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十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十篇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25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已经的重大规划中,我国把教育信息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在十五期间,提出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网络。1999年6月,教育部召开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育三个面向的具体体现。

会议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完成的四个方面的任务:(1)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3)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服务;(4)发展教育信息产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述四个方面,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内外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目前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的基础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已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交互方式实施学习活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媒体素材库、试题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网络课程库。

2教育信息资源投入的绩效评价

2.1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应该从资源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来进行评估。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包括资源的购买或开发制作、技术设备支持、正常运营成本;产出包括学生学习绩效、经济效益、社会附加效益的提高等等。提高资源绩效意味着应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据此,资源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资源投入成本、信息质量、教育科学性、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资源利用与服务、资源的获得、师生信息资源素养、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内容。

2.2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具有多种影响因素,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在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又要有定量的指标;指标体系应考虑主观因素,也应考虑客观因素。尽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指标是所有的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可以先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指标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资源信息类型(如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和其他的教学数据)进行指标项的调整,并对不同的指标项分配不同的权重,从而建立评价指标。在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后,还要对各项指标分配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指标权重的分配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加权平均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2.3选用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方法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方法。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提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标准、指标对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价,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提出了评价信息化资源的原则、标准、评价指标,但定性评价方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指标项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往往会跟随评价标准的制定者而变化。定量评价是从客观量化角度、按照数量分析方法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选和评价,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是网络计量法。其中“网络影响因子”(webimpactFactorwiF)一词由丹麦皇家图书信息学院的peteringwersen提出。目前,一般是利用网上自动搜集和整理网站信息的评估工具,实现网站的访问量统计和链接情况统计,通过对被访问服务器的访问数字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对网站排序,或者通过搜索引擎完成网站被链接次数的统计及排序。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揭示资源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从客观量化角度对资源进行优选与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客观公正、评价范围广等优点,是信息资源评价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001.2).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深入的应用,使得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采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展。在审计工作中,为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随着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发展,不仅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职业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探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构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审计实务工作呈现新的特征,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审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仍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管理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步伐,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师资力量不足,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审计信息化不仅与会计学、审计学、信息技术科学深度交叉结合,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素质就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我高校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审计信息化师资来源渠道短缺,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课程设置时,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学科发展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1.2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相关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名称各有差异,课程名称有审计软件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化实务多种叫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it环境下的财务审计,涉及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方面的内容较少,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3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资源不充分

审计信息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些综合类院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受众学生人数较少,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经费投入少,配套教学资源不充分。借助审计软件开展审计信息化模拟实验教学需要软件商提供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然而,在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软件商往往难以提供多公司、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及相关教学课件,审计软件升级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

1.4侧重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较少

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现行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审计业务综合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审计信息相关基础性实验后,应从审计业务循环出发,按照审计信息化整体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优化审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

1.5审计模拟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案例库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审计业务和审计事项,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实验数据,建立审计实验数据案例库。目前,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充分,难以覆盖各种审计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到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与完善审计信息化实验数据,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2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应立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科技进步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全方位打造与优化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2.1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与优化教学模式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发展、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员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融课内课外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参观体验多个环节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实习体验为一体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课堂实验教学以审计信息化实验室为依托,培养学生掌握审计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利用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技能;通过校外实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厚基础、重应用、分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涵盖从基础到提高,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应用多个实验教学环节。同时应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业务的具体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2.3丰富实验教学资源与开放教学资原平台

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建设,为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撑,建立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发掘和合理配置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软件、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审计信息化案例库与知识库等各项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机制,除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实验时间外,将开放审计信息化教学资原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4探索实验教学方法与改进教学方式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特点,不断探索适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讲解演示法、上机模拟法、讨论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等多元化、分层次的审计信息化实验项目与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建立教学团队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必须要有能够胜任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师资缺乏的状况,结合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努力建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工作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化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

2.6加强实验教材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

为了不断适应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需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及时更新与出版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注重网络课程建设,资助教师开发审计信息化相关网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进行内容升级与更新,以利于学生审计信息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又便于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与模拟练习。

