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27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6

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还得不到充分重视,无法保证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外的阅读量还比较少,针对这个现象,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中的问题

在当前,学生课业逐渐繁重,学习主要集中在教材上,很少有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提高学习成绩通常都是靠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量十分少。而且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随意性比较大,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吸收文中的精髓,课外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另外,学生的阅读取向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比如初中生就比较喜欢读一些言情类的小说,而对于中外名著和古典文学则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阅读结构失调的现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光说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获取教学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和视觉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对文章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表演,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吸引学生去阅读原著。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十分关键,不同的经典阅读文本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学生只有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对于课外阅读是比较盲目的,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跳读、略读、默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最好在三天内读完一本书,每天的读书时间应该为一到两个小时,避免读书时间过长引起大脑疲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将书本的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班级上可成立阅读小组,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经典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学《背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绘的动人情景,再问学生:“如果文中的背影是你自己的父亲,你会怎么描述?并与原文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上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外出实践,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开阔眼界,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得对美的感受,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到书中去寻求答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话剧表演、讲故事比赛、文化节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开发阅读资源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经典诗歌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40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积累,并提出了初中生应该培养自己对英语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语言精辟,哲理性比较强,再加上明快的节奏和押韵,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作为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富有创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将英语诗歌和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动力,让英语课堂摆脱机械性的识记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氛围。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为发挥诗歌的效果,提高初中英语课的教学效率建言献策。

一、结合认知水平,调节氛围

英语诗歌中,可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和至理名言,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而且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在英语诗歌素材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那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诗歌融入课堂,调节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初中英语7a里,我在教学Unit4myDay一课中,导入阶段先让学生分组展开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周日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有的说周末去打篮球,有的说去郊外踏青,还有的说自己宅在家里上网,意犹未尽。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有了时间的观念。于是我便趁热打铁,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英语诗歌,歌名是《timeismoney》。这首歌的歌词哲理性耐人寻味,其中一句经典歌词“Don’twasteyourvaluabletime.”,意思是请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在齐声朗诵的过程中,理解了诗歌中作者的用意,告诉人们时间很宝贵,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浪费和挥霍着时间,这些失去的时光启示人们,要把握当下的大好时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诵诗歌,发现学习英语还有不一样的方式,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到很多人生哲理。由此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传统看法和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说明只要选取的诗歌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渗透情感元素,升华主题

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情感元素的渗透是必要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主题单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有关这些主题的英语诗歌,与单元的中心思想相融合,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教材的主题,从而做到升华主题。

例如,初中英语9B中,我在教学Greatpeople时,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悟,于是选择了兰斯顿・休斯的诗文《life》,让学生进行鉴赏,诗中有这么一句话“Lifecanevenbepainful.”,于是我让学生讨论一下:你有过痛苦的感受吗?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各抒己见。学生们都曾经有过痛苦的感受,人生总有很多坎坷和不如意,失败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畏缩不前。我又继续问学生:whatisyourlifelike?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说明饶有兴致,有的借用“Blowinginthewind”这首歌的歌词,认为人生就像多种答案,答案在风中飘扬;有的借用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句子: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youneverknowwhatyou’llgetuntilyouopenit.借以形容人生就像一个未知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尝到它的酸甜苦辣。

通过对经典英语诗歌的感悟,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里蕴藏的人生哲理,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渗透。

三、提高课堂效率,增长知识

学生英语的语感是需要培养的,受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夹杂着浓重的地方方言,特别是在元音上发音不准确,如[ei]和[]的区别。为此,教师可以借用经典诗歌,将其融入朗读和口语教学中,优化学习方法,寻找捷径。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3

过年了。过年时,除了品味丰盛的美食,别忘了品味一下这个“年”字。古人把“年”字写作“季”,禾部。“年”字演化过程很复杂,最初的字形,像一个人顶着一棵谷物。

《说文解字》中说,“年”的意思是谷熟,五谷皆热称为“有年”,五谷皆大熟称为“大有年”。民问把一年的收获情况,称为“年成”。一年收获大,就是好年成。由此可见,“年”,是一个吉祥的汉字,寓意收成好、五谷丰登。这个看似简单的“年”字,原来藏着盛大的丰收美景,含着千古不绝的谷物清香,也寄托着一代代人祈盼收获的心愿。

祝亲爱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属于自己的“谷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有年”,拥有喜乐的好年成!

