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25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组织文化知识激励机制

[pickto):buildingenterpriseknowledgemanagementgoal,andthatisfor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realizetheknowledgeofutmostandmaximumrangeofsharingundergoingsearchingfornewways.Knowledgeupdateisconstructionenterpriseinnovationpower,theknowledgeaccumulationisknowledgeandbuildingenterprisedevelopmentfoundation.Constructionenterprisesmustimplementknowledgemanagementoforganizationstructure,enterpriseculture,theincentivemechanism,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andsoontoconstruction,stimulatetheenterpriseandemployeesofinnovationability,theenhancemententerprise'svitality,thisisbuildingenterpriseefficiency,thesourceofthedevelopment.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enterpriseculturalorganizationcultureknowledgeincentive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目标,就是为建筑企业实现知识最大限度的显性化和最大范围的共享寻找新的途径。为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继而实现共享,以及二者的互动性在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是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知识更新是建筑企业创新的动力,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和建筑企业发展的基础。建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对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予以建设,激发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这是建筑企业的效率之本,发展之源。

一、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知识管理不仅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企业要想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领导层把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共享自己拥有的知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1.1企业文化

文化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知识,是使他们能以相同的方式阐述他们的经验,并依据共同约定的规范行动的知识。它是自我永恒的、多层次的、不易改变的。

所谓企业文化又称为组织文化或管理文化,它是指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能够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等。

1.2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

知识通过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共赢,包括员工和企业。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障碍,不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现有文化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活动的障碍表现为:

组织认同和奖惩制度不配套:

轻视知识对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贡献知识的员工奖励不足:

员工们没有知识共享的动力;

没人愿意将自己以很大的代价获得的知识免费奉送于他人;

决策者们出于保密和安全的考虑,刻意隐瞒一些知识;

在企业竞争环境中,员工之间缺乏信任。

事实上,上述这些问题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改造传统的建筑公司文化、建立有利于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的新型企业文化。

1.3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惯例等)强烈地影响企业关于什么是有用的、重要的或有效的知识的认识,同时影响决定哪些知识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以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哪些知识可以向外传递或与外界分享以获取战略优势。

(2)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间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企业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种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

(3)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环境

①企业文化为员工之间的人际交流提供了环境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2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施工业极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近几年国家房地产市场形势的不断改变,建筑施工业也正呈现出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各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态度,逐步由限购向鼓励购买转变,但中小建筑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却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工程利润大幅度降低,生存空间逐渐被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压缩。在当前经济背景和发展形势下,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并谋求发展,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吸引并留住自己的核心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智慧。

二、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共同特点是大都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的较高的技术技能,或者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比较突出的经营管理才能。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稀缺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是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同行企业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型员工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载者。知识型员工因为具有较强的与组织谈判的能力,通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知识型员工一旦离职,空缺的工作岗位很难马上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即使找到了,往往要支付高额的聘用费用和培训费用,严重影响一个企业的经营利润。甚至可能会因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能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员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各级各类工程师、特种作业人员等三大类。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先从项目管理开始,而要做好项目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拔出优秀的项目经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的直接管理者,项目经理管理与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施工效率及成本的高低,并且承担着企业的投资风险责任。建筑施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对专业知识和技术需求很高的行业,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各级工程师的作用,各类各级工程师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总体质量与水平。此外,建筑主管部门通常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电工、电焊工、架子工、爆破工、大型机械操作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有一定的配备标准,有些特种作业人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具备所从事的特种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建筑施工企业比较紧缺又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技能直接决定了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三、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对于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识不清,界定模糊。

知识型员工往往对工作的成就感和自主性有很大的需求,比较看重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企业对自己的知识型员工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界定,没有区分哪些人是掌握核心知识与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哪些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一般员工,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冗员。特别是很多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带有明显的家族化特征,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类企业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企业老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进入企业并占据了关键职位,升迁机会不均等。如果以价值创造作为衡量的依据,这些人里面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冗员。这导致很多关键职位的员工不用胜任岗位工作,而知识型员工的智慧又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经营和管理效率。

第二,结构畸形,分化严重。

一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不是年龄过大,精力不足,就是过于年轻,经验不足。有的虽然能吃苦,有责任心,但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有的虽然有热情,但缺少必要的项目实践经验,管理素质欠缺。有能力的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不够;工作满意度高的往往存在能力方面的欠缺,不能胜任重要职位;能够将年龄与经验、热情与理性很好结合起来的项目经理、工程师或者特种作业人员,又往往自觉受限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辞职另谋高就。

第三,管理僵化,激励不足。

中小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薄弱,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般员工管理模式,忽略了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抑制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和核心岗位的竞争与分配的激励性不够。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许多企业人员管理机制不合理,尤其是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受成本控制的影响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一些企业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的薪酬缺乏竞争力,高薪酬的岗位往往被老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占据,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吸引、留住、激励知识型员工,越是真正有才能的员工,流失率越高,而最后留下来的,很多都是才能不出众的员工。

第四,忠诚度低,流失率高。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就是居高不下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人员流动性就比较高,有一定比例的临时务工人员,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困难,企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缺乏应有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脱节,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企业往往重引进而轻培养,对知识型员工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一旦知识型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或者外部有更好的机会时,离职另谋高就便成为一些知识型员工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中,经常会出现知识型员工习惯性流动的现象。.

