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56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重要性;监督管理体系;借鉴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的安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从单纯的吃饱饭上升到重视食品的安全、营养和健康。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入手,探讨欧盟的监管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多起。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浙江63名婴儿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2010年发生的“地沟油”、“一滴香”、“植物奶油”、“假冒五常香米”,2011年“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等等。

人生存下去的基础是食物,但我国的百姓刚刚能吃饱就出现了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监管,二是企业自身的管理。

从政府方面来看,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比如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规定》是在2010年6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法律的警示性不强,对违法行为处罚较轻。多个部门交叉监管,但无法形成合力,常常各自为战,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常常是媒体先行,政府事后追究,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肇事者的行为。政府在农村市场的监管十分薄弱也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企业方面来看,我国除了几个大企业集团外,大都是小企业,常常存在资金不足,生产条件落后,技术不先进,设备不齐全等问题,小企业大多以追求丰厚利益为优先,缺乏诚信意识,职业道德不强,所以常常出现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假使假,以假充真,滥用食品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的原料加工产品。

二、欧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简介

自1996年英国发生疯牛病以来,欧盟出现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1999年达到一个高峰,最令世界震惊的便是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在整个欧洲经济中,欧盟的农业、食品和饮料行业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接连不断的食品危机使欧盟的消费国对欧盟食品的安全程度十分担忧,为了挽救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欧盟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是法律方面的改革。欧盟食品安全基本法的出台经历了从绿皮书到白皮书再到基本法这三个阶段,199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这个事件大大削弱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为此,1997年颁布了《食品安全绿皮书》,但绿皮书与各个成员国的食品法规相比,共同体层面的食品法规存在着基本原则和职责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对此欧洲议会强烈要求对立法框架进行改进,于是在2000年又出台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以实现欧盟最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标准,后欧盟又在白皮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在2002年又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食品通用法》。整个欧盟的立法体系成一个“伞状”,覆盖所有食品或食品某一方面的横向立法及针对某项产品或是适用于某一食品的纵向立法构成了这个伞状体系,完善了法律保障体系。

其次是食品安全组织机构。现今,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最重要的机构是欧盟食品安全局,它是依据欧盟范围内统一食品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建立的,保证每个国家“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链的安全。欧盟食品安全局和美国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是不同的,虽然欧盟不能行使国家,但食品安全局没有规章制度的限制,可以控制整条食物链。欧盟食品安全局责任十分广泛,主要负责向欧盟的决策机构对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独立的科学的意见,向欧盟委员会提出有关食品安全的科学意见并提供民众所有的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等,同时还担负快速报警责任,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欧盟理事会将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来对危机提出科学的建议,欧盟食品安全局还要保证公开一切有关公众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保持食品安全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建立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管机构体系大致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因为职能交叉出现监管盲区,导致无法形成合力,常常各自为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来解决多部门共同执法的分散化和冲突的局面。

第二,建立危机评估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发生在食品安全事故或媒体曝光之后,政府才进入补救或管理,而且缺乏预先保障消费者食品健康的制度,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通过风险评估来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并保障公众对食品状况的知情权,危险评估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也是实现整个食物链追溯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在突发事件和危机状况时能迅速采取措施的保障。

第三,增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如今我国法律的警示性不高,对违法者的行为处罚较轻,法律是保护食品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在监管中要监管食品生产者和加工者,及时发现、纠正、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企业,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风险,对于违法者除了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同时也应受到行政及刑事制裁。

第四,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式监管。这是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最基本的原则。食品安全的重点不仅仅是对最终产品的检测,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是监控的重点,食品行业在整个食品链中必须应用良好的操作规范,以此来控制诸多的潜在食品安全危害。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2

“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保障民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仍然存在,少数不法分子掺假制假,牟取暴利,甚至添加有毒害的违禁物质,坑害消费者,危害严重,影响恶劣。总理在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制定食品安全法,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改善,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为广大群众谋福祉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据介绍,于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大法。它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在维持现行的分段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指导,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第责任人的义务,强化监管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赔偿责任,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确保监管环节无缝衔接。张敬礼说,它既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协调,又有利于防止部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在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张敬礼提出,在下一步执法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把握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食品安全法》是规范食品安全的特别法,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食品的安全监管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此外,对于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应适用《食品安全法》。