2.7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立结构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与实验分析为依据;期末考试以课堂考试为主要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完善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学生将审计信息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2.8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与建立反馈机制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活动按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执行实验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效率,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合理调整实验教学计划,适时推陈出新,使实践验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立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的审计信息人才培养目标。

(2)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观摩体验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构成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教学。

(3)构建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合理配置与开发各类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审计软件与工具、审计信息化实验教程、审计信息化案例库、审计信息化知识库和校外观摩体验中心等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审计软件供应商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建立审计信息化观摩体验中心,推广审计软件应用,共享审计教学资源,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

(4)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设计应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三个层面,综合考虑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各类审计业务,涵盖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各个阶段的内容。在审计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项目进行管理,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将其导入审计系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编制各类审计工作底稿,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在审计完成阶段,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多级复核,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制度,根据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3

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表达,存储时必须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过程。一般来说,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信息、信息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原理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具体表现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操作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部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

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包括熟练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等,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从而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决定教师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4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下的教学《办公自动化》通用的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们遵循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丰富《办公自动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为目的,通过网络共享与多媒体运用,建立并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首次引入并试点开展网络化教学的概念。通过方向性与针对性的强化,向学生辐射《办公自动化》的知识,做到广度与深度并进,层次与内涵共有,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一门课程影响到其他课程,最终能够做到有效聚合基于资源库共享的教学,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信息化模式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任课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在《公共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不是指让教师仅仅学会在上课的时候使用ppt进行放映,而是指包括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设计的能力、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用信息化教学平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和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效果评价的能力在内的四种综合教学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完成信息化模式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样,在《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这四种能力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在《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由于专业上的特性,对这种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更高。

1.培养并提高教师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当我们横向延伸并拓展到《办公自动化》课程中的时候,还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的技术手段,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源,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与环境。

2.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资源重组的能力

在《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仅仅对教师要求能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资源重组;而在《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我们迁移了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资源重组的能力,进一步要求教师能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对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方法,不断完善信息化模式下的教学。

3.使用信息化教学平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在《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环境和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与内涵,拓展学生的课内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不仅是为学生考虑,更是为教师本身着想,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在信息化模式下的教学能力。

4.使用信息化平成教学效果评价的能力

在《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目标的衡量和教学质量的评判,为信息化的教学提供相应的反馈信息。同样,在《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要求教师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收集并整理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及时调整或更改信息化模式下的教学方案,不仅为课程本身着想,更为信息化模式下教学方案能更好、更全面地向其他学科推广做准备。

三、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获取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不管是《公共英语》课程还是《办公自动化》课程,或是其他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在信息化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获取教师传授的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重视和利用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网络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获得真正实现国际化“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纵向获取知识深度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即使讲的再多、再广,也是一个人在讲,一个人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即使是借助数字化的平台,也会有局限性。古人有云:集思广益。在学生参与进来的条件下,教学效果不仅实现了增强,教学过程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教学形式也实现了多样化的处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帮助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的扩展,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

在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信息化模式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属性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出发,将不同的课程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教师传授型、师生探讨型和学生自主学习型三种教学模式,并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在通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每门课独有的教学方法与风格。

以《公共英语》为例,如果单一地教授学生课本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并且由于学生的水平层次不一,有的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简单了,有的学生又觉得难了。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学生进行纵向的深度拓展,并且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寻找不同风格的网上教师教学录像给学生欣赏,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样道理,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我们更可以利用这种信息化平台的优势,为我们的学生打造一个由浅到深的纵向学习平台,尽最大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的可能性,真正实现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

2.拓展学生横向获取知识广度的能力

网上的信息多如牛毛,要从中获取有关信息,需要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以及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以中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基本上不可能自发地、具备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搜寻与学习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因此,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我们应保留信息化模式下《公共英语》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迁移程度,通过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信息化模式下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搜索相关项目的难度,甚至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我们可以自主地、自发地引导学生搜寻并学习相关知识,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与维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平台,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浩.基于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2]邓昕.基于信息化支持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5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一次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全球正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无所不在的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带来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指标,并列入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之中,还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国内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韩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为此,韩国政府试图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来提升产业结构。另外,韩国政府还确立了未来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由于当时的韩国政府把信息技术看做是可以替代劳动力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手段,所以信息技术迅速扩散到韩国传统产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韩国中小学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环境变得非常恶劣。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显著。