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建议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保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寻找改进知识性员工管理的突破口,有效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率。

首先,要从理念和机制上重视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这是是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当务之急。企业必须认真整合、调整、改进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才选拔、培训、绩效和薪酬管理机制必须要符合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要求,适应建筑行业特点,符合企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建设稳定的项目经理、工程师、特种作业人员为代表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使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成就需要是影响其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应更多地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效机制,关注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辅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满足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成就需要,强调激励手段对知识型员工的长期正效应。

其次,影响中小企业组织忠诚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薪酬,中小企业必须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才能有效降低他们的流动性,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对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应积极推行特殊人才特殊分配政策,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推动企业优秀人才收入水平率先与市场接轨,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在企业内部,鼓励技术、专利、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公开招聘的高层次项目经理,实行特才特薪。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特种作业人才,可以设立专业技术人才特区,对这部分人才群体管理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和工作模式等方面,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让知识型员工在享受薪酬的同时,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从而提高他们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再次,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攻关能力,作为这两部分知识型员工的根本能力,不断加强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养、锻炼。紧跟市场步伐,加强对技术人员建筑施工领域新知识的普及,重视技术人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历层次的提高,着力提高他们的技术管理、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使特种作业人员通过参加各工种的培训班、岗位技能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素质和现场操作能力。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建筑企业运用

建筑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人要结合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企业资金应用的合理性,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很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不够完善,并没有把管理会计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建筑企业要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向管理会计转变,实现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1]。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一)对企业全面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进行规划

管理会计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状况,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它既包括加工、修正后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相对比较自由。不受会计政策和制度的制约,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变动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业务数据相结合,来反映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企业全面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具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二)通过分析指标变动,揭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通过结合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的指标变化,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层反映。首先,管理会计通过纵向的数据对比,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资金应用情况等具有明确的了解,并对预期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其次,管理会计通过与同行业进行对比,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竞争中的态势,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

(三)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建筑行业为例,管理会计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行情和行业变化等进行分析,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更加的科学合理。同时,管理会计通过对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成本、税金和利润等进行核算和评估,以了解建筑企业的内部状况。管理会计通过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作用。通过合理科学的量化模型,对企业的成本、利润和资金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四)实现全面目标管理,对企业内部进行协调

管理会计是根植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它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密不可分,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和决策中的经济行为。管理会计通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全面目标管理,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部经营管理、决策和控制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各部门的管理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的划分,实现各管理部门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3]。

(五)用数据信息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汇总

企业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和管理要素相对比较多。企业的组织架构也比较清晰,企业内部员工各司其职。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会对日常工作状况进行汇报。但是,企业各部门之间具有独立性,缺乏交流和沟通。管理会计能够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用数据信息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明确的反应,让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难度,使各方面的信息更加清晰明确[4]。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运用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相关建筑部门对外国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制度不断变革。同时,建筑企业相关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培养管理会计专项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并不是很普遍,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业人员并不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问题。相关建筑部门应该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5]。

(二)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轨。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很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注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导致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普遍。首先,研究人员对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其次,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没有立足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而是对外国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借鉴,并不能满足中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最后,管理会计的研究层面狭隘,并没有在我国建筑行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

2.研究方法单一。管理会计涵盖的范围很广,适用于诸多领域。管理会计涉及到的知识构成也相对较多,既包括会计学和数学知识,又包括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停留在对经济数学的研究,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理论研究,很难满足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6]。

3.法律法规不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对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建筑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阻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建筑行业市场起不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导致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市场的具体情况对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

4.专业人才缺乏。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建筑企业中很多会计具有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不乐观。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既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具备相关的建筑学知识。会计专业人员虽然对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但是普遍缺乏实践,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普遍应用[7]。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途径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推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对建筑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候,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避免管理过程中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管理会计对建筑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进行相关财务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作用。在建筑企业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协调好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关系,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层面的发展很迅速,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却存在诸多问题。任何理论的研究都要为实践服务。研究人员在对管理会计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相应的实践。将与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既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完善。

3.对管理会计行业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又要重视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监督,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规范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同时,能够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学术交流,让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真正为建筑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完善和实践的快速发展[8]。

4.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导致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我国建筑企业整体财务发展水平。相关部门要对管理会计师和普通会计师进行明确的划分,对管理会计师的相关职能进行具体的要求。管理会计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和知识储备,满足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制度考核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选拔,促进管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建筑企业也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措施,以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适应建筑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管理会计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桂秀,汪智芳等.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J].现代商业.2011.(20):229.

[2]张妮,张旭锐.浅析责任会计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243.

[3]孙洁.加强农发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11):80-81.

[4]顾海燕.试论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推进企业精细管理[J].科技视界.2015.(04):319.

[5]郝桂艳.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31):252.

[6]刘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管理会计应用[J].中国外资.2014.(02):64-65.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目标管理;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模型

知识共享研究现状与问题

1.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提供者通过一定的传递渠道,将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且被知识接受者所吸收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提供、知识传递、知识吸收3个过程。[1]目前,学者们大多集中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知识共享激励设计研究、知识共享绩效/能力测量4个方面。例如,曾淑君从囚徒困境的角度,分析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设立首席知识官来促进知识共享。[2]张万秋等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建筑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化处理,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直观性。[3]朱幼维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建筑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应对策略。[4]张哲颖利用系统分析法、演绎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与范围,分析了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图。[5]综合这些学者对建筑企业知识共享的研究,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基本上是局限在理论框架研究中,缺乏针对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特点所构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共享体系。

2.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无目的、盲目地推崇知识共享,导致知识共享无效率、无明显绩效产生。第二,无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导致知识共享只停留在口头层面。第三,知识管理未列入绩效评价的指标范畴,相关的奖惩制度有待完善。第四,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不完善,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投入小。且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利用。第五,缺乏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措施。第六,企业的知识共享氛围差,适合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有待完善。第七,基本上无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或者负责人。因此,对建筑企业这一特殊的生产企业而言,亟待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标管理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德鲁克(peterDrucker)于1954年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施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6]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将目标管理思想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可行性。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项目大多以目标管理思想为指导,主要围绕工程项目三大目标(质量、进度、成本)展开实施,以确保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这就为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知识共享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及目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目标:一是辅助建筑施工项目总目标更好地实现;二是提高知识水平、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从知识共享的目标可知,知识共享不仅能辅助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且能使目标完成得更好,使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及目标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3.目标导向会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目标导向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Glasser于1972年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为一定的目标工作时,便可称为目标导向。Dweck揭示了两种目标倾向概念。一是成绩目标导向,该目标倾向视学习为一种手段并通过成绩来表现自身能力,通常极力回避可能失败或可能表现出低能力的境况,并且偏好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以展示自身的高水平能力。二是学习目标导向,该目标倾向以学习为目的,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学习目标导向对知识收集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绩效目标导向对知识收集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知识贡献之间无显著关系。因此,目标导向会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知识共享的过程,是一个遇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过程。建筑施工项目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共享,以控制目标偏差进而确保目标顺利实现。此外,采取知识共享方式,不但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能达到知识倍乘,甚至是技术/知识创新的效果。因此,为了一定目标而进行知识共享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1.知识共享目标的设定与分解

