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4:16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1

然后接下来这一部分是消费税近些年来在境外的发展趋势,汇总手里的资料之后一共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普遍开征,广受重视

消费税是世界范围内都广泛课征的一个税种,目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征收消费税,而且在各国税制结构、税收收入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消费税的开征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财政压力下的自身发展路径,也就是传统模式。另一种是是税权让渡下的国际影响路径,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比如说欧盟的统一市场准则规定各个成员国对矿物油、烟草、烧酒、啤酒必须征收消费税,各个成员国根据准则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消费税课征之后,虽然多年来由于税制结构的变化,在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数量上依然呈上升趋势。消费税税额的增长是课征范围扩大化、税率不断提高双重作用的结果,甚至也有通过税制调整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观因素。比方说,英国政府在2010年6月推出紧急预算法案,把国内消费税税率从17.5%调高至20%,是为了争取在5年内把政府预算赤字减少为零;法国为缩减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赤字规模,在2013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将烟草消费税的征税标准提高4.5%。

第二点是征税范围逐步扩大,调控倾向日趋明显

根据各国征税范围的宽窄,消费税可以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和延伸型。从实践上看,各国的消费税开征之后,征税的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出向中间型和延伸型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消费税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各国从关注它的财政属性过渡到调控属性,征税范围上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就是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把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实现环保目标,将高污染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节约能源,将资源型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引导消费,将健康损害型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然后第三点是税收政策上的国际趋同属性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世界各国结成了很多个合作组织。组织内部密切合作,包括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其实实质上是各成员国为获得一体化的利益让渡自己的税收主权。比如说按照加入欧盟时签署的过渡期协议,捷克在07年底前必须把香烟的最低消费税提高到零售价的57%或者每1000支64欧元,所以捷克政府06年和07年分两个阶段对香烟的消费税进行过渡期改革,提高烟草产品的最低消费税;希腊政府则在2013年逐渐减少针对天然气的特别消费税,因为希腊的天然气特别消费税为5.5%,而欧盟平均税率只有2%;

最后是税收征管和税金使用上的发散性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消费税;税目;税率;征收环节;计税方式

作为流转税之一的消费税,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直接引导生产和消费,间接调节收入分配及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自1994年消费税开征以来,我国消费税额持续增长,1994年消费税额为492.4亿元,2010年已达到6017.5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93%,由此可以看出,消费税除在筹集财政收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外,在调节生产、引导消费、促进环保与资源节约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贫富差距也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居民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5的红色警戒线。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上升为0.47,2010年达到了0.5,贫富家庭收入差距近40倍,而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基本维持在0.36以下。缓解收入差距、公平收入分配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消费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间接税种,主要通过限制特定产品的消费并调节高收入者的税负水平,将这部分收入转化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实现消费收入的再分配。消费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应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现行消费税制已呈现出诸多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改革。

一、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目设置

1.生活必需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税目设立时是奢侈品,现在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比如低价位的普通化妆品早就由高档消费品转化为大众性消费品,某些进口的品牌化妆品、黄金珠宝饰品也不再是奢侈品的象征,消费方向趋向于理性稳定的市场化趋势。近年来,“海外抢购”、“网络代购”成为潮流,同种商品国外价格比国内价格便宜许多,许多消费者纷纷投资于海外市场,造成国内税收流失。2010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0亿元,其中以化妆品居多。比如,某进口化妆品,需缴纳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因产品种类不同,进口关税会有所差异,从6.5%~18%不等,增值税为17%,消费税为30%,假设该化妆品进口价格为500元,进口关税为10%,则进口完税价格为550元,增值税为550元×17%

=93.5元,消费税为(550元/1-30%)×30%=235.7元,这就是导致代购热潮的原因。此外,现行消费税税目中还包括一些基本的生产资料,比如酒精,酒精主要包括工业酒精、医用酒精和食用酒精,对工业酒精、医用酒精也征收消费税,会增加基本生产资料负担,同时也会对生产发展造成影响,汽车轮胎同样也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它们征税,消费税的调节生产和消费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总之,某些生活必需品有待于从消费税税目中取消。

2.奢侈品及高档消费行为

奢侈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具有普通商品不具备的炫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回暖,全球奢侈品市场复苏,2010年我国奢侈品销售额增长了30%,增幅雄踞全球首位,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奢侈品范围愈加宽广,种类繁多,购买者大多数为高收入群体。为限制奢侈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缓解两极分化,消费税税目应根据奢侈品内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当的扩充。2006年我国将高档手表、高尔夫球及球具、游艇等奢侈品纳入征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消费税制,但现今奢侈品税目仍偏窄,有待改革和扩充。部分社会公认的奢侈品未纳入征税范围,主要有高档时尚用品、高档电子产品、高档服装、高档皮具、高档家具、高档住房、私人飞机等。尤其是高档住房问题,近年“炒房团”等投机者们变相牟利,房价高速上涨,为抑制投机消费,豪宅别墅、大户型、非自住高档住宅和多套住宅等也应纳入消费税税目。私人飞机“4S”店的应运而生,为抑制富人的炫富心理和调节收入分配,应考虑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此外,特定活动场所的部分消费行为除征收营业税之外,还应考虑征收消费税,以抑制高收入者的奢侈消费。

3.高能耗、高污染消费品

我国消费税征税理念来自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型税理念――“绿税”,即对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浪费资源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我国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现行消费税税目中绿色税目不过8种,包括烟、酒及酒精、鞭炮焰火、成品油、小汽车、摩托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充分发挥消费税环保和节能功能,应考虑将“白色泡沫”一次性餐饮用品、一次性包装物、塑料袋、含磷洗涤用品、以动物皮毛为原料的裘皮制品、以木材为原料的高档家具、高档纸、电池以及各种其他污染性电子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这些产品的过度生产和消费会对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构成威胁。

(二)税率设置

1.税负差异不合理

我国现行消费税税负差异不合理,基于产品价格考虑,化妆品税率为30%,高档手表税率为20%,税率偏高,导致“海外抢购”、“网络代购”热潮,然而,一些奢侈品如游艇的税率为10%,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也不过10%而已,这些消费品绝不是普通人所能享有的,税负之间的差异使消费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再比如我国汽车和摩托车则依排量“抑大扬小”差别设置税率档次,1.0L及以下排量汽车消费税税率为1%,而250毫升排量以下摩托车的消费税税率为3%,250毫升排量以上摩托车消费税税率为10%,从税率设置看,摩托车比汽车税率高,从消费群体看,汽车用户属于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而摩托车近年来已成为普通交通工具,农村消费者占据摩托车市场的2/3,城镇中摩托车消费者也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高额的消费税率不利于国家“三下乡”政策,加重了农民和中低层收入者负担。

2.部分税率偏低

我国现行消费税部分税率设置不合理,在设置税率时忽视了其调节产业结构、引导消费的功能。比如部分奢侈品,如游艇,税率偏低,偏低税率对消费成本影响不大,无法呈现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功能。再比如过度消费对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产品税率设置偏低,如卷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的税率最高为56%(甲类),平均下来不到零售价格的40%,远低于世界其他烟草大国60%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我国汽车保有量每年大幅增加,对汽、柴油需求攀升,环境污染也加剧,2008年根据气缸排量大小设置不同税率,这种依排量标准的税率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排量在3.0升以下乘用车各级次的税率差别偏小,排气量在3.0升~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上调至40%,相对于西方国家税率来说仍偏低。另外,成品油、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消费税税率也明显偏低,起不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3.部分税率缺乏弹性

我国消费税计税依据主要是从价和从量计税,从价计税依据消费品的销售额,而从量计税依据的是消费品的重量、容积或数量,如啤酒(甲类250元/吨,乙类220元/吨)、黄酒(240元/吨)、成品油中的汽油(含铅0.28元/升,无铅0.20元/升)、柴油(0.10元/升)等,虽然从量定额计税较易计算,但是这些消费品单位定额明显偏低且缺乏弹性,单位定额若不及时调整,一旦处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期,该类消费税税收不能及时同步上升,必将削弱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三)征收环节

我国消费税采用单一环节征收,在生产、进口或委托加工环节(金银首饰的纳税环节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及卷烟在批发环节加征一道5%的从价消费税)进行纳税,便于控制税源,降低征管成本,但是生产环节之后还存在批发、零售等若干流转环节,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为纳税人逃税、避税提供可乘之机。比如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以低价销售,流通环节中定高价进行避税,还有的生产企业组成联营企业或利用分设机构等,生产企业将消费品以正常价销售给关联企业,然后关联企业大幅加价对外出售取得利润,达到逃避消费税目的。这种逃避消费税行为的现象在化妆品、烟、酒、小汽车、摩托车行业中普遍存在,使得消费税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调节功能弱化。

(四)计税方式

消费税按计税方式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外税是消费负担公开、透明的民主课税方式,很多国家都采用此种形式。而我国消费税属于价内税,价内税是消费税金额包括在货物价格之内,形式隐蔽,便于征收,但消费负担不够透明,难以了解税负高低,消费者大多误以为税金由生产者承担,因而起不到抑制消费需求,调节消费结构和引导消费方向的作用,而且消费税的税费负担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对生产者无影响,使得消费税在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方面作用减弱。另外,采取价内税使会计核算体系指标含义不明晰,成本含量不能清晰的分离出各个影响因素,尤其是部分消费品既征增值税又征消费税,不便于分析、对比与核算。

二、现行消费税制改革的建议

2010年,我国GDp总量同比增长10.3%,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10,这一问题表明中国仍存在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国家应大力加强宏观调控。消费税作为税收手段之一,理应针对我国具体国情适时的进行调整,基于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改革。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调整税目

我国现行消费税税目包括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烟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14个税目,包括子税目共25个征税项目。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和居民消费实力等因素,应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税目进行更为细化的档次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纳入征收范围。笔者建议:一是将现行税目划分为高档消费品、高污染消费品、高能耗消费品、危害身体健康消费品、中档消费品、低档或普通消费品,然后将生活必需品、普通消费品剔除,如普通化妆品、酒精、汽车轮胎等不应纳入消费税范围,以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二是为更加突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可考虑扩大高档消费品(奢侈品)、高档消费行为、高污染、高耗能消费品税目。如奢侈品:豪宅别墅(大户型、非自住高档住宅和多套住宅)、私人飞机、高档时尚产品、高档服装、高档皮具、高档家具、高档电子产品等。对高档消费行为,应结合营业税,对特定活动场所的高档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发挥流转税组合效应,如高级娱乐、高级会所、高档俱乐部、高级餐饮、高级宠物饲养、高级体育和保健等。此外,按照构建“绿色税制”的要求,将污染环境的日常消费品(如含磷洗涤剂、废旧电池、废旧手机)、浪费资源的一次性产品(如一次性包装物、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签、塑料袋)等纳入消费税税目。最后,还应考虑机动车消费税和扩大污染性能源消费税的税目,如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税基的二氧化碳税、煤炭消费税、机动车消费税。

(二)调整税率

税率给纳税人最直接的感受,税率过高会产生“寓禁于征”的效应,抑制生产的发展;相反,税率过低又起不到调节消费和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消费税税率的设定应寻求税负高低的最佳点,以使其调节功能的发挥达到最佳。首先,根据消费税的征税原理,对现行消费税税率调整,对已成为生活必需品的中档、低档或普通档次消费品可以采用降低税率或直接剔除。其次,对高污染、高能耗、危害身体健康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比如适当调高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消费税税额,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继续完善成品油消费税,建立消费税税额与产品价格相关联的税率浮动机制。从鼓励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角度看,应适当调整小汽车的消费税率。根据排量不同,税率差距可适当拉开一些,对高档、高能耗轿车在现行税率的基础上再提高,而对那些环保型、能耗低的家庭用车税率可适当降低。酒类,可按照酒精含量大小设置不同的税率,酒精含量越高,税率应越高,以强化其消费抑制力度,同时适当调低或取消有益身体健康的黄酒税率,引导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最后,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趋于下降,还可以考虑借鉴其他税种模式,划分税基的级次和级距,实行累计差别税率。通过差别税率实施,影响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价格,实现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前提是确保管理上的可行性。

(三)完善征收环节

借鉴西方经验,将消费税的征收环节从生产等源头环节逐步移向最终的消费环节,不仅可以实现消费税的调节功能,而且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行消费税制除珠宝玉石在零售环节一次性征收,卷烟在生产环节征收及在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消费税之外,其他税目仍在生产、加工、进口等源头征税,虽然便于征管,但也为企业避税提供了便利。因此,在下一步改革中,应按照“鼓励购买,抑制使用”的原则,考虑将酒、小汽车、摩托车等消费品由生产环节改为购买环节征税,对成品油可考虑将征税环节改为批发环节,对高档娱乐、高档餐饮等消费行为可考虑在行为发生时征税。总之,笔者建议将消费税的征税环节从生产、加工、进口等源头环节逐步移向最终的消费环节,真正体现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增强反避税效果,同时考虑到最终消费环节数量之多,不便于征管,还可采用源泉扣缴的方法,由销售单位代扣代缴。

(四)规范计税方式

在计税方式上,借鉴国际经验,将价内税改为价外税,一方面可以通过税负差异更好地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消费结构和限制特定消费品消费,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在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税款和价款,可以让消费者知晓所承担的税款的具体数额,也清楚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的性质,从而提高消费税的透明度,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增强消费者的纳税意识,反过来促使消费者对生产商和经销商进行监督,有效消除购销双方关于消费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综上,消费税是目的性非常强的税种,能够综合体现其引导生产和消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多重目标,因而对我国的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及经济增长发挥其独特的调节功能。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应慎重地改革现行消费税税目、税率、征收环节和计税方式,同时消费税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还应置身于税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中。

【参考文献】

[1]吴艳芳,王亚萍.消费税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J].会计之友,2010(4):101.

