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26

科普教育设计篇1

【关键词】海洋意识科普教育资源库pHp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所有民众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普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例如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提出了“促进海洋的终生教育”,各类涉海机构都非常重视对国民海洋科普意识的教育和投资。德国的海洋通识教育从国家立法、海洋意识教育到技术开发,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普教育宣传体系,为海洋科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中国海洋学会开展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较淡薄,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比较缺乏。如何较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水平,成为摆在众多海洋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洋科普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个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一方面,海洋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可以将涉海通识教育资源规划进入资源库,充实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资源库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对提高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思路

1.1科普课程体系设计

本文在学习、整理国内外高校在海洋科普教育方面开设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科普教育的实际情况,初步整理出目前需要列入科普资源库的涉海课程体系。资源库课程体系设计按照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出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法、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遥感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主要课程目录;强化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几个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基于这一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整合相应的科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分类、入库,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基础素材支撑。在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各类经验,不断完善科普资源库后续建设。

1.2科普资源库建设方案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总体按照“理论研究->体系规划->资源库建设->应用推广”的思路进行。在技术方案上,资源库参照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标准和软件系统开发工具,搭建起资源库管理平台,并逐步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科普课程资源库、做好应用、推广工作。本文建设的科普教育资源库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本文建设的海洋科普资源库由科普资源及课程体系、资源库管理系统以及科普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科普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海洋科普教育网络课程,还可以随时把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集成到科普资源库里,社会公众也可以及时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课程在线学习。系统也能够根据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相关科普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对科普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评,为后续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相关技术

系统开发基于B/S模式,采用Lamp结构,即基于Linux操作系统,apache服务器,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系统开发采用mVC设计模式,基于thinkpHp框架,thinkpHp是一个快速、高效、简单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包含了底层架构、模板引擎、缓存机制、表单处理等常用的组件,能够较好满足web应用开发的需求。

在服务器端架构设计方面,为了提高服务器性能,满足大量终端访问需求,系统从两个方面对服务器架构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是不让业务逻辑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访问高效的内存缓存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与服务器和页面缓存系统通过建立连接进行通信,有效的增加了服务并发数量。

3部分功能实现

3.1课程体系管理模块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需要收录较多涉海科普课程,系统要能够实现对这些科普课程的动态管理功能。例如科普课程的新增、编辑和删除操作。此外,每一个科普课程又包含了诸多子栏目和所属章节内容,如何动态管理这些栏目和章节内容是资源库后台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在开发实现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目录树的方式来动态管理科普课程。通过后台菜单操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新增科普课程,并为新增的科普课程添加其所属章节目录信息,如图2所示。

3.2科普资源管理模块

系统的各类科普资源包含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每一条资源记录都对应着科普课程的一个章节知识点。为方便管理员编辑各类科普资源,系统通过集成第三方文档编辑组件开发了较为完善的科普资源编辑子系统。在资源编辑子系统中,可以实现图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综合编辑和排版,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资源编辑效果。

4结束语

海洋科普事业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内专门面向海洋科普教育的资源库系统还不多见。本文介绍了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海洋科普课程和资源库建设方案,初步开发完成了资源库管理系统。目前,科普资源库收录的科普课程数量有限,科普素材还不够丰富,其后续的应用推广还需要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未来只有开发更多、更丰富的科普资源才能发挥科普资源库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广东省高校海洋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文凯.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5(1):7-10.

[3]姜华荣.德国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J].海洋技术,2004(1):106-108.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屠强,仝开健,杨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事业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6):43-46.

[6]汪辰.基于web的果树食心虫预测模型库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

刘利群(1972-),女,山东省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算法设计。

科普教育设计篇2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高校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科普教育设计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基地;网站建设

科学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持续发展战略性任务,而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科学技术传播、宣传科学思想的阵地,对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当代,互联网已经跻身于当今传媒的主流,而视觉传达在网络传播中地位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公众对于网络科普文化的要求,更需要精品的网络科普内容,需要良好的科普信息途径。人们在进行资料搜索、科普知识学习时,必然要借助于便捷易用、赏心悦目的网站界面,同时通过网站界面可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网站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科普信息。因此,科普教育网站如何做到“便捷易用、赏心悦目”,便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从事科普知识的宣传、为参观者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由专门机构认定并授牌的,主要有:

(1)各类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和设有自然科学内容的综合博物馆)、科技馆;

(2)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3)科学公园(动植物园、科学游乐园类)、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古代文明及历史遗迹;

(4)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

(5)开放的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中心、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线及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场所;

(6)综合性场馆、企业中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专题场点;

(7)专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园区;

(8)需要进行评定的其他科普场馆。

发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教育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科协认定的,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

在国内,科普教育网页设计有艺术型和技术型这两个趋向,或者叫做片面追求功能与片面追求审美这两个动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普教育网站建设越来越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得到注重。在当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非常少,但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它包含视听元素与版式设计这两项内容;以主题鲜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强调整体为设计原则;具备交互性与持续性、多维性、综合性、版式的不可控性、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紧密性这五个特点。此时应该明确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美”和“功能”同时共同地表达网站主题。因此,很多网站可能片面追求“美”,而有的网站则片面追求功能。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十分贫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理论,是以所处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这必然要成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表面上看,它不过只是关于网页版式编排的技巧与方法,而从实际上看,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现有的资料比较贫乏,研究也不是十分全面,没有人能够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角度、从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角度去综合论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零散研究,亦缺乏系统性。

