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34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1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浅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探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浅议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中3S技术的防治作用浅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关于荒漠化治理与水土保持的探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谈荒漠化的防治“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发展之路“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心灵的荒漠化与救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的思考论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的完善浅谈水土保持与水利发展的关系水土保持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基于weB的水土保持信息表达与应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5-10-23.

[2]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3):24-28.

[3]程云,张洪江,徐迎寿,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85-186.

[4]宋伟朝.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初探[J].文理导航,2013(9):19-19.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环境恶化问题,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因为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环境或资源作为保障。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对应,水土保持就是对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土地逐步退化的现象。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均是土地的危害,它们均会导致土地发生退化。如果水土流失严重,一定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乃至物种灭绝,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1.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同,但危害作用基本相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要比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很多。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会给农业带来较大损失。土地荒漠化的地区,种子播种以后极易被风刮走,幼苗也能容易被沙尘覆盖,对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植物会不能够正常的生长。荒漠化会导致草场逐步退化,影响牧民的正常收入。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农田里的很多农作物也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物理性质,致使土壤中的农作物减产,甚至会导致人们食物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会危害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危害,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导致水土发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我国不仅有许多山,也有分布着大量黄土,黄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形连绵起伏,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时很容易被侵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量很多且十分集中,我国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貌地形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人为因素是人们破坏与移动地表土壤,一些生产建设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牧、有充足沙源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开荒等。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思路或措施

2.1节水灌溉

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大,退耕还林政策难以实施,所以,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很严重的缺水问题,节水灌溉既能促进作物生长,也能充分运用水分,节约更多的水,有效防止水资源浪费。具体实施节水灌溉时要按照各类农作物需求特征,合理布置它们的种植区域,促进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要注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有所不同,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2.2利用科学技术治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学科及行业,必须运用科学技术,根据以往治理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情况,我国整体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运用科技来治理,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要做好检测后记录工作,并在此前提下,构建便于开发资源的各种模式,根据科学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技术。尽量运用科技去开发新技术,把科技融进各项工作中。

2.3控制人口增速,运用科学方法种田

一些土地荒漠化区域,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如果人口增速过快,就会加剧荒漠化情况,因此,一定要掌握人口增速,降低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速受到的破坏。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化时,必须改变过去开采伐木的方法,有效运用水资源,切实实行等高耕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耕种面积,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合理耕种。在一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要注意充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使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4不断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一切生产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很多行业及学科,必须运用科学技术,制定良好的质量方案,并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治理效果。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能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治理,并取得较好效果,并做到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及治理经验。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新模式,并根据科学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运用科技武装新型技术,把科技真正融入治理工作中,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培养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尽快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监测网络,方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退耕还林、防风固沙

对于降水量充足、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能够促使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同时,适当运用一些防风固沙方法。常见的防风固沙方法有在沙层上盖致密物、设置沙障、运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在沙层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避免水分蒸发,防止土地被沙化,运用塑料膜较强,很容易被风刮走,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沙障主要有土沙障、植物沙障、篱笆沙障。土沙障和风向相垂直,具有较好挡沙效果,一定要注意运用黏土提升墙壁韧性。植物沙障既能抵挡沙尘侵蚀,延缓土地被沙漠化的进程,又具有截留降雨作用,能够把一些降雨留在沙障中,增加土壤水分,利于植物生长。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3

就在记者专访他的2011年7月3日晚上,经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撰写的“库布其模式”即将定稿,这一荒漠化治理的成功中国经验背后,是他和亿利资源集团数千员工20年来面对诸多不解、争议所趟出的一条荆棘路。他说,“关键是要立得稳,站得住”。

2011年7月9日,来自联合国、10多个国家的多位部长等500多名嘉宾齐聚库布其沙漠七星湖畔,共话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模式”作为核心议题。

通过大规模发展沙漠天然药物、清洁能源、新材料、高端旅游等沙漠绿色产业,亿利资源集团用20多年的时间,以沙漠产业化的方式绿化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近5000平方公里,建设了全长242公里的防沙护河锁边林。

在发展沙漠产业同时,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沙漠里数十万民众也能参与其中,并获得劳务收入。

“这是最大的慈善事业。”2011年5月10日,在参加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过程中,王文彪对美国高层推广“库布其模式”治理沙漠问题时说。

“进入沙漠是为了生存”

《财经国家周刊》:你的公司发源于鄂尔多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个资源城市,在你有了一定的资本金之后,为什么没有进入煤炭领域?