二是正确把握综合协调和分段监管的关系。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协调和分段监管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一不可的两条腿。没有强有力的综合协调,部门监管缺乏联动,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使具体监管中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形成监管盲区,容易埋下安全隐患。综合协调部门应当全面分析把握食品安全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按照《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六大职责,结合各环节监管实际,从制度上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各部门形成合力,不断巩固食品安全工作成果。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3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7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和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和食品放心乡镇、食品放心社区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省委书记李建国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指出,要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近期,姜大明代省长连续几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着力强化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意识,不断创新监管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各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省食品安全形势逐步好转,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促进了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低、小、散”问题较为突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消费等环节还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制售假劣食品问题仍时有发生;特别是近期国外恶意炒作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我国食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我省是农业大省,既是食品生产大省,也是食品消费大省,食品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意义重大。首先,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也就不可能有食品产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开展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既能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又能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第二,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没有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通过开展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第三,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是率先发展的具体体现。选择一部分食品安全工作基础较好、食品产业较为发达的县(市、区)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在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方面先行一步,可以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示范样板。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将有利于推动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效能。总之,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强化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为突破口,以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为着力点,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切实加强日常监管。日常监管是做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基础。各环节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并狠抓落实。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例行监测和监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名优农产品。要坚持从源头上抓食品安全,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的巡查和动态监管,强化产品出厂检验。要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落实市场开办者的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销毁等制度。要大力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监督力度,把好食品卫生安全关。

(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专项整治是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决定近期将开展一场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开展好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与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有机结合起来,抓紧组织力量,摸清当地食品产业和安全情况,找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科学、周密的整治方案。要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解决什么的原则,加大对分散在农村的各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事前监督、查改隐患、治理薄弱环节为主,着力抓早、抓专、抓细、抓苗头,真正从源头上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在乡镇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构建严密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逐步形成渠道畅通、管理规范的现代流通网;大力推行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员制度,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构建威力强大的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舆论和信息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多方位开展食品安全宣传,使创建工作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形成人人关心、参与、支持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建立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规范信息行为,对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五)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监督考核。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示范县创建不搞终身制,要建立完善升级和退出机制,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工作目标要求的,通报取消示范县资格。要及时总结推广创建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县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落实责任,确保创建任务目标如期完成

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创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监管资源,落实创建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一要坚持当地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大力支持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执法监管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示范县要以县政府名义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参与。

二要建立并严格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创建工作责任体系。上下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之间要层层签订创建工作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创建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定期对各地创建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对那些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被动应付,特别是失职渎职、创建任务目标不能按期完成的,要层层追究责任。

三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各级财政都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示范县一定的经费支持。尤其是各示范县政府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为创建活动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创建经费足额到位和发挥作用。未参加这批示范县创建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乡、示范镇创建活动,为争取进入下一批示范县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要加强对创建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省财政厅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要搞好协调配合。要建立相关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各监管部门要围绕监管职能,结合当地食品安全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监管制度,规范执法监管行为。按照“权力与责任一致”的要求,全面加强监管工作,不仅要管有证照的生产经营者,也要管无证照的生产经营者。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

五要加强企业诚信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经营。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宣传活动,使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明确食品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对食品监管部门及其监管领域做出的新规定、新要求,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履行好法律所赋予的新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时间安排

各乡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学习宣传和贯彻《食品安全法》工作自即日起开始,至6月底结束。

三、宣传形式

1、集体学习。5月下旬,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集中学习,邀请法律专家解读《食品安全法》,讨论通过实施方案。

2、电视讲话。5月下旬,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在县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宣传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号召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各单位要采取领导带学、职工自学和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掀起学习《食品安全法》的热潮。

3、现场咨询。5月下旬,县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在县城繁华路段设立食品安全宣传咨询台,发放《食品安全法》等宣传资料,设置宣传图板,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展示假劣食品,宣传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帮助群众释疑解惑。

4、集中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积极组织县电视台、信息社、县政府和各部门网站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及整顿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等。县质监部门组织食品生产企业、工商部门组织大型超市、卫生部门组织餐饮企业在各自门前或繁华路段悬挂2条以上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乡镇也要通过开辟网上专栏、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

5、开展培训。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组织农产品种植企业、家畜家禽养殖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经营企业、餐饮消费企业从业人员集中学习《食品安全法》,并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食品安全法》是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而出台的一部重要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各乡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领会《食品安全法》出台的重大意义,增强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的自觉性。要把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施行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立法;缺憾

中图分类号:DF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96-01

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深思。总结这些事故教训,不难发现食品安全监管所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立法的不断完善是一个过程。反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缺憾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不断完善是有意义的。

一、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解析

对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监管宜作如下定义:监管是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监管部门为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管理制度的执行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称。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监管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权能。监管主体是指负有监管职责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对象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权能是指监管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可以采取的监管措施。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新近发展

