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数调整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24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1

【山东】企业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建议细则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均等分配调整

以其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可以达到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而不是工资收入的多缴多得、身份的级别、年龄的新中老人、物价水平的高低、城乡之间的差别等,分清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建立对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的劳动者给以补贴的激励机制。将目前的基本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进行分离、整合,将基本养老金改称为叫基本养老保险金。整合基本养老保险金分为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和个人储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缴费年限(精确到月)一个标准确定。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建议的《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

a.调整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时间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

b.调整范围:建国以来从企业、事业、机关、部队、院校等单位到社会上的所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

c.调整目的:不以提高待遇水平和平均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为目标,以公平合理为要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目的。

d.调整养老金计算公式:个人养老金数额=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个人储老金

月老年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年龄补贴率(个人年龄-65)+劳动补贴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个人储老金=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76-个人实际退休年龄)12

注:

①上述计算方法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仅对参数作了修改(研究调整一下数据的相关关系和连续性,因为孤立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老年养老金的年龄补贴率0.25%(例,逐年降低的年龄补贴率可以用于调整视同缴费年限和缴费年限的关系及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有无个人缴存的过渡性养老金问题)。劳动补贴率等于劳动退休金百分率50%(例)。

劳动退休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多少。劳动退休金百分率可以取1.0%或1.2%或1.4%值(例),其中取1.0%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降低目前养老金水平,取1.4%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提高目前养老金水平。但是其结果是公平的,要多大家都多,要少大家都少,要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有效的控制养老金缺口的大小。

个人储老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缴存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多少,个人账户储存额是个人缴存部分,如同银行储蓄。由于个人缴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才有的,以前没有的可以通过年龄补贴率进行调剂。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例)为增加值。

公式中:65为老年年龄;76为人口预期寿命;12为一年十二个月。

②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小于计算值,按计算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大于计算值,按计算值+(原个人养老金数值-计算值)/2的数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作为目前状况的一种提低控高方法,长远目的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③月老年养老金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劳动退休金是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劳动退休金就多,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短,劳动退休金就少;个人储老金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的步骤

步骤1.试点省市20xx年9月底之前完成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核实,包括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大学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还有核实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非试点省市在20xx年底之前完成。在实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之前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的政策是最好的时机。

步骤2.20xx年10月1日在试点省市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获得经验。试点省市例如:天津(直辖市)、辽宁(北)、青海(西)、浙江(东)、广东(南)。

步骤3.20xx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四、后续工作

完成《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后,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进行以下工作:

1.20xx年7月1日按下列月劳动退休金公式开始在全国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缴费年限补贴率

缴费年限补贴率是劳动者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超过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的补贴,每超过1年补贴2年(例)。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为34.2年(人口预期寿命的45%)。

2.20xx年开始进行个人统筹比的核定、制定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并个人核准、精细规划提前退休制定提前退休年限、按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和约束的审核、、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计发机制、调整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制定、完善一项内容就改革一项工作。

按月劳动退休金公式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月劳动退休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个人统筹比+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缴费年限补贴(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对建国以来于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做相应的整理、修改和废止,到20xx年前,完成构建社会保险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20xx年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5.5%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共同印发《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决定从20xx年1月1日起,为20xx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xx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5%左右。

据悉,这是我国连续第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形势下,国家继续坚持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将使89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和17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从中受益。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在经历了20xx年连续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以来,从20xx年起涨幅下降至6.5%,且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职工并轨上调。对于养老金增幅降低的原因,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今年按5.5%左右调整退休人员待遇,是国务院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慎重做出的决策。调整基本养老金,不仅要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还要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不仅要考虑广大退休人员当前切身利益,也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广大退休人员的长远权益保障。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2

一、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险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职能。面对这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没有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做支撑,特别是标准化的社保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的“社会功能”就难以实现,它不仅影响到社会保险改革的进程,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业务发展的需求。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参保对象从参加社会保险到法定年龄退休,中间的变更记录,要经过诸多手续。如首先要填写参保卡及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表,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续保缴费、计算个人帐户、利息,调整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及养老待遇标准。还有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基金的转入转出,都需要在社保档案中详细记载,同时也是厘定社会保险待遇的依据。社保档案管理标准化,关系到社会保险部门工作的绩效,也直接关系到参保对象的自身利益。

(三)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需求。加强社保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标准化,就是建立业务工作的科学归类和条理化管理。对已完成业务工作进行审视、归纳,从中找出规律、规避失误,为参保对象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数字化应用的需求

(一)改变应用现状的需求。由于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缺少软硬件投入,人员、经费不足,存在归档不及时、随意放置甚至遗失现象,致使社保档案的应用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社保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理顺应用渠道的需求。社保档案涉及面比较广泛,在我国不同类别社保档案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且各部门之间资讯沟通困难,一个人的社保资料分别保存在不同的机构,甚至综合档案室只保管文书档案,其余业务材料都存放在业务科室,没有一个完整的档案资讯中心能够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保档案资讯,不能有效地综合开发社保档案的信息资源。

(三)提速应用效率的需求。近两年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社会保险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及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社会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的进展。

(四)提高应用水平的需求。社保经办机构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开展经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虽然一些社保机构有较多高学历的兼职档案工作者,但档案专业人才很少,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