王文彪:我觉得我们对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这里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开发利用做得不错,这是必要的。如果我当时去发展煤炭,现在赚钱赚得多了。

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需要勇气,关键是久远的坚持。

这20年,我们背负着压力、背负着争议、背负着非议,谁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苦苦地治理沙漠,有人讲这是在沽名钓誉,这些舆论过去很多,他们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不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办成,一个好的、新的、高远的战略诞生之后,一定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没有20年的打算,不要做这件事。荒漠化治理,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下去。

《财经国家周刊》:你为什么要做沙产业?

王文彪:20年前,你让我有今天这么高的觉悟是不可能的。20年前这个企业就是一个一两千万的民营企业,追溯到最早是一个沙漠中的小企业。

进入沙漠就是为了生存,这是一个强烈的愿望。

亿利资源集团前身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杭锦旗盐场,主要从事无机化工生产。由于企业处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四周皆是沙漠,面临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的“四无”状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进入沙漠首先是为了能让企业存活。

流动性沙丘不断侵蚀盐湖,严重的荒漠化一度使得企业濒临倒闭。当时企业面临短资金、缺技术、没人才的窘境,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更是一片空白。在没有技术、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做出走进沙漠的决策比较痛苦。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开发利用资源上,库布其沙漠贮藏着丰富的天然碱、芒硝、盐等资源。通过改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利用盐湖资源等方式发展了无机化工产业,使企业得以生存。

《财经国家周刊》:沙漠治理有想法者众,但都没形成体系,你认为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是什么?

王文彪:首先是通过修路来绿化。治理多少平方公里的沙漠,就通一条多长的公路,通了路以后,机械可以进去,然后再通电、通水、打网格等,用飞机飞播,这些都是我们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效率很高,成本相对低;二是建锁边林工程,实施“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的防沙治沙方针;三是大漠腹地生态修复工程、地下种甘草、地上种沙柳。

其次,要有合理的制度,制度非常重要。

再次,是依靠大量投入,荒漠化治理投入大、周期长、风险也不小,没有二三十年不可能见效,没有雄厚的资金也很难做成。

沙漠产业链

《财经国家周刊》:怎么理解“沙漠产业链”模式?这个模式是怎样成型的?

王文彪:库布其沙漠区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除了40%的亘古大沙丘暂时难以治理外,其余为可开发治理的半移动沙丘、沙丘间平地、湿地、沙谷草甸。

我们在治沙同时也发现了沙漠的利用价值,库布其大漠深处拥有相当存量的名贵天然植物,如甘草、大白柠条、半日花、霸王、蒙古黄芪、沙冬青等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和中药材,可以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黄河的渗透水、沙漠本身的涵盖水使这一地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位高,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

通过采取飞播和人工种植的办法,我们在公路两侧的沙漠上播植牧草和药材120多万亩,使得企业每年可节省物流费用2000多万元,同时也解决了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交通瓶颈问题,而且绿化了公路两侧的荒漠。

同时,我们搞旅游开发,打造亿利资源七星湖沙漠旅游度假胜地等,沙漠里还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沙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财经国家周刊》:发展产业过程中如何协调与当地牧民的关系?牧民如何参与到沙漠防治?

王文彪:在库布其,“穿沙公路”使1.1万平方公里沙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畅通,改善了5万多名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亿利在发展沙漠产业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牧民新村”,使得分散在百万亩沙区内的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生活、经营、发展。并建有2000平方公里的“腹地生态工程”。

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与5000多户农牧民签订合作协议,使得当地农牧民既是企业股东,又是生态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仅此一项,他们每年可获取1亿元人民币的直接劳务收入。

比如,牧民乌尼尔道格陶2007年7月搬进牧民新村后,一下子多了几种身份。他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态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者;闲暇时在亿利七星湖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

《财经国家周刊》:你们是如何在沙漠中衍生出中蒙药产业的?

