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十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十篇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43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措施方案

(一)综合设置机构

各乡镇可因地制宜设置二至五个综合机构,机构名称及主要工作职责为:

1、驻村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各项工作的指导、服务,以及驻村指导员的管理、考核与协调,负责驻村工作信息交流、统计等工作;

2、办事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各项便民项目的指导服务、乡镇的日常事务以及民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事调解、安全生产监督、质量监督等工作;

3、人口与计划生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宣传教育、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及其他工作的指导、服务;

4、村镇建设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镇村道路养护、文明城镇创建等方面工作的指导、服务;

5、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兽医、农机、茶叶特产、农经、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统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民知识化、乡镇企业管理等方面社会事务及经济发展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

(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1、乡镇内设的各个中心的人事、财物管理权都归当地乡镇;

2、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今后发展趋势,结合我县实际,由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县组织人事部门、县主管部门重新界定乡镇内设各个中心的工作职责,做到职责明确。

(三)加强编制、岗位、经费管理。

县机构编制、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各乡镇及县有关部门,根据乡镇各中心的工作职责、工作量等因素,分别设置岗位并予以定编,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同时,改变原有的财政经费拨付方式,变“以钱养人”为“花钱办事”,县财政部门将根据各乡镇的领导职数及各中心的岗位编控数预算、核拨当年的财政经费,今后,实行财政经费“人员超编不补、空编予以奖励”的政策。

(四)完善用人机制,加强人员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乡镇机关事业工作人员打破原有身份限制,按照对口适用、人尽其才的原则,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到各个中心及驻村指导员岗位上,富余落聘人员参加离岗学习培训或予以分流。

聘任期间人员原有编制性质、人事关系保持不变,不影响其职称评聘、工资晋升等,对竞争上岗的人员严格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加强监督、考核。

三、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事关每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稳定,因此,各级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工作。

(一)建立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及组织实施。一是成立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泰顺县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实施;二是县主管部门以及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并指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机构的组建要在2005年月日之前完成。

(二)制定方案

1、各乡镇会同县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后,提出乡镇机构设置、定编定岗申报方案,于2005年月日之前上报县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2、各乡镇根据批复的方案设置机构及岗位,并将设置方案于2005年月日之前报县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版权所有

(三)组织实施。各乡镇与县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既要认真做好各中心的定岗定人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又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深入细致地做好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并按照“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确保稳定。

1、各乡镇分别对内设中心各个岗位设定条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聘任有关人员;

2、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汇总各乡镇内设中心空缺岗位,由超编乡镇落聘待岗人员参加竞聘,入围人员由缺编乡镇择优聘任;

3、其余落聘待岗人员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若干意见》(泰委办〔2005〕号)等文件规定参加离岗学习培训或予以分流。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2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2006年开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逐步推行了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公务员法》入轨运行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政策也已基本落实到位。党中央、国务院在规范党政机关公务员管理的同时,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在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就是在总结多年来事业单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充分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又区别于企业,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和省、市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这项制度第一次明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定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规范秩序、完善机制、严肃纪律,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按规定核准后,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没有被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能对应到岗位工资的最低等级。被认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才能根据所聘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以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践证明,公开招聘对于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杜绝人事腐败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发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县从2001年开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全县事业单位已全面推行了公开招聘制度。在推行本文来源:hp://***人员聘用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岗位管理的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随意进人、违规进人、超编用人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员超编、使用临时人员等问题大量存在,管理

很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866名临时聘用人员,其中事业单位有739人。过多的聘用临时人员,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用人秩序,削弱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契机,严格规范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把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用人自、分配自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严格政策,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原国家人事部、原省人事厅、市人事局从三个层面上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文件。第一个层面是原国家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办法》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及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实施意见》是解决实施中基本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保证顺利实施。第二个层面是省根据国家的《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的《湖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该《意见》根据我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社

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对岗位类别、等级、聘用程序和权限、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保证该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原省人事厅会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广电、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国家部委行业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出台了9个行业指导意见。这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的细化、具体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以保证同一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体相同。第三个层面是市人事局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

我县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就是根据这三个层面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动员会精神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和审核同意,并得到市人事局核准,是指导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组织实施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把文件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努力适应新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在观念上,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办法;在管理上,必须充分体现这种转变,对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坚持择优聘用,今后事业单位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外,必须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在岗位空缺情况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评聘。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技能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岗位等级,规范工勤技能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

