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54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1

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全社会环保守法自觉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中心工作任务,积极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环境监督执法的政策举措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唱响主旋律,集聚正能量,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二、主要目标。

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培育环保典型和宣扬环保精神,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治理污染的决心和信心,为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三、工作举措

1.加强信息报送力度。局各部门结合工作每周至少报送一条工作信息,大队至少2条,字数不少于200字,配相关图片。要注重信息质量及时效,综合股及时收集整理审核后向县政府、市局的“XX”和网站、报社、公众号等平台报送。

2.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围绕环保重点工作、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信访投诉问题的执法力度、及时回复,主动公开,积极回应,释疑解惑,化解矛盾,赢得公众支持。加大执法典型和执法活动宣传,曝光违法行为,形成震慑和惩处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气场。

3.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结合“6.5”世界环境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全社会宣传环保、参与环保、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4.积极宣传环保改革新成效。积极开展环境行政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环保市场化等方面改革进展与成效宣传,助推环保改革创新,增强环保内生动力。

5、强化干部职工学习活动。原则上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由局各部门轮流负责,学习形式以集中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具体时间安排由综合股负责。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局生态环境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小组指导宣教工作,具体工作由综合股牵头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并指定一名联系人具体负责,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确保我局宣教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2、做好沟通协作

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加强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开展的工作要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做好重要信息和工作经验的上报。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2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法律、政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要求我县环境宣教工作在理念、体制、机制、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宣教工作的新局面,体现环境宣教事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确保先进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渗透到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业中。2002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的目标,明确了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环境宣教职责;200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提出“全面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一个以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团体为依托,民间社团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宣教新局面正在形成。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些要求,规范和引导全县环境宣传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根据盐市环委[2005]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我县“两个率先”和建设生态县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核心,以宣传、教育、广电、新闻、文化等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广泛参与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环境宣教专业队伍为保障,创新环境宣教的工作机制,拓展环境宣教的工作内容,全面普及先进环境文化,形成环境宣传教育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2、基本任务

(1)大力开展生态警示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警示教育,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公民增强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调整自身的环境行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开展环境法制教育。结合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广大公民了解自身的环保权利、责任和义务,自觉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作斗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3)大力开展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将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列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道德规范。

(4)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通过大规模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活动,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到全县各企业;把先进的环保科普知识、法律法规普及到社区和乡村;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全力促进全社会良好环境行为的形成,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将环境保护纳入县党校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与培训;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岗位培训,全面实施环保操作人员上岗培训。

(6)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和监督功能,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宣传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成效,弘扬环保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3、建设目标

到2010年,使我县环境宣教的运行机制、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环保事业的持续创新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文化需要相适应。

——环境宣教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环境宣传教育从这环保中心工作服务,逐步向社会各个层面拓展,向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方向深化,做到为现阶段实际工作服务与未来发展服务相结合,环境知识普及与环境理论深化、环境文艺繁荣相结合。

——建立环境宣教网络体系。通过建立高层次的环境宣教协调机构,将环境宣传教育列入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渗透到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的日常工作,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综合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宣传教育新格局。

——健全环境宣教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部门的环境宣教目标责任制度,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的环境宣教协商会办制度,环保部门与新闻单位的环境新闻通报制度,环保部门与社会团体的环境信息交流制度等。

——建立全民教育机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党校必设课程,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普遍受到轮训。实现全社会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各类学校在校生普遍受到系统的环境教育;企业的环保操作工全部通过环保技术培训或深造,持证上岗;环境宣教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社会公众普遍了解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积极培育环境宣教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环境宣传教育的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巩固环保宣教机构规范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县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专业机构。通过深化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改革,提高宣教队伍素质,积极推动环境宣教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宣教装备与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所承担的各项宣教任务。

二、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管理体制

(1)成立各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苏发[2003]7号)对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明确,成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委会”)。“指委会”由分管县长任主任,宣传、教育、环保、文化、新闻、科技、出版、广电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社会团体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配设联络员一名。“指委会”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环保局的宣教科承担“指委会”日常工作。

“指委会”的主要职责为:审议批准环境宣传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并督促、检查成员单位及其归口管辖事业单位落实环境宣传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审议重大环境宣传教育决策、计划、活动;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2)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专业机构

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承担环境宣传教育职能的行政机构宣教科;成立县环保宣教中心,承担环境宣传教育事务性工作。

县环保部门宣教科的主要职责:

负责拟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计划,并负责实施;承担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协调宣传、新闻单位对环境重大新闻进行指导和管理,参与涉及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评论的审核;牵头组织开展新闻采访宣传活动,定期召集新闻会;组织“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纪念日和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协调党校和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先评先”工作;归口管理环境保护的社会培训事务;指导和协调中介机构、民间团体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开展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县环保宣教中心的主要职责:

根据年度计划,积极完成各项环境宣传、教育培训等任务;织和承担纪念“6·5”世界环境日等社会宣传活动;承担环境文化、文艺活动;负责环保网页的维护;负责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管理。

(3)建设环境宣传教育专业队伍

环保部门的宣教科配置环境宣传教育专职人员2名,环保宣教中心配置专职人员1名。宣教人员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好,热爱环保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熟悉环境宣教业务和专业技能,掌握环境宣教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受教育程度应达大专以上,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配置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装备

(1)设备现代化。宣教人员实现办公自动化,人手拥有一台电脑,宣传科影视设备实现数字化,配备一部摄像机、一套电脑图像制作系统、一台数码照相机。

(2)宣教数字化和网络化。配置相应的文字、图像网上传输设备和接驳设施,与省宣教中心“江苏数字宣教”互联,传输信息、资料。

(3)资料库建设。资料库建设达到“两化”标准,文字资料收集、储存、查询实现电子化;影视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实现系统化。

3、实施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工程

(1)环境保护培训工程。分别组织开展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在职职工、学校教师、乡镇街道干部、乡村干部开展生态知识、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创建以及环保治理设施操作人员上岗和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2)环境日主题宣传工程。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环境主题日,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3)绿色社区建设工程。到2008年,全县1/4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到2010年,1/2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

(4)绿色学校创建工程。到2010年,全县所有学校要达到市级“绿色学校”标准,1/3学校要建成省级“绿色学校”。

(5)文艺宣传工程。每年,组织3场环保文艺演出。

(6)公益广告建设工程。每年,开展为期1个月的环保公益宣传广告片或广播公益广告展播活动。

4、建立多元化的环境宣教投入机制

(1)加大政府投入

环境宣传教育的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业务工作经费以定额补助和定项补助相结合的方法予以保障。2005年,实施环境宣教现代化方案,现配置硬件装备约需15万元;环境宣教业务工作经费不低于30万,以后每年有所递增。

(2)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其来源有:一是有关项目补助;二是国内热心于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的赞助和捐赠;三是国(境)外有关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捐赠;四是其它合法资金。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宣教重点工程和活动的开展,奖励对环保宣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境宣教的社会公益事业等。

(3)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机制版权所有

通过与有经济实力的相关单位联办各类环境宣教活动等,吸纳系统外资金。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宣教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宣教机构的活力。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3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生态文明;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27-0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四位一体”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契合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更具有长远意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生态文明建设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

1.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其次,主体意识。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最后,生态审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1]。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2]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

首先,生态善恶。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再次,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最后,生态义务。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3.生态法治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再者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和执法。

二、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

1.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贴近大众的实际。环保没有局外人,但不同的群众的教育重点却有明显的差异。基层政府官员侧重于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青年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和社会建设的特殊地位以及教育系统可覆盖和深入强,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为关键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认知,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履行生态法治权利和义务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大众应以培育绿色、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提高公众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贴近大众的利益。根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调查分析,目前中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公众的具有功利性环保意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角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可以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这样可以去除人民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对的观念,从而在生态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的观念[3]。

最后,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问题很大多数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也极大多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宣传思想工作应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的科学性。

2.互动。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互动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

首先,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应完善政府引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政府的环保、宣传、教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绿色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都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多元主体互动参与能够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其次,公众互动参与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公众处于被动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安排,如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式比例,让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人们可以更多地掌握生态知识,更彻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响应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情,从而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也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统筹。统筹是为了协调。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多方面的利益和效益关系,建立协调有效的教育机制,着力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首先,统筹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管理和个人行为的生态合理的转变,会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与冲突。政府、企业、社会、环境保护组织、个人等,都面临着冲突与整合。他们就是变革的力量,也是变革的对象;他们要改变别人,也要改变自己。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统筹各种利益关系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合作与民主参与的环境。

其次,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宣传思想工作的宣教,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理智,而且也是经济理智的要求。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我们任何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最后,建立和统筹生态宣传教育的各种机制。生态文明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生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生态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国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适应生态宣传教育发展要求的协调联动机制,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适时组织总结、交流;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创新奖惩机制。同时统筹各机制的协调运转,推进生态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121.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4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单位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重点解读、广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举措,要致力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弘扬、把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主流之一来发展,并转化为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自觉行动。

