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02

物流工程导论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物流工程导论篇2

abstract:thepaperfirstlyanalyzestheteachingstatusandcontentoflogisticssystemmodelingandsimulation,secondlystudiesteachingmethodsintermsofprojectteaching,caseteaching,experimentalteaching,experienceteachingandsystematicteaching,finallyputsforwardthestepsdesignofcourseteachingandrelatedcontent.

关键词:物流;建模仿真;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Keywords:logistics;modelingandsimulation;teachingmethods;practicalteaching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8-03

0引言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门面向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可用的参考教材有彭杨的著作[1]。

该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对物流学、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教学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及相关辅助软件工具的运用。物流系统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跟随时展的实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物流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建模和仿真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物流系统运作规律和特征进行建模和仿真,了解物流系统各种业务流程的仿真方法和技术,熟悉使用物流仿真的专业软件,能够对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才。

1教学现状

国内一批学者对物流教学展开了系列探讨[2-4],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事先了解其它的一些学科知识,这包括: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现代物流等课程知识。建模与仿真的复杂性使得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matlab、C/C++、exe、Flexsim、automod、arena等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相关基础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内容大容量之间的冲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蜻蜓点水式—杂而不深入,使得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仿真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借助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和物流的发展脉络来学习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比如在建立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实际的企业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优化,然后对实际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仿真模型。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业务的各个流程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具备良好的数学抽象建模的思维,掌握计算机编程和物流专业软件。这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物流作为新兴行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就要关注前沿科技,把握最新的物流研究动向。目前的教学中关于理论方面的教授比较详细,但是关于仿真和实践,由于课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物流实际业务的忽略也使得实践只能是局限于课本之上的实践。系统思想的不成熟,问题解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协调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更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时,两者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要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的三维可视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

入点。

2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模式探究

3.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

确定。

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创新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

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经验教学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系统化教学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整体认知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结论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边缘性和结合性十分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为物流行业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操作相结合的新型平衡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杨,吴承建.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5月第一版.

[2]王东生.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

[3]黄思杰.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魅力中国,2010.

[4]曹明兰,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

[5]王金妍,李国龙.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

物流工程导论篇3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23-02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是一门集成了流体力学、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为[1]: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流体流动和传热等相关物理现象做出系统的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流动及传热问题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思路、掌握常用商用CFD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解决实际研究问题[2]。课程内容涉及了流体力学理论、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计算软件的工程应用等。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同时该课程还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摸索,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内容

计算流体力学包含内容甚广,从总体上讲,可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分为两个主要方向:

1.将计算流体力学自身作为对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研究对象为计算流体力学本身,主要以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模型模型构建、数值离散方法、高性能数值计算算法开发为主要内容,侧重点为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实现方法。

2.以算流体力学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如何更好地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应用技能为课程目标,侧重点为现实物理问题的简化建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科学解释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来讲,应当更多地关注计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将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项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在利用该工具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问题的能力[3]。

二、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培养了多届学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该课程教学方式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教学内容还延续中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即: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离散方法及线性方程的解法等,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仍以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及这些数值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计算精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教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及数学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难懂难学,枯燥乏味。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还影响了上机教学时间。

2.工程实践能力转化不足。当前教学计划中虽然搭配了16个课时的上机教学,但仍显不足。经过多次的上机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机指导书中的计算模型操作完成,而对于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如计算区域创建、网格划分、数值计算模型选择、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计算控制参数等缺乏自主的思考。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措施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物流工程导论篇4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而物流专业是个很广泛的专业领域,包括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港口航运物流、超市连锁物流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色和人才需求现状,明确定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院校没有对区域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认真调查论证,在专业定位上较为模糊,对学生在大学阶段需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将来从事哪些工作岗位,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导致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只是笼统的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当地社会需求脱节。如果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实施方案的时候适当地对方向做一个合适调整,这样在组织教学中和就业中就有的放矢了。