(三)要扎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全县事业单位涉及各行各业。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真领会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稳妥的推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抓紧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建档立册,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召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动员会,广泛宣传政策,周密安排和部署这项工作,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并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确定了不同的核准权限,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时限要求,务必于11月底前将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报县人事局核准。要精心组织好岗位分类定级、竞争上岗等工作,确保12月底基本完成实施工作。

(四)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制度,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需要其他制度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此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范用人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改革中带来的各类问题,维护好职工利益,维护好队伍稳定。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疏导工作,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确

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一)要高度重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件大事、难事、好事。这项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中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因此是大事;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全县事业单位近5000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实施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是难事;这项工作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新的起色,因此是好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间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确保实施中绝大部分人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要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把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妥实施。为加强对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精兵强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三)要严格政策。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实施工作中,要尊重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原因和客观实际,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把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决不能借改革之机打击报复,甚至剥夺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也决不允许以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为幌子,侵占工作人员应得的合法报酬。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及其他涉及广大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考虑大家的意愿。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3

一、事业单位业务恢复与公共服务职能延续阶段(1978年―1985年3月)

这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1985年3月科教文卫体制全面推进改革止,主要特征就是业务的恢复与传统职能的延续。建国后,我们采取了福利平均的政治取向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始终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福利,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政府几乎掌握着所有的社会资源,并按计划使用和分配,直接举办事业单位可以在形式上确立主管部门的权威,保证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完成各项公益服务的具体承担者,一切活动都服从于政府的统一调度与安排。在随后几十年中,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时期对各项事业带来的破坏严重地动摇了这个基础。

为此,改革开放初期的事业单位还谈不上改革,其任务只能以恢复和延续为主。改革的成效主要是通过业务的恢复与发展实现事业单位原有职能的延续。通过改革,恢复了被错误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事业建制、管理体制、员工队伍,从而为事业单位发展奠定基础;改革措施呈零星态势,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一些尝试,生存是主线索,改革尚未成为事业单位的主旋律,也未有任何理论指导;事业单位的改革尝试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基本未涉及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二、简政放权与市场化倾向下的公益职能弱化阶段(1985年3月―1992年)

1985―1992年是改革的全面启动阶段。以1985年和1986年连续几个《决定》和《意见》为标志,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的若干规定的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4月,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对事业单位要实行企业化经营:“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针对传统计划体制对事业单位高度集中管理的弊端,首先通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普遍推行,以“简政放权”为目标,逐步扩大了各类事业机构在人权、事权、物权、财权等方面经营管理自,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与绩效挂钩的包干制,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责、权、利相结合,打破大锅饭。(2)通过公共资金供应机制和拨款办法的改革,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等不同类型,以财政手段促进了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促使事业单位面向市场提供服务,国家鼓励部分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全通过市场获取资源。(3)针对事业资源配置格局与利用方式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弊端,采用鼓励事业单位“开放”、“联合”、“协作”的政策,淡化了传统的单一行政隶属关系,提高了公共事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从改革的成效分析,改革初步打破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事业管理模式,扩大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自,提高了“事业”型产品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扩大了事业经费的来源和渠道,增强了事业单位适应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缓解了各项事业发展的严重困难。

这一阶段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在“等米下锅”的财政困局下,强化了“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化、企业化改革,而市场化倾向造成了公益职能的弱化和遗失,最终的结果是,这种“甩包袱”式的改革,不但没有真正解决事业单位的生存问题,反倒激发了越来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将改革堵在了“死胡同”。

