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十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十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34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1

“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用‘6+6+8’概括,‘6’是6大理念,再加一个‘6’是6个原则,‘8’就是8个支柱,即8个制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表示。

6大理念是指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6个原则是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8个制度是指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总书记强调提高方案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什么是由中财办牵头制订,这有什么不同?

杨伟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长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副组长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和环保部前任部长周生贤,由于周生贤部长已于年初调任全国政协,现在正在办手续,由环保部现任部长陈吉宁接任副组长。为什么由我们牵头做这件事?本来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督促、检查,但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意味着,有些改革方案的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怎样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次制订方案由中财办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相关12个部门组成一个起草组,经过激烈讨论、辩论,最终形成共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组织架构必定是总体性的框架,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不像单项改革。

这次改革有10个方面的问题整合,可能要触及某些部门的利益和奶酪。让这些部门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刀很难下去,切下去以后恐怕也不一定能切到位。中财办作为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可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该切就要切,该整就要整,如果不切、不整合,就不叫改革,叫维持现状。另外,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污水防治,好几个部门管,让谁牵头都不好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组成了跨部门小组共同做,有利于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请介绍一下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

杨伟民:当前,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国际社会,十分关心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转型问题。我们觉得,增长速度换挡是中国经济向一个更高形态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也是必须要承受的压力。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

但是向哪里转,向哪里调,有很多方向,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是转向绿色低碳。可以想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十万亿美元规模这样一个经济体,转向绿色低碳,前景十分广阔,空间十分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其中一个信心就在这里。

这次推出“1+6”改革组合拳,也是落实去年中美两国元首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履行承诺,做好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碳排放相关的工作。

经济如何转型,对这方面有明确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依靠法治。总书记还说,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方向非常明确。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年初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中央改革办指导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和中组部、环保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推出了这个“1+6”生态文明改革方面组合拳。

填补体制机制空白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杨伟民:总的来讲,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填补空白、整合统一这十六个字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鲜明特点,是中财办在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之上,概括出来的思想方法。

首先是理念先行。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当中的雾霾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也很难根除。体制是人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都是人制订出来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体制设计的好坏,最后决定着减排减霾这样一些行动的成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2

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五大方案,领域涵盖自贸区改革试验、科技创新、司法体制改革。

改革向纵深突进,已经步入“深水区”,势必牵涉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再分配。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如何在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当务之急。

3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魄力将中国带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期。然而,如今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已超出最初的制度设计,改革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更加前瞻的顶层设计。

在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了三个“有利”,即从改革大局出发,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将成为判断新时期改革成败是非的标准。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是一场全面深化的改革,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格外重要。

在改革时期,领导层更要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在用人导向上,会议提出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事实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来,社会各界便将其视为将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风向标。

从小组第二次会议开始的《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等,到第三次会议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与《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乃至此后的《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与《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新一轮改革已经向央企、财税、文化、医疗、司法、农村土地、户籍等领域全面深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全县林改工作已于2008年12月全面启动,我镇根据上级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具体的《××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村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10月底前完成我镇林木林地权属登记发证,明晰产权的外业工作,2010年11月底前实现林改达标验收,建立起“产权归属明确,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的林业产权制度,确保林农合法权益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林农负担明显减轻,初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区和谐的林业建设目标。

二、坚持改革的五项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这五项基本原则,必须全面坚持,全面贯彻,其中有两项尤为重要: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受益主体,也是参与、决策和监督主体,决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二是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办事。改革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同意,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严禁暗箱操作、。

三、把握好改革的时间和步骤

全镇林改工作要求至2010年10月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组织准备阶段。镇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组建工作队伍,制订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发动,组织业务培训,召开动员会议,进行调查摸底。第二阶段是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为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各村根据制定的林改实施方案及有关专项改革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核实、登记、公示、上报、发放《林权证》等工作,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第三阶段是总结完善阶段,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镇林改领导小组对林改工作组织自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完善林改工作,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村要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一支林改专门队伍,齐心协力、上下联动,逐级签订责任状,明确完成时限、改革步骤、具体责任人。并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列入村级工作重点,积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措施。各村要及时调处改革中出现的山林权属纠纷,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各村要切实负起责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各村要认真学习集体林权改革政策,并集中对参加林改人员进行培训,使参与林改人员熟练掌握政策法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要及时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深入宣传发动,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林改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村林权状况,哪些存在纠纷,哪些没有纠纷,仔细分析现状,制定符合政策要求,便于操作,群众接受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三是严肃纪律,规范操作。林改工作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不允许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法规和政策。对出现的违法乱纪、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严肃处理。要规范木竹产品税费征收,取缔乱收费;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实行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公示制度;防止乱砍滥伐、突击流转等事件的发生,维护林区稳定。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4

一、基本情况

××镇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土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全镇11个村(社区)、75个自然村、185个组。农业户数6994户,农业总人口28485人。有耕地面积20685亩,其中水田5970亩,旱地14715亩。林地总面积112032亩,占国土面积的44.96%。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6471亩,集体林面积105561亩。按林地现状分:有林地65356亩,疏林地3121亩,灌木林19004亩,未成林地22675亩,无林地1876亩。退耕地14474.725亩。

