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金融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44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1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加大,从我国经济自身看,又面临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党的十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根据党的十会议精神,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稳增长、转方式”为重心,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平衡,国际秩序也正在重新酝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潮流;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调,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了空间,党的十胜利召开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2013年的财政金融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服务大局,更加有预见性、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立足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2013年财政金融工作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宏观调控更需要注重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具体到财政金融工作上来,就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的原则。本轮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任何时候,金融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本源和本质要求。金融改革发展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其是否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在我国个别地区、个别领域,金融资本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以钱炒钱”、“脱实向虚”的倾向,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薄弱领域。

第二,坚持以“深化金融改革”为主线的原则。当前,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正在重新酝酿,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领头羊”,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国有金融机构自身而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才能不断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第三,坚持以“金融政策研究”为保障的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便是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也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和完善。尤其是财政金融领域,一直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金融体系和市场情况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要做好现阶段的财政金融工作,就必须紧密结合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有重点、有创新、有深度”的研究,积极做好不同情况下的政策储备。

第四,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主题的原则。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领域永恒的主题。由于金融所特有的信用属性,使得其中蕴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而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给金融领域自身造成极大的损伤,也会给经济社会的其它领域带来巨大的破坏,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财政金融工作中,我们要牢牢绷紧“风险”这根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正确认识当前财政金融工作形势,做好2013年财政金融工作需要明确“四个任务”。

党的十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当前财政金融工作形势,切实将十精神贯彻到工作上来,具体来讲,要扎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期性,进一步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机制。前一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薄弱的状况。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农村金融发展与“三农”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细致。一是遵循“市场激励”的理念,继续完善财政奖补政策。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和正向激励,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网络,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农村发展。二是要遵循“引导扶持”的理念,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使农业保险发展更加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需求、顺应农民意愿。

第二,正确认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艰巨性,进一步健全财政促进金融“支小”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艰巨性不言而喻。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小”机制,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一是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这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之一,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好这项政策,结合本地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贷前服务、贷中管理和贷后核查的相关工作。二是推动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融资性担保体系,通过担保的“增信”功能,解决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的“后顾之忧”。同时,针对担保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规范运作,增强担保机构服务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推进金融改革的紧迫性,进一步推进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一是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强实力”,不断提升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促进完善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会一层”之间,建立“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国有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二是积极履行国有股东职责,依法合规行使国有股东权利,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同时,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国有金融机构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四,正确认识外债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外国政府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们开展双边财政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应坚持“服务大局、互利共赢”的原则,深化与外国政府的双边财政合作,积极稳定贷款规模、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成效。继续把好项目立项关,各地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主动参与项目前期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继续完善贷款项目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提早发现问题,及早妥善解决。

三、扎实做好2013年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需要增强“四个观念”。

财政金融工作是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点,是联接财政和金融业务的重要枢纽,是财政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同志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责任也非常大。为切实做好2013年度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以下四个观念:

第一,要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提出,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财政金融工作作为联系财政和金融的“纽带”,是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事、讲求实效,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好大喜功,只讲形象、不计成本,这也是对我们财政金融干部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要增强“抢抓机遇”的观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当前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财政金融工作者,我们要增强时机观念、机遇观念,紧跟形势变化,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少些空谈、多些实干,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金融“支农支小”、外国政府贷款管理等财政金融领域中,不断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牢牢抓住推进工作的时间窗口和机遇期,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制定政策的前瞻性。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2

关键词:财政金融机构存款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下发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对这项工作进行指导、规范和强调。由于诸多原因,这项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认识思路,完善法规制度,规范运作流程,达到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政策目的。

一、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特征

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相对于缴存一般存款准备金而言,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特征:

(一)存款性质的单一性。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是地方财政部门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存款,其存款的来源和属性是唯一的,确定的,其他任何单位、部门的存款都不构成财政存款。同时,人民银行规定,财政存款仅包括金融机构吸收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等,之后,又延伸到财政预算专项款项、财政预算外存款和其它待结算财政款项等。

(二)缴存业务的分散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存款准备金均以总行为单位集中向人民银行总行缴存,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存款准备金也是以法人为单位集中向人民银行缴存结算。但财政存款不同,它是各金融机构的营业机构按照各自的业务发生情况,单独与当地人民银行进行缴存结算,缴存业务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同时,目前执行按旬缴存的办法,金融机构每旬末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财政存款日报表,并办理缴存清算业务,在业务时点上也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三)银行收益的低效性。根据政策规定,对金融机构缴来的财政存款,当地人民银行每年11月30日一次性给付手续费,给付标准为全年日平均余额万分之五,明显偏低,其收益率仅相当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利息的2.65%。2009年,黄冈市各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手续费共计186.28元,如果按同期存款准备金利率计付利息,金额为7024.05元,收益是前者的38.5倍(如图)。

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认识存在偏差。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是基层人民银行的重要的基础性管理业务之一。但是,多年来,我们对一般存款准备金管理比较重视,却忽视了财政存款的管理,没有把它上升到人民银行基础货币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造成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偏松,缴存财政存款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政策效果。

(二)法规制度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一个传统业务,自中央银行设立之时就开始办理,一直延续至今。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均没有涉及财政存款业务。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财政存款管理办法,对财政存款的界定和范围不明确。1998年3月,人总行下发《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8号),将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一般存款。将金融机构应全额缴存人民银行的存款仅限定为: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收入和发行国债款项等。之后,总行又多次下达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通知。由于对文件依据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执行起来难以统一。

(三)总量与地方经济增长不同步。近几年来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地方政府财力的财政收入和国库存款都在高速增长,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增长明显不同步,呈现出低位徘徊的态势。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从2005年至2009年四年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7%。国库存款年均增长39.5%,金融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四年间年均增长7.4%,到2010年末又降至1463万元,下降63%。呈现出总量小,波动大,增幅不同步的特点(如图)。

(四)监督管理难以强化到位。一是对金融机构在每月上旬和中中旬办理缴存财政存款业务缺乏审核依据。基层人民银行在上、中旬办理缴存财政存款业务时,只能根据金融机构提交的科目余额表和划拨凭证进行要式审查和金额核对,月末才能提供日计表等原始资料进行事后审核,很容易在月中出现少缴、漏缴情况。二是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有的将财政存款不在一级科目中反映,仅反映在二级科目,影响财政存款政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没有设置单独的财政存款管理模块,对缴存财政存款未设置自动提示功能,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查询,影响财政存款缴存管理的及时性。四是对财政部门开立银行账户把关不严。有的财政部门在多家银行开户,有的在一家银行开立多个账户,使财政资金分散在多家银行的多个账户,增加了监管难度。五是少数金融机构将财政存款不纳入财政存款科目核算,而是纳入一般存款科目核算,逃避财政存款管理。六是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法文件种类多,时间跨度大,适用性不强,处罚标准不一,实践中难以把握,影响监管效果。

(五)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协调。人民银行财政存款管理工作涉及货币信贷、会计、支付结算和营业室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配合协调不到位,容易形成监管真空。财政存款管理还与人民银行国库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需要给予积极的内应配合。

三、对加强财政存款管理的建议

1、充分认识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管理的重要意义。财政存款是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的一部分,财政存款与国库存款一样,都有政府资金属性,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构成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之一。财政存款政策与存款准备金政策一起,为理顺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调节流动性,增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层人行要改变过去重一般存款准备金管理,轻财政存款管理的习惯,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严肃性和有效性的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工作,使财政存款政策成为人民银行又一重要的政策工具,丰富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提高调控效率。

2、健全完善财政存款缴存管理法规制度。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财政存款管理纳入人民银行管理职责之中,尽快制订出台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办法,对财政存款性质、范围进行严格的界定。财政部门已经取消预算外资金管理局,设立非税资金管理局,所有财政资金全部实行预算管理,没有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人民银行对财政存款的界定也要作相应调整。笔者认为,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存放的所有的存款,包括上级财政通过金融机构拨款、各项预算专项存款、财政尚未拨付的社会保险资金存款和各项非税收入存款等,均属于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应全额缴存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的缴存时间、范围、缴存程序、手续做出具体的、系统性的规定,对金融机构不及时缴存,甚至有意挤占财政存款等违规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办法,推动财政存款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3、调整规范财政存款管理措施。一是鉴于金融机构按旬缴存财政存款,业务频繁,工作量大,且在上、中旬难以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供人民银行审核,实际操作意义不大,建议实行按月缴存,每月后5日内,由金融机构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资料,向人民银行办理缴存业务。二是改给付手续费为计付利息。比照国库存款按金融机构活期存款计付利息的办法,对财政存款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提高金融机构办理财政存款的积极性。三是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中增加财政存款管理模块,将各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会计科目设置到aBS系统中,设置缴存日未缴自动提示功能,逐步实现柜面自动化监督,提高人民银行对该项业务非现场监管能力。

4、加大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监管力度。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大财政部门账户管理力度。通过账户年检和账户检查,将所有金融机构一般性存款科目中的财政存款账户全部调入财政存款账户。对新申请开立的财政账户,严格审核,不是财政存款账户的,一律不予批准。二是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每年对金融机构进行一至两次专项检查,以柜面业务为依托,以财政部门账户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现场检查,深层解剖财政存款核算的规范性和真实性,纠正违规行为。三是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金融机构迟缴、少缴、漏缴财政存款,滥用会计科目,有意逃避财政存款缴存的金融机构,制定明确、可行、便于操作的处罚细则,进行严厉的处罚,维护财政存款管理秩序。

5、实行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人民银行内部要加强财政存款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通过多种途径的信息交流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管协调机制。账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财政部门账户的开立和撤销情况反馈到国库部门,国库部门对应缴入国库的财政存款及时催缴入库,拨往金融机构的资金,严格审核把关,拨往财政账户的,要认真审查拨款用途、依据等,符合规定的,方能办理。如不是拨往财政资金账户的,一律拒绝拨付。保证国库资金安全、完整。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3

为了深入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促进市“一区两城一中心”战略实施,大力建设中国食品名城,着力解决市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全国、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理念,优化资产结构,以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为目的,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手段,以加强诚信合规金融安全区为保障,紧紧围绕金融服务经济跨越发展这一中心不动摇,立足实际,努力破解“钱从哪里来”这一难题,为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和保障。

二、提高对做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

加快和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认真做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全市经济状况出发,实现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从讲政治、谋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效益意识和共赢意识,创新经营服务,纠正“扶大略小”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从单纯“垒大户”、盲目“贪大”的做法转变到大、中、小、微统筹兼顾。加大对全市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力度,有效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是全面履行金融服务经济的职责和要求。

三、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一)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突出支持重点,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当前趋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也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内在需求,更是分散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坚决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好“十二五”战略性项目的融资衔接工作,以“三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比重。