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的研究不很全面,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艺术效果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人做过全面的研究。这里说的全面不只是说艺术和技术层面都要研究,同时也是在说在做艺术效果的研究的同时,没有把版式、色彩、图片效果、动态效果、影音效果等结合起来考量。通过对网页设计中的审美需求和各种视觉要素构成的文字、图片、颜色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人们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习惯,探讨网页视觉信息如何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表现与传达,这才是全面和系统的。

将网络上的科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将这些科普信息传递和出去是现在科普机构要做的工作。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络的技术有过两次较大的突破,即从信息的静态到动态,从HtmL到XmL的两次飞跃[1]。然而目前一些科普网站的信息还比较滞后,无论从建设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有很多不足。

科普教育网站建设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网站对信息大体分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信息传播的途径也主要依赖互联网络。从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来看,网页设计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技术的原因受到客观的限制,因为受传输带宽的限制,最早的网页是纯字母和数字的,没有图片和声音更别说是动画了,这只能将占用空间很小的数字和字母来进行传输[2]。由此看来,网页最初就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网页设计,才能使自己做出的网页受欢迎,才能达到基本的目的。

通过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的传播,可以降低科普教育宣传的成本,利用新媒体技术促成受众接受科普教育方式的行为能力,可在短期内产生更好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利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可以使科普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与知名度迅速提高,且良好的互动性和高亲和力可建立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正确的认知科普教育。[3]科普教育网站通过使用新媒体艺术平台,全方位推出与受众的的互动功能,还可使其推出及时、持续、协调的优质服务。

网络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为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4]科普网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可通过多渠道征集原创性科普作品,建立团队维护网站的信息更新,提高网站的操作性能,强化科普网站使用的舒适性。

总之,科普教育网站与新媒体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在当前的科普教育网站中,新媒体效果的形式往往大于热荨t诮来的发展中,要做到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效果在整个网站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彦浩.aSp网建技术源代码公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赛奎春.aSp信息系统开发实例精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科普教育设计篇4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达1000万人;重点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个农户。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2.5亿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万人,农民工培训2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政府网站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教材的开发制作。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措施:

———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

———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措施: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监测评估。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科普教育设计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7号)、《*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鲁政发〔*〕9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济政发〔*〕27号)精神,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实施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逐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早日建成“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生态优县”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我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一)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0%以上未成年人经常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三)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显著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四)进一步加强科普组织网络和专兼职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普场馆、社区和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城乡科普宣传栏等科普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普资源共享力度;进一步加大大众科普传媒能力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保障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工程建设,为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供必需的条件保障。

到2020年,我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

开展课外、校外科技活动,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健身行动”等系列科普活动,组织参加“中学生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育未成年人的创造意识,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宣传科学发展观,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对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和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面向家庭成员的科学素质教育。广播电视、文化、新闻出版等机构和团体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合城市公益设施布局和建设,配套完善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场所。“*”期间,规划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逐步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加强以上设施和场所科学教育功能,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牵头部门:县教育局、团县委、县科协。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妇联、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体育局、县广电局。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依照国家制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民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公共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以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为骨干,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培训网络体系。“*”期间,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率要达到50%以上,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要全部轮训一遍。

开展各种形式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科技资源,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扶贫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加强针对农村妇女的科学普及,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科普示范体系。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科技进步示范县和科普示范县、乡(镇)、村、户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和基地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按照《*-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期间,计划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千人以上,转移7千人以上。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化培训基地、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示范户”模式。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开展农民技术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深化“科普村村通”工作,在全县范围每村拥有“一站、一栏、一员”(即:一个科普活动站、一个科普宣传栏和一名科普员)。

牵头部门:县农办、县农业局、县科协。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体育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广电局、县计生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畜牧局、县农机局。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础科学素质内容纳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开展各类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充分发挥企事业科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在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继续深入开展“讲敬业爱岗、比科技兴企”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引导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积极发展社区教育,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牵头部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县民政局。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事局、县体育局、县广电局。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的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应把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培训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与培训。分层次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列入培训计划。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全县每年举办两次面向领导干部的高新技术讲座。组织公务员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编辑出版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读物。电台、电视台和政府网站开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机关,加强机关文化科技建设,提高机关整体文化科技水平。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牵头部门: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县科技局。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乡镇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育培训。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和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积极倡导中小学聘请著名科学家、工程师、学者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

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增强行政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牵头部门:县教育局、县人事局。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科协、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体育局。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国外优秀作品的引进。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逐步建立我县科普作品创作机构,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通过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县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征集和推介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落实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牵头部门:县科协、县科技局。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县广播、电视等媒体有固定的科技栏目和专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创建一批特色优秀科普节目和科普期刊,形成一批我县的科技传播媒体品牌。

推动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科普文化市场,尽快形成科普文化产业群。

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站(页)、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科普教育与宣传。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各乡镇、各部门及企业网站,应结合自身业务,增加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普内容。培育、扶持若干对公众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牵头部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文化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广电局。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加大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规划建设*县科技馆,加快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逐步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的科技展厅。