全镇共确权面积10.51万亩、14790宗,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面积确权率99%,共涉及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5445户。实际确权面积中:公益林28107.48亩,占集体林面积的27%,商品林76487.53亩,占集体林面积的73%。实际确权面积中:自留山72392.04亩;均山到户13534.15亩;均股到户18599.93亩;均利到户40.22亩;仍由集体统一管理28.6亩。实际确权面积中均山到户85926.19亩;均山到户率82%。发放林权证5891本5445户。

二、主要做法

我镇林改工作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做林业工作的中心来抓;贯穿二条主线:即林改工作进度服从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改变三大难:即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资金支持到位,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四是服务管理到位;狠抓五个早:即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

(一)强化责任,组织领导到位。7月,××镇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大关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林业、民政、扶贫、农技、水管、国土、综治、统计、信用社等负责人和各村总支书记任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林改办,组建了业务技术组、纠纷调处组、综合文秘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监督督察组等六个具体业务工作组,抽调了23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势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也相继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推选了3—5名有威望、群众信服,公道正派的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组成林改实施小组,负责配合驻村林改工作组实施该组的林改工作。

(二)宣传发动,培训引导到位。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宣传标语、发放致林农公开信、出黑板报、办林改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通过舆论先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林农参与林改革、支持林改的积极性高涨,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更加规范,政策理解执行到位,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镇村两级利用各种会议、专题培训加强对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知识、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全镇共发放林改宣传资料6994册、书写林改宣传标语96条、编辑简报板报46期,召开各类会议420场次,专题培训2场次,237人次。

(三)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位。镇、村、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此次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摸清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的基本情况和乡村集体林场、自留山、责任山面积和四至界线。为此,镇村干部职工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认真分析山情、林情、社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切实开展方案制定工作。方案草拟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坚持两个2/3,即必须有2/3的农户参加,必须有到会2/3的村民讨论通过后,才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方案的合法性,保障群众利益。全镇共制定了乡级实施方案1个、村级实施方案9个、村民小组实施方案174个。

(四)依法依规,纠纷调处到位。主体改革期间,各类林权林界纠纷相继涌现出来,镇、村、组始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和“三个不出”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是采取“查、访、看、比、议”的方法进行调处,避免主观武断、行政手段的方式解决林权林界纠纷和争议;二是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法规与情感并举。对借纠纷滋事的个别村民,认真向其宣讲有关林改的政策法规,施以法律的威慑力,对一时想不通而钻牛角尖的群众,耐心讲解调解的理由和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四是层层负责,集中力量攻难点。对比较复杂的纠纷,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调处方案,积极稳妥,依法依规进行调处。五是强化纠纷调处档案的创建与收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反映纠纷调处的情况。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全镇共排查林权林界纠纷14起,调结14起,调处率100%。排查林权林界争议262起,化解262起,化解率100%。

(五)严肃纪律,技术规范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给群众一本保障利益的放心证,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证,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认真把握好林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镇林改工作的质量。一是镇驻村工作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对全体林改工作队员实行问责制,明确奖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勘测定界精准、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勘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三是外业勘测时,必须组织林权当事人、相邻接界人对每一宗地进行实地勘界确权。四是强调均山到户,无论是自留山、责任山,还是统管山,都不能误导林农联户确权,搞联户发证。确实需要的,全体村民讨论决定。五是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传统技术与现代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集体山林产权的全面明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六)加强管理,后勤保障到位。为确保按时按质地完成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实行“行政与技术双项责任承包”。把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分别量化,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分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行政人员以完成前期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纠纷调处等的工作量兑现差旅补助;技术员以完成的宗地数量、面积和质量兑现差旅补助。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林改工作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在后勤保障方面,镇、村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相关行政资源的调动与整合,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林改资金19万元。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整改工作和配套改革的顺利完成。

(七)确保质量,档案管理到位。自林改启动以来,我镇把建立高标准的林改档案作为重点,贯穿林改工作的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的档案建立工作。在林改工作的建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规范报表、统一整理档案、统一档案盒柜、统一档案标准,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把关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查指导到位,确保档案质量。全镇林改档案按照文书类、林权类、纠纷调处类、电子声像类分别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卷。档案盒、卷宗分类、件号等按档案局的统一标准填制。档案实行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借阅等制度。全镇共建立档案369盒6967件。其中:文书类13盒1176件;林权类355盒5777件;纠纷类1盒14件;电子声像类1盒4件。

(八)吃透政策,深化改革到位。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镇各级干部职工在吃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基础上,准确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林改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应改尽改”,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到位,不留尾巴。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我镇顺利地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通过林改把所有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激发了林农“护林、爱林、造林”的积极性,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管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种好自己的树”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

(二)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主体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林业技术员和基层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和生活的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林改,专心致志搞林改,增长了才干,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锻炼的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林改期间统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识图,绘图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村规民约,有效地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

(四)促进了林区的和谐。林改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纠纷妥善处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区和谐。