(三)建立科学发展共赢机制。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共赢机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势互补联合支持、支持联合,进一步凝聚合力,共同防范风险,实现合作双赢、多方共赢的目的。大型银行要在总结“双百双千”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地方法人机构要坚持服务中小微的社区银行定位。

四、强化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健全“六项机制”,建立完善的中小微企业服务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六项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及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一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各银行金融机构要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层级,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授权授信体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引入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及当地市场占有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中小微企业实行差别利率,并根据风险变化灵活进行调整。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与管理的约束机制。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制定专门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引入更多的正向激励,严格区分信息人员失误和失职,并建立不同的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中小微企业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构建独立的核算机制。各银行金融机构要设置专职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部门或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五是完善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中小微企业授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和专门的培训,系统掌握中小微企业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并经常性的开展学习和训练。六是建立健全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建立有效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监测分析系统,以便随时掌握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总体情况和风险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二)制定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行业的金融需求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以提升客户价值为目标,建立稳固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全程服务、梯次培育、共谋发展。应积极开发企业联保贷款、融资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加大扶持力度,培植一批重点企业客户群。

(三)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支持重点,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各大型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应积极向上级行申请扩大授权,争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授信门槛,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确保中小企业信贷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市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应专门确定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保证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投向中小企业。

(四)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进行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设计,开发出适应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押方式,并在产业规划、产品研发、产能提升和供应链、产品链延伸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咨询和金融工具支持等综合服务。

(五)实现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各银行金融机构要正视中小微企业“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从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入手,从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抵押难和担保难破题,积极进行金融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信贷、结算、信息、咨询、理财等全方位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严密的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中小微企业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的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套餐服务,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

(一)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多层构建、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支持力度,吸收社会资本,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好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银行监管部门、工商局等部门要为中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和质押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信用担保机构承保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项目,适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贷效率,并按有关规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六、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

(一)建立金融运行协调机制。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银行与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办、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的召开“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与金融形势分析会”,加强项目推介、洽谈工作,研究解决项目融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升“政银企”合作水平;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利用各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应主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助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立财政补偿机制。财政部门要整合资金,改善生产性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按照财政出资额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偿本级财政出资控股的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和补充风险准备金。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引导农业保险加快发展。

(三)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财政和税务部门进一步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和减免银行业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有关抵押物评估、担保、过户等中介费用及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减轻经营负担。

七、加强和改进监管,促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银行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引导和组织全市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集中度考核,引导其改变传统思维和观念,树立科学的银行经营理念。二是有效实施信贷投向监管,合理引导信贷投向,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三是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特点,实行差别监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四是搞好风险提示。监管部门要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产业政策的研究,结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监测分析,及时做好窗口指导与风险提示,帮助其有效识别防范风险。

八、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建设金融安全区。积极发挥政府在金融安全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金融安全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和措施保障,通过扎实有效措施,为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营造更好环境。一是公安和司法部门要和银行业机构结合,从严从重打击中小企业逃废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二是法院和银行业机构要积极发挥金融审判法庭作用,维护正常金融秩序。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4

拥有总经理头衔的理财顾问

拿到王政的工作简历,一连串的头衔映入记者眼帘:山东省mBa职业经理人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特约副研究员,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高级经济师,博士,多家企业管理顾问,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心理咨询分析师,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CCtV证券资讯频道特约嘉宾、特约分析师……其中,国家理财规划师特约资深讲师的头衔赫然在目。记者了解到,王政曾是东方华尔组织的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培训班学员。

金融潮头弄潮人

王政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16年,参与了最初的证券发行,熟悉股份制改造工作,见证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曾主办过济南轻骑等多家企业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并协助多家企业管理金融资产,为企业提供金融咨询服务、购并重组中的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工作。现执掌齐鲁证券德州三八路营业部,各项指标连续多年在公司130个营业部中名列前茅。

他因对股市的独到见解和准确预测而常为人称道,几乎每回涨跌节奏都拿捏得很准。2001年7月2日上证指数2200点时,王政预测大盘见顶要回调。2007年王政预测大盘到3000点应有回调,整理充分后再稳步上行,最高点应在6000点左右。2007年11月1日,王政提出大盘一段时间内不会再见到6000点,至少要回调到3860点,调整3~5个月时间。2008年1月15日大盘5500点时,王政提出大盘还要大跌,最少跌到3860点的观点。

证券经纪人向投资顾问转型是必然

光鲜的履历和耀眼的投资业绩背后,让人不禁疑惑,一个券商营业部的老总,缘何想到要成为理财顾问?

王政归因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近年来,作为中国主流投资渠道的证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大众从原来的盲目投资转变为理性投资并注重资产配置。其实,像王政这样,身任金融中层乃至高管身份,并对理财顾问情有独钟的人并不是个例。“总经理的头衔与投资顾问的角色并不矛盾,业务精通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王政说,“我从事证券业务多年,发现证券公司业务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券商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经纪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必然要求证券经纪人转型为综合素质更高的投资顾问,而且这将成为券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证券经纪人转型为投资顾问,必须具备全面的金融知识,才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同时还能基于基本财务状况,量身定做专属的理财规划建议,在保障基本财务安全基础之上,降低投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最大限度了解和引导投资趋势。“从第一季度银行的年报来看,理财业务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举一反三,在券商中这也将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政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必须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变化,紧贴当前经济热点,分析宏观经济未来走势,把握当前个人理财的方向和策略技巧,从而对券商的战略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参加高级理财规划师培训,除了能在知识领域充实自己,更是因为它所配备的师资是顶级经济学家与来自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高管,其中金融监管机构领导对政策的解读和未来政策的预期对我们做宏观经济分析具有指导意义。另外,符合资格报考高级理财规划师的学员大部分就职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跟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界精英沟通交流,并能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

理财事业一生为之

投资本身也是理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政一直走的一条理财金光道。他至今在这条道上越走越宽,并且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和感悟。

理财让每个人受益

王政说,中国的老百姓都有财不外露的习惯,很多理财师在给高端客户做理财服务时发现,客户的资产分散得不够科学,比如一位客户在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都有存款和理财产品,另外还有一些实体投资项目,但他却说自己只有百万资产,并不愿意将实际资产情况告诉理财师。

目前有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理财等于投资,其实不然,投资只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项内容。王政认为,理财其实涵盖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并且涵盖了法律、税务、信托等很多领域。“随着市场的发展,股票、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渠道,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QDii、DFii投资额度的放宽,很多新兴理财工具和手段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普通百姓想了解每项投资工具的特性和风险是很难的,这就为理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财商培养从孩子做起

王政介绍说,在美国,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且家庭教育占主导位置。例如,父母们普遍认为对孩子财商培养的基本步骤是3岁时开始辨认钱币,7岁时能够看懂价格标签,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等,到14岁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能力。这就是说,从3岁开始的财商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依次进行。让孩子知道金钱的重要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之一。现在我国父母多数重视智商、情商的培养,而忽视财商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高智商的穷人”,例如,我们说的月光族、赖贷族,都是有能力挣钱,却没有理财观的人。财商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应当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财商教育要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5

〖Bt3〗一、金融制度变迁三阶段〖Ht5SS〗

金融制度变迁是世界经济制度变迁的一项主要内容,了解金融制度的变迁史对于改革我国金融制度,发展国民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永不停息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各个阶段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差别。为了使大家易于把握金融变迁的特征,我们从这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中摘取一些特别事件,作为金融制度变迁的标志。有了这些标志,我们才有可能将金融制度的变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Bt4〗(一)崇拜物币的金融制度〖Ht5SS〗

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前的金融制度,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崇拜物币的金融制度。这种金融制度的特点是:

1、将货币与具体物品等同或者联系起来

在远古时代,人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具体物,人们进行劳动交换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具体物。在这个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经济理论,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货币与具体物等同或者联系起来。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因为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希腊人……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建,所以他们的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在科学的你们的出发点。”〖Zw(〗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249-25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Zw)〗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在他的经济学著作《雅典的收入》中,就将白银与货币联系起来,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以满足人们购买和贮藏白银的欲望。到中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日益渗透社会各个角落,货币地租开始流行起来。此时的经济理论已经开始论及货币、商业、公平价格、利息等问题。如阿奎那认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长度。〖Zw(〗陈梦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尼科尔·奥雷斯姆大约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他认为:货币事实上属于拥有自然财富的人.〖Zw(〗陈梦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第3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这些思想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货币与具体物联系或者等同起来。后来,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的崇拜。

2、认为具体物是货币的本质,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充满崇拜

14、15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这个时期“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充满崇拜”的现象发展到了极致,这一时期重商主义者思想的特点是:“他们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够使货币增加。早期重商主义者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和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Zw(〗陈梦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第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他们“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忌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Zw(〗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9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Zw)〗这个时期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流通,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同时禁止国内货币输出到国外,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主义,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随着认识的深入,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不再限制货币的流通,他们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出超。通过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又称重工主义。

现在有许多国家仍然注意贸易差额,并以外汇储备说明自己货币的稳定,在不发达国家尤其如此,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同重商主义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他们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自己货币的正常流通,尤其是阻碍本国货币的正常发行,往往不太注意本国的充分就业、失业率、企业破产、债务沉积、生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等等情况,而是对具体产品、对货币充满崇拜,将主要精力放在货币保值上面。

“重商主义构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Zw(〗陈梦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第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也反映了非理性资本主义(又称作封建资本主义或者封建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如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如中国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理论)的基本特征,即只重视资本,不重视人;只重视货币的价值,不重视人的价值;只重视货币保值,不太重视充分就业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提高等等。显然,将流通看成是生产的全部是重商主义的致命缺陷。由于将视阈限制在流通领域,重商主义者产生了对货币的崇拜,这种崇拜反而限制了货币的流通,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将视阈于扩大

到生产领域,货币不再神秘,它仅仅是记载人们劳动的工具而已,货币也无所谓是否保持原有价值,货币的价值只不过是使每一个人得到劳动机会罢了。过分崇拜货币,最终造成重商主义的全部瓦解。“到了十七世纪初,……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导致了重商主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Zw(〗陈梦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第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重商主义理论虽然瓦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商主义思维方式不再存在,也不意味着重商主义的错误不再存在;相反,重商主义理论的瓦解意味着人们的下一步工作是如何清除重商主义理论、思维方式、一般做法的影响,这将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崇拜货币与应用货币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相互妥协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金本位制的建立与崩溃,看到刚性极强的纸币制度,看到禁止其它票券发