建筑施工项目目标管理,是为实现项目全过程目标和计划中确定的管理目标而实施的收集数据、与计划目标对比分析、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等的活动,包括项目质量管理、工期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6]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目标,也是为了辅助建筑施工项目总目标更好地实现,这与项目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知识共享本身特性所实现的目标可概括为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可建立与建筑施工项目目标体系相适应的知识共享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2.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

(1)为企业营造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共同协作。如构建学习型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规划,使员工不但能积极地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而且能从中不断得到提高,进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2)知识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是知识共享活动能否高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知识管理技术平台还不完善,投入小且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尽管大型企业均有信息技术平台,但主要是办公系统方面的,知识管理板块仍亟待完善。基于此,亟需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第一,加大知识信息化平台的投资建设,可引进先进的信息平台管理软件;第二,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完善和更新企业知识库信息等;第三,重视培养员工通过知识库进行学习交流的意识,可借助知识信息平台进行员工培训。(3)设置知识管理职能部门。[8]其主要职责包括:企业知识库的管理和服务、调查企业的知识需求、承办知识交流培训会议、宣传知识共享文化、知识管理效果的监督和评价等。(4)培养项目部员工的团队意识,并建立相应的个人、团队绩效考评制度。(5)合理配置企业知识型人力资源,以充分发挥企业知识型人才的能力。(6)以实现项目目标为主题,举行知识共享学习交流会。及时以实现项目各目标为主题举行知识共享学习交流会,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和知识的共享,不仅能解决问题、相互学习,还能提高知识分享的组织荣誉感。(7)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是企业或组织为特定目标而去激发影响员工的需要,并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为该特定目标做出行动的持续反复过程。[9]设定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只有致力于实现施工项目各目标的激励措施,才能起到有效促进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作用。而设置奖惩制度是最直接的激励措施,可根据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设置配套的双向奖惩制、双向薪酬制,或者双轨晋升制。其中,双向奖惩制,为设置知识个人奖惩和知识团队奖惩。双向薪酬制,为可设置个人薪酬奖惩和团队薪酬奖惩。双轨晋升制,即在保持原有人事晋升渠道的同时,为知识员工提供另一条基于专业知识的晋升渠道。这样做,一方面可让员工意识到组织内部的等级与拥有的知识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而消除其知识共享的顾虑;另一方面员工通过学习,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与同事和主管知识共享展示其拥有的知识,树立其专业权威地位进而获得提升,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知识共享的热情。[10]

3.知识共享的绩效考评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绩效考评可将“知识平衡记分卡”并入知识管理的绩效考评中。平衡计分卡强调的是目标管理,鼓励下属创造性而非被动地完成目标。该绩效评价方法恰好与基于目标管理思想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知识平衡计分卡(KnowledgeBalancedScorecard,KBSC)综合了知识管理的目标、战略、策略和方法及知识的门类,具体使用方法与平衡计分卡类似,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11]其主要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并落实,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的现代绩效管理体系。知识管理不仅包含于学习与成长各项指标中,而且贯穿于整个平衡计分卡指标模型中。因此,提出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平衡记分卡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可分解为知识共享管理目标、知识共享学习目标。然后,分别将管理目标和学习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可执行目标,并制定知识共享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或方法,进而建立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即可实施知识共享的可执行目标,并根据目标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知识共享的目标实施策略(可参见第二部分“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结合图1、图2,再根据知识共享的实施策略或方法,可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指标模型,如表1所示。为了对表1建立的指标模型进行进一步指标解释和计算说明,以便更好地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建立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绩效指标的补充说明

为了使绩效考评更加客观公正可行,应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如返工损失率、完工准时率等。该类指标可通过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绩效评价分数,但项目目标并不都是可量化的,如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质量优良等,都是定性指标,可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绩效分数。定量、定性指标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会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此外,设计的指标体系是对基本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重点考虑的指标,在对某一具体施工项目进行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时,还应结合相应企业的工程项目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添加或补充更改绩效指标的评价准则/计算办法,以获得最满意的评价效果。

结论

通过对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和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现有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体系,探讨了目标管理与知识共享相结合的可行性。按照目标管理的运行程序:首先,通过对知识共享目标的设定与分解,构建了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体系;其次,对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过程,提出了一些措施用于引导、激励和监督以完成预定目标;最后,建立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平衡记分卡指标模型,用于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进而构建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该体系仅适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建筑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并由知识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制定整个企业的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然后,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取舍相应指标,最终将其融入企业的平衡记分卡中。

参考文献:

[1]倪国栋,王建平,王文顺.工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以代建单位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5):23-28.

[2]曾淑君.建筑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分析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5-97.

[3]张万秋,吴冲.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3):344-349.

[4]朱幼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张哲颖.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Dweck,C.S.,motivationalprocessesaffectinglearn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86,41:1040-1048.

[8]王伟,汪霄,邓志坚,赵智敏.建筑企业内隐性知识共享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67-169,174.