1.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老师是从交通,计算机或经贸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理论知识不系统,因为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甚至教学课堂只能读书;不少高职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站到高职讲台的,高职职业教学理念缺乏,还按照自己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老式学法教导高职学生,并且对物流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有些老师虽然来自企业,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能够系统掌握物流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一身的优秀教师数量十分有限。

1.3教材建设不完善,内容与现实脱节

物流行业属于新兴产业,而符合高职特色“对口”的教材需要编写者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现行教材往往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式”修改就“拿来”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设计少,没有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工作。另外许多物流理论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实际相吻合的理论体系,介绍的是先进国际物流技术,而实际面对的是国内普遍落后的物流设施及管理水平,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加上办学经验不足和条件有限,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既不符合现代物流发展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思考

现在流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一种指导思想认为,课程的所有要素是由工作任务决定,任务的要求决定课程内容和逻辑路径。这种观点低估了课程开发中人的价值,也低估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为教学实践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不同的教学思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因而需要不同的课程模式做支持。工作任务可以决定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及建立知识与任务联系的必要性,但工作过程不能完全决定课程的逻辑展开过程。所以,课程开发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笔者认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适应性原则。课程开发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企业的实际需要融入到本校物流专业日常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2渐进原则。课程开发紧紧抓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课程全面开发。鉴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核心思路应是专业核心课程启动,专业主干课程跟进,其他课程逐次展开的顺序进行开发。这样,从课程开发伊始,就抓住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最关键的核心课程,也就是抓住了重点。在开发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结合自身情况再逐渐对其他课程进行开发,循序渐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内容

3.1打破学科体系,建立职业为本位的新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科为资源,把必要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终极目标即是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体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相结合,注重社会和职业双向度的统一。

3.2科学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通过对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研究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基础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化为两条暗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组织编写实务性较强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立体化精品系列教材,并在教材中融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教育。

3.3岗位实务导向型课程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高职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物流服务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按照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回归工作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组织有关教师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定课程,结合实训室相关实训条件编写了《运输管理实务》和《仓储管理实务》教材,本学期正在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进行上课,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后续还会开设《货代员实务》、《快递员实务》等一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在教材选择上,也会多选择以实际岗位命名的教材,条件成熟会继续组织本院教师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编写相关教材,以求让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更深刻。

3.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物流工程导论篇5

行动导向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核心和主体,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调整者,强调对学生学习自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它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对其进行详细分解,落实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的具体学习行动中。对于物流课程的开发,遵循“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规律,即先按照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发相关的学习领域,这些领域包含了各环节物流工作的职业要求,然后以这些学习领域为目标,设计能保证学生掌握有关职业技能的学习活动,即“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在德国得到了充分发展,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行动导向法中的“行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行动过程,具体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二是指职业行为;三是指人的认知规律。因此,行动导向法强调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要以实际工作情境中所要求的行动能力为目标,在研究职业情境的基础上提取学习情境,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作为培养学生的途径。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包括了对一系列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物展示法等。以下以采购管理课程为例,对几种主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是由学生对某一给定的问题自由讨论,在彼此交换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或解决方法。教师作为协调者,不评判任何学生在讨论中发言的正确性与否,重点控制讨论的效率,避免出现闲聊或无意义的争执。这种方法有利于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条件。案例教学法是由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原始资料提出问题,并自己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给予的反馈,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两者在高职物流教学中可以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采购业务流程再造内容的教学,就可给出学生一个企业采购流程的案例,让其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自由讨论该企业采购流程再造的方式。具体步骤为:首先,由教师给出某物流企业采购流程的基本信息,即六步骤里的“资讯”;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整理讨论结果,提出企业采购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即“计划、决策、实施”;最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即“检查、评估”。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合理想法给予鼓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获得相关技能。此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反复练结的机会,更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角色扮演法主要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通过虚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采购谈判的教学,就可模拟实际谈判的过程,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采购方和供应商,根据给定的案例,按照谈判准备、正式谈判和检查确认三个阶段,对合作的基本内容进行洽谈,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实用的谈判技巧和策略。3.张贴板教学法张贴板是一种用软木或者塑料泡沫制作的粘贴板,教师和学生可将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思考、总结写在卡片上,然后用大头针钉在上面。采用张贴板教学,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板书不便更改整理的缺陷,板上的卡片可以随时更换调整,便于师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将讨论的过程和总结的结果全部记录下来。在采购管理的教学中,Jit的看板原理的学习就可以巧妙地运用张贴板。由于看板管理本身就是运用传送看板和生产看板明确每个工序对物料的需求量,根据卡片提示来以需定产的,因此可让学生根据案例实际制作和使用看板,将所有看板即卡片钉在张贴板上,然后按看板管理的流程进行更替操作,便可对Jit的基本原理加深印象。4.实物展示法实物展示法即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实际工作工具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实际的工作情境。在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中,可带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或者借用、租用乃至购买部分物流工具,如叉车、托盘、物流信息管理软件等,建立学校自己的物流实训基地。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既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注意的问题

