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十篇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十篇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36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1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联盟;农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按贡献分配;修正后的Shapley值;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304;F22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08-08

一、引言

自古以来,“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一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现象。据商务部有关调查,从田头到市场,蔬菜近10倍的差价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各种因素累加而成。这些都说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农产品供应链主体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效运转的关键,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使供应链联盟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农业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法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ilaria&pierpaolo(2004)从供应链中间产品转移定价的角度分析了三阶段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认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各方达到渠道协调。金廷芳(2011)在对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了新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即由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零售企业组成的一体化战略联盟型供应链网络,并指出这种模式能够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谭涛和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认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梁鹏和李江(2013)运用Shapley值法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认为“农户-农联组织-零售商-消费者”是最佳供应链联盟模式,并指出通过Shapley值法进行的内部收益合理分配可维持联盟关系的稳定。赵晓飞和李崇光(2008)同样运用博弈论思想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并在构建利益分配模型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提出了发挥核心企业“物流中心”作用、建立供应链联盟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建议。施晟和卫龙宝(2012)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农超对接进程中不同行为主体对合作剩余的分配。

这些研究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其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以“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分销商”或者“零售商”为核心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及其利益分配,鲜有从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为主导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虽然不少文献运用Shapley值法与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但很多仅限于理论模型,没有实证数值分析。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合作社+加工企业+零售商”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基于Shapley值及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对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了模拟数值分析。

二、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

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的广大分散农户被组织起来,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提高了其市场交易谈判的能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零售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零售商三者之间建立基于契约的合作联盟关系,联盟关系维系期间,合作社在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占有主动权的一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社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强调了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合作社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所以该模式也使得在农产品价格决策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员农户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机会。

二是所提供的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一般农产品大。这种模式下,所供应的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大多是反季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或者地域性较强的农产品,而且此类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往往比一般农产品需求弹性大,如平度马家沟芹菜、胶州里岔黑猪等。高强,穆丽娟:“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

三是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大。参与这种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农业合作社社员人数较多、基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较先进,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例如,青岛成嗣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营项目为反季节精细蔬菜,拥有自主商标并获得了无公害青萝卜基地认证,目前,已与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在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业合作社既为上游的社员农户提供良种、饲料、化肥以及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又为下游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则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三者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图1),农产品供应链才能高效运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能否形成和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利润的分配,焦点在于如何分配由于供应链联盟的形成而产生的高于各主体单独经营获得的价值增值部分。

三、shapley值法及其修正

1.shapley值法

Shapley值法是合作博弈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同于基于投资成本的比例分配,而是基于合作各方在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张润红等,2008)。直观来讲,就是参与合作的各主体在共同参与生产得到一个总收益后,按照各自对收益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利益的一种方法。Shapley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合作伙伴i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n为集合i中的元素个数,w(|s|)是权重因子,v(s)为子集s的收益,v(s\\i)是子集s中去掉合作伙伴i后可得到的收益(孙世民等,2008)。

2.Shapley值法的修正

其实上述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式并不完美,如果联盟中各主体均可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就可能导致偷懒行为的出现;而且这种分配方法是一种基于中性风险的分配方案,没有考虑到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承担问题。对于承担较大风险的主体就不能仅仅按照Shapley值法确定的边际贡献来分配利益,还应适当增加其在利益分配中相应的比重,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而巩固联盟长期合作的稳定性。因此,采用修正系数对相应主体增加或减少利益分配权重,可以使分配方案更公平合理和符合实际。

四、“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假定参与供应链联盟前,各主体都是分散决策的,则此模型相当于一个三阶段单周期的供应链模型。在一个周期里,农业合作社先给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工企业根据收购价制定销售给零售商的价格,零售商再根据其采购价格制定采购数量以及农产品的零售价格。在此过程中,各主体都是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他们会根据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作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令合作社代号为n,加工企业代号为h,零售商代号为c。设农产品市场需求函数是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即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为D(pc)=a-bpc(其中a、b为常数,且a>0,b>0);零售商对农产品的采购量为q,且假定D(pc)=q;加工企业从合作社收购的某种农产品单价为pn,销售给零售商的单位农产品价格为ph;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的农产品单价为pc;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n,加工企业加工销售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为ch(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等),零售商的销售成本为cc。

1.分散决策下各主体的利益

Stackelberg博弈中,领导企业具有先动优势,追随企业在观察到领导企业的选择后再做出选择,随后领导企业在估计跟随者企业反应函数的基础上来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产量决策(张维迎,2004)。根据上述假设,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合作社、加工企业和零售商之间存在利益方面的不断博弈,这种博弈就类似于一种以合作社为主导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为求得该情况下各主体的最优决策,本文采用逆向博弈的方法。

首先,零售商根据农产品采购价格确定最优采购量和零售价格,其期望利润为:

由表5可知,修正后的实际利益分配方案仍满足联盟的特征函数。加入综合修正因子后的算法使农业合作社得到了高于基础收益的分配额,而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则比修正之前少。这既与修正因素的测度值有关,也较好地反映了“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现实状况,即合作社承担的农产品成本和风险高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而且种植养殖环节带来的价值增值也应高于销售环节,具有现实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从文中的分析可知,经过修正的Shapley值法更符合“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了按贡献分配利益的原则。虽然由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减少了,修正后的分配方案看上去存在不稳定性,但是,这样的分配方案仍然是可行的,完全可以基于一种合作前的利益共享契约来实现。加工企业和零售商的预期利益虽然比修正前的少,但也比不参加联盟分散决策时获得的利益大,因此,他们还是可以并乐意接受这样的分配方案,这种预期结果也是由联盟中农业合作社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农产品供应链联盟能够带来农产品价值增值和超额收益,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维系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的前提,也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动力机制。为切实保障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最大化,增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规模小而分散的农户有组织地进入市场,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发展,增强农户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的力量,这是形成“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前提,也是使农户有机会获得稳定和更高收入的前提。第二,维持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利益共享契约,以保证联盟内部公平公正高效的利益分配。利益共享契约的设计可以通过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来实现,使联盟各主体按照各自的贡献获得其应有的收益。

