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十篇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12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1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明确指示,“要抓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多次主持吉林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吉林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根据要求,吉林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省农委等41个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集中本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金融改革倾斜。吉林省金融办是这次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的牵头单位,与另一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一道,逐条梳理中央八部委联合出台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紧锣密鼓开展具体实施方案的起草。

2015年12月28日,第一稿《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送达吉林省内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征求意见。作为改革试验实施方案起草小组成员的吉林省金融办总经济师苗忠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称:“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起草小组的各位同事加班加点,昼夜兼程,就想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推动改革试验落地。”

此后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到2016年3月31日,吉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实施方案》),他们先后三轮向各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征求意见。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2

按照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即将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今天,我们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组织培训,召集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同志、郊区各区县即将具体从事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的是认真落实*精神和“*”重要思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搞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行了,又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富裕农民统揽郊区工作全局。*以后,又确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方针,从而奠定和不断发展了郊区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郊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负担水平逐步降低,农村社会繁荣稳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民增收较慢、负担较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不尽合理。现行的农业税征管办法是19*年制定的,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计征农业税依据的土地面积、农作物产量、农产品价格等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土地征用、占用的情况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还存在有税无地的情况。这些已被占用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缴纳农业税,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很有意见。再有,农业特产税政策是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粮食生产,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制定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短缺的情况已经不存在,农业的出路是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再征收农业特产税,显然不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相违背。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承担的负担很重。尽管我市20*年农民个人负担的村提留、乡统筹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到百分之一,但农民个人负担仅占农民负担总额的34.3%,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占到农民负担总额的65.7%,农民的大部分负担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为什么这样重,根本原因正象总理讲的“食之者众、生之者寡”,靠农民养活的人太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乡镇机构精简后,20*年全市乡镇机关干部仍有19121人,平均每个乡镇97人,比1996年的21749人减少了12%,但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却达到5.2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59%。乡村两级加起来,20*年一年中需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达到18.2亿元,相当于当年集体可分配利润59.6亿元的30%,每个农民平均负担512元。

3、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但在一些地方这种行为屡禁不止。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职工队伍庞大,造成乡镇和村的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向农民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向农民收费与部门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农村用电、报刊订阅、医疗卫生、城市管理中向农民伸手转移负担的现象屡屡出现。

4、一些地方农民不按规定缴纳合法税费的现象比较突出。当然其中存在一些农户法制观念、集体观念不强的问题,但就多数地方看,集体经济组织答应给农民提供的服务不兑现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20*年,全市有1*2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占行政村总数的26%。这些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弱,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差,村级干部报酬没有保障,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意见很大,急切盼望改变面貌。

从以上问题不难看出,在千方百计广开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仍然是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郊区生产力,加快郊区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是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战略举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2000年开始,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安徽和其他一些地方陆续开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经过三年的实践,到20*年全国有21个省市区进行了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改革中受益的农民达到6.2亿,占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三。就全国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安徽省,农民负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减轻,农民总的税费负担下降了31%。乡镇政府、村级组织的正常经费需求得到了基本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受到影响。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也在昌平区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后,全区应缴农业税正税691.9万元,农业税附加134.7万元。与改革前农民负担总额相比,下降255.8万元。改革后全区农民人均负担为33.8元,比改革前的44.3元下降23.6%。其中,山区、半山区改革后人均负担17.2元,比改革前的29.5元下降41.7%;平原地区改革后人均负担39.6元,比改革前的49.4元下降19.9%。

二是保证了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为了解决改革前一些村、特别是山区和半山区村干部工资很低,有的村干部甚至几年领不到工资的问题,改革后,全区确定村级固定补贴干部1095人,每人每年补贴工资5000元,补贴办公经费1500元,总计711.75万元。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稳定了干部队伍,保证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是保证了教育投入。改革中,全区共清退临时代课人员416名。同时,按照有关政策,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精简。将原镇级财政开支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和正常办公经费纳入区级财政管理,解决了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问题。既稳定了教师队伍,保证了教育投入,又减轻了镇级政府的负担。

此外,在改革中还对有税无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决。昌平区试点工作达到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村教育经费得到保证、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开,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全符合我市实际。

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实行依法治理,使农民负担确保减轻并不再反弹,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农民发展经济、走向富裕的能力,实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方针,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减轻、规范、稳定。

减轻,就是要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改革的第一位任务,是农民接受不接受、拥护不拥护改革、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标志。

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照章纳税,政府依法收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了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各方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稳定,一是要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杜绝朝令夕改,使国家和农民利益得到长久保障。二是要积极稳妥,工作做细,措施得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村长治久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进行。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郊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深切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项重要改革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切实把这项重大改革搞好。

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精神,全面贯彻“*”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和保护郊区生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村村减轻,户户受益,并保持长期稳定。在保证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关系,保证镇(乡)政府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以及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实行综合配套改革,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必要保障。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四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费;二是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三是取消屠宰税;四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调整”:一是调整农业税政策;二是原征收农业特产税的土地调整为征收农业税。

“一改革”:就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时要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负责下几讲的同志还要详细讲解,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通过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具体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农民负担是不是真正减轻,是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要村村减轻,户户受益,使每个村庄、每个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民都能从税费改革中受益。一是要从轻确定农民的负担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使农民负担在原来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二是要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民在减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收。

第二,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同时,要采取精简乡镇机构、减少村级干部数量、财政转移支付、教育体制改革等途径,确保乡统筹、村提留和教育集资等取消后,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决不能因为税费改革使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工作以及郊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任何影响。

