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19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1

一、我镇残疾人基本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镇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残疾人会因残因病致贫或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残疾人扶贫和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残疾人贫困原因分析

残疾人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限制,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残疾人贫困面较大。

一是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靠务农生活。

二是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例如:南鹿村残疾人朱军标和妻子吴水英均为残疾,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双亡,虽然其奶奶有土征养老安置保险,但年事已高,全家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朱军标做村保洁员的收维持生计。调查显示,我镇一户多残家庭占残疾人家庭比例%,扶持难度大。

四是社会助残尚有差距。有关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如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按国家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扶贫解困的建议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仅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需要。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2

他在讲话中首先提出各级残联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残疾人事业从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多领域的综合性社会事业,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残疾人组织也日臻健全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强调的重要任务和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这既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城乡差别悬殊这一基本国情。我国8300万残疾人中,有6225万残疾人生活在广大农村。农村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存在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残疾人家庭仍处在贫困与温饱之间;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相反有拉大的趋势,很多残疾人急需的康复、教育、就业、危房改造等基本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农村残一些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还十分薄弱,无法承载迅速发展的涉及残疾人民生的各项业务工作,不能有效地将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和“两个体系”建设的成果落实到每一位残疾人。

讲话中,王书记强调各级残联要认真总结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一)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践。

中国残联历届党组、理事会,特别是朴方主席始终把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作为工作重点,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有效实践。从残联组织的发展历程看,大致为三个阶段:

1 组建阶段(1988年到1995年)。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行政区划建立各级残联,配备专职理事长,实现计划单列。

2 巩固阶段(1996年到2000年)。主要任务是理顺各级残联管理关系,机构升格,全面实现计划单列。

3 提升阶段(2001年至今)。重点任务是在进一步完善各级残联组织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村残疾人组织建设。残疾人组织的触角逐步延伸到了城市和农村的最底端。

(二)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成效。

县级残联机构日臻完善,体系逐步健全,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目前,全国有2700个县(市、区)残联实现了组织建设“三项达标”,占96.7%。

乡(镇、街道)残联普遍建立,人员基本配备,较好地发挥了骨干作用。全国有39478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残联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理事长,占应建总数的95.6%,乡镇残联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36521名,占应聘总数的92.5%。

村残疾人协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基础作用逐步显现。全国有36.2万个行政村成立了残协,占60%。其中,50%的村选聘了专职委员。

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756个县(市)达到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达标率为62.7%,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纳入大局、统筹兼顾。二是必须依靠党委、政府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必须依靠政策和制度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四是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还总结了当前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相当部分农村组织建设还是空白。有40%的农村没有成立残协,50%的农村没有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乡镇残联相当一部分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不明确。部分县级残联机构设置和职责功能不完善。

2 各省发展不够平衡。全国有8个省尚未完成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年度任务,个别省刚刚启动工作。在同一个省内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地区之间差距很大。

3 专职委员队伍作用发挥不够。农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强,发挥作用比较到位、一般、较差大体上各占三分之一。

4 保障条件严重不足。不少基层残联没有组织建设经费或经费很少;有的基本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多数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报酬和补贴。

在讲话的最后,他要求各级残联进一步明确推进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

(一)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

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7号文件关于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要求,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并规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残疾人组织为主线,以选聘一支爱岗敬业、稳定实干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为重点,以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全面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为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任务目标是:确保完成“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目标任务,到2010年底,100%的县(市)、90%的乡(镇)、80%的村完成规范化达标任务。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按分类指导原则,进一步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提高质量,使县、乡、村三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部达标,真正实现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作用发挥明显。

(二)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措施要求。

1 建立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制定出台了本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意见。省级残联要指导各市、县起草好实施意见,要把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基层残疾人组织机构职能、职责设置、专职委员选聘、管理等内容,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长效机制。

2 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这次中国残联与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

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是经过编办正式审核的。文件的内容,既有对过去要求的重申,更在多个方面有新突破。这些政策的制定,将会有效地解决多年来困扰我们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难点问题。各地要把文件用好、用足、用活,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3 推广可学可用的先进经验。各地要注意培养、挖掘和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临沂市在发展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就值得学习借鉴。临沂以“组织全覆盖”为突破口,以实施“整村赶平均”工程为手段,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其工作模式包括“九落实、四健全、三明确、三建立、一延伸”。目标明确,措施得当,反映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残疾人工作的方向,体现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对“两个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