游戏

读名著猜灯谜

1.正月初一(打《红楼梦》一人名)

2.爆竹除旧(打《红楼梦》一人名)

3.踏雪寻梅(打《红楼梦》一人名)

4.春红香浓(打《红楼梦》一人名)

5.草色遥看(打《红楼梦》一人名)

6.桃李逢春(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7.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8.流芳后世(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9.万紫千红(打《水浒》一人名)

10.艳冠群芳(打《水浒》一人名)

11.新春甘霖(打《水浒》一诨号)

12.红色为尊(打《水浒》一人名)

13.春燕归巢(打《水浒》两人名)

14.女生聚会(打《西游记》一人名)

15.全都猜中(打《西游记》一人名)

(答案在本期找)

重要启事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和诵读比赛。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承办。

一、参赛对象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均可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参加由《小学生学习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组织的相应组别的竞赛活动。大学生、各类学校的教师,参加《河南教育》《教育时报》组织的相应组别的竞赛活动。本次活动不收任何费用,

二、初中生参赛方式

1、“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开辟专栏,于2013年第2、3期刊登竞赛辅导内容。2013年第4期刊登竞赛试题、印有参赛标志的答题卡。答题卡于2013年5月20日前,由辅导老师统一寄至《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答题卡复印无效。

2、“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自行选择诵读篇目。集体诵读鼓励穿插舞蹈、吟唱、书法等艺术形式。每个参赛节目不超过5分钟。各地推荐选手参加本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初赛。每个省辖市选送两名初中生选手和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参加全省中学生组的复赛、决赛。河南省教育厅已将活动通知发至各地教育部门,请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活动安排。

3、参考内容竞赛内容为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中国古代及现代经典作品。可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要求阅读的经典作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杂志近年《中国古典诗歌漫话》《中国文史典故选读》《名著之旅》《迷你诗廊》《美文经典》等栏目,《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杂志《名著链接》等栏目刊登

三、初中生组评奖办法“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评选一、二、三等奖,另设优秀集体奖若干名。“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评选个人组和集体组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奖。一、二等奖的辅导老师和优秀集体奖、优秀组织奖获得者,由河南省教育厅颁发获奖证书。

四、初中生组参赛联系方式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邮编:450004电话:0371-6632493666370720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加多元的语文教学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的作用

(一)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用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可以用于课件和教案的制作,进而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地梳理,理清教学思路。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协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关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教师利用播放与文章有关的影音片段,就能达到吸引学生关注力的作用,影音片段中的内容,可以实现把文章中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自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能够帮助教师比较直观地讲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笔者在教授学生苏州园林一课时,课文中描绘出了园林的美好画面,但是对于没有见过苏州园林的学生来说,形象是抽象的、只能透过想象的、不真实的。笔者便找来了苏州园林的录像和图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和展示,学生很快便能理解体会出文章的画面感了。

(三)能够突出教师风格,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在制作课件和教案时,可以带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对课件和教案进行调整,以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例如,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活泼的、有趣的课件,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而对于本来课堂气氛就很活跃的班级,教师就可以把课件做得严肃些,同时运用一些特殊音效,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力,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学习与沟通交流

学校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创建一个校园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该网络信息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分享校内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之间进行在线交流。有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获得教师的许可,将电脑与因特网连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每个班级内,也可以建立一个班级网站。在网站上,可以将一些课件、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放在上面,供学生随时随地查阅相关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班级的网站提交作业,进行在线小测试,或者与学生、教师在线交流,有疑问时也可以直接在线询问教师。教师可以根据网站上的学生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网络资源,延伸学习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式的探究性的学习。对于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探讨人物或者故事的时代特点、历史环境。从文艺的角度探讨研究文章的艺术性与特色。从现实的角度研究探讨文章的现实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式的合作,互相分工,结合网上的相关资料与个人体会,解决上述问题,并写出自身感想。以此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网络开展经典名著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那么,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班级网站,可以设立电子阅览室。教师每年挑选一些经典的名著放在电子阅览室内,要求学生精读。学生可以结合网上的一些关于名著的赏析性文章或者评论性文章,对经典名著进行阅读,同时将自己阅读名著的观后感或者心得体会写出来。经实践检验证明,这个方法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表示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结合网上关于名著的赏析性文章,学生阅读名著时,开阔了视野,加深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探索网络写作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网站的平台上进行自由的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写出来,可以将自己的感触、随想写出来,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教师要把有关联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把网络信息更好地与语文相融合,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实现把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要选择适度的信息,并且取其精华,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潘艳明,李大孟.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2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5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实施方案