三、实现社保档案管理标准化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加大对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社保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问题,为建设和完善社保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积极组织社保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树立依法管档的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整合机构,规范流程。实行集约型、效能型管理体制,调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能配置,建立全新的“五险合一”工作机制,组建征缴部门、管理部门、支付部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部门,形成“征缴统一,管理统一,支付分头化、服务社会化”的业务经办模式,分段对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梳理和整合,制订新的经办流程,确定每个环节的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使社会保险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做到分工明确、流程清晰,有利于互相监督,有利于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业务。

(三)健全制度,集中管理。全面落实《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明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立卷归档常规化,遵循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个部门间交叉重复,实现集中管理。

(四)解放思想,创新模式,严肃纪律,依法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保档案发挥最大应用功能为目标,努力开创社保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可实行资格证及年检制度,制定软硬件的具体标准,并加强执法检查;针对借口涂改、伪造档案材料,私自、指使或者允许他人抽取、撤换或销毁档案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与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及相关的章则制度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组发〔2009〕12号给予法律、党纪、政纪处分。

四、实现社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途径

(一)数字化的硬件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不仅能够实现所有社保缴费的网络征收、支付,查询,还能够通过网络,商业银行的信用档案系统、公安的户籍档案系统等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再者及时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手段,把档案信息的作用充分开发、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保档案自身的价值。因此,应首先为档案室购置先进的微机,在机型上尽力做到统一,以便为下一步计算机联网及共享社保档案数据奠定基础。

(二)数字化的软件开发。通过着力开发档案管理的软件,使档案借阅自动化管理,对借用者的情况、借用时间、借阅方向、重点人群等进行全面掌握,使数字档案软件能够支持和实现系统的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网上互联。

(三)数字化的实现路径。简单讲就是对社保档案进行数字化、集约化、动态化管理,形成社保档案信息数据库。通过电子设备将原来在纸质媒介上的社保档案,通过扫描和电子化加工存储在微机、光盘、磁盘、U盘等数字媒介中,用微机对档案资料进行采集、遴选和不同类别的加工,转化成为数字形式的电子信息,以微机、数据库和网络为依托形成数字化全息化档案管理系统。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3

在本文中,笔者以北京市社区档案管理现状为例,谈谈对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认识。

一、北京市社区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北京市社区档案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北京市档案局和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全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全市16个区县档案局结合《意见》要求,都制定了社区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并通过培训、现场指导、检查等方式方法加强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社区组织和规模有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等社会组织承担着越来越多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职能工作。社区档案工作同样随着社区各方面的发展而变化。社区档案内容涵盖了社区组织机构与管理、党建、共青团妇女、统战、老龄、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工作等各个方面,既为社区建设留下历史见证,也为社区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为深入了解全市社区档案管理情况,北京市档案局在2013年10月对社区档案的门类、数量、管理状况、经费保障、人员情况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发放调查表对全市16个区县220个街道(地区)办事处,2662个社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对部分社区实地走访。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社区档案工作存在档案门类较多、数量较大,库房及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安全保管的需要,信息化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等状况。

(一)社区档案的门类和数量情况

各社区一般保存有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电子、实物等多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并编制了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必要的检索工具。文书档案是社区档案的主体,主要包含民政救助、劳动保障、计生、老龄、残疾、治保调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申请、社会化管理等业务工作档案。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市社区室藏档案总数1828587卷/件,其中文书档案1425302卷/件,会计档案29108卷,科技档案9785卷,设备档案9089卷,照片档案418987张,实物46544件,电子档案151298件(图1)。

(二)社区档案管理情况

各社区档案工作一般归属社区党委分管,社区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多以及各类型业务档案的增加,迫切要求社区党委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建章立制,配备库房、档案专柜等。

1.社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社区逐步建立了归档、保管、借阅、鉴定销毁、换届交接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全市2662个社区中,有1990个社区制定了归档制度,占74.8%;有2124个社区制定了保管制度,占79.8%;有1598个社区制定了借阅制度,占60%;有1115个社区制定了鉴定销毁制度,占41.9%;有1423个社区制定了换届交接制度,占53.5%(表1)。

2.档案专用库房及硬件建设情况。2662个社区中,有484个社区配有独立的档案库房,占18.9%;有2182个社区配有档案专用铁皮柜,占81.9%;有855个社区保管档案场所配备了防盗门窗,占32.1%;有1540个社区配备了灭火器,占57.9%(表2),档案保管还存在一定隐患。

(三)档案管理人员及经费情况

1.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人员少,且流动性强的特点。绝大部分是兼职档案员,兼职基本都在3项工作以上,有的甚至兼7、8项工作;从身份上看,有的是正式在编人员,有的是聘用人员。据统计,2662个社区档案人员中,专职档案人员89人,仅占3.3%;兼职档案人员2573人,占96.7%;正式在编人员1803人,占67.7%;聘用人员859人,占32.3%(表3)。

2.档案经费情况

全市所有社区都没有专门的档案业务经费,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一般从社区办公经费中支出。

3.档案信息化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社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一定发展,整理和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文档、数码照片和视频等。2662个社区中,有357个社区配备了档案专用电脑,占13.4%;有462个社区建立了计算机档案检索目录,占17.4%。