第三,供应链联盟各主体间应尽量实现信息对称。从合作前的Stackelberg博弈可知,个体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主要原因是联盟各主体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在参加联盟后,各主体应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对联盟利益最大化的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法及其改进的利益分配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同类研究的不足,利益分配更符合实际,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但具体模型及相关参数,尤其是基于风险承担和努力水平的各主体Shapley值修正系数的确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孙世民,张吉国,王继永.2008.基于Shapley值法和理想点原理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分配研究[J].运筹与管理,17(6):87-91.

谭涛,朱毅华.2004.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5):24-27.

赵晓飞,李崇光.200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5):90-94.

张润红,罗荣桂.2008.基于Shapley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150-153.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2

关键词:省级联社;资金营运;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省均成立了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使其发挥对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省级联社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辖内联社的资金调剂和融通资金,为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收入。然而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仍是多级法人体制,省级联社和地方联社均是一级法人,省级联社采取何种模式行使资金服务和融通的职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省级联社成立专职的资金营运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省级联社成立专业化的资金营运中心(资金营运部)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效运营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更大范围的资金调剂配置,使信用社富余的资金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存在大量低效占用的资金,省级联社有效地展开资金业务,可以促进资金占用从低效到高效流动,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量以法人为单位的同业拆借活动,已构成一定风险,在省级联社的指导下加强资金业务的管理是防范风险的紧迫任务。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内各法人单位资金占有不平衡,迫切要求有一个调剂余缺的平台。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仍旧单一,风险防控能力较差。货币市场业务对分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改善资产的流动性,拓展融资渠道,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将起到明显作用。

因此省级联社在坚持“大利在县”的原则下,通过集中资金可以形成规模优势,通过高水平管理和网络优势,通过资金跨系统的调剂业务,县与县之间、到外省资金调剂、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及货币市场等业务的开展,既可以提高省联社和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营运的效率和收益,又可以更好地为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服务,增强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二、对省级联社资金营运模式选择的分析

(一)省级联社开展资金营运业务的限制条件

1、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仍是多级法人体制。作为相互独立的法人主体,省级联社在资金融入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省级联社又不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无偿调动、筹集和使用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而要在平等自愿、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和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取得资金,并且要充分利用利率杠杆,使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获利。

2、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有自主决策和灵活经营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经营权分散、资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之间资金融通困难等局限,在资金营运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粗放经营、无序竞争的问题。

3、省级联社不具备甲类债券托管账户条件。省级联社在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开立乙类账户,从事自营业务,而不能从事债券托管,因此限制了省联社直接各联社从事资金业务的操作,只能以各联社以上存资金或场外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二)国内各省联社资金业务开展模式比较

从目前开展资金营运业务的省级联社看,资金业务的开展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平行式。此类联社分别成立了资金业务部和资金清算部,两个部门相互独立,均为省联社直属部门。资金营运部负责省联社所有的对外资金业务和负责系统内资金调剂;资金清算部主要负责大额支付和会计核算等。资金营运部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从清算中心取得闲置清算资金,按协定利率支付利息,且利率随市场行情的波动而波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责权利明确,缺点是两个独立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问题。

隶属式。此类联社成立一个综合性的资金营运中心,全面负责省级联社的资金调剂、资金业务等。资金清算属于资金营运中心的一个下属科室,专门负责大额支付和会计核算工作。在这种模式下,省联社资金营运中心负责使用闲置清算资金和省联社自有资金。此种模式的优点是省联社内部容易协调资金,利率优势明显,缺点是省联社对地方联社的资金行政干预较为明显,对地方联社自有资金控制严格,制约地方联社发展。

(三)对省级联社资金营运模式的选择

基于以上限制条件及对其他省级联社资金营运部门构成模式的分析,省级联社在资金营运方面既要进行必要的管理,又要尊重基层农信社的法人自;既要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既要面对现有的资金营运条件,又要最大限度解决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问题。

要行使这样的职能,建议省级联社选择独立的、与清算中心平行的资金营运部(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管理优势。省联社成立独立的资金营运部,可以充分掌握各行社资金的充裕和使用情况,有效地进行资金调剂,搭建资金管理平台。

人才和信息优势。省联社资金部可以以更高的平台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从更高的层次来获取有效信息。

手段规模优势。省联社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完善从事资金业务的设备和技术,同时独立的资金部作为省联社资金的唯一出口,从事专门的债券交易、同业存放、同业拆借等业务,可以在资金市场取得规模优势,更有效地利用利率杠杆,进行市场操作,获取较大的收益。

三、对省级联社开展资金业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的原则,建立资金营运风险控制体系

省联社开展资金业务的一切行为必须把防范资金风险放在第一位,对省级联社为法人承担最终债权债务责任的资金活动,必须慎之又慎。省联社资金营运部要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和调剂资金的期限、数量结构,构建“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三位一体的资金营运指标体系,实现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数量匹配,在首先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业务开展要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资金营运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建立内部授权、授信制约和风险监控机制;要严格控制全省农信社债券投资的比例和规模,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二)合理确定资金营运和管理的范围

在农信社的资金占用中,有一部分用于现金、业务周转金、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放同业等不同形式的资金占用。资金营运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确保取款和结算支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这部分低息资金的占用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收益水平。因此,省级联社资金营运部要明确把这块低效占用的备付金作为管理和营运对象,在比例控制上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避免采用行政手段