[2]刘植才,黄凤羽,刘荣.我国消费税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J].税务研究,2008(5):51.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3

一、当前税收政策中不利于总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抑制投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非国家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从8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国家投资逐年减少,1981年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28.1%,到了1997年就只占2.8%;国内贷款多数年份在20%左右,最多的一年(1992年)也只占27.4%;引用的外资虽然不断增加,但少有超过10%的年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资金是靠自筹和其他途径。显然,刺激投资的着力点在于启动民间投资。但是,当前的税收政策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引导投资方向、增强投资动力、提高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

1.税和费的总体负担重,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一是政出多门的各种收费泛滥,大大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二是一些税种的负担比较重,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

(1)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实施新税制后的第一大税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几年来的运行已暴露出不少不利于投资的弊端:一是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允许抵扣,加重了企业(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负担。二是起征点太低,税率太高。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税法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这样,除非销售额很高,否则小规模纳税人是赚不到什么钱的。以销售货物为例,即使毛利率高达30%——40%,月销售额2000元,毛利也只有600——800元,再扣除店租、各种费用和税款,余下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另外,目前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4%和6%的征收率看来还是太高。

(2)消费税。开征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是限制高档奢侈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有害的特殊消费品及确实需要限制的其他消费品(如不可再生的石油类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不少“高档奢侈品”现在已成了日常的普通消费品,在当前消费需求不旺的情况下,若再继续对其征收消费税,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1994年后在实施中降低了部分消费品的法定税率,但税负仍然不轻。

(3)企业所得税。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力度不够,优惠办法比较单一。一是允许税前列支的范围窄。标准低。如对实际工资支出远远高于一般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艰苦行业,按一般的计税工资标准列支,明显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目前主要采用直接减免税的办法(如“两免三减半),缺少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间接减免税办法,如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加倍扣除、加速折就、再投资税收抵免等。

(4)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在投资需求过热的背景下于1991年开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但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已暴露出征收范围过宽(覆盖三大产业14大类行业)、税率过高(最高达30%)、源泉控管难到位。企业欠税、偷逃税严重等弊端,特别是在当前投资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下仍开征此税,严重阻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再从收入数额看,全国该税收入每年只有几十亿元,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l%,即使在地方税收入中的比重也仅约2%,财政意义并不大。

2.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引导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稳定资本来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民间投资热不起来,除了同上述直接的税费负担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

(1)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明显不足。目前以区域性优惠为主(即以对外资、沿海开放地区、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不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前国家急需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国民教育事业、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预期利润不确定等原因,在政策支持乏力的情况下,民间往往缺少投资意愿。

在对外资的优惠上,目前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是1991年制订颁布的,其中不少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优惠对象主要限定于设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资企业,一些给予优惠的生产行业(如轻工、纺织、包装工业)目前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再给予优惠势必加剧我国经济结构的供求矛盾。

(2)在建立稳定的投资基金上,缺乏税收鼓励政策。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民营经济中绝大多数是自有资本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上述这些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法定利息的贷款,更无法上市筹资,资金不足问题始终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为了给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不仅通过信贷担保、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甚至直接出资组建或参与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上述投资基金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发展。

(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从国际上看,在拉动GDp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占主导地位,一般在70%——80%之间。再从三大需求的相互关系看,由于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没有消费的持续增长,投资与进出口的增长也难以持久。因此,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和最大潜力是消费需求。而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又占主导地位。从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在1997年以前,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看,居民消费每年都占总消费的80%左右。但是,如前所述,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萎缩。从税收政策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小,农民的税费负担比较重。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城市企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税收政策在促进传统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现代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方面缺乏有力的激励措施。二是农民的税费负担仍然比较重。据统计,1994——1997年,农民向国家提供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提统费以及各项社会负担等已由1242.9亿元上升至2317.8亿元,人均税费由135.8元上升至253.3元,年均增长23%,大大高于年均6%的收入增长速度。从对农民征收的主要税种——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来看,农(牧)业税实行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农业特产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名义税率不高,但实际税负偏重。由于农业特产税的计税依据是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即实际产量×收购价格),不扣除生产成本费用,所以,即使按农特产品最低税率8%征收,其应纳税额占纯收益的比重也是很大的。二是相当部分农业特产品实行双重征税:既对生产者征税,又对收购者征税。

2.在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以及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再就业方面,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一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还没有像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采取税收形式征缴、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致使保障面仍然不广、筹集效果仍不理想,根本无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正常支出。二是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改进。199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了一项新政策(国税发[1999]43号),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和城建税。但对于下岗职工从事其他行业却没有这些优惠。

3.税收杠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还有待加强。从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288,1995年为0.388,不平等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80%存款掌握在20%高收入阶层的手里。收入分配不公也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饱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主要手段的税收杠杆还没有充分发挥公平收入分配、阻止贫富分化的职能,特别是对富裕阶层的过高个人所得和巨额财产的继承、赠与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

4.一些“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的税、费负担太高,使消费价格难以降下来。

(三)不利于出口

1.在外贸商品的出口方面,尽管1998年以来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但至今还有不少产品的退税率大大低于征收率,“免、抵、退”政策还有待完善,税务机关办理退税的时效性还有待加强。

2.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目前对外经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营业税方面,由于全国性的营业税政策对外经企业如何征收没有具体规定,地方制定的政策不尽相同。目前福建省对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征收营业税的政策规定为:对劳务公司从境外取得的各项收入允许其扣除实际代支付给劳工的工资及劳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保险费后,依“服务业”计征营业税,并巨将劳工在出境前向劳务公司交纳的履约保证金(在合同期满劳工回国后退还本人)也并入当期营业额中征税。企业反映营业税负担重。有些“精明”的外经企业通过设立多个个人账户,让外方将款分别汇到各个个人账户上,达到偷逃税的目的。

3.在对外投资上,目前还缺乏有力的鼓励政策。我国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实行的是限制资本外流的政策,随着结构性供求矛盾的突出和产品相对过剩的加剧,应当鼓励输出我国许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

二、促进总需求有效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鼓励社会投资需求

1.降低税收负担。

(1)增值税方面。一是在目前客观条件还不允许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先在高新技术产业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其他行业推开。二是在重新调查测算的基础上调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并将适当降低征收率。

(2)消费税方面。一是降低部分税目的税率,如将化妆品的税率由30%降到20%以下。二是取消部分税目,如护肤护发品类、废旧轮胎翻新等。

(3)企业所得税方面。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等基础产业的优惠力度,增加优惠办法。一是加大直接减免税的幅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借鉴新加坡、韩国等的做法,延长减免税期限,由“免二减三”至少延长为“免三减五”;或者,将从获利年度第3年至第5年适用15%的减半税率降为7.5%.二是提高必要费用的扣除标准,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包括:提高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艰苦行业的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决策者和科技人员的专项奖励基金可允许在一定比例(如按计税工资总额的5%——10%)内扣除;允许高新计术企业提取风险投资准备金;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标准等。三是允许加速折旧。对于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仪器、设备,经批准后予以加速折旧。四是实施再投资税收抵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用税后利润再投资于经认定的新的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和企业,其已缴的企业所得税允许冲抵当年企业应纳的所得税额,超过当年应纳所得税额的,可向后结转。

2.改革对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以区域性为主的税收优惠改为以产业为主兼顾落后地区的税收优惠。

(1)在投资导向上,应充分利用税收手段,引导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包括外资)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产品、技术以及落后地区,鼓励企业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投资,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的投资,对这些投资不分内外资、不分所有制性质,给予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如为了鼓励民间投资于高等教育,对于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应允许其在创建之初的5——10年内免缴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在国有投资方面,为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其在创建之初的2——3年内给予税收优惠。在外商投资方面,应逐步贯彻统一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对中外投资者一律实行国民待遇。并取消对外商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业和产品上的投资优惠,减缓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

(2)在资金来源上,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迅速发展,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些投资基金(公司)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3.必须清除各种不合理的收费、摊派、罚款、赞助等额外负担,建议制定《国家收费法》并加快清费立税步伐,杜绝一切“三乱”,从法制上斩断伸向企业的权力“黑手”。

(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通过税收杠杆的调节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增收减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1.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民增收减负。

(1)鼓励内、外资流向农村乡镇。对于投资于农业(特别是高科技农业)、农村基础识施的企业以及一半以上的产品出口的农村企业,3年内免除一切地方性税费,其他税种的优惠办法比照高新技术企业。

(2)降低农民的税费负担。一是取消农村名目繁多的收费,改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降低税负,根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制定地方分成比例。二是降低农业特产税负担。在税目、税率上,大幅降低获利不多的多数农特产品的税率,降到6%以下(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相同),维持甚至提高少数获利多、贵重或需要限制生产的农特产品的税率(如烟叶、贵重食品);在征税环节上,消除对生产和收购的双重征税,实行源泉扣缴。

2.加大对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和再就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建议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和城建税的优惠政策扩大到其他行业和税种,不仅包括社区民服务业,还应包括国家鼓励发展的其他行业、产业;不仅包括上述地方税种,还应包括增值税等中央税种。

3.开征社会保障税,加大扶贫攻坚、社会保障的力度。鉴于我国长期以来预算外收费管理混乱、低效的教训和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建议将目前征收的社会保障基金改为征收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这样将大大提高缴纳比率。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障。保障基金可以很快转化为即期消费。并且一旦居民没有了这些担心,即期消费的步子也加快了。

4.取消屠宰税、筵席税。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全国完全取消这两个税种,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消费。

5.完善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建议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最高边际税率,加强税源监控。若继续按800元起征(尽管不少经济较发达地区早已提高起征点),可能会使一般的工薪阶层尤其是单职工家庭难以维持生计。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为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增收,全国的最低起征点可定在1000元,并可将45%的边际税率进一步提高到50%以上,以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加强源泉控管,如加强对代扣代缴者的责任追究;要求支付报酬给个人的单位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支出表;规定国内公民在出境工作之前,先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预交纳税保证金,再由公安部门审发护照等等。

(2)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时机已成熟。可先按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阶层的财产的平均值为起征点。