(四)社区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档案管理是社区开展党的建设、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和社区安全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虽然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着各区县社区的档案管理水平不均衡,同一区县不同社区之间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平衡的状况。

1.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1)部分社区档案工作还未形成正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档案管理所需的人、财、物无法得到很好保障。

(2)市、区街道业务主管部门干涉过多,他们为便于本部门专业工作需要,要求社区按照本部门规定建专卷,既干涉了社区的自主管理,又导致社区档案不能集中统一管理,且重复建档,给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3)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不理解,认为社区搞建档又多了一项工作,是给自身找麻烦;少数人甚至认为社区不需要建立档案工作,社区服务中产生的文件材料上交上级对口业务部门即可,本社区不需要归档。

(4)部分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缺少档案法制观念,不熟悉档案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

2.档案业务保障基础薄弱

(1)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部分人员身兼多职,精力不足。档案员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有些社区甚至没有配备相对固定的专兼职档案员。部分档案人员很少参加档案业务技能培训,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胜任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2)硬件建设无法适应档案工作需要

随着社区服务职能的拓展,大量各门类和载体档案产生,档案保管硬件建设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的矛盾凸显。全市2178个社区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有761个社区采用分散保管的方式,档案保管专柜的容量不足,档案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在各个社区普遍存在。

(3)档案业务经费不足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是从社区办公经费中支出,而每年的社区办公经费也仅仅2万元左右,能够用到档案管理上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档案整理保管必备的档案装具、专柜等都不能予以保障。

3.档案管理不规范

(1)档案工作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档案工作制度还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一些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档案基本处于谁形成谁管理的状态,部分社区还缺少归档、保管、借阅和换届交接等基本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文件归档整理时,有的按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整理,有的随自己工作方便整理,既没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也没有按照档案标准规范化整理,且造成文件材料归档不齐全,严重影响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档案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由于社区经济条件有限,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大部分社区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仍然采用传统纸质手段保管档案,产生的电子文件也没有归档,不仅影响了社区档案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今后的开放利用。

二、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做好社区档案工作,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业务主管部门及社区的共同努力。各级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组织社区人员学习《档案法》等,提高社区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宣传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关系,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社区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各项工作同步。

(一)加强顶层设计,严格规范标准

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省级民政、社工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对社区档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全省社区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协调与民政、社工等部门共同制发。积极组织地市县级档案局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宣贯,确定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要求。同时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宏观监督指导和调研工作,发现社区好的做法,及时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做好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社区档案工作全面提升。

(二)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培训指导

地市县级档案局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与本行政区域组织、民政、社工、街道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为社区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协调成立社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地市县级档案局牵头,民政、社工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重点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社区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等得到充分保障。建立社区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形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档案管理网络。地市县级档案局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档案工作标准,并同街道办事处一起按照标准抓落实,努力使社区档案工作朝着规范、标准、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组织培训街道和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其档案业务知识和能力。四是积极与街道档案管理人员沟通,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指导街道办事处档案人员通过上门指导、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促进社区档案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加强支持保障,促进齐抓共管

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直接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关心和支持社区档案工作,切实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必需的人员、经费、库房、装具保护设备等基础保障,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社区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政、社工、劳动保障、计生、文明办、安全综治等多个部门,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抓好社区档案工作。社区各项工作直接受街道办事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街道办事处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档案的各项制度、办法,统一归档、整理标准;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建立社区档案协同管理体系,对社区档案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收集、整理和保管,确保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有序、利用有效。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并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四)加强建章立制,抓好层层落实

社区领导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社区主管机关(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社区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档案工作,选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担任专(兼)职档案人员。

要在构建和谐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小环境,最大程度上保持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和待遇等方法,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吸引力,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自身档案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能力,同时提高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管理档案的能力。2.做好社区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整理及档案保管、借阅、统计、鉴定和移交、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使社区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3.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确保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归档齐全完整,规范整理。4.做好本社区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精算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案设计分析

(一)目标代替率标准。结合有关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养老金水平不足适度水平,则将会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与此同时也会使消费的增长难以得到有效刺激[1]。在养老金水平无限升高的情况下,便难以起到激励人热情对待工作,同时也将使政府财政压力大大增加。因此,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案涉及过程中,对与适度水平的标准加以明确便显得极为重要:(1)低保标准。在目标代替率低保标准的确立方面,需以某一年的平均数作为标准,进而取其整数,即:①农村低保水平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②城镇低保水平在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恩格尔系数标准。第一步:以1997至2013年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然后进行回归性分析,重点对将来五十年的恩格尔系数进行预测。第二步:对2014年到2064年之间的五十年的恩格尔系数进行预测,对食品总支出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加以明确,同时食品总支出在农村人均纯收入当中比重也需加以明确。在充分获取上述数据后,拟定对数回归方程,最终得出预测结果。

(二)部分方案设计。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来说,其确立需遵循的准则为“保基本”;也就是说,需使待遇领取者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维持在领取周期以内而不会发生改变。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作出的方案诸多,因此本文就针对其中的两种方案展开分析:(1)第一种方案:保证基本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总和能够与生活保障水平的下限值保持一致性。在2022年,由制度承担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实现完全整合,而整体目标替代率水平则预测在2042年前后完成。(2)第二种方案:保证基本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总和能够与食品支出水平保持一致性。在2022年,由制度承担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实现完全整合。

