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十篇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19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1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深化我市“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部署,自2021年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同时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力争2022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公开、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二、改革任务

(一)实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

将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附件1)、重庆市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附件2)以及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附件3)全部纳入清单管理,逐项明确事项名称、设定依据、审批层级和部门、改革方式、改革举措、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等内容。清单实行动态调整更新并接受社会监督,清单之外一律不得限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统称企业)进入相关行业开展经营。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对清单之外限制企业进入特定行业开展经营的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实施变相审批造成市场分割或者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要严肃督查整改并追究责任。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的改革举措,重庆自贸试验区所在区的其他区域参照执行。(责任单位:市政府职转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委,各区县政府,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二)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1.直接取消审批。在全市范围内取消6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试点取消1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取消审批后,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任何部门、单位和组织不得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行政许可证件,也不得将已取消的审批事项及许可证件作为其他政务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在政府采购中不得将企业取得或曾经取得有关许可证件作为必要条件或评分事项。(责任单位: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2.审批改为备案。在全市范围内将1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管理,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试点将1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管理。审批改为备案后,原则上实行事后备案,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确需事前备案的,企业完成备案手续即可开展经营。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明确备案事项所需材料,企业按规定提交备案材料的,应当当场办理备案手续,不得作出不予备案的决定。(责任单位: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3.实行告知承诺。在全市范围内对3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试点对4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实行告知承诺后,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依法准确完整列出可量化可操作、不含兜底条款的经营许可具体条件,明确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后果,一次性告知企业,并提供告知承诺书示范文本。对因企业承诺可以减省的审批材料,不再要求企业提供;对可在企业领证后补交的审批材料,实行容缺办理、限期补交。对企业自愿作出承诺已具备经营许可条件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当场作出审批决定。对存在严重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在信用修复前,不适用告知承诺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4.优化审批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对40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优化审批服务。要主动下放审批权限,健全审批标准和规则,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便利企业就近办理。要调整优化监管层级,实现审批监管权责统一。要精简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减轻企业办事负担。要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对设定许可证件有效期限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可取消或者延长许可证件有效期限,方便企业持续经营。对设定许可数量限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可取消数量限制,或者合理放宽数量限制并定期公布总量控制条件、企业存量、申请排序等情况,鼓励企业有序竞争。(责任单位: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三、配套措施

(一)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严禁在国家公布的前置审批事项目录之外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审批。推行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按照全国统一的经营范围规范目录,为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提供服务。严格“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功能为依法登记企业身份,许可证功能为依法赋予企业经营资格;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无需取得许可的经营活动;需要取得许可的,取得许可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不得以企业登记的经营范围为由,限制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或者其他政务服务事项。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最大程度尊重企业登记注册自主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二)推进涉企经营信息共享。

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要求,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将政务数据归集至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涉企经营信息共享。市市场监管局要将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实时推送至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通过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获取需办理涉企经营许可相关信息,将其纳入对应管辖层级的监管范围,防止监管“缺位”。涉及国家部委业务系统的,要积极向上对接,推动全市涉企经营信息的统一归集共享。(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三)加强电子证照归集运用。

建立全市统一的涉企电子证照库,2022年底前全面实现涉企证照电子化。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涉企经营信息和电子证照全量归集至“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及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统一归集至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重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并实时更新。要加强电子证照运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互认,在政务服务、商业活动等场景普遍推广企业电子证照应用。凡是通过电子证照可以获取的信息,一律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相应材料。(责任单位: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四、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明确监管职责。

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坚决纠正“不批不管”“只批不管”“严批宽管”等问题,杜绝监管盲区。对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的,以及本次“证照分离”改革前已取消审批或已改为备案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由原审批部门依法承担监管职责。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的,由审批部门依法监管。对非许可类涉企经营事项,已明确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依法监管;暂未明确主管部门的,由所涉及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履行监管职责。对主管部门模糊、部门职责边界不清的,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区县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指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健全机制、加强监管。对企业超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管部门不得予以处罚。(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二)健全监管规则。

要根据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改革方式,逐项细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明确监管方式、工作流程、处置方法,形成简明易行、务实高效的监管规则体系。直接取消审批的,要及时掌握新设企业情况,纳入监管范围,依法实施监管。审批改为备案的,要督促企业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对未按规定备案或提交虚假备案材料的要依法调查处理。实行告知承诺的,要重点检查企业履行承诺情况,发现违反承诺的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履行承诺的要依法撤销相关许可,构成违法的要依法予以处罚。要依法将企业履行承诺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重庆),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实行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的,要对持证经营企业依法监管、对无证经营行为依法查处。(责任单位: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三)强化协同监管。

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双告知、双跟踪、双反馈”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登记时实行“双告知”,根据企业自主选择的经营范围规范条目,告知企业需办理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及审批部门,提示未取得许可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违法后果,同时将有关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告知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认领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落实“双跟踪”职责,在企业尚未办理相关许可审批或备案手续时,对其进行跟踪监管,杜绝无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对已提交许可审批或备案手续的,跟踪办理进度。建立“双反馈”工作机制,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及时将不予许可和准予许可信息反馈至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科学合并检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对企业信用、行业安全等风险实行“双评估”,制定风险分级规则,运用评估结果,预警风险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风险。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信用中国(重庆)等平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实行“双公示”。对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统筹作用,相关监管部门要履行配合监管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责任单位: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四)创新监管方式。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措施,试行重点监管事项清单化管理,守牢安全底线。对一般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分级分类结果运用,制定差异化监管措施。强化信用监管,坚持“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畅通信息归集渠道,扩大覆盖范围,推动涉企信息“应归尽归”。规范信息运用、信用惩戒、信用修复规则,探索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健全严重违法责任企业及相关人员行业禁入制度,增强监管威慑力。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四新”经济认定规则,分类制定监管措施和标准,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于行政处罚,探索“无事不扰”、非现场监管等改革措施。探索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效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实现行业监管事项清单全梳理、监管信息全归集、投诉举报全处理、协同监管全响应。推动综合监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支持行业协会提升自律水平,鼓励专业机构参与政府监管工作,引导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消费者等发挥监督作用,积极构建多元共治协同监管格局。(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职转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牵头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市商务委负责指导重庆自贸试验区做好“证照分离”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衔接,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区县政府负责推进实施。各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

