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54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1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会议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和村级组织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88号)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现就我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四个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基本建立,并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出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县和谐社会建设,影响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对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在城乡空间合理聚集、构筑城乡一体文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实现城乡良好互动、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村民自治,提升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推进和谐*建设。

(二)基本原则。⑴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标准。⑵扩大民主,村民自治。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提升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⑶依靠群众,广泛参与。培育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开展群众性互助和自娱自乐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⑷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对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各方的物质帮助进行整合,使之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⑸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贪大求全,要突出特色、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力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目标任务。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目标,以建立社区工作平台、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满足群众需求、强化农村社区服务为着力点,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志愿者组织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农村社区规模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村一社区。每个乡镇选择不少于2个以上基础设施好、班子强、群众基础好、交通便利、环境卫生整洁、有文体活动场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村。试点确定后报县民政局备案,县里从中选择10个村作为全县试点,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工作上重点指导。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从*年开始,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为我县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经验和方法。适当时机,县里召开现场会,总结典型,推广经验,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三、明确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一)搭建农村社区建设平台。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日”活动,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组织、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现有村级办公场所为基础,通过新建、改建、腾让、整合、租赁等形式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应包括“六室三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即办公室、协会室、警务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慈善超市、便民超市、农资超市,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幼儿园,居民学校,文化健身广场。

(二)成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人、专业经济协会负责人和热爱农村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团员青年组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在村“两委”领导下,定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同时依托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社会救助互助协会、慈善协会、老年协会、拥军优属协会、红白理事会、民间纠纷调解协会、治安巡防协会、计生协会、文化娱乐协会、居民读书协会等组织,各协会的负责人列席村民代表会议,参加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参政议政,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的外延。

(三)完善三种机制。即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契约化管理机制和协会章程约束机制。为使《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各村要把一些难以落实的内容,比如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制成合同,与村民签订契约,并由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同时各协会要制定协会章程,通过《章程》服务并规范会员行为。

(四)健全农村社区三个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各乡镇、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与县社区服务中心形成网络,共同服务于农村社区。根据农村社区居民需求,合理配置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资源,规范各类服务设施,深入开展社会保障、优良品种推荐、务工信息、科技培训、供求信息等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二是完善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各种协会组织,发挥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功能。协会组织章程健全、制度完善,并上墙公示。三是完善农村社区专业经济服务体系。按照“一业一会”、“一品一会”、“一社区若干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为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提供经济保障。

(五)扎实开展十项服务。一是开展农村社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慈善服务。依托救助互助协会、老年协会和慈善工作站、帮扶协会,健全完善农村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解决好独居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五保对象、低保对象等困难家庭和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帮助弱势群体和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有条件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建立农村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托老所)。二是开展农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依托便民超市和农资超市,建立集日用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配送、连锁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依托红白理事会,提倡节俭生态办婚丧事,推行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平安服务。依托民间纠纷调解协会、治安巡防协会和社区警务室,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民事调解、农民维权、社区矫正、群防群治活动,维护农村社区安全稳定。四是开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依托社区卫生室,搞好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提高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五是开展农村社区文体教育服务。依托文化娱乐协会、居民读书协会、居民学校、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健身广场,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教育活动,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六是开展推进环境卫生服务。依托环境协会和《村规民约》,发展并保持村内环境整洁,做好绿化工作。七是加速经济发展服务。依托各类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村民发展经济,发家致富。八是开展就业服务。以就业协会为依托,帮助村民外出务工或在县内、村内就业。九是开展为民服务。依托村为民代办服务站、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县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各种为民代办项目。十是开展计生服务。以计生协会为依托,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提高人口素质服务。

四、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确保试点和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县政府成立*县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求,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意见、试点方案,尽快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抓好相关业务进社区工作。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调查研究,搭建平台,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通过各级各部门努力,尽快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格局。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3

一、县政协XX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XX年,在县委领导和县政府支持下,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要求,县政协始终坚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履行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县政协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工业立县、园区突破”的经济发展战略履行政协职能,作出了积极努力。远安工业园是我县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县政协组织委员通过视察调研,提出了园区规划要加大工作力度,引进项目要提高科技含量,资产移交要加快进程,资产管理要增加主动性的建议,以期将工业园打造成为远安的“工业航母”。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深入到东圣公司、广原公司、武星公司等8家骨干企业视察和调研,摸清了企业普遍担心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压力大等问题,提出了政府要改进服务、支持技术创新及加强资源控制与管理等建议,并力图以此唤起所有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信贷支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后盾,县政协组织企业界部分委员到金融部门视察和调研,增加了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同时建议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争取信贷规模和融资的力度,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及优势产业发展。

2、深入基层,扎实调研,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务。和谐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为此,县政协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放到农村,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看病吃药、农业科技服务等“三农”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构建和谐农村鼓与呼。新农村建设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县政协适时组织力量到试点村调研,通过与各方面代表座谈和协商,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必须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必须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等建议,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通村公路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大事,县政协在实地视察和调研后提出,“加强通村公路管护已经迫在眉睫”,建议县政府尽快制订出台通村公路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此建议已被县政府采纳,管护办法已在制订商讨之中。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是和谐农村建设的重点,早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县推行只有3个月之际,县政协即对此进行了视察调研,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参合面”,努力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及加大农村卫生室整建力度等建议,这些建议均已被采纳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社会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如何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县政协先后组织委员深入到农技主管部门、服务组织及农户走访调研,提出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部门要积极推进并给予指导,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要唱好主角,尽快形成收购加工与科技服务一体化、一体化服务与社会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服务。和谐社会是尊重民意、重视民本的社会,为此县政协始终坚持把反映民情、重视民生、帮扶弱势、主持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政协工作的重点。针对有委员反映技术类公务员积极性不高、新农村建设忽视“生产发展”及通村公路管护等方面的问题,县政协在实地视察调研并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发上报了《建议为县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评定技术职称》、《建设新农村应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加强通村公路管护已经迫在眉睫》等信息,为党和政府调整和制订政策提供了依据。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及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县政协及时组织委员对我县食品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视察,提出了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建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之中。针对很多人对政法系统工作感到神秘的情况,县政协组织委员对政法系统各单位进行视察,通过听取情况通报,实地了解工作情况,增进了社会和政协委员对政法工作的了解,达到了沟通、理解进而支持政法系统工作的目的。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县政协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还直接做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为摸清台属侨眷这个特殊群体的情况,县政协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走访全县台属侨眷代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为构建和谐远安和促进祖国统一献计出力。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为朝阳村贫困户送粮食、衣物及生产启动资金,为村民送医送药送戏,帮助筹划通村公路建设并为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了该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筹集资金6000多元为河口中心小学建设长达70余米的文化墙,使该校面貌奂然一新。

4、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坚持用委员提案和政协文史促进和谐。提案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办理提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以来,县政协共收到委员提案83件,比上年增加77%;提交和附议提案的委员128人,占委员总数的75%。按照《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共立案81件,到10月底,全部提案已经办理完毕,其中已经解决和基本解决的48件,占立案总数的59%;正在解决和已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29件,占立案总数的36%。提案的办结率、见面率及回复率均为100%,满意率也在95%以上。在提案工作上,一是把好提案征集关,专门召开提案征集工作会议,提前下发提案征集提纲,主席、副主席亲自深入到委员中征集提案和鼓励委员多写提案,促进了今年提案数量的大幅增涨。二是把好提案交办关,做到承办单位准确,交办事项清楚,办理要求具体。三是把好提案督办关,县政协正副主席先后到交通、财政、环保等20多个政府部门亲自督办提案,主席直接督办率达到30%以上,总督办率达到90%以上。四是把好意见反馈关,对因条件或政策限制暂时难于办理的提案,认真做好解释和说明,力求提案人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认真办