(五)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来,全镇共发展核桃3000亩,竹子800亩。

(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权信息档案。主体改革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痕迹资料,档案材料,均按各级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建档,为今后的林业发展和数字化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5月,我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县级验收。6月,又通过了市级抽验,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们在前期的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改工作经费紧张。我镇财政十分困难,林地破碎、类型复杂,林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林改启动以来,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林改经费,但与林改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配套改革即将启动,林改经费尤显紧张。

(二)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但林业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我镇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核桃、竹子等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质量不高,管理粗放,资源培育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旅游还形不成气候,缺乏活力。

(三)配套改革任重而道远。完成主体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担子不会减轻,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还在等着我们。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营主体的处置权还未真正落实,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还不规范,公益林补偿制度还未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组织还有待研究和发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掀起林业产业建设高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政策扶持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结合我镇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突出核桃、竹子两个重点,做好核桃产业、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黄连河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培植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业。

(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规范股份合作,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完善林业保护体系,规范林业专业协会的组建与运作,完善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5

__河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__河是__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以生态保护为主、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__流域内森林覆盖率60%以上,是__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是__河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内先后批准建立了__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__桫椤、画稿溪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__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部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有诸多特色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__地貌、原始森林等,____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__世界自然遗产地。

三是__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万年以来,奔流不息的__河养育了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赞之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__文化、生态文化等。

四是流域特色产业发展明显。流域集聚了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产业,如__酒、__酒、__酒、__窖酒等,______三县市名优白酒产量达32.5万千升。__河是全国重要的__旅游精品线路,红军长征“四渡__”留下了丰富的__旅游资源,拥有四渡__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__战斗遗址、__渡口等著名__旅游景点。流域内分布着__大瀑布景区、__国家森林公园、__国家森林公园、____谷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__地质公园、部级桫椤自然保护区、__国家森林公园等部级品牌景区。

五是流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红军长征“四渡__”留下了传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__文化资源。同时,由于流域山高谷深坡陡的自然条件,使得流域欠开发、欠发展,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我市的__、__、__三县市目前还有14.1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7.3%。

因此,__河被誉为__的“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加强__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好、治理好、合理开发好__河流域,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__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拟定了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登记确权、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考核、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考核、环保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等八项改革方案(办法)。其中__河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已上升为省级管理制度;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已上升为省级改革方案。率先在__河流域实施了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制度改革,为深化__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打造国家流域治理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是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根据《__省__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编制了《__市__河“四河四带”建设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__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和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近年来,以生态环保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6个、建成32个、在建44个,狠抓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特色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2015年,__市西部__、__、__国土面积6716平方公里占全市21.8%,常住人口132万人占全市21.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亿元占全市32.8%。

尽管我市在__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一些问题困惑。一是__河流经云贵川三省15个县(市、区),在__跨毕节__两市,一些制度措施难以得到共识和落实,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形破碎,地质滑坡严重,保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生活,建设用地条件较为恶劣。流经的______三县市中__、__属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县市还有14.05万贫困人口,占全市27.32%,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产业结构层级低,总体开发水平较低。除白酒产业外,缺乏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其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差别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__河流域面积广,覆盖范围大,涉及__、__、__三省,要加快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仅从省、市两级来推动仍然还不够,很多工作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开展。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到__调研听取__市关于__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后,提出打造“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构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__河流域生态

经济示范区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实好走新路、守底线、奔小康的要求,我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初步构想,在__河流域与兄弟市州牵手,三省联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在__河流域以全境域规划为引领,以__河流域环境保护法规为支撑,以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根本,以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6

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会议指出,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顺利实施,把好事切实办好。一要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二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收费项目和标准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三要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四是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会议强调,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经费投入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固和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会议指出,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技术推广应用,行使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赋予的权利,需要对现行专利法加以修改。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专利权的授予标准和程序、专利权人的保护、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等现行规定,进一步作了补充和完善。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

会议认为,为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加强和改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有必要针对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行保险法进行修改。保险法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为适应国际收支形势的变化和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必要修订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以便利贸易投资活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均衡管理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健全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等作出了规定,并相应明确了有关法律责任。

会议认为,经营者通过合并或取得股权、资产等方式实现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等经营者集中行为,直接关系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控制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防止因经营者集中导致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有必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根据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上一年度全球营业额和境内营业额两个指标,明确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快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指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显著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

会议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五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六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七是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是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会议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江苏、浙江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

8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会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新修订的《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围绕规划目标,《纲要》明确了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效率,重点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控制。三是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场等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四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根据各地区土地资源条件、利用现状和潜力,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对省级行政辖区土地利用的调控。五是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健全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从严制定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

会议强调,各地区要根据《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组织修编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草案)》。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起点上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有特色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是加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节能节水降耗,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五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旅游和金融等服务业。六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宁夏发展的根本目的。七是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八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支持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特别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要加强对宁夏的帮扶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要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会议指出,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废弃淘汰的电器电子产品大量增加。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活动。条例草案规定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实行目录管理、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国家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基金。草案还规定了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回收经营者和处理企业的责任及政府监督管理职责。