(二)强化工作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重庆市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逐项细化改革举措,并向社会公布。各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市政府部门之间、区县与市政府部门的协作配合,一体化推进改革。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完善政策举措,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要健全督查督办和总结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评估,检验改革成效,对推进改革不力、落实改革任务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推进改革中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依纪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三)强化法治保障。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照法定程序推动改革。需要暂时调整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取得有关机关授权。涉及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要按法定程序修改后实施。在重庆自贸试验区配合相关改革试点举措,贯彻落实国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市司法局要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调整情况,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梳理“证照分离”改革涉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按程序作相应调整。

(四)守住安全底线。市、区县有关主管部门要对本部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综合研判、分析评估,逐项梳理风险点,明确风险管控措施,建立风险防控台账。严格落实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针对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改革特点,完善监管依据、监管层级、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流程、监管频次,做到全环节无缝监管。要加强协同监管,确保履职到位、落地见效,形成职责明确、协同合力、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2

为了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的分工和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现就在市级行政执法部门中全面推行行政处罚立查审相对分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目标

按照“合理分权、权责相应、相互制约”的原则,将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立案、调查和审查职能相对分离,完善各自工作程序,并分别由本部门不同的机构(人员)完成,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促进规范执法,严格执法。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职责分工

1、规范行政处罚案件立案程序。各执法部门通过日常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涉嫌违法案件后,经初步调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填写统一的立案审批表,统一编号,并报有关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立案的,应报本部门法制机构备案,法制机构应单独存档。

2、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工作由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机构(人员)负责。调查人员应依法开展调查取证,撰写调查报告,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资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负责。

3、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工作由各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人员)负责。审查人员应根据违法情节、按照有关处罚条款和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提出拟处罚意见,并对处罚意见负责。

4、行政处罚案件应由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作出决定。重大案件应经部门负责人会议集体研究后,作出决定。

(二)规范调查取证

1、在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2、执法人员应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不得仅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

3、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4、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调查所收集的证据资料及调查终结报告交由执法部门法制机构(人员)审查。

5、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未发现违法事实的,应报有关负责人批准撤销立案。对经批准撤销立案的,执法人员也应及时将相关信息报本部门法制机构(人员)备案。被撤销立案的案件卷宗应与其它作出处罚决定的案件卷宗一同归档保管,其编号不得被重复使用。

(三)严格案件审查

1、法制机构(人员)应当对案件内容进行如下审查:

(1)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2)证据是否确凿;

(3)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4)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5)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2、审查后,法制机构(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如下处理:

(1)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应当退回执法机构(人员)补充调查。

(2)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显著轻微可以不予以处罚的,应当填写审查意见,报部门有关负责人决定不予处罚。

(3)经审查,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听证通知)书,经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应认真进行审查,对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法制机构(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回族自治区行政听证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进行听证。

审查终结后,法制机构(人员)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定。对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或者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法制机构应当将拟处理意见提交本部门负责人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四)依法做出决定

执法部门负责人或执法部门负责人会议对调查结果经过审议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者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2、违法事实成立,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本部门法定代表人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有说理性内容。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处罚必须报请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经批准后方可作出处罚决定。

4、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市政府实施处罚的,应在提出处罚意见后,连同全部案件材料报市政府决定是否实施行政处罚。

5、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材料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本部门推行行政处罚立查审分离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应的立案、调查、审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分工,制定符合立查审分离基本原则和本部门实际的行政处罚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时限,并及时向执法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实施方案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应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二)推行立查审分离改革,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各部门所有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都必须按照本部门立查审分离制度规定的责任分工、程序原则进行查办。

(三)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制度落实。市法制办牵头,对各部门开展行政处罚立查审分离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年度依法治市考核内容。

四、工作要求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3

一、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县乡机关人员定编定岗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建设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关键。做好人员选配定岗工作,必须坚持党管理干部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和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轮岗和双向选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积极运用竞争上岗方式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认真贯彻省委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鄂发[2000]24号)关于“大力推进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精神,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党政机关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组通字[1999]33号)和《湖北省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试行)》(鄂组发[1999]12号)的规定,做好人员定岗工作。

1、科学制定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人员竞争上岗的具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明确规定竞争上岗的范围对象、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方案应交群众讨论,尊重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方案报经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方案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切实防止工作中的随意性。涉及到由人大依法任命干部单位的竞争上岗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办理。

2、明确竞争上岗的对象和范围。县乡机关中层职位,原则上都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一般职位也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选。竞争上岗一般在本单位现有同级职务人员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允许符合晋升(包括破格晋升)条件的下一级职务人员参与竞争。在“三放活”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符合条件的人员,优先竞争上岗。

(二)严格执行轮岗、回避、公示等制度。

在竞争上岗的同时,要注意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轮岗和回避等工作。对本单位中层干部中担任同一职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原则上要轮岗。对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审批的公务员,凡符合轮岗条件的都要进行轮岗。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必须实行回避。竞争上一级职务的人员,按照规定,实行任前公示制度。

(三)切实加强领导职数和公务员职位管理。

1、认真编制职位说明书。要在“三定”方案的编制限额内,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为依据,调整或重新设立职位,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个职位的任职条件,以此作为人员定编定岗工作的主要依据。编制职位说明书,要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2、加强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管理。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设置的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按照《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数设置办法》(国发[1993]78号)和中组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非领导职数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1997]17号)的有关规定,重新核定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不得突破机构规格、职数限额或放宽任职条件设置、配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因机构调整等原因出现的超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问题,要制定措施,限定时间,消化解决。

3、注意做好职级、职务名称的规范工作。县乡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职务名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自行改变名称或随意设置职位。

二、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安排工作

人员分流安排工作,是这次县乡机关机构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减轻财政负担、发挥各类人员的潜能和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机关富余人员走出机关,创办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自谋职业;支持年轻同志培训学习,充实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县乡机关要广开分流安排渠道,精心组织,保证三年内完成人员分流安排任务。

(一)人员分流安排的途径和办法

县乡机关在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之后,要采多种途径和办法,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1、对机关中比较年轻的分流对象,经本人申请,可选派参加学习或培训。科级及以下的干部,年龄在30岁以下的,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均应离岗学习,参加本科、专科学历教育。

2、严格执行退休制度。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已达到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因病或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3、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年底以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可实行离岗退养。

5、对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现任正科或副科级领导职务人员,改任非领导职务。具体年龄界限,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上述改任非领导职务且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如本人申请,可以离岗退养,也可提前退休。

