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56

应急物流现状篇1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着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着,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专业提供论文和职称论文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4]吴志丹: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城市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议[a].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应急物流现状篇2

应急物资的供应经过生产、仓储、运输、分配等各个环节。本文着重表述的是如何将灾区所需物质(即应急物资)通过一种高速、有效的手段统筹、集散、配送及到点。要达到上述效果,其根本着力点还是在运输车辆和与之相配应的工作、从业人员的高效统一,最终将物资从平时状态转变为应急物流状态。要实现这一转变工作,只有通过各中心地区或是周边区域性物流中心对本地区进行发散性辐射来最终完成,以实现应急任务和抢险需求。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有着同样本质的运行属性,都存在空间上的物理转移和时问的递进过程,但普通物流是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即运费与时间、空间成正比,运输时间越长,物资越多,费用越高,其整个过程都要有经济的推动。与普通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物资的应急性,更强调物资在物理转移过程中的时间递进,更加强调物流效率。

一、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特点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的影响

首先,要对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特点认识,才能更好运用工作方式、响应程序和,从而达到认知物质、运用规律的目的,达到启动区域物流中心应急响应的目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点:一是物资种类库多,适用于各种抢险救灾需要。二是物库存量大,适合于大规模抢险救灾的物资需要。三是队伍更专业化。物资流动、启用、管理、运输更加迅速。四是各类运输工具的高度集中,特别是特种运输车辆的相对集中,便于物资的高速运转和流动。五是各类物资信息化管理程度高,便于对号入座,快速查找、查缺不漏、寻找不足、服务决策。七是人员集中、车辆集中、便于调度。从以上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本质特点来看,其具备了提高当地应急响应能力的若干充要要素,综合说来即是:物资库存丰富、寻找应急物资便利、车辆管理集中、人员素质专业、启动应急队伍迅速、统筹协调时间较短。在局部中心地区处于应急状态下时,区域性物流中心完全可以转化为当地应急物资集中、分散、配送的指挥中心。并可以根据应急地区的变化,结合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能更加及时对应急物资按需分配、按求集中。

二、强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性物流中心应急保障职能,提高综合应急效能

(一)必须强调政府统筹、协调资源,高度重视区域物流中心发挥应急抢救的骨干作用。

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加强忧患意识,解剖和分析区域物流中心在本地区应急响应状态下的骨干作用。应急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不预知或是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下,由于天气、环境及军事斗争导致国家必须立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的一种紧急状态。任何一种应急状态都要紧紧围绕人、物来开展工作。将本地区有限的物资调运到需要的地点,是应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其运作模式是先散开后集中,再由一点到另一点。其步骤是小步快跑,步步推进的。因此,要实现这一功能,只有通过区域性物流中心来实现,任何在应急响应后再行建立的物流中心都不可能弥补日常物流工作中所建立起来的物资、信息、车辆资源。

(二)认识当前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抓紧建设物流中心。

受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限制,当前的货物运输市场,由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政策中,采取的放开市场、松散管理的政策导向,因此,我国货运行业入市门槛低,大多是个体各自为营的经营模式。货运行业普遍抗风险能力不高,存在“散、乱、小”的特点,中心城市个体的经营比例基本在80%以上。车辆散乱于城市各个角落,特别是特种车辆更少。因此,存在征集调度难度大,集中规模运输力弱,再加之土地、规划部门对于物流中心用地的缺失导向,没有大型场地用于应急车辆的集中停放,更加大了应急响应时间。特别是在征用大型运输车辆或是特种运输车辆时,调运难度更大。因此,面对当前这样的客观情况,特别是近年大事频发的年度,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将各类物资进行归纳就显得犹为重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部门也对这方面的问题日益重视,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5个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但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或是应急重点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数目显然不足。

客观看待“汶川大地震”中应急物资的筹备、运输工作,虽然全国众志成城,各类型车辆在24小时内就向成都进发,但由于成都大型物流基地不足,导致车车辆停放困难,同时,各类物资无法有效短时间分类配送,造成了灾区对某些物资的极端渴望和成都市区大量物资的高度集中的矛盾。

(三)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全国高速公路、省道、国道路网交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显示了一定高度的水平。但路网的建设,其目的是“人便于行、物流其畅”,区域性物流中心作为人民、社会物资流动的重要节点和发动机,保证其盈利运转是发挥发挥应急效能的基本经济基础。对此,政府应该更系统规划和高度关注。因此,要对其日常经济行为和应急行为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避免出现双轨交叉,增加其负担、影响其应急。更不应该出现顾此失彼,因应急功能的完善而导致其经济市场的萎缩,也不应因过分发挥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应急工作的社会功能。

目前,在我国地市级以上政府都建立了“国防交通战备”或专业应急运输队伍,其队伍建设也是基于各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行政框架,应急队伍的组织建设也日趋完善。因此可将各地应急运输的日常演练、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组织框架下有实战内容、应急演练内容有组织行为保障,最终达到平战结合的作用。