[9]祝长松.论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激励机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宝贡敏,徐碧祥.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49.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5

[关键词]创新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52-03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题,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建筑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向创新型企业转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人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实施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建筑企业应该评析各类创新活动的经济性,选择适合本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创新活动,分析此类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建筑企业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和其他企业一样,建筑企业的创新需提供某些特殊资源,如特殊设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员等。建筑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能一般地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角度笼统对待,应从建筑产品及生产的特点出发,按照创新活动对建筑产品及生产的影响程度来分类,可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创新、建筑创新、系统创新。下面分别分析这四类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1.渐进性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某个局部所作出的改进,例如高空作业防护器材的改进。渐进性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具备一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创新精神则可,管理简单易行。

2.模块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模块创新指建筑产品或生产某一组成部分中发生的创新,例如采用新的自动设备捆扎钢筋。这类创新影响较深刻,对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模块创新因常发生于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如研究开发机构,或一些支持特殊开发活动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模块创新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以确保创新能满足项目要求,同时对以后创新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需要的特殊资源给予预见和评价。

3.建筑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建筑创新主要指建筑产品及生产各组成部分和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创新,例如采用新的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案就涉及多个单位之间的合作。这类创新一般发生在施工现场,发起人也多是承包商。建筑创新对项目管理者及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高,建筑创新的管理者应具有大局观和较强的系统组织能力,施工技术人员需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施工技术工人技能过硬。

4.系统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系统创新是指将多种独立的但必须结合起来共同运作的创新整合在一起,以产生新的功能或改进设施整体功能的综合性创新。系统创新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很高,高层管理需保证系统创新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创新者应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创新者应对建筑设施的系统性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有全面把握,并有相应的组织能力和权威性,以保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新经济时代,人才与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当今的建筑市场,由于僧多粥少,竞争日益白热化;建筑企业纷纷以优化质量、降低造价、增强信誉来获取竞争中的胜利;优良的质量、低廉的造价、良好的信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推动建筑企业创新,人力资源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建筑企业的创新活动归根结底由人力资源推动的。集知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是推动建筑企业创新的源泉。

目前建筑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创新的水平不高,创新的能力不强,一部分建筑企业的创新机制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由于历史原因及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外,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目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建筑业现有的工人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初中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超过90%,他们基本上没有通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造成的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较多;大专以上学历者极少,所占比例不足1%。由于整体素质的偏低,导致工程建设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在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成效低。

2.技术人员队伍薄弱。在建筑工人队伍(一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只占从业人数的1/1000,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同国内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筑企业一线劳动力操作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机械装备率低,过分依赖“人海战术”,造成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建筑产品质量不高,很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低学历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过大。而高学历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过少;应用型人才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工人的年纪偏高,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高。

4.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培训。建筑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由于害怕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流失,企业不愿意或者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有的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技术素质本来就偏低的一线工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岗培训或在职培训,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高,机械使用率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偏低。

三、提高建筑企业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集知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人才,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构建起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树立以能为本的管理思想。以能力为本配置人力资源,也就是运用能本管理的思想配置人力资源。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间以能为本是一种

更深入、更全面的新型管理形式,它重视人的创造力、智慧潜力的开发。只有树立以能为本的管理思想必须全方位的开发人力资源,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新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人才标准国际化的观念。中国建筑企业要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要有熟识国际施工惯例又能具有独立管理工程施工能的项目经理。要有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人才结构合理。

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资金与管理,理创新有利于技术创新,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又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目前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存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陈旧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偏低,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建筑企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过渡就必须提升人才素质,改变已有的用人选拔和使用机制,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建立“以人为本”、“量才适用”“惟才是举”的科学人才机制。

3.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对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对建筑业有关工种进行全面培训,并要其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建设(部)系统的职业技能岗位合格证书,与此同时,对主力工种管工、钳工、焊工、起重工、电工、仪表工等,进行经常性的强化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对施工员、质检员、定额员、预算员、材料员、统计员、计划员、安全员等一线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通过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要进行技术、管理、外语、计算机、法律等专业方面的培训,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脱产教育及各种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加紧培养符合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企业管理层重点灌输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培养制度。

4.建立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创新的收益应与科技人员、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人挂钩;同时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应与科技人员、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人挂钩。技术创新的收益与风险与企业人力资源挂钩,可以使技术创新人员有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有技术创新的压力。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6

一、完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发挥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应有的职能

会计管理既是一种量化管理,又是一种综合管理,而建筑企业中会计管理的综合性需要通过其量化性来体现。会计管理有效的将建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紧密联合起来,使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分享最新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将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供应、产出乃至分销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充分发挥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有效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质量,如何保证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基本职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我国建筑企业会计监督管理体系的职能发挥。现在很多建筑企业中出现了一种“轻管理职能”的现象,这反映出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大部分未能做到充分履行其责任,对会计管理提倡的“决策有用观”认识不够清晰,这样就不能在企业内部充分运用会计管理的管理职能,会计管理在建筑企业内部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立足于此种情况考虑,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高效发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职能性能够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后续发展,同时向其管理者定期展开会计管理的相关技能培训,避免在公司内部出现各种问题之后才利用会计管理来处理后续事项,而是要充分利用会计管理的职能在事故发生前能够对将要发生的不利事件进行一个有效地预测并避免其发生,同时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联合社会以及建筑企业自身完善建筑业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一个合理有序、能够高效运作的会计监督管理系统,有效发挥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应有的职能。