省级联社业务开展的资金来源包括:上存省联社清算资金、委托营运资金、特约存放款、市场融入资金等。省级联社在管理和组织资金营运过程中,应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不能利用组织方的便利,刻意打压或提高资金价格,套取高额利差,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指令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或干预其正常经营。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对自身力量弱、资金营运和收益水平无法达到指导利率的农信社,省级联社以资金价格(指导利率)买断的方式,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按相应利率对买断资金计付利息。

(四)要立足服务,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善资金营运状况

省联社是辖内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联合体,主要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其自身定性为企业,主要是扩展为社员服务的行为,通过接受社员委托的经营活动,为社员谋求利益。因此省联社要立足于服务职能,引导辖内农村合作金融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资产多元化经营,指导开展票据、债券及其他创新型业务,改变其备付金比例过高、资产结构单一、风险相对集中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省级联社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和专业投资能力,充分发掘投资渠道,提高资金综合运用水平和收益率。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资金指导利率,将资金营运收益尽可能地回馈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其改善资金营运状况,提高资金收益。

参考文献:

1、何福魁.省级联社资金营运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信用合作,2007(3).

2、段宁戎,谢珍.安徽银行业发展内外环境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3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规模经济;空心村;引进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是一种弱者的联合组织,它将分散的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在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规避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农户市场力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着诸如: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不足;社员素质较低;农村空心化等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在综述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绩效的同时,对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绩效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实现快速上升态势。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072家入社成员,771850人(户)成员出资总额,成员出资额达430.13亿元。而另据国家农业部报告,预计2011年初全国合作社数量将超过35万家,较2009年底增长超过40%,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近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

传统的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主要特征为市场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相互竞争的买者和卖者,按理说这种情形下容易出现市场出清情况,但是事实上由于经济规模、空间尺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买卖双方往往是相互分离的,在农业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买方垄断或买方支配力问题,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易腐烂性特点,农民急于出售农产品,买方便处于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同时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有效信息往往显得十分重要,这些有效信息大部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特点是供应通常是不足的。另外,农户在搜寻信息、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交易成本,而作为个体农户显然无法承担这些难于避免的成本,有效的生产和有效的交易依赖于有效的信息。然而,无论是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还是履行合约,都不可能是免费的,所有的这些交易成本都反映了市场无法达到理想情形的重要原因,单个农户是无法承担这些难以避免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农户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了原来的市场类型,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而且在信息有效获得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

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社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供销社的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为核心,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方式将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实行产业化开发形成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以产销为主要合作环节,合作社收购、分购联销,二次结算等方式,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收购起来销售出去;三是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合理的价格,保证质量为前提,把入社的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固定下来,实现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上无论哪种模式都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改变了原来农产品市场所呈现的一种人数少但是购买量相对较大的买者与人数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的相互对立的交易格局,提高了农户竞争力和谈判地位,实现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缺乏制约合作社运营效率

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合作社之所以出现融资困难,在于农业本身的劣质性,合作社融资形成农业资本,但是农业资本不仅具有使用期长、季节性明显等特点,而且在使用中也存在着很大风险,而作为融资主要对象银行,其作为经济主体,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特别是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以来,更加注重收益与风险的控制,而理论上招商引资虽然可以成为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是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往往考虑到成本-收益问题,而不愿向合作社融资。一般来说,新社员加入合作社需缴纳一定的入社费用,成为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是由于这部分资金较少,对合作社资金缺乏状况影响甚小,同时国家财政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合作社资金短缺的状况,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合作社在市场开拓、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农户依靠合作社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进程。

(二)合作社社员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合作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合作社作为一个以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经济组织,也要像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各国经济竞争越发激烈,农产品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的联合体参与市场竞争。而决定其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合作社社员的素质高低,可以说合作社社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市场开拓能力、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合作社进行有效的管理运营,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但是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在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而高中和大专及以上部分则分别只占4.1%和0.2%。

(三)“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合作社规模水平,影响合作社规模经济效益

“空心村”通常指村内居住人口稀少,土地及房屋使用率低下的村庄。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空心村”整治运动。但效果有限,空心村问题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空心村”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对外迁移,实际上往往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对外输出,而留在农村的人口则以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口为主,这种人口构成影响了合作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是中小生产者和消费者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愿组织起来,以较大的规模进入市场的手段。而空心村现象则会产生如下问题,人口的对外迁移往往导致合作社参与率较低,导致一些地方合作社规模长期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运作,影响了规模经济形成。此外是人才的外流,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人才外流给各地合作社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1、财政扶持。针对当前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现象,国家应该在财政方面对农民合作社给予较多关注。一方面,要扩大财政支农力度,对发展较好组织较为完善、发展潜力较大的合作社给予较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完善,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财政支持力度更应加强;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政府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2、金融支持。针对目前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国家应该在金融信贷政策方面对合作社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给予较多倾斜。一方面,为发展较好的合作社或较好的合作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合作社资信档案,降低金融风险。

3、价格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及农业生产资料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动调节,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则需要国家的经济干预。一是制定农产品支持价格,降低农业中面临的市场价格风险;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规范,防止一切市场哄抬物价行为;三是对生产农业生产资料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以降低生产资料价格。

(二)引进人才与提高农户素质并行

1、引进人才。合作社发展需要一批懂经营,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做支撑,面临农民合作社社员素质较低的状况,人才引进工作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出现的情况是人才往城市移动向城市集中,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环境较差、发展机会较少往往留不住人才,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到农村创业。这样,一是可以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二是可以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

2、提高农户素质。提高农户素质对于提高农民合作社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该加强培训,特别是应该加强对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其管理水平和市场观念。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员的培训,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认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其次,应该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农村教育当中经常提到的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则提得较少,但是农户需要的往往是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则可以满足农户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农村教育中应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农户的经常性培训,将众多农业科研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三)发展合作社联社,提高合作社规模水平

面临部分地区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合作社规模较小,规模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发展合作社联合,通过跨村、跨乡的合作社兼并运动,对于增强合作社市场力量,发挥规模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发展合作社联社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合作社联社,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之上,切不可不顾农户意愿,强行合并;二是合作社扩大规模有益于提高合作社市场力量,发挥规模效应,但并不是说合作社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合作社规模应该控制在一定水平上;三是发展合作社联社,应该是农户自身的意愿,政府除了进行必要的引导外,不能对其过多干预。

参考文献:

1、徐露,左停.农民专业合作社失灵的现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7).