第三,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通过税费改革,要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提高农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第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认真解决由于税费制度不合理遗留的各种问题,把工作做深、做实,避免引发新的矛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稳步推进配套改革。要进一步搞好乡镇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精简村级干部队伍,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

经过我们的努力,要确保改革的成功,确保五大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做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有市农委、市编办、市教委、市财政局等14个委、办、局,具体工作由协调会议办公室承担。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也要开始研究考虑本区县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当前就要抓紧成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总的要求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要抽调熟悉农村工作、政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专职负责税费改革工作。要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他们在宣传动员群众、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搞好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市和区县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认真抓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相关工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税费改革中,下述工作各区县要认真做好:

1、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区县要精心组织安排,周密做好这项工作。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我市《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进行测算,广泛听取意见,真正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案。

各区县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做到:

第一,实施方案必须符合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规定。实施方案中,关于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计税价格、计税土地面积、税率、农业税附加比例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政策,必须按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执行,不可突破政策,另立标准。

第二,实施方案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紧密结合本区县的实际,认真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测算,计税面积、常年产量的测定要请农民参与,得到农民的认可,要公正公开,不可暗箱操作。《方案》既要突出减轻农民负担这个核心,又要兼顾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第三,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强。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强调可操作性,重在落实。要细化,要具体。既要对改革的原则、内容、进度等要提出明确要求,又要对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如何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如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等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沟通、认真研讨,区县拿不准或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重要问题要及时向市里上报。

2、搞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动员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宣传培训工作做好,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市级将通过“五个一”的形式,深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宣传,即致全市广大农民一封公开信、向每户农民免费发放一本宣传手册、每个村张贴一张《*市农村税费改革公告》、编印一本《农村税费改革实务手册》和一本《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问答》。各区县、乡镇要结合实际,利用农村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体,以及召开各种会议、入户宣传、上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细致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宣传,要使广大干部认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高度负责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和实施工作;使广大农民对税费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家喻户晓,从而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增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使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从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情况,熟悉政策,掌握方法。培训分级进行。市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主要培训市有关部门、区县、乡镇主管领导和参与税费改革的其他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对具体操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各区县也要对本区县的相关同志进行培训。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就要着手准备进行培训工作。组织参加培训的人员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文件和我市试点方案,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以及本市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精神,提高领导和组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水平,严格依法办事,形成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农村税费改革骨干队伍,从而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3、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和区县都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改革的不同阶段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改革初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方案的制定上,防止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是否公开、透明上,防止暗箱操作;改革后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的执行效果上,实现三个“确保”,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区县要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保证农业税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随时掌握改革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将组织联合小组,采用日常检查与重点督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及时纠正。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建立起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沟通渠道。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3

一、任务、范围(弘利教育)主要任务XXXX年XX月底,各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选取X个村开展并完成清产核资工作。XXXX年底,全县XXX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

建立登记台账,健全管理制度。

工作范围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资产。包括应收款、内部往来、固定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库存物资、林木资产、牲畜资产及债务;资源。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业、草地、山岭、荒地、水面、滩涂等资源性资产。清理登记时间节点由各村成员大会确定。

二、操作程序清理。以村组自查为主,全面开展清理工作。每个村组成立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X-XX人组成清理小组,对集体资产进行逐笔逐项清理,采取先资金后资产、先账内后账外、先资产后资源、先合同内后合同外的清理方式;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以物对账,以账查物,查清数量、价值、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

登记。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按照县上统一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附后),逐项清理登记,清理登记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登记的内容要全面、准确、详细、清楚,做到不遗不漏。

核实。

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资产,由村监委会和村民代表进行逐项逐笔清查核实。

重点对集体资产的数额、权属、处置与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核实。经过核实后的集体资产,要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公示。

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资产,由清理小组负责逐笔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X天。公示期间,要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 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公示情况有异议的,要认真进行核查,直至农民群众认可。

确认。公示期满,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清产核资结果进行确认。

汇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清产核资结果,由村“三委”负责人、村清理小组所有成员分别签字后上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产权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核定后汇总上报县产权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存档备案。清产核资过程中形成的表册、文件、合同、会议记录、影像资料等要存档备案。(弘利教育)三、清查办法资金清查现金清查:按确定的清理登记时间结点,盘点库存现金(包括存折)。

对以借(领)款单等抵库的,要具体分析,区别处理:符合规定且未超过三个月的可视同现金;不符合规定或超过三个月的要及时追缴或办理结算手续,暂时不能收缴和清结的,要办好债权确认手续并予入账;已成坏账的要按规定程序报批核销;实质上 属于支出项目的列入支出。

银行存款清查:以基准日银行对账单、银行定期存单为准。

若存在未达账项,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加以调整。

资产清查对外投资的清查:要清查历年投资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确保对外投资权益。包括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和接受投资方确认等。库存物资的清查:将各种存货进行实际盘点,将账存数和实存数进行相互核对,确定盘盈、盘亏和毁损的存货数量。