在监管方面,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比原食品卫生法完善了许多,比如: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纳为:(1)突出了监管的地位,专设一章对监督管理予以规定。(2)监管部门的设置多元化。(3)强调监管计划的重要性。(4)监管措施有新的规定。(5)重视信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若干缺憾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监管制度存在以下不足:

(1)在监管理念上,我国食品安全法只是强调了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监管部门的主导性,忽视了监管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2)对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规定。明确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了避免监管主体职权的消极冲突和积极冲突。(3)在监管职责的设置上,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缺乏专门针对监管职责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法需要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在每一监管环节的作用并总体形成监管的合力做出回应。(4)在监管手段的设置上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监管措施应当具体并有针对性。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持续健全

(一)监管原则应予明确规定。在食品安全法中应当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管原则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食品安全法重在保障食品安全,由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明确规定监管原则是必要的。(2)监管原则有利于协调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食品安全法的监管原则宜规定为:(1)监管主体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原则;(2)保障监管对象权益原则;(3)公众参与原则。

(二)监管职责应予重点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法在第七十七条规定了监管部门有权采取的监管措施,但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侧重事后监管,忽视事前监管、事中监管。(2)对监管主体的职责范围规定不明。(3)采取监管措施的程序不明,监管措施的规定缺乏针对性。

(三)监管计划应为政府行为,并应当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关于监管计划尚有以下问题没有解决:(1)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2)关于政府组织制定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的监督问题没有解决。明确监管计划是政府行为有利于克服部门权限过大所可能带来的政府行政的协调性不强的问题。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应当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起草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的草案,该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监管部门负责执行。

(四)监管对象应涵盖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规定要符合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由于食品检验机构不同于其他监管对象,有必要设置对食品检验机构监管的特殊监管程序。

(五)监管的社会化参与支持和监督体系应当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参与有所规定,但显得明显不足。我国食品安全法在社会化参与支持监管和体系构建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完善:(1)进一步完善咨询、投诉、举报制度。咨询、投诉、举报是监管部门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咨询、投诉、举报制度的完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监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受理咨询、投诉、举报;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建立科学的咨询、投诉、举报的受理期限制度和办理期限制度。(2)我国食品安全法应当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化参与支持监管的内容。食品安全法需要对监管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予以规定。

结束语:综上所述,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是必要的。探讨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现实问题并归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对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是有意义的。食品安全立法的不断完善是一个过程。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李瑞宾(1981―),男,河北馆陶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2]杨解君主编.《行政责任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建淼著.《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6

一、深化治理整顿,解决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1、狠抓重点区域的监管。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及学校周边、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等集中经营场所为重点区域,自2014年3月20日开始,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密切合作、集中力量、分工负责、任务包干、责任到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3个月的农村食品流通安全的大检查。

2、突出重要节点的监管。抓住315消费者权益日、两会期间等重要节点,围绕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时段,组织有关人员,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并及时通过媒体相关监督信息。

3、强化重点品种的监管。按照国家食药总局、省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际,将乳制品、肉及肉制品、植物油、白酒等高风险食品、假冒伪劣食品及危害广大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作为今年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和抽验。

4、严肃查处食品违法行为。深挖案源线索,加大投诉举报及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的查处力度,狠抓大案要案查办,采取主动出击,暗查暗访,直插基层、打建结合等方式,重点打击农村地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特别是儿童食品)、无证经营和未履行食品经营法定责任和义务等违法行为,力争查办一批有影响的答案要案。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要及时办结并上报。

二、坚持多措并举,推进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规范

5、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完善食品流通许可管理规定,强化许可证核发质量的督查和指导,充分发挥行政审批“证前监管”作用,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条件的经营者进入市场;对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经营者,应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凡是不再符合食品流通许可条件的,不能确保经营食品质量的,应依法撤销其食品流通许可。

6、加强食品经营行为监管。探索制定食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努力提升食品经营质量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食品经营者首负责制和质量安全追究制;严格落实进货审查和购销记录等制度,监督食品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督促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的进货关、储运关、销售关和退市关。督促企业建立有效地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食品零售做到进货有台帐、登记全、信息准、可追溯;食品批发做到来源可查、质量可查、去向可查。

7、开展信用分类分级管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增强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制定食品流通经营者分类分级评价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在全省开展食品流通经营者信用分类分级动态化管理;加大对风险等级较高经营者的监督力度,将相对人日常监管、监督抽验和行政处罚等违法违规行为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作为评定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等级的重要内容;建立食品流通“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违法企业的曝光,采取内部通报、网站公布等形式定期对违法违规经营者及抽验不合格食品进行通报。