物流工程导论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引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物流仓储配送实务》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以仓储配送中心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现代化的物流理念,实行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突出,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和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重视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实用能力,以个人学习和小组工作为核心,参与"案例"教学项目任务中,从而促进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诸如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师生教学角色转换的创新形式;从引入课题到评估的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完整性;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省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示范性应用

物流行业是现今较为流行的新兴产业,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的教学方法要不断的创新,增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本文主要以《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为例,系统分析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具体步骤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职业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源地,主要根据人才市场目前及未来对应用型仓储与配送实务人才的要求,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确立正确的《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意图在与通过对《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仓储与配送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并能通过掌握现代仓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顺利完成配送中心的基础工作,如组织货物的装卸,制定搬运路线,合理控制库存和有效管理库位,组织仓储的盘点工作,根据相关部门的指令合理安排货物拣选和出库工作,完成相关工作的单据处理等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二)根据《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任务

《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仓储及仓储经营方面、仓库和仓库设备方面、仓库保管作业过程、配送工作等等,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根据《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内容,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同时进行案例导入或者看有关的视频,比如第一节课主要选择"新玛特物流配送体系"案例,这时候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案例制作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主要作业流程图。进货作业搬运作业存储作业盘点作业订单处理拣选作业补货作业发货作业配送作业,这样得出配送中心的各个任务。然后每个任务进行分解。通过案例分析熟知整个物流仓储配送过程,然后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同学一起讨论,最终学生自行确定或师生共同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三)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完成项目任务

在《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的不再是主导角色和传授的角色,而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根据教师设定的项目任务,以小组形式分配具体的项目任务,如设计"规划合理的配送路线"的项目任务,假设有一辆20t车装载着不同包装的货物,有书本、手机、U盘、电脑、饼干等等,这些物品的包装不尽相同,有纸盒、有木箱、有袋装,货物总重量为20吨,汽车卸货月台到仓库的货架有50-120m,有5或者3个入口门有a、B的站台形式。首先由学生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如何规划搬运路线和安排好搬运设备,各个小组根据给出的信息制定一份搬运路线图和搬运计划安排方案,最后得到教师的认可。然后由小组长分配组员从书本上、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并整理、加工、筛选信息,提出设想或探索的路径或方向。最后,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计和演练。从合作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评估体制,促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的课程评估方法只是通过课程的卷面成绩为主要的考评手段,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物流仓储配送实务》课程考核和评价方面,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这种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改革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以仓储与配送活动为研究对象,学生以个人学习和小组工作形式通过相关的媒体进行学习,并独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当今物流行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导论篇7