2、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徐更生,刘宗超.我们的治农方略: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4

关键词: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该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主要是提供某一领域内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因此,可以说它是某一农业产业领域内的专业合作。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已逐步出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大户,这些专业大户之间、专业大户与专业小农户之间、专业农户与其他市场组织之间、在农户与市场对接中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发育出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它们的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民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符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发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我们看到,组织合作社的往往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农产品生产者中的那部分具有一定生产水平、经济规模、农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大农户,他们在各自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走向联合,组建合作社,然后形成专业化的大农户与专业化的小农户的联合,以及专业农户与其他市场组织的联合。专业化大农户的联合,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销售量,可以增强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并通过合作社的力量降低独自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我国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证明,这种以专业大农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继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和经济体制的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小规模经营农户和大市场架起了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坚持生产经营主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的前提下,把农业生产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可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降低市场进入费用,以联合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增强农户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者地位的独立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它的组织功能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分散的农户从育种到生产、加工、贮藏、保险,直到流通、消费,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在农民自己建立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组织中,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农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加工、销售企业的主人,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密切了政府与农户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很难对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政府往往很难顺利实施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政府调控和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了组织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可以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和联系,以维护政府的指导和农民的利益。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要求和农村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可以大大增强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保护了农业和农民利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可以有效抑制生产资料涨价和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的损害;通过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避免市场失败给农户带来的损失;通过合作社可以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将市场关系内部化,更有效地分享市场交易利益。除了在种养环节和流通环节增加农民的收益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直接办加工企业或向加工企业投资入股,获得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民提高经营效益的生产经营组织,也是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组织。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一)依靠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依靠龙头企业,与其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主要有龙头企业入股和能人带动型两种。能人带动型因个人的资金有限、个人利益等因素,不能很好为社员服务。另一种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中,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可以规范和约束农户的行为,获得更加稳定的原料来源,并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是今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金融机构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在再贷款和利率上提供优惠政策,财政同时也可给予利息补贴;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职责,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职责,改变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局面,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格局。

(三)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管理力度

在推动各种类型农民合作社建设中,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包办代替。农民始终是建设合作社的主体,政府可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度管理。政府应协助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章程,完善管理机构和内部管理,以及民主管理机制等加强组织建设;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各类农业专项资金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服务设施建设、培训教育开展、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秩序建设和管理,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信用行为。

四、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

(一)加大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在财政上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金,用以支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发展、贷款贴息、技术进步、教育培训等,扶持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新产品、更新加工设备、改善服务设施等。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宽经营活动范围

目前,我国国有粮食部门和供销社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上仍占垄断地位,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从事粮食和棉花的贸易、加工。同时,国家还对一些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在经营范围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获得与龙头企业、涉农部门等经济实体完全平等的待遇,国家应该赋予农民合作社决定经营范围的自,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有关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苗木、农药、肥料等。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

政府应尽可能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赋税负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征收,要充分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成员实施的盈利返还、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等特殊性质,给予减免增值税、营业税,免征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环境

各级农业银行或信用社应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设施投资等也应给予相应支持。同时,应鼓励农村信用社选择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誉担保制度,扩大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

参考文献:

1、陶元浩,杨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探析[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4).

2、刘丽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24).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农林部门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使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本身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双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2家,有入社社员3100多人,注册资金280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12.5万亩,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覆盖粮食、水产、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初步体现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实力、经营能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区的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区域范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它的诞生时期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虽然宣布成立,但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仅仅只是一个装饰,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的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有的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样,既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2、社员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社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有的是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没有长足规划,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事事都依赖于依托部门指导,导致合作社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导致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合作社发展缓慢。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民拥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由此养成独立生产的习惯,组织、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能力也不强。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环境不够宽松。农业是一个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扶持,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虽比单家单户强,但由于规模小,实际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的弱者,积累财富手段单一,难度很大,况且他们还没有从合作社中得到很多实惠。同时,农业本身受气候、市场的双重制约,独门独户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户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弱,风险较大,合作社借贷融资困难,难于把产业做强做大。

5、信息服务落后,市场信息不灵。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农民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掌握信息手段单一,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使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存在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合作社受城区农贸市场销售有限性和农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双重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再所难免,增加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风险性,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组织化的主体作用。

20xx年以来,各地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但农民却普遍反映他们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好处。长期以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涨价没收益似乎成了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原因何在?除了体制政策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市场的没有话语权,对销售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各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更是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到更高的高度。事实上,农民通过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市场地位不断提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了重视,维权成本减少,利益受到了保护。

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优势。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的启动,各级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化服务优势,连接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强竞争能力。

二是发挥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材的智力优势。随着我区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脱颖而出,这些农村的能人、种养大户,懂技术、懂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引导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子。

三是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人员、技术、资金优势。各个部门的基层单位和人员,常年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掌握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员等优势。相关部门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或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努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

四是发挥地域产业的集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织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联合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鼓励跨区域联合,打造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姜山镇的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汇集了朝阳、丽水、姜山各个片区的154个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通过合并还使合作社从过去只能提供机耕、收割、排灌服务拓展到了提供全程机械化“六统一”作业服务,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有效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给与指导、扶持和服务。