会议认为,为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办法草案规定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条件,规范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审批程序,加强了对外转让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的管理,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

会议决定,上述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

8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4次会议要求,发展改革委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并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做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了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建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总体规划是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加快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会议指出,修改后的总体规划围绕用3年左右时间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的重建目标,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安排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将规划区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3类,并分别明确这3类重建区城乡、产业布局和人口安置的基本原则。二是根据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不同特点,明确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要求和相关政策。三是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的要求,优化城镇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四是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恢复重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特色经济等生产基地。五是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推进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自然遗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恢复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设施,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重建、异地新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八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九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灾区群众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明确了财政、税费、金融、土地、产业、对口支援、社会援助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对资金、项目和重要物资的监管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7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产业建设,确保林业健康发展。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确保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认真总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07年在原已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重点开展好长江三峡、清江水布垭库区淹没涉及村和各乡镇两个村的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全县集体林地外业调查及踏勘定界任务。2009年,全面确权发证,各项配套措施基本到位,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农村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林业效益增加、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权益平等。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的承包经营权,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及经济收入水平,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改革方式,自主确定集体山林经营管理形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3、依靠群众,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林改政策、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依法确保农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过去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对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重点是商品林及其林地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集体所有宜林地。生态公益林在保证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应明确管护权。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和林木、林地,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权属争议,在解决好权属争议后才能进行改革工作,对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保护农民承包和延包的权利。

(二)确权发证。产权明晰后,要及时进行林权勘验,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原有山林权属证明要依法予以变更或注销。所有承包林地都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一般为五十年。

(三)完善配套改革。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产品供销信息等各种服务。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流转行为。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合法、有序流转。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宽新形势下林业融资渠道。

四、方法步骤

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

1、成立组织。县成立由县委书记龙世洪同志任组长、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太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林改办主要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起草相关文件,组织业务培训,印发林地承包和流转合同文本等。各乡镇要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乡镇、村、村民小组要组建林改工作专班,林改工作专班要有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

2、制定林改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省、州林改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林改方案,报州林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各乡镇、村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县林改方案要求,制定各乡镇、村林改方案。乡镇林改方案要报县林改领导小组批准。村组改革方案,必须经1984年“两山并一山”改革时建制村(组)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组民)或农户同意并张榜公示,报乡镇审核批准后实施。

3、宣传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重大意义和林改政策。乡镇、村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组、户,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林改和支持林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专栏等宣传工具,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给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张贴通告、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动员。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步骤程序,讲透改革的特点、政策和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开展业务骨干的宣传、培训,以基层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为主,重点培训林改政策、工作方案、确权发证要求、技术规定、有关表格的填写和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内容。

(二)全面勘界确权阶段。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1、勘界组织。

由乡镇政府组织各行政村(居委会)成立林改工作专班,核实林权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林改工作专班要吸纳那些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有威望、认真负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参加。配合技术人员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地形图小班勾绘,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登记及资料整理、上报。

2、勘界方法。

(1)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勘界、登记,用GpS定位,并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若面积过小,在1:10000地形图上标注位置,并另附地形方位图。

(2)在《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上现场绘制四至范围图。要求范围图图形准确,相邻地块的所有权(使用权)权利人现场签字确认。并注明小地名、小班号、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居民点、沟、路、渠、河流等。小地名按当地的习惯称呼。

(3)填写《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签订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小地名、小班号及四至范围要与《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完全一致。

(4)面积的确定。采取地形图勾绘和GpS方法计算面积。退耕还林的面积以上报核实兑现补助政策的为准。

3、明确主体、登记造册。

在明确四界及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权属。对目前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山林,原则上应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状况好且群众满意的山林,按照有关程序和办法组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组织或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并张榜公布。农户家庭经营的以户主名字张榜公布。公布无误后,签订承包合同,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

4、林权登记公示。

林权登记结束后,按照原林权所属范围由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分别在乡镇、村及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公示期30天。

5、填表。

经公示无异议后,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

6、争议纠纷调处。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调处预案,明确职责,加大调处力度。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方法妥善解决。调处完成的再进行第二次公示,调处不成的,暂缓办证。

7、材料整理上报。将下列材料整理、完善,经村级初审后上报乡镇政府: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

(3)小班位置图(用1:10000地形图)、四至范围图;

(4)林权登记公示及公示证明材料;

(5)申请人(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报告;

(6)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记录;

(7)土地承包合同书、协议书、退耕还林证、退耕还林合同书、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8)其他材料。包括各类争议、矛盾纠纷调处材料、有关会议表决、记录材料等。

8、逐级审核,录入上报。

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

(三)建档发证阶段。全面建档、统一发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

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对所有林权登记基础材料进行校对,由县林业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以后,发放《林权证》。做好林权登记基础材料建档管理工作。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四)综合配套阶段。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流转、理顺体制、完善服务。

盘活现有森林资源存量,活跃林业要素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推动林业行业协会和林农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现行涉及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收取办法。逐年降低“两金”计征标准,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