王文彪:在对沙漠的逐步开发中,我们发现,库布其沙漠中生长有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和中药材。亿利资源发展中药产业进程中收购了内蒙古、北京、陕西、上海等地的几家制药和医药销售企业。随后从国外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对药厂进行Gmp(国际制药工业质量生产管理规范)标准化改造,并在沙漠中大规模进行“人工模拟半野生状态中药材栽培”,探索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药材基地建设。

目前,亿利资源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复方炙甘草颗粒、甘草爽、甘草锌片等一批甘草系列已经上市,给企业、牧民、地方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治理沙漠提供了长久的资金支持。

“库布其模式”

《财经国家周刊》:“库布其模式”内涵是什么?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中,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王文彪:总体来说,“库布其模式”是指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并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反哺和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因这种荒漠化防治模式被我们施用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所以称之为“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模式”就是大规模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和沙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涵是“三带动”,指“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兼顾起来。

我们总结出了“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防沙治沙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路、电、水、讯、网、绿”六位一体的防沙绿化方法。同时,我们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荒漠化地区大力发展阳光产业和设施农业;大规模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实施休闲旅游产业,开辟人类新的生存乐园;大规模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产业化应用的沙旱生中药材,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老百姓参与”的格局,使地方经济得以提升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并整体性、规模化的解决沙漠地区老百姓的贫困问题。

“库布其模式”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地区的老百姓是可以致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目前来看,这个模式对这个地区的发展是可行的,可以在荒漠化国家和地区推广。

《财经国家周刊》:能否介绍一下你在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中推广“库布其模式”的细节?

王文彪:5月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与企业家圆桌午餐会。是中方和美方高层共同组织的,邀请双方领导人和12位企业家。中方高层是副总理、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商务部长陈德铭;美方是国务卿希拉里、财政部长盖特纳和驻华大使骆家辉。

中国的企业除我们亿利资源集团外,还有中信集团、中国南车、三一重工、浙江正泰集团。美方企业是可口可乐集团、陶氏化学、花旗集团、杜克能源公司等。与会中美企业家就企业发展的方式、前景进行了介绍,并就存在的问题向两国高层提出建议。

我主要在讲中国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有关经验、模式和做法。我讲到,亿利集团不是全球赚钱最多的企业,但是我们一定是创造沙漠绿色最多的企业。通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的穷人是可以变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愿意把亿利集团几十年艰苦探索的产业化治沙模式输出给有荒漠化的国家和地区,以福祉更多的百姓。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荒漠治理的全球化未来,你是如何考虑的?

王文彪:这次库布其沙漠论坛来了国内外20多位部长,这已经说明问题了,我认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的。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4

关键词:荒漠化;西部;制度创新;经济来源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5-0032-03

荒漠化是目前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荒漠化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也构成了西部大开发的最大瓶颈,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虽然我国对治理荒漠化土地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人力,但是荒漠化仍然呈现出“整体恶化,局部治理”的趋势,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起荒漠的主要原因探析

荒漠化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必然对农产品和畜产品需求量增加,所以导致了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过度耕种使土地的肥力下降和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表层板结,土壤流失,土壤遭侵袭。森林的过度砍伐也是荒漠化形成的重要原因。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本是茂密的森林,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使大面积的森林遭受破坏,形成了荒凉的黄土高坡。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所做的努力,成绩不可谓不大,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就达66亿人次,义务植树320多亿株。但是生态环境仍呈整体恶化加速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的扩展数量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增加到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则高达2460平方公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在治理的同时忽视了保护,在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管理,得来不易的建设成果被各种不合理的人为破坏抵消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的荒漠化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总是与贫困如影相随,二者互为因果。西部地区的农民滥挖发菜、甘草、麻黄草,导致了北方地区严重的沙尘暴,政府有关部门下发紧急命令,禁止滥挖,严加查处。这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攻关,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在技术上,我国适合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完全可以依靠现有的科技实力加以治理。我国在荒漠化治理研究中已经取得新突破,从而在这一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为在不同类型条件下的荒漠化防治工程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比之下,防沙治沙政策创新却严重滞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乡农民石光银,是靠治沙出名的全国劳模。1984年以来,他联合家乡的100多户贫困农民,先后承包了10多万亩沙地,成立治沙公司搞治沙造林,现在沙地绿了,林子大了,石光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款”,他所栽林木价值已超过千万元。然而,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直倒苦水:“都说林子是绿色银行,可我只能往里存钱,甭想取出来。”他造的是生态林,一棵不让砍。更让石光银烦恼的是:一些人经常毁林、盗林,他不得不为护林耗费很大精力。他想把林子交给国家,折些钱,还掉国家300多万元的贷款,自己也可以开辟新的治沙领域,但是说了很长时间,却没人搭茬。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张江平联合一批国有和民营大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组建成“绿色航母”――光彩事业国土绿化整理有限公司,并已着手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开发200万亩沙地。但是张江平却满脸苦相地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家愿意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作贡献,但现在审批程序复杂,治沙的政策门槛太高。社会团体和个人治沙多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行为,而现行政策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给社会力量介入荒漠化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防沙治沙的制度创新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又是其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更新观念,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政策上和体制上全面规划,真正调动全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