基于上述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韩国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实施了计算机教育。

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以及特点

韩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人才,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

1.准备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1)战略规划

1970年7月,文教部(指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教育计划”。1971年8月,文教部第286号令文件明确指出,在商业高中开设计算机必修课,还增设了CoBoL、程序设计等四门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1971年12月,首尔德寿商业高中购买了KiSt计算机终端设备,该设备被记录为韩国中小学最早引进的计算机。1974年12月,文教部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从此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开始进入普通高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教育开发院开始着手研究各级学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课题。例如,在德寿商业高中,对教师进行了信息处理方面的培训,还配备了8比特的计算机;在普通高中《产业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单元里,增加了“计算机概要”和“计算机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高中《数学Ⅰ》中增加了“逻辑关系图与算法”,初中《技术》课程中增加了“信息社会计算机的作用”的内容。[1]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信息通信部门以及信息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开始从国家层面上有计划地实施计算机网络建设项目。80年代后期,为了快速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韩国文教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相关的内容,还提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方案”。该方案作为其实践方向指明了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从此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特点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应对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国家竞争力,首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计算机教育,还把无线广播和有线电视等新媒体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在教育领域引入新媒体来改革教与学的方法。而且,韩国部分高等院校该时期还设立了广播通信大学和广播通信高中,为今后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快速应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首先,在教育领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增加计算机方面的教育课程内容、大学增设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设立教育审议会来提出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案以及计划,如《加强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方案》和《支援以及开展学校计算机教育的计划》等;其次,在社会公共领域,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基干网建设项目,而且还通过制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如《普及与应用以及促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2.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政府在借鉴美国、英国、日本、苏联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第六次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中,韩国教育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其主要的特征为增加了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以及科目。即规定各级学校学生应达到的计算机素养水平以及所需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

该时期,韩国政府以首尔大学为中心,构建了教育计算机网络,还制定了构建校园网的标准以及教育用计算机的规格。之后,韩国的中小学按照这一标准来构建校园网以及配备教育用计算机。

韩国政府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促进国家层面的信息化项目,于1994年5月设立了以“科”为单位的信息化专业机构——电算责任官室,并由该机构来承担对计算机教育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和国家层面的执行业务。

与此同时,韩国教育开发院与韩国通信公司一起合作,构建了计算机通信学习服务系统,并通过eBS等专业广播媒体来播放教育相关的节目。1995年5月,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未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构想,其主要内容为构建一个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的平台。同时,教育部还公布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紧接着,韩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该综合计划每隔五年制定一次,目前韩国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2]该时期,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阶段:构建了教育信息化项目的促进体制、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建设。

从1996年至2000年,韩国政府完成了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其取得的具体成果如下:第一,设立了教育与学术信息化专业组织——教育学术信息院;第二,开通了教育信息服务系统(简称RiSS),设立了教育电视台;第三,通过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来扩大师生接触信息化设备的机会。[3]

第二阶段: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2001年至2005年)。

此阶段的重点为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上,[4]具体如下:第一,增加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活动;第二,向人们扩散和普及电子学习的社会意识;第三,通过升级教育行政系统(简称niSe)来提高教育行政的效率;第四,通过升级学术信息的流通体制来供给与扩大优质的学术信息;第五,正式开展消除信息差距的支援项目。[5]

第三阶段:升级和扩充信息化基础设施(2006年至2010年)。

此阶段的重点是构建了U-Learning(泛在学习)的教育体制,升级和扩充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另外,该时期韩国政府还通过国际协作,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设备,此举既向世界宣传了韩国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还为今后进军海外it市场奠定了基础。

3.成熟期(2011年至今)