理委员提案,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县环保局在接到沈廷荣、曾晓玲委员关于《加强矿山企业周边环境监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提案后,结合煤矿、磷矿的综合整治工作,由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现场28次,调查周边群众116人,现场监测40多次,收集各种数据1万多个,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政协文史工作卓有成效,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三江在远安》文史专辑已顺利出版发行,全书选编各类史料74篇,共21万多字。该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三江集团在远安的发展壮大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教材,必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县政协XX年年工作思路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XX年年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年。为此,建议县政协在新的一年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努力把党的意志和政府决策变为社会共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它的第一职能是政治协商。所谓政治协商,其目的是将党的意志和政府决策变为各界代表人士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要构建和谐社会,这种协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凡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党委在决策之前、人大在决定之前、政府在执行之前,都应在政协进行协商。政协则应努力提高委员参与协商的能力,为委员提供知情悉政的机会,让委员了解相关的决策背景和依据,在协商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和政府修正决策提供依据,以使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凝聚力量。政协凝聚力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政协委员的政治荣誉,知情悉政的政治权益,参政建言的政治权利,可以鼓励委员并激励全社会积极创业;政协也可以组织委员中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所属重点企业进行会诊,相互交流在生产、管理、营销及技术引进与研发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建立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为企业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促成企业之间在资金上互助,在技术上互帮,甚至可以促成企业间在品牌和市场上共享,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通过这些引导措施努力把地方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3、努力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持。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主要是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及决策的执行,提供民意信息和智力支持。这种支持应该是互动的,党委、政府要主动争取支持,政协、政协委员及参加政协的各单位要主动提供支持。凡制订综合性的及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出台重要的产业引导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及居民生产生活的政策、拟建重大工程之前,党委、人大、政府都要主动与政协委员和各阶层代表人士协商;政协召开的涉及协商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会议,党委、人大、政府负责同志应到会听取意见;政协也应组织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建议案、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建议、大会发言及会议协商讨论等形式,主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民意信息和智力支持。

4、努力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履行监督职责。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才能心情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政协作为民主监督机构责无旁贷。政协应该组织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党委、政府制订政策的依据和程序进行监督,并通过协商建言使之趋于完备,以保障政策的公平;通过调查、视察、听取情况通报等形式,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以保障执行的公平;政协委员作为社会精英和各界代表人士,要带头维护公平、主持正义,通过其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良好风尚。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4

一是加强对农技协的领导。从建设新农村和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认识加快农技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对农技协的领导。市科协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技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影响农技协发展的问题。

二是强化政策的支持力度。2007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意见》后,各地农技协得到长足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年市科协联合市农经局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的意见》(随科协发[2012]4号)文件,积极引导规范农技协的发展。文件提出了农技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理顺了与合作社的关系,坚持与合作社政策共享,推动农技协和合作社同步发展等多方面措施。

三是加大对农技协的扶持力度。今年,市科协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政策支持。市政府原则上同意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放宽条件限制,鼓励农技协兴办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扩大协会经营服务领域,对经济薄弱农技协的发展,政策上更加倾斜。市政府承诺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10个先进农技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全市积极营造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典型,示范带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对农技协的指导。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技协的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引导农技协由单纯的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向经济实体型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小区域局部型向宽领域纵深化发展,由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型行业协会发展。注重发挥科协组织、涉农部门、农经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农技协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市科协今年在与各地科协签定的年度目标考核中明确增加一项指标,广水市和随县每年新发展农技协不得少于5家,曾都区不少于4家,开发区和大洪山不少于1家。

六是项目的储备和导向作用。在惠农项目上加强储备先进农技协,在惠农项目上积极引导向上申报先进农技协,发现一批典型、着力培育一批典型、规范提高一批典型、示范创建一批典型,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推动农技协的快速发展,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5

关键词: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协商民主;基层民主;民主恳谈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1-0023-05

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民意能否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及表达的效能如何是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民意表达渠道是否健全畅通,直接影响着民意的表达及其效能。在当今中国,“民意表达最突出的问题是通道不畅和权利不均”,这个问题对于农民这个群体来讲更为严重。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现实生活中农民相对其他阶层来讲是较为弱势的群体,其民意表达的状况更需予以关注。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

一、创新的典型

(一)基层民主选举方式的创新:自荐海选与创业承诺

自荐海选是2005年3月杭州市余杭区唐家埭村在全国首创的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方式,即某一职位先由村民自由报名竞选,再由全村选民加以选举。2008年浙江省采用这种方式选举村委会成员的村庄占54.3%,自荐海选现已成为全省村委会选举的主要方式。2008年,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在金华全市4000多个村庄普遍推行。这种制度一改过去惯行的“先选人,后定事”的方式,而是按照“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的顺序,即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由本届村“两委”提出下一届班子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再由村干部候选人就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开展竞选,新当选的村“两委”在乡镇政府主持下签订承诺书,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这种选举制度后来在浙江全省推广开来。

自荐海选在保留海选优点的同时,又有效地防范了海选中易于出现的选票过于分散这一情况的发生,将民主和效率两种价值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业承诺的做法既使选举更好地体现了选民的意志,又促进当选人在选举后更好地履行诺言,从而将选举民主和治理民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实际情况来看,选举方式的改进提高了村民的政治参与效能感。从而促进了参选率的提高。2008年的换届选举,浙江省的村民参选率达到了96%,高于80%的全国平均参选率。

(二)基层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村民说事”

2009年4月。象山县以“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为主要方式,在全县农村推行“村民说事”制度。“村民说事”的做法,是在每个村设立村民说事室,在每个月确定1-2个固定的说事日,以村民为主体,以民主议事为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开展基层民主议事和管理工作,以实现科学决策、协同治理和绩效评估等目标。

作为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的典型成果,“村民说事”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效能。首先,通过“村民说事”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了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了村民当家作主。其次,通过“村民说事”制度和村庄的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以解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得以维护。再次,“村民说事”开展的过程,其实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村民说事”制度,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被有机地整合和融入到议事的过程中,为村民所熟悉和接受,从而保证各项制度和政策能更有效地落实到农村基层,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地方公共决策过程中农民参与协商机制的创新:“民主恳谈”

“民主恳谈”是对温岭市在乡村、城镇及市直机关开展的各种基层民主活动的统称。它最初是1999年6月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岭市委宣传部在温岭市松门镇联合开展的以会议对话和讨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进和再创造,这种本来以宣传政策、思想动员为目的的干部对群众的说教,逐渐演变为干部与群众相互对话的民主恳谈会,内容由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对于基层和地方公共预算、公共事务的商议,并由村级扩展到乡镇和市(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城市社区,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从体制外的商议形式演变为体制内的常规化的民主载体。“民主恳谈”发挥了政府决策公开听证、官员和公民平等对话、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协调沟通等功能,从而成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典型样本。2004年,由于其在中国民主治理实践中的开创性贡献,温岭“民主恳谈”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民主恳谈”制度的建立及其深化,使民意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吸纳,农民由此真正获得了对当地公共预算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民主恳谈”的深层意义,恰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于为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四)农民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创新:融合性组织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外来农民工涌入了浙江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他们为流入地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对传统的排斥一管制型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外来流动人口几乎占了一半的宁波,在这方面较早地展开了探索,名为“和谐促进会”的融合性组织的建立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慈溪市掌中镇陈家村的“和谐促进会”是浙江省内第一个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融合性组织,现今融合性社会组织在宁波大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融合l生社会组织通过将外来务工人员吸纳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方式,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畅通了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提高了新老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亲近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新老市民融合共进。2011年,慈溪市“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五)络民意表达方式的创新:政府效能

2004年天台县创建了“政府效能”,站设立了“民意直达/阳光工程”、“建言献策”、“百姓评说”、“络投诉中心”四个栏目,专门刊登民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投诉,并且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在帖子发表后的四个工作日之内在上作出公开答复,答复结果由民评定是否满意。与传统的渠道不同,效能成为一个公开监督政府、建言献策的新型民意表达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政府和民众之间展开了公开、平等、高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制的推动下,政府的回应性增强,政府效能快速提高,从而促进了政府的治道变革,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性和责任性,推动了平等的协商合作型官民关系的构建。

天台政府效能随之也成为当地农民反映诉求和政府倾听农民心声的有效平台。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上困难等问题。天台政府效能还专门为农民设置了“络点”,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络点”这个中介,反映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村庄公共事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农民的利益诉求由此顺畅地传达至当地政府部门,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二、创新的路径和价值

(一)创新的路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如有的学者所言,采取了先增量后存量或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所谓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也就是在现有的存量之外,先在改革阻力较小的增量上做文章,将增量做大做强,然后用增量来激活存量。同样,我国在社会政治领域包括基层民主的改革和创新,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增量民主改革来推动存量民主改革,实现体制外民主和体制内民主的有机结合。