三、调动各方力量,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合力

8、强化经营资格主体责任。追究制定以经营者首负责任、从业人员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食品经营主体责任制度,推动经营者建立自身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义务,努力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食品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9、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形式为载体,广泛开展向公众,系统有效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努力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10、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媒体、群众、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社会各方力量,激发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的能动性,形成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人人都是监督员的强大社会监督力量。

四、狠抓队伍建设,提升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7

内容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公民生命健康权利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明确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该法仍然存在不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局限性。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现实意义实施局限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公民生命健康权利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亟需统一的、有效的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本文对该法实施的现实意义及局限性进行探讨。

实施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明确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来进行总体的协调,同时对卫生、农业、质检、工商等各部委的分工进行了界定。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而第五条、第六条及第八章等则对县以上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本法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具有全方位的监管特点:即由国家机关至人民群众,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各部委至地方及各级人民政府,由社团组织至新闻媒体都具有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利。简言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职能的设计是一个多部门多级别架构的体制。这种监管方式反映了食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叉等特点,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制度上体现了从上到下的国家机关都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负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和职责。实际上,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监管体制下,弊端仍然不少,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很可能出现监督过度、监督不足或者是监督不恰当的现象。这就涉及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应该如何掌握有效监管边界的问题。

政府监管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和法定方法,但政府监管时,本身是需要监管成本的,并且信息不对称、非理等因素也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削弱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增加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安全监管的难度,因而政府应厘清政府监管与市场自我治理的边界,确定监管的重点,注重对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的建设,侧重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同时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督,通过引进外部监督机制,赋予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权力,这样可有效防止政府滥用监管权。媒体和社团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甚至比政府的监管更重要、更直接,它们在问题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就可发挥作用,而政府的监管往往是到事件的尾声才起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传媒、社团等外部力量应与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共享”监管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使其处于最优均衡强度的有效监管边界。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二章明确“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举报等渠道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

可见,针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监管部门整治滞后现状,该法设定此制度试图通过风险监测评估,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由外在表面落实到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主动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检测,相应的明确了卫生部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在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本章将食品安全的防线提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应当看到当前我国食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人为造假现象比较突出的现状,预防监测工作确实任重而道远。

(三)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法》第四章明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四)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免检制度。当初,设立该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避免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但结果事与愿违,事实证明检验手段的失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三鹿奶粉”曾是享受“免检”待遇的放心产品。“三鹿事件”曝光后不久,国务院已断然废除食品免检制度,《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

(五)名人代言食品需谨慎、需尽社会责任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通过本条规定,层出不穷的名人代言、协会推荐等虚假广告现象有望因此得到遏制。同时新法对食品广告作进一步明确: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名人代言,主要是基于名人的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对名人具有一定的信赖,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对此,名人在代言各种食品广告时,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的原则,一旦名人代言的食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名人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六)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食品安全立法思路的关键,在于探讨食品安全立法的基调是强调产品监管还是强调产品责任,它决定了该部法律的性质是纯粹的行政法还是行政法与民法相结合的法律。《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生产经营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增设了产品召回等制度,明显加大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现行的最高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提高到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该法律还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吊销资质证。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实施局限

(一)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法律规范不明确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是衡量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应该十分详细明确,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公布。纵观我国《食品安全法》,整部法律并没有规定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测的标准和条件,使该法显得过于抽象,明确性大打折扣。而且,立法者并没有对颁布近十年的、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标准予以及时更新和修正,也并未对此项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立法调研。所以可以预见,即使在《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的若干时间内,关于食品安全的标准仍可能以国务院实施细则或类似行政法规的立法形式进行补充规定,而国务院实施细则的法律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其后果便是导致食品安全的立法再次处于被架空状态。另外,我国当前各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相互冲突,如黄花菜二氧化硫限量标准问题、猪肉和火腿中的敌敌畏问题、面粉及其制品中的苯甲酸问题、速冻水饺的细菌总数问题等,均是部门标准冲突所引起的结果。《食品安全法》并没有对这些相冲突的标准进行说明或清理,使该法的严谨程度降低,法律的可适用性大大减弱。

(二)对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不够

我国食品加工、流通以及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农产品种植、养殖人员对食品安全认识较差,对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较少,法制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例如,在种植、养殖中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素农药、生长激素;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科技知识、标识宣传不够;某些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对部门职责权限的分工和界定认识模糊,影响到食品安全工作的执法监管。另外,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假冒伪劣食品的基本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劣质食品乘虚而入。