二、着力把握正确方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是做精做实主题宣传,把握信息的主动权。加强对环保工作“新闻点”的研究,突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相关决策部署、深度解读及环保重点工作、重大活动跟踪宣传报道。把握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突出我市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重点内容。二是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把握重大环境问题的话语权及舆论引导主动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配合媒体来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推动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环境舆情监控和研判制度,健全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在对环境舆论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主动回应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环保热难点问题。三是提高新媒体驾驭能力。在巩固提高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环保宣教官方微博建设,加强与门户网站、特色网站、人气论坛的深度合作,办好《环保大讲堂》系列访谈节目,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环境文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创新环境宣教形式,推动先进环境文化的传播

一是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创建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精品。开辟电视、网站环保专栏,曝光违法环境行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环保为民、惠民、靠民举措,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热情,提升全社会环境道德观。二是精心策划组织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在苏高校“大学生环保文化月”活动。三是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环境文化研究。大力发挥优秀环保影视作品、优秀环保图书和环保公益广告等的宣传教育作用。联合现代杂志社创办《乐活环保》杂志,联合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拍摄环保微电影,并开展“环保微电影”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联合市教育局编写《生态文明小学读本》,并抓好相关学校的试点工作。四是开辟环保主题教育基地,加快推进古城区少年宫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步伐。

四、着力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全民环境教育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结合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全民参与,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二是积极推动绿色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按照有关创建目标要求,完成年度创建工作任务。开展生态文明街道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进行生态文明街道试点工作。三是加大面向社会的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设施运营工作者、nGo组织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四是认真落实环保部《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团体组织参与支持环保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今年将指导在苏高校组建大学生环保联盟。五是努力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公共关系。借助宣教载体举办各类环保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零距离接触环保、深层次了解环保。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5

今年6月5日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海南省环境资源宣教培训中心围绕国家环保总局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工作任务,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和省厅党组的领导下,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为今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在我省的开展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海南省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许。一、世界环境日我省系列宣传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意义:为促进我省社会各界增强环保意识,让人人都来关心环保问题,并投入这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推动我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取得更长足的发展。作用:把我省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同宣传环境文化和促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相结合,把宣传教育活动上升到环境文化层面,传播环境文化,繁荣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二、宣传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新颖。1、6月5日在《海南日报》了《海南省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2、同海南省妇联、海南电视台共同举办“绿色明天”——少儿环保电视文艺晚会。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少年儿童是环境保护事业的未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对推进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一贯重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重视儿童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拉近公众、少年儿童与环境保护事业的距离。3、联系《环境》杂志对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林诗銮厅长进行采访,并在《环境》杂志“泛珠环保合作专栏”发表《海南:打造健康、阳光、生态的海洋大省》访谈录。海南有全国最大的“热地宝地”之称。1999年,海南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为总结6年来我省生态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阐明海南将以何种姿态和思路参与泛珠大家庭的环保合作,值世界环境日期间发表此文。4、组织环保专家到各学校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今年世界环境日期间,我省组织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南省环境教育宣讲团,义务为2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6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多个层次和内容的环境教育讲座,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并主动地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5、在海口市市政花园举行“爱我海南,环保从身边做起”万人签名活动。我省一直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万人签名活动,不仅体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承诺,也体现以社会公众以自身的行动参与环保。6、联合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通过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发送环保短信。7、向社会公众发放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组织编译的环保宣传品《青年交流手册》。8、启动海南省“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等。围绕今年世界环境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进一步开展“创建绿社区”活动,值世界环境日期间,我省启动海南省“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将加大力度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工作,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素养,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三、活动宣传媒体阵容庞大,宣传力度到位和宣传效果极佳。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吸引了我省主流媒体和国家驻琼新闻机构等20多家媒体的关注。《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海口晚报》、《海口电视台》和《南国都市》等媒体把此次活动内容列为重要新闻。其宣传力度到位,宣传效果极佳。四、领导重视并亲自参与宣传活动。我厅林诗銮厅长发表《海南:打造健康、阳光、生态的海洋大省》访谈;何少群副厅长出席了“绿色明天”——少儿环保电视文艺晚会并发表讲话,起到了带头作用。五、今年我省世界环境日期间的宣传形式特点是:变分散为集中、变零散为统一。其环保宣传在我省上下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反响。六、宣传活动中的不足1、今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的开展由于经验不足,同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2、宣传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领导重视非常重要、各方配合是保障、不断创新是灵魂、队伍建设是关键;同时,由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才有所地位”的思想,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艰苦努力的工作提高工作水平,规范广泛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尝试。我们将在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下,不断增强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做好我省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海南省环境资源宣教培训中心 二oo五年六月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6

2009年,我镇将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环境宣传教育的主题,结合今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推进“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结合本镇范围和工作职责,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不仅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为此,我镇2009年环保宣教做如下工作:二、环境教育