一、经典诵读中教师的教法

经典作品的语言特性和广博的主题内容,要求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读”而致于“悟”。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主体性,“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悟’提供教学的指向”[3],结合多种教学法,缩小经典作品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的隔阂,建构学生学习经典作品从“读”到“悟”的桥梁中介。

1.诵读―情境法

经典作品历经时间的淘洗几乎都有着不同于我们当下时代的语境。李白杜甫的诗不是专门为教学而创作,拜伦巴尔扎克的小说也不是给中国人写的。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更有着一种人格和情感的隔阂。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能够“读”出“滋味”,理解作者及文本。

2.诵读―讲读法

经典作品因其语言内容的召唤结构,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这也就局限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知识储备尚且不能进行独立的经典诵读,需要教师对基本的文学知识进行讲解。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适度讲解,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

3.诵读―体悟法

曹明海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言语经验,虚心涵泳,潜心化解,将言语作品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知和语文运用的感性经验。”[5]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主体认识的自我感悟体验,把经典作品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4.诵读―记忆法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渐达到背诵记忆。经典作品在语言运用、结构安排、思想深刻性上都有着仔细研读的价值,熟记基础上的记忆,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因此,对于可记忆的经典作品,应当适度采用记忆背诵法。

5.诵读―活动法

单纯的诵读,哪怕是超级经典作品,也会消磨掉学生的激情、兴趣。因此,教师采用诵读―活动法,即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把经典诵读的枯燥无味机械转化为多姿多彩的丰富活动,比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开展经典作品的诵读比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经典诵读中学生的学法

1.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

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自觉进行经典诵读,主动与文本对话,体会经典文本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陶冶学生的诵读激情,培养经典诵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主体意识参与,使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

2.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征、有计划有组织精心准备的内容,基于经典作品的特殊性,教师更是有意识的注意其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各个教学环节,吃透课堂上的知识。

三、经典诵读教学法统一

学习经典的第一步就是反复诵读,古人有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自己的讲解而忽视学生个体循序渐进的感悟,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这一问题也存在于经典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四、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及建议

(一)经典诵读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基于当前重温经典的社会大声呼吁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典诵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被重新关注和认识。教学改革工作在上至大学教育下至幼儿园启蒙阶段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中开展,现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探讨如下。

困境之一:经典诵读教学目标模糊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是指导教师的教和要求学生的学的统一结果,也是对教学任务预期的学习结果。

困境之二:经典诵读的形式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也有众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彰显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试图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但是在未能扭转阅读形式化应试化的形式下,这样的努力,对于真正实现经典诵读的期待效果,似乎是杯水车薪。

(二)基于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及现行的经典诵读的研究成果对经典诵读教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1.“终身教育观”时代背景下,重温经典魅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换代,要求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层次,也要符合时展的要求,终身教育观念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朱自清先生曾经强调过文言文的学习:“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4]。

2.明确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世纪之交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初中语文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南必须予以明确,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学习经典作品,是对其语言、结构、内容、精神的提炼和感悟,且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当阅读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典作品的学习,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担负着经典诵读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重大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经典作品的教学实践,需要一代代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军民.内涵・韵律・规范[J].语文建设,2011,(12).

[2]中学新课程标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6-17,12.

[3]高晶.正解教学法[J].中学语文,2008,(5).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听说能力。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合适话题

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其对话题的关注程度密切相关。话题的确定应考虑到话题的现实意义、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否产生浓厚的交际氛围。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话题内容可以分为以练自主性说为主和以练目的性说为主两种形式。以练自主性说为主的话题的范围要尽量广泛,可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且同一个内容还可以从多角度谈。以训练目的性说为主的话题既可选取教材中的阅读和写作中的材料拓展延伸,又可以选取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评析时事,针砭时弊。例如又一次初二期末试卷上出现的口语交际题就是关于现在的热点话题上海世博会,题目是你叫同桌小红和你一起参与活动策划,小红说“学习那么紧张,我哪有时间啊?世博会那是国家的事,我们跟着忙活什么呢!”问你打算怎么劝说小红?热点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会说,像这道题只要注意称呼,主题明确,语气委婉就行了。