三、政事分开与社会化倾向下的公益职能明晰阶段(1992―2002年)①

1992―2002年是改革的深化阶段。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为标志,改革进入了一个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新机制的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已不再仅仅依附其他改革和停留在对经济改革的借鉴,而是开始了自身改革价值的梳理,开始了政事分开与社会化目标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通过几个关键性的政策文件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来: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的原则进行改革。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明确事业单位改革要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1998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从立法高度初步明确事业组织的分类及各类事业组织(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法人地位、管理体制等。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将部分仍作为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000年中办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主要是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同年中组部、人事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陆续出台②,标志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全面推进包括聘任制、公开招聘、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成效主要有:(1)事业单位自身改革价值已被认识到。国家开始从总体上部署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领导③,各部门纷纷出台措施,加大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力度④。(2)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的组织定位得到明确。1998年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并正式建立起中国的事业单位登记制度。(3)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关系已经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社会化”改革首先体现为国家确立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方针,推动了民办事业单位的发展。国家引入非营利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但是,这一阶段改革同样未能全面实现改革的目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改革市场化倾向仍然在延续。减轻财政负担,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制度惯性与追求利益的冲动未得到调整和约束,改革仍然明确要积极发展既为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2)政事分开探索和政策成效有限。政事如何分开仍然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改革实践。政府管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分工尚未理清,非营利性组织发展方向逐渐淡化。“民办事业单位”改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正式将民办事业单位从事业单位中分离出去。(3)制度实施缺乏保障。虽然在事业单位理论定位上明确了公益职能,但没有相关的政策实践保障,没有解决实际公益职能履行问题,也没有很好地将事业单位改革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四、分类改革下的公益职能强化阶段(2003年以来)

这一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分界线,尤其是2003年以来,是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强化公益性的攻坚阶段。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标志,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以分类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各类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四中、2005年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从2003年7月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9个地区和35个单位展开。试点将文化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前者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后者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

2010年卫生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决定在各省、区、市已经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同时,国家选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⑤。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并明确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步进行的是事业单位各项机制的改革深化。涉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等机制全面推进。

2006年人事部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事业单位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

2008年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⑥。

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中了涉及分类、法人治理结构、财政、国有资产等9个配套文件。

2011年11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至此,改革呈现了全面统筹推进的态势。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思路与成效:一是分类改革成为这个阶段非常突出的主线。事业单位根据职能划分为行政管理类、公益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对于保留下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着重强调其公益服务职能。三是事业单位内部规制改革全面推进。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诉求直接转向内部规制的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机构编制、法人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这一阶段改革仍然存在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过度行政化问题。受制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与行政化管理问题突出。二是改革出现了制度内卷化倾向。在法人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和养老保险改革上的探索无法解决事业单位活力与公益服务发展问题。三是人员稳定与公益精神没有保障。由于改革的路径很容易走向事业单位人员的进一步规制和减负上,而在其公益精神方面没有太多涉及,事业单位人员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其公益职能同样无法得到确实体现。

五、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尝试与创新

与中央事业单位改革同步进行的是地方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各地的做法千差万别,但是按照中央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来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事分开与管办分离的模式探索积累一定经验。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将区卫生、文化部门所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划归公共委管理。上海在卫生领域组建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政府办医主体,管理市属的22家医疗机构,市卫生局主要履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职能。江苏无锡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领域,分别组建了学校、医院等管理中心,教育局、卫生局等原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这些事业单位,工作重点转到全行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监督检查等职责上来。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地方先行试点。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在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和分类改革方面走得比较早。2007年,广东省审议通过《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2008年拟订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在该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此外,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自2008年就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按计划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截至目前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3.事业单位改革与乡镇改革配套进行。从2003年开始的农村配套改革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结合乡镇行政机构一并进行改革。一些事业单位通过改制成为非营利组织,如湖北省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将5590个事业单位转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广东顺德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直接与县乡和街道办事处的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县乡以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直接作为政府雇员参与公共服务。

六、事业单位改革的总结反思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效还是非常大的,分类改革思路已经明晰,事业单位活力得到很大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有较大提升,基本适应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2011年《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为30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作了个系统梳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10年的改革目标和路线方针,明确提出“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最终确定了非常明确的方向。改革的最主要成效是明晰并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思路与发展体系。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已成为事业单位的绝对主体,架起了政府与民生之间的桥梁,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仍然滞后于公共服务发展的客观要求,仍然没有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改革实践而言,改革最核心目标一直在于减轻财政负担,而非强化公益服务职能。减轻财政负担始终是一条主线,虽然决策者多次否认,但是从政策制定的过程考虑,往往无法体现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足,而更多的是减负的体现。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只减不增思路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体现。各级政府改革的主要导向及推动力是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为此各级政府对事业单位“放权让利”,转换事业单位经营机制,促使事业单位面向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的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约束。一些公益性关乎国民公平和国家目标的事业单位,比如医疗、教育等也参与进来。