对于区域性物流中心来说所,也必须将日常的运作管理与应急管理相互分离。在日常工作中,数据库里的人员、装备、车辆按照正常的市场程序生产运行,掌握各类人员、物资的流转渠道。一旦进入应急响应,可以立即实现一岗双责,按照应急队伍的组织架构作出反应,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在此过程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应该做好各类物资的库存、消耗、需求分析;加强于物流中心加盟物企业的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物资生产、供应企业档案;测算各类物资生产、运输、抵达时间和经费需求。保证在应急工作中,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能根据物资库存、生产、运输时间、经费和车型、人员实际数量统筹、总揽全局。

总的说来,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工作原则是按照政府和应急任务的要求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集中应急设施、根据需要,紧急动员加盟的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在此过程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减少了应急程序,整合了应急物资、集中了应急运输工具。在处于部级应急状态时,中央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各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一张完成的应急网络体系,最终全面提高应急综合效能。

三、区域物流中心在国家应急状态最终达到的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进入应急状态时,统筹的是举国之力,其方式是“分类调度、集中管理”,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路网、天气实际情况的影响,无法做到按时间抵达、按需求分配,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由于交通要道阻断,物资无法运输到目的地。假如在重灾区锦阳当地有一至两个覆盖范围充分的区域物流中心,则可在确保在更短时间内,将应急物资向其区、县辐射。

应急物流现状篇3

关键词: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探究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我们要做好面对突如其来灾害的准备,做好灾后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工作,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可怕后果。其中,电力行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所承受的损失和影响是不可估计的,而且其受到影响后对社会造成损失更加难以估计。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安定,都会受到电力行业的影响。这种突发事件,突出了电力行业要做到稳定供电的必要性。以上都表明,关于新建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出具体论述。

一、应急物流内涵以及特点

1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对人员、资金、物资需要做好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出现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在突况的应急需求下逐渐形成。由于应急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应急物流和普通的盈利物流之间存在差异。应急物流主要作用于处理应急管理中的物资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尽力挽回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它本质是现代化物流的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物流的自身独特性。

2应急物流的特点

2.1应急物流针对需求,分为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因为突发状况的发生地点、事件、持续长短、影响范围以及强度大小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应急物流在配送的时候也难以实现确认。

2.2时间的紧迫性

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紧迫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应急物流发挥其应急特性,在规定的时效内,用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保证应急物流进行科学有效的运达。

2.3不均衡性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质,这点决定了应急物流流向、流量的显著变化将跟随突发事件的实际发展而变化,应急物流需要做出迅速调整,保证流量、流向的稳定性,以避免空间和时间上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供给断档。

2.4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隶属社会服务的范围内,大多受公共财产支持。所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效益,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行动,将应急物资快速送达。而普通的物流,则将重点放在经济收益上。

二、根据电力企业现有特点,建设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应急物流在我国还属于新事物,货物商品从供应地发往接收地的运送过程被称为物流。物流的整体流程包括:运输、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物流从经济学上讲,它属于生产范围内,是企业创造的第三利润资源。所以,虽然电力没有实体,却与普通物流一样存在着从电力发、配、输、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也符合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物流准则。配送是指以送货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根据用户的订货需求,在物流节点或者是其他配送中心进行货物配备,以最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式送达。而应急配送,意思就是要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效益,确保时间最大化以及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而进行的特殊物流活动。电力企业体系的特点,要求电力行业物流配送活动,要以零配件和原材料等物资的管理、配送确保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为基础。所以,要加大电力企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就要将物流配送作为着手点,完善电力系统的应急配送措施。

三、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特征和难点

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环节连成统一体的电能使用和生产的系统,它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特征如下:

1各环节协调应急需求

电力系统是多环节共同运作的统一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进入瘫痪状态。因为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除了可能受电力系统内部违规操作事件之外,还可能是受自然灾害破坏或者人为破坏的影响。所以,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电力应急物流调查的时候,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综合考量,剖析需求点,调度和维护应急物资。

2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和种类多的特点

电力系统中,与各环节运作相关电力物资具有种类多的特点,范围包括从最开始的发电环节一直到最后的用电环节,其中包含的大多是设备和零部件,是不能被替换的。此外,严重的电力突发事件会加大电力故障的影响面积和受灾范围,同时加大对电力应急物资的需求。因此,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的特点。

3电力行业应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

与一般的应急不同,电力的突发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电力故障,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电力系统建设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在进行物流配送的时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并且在时间内完成,如果超出时间范围,就会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比如说救援物资在进行输送的途中受到阻碍、重要工程不能施工等。

四、强化电力应急物流配送的措施

应急配送作为新事物正在逐渐融入当今社会,但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应急配送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电力行业联合相关供应商或者关联企业做好切实防护,建设常用联系通道或者应急保护系统,以及层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配送运输保障方案。可以说,普通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在总体规划和结构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只不过比普通的物流配送体系更容易发突发状况,所以,在建设电力企业和多部门间的应急配送关联机制极为重要。而要建立电力企业的应急机制,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