(五)总结验收阶段。县乡自查、州级核查、省级验收、总结表彰。

对外业区划勘界、林权登记发证、微机录入建档以及林权流转等进行全面验收,总结完善。验收工作由县组织逐级逐项验收,州级全面核查,最后省级验收。

1、确权发证情况。按合格、良好、优秀三级验收。凡通过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确权发证或换证率达到95%的为合格等次;达到95%以上97%以下的为良好等次;达到97%以上的为优秀等次。

2、林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林业站建立了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整合了职能,组建了队伍,编制和经费落实,林业服务体系健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验收为合格。

3、档案建立情况。林权制度改革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齐全归档。

验收结束后,县、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对这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误或有违法乱纪行为的,要限期整改,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协调运作。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任务。各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处理好林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有序推进,不走过场,把工作做细、做全、做好。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分阶段开展巡回督查指导,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视察、督查、指导,确保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

(二)组织分工。按照“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乡镇组织、村组操作”的原则组织实施。乡镇负责本辖区权属界定,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各种图、表、册、卡印制、程序把关和《林权证》核发及林业系统的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做好有关工作。

(三)经费保障。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所涉及的文件、图、表、卡、合同文本等印制经费,会议、培训和有关工作经费,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严禁借改革之名非法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加重农民负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六、工作要求

1、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在改革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的精神,把严格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对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必须按政策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依据政策的基本精神进行处理。

2、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改革方案的制定、利益的分配、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农户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在改革中,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认真按程序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要把工作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做到政策宣传不留死角,相关情况掌握准确,实施方案群众认可,确权发证全面到户,让改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8

政府是必须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品的,否则它就不足以自证自身的统治合法性。现代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花费最大的主要是三类,一是国防,二是教育,三是医疗保健。因此,可以断言,设计较为经济、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就是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以保证不致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宗旨之下,本文对于新的医改方案进行一个综合性评价。由于与这一医改方案相配套的方案还未曾公布,因此某些细节的讨论也许未能顾及到原则性方案与配套性方案间的衔接问题,可能因此失于公平。但总体上围绕医改新方案,是可以评论其中蕴含的医改基本思路的。

一、方案宗旨

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医改的最新方案,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医药卫生体制问题的意图。这从方案的六个部分包含的丰富内容可以得到印证。方案的六个部分是:第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第五,着力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第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这六个方面可见,这一改革方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急方案,而是一个试图囊括涉及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结构问题与功能组合的完整方案。

为了更准确理解民间所称的这一医改新方案的宗旨,不妨先简述一下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方案阐述了推出新的医改思路的理由,其重要性在于它涉及到国计民生。其紧迫性在于关乎医改滞后于社会需要而导致的诸种矛盾,其艰巨性在于它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做好医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循此思路。方案的第二部分将医改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将医改的基本原则确立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由此厘定了医改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方案的第三部分对于总体目标所承诺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陈述,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构,在这方面涉及到体系建构与相关问题的陈述,基本体系是:“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的重要问题是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其次是医疗服务体系,这方面的总体设想是:“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试图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再次是医疗保障体系,其总体设想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此推出的重要举措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最后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第四部分对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勾画。这部分内容最为繁多,但不过是对第三部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涉及的重要举措的具体化。总体上不外强调“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繁复的具体内容毋需详述。第五部分确立了医改的五项近期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六部分对医药卫生体制本身的改革进行了简明的勾画。强调切实加强领导。确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略,围绕改革设计组织开展试点工作,为此有必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从新医改方案来看,整体上试图做到回应现实紧迫需要、解决医改突出矛盾、调动相关各方力量、总体设计与具体举措并举、内部与外部问题一并求解,相对于此前推出的数个医改方案来讲,这次的医改方案综合了此前方案的优点,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但“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医改原则,则反映了这次医改的基本宗旨。这是一个决定医改是不是能够成功的决定性问题。因为医改不是权力导向的,而是权利导向的。这就将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凸显出来了,也就将政府之作为服务型政府的特质呈现在人们面前。医改绝对不是政府恩赐给民众的礼物,而是政府必须履行好的公共责任。以这样的定位来筹划医药体制改革,就可以避免医药体制改革的导向性错误。从六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来看。围绕这样的改革宗旨,设计各种改革举措,就是要从相关方面凸显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宗旨。无疑,这对于矫正此前政府简单草率地从医药领域抽身而出,放弃政府管制责任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于理顺政府-社会-市场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的作用具有重大帮助。医改宗旨决定医改前景:一个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才具有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受民众拒斥的医药体制改革方案,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正是本文特别关注医改新方案的原则性设计多过关注医改的具体举措的原因。当然。在医改诸原则。也就是前四部分陈述的内容具有合理性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医改方案中相对具体的举措设计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就其根本目标上讲,就是要保障公共卫生的政策目标不致于脱离公众的需要。这一方面关乎良好的公共卫生状态对于民众健康的保障;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养生与医病的人民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底线的满足:再一方面涉及到公共卫生的政府责任是不是坐实的政府现代定位问题。就此而言,公共卫生不能完全等同于医药体制问题,而医药体制问题也不是仅仅处理公共卫生问题。但医药体制的设计与运作,无疑既与人民健康保障、医病养病相关,也与公共卫生状态直接相联。因为缺乏一个好的医药卫生体制,不仅公民私人有病医不起,而且国家与社会难以营造一个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必定会造成难以治理的公共卫生问题。反过来又对人民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如何深化改革积弊丛生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就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新医改方案着力突破的方面,更是新医改方案广受关注的焦点所在。但恰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原则上,这次的医改方案存在商榷的余地。这次的体制改革方案,可以说在政府意图与实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对此,需要从两个端点进行理性审视,一个端点是政府意图,另一个端点是民众需求。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根有据地指出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距离。首先从政府制定国家层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观意图来看,这次医改新方案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政府主导、道德引领、原则至上、主观占优”。