(2)事业单位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没有得到有效规范,改革内在动力明显不足。事业单位改革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市场化诉求非常强烈,“创收”意愿日益高涨,加上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没有规范,容易造成以牺牲社会公共服务目标来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倾向侵蚀了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成效,以致于医患冲突、教育产业化、计划生育乱罚款、婚姻登记乱收费等。但以往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对这种利益追求倾向加以规范。

(3)事业单位改革理论与政策基础不充分。事业单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与国外的非盈利组织或公司法人体系都不一样,如何有效改革始终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改革涉及3000多万人员,更为改革提出了难题。涉及社会组织问题一直又比较敏感,容易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因其他因素中断。

(4)改革始终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统筹,改革执行步骤缺乏应有监管,造成改革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各项改革存在制度内卷化问题,各地的一些探索也仅限于局部突破,容易衍生新的问题。

当然,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已经明晰。在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体系基本规划思路下,笔者认为,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关键要切实注重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策略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满足公共服务发展体系发展需求。从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角度,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前景,不是弱化或消灭事业单位,而是强化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功能,从而使社会公益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并更为公平。改革不是减负,也不是甩包袱,一定是立足于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来设计。事业单位必须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要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厘清自己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的作用,真正提升自己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是完善改革配套政策体系的联动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能简单等同于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推进改革仍然需要总体设计和可行性的科学论证,尤其是各个配套文件存在制度内卷化倾向,配套文件间的联动性和科学性同样需要论证。一些配套文件解决的是自身领域的问题,并没有从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来设计。例如,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等思路,设计时可能有其科学性,执行时最终的结果却有较强的计划体制的倾向,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也没有真正解决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的问题,必须对这些政策配套体系进行联动性设计,尤其是对配套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实施细则进行设计,确保政策的一致性与目标的可达性。

三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规范与评估。一直以来,由于政策不配套、制约机制和制度的缺失,造成一些事业单位对自的滥用,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服务对象的利益,忽视社会的利益。要确保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定位,必须明确其职能履行的措施,要规范其内部管理,并在财政上投入公益保障,基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配套政策文件精神,进行政策效果的阶段性实际评估,并依据契约合同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从而确保改革的成果与改革的目标的一致性。

注释:

①一些学者将1998年作为一个阶段分界点,但是从事业单位的职能和改革的趋势来讲,1998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1998年的前后时间段主要是社会化从政策语言到实践的过程,因此,笔者在此将2002年作为这一阶段的分界点。

②《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等。

③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部署。

④1993年,国家教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意见》;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⑤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4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5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6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方面,《决定》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改革的主要任务:(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金融体制改革

部分新资本协议监管规章。中国银监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批5个监管规章,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这5个监管指引的,标志着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规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有力推动国内大型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国有经济改革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规范职工持股行为。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规范职工持股行为。《意见》分别明确,国有企业职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以及关联企业上的持股问题,同时严禁国有企业以企业名义组织各类职工的投资活动。《意见》规定,继续鼓励国有中小企业职工,在自愿基础上参与企业改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职工持有改制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可以积极探索国有大型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骨干,以多种方式取得企业股权。在严控大型国企职工持股比例,鼓励中小国企职工持股的同时,《意见》对国企职工投资关联企业行为,做出了明令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这部法律。该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对国有资产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该《办法》。《办法》要求,定价机关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办法》规定,听证的具体项目通过定价听证目录确定,但容易引发抢购、囤积,造成市场异常波动的商品价格,通过其他方式征求意见,不纳入定价听证目录。中央定价听证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央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地方定价听证目录,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地方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定价机关制定政府定价听证目录内商品和服务价格,未举行听证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定价无效,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办法》规定,政府制定价格听证会参加人的人数和人员的构成比例,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的,听证会可以采取简易程序,只设主持人,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构成。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除外。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的采纳情况及理由。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当

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区域性壁垒。改善行政管理,强化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孵化基地。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

六、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这是我国第8个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是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要求,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邻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港区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包括4.8平方公里码头作业区和4.92平方公里物流、加工区,划分为码头作业区、物流仓储加工区、港口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区。保税港区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产物,是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通关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此前,有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7个保税港区获批建设。