通过存货清查,确定账实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应收款项的清查。按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基准日应收未收为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清查日账面余额、对方账面余额、与对方核实数和增减数及增减原因。对债务单位撤销,确实无法追还,或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按规定程序批准核销后,计入其他支出。农业资产的清查:农业资产包括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农业资产死亡毁损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者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后的差额,计入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清查:对应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先进行清理,账上原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中但有经营性质的要转作经营性固定资产,再进行清查;所有账上固定资产以账面净值 计价(需价值重估的除外);经营性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造成价值明显虚增的,要补提折旧,调整账面净值;所有固定资产均需实地盘点察看,盘盈资产需评估作价后方可入账,盘亏资产应追查原因,明确责任,属责任人原因的,应追究责任,无法落实责任的,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审批后予以调账核销。在建工程清查:在建工程中,经核实已完工工程有应付未付工程款的,应付未付工程款要挂账,同时相应增加在建工程价值。未完工的在建工程要分成生产经营性和非生产经营性两类。

以基准日为准,已完工并已结算但未结转的在建工程或实际已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应先转作固定资产,再进行清查。

资源清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采取科学简便的方式,查实村集体机动地的数量、分布、权属及其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清查核实已经开发利用的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园地和养殖水面(含河流、水库、鱼塘)等。债务及隐形债务清查借款清查:借款包括银行借款、单位借款和个人借款。借款应取得债权人的确认。应付款项清查:应付款指村集体在生产经营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运转过程中形成的债务。临时性押金和暂收款不在此次清查范围。隐形债务的清查:指 应由村集体负责偿还,但未入账的债务。

隐形债务必须由经办人提供举债时的有效证据,经债权人确认,两委会商议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无异议后方可登记。个人擅自举债款项,本次清查中不予登记。

四、时间安排(一)准备阶段(XXXX年X月)各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制定实施方案,确定XXXX年清产核资试点村X个,指导督促试点村组建X-XX人清理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汇报_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实施方案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实施方案根据省、市、县《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精神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我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股份制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特色农村发展之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加快全镇脱贫进程。

二、工作原则(一)统筹安排。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进一步理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关系,统筹安排各村改革任务、实施步骤和推进时间。

(二)因村施策。

以村组为基本单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

(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自主经营、入股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承包经营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及时总结1 成功经验,探寻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有效路径,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尊重农民意愿。在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下,依托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动群众,全面落实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创新,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三、目标任务1、资源变资本,激活沉睡资源。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确权颁证基础上,加快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清晰、在权能上明确、在管理上规范。

(2)推进股份制运作。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要求,通过对农村土地等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对农村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2 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自主经营,由村集体或农民直接创办股份制企业、合作社,自主发展生产经营;二是合作经营,由村集体或农民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社开展股份合作,共同进行生产经营;三是参与经营,由村集体或农民将资产作为股份,有偿交由相关企业、合作社开展经营,按股分红。

2、资金变股金,聚集闲散资金。通过股份合作方式整合资金,积极探索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成为股金,做大产业,再上规模,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涉农、扶贫等相关项目和资金,用好财政政策,发挥整体合力。

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涉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金(直补农民、优待抚恤、救灾救济、应急类资金除外),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集中投入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

(2)财政扶贫到户资金转变为贫困户股金。对试点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将扶贫到户资金,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确定贫困户持有的股份比例,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

3、农民变股东,富裕农民群众。坚持农村“三变”改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劳力入股等3 形式,做大做强中药材、食用菌、豆制品加工、草编等产业,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通过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方法步骤我镇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按照以下步骤抓好落实,确保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任务按时完成,并取得效益。

(一)准备阶段(2018年6月16日-6月30日)。宣传动员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确定清产核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在总结2017年两个村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上,因地制宜,成立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清产核资工作人员包括镇办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会成员和各村民小组组长等,吸收部分老党员、群众代表参加,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对本村的资产、资源进行详细摸底、清查。村党支部书记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业务骨干,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和村组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学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宣传改革试点成功经验,激发群众对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的热情,使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培训工作做到入村入4 组,宣传政策做到,到户到人,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二)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18年8月底)。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抽调相关人员、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统计基本情况,组织开展全镇10个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及负债和所有权益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查实、公示、并建立管理制度。

第一阶段(2018年7月1日至7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汇报_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清产核资工作探讨龙源期刊网.cn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清产核资工作探讨作者:张咏梅王悦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年第13期摘要:清产核资是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状况、明晰产权。本文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总结了农村清产核资工作的程序及工作重点,针对清产核资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技术2014年11月,青岛市黄岛区被国家农业部等13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农民变股民,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在此背景下,黄岛区扎实推进了对改革村资金、资产、资源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查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确定纳入折股量化的集体资产总额。开展清产核资是全面掌握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状况、明晰产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进一步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效率和更好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清产核资工作的程序1.建立工作机构,成立清查小组为了确保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开展,黄岛区各街道建立起领导和工作机构,指导本地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定清产核资工作具体方案。列入改革试点范围的村居共138个,各村“两委”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代表等组成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具体负责集体“三资”的清产核资工作。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主理财小组全程参入清产核资的监督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加大政策宣传落实组织和工作人员后,黄岛区召开了动员大会和业务培训班,对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部门、镇街、试点村负责人进行动员和业务培训。宣传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方针,讲解清产核资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印发相关政策汇编,发放到试点村村民户均一册。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配合清产核资工作。

3.明确对象范围,清查账内账外清产核资的工作对象是列入年度产权制度改革计划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范围是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

龙源期刊网.cn“三资”中的资金主要包括:原有积累;村级范围内筹资收入;发包、租赁、投资、拍卖等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土地补偿收入;扶贫救济款收入;国家、单位及个人等对村集体的拨款,财政转移支付款,补贴、资助、捐赠等;清收的各种欠款及利息,各种借贷资金等。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资源主要包括;法律规定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荒山、荒沟、荒滩、荒丘、沙场、林木、水面等自然资源。