关键词:职业适应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中等职业学校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实践着新的中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变革:一是教学的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学的目标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走向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三是教学的场所从以“课堂”为中心走向了以“实习工场、生产现场”为中心;四是教学的手段从以“讲授”为中心走向了以“多种媒体融合、自主学习”为中心,五是教学的内容从以“学科”为中心走向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一、职业适应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对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属性,即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学生,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谓职业适应性,即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体到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至少应包含四层含义:一是职业道德,即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安全文明的职业习惯、遵章守纪的职业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等从事物流活动所必备的职业思想;二是职业技能,就是要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会制订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能进行物流信息的处理和,能操作和使用常见的物流设备和设施;三是职业文化,即具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气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四是职业发展,即具有一定的三创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

2.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要求。中职物流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同时,职业适应性又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参与物流活动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完成这一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中,锻炼物流作业的各项实操技能,培养人际沟通、合作学习等职业文化,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守信、文明生产等职业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

3.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理论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强调:“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处于辅助地位;学习的内容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过程为依据,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以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方法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的手段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学业的评价要以检查和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最为贴近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表1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教学方法比较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演化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已都有体现,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因其特点的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由于内容的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从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而不是从课程结构出发,对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1.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不同,同一专业方向,不同地区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同,无法统一物流专业的课程开设,因此,只能以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的素质结构为例来说明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培养的素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公共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部分,公共素质是指该专业的各专业方向均需具备的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仓储与配送方向所应具备的专有素质,具体结构见表1。

2.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与涉及课程

不同的素质要求,开设的课程就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课程,培养的素质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具体分析和比较如下:

三、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必须重视的四个问题

1.能力本位,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割体,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也不再是单一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是某一行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学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就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2.过程导向,不断完善学业评价的方式。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讲授或是实践训练,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再是某一工件的加工制作,某一任务的筹划、实施,而是综合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以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个工件定成败,而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并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态度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实践主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的体系。不可否认,中职学校现有的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材,已不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各种视听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该类教学资源应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手段相吻合。因此,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是应用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4.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验实习的设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做学合一、工学结合”,要求仿真或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实施与职业岗位贴近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这就对学校的实训、实验条件、班级人数规模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实用性、先进性、仿真性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卢桂芬.任务驱动法在仓储与配送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6).

[2]孙牧晓.中职物流教学之行动导向法[n].现代物流报,2008-9-20.

物流工程导论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常常出现物流毕业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才难”的矛盾局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本文对此作详细阐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设

1.1实践教学目标

物流实践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工作能力。物流专业人才应能“通业务、善合作、精管理”。所谓“通业务”,即指通晓各类商品的性能及储运条件,熟悉现代物流作业流程及规范;“善合作”则指在现代物流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等环节中,需要不同领域人员的合作与配合,要求专业物流人才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精管理”,即所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是以成为管理者为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并非物流产业的一线人员,要成为合格的物流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企业运营组织计划协调、人际交往与沟通。物流实践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如物流流程设计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社交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2课程实践教学

为力促教学改革,教育部指出应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培养目标、专业需求、知识积累、发展兴趣等),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方能显现,实践课程则需要有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意味着理论课程的教学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吸收理解理论知识,一般可在授课中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纵观现有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通常是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分为若干能力模块,有序开展课程教学及阶段性专业实训,实训课时占一部分,以此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如某物流学院根据物流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学习领域等四个部分。

1.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是在专业课程有一定积累基础上,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模拟操作,如eRp模拟实验室、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开发应用能力。因其综合性,通常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以项目为导向,将物流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模拟真实岗位情境,如商品采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环节进行操作。

本科阶段前三个学期因专业课程还未全面开始,一般可安排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安排每学期一两天的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管理职业的工作特性,接触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带着疑问到课堂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对物流专业有初步的认识,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可安排一个完整周期时间(最短至少一周)进行社会调查或企业见习,以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串成一个系统,而非仅是单独的知识点,~方面了解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与局限,引发学生深入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在第五、六学期应安排综合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系统看问题的能力,扩大其全局观,调动自主学习主动性。第七学期,专业课程开始接近尾声,应安排一个完整周期进行实训,至少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下,在给定企业情况下,要求学生设计物流流程,以培养其判断、决策、组织协调及动手创新的能力。