1.生态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治沙与治贫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贫困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大面积毁林毁草垦荒,结果是得不偿失。“一年垦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4省区遥感调查,1986~1996年10年间开垦面积为174万公顷,其中近一半撂荒,沦为沙化土地。我国原本广阔的天然牧场,由于盲目增加畜禽数量,大大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已有近70%的草场而退化,更有不少草地变为流沙。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不少沙区的群众砍林割草作为薪柴。又是由于贫困,部分群众乱挖发菜、甘草等食用、药用植物,使成片的草地遭到破坏。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草)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发挥广大农民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促进西部农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破口。

2.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物质利益这个杠杆,激发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从事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是通过竞争获取最大利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吸引国内、国外的投资,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沙漠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在内蒙古的科尔沁沙地,当地规划建立了一个纤维板厂,其原材料来源于附近防护林的枝叶等。原材料的持续需求牵动了防护林的不断更新,而得到及时更新的防护林也为纤维板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原材料。

3.要依法防沙治沙。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杠杆和法律体系规范和引导开发行为。200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这是目前我国第一部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专门制定的防沙治沙方面的法律。西部地区从总体上来讲,在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企业家这些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方面,同东部相比,都不具有优势,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应该是土地的优势。因此,政策创新的突破点就应在这里,建立新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到西部开发的投资者有比东部更加实质性的土地经营权。在西部开发问题上,中外的历史经验极具借鉴力。美国、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等国都有丰富的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尤以美国开发西部最为成功。虽然,我国的西部同美国的西部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大不同,但是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却可以借鉴,美国开发西部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政策法规的保证。美国首先宣布西部土地国有化,并在各州建立了土地局;其次是决定将国土向自由移民发放,美国公民只要在西部连续拓荒5年以上,就可以免费获取160英亩土地,这一政策的制定,在美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向西移民运动。1860年颁布的宅地法对推动西部开发成功具有决定意义,也正是有了成千上万、蜂涌而至的淘金者,才有了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全美经济的整体繁荣。1862年的“摩利尔法”又为高等农业和实业教育拨付了专门的公地,1887年又通过了专门资助农业实验站的“海琪法案”。由于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证,美国西部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说美国的西部不同于中国的西部,但是它的土地政策却对我们今天西部开发有借鉴意义。

〖Jp2〗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是土地优势,但这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主要是由于土地经营权尚未得到解决。土地经营权的问题是解决西部荒漠化的核心问题,给人民一个稳定的、长期不变的政策,使人民拥有土地的长期的经营权,才会使对环境竭泽而渔的现象得到根本的改善,使人口、环境、经济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土地经营权主要应解决5个问题,一是土地经营权归属问题,即土地由谁来经营:二是土地经营权的获得方式,即土地经营者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土地经营权;三是土地经营的规模,即土地经营权的大小;四是土地经营的时间,即土地经营权拥有时间长短的界定。五是国家对生态林的补偿政策,新颁布的《防沙治沙法》第35条规定:因保护生态的特殊要求,将治理后的土地批准划为自然保护区或者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批准机关应当给予治理者合理的经济补偿。这从宏观上保障了防沙治沙者的经济利益,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具体如何补偿,补偿的标准怎样,国家应出台具体的解释说明。