2011年开始韩国政府正式实施了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以及智能教育战略,从此韩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从快速发展阶段迈向了成熟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为构建终身学习的智能型教与学体系。

(1)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

该计划的重点如下:第一,克服之前普及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技术本位的信息化政策,以促进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为中心的“先进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信息化”;第二,促进以沟通和整合为基础的、支援积极参与和协助人才培养以及实现科学技术强国的信息化政策;第三,为了构建有利于绿色生长和终身学习的良好的教育循环系统,引入“数字学习与研究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此来调整整个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结构,推动教育与科学系统的信息化。[6]

(2)智能教育战略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指教育部)根据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的变化,于2011年建立了智能教育促进战略以及实施计划,并从2012年开始有体系地实施该计划。韩国政府并行推进智能教育计划和第四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上述两个计划都属于教育信息化战略,因此都通过学校教育来具体实施其政策。而智能教育是指通过构建适合21世纪知识信息社会所需的智能型教与学体系,让所有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智能教育战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促进课题:数字教材的开发以及运用、网络教学以及评价制度的引进、自由地运用教育课件的著作权制度的改革、教师智能教育实践能力的加强、所有学校无线上网环境的构建。

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不同时期对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制定较高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

从韩国各阶段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中可以看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大国以及科学技术强国的强烈意志。

2.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应紧密结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

韩国政府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来选择符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首先选择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计算机教育,然后逐步扩散到普通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因此从各级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的顺序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战略时,比起教育上的需求,更关注了经济方面的需要。

3.较早出台相关法律以及标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政府为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较早地出台信息化相关的法律以及标准。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普及与应用以及促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构建了校园网的标准以及教育用计算机的规格。

4.政府鼓励教育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

韩国政府为了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鼓励教育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进行合作。例如,韩国教育开发院与韩国通信公司一起合作,构建了计算机通信学习服务系统,并通过eBS等专业广播媒体来播放教育相关的节目。

5.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环境[7]

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为了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从2001年开始,韩国教育部每年对900所学校的4.5万名学生家长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依此来扩大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社会意识,从而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1998????????[R].??:???,1998.17.

[2]崔英玉.韩国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29-32.

[3][5]???.2011????????[R].??:???,2011.20.

[4]崔英玉,孙启林,董玉琦.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7-41.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6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英语;教学探究

1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或者称为“信息文化”,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国,很多国家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也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展了进一步的界定。《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做了详细的阐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国对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有三点: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根据我国教育信息专家的研究,信息技能是一个综合能力,我国高校师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确定信息任务;决定信息策略;检索信息策略;选择利用信息;综合信息;评价信息。

2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是适应现代化信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与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数字网络化资源,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堂结合起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师信息素养和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职英语的效率和水平。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价值认识度、信息敏感程度和信息需求度。信息道德一般是指信息的获取渠道和使用方式、交流的方法要符合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不仅能高效的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而且能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性的吸收和综合评价,并能运用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面。高职英语传统培养的学生英语的核心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现在在大数据信息环境下,英语的核心能力应该加上信息素养方面,作为第六个方面的能力。信息素养好的学生,可以有效快捷地从扇贝英语、庐江英语、随行课堂等各种app或者在线资源等获取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引下随时随地的进行英语学习。

3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国内学者杨继龙、宋波等人结合着自己的研究,界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主要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手段。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现代化信息素养,这即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也是促进高职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种英语学习的平台,给教师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来临,每个高职英语老师要熟悉各种学习英语的软件和app,比如扇贝、牛津树等。教师要有通过这些app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能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的能力,协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技能。英语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将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能,进而能促进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教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必须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高职英语老师成为研究型的老师,向专业化方向迈进。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语音室、翻译软件等各种信息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将信息素养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4.1完善监管体系和信息化政策,加强学校校园和课室的软件