二、创设情境

“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实践巩固,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向社会大舞台,那就会眼界大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开发利用,协助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交流演讲会,名人访谈,小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学口语、用口语。比如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活动,让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周围的成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为:你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你是怎样对待那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这是一项课外活动,学生采访的对象是自己的长辈,同时学生是以记者身份去采访的,问题自然不能过于随便,所以要事先打好问题的草稿,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正是采访时,采取哪种方式提问更自然?说什么样的话更得体?怎样说才能营造出更和谐的氛围?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得依据对象的不同和场合的差异采取恰当的讲话方式。

三、注意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证明,按照朗诵复述、口头评论和对话、演讲和辩论的顺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中,按“张口说话――先想后说――现想现说”的流程来训练口语能力效果较好。第一步,帮助学生克服在公共场合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第二步,低起头,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抽取题目,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比如每天课前五分钟演讲。第三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四、榜样示范

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决定的。因为我们初中生阅历浅,语言表达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典型示范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示范也不一定全由教师来承担,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示范,在我平时分析试卷的过程中,这类的题目我都让班上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他们的答案有时往往比我们教师答得好,而且其他同学也易于接受,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音像资料来发挥其直观形象和逼真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我们教师必须要自己先学会倾听。

五、案例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给他们讲述过多的口语交际理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典型范例解析可以让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交际的方法和经验,因此,训练前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错。布鲁诺在《论意义行为》一书中指出:“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案例因其故事性、通俗性而具有惊人的吸引力,广为学生所喜爱。另一发面,案例就是一个交际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就案例进行讨论,对案例的解读往往给学生带来其实和帮助。

六、因材施教

我们教师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指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示范。她班上有四个同学似乎都有口吃毛病,但经仔细调查辨别,她发现却各有原因。一个同学说话时舌头似乎短了一点;第二个是父母讲话时停顿多,规范性差,孩子耳濡目染,形成习惯;第三个是因为一站起来说话就紧张,越紧张越说不清;第四个是思维比较迟钝,因而说话结结巴巴,含糊不清。于老师最后针对不同情况作出各种不同的处理。

七、激励评价

人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我们初中生也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试想,每次训练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指责人,长此以往,学生一见训练就会发,连原来的热情也会荡然无存,谈何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呢?相反,如果每次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胜利的甘果,那学生一定会钟情于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实行即时作出肯定的评价,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是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以及方言地区的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7

【关键词】传统国学经典;初中生;德行;心理;性格

初中学生的品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一方面学生从身体到心理在慢慢成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有其相当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另一方面学生处在第二性征发育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化秩序有很强的排斥心理。但学生这个时期又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学生良好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落实新课改理念,为每个学生发展负责。传统国学经典既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初中生品性教育的精神食粮,是助力初中生形成优秀品德与性格的不二法宝,初中教师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学习与解决思想困惑三方面,来探析传统国学经典对初中生品性教育的帮助。

一、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吸收传统国学经典的丰富养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2000年以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其成长一般来说也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其在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出攀比、冲动、叛逆、走极端等所谓个性张扬的行为,其性格中往往有自私、不包容、不体谅等,这些性格作为集体特征在“二胎”放开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同意父母生二胎。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传统国学经典就提供很丰富的养分,不管是《三字经》中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还是《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都可以成为学生品性教育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以初中生的叛逆性格的心理特点为例,由于这一特点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听长辈的话,喜欢跟长辈对着干。要培养学生的孝顺、包容品性,就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很多的案例来进行引导。首先,从心理学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顺学生叛逆行为的逻辑,帮助学生找到认识的误区,如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学生认识到叛逆性格的不合理性。其次,从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引领学生理解师长的苦心与经验,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培养感恩心态,用“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例子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最后,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加强对学生品性形成的巩固,用“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来推动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二、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品性发展

传统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界的重视,是因为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中,既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来推动,还可以在传统人文教育学科的学习中来进行,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因此,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国学经典,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改造与熏陶,达到品性教育的目标。