6、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科员、办事员,可转到工勤岗位,没有工勤岗位的另行分流。

7、对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予辞退的人员,要坚决辞退。

8、鼓励机关人员辞去公职,自谋职业。

9、选拔、推荐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加强农村、企业和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队伍。

10、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已改行的科技、农业、教育、医药等专业技术人员回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1、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应回避对象,先行分流。

12、凡因个人原因,在近五年年度考核中有一次考核不称职或两次基本称职的人员,原则上应进行分流。

(二)人员分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1、经组织安排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3年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学费由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学习结业以后,由原单位推荐安排,或进入人才市场。在空编的情况下,可优先录用,或参与单位竞争上岗。

2、对提前退休人员,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适当上调职务工资档次;提前1至2年的,上调1档职务工资;提前3至4年的,上调2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及以上的,上调3档职务工资。符合相应条件的,还可同时增加1级级别工资。但级别工资最多只能增加1级,职务工资上调最多不能超过3档。并计入离退休费的基数。提前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算的工龄计发退休费。

3、离岗退养人员,退养期间享受本单位在职同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可连续计算。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可按在职人员参加调整。

4、按照上述规定,凡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其退休费和工资待遇开支渠道按原经费来源不变。

5、对现任副科级及以下职务已满10年,达到提前退休或离岗退养条件的干部,并符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条件,本人申请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的,按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可先提拔担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然后办理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手续。所提职务可不占单位非领导职数。

6、在本次机构改革期间,对自愿辞去公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可发给适当的辞职补助金。其发放标准是:在一次性发给本人三年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每满1年另发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满10年以上不满20年的,每满1年另发2个月的基本工资;满20年以上的,每满1年另发2个半月的基本工资。辞职补助金最高不得超过本人10年的基本工资。辞职人员如被重新录用,应将辞职补助金全额上交给接收单位,其辞职前后的工龄方可连续计算。

7、对选调充实基层或加强企业的人员可保留原职级、身份、户籍和原分配的住房不变。

8、对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可比照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具有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享受首次评定职务资格的优惠政策,免试外语和计算机,原在机关从事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原在机关已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予以承认。

9、选调到企业任职的人员,三年内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企业负担;选调到村工作的人员,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给,补贴由村负担。在村兼职人员,经费供给可按渠道不变。

10、分流人员建基地、办实体,到农村基层、企业工作,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如遇晋职晋级、评优表彰,享有优先权。在机构改革后机关空编补员时,经本人申请且符合相关职位条件的,可免试录用。

11、分流人员待岗期间,工资待遇3年内照发。三年后进入人才市场自谋职业。3年内找到工作,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后,不再发放工资。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分流人员,第一年发基本工资的80%,第二年发50%,第三年发基本生活费。

12、分流人员纳入社会养成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分流到企业的,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分流到事业单位的,执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在机关的工龄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规定的,退休时按机关社会保障办法予以补偿。关于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具体政策按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定岗分流的组织领导和纪律

1、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注意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有一名领导同志分工抓这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分流工作顺利实施。

2、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机关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对不服从安排,经批评教育无效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3、严肃组织人事纪律。

在机构改革人员定岗期间,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外,严禁县乡机关新增人员。并按照黄办发《关于全面清退县乡党政机关非在编人员的通知》([1999]20号)的文件要求,坚决清退非在编人员、临时工和借用人员。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堤防水闸管理体制研究

1.前言

堤防水闸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行的工程管理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工程效益衰减等问题,给工程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按照国家体制改革总体思路,通过对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探索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体制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案。

2.工程管理体制现状

堤防水闸工程管养有管养一体化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目前多数水利工程仍然采用管养一体化模式。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机构主要有珠海市堤围管理中心、区级水利行政部门及区级堤围管理中心,镇级水利部门,实行镇、区和市级的三级管理。三级管理机构和管理内容分别为:一是大多堤闸由工程所在行政区域的镇级水利部门管理;二是部分堤闸由区级水利部门管理;三是由市级水利部门管理。此外,还有部分堤防工程由所在地自然村管理,部分堤防由投资和受益单位管理。

在堤防三级管理中,珠海市堤围管理中心直接管理中珠联围两闸和一段堤,通过招标选择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并代表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负责全市堤防管理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区属堤防工程管理中心由区级水行政部门领导,负责对各镇级水利部门堤防管理的业务指导;镇级水利部门由所在地镇政府领导,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负责本镇范围堤防管理。

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堤防工程“老、险、散”,年久失修,带病运行;管理不到位,问题无人负责,安全保障差;管理体制不顺,单位性质界定不明,不是企业,也不像事业;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有的两者兼有;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等等。

3.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和设计方案

3.1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管理的根本问题是体制,解决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要抓住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强调堤防工程必须设确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003年开始,珠海市虽然推行管养分离,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堤防水闸无论是管理方面还是维修养护方面,尚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单纯管养分离不可能解决管理的所有问题,在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管养分离才能发挥真正最大的效果。

显然,目前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和改革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综合考虑堤防水闸工程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管养分离试点工作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难题,确定了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思路。即对于纯公益性水利工程,无经营性任务,其向社会提供的是免受洪涝灾害损失的效益,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权责、规范管理;建立纯公益性水利工程耗费补偿制度;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3.2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提出3个比较方案:一、现行体制改善方案、二、统一管理方案,三、混合方案。

(1)现行体制改善方案:在现行管理方案中,实行的是三级管理,维系三级管理体系的是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指导,但行政、人事并没有形成联系。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来解决,建议改善的措施为:①明确镇级水利部门担负农工程管理的职责功能,明确管理属于公益事业性质,管理费用由市、区级财政在堤防防护费中安排。②参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根据各镇管理堤防的长度和水闸数量,配足镇级水利部门担负管理的合格的人员。③落实市、区两级堤围管理中心对镇级水利部门管理业务的指导。④珠海市堤围管理中心除中珠联围外,直接负责香洲区、高栏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堤防管理。⑤镇级水利部门原有其它业务按原有办法不变。

(2)统一管理方案:珠海市堤围管理中心直接负责全市主要堤防、重点的堤防、河道和跨区的堤段、以及堤段范围内大水闸的具体管理,包括中珠和乾务赤坎大联围,香洲区、高栏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堤防管理工作;斗门区堤围管理中心直接负责白蕉和大沙联围范围内堤防水闸管理工作,金湾区堤围管理中心直接负责小林联围范围内堤防水闸管理工作;同时,上级堤围管理中心负责对下级堤围管理中心和堤防管理处的业务技术管理。镇级水利部门只负责其余万亩以下小围及内围堤防水闸管理工作。