加快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所有科普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众定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及旅游市场。推动科普展览、展品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培育科普旅游产品。

牵头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县建设局、县财政局。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农办、县农业局。

(九)政策、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

(1)政策。制定我县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

(2)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的有关规定,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科普经费在*年人均不低于0.20元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以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设立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经费,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支持各项工作开展。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所承担的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认真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3)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科协组织,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各乡镇、村(街)要建立科协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在20名以上的都要建立科协组织,以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作用。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牵头部门:县科技局、县科协、县财政局。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人事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广电局。

四、工作进度

我县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7月—*年9月):建立全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到2010年的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工作规划,开展调研并提出政策保障研究框架;根据年度工作主题,系统设计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年10月—2009年12月):推进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并落实相关措施;落实政策、投入、队伍等相关保障措施;探索、研究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开展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0年):继续推进实施工作;对“*”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研究制定“十二五”实施工作的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2016—2020年阶段性目标。

五、组织领导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难度高。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推动,核心在全民参与。

*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全县的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协调和落实领导小组作出的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分工,发挥职能和优势,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实施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统筹安排本乡镇的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科普教育设计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相信科学,掌握科学,依靠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一)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开展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为重点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增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市民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5%以上。

(二)加强推进“四个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三)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作用,科普与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初见成效。

(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把*市科技馆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对社会开放的科技活动中心。建设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城乡科普文化综合活动站和科普画廊(宣传栏)要达到200处,创办《*科普》杂志,开通*科协网站,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普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科学普及的覆盖面。市科协要与*电视台、*广播电台通力合作,继续办好“科普大篷车”和“科技之声”等专题节目,《*日报》要开设科普专栏。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和大众媒体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科普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五)构筑社会化科普平台。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合作、市场化运作的科普运行机制,探索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形式与途径,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科普工作

依托和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推进新科学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及科学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发展观和基本国情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以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载体,组织在校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创作科幻画和“智力七巧板”竞赛等活动中来,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合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学校科技实验室与教育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好我市现有的5个科普教育基地和6所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市科技馆和市青少年宫的科普教育功能,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国防教育部门新建若干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到“十一五”末期,市、市(县)区两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超过20个,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校外科技活动场所。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科技课教师、科技辅导员的科普培训和教育,培养为科普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专业人才。各级科技辅导员协会要切实担负起指导未成年人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的任务。积极倡导有条件的中小学聘请科技专家、学者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逐步建立全市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监测评估体系。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普工作

强化农村科普教育,继续发挥好农函大、农广校在农民素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星火科技培训专项活动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十一五”期间,农函大、农广校培训学员2500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次。

全力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融入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之中,面向农村,服务基层,转化成果,致富农民。

1.开展“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条件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30%的行政村都要建成1个集宣传教育、健身娱乐、科普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站和1处科普宣传栏(橱窗),培育1名科普宣传员,并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载体,让科普知识进村入户。

2.加大对农技协的扶持力度,每年要做大做强10个农技协,使农技协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代表,成为科技成果进农家院的新型渠道,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紧密纽带。“十一五”期间,要以农技协为依托,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3.以农函大和农广校为培训基地,每年招收培训学员500名。结合我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把农函大和农广校办成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的摇篮。

4.各涉农县(市)区要下大大力气抓好科普示范县、科普示范乡镇和科普示范村的创建活动。通过落实创建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保证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创建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20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和80个市级科普示范村。

(三)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强化对城市劳动人口的科普工作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加强对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并列入各类职业资格审定和就业准入的重要标准。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城市劳动人口教育培训网络。“十一五”末期,全市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科协、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争做学习型企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倡导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企业结合市场开拓进行科普宣传,将推介产品、培育消费群体和新技术的普及结合起来。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个人在职学习。发挥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发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作用,促进形成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的格局。

(四)以增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为目的,促进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工作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有关单位要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科技报告会、科技论坛、学术年会、编辑出版系列科普读物、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等,帮助他们掌握和更新相关的科技知识。

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能力。

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务员录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等环节中,要逐步增加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市直机关工委将科学普及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各单位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一项重要内容。

(五)不断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办好一年一度全市性的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结合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每年组织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地球日、人口日、环境日、气象日、艾滋病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纪念日,向公众开展专题科普宣传,普及相关科技知识。

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植物园等场馆设施,通过免费展览展示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引导群众参加各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

深化“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城市居民为对象,以社区科普大学为阵地,发挥老年“夕阳红”宣传队的作用,开展争创科普示范街道、争创科普示范社区、争创科普示范家庭、清除生活陋习和愚昧落后现象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以重点群的科普工作:对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应根据他们的思想、身体、生活特点和需要搞好科普工作,调动他们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对下岗职工,应注意做好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对进城务工人员,应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育;对中小学生,要广泛开展校外科普教育。到2010年,创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道10个、科普示范社区25个、科普示范家庭1000个。