以语文教学的《论语》为例,在《学而》篇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作为初一的学生,其理解内容不会太难。通过教学探究,这句话包含了学习、交友、处世三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培养兴趣从而使自己学习起来身心愉悦;交友要志同道合,树立共同远大的理想;处世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君子风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自觉接受了儒家优秀思想的熏陶。

三、密切联系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烦恼排忧解难

传统国学经典要落到实处,就要密切联系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让传统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人生、理想、信念等三观内容成为了其成长的烦恼。由于社会的形形的现象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其学习生活必然遇到不同的困惑。不管是读书无用论的冲击,还是金钱至上论的影响,都可以用四书五经、传统文化、优秀文学作品等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良药,用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此,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化解社会带给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总之,初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特点、学习生活实际、学科学习需要等,吸收传统国学经典中有非常丰富的养分,引导初中学生自觉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出青春叛逆期,形成做优良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等,为初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国学经典要与时代感恩教育、大爱教育结合起来,要契合发展需要,取其精华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孙鹏飞,王井.用国学经典成就教育的大美与丰盈[J].辽宁教育,2015(14)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8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结束;差异原因;词汇教学;改善提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42-03

一、引言

中日两国共属一个汉字文化圈,语言中自然存在着大量的同形异义词。从通时层面来看,这是两个语言文化交流互动,同时又遵循各自发展轨迹而积淀下来的产物;从共时层面来看,这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现时意识呈现。中日语言接触至晚可上溯到6世纪,平安①、中世、江户是日语摄取汉语,形成同形词的三个重要时期(潘钧,1995)。其中,“结束”便是典型一例。在日语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语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至今基本表示“团结”之意(唐千友,2011)。然而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很容易因汉字相通之便,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拿来主义”的错误。初级阶段极易“望文生义”,中级水平以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其意义用法上的差异,但仍不能完全摆脱母语的干扰,经常犯下“张冠李戴”的习惯性错误。如何扭转学生习惯性的“拿来主义”,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同形词的意义用法、褒贬色彩等,都是我们日语词汇教学中值得反思、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拿来主义”现状调查

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有时意思相同或者部分重合,用法也相近。但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受其母语的支配,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在这方面,学习者经常无法精准把握,而陷入用词“拿来主义”的错误。几年前日本国家足球队的一款球衣设计名为“日本结束(Japanisallin)”,引来网络上火热的调侃,其中并不排除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么,日语中“结束”一词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与汉语的“结束”是否有何联系?日语学习者的掌握程度如何?

(一)调查方法

笔者以“结束”一词为例,选取40名日语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初级学习者10名;中级以上学习者30名(大三、大四学生各15名)。调查的方法是笔者列举了七个例句(见表1),被调查对象只需判断例句中的“结束”一词运用是否正确即可。

(二)调查结果

该调查结果显示(表2),初级学习者中错误集中于例3、例6、例7,由这三例我们可推断出,初级学习者在判断正误时深受汉语“结束”的影响,“拿来主义”倾向严重,几乎不晓“结束”在日语中为何意。为什么呢?汉语中的“结束”表示“①装束、打扮;②文章的结尾;③事至最后阶段、不再继续”(《现代汉语大辞典》,2006)。而日语中“结束”一词的意思是“①ひもや縄などで結んで束にすること(捆绑);②束縛すること(约束);③志を同じくする者が団結すること(团结);④衣服、甲冑を身に着けること(装束、打扮)”(『国語大辞典,昭和49)。显然,初级学习者在以汉语中“结束”的意思进行理解判断。

中级以上水平的学习者的误用率明显降低。其中,唯独例2的误用率反过来相应在增加。究其原因,“结束”一词在日语中的本质义(prototype)是“捆绑”的意思,由此引申为现在常用的“团结”之意。中级以上学习者鉴于对这两层意义的模糊了解,将例2和例5混为一谈。事实上,日语中的“结束”表示捆绑之意时一般只用于“用绳子捆绑书籍、杂志等”的情况下。

总体来看,随着日语能力的提高,误用率相应降低,表明了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词汇的理解与把握在逐步提高,母语的干扰成分逐渐减少。但是,在词义精准度的把握上仍显欠缺。从词汇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在找出这些中日同形词的概念意义、语法意义、褒贬色彩等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应寻其根源找出差异原因,总结这类词语的规律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词汇差异原因分析