6.降低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税费负担,减税与减费并举。

(1)在房地产方面,一是要在贯彻调整后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税负,如为了鼓励“居者有其屋”,对于个人贷款购房每月支付的本息允许其冲抵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可借鉴许多国家的经验将转让房产的所得按照房屋拥有年限(居住期)的长短,划分不同档的所得税(利得税)税率,拥有期越长税率越低,居住达10年左右的实行零税率,若将转让所得用于再购置类似性质的房产,还可延期纳税或免税。二是较大幅度地降低地价、建筑成本和市政设施费用负担,通过取消一部分收费(如资源建设费、供电增容费,城市增容费等),降低标准等方式降低房产成本中所含的各类费负,从而降低房产的过高价格。

(2)在汽车消费方面,应尽快开征燃油税,降低汽车消费的各类税费负担。

(三)支持对外经济合作

面对当前严峻的出口形势,除了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完善“免、抵、退”政策,及时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努力贯彻“征多少,退多少”的原则外,还应大力扶持对外经济合作,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闲置、过剩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对外劳务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投资。为此,应早日出台比较系统的税收优惠措施,包括:(1)完善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的营业税政策。(2)建议对新办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恢复80年代的优惠办法,即在初创的前5年内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3)对于在国外投资并带动我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的企业,给予尽可能多的税收政策扶持。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能否实现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是要靠深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根源是制度、体制的短缺和不足。因此,毫不迟疑、大刀阔斧地深化包括税收制度在内的体制改革,是促进总需求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任务。

主要参考资料:

(1)丁俊发《把握消费趋势拉动经济增长》(载《瞭望》周刊1999年第12期)。

(2)《瞭望》周刊评论员《增加农民收入扩张农村消费》(载《瞭望》周刊1999年第3期)。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4

一、当前税收政策中不利于总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抑制投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非国家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从8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国家投资逐年减少,1981年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28.1%,到了1997年就只占2.8%;国内贷款多数年份在20%左右,最多的一年(1992年)也只占27.4%;引用的外资虽然不断增加,但少有超过10%的年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资金是靠自筹和其他途径。显然,刺激投资的着力点在于启动民间投资。但是,当前的税收政策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引导投资方向、增强投资动力、提高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

1.税和费的总体负担重,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一是政出多门的各种收费泛滥,大大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二是一些税种的负担比较重,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

(1)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实施新税制后的第一大税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几年来的运行已暴露出不少不利于投资的弊端:一是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允许抵扣,加重了企业(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负担。二是起征点太低,税率太高。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税法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这样,除非销售额很高,否则小规模纳税人是赚不到什么钱的。以销售货物为例,即使毛利率高达30%--40%,月销售额2000元,毛利也只有600--800元,再扣除店租、各种费用和税款,余下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另外,目前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4%和6%的征收率看来还是太高。

(2)消费税。开征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是限制高档奢侈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有害的特殊消费品及确实需要限制的其他消费品(如不可再生的石油类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不少"高档奢侈品"现在已成了日常的普通消费品,在当前消费需求不旺的情况下,若再继续对其征收消费税,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1994年后在实施中降低了部分消费品的法定税率,但税负仍然不轻。

(3)企业所得税。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力度不够,优惠办法比较单一。一是允许税前列支的范围窄。标准低。如对实际工资支出远远高于一般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艰苦行业,按一般的计税工资标准列支,明显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目前主要采用直接减免税的办法(如"两免三减半),缺少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间接减免税办法,如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加倍扣除、加速折就、再投资税收抵免等。

(4)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在投资需求过热的背景下于1991年开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但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已暴露出征收范围过宽(覆盖三大产业14大类行业)、税率过高(最高达30%)、源泉控管难到位。企业欠税、偷逃税严重等弊端,特别是在当前投资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下仍开征此税,严重阻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再从收入数额看,全国该税收入每年只有几十亿元,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l%,即使在地方税收入中的比重也仅约2%,财政意义并不大。

2.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引导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稳定资本来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民间投资热不起来,除了同上述直接的税费负担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

(1)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明显不足。目前以区域性优惠为主(即以对外资、沿海开放地区、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不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前国家急需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国民教育事业、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预期利润不确定等原因,在政策支持乏力的情况下,民间往往缺少投资意愿。

在对外资的优惠上,目前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是1991年制订颁布的,其中不少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优惠对象主要限定于设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资企业,一些给予优惠的生产行业(如轻工、纺织、包装工业)目前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再给予优惠势必加剧我国经济结构的供求矛盾。

(2)在建立稳定的投资基金上,缺乏税收鼓励政策。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民营经济中绝大多数是自有资本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上述这些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法定利息的贷款,更无法上市筹资,资金不足问题始终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为了给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不仅通过信贷担保、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甚至直接出资组建或参与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上述投资基金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发展。

(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从国际上看,在拉动GDp增长?quot;三驾马车"中,消费占主导地位,一般在70%--80%之间。再从三大需求的相互关系看,由于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没有消费的持续增长,投资与进出口的增长也难以持久。因此,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和最大潜力是消费需求。而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又占主导地位。从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在1997年以前,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看,居民消费每年都占总消费的80%左右。但是,如前所述,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萎缩。从税收政策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小,农民的税费负担比较重。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城市企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税收政策在促进传统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现代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方面缺乏有力的激励措施。二是农民的税费负担仍然比较重。据统计,1994--1997年,农民向国家提供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提统费以及各项社会负担等已由1242.9亿元上升至2317.8亿元,人均税费由135.8元上升至253.3元,年均增长23%,大大高于年均6%的收入增长速度。从对农民征收的主要税种--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来看,农(牧)业税实行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农业特产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名义税率不高,但实际税负偏重。由于农业特产税的计税依据是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即实际产量×收购价格),不扣除生产成本费用,所以,即使按农特产品最低税率8%征收,其应纳税额占纯收益的比重也是很大的。二是相当部分农业特产品实行双重征税:既对生产者征税,又对收购者征税。

2.在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以及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再就业方面,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一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还没有像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采取税收形式征缴、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致使保障面仍然不广、筹集效果仍不理想,根本无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正常支出。二是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改进。199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了一项新政策(国税发[1999]43号),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和城建税。但对于下岗职工从事其他行业却没有这些优惠。

3.税收杠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还有待加强。从衡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288,1995年为0.388,不平等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80%存款掌握在20%高收入阶层的手里。收入分配不公也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越饱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作为调节收入再分配主要手段的税收杠杆还没有充分发挥公平收入分配、阻止贫富分化的职能,特别是对富裕阶层的过高个人所得和巨额财产的继承、赠与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

4.一些"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的税、费负担太高,使消费价格难以降下来。

(三)不利于出口

1.在外贸商品的出口方面,尽管1998年以来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但至今还有不少产品的退税率大大低于征收率,"免、抵、退"政策还有待完善,税务机关办理退税的时效性还有待加强。

2.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目前对外经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营业税方面,由于全国性的营业税政策对外经企业如何征收没有具体规定,地方制定的政策不尽相同。目前福建省对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征收营业税的政策规定为:对劳务公司从境外取得的各项收入允许其扣除实际代支付给劳工的工资及劳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保险费后,依"服务业"计征营业税,并巨将劳工在出境前向劳务公司交纳的履约保证金(在合同期满劳工回国后退还本人)也并入当期营业额中征税。企业反映营业税负担重。有些"精明"的外经企业通过设立多个个人账户,让外方将款分别汇到各个个人账户上,达到偷逃税的目的。

3.在对外投资上,目前还缺乏有力的鼓励政策。我国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实行的是限制资本外流的政策,随着结构性供求矛盾的突出和产品相对过剩的加剧,应当鼓励输出我国许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

二、促进总需求有效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鼓励社会投资需求

1.降低税收负担。

(1)增值税方面。一是在目前客观条件还不允许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先在高新技术产业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其他行业推开。二是在重新调查测算的基础上调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并将适当降低征收率。

(2)消费税方面。一是降低部分税目的税率,如将化妆品的税率由30%降到20%以下。二是取消部分税目,如护肤护发品类、废旧轮胎翻新等。

(3)企业所得税方面。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等基础产业的优惠力度,增加优惠办法。一是加大直接减免税的幅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借鉴新加坡、韩国等的做法,延长减免税期限,由"免二减三"至少延长为"免三减五";或者,将从获利年度第3年至第5年适用15%的减半税率降为7.5%。二是提高必要费用的扣除标准,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包括:提高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艰苦行业的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决策者和科技人员的专项奖励基金可允许在一定比例(如按计税工资总额的5%--10%)内扣除;允许高新计术企业提取风险投资准备金;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标准等。三是允许加速折旧。对于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仪器、设备,经批准后予以加速折旧。四是实施再投资税收抵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用税后利润再投资于经认定的新的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和企业,其已缴的企业所得税允许冲抵当年企业应纳的所得税额,超过当年应纳所得税额的,可向后结转。

2.改革对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以区域性为主的税收优惠改为以产业为主兼顾落后地区的税收优惠。

(1)在投资导向上,应充分利用税收手段,引导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包括外资)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产品、技术以及落后地区,鼓励企业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投资,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的投资,对这些投资不分内外资、不分所有制性质,给予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如为了鼓励民间投资于高等教育,对于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应允许其在创建之初的5--10年内免缴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在国有投资方面,为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其在创建之初的2--3年内给予税收优惠。在外商投资方面,应逐步贯彻统一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对中外投资者一律实行国民待遇。并取消对外商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业和产品上的投资优惠,减缓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

(2)在资金来源上,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迅速发展,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些投资基金(公司)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3.必须清除各种不合理的收费、摊派、罚款、赞助等额外负担,建议制定《国家收费法》并加快清费立税步伐,杜绝一切"三乱",从法制上斩断伸向企业的权力"黑手"。

(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通过税收杠杆的调节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增收减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1.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民增收减负。

(1)鼓励内、外资流向农村乡镇。对于投资于农业(特别是高科技农业)、农村基础识施的企业以及一半以上的产品出口的农村企业,3年内免除一切地方性税费,其他税种的优惠办法比照高新技术企业。

(2)降低农民的税费负担。一是取消农村名目繁多的收费,改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降低税负,根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制定地方分成比例。二是降低农业特产税负担。在税目、税率上,大幅降低获利不多的多数农特产品的税率,降到6%以下(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相同),维持甚至提高少数获利多、贵重或需要限制生产的农特产品的税率(如烟叶、贵重食品);在征税环节上,消除对生产和收购的双重征税,实行源泉扣缴。

2.加大对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和再就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建议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3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和城建税的优惠政策扩大到其他行业和税种,不仅包括社区民服务业,还应包括国家鼓励发展的其他行业、产业;不仅包括上述地方税种,还应包括增值税等中央税种。

3.开征社会保障税,加大扶贫攻坚、社会保障的力度。鉴于我国长期以来预算外收费管理混乱、低效的教训和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建议将目前征收的社会保障基金改为征收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这样将大大提高缴纳比率。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障。保障基金可以很快转化为即期消费。并且一旦居民没有了这些担心,即期消费的步子也加快了。

4.取消屠宰税、筵席税。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全国完全取消这两个税种,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消费。

5.完善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建议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最高边际税率,加强税源监控。若继续按800元起征(尽管不少经济较发达地区早已提高起征点),可能会使一般的工薪阶层尤其是单职工家庭难以维持生计。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为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增收,全国的最低起征点可定在1000元,并可将45%的边际税率进一步提高到50%以上,以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加强源泉控管,如加强对代扣代缴者的责任追究;要求支付报酬给个人的单位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支出表;规定国内公民在出境工作之前,先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预交纳税保证金,再由公安部门审发护照等等。

(2)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时机已成熟。可先按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阶层的财产的平均值为起征点。

6.降低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税费负担,减税与减费并举。

(1)在房地产方面,一是要在贯彻调整后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税负,如为了鼓励"居者有其屋",对于个人贷款购房每月支付的本息允许其冲抵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可借鉴许多国家的经验将转让房产的所得按照房屋拥有年限(居住期)的长短,划分不同档的所得税(利得税)税率,拥有期越长税率越低,居住达10年左右的实行零税率,若将转让所得用于再购置类似性质的房产,还可延期纳税或免税。二是较大幅度地降低地价、建筑成本和市政设施费用负担,通过取消一部分收费(如资源建设费、供电增容费,城市增容费等),降低标准等方式降低房产成本中所含的各类费负,从而降低房产的过高价格。