巩固城镇基层科普组织,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办好城镇社区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公园、图书馆、活动室、计生室、健身房等,举办面向居民群众的各类科普活动。针对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有组织地开展科普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发挥好各级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作用。科技行政部门对科普工作实行科学规划,进行政策引导,开展督促检查。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切实做好有关科普工作,在科技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市民沟通交流。科协要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并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也要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二)完善政策规定,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要求,结合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制定颁布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科学素质普及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优势的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普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市和县(市)区两级科普专项经费应分别达到人均每年0.8元和0.6元以上。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到2010年,市和县(市)区两级科普专项经费都提高到人均每年1元以上。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或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投资科普场馆、设施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四)实施激励措施,促进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科协和有关单位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努力建设一支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采取具体措施,制定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的专项激励政策,在职称、职务、分配、奖励等方面把科普与科研摆在同等地位,以吸引更多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科普工作。把科普作品纳入“五个一”工程,注重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繁荣科普创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奖和图片奖、期刊奖、优秀音像制品奖等科普专项奖评选,注重培养科普创作队伍和从事科普宣传的记者、作家、编导、主持人等,为繁荣发展科普事业提供人才资源。

科普教育设计篇7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下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计划指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科普以及科普教育工作中,体育科普教育是重中之重。

一、体育科普教育概述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在中国,体育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在活动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二是指体育运动。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本文所探讨的体育科普教育针对的就是第一种解释。科普即科学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那么,体育科普教育就可以认为是面向社会开展的体育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

二、我国国民体育发展状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据《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6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国民体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一些竞技项目缺乏群众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各大体育赛事上,中国运动健儿不断取得佳绩,振奋人心。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发展却存在诸多问题。

2.大众体育健身场所人均占有率低,居民健身现状与期待严重不符。根据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不到美国的1/10、日本的1/12。民众健身,主要在社区、公园等场所的空地上进行,在公共体育场馆健身的人数比例不到1/5。而我国目前可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个,体育场馆严重偏向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加强公众体育健身场所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为国民创造适合国情的、覆盖范围广、低成本、高效的体育科学普及软件资源的建设,成为破解上面问题的一个途径。

三、我国体育科普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展体育科普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专家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社区活动中心建设、学校教育等形式,到各类奥体博物馆、体育用品展览会、赛事场馆等科普场所,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除了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传统传播媒介之外,以网络、平板电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为科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宽带的发展为信息的高效传播提供了更加充分便利的条件。各种媒体的发展为体育科普信息的普及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可能。相对于强大的硬件基础,体育科普信息资源的建设却成为软肋,远远不能满足大众体育发展以及全民科学健身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专门的体育科普网站几乎没有。通过百度网站搜索关键词“体育科普网”,结果显示相关专业网站很少,多数链接内容是作为科普网站或者体育教育网站中的一个模块或仅仅是单一的信息页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已有网站350多万个,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2]。庞大的用户群体与匮乏的体育科普资源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真空地带”。

其次,体育科普知识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媒体创新。目前,体育科普知识常以文字、图片或者教学视频形式单调的展现,通过动画、动漫等媒体表现地对体育运动规律、人体内在变化等深层次介绍甚少,民族特色、体育内涵深度挖掘不够,难以引起深度关注和广泛共鸣。最后,缺乏专业的体育科普制作团队,相关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体育知识背景。以动漫为例,在我国已有的1万多家动漫公司中,真正专门从事体育科普动漫创作的几乎没有,体育动漫产品很少,缺少自己的特色,难以制作出像日本动画《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这样对青少年和大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四、Flash动画应用于体育科普教育的优势

Flash动画技术优势强,操作简单,成本相对低;画面色彩鲜明,形象逼真;擅长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来讲解复杂的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十分适合应用于体育科普教育。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件容量小,传播速度快,适合多种媒体。Flash动画,主要采用矢量技术,具有文件小、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它广泛应用在电视、移动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上。如今,在公交、地铁、电梯中的移动电视等公共媒体上,广泛采用动画的形式作为各类教育、娱乐、宣传片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2.画面形象、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动画制作人员可以根据体育科普内容的需要设计形象、脚本和情节,将科普知识融合到故事情节中去,可以充分利用动画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展现难以理解的规律性或内在的内容,避免了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加深群众对内容的印象,易于被大众接受,能达到最好的体育科普效果。

3.集合多种媒体,交互性强。Flash动画的制作过程简单,能够快速集成图形、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介,通过脚本语句可以实现播放过程的控制,用户可以根据个性需要,实现快放、慢放、逐帧播放等控制,能够对动作细节进行观摩。

4.已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赛事宣传等,这些经验和资源可供体育科普动画设计参考。Flash动画已广泛应用于体育学科的技术、战术类教学,以及各种体育赛事中,发挥着宣传、讲解的作用。这些成熟的资源都可作为体育科普宣传的优质素材,制作经验也可作为体育科普动漫设计参考的依据。

五、Flash动画应用于体育科普教育中的可行性建议

1.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科普教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构建一个以体育管理部门为核心,教育部门、体育院校、体育相关从业者以及网络公司、动漫制作企业等社会力量为要素的体育科普教育体系。社会上下联动,积极运作,增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融资,加强制作公司产业链,强化产业创收能力,从而保证整个体育科普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2.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各种信息资源库日益丰富,方便了人们的使用以及知识的传播,但对于体育科普内容方面的知识,还尚需补充和发展。我们需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已有信息的利用率,实现多元化、多媒体、高覆盖的体育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的体育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要提高科学性、适用性。体育科普教育的宣传内容,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基本的身体素质。我们不能拿训练专业运动员的衡量标准来进行科普,所设计的科普内容要“接地气”,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要有普遍适用性。另外,制作体育科普动画的内容一定要请从事体育专业人员把关,注意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