清产核资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农民群众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因此必须认真清查,认真对待,账内和账外都不能忽视。黄岛区清产核资工作做到了账内和账外相结合,进行全面清查。账外资产是指属于集体但未在账面反映的所有资产,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纳入折股量化的耕(林)地资源类资产重点清查数量并完善土地承包台账;纳入折股量化的土地资源类资产在清查面积的基础上,参考当地土地征收补偿价格进行估值;地上附着物类资产,包括水利设施、护林防火设施、林木等,也按照当地土地征用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办法进行估值。

4.全程统一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全程做到不隐瞒,不保密,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黄岛区统一制定公开表、公开内容、形式和时间,清产核资结果经工作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后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开,公示期间,清产核资工作组安排人员受理群众咨询,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异议的事项,认真记录复查,及时给予答复。

二、清产核资工作的重点清产核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黄岛区在进行清产核资工作时要求工作组必须本着务实认真的原则,有重点的落实清查。

1.货币资金清查现金清查主要是确定货币资金是否存在,货币资金的收支记录是否完整,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对库存现金的清查,应查明库存现金是否超过核定的限额,现金收支是否符合管理规定,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对银行存款的清查,主要清查银行存款账面金额与开户银行的余额是否相符,根据银行存款对账单查实。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4

摘要:本文从分析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的利弊入手,指出集体林权改革既给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出了一道很难破解的新课题,又为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抚顺市破解这一新课题的做法,即结合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意愿,从营林生产需要出发,兼顾林业产业发展,确定森林采伐限额。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流程、内容、特点和意义。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

我国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采伐限额是各种采伐消耗林木总蓄积量的最大限量,它是由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用材林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和森林合理经营的原则,经过科学测算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限额采伐作为一项强制性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20多年的实践证明,限额采伐制度是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有效措施,它对于保证森林资源消长平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限额采伐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诸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伐限额的管理和分配制度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日趋明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约营造林生产和林业产业开发的“瓶颈”。那种自上而下的采伐限额编制和下达分配常常与地区森林资源状况、营造林生产需要、林业产业开发需要以及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的意愿相脱离,甚至有时大相径庭。集体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是,由国务院、省、市政府逐级下达的采伐限额,最后由县林业局分配给各个乡(镇)。而分配给乡(镇)的采伐限额往往掌握在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手里。由于森林经营者采伐意愿和采伐限额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性,采伐限额竟至奇货可居,一时间“权力限额”、“人情限额”和“金钱限额”屡禁不止,林区广大群众意见很大。

集体林权改革后,广大林农成为山林的主人,真正拥有林地、森林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同时,林权改革也使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面临着新的课题。抚顺地区林权改革后,全市集体森林资源管理的对象由过去的600多个行政村变成现在的20余万户林农。抚顺地区“十一五”期间年集体商品林采伐限额为29.3万立方米,平均到全市农户不到1.3立方米。试想一下,面对如此众多的森林经营者,采伐限额该如何管理?如何分配?

应该说,集体林权改革既给现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出了一道很难破解的新课题,又为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抚顺市在深化林权主体改革进程中,适时提出林权配套改革措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大背景下,结合抚顺地区森林资源状况以及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林农的意愿,大刀阔斧地改革采伐限额管理和分配制度。抚顺市的主要做法是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充分满足营林生产、产业开发和兴林富民要求,以村为单位,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现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和产业开发规划,把采伐限额分配、具体的营林措施和产业开发项目按年度落实到林班小班,落实到农户和联户(即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结合以村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在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即广大林农)意愿的前提下,从营林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兼顾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年采伐量和所需各种类型采伐限额数量,最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审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实施。这种自下而上地确定采伐限额类型和数量,把采伐限额直接分配落实到农户和联户的做法,彻底改变了采伐限额编制和分配与营林生产实际相脱离的弊端,使采伐限额的管理和分配制度成为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科学营林和产业开发的助推剂。

20__年3月,抚顺市确定了“十一五”期间100个现代林业建设和兴林富民示范村(包括14个国有林场和私营林场)。在省、市、县林业部门和乡(镇)林业站的指导下,有4个示范村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其余80余个示范村森林经营方案也在编制过程中。

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流程为:(一)森林资源和林业产业现状调查与评价。在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基础上,实地踏察山林,了解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森林经营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森林经营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二)森林经营和产业开发决策。在资源和产业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营林目标和措施、采伐类型、采伐量以及营林生产作业顺序,提出产业发展目标、措施、项目规模、技术和资金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两个工作环节中,要十分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三)由县林业局和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编案小组,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四)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森林经营方案。(五)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森林经营方案。(六)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同时,驻村林业技术人员还应帮助指导林农确定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生产组织形式,制定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制定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

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要坚持建设森林生态、产业和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近期和中期森林经营和产业发展目标、措施,商品林经营和公益林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屯绿化、能源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以抚顺县马圈子乡金斗村森林经营方案为例:第一章基本情况。包括全村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现状及分析。第二章经营目标和途径。经营目标包括公益林经营目标、商品林经营目标和小流域开发建设目标。第三章营林生产。包括自留山采伐、主伐、抚育和改造。第四章更新造林。第五章林业产业建设。包括