笔者认为,在食品安全立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职权部门的利益冲突,立法者可能是对食品安全标准这一关键问题采取了刻意回避和模糊处理的态度。但是,如果食品安全法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立法都没有做到明确、公正和负责,这势必造成各个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为了部门利益而随意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纵容和滋生腐败。若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便得不到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立法的一般预防目的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聪.从一般预防理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J].河北法学,2008(10)

2.王世洲.从比较刑法到功能刑法[m].长安出版社,2003

3.宗庆后.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议案[J].商品与质量,2008(11)

4.叶永茂.中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述评[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6(3)

5.李路平平,.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8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以来,全国、全省部分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在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月份,在省政府督查组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时,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整改的问题。为确保我市营养改善计划安全、有效实施,现就加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

(一)加快学校食堂建设步伐。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学生食堂建设资金和“校安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把学生食堂作为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规划,落实资金投入,逐步使食堂供餐成为营养餐实施的主渠道。同时,要为学校营养餐的实施配备留样柜等必要设施,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二)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各县区要尽快制定和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工资、水电煤及运输费等成本全部纳入县区财政预算,由县区财政承担,确保每生每天3元营养餐补助足额用于改善学生营养。

(三)合理配备营养餐工作人员。各县区要成立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公室,配备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专干。各学区、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要配备一名营养餐专干,村学、教学点由学区安排专人负责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

二、严格落实政策,依法规范管理

(一)执行国家制度办法。各县区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和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公示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急事件处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规范、安全、有效实施。

(二)落实校长负责制。校长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制定、完善、落实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对营养餐资金安全、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监管。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各县区教育局要会同卫生、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利用暑假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合格证书。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合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相关的工作。

三、严格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一)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县区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作用。牛奶、鸡蛋等学生营养餐主要原辅料必须由县级政府统一招标,集中采购,严禁学区或学校独立招标采购。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对营养餐采购、食品流通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负责营养餐食品安全监管,认真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学校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认真监管。

(二)规范学校食堂监督管理。学校食堂必须有必要的防鼠、防蝇和防潮设施。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蔬菜、肉(禽)类等农副产品要实行定点集中采购,并由学校与供货方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食品及原辅材料采购必须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建立和实行查验制度。学校食堂不得向学生提供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

(三)严格落实食品留样等制度。食品贮存应该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散装食品应该在存贮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食品加工必须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营养餐实施学校必须建立营养餐留样制度,留样食品不得少于100克,盛放在消毒后的密封专用容器内,并记录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等信息,放置在留样柜中必须满48小时。

(四)科学合理制定学生营养食谱。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参照学生营养标准和配餐指南,结合学生体质状况,当地饮食习惯,科学制定供餐食谱,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保证质量。学校食堂要不断丰富供餐内容,增加花色品种。学校要充分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每周或每月更新轮换食谱,调节营养餐供应品种,提高供餐质量。

四、完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一)落实实名制信息管理制度。各县区、各学校要建立以学生学籍号和身份证号为依据的详细的营养改善实名登记制度,由学生监护人和学生本人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报县区营养办备案。县区营养办和学校要对学生人数、受益人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禁套取、冒领资金。

(二)建立营养餐公示制度。学校必须在醒目位置设立公示栏,及时公布受益学生名单、经费账目、供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并必须每天对营养餐食谱和价格进行公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三)建立营养餐发放登记制度。学校必须建立学生营养餐发放登记制度,登记表每天都要由学生签字确认。学校要每周组织学生对营养餐供应情况作出满意和不满意的评价,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不断完善营养餐食谱,确保孩子们吃的营养,吃得满意。

(四)建立营养餐成本核算制度。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从学生营养餐中赚取不正当利润,确保营养餐真正达到“等价优质”的标准。学校所提供营养餐要便于量化核算成本,尤其要明确粥类、汤类、炒菜和水果的量化标准和成本核算标准。

(五)建立营养餐资金管理制度。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要单独管理,单独核算,严禁将营养餐补助资金与“一补”资金放在一起管理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问题分析完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56文献标识码:a

1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理论

1.1食品安全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部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的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仅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还涉及到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卫生安全。

1.2食品安全监管

监管一词源于英文regulation,指的是某主体为了使某事物正常运转,基于一定规则和准则对该事物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按照监管的含义来看,广义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社会公共机构和个人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基于法律和社会规范对食品安全性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活动;狭义上讲,食品安全监管指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监管主体,主动参与食品安全性的监督与管理,以达到市场上的食品安全不致人发生危险的状态。本文涉及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就狭义而言。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多部门联合监管体制,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同部门之间责任权限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渎职失职、消极应付、流于形式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沟通协调困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种种问题使政策在监管过程中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2.2监管标准不科学