(3)混合方案:工程管理改革涉及面广,统一管理方案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以现行体制为基础、分地区实现统一管理的混合方案,既能对目前管理运作有所改善,并且可能在有条件时过渡到统一管理方案。新建立管理机构由珠海市堤围管理中心直接管理,依托重点堤防水闸泵站工程管理单位,建立由区级水行政部门管理的机构,成立大联围管理处,并分段由镇级水利部门管理。

3.3方案选择

统一管理方案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操作有一定难度。现行的管理模式又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针对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体制改革宜分步实施,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目前,当务之急宜是以现行条块管理为基础,进行改善。进一步,针对各联围的特点,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分别选择不同模式,加强、调整或新建管理机构,有效地加强管理工作。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统一管理。

4.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

4.1管理单位的分类和定性

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进行定性,第一类为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第二类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第三类为经营性水管单位。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机构除了按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拨款外,没有其它经营性收入,依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的定性原则,根据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的功能和管理单位职能、实际收支情况,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机构属于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4.2人员定岗

根据分类定性和管养分离的要求,《定岗标准》只对管养分离后纯公益性单位和准公益性单位中公益性部分的管理、运行、观测等岗位进行定岗定员,管理人员由管理层、操作层和辅助人员三部分组成。经测算:现行体制下,全市堤防管理运行人员测算结果为478人,大中型水闸管理运行人员测算结果为568人,合计全市堤防工程管理运行人员测算结果共1046人。

4.3竞争上岗和人员分流

根据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通过内部和外部公开竞聘,产生人选,并按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择优选拔任用。竞争上岗的程序是制定方案、公布岗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考察测评和决定任命。人员分流工作中实施“阳光操作”,将相关政策、岗位设置、竞岗条件及时公开,严格资格审查,实行公开竞岗,接受职工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全方位监督,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分流过程中力争做到“风平浪静”,从方案制定、一般人员竟聘、到上岗就位,每一项工作都按既定目标和程序平稳运行,把一切可能发生的因素考虑在前面,为每一位职工“量身定做”多套上岗方案,对改革后各部门人员的优化组合,主动找职工谈心,为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改革后职工迅速到岗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4管养分离的实施

改革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管理和养护的分离,建立“管养分离”的运行机制,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技术装备资源、水土资源。一般情况下,堤防水闸工程管养分离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1)物业管理公司

由工程管理机构内部分流的人员组建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本单位的工程养护维修,人员身份暂不变,保留档案工资,按新的养护岗位定薪。随着改革深化和制度的完善,今后将进行企业化管理。管理单位同物业管理公司暂时按内部合同管理,物业管理公司承担工程的维修养护任务,管理单位负责考核验收。

(2)股份制养护有限公司

以单位、个人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股份制养护有限公司,分别组建多个养护实体来承担管理范围内的工程维修养护。内部实行招投标,择优同中标公司签订合同,各公司股东风险共担,依股分成。

(3)完全市场化运作

对管理人员少但管理范围和维修养护量大、工程技术含量高的情况,可实行维修养护完全的市场化的运作。按工程量、维修养护项目对外招投标,与有资质的中标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实行项目合同管理。

5.结论

针对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了定性,明确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机构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并对其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三个方案。根据珠海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现阶段改革适宜采用条块结合的混合方案,待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统一管理方案,可作为有关部门、领导进一步研究和决策的参考。

珠海市堤防水闸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主要从管养分离着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管理和养护的分离,建立“管养分离”的运行机制,以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堤防水闸管理机构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菁.水管理体制基本概念的整理及分类[J].中国水利,2001.(3):25~26

[2]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4].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5].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5

一、基本情况

*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行政区划跨苏、鲁、豫、皖四省15个地(市),79县(市、区),面积7.96万km2。*系主要由沂河、沭河、泗河等跨省河流组成,水系复杂且相互关联,省际间水事矛盾突出。

为妥善解决边界水事纠纷,加强工程管理,科学调度洪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于1981年组建了淮委*利管理局,对流域内主要河道、湖泊、枢纽工程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运用。直管工程涉及苏鲁两省7个地市,主要包括大型湖泊两座(南四湖和骆马湖)、河道长956km、堤防长1696km、控制性水闸25座、穿堤小型水闸823座、中型泵站1座等。

沂沭泗局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下设3个直属管理局,直属局下设19个基层水管单位。20*年机构改革时,上级批复沂沭泗局总编制为1060人,控制数940人。机构改革后,沂沭泗局实有在职职工944人(其中水管单位713人),离退休职工596人(其中水管单位486人)。

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了职责分工。为保证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水管体制改革精神,进行研究和部署。通过会议、座谈、网站、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20*年2月,我局召开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动员会,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统一了思想,对改革试点工作作了整体部署。

(二)广泛调研,积极探索

20*年10月,我局下属的二级坝水利枢纽管理局率先成立了工程养护中心,内部实行“管养分离”,开展模拟运作,积极探索管养分离的途径和方法。水利部直属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我局多次组织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组织人员参加了水利部举办的《实施意见》培训班和“两定”标准培训班的学习。20*年4月,组织41名分离到维修养护企业的人员到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岗前业务培训。

(三)认真做好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和测算工作

一是完成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工作。对照直管工程实际,研究确定水管单位性质。二是完成了水管单位经费测算,全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基本支出经费分别为11068万元和6309万元。三是完成了水管单位岗位定员测算,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我局管养分离后需管理人员1828人。

(四)研究制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水利部直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中央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试点)》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水管单位实际,研究制定了《沂沭泗局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措施、工作安排、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各直属局和试点单位均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

(五)完成财务会计制度的变更和帐务处理衔接工作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变更衔接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各试点单位认真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变更衔接工作。20*年1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农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就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支出划转和会计处理等有关问题作出了统一安排,完成了试点单位20*年9~12月份基本支出和岁修费划转和会计处理工作。