相关学者经研究表明:倘若采取方案一,则到2022年农村的基本养老金代替率水平大约为22%;而城镇的基本养老金代替率水平大约为13%[2]。不难看出,在方案二中,主要是对缴费机制加以调整,使个人账户模糊加大,进一步使人账户替代率可以达到上述两种方案的替代率差额。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构建全新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结合近年来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的数据信息可知,在养老保险目标代替率选取方面与许多要素存在相关性。为了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更具公平性,需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为依据,进而构建全新的养老金调整机制,从而使收入分配调整过程中社会保障力度的价值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二)做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以将来合理替代率水平的解析为依据,可知把目标代替率在低保与恩格尔系数两者之间加以设置是可行的。但由于基于地方财政收入当中,财政补贴占了较大的比重;因此,便需要做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社会保障的支出得以扩展。与此同时,为了机制的完善,还可以构建符合社会经济水平的地方财政分担机制等,以此确保财政支出结构更具优化性。

(三)加强个人账户在养老金待遇计发中的作用。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个人账户的运行模式是“实账制”,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差异,在明确个人账户保值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得到有效确立。所以,基于养老金待遇机制当中,需对个人账户的价值作用加以重视。构建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使个人账户的保障及升值得到有效保障。

(四)规范缴费标准。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对缴费水平加以提升,能够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的替代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过程中,便需要规范缴费标准,使个人账户代替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制度的约束力度得到有效增强。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需以人均实际收入与可支配收入充当缴费的基础,进而以这方面收入的增长合理调整缴费机制,以此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稳定性得到有效保证。对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来说,需设置合理的缴费区间,明确上限与下限,以此使缴费标准更具规范性及科学性。

结语:本文在明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目标代替率方面,主要提出了两大标准:其一为低保标准;其二为恩格尔系数标准。在遵循这两大方面的前提条件下,进而提出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方案设计,从整体层面分析需构建全新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做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以及规范缴费标准等,才能够使城乡居民牙膏老保险待遇调整更具优化性及科学性,进一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工作的完善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5

一、认真履行职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全力维护我市社会政治稳定,下降。进一步规范完善了维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国保情报信息工作评价机制,全面推行不安定因素定期排查机制和重大活动期间情报信息每日研判机制,积极参与党委政府“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构建,主动配合相关政府部门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年内,圆满完成了十七大安全保卫等一系列重大安全保卫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各类38起,全市同比下降5%,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二)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刑事发案得到有效控制。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命案侦破、禁毒、“粤鹰3”、“端窝”、口岸地区专项整治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年内,全局破获刑事案件数同比上升8%;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增多13.8%;查处治安案件数同比上升8.9%。刑事发案在连续四年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下降8%,其中“两抢”案件下降31.1%、盗窃机动车案件下降17%,使我市成为珠三角刑事发案低、社会治安秩序好的城市之一,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道路交通及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及火灾事故全面下降。交警部门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加强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规范了道路行车秩序,确保了市政府“135”计划的顺利实施。年内全市交通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7.1%、6.6%、35.6%和43.9%;消防部门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组织开展了“一畅两会”、安全生产月等专项行动,切实强化消防监管工作。年内火灾事故经济损失、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8%和62.5%。全市没有发生群死群伤的交通、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

(四)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长效机制。以创建科技强警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110”、“119”、“122”三台合一工作顺利完成;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510个监控点已全部完成;车辆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已完成19个卡口建设;火灾远程监控系统第一批260家重点单位系统终端设备已安装完成并投入运行;开发了全市实有人口管理系统,切实加强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的动态管理。坚持务实创新,不断调整完善警务机制,构建完善了覆盖全市的全时空巡控网络,并通过社区、巡警等各警种联勤协作机制将防控范围延伸至住宅小区和街、巷等区域,有效提高了路面见警率。推进社区警务和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全市安全文明小区总数达到823个,常住人口覆盖率达91.2%。年内,我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五)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夯实公安工作基础。按照“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的要求,本着创新求实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切实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坚持全方位倾斜基层,从市局机关调整科级领导职数高配基层所队领导,实行基层所队正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充实和优化基层领导班子;进一步推动警力下沉,建立了市局机关民警下基层锻炼工作机制;在办公场所改造、警用车辆、防护装备、计算机配备等方面全方位倾斜基层。相继调整完善了社区警务、路面巡控、行业管理、刑侦工作等警务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基层所队民警绩效考核机制。全面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建立了信息资源库。

二、提升服务效能,服务基层和群众

(一)开展民情调研,整改突出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广泛开展了以“听取民意、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11月份,我局专门组织召开了市国有、民营、个体和外资企业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进行了梳理整改。同时,及时有效地办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年内我局承办的59件建议、提案已全部答复完毕。

(二)拓展服务职能,推行便民举措。扎实推进应用全市公用审批平台系统工作,确定了在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核准等8项行政审批项目上建设使用市公用审批平台系统。本着便民利民、廉洁高效的原则,积极拓宽服务渠道,相继推出机动车号牌号码自动选择由2选1增加为5选1、消防建审网上公布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同时,切实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强化民警宗旨意识教育,规范办事流程,争创窗口服务品牌,出入境管理处办证厅、交警机动大队交通违法处理室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公安机关“人民满意窗口”先进单位。