电力行业中的应急物流配送机制实行储存、配送、分拣一体化,将物联网高科技作为提高配送智能化的高效手段,结合物资需求进行物资配送,将网络物资仓储归口、需求归口、配送归口、信息归口等信息整合一体化,实现日常调度、资源整合、分析决策、实时监控等功能,并将wmS和应急系统的无缝衔接,把兄弟单位的供货商信息、物资信息、合作部门信息等全部整合到系统平台中。用来加强信息共享的特性,实现物资配送最优化,使调配更加井然有序,提高应急效率,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资管理的“实时化”、“无人化”和“智慧化”。以此来做到物资配送的统一性以及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集约化管理,确保企业电力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1.1应急物流中指挥为中心、预案为主线。物流系统要完善对物流预案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以“备、防、治、应”等作为行动指南和基础信息,运用知识结构做出参考案例。

1.2应急物理的具体功能包括:应物物资的征用、采集、仓储、包装、加工、分装、装卸、搬运、配送、分拨、回收、预报警报、应急反应、信息、联动指挥、动态监测、事件统计、空间信息以及决策管理等。

1.3应急物流的信息资源包括:指挥中心、通讯设施、集成视频、呼叫中心、视频会议等接口。对信息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统一调配,保证原有的信息和资源合并到应急系统中,设立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应急资源统一整合,实现上文所说的数据共享与互联。

1.4应急物流的信息技术包括:开发互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事业发展,完善物流配送的安全、节能、高校一体化。

2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措施

供应商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管理体系的联系,来达到物料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使供应商根据系统提示做到按时送货,应用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和按时供应的方法,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行采购的一方,可以把供应商物流包含的运输和库存管理等这些问题交给供应商去做,从而减少双方在进行交易运营时期的风险,同时节约双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3规范应急转化机制

应急物流大量信息和工作都在紧急状况进行状态转换结合,这是确保信息有效传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由于应急任务的不同,需要的信息内容将会有所差别,好在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展开的模式是类似的。所以我们要完善信息转换机制,确保信息提取的秩序。

4决策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物流信息的提供仅仅是信息保障的一种功能,信息系统必须要更多的参与到信息的决策工作中去,在切实了解和分析物流运作的数据和信息之后,构建优化模块,对运输过程进行正确的调度。

5辅助决策功能

应急物流要建立各种不同模型,已备发生突发事件时候择优选择和决策。应急物流模型是由灾情监察的预报、信息采集和分析、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构成的综合数据库。

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物流能够为突发事件提供有力而强大的物资支持,电力物流的配送要求电力行业完善现有的物流配送机制,提高面临突发事件的解决效率,以此来尽最大程度挽回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吕运福.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3(02).

[2]蒋昊,李亚,邱新力.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运作[J].物流科技,2003,31(06).

应急物流现状篇4

   关键词: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

   1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working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部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应急物流现状篇5

一、总体目标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五、组织、协调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县卫生健康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尚光辉

副组长:吴耐文、周志明

成员:段立、梁小清、余孟军、文华、陈涤、黄建明、卜慧、文辉、李志勇、陈剑、黄海波

工作要求: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系统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消杀及风险沟通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专家组,为本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县卫健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林业、商务、市监、财政、宣传、网信、公安、三创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配合,依法开展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小组:

组长:吴耐文

副组长:卜慧、文辉、李志勇

成员:朱立冬、曹武、肖卫业、程治球、段平波、郭建红、高立新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

工作要求: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辖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所有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领导,根据组长的安排做好疫情的处置与报告工作,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组长的任务安排。

成立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周志明

副组长:陈涤

成员:黄海波、陈剑、汤海峰、陈小兵

工作要求:所有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安排做好应急所需的负责防疫车辆、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保持个人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组长的任务安排。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疾控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由相应专业人员组成防控工作组,开展本辖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要密切关注辖区内武汉回乡人员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疫情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二)职责分工

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县卫健局负责指挥、组织、协调、管理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预案;组织开展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危重病人医疗救治;组织专家组排查观察病例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技术培训、应急演练、督导检查和宣教活动,协助政府开展社会动员。

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县疾控中心承担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控制工作;负责当地疫情监测资料的收集、上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指导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禽流感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指导并协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做好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2)医疗机构职责

县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筛查与报告;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储备救治需要的药品、器械及防护用品;配合县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疫情发生后,如有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每日要向县卫健局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

(3)救治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明确县人民医院为救治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按照要求,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房,负责观察病例的在院医学观察,负责对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转运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及时发现并积极救治重症病例;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各类医疗机构负责报告武汉回乡人员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负责密切接触者管理与健康监测报告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有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

(3)县卫健综合执法局职责

县卫健综合执法局负责对县内医疗卫生机构的预检分诊、消毒、疫情报告、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三)疫情监测

1、常规监测

(1)各级医疗机构要设立发热门诊,开展预检分诊工作,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发现疑似病例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对不明原因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接诊医生必须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确保不漏过一个可疑病例。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的观察病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并立即转送县人民医院诊治,不得滞留病人。对于观察与确诊病例,要按有关规定做好网络直报工作。