和硬件的投入建设,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首先,政府方面要出台和完善相应的现代化信息政策,促进和支持社会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了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加强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监管体系,选派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经常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网络监管体系,依法依规惩治校园内外的破坏信息化发展的不法分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安全的现代化信息环境。校园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课室、语音语言实验室等硬件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前提条件,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硬件建设好了,然后再安装各种教学软件,比如教材数字课件、多媒体VCD光盘、随行课堂app等软件。硬件软件建设好了,高职院校再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去建设良好的英语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高职老师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将传统的英语教材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纸笔课程考核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信息化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的高效交流。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实现掌上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手机,随时监测监控学生的学习。比如《高职国际进阶英语》教材配套的app随行课堂,就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答疑、互动,教师随时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正确率、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也可以看到每个班级的整体进度、出现的共性问题,比如哪个单词、词组错误频率最高,就可以以此来调整加强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2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建设和能力提高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信息素养与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决定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水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大数据环境下,认识到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高职英语课堂都是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和方式来进行的,现代高职英语的教学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其次,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自修或者各种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相关科研项目等,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可以去看一些有关网络信息技术的书籍和教学碟片、教学视频等。现在各省教育厅每年都有一些国培、省培的项目,其中就有不少的信息化内容的项目,培训内容从形式到实践都是比较吻合当前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关于信息化素养的科研项目,比如笔者参与做的科研项目“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用与实践研究”,从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到网站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内容,再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了网络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的操作应用能力。

4.3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将信息素养与高职英语课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和未来职场工作的需要,将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和行业英语结合起来。同时也将职业英语的学习和学生的英语考证结合起来。从而有针对性的筛选各种词汇、语音和习题的学习资源,建立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语言学习的信息和多媒体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去辨别良莠不齐的各种英语学习的app,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英语学习的基本软件的操作应用。其次,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素养为载体,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在英语课堂中给学生提供生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比如课程《Businesstravel》中,可以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travelarrangement,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项目的时候,教师给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和信息材料,比如旅游网站、预订房间、乘坐飞机的礼仪等视频动画等。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些信息搜索的方法和工具,让他们能查询到一些关于旅游的专业名词。在项目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口语,教师就可以推荐扇贝英语,让学生听语音、阅读文稿,说出标准的语音、语句,进而做一个完美的展现。最后,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不再是学习英语的唯一空间了,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来源了。教师要指导引领学生能够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和使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将英语的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固定的上课时间,拓展到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同时指导学生培养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自律和网络辨别能力,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网络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能力,避开一些不良网站和不良的信息,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要发挥主导的引领作用,学生发挥主体的学习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判断和评价能力,包括寻找信息的来源、甄别、比较、权威性等各个方面,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很重要,必要的时候可以专门安排信息素养的课程或者报告讲座。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

一、高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分散,理论知识部分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应用、系统组成、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操作部分有woRD,eXCeL,poweRpoint,FRonGpaGe,ie及电子邮件等。

2.对于高职校的同学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这点不同于本身所学的专业课,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但该课程的学习时间,短的一个学期,长的只有一个学年。

3.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开设一定的基础课还是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到底讲授多少内容为合适?各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精简?

基于以上考虑,《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我们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考核等方面要有所改进。

二、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由于不再具有升学压力,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对不足,对于信息学科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的懈怠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成效不足。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及教学针对性有待提高等。

造成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方面有待改进。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班主任外,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基本没有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投入不够:首先,在学习简单的基础时,他们往往眼高手低。而在学习较难的操作时,往往因基础没打牢而影响操作。其次,在其学习方法上,多数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懂得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习主动性不高。(2)所教知识的特点。在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足。在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调查中,认为“计算机太抽象”的占50%,是影响学生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第一位因素。在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的原因调查中,认为“计算机课程理论太抽象,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的占30%。第二,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说有些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而有的学生又没掌握好中学学习的内容。第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在高职信息技术课堂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的占35%。在调查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的原因时,认为“学了也无用处”的占30%。“在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上网、聊QQ、打游戏。(3)执教的方法不具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受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在高职信息技术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一味的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信息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以“演练―操作―示范”为主,同时将信息技术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分开进行,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无法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因无法运用理论或不会正确操作而出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课堂纪律也成为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多以“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等为主,不仅影响了课堂质量,还耽误了今后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