1.4工作岗位实践

工作岗位实践一般是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则侧重于学生到各种企业单位的实习活动。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长至少3个月,实践目标是要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让学生明晰物流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在企业员工这一角色中提升工作胜任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可让学生按自身的就业兴趣方向来选择相关物流企业及顶岗实习的岗位,并给予配套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毕业实习一般需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6个月,这是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时期。学生可自行寻找相关物流企业或通过学校推荐获得毕业实习机会,实践目标为充分认识企业具体物流功能的运作、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及保养,发现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并最终以毕业实习报告的形式将自身在企业的各种收获记录下来,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2.1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操技能,针对目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可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请进来”,是指可通过系列人事政策,引导教师来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相关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辅导教师,独立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或者与学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将其经验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亦可通过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形式,聘请物流企业骨干作为名誉教师,定期为校内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解疑答惑。这一模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得到大力的推行,如台湾大学的兼职教师占比近40%。

所谓“走出去”,是指物流学院应在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机制,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物流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物流工作,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以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另外,也可在带领学生实训或实习中,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收集丰富的实际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案例。

2.2实验室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理解、提高其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室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成效高低。物流学院应根据其所设定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物流核心理论及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参考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岗位,通过物流软件模拟与物流仿真实训的有机结合,完善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看,实验室建设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更好理解物流流程及基本概念,并掌握各个操作环节;二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物流技术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设备,锻炼其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分析物流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各职能模块的掌握,提升对物流应用及分析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基本素质,通过实验室模拟、角色扮演、问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物流职业人的基本素养。

一般而言,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需要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来实现。从功能来看,分为纯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实验室。纯系统演示实验室通常是多媒体教室,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电子拣选系统、RYiD技术、物流仿真模拟等形式,以配置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仿真技术为支撑,实现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以便学生能上机模拟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及配送管理等;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的实验室,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物流工具的认识,实现从模拟到学习实际操作。

2.3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办企业,其组织管理较为方便,但因投入有限,可供学生实习的种类较少,无法完全展现现代物流真实环境,也就无法给以学生真实感。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的缺陷,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环境,锻炼其专业操作技能及沟通执行等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往往因担心引入学生实习不利于按计划进行作业,再加上宣导不足,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目前在“产学研”机制引导下,物流学院顺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积极与物流企业或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成立校友会,促成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订。

2.4规章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制度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达到实践教学高水平产出。本科物流专业经过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在吸收和借鉴其他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计划执行、安全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制度等,以良好的制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3.1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评价是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改进,它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实践教学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见图1)。

3.2对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

3.2.1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情况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物流操作技能有无得到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对物流职业认知是否有提升等。通过教师的评价及反馈,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论联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师指导下能不断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日常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差异进行不同评价;二是阶段性评价,教师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指出下一阶段的改进建议,一般在每学期的1/3或半期时间开展;三是期末评价,教师在期末针对某一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或工作态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情况、工作效率及效能、职业道德给出书面评价报告。教师要保证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日记是其重要的原始资料,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做得好与不好的事件记录。通过测评,能全面、系统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从这些反馈信息中获得不断自我提升的方向。

3.2.2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的评价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评价,能检验教师领会实践教学理念的情况,实践教学让学生受益的情况。一般而言可通过教师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控场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师个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物流工程导论篇9