逐步建立以学校、各村场、企业为主导,环保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环境教育体制,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企业、村场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结果。

1、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体,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今年,我镇要加大环境教育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培训的运行体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扩大环保宣传范围,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利用宣传单、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向他们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绿色致富信息。环保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三、环境宣传

1、我镇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特别要使我镇的广大机关干部领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实质,明确自己责任和要求,结合《决定》的内容进行环境形势与环境政策的宣传,用《决定》的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2、定期向县环保局通报我镇的环境状况。并积极主动撰写环境信息稿件,力争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我镇的环保动态。

3、精心策划和组织“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活动,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主题,结合我镇生态安全面貌的严峻形势。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体,开展有创意、有影响、有效应的环境宣传日等大型活动,广泛深入动员激励公众踊跃参加。

4、全面启动面向农村的环境宣传教育。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7

一、活动主题

参与环保五大行动建设生态文明xx

二、活动范围

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进学校、进商场、进企业、进酒店、进医院、进交通、进农村、进景区等12个领域。

三、活动时间

2017年—2018年

四、活动内容

(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十进”活动。

1.“进社区”。由县市政园林局牵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友好型社区(小区)”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市政园林局。

环境友好型社区(小区)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持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氛围。

(2)社区容貌整洁、环境卫生优良,道路、灯饰、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完好,垃圾袋装,日产日清,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得到有效利用。

(3)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达标,无废气、扬尘、油烟、燃煤、噪声等扰民问题。

(4)社区建立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居民环保公约得到切实遵守,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实际作用。

(5)社区公共城区全面绿化,公共设施采用节能环保装置,景观用水循环利用,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6)社区定期举办环保讲座和环保宣传活动,居民能够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节约用电,循环用水,主动选用绿色环保产品。

2.“进家庭”。由县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绿色家庭标兵户”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妇联。

绿色家庭创建标准:

(1)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获取环保知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2)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公益活动,每年参加环保活动3次以上。

(3)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关心环境质量,关注环保民生,热心宣传和传授环保知识及技巧,积极主动对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在社区(小区)起到环保示范、带头作用。

(4)家庭成员能够践行节水、节电、节约能源等日常环保行为。

3.“进机关”。由县机关事务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在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机关”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生态文明示范机关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固定醒目位置设置形式多样、便捷实用的宣传标识牌,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大力倡导机关节约用电、用水、用纸,全面普及电子办公。

(3)停车熄火,带头使用绿色大众交通工具。

(4)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4.“进工地”。由县城乡建委牵头,在建筑工地开展“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城乡建委。

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创建标准:

(1)提升环保理念,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方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加强污染控制,工地实行全封闭施工,建筑垃圾及时清运,认真落实出入车辆冲洗制度,严禁带泥上路,对场内道路进行硬化,对场内地面进行绿化、美化,严格控制施工噪声,严禁乱运乱到建筑垃圾。

(3)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各类废弃物,有效控制施工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

(4)不断完善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和环保规范行为培训。

5.“进学校”。由县环保局、县教委牵头,全面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使者、学生环保记者等环保评选活动,创建办设在县环保局。

绿色学校创建标准:

(1)按照绿色管理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总结中有明确具体的环境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全校性的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改科研、教研和师资培训等。

(2)实施绿色教育,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积极选用环境教育地方读本,每学年开设环保课12课时以上,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3)建设绿色校园,将学校美化、绿化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内常年设立用语亲切、位置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固定醒目的环境宣传教育标语牌或警示牌。

(4)践行绿色生活,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实践绿色生活和绿色办公,具有较强的环保参与意识,对社区、家庭环境质量改善产生一定影响。积极参加各类环保活动。

6.“进商场”。由县商务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在全县各大商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商场”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商务局。

生态文明示范商场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方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倡导使用环保购物袋。

(3)鼓励市民购买环保产品,抵制一次性商品贩售和商品的过度包装。

(4)树立商场职工环保意识,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等。

7.“进企业”。由县经信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全县企业开展“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经信委。

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方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改造提升企业的环境保障能力,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废气、废水、废渣等达标排放,一年内企业无环境违法事件发生,环境污染零投诉。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过程中践行节水、节电,使用清洁能源。

(4)经常性组织开展环保宣传和员工培训活动,企业环境文化卓有成效。

8.“进酒店”。由县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全县各大酒店开展“生态文明酒店”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旅游局。

生态文明酒店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方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积极实施节能降耗管理,鼓励客人住宿期间节水节电。

(3)严格控制污水、垃圾、噪音等环境污染。

(4)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实行绿色生产、绿色办公。

9.“进医院”。由县卫计委牵头,在全县医院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卫计委。

生态文明示范医院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固定、醒目、生动活泼的方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履行存放、转运和处置程序,医疗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对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控制放射性污染。