温岭的“民主恳谈”。是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路径和创新类型的典型代表。“民主恳谈”最先是作为原有管理体制外的一种制度创新产生出来的,它对于浙江省基层民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架起了对话的平台和桥梁,“弥补了原有管理体制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缺陷:民众有序参与公共管理事务路径的缺乏”。“民主恳谈”一开始作为体制外的制度创新。在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将“民主恳谈”制度化,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在探索过程中,温岭市新河镇首先形成了在政府预算领域将“民主恳谈”与人大制度结合起来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在整个温岭市推广开来,从而形成了以公共预算为切入点,以“民主恳谈”为形式,以人大制度为保障的公民有序参与和监督地方公共事务的“温岭模式”。这重要一步成为温岭基层民主创新的一个转折点,它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体制外的“民主恳谈”这种民意表达形式因为获得了体制内的民意代表制度――人大制度的容纳而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体制内的人大制度因为体制外公民参与要素的加入,其监督功能被激活,现有体制中未曾用足的空间被开发了出来。这种体制外民主改革与体制内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的创新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减少改革的阻力,而且可以直接推动原有体制的改革向前发展”。正是找到了这样一个“能够把党委、政府、民众参与、人大机制和民主恳谈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各政治主体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融合点”,实现了协商民主和代议民主的有机结合,使得民意得以充分有序地表达,基层民主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创新的价值

一般认为,民意表达处于政治过程的开端,“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在现代国家,“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票决是近代以来公共决策中最主要的民意表达和聚合的重要方式”。但是,从当前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实践来看,其重心不是落在对人大代表的选举上,而是特别集中于选举后的环节,也就是说,“浙江省的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对后选举时代的村庄治理环节更为关注”。这也暗合了20世纪80年以来出现的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取向。

所谓协商民主,是指“由自由和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进行决策”。协商民主侧重于选举后公民对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发达的代议民主和多数民主之上的,它是对西方的代议民主(或选举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的一种完善和超越”。在代议制民主并不发达的中国,“村民说事”、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络论坛上的官民对话等等,作为一种良性的利益表达机制。发挥了协商民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发展不力的缺陷。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协商民主所包含的价值,而且在制度上让协商民主切实可行,从而发挥了积极的功能。

首先,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为农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现实路径,有利于实现农民表达权和参与权的平等化。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力图给予农民等弱势群体一个公正的机会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影响决策结果。而现实中这种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次,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使得政治权威和政策更具合法性和认受性。“协商民主让我们看到更多值得信任和更具合法性的政治权威形式、更明智的决策和对公民权更积极的看法”,而“合法的权威和决策形式依赖于协商民主理论的两个方面――包容性和民主对话的性质”。协商民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通过公共领域中利益表达和形成意见的程序,将农民所关心的问题转化为政策议题。使得农民民意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了相关政策中。如,民主恳谈会这种中国式的公民会议已经成为温岭市各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的前置条件。“民主恳谈”作为一种民主决策的形式,“成为人们确定某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接受和信任某项决策的构成部分”,从而成为公共决策和政府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再次,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拓宽了农民民意表达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社会稳定。如《群氓的时代》的作者、社会学家莫斯科维奇所言,“交谈”是民众的镇静剂,而街头却非一个交谈的地方,而是一种宣泄的场所。因此,民意表达机制的健全,某种程度上是以体制内的“交谈”替代了街头的“宣泄”。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并不涉及个人利益,而是纯粹的泄愤性事件。民意表达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在很大程度上纾解民怨、化解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一)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建设的经验之一,是重视农民民意表达的组织化建设,从而有序地扩大了农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当今农民原子化生存和农村组织衰败的问题,认为占我国公民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已经成为社会体制的严重缺陷。在一个现代化的体系中,如果社会的“各种成分缺乏有组织的集团,或无法通过现存的有组织的集团充分代表自己的利益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或一个领袖的出现都可能触发人们蓄积着的不满,并会以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方式突然爆发”。个体农民往往热衷于通过上访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各地爆发的一些都与农民缺乏组织化的利益表达形式有很大关系。

浙江省重视农民自己组织的发展,通过探寻合理的组织化路径,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来拓宽农民的民意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比如大力推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会组织等等,都反映了这种努力。这些组织,一方面可以发挥信息共享、表达农民诉求、维护农民权益、推动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协调农民之间、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减缓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

当然,当前发展较好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性组织。除此之外,应鼓励农民成立其他性质的民间组织,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代表农民利益的合法政治性团体。并通过这些团体来增强农民的群体力量,扩大农民对政策的影响力。

(二)农民民意表达机制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加强民意表达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的民意整合和反馈机制

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充分而有序的民意表达是保障农民参与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将对社会矛盾起到非常重要的疏导和缓冲作用。但是,利益表达只是整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利益表达的要求成功与否,取决于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当前农民民意表达的内容比较繁杂,有提意见建议的,有揭发控告的,有纯粹发牢骚泄愤的,当然大量的还是要求解决问题的。如果缺乏民意整合、回应和协调等配套机制,那么就可能会因为表达的无效而导致农民政治效能感降低,或者造成其政治心理疏离、冷漠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或者迫使他们采取非制度化的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的社会,民意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政府可能会因为公共资源有限而难以承受繁重的信息负荷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因此,重视民意,不仅要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而且还要建立有效的民意整合和回应机制,促进民意沟通机制的制度化、程序化,比如建立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络舆情的回应和监管机制,等等。

(三)从长远来看,建立健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还需在宏观的制度结构中,推动传统民意表达机制的改革。促进民意表达和整合的法治化

一是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大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以及人民代表的民意表达和整合功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意表达的主渠道,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以及政治监督的有效性,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当前条件下,要致力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并保障农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完善选举制度,保证农民选出自己真正的代表。同时,要加强人大代表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基层人大代表要及时反映农民要求和愿望,并积极接受农民监督。当前的人大代表联系制度值得推广。另外,地方人大也可以实行部分人民代表专职化,专职的人民代表建立群众接待室或联络站,方便农民的民意表达,也能使民意的反映更有质量。

二是开展司法体制的改革,加强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农民权利救济的司法渠道。从法治理念的角度而言,司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但是中国的司法机构尚未完全形成这样的权威,这是导致大量涉法涉诉案件进入渠道的重要原因。司法本身也有一个法治化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和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同时,要改革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管理体制,保证司法机关拥有充足的资源,从而确保司法的独立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司法手段的介入,规范基层选举和治理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充分反映和代表民意,并以自己的力量解决民间纠纷。

(四)利用新兴的络传媒,建立健全络民意表达和回应机制,是进一步拓宽农民民意表达渠道的新方向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可以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从而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情绪的积聚和突然爆发。随着互联在国内的迅速普及,络已日渐成为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络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因其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广泛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效应,建立健全政府对于络民意的回应、沟通和引导机制刻不容缓。

借鉴天台效能建设的经验,可以在农村基层政府和基层自治机构中普及络设备和技术,建立健全络民意的回应和沟通机制。组织农民参与络技术的培训,让农民能够驾驭现代络技术,提高络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通过络即时了解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及对于公共治理的意见建议,让农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官员的言行。建立舆论引导机制,使农民的社会情绪在正向的、可控制的范围内得到纾解和释放。另外,可发挥络民意调查的代表性和经济性优势,建立上调查与下调查的联动机制,使络能够更有效、更规范地参与到农民民意的采集工作中来。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6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会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社会长期和谐稳定。近年来,山东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需要在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强调“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客观要求。

一、山东在加强农村管理方面的成功探索

(一)五莲县:"1+4”农村民主管理模式

2007年以来,在五莲县委领导下,五莲县纪委牵头按照选举、分权、监督三位一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路,从优化农村权力治理结构人手,以民主监督为突破口,探索推行了“1+4”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以下简称“1+4”模式),"1”即建立村级民主管理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监委会),"4”即配套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勤廉双述、村务公开、公章管理四项制度。

1.村村成立监委会,明确工作职能。监委会主要履行议事、监督、理财、联络四项职责,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独立行使监督权、质询权、建议权、违纪举报权。参与监督的内容包括:列席村两委会,监督村廉政建设制度落实和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建议村委会就有关问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参与村级事务、财务公开清单和报账前凭证审核工作,负责做好群众的联系沟通、说服教育等工作。