【关键词】物流教学市场需求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57-02

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专业在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广泛地兴起。2007年,我国开设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多所,能接受大约50万学生。在物流专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了中职物流教学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中职物流教学如何以市场需求来加快学科建设,把学科理论与市场经济实际互相结合,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根据各层次物流人才特征,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市场需求的中职物流教学,需要根据各层次物流人才的特征,设置物流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纵观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物流人才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如工商企业、咨询公司、各类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都不一样。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知识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那二年或四年的物流知识很难跟上物流业知识更新速度。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物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物流专业应设计清晰又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前瞻性,对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及时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各个层次、各种档次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物流行业的不同需要。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中职物流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专业化、开放式、全面化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多种学习能力,从整体去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专业化的原则,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学科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严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开放式的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不被书本知识所固化和限制。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实践活动与市场营销氛围的互相结合。全面化的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培育整体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整体的谋划和统筹能力,并能学会注意规划细节,准确而灵活地把握每一个物流环节,积极地对待和处理突发事件或异常情况。这样制定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将来能胜任物流行业工作。

二、以市鑫导向,设置中职物流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不够完善,与市场需求有比较大的脱轨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物流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编制中职物流课程内容。如根据当今物流市场的要求,在物流教学中开设货物学、运输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采购、物流客户服务等物流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代物流市场需要互相吻合。同时要注重物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学得扎实,知识全面,理论过硬,实践操作能力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对现代物流业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新反应。适当引进学术界上有关物流市场营销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之转化为物流教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物流的发展情况,并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融合。总的来说,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并为学生的继续学习、自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市场需求的中职物流教学,需要教师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合作学习内容和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采用模拟教学法,将真实的物流工作场景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进行分析,把学生投入到真实的物流实践工作环境中,提高物流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流的理论,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转变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物流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对话,把接受性的、单一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性的、反思性的、合作性的知识传授方式。利用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下转第63页)(上接第57页)建立模拟物流企业,让学生在模拟物流企业中,扮演基层、中层、高层物流员工角色,体验工作经历。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会合作,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物流运输和物流包装的基本技术,了解有关物流决策、流通形式、企业运行等物流经营管理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借用物流协会的作用。物流协会是联系物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与桥梁。教师可以请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物流知识专题讲座,以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物流管理知识,更好地教给学生更多更先进的物流知识与技能。

四、开展校企合作,了解物流企业的市场运作

物流工程导论篇10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陈(1982-),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天津3004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物流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以提升高职物流专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Zw2013116)、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25092B)和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有效评价及对策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Ve4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3-02

一、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下简称新区)的物流企业的生产、商贸物流部门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区现在十分缺少具有专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因此,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物流发展趋势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激增

滨海新区物流市场发展,是伴随着物流企业生产发展为起点、人们生活消费为终点所形成的物流产业链。当前,新区高速发展,促使其物流人才呈现大幅度的激增。但是,纵观当前新区的物流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区现已注册的物流企业有2.6万家,其中中大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500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其中包括仓储、采购、配送、运输等技能型人才。作为专门为新区提供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力支持,为新区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下简称学院)开设物流专业的原动力。

(二)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要高素质高技能

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一些管理知识,是物流人员的基本从业要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业务管理方法和对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物流人员,都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不足2成)。学院作为处于滨海核心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以培养服务新区,为新区发展贡献人才为目标和动力,经过多年发展,专业规模、教学成果都有显著提高。随着学院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各大物流企业提供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课程模式的形成,能为新区各类物流企业提供专门的合格人才。

二、学院物流专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会成为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圈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物流行业高端人才的供给十分重要。目前,学院物流专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是: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和提升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调研+讨论”编写而成,角度和渠道单一,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就业方向单一等现象。如何多维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校企衔接,中高职衔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标准、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双元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校企对接。

(二)课程体系需要解构和重构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式为“理论+实训”和“教学+考核”之间成段式结构,连接性不强,未能实现融合。学生学习之后未能真正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未能和企业真实需求挂钩。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需加强

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专业教师8人,全部具有物流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但是教学改革方法的创新性能力有待加强,实践实训能力相对较差。应加强师资队伍与企业的融合和顶岗实践力度,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从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将实践技能融入教学培养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专兼职的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双师”能力和教学质量。