行、流通和给其他票据的发行、流通制造障碍的法律(如中国和其他不发达国家的纸币制度、银行、证券、金融法律制度),看到各色各样的反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保值理论、外汇管理制度、贸易顺差理论,它们显然不是什么新东西,也并不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稳定和发展,而是实实在在的重商主义,或者说是非理性的资本主义。当然,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新的东西,他们注重生产、注重充分就业、注重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他们甚至明确

提出:在货币保值与充分就业发生冲突时,宁愿冒货币体系崩溃的危险,也要舍弃货币保值,确保充分就业,如弗里德曼及其追随者。总之,在此之后的一段历史是非理性资本主义、理性资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共同存在的历史,在此之后的货币制度也是三种思想和理论相互融合、妥协的产物-放弃了物币,确立了纸币的地位,却又赞同纸币保值,要求限制纸币的发行……

〖Ht5K〗(二)〖ZK(〗崇拜物价稳定、赞同货币保值,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ZK)〗〖Ht5SS〗

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后,反通货膨胀理论崩溃之前的金融制度,都是一种崇拜物价稳定、赞同货币保值、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如前所述,作为货币拜物教的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的瓦解在十七世纪初就已经实现了,但是,作为一种制度,金本位制的崩溃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经历数十次的美元危机以后,金本位制才极不情愿地彩退出历史舞台,历史终于确立了纸币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货币制度从此与具体物(金银)有了完全隔离的可能,这种可能又为货币与人的结合、货币与生产和充分就业的结合开了一个好头.这种金融制度的特点是:

1、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

反通货膨胀理论是货币理论中大家耳濡目染最多、谈得最多、关心得最多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看成是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的理论基石。从限制纸币发行的角度来看,属于这个阶段的金融制度的历史恐怕要从金本位制崩溃之前算起,这种交错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理论和制度之间交错、融合、影响、共存等等复杂关系。以金本位制的崩溃为基点,前一段限制纸币发行的历史,是以金银作为限制纸币发行的标准的历史;后一阶段限制纸币发行历史,是以物价上升幅度作为限制纸币发行的标准的历史。无论哪一个阶段,理论〖Lm〗和制度都以纸币作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纸币以外的影响生产的因素,如工资、税票、票

据、股票、债券、代币票券关心不足。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不注意货币与其它票据之间的融通,经济学和有关经济理论视野狭窄,是该时期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的主要特点。

受视野狭窄原因的影响,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直接产生对纸币的崇拜。对纸币的崇拜直接使得纸币制度刚性化,将有助于纸币稳定的因素看成是对纸币权威的冲击,看成是纸币流通的障碍。

在这种理念和看法之下,很容易产生诸如外汇管制,取缔金融市场,取消票据、债券、股票,严厉禁止代币票券流通,渲染金融风险,严格管制金融创新,贬低甚至打击商业投机等等非理性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最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2、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价上,将物价上升看成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经济波动

由于对纸币过分崇拜,纸币的购买力成为国家和的焦点。最常见的、最有趣的事情是:纸币的购买力本来是很难衡量的,人们有可能对纸币购买力的增加,购买到比原来更多的东西现象视而不见,对购买到全新产品的现象视而不见,单单有可能对纸币购买到的东西比原来的少-部分物价上升的现象过分关注。原因很简单,因为“纸币购买到的东西比原来的少”似乎威胁到了纸币的权威,也对政府的权威、领固定工资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学生、军人等买主的权威和利益造成威胁。虽然从长远来看,物价的变化对社会经济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物价上升调动了生产者-卖方的生产积极

性,实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供买方-领固定工资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学生、军人消费,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纸币崇拜心理的存在,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价上升上,并且把物价上升看成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经济波动。

纸币崇拜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情况下,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建设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缺乏,纸币崇拜的程度大于发达国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不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注意力开始转向刺激需求,防止货币升值、防止物价下降、经济滑坡和工人失业,但还只是一种开始。

3、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国家发行纸币过多

物价上升的原因很多,它有可能是物的效用的提高,也有可能是产品本身的创新,还有可能是全新产品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知识产品、专利产品都有可能使产品的效用提高,使产品本身发生变化。尤其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知识产品、专利产品的出现将使这部分的工资大幅度提高,而这些人工资的大幅度提高,又使他们愿意为原有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将科学技术创新的好处转移到普通劳动者。显然,物价上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其原动力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使产品更新换代,普通劳动者搭车涨价,共同分享科学技术的成果所造成的。

但这种解释与纸币崇拜是不相容的,纸币崇拜者不会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就是看到这些现象也不会把它作为物价上升的原因。相反,他们往往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国家发行纸币过多。而实质上,国家发行纸币过多只有同物质生产方式不变、物质产品总量不变、技术创新不变、消费结构不变、产品更新换代不变等等许多假设联系起来,才有可能使物价上涨。如果国家发行了很多的货币,而这些货币使得物质生产方式、物质产品总量、技术创新、消费结构、产品更新换代等等因素中的一项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物价保持稳定或者下降。

故“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国家发行纸币过多”只能是一种是纸币崇拜现象。它不需要任何理由和理性的分析,它只需要假设就够了,更何况它只需要“符合纸币崇拜需要”的假设。

4、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经济追求的基本目标

中国大陆的银行法是典型的纸币崇拜,人民银行法将币值稳定作为基本目标,也是全世界罕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法律允许国家为控制物价采取紧缩政策,限制货币发行。到2004年7月,中国政府官员已经人为地制造了6个经济周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Ht5K〗(三)〖ZK(〗注重充分就业、提高人们劳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金融制度〖ZK)〗〖Ht5SS〗

在反通货膨胀理论不再为人们所理睬和关心,而通货紧缩的危害逐渐被人认识以后,人们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注重的是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官员的评价不再是他们是否能够维持稳定,也不再是他们是否能够抓住权力,而是他们能否解决充分就业、能否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这个时代,人们对货币、金融、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金融制度以促进充分就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这种金融制度的特点是:

1、将货币与人的劳动潜力、充分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要有失业存在,国家货币制度的缺陷就存在”使得这个时期的货币制度更

加理性。国家经过多次经济危机的打击、经过多次经济停滞的困扰、经过多次贫困和失业的增长,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应该将注意力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应当将“货币保值以促进流通”转变为“货币总量足够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劳动,使社会经济进入消费生产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在这种金融制度之下,货币与人的劳动潜力、与人的充分就业、与人的消费和人自身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货币成为人的货币,成为人民获得财富与幸福的重要手段。这个时候的货币虽然仍然是人们购买产品的主要手段,货币与具体物的联系已经大大弱化甚至看不到了。

2、将货币与国家财政联系起来,认识到货币手段是最低成本的手段

国家财政的历史表明,国家财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国家虽然在许多时候都是直接运用货币手段解决国家财政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通常情况之下,旧经济理论总是限制国家用货币手段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也就是说,以前的金融制度和财政制度处在一种相互隔离的状况之下,国家不能够直接运用货币手段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目标的变化,特别是充分就业、刺激消费、发展人的生产、提高社会福利作为金融制度的追求目标之后,金融制度就与旧财政制度融合起来。人们开始承认把货币与国家财政联系起来的合理性,并且开始接受将货币手段作为国家融资的基本手段之一。显然,这也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国家融资手段。

3、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劳动价格的提高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在这种金融制度之下,国家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的身上,尤其是转移到了劳动者的身上。因此,劳动者的收入是否有所提高,劳动的价格是否有所提高将成为国家和人们的关心的话题。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以前的“是否能够忍受贫穷和困苦”变成“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谋得幸福和财富”,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和劳动价值的提升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4、将物价变化的原因看成是产品效用和人们的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摆脱货币拜物教的影响,尤其是摆脱反通货膨胀学说的影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释物价的变化,尤其是使物价上升的原因、物价上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等问题。显然,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某种假设,也不再依靠假设去构建所谓的理论,以便达到限制国家发行货币的目的。人民会轻松地认识到:决定物价变化是物的效用和产品质量,效用多、质量好的产品价格会自然上升,相反,效用少、质量差的产品价格会自然下降。效用稳定、质量稳定、投入劳力多、技术更新慢的产品则会受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这些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相反,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会跟着下降,从而使这些产品的产量下降,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生活陷于贫困,社会经济走上衰退之路。

5、认识到物价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新产品不断增加,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物价指数下降则是货币制度严重滞后、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前所述,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已经意识到物价的变化是产品效用和人们的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物价指数的上升也有科学的解释:物价指数上升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物价指数统计所覆盖的产品-也就是产品效用稳定的初级产品、日常生活用品、社会常见生产消费品的价格逐步上升,这种上升可以看成是日用品生产者在共同分享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福利。显然,这种良好的上升趋势要维持下去,必须有良好的货币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趋势就会延缓、停滞、甚至逆转。因此,如果出现物价指数下降、物价滑坡、生产停滞的状态,尤其是出现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情况,金融制度一定难辞其咎。

6、将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治理通货紧缩、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作为经济追求的基本目标

在上述理念的影响之下,这个时期的金融制度将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治理通货紧缩、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作为经济追求的基本目标。将物价指数的下降或者增长过慢作为经济不景气、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或者完全转移统计口径,不再统计物价及物价指数的变化,而是统计就业人口、劳动者收入水平、劳动者工资增长与福利增长等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指标,直接以这些指标的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衡量货币法律制度、货币政策、货币手段和措施好坏的标准。只有在这个时候,货币才真正是一个摆脱了物的困扰的货币,货币制度才是人的制度。

〖Bt3〗二、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Ht5SS〗

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看起来很简单,三个阶段,三种不同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但是,如果回到现实之中,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首先,这个阶段与那个阶段之间的差别并不那么明确,理论、制度和方法往往互相融合,一种学术代表人物往往有多种学术观点和看法,有些适合划归于这个阶段、这种理论、制度和方法之中,有些则适合划归于那种阶段、那种理论、制度和方法之中。因此,圆满解释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了解金融制度变迁的全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我们注意到,即使在重商主义以前的时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单纯崇拜货币的。相反,在重商主义以前的时代,就有将货币、财富与人的价值联系起来考虑的观念。例如: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就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只笛子对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如果不会使用货币,就是卖掉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而得到货币,货币也不是这个人的财富”〖Zw(〗色诺芬《论雅典的经济收入》第3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Zw)〗.这种对货币和财富的解释,就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在重商主义时代,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认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客户往来的

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Zw(〗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第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Zw)〗,商业是一个高贵的职业,必须具有许多高贵的品质才能有效地掌握国家财产。这些观点,都是将货币与人联系起来考虑的。

同样,在崇拜纸币的时代,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关心充分就业、社会福利、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的理论,比如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虽然一方面赞成国家应该对通货膨胀负责,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也赞成国家以稳步增加货币的方式刺激消费与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甚至认为:在充分就业与反通货膨胀发生冲突时,应当舍弃反通货膨胀,保证充分就业,即便是货币体系崩溃也在所不惜。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公式中,人口被认为是影响货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成就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他们直接促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生.