(六)出台了一系列管养分离配套规章制度

为加强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管理,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管理水平,我局研究制定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工程维修养护配套规章制度,主要有《*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办法(试点)》、《*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合同示范文本(试点)》、《*利管理局直管工程维修养护质量评定办法(试点)》等。这些配套规章制度对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合同签订、质量评定、财务管理和检查验收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完成水管单位改革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各试点单位完成了内部改革,建立了管理岗位责任制、内部考核等规章制度。改革后,试点单位精简了内设机构,42人被分离到维修养护企业。各试点单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大工程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力度,管理效果明显改善。

(二)组建维修养护企业,实现管养分离

针对我局水管单位人员少的特点,结合20*年机构改革情况,三个直属局分别注册成立维修养护单位,各试点单位不再单独成立养护公司。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源包括:试点单位分离人员、非试点单位20*年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机构改革后接收的退伍军人,以及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等。

(三)管养双方各负其责,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20*年5~6月,各试点单位相继与维修养护公司签订了维修养护合同。试点单位及时调整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关系,严格执行合同,组织对工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检查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维修养护质量;各级单位和部门积极探索,强化落实,加强沟通,规范管理,确保“三个安全”。20*年12月底,试点工作基本完成。20*年1月7日,受水利部委托,淮委对沂沭泗局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验收。

四、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科学分类定性,理顺了管理体制

改革前,7个试点单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专管与群管结合的体制,既要承担水行政执法、工程安全管理、防汛调度及控制运用、检查观测等工作,又要进行工程日常维修养护、抢险整修、除险加固工作,而且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还要占用大量精力开展经济创收。管理单位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造成事企不分、管养不分、责任不明。

改革后,明确区分了单位类别、性质,基本支出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统一由中央财政拨付,财政经费保障水平大为提高,大大缓解了工程管理与创收的矛盾,水管单位职工从过去繁重的经济创收工作中解脱出来,队伍稳定,职责明确,工程管理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二)实行管养分离,激活了运行机制

改革前,管理单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管、养、营”一体,管理职能削弱,机制不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程的运行和发展。管养分离后,把维修养护职能和人员从管理单位剥离出来,管养双方职能清晰,责任明确,促进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专业化、规范化。

(三)畅通经费来源,改善了工程面貌

改革以前,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主要来源为岁修费和水利建设基金(防洪工程)。以2003年为例,我局7个试点单位直接管理的728.8km堤防(其中2级以上堤防长度552.4km)、9座大中型水闸、341座穿堤小型水闸,工程运行维护总支出仅275.48万元,经费严重不足,维修养护无法正常进行,绝大部分水毁工程不能及时修复,工程老化退化严重。

试点期间,7个试点单位每年的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为3387.74万元,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维修养护经费的稳定投入,保证了工程的完整、安全和正常运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工程面貌明显改善。

(四)明确岗位职责,提高了管理水平

改革前,由于创收任务压力巨大,管理与创收之间的矛盾突出,水管单位无法集中精力抓管理,管理粗放,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管理成本高、运行效益差,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改革后,结合工程实际,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人员结构、机构和岗位得到了合理调整,内部岗位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五)及时总结经验,达到了验证目的

试点期间,我局及各试点单位严格按照改革的原则和有关规范规定,对改革的各项管理办法和“两定标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验证。

“管养分离”作为一种新体制,能够初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工程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定岗、定编、定职、定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形成精简高效、运转灵活的管理机构;把维修养护职能和人员从管理单位剥离出来,通过合同管理方式完成维修养护任务,可以实现维修养护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管养分离”新体制的逐步完善,既能稳定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又能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工程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完整,促进工程管理和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五、问题和建议

(一)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沂沭泗局下设19个基层水管单位,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测算,共需管理人员1828人,但实际编制数仅为671人,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增加我局水管单位编制数量,以逐步引进人才,满足工程日常管理的需要。

(二)维修养护队伍基础设施薄弱

新成立的3个维修养护单位缺乏基本的办公、生活条件,没有配备必要的维修养护设备、工具,水管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后,将不能满足全局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需要。建议上级对我局新成立的维修养护单位进行扶持,以适应维修养护工作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三)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偏低

根据7个试点单位决算报表数据统计分析,在职管理人员基本支出财政补助保障水平仅约50%,离退休人员经费财政补助保障水平约65%,基本支出定额不能满足我局实际需要。建议提高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和财政保障水平,以保证水管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

经过一年的实际操作及验证分析,总体来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达到一定的满足程度。但由于直管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环境、流域特有的暴雨洪水特性以及工程特点等,定额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水闸工程漏项偏多、部分项目工作量偏小,勘测设计费、质量监督监理费标准偏低等。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定额标准。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方案评价;评价过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认识

1.1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意指对改革的实际结果,参照预定的具体要求与目标进行考核与评定。有效的考核评价既可反映出公路养护改革的真实情况,亦能表现出公路养护改革同改革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而为公路养护市场良好有序的发展提供保证。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是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公路养护改革着实有效,主管部门以及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应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充分公路养护系统工作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1.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特点

(l)针对性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依据特定的公路养护工作现状,并在地方的实际背景下实施测评。依据不同地域、不同改革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改革项目的评价方案,确保评价取得实现良好的针对性效果。

(2)全面性

多种测评技术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公路养护改革实施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不仅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公路养护改革进展的实际效果,而且可以及时的扭正改革中所出现的偏差,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3)可靠性

公路养护改革的评价一般采用多位公路养护专家评审组成员分别对实施的养护改革方案给予的公平公正的评价,减少成员自身差异对于改革评价结果的影响。

1.3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类型

(l)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形成性评价与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公路养护改革的效果实行随时性的记载;终结性的评价,主要是指在养护改革的完成之后,对养护改革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依靠的主要是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的一手材料,确保了评价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动态性评价与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静态性评价

静态性改革评价是指对改革方案的各项内容实施的评价,通过对被评价的对象出具某种资料的证明,来得出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结论;动态性改革评价则是指系统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评价,来把握公路养护改革方案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轨迹。将动态性改革评价与静态性改革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确保对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更为准确、客观。

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过程

2.1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1)评价组织机构的成立

成立一个公路养护改革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公路养护改革评价小组是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首要环节,负责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在组建公路养护改革评价的主体成员时,务必要把握的一点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没必要过度的分离,一定要是了解和深知公路养护改革的专业人员,这是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2)评价方案的设计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方案的设计,需在广泛征求公路养护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公路养护改革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方案,因为改革方案的各不相同,也不可以采取统一一样的做法,必须结合地方区域的养护改革实际制定不同的项目评价标准与评价权重。