(2)在汽车消费方面,应尽快开征燃油税,降低汽车消费的各类税费负担。

(三)支持对外经济合作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可持续性税制;消费税;消费结构

一、对现行消费税制的评价与分析

我国现行消费税制是在对原产品税、增值税和特别消费税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1994年税改确立了消费税在我国流转税中的重要地位,从实施至今已有近10年的历史。消费税的实行,在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分配不公所引发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优化了资源配置。但同时也应看到,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部分奢侈品已变成了现在的普通消费品,原来供不应求的消费品有的也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相对于经济的巨大变化,我国消费税制则显得比较滞后,已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其运行的实际效应与当初的目标效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当扩大内需成为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时,现行的消费税制更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消费税的功能定位单一。1994年开征消费税时,对消费税基本功能定位总体方向为限制奢侈消费、调节居民收入,防止出现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在功能定位上没有把消费税放在整个税收功能体系中通盘考虑,导致消费税的经济导向功能单一。现行消费税经济导向功能,是通过税目和税率,增加特种消费品的价格或特种消费行为的支出成本来发挥其限制消费和调节收入的作用的。从理论上讲,消费税要限制消费的产品和行为不只是对奢侈消费品的消费,其他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消费,如对污染环境消费品一次性购物塑料袋、泡沫饭盒的消费等也应列入消费税的调节范围。另外,现行消费税没有结合我国税收功能体系通盘考虑。我国现行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增值税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缺乏消费导向功能;营业税以营业额为征税对象,有消费导向功能,但征收范围过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税作为特种产品税没有承担起产品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功能。

2.消费税征税范围越位与缺位并存。一方面,现行消费税把某些生活必需品和少数生产资料列入了征税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高档消费品的商品已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如摩托车、化妆品、护肤护发品等,对此征税,使消费受到限制,不符合我国消费税的指导原则。在几个消费税税目中,包括了黄酒、酒精、轮胎等项目,对这些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征收消费税,势必使人们对必需品的消费受到限制,部分行业生产发展受到影响,不符合我国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要求,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越位。另一方面,现行消费税未把一些高档娱乐消费纳入征税范围。我国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仅局限于传统货物品目,而未涉及对消费行为的调节。现在一些高档娱乐消费,如歌舞厅、高尔夫球、保龄球等活动价高利大,对其征收一道消费税,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又能起到限制高档娱乐业盲目发展的作用。此外,未将一些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如以木材为原料的贺卡及一次性筷子,含磷洗衣粉等,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缺位。

3.消费税税负不尽合理。我国现行消费税税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财政收入,主要选择在1994年税改中因征收增值税而税负下降幅度较大的产品,再征一道消费税,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原有需求结构的变化,其调节作用甚微。如摩托车、化妆品、护肤护发品等税目的税率偏高,企业难以承受,征收阻力大。而现行的烟酒税率,不论是与历史上的烟酒课税比较,还是与国外同类商品课税比较,都显得偏低。另外,汽油、柴油消费税额与大多数实行消费税的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税负的不尽合理削弱了消费税作为调节性税种应有的职能,也是我国消费税欠税严重的重要原因。

4.消费税征税环节过于单一。我国消费税实行单一环节课税制度,主要确定在生产环节或进口环节纳税。征税环节过于单一,在实践中带来不少问题:(1)征收中生产环节难以准确确定。如原材料生产、半成品制造与加工、在产品的分装与配送,甚至涉及批发与零售的生产环节,要加以准确划分是相当困难的。(2)给偷逃税者以可乘之机。一旦生产者或进口者逃避了税收,就很难将所偷逃的税从下一环节补征回来。(3)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因为消费者是消费税的最终承担者,商品经过的流通环节越多,价税转嫁次数也越多,商品涨价也就越多,而消费税的隐蔽性特点又使消费者无从区别价税,在层层累进的基础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4)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应税消费品只要越过工业环节就不属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流失的税款就无法补回来,给税收征管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有些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改变原有经营方式,设立独立核算的经销部,以低价格把产品销售给经销部,由经销部按正常价格对外销售,通过利润转移的方式逃避消费税,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1].

5.消费税计税方式价内税透明度不够。消费税属于间接税,有价外税和价内税两种计税方式。西方国家多采用价外税形式,我国采用价内税形式。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带来诸多问题:(1)认识上产生误解。消费税与增值税同属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税款由消费者负担,而消费税却是价内税,使人认为由企业负担,事实上实际的负担者仍是消费者。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国家调控消费和分配的政策,不利于引导需求。正是由于价内税的这种隐蔽性,掩盖了消费税的间接税性质,影响了消费税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效果。(2)价税不分,影响价格透明度和税收透明度,消费者购买物品所付的款项无法区分价款与税款。(3)作为价内税,消费税依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4)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给会计核算和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消费税制的设想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我国也将积极构建一个可持续性税制。所谓可持续性税制,是指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并在较长时期内得以持续的税制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税制富于弹性、对经济波动有强大的调控作用;第二,税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预见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作适当调整;第三,税制具有持续性和内在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给经济带来的扭曲;第四,税制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具有促进性。鉴于此,我国亟需完善现行消费税制,以可持续性税制为目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消费税制度。

1.科学界定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改变其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状[2].从理论上讲,消费税作为特殊调节的税,其税目应当是有限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限制奢侈消费等目的。我国现行消费税对11类消费品课征,是有限型消费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世界各国在消费税征税范围上呈现了适度扩大的趋势,考虑到我国消费税征税范围的缺位与越位现状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我国消费税征税范围可扩大到20~30个,实行中间型消费税,收入比重增加到占流转税收入的20%左右。具体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整:(1)应选择一些税基宽广、消费普遍,且课税后不会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消费品进行课税。如其他矿物油类、高档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如组合音响、激光视盘机、游戏机、摄像机等)、裘皮制品、装饰材料、美术工艺品、移动电话、保健饮料等。(2)对娱乐业项目如歌舞厅、卡拉ok、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等,以及特殊服务行业如桑拿、按摩等征收消费税。虽然已对其征收营业税,但实行的是浮动税率5%~20%,再加上主观因素掺杂的成分太多,因而税率最终确定的选择度较大,无形中给税款流失开了口子。应将其从营业税范围划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相对加重征税程度,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又可限制奢侈消费行为。(3)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次性消费品的征税。所谓一次性商品,是指仅作一次性使用且难作回收再用利用以至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各种消费品,主要包括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塑料袋、包装袋、购物袋、垃圾袋)、饮料容器(各种易拉灌、矿泉水等软饮料容器)、一次性餐具(各种聚苯乙烯泡沫餐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贺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商品使用量大幅度的增加。假日经济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节俭性”向“消费性”转变,使各种一次性塑料包装物使用大量增加。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塑料制品生产第二大国,各种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年产近120万吨,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了快餐产业的发展,从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快餐餐具业。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相当于125万亩树木木材产量。由于人们对一次性商品带来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各种一次性消费品用后被随意、随地抛弃,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人们形象称之为“白色污染”。因此,应本着“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对一次性商品征收消费税。一方面能筹集到一定资金用来支持环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约束消费者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行为,通过调节其经济利益来矫正其消费行为[3].(4)对一些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如摩托车、黄酒、啤酒、化妆品、护肤护发品可少征或不征消费税。值得一提的是,适度扩大征税范围应以当前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为导向,针对变化了的消费结构对课税对象进行调整,不仅要注重消费税的聚财功能,更应发挥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调整消费税税率,以差别税率强化消费税的调节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税各税率之间的差异,是消费税的灵魂之所在,是消费税特殊调节功能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消费税的特殊支撑点。因此,应对不同的应税消费品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具体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整:(1)当前为了刺激消费,拉动需求,应取消对汽车轮胎、酒精等生产资料性的消费品征收的消费税,适当降低小汽车、摩托车的税率,以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2)逐步提高国家垄断性行业的消费税税率。首先,与大多数国家比较,我国卷烟税负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部分卷烟生产企业采取降低出厂价格,向商业环节转移利润方式逃避在工业环节征收的消费税,使税负进一步降低。这种状况对于像我国实行烟草专卖的国家来说是很不恰当的,因此应适当提高卷烟的消费税税率。其次,目前我国的汽油、柴油的消费税税额分别为20元/百升和10元/百升,与大多数实行消费税的国家比较是偏低的。如德国每百升汽油消费税额为108马克,折合人民币约600元,是我国税负的30倍[4].石油产品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况且汽油、柴油的消费对环境污染相当大。公路建设是属于国家投资的公共项目,耗资巨大,故世界各国都采用高税限制汽油、柴油消费。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石油资源不足,开采过量,已由石油输出国沦为进口消费国。目前我国柴油市场价位较低,适当调高汽油、柴油的消费税税额是可行的。三是对于烟、烈性酒、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适当提高税率,才能真正做到“寓禁于征”,同时,也有必要采取国际通行的办法,对含铅和无铅汽油实施税收差异,鼓励无铅汽油的消费,保护环境。

3.改价内税为价外税,实现消费税的价税分离。将消费税由价内税转变为价外税,可以增加税收透明度,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价外税的表现形式是价税分离,消费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负担了税收,负担了多少,不存在任何隐蔽性,既突出了间接税的性质,又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方向。(2)明确体现了国家抑制某些产品消费需求的政策。如香烟,国家限制生产,又不提倡消费,对其课征高税,价税一分离,消费者一比较,价格与税款高低清晰明了,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倾向。

4.调整纳税环节,防止偷逃税发生。将现行消费税在生产销售环节征收改在消费环节征收。由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的企业作为纳税人改为由消费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这里所指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也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不存在有优惠对象。考虑到消费税征收环节改变之后,纳税人的数量多而散,不便于消费税的征收与管理,可实行源泉扣缴的办法,消费者应纳的消费税由销售单位代扣代缴。消费税征收环节改变为消费环节后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不会产生税负转嫁,税收调节作用点明确、实在,企业也不会挖空心思去偷逃税,有利于消费税的足额人库;二是绝大部分消费税款由消费者个人负担,税收固有的抑制性不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有利于促进部分消费资金向生产资金的转化;三是在计税方法上消除了外购已税消费品、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税款抵扣等问题,大大简化了征管手续,降低征收成本。

完善消费税还必须同流转税的改革协调起来,在消费税的税率结构调整、征收范围的选择和征税方式确定方面,紧密地与增值税、营业税、财产税等税制调整改革相互配套。在消费商品征税方面,要与增值税的完善相结合;在消费行为征税方面,要与营业税的完善相结合。只有充分考虑了入世的现状、扩大内需的要求以及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才能构建好我国的消费税制度。换而言之,构建现代消费税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王君。完善消费税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2-24.