当前,要使我区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农产品走出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现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区现代农业的进程。其对策是:

1、深化规范性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示范社建设行动就是引导和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从中每年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金融扶持力度。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当享受。

3、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每个合作社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这就要求合作社要注重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更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6

对于横向联合,人们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分散的小农经营与日趋扩大的市场之间,矛盾越来越凸显,解决之道就是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江苏省在这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不仅纷纷组建了农民的专业合作社,还使专业合作社走向联合社,并建立了省域的“苏合”——江苏省农民合作社联合直销组织,极大减少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江苏省的做法,代表了农民横向联合的方向,并达到了目前阶段的最高水平,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借鉴。

对于纵向联合,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被看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两个重要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还更为重要和突出。

从理论上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的成效方面,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可以减少“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利益纠纷;可以实现和保护农民收益;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壮大,使弱势农业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更好的发展。这些恰恰是“公司+农户”的模式不具备或不充分具备的。

经济生活中的利益连接机制主要是契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各种契约都只能是不完全契约和不能使双方满意的非均衡契约。这样的契约难免导致一方占优的结果,利益纠纷在所难免。“公司+农户”就建立在这样的契约基础上。公司因为具有信息、资本优势和有利的谈判地位,很容易获得占优的利得格局。弱势的农户要想改变这样的格局,只有选择违约,但违约又会连带失去加入产业化经营的好处,因此他们的违约大多属于无奈之举。反观公司,违约只会在少数情况下,比如市场价格上涨时,因此其违约行为发生的概率更大。

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农户将农产品委托给公司加工销售,但却不能参与公司的决策,既不能像市场治理一样选择下次不再参与交易,也不能像公司治理那样在公司内部“用手投票”,因为这二者都会连带失去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处。

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则不同,合作社属于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利益的不一致程度得以大大减小;合作社成立之时,已经通过社会资本等手段,使信息不对称、不完备状况得到了大大缓解;合作社属于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这一本质属性,其“一人一票”、利润返还等原则,也保证了农民增收目标实现的可靠性。“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自己的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不仅是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三农”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在纵向联合方面,从上述报道看,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人们已经看到了“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其中存在的利益纠纷;看到了合作社加入产业化链条带来的好处,即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建立,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同全国其他地方的经验一起,验证了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美中不足的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基本上属于“公司+农户”模式的改良版,还不能够完全摆脱公司掌控带来的不足,包括利益纠纷、农民增收以及对弱势农业的保护等方面。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7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其中最主要的马车,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贸易萎缩严重,使得我国出口严重受阻。随着农业产业化呼声的不断高涨,农业合作社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农业合作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其对农民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发现农业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建言献策。

二、相关理论综述

在国外,emelianoff[1](1942)首次把合作社看作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他据此建立了一个复杂且综合的合作社理论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关系上;phillips[2](1953)根据emelianoff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合作社产出和价格决策模型,他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社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在国内,牛若峰[3](2000)提出,农民的分散性以及发达合作组织的相对缺失,是造成市场不公、无序竞争和畸形发展的根本;夏英[4](2001)认为,通过不同类型的产供销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化,通过聚合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化程度,以加入合作组织的形式,整体参与社会化大市场,由此克服小农思维所造成的行为缺陷。

三、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分析

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组织规范约束机制以及组织运作保障机制。这三大运行机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维系社员团结合作、维护合作社共同利益的纽带。

组织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合作社正常运作的核心。只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才能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只有合理的交易利润分配,才能最大的保障公平,维护合作社内部团结;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必然要建立一套既能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又能维护成员之间公平的完整、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组织运营约束机制是维护合作社成员利益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带有一定的企业性质,而广大社员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广大社员的利益必须得到应有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对简单的合作合同模式成为农民最主要的选择,这也正是前面我们所提的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利润返还”模式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组织运作保障机制是保障农业合作社正常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造福农民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必然要有一套完整的保证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公平民主原则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组织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因此,组织保障是保障机制的基础。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缺乏市场供需信息,不仅无法有效控制生产量,导致产品积压滞销,而且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承担着过高的交易成本。农业合作社作为联系农民和国家,农民和收购商之间的桥梁,将分散的个体农民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专业人员的市场信息收集和谈判议价,有效地避免了生产过剩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的交易损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三大运作机制的保障下,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实现了矛盾的妥协和利益的共赢。

四、农业合作社对农民不同收入的介入机制模型

农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其组成部分决定的,首先,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入社会员,农业合作社会员通过签订合作合同,将自己农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出售,并最终进行利润分配以及年终分红,而合作社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谈判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利润分配权,以获得支持农业合作社长期发展的资金,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农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建立与农业生产直接挂钩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工厂,直接参与生产领域的利益分配,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合作社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另外,最后,农业合作社作为国家政府支持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会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拥有一定数量的转移性收入。

五、结论及建议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8

近日,笔者通过对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值得关注,应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做好贷款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扎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一、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__市委、市政府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速度、实现农村和谐化目标的重点和突破,高度重视,强力主抓,取得了较好业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日前,我们调研发放了100多份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问卷,汇总调查问卷后显示,我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合作组织已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事服务等领域,包括稻业、农事农机服务、土地股份合作、养猪、养鹅、苗木花卉、芡实、水产、贝类、捕捞等10多个特色产业。90%以上都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它们大多数成立于20__—20__年;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较多,基本上实行“公司+农户+订单”的生产经营模式,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互为促进的组织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体现出民主管理、集中统一方针。合作社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绝大多数都在20%以下,补充融通资金的形式也主要是向亲朋借款或合作社内部社员集资,向金融机构借款较为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经过不断借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全辖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管理逐步加强、经营逐步规范、效益逐步提升、影响逐步扩大、发展逐步加快的局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在不断提升,组织形式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演变,管理从分散型向紧密型过渡,服务从产中向生产全程衍生。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推动了产业化的进程。使分散经营的农民实现了集中的联合,同一产业人数越来越多,集约化的生产使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不断增加,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而且成为一些地区新成果研究和孵化基地,培养人才和推广基地。开拓了科技转化生产力,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