(四)实训基地的功能还需建设和完善

学院现有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实训基地,利用率达到100%,保证了现有实训课的开出率达100%。但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足,拟新建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实训中心,对现有实训中心的实训功能进行改造,并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开发,改善现有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应通过软硬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物流实训基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一体,设备完善,功能健全,能够提供“技能鉴定、实习实训、技术咨询、仿真模拟”多元发展的基地。

(五)校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校企合作难以深化

之前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为松散型关系,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学生管理也相对混乱。应立足滨海新区,面向物流行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滨海物流执教联盟为抓手,实现“五个对接”,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以上几点改革思路的具体实施,以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来实现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资源建设目标

学院对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观念为:“为工作学习,工作是学习的实践。”在实践上,则将这一教学观念融入课堂理论课和实训课程,为学生能力发展与未来物流职业发展的相结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的物流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通过课程开发、资源制作、资源集成、教学分析、教学管理、教学应用完成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衔接,使毕业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让毕业生能广泛服务于各类物流企业或部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将实习实训课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学生的职业理论课程要更好地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理论课程具有框架作用。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学生就业是教学目标,通过以就业服务为指导思想,加强实习实训教学,设置教学项目。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纯理论学习模式,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知识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不枯燥、实训教学不贫瘠,实现真正的理论结合实际。如此,无论是授课还是实训,都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建设。专业的基础理论以“掌握”和“理解”为出发点,摒弃繁琐的理论推导,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精要点,让学生掌握并且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发挥其能动性,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设计专业方案,并能将所设计方案,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能力,培养规范、正确、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2.专业技能核心理论建设。专业的核心理论建设,上课模式的改革是教学重点。以前的教学不足是教学周期长、课程分散,教学连续性差。因此,实现学生集中、专业分段强化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入专业核心工程,进行精心的实践教学处理,在实训室集中训练时间和加强教学资源,按照所给项目分配教学,通过教学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进行核心理论学习。通过教、练、做等反复学习,实现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四、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及途径

课程资源要定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行业,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在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面向新港港口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通过学院特色专业,培养出从事物流采购、配送、运输、供应等管理、调度、信息处理与采集、进出港业务、对报关、报检、货物等技能型、管理型、实操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资源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包的形式来进行呈现,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课件、教案、拓展资源、作业设计、试题、课堂教学视频和教学反思等。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基础教学工作开始,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模拟现实的情景模式,从教、练、赛、考、学等几大方面,整合教学模式。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整合统一课改形式,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增加顶岗实践机会,融汇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

(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

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目课程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合作企业对实际工作中的任务提出、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工学单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点: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建设。专业教师做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的科学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使专业培养更加职业化、岗位化、技能化,课程标准更突出技能、工作过程、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3.优质课程建设。基于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建设内容分为文档类和多媒体类。文档类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多媒体类包括课件、动画、视频、案例、实训等。

4.特色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出来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写开发的教材,并配有与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包。

5.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和软件公司合作,量身定做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通过“搜索学习”来解决疑问,通过“选择学习”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学习”实现零基础自学。此外,还可以对教师已经开发好的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生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

五、课程资源建设创新点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通过演练物流业务流程,使学生熟悉、掌握物流业务的管理与操作,以便达到实现物流业务运作和管理经营的水平。实现物流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学院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建设后的课程打破以往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单证缮制、信息系统应用等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其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和每个环节密切相关的技能要素进行重构,设计一套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项目。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物流业务的流转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演练各环节的业务操作,掌握各类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项内容,以期达到现实物流业务运作与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了“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贯穿在完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或编程任务。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为学生解答问题,连成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任务到最后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教学成果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资源与模拟实训、知识点与技能点、基本教学规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关联、匹配、对接。建设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便学的学情。

[参考文献]

[1]郭丽颖,张明明,许红,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李娟玲,岳朝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3]李雪,常青平.探究滨海新区物流岗位需求促进专业课程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