(2)观察病例监测。县人民医院要及时采集观察病例相关临床标本,通知县疾控中心尽快将标本送至省级疾控机构进行相关病原排查检测。

(3)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县域内如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对可疑暴露者和病例密切接触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辖区内乡镇卫生院采取集中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则立即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送至县人民医院诊治,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除工作。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等工作。

(5)监测过程中,有关标本的采集、运送、保藏和检测等各项活动均应当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2、应急监测

省级有关部门如确认本辖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或毗邻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县卫健局立即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工作,按照有关技术方案或指南开展应急监测。

(四)预防与控制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按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同时按要求做好流调、消毒、采样人员的个人防护。

2、乡镇卫生院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对可疑暴露者和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并进行每日至少2次体温测定及是否出现呼吸道症状询问的医学观察14天。同时落实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登记、测量体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立即收至医院进行医学观察,并上报县疾控中心。

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县疾控中心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要求及时采集病人的痰液或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或血清标本等,并在24小时内送至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要协助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

4、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应急处置

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本地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本辖区内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毗邻辖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监测,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

(2)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迅速开展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做好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

(3)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筛查。

(4)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规监测,实行观察病例“零报告”制度,县直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于每天下午4点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信息,县疾控中心于每天下午4:30前向卫健局卫生应急股和基卫股上报信息。

(5)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水平和能力。

2、本地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本地区内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立即开展病禽密切接触者健康监测和生物标本采集工作。

(2)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救治医院实行病人情况及救治情况日报告制度,其他医疗机构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零报告”制度。

(3)医疗机构要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救治、医院内感染控制等准备工作。县疾控中心做好病禽接触者病原检测。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

(4)按照职责分工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好疫点内人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3、本地出现散发或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本地区发现散发或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但局限在一定的范围,没有出现扩散现象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零报告制度。

(2)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病例之间的相互关联,判定是否发生人传人现象。

(3)按照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做好医学观察。

(4)县人民医院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隔离、救治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主动搜索、标本采集等工作。

(5)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等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6)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疫点内人员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7)及时向本地区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8)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做好风险沟通,及时开展心理干预,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9)如经调查证实发现人传人病例,要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划定疫点和疫区范围,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学校停课、部分行业停业等防控措施。

4、证实人间传播病例并出现疫情扩散状态

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人间传播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按照《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保障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县疾控中心、医政股要加强对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和实验室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能力和诊疗水平。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县疾控中心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3、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县卫健局组织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玩忽职守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4、做好物资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积极争取和合理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要加强与财政、医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积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同时,妥善安排救治经费,支持医疗机构做好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六、预案制定

本预案由县卫生健康局制定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预案,并报县卫生健康育局卫生应急股备案。

七、责任追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建立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1、在执行本预案时,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不服从统一指挥、调度,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组织协调不力,推诿扯皮,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应急物流现状篇6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2006年11月14日,我区某学校学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对此次事件的调查处置过程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等方法,以某学校学生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应急处置过程为研究对象。

2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1初步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006年11月14日21∶30分接到报告,某学校51名学生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诊,医疗机构报告为疑似食物中毒。经初步调查发现,就诊学生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其中首发病例田文辉于14日12∶00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水样便;末例病例李德斌,14日22∶00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对就诊病例就餐情况的调查,结合临床表现、便检结果等资料,初步怀疑为14日早餐(食谱为:黑米粥、自制豆浆、烧饼、花卷、馒头、火烧夹土豆丝、火烧夹豆皮、韭菜鸡蛋合子、咸芥菜丝)进食烧饼加豆腐皮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紧急救治患病学生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并随时报告的方法;采集可疑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15日5∶00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该事件信息。

2.2调查、检验、结论与应急处置措施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共计1011名,其中当天早餐就餐人数为419名,就诊病例51名,就诊病例中食用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49名。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中的“豆腐皮”经“热水泡发”后室温存放1.5h、该食堂无“卫生许可”等证件,并存在用具生熟不分、功能间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及培训合格证等违规操作事实;所有怀疑餐次食品及患者腹泻物、呕吐物均未能采集,无法实施实验室检验;采集可疑餐次食品原料及14日晚餐部分食品样品进行毒物、致病菌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综合调查情况、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便检结果,经集体论证,排除了故意投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确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3结果与讨论

3.1调查结果与应急处置措施

3.1.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程的不同,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也随之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经初步调查后确定了怀疑对象,在紧急救治患者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采集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经调查论证后得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从而采取了控制场所、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开展从业人员体检及培训工作等措施。由此可见,调查进程及调查结果直接左右了应急处置的决策,控制了应急处置的方向。

3.1.2事件发生初期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涉及面广、涵盖面大;经初步调查,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初步结论,对临床救治、应急处置等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3.2事件发展、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3.2.1此次事件由接诊患者的医疗机构报告,而学校未能及时发现、报告。由此可以说明该学校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1]执行不力,未能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发现、报告的延后,给调查、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不便,导致未能采集到直接、有效的定案证据。

3.2.2在调查过程中未开展针对无症状学生及教职员工进餐情况的调查、未能采集到可疑食品,未对患者腹泻物、呕吐物进行检验、采集样品中未检出可疑致病因素,医疗机构采集的6份便标本中只有2份便检结果“可见红、白细胞”。笔者认为对此事件的调查未能做到深入、彻底,应急处理流程存在不当之处[2],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证据不充分。

3.2.3接到报告时间为14日21∶30分,登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时间为15日5∶17分,且上网报告的同时未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说明未完全掌握《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3]的有关规定。

综上所属,笔者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应急处置等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帮助。而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应做到巨细无遗,深入调查有关联的情况,为事件的最终结论、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出现提供可靠依据,也为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教育部卫办疾控发〔2006〕65号.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6.