二、加强建筑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建设和整体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促使着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智能的有效发挥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水平却仍然得不到有效提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旧处于一个偏低的状态,由于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职业道德素养有待加强、企业相关会计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很多建筑企业内部出现了虚假账务、核算账目失误、会计信息失真或者信息泄露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会计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定期组织会计管理相关的课程培训并加以考核,通过者给予一定奖励,另一方面,企业可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课程培训,用以培养并提高他们的从业道德素质,定期展开与会计相关的法治课程建设,避免因会计工作人员法治知识的欠缺而做出触犯法律的会计管理行为,使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有效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提高了会计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知识,又培养了其会计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去,为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创新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我国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单一性和陈旧性也是其管理质量一直难以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处速前进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模式却未能随之一起进步和改革。因此,近年来在建筑企业中,尤其是那些强烈认识到会计管理重要性的建筑企业来说,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多元化,不断创新新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呼声尤为高涨。首先,要建立井然有序的从上到下的会计管理模版,建筑企业的普通会计工作人员要在接到其上级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明确指示,才能对企业的相关会计资料及内容进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其领导者提供信息汇报和工作帮助,为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确保会计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其次,建筑企业应详细分析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特征和基本情况,立足于有效可靠的信息分析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会计管理制度,如完善建筑企业内部的责任制和监督管理制度,设立合理的人性化的奖励机制,同时也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共同把会计管理工作做好,保证建筑企业内部项目管理能够实现职能高效、职工高薪的追求目标;最后,企业要善于发挥群众的智慧,建筑企业之间可定期展开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交流会,双方在不涉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互相交流会计方面的最新的管理理念或者想法,共同创新的会计管理模式,推进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7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时代。根据建筑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当前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指出知识管理的三个关键问题,引入知识博客策略,并对其在建筑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别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完善,知识博客将是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建筑企业博客策略分析

1.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对知识的管理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应该是企业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知识,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Km有助于企业整合自身知识,实现知识流程化;使企业能够快速地对外界进行响应,提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与范围,增强创新能力和商务智能;打破原有管理等级边界,拓展组织发展的空间。

今年1月份,newCommForum在美国的California召开了第一届有关博客在企业中应用的学术会议,并在今年的欧洲以及纽约还将召开类似的会议。博客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企业的Km领域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2问题的提出

2.1中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建筑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产品方面,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体积庞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生产方面,建筑产品生产具有流动性、周期较长、单件性、露天高空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以及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在管理方面,建筑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利润载体和业务核心,采取承包为主的经营方式以及现场管理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商业环境,我国建筑企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2.1.1回归企业信息化理念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接受,但是,由于薄弱的管理基础,技术人员主导的信息化历程,部门各自为政的系统建设,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惯性与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理念的不和谐,导致整个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呈现出重技术与功能、轻管理与需求,重局部与眼前、轻整体与长远,重硬件与网络、轻软件与数据,重系统与开发、轻人才与应用等不良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和体制滋生的不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以及在新经济时代竞争、客户和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理念,就是要变革“技术导向”为“知识导向”,从企业运营管理出发,梳理并设计企业的Km架构,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充分积累、共享和传播,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信息技术结构,从而使企业信息化从it企业解决方案的技术迷宫回归到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常识。

2.1.2改进企业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交易准则下,富有创新性地形成、改变或利用规则形成的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一系列契约关系,是解决企业运作方法的问题,其核心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Km问题。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今天,数字信息流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以及跨越企业边界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如何将知识、技术与人更好地结合起来,打破企业原有的传统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已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虚拟企业、商业联盟和网络化集成建造成为现实。

2.1.3建立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必然产物。建立学习型企业,并不仅仅是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正规学习培训机会,而是要通过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发展领导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全面开发人的才能;并在企业业务过程中不断学习,促进知识的创造,组织的变革、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实质就是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注重“软环境”。这要求建筑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先有产品和服务,然后建立产生产品和服务的机制,最终目标是营造出有利于建筑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

2.2Km的关键问题

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通过Km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彻底实施Km,就必须在以人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型方法与工具之间找到适当、有效的组合与平衡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存储,这就为知识博客带来的契机。

3知识博客策略

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缩略语。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在美国,Blog这一单词已固定下来,并把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写Blog的行为称为Blogging,国内普遍将其翻译成“博客”,是指个人或团体将每天的事件、意见和信息等到web上。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国外有人也将其称为internet2.0。

国际上,博客已得到充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如Cisco,microsoft,iBm,intel,nokia等)已经将博客以及类似博客的软件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实际上,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在知识共享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上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具有巨大的Km潜力,用博客提炼企业的核心知识将成为热潮。用来支持Km的博客,我们称之为knowledgelogging,或者k-Blogging,中文也可翻译为知识博客,它是现有大规模使用的Km解决方案的一种廉价高效的替代品。下文将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上对知识博客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4基于管理角度的策略分析

4.1管理方式

传统的Km是分割式管理,满足分类存储的需要,往往具有割裂的感觉,比如项目合同放一块,项目资料放一块,项目专家放在另一个系统等等。而知识博客是整体式管理,能够为学习和理解事物提供完整的细节和历史背景,不仅提供重要的资料,而且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人物的观点倾向。因此,知识博客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适合于学习。

4.2Km的实施者

传统的Km由公司管理层实施,因此满足官僚组织自上而下的控制的需要往往摆在重要的位置。下层雇员对Km的需求往往被忽视。而知识博客是能够自下而上发展,即使在没有高层的参与下,往往也可以实现。但是,高层的推动会促进这一过程。因此,知识博客适合于学习型组织的分权式管理。

4.3知识的提供机制

传统的Km是组织的激励机制驱动组织的雇员提供知识,即需要Km的软的方面的配合。激励机制缺失或者扭曲,导致这种系统成了无水之池或者充满信息垃圾。输入无效率,是任何这种Km系统面临的问题。而知识博客是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网络效应让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受益。快速的信息传播和声誉机制则激励参与者不断贡献,并且这个贡献可以获得声誉,从而相对于一种产权激励。因此,知识博客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制裁机制相对较弱。

4.4提供的学习材料

传统的Km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与人相隔离,时过境迁,变成一种“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缺失。学到死的知识,难以学到活的智慧。组织面对面的团队学习往往需要很高的组织成本。只提供学习材料,但不提供学习本身。而知识博客是将这些学习材料与人物观点和学习过程相联系,学习技术性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制度性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构建彼此的信任和关系,而这些成为组织竞争力之一。提供学习材料,也提供学习,构建组织的关系资本。因此,知识博客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实现Km。