2.2评价中期的实施工作

(1)公路养护改革项目评价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公路养护改革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结束后,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均要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来自养护改革项目各方面的评价信息。

(2)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自我评价

自评是指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自我改革的评价。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改革的效益、利弊、经验与教训最有发言权。

2.3评价后期的总结工作

及时的反馈评价信息

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领导小组在对改革方案评价结果复核与综合评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改革的具体效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及时地向改革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和行业主管领导反馈养护改革的具体信息,为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提供客观实际的评价依据,同时向改革员工反馈信息,进而促进改革工作得以按照正确高效的道路进行。

3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方法

3.1.资料分析法

运用资料分析法对公路养护改革展开评价是将公路养护改革过程中的各种资料信息和相应的数据系统的收集起来,例如公路养护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公路养护改革的参与人员日志或工作记录、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总结和公路养护改革的音像资料等等,遵照相应的评价标准,依据养护改革对总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价,该方法在改革评价中最为常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以很好的关注公路养护改革方案推进的整个过程,评价的范围广,反应的推进过程真实和客观,但评价者主观价值对评价的信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评价实施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中目标和公路养护改革评价的具体标准,同时注重在公路养护改革过程中的对改革资料进行收集。

3.2汇报评价法

汇报法即由公路养护改革评价者直接听取公路养护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改革的全过程的汇报。汇报法可以直接地对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进行测评。

4.结论

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判断出所实施方案的有效性,以便积累改革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尚未开展或者全面展开公路养护改革的地方和区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此必须严格高效的实施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采取最佳的评价方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以便对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得出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盛洪.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7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矿**职工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即将胜利闭幕了。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向今天会议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各位代表先后对***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议,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大会投票表决,原则通过了以上四个实施方案,并形成了相关决议。可以说,这是一次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商企业改革发展大计的大会,也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分离改制顺利进行的动员会、加油会。这次职工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改制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进入了实施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好以上审议通过的实施方案,确保分离改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支持和参与改制,确保分离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代表矿党委,再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入宣传,为改制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我们制定的以上四个改制方案,会前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讨论、协商和修订,并充分征求了职工代表的意见,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既严格执行了国家部委和省政府的政策法规,也积极争取政策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是一个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案。现在改制方案已经审议通过,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做好实施方案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使广大职工群众理解和掌握政策,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大会通过的方案和决议上来。一是要组织职工群众认真学习改制方案。会议结束后,各党支部、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组织职工学习方案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好职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认识改制的目的意义,正确理解和弄通改制的政策和规定,增强执行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改制的自觉性。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等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栏目,深入宣传改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浓厚舆论氛围。在这之前我们已成立了改革改制咨询组,并利用晚上的时间,集中一个星期对改革改制单位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和学习,希望这些同志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认真做好改制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改制方案的学习,要注重实际效果,做到全覆盖,力求达到“三个100%”,就是100%的职工群众参加学习,100%的职工群众掌握和明白改革改制的政策规定,100%的职工群众正确地理解和参与改制,确保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要抓住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搞好宣传教育。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职工的思想情况,以改制方案和《改制百题问答》为依据,做好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解答职工的疑难问题。矿改制领导小组和政策咨询组将对经济补偿金支付、内部退养政策、劳动关系处理、员工持股及股权设置、身份置换后的养老关系处理、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职工群众关心和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分专题按政策进行解答,帮助职工群众学习和掌握政策,正确理解政策,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坚定搞好改制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紧密联系职工的思想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教育。特别是要多在提高认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人心上下功夫,引导职工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破除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左攀右比的思想认识,树立“大改制小困难,小改制大困难,不改制更困难”的思想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观,以健康、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发扬顾大局、识大体的优良传统,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理解改制,支持改制,自觉地服从和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和发动,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特别是改革改制单位的职工,把思想统一到今天会议通过的方案和决议上来,统一到集团公司和矿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统一到实现改制和决战互促双丰上来,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制的实际行动,确保改制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地实施改制方案这次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政策性之强,涉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标准高,必须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一是要高度重视。从矿领导班子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及广大职工群众,都要牢固树立“不靠天不靠地,生存发展靠自己”的思想观念,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搞好改制的极端重要性,以对企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改制工作,把搞好改革改制作为当前的一件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改革改制办公室和各专业组的同志,要按照集团公司加快推进改制的部署要求和“坚定不移搞改制,全力以赴保稳定,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认识再提高,思想再统一,领导再强化,措施再具体,力度再加大,继续抓紧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做好改制方案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改革改制任务。二是要严格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刚才已经讲到,这次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改制的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做好资产处置、劳动关系处理、人员安置和新公司组建等各项工作,切实做到“四不”,即不违反规定,不违背原则,不乱开口子,不留任何后遗症,既要让职工群众满意,也要让集团公司放心。三是要认真履行程序,确保严格规范。国家和政府对企业改制规定了严格的程序,我们要逐条逐项、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落实。改制方案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以后,还要上报集团公司审核批准,并经省国资委核准备案。职工安置方案和用于职工安置的资产处置事项,要经改制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事项也要按规定的程序抓好落实,确保顺利实施。四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和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把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贯穿于改制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做到“三个公开”,即政策规定公开、操作程序公开、处理结果公开,认真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在办理内部退养、处理劳动关系、职工入股等方面的问题时,要坚持职工自愿的原则,让职工自己选择,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做违背职工意愿的事情。

三、党员、干部和职工代表要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分离改制,是一项攻坚破难的重大改革,在这一艰巨的任务面前,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现如何、形象如何、工作如何,对职工群众的影响很大。能不能坚定地站在改制的前列,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高不高、大局观念强不强、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实际检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大局、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高度,增强搞好改制的责任感、压力感、紧迫感和自觉性,按照矿党委提出的要求,在改制中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六个带头”,即带头学习改制文件、带头执行改制政策、带头进行身份置换、带头干好本职工作、带头维护企业稳定、带头执行政治纪律,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各位职工代表,是广大职工群众选出来的、代表群众说话和办事的代言人,也应该从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高度,认识和担负起在改制中的重要责任,积极做好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自觉地拥护、支持和参与改制,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和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团结和带动职工群众为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发展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8

20xx年三供一业工作方案1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与辽宁省政府签署的《关于驻辽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协议》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有关政策,做好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驻沈中央企业(简称驻沈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分离移交范围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驻沈央企承担的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暖及物业管理等职能(简称三供一业)。