应急物流现状篇7

关键词: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

应急物资的管理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突发状况的出现是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的,而应急物资的出现以及合理科学的分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上的损失,而应急物资的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电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有助于应急物资的保管和使用[1]。

1标准化的应急物资管理平台

1.1标准化的含义

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标准化就是指要想达到某一预期的目标,使用具有体系的,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来打造出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按照体系中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应急物资的相应保存和分配的活动。标准化主要强调的是,首先要有明确的电力物资的应急目标;其次,有具体的科学方式方法,同时,打造出合适的管理平台体系,并依照平台的管理要求进行电力物资的相应活动[2]。管理平台的标准化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突发状况出现,或者灾害发生时的具体问题,不仅是需要相关的技术水平,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精准数量,以此二者进行相互的协调和发展,来完成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标准化。

1.2应急物资管理平台

该管理平台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凡事预应急物资相关的内容,管理平台都会进行科学的标准化的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该管理平台的建立利用的是标准化的理念,同时,还借鉴了国外一系列将高压供电作为应急物资的管理平台制度和体系,以提升我国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实现最大程度的电力资源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推动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发展[3]。

2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的操作步骤

2.1明确管理平台标准化的具体目标

在进行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管理平台标准化的预期目标,只有将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之后的物资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活动才能够顺利地进行,目标的设定也是管理平台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管理理论的出现,使得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的前景和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与传统的平台应用对象不同,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不仅要达到最基本的生产绩效,以及性能等目标,同时,还增加了一系列人文性质的,主观性质的目标,例如,附加服务以及管理的效果等。要清楚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建立,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在灾害和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物资能够起到保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4]。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使得应急物资管理也逐渐走向数字化和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不仅提高了相应数据的精准度,同时,也使得数据更加具有科学性,提升了信息数据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但是,所有科技和手段的使用都应该以应急物资保障性功能为目标,以此来打造出全方位,多角度,高标准的物资管理平台。

2.2对物资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要想切实的做到应急物资的标准化管理,就要充分的对物资对象进行了解和分析,根据管理平台上的功能模块,进行实际操作,以此可以称之为,平战一体[5]。所谓平,是和战相对的,指的是日常生活,不需要应急物资的情况,这时,管理平台应该要做到对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让居民进行电力应急物资的信息浏览,与此同时,相应的高压供电企业和部门可以在管理平台上写出相应的应急物资信息,以及使用的情况等,方便居民进行查看和了解。不仅如此,政府也利用该平台了解本市应急物资的相关情况,以此来根据时下的具体情况一些相关的应急物资信息和消息等,让居民在浏览应急物资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政府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所谓战,就是指自然灾害以及一系列的突发状况,对于社会突发状况,应急物资管理平台要充分的发挥好指挥者的作用,对电力物资以及相关的物资进行调配和分配,同时,科学合理的管理好电力能源,以及相关的零部件等,与此同时,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时的与其他的部门进行物资使用的沟通,以此来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同时,对于不停改动的信息要在计算机网络上体现,以保证其他的使用者能够看到信息数据的变化,来调整自己下一步的动作,以达到保障的目的。

2.3打造物资信息的技术分析平台

物资信息主要包括的是相关电力产品的监督,储存,以及采购等方面。在日常体系运转的时候,就需要对物资的一系列品牌,生产的厂家,以及规格,库存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日后进行战时采购等。在发生突发状况和灾害的时候,应急物资管理平台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大数据手段等,来快速的计算出电力相关物资此刻的库存情况,并对缺少匮乏的物资进行快速的采购进行补充,以此,能够为电力的抢修部门作出科学的抢修方案,同时并提供物资数据,让其进行具体的电力抢修工作。与此同时,打造出动态化的物资监管和监测体系,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资存储,同时与政府,消防等国家部门进行联合和协调,对于需要的电力物资信息及时的在相应的网站进行公布,以使得相关的部门能够在灾情发生时,通过物资的具体信息,匹配出适合的物资进行支援,以此,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物资采购成本,提升物资的使用效率,减少社会的损失[6]。