(4)采取有效措施节水、节电,使用清洁能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10.“进交通”。由县交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全县交通系统开展“生态文明交通运输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办设在县交委。

生态文明交通运输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1)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在交通站点等人流量大的点位张贴宣传牌,悬挂宣传标语,在车站咨询点配备环保宣传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驾驶员严格遵守相关环保制度,不乱鸣笛,停车熄火,文明驾驶。

(3)普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淘汰老旧车和黄标车,减少污染。

(4)积极组织员工进行环保培训,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

11.“进农村”。由各乡镇(街道)牵头,做好农村环境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加大农村环境的宣传工作,通过院坝会,村民会等进行环保宣传工作,同时在公告栏,活动中心张贴宣传海报及宣传标语。

12.“进景区”。由旅游局牵头,各景区管委会协作,做好景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融入景区建设工作中。

(1)景区内定期举行面向景区工作人员及游客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2)加强景区内的相关宣传工作,依托景区各类平台进行生态文明宣传,通过拓展思路将生态文明相关标志标语融入景区自然景观。

(二)通过开展“十进”活动,做好“十有”工作。

1.社区有平台。通过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小区),做好“社区有平台”工作。具体内容:在今年申请的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中分别组织开展一次环保宣传进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环保宣传,营造浓厚的环保宣传氛围。

2.家庭有知晓。通过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做好“家庭有知晓”工作。具体内容:开展“绿色家庭”评选活动,参加“绿色家庭”评选的家庭要有一本环保记录册,学习环保知识,采取节能、节水、节电、绿色出行、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3.单位有倡导。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机关”创建活动,做好“单位有倡导”工作。具体内容:积极倡导节约、节能、节水、节电以及无纸化办公、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在办公场所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等,营造宣传氛围。

4.学校有课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落实“学校有课程”。具体内容:(1)在全县中小学校内常年设立用语亲切、位置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固定醒目的环境宣传教育标语牌或警示牌。(2)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课,加大青少年环境教育力度,提升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3)积极组织开展校园环保知识竞赛、培育学生环保记者队伍,全面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使者等环保评选活动。

5.企业有承诺。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做到“企业有承诺”。具体内容:(1)在企业厂区内的醒目位置悬挂设置环保宣传标语。(2)生产过程中践行节水、节电,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3)企业无污染事故和违法排污行为。

6.窗口有宣传。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商场”活动、“生态文明旅游饭店”活动、“生态文明示范医院”活动,“生态文明交通运输示范单位”活动,突出“窗口有宣传”。具体内容:(1)在我县大型商场的醒目位置悬挂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在收银台配备环保宣传牌,倡导市民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2)在酒店大堂、电梯、餐厅等醒目处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咨询点配备环保宣传册,节电、节水提示语有效发挥作用。(3)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履行存放、转运和处置程序,医疗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医院的醒目位置张贴宣传牌,悬挂宣传标语,在咨询点配备宣传册。(4)在交通站点及车辆等人流量大的点位设置宣传牌,在各咨询点配备环保宣传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

7.工作有制度。各相关单位在开展创建工作中,要有实施方案,有工作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一)继续落实“十进”工作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12个县级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十进”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持续加强本行业系统“十进”宣传工作,切实发挥好牵头部门作用,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加强“十进”宣传工作联动,形成十二个部门官方微博微信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各部门围绕“绿色发展、绿色生活”这个主题,开展好行业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县教委应继续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用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材,落实好环境教育课时和内容(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县商委要开展“商场绿色消费”宣传活动,鼓励市民购买环保产品,倡导使用环保购物袋,抵制一次性商品贩售和商品的过度包装;县市政管理局要开展好“垃圾分类、车窗抛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推广活动;县经信委要开展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等活动;县妇联要通过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生活;县交委要以打造低碳绿色公共交通为目标,扎实推进公共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县旅游局要开展好“倡导绿色环保·建设文明酒店”活动;县卫计委要开展好“医疗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管理”宣传活动;县机关事务局要开展好“节能领跑,绿色发展”活动;县城乡建委要开展好“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活动。

(二)继续将“十进”宣传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活动小组办公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定期、不定期对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十进”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对各成员单位履职情况进行通报,以督促检查倒逼工作落实。

(三)继续开展“环境友好型社区”、“绿色学校”、“生态文明示范机关”、“生态文明旅游饭店”、“绿色惜福商街(商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扬尘控制示范单位”、“生态文明交通运输单位”、“生态文明示范医院”、“绿色惜福家庭”等十项生态文明群众性创建。“十进”宣传向农村和景区拓展和延伸,实现全覆盖,重点推动在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四个领域设置单独或综合性环保宣传栏,定期更换环保内容,保障有至少两种以上固定宣传形式。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8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宣传实践