在探究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两国语言系统差异的事实,同时也应对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一并予以考察。加之,同形词本身亦非永远一成不变,也会各自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发展而有所增删或改变。因而在究其词义差异之时需援用多种方法手段。潘钧(1995:20)将同形词差异分作六个方面进行考察:①基本义差异(如“事情”);②派生义差异(如“爱情”);③文体色彩差异(如“抱负”);④褒贬色彩差异(如“单纯”);⑤语感强弱差异(如“质问”);⑥词与词搭配关系上的差异(如“莫大”)。

那么本文中“结束”一词应归入哪一类呢?唐千友(2011:71)对“结束”一词的语义发展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定其本质义(prototype)为“捆缚”之意。其余派生义划为两个分支:捆缚约束打扮;捆缚约束书法的笔势收束文章的结尾完毕。细查古汉语词典,在汉语古语中“结”与“束”均有捆绑、捆缚之意,因而两个并列动词结合后形成的词汇基本义仍为“捆缚”。由此推断,中日“结束”一词的基本义一致,派生义部分则有重合之处,也有分歧之处,因此本文中将其纳入“派生义差异”。

通常,在考察同形词词义分歧的原因时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词义本身发生变化导致词义分歧;二是由于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导致词义分歧。据『国語大辞典(昭和49)记载,“结束”的前两个义项例句②均为中国古典文献,说明“结束”一词原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纯粹的汉语词,二者属于同源关系。而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语言的系统特征不同,词义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从词义本身发生变化来看,汉语的“结束”通过转喻的手法由“书法的笔势收束”引申为“完毕”之意;而日语的“结束”则是通过隐喻的手法由“捆绑”直接引申为“团结”的意思。不同的派生方式最终引来了词义上的分歧。

其次,从词义变化以外的因素来看,居于首位的当属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环境系统。无论转喻还是隐喻都只是人类拓宽对认知世界表达的一种方式手段,从客观现象来看这是人类在语言表达上经济性的一种体现。身处不同的国家抑或不同的地域,所需描述的客观世界有异,人的认知能力与需求也各相异,由此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语言也随之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枝派生。比如本文“结束”一词,一是通过认知机制发生了词义上各不同的扩展;二是日语中保留了借用初期古汉语中的意义“捆缚”,而与之对应的汉语中该义项已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四、日语词汇教学的反思与改善提案

(一)问题点反思

日语词汇知识是一个由不同层面、不同广度和深度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从认知到运用的渐次发展过程。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断不可违背这一自然发展规律。通过对同形词“结束”一词的调查研究可发现,学习者对于词汇的掌握容易停留于一知半解的表层阶段,许多词汇似是了解又非完全掌握。在整个词汇学习过程中,埋头于死记硬背仅为满足一个目的,即了解单词大意,而极少将视点投向更远处,经常忽略了如词汇的常用语义、适用语境、常用搭配、隐含褒贬色彩等等深度知识。事实上,大部分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词汇掌握的数量上,而是在词汇的正确运用上。长此以往,词汇运用上的限制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于语篇的理解与日常交流,甚至或许会因语言误解而闹出笑话。

基于日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相关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词汇出现量依附于教材内容,点滴积累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介绍和归纳。②教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中词汇讲解的深度与广度完全因人而异。③学生偏好单纯地背诵单词,而忽略了这些单词相关的深度知识。

(二)改善提案

如上所述,日语词汇教学在内外部因素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水平外语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善呢?

首先是学习者学习初期的主要知识来源“教材”的修订问题。迄今为止的教材对于单词的解释一般仅限于意义罗列,而至于具体如何运用、适用语境等知识均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然而所谓的“补充”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重点难点判断除了能力认定考试中获取一定参照,剩下就是教师的经验认定。因此,现有教材中的单词表,与其说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更像是简单的附属品。笔者认为,在编纂基础教材的时候,参照语法句型进阶的同时应该将进阶式词汇学习内容也作为一份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并且相应配备一系列词汇学习指导,补充重点难点词汇的常用语义、褒贬色彩、可运用语境等相关深度知识,以辅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的实际运用法。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除了提高课堂教学中对词汇教学的重视之外,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与掌握相关语言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词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近年来较受学界欢迎的认知语言理论,符合人们一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对重点难点词汇做一系列基础认知语义分析,再按着语义认知机制的发展过程分析讲解给学生,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介绍教学模式的抽象空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改过去单词学习单调、枯燥的印象。同时,通过对民族心理的认知过程的认识,还可以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发展的背后是庞大的社会文化变迁。正可谓是一举多得。另外,众所周知日语词汇其中一大部分词汇源自中国,甚至仍保留着汉语古文中的意思,譬如“结束”一词的“捆缚”之意;譬如“走”“谢”的意思,等等。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可为日语专业多开设一门汉语古文修养课程,提高古文素养即是提高对于日语一部分文字词汇的理解。