3提升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的对策

3.1提高对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资金投入力度

应急物资不独属于某一企业或者某一部门,应急物资的使用属于公益性的事业,能够保证在突发事件出现,或者自然灾害出现时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作为国家以及政府,要给予应急物资管理平台一定的资金帮助和政策的倾斜,以帮助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的不断优化。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制度,以达到有偿救援的目的,以此来不断地提升相应部门对于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将应急物资的管理市场化。与此同时,要设定专门的物资采购基金,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的出现,对于城市来说会造成大面积的电力瘫痪,虽然应急物资管理平台会在日常运转中进行一系列的储备,但是,其储备的数量和库存却是有限的,专项资金的成立,有助于保障突发事件发生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应电力物资的采购,以此来快速的恢复断电状况,减少城市的经济损失。

3.2对于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科学的统筹规划

对于应急物资的储备,单单依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对于高压供电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对于一系列的零部件,以及相应的设备,工具,不是单单一个供电企业便能完成的,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是分布在不同的企业和部门之中的[7]。也正是因为部门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没有统一科学的规划,导致物资的供应出现问题,各部门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导致物资分配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阻碍了应急物资保障性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储备规划和制度,规定和明确各个部门和企业的职责和任务,对于“战”时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平时工作时,将各自企业内的物资信息进行信息数据的共享,以防止出现不同的企业发生物资相同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需要的物资没有得到良好的储备,而影响了抢修等相应救援工作的开展。

3.3简化应急物资的调度流程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对于应急物资的需要是非常紧急的,作为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必须要沉着冷静的对物资进行调配,同时,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对于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要简化一定的审批流程,以此来减少应急物资的发放时间,及时的将物资以及相应的物品送到现场,以解决燃眉之急减少城市和居民的损失。不仅需要简化审批的流程,同时,也要将物资运输的道路进行整合和规范,减少路障以及一系列的阻碍,使得物资能够快速的到达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3.4建立应急预案并给出解决措施

应急预案是高压供电以及相关电力企业的基本工作,同时也是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想要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电力作为应急物资的一种特殊物资,极易受到外界气候以及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应急工作的时候,要给予气候一定的重视,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预测出可能出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时,找出危险的源头,对此进行专门应急预案的设计,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完善相关的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来提高对应急物资的使用率。其次,对于应急预案的制定,不能针对事发或者事后进行总结,而是要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前中后,都进行总结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以防止中间环节出现错误。同时,对于应急行动要将制定出详细并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对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要给予具体的工作和责任,并经常性的进行演习,以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各司其职地进行应急救援工作,来减少准备时间达到救援保障的目的。

3.5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操作人员的素养和能力

对于管理平台的操作,操作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决定了整体应急物资的分配和调度,以及基本的保存等工作,更关乎着应急物资能否快速的达到灾害现场。因此,要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的强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训练其操控平台各种设备以及器械的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以保证在面对灾害时能够临危不乱地进行物资的调度和分配,达到救援的目的。

4结语

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标准化,能够有效地对相应的物资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数据的存储,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并科学的进行物资分配,迅速的查找出物资的库存情况,标准化的管理,相应的完善制度,能够使应急物资发挥最大的效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辉.应急物资分类标准与编码规范研究[J].标准科学,2017(7).

[2]陈立伟.应急物资供应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张升升.省级电网公司物资集约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4]周亚.省级电力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5]马莉.电力公司应急物流管理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应急物流现状篇8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随机规划;模型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42

1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随之产生大量应急救援物资及设施需求[1]。然而,在关键救援期内,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不高,车辆调度效率低下;用户需求随机性导致的应急物资分配不合理,给救援带来风险。

一些专家和学者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做了较多的定量研究。mete和Zabinsky建立了医疗物资储备计划随机模型和应急配送实时计划模型[2]。Rawls和turnquist建立了基于复杂交通网络的物资储备计划随机模型[3]。Salmeron提出了灾民伤亡期望人数最小化为目标的设施配置随机模型[4]。以上模型均是单层随机规划模型,没有考虑到不确定环境下随机性事件模拟的局限,部分学者建立了双层随机规划模型,希望能更有效地实现多层决策最优化的需求。凌思维以运输总距离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基于需求分级的应急医疗资源配置的双层随机规划模型[5]。刘波采用纵向配送和横向转运相结合的协同配送方式,建立了省市两级应急储备仓库定位和物资配送计划的鲁棒双层规划模型[6]。郑斌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的中转设施选址和上下级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以应急物资送达时间最短为上层目标与物资分配公平性最大为下层目标建立双层规划模型[7]。

上述学者均从单方面去解决应急物流系统筹备计划的问题,脱离了系统角度,应急物流救援系统主要决策应包括灾前储备选址和物资储备数量、灾后救援物资分配计划和车辆路径等。

2应急物流系统设计随机规划模型

21问题描述

高效的物流救援系统要求在灾害发生72小时关键救援期内,解决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与救援期内实现物流救援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受灾群众生命损伤最小。

22假设参数及变量定义

(1)基本符号识别

此外,在伤员转移及救治、受灾群众转移与安置、医疗物资的储备及配送、日常生活物资的储备及配送方面,均要求往返产生的总时间、安置能力、运送人数等不能超过上限。

3案例研究

31案例描述

以福建闽北地区特大地震作为案例,以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双层随机规划模型的可行性。案例中的各项数据均来自有关网站与文献,仅作为仿真价值使用。假设南平政府计划投入总预算为90×107元,该事件可能出现的情景集合如表1所示。