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风,它在与其他制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中存在和发展

在某个历史阶段,常

常是多种制度、理论与方法同时存在,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风。占上风的制度、理论、方法常常在与其他制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中存在和发展。因此,一个社会舆论的开放程度、民众言论自由的程度常常决定占上风的制度、理论、方法是在比较中存在发展,还是在封闭中走向灭亡。

发达国家从封建主义到重商主义、重工主义,再到理性的资本主义、关心工人疾苦、关注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福利的增长的与人本主义目标一致的福利型资本主义(又称理性资本主义),虽然有波折,但基本上没有限制竞选的黑箱政治、大量侵犯人权、大肆侵害自由等等使历史发生根本性倒退的事情出现。这个社会基石是稳固的,这个以竞选为基石,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取向的社会是受到人民欢迎的,是可以长存并且能够贯彻理想社会的全部理念的。

在一些不发达国家,虽然人们通过努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限制竞选的黑幕政治使得自由、民主、人权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出现了一些波折反复,甚至使得国家政权更替,人们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作封建社会主义,也就是建立在封建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或者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封建主义。在金融制度上,封

建社会主义表现在对国家纸币的崇拜,对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长、社会经济的转型、劳动者基本的劳动自由和生产自由漠不关心,而对物价上涨、国家物资的控制力、国家货币的控制力、国家对生产自由的管制、伤害和压制津津乐道,甚至把它当成一种成绩。封建社会主义是不可以长存的,限制竞选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是自始至终都不能实现的,高级阶段可以实行计划共产主义纯粹是无稽之谈。

3、一个社会的认识与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解放程度、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程度等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社会前期的认识往往比较浅薄,看起来代表少数人或者短期利益,而实际上损害社会全体成员(包括统治阶级)利益的错误的制度、理论和方法容易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被一定的制度所推动,同时又被一定的制度所制约。社会越往后发展,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解放程度、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他们的认识也就越正确,所采取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手段和措施也就越能够给社会全体成员带来利益。

4、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使社会认识不断升华,使金融制度不断优化

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人,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主体;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力量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社会制度不断优化的历史过程。也许我可以说,这种力量是神秘的,它包括了主观的因素,也包括了客观的因素,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意志,也体现全宇宙的意志。我只能这样解释金融制度的变迁,它是一种自我优化,囊括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所有力量以后的一种自我优化,它将使人走向自由、解放与幸福!〖Lm〗

〖Bt2〗第二节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

〖Bt3〗一、财政制度变迁三阶段〖Ht5SS〗

我们认为,财政制度的变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消极财政制度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金融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半消极财政制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直接运用货币手段的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积极财政制度阶段。

消极财政主张国家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国家可以发行债券,通过赤字财政解决充分就业问题,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原始财政制度向现代财政制度(金融财政制度)转变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融资的手段逐步扩大,债券手段逐渐向货币手段转移,这是半消极财政制度向直接运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转变的标志。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新的货币理论和新

的货币制度-“货币不再单单是一种流通工具,而是一种记载人们劳动、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人的劳动潜力,促进社会交换的工具”,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变化,将使国家财政和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消灭异化、消灭剥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理想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也是本书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Bt4〗(一)受暴力制约的消极财政制度:以税收制度为基础〖Ht5SS〗

原始财政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为了公用事业的需要,向氏族成员征收相应的产品。随着领导人权力的扩大,氏族社会逐渐瓦解,掌握国家权力的领导人和集团不再需要征求每个人的同意,就可以向社会所有成员征收相应的产品,以维持公用事业的需要。进入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这种征收公用产品的制度逐渐完善,征税成为一种以暴力作后盾的强制性社会融资行为。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征税方式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关于国家税收制度,历史上有两种做法和学说:

1、国家天生合理说

即国家的一切行为与做法(包括税收),都是天生合理的。在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较浓的时代,人们接受的知识与信息不多,政府与官员舆论是其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崇拜权力,崇拜官员,听信官话,是发自内心的。在君权神授、国家至上等等封建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国家天生合理说便占据了统治地位。现在我们宣传国家税权的神圣性、强制性、无偿性、单务性,每一句言词都充满霸气,也可以看成受了国家天生合理说的影响。在君主专制时代,个人的生命都是国家的,收点税哪容普通民众多嘴!在国家天生合理说之下,国家对抗、偷、漏税举起杀戮之刀,便也很自然了。

然而,国家天生合理说凭借的是暴力手段,受制约的也是暴力手段。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民众对以暴力作支撑的税收,当然是交得起就交,躲得了便躲,逃得了便逃,交不起又躲不了,便只有揭竿而起,反了。故,民不得不反。在封建社会民众造反司空见惯,主要原因便是税收不合理,“苛捐杂税猛于虎”言犹在耳。现代社会,欺骗、偷盗、抢劫乃至大规模社会动荡与暴力革命,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国家税负过重逼出来的。

2、国家劳动交换说。

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国家天生合理说受到怀疑。于是,人们又从国家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劳动交换之说。这种讲法当然比较和颜悦色,纳税人纳税也看成是对国家的贡献。但这里面有二个问题,一是理论上无法解释交换的不平等性,二是实践中仍无法制止抗税、偷税、漏税事件的发生,还容易引发社会动荡,逼出一部分刑事案件来。显然在国家劳动交换说之下,税收的成本还是极大,负面影响与负面诱导极强,值得我们研究。

后来,在这两种学说之外,出现了一种对国家税权、国家税制与其他融资手段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的学术。因此,在国家税权研究领域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税权是国家权力异化和国家异化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劳动异化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既是对人们劳动权和财产权的否定,也产生了巨大的制度成本。因此,第一种学说“天生合理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了市场,第二种学说“相对合理说”或者“交换说”,虽然以国家提供公共产品与民众交换的事实为依据,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但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给所有公民,而税收却只对部分人征收,其交换显得不公平。国家税收说到底还是一种劳动异化.

显然,在国家暴力的前提之下,无论理论界对税收制度作何种解释和美化,要想使人民完全忘记国家税收的暴力性质,完全服从一种暴力的统治,是不可能的。我们赞同的是第三种观点。

〖Ht5K〗(二)〖ZK(〗受货币制约的半消极财政制度:以债券制度为亮点〖ZK)〗〖Ht5SS〗

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做更多的事情,而国家财政融资手段的落后往往限制国家财政做很多的事情,在国家征税问题上更是如此。这种两难的尴尬状况一直延续到凯恩斯积极财

政理论的出现,在这个时候,凯恩斯提出国家可以在税收手段之外,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从而使国家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历史已经对凯恩斯主义做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当然是以国家做更多的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为依据的。在我个人看来,历史对凯恩斯的评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被遗漏了。这就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发行债券所能做到的事情,通过税收所收集的财产同样能够做到,但为什么用发行国家债券比用税收的方式所获得的收益相差如此悬殊?

显然,答案只有一个:发行国家债券比国家征税的成本要低得多,发行国家债券的活动余地比国家征税的活动余地要宽得多,发行国家债券比国家征税要得人心,少障碍……

到这里,我们也许会同意:凯恩斯主义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节省国家融资的成本、拓宽国家融资领域、增加国家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第一次打破了“税收不可替代”的神话,

为世人提供了另一种国家融资的方式。而在此之前,人们的根本就无法想象国家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其生存和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所必需的财产。这种启蒙性质对人类的影响远远大于凯恩斯主义本身。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曾经有一种相反的做法,废除国家债券。伟大领袖标新立异,宣称这个国家是一个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国家,但这个时候,也是中国经济最缺乏活力、人们生活最贫困的时候。中国

必须为此付出饿死四千万平民的代价,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战都要惨。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国家,所有的行政支出、所有的建设事业支出以及其他一切支出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征税获得的。从社会成本角度来看,税收成本包括对抗成本、道德成本、征收成本和监管成本四种。税收的外生性、强制性与无偿性产生抗税、偷税、漏税,制造虚假报表、虚假信息、贪污税款、滥用税款、挪用税款,贿赂官员种种不道德行为,造成社会动荡。债券成本则只包括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两种,在人们自愿的非强制性债券体制下,不存在道德危险与道德成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家发行债券的多少往往受制于货币总量。在人们的劳动收入、私有财产丰富时,国家债券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在人们的收入减少时,国家债券就缺乏活力。因此,赤字财政虽然相对于纯税收财政(纯消极财政)来说是积极的,但还不能算是一种完全积极的财政,而只能够算是一种半消极财政。

〖Ht5K〗(三)〖ZK(〗运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财政制度完全采纳金融制度与手段〖ZK)〗〖Ht5SS〗

运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作为制度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货币手段作为一种应急的手段,却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出现过。因此,利用货币的积极财政制度并不是一种空想,相反,它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并且卓有成效制度和措施。这个制度模式实际上就是我在本书第一章所讲国家财金货币票券模式,要了解这个制度的精神,必须把握“直接发行货币”手段的几个特点:

1、它是一种不被人们注意却又很常见的财政融资手段

如前所述,直接发货币记载公民的劳动,可以缓解政府财政乏力、失业过多、货币过少尴尬局面,可以消除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劳动者生活贫困、社会犯罪增加等等不良现象。由于上述问题大多数情况都是迫不得已,故采取“直接发货币”的手段虽然卓有成效,但也往往不被人们所看好、甚至不被人们所注意。因此,它是一种国家在危机情况下经常使用的、不被人们所注意的、普通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关于这种手段的客观效果的历史记载,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通过增加货币成功解决人们生产生活极端贫困的典型事例》中有一些说明,你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证据。

2、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直接发货币”的“低成本、高收益”主要表现在:在财政融资的三种手段和方式中,税收手段的制度成本最高,受到人们的非议和抵触最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国家财政的活动余地最小;债券手段次之;

“直接发货币”手段的成本最低、最受人欢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最大。因此,“直接发货币”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3、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积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直接发货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积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主要表现在:“直接发货币”的依据是社会保障与失业人口的要求。国家根据失业人口的要求,为失业人口找到工作岗位,并根据其劳动成果的性质“直接发货币”给失业以后重新加入国家工作岗位的失业工人。由于这种方式解决了失业人口最紧迫的工作岗位问题,使社会的人力资源不被浪费,又可以看成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另外,“直接发货币”的前提是解决充分的就业问题,消除社会不良现象,是要有这些现象需要处理,国家就可以采用“直接发货币”的方式,不受是否“平衡”的干扰。因此,这种方式相对于财政收支平衡等方式来说,是