三、防沙治沙的具体治理措施

新颁布的《防沙治沙法》对土地沙化和沙化土地作了法律界定。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植被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的过程。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

曲格平指出,根据目前的检测结果,我国已经沙化的土地约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方的13个省、自治区。其中,难以治理或者目前治理无意义的戈壁(约67万平方公里)和原生性沙漠(约49万平方公里)约占2/3,即116万平方公里;在当前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可以治理的约占1/3,即52.9万平方公里,这部分沙化土地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此外,还有近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因此,《防沙治沙法》并不是要求对所有沙漠都治理,而是针对其中可以治理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提出防治要求。

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防沙治沙规划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类型,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政策及措施,对西部的广大地区进行综合性、全面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治理。

第一类地区,针对那些容易治理,能在较短时间取得经济效益的地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经济林与生态林相结合。对这些地区,国家面向企业、自然人进行公开招标,在保证企业与自然人经济利益的前提下,签订治沙合同,50年到100年不变。在这些地区,国家应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治沙者对经济林,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适量砍伐;生态林成活若干年后,国家应建立保护性收购政策,以保护企业和自然人从事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

第二类地区,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荒漠容易治理的地区,这些地区应该采取民办官助的形式。因为这些地区的回报率可能相对较低或较为长远,并且需要的经济实力较强。有关专家计算出一亩沙地的治理费用,根据企业自有资金的30%到50%,国家与其签订相应实力的沙漠面积的合同,既保证国家的生态环境效应,又保证企业的回报率,同时按其治理沙漠的进度由国家对其资金缺口进行补贴。

第三类地区,是自然条件较差,较难治理的沙漠地区,这些地区的沙漠治理投入大,回报期长,而又影响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议成立国家治沙公司,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专家们进行综合考察后制定专案治理方案,各个治沙分公司依据治理方案,分期、分批进行治理,经过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

四、防沙治沙的经济来源

西部荒漠治理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国家和各级政府仍然需要在荒漠化治理的投入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介入这项宏大的工程。从国家经济来源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国家粮食仓库中的大量粮食,储备3年以上,储备费用即超过其原有价值,可作为国家补贴补到第二类、第三类地区的治理中去。(2)国家可以发行环境治理国债。(3)对参与治沙的公司优先考虑上市融资,并允许其优先增股,融资治沙。(4)对于有一定治沙业绩的治沙公司,在银行贷款时,可以由国家承担利息,直接支付给银行。(5)申请世界上有关方面的资金及贷款。(6)发行治沙。

参考文献:

[1]曹云.保卫荒漠化的中国[eB/oL].省略/zhuanjia/article/sbta/1102.htm

[2]我荒漠化治理研究入列世界先进[n].光明日报,2001-02-14.

[3]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治沙还需政策扶持――关于沙区治理与开发中的经济政策探析[n].经济日报,2001-02-09.

[4]赵永新,丁伟.绿化为何赶不上沙化[n].人民日报,2000-07-12.

[5]李成言.开发热中的冷思考[eB/oL].省略/shenji/luntan2.Htm

Systeminnovation:aFundamentalSolutiontotheDesertificationprobleminthewestinChina

ZHUChun-yu(editorialDepartmentoftheacademicJournal,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

abstract:DesertificationchallengesChina‘s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preventingdesertificationcallsforsysteminnovation.First,theconstructionofanecologicalsystemshouldbecenteredonman,combatingdesertificationaswellaspoverty.Second,takeadvantageofmarketmechanismandstimulateenterprises,individualsandothergroupstoinvestindesertificationpreventionprojects.third,thegovernmentshouldpasslawstoregulatedevelopmentbehavior.