[2]赵迎春,李金峰。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消费税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35-37.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有效税率;经济增长;结构性减税

本文得到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号:2009a228)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有效税率分为边际有效税率和平均有效税率,前者是指边际税基所承担的有效税率,后者等于税收收入与相应税基的比值。相对于法定税率和宏观税负,有效税率更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结构要素所承担的税负水平。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本文将税收收入分为资本收入税收、劳动收入税收和消费支出税收。将分别计算资本、劳动和消费的有效税率,并用三种有效税率进行实证分析。

一、税收的归类

(一)资本税收。对资本征收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在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中都有所体现。对资本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烧油特别税、牲畜交易税、契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以及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应计入对资本征收的部分。

(二)劳动收入税收。劳动收入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对劳动收入征收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牧业税、社会保险基金和来自于劳动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虽然没有采用税收的形式,但是国际上一般将其作为税负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本文将其纳入劳动收入的有效税率的计算。

(三)消费支出税收。本文的消费支出税收是指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为征收依据的税收的总称,包括特别消费税、农业特产税、集市交易税、筵席税、盐税、屠宰税、关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对消费征收的部分和消费税。

二、对部分税种的处理

(一)流转税的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的,它同1994年前的产品税、营业税都属于部分对资本收入征收(如对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增值税),部分对消费支出征收(如对最终消费品征收的增值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改为流通领域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应视为完全对资本征收。因此,对于流转税的整理方法,本文参照刘溶沧、马拴友(2002)的方法,按照最终消费率即支出法GDp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例核算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消费支出征收的部分,并与消费税合并计入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计算公式为:1994年前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最终消费率;1994年后对消费征收的流转税=增值税×最终消费率+消费税。同理,1994年前对资本征收的流转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本形成率;1994年后对资本征收的流转税=增值税×资本形成率+营业税。

(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由于个人所得税一部分针对劳动收入征收,如工资、薪金所得,一部分针对资本收入征收,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因此需要将个人所得税在劳动和资本收入间进行分配。本文按照城市家庭收入中工薪收入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将个人所得税分为劳动收入的税收和资本收入的税收两部分。

(三)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的处理。《中国统计年鉴》将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统计为农业各税。而在中国现行税制中,农业税、牧业税属于农业税类,由于农牧业从业者主要是通过投入劳动获得产出,因此作为对劳动收入征税;农业特产税也属于农业税类,但主要对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征税,因此作为对消费支出征税;契税属于财产税类,耕地占用税属于资源税类,将耕地视为资产的一种,因此将契税和耕地占用税计入对资本收入征收的税收。

(四)关税的处理。mendoza(1994)就曾指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由于许多产品依赖于进口,应将关税纳入有效税率的核算体系。关税属于流转税类,是海关机构对进出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收。关税的征收涉及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和消费结构,在本文的核算中,将关税计入对消费支出征收的税收。

三、资本、劳动总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的核算方法

(一)资本总收入。由于缺少直接的统计项目,对资本收入的核算较为复杂,本文采用以下核算方法:资本总收入=营业盈余-企业亏损补贴+资本税收。1994~2006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计算而得;1985~1993年(营业盈余-企业亏损补贴)数据根据刘溶沧、马拴友(2002)论文中的数据(资本收入-资本征税)计算。

(二)劳动总收入。劳动总收入等于劳动税收与税后劳动报酬之和。由于税后劳动报酬在1990年前缺乏年鉴数据,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劳动收入:1985~1998年劳动收入根据刘溶沧、马拴友(2002)所提供的劳动报酬加上劳动税收计算;1999~2003年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劳动报酬合计而得。

(三)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用最终消费表示。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从国内和国外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前面的核算方法,计算出资本总收入、劳动总收入和总的消费支出。然后,按照上述各种税收的归类,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资本、劳动和消费有效税率:

图1给出了三种有效税率变化趋势图。(图1)从中可以看出,在三种有效税率中,资本有效税率最高,而且与另外两种有效税率相差比较悬殊。资本有效税率在1986年达到最大值为35.6%,在其他年份有较大的波动,但总体水平一直在20%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资本有效税率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oeCD国家资本有效税率平均只有22%,G7国家平均为24.4%,欧盟成员国平均为21.2%。图1表明,我国劳动有效税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85~2003年一直低于消费有效税率,在三种有效税率中处于最低水平,而从2004年开始高于消费有效税率,说明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税收在总税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5~2005年消费有效税率在平稳中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下降的比较明显,说明目前我国消费有效税率的水平比较低,消费税收还有一定的增税空间。同时,通过三种有效税率比较分析也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应注重结构性减税,降低资本的有效税率,适度提高劳动和消费的有效税率。

四、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

我们在milesi-Ferretti,GianmariaandnourielRoubini(1995)给出的框架下研究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一个两部门的经济,第一个部门生产物质资本,第二个部门生产人力资本。设K表示物资资本,L表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v和u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用于生产产品的投入比例。设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为?啄。人力资本是一个非市场性的活动,也采用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且设人力资本的折旧与物质资本的折旧相同,也为?啄,则有:

其中:xt和zt分别是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

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为:

其中:Ct和Gt分别是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

假定家庭同质,并且永远存续,其终生效用以下列效用函数表示:

其中:p是时间偏好率,l是闲暇时间。假定即时效用函数采用固定跨期替代弹性形式:

当消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以相同的增长率?酌增长,要素配置u,v,z保持不变时,经济达到均衡增长路径。

milesi-Ferretti,GianmariaandnourielRoubini(1995)在一些假设条件下(此处从略)得出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为:

以上分析表明三种税率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资本收益率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五、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Bleaney等的研究表明消费税是非扭曲性税收,利用非扭曲性税收来为生产性消费融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扭曲性税收则降低了经济增长率。Daveri和abellini的研究则表明劳动税的扭曲效应要大于资本税和消费税。刘溶沧、马拴友(2002)发现我国对资本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影响劳动供给,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对劳动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刺激了劳动供给,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总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支出征税,提高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影响劳动供给,最终效应是不妨碍或弱促进经济增长。

人均产出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或投资大小。另外,经济增长研究表明,经济的开放程度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样本期间:1985~2006年):

其中,gpgdp表示实际人均GDp增长率,ktax、ctaxr、ltaxr分别表示由(1)、(2)、(3)式计算的资本有效税率、消费有效税率、劳动有效税率,ifr为投资率,open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用来衡量开放程度。回归结果表明,资本有效税率和劳动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并且劳动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大于资本有效税率的影响。而消费有效税率倾向于对经济增长率有正的影响,但不显著。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芝倩.资本、劳动收入、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测算.税务研究,2006.4.

[2]刘溶沧,马拴友.论税收与经济增长对中国劳动、资本和消费征税的效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财经论丛,2004.4.

[4]Bleaneymichael.GemmellnormanandKnellerRichard.testingtheendogenousGrowthmodel:publicexpenditure,taxation,andGrowthovertheLongRun,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001.Vol.34.

[5]DaveriFrancescoandtabelliniGuido(1997).Unemployment,GrowthandtaxationinindustrialCountries,iGieR(innocenzoGasparininstituteforeconomicResearch),BocconiUniversity.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消费税;征税范围

1.我国消费税的作用与定位

消费税作为流转税中具有特殊政策性调节作用的税种,在调节社会消费结构、增进社会公平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消费税属于选择性消费税,在确定征税范围方面较为有倾向性,并通过设定不同的税率,来传达明确的政策导向及调控意图。国内的消费税在设立伊始,其功能就定位于引导社会消费,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并没有把消费税在整体的税收制度框架下进行全面规划和考虑,这也使得消费税的实际调节功能一直难以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消费税理应在整个税种体系下发挥更全面的政策性调控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消费税的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社会经济的管控调节,消费税也应充分发挥其以下调控功能:第一,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体现流转税的累进性;第二,配合国家宏观政策,发挥对产业的引导功能;第三,消除商品成本的外部性,发挥环境保护功能。

国内自起征消费税以来,曾先后几次对消费税的税基等要素实施了范围的调整;纵览这几次调整,对于消费税的功能定位是其调整改革的主要原因与动力。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消费税征税范围及各要素的缺陷开始变得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消费税原本功能的发挥。

2.现行消费税征税范围的突出问题

2.1许多新兴起的消费行为不在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内

国内的消费税对诸如贵重饰品及宝石、高尔夫球和球具等奢侈消费行为开征了消费税;然而,依然有许多的奢侈商品及消费行为,其实际售价已经远远超出商品本身的价值,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绝对程度上的奢侈消费,譬如珍稀实木家具、高档包包及时装等。征税范围设置的长期停滞不前,妨害了消费税调节抑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对居民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作用。

不仅是对这些新兴的消费行为缺乏调控,对于一些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及消费行为,消费税也尚未将其纳入监管之内。现行的消费税税目中虽然包含小汽车及汽油等环境污染性消费的税目,但是诸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这些再生周期很长的自然资源,对于许多的掠夺性开发行为都还没有纳入调控的范围;此外,对于一些高污染的日常消费品,如含磷日化品、塑料包装材料等,也没有纳入监管。

另外,目前国内的消费税税目还仅限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内;对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服务业,消费税在此领域尚无涉及。随着增值税改革及征税范围的延伸,服务性行业的缺失渐渐成为了我国消费税征收的一个短板。近十年来,国内服务业增速迅猛,并在近年来逐步超过了工业;随之而来的是服务业消费的迅速升级,其中部分消费已经有了奢侈化及高档化的趋势,例如私人安保、私人理财服务、高档家政等。因此,为体现消费税的消费行为调控作用,探索在服务业领域开征消费税有很大的必要性。

2.2一些普通生活消费品仍在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内

居民消费本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也应当及时进行调整。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因而可以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已经从满足生活生存目的转向追求更高生活层次的需要上去;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还发现城乡家庭在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增长已经远远超过基本的生活开支方面,这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向一致。因此,部分从前被视为奢侈消费的商品已经逐步成为了居民生活中的必备,但消费税的税目并没有随着消费行为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增减。在现存的消费税税目中,像黄酒、普通化妆品、酒精等已经不适宜再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这些商品,有些已经成为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品,有些则是正常的社会生产资料。对这类税目继续征税,不仅无法起到消费税的消费行为导向作用,也不利于收入的再调节,同时对社会生产也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2.3对环境、能源问题的考虑

面对目前国内GDp增速放缓,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情况,在消费税改革转型中加入治理污染、节能环保的目标,既符合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走向,还能增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目前国内的税收征收体系中,涉及环保治理方面的税种还比较少;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开立环境税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诉求,但设立新的税种显然困难重重;因此,不妨在消费税税目下加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目,不失为一种可行性较高的途径。从实际方面出发,增加消费税中关于“节能环保”的税基也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许多正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对高污染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开征消费税,能够引导消费者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转向更为“绿色”的消费结构;二是通过对高污染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通过调整税率、征税范围等方法来差别化污染企业与环保企业之间的税负,运用经济的手段推动广大企业发展使用环保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各种要求。

3.改革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设想

从功能及定位方面来说,我国目前开征的消费税税目及税率与理想的征税目的还存在着不小的偏差;在实际的征收环节,体现在过于依赖烟酒等税目的征收,对于体现收入差距的奢侈品消费的征收力度却远远不够。若要实现理想的消费税征税目的,调整其征税的税目无疑是根本性的。依照消费税的课税目的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下一阶段我国消费税调整的主要方向应当是:把更多的高档类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逐步取消对普通消费品类的课税,切实发挥消费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重点发展对高污染类消费品及消费行为的征税,鼓励各产业向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征税税目不局限于有形的消费品,还可以把征税范围延伸至一些服务业领域,扩充消费税的税基。

具体来讲,消费税征税范围应实现以下方面的调整:

3.1把更多的奢侈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

因为难以明确地对奢侈品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了奢侈品类的消费税很容易被不恰当地应用,这引致了在奢侈品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格外慎重,也导致了现行的奢侈品课税范围十分的狭窄。然而,随着近年来高端消费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呈现高速的增长态势,所以适时地扩大对奢侈品的征税范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国内扩大奢侈品的征税范围,在实施层面上笔者认为也是具有可行性的:第一,据国内的统计数据显示,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主要为富豪阶层及富裕的中产阶层,他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具有较强的刚性,对价格和税收的敏感程度较低;第二,有相关的国外经验可借鉴,在美国、日本、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奢侈品的征税范围已经广泛化,不仅对诸如名贵首饰、豪车等征收消费税,也对相当多的奢侈行为开征消费税。目前,国内可以扩大课征范围的奢侈品有很多,比如高档家具、高档时装、高档住宅、别墅等,这些奢侈品消费规模较大,课征的可执行性也较强。

3.2取消对普通消费品的课税

现行的消费税征税税目中,普通的化妆品、汽车轮胎、工业及医用类酒精,对其课税实际上难以体现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应当予以取消。比如普通化妆品这一税目,现在国内对于普通化妆品的消费已经高度普及化,甚至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再对普通化妆品征收消费税,就难以实现消费税调节收入,引导消费结构的初衷。对于汽车轮胎的征税与普通化妆品类似,在开征消费税之初,对汽车轮胎等课税确实可以起到调控收入差距,扩大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然而,在汽车消费已经普及的今天,对汽车轮胎进行课税已经失去了收入调节的作用。