1环境教育方面

1.1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对象

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也就是说,在环境教育进程中,要逐步唤起受教育者对环境问题的意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使人们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培养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理解力之后,还必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然而这种技能的运用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经济、社会的知识。因而,环境教育还必须使人民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环境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以下的少年儿童。主要任务是通过教授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培养他们的环境素质。专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保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主要目的是提高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我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开办环保专业课程或环保专业培训班,分别对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科技、监测、监理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其中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还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合格并取得培训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社会教育的对象最为广泛,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城镇居民、知识分子及各级领导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对象编写适用教材,传播环保知识,倡导环保行为,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对各级领导决策层的干部,是通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环保研讨班或由环保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以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综合决策能力。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环保部门积极配合;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由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国家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1.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1.2.1重视在学校进行的环境教育

根据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局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课、自然课与兴趣小组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比如课堂教授环保知识,课后落实环保行动;并通过夏令营、作文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此外,还定期举办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提高教师队伍的环保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溶入环境教育。

1.2.2坚持不懈,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

"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

创办绿色学校,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有助于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通过有效地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龙海一中龙海实验小学等学校先后被评为“绿色学校”。

1.2.3利用高校的环保师资力量,提高环保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

针对我市造纸企业多,行业污染严重,环境管理面临诸多技术问题,我市环保局聘请西安交大贺延龄教授来我市作了“造纸企业废水零排放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学术报告,从而提高了环保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

1.2.4加强企业职工的环境教育培训工作

多年来,我市环保局结合不同行业企业,开展岗位培训,举班各种切合实际的讲座和学习班,对干部、职工进行环境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对产生污染的企业的职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环境教育,使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1.2.5实施对消费者的环境教育,促进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

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可将环保与日常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典型的事例、详实的证据,使消费者明白是自己不加节制地大量消费、废弃的生活模式,助长和支持了现行大量生产不利于环保的产品;另一方面可通过倡导绿色消费活动、传授如何选购真正的绿色商品等,使消费者充分意识到他的购买倾向和选择是重要的绿色选票,从而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引导绿色消费,加速可持续生产模式的发展。

2环境宣传方面

2.1环境宣传的对象和意义

环境宣传的对象是社会各阶层的公众。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环境宣传的基本任务。在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以及动员公众参与方面,环境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开展环境宣传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2.2.1向各级决策层宣传,增强综合决策意识

我市环保局一方面通过环境报刊、环保简讯、创模简讯、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空气质量日报以及环保警示片等声像资料,定期向决策层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其它重要环境信息;另-方面,邀请主要领导通过新闻媒体或在公共场合向公众宣讲环境保护,并参与群众性环保宣传纪念活动。比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邀请市领导发表署名纪念文章和电视讲话,举办实地或环保知识误区盲点宣传讲解等。此外,还通过市委党校和青年干部学习班,向全市科级、股级干部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决策的环境意识。

2.2.2增强新闻宣传的系统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漳州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我市环保局与广电局制订创模新闻宣传方案。报纸、电视台等宣传部门以专版、专栏等形式定期开展创模宣传,宣传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法律法规、全国创模典型事例和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综述、图片(照片)、现场采访、记者调查、公益广告等为宣传形式,做好强势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2.2.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按照活动经常化、对象广泛性、内容针对性、形式灵活性的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利用经常性的环保栏目、节目,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环保重要活动、科普知识。配合新闻媒体对环保中心工作、环境热点问题、环境执法典型案件进行报道,以实际案例教育群众,增强知法、守法自觉性。通过新闻媒体和环保网站及时环境质量公报等环境信息和环保政情,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纠纷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加强社会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监督权。

积极拓展社区、农村的环境宣传。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和参与,善于“借台唱戏”,把环境宣教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以创建"绿色社区"入手,组织开展环保科普宣传和日常环保活动,将环保教育与环保活动的开展,作为常规内容推进社区的整体建设。采取制作创模宣传黑板报、橱窗以及发放《市民环保手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和植树节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环保宣传纪念活动,动员公众参与,从而与社区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鼓励大家积极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办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人人参与到创模中去。积极探索,宣传弘扬环境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将环境文化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2.4、加大创模公益广告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营造声势浩大的创模氛围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城市的入出口和人流量高的主要广场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广告牌3个,实际面积54平方米。组织在出租车上张贴创模宣传标语、口号。争取政府和企业支持,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好环境公益广告宣传,规范公共场所环保广告宣传内容。