4 加强基层队伍的教育管理。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基层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配备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残疾人专职委员要由各类残疾人担任,建立实名制,持证上岗,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方式。要加强助残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专门协会作用,进一步壮大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力量。要注意加强基层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3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残疾人奔小康的步伐,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构建民心心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全面掌握我镇残疾人的收入状况,为今后开展残疾人扶贫议订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作简要分析。一、新埭镇的概况新埭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零距离接壤,处于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平湖市的“北大门”。20__年,实现生产总值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企业产值3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财政税收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72万元,比上年增长2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69元,比上年增长13.1%。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城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嘉兴市级文明镇”、“嘉兴市平安镇”等荣誉称号。二、残疾人收入基本情况全镇现有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全镇区域面积77.3平方公里,有254个村民小组、14292户、51818人,其中持证残疾人总数1247人,肢残664从、智残183人、视力残130人、言语残160人、精神残108人。1、从残疾人家庭收入来看,全镇收入低于4000元有407户,1038人口,其中残疾人278人、涉及269个家庭。其中2500元以下的有216户、残疾人223人,2501—4000元的53户、残疾人55人。4000元以上的967户、残疾人969人。2、从残疾人年龄就业来看,全镇1247人,60岁以上为417人,18岁以下的为80人,18—59岁的830人,其中在企业就业的为273人,年均收入9500元,最高的18000元,最低的不到5000元,从事农业的为273人,这些人大部份收入低,年均收入2500元,最高的14000元,最低的不到1000元,而且是占人数比例的50%。有226人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有58个残疾人自主创业。3、从家庭成员的结构看,劳动力较少。从家庭人口数量看,全镇农村总人口47265人,共12926户,户均3.66人;而此次调查的残疾人户均为2843人÷1236户=2.3人,两者相比较,相差1.4人,2.3人中还包括残疾人。说明劳动力相当缺乏。4、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残疾人中有57%的是文盲及半文盲,小学占32%,初高中的占11%。、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并且存在较大的偏向性。从低于2500元216户来看,家庭收入来源主要务工,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2.31%。主要是我镇抓了按比例就业工作,全镇压有392名残疾人得到了安置,占残疾人劳动年龄段的47.7%.6、家庭自身基础情况较差。残疾人年人均低于4000元的家庭财产少,木结构住房占65%,并且家庭财产中各类电器的拥有率也不是最高,且只拥有一些普遍的产品。7、子女上学特别是高校费用难于解决。收入低于2500元,20岁及以下的人口数为148人,由于学费导致家庭贫困的为9户,以每户3人计算,人口数为27,比例为18.24%。2501-4000元,有16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0.7383%。三、残疾人的创收愿望着重对于年收入低于4000元的残疾人家庭作重点分析,对于已进入镇敬老院的34名残疾人不作分析,高于4000元的也不作分析。1、对家庭发展要求:收入在2500元上下的户对有明显区别。收入低于2500元,主要表现在等、靠,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2501-4000元,虽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但缺乏发展的自由方向。2、对就业要求,收入低于2500元,主要劳动力就业率低,原因是孤残,2501-4000元,主要劳动力就业率相对比较高,导致家庭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人员不合理。3、对政府扶持要求强力。发展方向不同。低于2500元,自我发展意识差,等子女长大,靠政府救济,2501-4000元,有自我发展的意识,表现在:新埭低收入农户从事二三产业意愿表来料加工比例外出务工比例农家乐比例1812.08%10570.47%1711.41%新埭低收入农户农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参加情况表参加养老保险户数比例参加医疗保险户主比例26户17.45%144户96.64%4、收入来源。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216户,主要来源是低保金,2501-4000元,收入来源自己劳动。四、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几点建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对残疾人群体扶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全面小康的要求,对汲取财富能力差的弱势群体要给予扶持,构建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机制。扶持的内容包括几层含义:一是让他们有获取收入的平等起点与平等机会;二是使他们有维护生活和尊严的基本生活条件;三是帮助他们提高汲取财富的能力;四是要建立起扶持弱势群体的社会机制。特别是加大法规宣传,营造全社会助残的良好氛围。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残疾人保障法规,特别是按比例就业,解决残疾人生活门题。以新埭镇为例,全镇规上企业86家,职工人数28300人,按1.5%就业,则需要安置257人,规下15200人,则需要安置257人,228人,全镇可安排585人,可基本安排全镇劳动年龄的残疾人,推荐一些残疾人到企业务工,真正解决残疾人的生活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2、鼓励自主创业。残疾人创业在新埭镇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同心服装有限公司的李佰生、大齐塘的陈勤华、张其汉开办柜具厂、三六的种粮大户舒静华、鱼折塘经商的戚三玲,成为残疾创业的典型,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埭农业产业优势,利用葡萄、芦笋等基地,开展与残疾人结对扶持。3、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因特殊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基本无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就应将他们纳入低保户,保证他们基本生活的需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的推广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4、转变惰性思想,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解决生产资金,落实帮扶措施。主动参与进行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宽就业渠道。对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上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可采取救济补助的“输血”型帮扶办法,将之纳入农村最低保障体系,确保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有劳力的残疾人,在发展生产自救上进行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要做到城市、农村统筹兼顾,特别是残疾人要优先照顾,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育发展农民中介组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产品,积极引导各类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技术服务部门以及供销和粮食等流通组织牵头,从而保证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5、开展助学。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时有效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好残疾人的资金问题,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对象的救助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残疾人“治病难”、“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今年内开展的“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活动,资助了全镇17户残疾人子女上高校,同时结合市双百工程,与32名残疾人子女结对助学,受到广大残疾人及子女欢迎,树立党和政府的新形象。6、开展送温暖活动。对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每年节前开展走访活动,一方面政府关怀弱势群体,调整这些人群的心态,体现党和政府温暖,维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鼓励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4