3.3考虑对高污染消费品课征消费税

在消费税税目中加入对环境有较大危害,且与消费者需求紧密关联的产品,提高这类产品的价格,从而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行为,是具有可行性的。在实际确定有关实际的课税项目时,应当考虑到该类产品是否是具有较大替代弹性的商品或消费行为;对于替代弹性较大的产品,通过征收消费税提升其实际售价,能够使消费者转向消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目前,国际范围内消费税也有着明显的“绿化”态势,并且环境型消费税的课税范围也确定的比较广;基本上都把能够直接产生环境污染的行为和产品列入到了征纳的范围。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目前的环境类消费税税目应当考虑下述几个类别:电力产品、一次性塑料袋及包装物、水污染、二氧化碳;这些是造成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并且其实际开征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8

在本文,我主要针对这些产生明显收入分配效应的税目进行介绍,来探讨消费税在税目设计方面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及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消费税税;税率;收入分配;公平

由于中国的税制结构是以商品税为主体,2016年5月,在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之后,消费税成为我国仅次于增值税的商品税种,其地位不容小觑。另外,由于消费税税源容易控制,逃税难度较大,这样中国的消费税收入水平明显高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因此,消费税对我国收入分配的调节也是可以产生明显影响的,消费税扩围问题也日益成为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热点。首先,我们从我国消费税的运行实践来分析一下其收入分配调节水平的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理论分析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着重探讨了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而消费税作为一种间接税,其在财政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费税对奢侈品征税,奢侈品的消费者以高收入者为主,这就起到了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中低收入者少征税甚至不征税的效果,具有类似于在个人所得税当中的累进性特征。另外,消费税比个人所得税税源容易控制,逃税难度大,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阶层的灰色收入、收入转移等调控失灵的缺陷。

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在不影响正常消费,不损害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对收入弹性大于1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征税。一方面,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根据税目的特点采取从价定率、从量定额、复合计征等方式。消费税是一种间接税,具有税负转嫁特点,税收负担根据消费品的价格弹性,部分由消费者负担。与此同时,消费税是中央税,国家用这笔收入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补贴或者转移支付等方式,对低收入者或者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补助,实现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另一方面,对生活必需品或者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奢侈品的消费品进行减免税。比如说,对粮食,不仅不征收消费税,在增值税方面也实行13%的低税率;对汽车轮胎,已经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已在2015年停止对其征收消费税。另外,对高弹性的奢侈品征消费税,提高了奢侈品的价格会降低其需求量,减少对奢侈品的消费。但商家为了保持销量进而维持或者提高利润水平,会进行降价(薄利多销,见图1),这样会使更多人能够负担奢侈品的价格,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无论从哪种角度,从理论上讲对奢侈品征消费税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二、消费税对我国收入分配的调节现状

1.消费税的规模变化

首先,我们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我国近5年来(2011―2015)的消费税收入总额以及其在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GDp中的比重变化。

通过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统计年鉴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我们看出下列问题:

(1)五年来我国消费税收入总额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变动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物价;另一方面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导致消费税的税基扩大。此外,2015年,我国消费税税收收入的提高幅度比较明显,这与新增加了两个税目:电池和涂料有关。

(2)就其在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而言,2011-2014年变化并不明显甚至略有下降趋势,而2015年该比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近一个百分点)。就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我国消费税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只是2015年略有上升。如果不考虑在电池和涂料带来的消费税收入,我认为该比重不会有明显变化。但电池和涂料征收消费税更多是为了环境保护的因素,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不大。

(3)所以,从消费税规模来看,上述各个比重变化不明显。我们初步得出结论:消费税作为我国重要税种之一,对整个财政税收结构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可以起到一定的的调控作用,但对收入分配而言,其作用却相对较小。

2.消费税的结构状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消费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我们需要了解消费税结构状况。通过各个税目的税率进行比较来分析我国消费税征收对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导向性。

通过消费税税目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

(1)从我国消费税对各税目的税率制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税在限制(“寓禁于征”)作用上比较明显。譬如说卷烟和白酒,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采取从价定率与从量定额复合计征之方式,税率也相对其他税目更高,对卷烟在批发环节增加了一道5%的消费税;对一些不利于节能环保的消费品,譬如说小汽车、摩托车依据排量征税,成品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也都列入其中,2015年又增加了电池和涂料,提高了成品油税率。可见我国在征收消费税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率上考虑还是比较充分的。

(2)但是,仅仅从收入分配公平的角度考虑,我国消费税结构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税目不完整和税率普遍不够高,达不到控制奢侈品消费的目的。此外,近年来我国对消费税税目进行了调整改革,但对奢侈品的调整几乎是空白,调节收入分配的导向不明显。

3.消费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那么,消费税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通过衡量结果公平的重要工具和指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进行分析。

测算消费税的收入分配效应,需确定消费税税前与税后的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反映的是人口累计比率与收入累计比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文通过构建消费税税前与税后洛伦兹曲线,利用求面积法(摩根公式)确定基尼系数。

从上面计算得出的数据可知,消费税税后的基尼系数与税前相比,不降反升,这意味着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具有负效应,即不仅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相反还使差距拉大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中国的消费税税制,从税目税率设置入手,来探究其中的缺陷,找到调节失败的原因。

1.税目设置本身存在缺陷

(1)我国目前消费税的税目有15个,而能够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奢侈品只有不到一半,且征税范围过窄,对调节收入分配的针对性较差。从上面对现状的分析我们也知道,近年来关于消费税的改革主要是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在对奢侈品方面几乎没有建树。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国际各大奢侈品品牌纷纷涌入中国,攫取着巨额利润,暴露着贫富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征税范围过窄,许多奢侈品得不到适当的调节,市场经济自发性的缺点尽显无疑。

(2)征税范围仅限于实物商品,对服务业并没有涉及,这是消费税法律制度的一大漏洞。比如说在营改增之前征收营业税的“娱乐业”:如歌舞厅、游艺厅、网吧、夜总会、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KtV、桑拿浴等,这些行业的消费者通常也是叫高收入者,但对他们都没有征收消费税。

2.税率设置不合理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消费品税率设置存在漏洞。比如说,高收入者的象征性奢侈品――金银首饰,零售环节税率只有5%,高尔夫球及球具、游艇税率也仅为10%,高档手表较高,不过才20%,消费者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税收负担,很难起到调节消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要知道,卷烟的税率最高达到了56%且从价从量复合计征,即使这样依然有大量烟民,而5%、10%、20%这样的税率在高收入者看来显然微不足道。

另外,表面上看,消费税对奢侈品征税,而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高收入者,税收具有累进性。但我们不能排除中低收入者偶尔也会出于一些特殊需要而消费奢侈品,他们显然也要缴纳同样的消费税。同时,中低收入者的奢侈品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通常会高于高收入者,他们的实际税负会更加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消费税具有累退性,自然会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起到负作用。由此看来,消费税对不同收入群体“一刀切”也会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存在较大弊端。

我们以化妆品为例,该项消费品税率统一为30%,还是比较高的,但缺陷很明显。首先,化妆品的功能、品牌很多,来源很广,它们的价格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相差很大,那么,我们用统一税率进行征税就不合理。其次,化妆品是否是非必需品也值得商榷,尤其是对女性来讲,一些常见护肤护发的化妆品应当算作必需品,不管收入水平高低都要进行一定的消费,那么对化妆品统一税率,那么在低收入群体当中缴纳的消费税税额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大,消费税的累退性就会显现,对收入分配公平而言必然适得其反。

3.价内税的缺陷

对一些奢侈品的税目税率设置过低已经漏洞很大,那么价内税的缺陷会使该漏洞愈加明显。消费税作为一种价内税,在消费时开发票没有区别价款和税金,而多数消费者并非不懂税法,他们不会知道自己缴纳了多少消费税,如果商家进行了促销手段,消费者更不会在意消费税了。那么,消费税的约束形同虚设,收入分配的作用也难以体现。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关于消费税现状的介绍以及相应的分析评价,我们结合国际上的经验,对当下进行的消费税税目扩围等一系列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1.合理扩大征税范围

(1)进一步对必需品和奢侈品进行区分,将更多的奢侈品纳入征税范围。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一些消费品的价格、消费状况以及对应消费者的收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测算出收入弹性,进而确定出更多的奢侈品来征收消费税。比如说鱼翅、鲍鱼、鱼唇等高档食品,名牌包、高档家具、豪华别墅等其他奢侈品。在美国,动物皮毛也被作为一种奢侈品征收消费税,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类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一举两得。

(2)将部分高档服务型消费纳入征税范围。高档服务型消费通常也是高收入阶层的专利,因此,很多国家对服务性消费征收消费税。比如说韩国,不仅直接对高尔夫球场等娱乐场所征税,还对娱乐性酒吧、客栈进行征税。在葡萄牙,对酒吧、夜总会、迪斯科舞厅征收消费税等等。从世界上开征消费税的整体情况来看,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主要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和延伸性三种类型,而我国目前则是有限型消费税。通过消费税扩围改革和“营改增”的全面推行,我们可以将原先征收营业税的“娱乐业”在改征增值税后加征消费税,使得征税范围更加广泛,实行中间型甚至延伸型消费税,这样从广度上讲更有利于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作用。

2.进一步划分税目,合理制定税率

(1)对同一税目进一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前面提到的化妆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应当对其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功能进行具体划分。比如说对香水而言,如果仅仅用来驱赶蚊虫,对于化妆品而言,仅仅用来防晒护肤,这些都应该降低税率或者不再征收消费税,毕竟这样的化妆品已经不再是奢侈品,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再比如说汽车,我们是依据排气量进行划分来确定不同税率,但这仅仅考虑到了环保,考虑到了经济效率,实际忽视了公平。我们知道,通常排放量低的节能环保汽车本身研发成本设计费用较高,价格贵,更适合高收入者消费,而低收入者更多地消费成本较低的高排量汽车,他们承担了更多的消费税负担,这显然不利于公平。所以,在考虑汽车的税率设计时,应当同时考虑对环境影响因素和汽车本身的档次,如果能够在这两种因素间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这样的汽车应该使用低税率甚至免税。再如,高档手表、贵重首饰、高尔夫球及未来新增加的奢侈消费品、服务,应当适当提高税率,使高收入者能够感受到切实的税收负担,低收入者感受到税收给自己带来的福利,进而达到征税目的。总的来讲,消费税税目大都不适合一概而论来制定税率,应当具体考虑某一类消费品或者服务在具体的项目下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尽量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

(2)考虑到奢侈品的消费者并不绝对都是高收入者,那么就要防止低收入者消费奢侈品造成的累退性,进而带来相反的作用,所以,对消费税可以进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就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角度,可以根据个人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用途制定特殊标准。如果个人可支配收入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且消费奢侈品或者服务确实出于一些有益或者必需的目的,可以进行减半征收、免税等优惠。也可以制定一个起征点或者免征额,消费达到一定数额再征税。

3.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前面说到,目前消费税是一种价内税,不在发票上显示价款和税额,这不利于使消费者甄别消费税负担,他们也不能领会国家征收消费税的真正意图。所以,应当那个把消费税改革成价外税,价税都要列到发票上。这样有利于增加消费税及相关预算的透明度,使消费者明确自己的纳税人身份,增强纳税意识,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消费税在税目以及税率设置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消费税所起的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是负作用。因此,进行消费税制度改革是我国当下财税改革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合理地对税目进行扩围和细致划分,如何制定出适合的税率,甚至是我们在文中没有讨论的征管问题,这都是我们面对并且应当解决的。从整体来说,一方面要将更多消费品和服务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另一方面要根据消费品的不同种类和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最终目的是引导和规范我国居民消费,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有机结合,发挥好财政的收入分配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何辉,“我国消费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实证分析”,《税务研究》,2016年第4期.

[2]李晓娜、韩少冲,“奢侈品消费税的制度缺陷和立法建议”,《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4期.

[3]李波、王金兰,“消费税公平收入分配的机理与改革路”,《中国财政》,2014年第4期.

[4]马国强:《中国税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五版.

[5]金双华:《平衡预算归宿分析》,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6]付伯颖:《外国税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7]蒋洪:《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8]中经网统计数据库:http:///page/Default.aspx.