(三)关注基层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农村工作,多次派出工作组到斗门区莲洲镇东安村开展调研,捐赠资金20.4万元资助该村完善基础设施。踊跃参与公益活动,全局208名民警与我市240名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为卫生强镇、灾区群众共捐款225万余元。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6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警系统

1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是由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形式构成。社会保险基金是顺利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关键,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核心,基金的多少与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宏观运行与发展趋向。本文以1994年到2011年间18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数据资料为基础,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的预测分析,得到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情况发展相应的结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从1994年的742.1亿到2011年的24043.2亿;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增长较快,社会保险支出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其余四项保险支出数额很小,但增长速度很快,从1995年的87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054.6亿元。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增长很快,从1994年的36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001.9亿元。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支出总额、滚存结余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上都在10%以上,1994-1998年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出现下滑趋势,滚存结余也随之下滑,1998年以后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一直略大于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滚存结余总额年均增长率也缓慢上升。

2社保基金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应经过以下步骤:(1)对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辨识、评估;(2)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3)确定指标权重;(4)选择适当的风险评价模型评价风险,确定风险预警界限,预警区域;(5)模拟风险并拟定精度;(6)根据风险控制和处理等行为标准,拟定风险转化、分散、转移等管理方案;(7)对以上风险预警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3预警系统组成及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警系统主要由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参数设定、预测、预警、警情评价和分析、调整系统、预测预警结果打印输出几个功能块组成。

预警系统软件的特点是:(1)直观性。不仅可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趋势,而且可直接得到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警情的预报,并用多种颜色的信号灯来显示,非常直观;(2)灵活性。预警系统不仅可以预“警”,而且可以“告诉”可能导致警情发生的原因(警兆指标),可进行模拟预测预警,作为一个“人-机对话式”的决策支持系统;(3)实用性;(4)可操作性。

4预警系统功能设计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预警系统是以社会预警子系统为核心,医疗、失业、三条线子系统为重点,对江苏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可靠性评估,根据这些评估结果进行子系统预警和综合预警,及时实现报警功能。包括登陆、数据库操作、算法模型调用、风险评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处理、控制对策显示、系统配置与维护、系统帮助等功能模块组成。

4.1登陆处理

供各种用户使用,接受用户登陆,保证风险预警系统不受非法访问,同时还负责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安全的监控。因此,登陆处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户验证用例,其他用例一般都要使用它。

4.2系统配置与维护

供系统管理员使用,为其提供对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各项基本参数的设定或修改,包括专家设定、用户设定、风险设定、风险指标设定、警限警度设定以及对数据库初始化、备份、调整等的维护功能。

4.3风险评分处理

录入或者编辑专家对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风险权重的评分,并检验专家各类评分的可信度。

4.4风险分析评价

调用专家评分数据库,调用模型及其算法,根据系统配置模块中有关风险设定,进行计算并将返回的计算结果存入数据库。

4.5风险预警处理

根据风险评分处理与风险分析评价的结果,调用数据库中对警度、警限的设定,显示风险预警结果,并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方案。

4.6数据库操作

为其他用例提供对数据库操作的接口,包括连接、查询、新增、更新、删除等功能的接口。

4.7模型/算法模型库

提供风险分析与风险预警所需各种数学模型与方法,如三角模糊数计算方法、Cronbach信度系数计算方法等。

4.8风险对策库

对于常规警情,调用方法库中常规案例;对于非常规警情,调用专家分析系统的专家咨询意见(咨询意见将自动存储于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中,以备日后调用)。根据警情的性质和类别调用相应对策,从而为用户(决策者)提供应对危机的应急性、思路性、提示性建议。

[参考文献]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特点;作用;管理;举措

养老保险档案是在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将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和声像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过程的真实记载。近年来,由于各企事业单位改制和调整,这就需要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能够与新情况有效的适应,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一、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如个人、企业和社会经办机构等,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养老保险业务全过程中的真实记载,因此所有与养老保险业务相关的都需要纳入到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范围。

(二)信息化要求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当前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具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大部分业务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这也决定了养老保险档案需要高度信息化才能更好的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符合,更好的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保管期限长。养老保险档案具有保管期限长的特点,养老保险档案多是对参保人员个人信息进行的记载,这也决定了其保管期限需要长达数十年。对于社保机构来讲,只有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继续,则档案保管工作就不会停止,而且部分档案甚至需要永久性保存。

(四)安全性要求高。养老保险档案多以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为主,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部分内容还会涉及到隐私问题,因此需要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注意安全性,在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妥善保管和备份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非法窃取、删除和篡改养老保险档案的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防范。

二、养老保险档案的作用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应该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为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对养老保险的办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所以对于档案内容一定要遵照事实,准确而全面的记录养老保险办理内容。因为养老保险档案记录了整个业务的办理流程,并且参保人员的各项资料都很健全,所以不仅能够及时的掌控养老保险的发展动态,并且能够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完整的服务。在信息化办公条件下,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将养老保险信息进行平台共享,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作用。在社保档案整合的过程中,养老保险档案的数据资料比较齐全,并且分类清晰,整理规范,是其他险种参照的重要对象,为促进社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养老保险档案基础性管理工作

需要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强化养老保险档案基础性管理工作,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养老保险档案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二)做好养老保险档案的分类和整理工作