4.培养具备体育知识的动画制作人员队伍。针对体育内容进行动画创作,需要动画制作人员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策划能力,以及对体育知识的掌握能力。

科普教育设计篇8

论文摘要:社会化知识转型中,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为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在社会知识化发展中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提出

由于社会的知识化转型,持续传播不断更新的社会公共科学知识,实现公共科学知识的社会共享已经成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时代社会使命,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的可持续发展也由此成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为此,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活动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组织下,对26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基地实地调研。本次调查共向261个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放问卷,实际回收问卷188份,其中有两份问卷为无效空白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86份。有26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提交了目前无法填写问卷的具体原因。扣除26个基地,在剩余的235个基地中,问卷回收率为80.0%,有效问卷占79.1%。www.133229.Com本文以实证调查的一手资料为分析依据,着力探讨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科普教育基地良性运行的可持续性和科普教育基地良性运行中的发展性。其基本理念在于实现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首先,公平性的实质含义有:强调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科学素质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科学素质愿望。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科普教育资源与环境,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科普教育资源的权利。为消除科普教育资源的鸿沟,必须均衡地配置科普教育资源。其次,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强调的是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有其临界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的承载能力。最后,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强调的是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对所有区域都是共同的。结合我们对全国科普基地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全国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仍需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2.1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

现有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省区布局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量在平均数以下(见表1)。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东部地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总量和平均数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北京(30个)、上海(20个)、天津(13个)、广东(13个)和云南(12个)(见图1)。其中,除云南属于西部地区外,其他4个省份均来自东部地区。国家科普基地布局不均衡的状况背离了科普的公益性原则,更背离了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要求。

2.2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

调查发现,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运行的制度建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中国科协科普部2004年制定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此后,一些省、自治区、较大的城市的科技主管部门或科协制订了所在地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一些专业学会如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均制定了所在专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办法;也有国家主管部门和专业学会联合制定专业科普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在落实科普税收优惠制度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对全国的科普基地认定也有相应的规定。可见,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制度建设主体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而且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在统计的186个基地中,有152个基地建有规章制度,占81.7%;有21个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占11.3%;有2个基地明确反映它们单位建有制度但执行不好;还有2个基地缺乏基本的规章制度建设。

2.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支撑

我国《科普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都明确规定对科普实行税收优惠。然而,科普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的真正实施还有赖于科普基地的认定制度配套支持。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5月联合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科技部颁布实施了《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这两个部门规章对科普基地的认定制度作了初步安排。对科普基地的认定范围、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审核准入制度、年度管理制度等做出了规定。

上述认定制度对于科普基

地的税收优惠制度实施是重要的制度支撑,然而上述制度实施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认定范围过于狭窄。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科普机构、企业科普教育机构、集体科普机构等难以得到相应的认定。第二,认定条件过于笼统,且不完全。认定条件中对申请认定的主体资格没有具体规定,致使实际认定中存在操作困难。认定条件中对保障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运行的科普人员的教育、培训均没有规定。第三,认定程序强调行政认定,忽视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专业认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第四,审核准入制度增加了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实施的成本,也使得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难以落实到实处。

2.4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

第一,人员学历层次不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小,不足40%,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地的发展后劲与水平。

第二,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主题多样的科普活动,为切实提高其科普教育的覆盖范围,科普活动理应契合知识社会的发展,求新求变,满足更多受众的多样化的科学知识需求。科普服务项目的开发、科普活动主题策划、科普知识传播路径策划愈来愈需要植入专业化策划的理念和一定数量专业策划人员的参与。

第四,专业人才资源的持续开发严重不足。在调查统计的186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近三年有组织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的基地占59.1%,有组织中长期培训的占54.3%,但仍然有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缺乏必要的科普人才持续成长与建设机制。作为示范性、标杆性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状况巫待改善。

3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合理配置全国科普教育资源,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均衡发展

第一,确定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的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基础。

第二,根据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需要均等化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明确政府间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提高地方政府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宏观层面明确了政府间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提供的事权范围之后,还应该解决事权落实所需要的财政能力问题。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央政府尽快制订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框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最低标准。二是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科普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三是建立政府间各项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问责制。

第三,改革和完善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质量。应当结合政府转型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的契机,在加强科普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的科普资源的公共服务。科普社会组织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标准,为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的科普资源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把社区科普、旅游科普、公共卫生科普、灾害治理科普、科普教育等通过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服务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去做。形成全社会关心科普、参与科普的局面,真正实现科普教育和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的社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逐步消除科普教育资源的城乡体制分割。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要坚持以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为导向,要制定并实施科普基地社会公益设施配置标准和规划,大力调整科普基地的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科普教育的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科普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包括迁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逐步统一城乡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接受科普教育的制度。