[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

作者简介: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消费税;消费税改革;

作者简介:金哲(1967-),男,辽宁盖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税收问题研究。

一、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阐释

关于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问题,可以从消费者理念、行为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在影响人们消费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环境保护作用

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征税对象,而这些消费品往往具有比较强的负外部性。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政府对个别商品征税之后,势必引起课税商品市场相对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课税商品的购买量,并相应地增加非税商品的购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税便具有明显的消费替代效应。国家通过征收消费税,可以对消费者产生引导作用,使其更倾向于减少对具有负外部性实物产品的消费,转而可能增加对非实物性产品(如教育培训、健康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产品)的消费。可以设想,在结构性减税设计当中,如果对特定消费品和一般消费品的税负分别做“一增一减”的处理,则更具有环保意义。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资源耗费较多、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消费品的价格将会上升,而资源耗费较少、环境污染较轻的服务行业产品的价格将可能下降,这会促进人们的消费方式从不断增加对物质消耗转化为对提高生活品质和注重自然环境的健康方面消费,这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所以,在保持税收“收入中性”的前提下,对特定消费品课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增加环境保护行业及相关行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降低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无度消费,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进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环境保护效应

基于环境保护目标实施的对特定消费品的课税,通过相关产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变化,从而有助于促进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改变投资方向。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导向的对特定消费品的课税还能够刺激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调整,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创造条件。在供求规律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污染产品征税,将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能付出的税收代价会迫使企业选择适当的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并选择新的、更加节能减排的工艺手段,既降低生产流程的成本又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通过对生态资源品(如实木制品)征税,可以提高稀缺资源品的耗费成本,进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节约资源使用的领域,促进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

(三)对提高人们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积极影响

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于必要的生存环境,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要求我们合理地、有节制地开发资源、利用环境,而且还要在考虑到当代人自身发展要求的同时,照顾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和生存空间,兼顾后代人的利益。构建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消费税制度,在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政策背景下合理利用资源、激励经济的内涵式发展、缩小代内收入差距、寻求代际间的公平,有利于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代代相传,促进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保护视角下的现行消费税制度基本评价

我国现行消费税制度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消费税自开征以来,作为与增值税相匹配并发挥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其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在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1994年,消费税收入尚为492.4亿元,至2011年已达到6936亿元,年均增长率近16%[1]。按收入规模排序,2011年消费税已位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之后,跻身为我国第四大税种(如图1所示),消费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一)我国消费税制度变动中的环境保护政策取向分析

从征收范围的角度看,在我国最初实施消费税的十余年里,其征税范围主要包括十一类应税消费品,对于其中的小汽车这种能耗品,仅按小轿车、小客车和越野车三个子目分设税率课税,并未考虑其潜在的污染水平和程度,且税率划分不细;对于资源性产品,征税范围仅包括柴油和汽油,而且税率也较低(固定税率分别仅为每升0.1元和0.2元,即使对含铅汽油的税率也仅为每升0.28元)。在这种情形下,显而易见,消费税所能够起到的环境保护和促进节能减排作用明显偏低。从2006年4月1日实施的消费税改革起,我们开始逐渐重视发挥和释放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相应地,消费税的税目也由11个增加至14个。与此同时,在小汽车、成品油和烟、酒等税目下还进一步细分为18个子税目,共计有28个消费税项目。与该项变动之前相比,在所谓能耗品中增加了游艇项目,将小汽车重新划分为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两个子目,并对乘用车按照排气量的大小分别设立6个税率档次;增加了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燃料油和航空煤油、润滑油、石脑油、溶剂油等资源性产品。自2008年9月1日开始,又重新对乘用车划分为7个税率档次,且相应降低了小排气量乘用车辆的税收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大排气量车的税负,使大、小排气量车之间的税负差达到39%之多。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又调整了卷烟的消费税税率并加强了对白酒相关消费税的征收管理,同时还实施了燃油税的改革并大幅度提高了相关税率,使7种应税成品油的平均税率上升了约7倍。对燃油实施征收消费税的改革之后,以小汽车、成品油为代表的污染品和资源品品目的消费税收入占整个消费税收入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不断改革和调整的基础之上,我国既有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政策取向日益凸显,消费税制度本身较过去也有了明显改进。此处,我们可以借用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的变化来说明这一点。通常情况下,该系数是用来衡量和体现能源耗费增速与GDp增速二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项指标。如果该系数越高,则显示能源利用的效率越低,反之亦然。资料表明,在2006年以前的数年间,这一系数一直大于1,说明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在实施了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消费税改革后的当年(2006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便由2005年的1.02降低为0.87,2007年更下降为0.7,并呈现出日益走低的趋势[2]。该弹性系数逐步走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当然不能排除消费税制度变化所产生的限制、引导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所展示的具体成果。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起,消费税收入规模也大幅提高。2006—2011年间,消费税收入每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5.26%,其中2009年由于燃油的税率大幅提高的缘故,增长速度更是高达85.34%。在消费税增收额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来源于成品油、小汽车、卷烟和酒类消费品的收入,2008年和2009年四品目消费税的增收额占消费税总增收额的比重分别为95%和98.5%[1]。可以说,仅此四个品目便已相当程度地“染绿”了消费税,使之成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绿色税种。

(二)消费税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虽然现行消费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倡导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消费税制度中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发挥其促进环境保护功效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消费税税率设计中的缺失与不足

现行消费税制分别按照多元化应税消费品产品结构、价格水平和性质的不同,设计了包含定率和定额两种税率形式的产品差别税率。其中,对卷烟和白酒设有两种税率形式,并按复合计税方法计税;对啤酒、黄酒和七种成品油采用定额税率从量计税;对其他应税消费品均适用比例税率从价计税。尽管消费税的税率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模式,且已历经数次合理化的调整,但从我国目前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的具体现状考虑,既有消费税的税率水平仍然显得偏低,更难以胜任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优化消费税税率的空间依然较大。

(1)从各种能耗品之间的税率对比角度看,税率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导致政策取向的某种偏差。现行消费税制所针对的能耗品大致涵盖小汽车、摩托车和机动艇等。按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理应对小汽车和摩托车依其排量大小的不同分别设置差异化的税率档次。然而,目前针对这两种能耗品所采用的税率设计方式却不够严谨和协调。例如,游艇和大排量乘用车应该同属富裕人群消费的能耗品,但目前游艇适用的消费税率为10%,而即使大排量乘用车的最高适用税率也不超过40%,两者相比较,前者的税率明显偏低。除此之外,对于1.0升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其消费税适用税率为1%,而对于250毫升排量(明显低于1.0升排量)及以下摩托车的消费税适用税率却为3%,而对于超过250毫升排量的摩托车,其消费税适用税率则为10%。一般情况下,小汽车的排量会明显大于摩托车,但现状是,小汽车所适用的消费税率却大大低于摩托车。诸如此类政策措施导向偏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达到提高环境保护效率的目标,也与公平税负的原则相背离。

(2)部分资源品的适用税率偏低。在现行消费税制度下,应纳消费税的资源性产品包括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和成品油。对于实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本应课以较重的消费税,以限制其消耗和使用,从而有助于节约森林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但目前这两种木制品的消费税适用税率却仅为5%,偏低的税率显然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对于成品油,目前对其采用定额税率、从量征收的方式。其中,润滑油、汽油、石脑油、溶剂油的定额税率为1元/升,柴油、航空煤油、燃料油为0.8元/升,而含铅汽油则为1.4元/升。成品油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相比之下,许多国家均对这种资源课以较高的税率。按当期汇率测算,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的相关税率分别为1.63元/升、2.87元/升和4.07元/升,欧盟成员国的平均税率达到4.48元/升,均明显高于我国的相关税率;在美国,虽然在一般消费税中按0.81元/升的较低税率对燃油课税,但在燃油使用环节也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课以环境税[3]。在成品油税率偏低、未能按含硫量或燃油效能差异分别设置、实施不同税率的情况下,消费税本来所特有的鼓励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使用的功效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3)就某些商品而言,其定额税率设计缺乏相应的弹性,导致消费税的导向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啤酒、黄酒和成品油依照单位税额采取从量、定额方式的计税,其优点是易于计算、便于操作,但缺点则是税率的弹性机制不足。以啤酒和黄酒为例,虽然十年来其市场价格已翻了数番,但其所适用的税率却仍然是1994年制定的单位税额标准。这意味着,当处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对单位税额进行适当调整,那么此类消费税的收入就难以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同步地增加,这势必削弱消费税的组织收入功能和对消费的引导作用。

2.消费税征税环节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本文中所论及的消费税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生产自用、委托加工和进口(可视为境外生产)等诸环节,适用于除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外的其他所有应税消费品。在征税环节设计方面,我国的消费税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特征。按照现行消费税制度,除对卷烟在生产和批发两个环节两次征税之外,对其他所有应税消费品均实行“税不重征”的办法,仅在其生产或者流通环节中的某一个环节实施一次性征收;对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等应税消费品,则后置为零售环节征税。关于消费税征税环节的设计,更多的是从便于税收征管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对这三个征税环节加以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在批发和零售环节课征的好处是有助于实现消费税的应收尽收,减少税款的流失,(1)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在纳税人众多的条件之下,消费税将面临管理方面的难题,从而使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国目前除了对垄断经营的卷烟和特许经营的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选择在批发和零售环节征税之外,对其他所有应税消费品的征税均设定在生产环节。在生产、批发、零售三个环节当中,选取生产环节征税时所面对的纳税人相对集中,征收管理比较容易,能够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而且也便于税款在生产流通的首个环节及时入库。然而对于从价计税的消费品来说,选择在生产环节征税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如果缺乏有效、严格的监督约束,那么,有可能在客观上为纳税人利用关联转让定价进行税收规避提供可乘之机,进而造成消费税调节功能的弱化、导致消费税税收收入的流失。目前,这种逃避消费税的现象在化妆品、烟、酒、小汽车、摩托车等行业中普遍存在。税务部门除对卷烟和白酒行业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之外,对于其他各种消费品尚缺乏有效的对策和管理办法。

3.“绿色税目”所涵盖的范围有待进一步增加

在现行消费税税目中,有10个税目、23种消费品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直接相关,其中包括3个能耗品税目(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3个资源品税目(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和成品油)和4个环境污染品和有害品税目(鞭炮焰火、烟、酒及酒精和汽车轮胎)。绿色税目涵盖的范围有限的状况,已经难以适应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当下,我国的臭氧层物质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均已位居世界的前列[4],农用薄膜和塑料包装物使用所产生的白色污染状况也令人堪忧[5]。在这种条件下,仅按10个税目对23种消费品课征消费税,其调节作用和影响范围就显得偏小、狭窄。为了配合进一步实施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要求,更多资源品和环境污染品,包括建筑装饰材料、含磷洗涤用品、高档纸和煤炭制品、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物、塑料袋、餐饮用品)、电池以及各种其他污染性电子产品等,均有必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之内。

三、环境保护视角下深化消费税制度改革的原则考量

深化消费税制度改革,是整个税收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体现国家的长远发展政策与规划。笔者认为,消费税改革的再次深化,须着力突出其促进环境保护、支持节能减排的作用,在发挥消费税调节收入分配和组织收入功能的同时,也使消费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税种。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周全地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

(一)与环境保护相关税收体系的整体布局相协调

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税收是环境治理中行之有效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其独特作用也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我国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税,但所开征的多个税种中均包含着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制要素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其中,一是包括以重税所体现的消费税、资源税、关税和车船税政策,二是包括以减免税优惠所呈现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政策。可否通过对现有税种的改革和完善,将其务实地整合为一个环保类税收体系从而服务于保护环境目的,不失为今后税制改革中的一个亟待探究和解决的课题。基于目前的税制体系,以促进环境保护为目的,消费税改革的着力点应落在如何将污染环境、不可再生的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之内。因此,消费税改革是属于增税性质的改革,在结构性减税过程中,应本着“收入中性”的原则,与减税改革相契合,在课税要素优化设计中注意使之与环境保护税收体系的整体布局相协调。