林下经济、木材加工厂、山野菜和中草药加工厂、能源建设。第六章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该方案编制期为20__至2015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附段为20__至20__年,要求将营林措施即采伐类型、采伐面积、采伐量落实到林班小班;第二阶段为20__至2015年,只要求规划出采伐类型和采伐量。其中第三章营林生产要注意解决好营林生产顺序问题。一是大的顺序是农民自留山采伐、人工幼龄林抚育、人工中龄林抚育、以林地经济开发为目的的人工林和天然林抚育、红松果材兼用林上层抚育。其中以林地经济开发为目的的抚育优先安排已有林下经济作物的林分。二是上述营林生产中再以林种、树种、林龄和林分质量排序,相同条件的也可采取抓阄的办法确定先后顺序。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村为单位编制经营方案。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案,绝不因袭雷同。与抚顺县金斗村经营方案不同,清原县王家堡村经营方案中突出了森林旅游开发内容,新宾县岔路子村经营方案增加了饮用水建设工程内容。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编案之前、编案过程中和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倾听群众呼声,让方案真正体现群众的意愿。三是营林生产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森林经营方案决不是简单的营林技术方案,它要综合考虑森林三大功能和三大效益,统筹安排营林生产和产业开发。四是结合林权改革后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将营林措施和产业项目按年度落实到林班小班,落实到农户和联户。这既是林权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巩固林权主体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过去,由于得不到采伐限额,农民无法开展正常的营林生产。现在,根据营林生产和产业开发的需要,林业部门把农民应该得到的采伐限额交到农民手里,通过营林生产和产业开发,森林三大效益得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真正实现了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的林权改革初衷。五是经营方案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增加了村屯绿化、能源建设、森林文化建设等内容。六是经营方案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5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产业建设,确保林业健康发展。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确保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认真总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07年在原已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重点开展好长江三峡、清江水布垭库区淹没涉及村和各乡镇两个村的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全县集体林地外业调查及踏勘定界任务。2009年,全面确权发证,各项配套措施基本到位,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农村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林业效益增加、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权益平等。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的承包经营权,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及经济收入水平,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改革方式,自主确定集体山林经营管理形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3、依靠群众,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林改政策、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依法确保农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过去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对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重点是商品林及其林地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集体所有宜林地。生态公益林在保证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应明确管护权。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和林木、林地,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权属争议,在解决好权属争议后才能进行改革工作,对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保护农民承包和延包的权利。

(二)确权发证。产权明晰后,要及时进行林权勘验,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原有山林权属证明要依法予以变更或注销。所有承包林地都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一般为五十年。

(三)完善配套改革。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产品供销信息等各种服务。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流转行为。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合法、有序流转。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宽新形势下林业融资渠道。

四、方法步骤

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

1、成立组织。县成立由县委书记龙世洪同志任组长、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太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林改办主要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起草相关文件,组织业务培训,印发林地承包和流转合同文本等。各乡镇要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乡镇、村、村民小组要组建林改工作专班,林改工作专班要有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

2、制定林改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省、州林改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林改方案,报州林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各乡镇、村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县林改方案要求,制定各乡镇、村林改方案。乡镇林改方案要报县林改领导小组批准。村组改革方案,必须经1984年“两山并一山”改革时建制村(组)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组民)或农户同意并张榜公示,报乡镇审核批准后实施。

3、宣传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重大意义和林改政策。乡镇、村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组、户,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林改和支持林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专栏等宣传工具,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给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张贴通告、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动员。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步骤程序,讲透改革的特点、政策和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开展业务骨干的宣传、培训,以基层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为主,重点培训林改政策、工作方案、确权发证要求、技术规定、有关表格的填写和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内容。

(二)全面勘界确权阶段。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1、勘界组织。

由乡镇政府组织各行政村(居委会)成立林改工作专班,核实林权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林改工作专班要吸纳那些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有威望、认真负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参加。配合技术人员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地形图小班勾绘,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登记及资料整理、上报。

2、勘界方法。

(1)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勘界、登记,用GpS定位,并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若面积过小,在1:10000地形图上标注位置,并另附地形方位图。

(2)在《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上现场绘制四至范围图。要求范围图图形准确,相邻地块的所有权(使用权)权利人现场签字确认。并注明小地名、小班号、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居民点、沟、路、渠、河流等。小地名按当地的习惯称呼。

(3)填写《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签订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小地名、小班号及四至范围要与《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完全一致。

(4)面积的确定。采取地形图勾绘和GpS方法计算面积。退耕还林的面积以上报核实兑现补助政策的为准。

3、明确主体、登记造册。

在明确四界及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权属。对目前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山林,原则上应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状况好且群众满意的山林,按照有关程序和办法组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组织或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并张榜公布。农户家庭经营的以户主名字张榜公布。公布无误后,签订承包合同,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

4、林权登记公示。

林权登记结束后,按照原林权所属范围由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分别在乡镇、村及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公示期30天。

5、填表。

经公示无异议后,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

6、争议纠纷调处。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调处预案,明确职责,加大调处力度。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方法妥善解决。调处完成的再进行第二次公示,调处不成的,暂缓办证。

7、材料整理上报。将下列材料整理、完善,经村级初审后上报乡镇政府: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

(3)小班位置图(用1:10000地形图)、四至范围图;

(4)林权登记公示及公示证明材料;

(5)申请人(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报告;

(6)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记录;