一种积极的融资方式。

4、它是一种改变国家性质,为实现“消灭劳动异化、消灭剥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理想奠基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在经济实践中,“直接发货币”虽然是为解决充分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但却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替代税收与债券的方式-货币方式,这种方式的低成本、高收益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直接发货币”慢慢地成为国家税收、国家债券的替代方式。这种替代改变了国家依靠暴力融资的性质,使得国家在经济领域不再是一个暴力机构,使国家公用事业费不需要从劳动者手中征收,使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者本身相异化;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费用不再是人们的一种负担,相反,“直接发货币”还给失业者带来了劳动机会和财富。因此,“直接发货币”既消除了基于国家而产生的劳动异化,也消除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异化,还给社会

失业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和财富,是一种改变国家性质,为实现“消灭劳动异化、消灭剥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理想奠基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Bt3〗二、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Ht5SS〗

在现实生活中,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简单,了解财政制度的变迁,必须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动力

我们看到财政制度的变迁主要是由于财政手段的变化,而财政手段之所以由单一的税收手段向税与国家债券结合,再向税收、国家债券、国家股票、国家货币多种手段结合使用转变,最后,出现了一种“税收慢慢萎缩,收到的批评越来越大,而国家债券、国家股票、国家货币等多种证券手段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的手段与手段之间的替代。原因就是不同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入是不一样的.税收付出的成本高昂,而收益低下,因此,批评多,只能慢慢被其他手段所代替。相对来说,货币、债券、股票和其他证券手段所付出的成本比税收低得多,收益很高,慢慢地得到人们的承认,慢慢地代替税收和其他落后手段。因此,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动力。

2、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风,但总体来说,同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只采取单一的手段进行国家财政运作。我们看到,国家虽然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税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国家也在许多时候运用其他手段获得必要的资源。国家在战争年代,往往采取大量发行货币与军用钞票的方法获取社会资源,在经济建设时期,经常采取发行建设公债的方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在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增多、企业破产、经济滑坡的时候,国家往往大量发放货币,对银行进行补救投资,甚至直接提高国家收购黄金、企业和其他物产的价格,通过收购价格的提高,国家将大量的货币发放到社会个人和企业手中,从而帮

助个人和企业渡过经济难关。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归纳的三种手段,都是国家经常应用的手段,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3、只有明确认识,才有可能使我们

使用更好的手段发展经济,才有可能由被动地制度变迁走向主动的制度变迁

我们注意到,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之前,国家虽然也使用过债券,但是国家在使用债券手段的同时,往往受到更多的非理性的批评,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以后,人们通过对债券的系统化分析,了解了债券手段的成本和收益,国家债券和赤字财政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因此,即便我们有多种手段和方式,只有明确认识,才有可能使我们使用更好的手段发展经济,才有可能由被动地制度变迁走向主动的制度变迁。

在国家发行货币上,也同样遇到一个“能否明确认识”的问题,虽然国家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货币的手段解决国家的危难、解决企业的困难、解决人们生活的窘迫,虽然货币手段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她无比的优越性,国家发货币还是受到许许多多的非理性的批评。人们甚至不愿意思考一下这种武断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害处。人们把物价上涨归结为国家货币发放过多,把大量的社会不良现象,甚至把战争所造成的罪过和动荡也归结为国家发货币过多。人们的非理性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们对历史事实视而不见,对人们渴求货币的呼声听而不闻,他们几乎忘了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国家发行货币才解决的,几乎所有正义的战争成果,都是国家发行货币聚集社会资源才可取得的。他们也不去思考:国家征税,国家发行债券,国家发行货币、股票和其他票券三种方式之中,哪种方式更好,更能给他们带来工作机会和利益。

显然,如果将上述问题考虑清楚,对货币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对国家发放货币非理性的批评将不再存在,希望本书能够在这一艰巨的工作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认识的不断升华将使财政制度不断优化

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将使财政制度不断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说,推动财政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人,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主体;财政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社会制度不断优化的历史过程。它是一种自我优化,囊括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所有力量以后的一种自我优化。毫无疑问,它将使全世界的人们走向自由、解放与幸福!〖Lm〗

〖Bt2〗第三节金融财政制度的融合

〖Bt3〗一、金融财政制度融合三阶段〖Ht5SS〗

金融财政本来就是一家,财政是国家经济的动脉,金融是国家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互相融通资源的方式。金融财政运作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现实生活中,由于金融运作机构与财政运作机构分设,金融与财政分立成为一种客观事实。但这种分立是一种表象,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决定了金融财政制度必须走向融合。历史经验表明: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两种制度互相融合的历史,金融与财政制度的融合,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对金融财政制度互相融合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Bt4〗(一)无意识融合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无意识融合阶段,赤字财政和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阶段都可以大致归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在发展经济、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总是将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综合起来使用。由于这种结合使用并没有明确认识,更没有固定的制度,它往往具有临时性和无意识性,我们把它称为无意识融合。

无意识融合阶段的历史最长,历史事实也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主要有:战争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经济危机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与财政的融合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

〖Bt4〗(二)有意融通阶段〖Ht5SS〗

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以后,特别是“罗斯福新政”对金融财政制度的影响,使得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融合迎来了另外一个阶段-有意识融通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国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金融手段解决财政问题,并且有意识的促进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融合,使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融合法律化。

这个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制度融合的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复兴法、经济促进与充分就业法、劳动法、最低工资与最低工资增长率法、金融复兴法都以财政法制的方式和财政手段促进社会资源的融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票据法、证券法、代币票券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信托法、国家债券法、国家股票法等金融立法以金融运作的方式为国家财政融通资金提供渠道。

〖Bt4〗(三)完全融合阶段〖Ht5SS〗

有意识的融合是完全融和的前提条件,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融合还没有出现,但它已经是一个趋势.我们认为,如果国家完全废除税收手段,理论上完全承认货币只不过是记载人们劳动的一种手段,国家财政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依照法律约定,利用货币手段和其他证券手段解决一切问题,就可以认为完全融合阶段已经出现。因此,国家财政直接发放货币与税收的完全废除是金融财政制度完全融合的标志。

金融财政制度完全融合,国家税收的完全废除是一个理想社会的基石。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人的劳动异化才失去了法律的支持,人们才有可能完完全全消除劳动异化,消灭剥削。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国家才有能力根据人们的需要发行货币,才有可能发掘每个人的劳动潜力,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大理想。

〖Bt3〗二、理性金融财政制度的出现

〖Bt4〗(一)目的转型〖Ht5SS〗

旧的经济学一直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经济制度追求的目标.

在理性金融制度出现以前,金融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持物价稳定,中国将它表述为维持币值稳定,并将其作为中央银行法的立法宗旨。事实证明,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有可能不一致,在二者不一致的时候,提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必定损害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理性的金融制度的目的应该由“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转变成“充分就业”。

同样,在理性财政制度出现以前,财政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保证国家财政日常支出。当时,“吃饭财政”是中国政府总理朱〖Ht5,6“〗钅〖KG-*2/5〗容〖Ht5SS〗基对中国财政状况的评价,即中国的财政收入仅供政府官员吃饭,不能干其他事情。显然,在非理性的财政制度下面,政府要干事首先必须增加税收,征税成为中国财政的一个基本目标。事实证明,增税有可能造成经济滑坡、社会资源配置受阻和社会动荡,必定损害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理性的财政制度的目的应该由”收税和财政收支平衡“转变成”充分就业“。

完成目的转型以后的理性金融财政制度,变成一种完全“以人为本”的制度,只要有失业人口存在,只要有失业人口向国家要求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劳动收入,国家就应当利用货币手段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种制度无疑是深受人们欢迎的。

〖Bt4〗(二)手段、评价目标体系科学化〖Ht5SS〗

理性金融财政制度手段的科学化表现在:国家抛弃高成本、引起人们反抗的暴力征税手段,而采取深受人们欢迎的、不损害人们劳动成果、运作便利、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的货币和其他票券手段。

理性金融财政制度评价目标体系的科学化表现在:制度评价目标体系废弃不科学的物价指数统计指标、稳定与平衡的价值目标(因为这些指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产品上,忽略人的需求,这些指标也将关注的焦点过分限制在一个国家,忽略世界经济一体化、国界逐渐消亡的历史趋势),而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的需求之上,以社会保障、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劳动者劳动自由的扩大、经济制度成本的降低作为新的制度评价目标体系.

〖Bt3〗三、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以美国为例

〖Bt4〗(一)金融财政一

元化现象〖Ht5SS〗

我们将“金融制度目标与财政制度目标的融合、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融合、财政金融制度评价目标体系的同一”等一系列现象称作金融财政的一元化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制度融合出现又一个高潮,金融财政的一元化势不可挡。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

1.对国家税权,国家债权,国家货币权成本的思考

国家要做事,必须以金钱为媒介才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方便其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换.国家取得金钱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征税、借款、发货币。这三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互相替代。目前,国家财政有以下几种模式:

(1)只许征税,禁止借款和发货币

中国在宣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时就是此种模式,但实际结果是使民众和国家更加贫穷,劳动没有积极性。

原因是征税的成本比现在的成本也高得多,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说明政府运作所需要的钱都是通过单一的征税征收上来,而征税必然造成民众劳动积极性低下,国家贫穷,民众困苦。

(2)允许征税、借款,禁止发货币

现代国家,债券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债券的可流通性和贴现能力已经与货币相当.