32解决方案

通过编程及在LinGo90软件运行,停止条件UseGlobalSolver,迭代次数7582;运行时间为600s。获得表4:

表4给出了救援设施最优预置计划。其中延平区、建瓯、武夷山适合设置储备库及救援中心,在浦城、建阳需要扩充医疗及安置能力,其他基本满足72小时相关救援需求。表5给出了整体搭救比率为982%,转移率达100%,医疗物资短缺值为0995吨,考虑在单种灾害情景之下,情景1的灾难状况下未救援伤员占比216%,且相关医疗物资短缺明显,在情景3下达到最高值75%,因为闽北多为山区,近年来植被覆盖率降低严重,有些山区离救援城市较远。因此,通过模型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及预算建立起高效的应急物流救援系统。

4结论

应急物流救援设施的有效运转与救援物资及时补给是自然灾害突发状况下应急救援的保障。本文从物流应急救援的系统角度出发,在有限的救援预算、硬件及物资储备基础上,提出一个以灾民伤亡期望值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随机规划模型,证实了该模型能在有限预算下实现救援设施能力和物资储备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国家自然灾害年度数据[DB/oL].(2014-12-31)[2015-01-01].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2]meteHo,ZabinskyZBStochasticoptimizationofmedicalsupplylocationanddistributionindisaster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0,126(1):76-84

应急物流现状篇9

关键词:急性腹痛;观察要点;护理干预

急性腹痛是急腹症最常见症状表现,病因复杂,其中又以各类急腹症为主,病情进行速度快、特异性强,确诊难度较大,年龄跨度广,老年人比重高,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退化、抵抗力低、器官储备功能不足,易发生并发症,约1/3患者需转外科治疗,急性腹痛伴随症状较多,患者可能合并呕吐、腹泻、发热、意识障碍甚至休克,护理与监护难度大[1]。本院急诊科或门诊共收治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241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试探析急性腹痛观察要点,总结护理干预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1患者收治于2014年1月~12月,其中男144例、女97例,年龄4~89岁、平均(51.4±10.0)岁,其中小儿29例、老年人105例。伴随症状:发热81例、头晕23例、恶心与呕吐118例、腹泻26例、胸痛14例等。发病至送院时间30min~3d、平均(2.3±0.8)h。分诊至内科疾病152例、普外科61例、妇产科19例、泌尿外科8例、胸外科1例。纳入标准:①急诊科、门诊收治;②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③临床资料完整。

1.2方法

1.2.1观察要点

1.2.1.1急诊科①辅助诊断,配合医师进行常规检查、查体,及时获取相关分泌物、样本送检,观察记录患者症状表现,腹痛部位、程度、发作时间与进展情况(加重与转移情况)、体温、呕吐频次与量、伴随症状表现,重点观察有无腹膜炎体征、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压、血压、红细胞比容、电解质水平、血清标志物水平,判断有无坏死性、出血性病理表现,采用量表评估患者死亡风险,判断有无器官衰竭等严重致死性并发症;②留观患者,对于一时无法明确诊断留观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护,观察记录基础治疗后症状表现。

1.2.1.2分诊后①内科,观察症状表现、生命体征,据不同疾病类型设定不同的观测内容,如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注意观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大便情况、尿量,鉴别发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呼吸急促等失血表现,在治疗早期每隔20min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在给予对症治疗后,据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鉴别发现再出血症状;②普外科,做好术前准备,观察患者应激指标水平,评估手术耐受,关注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

1.2.2护理干预

1.2.2.1急诊科①分诊前,给予基础治疗干预,如药物镇痛,常肌注盐酸山蓑若碱注射液,或采用耳穴按压、平衡针等保守方法镇痛[2],对于有发热症状者,还给予降温处理,对于合并休克者给予抗休克处理;②据拟诊结果,给予对症处理,如拟诊为胃炎急性发作者,给予胃肠动力药物,医嘱绝对卧床休息、禁水食,若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注射胃复安,或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若脱水症状较严重,可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3];②心理护理,急性腹痛患者普遍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可能加重病情,促进应激指标水平上升,还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护士应做好心理支持,增强患者安全感,对于未明确诊断留观者,应解释留观的原因,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留观并非误漏诊。

1.2.2.2分诊后①基础护理,作息管理,一般宜卧床休息,适当禁水食,遵医用药;②病情缓解或好转后,据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依次给予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③做好病房管理,防寒保暖;④据疾病类型给予专科护理,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安排压迫止血(三腔两囊止血)、胃液抽取、护理,以预防胃反流、胆汁反流,观察内科治疗药物止血效果;⑤关注合并症管理,如伴有肝硬化等消化性合并症患者,应适当延长禁食时间,安排专科饮食,避免摄入可能增加肝负荷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还应做好血糖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处置低血糖反应,预防休克;⑥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促患者镇定镇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默契的团队合作,体现护理专业性,减轻患者顾虑,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选择风险诊疗活动如手术时,尽快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避免延误治疗,在患者出院前,还应据疾病类型、治疗情况,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预防复发、并发。