七、其他领域改革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10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该《条例》。《条例》加强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乳制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加重监督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对出版单位转制、改制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作出规定。为加强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央出版单位要认真制定改革方案,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通知》强调,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应根据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定和政策,制定本单位的具体改革方案,经主管主办部门审核同意,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实施。涉及国有资产事项,由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同意后批复。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时,应由其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组织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基础工作,有关结果报财政部批准或审核备案;涉及国有资产划转的,须报财政部审批。《通知》指出,财政部对中央出版单位国有资产履行监管职责。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其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由财政部直接履行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国有资产隶属关系不变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持不变。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涉及资本结构变更、出版单位合并或分立等行政许可事项,须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企业重组、股份制改造、投融资活动等重大资产变动事项,须经同意,并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

加强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民政事业单位岗位类别、等级、名称、条件、待遇作了详细规定,将民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明确划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意见》还对各级别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各自的基本任职条件以及工资待遇,作了政策性规定。

八、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

天津市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以《关于同意天津市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的复函》,原则同意天津市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复函》指出,试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建立污染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滨海新区按照国务院部署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复函》要求,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工作,要以天津市试点区域内环境容量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污染减排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稳步循序开展。要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严格环境容量和减排目标控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动态监管,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一级和二级市场,逐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天津滨海新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天津滨海新区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政策措施,制定并了支持企业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指导意见。包括:《支持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工业东移、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吸引、培育和使用人才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服务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卫生部与重庆市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10月10日,卫生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京举行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合作协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内容涵盖了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卫生资源调控、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改革等为重点,以促进居民享有均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建立药品稽查协作机制。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决定,共同建立武汉城市圈药品稽查协作机制,实行药品稽查信息一体化,以积极防范、打击和整治武汉城市圈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药品市场。

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点)

天津市召开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会。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会。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坚持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划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社会领域改革等十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十、地方改革

《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10月1日,该《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维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确定,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化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变动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按照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条例》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城乡居民,可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经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持有效的证明文件,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就医、租用廉租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条例》同时也规定了低保对象的义务,明确鼓励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就业、参加生产劳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重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地方立法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统筹。

山西省制定《2008~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期,山西省制定并该《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山西省2008~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将集中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建立和健全节能减排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等十多个方面。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8

2008年12月3~4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深圳等12个省(市、区)编办在山西太原召开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研讨会,会议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工作作了统一安排部署。

五省市率先试点

此前的2008年11月份,由中央编办印发并内部传达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下称《意见》)为目录编制和分类改革步骤提供了原则指导。根据《意见》,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5省市于2009年率先在全国进入分类改革试点,分类改革试点于2009年1月起实施,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9年底完成,市、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于2010年底完成。

据了解,对全国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中央在2004年前即已释放相关信号,浙江,江苏、辽宁、山东先后积极行动制订了本地实施方案。2005年年底国家相关部门曾一度拟定了一个全国性的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和四个配套性方案(分涉分类标准、人事制度、财政供给、养老保险等改革内容),准备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改革。

但随后一些地方从财政条件和社会稳定角度表达了困难,其他一些配套政策的制定部门社保部和财政部,人事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此后,步伐就开始往回缩,决定先行制订一个试点方案试试,总结经验再推广”一位编制系统的人士向《凤凰周刊》表示,现在出台的《意见》从2005年开始起草以来,已作了10多次修改,名称也不断变换,比如2006年6月的版本名称为《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当时初步设想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选择浙江、山西和重庆3省市作为试点地。但其他一些省份知情后也想进来参与试点,最后变成了现在的五个试点区。

不再设行政性和企业性事业单位

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其资产属性和社会功能五花八门。

界定事业单位的合理范围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大手术的前提。对现有事业单位分类恰当与否,决定着相应的配套政策能否有效制定和实施。

对此,事业单位改革的主推者编办部门应对思路是化整为零,把事业单位分门别类改革成为各种类型的社会和经济组织。

《意见》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大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然后再细分。

对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金融监管机构、执法监督机构等,《意见》提出,抓住2009年各地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逐步将之转为行政机构;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目前,劳动部门中的劳动监察机构、建设系统的稽查部门、银监会(局)、电监会(局)、保监会(局)、证监会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己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招待所等,《意见》提出这类单位应当逐步转为企业,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管活动的事业单位。

除去第一类和第二类,剩下约80%属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真正事业单位,《意见》确定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这些单位也要具体划分为三类,并各自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即提供公益服务并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服务性收入,符合条件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实践中,50多年的变迁,使得各地事业单位并不容易如分类标准那样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进一步模糊。