(3)允许征税、借款、发货币

在异常情况下尤其是战争年代,三种方式会同时使用,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政府与民众渡过难关。但在和平年代,发货币被当然地拒绝而不考虑其有效性。

(4)限制征税,允许借款、发货币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向民主,小政府大社会是不可逆转之趋势,税收过高、民众反对,降税能得民心已经客观上酿成了一种限制征税的氛围。在限制征税的背景下,政府大量借款,美国、日本以及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了由旧征税模式走向借款、发货币模式的努力。限制征税使经济得到极快发展,不但使政府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而且使政府有剩余的财富可以削减财政赤字,某种意义上,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减税的历史,就是一部财政手段由税收向债券和货币转移的历史。

显然,税收、债券和货币都是社会融资的手段,而社会融资是社会所有成员的责任,给社会所有成员带来利益,在融资收益上,三种手段是相同的。但在融资的成本上,三种手段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税收手段成本最高,债券和其他证券的成本次之,货币手段的融资成本最低。这种比较将使得国家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注意。

2、对当今世界“禁止征税、限制借款、允许发货币”模式的观察

虽然理论上还没有承认,但是发达国家却一直在走一条由“限制征税”模式向“禁止征税、限制借款、允许发货币”模式过渡的路。发达国家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承认了债券的长期性与合理性,在发达国家国家发行债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我们国家许多人包括部分高级官员仍然钟情于高成本的税收手段,将发债券看成临时性的行为,这种落后让人觉得不可容忍。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的,就是发达国家往往在发行债券的同时,偷偷地将国家发行的债券转变成货币,美国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大量的证据“确实表明美联储将一部分政府预算赤字货币化了”。〖Zw(〗(美国)劳埃德B托马斯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第439-4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Zw)〗

另外还有一个禁止征税的现象,就是在国际贸易中,禁止征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3、税收手段为什么会终结

我们认为,征税源于古代社会征物。为什么征物?一是古代社会证券手段不发达,二是古代社会征物的目的是给官员使用而不是交换。生产力不发达,官员没有交换的余物使征税成为最直接维持政府运转和官员生存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劳动产品交换,尤其是出现了大量降低交换成本的货币以后,征税也就由征物转化为征收货币,此时,征收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以货币记载官员的劳动,使官员能够凭货币与他人交换劳动。当时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只好先收再发。

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货币权由国家集中行使,国家凭货币交换可以记载全社会成员的劳动,全体社会成员也可以以货币互相交换,记载各自的劳动。货币方式已经成为最好的劳动记载与劳动交换方式,税收受到人们的抵制。由于国家已经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先收再发”完全没有必要,税收纯粹是多此一举。国家经济运作走向了“限制税收,允许借款,允许发货币”的较好形式。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后,国际免税及国际机构税权的丧失必将使整个社会步入一个无税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记载与劳动交换主要以货币和货币衍生物的方式进行。

另外,从社会成本角度来看,税收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社会力量对抗成本、道德成本、征收成本和监管成本五种。税收的外生性、强制性与无偿性产生抗税、偷税、漏税,制造虚假报表、虚假信息、贪污税款、滥用税款、挪用税款,贿赂官员种种不道德行为,造成社会动荡。债券成本则只包括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两种,在人们自愿的非强制性债券体制下,不存在道德危险与道德成本,但存在债券交易成本、债券流通环节中与货币的换算成本。货币方式则只存在发放成本,发放成本在理论上趋近于零。直接发货币可以节省债券方式带给我们的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促进整个社会的劳动记载与劳动交换。

4、对货币手段替代税收手段的前提的研究

当然,金融财税制度的一体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可以直接发货币。为了消除人们对滥发货币的担心,我们会看到科学的、一体化的金融财税制度中的“发货币”至少有三个前提:

a、有社会成员的约定,事先立法,用法律来约束货币的发放,为其设立原则和渠道。

B、劳动者有劳动选择的自由,国家尊重劳动者的劳动选择,有义务根据失业者的要求提供工作岗位,发展社会公用事业。

C、政府官员由民众直选,有竞争的压力,这样可以促使其将货币发放工作以民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

有了上述三个前提,直接发货币将成为最低成本、最佳收益、最能调动全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最佳手段,它必将被社会所接纳,诞生出一个理想社会。

〖Bt4〗(二)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以美国为例〖Ht5SS〗

1、国债变美钞

据美国经济史记载,初期的美国采用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依赖于民众手中金子的数量。只有黄金才是美国的法定货币。由于黄金的稀缺,美国同时发行国债和可流通税票代行流通功能,这些证券都记载了黄金的含量,美国政府承诺民众可以这些票据随时兑现黄金。这些花花绿绿的票据就是美钞,又称软通货,以与黄金硬通货相区别。美国金本位制崩溃以后,所有这些票据都不再收回,也不能要求兑现黄金,而是留在市场继续流通,成为美国的法定货币。因此,美钞实际上就是从没有兑现的美国国债与税收票据演变过来的,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家财政向金融靠拢的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

国债转变成美钞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许多经济学家证实,美国政府一直悄悄地把它们不能兑现的国债货币化了。

2、历届总统都减税

如果说美钞原本是纯粹的美国国债,美钞的身上,很好地揉合了美国财政与金融制度,为世界各国财政金融一元化开了很好的先例;那么,后来的美国总统又是怎样充分运用这一良好先例的呢?当然是不遗余力的减税。试想:有了美钞的皆大欢喜,谁还愿意倒退到横征暴敛的罪恶?!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研究结论是:任何税收都对社会有负面影响,任何增税都会减少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税制变迁最大的特点就是减税,通过减税,可以获得国家、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美国历届有作为的总统都是减税总统,为减税做了很多的说服工作。许多美国总统对减税都有很精彩的论述,兹略举几例: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3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减轻税收的最恰当办法是给那些最需要减轻税收负担的人以救助,而又不致减少政府的收入。在通货膨胀的危机过去以后,我们应该研究在修改整个税制结构基础上降低税收”。〖Zw(〗梅孜编译《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67页时事出版社1994年出版〖Zw)〗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我们现在应该取消比较明显的不公平的赋税,特别是针对小纳税人的;减轻那些限制小企业发展的赋税

,放宽对弱势群体以及对医药费用的赋税,降低消费税”〖Zw(〗梅孜编译《美国总经国情咨文选编》第182页时事出版社1994年出版〖Zw)〗.里根在1982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我们的经济恢复计划是以4项符合常理的基本原则位基础的:继续降低联邦开支增长率;坚持削减个人税和营业税,从而刺激储蓄和投资。”〖Zw(〗梅孜编译《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671页时事出版社1994年出版〖Zw)〗福特在1975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减税措施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允许纳税人而不是政府花他们缴纳的钱。如果我们要使经济状况好转,减税是必不可少的。减税为充分就业带来最大的希望。”〖Zw(〗梅孜编译《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589页时事出版社1994年出版〖Zw)〗卡特在1978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得明白:“税收改革和减税要一起进行。我们的税收建议将在我国增加就业机会,为穷人增加就业机会尤其要给予特别的注意。

我们要知道在我们的自由经济里面,减税一直是新的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Zw(〗梅孜编译《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635页时事出版社1994年出版〖Zw)〗而现任总统布什说:”百分之六的失业率应该大声喊出来,让美国的两党国会议员清楚听到,我们需要大幅减税,如此一来,我们的同胞才能找到工作。“〖Zw(〗中新社华盛顿五月二日电《布什硅谷演讲内政外交为明年竞选连任造势》〖ZZ(Z〗sd-onlinecom〖ZZ)〗〖Zw)〗”减税计划将使美国人有更多的钱花,有更多的储蓄,有更多的投资,这些改革方案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Zw(〗中新网5月25日电《布什发表讲话强调减税能助美恢复活力》〖ZZ(Z〗http://businesssohucon/49/09/article209500949shtml〖ZZ)〗[Zw)]

显然,上述美国总统的精彩论述,不仅表明了税收必减的大方向,而且也表明了税制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减少对穷人的盘剥,减少对消费支出与流转征税,税制必须尽快过渡到以所得税为主的大方向。

3、推动减税的力量:竞选与收入增加

推动减税的力量有两种,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民主国家,推动减税的直接力量是国家领导人的民主竞选制。目前美国的减税主要是靠总统民选制度来保证,民选总统几乎都不可能是增税总统,而且如果想要有所作为,民选总统还要不断地减税。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把最高权力来自有充分言论自由的竞选机制废掉,马上就会倒回到增税理由充分的年代。推动国家减税的间接力量是减税、废税实践的成功,它们使人们收入增加,尤其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颇为引人注目。

减税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毫无疑问,减税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却颇受质疑。尽管减税的历史就是一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历史,许多人还是难以解释其中的奥妙。就是深得其益的美国国民也难以例外,据nBC/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相信2001年减税对美国经济有帮助,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相信进一步减税能刺激增长”.〖Zw(〗《洛杉矶时报:布什赢得减税战也有风险》/web/news/2003/5/24/2415.htm〖Zw)〗实际上,美国的税减了几百年,美国国民“减税会损害政府能力”的担心也维持了几百年。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减税反而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原因,完全在于路径替代,或者说,当税一减再减时,国家的中央银行慢慢以货币路径替代了原有的税收路径。依照各国中央银行的通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购买一切东西:国债、企业股票债券、各种流通票据、金银或者其他产品。

央行的购买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过程,当税率存在时,不管它是如何之低,社会财富总量的绝对增加往往在抵消了废税的效应后,还有大量结余。

反过来说,如果国家税收路径依然存在,国家就不会着力于央行业务的扩张,央行业务不扩张,社会资源都是死的,无法流通或者流通不畅的,财富无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就无法增加了。

〖Bt3〗四、我们的废税理论有正反史实为佐证〖Ht5SS〗

众所周知,减税理论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出现过,但要完全废除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减税就是部分废税,从逻辑上说,如果部分废税是正确的,那么完全废税也应当是正确的。但现实生活中,人几乎不用思考就明白,尽管减税使国家收入增加,但废税却只能使税收收入为零。因此,谁也不敢提出废税的主张。

我们的废税理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设想而不觉得自己行不通呢?因为,我们胸有成竹,这个“竹”不是别的,就是前人一直在用却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货币。我们将货币、证券、税收当成本质相同的发展经济的几种手段,并通过其替代趋势成功地提出了完整的减税、废

税理论。即:税收不但部分可减,而且总体可以废除,废税以后的公共产品供应资金还是通过立法,由议会来规划,由央行拨款,财政具体落实到人。

“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的理论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佐证,兹略举几例:

1、中国汉朝、后汉刘秀、三国刘备运用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的史实

汉朝初期,如司马迁所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统治者三十税一,允许民众自由铸造货币,以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农工商并举,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高。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汉朝经济转变成武帝初年的“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纲疏而民富,役财骄溢”。

另外,据《反经》记载,后汉刘秀、三国刘备白手起家,打天下得民心,坐天下,靠的也是发货币和废税。

2、美国独立,以后历届总统得民心,坐天下,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

美国政府在建国初期,税收极低、政府债券、货币泛滥,民众拒收,政府要求公民不得拒收联邦政府发行的货币。法院裁决:政府败诉。美国就是在这种货币泛滥到民众拒收的情形下,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极大发展的。美国战后的政府债券都没有收回,全部转为美圆,美圆的前身就是政府债,也是废税、发货币的重要例证。现在,这个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美国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大量的证据“确实表明美联储将一部分政府预算赤字货币化了”。〖Zw(〗(美国)劳埃德B,托马斯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第439-4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Zw)〗众所周知的美国比较大的废税和发货币事实,还有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零税方式,罗斯福新政的提高金价5倍,以及历次经济危机中的大量货币以原货币数量几倍、几十倍的投放等等。

3、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得民心坐天下,影响世界,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