3.2制定全国统一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制度

为消解科普教育基地制度建设的混乱状况,促进全国有限的科普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应尽快由国家制定全国统一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制度。统一的基本理念应为:服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权与限权;公开、公正、公平;便民、利民;权责一致;法治。其基本制度应由以下几种主要的制度构成:主体确认制度、资格准入度、严格程序制度、人文关怀制度、运行保障制度、有条件的撤销制度。其主要实施机制应当包括:政府推动机制;科协和专业协会的领导、指导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服务对象的确定化机制;服务内容的适时化和创新化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监测、评估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优惠政策的协同实施机制。

3.3建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长效化机制

我国实际执行的税收优惠制度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5月联合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科技部颁布实施了《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中的制度安排,这两个办法中的制度安排不是长期的,而是有期限的,由于实际执行的科普税收优惠制度是有期限的短期制度,致使科普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难以形成长效化的机制,这既不利于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的长期规划,严重制约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活的积极性、创造性,更使得科普教育基地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为此,应当在落实法律法规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同时,形成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建议在《科普法的实施细则》制定中将科普活动税收优惠制度细化,通过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实现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化、长效化,或者制定专门的《科普活动税收优惠实施细则》。

3.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科普教育基地人才资源开发

首先,适应社会知识化转型的需要,全方位活化科普人才资源外联合作机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需全方位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一方面与高校建立双向的实训基地,建立“互促共进、优势互补”的双赢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与同行业界建立诸如“人才互换、人才资源共享”的交流、整合机制。同时,还应聘请学界、业界等各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到基地讲学、培训,拓展基地员工的科普视野和知识技能;或者聘任相关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日常科普工作,活化基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基地人才结构。

科普教育设计篇9

关键词: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课程设计环境创设学前课程改革

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与拉瓦特里的eeC课程、德弗里斯的eeD课程齐名的三大认知中心的皮亚杰课程模式之一。它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提出了一套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构。海伊斯科普课程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并在海伊斯科普沛利幼儿学校得到实施运用(weikart,Rogers,adcock,&mcClelland,1971)。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在与前述两种课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之在整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中得到广泛运用(epstein,1993)。

笔者认为,海伊斯科普课程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主要是由于它坚守秉持的为儿童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海伊斯科普课程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多种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能使儿童意识到并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在其后的学校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更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拥有出色表现;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问题或需要福利资助的可能性则会明显减少。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上述实施效果到底得益于什么?我国学前教育界在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学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从中学习什么?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学界同行。

一、课程设计――从实际出发

1.坚持服从本土需要的课程设计方向

海伊斯科普课程设计的最初愿望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摆脱贫苦。因为当时所在的学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留级、受到惩罚和被校外机构治疗的比例较高。当时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人员成立了一个计划小组来讨论可能采取的行动过程,希望通过学前教育来减少留级,减少儿童走上邪路的可能性。但它也具有研究的目的,拥有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开始课程设计时,他们认为不能仅仅把课程看成是强调“举止和道德”的行为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也不是去接受当时流行的给儿童提供一般社会情感支持的观点,而是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按照对儿童的预测进行。但从以往文献中发现,当时的课程研究只有有关课程哲学基础的论述,很少关注年幼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已有的注重智力发展的课程又局限于具体技能的训练,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和记忆。出于对这种课程的反感,他们选择了注重儿童学业上的成功和一般认知发展的课程取向。通过30多年边实践边探索的历程,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被各国广为运用的海伊斯科普课程体系,充分证明了其课程编制取向的正确性。

2.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试图给儿童设计一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不断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建设始终没有终点,而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首先,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们认为每一个人在发展上都是独特的,人的各种学习存在着一个关键期,而有效地促进发展的教育可以根据这样三条标准来衡量,即某种教育的经验、经过和方法;其次,儿童赖以成长的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应对它作出应有的反应;第三,每一个具有“认知倾向性”的教师在把该课程的一般性原理应用到具体不同的实践情境中去时都会产生独特的影响。

3.课程设计的主体应是专家与教师相结合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不是由课程专家们依据理论编制的,而是由课程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起初由于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参与项目的教师便根据以往在正规学校教学的经验来制定每日计划和目标。尽管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在一起开备课讨论会,但在合作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却非常明显。大家都同意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学科内容,可是在执行计划时还是出现了教师“自行其事”并把课程计划放在一边的现象。这种表面上的交流,实质源于教师的教育惯性,他们不想被迫去接受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经历了这些变故后,课程专家和教师们开始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合作,每一个人都竭力承担义务,这样就使课程开发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他们共同学习如何在一起工作,并设法解决因不同看法带来的问题。相互的理解终于产生了缓慢进展,特别是通过学习皮亚杰理论,专家和教师们认识到新的儿童指导方法应该和传统的早期儿童教育中最好的方法综合在一起,于是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开发发生了转变,逐步走向把儿童作为主动的建构者和学习者。直至教师和专家们把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为58条“关键经验”,最终形成了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体系,并风靡世界。

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创设有效的环境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纲要》并未给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创设环境的具体做法,尚需各幼儿园自行研究。而《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又进一步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和主动的教育过程。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来促成儿童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经验正可为我国幼儿园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创建者韦卡特认为,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是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所以只有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儿童对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儿童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儿童主动性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