所谓政府主导,不仅是指制定医药体制改革是政府占据绝对主导权。也是指事实上国家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公立医院在医药体系中占据绝对的资源优势,更是指涉及医药卫生相关问题解决之道的决断者始终是政府。就这三个方面比较而言,第一方面自然是最为紧要的。因为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领域的问题。换言之,医药卫生体制不是一家医院、一间药厂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个医生、一名病人能够发挥决定作用的。在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供给中,医药体制的供给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主要环节或组成部分。这既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绝对不能是单纯的市场体制,也就相应地意味着医药体制必须纳入公共领域来加以衡量。从前者讲,需要人们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报以高度警惕;就后者论,需要对政府干预和市场自治关系加以理顺。从一般的政府监督看,公共经济学家已经就前者加以了深入研究。斯蒂格利兹在二十余年前就指出,由于有八个原因必然导致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干预变得必须:竞争的缺点、公共品的需求、外部效应、不完善的市场、信息的不足以及失业、通货膨胀和失衡使得市场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加之收入分配的问题和个人有可能不根据自己最佳利益行动,这八个理由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根据。这就注定了提供公共卫生这样的公共品的责任不能简单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必须承担它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医药体制这样涉及到公共卫生关键问题的体制安排来讲。政府不能缺位是毋庸质疑的。因而问题不是政府该不该有为,而仅仅是政府如何有为。如果说市场供给具体的医药消费品是天宽地阔的话,那么如何保证它有效供给这样的产品的良好体制就是政府的责任。而在有效地将公营与私营的医药机构约束在公共卫生目标之内的前提条件下,政府自身必须在公共支出中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共卫生开支。就此而言,一个政府放弃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责任,不能有效供给医药卫生体制需要的政策和支出,那就是政府的失职。在这一点上,政府主导医蓟体制的改革就具有十足的理由。

但问题不在要不要政府主导医药体制改革,而是政府如何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医药体制改革以保障人民的健康。这就是评价这次政府主导的医药体制改革最为要害的所在。这意味着政府不能仅仅从政治的角度设计医药卫生运行体制,而且要能够有效地从技术体制上保证政府履。行自己对于公共卫生的整体责任。在新医改方案中,政治性特色是十分明显的。这也许是制约医药体制改革的政治症结。新医改方案的第一、二部分表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姿态。具有实质意义的仅仅有两点:一是保障人民健康源自权利原则而不是权力原则,这对此前的政府行为根据具有重大修正的价值;二是设定了一个初步完成医药体制改革的时间表,那就是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医改方案的设计者自觉意识到权利哲学的表现。但接下来的诸多制度设计,则仅仅停留在“应该”和“必须”的层次上。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是缺位的,一是政府扮演角色的有效矫正;二是政府怎么采取刚性的公共预算来保证医药、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就前者讲,这次医改方案尽管陈述了如何动员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加入医药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总体上都是在政府强制控制下进行的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供给,对于私营部门的管制,不等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权力的垄断,也不等于对于私营部门的专断强制。与此相连的就是后者,假如政府部门在公共支出的比例中给予了公共卫生事业以起码的公共预算支出额度。它也许就具有了监管的合法资格;假如政府根本就只是道德化地申述了监管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原则,而事实上并不刚性地承担起医药卫生保健支出责任的话。那么政府就事实上丧失了监管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权力。因为政府自身的资源缺失与支出失当。它无法从实际上担负相应的物化责任。这个时候,政府对于医药卫生事业的监管就变成了道德上的虚嚎。在政府没有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设定医药卫生保健支出比例的情况下,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公共支出体系中,一个相对保证国民医疗卫生保健开支的比例,在美国那样的国度里。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国民总产值的10%,在1974~1984年10年间,这一开支增加的幅度是40%。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相应地,仅仅具有政治保证而没有经济保证的新医改方案,似乎难以给人们扎实的信心。这样由政府主导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难免成为抢占道德制高点的行为,关乎体制改革的文献也就必然变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汇编,成为改革设计者主观意图的自娱自乐表达。