对此,《意见》也不急于求成,提出对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可按其主要类别属性和发展方向先预定其类别,经过相应调整完全符合条件后,再确定其类别。

鉴于分类直接决定了各事业单位和人员的今后命运,牵动各方神经。2008年12月份,中央编办副主任黄文平对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要坚持“大统一、小特色”,工作方法要坚持“先易后难”。

海南省三亚市编办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年限越长,形成的各种关系越复杂,撤销的成功率就越低。单纯依靠政策法规很有可能就办不成事,即使强行撤销,也会留下后遗症。

记者了解到,中央编办在2009年工作要点上提出,继试点方案,2009年研究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的全国性办法。

先分类后改革

分类为事业单位撤并分流提供了标准和基础,由于事业单位的设立权限在地方,若其他人事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财政供给制度改革不配套推进,则易造成和行政机关改革一样的“精简一膨胀”的怪圈。

分类后剩下的真正事业单位,汇集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使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压力凸显。

目前,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有《劳动法》,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工资福利、职工培训、考核奖励等缺乏较高层次的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表示,大陆按照行政标准来设立事业单位,缺乏专家、专业精神,很多运作具有行政化特点。这使得事业的重要性与效能无关,而是与其行政级别紧密挂钩。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也长期参照行政机构。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

出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8年12月30日,试点省份山西省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工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三类岗位都设置了不同等级,每一等级实行不同的工资福利。事业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在有岗位空缺的条件下,要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山西力争在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涉及人员的出口问题。根据中编办的分类标准,广东省于2009年施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办法。

但目前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巨大障碍。

现有众多事业单位仍然实行着“退休制度”,由单位负责养老,职工退休待遇与在职时几乎没有区别,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与企业职工相差甚大。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改革一部分机构要撤,并、转制,解聘人员是很困难。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逻辑上的优先性,使得早在2008年初国务院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和企业年金一致的职业年金制度,实现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为事业财政供给改革提供了机会,首先解决了财政供给范围偏宽的问题。近年来。庞大的事业单位黑洞鲸吞了大量财政资金。据悉,事业单位每年要花掉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

对分类后保留的事业单位,目前,在中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部联合召开的一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提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针对事业单位的新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按人员编制核定经费的传统做法,从“养人”向“办事”转变,经费支持与单位绩效挂钩。

法律困境

防止以公共服务之名行私,一直是治理事业单位的难题。

在中国,事业单位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延伸或化身。各类事业机构都为公立机构,资产都属国有;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以及编制,并对事业单位的各种活动进行直接组织和管理,各类事业单位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1998年国务院,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但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单位开始异质化1980年国家对文教卫体等事业单位试行“预算包干”政策,即事业单位包干使用预算资金,结余和增收都留给本单位,不上缴财政,超支也不补助,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开始1985年国务院又《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提出“鼓励事业单位向经济独立、经费自给过渡

自此事业单位趋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此过程中政府开始大幅度削减本该愈益增加的财政投入致使文教医卫领域的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强调自己的营利性,在内部推行所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制度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又提出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由于把国家事业单位,不分其类型是否行政、公益和经营,一刀切式地推向市场,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和功能变得包罗万象,致使政府在制订任何一项针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政策时都显得头绪纷繁,也使得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公司,广遭诟病。

此外,我国管制不正当经营的法律通常只是针对“企业”,因此,当事业单位从事不正当经营而受处罚的时候,通常都会以自己不是“企业”为由,强调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范围,依据是1987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把所有在性质、功能甚至组织形式上都完全不同的所谓事业单位全部确定为同一种类型的法人,即事业单位法人,与行政单位。企业单位和社团类法人并列。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79-02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回顾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从而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推行聘用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随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实现人员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2006年,入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在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同年,人事部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其核心内容是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下,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

纵观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以分类、聘用、岗位设置等主要内容展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理顺事业单位的体制、完善事业单位的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益。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对滞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从立法角度来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制度上,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中央政府控制了一切人、财、物权,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唯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活动,直接控制整个社会活动的运行,这就决定了社会各项事业要由国家来举办。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同属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在立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法》,企业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而有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并未出台,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也极为有限,并多是以文件形式下发,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3.在法规执行上,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用人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基本没有区别。加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往往是依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或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如《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4.在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一些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缺少法定的程序,致使内部规章制度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的执行过程中引发纠纷,并多以败诉而告终,常常使得事业单位处在被动之中。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调配、培训、工资、福利等项事宜所实施的具体管理活动。而人事管理制度是对人事管理活动而制定的各项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篇10