Keywords:desertification;thewest;systeminnovation;moneysupply

(责任编辑:书明 责任校对:育川)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5

初步实现了人进沙退大逆转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减少的成就主要依赖于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大力执行防沙治沙法,依法治理荒漠化问题。二是继续推进工程建设。目前来讲,防沙治沙方面,中国主要推行的是“六大工程”和“草原保护与治理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目前这方面的投入每年政府要拿出100亿-150亿元人民币,这个力度将来还会继续加大。三是从政策层面鼓励各阶层投入到防沙治沙当中,这里包括政府对已经防沙治沙的林子实行收购政策和土地更加优惠的使用政策。

现在,我国第二大沙漠――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先的戈壁荒漠如今青草绿树,有近5万亩的经济防护林正成为固沙前锋。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宁夏沙化和荒漠化面积锐减,自然保护区面积逐年扩大。目前自然保护区由过去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13个,总面积达到54.71万公顷。沙漠化面积也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18.3万公顷,输沙量由过去的20502.9万吨减少为14700万吨,初步实现了人进沙退大逆转。

荒漠化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高达263.62万平方公里,生态十分脆弱。由于历史原因,荒漠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欠账很多;防沙治沙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相差很大;个别地方对治沙工作重视不够,封禁保护措施不至4位,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近4亿人口、5万多个村庄、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5万多公里沟渠常年受到风沙危害。加强荒漠化防治工作,构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对于根除沙患,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也就是说,我国国土中仍有四分之一以上处于荒漠化状态。

多管齐下遏制沙化土地蔓延趋势

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沙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特别要重视现有植被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三是现有技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四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断完善防沙治沙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实现治沙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五是扩大治理面积与提高治理质量相结合,狠抓质量管理,提高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

在防治战略上,要坚持综合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制定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加快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沙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和生态文明观念。严格按照《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要求,把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严格进行业绩考评。

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坚持并优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防治沙工作的积极性,切实维护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案例;学案设计;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28

本学案共设计了六道题,分别是:

①请同学们阅读“荒漠化的含义”,说一说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有什么联系?试找出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②结合教材活动,请你说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两种主要外力作用,并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属于哪一种?③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请你分析导致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人为因素有哪些?并体会在分析荒漠化时如何做到全面地分析。④请同学们阅读“荒漠化的危害”和“消失的楼兰古国”,描述荒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⑤阅读“荒漠化的防治”,请你说一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有哪些?⑥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作个小结。从六道题的设计上,我们注意到:

一、紧密结合教材,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学案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辅导。教材不仅是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能代替教材。在学案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

运用教材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这是教师设计题目时必须明确给学生的。因此,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本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教学目标中不难看出本节知识有三大重难点:荒漠化的含义、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①题请同学们“说一说荒漠化的含义”,“试找出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第②③题请同学们“说明西北荒漠化所受的主要外力”和“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第⑤题请同学们“说一说西北荒漠化防治措施有哪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必须动眼、动口、动心、动手才能完成,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做好学习内容的定向,有利于课堂活力的增强,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导”的功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应成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有启发性。

第①题的设计旨在掌握荒漠化的含义,而含义的理解需从两个角度把握。即: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景观表象是荒漠。这两个角度是学生在读教材含义后难以提炼的,会造成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不够清晰。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明确指出:土地退化和荒漠与荒漠化的关系,启发学生从表象和实质对荒漠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一知识难点也得以突破(导学)。

从第②题进入到荒漠化成因――所受自然外力(风蚀、水蚀)的学习中。题的难度不大,学生从课文中直接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本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联想思维,有“一石两鸟”的启发效应。善于思考的同学会顺着题的思路延伸:西北荒漠化受风蚀作用而成,那么另一种外力作用导致的荒漠化又在哪里呢?景观表象也是沙漠吗?延伸的问题也正是本节知识的必要补充,扩充了本节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了同学们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后的训练检测中设计了相应的配套题。如:石漠化、盐碱化、寒漠化、水土流失。(导出新知)

第③题进一步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围绕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设计问题,无疑给出了同学们一种成因类型题的思维套路和做题方法,也为后一问“体会如何做到全面分析”的解决作好铺垫。可见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导”的功能,既能导出知识,还能导出方法,启发学生多思善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导出方法)

第④题的设计涉及到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这是多少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具有极高的导思导学功能,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展开荒漠化防治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过渡。(导出下文)

第⑤题的设计是本节又一重点知识,也是本节知识的归宿。通过学习荒漠化的成因、危害,知道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后,很自然地把问题的研究落到了为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对策上。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导入主题)