二、基本原则

(一)政策引导与企业自愿相结合。分离移交工作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移交费用按有关标准协商确定。人员由双方自行协商,接收方难以安排的由驻沈央企消化。

(二)以维修为主、改造为辅,核定费用和先移交后改造(其中供电接收按照国家电网统一规定执行)。按照我市制定的维修改造标准,在不低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由交接双方协商测算分离移交费用。

(三)创新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工作。在减轻央企负担、支持央企发展的同时,增加我市国有企业服务范围和国有资产存量;同步进行自备井拆封、供水并网及拆除小锅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四)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三供一业资产无偿划转国有企业,其中移交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划转国有股东后再注入企业。对接收的设施、设备办理划转入账手续,依法依规交接国有资产。

三、工作目标

按照省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力争于20xx年年底前完成驻沈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任务。

四、接收主体

按照驻沈央企三供一业的接收主体应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的要求,确定以下单位作为接收主体:

(一)供电职能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供电公司)承担。

(二)供热职能由沈阳城市公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公用集团)等国有供暖公司承担。

(三)供水职能由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水务集团)承担。

(四)物业职能由沈阳汇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汇鼎公司)、沈阳房地产置业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担保公司)承担。

五、责任分工

(一)市国有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供电组、供暖组、供水组、物业组、资产组、维稳组等6个专门工作组,分别组织推进相关工作。

(二)各有关单位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1.市国资委负责市国有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总体协调推进驻沈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负责与省国资委沟通联系并及时报送我市相关工作完成情况。负责资产组工作,牵头做好资产接收有关工作。

2.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供电组工作,制定供电接收办法及维修改造费用标准,指导协调沈阳供电公司实施供电接收工作。协调三供一业新建设施立项等工作。

3.市建委负责供水组工作,制定供水接收办法及维修改造费用标准,指导协调沈阳水务集团实施供水接收工作。

4.市房产局负责供暖组工作,制定供暖接收办法及维修改造费用标准,指导协调沈阳公用集团等国有供暖企业实施供暖接收工作。负责物业组工作,制定物业接收办法及维修改造费用标准,指导协调沈阳汇鼎公司和沈阳担保公司实施物业接收工作。

5.市财政局参与资产组工作,负责指导费用测算及资产接收工作。

6.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参与维稳组工作,负责指导企业人员接收安置工作,指导移交人员劳动关系变更及社保接续等工作。

7.市规划国土局参与资产组工作,负责指导移交接收中土地权属证书的变更工作。协调三供一业新建设施建设用地审批工作。

8.市环保局参与资产组工作,负责指导移交接收中三供一业维修设施改造涉及的环保手续办理工作。

9.市信访局负责维稳组工作,牵头做好移交接收中维稳工作。

10.市公安局参与维稳组工作,负责移交接收中维稳工作,以及三供一业维修改造涉及道路施工等方面协调工作。

11.沈阳供电公司在市发展改革委协调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电网的统一部署,做好供电接收工作。

12.沈阳水务集团在市建委协调指导下,做好供水接收工作。

13.沈阳公用集团在市房产局协调指导下,做好供暖接收工作。

14.沈阳汇鼎公司、沈阳担保公司在市房产局协调指导下,做好物业接收工作。

六、资产处置

分离移交工作涉及的各类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有关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xx〕6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划转。项目改造建设所需土地,根据移交区域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的实际需要由驻沈央企协调提供。

七、操作流程

驻沈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责任主体是相关企业。市发展改革委、建委、房产局分别组织接收企业与驻沈央企进行对接,参照《驻沈阳市中央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设施维修改造费用测算指导意见》,开展现场勘察等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据实测算分离移交费用。交接双方分歧较大的,由市国有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选聘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评估和裁定,相关企业应服从专家组的裁定结果。费用测算达成一致后,双方签订移交协议,约定相关责任、义务等事宜。驻沈央企要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关于驻辽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协议》有关规定,根据移交协议向上级公司和国务院国资委申请相关费用。资金到位后进行资产交接,并由接收方启动设施维修改造工作。项目改造完工后,交接双方共同组织竣工验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竣工审计。

八、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移交接收工作。驻沈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对于促进驻沈央企改革发展、改善企业家属区居民生活、整合社会资源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完成工作任务。

(二)积极创造工作条件。

1.对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接收的土地、房产,由市建委、规划国土局、房产局、国资委共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补办有关权属证书后进行移交。

2.市政务服务办牵头组织有关审批部门,设立绿色通道,依法高效办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程项目的前期手续。

3.规划国土、公安、消防、环保、城管等部门负责协调减免施工涉及的占道、控道、绿地、卫生防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4.各区、县(市)政府要积极支持、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相关问题。

5.三供一业移交接收中出现的问题,由市国有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协商解决。

(三)稳妥做好维稳工作。有关部门、企业要按照属人、属事、属地原则妥善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驻沈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稳步推进。在移交过程中,驻沈央企承担维护稳定的主体责任,要向本企业职工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做实做细职工思想工作。移交后,接收企业要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各项职能正常运转,并做好接收职工的思想工作,确保平稳过渡。

20xx年三供一业工作方案2

为切实做好驻辽阳市中央企业(以下简称驻辽阳央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剥离驻我市央企办社会职能,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xx〕19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策引导与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的原则;

(三)坚持维修为主、改造为辅、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的原则;

(四)坚持按不低于我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实施改造移交,保证分离移交后的设施设备符合现行标准、运行正常;

(五)坚持先移交后改造的原则,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加强协调指导,积极有序地推进分离移交工作。

二、移交范围

省国资委转发国务院国资委名单中明确的驻辽阳央企职工家属区的供水、供电、供暖及物业管理(简称三供一业)职能,包括辽阳石化分公司、庆化公司、十九局公司、联通辽阳分公司、鞍钢弓矿公司、东电四公司、水电六局。

三、工作目标

根据国发〔20xx〕19号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方法,于20xx年底前基本完成驻我市央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四、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驻我市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辽阳市驻辽阳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和协调驻我市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组长由分管城市建设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应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担任,成员由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建公用事业局、市水务局、辽阳供电公司及相关接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搞好配合,简化工作程序,提供便捷服务,确保分离移交工作顺利进行。