为深入贯彻党的**届**全会精神,按照市八届三次全委会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任务,保证改革的健康顺利进行,现就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发展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无论是在现行体制、运作机制上,还是在职工的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的任务很重。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扎扎实实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各级党组织要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作用,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二、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坚定地站在改革第一线,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党组织要把正确引导职工、保持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作为中心任务。

1、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规定,让广大党员、职工了解掌握改革政策。积极参与改革前的调研论证,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改革方案制定前,党组织和行政班子要事先沟通协商,召开党委(总支、支部)会、党委(总支、支部)扩大会或党政工联席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方案确定后,要围绕方案的实施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理解和支持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个人岗位的变化、身份的转换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顾全大局,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奉献精神。指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要建立稳定、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工作。同时,要督促落实有关职工群众福利待遇的各项政策,重视职工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搞好对事业单位改革全过程的监督。要建立由事业单位党组织、纪检部门、群团组织、职工群众等组成的监督体系,围绕改革方案制定、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得起改革的考验,坚决拥护、支持改革。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防止失职和渎职行为的发生。对不干事、不作为、的干部,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对打着改革旗号谋取私利、肆意侵吞国有资产的,必须坚决惩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4、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加强对本单位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改革方案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方可实施。依法建立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严格按规定分流人员,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进行集体研究,拿出切合实际、各方易于接受的方案。

5、教育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理解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责任岗等形式,明确任务,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成为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认真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正常的党内生活。对不执行组织决定、不履行党员义务的,要批评帮助;经教育不改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事业单位中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改革的支持者、推动者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共产党员要自觉履行义务,在执行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上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1、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拥护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坚决执行组织的决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改革。党员个人有意见和建议,应通过正当渠道向党组织提出,不允许组织或参与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非组织活动。

2、积极帮助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学习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主动了解周围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实事求是地向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在了解情况、沟通感情、化解矛盾上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发现不稳定苗头,要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并努力做好说服劝阻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工作。

3、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党的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单位的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要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及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有关党组织,并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四、及时调整健全党的组织,明确党组织隶属关系,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事业单位原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在制定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时,应将事业单位改革后党组织的设置、隶属关系调整等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考虑进去,防止出现“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的现象。

1、适时调整党组织设置。事业单位实施改革期间,单位党组织设置原则上不变。改革结束后,要根据企业规模、内部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变化,本着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搞好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领导的原则,同步调整党组织设置。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设置,也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情况的新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根据企业产权关系、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变化,按照规定合理设置党的工作机构、配备党务政工人员。

2、调整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党组织领导关系与企业产权关系相一致的精神,调整理顺党的关系。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其党组织领导关系保持不变。在本地区域内,集团公司所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其党组织一般由集团公司党组织领导;跨地区的,企业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需由集团公司党组织领导的,由集团公司党组织与下属企业所在地党组织协商提出意见,报上级组织部门审定后办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或退到参股地位的,企业党组织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由有关方面与原事业单位上级党组织协商确定。在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未理顺之前,原上级党组织要负起责任,继续加强领导。

3、切实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工作。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员的组织关系要遵循就近方便,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区别情况进行处理。党员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已有新的就业单位的,要尽快将组织关系转到新的就业单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泰办发[2004]9号)规定,组织关系应转到本人居住地党组织;注销单位党员的组织关系实行原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制,由事业单位原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了解党员去向,征求本人意见,提出接转方向,并及时与接收单位沟通,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有的也可以挂靠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组织;党员去向比较集中的,可为这些党员办理党组织关系整体移交。党员组织关系暂不能转走的,要组建临时党组织,组织党员正常开展活动。

五、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党的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事业单位上级党组织要将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1、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改企转制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要对所属事业单位党的工作进行调查,摸清存在的问题。改企转制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工负责人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组织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使事业单位党的工作在深化改革中能够得到不断加强。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增强政治敏锐性,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制定工作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凡应在本单位解决的问题,一律在本单位解决。凡因政策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引发的,要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