(7)土地承包合同书、协议书、退耕还林证、退耕还林合同书、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8)其他材料。包括各类争议、矛盾纠纷调处材料、有关会议表决、记录材料等。

8、逐级审核,录入上报。

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

(三)建档发证阶段。全面建档、统一发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

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对所有林权登记基础材料进行校对,由县林业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以后,发放《林权证》。做好林权登记基础材料建档管理工作。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四)综合配套阶段。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流转、理顺体制、完善服务。

盘活现有森林资源存量,活跃林业要素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推动林业行业协会和林农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现行涉及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收取办法。逐年降低“两金”计征标准,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

(五)总结验收阶段。县乡自查、州级核查、省级验收、总结表彰。

对外业区划勘界、林权登记发证、微机录入建档以及林权流转等进行全面验收,总结完善。验收工作由县组织逐级逐项验收,州级全面核查,最后省级验收。

1、确权发证情况。按合格、良好、优秀三级验收。凡通过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确权发证或换证率达到95%的为合格等次;达到95%以上97%以下的为良好等次;达到97%以上的为优秀等次。

2、林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林业站建立了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整合了职能,组建了队伍,编制和经费落实,林业服务体系健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验收为合格。

3、档案建立情况。林权制度改革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齐全归档。

验收结束后,县、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对这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误或有违法乱纪行为的,要限期整改,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协调运作。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任务。各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处理好林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有序推进,不走过场,把工作做细、做全、做好。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分阶段开展巡回督查指导,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视察、督查、指导,确保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

(二)组织分工。按照“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乡镇组织、村组操作”的原则组织实施。乡镇负责本辖区权属界定,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各种图、表、册、卡印制、程序把关和《林权证》核发及林业系统的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做好有关工作。

(三)经费保障。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所涉及的文件、图、表、卡、合同文本等印制经费,会议、培训和有关工作经费,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严禁借改革之名非法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加重农民负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六、工作要求

1、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在改革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的精神,把严格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对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必须按政策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依据政策的基本精神进行处理。

2、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改革方案的制定、利益的分配、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农户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在改革中,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认真按程序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要把工作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做到政策宣传不留死角,相关情况掌握准确,实施方案群众认可,确权发证全面到户,让改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6

一、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思路

考察国外一些成功的合作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在理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一是经营目标由不以盈利为目的转向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合作金融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金融组织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市场上参与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合作金融组织必须注重效益,不断提高盈利水平,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追求盈利的倾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目标逐渐由“不以盈利为目的”和“为社员服务”转向“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产权制度由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演化。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成立之初,社员大都是个体农民,而在现代的合作金融组织中,社员的范围不断扩大,股东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团组织;既可以是农业经营者,也可以是非农业经营者。三是政府通过退出投资逐步弱化对合作金融组织的控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用社在开始成立之初,政府都给予了许多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政府投资入股等。这在当初农民个人股份数额较小及信用社自发成立有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加快信用的成立与发展应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作为投资人,尤其是作为控股的大股东,难以避免使信用社按照政府的意图运作,从而对合作制的民主管理等原则形成扭曲。鉴于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外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启示,本文认为深化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要在严格落实改革方案设计的资金支持政策等措施的同时调整改革的思路: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选择上实施股份制的模式改革,放弃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与合作制模式的规范(仅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存量改革);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股权结构设置的规定上,进一步提高法人股的比例,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地方政府逐步退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重新定位省级联社的行业管理职能;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功能定位上,实施功能再造改革,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为社区性银行机构;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上,以联社为单位组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并通过功能再造增强对“三农”服务的支持。实际上,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否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个风险与收益权衡的结果,与产权制度模式和产权组织形式没有必然的联系,硬性的支农服务要求不仅要支付较高的监管成本,而且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应循着产权制度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行业管理机制的转换――实施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改造的路径推进。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深化的制度安排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涉及到对既有制度安排的重新调整。按照本文确定的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在肯定既有制度安排合理性的基础上,重点是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实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再造,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及省级联社的职能定位,协调改革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深化。

1.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的股份制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仍是本轮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核心。通过前文分析,股份制在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上较股份合作制与合作制具有优势,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的改革要进一步扩大股份制的范围,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

2.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治理机制

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也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一轮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股权结构设置规定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投资主体,单个农户、个体户、企业法人等各类经济主体都可以投资入股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利于拓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金来源渠道,充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金。

3.实施农村信用合作社功能再造的改革

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存在“去农化”的强烈趋势,尽管银行监管部门以行政管理的方式要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但高效率服务“三农”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深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能定位。

4.重构地方政府逐步退出的行业管理制度模式

既然管理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行政干预成为一种必然,实现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自主经营的一个必然的改革就是弱化地方政府的干预。按照目前改革方案的设计,管理体制调整后由省级地方政府行使行业管理职责,主要是增强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和风险防范的责任,以此来约束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干预。

5.严格落实中央政府资金支持激励机制的措施

尽管资金支持的激励机制设计存在缺陷,不能必然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但在改革中从严落实政策总比放松政策要求要好的多。在现有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下,中央银行要严格掌握专项票据兑付的考核标准,与监管部门共同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兑付专项票据的农村信用社的动态监测,提高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息真实性的识别概率,尽可能地降低农村信用合作社认为中央银行会降低专项票据兑付考核标准或必定会兑付的预期,减弱农村信用合作社作假的倾向,使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深化改革努力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的考核标准。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7