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策划和组织环保新闻宣传活动和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伦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9

【关键词】环境教育,法律保障,机制

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而环境教育立法作为促进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环境教育立法独特的环境视角和倡导的新人道主义与新生态伦理,为世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的平台。但我国及河北省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教育变革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环境教育不但应受到重视,而且应该采取更为先进的环境教育法律实施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现,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环境教育立法实践,我省环境教育实施的法律机制应该包括环境教育参与机制、环境教育内容遴选机制、环境教育推进机制等。

一、以普通公众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参与机制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它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就是说,环境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需要走出学校,把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并注重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的人,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可见,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教育对人类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环境教育立法中要尤其重视。学生是未来的决策者,而且学生是最有可能直接影响父母和家庭参与环保、提高环境意识的动力源。如现在各个国家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中普遍采取的“小手拉大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另外一方面,环境教育在走向社会的实践环节,同样应该在环境教育立法中得到重视,因为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不但应包括上述正规教育(学校教育)而且也应该包括非正规教育(培训、宣传等),建立起面向社会的从幼儿老年人的终身环境教育体系,促使个人在特定的现实环境中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其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为此,政府、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环境保护机构、社会团体、大众媒介等都应当担负起重要责任,采取广泛而灵活的手段提高环境教育的水平。此外,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框架,它不是指某种单一课程的教育,而是一种整合的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的教育。以这种整合的观念来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人文环境、思想和情感环境,也就是说,环境与任何地点、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环境教育是关于人与其生活的世界之间基本关系的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必须成为任何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所有教育层次。这种全面的环境教育也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概念体系,使教师和学生以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二、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内容遴选机制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因而,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不仅包含传授关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善加利用、防治污染及维持动植物界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涵盖了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和环境保护意识,达成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理解和积极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这些内容如何把握和遴选,也就是选择是基于何种基础,有“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基点。在此,我们应该选择“生态中心主义”基础,生态中心主义以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系统生存,主张人类应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存在物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生态中心主义站在整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它强调用整体性和运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人从“理性和万物尺度”的神坛上拉下来,主张用生态系统的观点重新审视和评定人的价值,以此来消解人对自然的中心地位。在环境内容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是马来西亚的环境教育。传统的生态关系学习着重于理解有机体种群和群落,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和化学因素。不过,环境问题交织着经济和社会问题,只考虑有机体之间的关系而忽视有机体生存的自然和人工环境是不可能的。因此,马来西亚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对生态系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开展了各种课外环境活动,以期在实际生命情景中通过解决各种问题,培养意识和技能。以生态主义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内容选择机制使得环境教育的目标能够达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目的,通过环境教育也改变人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要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从根本上培养人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

三、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地方政府推进机制

中国的环境宣传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建立了日臻完善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网络,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宣传教育方法和途径。但是公民在评价政府近年来治理环境污染措施时,认为还需大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其他调查也显示,目前公民对政府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感到非常满意。虽然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拥有相当人数的环境宣传队伍,大体形成了宣传网络。但由于有的地方对宣传教育在环保工作和整个宣传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机构不健全、关系没理顺、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队伍的稳定,制约着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地方政府推进机制。例如在美国确定由环保署总体管理全国的环境教育,并在其内设立环境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有关事宜。它的具体职能有:拨款职能:为地方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环境教育的联邦政府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环境课程、师资培训的发展、教育材料的普及和举办环境教育研讨会、培训计划,电视会议,环境教育人士讨论会。管理职能:管理监督全美中小学环境教育,公民普及教育,社区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等;与其他组织协商合作,并建立非盈利性基金以促进有关部门和各种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评价目前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专业需求;与有关学术机构发展训练计划,课程及继续教育计划,培训教师,学制行政人员及相关人员。借鉴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经验,我国政府要确立环境教育责任,主要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履行需要有相应的政府能力作支撑。政府要明确实现环境教育职能,并且政府实际能够履行环境教育职责和功能。

四、以环境意识提高为核心的环境教育评价机制

环境教育的实施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传播给每个人,从而教育和指导每个人的行为;环境教育的评价是通过教育效果的诊断,指导环境教育实施,促进环境教育的进步。环境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是相互的,二者在研究与实践当中相互促进。环境教育这一客体能否满足评价者一定的需要便反映了环境教育的价值。因此,在环境教育学业评价中,由于评价者因所处的时代或地点的不同而会产生对环境教育的不同理解和需要,作出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是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环境教育学业评价要同时关注到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从而为教学提供反馈的功能。环境教育的评价是对环境教育的教育效果进行的判断,环境教育成功与否是以它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否能改变社会对环境的态度来衡量的。环境教育评价直接作用于环境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环境教育评价机制页是环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环境教育的评价会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各种措施,使环境教育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励功能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肯定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成绩,激发出更大的教与学的热情,同时可以帮助师生发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差距,从而产生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愿望。