我国的食品标准是1989年开始颁布实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已更新换代,市场机制的转型导致现有食品标准难以符合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标准的制定工作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权承担,公众没有机会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专家咨询也难以落实到位;加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不够完善,风险评估数据不够准确,使得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合理性。

2.3监管法律不健全

虽然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已经颁布了大量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在法律层面仍存在一些弊端。在法律的制定方面,《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规章滞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农药管理和饲料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规规章至今没有出台;从法律实施角度而言,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执法部门难以有效贯彻法律意图,食品检验难以全面落实,从而增加了法律实施的难度。

2.4监管环境不完善

食品安全监测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的偏差上。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实践模式以管制主义逻辑为起点,以政府全能主义为支撑,是一种管制型的治理模式。这种理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手段单调,方法简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3如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协调机制

我国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监管水平与效率。首先,政府内部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要进行部门和职能整合,使监管权力由过度分散走向适度集中,并且对各个监管部门进行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关系,理顺协调机制。其次,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和食品行业协会,主动引导社会公众与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3.2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内容不完善、实用性不强、技术落后等方面。因此,我国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维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参照国际标准重新修订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食品加工生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避免国外问题食品流入我国市场,维护国内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3.3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应当尽快颁布《食品安全法》配套的相关法律,对一切未做明确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弥补现有法律的缺陷。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应急处理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使食品从原材料到加工生产到市场流通中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篇10

6月15日上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主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保监会、国家粮食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铁路总公司共18部门,在北京正式启动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本刊记者刘晶晶谷悦摄影中国经济网裴小阁

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论坛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进行了致辞,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汪洋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在我们这样一个食品生产消费大国,在当前这样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历史阶段,治理食品安全必须秉持法律这一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手段。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法治保障,特别是2009年第一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逐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今年4月2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着力构建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顺应了规范市场经济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又迈出了重大步伐。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了,如果不能做到广而致知、普遍尊崇、严格执行,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食品安全拥有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既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又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密切相关。学好、守好、用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是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新起点,坚持德法并举、法治先行,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一,企业要增强守法诚信意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广大生产经营者要熟悉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的各项要求,自觉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建立保证质量安全的内控、溯源、召回等制度,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严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技能培训,真正让尚德守法成为食品从业人员内化于心、见诸于行的自觉行为。通过惩罚性赔偿制度、首负责任制度,把食品安全与企业的“身家性命”牢牢捆绑在一起,形成不敢、不能、不想以身试法的长效机制。

第二,政府要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各级监管部门要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新《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提升干部队伍履职尽责能力。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日常检查和抽检监测,对那些利欲熏心、挑战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重处,切实维护法治诚信、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每一项执法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做到监管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及时产品抽检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及时曝光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让不法分子如过街老鼠一样无处藏身。各级地方政府要保障监管工作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落实属地管理法定职责;部门之间要紧密配合、协调联动,加强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监管的无缝衔接,把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第三,公众要依法维权并参与治理。食品安全关系人人,也需要人人关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治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食品安全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要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的政策措施,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桥梁。要鼓励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在决策咨询、科普宣传、风险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支持新闻媒体开展严肃理性、具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总而言之,要坚持食品安全工作的群众观,拓展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打好保卫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程度上广泛凝聚共识,号召全社会共同坚守法治底线和道德准则,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等分别进行了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府公信力与执政能力。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迫切需要实行社会共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主体多元协作,法律、技术、舆论等治理机制协调整合,从农田到餐桌等环节无缝对接的治理格局。其中,法治具有基础性意义,必须先行。这不仅因为通过法治凝聚社会共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以法治来推动食品安全治理能够赢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认同。更重要的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明确设定的权利、义务、职责和责任,能够为不同主体、机制和环节的协同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法治所具有的刚性、强度与威慑力有助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维护社会正义,预防和解决各种纠纷,培育诚信与规则意识。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积极回应了公众对法治的期待,体现依法治理的理念,突出了亮点。首先,《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生命健康至上的原则,凸现人的主体地位,使法律的规定充满着人文关怀。其次,新法建立了最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民事、刑事与行政责任相结合,财产罚、资格罚、行为罚与声誉罚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法律规范的统一陛与操作性。再次,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缺乏系统治理的问题,明确将“社会共治”作为《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有奖举报、食品安全信息、媒体监督、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以及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合作等不同形式,动员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过程。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如何实施好这部法律也备受关注,实施效果也会影响着公众对法治的信心。我们要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机制:一是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以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使这部法律成为“有牙齿”的法律。二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做好法律解释工作,并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三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活动,积极培育食品安全法治文化,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5]10号)要求,今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91家检测机构,开展了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96个品种、20948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蔬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96.4%、99.4%和94.8%,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为99.9%,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中趋好。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近年来,农业部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紧紧扭住“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一目标,大力推进农兽药使用及残留、违禁物质“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畜禽屠宰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治理各种突出问题,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严格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将继续坚持“产”、“管”并重,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严格农业产地环境、投入品监管和生产管控,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维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从2004年的279.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214.8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3倍,进口食品已成为百姓餐桌上食品的重要来源。国家质检总局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严格进口食品监管,严格处置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并消费提示。2015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来自1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实施严格检验检疫监管,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927批次、4142吨、1275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79个国家或地区,国家质检总局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主管部门,要求其采取措施,保障输华食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不合格进口食品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其中主要包括:饮料、糕点饼干、糖类、粮谷及制品、酒类、水产品、乳制品、调味品、干坚果等种类。