主张这样的观点,或许令人诧异,不要土地承包经营权,那物权法中用益物权体系不是少了一个重要类型吗?其实不然,土地是不动产的核心部分,土地使用过程中的私权类型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不能不要。笔者认为物权法中不宜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是说农村土地使用形式中的物权类型不存在了,也不是要否定农村土地使用过程中权利的“私”的特性,而是认为在称呼了20多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在随着形势的变革而发生从内容到形式的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从今往后的农村土地使用形式中的私权类型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应当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规定一种新型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利制度。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对物权法草案[1]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括评价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十之七八抄袭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因此,很难说这部分内容有何创新之处,更难说此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和能够适应今后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初步,其规定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

1.没有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私权之“私”的特性

在草案中,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共有12个条文,但半数以上条文规定的内容都与行政机关或发包方的批准、登记、同意、备案等职权的行使有关,留给农户的自由空间很小。显然,条文内容的重心放在了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方面,反映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无法让市场经济在农村土地使用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体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功能价值。

2.没有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私权之“权”的特性

受上一问题的,草案中该部分的内容在结构上没有贯彻以权利为中心,在内容上没有反映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实质,不仅条文简陋,而且过于抽象。民法是权利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尽管要遵守物权法定原则,但在其规范的重心上不得偏离权利这一基点,这是民法发挥其功能的客观要求。而草案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章的多数条文并不是围绕权利制定的,也不是以该种权利从产生到消灭的完整过程架构的,于是,有关用益物权的基本内容,如权利的行使方式、权利的变更和续展等都缺乏相应规定。

3.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突出的是草案第一百三十五条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户口关系的规定。户籍制度在中国已经有47年的,1963年,公安部的文件规定将全国的居民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修正的新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从那时起,中国的户籍管理逐步变成行政性、经济性、福利性的管理,户口成为身份的象征,户口性质的不一样,就必然导致居民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不一样,这种情形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各界纷纷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提出质疑,有的甚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不可避免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正式启动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的格局。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掀起户籍制度改革的浪潮,四川省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规定,任何人只要在城市拥有合法的固定住所,有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都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市常驻户口……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建立全省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江苏、广东、重庆等十几个省(直辖市)和数十个城市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湖北全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后,统一称为“湖北居民户口”。针对这种大趋势,公安部正在抓紧起草户籍法,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可是,我们的物权法草案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丧失和农业户口捆绑在一起,这既和社会发展形势相脱节,又与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相背离,还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冲突!

二、农业政策的变化将使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1引言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将继续占人口的大多数,东西部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很大。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全国范围的工业化、城市化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关系农村经济先行工业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必须深思熟虑、统筹兼顾。改革路径和有关问题处理一定要积极稳妥。

2改革建议方案

根据国际上农电体制改革经验和我国农电体制改革实践,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对于成熟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农村电网的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建设改造坚强的农村电网;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因此,我国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应根据发展中农村电力市场制定。

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按一县一公司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和电力发展水平分别不同性质的农电企业[1]。对经济和电力比较发达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红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经济和电力发展一般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或电力行业协会进行行业指导的农电合作社:对少数经济比较的落后地区和目前无电区域的农电事业,将原有农电企业改制或新组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发挥农电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优势,广泛吸引农电投资,促进农村电气化;对农电合作社,主要依靠营业区内农村用电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国家辅助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国有全资农电企业,由国家从农电基金或国债中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并大力开发小水电,消灭无电人口,实施电力普遍服务,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造血机制,逐步走上农村电力的自我发展轨道。

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1)实行政企分开,将原由各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作为各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国家电监会依法对农村电力实行投资、电价等的监管。

(2)组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各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2]。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接受电监会的监管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3)各县(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政府管电职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电力发展水平分别组建县(市)农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农电合作社和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开发建设小水电自供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并积极鼓励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对小水电自供区进行投资参、控股,条件成熟进行合并,实现一县一公司。各农电企业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4)实行主辅分离,将原来农电企业的所有多经产业从农电公司中剥离。学校、医院等成建制地移交社会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他产业的企业,明晰产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由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

3改革路径建议

体制改革分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两种模式。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即不是一个分步走、逐步展开还是一步走、总体推进的问题。两者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渐进式改革是增量改革,即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逐步改革整个体制结构:激进式改革是直接进行存量改革,并以此来促进新体制增量的成长。由于我国农村电力的市场总量、技术水平和网架结构等综合素质薄弱,所以我国农村电力管理要求体制改革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3]。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当前农电体制改革重点在乡镇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电管站归并供电所过程中,要按事、权、责统一的原则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设置机构;按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比例,控制用人总量: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用人方式,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在资产和财务清理、转移中,杜绝资产流失。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要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首先要改变现在的农村电力管理组织结构。要彻底改变现在的由农村供电企业、乡镇电管站、村委会管电或村电工管电层层夏售、层层加价的体制,明确建立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供电商,负责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其次,要加大农村电网与改造力度,改善电网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为用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第三,要改变现行的电价形成机制,改善电价结构;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在农村电力营销管理上,全面推行“五统一”“三公开”和“四到户”,按市场规律办事,杜绝“人情电、权利电、关系电”。

4结束语

农电体制模式的研究尚无定论,要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电力实际的管理体制,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创新工作。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农电管理体制模式,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李由.西澳的电力体制改革及启示,中国电业2002(4)52一53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9