分类和整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能够对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分类工作中可以从养老保险政策、工作中的各种记录及参保人员的相关资料三方面入手,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工作。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有序整理。一是要规范编号,包括个人身份证号、养老保险编号、单位编码、社保登记证号等,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都要进行整理和规范。二是要把握业务规律,比如日常业务、月度业务、年度业务等,在养老保险档案中要能清晰体现。三要做好动态管理,对于已经办理完毕的事项,相关材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对于还在办理过程中的事项,要注意及时跟进,掌握动态。四要做到常态管理,经常性、制度性的整理养老保险档案,保持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

(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保管制度

社保经办机构和企业应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和职责,对档案建立、维护、交接等环节进行制度化管理。档案纸质材料应当排列整齐有序,储存在专门的场所,重要材料应复印备份,档案电子数据应当有比较强的网络安全性,必须做到异地备份,数据格式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日后升级维护。这里特别要强调交接环节一定要尤其重视,严防脱节,否则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比如少数铁路单位就是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没有对养老保险档案的交接给予足够重视,造成单位几经变迁后,原有资料或不知所踪,或部分丢失,又或存放零乱,给继任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例如农民合同工补缴花名册、精简职工花名册等资料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一旦损毁就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交接环节的管理,可以结合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督促管理人员既要在在岗时认真履行好职责,又要在换岗时做好交接工作,以保证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延续性。

(四)强化养老保险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网络平台,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数据传递快速便捷等优点,而且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也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的建立,可以对整个业务办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记载,在为养老保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依据的同时,又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时代,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对于推动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君.浅析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J].职业时空,2013年02期.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8

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1998年企业工效挂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审核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

1.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新挂钩企业一般以上年财务决算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计提工资的经济效益数为基数。调整因素包括:

(1)列入国家计划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应参照同行业或该企业人均效益水平,合理核增挂钩的经济效益基数。

(2)跨单位成建制划入划出,原则上按上年决算数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工资总额基数

新挂钩企业,原则上以上年上报国家统计局工资总额年报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工资清算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调整因素包括:

(1)核增企业上年计划内接收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成建制划入增人、列入国家计划的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加人员的工资。

(2)核减新挂钩企业一次性补发以前年度工资、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及已挂钩企业成建制划出人员的工资。

3.挂钩浮动比例

根据企业人均税利率、工资税利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确定,原则上控制在1:0.7以内。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总挂钩的部门,挂钩总浮动比例控制在1:0.75以内。对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企业)要适当调低挂钩浮动比例。

对实行复合指标挂钩、单一实物(工作)量指标挂钩的企业,要视其工资水平及经济效益情况,适当调整挂钩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指标权数、挂钩浮动比例。

二、加强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完善工效挂钩办法

1.继续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作为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否定指标。未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2.国家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将逐步由工资总量的调控向工资水平调控转变。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可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人均工资与人均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

3.对有条件的亏损企业要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指标挂钩办法。企业不得因提取新增效益工资使亏损超过上年实际数。

4.要加强对挂钩企业的管理,除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外,不得再以其他形式在成本中列支任何工资性项目。挂钩企业的所有增资,均应由效益工资列支。

5.对企业新增效益工资的提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新增效益工资相当于工资总额基数10%以内(含10%)的部分可以全部提取;10-25%(含25%)的部分最高提取50%;25-40%(含40%)部分最高提取30%;40%以上部分最高只能提取10%。

三、审批程序和工作要求

1.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规定和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调整情况,对中央直属企业继续实行分级管理,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核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工效总挂钩方案,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负责审核所属企业的挂钩方案;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企业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暂按原上报和审批程序办理。

2.外经贸行业的工效挂钩办法,应按本通知和《劳动部、财政部、外经贸部关于印发〈外贸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7〕235号文)的规定执行。

3.对从企业中整体剥离出去组成独立核算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从原挂钩范围中分离出去,予以规范;要按减少的人数适当调整原经济效益基数和工资总额基数。

4.企业应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对有关数据进行复核、抽查,对虚报、瞒报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5.中央直属企业的工效挂钩方案应于1998年10月底以前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批。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9

西岗区档案局通过调研发现,在规范化建设正式启动之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各街道的社区档案工作处于分散、凌乱、参差不齐的状态: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队伍不整,业务素质偏低;档案管理不规范,工作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陈旧。此外,社区档案多以文书档案为主,而反映社区工作全貌且有保存利用价值的社区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相对较少,结构不尽合理。

规范化管理的积极尝试

1.提高认识,增强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使命

西岗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抓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就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抓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及辽宁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抓手,纳入全区总体工作布局,在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街道社区主动作为、居民群众踊跃参与的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格局。区档案局确立了“三步走”战略,从2012年起连续3年将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作为全区档案系统一号工程,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确保达标工作不迷失方向、不偏离轨道。

2.树立典型,打造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样板

开展社区档案定升级工作没有现成的规律和经验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区档案局确立了“选树典型、积累经验”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指导方针。2011年7月,经过深入摸底,确立了档案基础工作比较好的北京街道北京街社区作为试点单位,集中市、区、街道档案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重点突破,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人员有专兼、经费有保障、存放有装具、管理有制度、查询数字化的目标,成为全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的标杆。2011年12月,西岗区承办了大连市城市社区居委会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现场会。2012年10月,北京街社区顺利通过了辽宁省一级档案定升级验收,其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区其他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先后完成达标任务。