环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了使环境教育达到预定的目标,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环境教育的各个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控制,使其处于预定的状态。对环境教育的调控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而环境教育的参与机制、内容遴选机制、政府推动机制、评价机制恰恰能起到促进环境教育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凤,唐国建著.环境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第105页。

[2]江家发主编.环境教育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第8页。

[3]颜士鹏著.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6.第148页。

[4]谢安邦等编著.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第136页。

[5]刘湘溶著: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445页。

[6]刘文良著.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ecocriticism:Categoryandmethodology.人民出版社,2009.03.第15页。

[7]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97页。

[8]崔建霞著.公民环境教育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03.第179页。

[9]祝怀新主编.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第160页。

[10]江家发主编.环境教育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第86页。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篇10

一、开展西部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西部生态重建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不断增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本身是生态脆弱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该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的区域,目前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其中宁夏、陕西、重庆的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其土地总面积的一半。(2)土地沙化及沙尘暴。主要表现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扩展速度快,治理难度大。当前西部地区沙化面积已达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此外,西部地区沙化耕地与沙化草地占用面积大,程度比较严重。过垦、过牧、滥采、滥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导致土地沙化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另外,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是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和陡坡耕种等是造成石漠化加速扩展的重要原因。(4)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与西藏自治区。(5)生物多样性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该地区不少野生物种种群退化,密度降低,甚至濒临灭绝,如藏羚羊。西部生态的恶化不仅给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全国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必须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重建,以便为全国和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强化管理、健全法制、改进技术等多种措施实现,但通过有效的环境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专家曲格平指出:“人类需要依靠信念和自律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广泛的共同道德常常比国家法律更加有力量。”可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

(二)滞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在对我国近几十年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实际的应对之道,其实质是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相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相对于东中部农村地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其中相关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开展尤其薄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要讲环境道德,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使农民认识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一种不道德,不仅是对当代人的不道德,而且是对子孙后代的不道德。需要运用教育的手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对西部地区农民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使之普遍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而实现生产生活领域里的环境伦理约束与控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既利于当代又能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中。但西部地区部分农民存在显著的“生态短视症”,主要表现在对“高消耗、高污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认同上。要克服这种“生态短视症”,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的途径引导农民逐步建立环境道德,引导农民把伦理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二、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多有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环境道德教育的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实际,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实施。

(一)加大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

在西部农村,对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培育农民环境道德观等问题理论探讨不深、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故而,需要政府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树立环境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使更广大的农民群体对环境道德观念有起码的感性认识。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为扩大宣传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要通过张挂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制作村头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等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生态环境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台、广播、村头大喇叭等宣传媒体,播放环境道德教育题材的乡村短剧、纪录片及宣讲环保政策、法律条文等;要组织新闻工作者或环境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剖析案例、宣传典型或其他艺术形式引起广大农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强化农民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发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完善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是否形成清晰的环境道德认知,是环境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西部农村搭建更多的环境道德教育平台,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培训机构建设。可依托县农干校对乡村干部、农技人员进行生态知识轮训;可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夜校、农村周末课堂、定期村民大会教育等机制,从农村学校或乡镇干部中遴选教员,利用闲暇时间对村民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所)。尽量多地建立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经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站,并在各村建立村级服务站或开通乡镇科技服务车,利用该平台加大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科技的推广、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技术运用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保障作用。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也是对农民直接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平台。村委会成员要倡导并带头创建生态文明村,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开展带有环境道德教育的群众活动,深入农户、走向地头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四是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如围绕“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开展农村卫生、绿化等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环保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建好农村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层次,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农民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平台之一。

(三)寓环境道德教育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要求清洁生产,科学种植,杜绝农药污染,杜绝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农业产品食用安全的可信度,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物质收入,从而调动学习利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态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生态技术的运用。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节水灌溉、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等技术运用力度,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四)树立农村环境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感召力和引导力。

通过对道德榜样的学习,使人们从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树立农村“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推选环保文明模范户和环保生产标兵,打造农村生态旅游基地、农村生态示范园等措施,发挥其榜样示范和行为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实施道德赏罚,发挥道德评价机制的作用。道德赏罚既包括赏善,对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激励,又包括罚恶,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打击。具体来说,即对具有良好环境道德的行为农民个人或集体进行肯定和奖励,以先进典型的道德行为影响其他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强化和扩大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范围;而对违反环境道德要求的农民,且对其说服教育又无效时,则要进行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处罚,制止其错误发展,督促其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