2.推行四项制度,规范监督行为。一是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强化村级事务监督。对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进行公开,特别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列人公开内容,达到了统一公开栏样式、统一审批程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统一簿册格式的“五个统一”标准。二是推行勤廉双述制度,强化村级干部监督。按照“承诺、双述、问询、评议、反馈、奖惩”六步程序开展双述工作,把村干部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建立交流平台,规范干部行为,避免决策失误。三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四是推行村级公章委托代管制度,强化村级权力监督。

(二)坊子区: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

近年来,潍坊市坊子区推行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在依法管理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内容。所谓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是指通过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约定等书面契约形式,把村委与村干部、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村委与其他单位及个人之间的各类事务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履行时间和违约责任依法固定下来。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村级财务、农民负担、集体资产承包、土地承包、村庄规划和建房、政务决策、公共事务、社会治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

2.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具体做法。镇党委政府对村级各类事务进行梳理,根据各类事项的具体内容,分别应用不同的契约形式。在制作契约文本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确定合同、协议等契约的内容时,要求必须咨询有关专业人员,镇上还专门成立了审核小组对各村合同文本进行审阅把关,使各项条款符合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确保内容合法。

(三)苔南县:相沟乡农村社区管理

2006年以来,营南县相沟乡党委、政府,在实行村庄合并、膨胀村庄规模的基础上,依照当地实际,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新型的农村社区体制,初步实现了新的农村管理和发展模式。

1.打破原行政村建制模式,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根据道路路况及村民居住方位,在各合并村重新划分居民小区,引导居民接受居民小区的统一管理,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把居民自治活动引人小区化管理。每个居民小区配备专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居民小区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矛盾调解等社会管理工作,在社区“两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打破传统的村民小组设置模式,成立行业合作组织。为提高管理服务功能,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社区采取商企联建、行业联建等形式,在社区内依法建立起计划生育、企业家、青年、老年、妇女、文体、消费者权益保护、经纪人、平安创建、商会、交通物流等若干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及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组织,把农村各项工作纳人行业化管理、产业化管理、群体化管理,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四)山东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实践的启示

1.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农村社会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级经济实力,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人手,抓好软硬件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安全防范、加快村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2.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农村社会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农村社会管理从不完善到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不断探索完善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使村民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要求具体化、常态化、制度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农村社会管理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上突出位置。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群众参与到农村管理工作中来。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上,一定要把为民办实事摆在突出位置,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具体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选择

(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近几年特别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农村社会的管理也要以此为重点,通过社会管理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因此,乡村基层政府要进行管理理念上的更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管理模式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乡村基层政府要真正成为上衔政府、下联农民并为农民服务的机构,由重统治向重服务转变,由行政命令向与农民沟通协调转变;各部门明确自己的职、权、责的范围,贯彻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保障农民权利、协调农村社会利益、维护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农村安全网建设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上衔政府、下联农民,具有进行农村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社会管理的职能,必须强化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要让那些政治素质高、有能力、勇于创新、农民信得过、能为农民谋利益的人进人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划和充实工作内容,使党支部、村委会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二是明确党支部、村委会的农村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发挥作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下,做好农村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倡导乡风文明、村庄环境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等工作;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加强农民自我管理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群众性社会组织对农民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农村社会管理要大力发展各种群众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二是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组织。农村社会中介组织是农民自我管理、相互扶助、共同提高的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培育服务农村的社会中介组织,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农村合作社,发展各种农业协会,开展经济技术服务,提供法律援助、财务咨询等,使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官民选、村务公开、村事民议、村务民管等制度,拓宽广大农民民主参政的渠道,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二是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要建立健全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咨询制度,坚持村务定期公,在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上下工夫,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健全民主选举制度,保障村民的选择权。要从法纪上明确,在村委会直选过程中,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同时,对村委会班子候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年龄、文化水平、遵纪守法情况和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条件也要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四是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保障村民的决策权。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属于重大问题需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要规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程序、内容,明确规定,凡涉及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由村党支部召集村委会召开联席会议协商研究,提出方案,然后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表决通过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五是完善管理民主的监督机制,保障村民的监督权。要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提高村务活动的透明度,强化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建立并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7

历年来,“一号提案”都会迅速成为当年“两会”期间的一大焦点,它往往反映当年社会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政协“一号提案”的参与者、农工党湖北政研室主任方奇说,“一号提案”来自基层调研,农工党湖北省委选取鄂州为试点,自2010年3月起,历经半年深入细致调研形成。

农工党湖北省委调研发现,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在城镇的覆盖面远远高于农村,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制度空白”。长期以来,社会保障改革重政策、轻管理的问题比较明显。

“国家政策需要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是城乡社保一体化的方向。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到底应维持在什么水平,需要加强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龚建明说。

填平城乡社保沟壑

农工党建议,需要切实解决新农保制度中市、区、乡镇三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二元制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我国实际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组成。

方奇说:“以身份为标准的社保体系继续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参与新农合和新农保不积极,乡村地区社保覆盖率还不高,城乡社保还存在许多‘制度空白’。”

例如,城镇60岁以上未参保老人缺乏制度保障、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资金缺乏刚性约束、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没有相关措施和办法出台等。

方奇说:“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不难,但省级以下财政的补贴资金如果没有刚性约束,在制度运行后能否补助到位,市、区、乡镇财政能否继续补贴,是否有财力继续补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农工党建议,需要切实解决新农保制度中市、区、乡镇三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着力避免基层财政补贴尤其是配套补贴空壳化。

同时,切实解决农民缴费意愿问题。加大信息透明度,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农民对个人账户资金安全保值增值的信心。

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保基金监管使用有诸多缺陷。

“一号提案”称,“农村社保基金监管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现行社保基金财会制度不够规范,尤其是“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不够健全,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财政、监察、审计等外部监督不够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较大的基金安全风险。

农工党建议,建立纵向分权、相互制约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即,在医保机构推广实行"医院用钱不管钱、医保管钱不拨钱、财政拨钱不用钱"的分权制约、阳光操作的基金管理模式。

建立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政策制定、经办机构负责业务执行、税务部门负责社保税(费)征缴、财政部门负责社保资金管理、审计部门负责社保资金监管的管理模式。

在社保基金筹集渠道上,农工党建议,一是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二是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必要的投入力度;三是在资金的筹集上要灵活。针对养老保险年轻农民参保率不高的情况,应结合农民的实际经济情况,制定灵活的个人筹资方案。既允许一次性缴纳,也可采取分期定额缴纳的模式。

特别是对年轻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以采取不定期的灵活缴费方式,提升年轻农民参保热情。

理顺社保管理体制

社保管理部门缺失与机构职能交叉、部门重叠并存。

农工党“一号提案”称,当前社保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以新农保为例,目前大部分地区只有市级新农保办公室,区、乡镇、街办没有新农保工作机构,乡、镇、街、村也无专职人员。

农工党建议,各区、乡镇、街办,特别是新农保试点区,要尽快建立起区农保经办机构――乡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村级新农保协管(代办)员的管理构架。

与此同时,社保管理部门缺失与机构职能交叉、部门重叠并存。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龚建明在《关于逐步实现医保全国统筹的建议》的提案中,对社保部门多头管理现状颇为不满。

龚建明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分属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管理,存在基本医疗保险政出多门、管理机构庞杂、运行机制繁复、行政成本较高等弊端。在制度设计上,也人为割裂不同类群公民所应该享受的公平待遇。”

例如,市(州)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市(州)人保部门医保中心负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县(市)区人保部门医保中心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的农合办负责。

龚建明建议,国家应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尽快对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将所有人群社会医疗保险归属统一部门、统一机构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医保“一卡通”难题

现实的问题是,部分县、乡镇级卫生院计算机没有联网,使参保农民在报销、结算上相当不便。

现有的社保体系之下,跨区域保障难以成行。

“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现有有800多万人口在外打工,外地医疗报销难题亟待解决。建议设计公民全国唯一的终身医疗保险账号,实行一卡通就医,将身份证号设为医保号。”龚建明说。

在操作路径上,依托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制,保持现有不同类群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相对封闭的运行模式,全盘交割、平稳过渡,逐步从市级统筹走向省级统筹、直至全国统筹,彻底改变医疗保险基金分割难、转续难、报销难局面。

“实现医保全国统筹的前提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的平台。”农工党广西区委会主委、广西政协副主席彭钊说。