1.时间环境创设

在海伊斯科普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灵活的时间安排是支持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展活动。幼儿是在对物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此探索和操作时间是不固定的,固定刻板的时间规定容易造成幼儿兴趣的缺失,往往刚对这个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进行下一个全新的活动,只能再重新培养新的兴奋点,造成了时间浪费,难以开展持续的主动学习。如课程表一样精确划分的时间安排往往产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的被动学习,在时间安排上赋予幼儿自主性才容易进行主动学习。

赋予幼儿安排时间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自由容易造成幼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费心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每天有固定的活动程序有利于幼儿理解时间,避免无谓的分心,从而专心投入当前的活动。海伊斯科普课程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一日常规的建立会使儿童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计划――实施――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接着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保证幼儿在一天中能够根据这一先后顺序完成一系列活动,并且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不需要硬性规定幼儿具体的活动时间表。这种既具体又灵活的时间安排不但有利于幼儿进行自发的活动操作,还保证了幼儿在对物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反思得到经验的提升,切实贯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2.空间环境创设

为了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海伊斯科普课程十分强调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创设,“因为它将影响幼儿全部的活动”。课程设置者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幼儿提供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因此可以把教室空间分成不同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的材料分类放置,并贴上标记,这样能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环境,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在进行主动学习时还可以到户外环境中进行探索。在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户外活动区的设置借鉴了教室活动区设置的原则,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

此外,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空间环境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经常根据幼儿实际使用空间的情况对空间环境作一定的调整,以期更好地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3.物理环境创设

空间环境的创设为物理材料的投放划分了区域,只有进行了合适的物理环境创设后,空间环境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是因为空间里投放的“材料的可获得性”,即物理环境的创设同样可以对幼儿的主动学习产生影响。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列都可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材料的复杂性可以维持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材料的多样性则有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需要的材料。以主动学习为课程核心的海伊斯科普课程就试图为幼儿提供能激发主动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幼儿通过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的互动以获得学习与发展。海伊斯科普课程注重在环境中投放丰富的、适应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材料,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个活动区都放满可以用多种方式使用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和探索,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同时,这些材料都按类存放,幼儿能够容易拿到这些材料并易于准确地归还原处。大量的材料投放以及使用材料的充足机会为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幼儿获得主动学习的经验。

海伊斯科普课程与其他一些课程模式不同的是――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在发展水平较低、资源贫乏的国家,材料可以来源于自然、家庭废弃物及其他一些“开发性”材料。这种做法对我国这样一个还很不发达的国家确实非常值得借鉴。

4.心理环境创设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海伊斯科普课程吸收了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开始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根据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这种关系形成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作用重大。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创设比物理环境更复杂,因为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气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园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心理社会环境的状况,取决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频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有益于幼儿产生教师期望的行为。因此,海伊斯科普课程要求教师与幼儿分享控制权,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围绕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原有经验提供适当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幼儿建立真诚的伙伴关系,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力图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使我们有机会面对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国外幼儿园课程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课程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这些西方课程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和使幼儿园教师“消化不良”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把一切国外学前课程模式的优点全部否定。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课程设计原则告诉我们,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而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并造就主动学习的幼儿,这正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明的幼儿园改革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小虎.High/scope早期课程模式近20年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1(4).

[2]Bronfenbrenner,U.andCrouter,a.C.theevolutionofenvironmentmodelsindevelopmentresearch.inmussen,p.H.(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4thed,voli,p357-414),1983.

[3]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朱家雄等.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6]玛丽・霍曼,戴维.p.韦卡特等.活动中的幼儿.郝和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朱家雄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科普教育设计篇10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技节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技节工作计划1

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普及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我校今年的科技工作的口号是:“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在参与中增长科技知识,以科技知识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整体思路:

1、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校科技教育规划的制定,积极推进科技类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建设。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教育,面向全体,积极推进科普活动的创新;广泛发动,形成合力,提高本校科技教育的效率。

2、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机制;依托课堂,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索课堂教学与科普教育一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在实践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领略科技前沿的风景。

3、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创建自己的品牌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科技教育的实践。具体工作:

1、开展全校性的科技普活动,结合市、县的科技比赛和大规模的科普活动,采用紧密型的管理方式,由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展开。

2、搞好校内宣传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印发科普资料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班主任利用午会课、班队会、“快乐的十分钟”等时间让学生以自主比赛、有奖问答等形式掌握和巩固科技知识;搞好日常卫生、科技知识的教育,要求每班在专门开设一个科普栏目;与周边社区和社会科普单位相联系,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积极参加科技比赛。对于学校本来的重点项目、强项,小制作、建筑模型、航模等项目要巩固好。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其它项目进行发展、壮大。建立校内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小组要做到五个“定”,即定指导、定记录、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4、建章立制、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布置、协调相关事宜。为科技指导教师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并保障落实他们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的时间。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活动经费及活动必须设备的到位。在现有的奖励机制上,进一步加大对那些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显著的科技指导老师的奖励力度。对重点项目指导老师的课时费用将再提高一档。对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老师予以重奖。

5、用科教新理念、新思想在办学层面指导特色的建设,推动科技办学特色朝内涵、优质方向发展。注重校园科学文化的积淀,注重校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注重科技教育的基地建设,努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要以点带面,推动全校的科技教育工作。结合探究性活动,开展一次科普小作文比赛,并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各班学生把自己的小作品、小制作上交学校,学期结束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一次学生作品的展览会。