一切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得民心坐天下,影响世界,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日本是一个好例证,小国拔头筹,影响世界,靠的就是征负税,多发货币。在1996年,一个做同样工作出同样产品的日本人硬是要比一个中国人多得72倍的货币〖Zw(〗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6年卷〖Zw)〗,怎么不会影响世界,让全球趋之若骛,敬之如神呢?日本发货币,以前从来不找借口,现在货币实在是太多了,也开始找借口了,诸如失业、经济停滞、战争,等等等等。这次伊拉克一开战,日本央行通过强调战争危机,将“短期资金市场的流动资金量从目前的17至20万亿日元提高到25万亿日元〖Zw(〗乐绍延:”

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放松银根减少战争带来影响“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Zw)〗”,并“把央行收购金融机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限额从原来的2万亿日元提高到3万亿日元”〖Zw(〗乐绍延:“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放松银根减少战争带来影响”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Zw)〗,一次一下就多发出9万亿日圆的货币,收购9万亿日圆的资产,日本货币政策变动速度之快,幅度

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日本影响世界,靠的就是废税和发货币。

一个理论只有经得起正反事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理论,反面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计划经济下的无产阶级领袖,为了标榜自己高尚,提出要“消灭货币、债务与股票”。中国大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空前绝后的成就,等始作俑者去世以后,就变成人类经济史上最恐怖的黑色幽默。因为,这意味着国家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应用暴力,从人民手中征税征上来的。否定货币夸大税收的结果,是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完全崩溃,最后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做法,回到以货币替代税收的轨道上面来。

在发达国家也有反证,历史上,德国的饥饿总理布吕宁、美国的无能总统胡佛在危机时都实行过增加征税、裁员减薪的政策,而不懂运

用货币证券手段缓解危机,最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丢掉权力不说,还受到后人的责骂。

以上正反史实充分说明,废税是不可逆的经济现象,而增税,只会是一种损害人们与国家利益的蠢行。

〖Bt3〗五、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的意义〖Ht5SS〗

1、财政一元化体制、财政货币二元化体制、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概念

财政一元化体制是指国家经济运行以税收、财政计划为中心,货币手段是执行财政计划的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体制。封建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经济运行可以看成是财政一元化体制的不完全形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一切都以国家计划为中心,可以看成是财政一元化体制的完全形态。该体制的运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主要由政府官员制订出来的计划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完全符合社会上各阶层各类人员的特殊需要,并且预知这些需要在什么情况下会做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说计划具有洞悉一切的十全十美性。

财政货币二元化体制是指国家计划、物价管制、宏观调控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货币制度已经形成并占据一定地位的体制。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计划转向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转向市场自我调控,官员独揽调控大权变为公民各自独享自我调控权,官员行使权利无制约变成全局事项由全体公民约定,官员受法律约定的制约等等。由于既得利益集团拒绝全盘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式运作,旧的封建集权式的财政一元化做法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在全世界有反扑的可能。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是指一切活动均以货币自我调控为基础,取消税收不再以税收获取利益的体制。这种体制是建立在各类劳动一律平等;货币是记载劳动的工具,各类劳动均有权直接取得货币,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比价由交换双方参照自主、自愿与社会公平的原则自主约定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它大量削减社会运作成本,给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带来便利。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确立与税收的取消标志着国家异化与劳动异化终结,社会开始趋向理性与自我调控,个人有了劳动的自由与保障,各种社会罪恶削减到了最低限度。

(2)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意义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给国家提供了最低成本、最高收益的融资方式,然而这种影响仅仅是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对国家发生重大影响中微乎其微的一个方面。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对国家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消灭剥削、消灭劳动异化、实现社会正义”的伟大理想,国家形象得到全面改善

取消税收一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由于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替代税收的方法,这个理想也就多多少少带有空想色彩。税收的存在使得国家的形象非常模糊:一方面,她想实现社会正义,要求贯彻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的原则,反对劳动异化,反对剥削;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要求劳动者交出一部分劳动产品给国家使用,不得不制造劳动异化,制造剥削,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在旧的财政体制中,国家做事情有好的形象,但是在做事情之前收取税收,又给社会留下了极坏的影响国家是异化的,人们对国家总是既爱又恨的。

在消灭国家异化上面,人类有许多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劳动异化,消灭剥削,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理论,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消灭剥削、消灭劳动异化、实现社会正义”的伟大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使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由理想状态变成现实状态。

B、解放了国家,使人们的权利有了更好的保障

现代社会很不安宁,许许多多的事情都需要国家去做。在旧的财政体制下,国家做事情的能力直接受制于税收的多少,很多事情国家都不能去做,原因只有一个:国家没有钱。在这种体制下,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只要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做事情。这直接酿成了人受制于物,国家受制于税收的尴尬局面。在这种体制下,人最多的国家,往往成为失业最多、贫困人口最多、人的权利最得不到保障的国家。人口成为负担,各种侵害人的尊严、否定人存在价值的理论层出不穷,以致侵害人的生命,毁坏家庭与人世幸福的“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能够横行无忌,十几亿人的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在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国家可以直接发货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直接发货币组织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可以直接发货币改善自然环境,可以直接发货币改善制度环境,可以直接发货币作任何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国家几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前提只有一个:这个国家有足够的人力可以使用。在这样的国家,人才真正是最宝贵的资源,人们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精神保障。

C、消除了劳动差别,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社会由动荡变成融合

在旧的财政体制下,国家公务员、脑力劳动者的工资要靠国家从其他劳动者手里收上来。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越多、工资越高,其他劳动者的负担就越重,公务员与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某个行业的劳动者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都因为税收的存在而处于互相对立的境地,社会总是动荡不安。

在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国家直接发货币记载所有人的劳动,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的工资不需要从其他劳动者手里收取。他们劳动越多,工资也越高,与其他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互相交换劳动的情况下,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的收入越多,其他劳动者的收入也越多,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越多,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也越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劳动者收入的增加,都有可能使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增加。劳动者之间的对立不再存在,社会由动荡变成融合。

D、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劳动异化是人们劳动积极性低下、劳动痛苦和物质财富缺乏的根本原因。旧的财税体制产生劳动异化,所以无法实现“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理想,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非常低下。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全部属于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劳动越多,劳动产品也越多,对其他劳动者提供的服务也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地位越高;劳动者劳动越少,自己拥有的劳动产品也越少,和其他劳动者交换劳动产品的

机会也越少,对社会的贡献越小,地位越低;因此,人们很容易以劳动为第一需要,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快乐。

试问,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财富怎么会不极大丰富?

〖Bt3〗六、中国离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有多远?〖Ht5SS〗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她既与资本主义社会兼容,也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一致。中国社会追求社会理想的传统,有可能使得中国接受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比发达国家来得快,这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但是,中国具体经济制度水平低下,制度环境和操作经验比较欠缺,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者受“防止通货膨胀”的理论影响很深,有可能阻碍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实现,虽然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不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但对于“反通货膨胀”教条主义者来说,发货币可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显然,新的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必然引起争论。在财税制度的争议上,笔者赞成多搞发展型的争议,研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替代现有模式;少搞争斗型的争议,不讲创新,只讲如何分配既得利益。争论是最耽误时间的,但争论又是不可避免的。反对封闭消息,不搞研究,不搞争议。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道路有可能是这样的:

1、废除外汇管制,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极大的货币差距。

2、实行积极财政,在不取消税收手段同时,采取另外一种更低成本的手段-债券进行融资。

3、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制功能,即将征税的原则定为促进闲置资产流通,而不是取得财政收入。逐步将税制结构调整为以财产闲置税、财产赠与税、所得税为主,取消流转税,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社会资源的流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与国际惯例接轨,对关系到国家稳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危机等等大事情,经议会同意或者其他特殊程序,直接发货币予以救助。

5、把减税、废税、对贫困人口的直接救助、对失业人员的直接救助结合起来,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劳动直接发放货币,由金融、税收双轨财政逐步过渡到金融单轨财政。

6、经过理论界的积极研究、逻辑检证,尤其是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最终完全废除税收,确立金融财政一体化体制,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消灭剥削、消灭劳动异化、实现社会正义”,“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远大理想。

〖Ht5H〗七、〖ZK(〗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表-为什么发放货币不征税会使一国尽快实现充分就业,获得比工业革命更大的发展机遇?〖ZK)〗

〖Ht5SS〗有人说,我的发现必将引起社会科学的巨大革命,尤其是经济学领域的巨大革命,它将为全人类带来一次比工业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更大、更深远的革命-全球财政金融法制革命。

我本人不大明白“革命”的意思,但却赞成我的工作必将使货币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理论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影响到我们的法律制度,影响到我们的意识与社会生活模式。那么,发放货币证券,减税、取消税收的做法,与强调征税、废除债券、货币的做法相比,到底有些什么优势呢?

〖Ht5K〗(一)〖ZK(〗“不收税,只发货币和其它证券”财政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ZK)〗〖Ht5SS〗

不收税,只发货币和其它证券,主张财政金融合一,理论上以发行货币为最主要的发展经济手段,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物产极大丰富的目标。内容包括:

1、以货币手段替代税收手段,国家尽快减税、最终完全废除税收手段;

2、变收支平衡模式为零基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尤其是失业人口的需要发行货币,支持国家机器运转和国家经济建设;

3、完全实现充分就业,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益,物产极大丰富。

〖Ht5K〗(二)〖ZK(〗“收税,同时发行债券和其它证券”财政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ZK)〗〖Ht5SS〗

收税,同时发行债券和其它证券,割裂财政金融的有机联系,理论上反对发行货币,也反对过度赤字预算,经常削减预算,裁减人员。除了树立一个能带头吃苦的旧道德形象外,在财政平衡、充分就业与经济景气的选择中无法两全,更无法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物产极大丰富的目标。内容包括:

1、以劫富济贫的面目出现,主张对富人增税,最终引发富人企业裁员,最大限度地损害穷人利益;

2、以吃苦耐劳,平衡预算的面目出现,削减财政支出,裁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最终使政府运作乏力,无法在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履行应尽的义务,最大限度地损害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益;

3、无论是对富人下手还是对国家工作

人员下手,最终都会传递到穷人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头上,损害社会整体就业水平,使社会整体效率低下,经济整体滑坡同时引发社会动荡、犯罪乃至内战与世界大战。

〖Bt4〗(三)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分析:〖Ht5SS〗

1、分析的前提:

社会存在非充分就业;国家财政支出能够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使部分在职人员更加努力,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劳动机会,最终增加社会总体劳动量与物质精神财富,减少失业、贫困、动荡、犯罪乃至内战与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一句话,国家财政支出是良性有效的。

2、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分析:〖Lm〗

〖JZ〗〖Ht5“H〗表三新旧财政金融法律制度运作成本收益一览表

[Ht6“SS]〖BG(!〗〖BHDG4*2,K4,K13ZQ,K13ZQ,K10ZQ〗

[SQ*2][HJ*2/5]社会现象〖〗[SQ*2]旧模式(反对发货币、债券,支持征税)〖〗[SQ*2]新模式(支持发货币、债券,反对征税)〖〗[SQ*2]经验与教训

[BHDG4*2][SQ*2]财政支出〖〗[SQ*2]支出的形式是货币,根据乘数原理,支出的效果可以是4/1.〖〗〖SQ*2〗支出的形式是货币,根据乘数原理,支出的效果同样是

4/1.〖〗〖SQ*2〗二者在政府投资收益环节效果一样。

〖BHDG6〗〖SQ*2〗财政收入〖〗〖SQ*2〗议会决定,暴力收税,政府获得的就是民间减少的,社会财富与货币总量不变。〖〗〖SQ*2〗议会决定,机器印刷,政府获得货币,民间不减少货币和

投资,社会财富与货币总量增加。〖〗〖SQ*2〗旧成本为民间减少的投资收益外加征税费;新成本近似于0.