而现实的问题是,部分县、乡镇级卫生院计算机管理程度低下,基本上没有联网,不能和医疗机构进行实时连接,使参保农民在报销、结算上相当不便。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8

【关键词】基层治理;农村党组织;利益整合;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31―06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调整,原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农村经济基础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党组织领导方式方法与村民自治框架不接轨,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之间缺乏有机结合。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约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亟需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改进农村治理。

一、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

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全国各地的基层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着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治理机制创新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如广西百色推行“农事村办”制度,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山东高密市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制”加强农村党员量化管理;河南省巩义市实施“一定两评三补”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房山区实行“次序动员”机制,为破解农村党员发挥作用难题,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全区科学发展的活力探索了新路径。浙江省景宁县的“乡会村开”推进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辽宁兴城创建“农民大学堂”服务党员群众;云南省凤庆县建设“农村家庭党校”搭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新平台等等,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基层经验、模式与做法。相对而言,“青县模式”、“四议两公开模式”、“民主恳谈模式”以及“蕉岭模式”影响更大,为基层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进典型。

(一)河北“青县模式”

“青县模式”是一种以“村代会常任制”为主体的新型村治模式,主要是指“党支部领导、村代会作主、村委会办事”的制度,按照其县委书记的总结可以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调整村治结构;(2)加强党的领导;(3)充分发扬民主;(4)依法规范管理村务。这一模式是在现行政策和法律框架内,对传统农村组织架构及其职能设置、运作方式的整合改良。其中,村民代表会议成为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力机构;村委会仅仅作为决策执行机构,负责实现村代会决策事项;党支部书记通过竞选担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党组织通过民主程序领导村民民主决策。

“青县模式”使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融入村民自治框架内,找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结合的路径。经过治理结构和工作方法的调整,各个村级组织的职能职责、履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党支部抓大放小,重新确立了自身角色与功能定位,领导核心作用到位;村代会由虚变实,保证了村民民利的实现,决策监督作用到位;村委会依法管理,明确了专业分工,职责权力行使到位,逐步形成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得村治成效大大提高,村党组织与村自治组织关系更为融洽,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民主监督制度运作程序优化。这种基层创新的治理机制无疑对基层乡村治理、基层民主建设都有重要价值与积极意义。

(二)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模式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指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就是: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包括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这一工作方法,充满了协商民主的政治意蕴。协商民主强调负责任的权力主体之间通过平等、公开、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彼此的观点与主张,就某些共同话题达成共识,进而在理性修正偏好的基础上作出公共决策。协商民主基础上的公共决策也因此获得鲜明的合法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协商民主的基层实践提供了结构性安排,为村庄中的主要权力主体提供了沟通与协商的工作机制,并且通过程序性的工作流程将协商民主演变为制度性的民主工具,达到了各个权利主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政治要求与管理目的。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了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有效结合的形式,是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创造性实践。作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创新,在制度和程序上实现了加强党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解决了农村少数人决策、多数人担责的矛盾,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基层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新探索,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模式

1999年6月,“民主恳谈会”始于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建设论坛”,意在变“干部对群众的说教”为“干部与群众的对话”,被当地村民称之为松门的“焦点访谈”。后经当地政府摸索推广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并推广至其它乡镇。所谓“民主恳谈”,是指在浙江温岭的乡村社会,在市场化的驱动下,人们自主创造的一种以乡村自治社会为背景和基础,追求公开、公正、公平,以民主治理(包括民主沟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以多元互动为特征,旨在动员和整合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民主新形式。

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探索了与新的农村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现代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民主恳谈通过协商、合作、对话、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公共事务管理,遵循多元治理主体互动交流的理性管理过程,逐渐形成了村镇两级制度核心,包括镇、村、社区、部门、企业等各种主体在内的民主恳谈会和村镇两级民情通道活动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其中的镇民主听证制度和村民主议事制度是其重点建设的制度,体现出大众性、平等性、多元性、身份不受限制与明确性、决策性等特点。形成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是对多中心治理体系形成的有益的探索。这在本质上表现出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核,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形成现代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和推进党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广东蕉岭的“蕉岭模式”

“蕉岭模式”是指2007年在广东蕉岭县芳心村进行的农村基层治理改革试验。广东省蕉岭县纪委以民主监督为核心,在该县芳心村试行村务监事会制度,通过农村老干部、老模范、老党员等的力量,以复活乡村绅士的方式监督村委的各项工作。后来当地基层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及《南方农村报》社联合举办的“南农实验”课题项目,结合深入开展试点改革,将其“加强农村民主监督”的制度创新与课题组“提高农民表达与参与合作能力”项目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基层治理的“蕉岭模式”。这样,“蕉岭模式”的最大特点就表现为“两条腿走路”,在保证村民选举权、参与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强化村民的表达与参与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村级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蕉岭模式”受到多方关注,成为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典型模式。

蕉岭模式作为基层治理模式的有效创新,为村级治理提供了另一个创新样本,重点在于摸索出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并与村民自治理念相契合的领导方式方法。其主要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解决民主监督问题提供了制度设计与组织创新,形成了“草根式”的权力结构平衡,使民主监督找到了落实平台与运行机制,正如著名学者徐勇教授所言,蕉岭模式“是一个草根式的权力平衡。农民可能并不一定知道所谓的权力制衡的政治学理论,但是它在实际生活当中发现、了解到权力是需要监督的,而且体会到被监督后的权力是不一样的。蕉岭模式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找到了‘草根式’的权力平衡这么一种方式,二是发现了可以监督的公共权力。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虽然它现在看起来很粗糙,但是一些粗糙的现实背后却隐含着深刻的理念”。另一方面,为制度如何落实找到了主体症结与解决途径。蕉岭模式表明,农民的能力建设是制度落实的主体基础。农民单单具有民主意识与参与意愿对于农民权力的实行与民利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相应的行动能力尤其是民主能力会导致民主的“跛脚”。只有在利益凝聚的基础上,真正调动和巩固农民的参与意愿,进而提升农民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培育其民主能力,塑造其民主素质,才能使其民利具有坚实的实现基础。

二、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突出特征

丰富多彩的地方实践一方面表明乡村治理有着十分迫切的创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已经开始主动寻求破解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各种困境与问题,寻求政党、国家与社会在新的生态形势下的结构性平衡机制。这些众多的地方性创新实践呈现出适应现代化的创新逻辑、针对性的功能调整、重视利益整合以及多元治理体制的特征。

(一)呈现“变动――吸纳――整合――重构”的治理创新逻辑

我国农村正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时期,这些新情况、新发展既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加了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农村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村民有了较大的经济支配权,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支撑的优势,面临着在市场经济中重新定位的难题。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与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表明,党组织所处的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对自身权力结构、组织建设、成员观念、角色定位、与其他农村社会组织间关系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内外环境以及自身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适应变化、顺应形势、调整创新才能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积极发挥作用。正是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变动构成了基层治理创新的逻辑起点。

上述典型案例都是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创新案例,从抽象意义上而言,这些典型案例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的是一种“变动――吸纳――整合――重构”的变革逻辑。所谓“变动”,主要指外部和内部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动以及新的要求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动。而“吸纳”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治理创新首先由基层的干部和群众根据需要自发兴起,处于制度创新的原初阶段与原始形态;另一方面,这种草根创造被上级政府发现并吸纳,从而进入政府视野。“整合”是指政府开放治理权力结构与资源,引入各方权利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决策。在政府的主动整合推广中,自发的草根创造开始向自觉创新转变,成为一种创新制度。“重构”主要指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整理、提升,形成稳定的治理模式,完成基层治理的创新过程。这个变革逻辑体现的可能就是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可行路径。在这样的治理变革中,基层党组织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明确了自身的功能与职责。

(二)侧重功能定位重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农村社会呈现总体性特征,政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党政不分、政社不分,以党治国基本上就是以党代国。基层党组织高度行政化,履行农村基层政权的管理职能,对各项农村社会事务进行直接干预和管理。此时的党组织功能定位并不十分明确。改革开放后,村民自治的实施改变了基层党组织生存的政治生态,如何在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国家政权组织与农民自治组织之间搭建桥梁,将党的领导机制、党内基层民主机制与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机融合,同时修复基层政治体制断层,是基层民主政治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农村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速度加快,利益结构日趋复杂,村党组织更应凸显领导者、服务者、利益整合者的角色。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通过集中和整合农民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达到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目的,并获得持续的合法性支持。此时重新找到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问题之一。