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市区11个乡(镇)中、农村残疾人17387,占市区残疾人总数的52.64%,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200名。大部分残疾因车锅造成在农村尤为突出。鉴于此,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预访和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残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市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__]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

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__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要通过发放宣传读本、宣传画、宣传光盘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免费婚前检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机制,对先天残疾人实现强制免费婚检,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的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5

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1.3万人,农村人口1.1万人)。不同类型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口数比例,肢体残疾人数量7563人,比例为31%,听力残疾人数量4531人,比例为18.7%,言语残疾人数量580人,比例为2%,视力残疾人数量4840人,比例为19.9%,智力残疾人数量1977人,比例8%,精神残疾人数量2420人,比例为9.9%,综合残疾人数量:2284人,比例为10.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依据对残疾人的实证调查,主要包括对残疾人基本特征以及教育和经济收入等状况的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分析结果,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残疾人社会保障;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XmZ059)。

【作者简介】张超,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王华丽,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陈图,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农村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保障他们的生活权利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所谓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和公共服务,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考虑到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分为就业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康复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五个方面。郑功成(2008)指出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严重的缺失,残疾人群体规模庞大,残疾人家庭收入偏低,残疾人群体中贫困问题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城乡差距较大。所以残疾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残疾人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沉重的压力。正视残疾人存在的困难,科学合理地建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随机抽取新疆某农村地区的残疾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

(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残疾人现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以下简称“伊犁州直属县市”)地处伊犁河上游流域,有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10个县市,辖区内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47个民族。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12年伊犁州直属县市总人口29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83.3万人,比重达62.8%。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测算,伊犁州直属县市残疾人人口总数为13.37万人,占总人口的4.58%。其中,听力残疾24279人,言语残疾3251人,智力残疾8628人,肢体残疾45681人,精神残疾9885人,视力残疾16895人,多重残疾25148人。伊犁州直属县市残疾人种类及残疾等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伊犁州直属县市一至四级残疾人群中,人数最多的是肢体残疾,其后依次是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听力残疾、精神残疾、言语残疾。在残疾等级中,人数最多的等级是三级残疾,占37.5%;一级残疾人数最少,仅占所有残疾人数的13.1%。

(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管理系统”数据统计,2012年伊犁州直属县市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尤其不足(见图1)。而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伊犁州直属县市城镇残疾人参与养老保险、获得救济的比例较高,农村残疾人只在医疗保险方面的参保比例高于城镇残疾人,这说明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农村残疾人的医疗状况有所好转。但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的其他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如低保和救济比例较低。

二、基于Logistic回归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了解各种因素对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影响,我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分析(见表2)。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对伊犁州直属县市的抽样调查,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163份。

(二)模型构建

在Logistic模型中,自变量X1~X9分别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残疾等级、残疾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残疾人数。因变量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低保和救济。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设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障y=1,不参与y=0,则有:

其中p(y=1)表示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障的概率,z表示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障的概率比,xi表示影响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障的各种影响因素,模型中的变量如表2所示。

(三)变量的选择

本文从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及对社会保障的认知和收入水平三方面选择变量,具体变量如表2。

(四)模型回归

本文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调查的163个样本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