三、问题设计要连贯,便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学案问题的设计不能将课本每部分都罗列成题,注意结合目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问题精挑细选后按照知识的连贯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呈现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教材内容梳理。最后第⑥题是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学案中知识梳理环节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自主反思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形

在第③题分析成因因素时,学生们很可能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全部写出成一段文字。无主次的表达,不便于理解(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28页)和记忆。因此在自主课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地做出新的要求:答案要点化,语言专业化,重要要点置前,必答要点明确等。这时学生们会按要求进一步思考答案的主次关系、进行加工和整理。

五、习题的设计要与学案题有机结合,注意其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学案的习题设计里,最好做到“一点一练”,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节的课堂练习有:

1.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

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下列荒漠化主要受水力侵蚀而成的是()

a.石漠化B.盐碱化C.寒漠化D.水土流失

3.阅读课文活动“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扩大。

4.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作业: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我们所处区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思考其成因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另外,应及时增加巩固性练习,在题目的设计上突出层次性,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选题上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保证学生不做重复训练。注意习题的变式,注意改变原题的结构、条件或其他方面,防止定势思维的负效应。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7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以2004年、2009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2004年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提取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信息,运用GiS手段,对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按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81.7%的荒漠化土地是风蚀荒漠化;巴彦淖尔地区风蚀、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增加2.1万hm2和0.67万hm2,水蚀荒漠化减少0.01万hm2。

关键词:tm影像;巴彦淖尔;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6-29

作者简介:黄伟(1963-),男,广东省梅州市人,林业工程师。

1研究区域概况

巴彦淖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位于东经105°12’~109°53’,北纬40°13’~42°28’之间,东与包头市和乌兰察布市毗邻,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与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相连。巴彦淖尔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型,地处中纬度,远离海洋,具有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巴彦淖尔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土地荒漠化面积545.82万hm2,居内蒙古自治区第4位。巴彦淖尔地区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地带,与蒙古国戈壁荒漠区相接壤,土地荒漠化分布广、程度高,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整个巴彦淖尔地区土地面积的84.6%。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研究内容

对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09年两期tm影像,进行判读、区划,提取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土地荒漠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程度等因子,通过GiS软件做空间分析,计算土地荒漠化类型、程度变化,最后得到巴彦淖尔地区2004~2009年5a间土地荒漠化变化结果。

2.2研究方法

解泽标志按照不同荒漠化类型、不同荒漠化程度进行采集。采集解译标志时,按照《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GB-t20483-2006)将风蚀、水蚀、盐渍化3类荒漠化分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4级,建立荒漠化土地有关因子与遥感影像色调、纹理、分布等特征的对应关系。

根据解译标志,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按解译标志划分图斑,对各图斑调查因子进行初步解译并输入到属性数据库中。判读区域跨60带时,基础地理信息要作跨带处理。同遥感数据跨带处理办法,以该区域面积较大的带为基准进行投影变换(高斯投影)。荒漠化土地监测的图斑划分要分别进行,形成各自独立的解译图形数据文件。解译时,参考相关的辅助图件资料,并使用多种信息源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基于2004年、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巴彦淖尔市土地荒漠化信息,使用GiS软件,通过计算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得出Sa间巴彦淖尔市土地荒漠化变化结果。

3研究区域现状

3.1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分布现状

2009年巴彦淖尔市荒漠化土地面积545.82万hm2,占巴彦淖尔地区总面积84.6%。土地荒漠化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445.08万hm2,盐渍化荒漠化总面积91.22万hm2,面积仅次于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巴彦淖尔南部的河套平原地区的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和杭锦后旗等以农区为主的旗县,面积分别为20.53万hm2、21.72万hm2、20.65万hm2、13.99万hm2,水蚀荒漠化总面积9.52万hm2,占巴彦淖尔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比重最小,详见表1。

3.2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分布现状

巴彦淖尔地区各程度荒漠化土地在所辖各旗县均有分布。

轻度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44.37万hm2,占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4%,中度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11.76万hm2,占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57.1%,重度荒漠化土地总面积77.16万hm2,占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4.1%,极重度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2.53万hm2,占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3%,详见表2。