三、与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的解释

1.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2)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2.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理解:(1)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为目标的教育;(2)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两种理解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标;后者则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我同意第一种理解。信息动手能力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信息意识、知识、道德的培养。

以上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重要概念的简略的介绍。目前,人们对上述名词、术语的使用不够规范,颇为混乱。在不少场合,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都当做同义语、等同的概念在使用,它们的名称虽不同,但内涵基本一样,所做的事情基本一样,我们能否由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一个学术名词审议会或组织一次有关学术名词的全国讨论,力求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五化”、“三性”。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三性:开放性。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不被时间、空间所限制,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灵活性。信息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学生学什么,何时学,何地学,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好比乘公共汽车,它有固定的上车站点、行驶踟线、开车时间;把网络教学好比“打的”(乘出租汽车),它的出发点、路线和目的地都是个人化的,由乘客自己决定。互动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实现人和机之间的双向沟通、人和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2.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评价、生成能力)是当今社会生存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它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系统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探讨高职校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特点,是多媒体教学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讲授法,教师是主讲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不过由在黑板上讲授改成了在计算机上演示讲授。用计算机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它的课堂容量远远多于黑板讲授法的课堂容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在满堂灌输,他们对所教的容无法及时接受和消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新整合,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先从英文打字、汉字输入等最基本的操作入手,然后逐步学习有关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操作及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在中间穿插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2.教学方法上的更新: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加强上机练习,每堂上机课均设计难度适当和足够数量的上机操作题,并尽可能地涵盖当次课的知识点,同时布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自己去查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余的内容略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强化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3.教学模式改革:因材施教。尽管中学有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由于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这就造成学生起点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所有系科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经济类、外语类等,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上机实践环节。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课时除讲授基本知识并适当拓宽范围外,还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其掌握最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4.“计算机一级”考试和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学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后,必须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仅要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应采用以应用为教学宗旨的教学模式,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5.建立一个好的考核机制。成功的考核方案能给学生一个公正评价,从而发挥考核的制约、激励、评价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实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案。要将理论和操作并重,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主人翁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进而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1]陶建平,刘书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8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信息化

本文以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为例,通过多年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从信息化教学在实验中的应用背景出发,结合信息化教学在实验中的应用案例,积极探寻信息化教学在课程实验中改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信息化教学在实验中的应用背景

高职基础化学实验是面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四大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定量分析、有机合成、燃烧热的测定、多组分相图的绘制等实验内容,实验类型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具备理论性强、仪器设备种类多、操作步骤复杂、实验数据处理繁琐等特点。然而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面对多途径入学的学生生源: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既有高考入学,又有对口单招入学,此外,还有留学生。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实现对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地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优化对实验的演示,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与对实验的探究,再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在实验中的应用案例

1.结合实验视频开展的讨论式与探究式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的具体环节设置为情节引入、明确探究任务、完成探究任务、总结与提升、自主探究实验、学以致用。教学内容选自《基础化学》教材中的高锰酸钾法,它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高锰酸钾法的测定对象及其滴定分析方式,技能目标是能够根据待测对象选择适当的滴定分析方法和方式。在学习高锰酸钾法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分析条件等基础,所以采取讨论教学法,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即为本节的重点难点。实验理论教学过程如下:学生学习7分钟左右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制备及亚铁盐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视频;教师在此期间,与视频同步,在黑板上板书下一步小组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通过点拨式和矫正式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三大步骤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制备的方法:其中试剂、仪器的选择,注意事项的把握;掌握高锰酸钾法的测定对象及其滴定分析方式的选择;此外,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角色意识。总结提升(3分钟),主要总结了高锰酸钾法中都必须有的一步: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条件,总结成“三度一点”,以及高锰酸钾法滴定方式的选择。该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根据测定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滴定方式,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该环节设计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讨论高锰酸钾法测定水样中化学耗氧量的方案(15分钟)。在此期间,把活动交给学生,教师负责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规范要求。受时间限制,方案的完善与制定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方案的设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要爱护水资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为:情景—问题—探究。教师把情景作为产生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发现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案或假设,验证方案,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研究、证明,从而亲身体验知识和规律的发现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在上述高锰酸钾法关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制备及亚铁盐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视频的学习过程中,板书待探讨的问题如下:(1)为什么不能直接配制高锰酸钾溶液?(2)标准溶液标定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3)除了可选用H2So4来控制溶液的酸度,能否使用Hno3或HCl来控制酸度?问题提出后,学生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最终获得相应答案。通过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查阅及知识点的对比,学生学会了从反应条件中寻找问题,从反应原理上解释问题,并加深了对高锰酸钾法的认识,进而将知识延伸深化。通过问题的发掘、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学生初步掌握了问题提出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关于高锰酸钾法的实验教学,从短短的7分钟的实验操作视频出发,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按照对实验步骤有序进行探究,关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注意事项、数据记录等,为实验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我们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以老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网络教学资源库里的学案为载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本学院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中的自主学习目录下,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如下图1所示),认真学习相关实验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问答中心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个性化实验预习,避免了以往说到实验预习,主要就是看看实验教材,而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认识不充分的弊端。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在实验预习过程中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应用软件制作实验报告