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企业和公司抗衡,加入了协会,组织起来,依靠科技,严格管理,增加了农民及其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把会员和广大农民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到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封建迷信、闹事等现象大为减少。经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合作教育和有效管理,在广大农民当中,爱国爱家,敬老爱幼,科技致富,扶贫帮困已经蔚然成风,对稳定农村社会,转变乡风民风,密切党群关系,城市反哺农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扶持情况

近年来,__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列为同等位置,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做好支农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必要载体鼎力扶持,在政策上倾斜,在措施上强化,在发展上保障,在利率上优惠,在贷款上优先。通过评级授信,使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成员,凭本人身份证、贷款证、信用证随时可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有力地解决了担保难、质押难问题;通过贷款优先,全力支持合作社农民,使合作社发展壮大,有力地解决了贷款难、资金难问题;通过利率优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有力地解决了费用高、成本大问题;通过提供各类销售、经营发展信息、有力地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市场差,信息少、销售差问题。尤其是联社班子和有关部门以及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员不断到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走访,陆续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进管理、优化经营、搞好生产、提高效益,步入良性、快速、规范发展轨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安排无效果、有措施无落实、有政策不执行、走过场不扎实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吃拿卡要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具体的扶持政策上立足当前的多、放眼长远的少,各自为政的多、联手推动的少等。

二是由于地方财政

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在税务、工商、农经等部门登记和注册办理时,手续繁琐,程序过多,远未达到“绿色通道”、“一站到”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本身由于创立时间较短、管理经营缺乏、内部长效机制不够完善、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发展层次低、科技含量低、经营效益差、内部管理差问题较为明显。根据此次调研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在1-3年之内,部分合作社成立时间不到1年,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规模较小,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下的较多。

四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注册资本金不多,有效抵押资产较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购买农资、收购产品等临时周转资金和推进农业标准化、改善服务设施等短期投入性资金普遍缺乏。根据此次调研的调查问卷分析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但注册资本金较少,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下较多,但大多是农村集体土地房产,都不能提供有效抵押。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的情况看,__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同时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内控制度、科技含量以及经营社会效益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高。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作用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以切实优化外部环境,加快发展步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十七大”惠农工程的开展,努力增强资金实力,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业绩,确保认识、措施、效果“三个到位”。

(一)开拓创新,做好对农民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1、实施信贷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须坚持“两个确保”、“两个集中”和“两个结合”。“两个确保”即确保贷款手续在时限内办结,确保社员在授信额度内足额借款,“两个集中”即集中领导和专业人员,集中开展贷前调查与发放,“两个结合”即集中开展社员分析评价和贷前调查与建立社员经济档案、评信、授信相结合,集中到村组放贷和柜台放贷相结合。

2、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催生专业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农户联保贷款是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而设立的一种贷款品种,由三名以上(含三名)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彼此相互担保的贷款。联保贷款可增强了农民合作的意识,推动农业生产由单打独斗型向合作型和规模化发展。对一些效益好、带动面广、发展前景可观的合作社,引导其成立联保组织或信用共同体,对联保小组或信用共同体成员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通过推广“信用共同体”信贷模式,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政策为纽带,把信贷受益各方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破解合作社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有效满足合作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3、抓住联动互利双赢的关键点。一是政府统筹协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经部门共同运作;二是从农民增收实际需求出发,为合作社量身订做金融产品;三是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四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防范信贷风险;五是对合作社的信贷资金,增幅高于信贷总量投入比例,新增贷款绝对额高于其他贷款,贷款让利高于其他行业;六是在贷款对象上“宜社则社、宜企则企、宜户则户”,不搞一刀切。近年来,__市先后成立了9家芡实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市内外种植芡实面积不断扩大,今年喜获丰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芡实嗑籽销量达150多万斤,销售收入1800多万元;芡实老籽即将进入收获季节,预计产量会超过3000多万斤。我市芡实老籽销售主要销往南方市场。我市当地的芡实种植产量已远远不购销售,芡实专业合作社已开始通过在外包塘的方式,增加芡实在南方市场产销量,为芡实合作社扩大经营效益。根据调研发现,芡实专业合作社中外购包塘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但资金周转期较短,一般5个月左右;而自己种植的资金需求量较小,但资金周转期较长。因此信贷资金支持应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求,适时创新,贴近服务。

4、为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互利双赢,还可采取一些操作性的务实创新措施。比如,实行会员制并缴纳风险保证金的合作社,将保证金存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专户管理,作为贷款保证金;担保贷款分为合作社龙头企业担保、合作社大的担保体担保、政府担保公司担保、会员制风险保证金担保和联户联保。在授信额度内,信贷员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制。环环相扣的举措,既能保证信贷资金向合作社大力倾斜,又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及时回收和安全,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势头。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方式

1、根据此次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了解运行和资金需求情况,合理细分信贷需求,作出信贷总体规划。认真开展对入社社员和合作社的信用评级,为授信工作打牢基础;要坚持按照“先评级、再授信、然后放贷”的顺序发放贷款;要按照“严格管理、规范操作、资金优先、利率优惠、授信管理、周转使用”的原则,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选择信用、抵押、质押、第三方保证担保等贷款方式,做好信贷服务;要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要适当降低信贷利率,减轻贷款户负担;要建立健全信贷档案;要按规定认真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后检查及跟踪工作,防范信贷风险。