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应该紧跟教材、课堂教学的引领,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半杯子水”知识及能力,积极努力配合教师教学,避免陷入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模式。教与学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因而调动学生掌握词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日语词汇教学改革中必不可缺的一项环节。

五、结语

词汇是一种民族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要素。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活动也是通过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词汇的学习在整个语言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跨越语言的障碍,很大程度上首先应该跨越词汇这层障碍。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越过这道屏障已成为词汇教学上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不论是于学习者还是于教育者,都是一项空前艰难的挑战。尤其在日语词汇中,汉字词汇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数量,国内学习者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掉入陷阱,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在此,笔者希望今后能够通过转变传统词汇教学模式、提升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重视度及词汇认知能力等途径来扭转现今日语词汇教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注释:

①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85/1192年)相当于中国的唐末宋初。

②例句引自『国語大辞典(昭和49):a.左右余發、各粗一指結束、作二同心帯一垂二于両方;b.李白·古風“人生烏過レ目、胡乃自結束”。

参考文献:

[1]日本大辞典刊行会.国語大辞典:第七卷[m].东京:小学馆,昭和49.

[2]罗竹风.汉语大辞典:第九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3]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03).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9

亳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市经开区分局,市直有关学校: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皖教基〔2018〕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2018年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试报名

2018年中考报名工作由各县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籍管理系统在籍在校学生名单组织集体报名。历届生或同等学力者,到各县区招办报名。在我市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根据本人意愿,可在流入地就读学校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也可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在县区外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我市户籍学生,自愿回我市县区报考升学的,到户籍所在县区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须集中设立报名点,接受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的学生报名。

市直有关学校及市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工作今年仍纳入谯城区统一管理。

二、考试办法

(一)命题

2018年全省统一中考命题由省教育厅根据《201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统一组织。

(二)考试科目与分值

由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具体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其中听力测试30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共150分,物理与化学合卷共150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与化学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允许携带教科书等相关材料。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各学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018年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和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满分值分别为60分、15分,考试成绩均计入中考总分。

2018年亳州市国学经典教育考试满分值为100分,按考生考试得分的10%折算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具体事宜按《亳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国学经典教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教基〔2018〕100号)执行。

生物和地理学科结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在5月20日前后进行,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听力残障学生中考免试英语听力的有关规定具体如下:

1.免试对象。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纯音听力检测结果为每侧耳的平均听力损失都等于或大于40分贝〈HL〉的听力残障考生。

2.申请程序。(1)学生本人提出免试书面申请(一式两份,申请表见附件1);(2)县区中考体检指定医院出具听力检测证明;(3)学校核实签署意见;(4)县区教育局审核批准。

经县区教育局审核批准后的考生可免试英语听力。县区教育局要将免试的考生名单登记造册(见附件2),于5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教科备案。

3.听力免试后英语成绩折算方法。考生英语考试成绩=考生英语笔试项目成绩×英语总分值与笔试项目分值的比值,2018年免试听力考生的英语成绩=考生英语笔试项目成绩×1.25。

(三)考试时间

2018年全省统一命题科目的考试时间是:6月14日至16日。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6月14日上午8:30—11:00语文

下午3:00—5:00物理和化学

6月15日上午8:30—10:30数学

下午3:00—5:00思想品德和历史

6月16日上午8:30—10:30英语

三、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及运用

2018年我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分数附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合卷)、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体育、理科实验操作等考试成绩均采用等级与分数共同呈现的方式。学生每科目成绩(含体育和理科实验)以县区为单位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排名为前15%(含15%)的考生成绩为a等,前15%—40%(含40%)的考生成绩为B等,前40%—70%(含70%)的考生成绩为C等,前70%—95%(含95%)的考生成绩为D等,余下的考生成绩为e等。