2结果

2.1送院时临床表现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181例、休克41例、发热(≥37.2℃)84例、中心静脉压(0.44±0.05)kpa、血清K+

2.2诊断情况12内明确诊断144例、12~24h内明确诊断85例,临床表现属原发病典型表现94例(12h内明确诊断86例),采用病理诊断(手术与活检)84例,与拟诊相符80例。

2.3结局死亡1例,为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其余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d、平均(7.3±2.3)d。

3讨论

本次研究中,12内明确诊断59.75%,诊断效率仍有待提高。原发病典型表现39.00%(94/241),原发病典型表现12h内明确诊断占91.49(86/94),提示急性腹痛患者多无典型症状表现,是致疾病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采用病理诊断占34.85%(84/241),与拟诊相符95.24%(80/84),病理诊断是急性腹痛病因诊断"金标准",但病理诊断多为创伤性操作,手术诊断风险相对较高,护士对于未明确诊断、留观者,应做好手术适应证筛查。

急性腹痛病因较复杂,常见病因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阑胆石症发作、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机械性肠梗阻等,多以急诊科就诊,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关注腹痛发作、变化进展情况、伴随症状,发现典型症状,为拟诊、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做好基本的对症护理、心理支持,拟诊后据拟诊结果给予治疗护理,分诊后据原发病护理路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治疗性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合并症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肖红丽,王宇,王艳,等.急诊腹痛症状早期预警方法研究进展[J].临床诊断杂志,2014,15(1):56-60.

应急物流现状篇10

1应急管理与应急资源的管理

应急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针对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都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要,例如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洪灾风险评估乃至各种各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风险评估等。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包括: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灾害承受力,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及其作用,对公众应急与避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等。也包括公众对各种常见灾害、次生灾害及其他灾害的了解程度,灾后进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愿者组织的建立等。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事前预报,但对大地震的承受力应可以事先判断。承受力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状况、城市交通运输状况、城市通信状况和城市的生命线系统状况等有关。应急资源管理包括资源保障、应急资源配置、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必须指出的是,资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储备,物资分类、储存管理、调拨使用、救援装备的购置和研况以及社会财物的捐赠管理。

应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1月8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简称总体预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国内应急救援中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缺少对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某些资源流动不畅,已有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等问题。

笔者到四川灾区等地调研,发现一些基本的应急资源是可以保障的,且调度有方,但一些特殊的应急资源,比如科学仪器装备和必须的工具手段等亟待加强。

应急资源优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如何发挥应急资源最大效用的问题。例如,当一些城市防灾救灾设施应从经济角度因素考虑其运行费用,并从社会角度考虑这些设施产生的社会效益。要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对灾害损失的评估以及对次生灾害的风险评估,必须建立应急资源供应链,不仅可降低成本,而且还能保证应急救援的时效性。

我院应急分析测试队伍在汶川地震后迅速赶往灾区,在成都建立了应急检测功能较强的基本实验室。在什邡等地组建了现场实验室,就地开展现场应急测试。这样的基本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室也是应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应急科技装备资源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在应急资源中,科技装备资源是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此次笔者实地考察了四川灾区的什邡市,切实感到,灾区除了饮用水、帐篷、临建房等生活必需品外,也十分需要相当规模的应急装备,其中包括应急分析测试科学仪器。灾区当地迫切需要应急分析测试,要把有关科学仪器资源纳入到应急资源总体之中。目前捐赠的科学仪器数量不够,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类救灾物资的重要性。科学仪器作为救灾物资其单价高,但总量不高,所需数量不多,而形成的强大的分析测试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证灾区日常生活必需品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

根据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需要,需要购置一批应急所需的科技装备。利用这些科技装备,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基本情况、基础资料的掌握。此次汶地震,我院太阳能所在什邡市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应用到节能屋顶。我院派出的专家深入到四川省疾控中心、什邡市疾控中心等单位从事应急分析测试工作。从公共服务角度,我院向有关部门呼吁组建灾区公共服务分析检测实验室。该类公共服务分析检测实验室在平时可以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务作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又为应急起到了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此次汶川地震证明了科技对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性,应充分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灾后重建。

3.突发事件财务管理系统

突发事件发生了,应怎样进行财务管理呢?突发事件的财务管理有许多新的内容。在制度等方面有些是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原有的规章制度包括管理手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资金和应急资源要给予保障,且按轻重缓急逐一到位。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特殊的应急资源和有关参与应急的单位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达到参与救灾的目的。

从物流角度上看,与普通物流过程相比,应急物流就更具有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对物资、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和特殊物流过程。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物流各个环节全力配合政府及其统一指挥系统形成应急物流生产与物流能力。除救灾帐篷、被子、衣物、燃油等必需品是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外,一些科技支撑相关物资同样是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例如,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所必需的水质分析仪等科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