3.齐抓共管,形成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合力

社区档案工作牵涉面广,任务量大,特别是一些街道、社区欠账较多,单靠某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区委制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分管副书记多次听取社区档案工作专题汇报,并在全区档案工作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区档案局协调财政部门将社区档案升级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协调民政部门在社区硬件达标中事先预留档案用房,协调经信部门给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深入街道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各类实际困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制定了《社区档案定升级实施方案》,举全街之力做好档案达标工作。日新等街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次性投入近百万元,改造隔离出独立的档案库房,使社区档案室焕然一新。绝大多数社区添置了打印机、空调、灭火器等设备,使社区档案室基本达到“八防”要求。

4.规范管理,夯实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基础

区档案局参照《辽宁省机关档案工作评定办法》,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依据《大连市社区档案管理规定》,制定了既符合社区档案工作规律又具有西岗特色的《社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明确了“五统一”:一是硬件建设统一,按照省一级、二级标准,规划建设面积达标、设备完备、保密安全的社区档案室。二是归档范围统一,从党群工作、行政综合、社会保障、治安调解、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等7个方面收集归档材料。三是保管期限统一,将社区档案分为永久、30年和10年3个保管期限。四是分类原则统一,将社区档案分为文书、会计、声像、实物、户籍档案5大类:文书档案按“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分类;会计档案按“年度—形成”分类,分为凭证、账簿、工资明细表、报表4个门类;声像档案按保管期限分类;实物档案按年度、级别、奖励形式分类;户籍档案按“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分类。五是整理要求统一,所有社区文书档案以“件”为单位整理,案卷排列按小流水的方法,文件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以便于保管和查询利用。

5.开发利用,发挥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功效

区档案局指导建立了文书档案归档文件目录,实物、照片、会计档案案卷目录,全宗卷等检索工具;加强编研工作,指导编写了《社区大事记》《社区组织沿革史》及《基础数字汇编》等编研材料。社区档案工作不断完善,不仅使退管、计生、综治等工作成果有据可查,而且有助于为居民提供教育、就业、社保等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在处理经济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进行司法调解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如每年收取采暖费、单亲家庭居民申报双失业独子奖励费时,社区工作者依据档案记载开具证明,确保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居民家中。

6.打造特色,丰富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内涵

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西岗区档案局积极动员那些档案意识强、有一定积累并且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将家庭成员的成长足迹、书信票证、古书字画、族谱家谱等史料规范整理成家庭档案分类存放,征集社区民间艺人的剪纸、小人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特色档案集中展示,挖掘辖区收藏爱好者手中的文物资源开展婚俗礼仪、日军侵华铁证等专题展览,拓展档案文化价值。针对“两新组织”档案建设的需求,指导辖区非公有制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建档。开发“365社区家园档案”,丰富社区档案资源,完善社区档案结构。通过努力,2014年年底,西岗区45个社区档案工作已全部达标,其中,达到省一级标准的有32家,占社区总数的70%以上,3个街道的所有社区档案室均达到省一级标准。2015年6月8日,大连市城市社区档案工作总结会在西岗区召开。

几点启示

1.信息化是方向

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档案业务,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智慧西岗”建设的题中之意。除了安装刻录机、购买移动硬盘做好光盘档案备份和存储再备份外,如果将文书档案数字化加工后并进行数据挂接,不仅可以提高查询效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件。而配备“双套制”接收系统,建设社区数字档案室,实现网上查询则是远景目标。

2.标准化是重点

只有基础性工作细致、扎实,才能确保整体性标准、规范。比如,在公文行文环节,要求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文的格式、内容等严格把关,提高卷内文件质量;在归档环节,无论是装订案卷、拟写题名、填写封面与盒脊,还是编号、编目、装盒等都力求准确、清晰;在上柜环节,统一卷盒、备考表等装具;在保管环节,会计档案由会计人员和档案员双人保管,档案员调离工作岗位时严格办理移交手续。

3.专业化是关键

做好社区档案工作仅凭工作热情还不够,必须有懂业务的工作者队伍。实际工作中,各社区配备了大专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年龄较轻、具有一定社区工作经验的档案员。区档案局业务指导科的3名同志直接将办公室搬到社区,集中办班,以训代会,现场讲解,做到讲明白、听明白、看明白、干明白,基本做到了业务知识“零盲点”、优质服务“零距离”、查档结果“零投诉”。督导验收人员由市局馆室处专家领衔,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封闭评议等办法,严把质量关。

4.制度化是保证

要确保档案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完善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档案搜集制度、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奖励制度以及档案员岗位责任制等。建立档案借阅登记和利用效果登记,严格执行档案查、借阅手续,做好档案统计工作。西岗区档案局组织编写的《社区档案工作汇编手册》,对于社区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一体化是根本