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养老保险。由Logistic的回归模型分析(见表2)可知,在农村养老保险范畴,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残疾人的年龄和家庭人均收入,其次是家庭残疾人数和就业状况。我们可以得知,残疾人年龄越大,越想参与养老保险,并且在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参与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残疾人数与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也成正比,家庭残疾人数越多,越有可能参与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农村残疾人年龄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残疾年龄,再次是家庭人均收入。由此也可以得知,残疾人的普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各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相应增加。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更加注重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他们是残疾人中的残疾人,更需要人们的关怀。

3.工伤保险。就业状况对残疾人工伤保险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他因素影响均不显著。这就说明,只有当残疾人就业,才有参与工伤保险的需求。大力提高工伤保险的覆盖率,使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多方面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4.失业保险。就业状况对参与工伤、失业、低保方面影响显著,有工作的残疾人参与工伤、失业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工作的残疾人。享受低保的比例方面,前者也低于后者。

5.低保。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在低保享受方面,就业状况和家庭人均收入影响最为显著。有工作并且家庭收入较高的残疾人,享受低保比例较低;相反,没有工作和家庭收入较低的残疾人,享受低保的比例就越高。

6.救济。家庭人均收入对参与救济的影响最为显著。残疾人中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就越低,这说明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根本还是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残疾人只有自力更生了,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Logistic的模型分析还显示,性别和残疾等级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影响均不显著;就业状况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显著。

四、推进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制度层面上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建议,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从促进制度转型、强化重点保障、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一)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转型

1.旧残疾人观念向新残疾人观念转变。旧残疾人观念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模式把残疾人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加深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与消极态度。新残疾人观念则承认残疾人是平等的权利主体,残疾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同时残疾人更是自力更生的劳动主体。旧残疾人社会保障理念依然强调立足于家庭的自我保障而忽视了残疾人社会化的广泛参与。劳动参与是残疾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残疾人提供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实现了残疾人由纯粹消费者消极角色向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积极角色的转变,因而旧残疾人观念向新残疾人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政策方向。

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各残疾类别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岗位。在农村残疾人居住的地区,集中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尤其是技能培训,让农村地区的残疾人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走向自我。与此同时,不断鼓励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开展力所能及的自主创业,在获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时候,鼓励少数残疾人带动多数残疾人的共同发展。

2.救济性保障向综合性保障转变。由单纯救济性保障向综合性保障转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共同构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有机整体。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保障方式,满足和保障残疾人的最低要求。社会保险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手段,能够为残疾人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满足了残疾人的多种生活保障需求,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多种保障手段配合在一起,才能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强化农村残疾人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障

1.大力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残疾人差异较大,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城镇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障的比例大大高于农村残疾人,因此,应该把农村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重点,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更低,大多数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政府与学校为保障残疾人的利益,理应推行残疾人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举措。

2.加强农村地区重度残疾和多重残疾的社会保障。通过数据分析显示,残疾等级与残疾人社会保障享受情况并无显著相关,就是说,残疾人并未随着残疾程度的加深而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说明现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考虑重度残疾人的特殊困难方面存在不足。与单一类型的残疾人相比,多重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情况较差。单一类型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情况大多好于多重残疾人。除了进一步落实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外,还应研究其他重度和多重残疾人的特殊保障政策。如在偏远地区的重度和多重残疾人,可以为其提供免费上门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通过定期发放不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的保障金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

(三)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社会救助体系中,低保制度是核心,降低残疾人低保门槛,提高低保制度在残疾人中的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提高救助标准,对于一户多残、多重残疾、老残一体等其他类型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及家庭可以规定一定的系数,适当提高其救助标准;逐步解决“低保边缘户”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村地区考虑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设置不同的门槛和不同的救助标准。

2.努力探索残疾人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在职残疾职工的社会保险,逐步实现残疾职工社会保险的全员覆盖。对于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征收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力度。与此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通过政府代缴或减免贫困残疾人个人部分缴费的方式,保障农村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体现对农村残疾人的特别保障,如将白内障复明手术、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等项目纳入医疗保险的报销和救助范围,开辟适合残疾人特别需要的新的险种。

3.大力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福利保障和服务的功能日益弱化,而残疾人口的增加使得残疾人对提供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符合农村五保条件的残疾人,进行五保供养或者入住敬老院;对于城镇贫困残疾人,由民政部门定期救济或入住福利院。不断完善残疾人各项优惠减免政策,如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购买等。原有的单纯依靠国家支付和配置社会福利资源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依靠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必然选择。呼吁农村地区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多为残疾人捐款,通过不同民族的相互资助,促进民族团结。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机构可以通过“责任到人、责任到户”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齐心,厉才茂,陈晓芬,郭勇.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J].人口与发展,2008,(3):90.