五、接收单位的确定

按照中央、省工作部署,央企三供一业移交项目优先移交给有实力、信誉好的国有企业,由专业化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结合我市实际,主城区及县(市)区供水设施移交至辽阳市自来水公司,河东地区供水设施资产移交至市国资公司,转供水业务委托中信环境水务公司管理;供电设施移交至国家电网辽阳供电公司;供热设施移交至辽宁沈煤红阳热电有限公司(移交企业也可另行选择有能力、有资质的供热单位);主城区家属区物业管理设施移交至白塔房管处、文圣房管处管理,县(市)区家属区物业管理设施移交至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移交企业与接收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在双方签订的委托管理协议中约定。

六、移交与接收企业责任分工

改造工程完成前,水、电、暖设施由移交企业与接收单位共同承担运行维护责任,具体事项双方在改造协议中明确。改造工程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水、电、暖设施由接收单位负责运行维护。移交企业、接收企业应相互配合,完善分离移交项目涉及的各项手续。如涉及人员移交,移交企业应做好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向职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预防和妥善处理由此引发的集访或群体性事件。职责分工未尽事项,由移交企业与接收单位双方在协议中约定。

七、分离移交项目管理和实施

移交企业、接收单位应分别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项目责任人,做好衔接和沟通工作。移交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规范,与接收单位共同协商做好项目招投标和施工管理。接收单位应做好项目前、中、后期的全面组织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改造完工后,由移交企业与接收单位共同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竣工审计。

八、分离移交费用测算和支付

制定驻辽阳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设施改造技术标准和费用执行标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的费用测算,由接收单位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参照我市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区和移交企业的实际情况据实测算,工程改造预算报市专家审核组论证确定。分离移交费用支付方式,由移交企业、接收单位协商决定。

九、资产处置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9

一、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要举措。工作中,我们把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作为开展区委政法委、区政法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措施。区政法各部门按照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健全了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且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完善,具体细化了考核办法,增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切实地推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度,倡导树立“既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风气,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扬民主、强化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平、公正

首先,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服务群众意识,服务基层意识,加强对政法干警的法制教育,教育干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严格、文明、公正执法。二是积极探索司法体制改革。区法院实行案件流程管理改革,并对民商事、执行案件实行量化管理改革,同时还开展优质服务措施,在立案庭设置了“门诊”式法庭,当日立案审理。进一步深化“立案分离”“审执分离”制度,并适时推出“大立案”“大审判”工作模式,强化了责任,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众。

三、严履职责从严要求,认真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作为“第一责任人”,我带头履行责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一是严格遵守领导干部不准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单位、个人的礼金、证券的规定,严格按照区委区纪委的要求,按时作好收入申报工作。没有收受过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现金和证券。二是严格遵守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规定,切实做到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没有发生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假借领导的名义的问题。三是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各种奢侈行为。能够紧紧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加强对基层政法、综合治理工作的督导,有效推动了政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招待费、电话费、会议费等方面能够按规定执行,没有出现超标的现象。

尽管目前我委已做了大量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但仍有部分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往往注重工作而忽视学习。

2、司法体制改革力度不大,改革措施仅限于对现有工作制度地修补,没有形成一套高效运作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机制不活的问题。

今后的努力方向: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进一步深化本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住房分配体制改革为核心,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分配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住房建设,将住房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进一步深化本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住房分配新体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职工住房补贴制度;对不同收入的职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实现住房供应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住房金融,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进一步深化本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国家和本市统一政策目标的指导下,由各单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搞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主要内容

    (四)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住房和腾空的可售公有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凡按本意见实行住分配房货币化的单位,由职工按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规定的住房供应政策购买。凡未按本意见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单位,1999年12月31日以前竣工交付使用的新建住房和腾空的可售公有住房,由职工按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购买。

(五)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形式包括: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含量,住房公积金(补充住房公积金)中由单位提供的部分,以及由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各单位应当按照本意见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单位住房资金来源、职工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合理确定职工承担住房消费的比例、购买住房的基准房价和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条件下,制订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具体方案。

(六)发放住房补贴的单位应当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职工的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技术等级、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和现住房面积等因素,确定职工的住房面积控制标准和住房补贴标准。对已达到本单位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职工,不得以任何形式发放住房补贴。

(七)住房补贴的发放,可以根据职工现有住房状况建立轮候制度,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按月发放或者按月发放与一次性发放相结合等其他方式。在单位内部,可以对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对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住房补贴必须专项用于职工家庭购买具有所有权的住房,不得用于其他消费。

(八)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住房供应机制,对不同收入的职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可以租赁政府或者单位提供的公有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也可以购买、租赁商品住房;高收入家庭应当购买、租赁商品住房。

(九)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住房保障体系。由政府和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的公有住房,供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租住。对已登记在册的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仍以各单位为主,在2000年前按照计划目标完成住房解困任务。

(十)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做好住房公积金的缴交工作,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重点从住房建设转向住房消费,不断提高职工家庭的住房购买能力。

(十一)进一步完善公有住房租金政策,稳步提高租金标准,逐步使住房租金支出达到职工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对租住公有住房超过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超过标准的部分实行加倍计租;对离休干部、烈属和社会帮困家庭等,实行租金减免政策。

(十二)进一步完善公有住房出售政策,继续推进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对公有住房出售时超过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部分,应当按照市场价出售。

(十三)在本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实施前已离休的干部和退休的职工,在离、退休时住房困难尚未解决的,仍由单位按照原住房分配办法解决。

三、配套措施

    (十四)建立职工住房档案制度。各单位制订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时,应当对职工家庭的住房状况进行普查和登记。

(十五)进一步完善职工现有住房上市交易的各种办法,规范住房交易行为,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并制订积极的财税政策和合理的收费标准。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为职工住房交易提供便利。

(十六)发展住房金融,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担保贷款办法,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住房组合贷款业务,简化程序,改善服务。同时,要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

(十七)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相适应的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推行住房开发建设招标投标制度,提高住房的设计、建设水平和居住环境质量。控制住房开发建设成本,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降低房价,减轻职工的购房负担。

(十八)加快住房维修、管理机制的转变,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运作方式,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

四、实施要求

    (十九)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各单位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的精神和本意见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房改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

(二十)各单位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并广泛听取本单位职工的意见,按照规定的程序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致工作。

(二十一)本意见实施前已制订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的单位,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的精神和本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

(二十二)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转变职工的住房观念,确保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