造成进口食品不合格的原因较多,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等安全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占到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6%。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共233批次,主要为:糕点饼干、调味品和饮料中苯甲酸超标,饮料中酸性红超标,酒类、糕点饼干、饮料等食品中山梨酸超标等问题。微生物污染的共153批次,主要为: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等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水产品、肉类、饮料中检出沙门氏菌,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等问题。污染物超标的共44批次,主要为:调味品中砷超标,酒类、糖类中铜超标,乳制品、饮料中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

对于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按照有关规定做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未进入国内市场。有关详细信息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欢迎大家查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将以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建立健全进口食品境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估、进口食品风险分类管理等有关配套制度,完善进口食品全过程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以从严的决心、从严的举措,切实履行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努力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主论坛活动结束后,主题为聚焦新修<食品安全法》、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的两个分论坛活动开始进行。

分论坛一:聚焦新修《食品安全法》

在该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金发忠、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苏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志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打假处处长许成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司长张靖、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天津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介绍了新《食品安全法》的进步和成长,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进步: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统一治理;二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治理;四是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五是强化食品安全阳光治理;六是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治理。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金发忠主要介绍了农业部门如何强化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金发忠认为:第一,要强化新《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贯,并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部署,跟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修订工作。第二,牢固树立“产”、“管”并举监管理念,打击违法行为,从产销两方面进行管理。第三,从“产出来”全面推进“四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制修订5年行动计划,每年新制定1000项,力争2020年衣兽药残留标准达到1万项,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推行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力争5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以生猪、肉牛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推广“耳标”和“二维码”,力争5年内大部分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可追溯和牛奶全面追溯管理;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第四,从“管出来”大力推行“两治”。实现与食药部门无缝对接,共同形成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全程监管链条;深化突出问题整治,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行为;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推进综合执法,着力提升执法能力;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鼓励基层探索有效监管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鼓励社会监督,加强科普解读。

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苏志表示,对于即将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卫计委一是要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食源性疾病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快制定卫生计生部门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加强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认为,目前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恰逢其时,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一,在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进一步突出了企业质量安全主体的责任,建立了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同时,出口方面,规定进口商应对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进行审核,要求境外出口商和生产企业按照中国的食品安全和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第二,进一步明确了出口食品监管的主体。新《食品安全法》第91条,明确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第三,进一步完善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不仅强化了对境外源头的监管,还完善了口岸检验的检验监管的制度,落实了各方责任。第四,强化了进口食品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新《食品安全法》第95条规定,市县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国内市场销售的进口食品实行监督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通报,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志宽表示,新修订版《食品安全法》将进一步推动属地领导的责任意识,下一步将及时启动《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细化属地政府责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打假处处长许成磊表示,新法充分体现了“最严厉的处罚”,一是对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体现了“刑事责任追究优先”;二是在加大民事、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首次明确规定了行政拘留处罚;三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刑衔接的机制和要求,确保行政责任追究和刑事责任追究无缝衔接。目前公安部为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继续强化刑事打击,重点打击肉、油、蛋、奶等群众日常消费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二是研究细化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处罚措施;三是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对于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出台了相关规定:第一,新《食品安全法》在第四章第二节对于“生产经营过程控制”部分,新增了第五十五条至第五十八条,专门阐述了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过程控制的特殊要求。包括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实施原材料控制要求,倡导公开加工过程及食品原料信息;加工、贮存、陈列设备设施,尤其是低温储存设施维护的要求;餐饮具的洗消,包括对提供集中餐饮具洗消服务单位的要求以及集体用餐单位的要求。第二,新《食品安全法》在第九章“法律责任”部分,又对违反餐饮具洗消、设备设施维护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等要求的情形给出了具体的处罚细则。第三,新《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了部分一般性要求。例如明确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和实施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必要时采取整改措施,即自我监督。第四,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首次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主体责任的落实有利于行业自律的形成,有助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冯恩援认为,新《食品安全法》对于监管部门和企业如何承担责任和处罚方面做出空前细致的阐述,但要成功落地实施,还需各方努力。