党组织的服务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定位要从服务对象方面获取。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与群众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迅速充分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明确自身功能与定位。如“青县模式”中,村代会是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基层党组织通过村支部书记参与竞选村代会主席,党员竞选村主任、村民代表,积极在村民代表中发展党员,把党组织与村民组织融为一体;“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中,党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之间建立起以引导、协商等为主要手段的新型领导模式,这些措施使得村级党组织既有效取得领导的合法性和话语权,又实现了对村民合理利益诉求的及时获悉与正确引导,密切了干群关系,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民主恳谈”模式更是创建了各个主体之间平等公开地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机制与平台,从而建构了新的乡村治理结构,为农村党组织找到了新的职能定位,即协调者、对话者、规范者等。

(三)基于多元主体整合的治理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形成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认了村民的民利,村庄公共权力呈多元化的趋势,改革和创新现行乡村治理,既要巩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组织的作用,形成农村治理主体合理分工、各司其责的治理体制,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各尽其能、聚合利益的目的。尤其是实施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基层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元化领导向二元权力模式转变,在同一个农村社区同时存在两个进行村务管理的政治组织: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此外,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客观诉求,以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组织大量出现。这时需要有一种力量超出自身利益的眼光抽象出共同的利益,使各个治理主体团结起来。在既有的条件下,只有党组织才是最有力的表达者与整合者,这也正是党组织作为领导者的价值所在。

就农村基层来讲,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朝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方向发展。但现实中囿于村民自治实践进展不一、村委会“行政化”意味仍然较重、农村社会参与不足的情况,大多农村基层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多元治理体制。作为农村社会治理领导核心的党组织如何统筹各方,与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农村治理主体形成科学的多元治理体制,是事关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对于治理格局中如何依法把各个治理主体纳入其中、彼此怎样形成既有活力又能保持相对均衡的体制,各主体借助什么样的载体或程序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上典型案例给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回答。它们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既有的乡村治理结构进行重塑,形成包括各个主体的新型乡村治理结构。如青县模式中,引入村民代表大会将二元结构变为三元结构,并形成新的权力关系。邓州模式中引入村民会议、党员会议等,将二元治理结构演变为多元治理结构。温岭模式尽管没有改变原有的二元治理结构,但是通过引入更多类别的主体参与讨论,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治理结构的权力关系。这样的基层治理结构的改变,在事实上扩大了原有治理结构的利益融合程度,增强了其治理的包容性与整合力度。

(四)重视合作协商的治理机制创新

乡村治理,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在“乡镇的党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贫队、工青妇等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村里的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女会、各种协会等村级组织,民间的红白理事会、慈善救济会、宗亲会等民间团体及组织”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同合作秩序,共同管理好农村社会事务。[1]这与现代治理理念恰恰相符。相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制、政府与社会的主从关系,现代治理更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平等的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多方互动、合作协商的治理。

新形势下执政党要努力营造平等、包容、合作的氛围,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注重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农村社会组织要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考虑到如何服务于农民经营活动并使自身发展壮大;村民主张自身的民利,需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各个治理主体共同协作的基础。只有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形成多元治理机制,农村社会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青县模式”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村庄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提供公开、公正的议事程序和充分的协商空间,二者在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议事决策上大体是相同的,即都遵循以下程序:村党支部或村民代表会议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组织实施。在整个议事决策过程中,从程序和技术上为党员和村民的民主参与提供了有效通道,保证在互信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对话,增强了党员作为村级治理中重要政治力量的作用,为村民建立了表达诉求、参与村务、化解矛盾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和村民参与村事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治理创新典型实践的深刻启示

各地的探索及成效,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执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层党组织创新乡村治理,弥补治理缺位现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适时应势进行改革创新是农村党组织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的保障

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治理的环境自然随之改变。农村社会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做出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对领导农村社会治理的村党组织来讲,更应顺势而为做出调整,寻找发挥作用的新的关节点,这也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必然寻求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和制度创新,同时基层干部和群众新的需求,也促使其寻求更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治理制度,这种双向促进机制构成了基层治理创新的契机。“青县模式”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中,党组织正是结合本地实际,把党的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以特有的方式有机结合,在对话协商的过程中实现主体间的互动和互构,进而重塑了基层乡村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也创新了村党组织发挥功能的载体、平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真正起到了农村各项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

(二)与其他农村治理主体互动合作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从各地典型实践来看,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要注重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利益整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新的权力关系中有效融入党的领导。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更是协调合作的关系,要通过具体的程序、合法的方式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又要与其他组织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实现村级治理。如将村党支部的力量融入到村民自治中,取得领导的合法性和话语权。典型的做法是村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兼任村级自治组织的负责人,如实行“4+2工作法”的邓州市,全市98%的村实行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青县模式”则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参与民主选举兼任新创设的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同时鼓励党员竞选村主任、村民代表,积极在村民代表中发展党员,把党组织镶嵌到村民组织中去。再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协同合作的相关制度。“青县模式”中,村民委员具有提出复议和提请公决的权力,在保证党组织的村民自治领导权的前提下,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形成互相协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功能定位明确是农村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发挥服务作用的前提

政党来源于社会,其自身就具有明显的社会,是一种整合利益的社会性工具。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定位正确、功能明确则是村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发挥服务作用的基本前提。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启示,即基层治理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和重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与定位。只有功能定位明确了,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在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治理中,面对日益分化的农村社会阶层、日益复杂的多元利益主体、日益凸出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杂糅的文化价值取向等等新情况,党的十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农村党组织只有及时调整自身角色、职责功能,突出强调服务,加强领导,创新方式进行利益整合,才能带领并团结协作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实现农村社会治理。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治理功能的实现。面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生态,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善于总结各地创新实践,并吸收现代治理理念,改进领导方式,正确定位,把党的领导融入村民自治框架内,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融洽结合,才能不断领导推进农村治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李安增,武艳.“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机制的重要创新[J].理论学刊,2012,(10).

[3]刘光和.党组织领导与村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青县村治模式调研报告[J].乡镇论坛,2007,(6).

[4]张军.“民主恳谈”是改革发展时代的产物[J].浙江学刊,2003,(5).

[5]陈奕敏.“民主恳谈”与社会管理创新[n].学习时报,2011-6-15.

[6]华林,党国英,何增科,徐勇,卢尧生,黄坤荣.“蕉岭模式”――草根式的权力平衡[n].社会科学报,2009-12-10.

[7]张金亮.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危机及其制度创新――以政治权威与民间组织化权威的互动为视角[J].理论导刊,2012,(4).

[8]周挺.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9]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exemplaryinnovationsofRuralpartyorganizationsinthe

mechanismforGrassrootsGovernanceandtheinsights

CUiYuli

(ChineseacademyofGovernance,Haidian,Beijing100089)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9

一、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有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一)发展步伐加快,带动能力增强

截至2010年底,赤峰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661家,合作社数量占全区总数的24%。其中,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相对较强,运行质量相对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74家,占全市总数的25.3%。全市加入到合作社的农牧户达13.6万户,占全区入社农牧户总数的37%,占全市农牧户的比重达到了15%,高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农牧户33万户,间接带动农牧户31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年均纯收入比一般农牧户高出20%以上。

(二)合作模式多样,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领办模式,可分为龙头企业领办型、部门领办型、能人大户领办型、农牧民自发型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4类,分别占合作社总数的15%、34%、39%、12%。全市的合作经济组织涉及农牧业各个领域;其中养殖业1437家、种植业946家、生产加工业171家、服务业97家。覆盖生猪、肉牛、家禽的养殖和销售,杂粮、土豆、蔬菜、西瓜、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以及特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覆盖农村牧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网络。

(三)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通过开展创建示范社建设行动,一些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章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规范运作机制,坚持互惠互赢原则,正逐步走向规范。全市已经创建部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自治区级示范性合作社13家。许多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名优品牌,不断提高产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有15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有20个种类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鉴定,931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

二、赤峰市推进专业合作社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良好服务平台

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农牧业、发改委、科技、工商、财政、金融、商务、税务、质监、银监、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合作社联席会议领导组织。负责研究制定指导、扶持和服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协调解决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指导、督促、检查各地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各项工作等。通过政府统筹、主管部门指导、相关部门协作,加大沟通协调力度,为合作社快速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二)项目和资金倾斜,支持发展

