个城镇的居民用水,同时还需要影响河道周围的居民生活。小城镇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居民环境,但是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由于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规划和管理,导致河道环境整治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

1.2小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于提高

小城镇的河道环境遭到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导致河道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当前小城镇的河道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用水,同时还可以改善当前小城镇的环境质量,但是当前小城镇的居民大都缺少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未能意识到河道环境质量对于城镇环境的重要性。一些城镇居民将一些垃圾倒入河道,或者是一些污水等进入河道,小城镇的管理者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河道的环境维护工作,导致河道环境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小城镇的居民正常生活。

1.3河道周围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没有进行完善的规划,河道两边的树木保护并不十分完善,导致河道的水土保持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河道周围树木未能发挥出水土保持的作用,导致河道的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河道环境的改善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小城镇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探讨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渐加快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小城镇的河道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城镇建设管理者为了更好地促进城镇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2.1提高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人员的素质

小城镇的河道不仅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活用水,对于改善当前城镇的环境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观赏作用。但是当前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河道的环境整治工作人员未能对河道环境整治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今后的小城镇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借鉴专业环境治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或者是河道环境整治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河道环境质量,提高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水平。

2.2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小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河道环境的整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当前小城镇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当前小城镇河道对城镇的居民生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提供一定的生活用水,同时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在今后的小城镇的环境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河道环境对于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在城镇环境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一些宣传标语或者是刊登一些宣传报等等向居民讲述河道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城镇居民河道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对城镇的居民加强对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鼓励居民维护河道周围的环境,尽量从自己做起,维护小城镇的河道环境。

2.3加强河道周围的水土保持工作

小城镇河道周围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仅对于维护河道的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维护整个小城镇的环境也有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小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河道周围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河道的周围要采取一些绿化措施,种植一些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植物,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河道周围植物的维护工作。另外当前小城镇的河道环境由于遭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河道的环境影响了周围城镇居民的生活。在今后的河道环境改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环境的生物景观建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河道的观赏价值。另外城镇河道环境管理人员需要对河道中的垃圾进行定期的处理和管理,尽量减少河道水质受到污染。河道管理人员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这样可以减少河道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增加一些观赏价值。

3结束语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城镇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河道环境整治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城镇的河道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整治。当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河道环境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今后的城镇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规划,提高城镇居民的河道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河道的环境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质量改善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生态文明

引言

森林享有“地球美肺”的称誉,所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极为关键。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时期,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并对林业生态环境改善提出有效的战略,就能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纰漏,从而推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林业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提升空气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提高土壤质量等功效,但是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速的经济运行导致的过度砍伐,再加上林业资源的生长速度无法匹配林业资源的消耗速度,造成林业资源的不平衡。这样不仅破坏了林业的生态平衡,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秩序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于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及树木品种,采取有效的改良和保护措施。对于一些气候适宜的区域可选择兼具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的树木,加大森林种植的覆盖面积,并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1]。其次,在关键时期,当地的林业部门应进行封山育林工作,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决抵制为谋取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最后,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人们对森林保护的观念,并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全面参与到改善与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工作中去。

2加强综合性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逐渐增大,而生活用地、绿化土地的面积却处于十分紧迫的局面。虽然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建设中不可规避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轻视园林绿化的建设。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有效调整气候变化。因此,必须将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并兼顾各方面效益,有效平衡资源、经济、环境多方面的关系,为实现绿色生态的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强综合性园林绿化建设工程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改良,并实现与自然资源的相辅相成,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

3有效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转化改善成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的改善过程中,并对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林业生态改善工作效率,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向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也提高了园林绿化的综合性,有利于提高绿化的整体效率,促进绿化工程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应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契机,以确保林业生态环境的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