天津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表示,老字号企业讲究诚信为本、品质经营,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对老字号企业而言是特别好的发展机会。张彦森还提议,借新法实施之际,老字号企业应当引入新的科技融入到食品中来,比如可以检验出来狗不理包子的莱芜酱含面蛋白多少、肉蛋白多少,有一个科学的数字,而不是靠经验传下去。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出现10次”鼓励”二字,意味着监管部门更希望用市场的机制来调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积极性,未来企业将承担起更多的主体责任。胡颖廉还对新《食品安全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统一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是国家在多个重要的文件当中明确的原则,但目前一些地方所进行的综合执法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个原则做出了调整,不能因为综合执法改革而打击或者削弱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专业性的监管能力。第二,食品药品监管机构需保持统一性、专业性,系统性,以及上下的一致性。因为普通的市场监管是监管普通的市场秩序、产品,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市场秩序,两者属性完全不同。第三,建议把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表示,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报道有效普及了食品安全知识,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揭露了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建设。但同时,食品安全报道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留下了深刻教训。丁士呼吁,在食品安全宣传报道中,媒体要主动传播正能量,通过科学、客观的报道,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引导公众能理性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理性的消费模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司长张靖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对互联网食品交易的规定是此次修法的一大关注点,是重要的增加条款之一。张靖指出,新法对网络食品交易的规范是通过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义务进行的,主要有以下三项义务。一是主体审查义务。新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于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主体,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而未取得许可证的主体,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允许其入网经营。二是管理义务。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是互联网食品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义务,可以对互联网食品经营监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还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义务。对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责任,新法在一百三十一条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承诺的,应当履行其承诺。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造成网络谣言立案难、调查难、处罚难。为此他建议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谣言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遏制这种社会歪风邪气的蔓延。

分论坛二: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

在该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和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陈志刚就“科技进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进行了发言。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艳松、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新大陆科技集团技术总监刘宏燕进行了主题为“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圆桌讨论。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北京好利来集团总裁罗红、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副总裁司马齐乐、河南中鹤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侯兴福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进行了精彩发言。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刘骁悍、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陆洋、沃尔玛中国合规部营运合规总监王捷伟、北京达邦食品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升就“互联网+食品安全”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表示,监管能力的提升,受体制、机制、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是,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将在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换而言之,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科技创新。总局组建后,逐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科技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不仅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而且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现,逐步提升了科学监管水平。下一步要以谋划食品安全监管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出发点,强化科技助推监管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为切入点,带动监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探索科技创新保障和激励机制为着力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以促进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实现科研与监管的紧密衔接。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互联网科技创新给食品安全宣传带来了喜忧参半的结果。一方面,微博、微信等载体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面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可以从数据角度更好地解读互联网上传播的谣言的内容。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表示,食品追溯体系涉及的政治性很强、技术性很强,是涉及面比较广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这个系统,如何贯彻《食品安全法》,推动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他提出了三个设想:作为商务部,首先要一如既往地从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行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来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牵头工作。第二,要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联互通。第三,建立一种推动宣传的机制,号召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重视追溯体系,提高老百姓的意识。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表示,食品供应链大多较长,各环节追溯有限,导致全程追溯较困难。她认为,产品编码非常必要,为食品添加一个唯一的“身份编码”将大大提高可追溯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她还提到,目前为食品编码并没有太多门槛限制,食品生产企业可以沿用国际上使用最多的编码技术,也可以在广泛的商品条码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编码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编码之后要搭配相应的数据采集载体,以方便消费者识别。

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使中国食品走向世界的机会大增,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形态和组织形态的改变,也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机遇,同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陆洋谈了对“互联网+食品检测”的认识,他认为食品安全和检测数据分不开,“互联网+食品检测”会分两个产业链条。他表示,第一个是我们食品安全数据的产生,从感知层到平台层到运用层,从数据的聚集到传输到储存到挖掘,产业链肯定会发生融合。另外,检测仪器的物联网化到检测过程的标准化到检测体系的信息化也会发生交融,会为检测机构下一步能够做什么服务提供帮助,会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提供信息化、知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