一、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情况

(一)土地确权工作

我县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已在全县全面铺开,目前全县102个行政村(居)100%出台了方案,召开了村民小组长会议;1056个村民小组有90%的村民小组完成了调查摸底、出台了实施方案并已二榜公示,2个乡镇已完成航拍,3个村完成勾图作业,已于5月11日下午颁发了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证”,预计6月底全县可基本完成。

(二)土地流转情况

全县流转土地占承包土地的40%,高于去年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流转5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19%,流转10年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8.4%,目前,重点抓了三级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已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负责有关信息、规范合同、变更土地经营权、办理他项权证、仲裁土地纠纷等部门服务。二是建立乡镇服务所。负责收集流转信息,规范合同、价格指导、调处纠纷、经营权变更等职能。三是建立村级服务站,有30%的村设立村级服务站,配置了信息采集员,负责本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调处村组内的土地流转和纠纷。

二、参与深化农村改革情况

农工部作为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深化农村改革,农工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克服了任务重、人手少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工作。

1、搞好调查研究。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可以说不同的村民小组都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面对问题,我们迎难而上,重点解决五方面困惑,一是认为二轮承包后已发了证,这次又发证是没事找事,担心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二是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量大,很复杂,干部有畏难情绪;三是认为农户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就是永远不变,担心以后调不了田,部分群众有意见;四是担心土地确权以后征地难、成本高,不利于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五是确权登记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会加重财政负担,地方积极性不高。尽管存在这些困惑,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基础工程,确权登记搞好了,有利于农民得实惠、农业增动力、农村添活力。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旗帜鲜明地提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确权,把确权登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政治账来交,迎难而上,强力推进。

2、配合部门参与方案制定。尽管这项工作以农业局为主牵头,我部积极配合农业局开展方案制定工作,多次深入乡镇、村、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民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使方案尽量完善。具体明确了“四步工作法”、“四签两不准”、“四个公示”、“四相符”、“五到户”的工作步骤和要求。同时出台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考评验收办法》讨论稿。

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篇10

×年上半年,昌平区在东小口镇白坊、狮子营两个集体经济实力强、又不稳定的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年月、××年月、××年月启动了第二批个村、第三批个村和第四批个村的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余个村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和队伍,筑牢工作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区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名干部组建了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到改革村指导工作。镇级成立相应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清产核资、人口清查等工作组。村级“两委”班子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在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对所有参与改革的区、镇、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组织次培训会,培训达余人次,并适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使其全面、准确掌握改革的有关政策、操作规程等。

(二)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由驻村工作队、镇(街道)、村经管财务人员和村党员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组,对村内账目和全部实物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土地、树木、较大固定资产及出租出借物等)逐一进行清理、核实;对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村民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入社原始股金进行核查,并登记造册。将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每户原始股金清查及核实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和政策规定进行核实、完善后,再向村民张榜公布;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一步核查,核查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给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底数。

在完成改革的个村进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中,累计清查资产万元,清查土地亩,重新确认可量化净资产万元。

(三)制定方案、量化股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演变过程。然后,由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老股金处理、集体净资产量化配股、股东界定、奖励政策提出方案,对历史遗留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拟定解决办法,起草成《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发给村民,使村民对照《意见》自己测算股份,一般三个月。在村民理解、熟悉《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对《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按政策规定,研究解决办法,政策没有统一规定的交村民代表或村民讨论、表决,确定解决办法,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在对《改革意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做到改革方案、方法公开、公正、可操作性强。

在股权设置上,扣除原始入社股金按原始股倍返还后的集体净资产用于量化股权,设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不超过,为集体组织成员共同共有,其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处理遗留问题、村级事务管理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必要的社会公益性支出;个人股主要由户籍股和劳龄股组成,户籍股按人口平均量化配股,劳龄股按劳动力的劳龄配股,同时设独生子女奖励股,使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四)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经济合作社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选举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召开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通过《经济合作社章程》、股东按本人持有股份选举产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董事长、监事长,如需要设置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然后,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发放股权证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性尝试。它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村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

(一)变农村集体资产的抽象所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按股所有,并受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按股份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形成的收益逐年按股份分配下去,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利益。据统计,××年,昌平区完成改革并已经进行分红的个村,分红总额万元。其中分红最多的白坊村共发放红利万元,村内股东个人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户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狮子营村徐士荣由于旧村拆迁前房宅已卖,没得到补偿,生活困难。产权改革后××年全家分红万元,他说:“要不是产权制度改革,我就要饭去了。”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二)使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使各村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理清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账,处理了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同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进行了追缴,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清了家底、除了包袱。如狮子营村通过清产核资就追回欠款万元,处理不良资产万元。

(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理清了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执政能力不断加强。

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起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的经营者变成服务、监督的掌舵者,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进行引导、监督、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严格尊重股份制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不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集中精力搞好全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化解村民矛盾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体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经过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约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把财权、事权合理分解,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土地出租、购置较大固定资产、公益性工程等)均需经股东们表决同意,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只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支配村集体资产的集体股部分,而且按年初计划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预案定向支出,用后公布帐目,使他们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而无法。在已经完成改革的村,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及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廉洁自律。改革完成的村用于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较改革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五)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比以往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用股份制改造共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制衡监督,又密切配合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后,以往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民和“两委”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形成了为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通过设置独生子女奖励股,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老人按照劳动贡献拥有相对多的股份,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和农民股东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昌平区将从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改革前和改革中,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解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党员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熟悉规律,学会方法,切实增强领导、组织、推动改革的意识。在改革完成后,及时举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干部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