与此相关而突兀地呈现出来的仍然是医药体制改革与医药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今天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公共卫生的政策供给与公共卫生的需求之间巨大的鸿沟已经有三十年的累积,这不是一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所能够弥合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医药卫生领域迅速退出留下的真空,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填补的。而政府的重新进入也不见得受到市场化的医院和药厂的欢迎⑦。从民众的实际需求角度看,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得起,民众病患危险降低;民众生病,穷人看得起,富人看得好;城乡一体化,享受的医药卫生保健均等化,这无疑是医改令人向往的目标。也是公众期待医改的原因。但是。这一需求对于刚刚脱离贫穷的中国来说,似乎是太奢侈的目标。政府医改方案的主观道德抉择与公民对于医药卫生的需求之间,从主观到客观都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沟壑。

三、医改布局与关键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绝对是攻坚的改革。这次医改新方案的设计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它是系统工程,但医改设计者所谓的系统工程,不过是指医改本身的复杂相关性。跳出医改自身的范围来看医改,才能真正体会到医改究竟是怎样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为医改涉及到中国改革的种种深层次问题,借助医改这一契机,它们一并浮出改革的水面。这就注定了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必须是一个全面涉及中国各项改革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关联着医药、医患等环节的内部化系统工程。

真正将中国的医改作为系统工程对待,首先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健全问题。这就是一个足以支撑中国改革的现代结局的“三分天下”结构:仅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三分天下显现为,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供给合理,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建构健全,市场的医药营销机制完善。这不是容易达到的状态。如果说这一状态是发达国家已经呈现的态势,那么发达国家自身就三分天下如何达致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问题。仍然远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结果。眼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争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无疑,就一般状态讲。政府一市场一社会之间处于动态的平衡是最好的状态,但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意味着某一结构会在特定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主义的流行是之前市场失灵的必然产物,20世纪下半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路的风光,则是对凯恩斯主义矫枉过正的回拨,当下对于政府干预的伸张则是对次贷危机的必然回应。就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言,这次的新方案试图体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对于商业力量进入医药卫生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倡导。但总体上讲,三分天下的社会结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义还处于欲迎还拒的状态――因为怎样有效引导私营机构提供医疗卫生公共品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几乎阙如。这就解决不了私营医疗机构仅仅试图谋利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引入非营利机构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而社会力量的动员也就因此受到限制。就此而言。医改新方案仍然是一个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依然是偏向公立医疗机构的偏心方案。有评论者在“计划还是市场。公立还是民营”的质疑下对于医改新方案的评估,就代表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医改方案的基本思维的怀疑。对于中国来讲。突破陈旧的全能政府思维,真正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宏观规制,市场发挥合理有效的医疗卫生功能,社会真正被动员起来承担公共卫生职责,还是一个必须从远景上展望的问题。要期待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度改革,就必须首先期待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各自归位。这次的医改新方案显然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宏观改革需要。因此,虽然方案以体制改革作为主要的号召,但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仅仅着眼于医药卫生直接相关的微观体制的建立,是不能解决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问题的。

其次,中国的医改牵扯到局促的现实与理想的期待之间的矛盾。有评论者指出,这次的医改新方案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层次上;二是突出了医改的全面性,�⒁礁牡南低彻こ绦灾食氏殖隼础S绕涫窃诨�本药物制度建设方面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这一评价,实际上是从医改新方案具有的理想效果角度给出的。除开前述的社会基本体制对医改的限制之外,医改切切努力想达到的目标,实际上不过是消解近年民众对于医药卫生产生的严重不满情绪。因此,医改新方案可谓是一个被动出台的方案。在各种压力下国家卫生部曾经承诺一年之内拿出医改方案。在被地方医药卫生行政当局的官员公开表示不予苟同的情况下,终于在十来次反复的情况下拿出目前这个版本。可以想见。制定具有主动引导医药卫生健康发展的合理方案的难度有多大。正是由于前引专家对于医改新方案两点的称述。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医改方案是在面对压力却又想达致理想状态的矛盾情景中制,定的,这就注定了它“两头不靠岸”的现实处境:从理想的角度讲,它离人们对医药卫生事项的期待差得太远,不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解决人们有理由表示质疑,而且对于奢侈地表示出城乡一体化的医药保障体系建构也只能怀抱观察态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9

【本刊讯】(记者王丽娜)10月2

>>141期 法治•动态法治动态法治.动态法治.动态 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管理>法治动态2013年31期法治动态2013年31期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聚焦最高法院健全独立审判权的制度机制

【本刊讯】(记者王丽娜)10月28日,最高法院《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共45条,涵盖狠抓审判、司法公开、司法工作机制改革、队伍建设等内容,被解读为最高法院新一届党组的“一号文件”,从中可见未来法院改革的路径。

《意见》出台的背景之一是着力解决公正司法和司法公信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案件质效不高、裁判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继续探索;少数干警作风不正,有的法院和法官发生腐败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等。

针对当前部分法官不依法办案、不敢依法办案的现象,《意见》着重提出“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实践中,法院内部对审判实务的管理模式被指行政化色彩严重,不利于法官独立审判,如院长、庭长以把关批案的形式参与办案,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案件处理意见、汇报案情等,如何去行政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和副庭长,要坚决支持合议庭和独任庭依法公正审理案件,上级法院要坚决支持下级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深化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职责改革,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应集中在对综合性审判工作的宏观指导、对审判质效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良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等方面。建立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的制度,加强对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防止审判管理权的滥用。