[2]谭姣娥.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3,(7):58.

[3]许琳,唐丽娜,张燕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1,(6):6.

[4]章程,宋宝安.西方发达国家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2,(2):90.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7

一、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援助现状

我区总人口40.5万人,残疾人总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5.9%(其中城镇人口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工作,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就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共帮助563名残疾人脱贫。通过低保、五保和救济保障,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享受了低保,部分农村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保障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区城乡各类经济组织中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医疗方面,实施以免费为特困残疾人助视、助行、助听和对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不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分赴农村,开展义诊和会诊。

在权益保障方面,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经营性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减免费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等。

二、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有关方面大力推行低保制度,使得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但总体而言,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很有限,特别是处于低保标准外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以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们的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邻里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一是上级补助经费有限,使残疾人低保工作不能做到普惠加特惠,加上一些地方自身财力不足。二是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靠财政支出,处于政府包揽的局面,阻碍了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低保之中,未作为独立保障项目。四是各类康复器材严重匮乏,缺乏场所,缺少训练有素的康复指导员,康复工作在城市没有正常开展,农村更是空白。五是残疾人的维权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社会主动助残未成风尚。中国人组织观念强,家庭观念重,受传统观念“家国结构”的影响较深。当他们遇到残疾伤害时,只能上靠政府,下靠自己,别无他途。社会上许多人漠视这一社会群体的困难性,对他们关爱不够,甚至是歧视。企业主动捐助残疾人情况较少,个人捐助现象更是少见。

4、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新问题。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区农村残疾人约有1.1万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更是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农业税取消,基层乡镇组织实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的唯一资金来源消失。二是残疾人往往是因病致残,因残致穷,又因穷致病。我市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三是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四是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五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残疾人观念

把残疾人作为能够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劳动者来对待,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在那里持久地而不是一阵子、平等地而不是作为“三等公民”、充分地而不是一星半点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和谐,最终与健康人相融合。加强宣传,倡导爱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对残疾人全新的认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保工作力度

一是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保障金的管理,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按时到位足额的发放。

二是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建议政府确定以残联为牵头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保障;同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牵头单位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增强就业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他们参加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积极做好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对农村的残疾人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简便性和灵活性,鼓励农村残疾人扩大

“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规模,逐步实现残疾人职业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就业条件。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兴办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门路。政府要支持那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并对做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表彰。

(三)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保障作用

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

1、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产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规范企业的捐助行为,加强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正确运用。

2、各级行会组织应完善机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发挥第三方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主力军作用。

3、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就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志愿者助残等活动,给残疾人就业给以行政、法律、经济、道义和舆论等方面援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制度规范化

一是建立完善残疾人基础档案。重点掌握残疾人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落实保障措施提供准确依据。涉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单位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抄送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定期编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

二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等社会保障金,重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定点和定期的保障。加大各级人大执法、各级政协视察和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的力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程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是出台地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将残疾人生活、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对象、标准、方法、措施细化,特别要对目前社会低保进行分类,针对重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和无业智残人、精神病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对城市范围内的残疾贫困家庭,适当上浮社会保障标准,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酌情每月给予特别补助;对于农村残疾人,可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贴补部分资金。同时多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包括危房改造、免费安装自来水等;对农村孤残儿童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就学条件。

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建立对残疾人的救助制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单位应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救助,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服务残疾人。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脱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6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十以来,多次发表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讲话,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便是扶贫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地区的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残疾人的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脱贫速度慢,返贫率较高等问题。因此笔者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将农村残疾人贫困现状作为突破口,基于对保定市的周边县的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背景,更加深入了解农村残疾人的脱贫难点,得知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主观需求,进而提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有效脱贫路径。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有效路径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补社会发展的“短板”。而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找准症结、找对路子,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摆脱贫困总会有办法。

一、农村贫困残疾人贫困现状

(一)贫困发生率高

界定家庭年平均收入低于2800元为贫困家庭。根据调查结果,上年家庭人均收入在2800元以下的家庭数占总调查人数的81.1%,在调查群体中占有很高比例,说明目前农村贫困率依旧很高。农村取消农业税后,原来只对残疾人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的优势消失了,本来就处于劳动力弱势地位的残疾人被拉回到与健全人的同一起跑线上。健全人获得税收减免后,再加上政府的生产补贴,增收速度明显加快,而农村残疾人与健全人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村残疾人的贫困发生率较一般贫困人口发生率高出了4倍多。