2、通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农产品生产基地或直接以企业为信贷服务载体,采取灵活的信贷方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对已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社直接授信,办理贷款。二是对暂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采用对企业(公司)或社员授信的方式,解决其资金困难。三是对经营良好的合作社,采取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利用可控资源或财产等多种形式为合作社社员贷款提供担保。

3、创新抵押方式。对经济效益好、生产经营正常的农产品加工型合作社,开办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动产抵押贷款,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资产综合利用率;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佳的种养型合作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农村资源性抵押贷款,开办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果园(茶园)抵押贷款、草场、荒坡等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使农业产业化的资产向资本转化。对效益好、信誉佳的生产加工型合作社,开办了订单、仓单、产品、应收帐款等质押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其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对信誉好、交易量大的流通型商贸农业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开办汇票、本票、债券质押贷款业务,拓宽其融资渠道;对知名度高、品牌价值大的合作社,开办商标专用权、

专利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业务,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实现价值转换。(三)合力推进,营造良好的农民合作社金融服务环境

1、制定合作社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新办合作社所需的手续费用实行政府“埋单”,降低合作社创办的门槛和成本。整合支农资金,给合作社贷款一定贴息,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沟通联系,搭建起两者共同发展的平台。对合作社给予了有力的信贷倾斜,并保证资金投放的安全。政府也可以从财政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注册成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提供支持平台,有效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作用。

2、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通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包括农业、工商、税务、畜牧、农经、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知识,以促进合作社更好地发展。辅导员一要学习掌握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二要主动了解每一个合作社的运行情况,找出完善的空间;三要热情指导,每一个合作社都要有明确的辅导员负责指导,帮助其建立完整的帐目,制定增收目标、二次返利、分红等制度,帮助树立品牌;四要注意总结,及时将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加以推广。

3、把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逐步加大对产业规模较大、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促进农民增收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对经规范化认定、符合贷款条件、生产经营正常、经营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予以信贷支持。

4、农经部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主管部门的作用,协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的沟通,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授信和放贷当好参谋;及时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经验,协助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自愿基础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进行资金结算;积极协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对入社社员和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要积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确实发生损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9

[关键词]农村党建;基层党建;新型党建;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2-0055-03

一、“支部加协会”模式

“支部加协会”是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农户,使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模式。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紧密结合。通过支部的创办、协办、为协会提供服务等形式,为协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形成产业得到发展、基层党建得到加强、农民得到实惠、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融互动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积极作用:

1.创新了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改变了过去按行政区划建立党组织的单一模式。由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党员组成党支部(或党小组),既可以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便于共同研讨农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培育农村人才队伍,扩大能人效应、示范效应,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基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比较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把多家农户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协会的带动下,有利于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将成功的致富经验推广到会员及农户中去,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致富能手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协会,为广大种养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从而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联合体,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有利于确保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农村专业协会是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但也有部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够;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仅靠自身力量又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与农村专业协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的局面。实践证明,“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为实现这种结合找到了一种有效抓手,促进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4.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支部加协会”通过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把千千万万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把农民生产的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它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总之,“支部加协会”党建模式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又一重大创造。它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支部加合作社”模式

1.“支部加合作社”模式的三种类型:(1)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党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党支部是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内的党组织,它的作用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在这一关系下,推进“支部加合作社”的工作,就是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内的党支部对合作社主要起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典型示范和保证监督作用。(2)农村党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农村党支部是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外的党组织,它的职能是在行政区域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党支部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发展;还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公益事业贡献力量。(3)农村党支部与村经济合作社类型。村经济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不同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但这种领导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改革和创新。“支部加合作社”模式保证了党支部对村经济合作社的领导权,保证了全体村民在合作社重大发展问题上的民利,同时,党组织也充分支持村经济合作社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享有的经营自。这就通过制度创新明确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党支部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的治理结构。

2.“支部加合作社”模式反映出当前农村党建的新涵义:(1)体现了农村基层党建的正确方向。基层党组织支持并引导合作社的发展,表明我们党深刻把握住了农村工作的普遍性规律,以实现农民经济利益为前提,以合作社为载体,把农民从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起来,是对利益分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农民的新型代表机制的成功探索。(2)继承和发扬了党在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支部加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证了农民享有进社、退社的自由;二是无行政权力干预,合作社享有自主决策权;三是合作社既包括以农户生产资料、劳动力入股的合作产权,也有农户对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是合作产权和私有产权的结合体;四是合作社保证社员公民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不难看出,在这些特点背后,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深厚积淀,是对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3)有利于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所谓“支部加合作社”是指支部引导、服务于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行业特征、产业链的地域分布而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合作社的功能超越了经济范畴,向社区治安、文化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4)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存在于合作社之中,可以利用其执政资源为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凝聚力、战斗力,真正做到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总之,“支部加合作社”党建模式是党在基层社会中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创新,突出了以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党建目标。此外,合作社属于民间组织,“支部加合作社”模式为我们党处理好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支部建在屯上”模式

针对我国许多地方一村多屯造成党员分散,党组织很难开展活动的情况,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屯上,下移工作重心,提高了农村党支部的工作效率。

1.“支部建在屯上”模式应注意的几点:(1)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乡要分别抽调党员干部组成党建工作指导组,长期驻扎农村,协助当地党组织开展农村自然屯党支部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屯党支部的组织领导。(2)必须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党支部可以采取不同的设置模式。一是采取“一屯一支部”模式,独立组建党支部。只要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含3人)的自然屯,都建立党支部。二是采取“多屯一支部”模式,联合组建党支部。人口不多、远离行政村村部且又相邻的几个自然屯,可以联合组建党支部。三是采取“一屯多支部”模式,划块组建党支部。人口较多、党员超过50人的自然屯,可以设置一个屯党总支部,在其下再建立若干个党支部。(3)必须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加大对屯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政治激励、物质奖励、授予荣誉称号等各项措施,调动广大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授予荣誉称号等活动,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屯党支部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支部建在屯上”模式取得的积极作用:(1)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有利于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农民群众创建致富示范基地,扩大了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推动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进程。把支部建在屯上,促进了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设,扩大了农民群众的有序参与,保证了农民群众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有利于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权。(3)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各屯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强化了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功能,使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党建示范点涌现出来。