社保基数调整方案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劳动者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飞速发展,劳动者的参保意识日益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与此相对应的各类社会保险的申报、登记、征缴、续保补缴、关系转移、待遇核定、支付等业务量也急剧增加,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作为这些变动的真实记录和业务办理中形成的原始依据,其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也越来越受到社保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重视和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于2009年7月23日,联合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立卷归档细则(试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统一部署,2012年我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达标升级工作,通过达标升级活工作,增强社保经办人员的档案意识,促进和加强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与社会保险业务工作得到了同步发展。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具体内容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指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中形成的,记录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核发及基金收支、管理情况应长期保存的文字、图表、账册、数字信息等原始记录,是全面、系统记录参保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参保、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主要包括:

1、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中形成的各类基础性业务资料:(1)参保单位参保登记、变更、注销信息资料。(2)参保单位缴费工资基数申报资料及个人账户对账资料。(3)参保单位及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核定资料及社会保险费征缴计划资料。(4)个人参保、续保及基础信息变更资料。(5)社会保险各项待遇申报、核定、发放资料。(6)其他业务资料。

2、向上级部门报送的各类业务统计报表和会计报表。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环节及程序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原始业务资料的收集、整理、移交、归档、库房管理、查阅利用、统计编研、鉴定销毁等。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程序应坚持“谁经办、谁收集”和“业务终结岗位维归档责任人”的原则。各业务经办科室作为业务档案形成部门,应指定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定期将分散在本部门各岗位人员手中已办结的各种内容、形式和载体的社保业务资料收集齐全,办理移交手续后,按照业务档案管理要求分类管理,并按业务办结时间进行整理、排列、编号、装订组卷,按要求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后,及时向单位综合档案室办理移交归档。单位综合档案室经检查、清点、确认所移交的业务档案完整无误,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后与业务科室办理移交手续,进行档案立卷入库处理。立卷的业务档案按顺序装入档案盒保存,并按拟订的编号顺序排列上架,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编制配套的检索工具,方便业务档案的查询和管理,并严格按照制定的业务档案借阅制度和档案室工作制度对库存业务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如定期对库存业务档案数量、质量和保管情况进行抽查,根据业务档案分类和保管期限,编拟清理目录等。

三、对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几点体会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为政府和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使档案管理服务与各项经办管理服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我认为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摆在重要位置。作为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以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参保群众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切实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长远规划和目标管理之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设立综合档案室,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完善档案管理责任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将档案管理和社保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科室领导直接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三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管理制度是促进依法治档和作好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证。力求制度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具有明确的约束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管理,夯实基础,严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质量关。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形成于日常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工作中,能否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日常工作这个重点环节,打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为此,要从社会保险档案的源头抓起:一是抓好业务经办关。做好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账户管理、退休审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稽核等具体业务经办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做到一月一整理,一月一立卷。基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财务管理凭证和各科室具体负责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做到及时整理、随时立卷,按时归档。

二是严把资料收集关。一要明确归什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涉及的内容多,涉及的人员广,因此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中明确的归档项目及内容,把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作为归档的内容。在业务经办中重点要把握好一是登记环节、征缴环节、转移环节、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环节、待遇核定环节、待遇支付环节、基本信息变更环节、个人账户对账环节、催缴欠费环节、稽核审计环节、基金管理环节。二要明确谁来归。要做到责任到人,每一个业务环节的具体经办人员要负责该环节材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工作,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审核合格后移交档案室,再由档案员确定保管期限、编号后归档。三要明确怎么归。可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即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收集时注意把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材料收集完整,发现有缺失的及时补齐,做到真实完整。档案整理时要使用档案部门规定的统一制作的专用卷皮、卷盒和装订材料,每本卷都制作《案卷全引目录》和《卷内备考表》,在各项签字完整的基础上做好收集、利用等情况记载,认真填写卷皮内容,做到清晰、明确。三是把好社保档案整理关。在档案整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分类、合理组卷的原则。制定科学、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对业务资料的鉴别、分类、排序、编目、装订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范,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同时实行层层检查制度,严格把关,对原有社会保险业务资料分类不清的,由各科室业务经办人员进行重新分类,对内容重复的进行剔除,对页面残缺的进行粘贴修复。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档案资料,如有的资料破损不堪,有的字迹不清无法辨认,有的表册签字、盖章不全等,要想方设法进行补救。对缺失的材料,及时要求业务经办人员,进行查实、补漏。对大小不一的材料,严格按照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整理、折叠、剪裁、修补、裱糊,力求确保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系统、完整。

(三)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档案库房基础设施。

档案基础设施是档案管理的物质条件。为了创造良好的管理条件,要重视档案工作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库房与查阅、办公三分开。档案室要安装防盗门窗,配置空调和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密集架及卷皮、卷盒等。档案库房配置了吸尘器、加湿器、灭火器、装订机、温湿度计等设施,达到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磁的“九防”要求。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微机、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档案人员担负着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基本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也是搞好档案工作的首要前提。一是挑选合格的干部担任档案员,档案人员必须在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政治警惕性和严格的纪律性,在业务上要求做到熟、精、勤。档案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消除等待调卷利用档案的思想,要积极思考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档案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了解和掌握了档案基础知识,掌握档案整理工作的技能、流程和方法,做到政策熟、业务精。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体系作用,专职档案员一方面主动收集散存在科室和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做到不缺不漏;另一方面,经常与业务部门负责档案工作人员加强联系,不仅在业务上给予指导,而且在具体操作上积极参与,使科室档案和机关综合档案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四是开展经验交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互相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学习经验,探讨研究档案知识,总结教训,改进工作不足,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