一是资金扶持。对国家投入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给有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目前,有7家合作社作为示范社获得国家投资扶持。二是项目扶持。通过整合农牧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选择具备条件的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三是在信贷上予以帮助,多方筹措。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模式,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2010年,市本级和旗县区财政各筹500万元作担保资金,可从金融机构获得5―10倍的贷款,对全市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给予信贷支持。

(三)规范发展,完善机制

针对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存在的合作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业务指导,包括合作社组织机构、章程制度、运行机制、利益联结等方面,做到了“边发展、边指导、边规范”。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重点推进的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宗旨、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合作内容、运作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机构,强化财务监督,促使其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合作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通过制作光盘、印发资料、悬挂横幅、设立宣传点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法规和典型经验。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一些旗县区农牧业部门依托当地职业教育学校现有的资源,组建合作社辅导培训机构,以苏木乡镇、嘎查村干部和合作社领办人、农牧民经纪人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培训,“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等相继挂牌成立。近几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相关人员2400多人次。实行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合作社辅导员深入基层宣传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水平和运营能力。

三、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主要作用

赤峰市的实践证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优化配置农牧区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牧业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改变了农牧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在农牧民社员内部统一生产品种,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劳力、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把过去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搞销售转变为分工协作,共同应对农牧业市场化的挑战。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2005年开始种植蔬菜,2009年大田蔬菜面积达到5600亩,前几年因盲目种植出现了销售难问题。2009年由村民毕树强牵头,成立了东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客商压质压价、销售难的现象。

(二)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化、规模化属性推动了土地快速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松山区太平地镇金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承租、农牧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代管代营等方式流转土地530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45%左右,实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灌溉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三)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开拓了农牧民增收空间

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同时,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培育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开拓了空间。喀喇沁旗锦山养鸡合作社,成立前养鸡户各自为战,购料、购雏价格高、费用大。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购进鸡雏、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鸡传染病、统一销售鸡蛋、统一销售下架鸡的“五统一”方式。统一购进饲料,因规模大,厂家实行优惠价、免费送货,每吨饲料节省200元,每只鸡节约成本0.80元;统一购雏,每只鸡采购成本降低0.2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户均增收2500元。

(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

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组织部门根据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1+3”发展模式,根据党员人数,指导建立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有力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扩大了党在基层和群众中的影响,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四、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看,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专业社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合作经济知识

由于宣传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够,少数干部和农牧民对合作社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思考不多、行动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许多基层干部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甚至连概念都觉得陌生。部分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比较淡薄,对合作经营不放心、不积极。

(二)服务层次较低,合作空间较窄

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较弱、合作层次不高、合作基础不牢固、合作空间较窄的问题,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数量不多。大多数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层次的服务,对于以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体开展储运、加工、营销合作的较少。一些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农牧民只接受服务,不服从管理。合作社间也缺乏联合与协作,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内部运作和管理还不规范,合作机制脆弱

一是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完善的章程,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加入、退出没有严格的手续;二是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社员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互助合作的宗旨体现不充分,甚至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三是合作社无必要的经费来源和资产作为继续发展壮大的后盾,并且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人才,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弱,活动开展和自身发展举步维艰甚至陷入困境;四是部分合作社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领办或者是由集体组织牵头兴办,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不分,民主氛围不浓,群众入社积极性不高;五是合作社与农牧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对己有利就合,对己无利就散,遇风险就垮,农户、企业、合作社相互毁约的事情时有发生。

(四)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

合作社普遍感到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难,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农牧业信贷风险较大,绝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规模小,通常注册资金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元,自身实力较弱,缺少有效抵押,财务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不高;政策性银行虽然同意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但真正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信用联社的贷款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但贷款周期短、授信额度低、利率较高,难以满足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有合作社和农牧民协会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细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协调制度和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加快发展联合社。在纵向联合上,逐步由以农牧林业生产服务型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转变。在横向联合上,通过“合并同类项”等方式,将现有的小而散的合作社逐步发展联合为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联合社或合作联盟。

(二)关于优化合作社管理,搭建服务平台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性。研究制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业务指导操作规程,从注册登记、章程制度、组织机构、股金设置、财务管理、盈余分配、变更解散、清算注销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业网站,做好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搭建购销服务平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鼓励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关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搭建经营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吸纳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

(三)关于制定和出台鼓励、扶持性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目前,全国许多省份都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实施办法,浙江、湖北、陕西、北京、江苏、黑龙江、湖南、辽宁、山东、安徽等10省(市)相继修订或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建议自治区根据我区特点,尽快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为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议自治区财政、发改部门及农口各部门,尽快设立我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支持项目。通过项目支持,使我区现有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尽快壮大实力,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更好的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服务。

(四)对解决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专业协会融投资难问题的建议

农机合作社协议篇10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全省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的整体功能,整合资金优势,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渠道,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经济杠杆作用,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团贷款暂行办法》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指引》等,结合我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团贷款是指由省或设区市辖内多家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简称成员社)组成团体,采用同一贷款合同,按统一商定的期限、利率等条件,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第三条社团贷款投向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发展规划、各成员社经营管理能力确定,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二)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技术更新改造、设备租赁等中期贷款;

(三)现金流量充足、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条社团贷款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

第五条社团贷款的组织协调,由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或省联社负责。

组织协调者的主要职责有:

(一)审查社团贷款的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

(二)审查参与社团贷款的各成员社,是否符合社团贷款的贷款人条件;

(三)负责接受社团贷款成员社的咨询;

(四)负责做好社团贷款咨询项目的审查咨询工作;

(五)组织协调各成员社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六条社团贷款的成员社必须有较为充裕的信贷资金,其发放社团贷款后的存贷比例、最大一户和最大十户贷款比例等必须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参与发放社团贷款的各成员社,必须重合同、守信用,遵循自愿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并按出资比例或社团贷款协议的约定享受权益和承担风险。

第八条社团贷款中的成员社分为牵头社和一般成员社。贷款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牵头社。其他接受邀请自愿参加社团贷款的县(市、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一般成员社。

第九条社团贷款实行“谁营销、谁牵头、谁评审”的运行模式。

第二章社团贷款的借款人和贷款人

第十条社团贷款的借款人、贷款人,必须符合《贷款通则》中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第十一条社团贷款的借款人必须是农村信用社的优质客户,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人在牵头社开立了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

(二)贷款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生产经营正常,经营业绩良好,具备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三)信用良好,无不良贷款记录;

(四)能够提供充足、有效的担保;

(五)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牵头社和一般成员社均是平等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主体。

第十三条牵头社的权利是:

(一)接受借款申请,负责贷前调查,拟定社团贷款总额及贷款种类;

(二)负责向办事处(市联社)或省联社咨询社团贷款项目;

(三)负责社团筹组工作,发送组团邀请及有关社团贷款材料等;

(四)负责社团贷款协议的协商、起草和办理担保手续等;

(五)组织召开社团会议,协商确定社团贷款有关事宜;

(六)负责社团贷款协议签订后的组织与实施;

(七)负责社团贷款的日常监督管理;

(八)发生借款合同纠纷时,作为社团贷款成员社的诉讼代表人参与诉讼。

第十四条牵头社负有以下义务:

(一)严格执行社团贷款协议,保证各成员社之间的利益,不得利用牵头社地位和便利损害一般成员社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有关规定,做好协议项下贷款的发放和贷款本息的收回;

(三)设立社团贷款专户,将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和归还的本金存入专户,并按比例及时划归各成员社;

(四)实施对社团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一般成员社通报和反馈有关情况;

(五)办理一般成员社委托办理的有关社团贷款的其它事项。

第十五条一般成员社的权利:

(一)有权要求牵头社向其提供贷款评估、审查、审批、咨询的有关材料;

(二)在贷款限额内自愿认定社团贷款额度;

(三)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通过牵头社收回贷款本息;

(四)及时获取借款人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

(五)配合牵头社做好贷后管理,发现借款人有违约行为的,有权向牵头社反映情况,并通过牵头社提前收回贷款本息。

第十六条一般成员社的义务是:

(一)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提供贷款;

(二)不得违规提前收回贷款;

(三)办理社团贷款协议中规定的社团贷款其他事宜。

第三章社团贷款操作流程

第十七条社团贷款的发放采取委托方式,牵头社为社,一般成员社为委托社。

第十八条组织发放社团贷款按以下程序操作:受理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咨询、社团贷款的筹备、社团贷款发放、社团贷款管理、社团贷款收回。