(二)与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税制相接轨

实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强烈外部性特征的国际性公共产品。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同在一片天空下,一个国家污染排放会影响到别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退化或过度消耗也会直接和间接地涉及到他国的利益。这意味着,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很难有所谓“避风港”或世外天堂。为了面对和解决这一国际性课题,欧盟各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政府税收作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有的国家甚至单独开征针对性的专门税种(如碳税、污染排放税、机动车税等)。环境保护性税收的课征,有可能直接抬高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能间接地促使生产者为减少排放转而采用成本更高的技术工艺。如果已实施和未实施环境保护税国家的相关产品一同参与国际竞争的话,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其结果必然是前一类国家的公司因成本劣势而失去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并让位给未开征环境保护税国家的公司,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置身于不利地位,而使后一类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利。当然,这种非合作式的零和博弈不可能始终维持下去,从长远角度看,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各个国家均顺应潮流和规律,在环境保护领域采取方向一致的对策措施。鉴于环境保护性税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日益扩大,我国在包括消费税在内的环境保护类税制的优化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及其影响,一方面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应该保持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处理好国际利益关系协调的问题。

(三)在注重环境保护效率的同时兼顾收入分配公平

由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优化消费税制度设计的着力点应集中在强调提高环境保护效率,应对消费品所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方面,即通过其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对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加以矫正,达到优化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在秉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地引导消费、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消费税固有的内在功能。优化消费税制度设计不仅应注重提高环境保护效率,同时也必须顾及到消费税的“累退性”特征及其对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在选择确定消费税的征税对象时,应尽量回避大众性的一般消费品,即使因环境保护需要确实应该予以课税,也可以在税率设计过程中考虑对无替代品的应税消费品施以较低的税率;对所谓高档消费品理应课以重税,但同时须在税率设计方面注意对那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税消费品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消费税与增值税之间的配合,重在发挥其在调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功效。按照效率、公平原则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设置消费税的优惠规定。

四、对策思路及具体措施分析

以上述三项原则为基础,在深化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大运用消费税促进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从逐步扩大征税范围、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和强化征管三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优化消费税税率设计

消费税税率的设计体现着消费税调节的纵深程度,其税率的调整须适当、有序、稳步地进行,既应充分表达作为征税者的政府部门在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方面的意图,又要避免因征税而可能出现的影响生产发展和抑制正常消费行为的副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构建消费税定额税率的适时调整机制。我国现行的对啤酒、黄酒的消费税适用税率明显偏低,而且已历经十余年时间未作任何调整;对于汽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石脑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其消费税的适用税率虽然在3年之前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在近年来国际原油期货价和现价总体上涨的背景之下,既有税率仍然偏低,调高的空间依旧存在。从欧盟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来看,对于按照定额税率征收消费税的商品,通常会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动关系,从而充分释放消费税对消费的引导功效。与单纯地提高单位税额标准相比较,一个不断提高税率标准的调增机制,更有利于在事先形成节能减排、鼓励或限制消费的政策导向。因此,应根据十余年来啤酒、黄酒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情况,对消费税的适用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啤酒为例,假设啤酒价格上涨了3倍,考虑到啤酒消费的大众化和承受能力,可按1倍的幅度提高税率,即将甲类啤酒由250元/吨调整为500元/吨、乙类啤酒由220元/吨调整为440元/吨。对于成品油,可参照国际经验按含硫量进行税率细分,除对低污染、高效能燃油保持较低税率外,与燃油市场价格变化建立起联动机制,适当提高其税率[6]。这不仅有助于刺激对节能机动车的需求,推动节能机动车的研发、生产和消费,而且也利于引导燃油的节约使用。其次,为了避免或减少在消费税制度中设置税收优惠政策,对值得鼓励发展的、运用节能减排技术达到低污染排放标准的小汽车,设置相应的排气量折合标准并按适用税率征税。从协调乘用车和摩托车适用税率标准差异的角度出发,可考虑将排气量低于250毫升的摩托车的消费税适用税率调低为1%。基于私人飞机和游艇均属于高档消费品的具体情况,可以将私人飞机的消费税适用税率设为20%甚至更高,将游艇的适用税率由现在的10%提高至20%。鉴于实木制品与森林资源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可将实木高档家具的消费税适用税率设为10%,将木质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的适用税率由目前的5%提高至8%。

(二)强化对生产环节从价计征应税消费品的税收征管

根据前已论及的选择在生产环节课征消费税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笔者认为,应该维持在生产环节对应税消费品(特别是具有环保性质消费品)进行课税的做法。针对在生产环节按计税价格课征消费税时可能出现的转让定价问题,笔者建议以《消费税暂行条例》和《税收征管法》中明确规定的反避税条款为依据,参照对卷烟实行征税的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对其他各种应税消费品的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全面、充分地采集应税消费品批发和零售各环节的价格信息,设定最低的计税价格(1)并适时、适度地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计税价格。可以设想,经过税务机关的努力,完全能够通过加强税收征管的方式最终解决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避税问题,从而不必将征税环节由生产环节转移至批发或零售等其他环节。

(三)增加“绿色税目”的覆盖面,推进消费税的逐步扩围

消费税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比较与分析

1增值税的三种类型及世界各国的选择

国际上常用增值税有三种类型,它们主要的区别是抵扣范围的不同:

(1)生产型增值税——征税时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这种税的课税依据既包括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就全社会来说它相当于生产的固定资产与各种消费品的生产总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所以称之为生产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征税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已纳税金。这种税的课税依据,就整个社会来说,相当于国民收入,所以称之为收入型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征税时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已纳全部税金。这种税将纳税人用于生产的全部外购生产资料已纳税金全部扣除,课税对象仅限于消费资料,所以称之为消费型增值税。

比较三种类型的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税基广泛,不用提高税率就能达到既定的财政目的,这对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较为实际的选择。由于它的扣除范围不包括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梯式流转税的各种弊端。收入型增值税可以说最符合按增值额征税的原理,但是要准确计算当期折旧或当期折旧所含税款却非易事。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而消费型增值税则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对税前扣除充分,最能体现按增值额课税的初衷,彻底消除了重复课税因素。它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支持高科技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也是最为理想的增值税类型。

2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制度及其评价

我国增值税最早于1979年在襄樊等地的机械工业进行试点,1984年对钢材、机械、汽车等产品正式开征,后逐渐扩大征收范围。自1994年至今,凡在境内生产和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与修理修配劳务的,均属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其它劳务不征收增值税。纳税人收购废旧物资、免税农产品及所负担的购销运输费用,按一定比例特准扣除。对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对部分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用品实行13%的低税率,一般性货物和劳务的税率为17%。对小企业实行简易征收办法,直接按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计算增值税。另外,国家在不同时期还对不同地区、产业和产品出台了系列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1生产型增值税的优点

(1)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有利于消除投资恶性膨胀,抑制固定资产非理性投资。

(2)1994年前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造成的失业人口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而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就业是大有作为的,它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限制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发展,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扩张,从而扩大就业。可见,生产型增值税为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再就业提供了制度性保证,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

可见,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选择少数国家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模式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经济运行模式的。

2.2生产型增值税的缺点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形势下,生产型增值税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生产型增值税的优点不再成为优点,甚至表现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税收的公平原则。在不考虑建筑物抵扣问题的前提下,生产性设备所占比重大的企业,支付的增值税多,生产性设备所占比重小的企业,支付的增值税少,每件产品承担的增值税税负因此不同。显然含税越高,竞争力越差,导致企业不得不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同时起跑。这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原则。

(2)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现阶段财税政策。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固定资产中包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纳税人只得把这一部分税金摊入产品成本或生产费用中,造成产品价格部分含税,抬高了产品价格。如果下一环节购货企业购进该产品主要是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话,增值税进项税款也不能抵扣,产品价格再次提高,如此传递下去,就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从我国近几年财政政策的运行来看,主要是中央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以达到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这样生产型增值税就抑制了除国家以外经营者投资的积极性,宏观上阻碍了社会需求和投资的扩大,微观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3)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结构优化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对企业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量大,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性设备投资越大,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款就越多。投资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势必延长投资回收期,由此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延缓了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限制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违背了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初衷。

(4)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的战略。为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党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口号,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采掘业发达、原材料供应基地众多;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有机构成高、设备购置费用数额大,在产品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沿海省份以轻工业、加工工业为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设备购置费用数额较小,在产品成本中比例较小。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增值税税负不平衡。另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曾是我国工业的骨干企业,由于曾经的利润上缴、折旧上缴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多年来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更新缓慢,而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重复征税、高征低扣更使老企业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缓慢雪上加霜,从而造成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远低于东部的局面。

(5)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扩大出口的方针。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出口退税。我国尽管对出口产品适用退税政策,但生产型增值税即使按照增值税法定税率计算退税,也很难核实该出口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全部增值税款,很难彻底地把其在国内负担的增值税款退干净,使得名义退税率高,实际退税率低;同时因固定资产价值所含已征税款得不到退税,等于出口产品背负着不予退还的“生产资料税”与外国厂商竞争,无形中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扩大产品出口,不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

(6)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税收征管的要求。生产型增值税实行的是购进扣税法,在税款抵扣方面存在以下状况:一是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不予抵扣,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难以准确划分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的问题。二是存在多档税率、征收率和抵扣率,购销环节税率不一,直接导致增值税多抵扣或少抵扣。三是其它扣税凭证不够规范统一,如交通运输行业课征的是营业税,税率3%,在我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时不仅予以抵扣,而且抵扣率高达7%。上述漏洞的存在,增加了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已成为必然。

3消费型增值税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消费型增值税对所有生产性投资项目价值都实行彻底的购进扣税法,其税基相当于全部消费品的价值,不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一切投资转移价值,它最能体现增值税的计税原理,是最彻底的增值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切实可行的选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提供了政策与环境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结论,把高新技术要素的投入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保证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为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有力政策与环境支持。

(2)世界各国税收制度改革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提供了国际背景。法国是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以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带动了其它国家相继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或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在非洲,除摩洛哥、塞内加尔外,其余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或正在进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在亚洲,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大多数国家均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美国政府因担心增值税会成为政府造钱的机器,而没有实行增值税。由此看来,在不考虑财政压力的情况下,消费型增值税是世界增值税类型的主流,少数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国家,也出现了逐渐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的趋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世界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采取消费型增值税是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

(3)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提供了经济基础。消费型增值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的增加额为基准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幅度提高,财政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在增强。另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4%,且在2005年,国家通过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税收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体现出税收基本面良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可以预见:我国财政完全能承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影响。

(4)不断发展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这两个系统已经开始推广运行,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困扰税务部门的征管漏洞问题;二是加强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和税源监控,税收征管由传统的人海战术、手工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征管方式转变;三是强化了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各级国税机关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打击了偷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五是金税工程的运行使计算机在全民特别是偏远地区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税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

(5)东北和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提供了实践经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年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上,2007年又选择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部分行业试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既是中央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采取的重大措施,也是为今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经验。

4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的难点及具体步骤

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应从长期影响和宏观均衡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增值税转型形成的政策性减收。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可采取过渡性措施缓解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作用,但不能人为延缓此项税制改革。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以后,在生产型增值税下税负相对较低行业的税负优势消失;对基础工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转型更为有利,这就使得税负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促进基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效应,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资源型产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内陆地区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

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及我国财政的承受能力,增值税转型应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首先应在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资本有机构成高、抵扣比重大的基础产业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以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优化,而其它产业仍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2)考虑到固定资产存量问题,应借鉴外国经验,采取限制性的允许部分抵扣。具体实施中可规定对于规定时间内购买的存量固定资产分年限抵扣,越是临近消费型增值税实施年度,允许扣除的比例越高。此办法不会给我国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又考虑到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税负的问题,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状况。

(3)扩大税源,尽可能保持增值税征收链条完整。为解决重复课税问题,目前已将交通运输企业开出的运输费用凭证纳入增值税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所支付的运费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如果将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到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销售不动产三个行业,既有利于增值税税制规范化,保持增值税征收链条完整又有利于加强征收管理。

(4)用零税率取代我国增值税项目中过多的免税和减税政策。这样既对国家照顾的行业实行了优惠,又避免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有利于建立一个完整健康的消费型增值税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千里,汤贡亮,阮宜胜.对转换增值税类型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税务报,199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