总之,“把支部建在屯上”党建模式有利于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四、“三级联创”模式

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社区上下联动和有效对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地方推出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创”农村党建新模式,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1.“三级联创”模式特点:(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组织设置。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级联创”模式在乡镇设立“三级联创”党建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各村级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联创活动的组织领导。从而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的党组织领导体系,拓宽了基层党组织管理与服务的空间,为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平台。(2)创新管理模式。各级党组织在明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并向农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使工作开展和管理服务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三级联创”活动取得实效。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区的自我管理服务功能与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有机结合、同步加强。

2.因地制宜,提高“三级联创”实效性的途径:(1)针对村小组势单力薄,难办事的情况,将若干个自然村落组建成一个村落社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并组建产业协会、村企联合党组织等专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创新了组织设置,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针对集体事务难参与的情况,着力搭建参与平台推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建设。“三级联创”为农民参与民主管理、表达利益诉求搭建了新平台,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3)针对公共服务难到位的情况,着力转变工作方式,从过去的指令型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型工作方式。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各村各社区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密切了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关系。(4)针对民主管理难落实的情况,着力健全监督体系,扩大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树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三级联创”模式在村一级新增监委会,在社区设立监事会,改变了村务监督长期缺位的状况,形成“乡镇纪委――村监委会――社区监事会”的新型监督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扩大了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为农村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效益篇10

关键词:金融支持;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7;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2-0000-01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一)机构数量发展迅猛,主力军地位日益显现。调查显示,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速度较快,截至2012年末,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35家,较2011年增加703家,增长111%。其中种植业782家、养殖业320家,分别占59%和24%。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主力军,2012年末,其占比达到83%,比上年末上升了13个百分点。

(二)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生产经营状况迅速扩张。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以及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合作社经营效益不断改善。截至2012年末,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共计17.52亿元,其中社员出资17.07亿,资产总额17.92亿元,实现产值33亿元、经营收入4.17亿元,可分配盈余0.51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按交易量返还成员总额0.33亿元,增长82%,按股分红总额883万元,增长55%。

(三)成员数量快速增加,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2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5.52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3.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8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7%、105%,培训各类人员4.55万人次,其中县级1.53万人次。

(四)发展层次不断上升,业务综合性大幅提高。近年来,合作社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示范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12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4个,较上年增加19个,增长42%,同时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从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达到665个,较上年末增加330个,增长99%。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五种典型模式”分析

(一)“县农发行和联社+合作社+县域担保公司”模式,支持合作社发展生产。固镇县农发行、信用合作联社创新“银行+合作社+担保公司”模式,加强与县域担保公司合作,由固镇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它的运作特点是由担保公司介入并按最低保费标准提供担保,促进蚌埠市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累计提供担保280万元,截至2012年末担保贷款余额50万元,2012年该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社长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年末资产达1420万元,同比增长9.2%。

(二)“商业银行+合作社+城市担保公司”模式,支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的一大瓶颈是其缺少有效抵押资产,为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难题,蚌埠市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特别是加强与民营担保公司合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三)“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社员互保”模式,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蚌埠市农村商业银行创新的“金土地”贷款,其担保方式创新较为突出,特别是以社员联保方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是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困难的一项有益尝试。

(四)“房产土地抵押+银行+合作社”模式提供贷款支持,农民收入增加明显。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固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两次向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贷款90万元,用于开展蔬菜订单收购,贷款担保方式为合作社以自身拥有的工业园区房产、土地作抵押。

(五)“村镇银行+合作社社员+社员联保”模式,积极效益显著。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民合作社方面发挥了较为独特的作用。2012年,成立不久的五河永泰村镇银行在了解到安徽渔家乐生态蟹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面临购买饲料及渔具缺少资金而又借贷无门后,主动上门服务,针对社员贷款需求单笔小、需求群体多的特点,创新担保方式,采用渔民联保形式,以一个理事会成员牵头作为一个联保小组,五位理事会成员对每个联保小组进行再担保,这样既解决了渔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又很好的控制了风险,共筛选出28户渔民,提供了200万元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217万元。

三、金融支持存在制约因素

(一)金融支持力度有限,融资缺口不断扩大。随着蚌埠市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及设备不断更新,对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业务发展和资金不足矛盾不断扩大,金融支持有限性和资金需求无限性矛盾日益显现,加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支持合作社的金融机构数量还相当薄弱,目前主要依靠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贷款担保抵押困难,制约融资需求满足。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其出资额占到其全部资产的绝大部分,2012年末蚌埠市合作社全部社员出资额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95%,自身缺乏如房产、土地等有效担保抵押资产,难以获得银行金融支持。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作为银行抵押资产,而大部分合作社经营使用的土地和房产等属于集体性质,不具备担保抵押资格,不能用于银行贷款抵押,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向金融机构的融资。

(三)政策扶持有待完善,风险补偿需要加强。一是虽然近年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有所增加,基本上是合作社获得的农业部门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和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但是总量仍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并且没有撬动社会资金对合作社进行有力的支持,难以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扩散效应。

(四)业务运作规范度低,增加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目前蚌埠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如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等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更大的合作,开展得较少。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规范度低,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不利于银行提供持续更大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有效性。(二)完善体制机制,舒缓担保抵押困难。(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支持信心。(四)加强合作社规范运作,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