第十九条社团贷款的受理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咨询由牵头社(社)负责,具体操作按照《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规程(试行)》(冀信联发[2006]41号)、《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审批办法(试行)》(冀信联发[2006]46号)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咨询办法(试行)》(冀信联发[2006]84号)等文件执行。

第二十条社团贷款筹备

(一)牵头社(社)对贷款项目经审批、咨询同意后,向其认为有联合承贷意愿的有关联社发出社团贷款组团邀请函(见附件一)及有关借款材料,规定反馈期限,并收集其反馈意见。

(二)起草社团贷款协议。

(三)组织召开社团会议,协商确定社团贷款有关成员及社团贷款有关事宜。

(四)签订社团贷款协议(见附件二)。

第二十一条社团贷款发放

由牵头社(社)牵头、一般成员社参加,社团贷款各成员社共同与借款人签订社团借款合同、与担保人签订社团担保合同。各成员社分别开立借款借据,并将款项划至牵头社(社)指定的专用账户。牵头社(社)按照合同约定,统一将贷款资金划到借款人在牵头社(社)开立的存款账户上。

第二十二条社团贷款管理

牵头社(社)是社团贷款的管理人,全面负责社团贷款的贷后管理事务,具体履行下列基本职责:

(一)严格执行社团贷款协议,保障社团利益,公平地对待社团各参与社,不得利用牵头社(社)的地位损害其他成员社的合法权益;

(二)开立专门账户管理社团贷款资金,统一为借款人划拨贷款资金;

(三)建立社团贷款台账,对贷款本息的发放及收回进行逐笔登记,完善社团贷款档案;

(四)向借款人派驻专门客户经理(信贷人员),统一负责贷后管理,对社团贷款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落实各项措施,核实借款人财务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有关事项,定期收集并及时、全面、真实地向成员社通报社团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各成员社的咨询与核查;

(五)计算、划收贷款利息和费用,回收贷款本金,并按协议约定划转到各成员社指定账户;

(六)对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向成员社进行通报,必要时,提议召开社团会议共同提出解决措施;

(七)根据社团会议决定,管理、清收或处置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积极协助成员社采取保全措施,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

(八)办理成员社委托办理的有关社团贷款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社团贷款收回

借款人直接向牵头社(社)归还贷款本息。牵头社(社)收到借款人归还的各期贷款本息后,应严格执行协议约定,在规定时限内,按照各成员社承担的贷款比例及时将资金划付各成员社账户。牵头社(社)不得擅自截留或挪用借款人归还的社团贷款资金。

第二十四条一般成员社对社团贷款的审批权限不受上级核定审批额度的限制,审批部门为县级联社信贷业务审批委员会,不必上报办事处(市联社)、省联社咨询。

第二十五条社团贷款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对协议定用语的含义进行界定和解释;

(二)与信贷合同有关的约定,包括借款种类、用途、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还款资金来源、担保条款等;

(三)各成员社承诺的贷款额度及贷款划拨的时间;

(四)各成员社的权利和义务;

(五)社团会议的召集和社团会议做出的约定;

(六)违约责任;

(七)当事人认为应该约定的条款。

第二十六条组成社团的各成员社均为平等民事主体,任何成员社均有权提议召开社团会议。社团会议对贷款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主要包括:

(一)定期或不定期对社进行尽职评估;

(二)社团贷款合同重要条款的变更;

(三)借款人、担保人或社团成员社出现的重大违约事件;

(四)不良社团贷款的管理和处置方案。

第二十七条社团贷款采取“总额认定、成员分担”的办法,各成员社对社团贷款的分担金额,按照“自愿认贷、协商确定”的原则确定。

第二十八条社团贷款成员社要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足额划拨贷款款项,按照社团贷款协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社团贷款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范围内,认真执行约定利率和利息计收办法。社团贷款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由牵头社先行垫付,由成员社按照贷款承担比例分担;

第三十条借款人必须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合理使用贷款。

第三十一条借款人如只能归还部分贷款本息时,牵头社(社)应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根据成员社的贷款份额按比例分别汇至各成员社。借款人阶段性贷款结息、逾期罚息及零星还本付息的,牵头社(社)代收后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汇到各成员社。

第三十二条社团贷款必须实行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社团贷款成员社有权按照法律规定以抵(质)押物的折价、拍卖、变卖价款优先受偿,或由保证人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规定履行连带保证责任。

第三十三条社团贷款本息收回后,一般成员社按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支付牵头社(社)贷款管理手续费,具体比例由牵头社(社)和成员社协商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实收利息10%。支付方式可采取按季结算,也可采取一次性结算。

第三十四条借款人出现违约行为,牵头社(社)应迅速提议召开社团会议,议定对借款人的处理意见,对其采取停止贷款、提前收回贷款、实行联合制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等措施。

第三十五条社团贷款的风险分类档次由牵头社(社)统一确定并告知各成员社。各成员社根据贷款风险形态,按自己承担的贷款金额自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第三十六条当牵头社(社)未按协议严格履行职责、损害了社团其他成员社的合法权益时,其他成员社应提议及时召开社团会议,督促牵头社(社)立即停止不当行为,并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进行处理。牵头社(社)拒不执行社团会议达成的整改意见,其他成员社可以请求上一级管理机构处理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提起法律诉讼。

第三十七条除牵头社(社)进行社团贷款的管理外,其他成员社也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每笔社团贷款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监控,如发现贷款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牵头社(社),要求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贷款出现风险。

第四章不良社团贷款的处置

第三十八条社团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目前虽未成为不良贷款,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极有可能影响贷款本息偿还时,牵头社(社)应迅速组织召开社团会议。社团会议确定管理和处置方案,并委托牵头社(社)实施。

第三十九条社团一般成员社的债权如到期无法得到借款人部分或全部清偿,应首先通过牵头社(社)向借款人、担保人进行追索,除非得到牵头社(社)授权不得直接向借款人、担保人追索。

第四十条在借款合同规定的借款期限内,借款人被宣布破产并被清算,各成员社按债权比例受偿。

第四十一条当借款人逾期还本付息时,归还的款项不足以清偿所欠贷款本息的,各成员社按其在社团贷款中所占比例受偿。

第五章违约处理

第四十二条对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牵头社(社)负责召开社团会议对其做出处罚决定,并将该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借款人及其担保人。

第四十三条各成员社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构成违约行为:

(一)成员社签署社团贷款协议后,未按协议规定划拨款项;

(二)成员社违规提前收回贷款的;

(三)成员社其他违反《贷款通则》、社团贷款协议、《借款合同》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牵头社(社)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构成违约行为:

(一)收到一般成员社划来贷款款项不及时转到借款人存款账户;

(二)借款人归还社团贷款本息,而牵头社(社)未按规定及时划付给一般成员社;

(三)发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不及时提出警告或采取措施;

(四)对到、逾期贷款不按时发出到期通知书、催收通知书;

(五)出现不利于贷款安全收回的异常情况,未及时通报一般成员社;

(六)牵头社(社)违反社团贷款协议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对于牵头社(社)违反本办法的,作为协调者的上级组织可协同其他成员社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批评教育;

(二)全辖通报;

(三)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具体赔偿比例由成员社约定);

(四)责令限期整改;

(五)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六章社团贷款收费

第四十六条社团贷款收费是指社团成员接受借款人委托,为借款人提供财务顾问、贷款筹集、信用保证、法律咨询等融资服务而收取的相关中间业务费用,纳入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管理。

第四十七条社团贷款收费应按照“自愿协商、公平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由社团成员和借款人协商确定。

第四十八条社团贷款收费的具体项目可包括安排费、承诺费、费等。社团费用仅限为借款人提供相应服务的社团贷款成员享有。

安排费一般按社团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支付;承诺费一般按未用余额的一定比例每年按社团贷款协议约定方式收取;费可根据社的工作量按年支付。

第四十九条社团贷款的收费应遵循“谁借款、谁付费”的原则,由借款人支付。其费用种类和金额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不得在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

第五十条牵头社(社)不得向社团贷款成员附加任何不合理条件,不得借筹组社团贷款向社团贷款成员和借款人搭售其他金融产品或收取其他费用。

第七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