学生运用化学软件Chemwindow绘制化学结构式、反应方程式、实验装置,学生可以制作电子版的有机合成的实验报告,运用origin、excel软件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学生可以快捷地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与制图。如图2所示,是学生关于《完全互溶双液系的平衡相图实验报告》中利用origin软件绘制的相图。

三、小结

信息化在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多媒体媒介等优势,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实验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性能力的潜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小群.信息技术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12,39(9):219.

[2]樊陈莉.信息化应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3):61-63.

[3]李继民.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学实验整合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4-265.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9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依据,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学工作目标及任务

(一).工作目标

提高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任务

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窗口界面组成,学会woRD文档的建立、打开、编辑及保存;

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排版、字体及段落格式设置;掌握图片的编辑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图文混排。

2.学会创建表格,会对表格进行简单的调整即调整表格的大小、调整行高和列宽等。

学会在表格中进行行、列插入和删除,以及合并单元格等操作。学会设置表格的边框与底色,对表格进行简单的修饰,会套用现成样式的表格。

3.了解板报制作的基本步骤,学会页面设置;

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学会自选图形的使用并能用绘图工具画图;学会对图片进行简单的特殊效果处理及设置页面边框、预览并打印板报。

三.教情分析

开学初,我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精心备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优生的培养和对学困生的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动脑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共有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40多人。从学生各项素质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的贫富差距和学生的认真程度不同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男女生比例不平衡。这些学生能吃苦、乐学,兴趣比较浓厚,由于上机时间少,学生存在着对打字姿势不大正确和速度比较慢的情况。学生在纪律、卫生等各方面相对较好,教师要下大力气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较好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优势,搞好传帮带工作,使其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组建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措施

(一)、教学常规方面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

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钻研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十备:一备渗透德育;二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方法得当;三备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四备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用语、基本术语;五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六备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七备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的增补及成败关键;八备学生自学提纲;九备操作练习作业精选;十备课堂教学的总设计。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向同行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多看教学录像,听名师讲课,向他们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改进自己的不足。

同时,要认真评课,写下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感悟,结合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5、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6、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

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7、因学生地处农村,学生能进行上级操作的的机会很少,因此,微机室可以利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二)、自身学习方面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我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型人才。我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2、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接上自来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感觉到随时面临知识危机。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才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把学习作为自己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3、多读书、勤读书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三)、课题研究方面

在领会和学习目标导学的基础上,我想在以后教学中尝试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源,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

教师通过评选5个优胜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张先自己思考,不能解决的再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探讨,若还有问题再请教老师。通过小组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二)一、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教材。此册教材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遨游网络”,第二单元“网海拾贝”,第三单元“网络应用”。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技能,掌握ie的前进、后退、收藏夹等的基础知识。

2、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文字。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4、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

6、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己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这样的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只有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他们的观察才能持久和有效。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训练)要求:

学生能比较全面第了解、掌握网页浏览的基础知识,并能针对相关的练习进行上机操作,进而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做到学以致用。

声音、图象、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和体验多媒体世界的精彩以及其它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意识、习惯,以及对信息的评价、理解和处理。

2、通过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三方面的实例介绍,旨在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从而感受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魅力,学会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

3、让学生运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等知识来研究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初步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跳出学科本位,从教育的高处来看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学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活动因此,我觉得可以应用以下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特殊媒体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班级组织形式下的教学,对于基本操作的教学显然不能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只能采用广播方式,把操作步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依此为模仿的对象,进行初步操作的模仿,从而达到基本操作的入门。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探求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评估。

3、活动教学法:即是在活动教学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来设计主题,以主题为线,以活动为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境、平常喜欢进行的活动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一个交融点,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在课堂上培养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三)一、学生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2个教学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较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统一教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由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教材有“任务引导”、“金钥匙”、“小博士”、“知识窗”、“阅读材料”等模块构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引导同学们在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领悟信息技术中蕴藏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它将引导你从体验网络的神奇作用开始、到你学会在网上自由“冲浪”。第1单元“了解计算机网络”体验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习共享校园网资源的方法;第2单元“神奇的因特网世界”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第3单元“网上冲浪有技巧”介绍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技巧;第4单元“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学习保存网页、图片及文字的方法;第5单元“网上邮差e-mail”学习获得免费电子邮箱的方法并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

电子邮件;第6单元“网络安全与防范”介绍网络中的安全隐患、网络道德和法规,学习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2、学会通过因特网浏览信息,获得学习、生活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营造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习得技能,逐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5、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6、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7、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8、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2)贯穿网络知识。

5、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6、通过演示和教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7、课堂中穿插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性强,应该多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9、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员;教学基本功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军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对教员的要求及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来看,过去所强调的板书等教学基本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认定的教员教学基本功进行再思考,同时更需要我们分析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员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员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基本技术与技巧。教学基本功为教员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高级智慧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例如,普通话为教员口语表达提供基础,口语表达又为教员的人际沟通提供基础。

二、教学基本功的再思考

第一,板书。板书,即板书书写和板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写得一手好字,作为一名教师能把字写得好些,堪称学生的表率,无疑是教学中的一大优势。另外,板书的设计要能反映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引导思路。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板书设计便转换成设计和绘制幻灯投影教材、多媒体课件稿本等。当然,电脑教学的“版面设计”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课堂教学和便于学生自学的课件等。因此,教员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方面练就一套新的基本功。

第二,语言表达。教员的语言,既包括普通话,也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是教员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员的口语表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员的形象和教学的效果。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上的教员动口、学员少有或没有动口的单向语言输入的教学方式将被彻底打破。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教员采用启发式教学,克服教员语言描述的抽象性。但教员的讲解不能只是对媒体内容进行简单重复,而应对媒体内容进行补充、提示和总结。

第三,实施教学。实施教学是教员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讲授讲究导入、讲授、提问和布置作业四个基本环节。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课堂教学的环节随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大有改变。如探究教学一般遵循的教学环节包括:提出学习任务、准备相关知识和材料、组织学员选题、合作或独立探究、探究结果报告和评价。教员完成上述活动就不能仅是给学员上课,它包括诸多比上课复杂得多的活动。教员需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诱发并引导学员探究、为学员提供信息资源及其他条件的支持、引导学员提出假设并得出结论等。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一,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该环境能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要求。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员全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点,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第二,教学设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更关注学员的主动参与,让学员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学习知识。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员传授知识,学员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员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方法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预期教学效果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第三,教学科研。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些理念是否适宜,还有待教员进行实践检验。教员能否担当起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另外,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行为习惯,这客观上要求教员有批判的、反思的科研精神。当然,教员做科研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科研,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创建新的理论,发表具有高深理论水平的学术论文。教员的教学科研旨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教员练就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功。同时,教学信息化并不排斥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必要的板书、漂亮的粉笔字和流利的普通话依然是信息化教学中需要提倡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我们成为教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