收入低,支出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残疾和缺陷造成了行动、行为受限制,导致残疾人失去了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加之处于偏远封闭的农村地区,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偏低。一方面残疾人身体状况不佳,使得其长期服用药物,这更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所以造成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政策实施不到位,政策颁布与实施联系较弱,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在决策、下发、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为因素等,可能会存在扶贫资金的剥离、扶贫对象置换、扶贫投入缩小、政策执行延误、寻租与腐败等问题。导致最后下达农村残疾人手里的补助金很少,甚至是没有。

(二)贫困程度深

统计表明,残疾人口中,肢体、听力、多重残疾人口所占比例较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流动快,以及在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都增加了残疾的风险。而不同程度上的残疾生活难度也不同,残疾程度越深往往面临更大程度的贫困。一方面由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率低,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多数农村贫困残疾人长期承担医疗、康复训练、配置辅助器具等额外支出,残疾人收入低,支出大。另一方面由于扶贫主体一元化,残疾人医疗康复资源分配失衡,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康复医疗资源少,导致农村残疾人残疾程度深,从而使得贫困程度不断加深。

(三)持久性贫困

农村残疾人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的处于贫困之中,农村贫困残疾人自身的身体条件的限制,劳动能力缺失,几乎无法获得收入而陷入持久性贫困的状态。还存在一半左右的农村残疾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近三分之一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处于危房之中,加之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农村的生活环境较封闭,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个体经营的农村残疾人来说,面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不能够即使准确的做出判断,抵御风险和抗击打能力弱,从而可能导致自主创业失败,再次陷入贫困的状态。

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的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缺乏针对性,政策的可行性、针对性不强,存在救助对象不明确、所供非所需等多种问题。而政策也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残疾人情况不相符,导致农村残疾人未能享有政策的照顾,而农村残疾人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补助政策来保障生活。

(四)老年贫困突出

0-19岁之间的占5.8%,20-40岁之间占20.3%,41-60岁之间占22.6%,60岁以上占51.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一级残疾老人数达700万,占总残疾老人比接近1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1044万。与其他年g段相比,高龄老人一级残疾的比例更高,残障程度往往更加严重,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康复的可能性更低,往往需要更专业、更正规、更连续的长期照护服务。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率增高,所以老年残疾率较高。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使老年残疾人摆脱了贫困,但由于其身体健康水平状况差,接受健康恢复的医药费用高昂,这也可能会使脱贫的残疾人再次返贫。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难点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9

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05]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要通过发放宣传读本、宣传画、宣传光盘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免费婚前检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机制,对先天残疾人实现强制免费婚检,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的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

农村残疾人工作总结篇10

年轻人是幸运的。去年11月起,**担任驻村指导员,从此开始了“两头忙”:一头忙本部门工作,因为她担任镇残联理事长和社会救助管理所所长职务;一头忙驻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激励她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先是被分派到本镇东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今年1月,她又被派到漕泾镇护塘村蹲点指导。**是执着的。她以驻村指导员和党员的责任,积极参与村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她向党员宣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协助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等等,热情似火,不知疲倦。**每周住宿农家,走访百家。她思考的是农民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一串串问号,在她吃农家菜、串百家门、住宿农家的过程中换成了句号,她得到的是对农村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民的深情理解。在总结驻村指导员工作时,**说有“三个贴近”:工作贴近农村,感情贴近村民,生活贴近农户。她的心贴着党,情系着农民,她被评为区优秀驻村指导员,确是当之无愧的。

**心系残疾人。多年来,她坚持为残疾人服务,其中最为艰巨的是落实残疾人养老、医疗、生活保障。卫东村一名残疾人,**为他参加镇保多方协调、争取,终于使他如愿以偿。这名残疾人感动地说,残联连着我的心,我后顾无忧了。残疾人就业的艰难不言而喻。在镇领导的支持下,**和同事们帮助残疾人进福利企业、开店办厂或非正规就业,稳定了残疾人就业安置率;她和同事们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扶残助困,近5年来,全镇有80多个残疾人家庭脱贫。残疾人渴望参与、融入社会,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理解他们,并且为此而努力。镇残联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康复服务,参加“自强之旅”、卡拉ok、体育比赛和兴趣活动,搀扶残疾人走进阳光。向阳村吴辉参加编织丝袜花培训,编花、插花手艺使她走上了多彩多姿的生活之路。**是自豪的,她充满热情、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残疾人扬起了自强不息的生命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