4.5适合的管理范式

知识博客往往是与扁平化管理相适应,鼓励平等管理,能够代表真正的员工需要,不一定与管理层的利益相冲突。因此,知识博客能将静态的Km和动态的Km相结合,带来组织范式的转变,扁平化、平等化、学习化和网络化是相互伴随的过程。但与命令-支配型组织存在一定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管理层对于保密、控制的担忧。

5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的策略分析

根据弗朗霍夫(Fraunhofer)的Km参考模型,Km的核心流程可以分为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四种。下文将以此为线索,就博客的常用技术对建筑企业的知识博客策略作技术上的分析,见图1。

5.1知识的产生

知识的产生是指新的思想和见解的产生,或认识到某些新事物。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形形,一个工程一个样,企业员工要不断面临新变化解决新问题。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要从内外环境中不断发现、学习和创新来产生新的知识。

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是一种基于XmL的Blogs内容聚合阅读器,通过使用RSS,企业员工不用登录网站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来自企业内和外的知识。

基于internet技术,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实现知识的统一归类和集成。并且,通过此门户,企业既可以向内部员工统一灌输必备的知识(例如专业知识、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进度计划等),也可以对外推介、汇告或建立知识联盟。

群集是指企业员工可以按照兴趣或工作岗位建立博客群。同一群集可以通过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如支持头脑风暴法等)。

由于“零进入壁垒”(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零距离)的特性,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使企业员工能够将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进行及时记录和。

采用非正式HtmL文档,企业员工能够离开日常工作环境,随时随地,借助任何一个网页浏览器或移动设备,没有惯有条件和文档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等)约束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产生新的知识,也能将隐性知识很好地体现在文档中。

5.2知识的存储

知识的存储是指将知识储存在文件中需要用额外信息(元数据)标明以便检索。建筑生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知识的标准化积累、动态更新和高效检索非常重要。

对XmL标准化的支持,既可以实现分布式存储也为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自动获取和交换提供可能。

使用评论构建评注系统,可以向非正式文档持续添加评注数据和元数据,随着各种评注在系统中的逐渐增多,注解者之所以进行评注的原因也就随之增加。由于评注文本和它的理论基础(元数据)在逻辑上都与核心文档紧密相连,因此,评注能够增加文档的语义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核心文档前期协调所花的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动地对知识进行动态更新。

完全的个人化支持为自动编制动态黄页提供了可能,通过元数据,可以直接找到拥有相关知识的人。

5.3知识的传递

知识的传递是指找到正确的收件人,即将合适的知识传递到合适的人手中。随着完成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企业要么就是让这些财富“沉睡”在档案库里,要么就是关注于将这些财富进行“过分”预结构化后存于数据库中,结果是降低了传递效力,缩小了传递范围并且还导致了知识的丢失。Km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准确的知识在准确的时间传送给准确的人,因此,知识的传递非常重要。

首先,参见图2,在基于internet的知识博客环境中,一个个知识博客个体(如a、B和C)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在具有超级连接的HtmL文档和trackBack(也称反链接或引用通告)的支持下,任意个体a可以通过获取B的知识而同时认识了C,并且a也可以引用B的知识加以扩展深化并通告B。个体之间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个体同时兼当了知识的传者和受者身份。因此,在获取某一个体知识的同时也就能够获取相关领域的其他个体的知识,相当于打开了一个通往无数个门的“门厅”。这样,任何一个知识博客个体都可以衍生出开放的“知识共同体”,并且一个知识共同体还能通过知识化合作用而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共同体。同时,知识博客环境、传统媒介和社会环境之间总是会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其次,通过评注系统,企业中的任一授权员工都可以在同一核心文档中添加评注内容,对核心文档进行多角度地理解,有利于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或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在较小程度上,也能够支持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

再者,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不主张记录所有的知识,尤其对于隐性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找到拥有知识的人。因此,可以基于internet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由于知识博客的个人化特性,能够自动或手工生成准确的员工黄页,通过访问黄页上的元数据(如个人简档、联系方式等),就可以找到拥有隐性知识的企业员工。此外,通过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将Blog进行系统整理归类,施行推荐机制,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5.4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指找到正确的资料和文件,使其便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建筑生产中,如何快速应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积累的大量案例、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等宝贵知识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工艺和减少事故,是Km在建筑企业中增值能力的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员工在检索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知道搜索什么,并且熟悉具体、精确的检索字和元数据(例如类别、作者或创建日期);其二,不确切知道要搜索什么,只有通过广泛浏览,以便发现自己真正不知道什么。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对于后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获取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由于知识博客完整的基于HtmL的非正式文档,这就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访问相关领域的知识共同体,以便检索到系统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语义网络,对知识进行动态准确地提取。基于XmL的RSS也为知识的检索提供了一种内容聚合的工具。应用个人对核心文档的评价来支持建议系统,可以通过过滤掉不需要的文档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建筑行业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大规模的行业,由于逐年提升的住房需求,建筑企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建筑企业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员数量大,生产经营活动较为复杂,但是一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松散,建设资源应用不到位,导致企业运营状况不佳。因此,本文就如何强化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作以浅析。

一、建筑起业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一)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逐渐向城市化靠近,建筑企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建筑企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涉及到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大,而且设立的部门较多,员工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如果不对建设资金做一个很好的管理,就会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是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另外,建筑企业财务内部管控涉及到工程预决算以、企业投资收益、施工辅助建筑物等明目资金繁杂的项目,其财务管理与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要优化、改进、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的管控,在法律与企业规章制度的标准下执行企业财务的科学管理,以达到保护企业内部资金,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管控对于企业未来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保护企业内部资金与建设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建筑企业内部存着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包括办公设备、建设材料等,无形的资产主要就是企业内部中的人力资源,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内部财产,规范化资金的调动与使用,有效减少和防止由于资金滥用、误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财产的损失,减少资金非常规挪用等现象。