四、综合素质评价及运用

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内容为依据,全面反映初中生发展状况。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评价内容的5个方面均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为优秀等级,D为不合格等级。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各县区教育局要按照准考证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excel电子文档形式刻录成光盘,并在5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教科。

五、阅卷工作

我市中考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行网上阅卷,市、县区教研部门具体实施。由市教科所牵头,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细则和操作办法,确保阅卷质量和效益。中考结束以后立即开始组织阅卷。各县区阅卷、登分、统计、公布分数及查卷工作必须于6月30日前结束,并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提交中考成绩。市教科所要加强对中考阅卷工作的总结和试卷分析,在考试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试卷分析报告及相关材料。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统筹协调,规范过程管理。市教育局成立中考中招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中考中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科室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中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工作方案,由招生部门具体实施。市教育局将依法建立中考中招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中考宣传机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争取多方理解和支持;认真制定中考实施方案,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布。各县区教育局要建立相应组织,切实负起中考中招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对中考要做到组织严密、管理科学、操作规范。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中考改革工作的宣传,要及时将省、市中考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各中心学校、初中、完中。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篇10

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69-02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经开学初的一鼓作气之后,往往会慢慢松懈下来,甚至发展到高三阶段完全放弃了英语学习。问其原因,大多回答:“讲词汇和语法时听不懂,慢慢也就放弃了。”如果学生在读初中时由于英语基础不牢固,到了高中不仅内容增加了,而且难度也加大了,那么英语成了拦路虎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这个“高原反应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很不利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学科。

1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不畅的原因

1.1教材要求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阅读量而言,高一年级要达到18万词,高三则要达到30万词。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约1500生词,200~300个短语以及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中常用词语200个左右,而高中要求词汇量是3300个,语法结构也较初中明显复杂。

1.2学习方法不同。初中生依赖性较强,尚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等学习习惯,加上初中教材内容简单,课上练习时间比较充裕;而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很多学生不习惯高中的学法。

2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不畅的解决方法

2.1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生英语学习的档案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密切师生关系。因此,在上第一堂英语课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说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通过刻苦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学生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学习英语的情况。例如:英语学习成绩如何,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今后打算如何学习英语,对教师有何希望和建议等等。告诉学生,自己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有所顾虑,教师不会责怪他们,并且会为他们保密。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很信任、很尊重,便会放下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建立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档案,以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都要记入这个档案,及时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然后再上一堂研讨课,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英语成绩。最后师生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学生约法三章。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耐心、细心、宽严适度;学生要做到:树立信心、不怕困难、敢于提问。并把它张贴在教室前面的墙上,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2.2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如前所述,许多新生对高中英语学习不适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材的难度大。新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先帮助学生分析并介绍初、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这样学生对高中教材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便会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要求:

2.2.1预习。预习的目的是发现新知识中的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听课。做预习可以是运用拼读规则和音标学习生词;阅读新课内容,了解大意,回答有关问题;在难处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

2.2.2课上主动参与。听课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好的学习者往往能够在课堂上把教师要求的大部分内容掌握下来。学生在上课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跟上教师的各个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巩固等;集中精力,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复述等。

2.2.3课后复习。复习的次数及时间间隔,要根据具体情况,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如,读笔记、复习重点、难点、熟读背诵重要词句;通过归纳、分析、比较,使知识条理化;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2.4独立作业。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复习当天内容后,再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独立、限时完成。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知识疏漏,并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把知识变成能力。

2.2.5及时分析错误。作业中的错误不但要改,而且必须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弄清是概念、规则理解不全、不清,还是没能活用教材(如:典型例题是由书中哪些语言现象变来的)。学生最好准备“错题库”,将典型错误分类分析。

2.2.6扩大阅读。阅读量除课文外,还应补充20万~30万字;阅读材料的生词率可不超过3%;阅读材料的体裁多样,体裁广泛可以是传记、故事、记叙、社会文化、文化知识、科普小品、应用文。

2.2.7学会使用工具书。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时,不被动等待教师解答,学会自己查字典求得答案。同时,自备一本好的英语语法工具书,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在口、笔头实践中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2.3把握好教学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进度。

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等教学方法帮助新生温习初中旧知识,减缓坡度,分散难点。使学生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讲课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渐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与交际运用相结合;在知识落实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2.4改革评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