6、建立科技教育激励机制。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工作的考核内容,教师科技教育的实绩作为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的依据之一,形成“搞与不搞不一样,搞好与搞不好不一样”的评价体制,奖励优秀的科技辅导教师与爱好科技活动的学生;尤其要努力提高科技辅导教师的待遇,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辅导水平,参加区、市级自治区比赛,为学校争光。重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保证必要的活动经费,不断购置更新科技器材,推动学校科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一支乐于奉献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科技辅导教师参加区活动中心的教研、培训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科技教育的专业能力。

7、依托社区优势,建立校、家、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建立一支有校外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热心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兼职辅导员队伍,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自愿者活动等积极参与社区科普宣传活动。本学年,我们将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进行一次以“爱护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为主题的为社区打扫卫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会生态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普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备因素,更是学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认真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努力将新学期的科技工作提升一个台阶。总体策略和目标:

1、认真学习、深刻认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宏观背景和导向。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正确定位科技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积极参加具有突击性和长期性特点的重大活动。

3、提高科技组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科研工作,探索“特色创建”和“运作模式”。

科技室管理员:金鸽

红城镇徐家磨小学小学

小学科技节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学生科技教育力度,努力在学生中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实际出发,本着坚持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并有所突破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爱科学、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现状分析

1、我校于2020年5月当选松江区科技特色学校,今年9月份开始筹备2020—2020年度松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选。

2、学校领导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十分支持科技活动的开展,并积极帮助科技组规划未来发展。

3、随着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关科技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4、科技活动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活动基础扎实,内容丰富,参与面广泛。

5、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充沛,容易形成科技教育的合力。松江新城区地域优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家长的素质优势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宝贵财富。

6、科学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目前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12名,其他教师的科技辅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7、学生科学素养有待关注和提高,他们缺乏持久、连续地完成科学活动,刻苦、深入、持久、争先的品质不够。

三、主要工作

1、常规科普教育工作:

(1)结合大队部工作完善班级科技园地(植物角、科技园)的建立工作。

(2)校园科技成果展示栏的更新及布置工作(宣传栏、黑板报等)。

(3)抓好科技教师参加培训的学习。

(4)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科学教育的素材。开展好探究、自然、劳技、计算机等各学科的科学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5)通过为班级、为教师提供、订阅一批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和报刊。帮助全体师生丰富信息及有关理论。

(6)开展校级科技之星评选,表彰在科技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7)选拔科技能力出色的学生进入科技社团,为各级科技竞赛储备人才。

(8)开展第五届校园科技节。

2、特色科普重点工作:

(1)继续将环境保护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主题的科普系列活动。

(2)以松江区科技创新大赛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抓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使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

(3)组建校级科技社团,积极组织,认真训练,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计划的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获奖的数量与层次。

(4)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科技活动,使100%学生都能参与普及型兴趣活动。

(5)规范科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教育室场、设备,认真开展好各项科学实验。

(6)尝试开展“家庭实验室”项目,让学生把部分实验带回家,以家庭为单位,家长与孩子互动参与的形式完成学校中无法实践的实验项目。

小学科技节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若干意见》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为指针,认真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而有力地促进科技的普及,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人才,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任务:

1、继续做好学校科技普及工作。科技教育不单是在科技活动中讲授知识,它是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求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特别是自然、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积极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使科普工作紧贴于学科教学。

2、着力重视科技环境创设。今年学校要把校园建成科技文化园。要通过合理利用开发校园空间,让学生走进校门,就强烈地感受到知识的熏陶。

3、认真组织科技活动。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周”,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科技比赛,并认真落实今年上级组织的各项省市级科技比赛。

三、具体工作:

㈠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充分认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由教学校长李校长亲自分管科技教育,成立以科学组、科技辅导老师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详实的科技活动系列活动方案,每班都配一名理科教师作为科技辅导员,认真组织日常的科技活动,同时依托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能力,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科学、计算机、科技活动、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层层落实,定期检查,评比与奖励,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技氛围。

㈡创设环境,建立共识,浓厚科技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学校要把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技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教育手段摆上重要位置。

1、加强校园建成。把校园建设成花园。绿树成荫、果实飘香、花草植被、郁郁葱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各种花卉草木及其科目属性,增长自然知识意识。

2、重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针对孩子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在校园内布置科技橱窗和科技走廊,各班布置科技角,设立“科普园地”栏目,校广播台开设“科技广角”专栏;定期举办科技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讲授创造思维和方法,用科学知识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

3、认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

4、开放学校的活动馆式。今年,学校将在原有实验室、劳技室等基础上专门筹建科学馆,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为更自主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学校在星期四开放图书馆、多媒体机房、科技馆等科技教育设施,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实验室、劳技室,用足、用好这些设施及设备。

㈢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制定科技教育活动计划。

三月份:各科技兴趣小组开班。

四、五月份:组织学生参加市青少年科普知识既创意动手做竞赛。

六月份:武昌区首届中小学科技活动大赛既汉字录入竞赛。

九月份:检查假期科技创新方案设计,选出好的作品,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