(二)当前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企业财务内部管控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市场激烈的环境下稳步发展下去。然而就目前一些建筑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几点问题如下:第一,企业内部管理财务人员对财务管控的认知不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大多企业过多的重视了实际的施工力度与要求,忽视了内部财务的合理管控,对财务管控缺乏科学的认识,一些企业内部采用的是粗糙的财务统计,导致管理部门最后得到的数据出现混乱,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导致资金使用不到位,流转不畅。第二,尽管有些建筑企业已经意识到财务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管控过程中没有与之匹配的控制制度。我国建筑企业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较大,一个建筑企业同时承担着很多家的建筑项目,而这些子项目的资金调动是直接与总公司相关联的,这就导致总公司的一些制度无法符合子公司的实际需求,在实际的资金调动中,往往会造成建设物资和资金的浪费。第三,建筑企业财务内部管控缺乏专业人员。建筑企业招聘部门一般会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实践性能力强的人才进入公司,忽视了一些具备理论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导致企业的软实力不够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企业财务内管控,导致核账、财务统计、预决算等造成一定的疏漏,造成账务不清,财产不实等问题。

二、加强其财务内部管控的有效性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完善人员考核机制

建筑企业不但要重视实际施工能力强的人员的培养,还要引进一些理论专业知识过关的人员,来进行思想上的武装。企业管理者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客观、公正的来作出数据报表、财务表表,减少人员主观因素上造成的报表虚假或者不实。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有证上岗,定期对工作人员的绩效作出考核,促使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此外,加强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炔抗芸氐牧Χ取=ㄖ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和监督机构有权利对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作出监督,建筑企业内部财务要从投资收益、账目结算、工程预决算等角度出发。详实的监督建设资源的采购所耗资金的流动性,保证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合理使用。监督部门一旦发现有挪动公款,不按照流程操作使用资金的人员,要及时作出警示,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一情况,然后商讨解决措施,并对违章人员作出通报,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统计人员要不断发现隐藏的潜在问题,借助计算机等工具确保各项资金与材料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减少人为主观原因对企业造成的资金损失。

(二)定期为财务管理人员更新补充专业知识,增强人员内控意识

在建筑企业内部,尤其是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这个建筑企业的核心。只有领导力到位,决策合理,制定的管理制度符合实情,才能保证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极为迅速,以往的财务管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财务管理需求。因此,管理层高级人员要对相关的财务内控人员定期更新、补充专业财务知识,作出相关培训,着眼于全局,逐步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控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内部财务。并且组织一些宣讲活动,从思想上改变员工对财务内控的认知程度。引进现代的管理措施,结合自身企业的内部情况,调整、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的管控,改进财务管理业务,将财务管理的意识与知识不断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中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不断完善建筑企业财务内部的监控制度,规避财务内部的复杂性造成一些资金浪费问题。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对建筑企业的财务作出合理的管控,进而为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促进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潘惠兰.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建议[J].会计师,2014,(23):54-55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事故原因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责任事故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建筑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仅次于矿山开采企业,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建筑领域的安全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作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以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建筑领域有其自身的行业局限性,以及企业安全机制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得不到根本消除。国内的众多学者从人、物、环境以及管理等各个视角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剖析和探讨,笔者从建筑企业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和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减少建筑企业安全隐患有所裨益。

二、建筑企业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注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而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重视,意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把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有的企业没有安全检查例会,或者安全检查例会周期过长,对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状况心中无数。还有的企业盲目指定工期,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机器设备都超负荷运转,这都给安全事故的发生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另外,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本身比较淡薄,不少农民工意识不到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而作为企业,对这些农民工在上岗前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农民工对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有的即使进行了培训,也是时间很短,达不到施工安全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完善。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每一个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安全监管人员。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专职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另外,一些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对一些建筑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国家制定的相关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也似懂非懂,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流于形式。二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国家规定的现场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安全教育等企业必备的安全制度并未贯彻落实,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安全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保障。但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责任人不明确,或是界限不清,或是没有具体的责任标准,以至于发生一些不安全因素后,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消除安全隐患,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纸空谈。

(三)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投入不足。从建筑行业近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来看,安全生产条件差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如去年发生在武汉市的升降机坠落事件,设备老化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从统计来看,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很多都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没有达到规定的施工要求有关。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增加利润,对一些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舍不得更换,老牛拉破车式的带病作业,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为了节省开支,对一些施工现场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不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配置,很多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就因为企业为了一己之利而酿成大祸。

三、强化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举措

(一)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一是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在员工上岗前,要针对其作业特点,对一些安全注意事项、防护要求和应急措施等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培训,同时企业要经常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作为企业管理层尤其要处理好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始终把握安全第一的宗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把安全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搞形式主义,使安全生产意识切实成为企业的一种良好文化。二是加强安全检查。企业要定期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安全检查的项目除了国家规定必须达到的要求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检查项目,把一些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纳入检查项目,不留死角。同时还要定期召开安全检查例会,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加以解决,以杜绝安全隐患。三是要制定应急预案,以防止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应急预案要事前进行全员的安全培训和演练,不能流于形式。

(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要成立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有一定安全生产知识并具备较强责任心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要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的确定、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划分及安全考核奖惩等安全管理的制定、组织与实施,使安全生产能够管理有序,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企业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教育培训制度、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处理制度以及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等等。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的制度,以利于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首要责任人。在实际施工中,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都能感受到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三)加大安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安全投资呈现增长态势,但还远远不够。企业一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在安全防范措施、个人防护以及设备器具的更新和维修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筑企业的生产设备、防护装置对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陈旧设备,企业要不吝资金进行维修和保养,实在不行的必须忍痛割爱,否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追悔莫及。在防护装置上,由于建筑行业普遍存在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等一些安全事故高发点,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企业对于排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所必须的资金要舍得投入,以确保员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作业。

参考文献:

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是指承建建筑工程以及设备安装工程等项目,具备专业资质和相关技术人员的经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普遍具有较长的周期,且涉及频繁的人员流动,而且在固定资产方面具有较大的投资额。从整体上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较大。对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刻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的成本预测、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企业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成本管理,能最大化减少成本耗费,从而增强经济效益。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如下阶段:一、事前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成本进行准确预测,并形成科学决策,制定合理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成本计划。建筑施工企业在事前阶段实施成本管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周期、施工环境、机械设备和人员配置等因素,对施工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总体上对成本结构进行把控。二、事中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约束成本,避免其超出预算范围,并遵循成本计划,规范各项施工活动,及时发现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三、事后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成本进行分析核算,并加以考核,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详细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耗费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集,对各环节耗费的成本实施准确计算,保障高效合理的资金分配、人员设置和物料安排。

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营业收入的规模,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片面的认为规模越大越好,企业在规模做大的同时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需要考虑成本的增加与发展规模是否匹配,不能一味的只谋求“做大做强”,要注重发展的质量。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前期只追求工程进度,放松了对成本的管控,事后才发现项目成本不合理,这个时候才开始做一些成本管控工作,然而为时已晚,会导致项目进退两难。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缺乏深刻认识,片面的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需由财务部门负责即可,未能深刻认识到成本管理覆盖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项环节,各部门员工对成本管理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成本管控工作,对资本投入和成本风险充分考虑,疏于成本管理,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会影响对项目成本的整体把控,不利于实现高效良好的成本管理。

2.2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不同于生产型企业,其成本管理的核心在于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普遍涉及较大金额,且施工工期较长。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有赖于成本管理相关制度的规范约束。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成本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中,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成本管理机制,未能与建筑工程项目相结合对各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导致企业难以实施高效有序的成本管理,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1]。

2.3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不能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施成本管理。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运用原材料成本管理系统准确区分每种原材料的型号,采购数量以及采购单价。在月度终了时,将实际耗用的原材料与计划耗用的原材料进行比较,如果原材料耗用出现差异,则可以进一步分析是数量差异还是价格差异。运用原材料成本管理系统,可以清晰明了的进行比较。如果出现数量差异,可以进一步询问项目工程部门,如果出现价格差异,可以进一步询问项目采购部门。通过专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很容易分析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找出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对项目进行管控。

2.4缺乏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成本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性的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项目工程概况及其涉及的成本运作。然而,在实际中,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仅依靠财务人员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并进行简单分析,然而财务人员缺乏工程实体建造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成本的管控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引进相关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一方面熟悉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具备工程实体建造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成本管控。

2.5成本投入过高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过高,其工程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落后或者设备老化严重,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及承担较高的设备维护费用,这无形当中增加了项目工程成本。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工序时,施工工序混乱,导致重返工现象,使得施工成本增加。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多渠道对施工材料实施频繁采购,或者在采购过程中未进行询价比价,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3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整合零散的数据,形成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数据信息。在企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必须将管理职能同步提升,加强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在企业内部加强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将成本管理成效与各部门绩效相挂钩,督促各部门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环节中。

3.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管理具体需求和各项影响因素,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要分析自身性质,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标的大、周期长等特点,结合市场环境相关需求,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在落实执行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准确把握成本管理制度的方向,遵循成本管理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覆盖的空间范围、涉及的人员分工,对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的实际运用进行灵活调整。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督促各部门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对成本消耗进行准确计算,全面详细的掌握项目工程施工情况,控制成本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力度,在事前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预测,并科学制定预算方案。在事中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落实各项成本控制措施,并促进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事后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核算,并积累成本管理经验。建筑施工企业要契合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对项目成本实施细化分解,将项目成本合理分摊至各项工程工序中,再对施工总成本进行归纳整理,据此实现全面科学的成本核算。

3.3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要着眼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预算加强管理,根据项目合同要求的项目结算具体方式,合理匹配和优化调整成本管理方式。例如,以固定合同额进行结算,需将合同金额作为依据,对各环节相应的成本占比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合同结算单,按照项目工程量进行结算,需综合考虑国家相关政策、企业资源配置、市场环境等因素,实施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契合自身实况和项目内容,为成本管理夯实基础。在事中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基于科学的预算管理,考虑项目内容,督促全体员工对成本管控进行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计划进行分解,落实于各项成本指标,并对各项常规开支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对变动成本加强控制,避免其超出合理区间。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工程实施进度,考虑各项预设因素,科学制定备选方案,实现对突发状况的有效应对,避免增加额外的成本费用。在事后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加强核算考核,要通过完善会计核算,实现对成本核算的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原始的财务数据相关记录进行完善,对于与规定不符的成本费用,不得将其计入成本,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并对之进行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考核相关机制进行完善,综合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考核各部门绩效的同时,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实施公正合理的奖惩[2]。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信息网络进行构建,由施工部门对相关票据进行收集反馈,对施工进度进行报备,由财务部门根据所接收的各项信息,依托信息化技术实施成本分析,并由管理人员将平台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实时监管成本。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引导成本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从信息技术层面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3.4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筑施工企业为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要加强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筑施工企业要引导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储备专业的成本管理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培养其职业道德。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施定期轮岗,引导成本管理人员加强深刻认识各项环节涉及的成本管理内容,并实现对知识架构的扩展更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成本管理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要引导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知识进行学习,并可以定期组织培训。

3.5减少成本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成本投入,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要从技术层面考虑,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增强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工期、施工质量等因素,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在保障项目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如期完成。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建设施工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实现对各项施工费用的有效管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3]。二、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和设备维护保养。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时,要做好对材料运输和材料储存的管理,并督促采购人员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材料市场,对市场动态进行实时了解,根据项目工程建设施工要求,选择质优价廉的施工材料,对材料采购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计划,做好材料预算相关工作,科学制定施工材料采购计划,并设置预案,有效应对施工所需物资不足的突况。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延长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降低施工设备的维修成本。三、创新工程技术。建筑施工企业要在软件引进、设备更新以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工程技术创新,在施工实践中对新型技术工艺进行学习引进,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对工程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材料消耗,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缺乏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以及成本投入过高。对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减少成本投入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对成本管理的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刘海红.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2):55-57.

[2]谢志娟.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