此外,《意见》还明确了错案认定标准;要求健全错案的分析和问责机制。最高法负责人表示,最高法已组织专人起草了关于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近期即将。

《意见》要求明确规定审判公开的范围、内容、对象、时间、程序、方式等,稳妥有序地推进司法公开。

此前,最高法院下发关于深化司法公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试点方案,要求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省市部分法院开展试点工作。

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表示,未来司法改革主要有六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明确各级法院的职能分工和工作重点,逐步完善各级法院的司法职能定位;深化案件管辖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主要以诉讼标的额确定案件级别管辖以及主要以行政区划确定案件地域管辖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指定管辖、提级管辖和集中管辖制度;继续深化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合议庭改革和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推进执行制度机制改革,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被执行人财产调查制度,落实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进一步深化法庭改革;巩固深化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案讯案二审维持原判

【本刊讯】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法院对受贿、贪污、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的原判。该裁定为终审裁定。

此前9月22日,济南市中级法院一审宣判,认定受贿2044万余元,贪污500万元,情节特别严重,对以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宣判后,提出上诉。王功权被北京检方正式批捕

【本刊讯】10月20日,经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批准,商人王功权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正式逮捕。

今年52岁的王功权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之后任职于吉林省委宣传部企业宣传处。1988年他辞去公职赴海南,至1993年任万通实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兼美国万通公司董事长,1999年至2005年任或兼任iDG高技术创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2005年加盟鼎晖投资负责创办鼎晖创业投资基金,2012年1月1日从鼎晖创投辞职。近年来王功权因为参与nGo、公民志愿者活动等,被称为“商人公民”。

此前9月13日,王功权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北京警方传唤,当晚,王功权家人收到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分局签发的刑事拘留通知书。法制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革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重点;难点

档案管理工作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视记录,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驱动由资源转变为知识,作为对知识进行科学管理的档案管理工作,其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档案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极高的要求,这给予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极大的压力,成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

1档案管理概念综述

1.1档案管理

简单来说,档案管理就是选取带有标注性的资料进行存储,进而借助资料进行某项社会活动的历史再现,是对事物发展历程和阶段的忠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管理的对象是与社会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

1.2档案管理体制

从档案管理的概念来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宽泛性特征,该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极为宽泛,涉及到社会各领域,是对社会活动的微观浓缩;二是档案管理的时间跨度极为宽泛,档案的形成和利用时间往往间隔数年,乃至数十上百年。这种内容和时间上的宽泛性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对其档案的搜集、管理和利用进行严格的限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便于档案管理。

2国内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类型分析

从管理架构分析,国内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分为两类,一是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二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

2.1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

所谓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是指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具体来说,首先,对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整体汇总,形成基本大类;其次,按照大类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区域分配,实现分级管理。当然,分级管理并不等同于各自为政,其管理条例和管理规范都是统一的,仅仅管理的空间区域存在差异。

2.2集中式管理体制

顾名思义,集中式管理体制就是对资料进行统一汇总和统一管理,以此实现档案的统一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的集中化程度,发挥知识的规模优势,对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发展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3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分析

3.1档案信息总量庞大

档案信息的数量与国土面积,社会活动活跃程度和档案存在历史呈正相关。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社会高速发展的国家,档案信息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导致档案信息总量极为庞大,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极高的要求,一旦管理机制出现问题将导致庞大的档案信息陷入混乱状态,造成整理和利用的难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2档案类别复杂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经历巨大变革,各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层出不穷,导致社会活动呈现复杂化、多元化态势,而且大多存在时间较短,更迭迅速,这造成中国的档案资料类别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极易出现档案的无序管理,造成资料丢失、颠倒等,无法发挥档案真实记录历史的作用。

3.3档案区分不明确

长期以来,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限制和档案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档案资料的分类和归档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许多档案资料被错误的划归入其他类别当中,当中档案的错误归档,影响档案信息的明了性。

4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分析

4.1档案管理的认识提升工作

当前,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将档案管理工作局限于信息的收集工作,忽略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强有力的支撑,造成档案管理缺乏开展基础。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采取宣传普及、政策推广和标准限定等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明确,将其视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以此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提高单位和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4.2档案管理的机制创新工作

近些年,档案管理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结果,导致档案管理的机制与社会现状出现一定的脱节,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功用发挥。所以,应该加强档案管理的机制建设工作,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制度、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的创新,构建高效的档案管理机制,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的组织、制度和流程基础。

4.3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引发深刻的变革,作为对社会发展进行记录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应该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此外,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导致档案的总量更为庞大,类型日趋丰富,要想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信息化时代的信息管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体制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其体制的革新应该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迁为目标,分析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确立档案管理体制的重点工作,进行针对性改革,推动档案管理体制的快速革新。

参考文献

[1]杨绍霞.浅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难点与建议[J].卷宗,2015(5):78-79.

[2]潘志芸,张华.商务档案管理的重点及难点分析[J].兰台内外,20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