4研究结果

4.1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变化情况

利用2004年和2009年两期荒漠化数据,统计两个年度巴彦淖尔市荒漠化土地面积,通过计算结果数据比较,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呈总体增加态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543.06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545.82万hm2,变化量为2.76万hm2。其中,风蚀面积扩大最多,5a间增加面积2.10万hm2;盐渍化居其次,5a间增加面积0.67万hm2;水蚀面积最为稳定,5a间只减少了0.01万hm2,详见表3。

4.2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变化情况

2004~2009年巴彦淖尔地区重度荒漠化土地变化量最大,5a间共增加11.48万hm2;轻度荒漠化土地变化量居第二位,5a间减少7.63万hm2;中度荒漠化土地变化量居第三位5a间面积减少2.33万hm2;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变化量相对最少,5a间增加面积1.24万hm2,详见表4。

5结论

5.1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增加

巴彦淖尔地区2009年与2004年数据相荒漠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543.06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545.82万hm2。5a共增加2.76万hm2,年均增加0.55万hm2。总体增加量占2004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不到1%,总体情况稳定。

5.2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基本稳定

通过分析2009年荒漠化监测数据.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共545.82hm2,占巴彦淖尔地区监测总面积的84.6%,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研究区内绝大多数荒漠化土地为风蚀荒漠化,面积为445.08万hm2,占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1.5%,与2004年相比增加2.18万hm2;其次盐渍化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1.22万hm2,占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6.7%,与2004年相比增加0.67万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小,变化不明显,基本稳定。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8

一、确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背景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conomicandSocialCommissionforasiaandthepacific,eSCap)结合亚太地区情况认为:“荒漠化应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向着类似荒漠化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1949年,奥布里维尔(a.aubreville)认为非洲热带森林线后退了60-400km,是滥伐和火烧造成的,并论述了热带森林如何变成热带草原和最终变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他把这种环境退化称之为“荒漠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干旱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进程。1968-1974年的干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的特大干旱,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此,联合国在1975年以3337号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并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数十亿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动,各种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动计划随之产生。

然而,自那时以来,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的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20世纪末,全球已损失1/3可耕地。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二、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

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增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了盐份的蓄积。引起盐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灌溉用水中含有盐份,这些盐份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个是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在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9

每年的6月17日是联合国制定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呼吁人们重视土地沙化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确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背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conomicandsocialcommissionforasiaandthepacific,escap)结合亚太地区情况认为:“荒漠化应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向着类似荒漠化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1949年,奥布里维尔(a.aubreville)认为非洲热带森林线后退了60-400km,是滥伐和火烧造成的,并论述了热带森林如何变成热带草原和最终变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他把这种环境退化称之为“荒漠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干旱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进程。1968-1974年的干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的特大干旱,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此,联合国在1975年以3337号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并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数十亿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动,各种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动计划随之产生。

然而,自那时以来,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的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20世纪末,全球已损失1/3可耕地。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二、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着“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治理方法篇10

。因此,不注重使用有机肥和不断抽取地下水是“石油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关键。在自然环境中,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地下水的储存主要靠生长在地面的植被。年复一年,植被的生长和凋落会给地面带来大量的腐殖质。在昆虫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腐殖质被分解成土壤的营养供新生的植物生长,也使土壤形成很好的透气、通水的团粒结构,因而不形成扬沙。下雨时,透气的土地和植物的根系能很快将雨水吸收入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反过来又会保障地面植被的旺盛生长。只有保持好了自然界的这种正循环模式,才能使土地免遭沙化、荒漠化。从保护土质的角度去看,动物是一座很好的将植物加工成有机肥的“工厂”。

成熟的植物如果仅靠自身在土地中腐烂,变成土壤有机质,所需的时间大约要半年。但如果这些植物被动物吃掉后,在数小时内,就能在动物体内腐烂,被动物排泻到土地中,直接成为上好的有机肥。因此,动物的粪便对保护土质和防止荒漠化是很有帮助的。土地荒漠化的恶果很严重,防止土地荒漠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但科学家为我们指出的可行之路却并不复杂,那就是,只要遵从下面两个原则,我们就应该走在了治理和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正确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