〖BHDG10*2〗物价〖〗

〖SQ*2〗直接计入成本,短期物价急剧上升;长期削减需求,迫使企业裁员,失业增加又会进一步削减需求,引发新一轮的减产与失业,整体物价水平急剧波动。〖〗

〖SQ*2〗不计入成本,短期物价不变;长期有可能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物价与生产,整体物价水平不会有恶性变化,社会资源配置最佳化达到新的水平。

〖〗〖SQ*2〗增加税收常常造成社会动荡,无一例外引起物价急剧波动,生产急剧滑坡;发行货币反之。

〖BHDG10〗整体生产水平〖〗

〖SQ*2〗对原有生产者征税,减少其利润,从而迫使其裁员,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果财政支出比企业支出更加合理,两抵后有增加新的物质精神财富,否则反而降低整体生产水平.〖〗

〖SQ*2〗原有生产水平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新的物质精神财富。〖〗

〖SQ*2〗征税无论针对谁,都造成社会动荡,无一例外降低整体生产水平;发行货币反之。

〖BHDG7*5,K4,K13ZQ,K13ZQ,K10ZQ〗

就业与失业〖〗

〖SQ*2〗直接减少原有就业人口与就业水平,两抵后有可能增加就业,减少失

业;也有可能减少就业,增加失业。〖〗

〖SQ*2〗原有就业人口与就业水平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就业,减少失业。

〖〗

〖SQ*2〗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减少就业,增加失业;发行货币反之。

〖BHDG13,K4,K13ZQ,K13ZQ,K10ZQ〗

劳动与闲暇(勤劳与懒惰或者财富与贫穷)〖〗

〖SQ*2〗增税短期直接压抑原有就业人口劳动积极性,增加隐性失业,也有可能迫使企业裁员,直接增加失业人口;长期社会总收入与总需求的减少又会进一步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减少劳动产出,增加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

〖SQ*2〗短期原有就业人口劳动与闲暇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劳动,减少懒惰与闲暇;长期社会总收入与总需求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增加劳动产出,减少隐性失业。〖〗

〖SQ*2〗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放弃勤劳的本性,人们趋向于懒惰,使社会财富减少,人们困顿,并迫使走投无路者走向犯罪;发行货币反之。〖BG)〗〖Lm〗

〖Ht6“SS〗

〖BG(!〗〖BHDG16,K4,K13ZQ,K13ZQ,K10ZQ〗纳税者与食税者(社会各阶级、阶层)〖〗

〖SQ*2〗直接造成纳税者与食税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普通民众与政府的对立,也有可能引发穷与富的对立、阶层阶级对立,不道德与犯罪严重,最极端时引发阶级斗争、内部革命、外部战争与恐怖主义行动。

〖〗

〖SQ*2〗没有针对部分人的税收,也不会引起社会阶层、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新增加的货币投放,无论是投给政府官员还是贫苦百姓一方,最终都会流到另一方手里,为另一方所欢迎.〖〗〖SQ*2〗征税无论针对谁,都会使社会分裂为纳税者与食税者两部分,进而演化为各种阶层与阶级对立,引发不道德、犯罪、阶级斗争、内部革命、外部战争与恐怖主义等罪恶;发行货币反之。

〖BHDG14*2〗公有与私有〖〗

〖SQ*2〗征税直接改变原有公有与私有格局,减少个人财产,降低个人劳动积极性,引发个人反国家的行动,最终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先损害私有,后损害公有,最后大家都没有的蠢事,我们再也不能干了。〖〗

〖SQ*2〗不改变原有公有与私有格局,新增加的货币可以投给公职人员,也可以投给贫苦百姓,既能发展公共事业,又能增加个人财富;公有多了,私人享福,私人富裕了,国家强盛;公有与私有不但不对立,而且互相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SQ*2〗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既损害了私有,又损害了公有,最后大家都没有;发行货币反之。

〖BHDG18*2〗道德与法律,消亡国家与永恒国家〖〗

〖SQ*2〗征税使劳动异化,税法使得道德、法律与天道、天性相背离,人不以避税、逃税、漏税、偷税、抗税、社会暴力革命为耻,反以避税、逃税、漏税、偷税、抗税、社会暴力革命为荣,税收使得国家正义遭受怀疑,国家必须消亡,否则无法实现自由、公平与正义,征税国家是消亡中的国家。〖〗

〖SQ*2〗不征税,不制造劳动异化,道德与法律没有外在性与强迫性,国家不再是依靠暴力获取经济资源的异化物;发行货币,既记载公职人员的劳动,也记载贫苦百姓的劳动,国家是每一个个人的财神爷与守护神,是不可消亡的永恒国家。〖〗

〖SQ*2〗征税无论针对谁,都制造劳动异化、道德异化、法律异化,使国家自掘坟墓;发行货币反之。〖BG)〗〖Ht〗〖HJ〗

[Ht5SS]最后结论:在税与货币的比较上,税收制造了分歧与差异,货币化解了分歧与差异;税收消灭了人类理想,货币实现了人类理想;取消税收,发行货币,以货币手段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手段,以其它证券票据手段作为发展经济,战胜失业与贫穷的辅助手段,将带领我们走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天堂。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6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体制;市场化

[作者简介]潘稔,南宁市武鸣县财政局,广西武鸣530100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48-05

一、引言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财政手段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则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强化对财政投融资运行过程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规范财政投融资主体行为、投资资金筹措途径和投融资方式选择以及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设实施管理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内容。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广西财政投融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方面更是起到其他政策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广西的财政投融资体制在运行中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宽,投资决策机制落后,资金管理不规范而导致浪费严重,投资效益低,财政风险加大等等,这对仍处于贫困落后局面而又急需大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广西来说,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深化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规避财政风险,发挥财政投融资在推动广西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广西经济综合实力过程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之后广西如何发挥财政投融资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广西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借鉴吸收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对策。

二、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遏制财政投资饥渴现象

针对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转变政府投资理念和观念,强化和创新投资的责任约束机制以遏制投资饥渴现象。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地方政府习惯于建设靠国家计划、给指标定项目,同时又喜欢指挥、干预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活动,这就造成一方面不能依据市场的客观需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受政绩和地方利益驱动互相攀比,争项目,大搞“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盲目投资,导致各地产业雷同,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至今仍有一些“半拉子工程”就是在计划经济影响政府投资观念的作用下造成的。因此,地方政府领导要加强学习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知识、投资风险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尽快转变陈旧的投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以效率和效益作为评判标准来选择和确定财政投融资项目,以便通过财政投融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摒弃过分依赖财政投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在当前各地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搞开发和建设依然依赖国家财政投资。不少地方认为“财政的钱是公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别人能要,我为什么不能要”。这种“等、靠、要”思想的存在,是导致财政资金投向分散、大家抢项目争投资、财政投融资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并造成财政风险的根源。因此,在完善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进程中,必须摒弃过分依赖财政投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3.严格界定财政投资领域,发挥财政投资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由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情应由市场去完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运作或“市场失灵”的,则由政府介入运作。目前我国财政投资范围可以说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行业,既包括无法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基础建设投资,也包括完全能按市场运作的大量的竞争性产业投资项目,导致投资范围和领域过宽、过广。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和进行调整。如公共产品、基础产业以及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高科技、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开发投资领域,应该由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而对能够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自我发展、完全竞争性的产业开发投资领域,财政投融资活动应坚决退出。

三、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资金的融资

为了筹集更多的开发和建设资金,目前广西各级财政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如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借款、邮政储蓄存款等。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财政资金的匮乏仍是制约广西尤其是老、少、边、山等贫困落后地区财政投融资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在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尤其要探索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后广西财政融资的对策。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和渠道应继续争取和开拓。

1.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投入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同时对解决就业、失业问题和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因此,只要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广西就要努力争取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迎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进一步推广和实施经营城市策略。增加地方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来源

城市是一种庞大资产,也是一种无形资本,经营得当,可以使城市资产增值,还可以广开政府财源。实施经营城市策略,就是要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将城市的各种公共资源转变成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增加地方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来源。经营城市目前的主要方式有:拍卖街道广告经营权;拍卖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拍卖报刊亭的经营权;拍卖公交汽车营运路线等。除了这些方式外,还应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如城市道路经营权的转让、公共产品冠名权的拍卖等。

3.进一步完善Bot、tot等融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的投入

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企业可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特许经营权转让方式,例如采取已在广西试行并获得成功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方式、在国内一些地方试行的tot(移交一经营一转让)等融资方式以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资本,加大对公共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当然,要吸引大量外来投资,还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市场准入,努力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服务。

除了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还可以采取资产经营权转让、国有股减持、股权转让出售、出租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四、加快推进财政投融资民主、公开决策建设进程

一项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决策的正确与否,而民主、公开是财政投融资科学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因此,广西在改革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财政投融资民主、公开决策建设的进程,建立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从而保证财政投融资决策的正确,减少失误,同时遏制财政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1.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

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加强对财政投融资项目决策、运行及资金使用的管理,从而促进财政投融资各项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其职责主要包括:(1)拟定财政投融资法规草案,制定财政投融资政策,监督政府财政投融资法规和政策的执行;(2)财政投融资项目决策的审查批准;(3)项目业主、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4)协助人大并参与财政投融资项目预算的审批;(5)项目资金使用的审批;(6)项目竣工验收及决算审批。

2.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民主和公开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民主和公开决策制度,首先要对大型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投资项目,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开发等实行对外公布制度,即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或公示栏向社会公布投资项目的情况,设置意见箱,请群众提意见,同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接受社会公众尤其要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员的审查和监督。在一般项目的决策过程中,要采取民主评议制度,尽可能广泛接受和吸纳社会各界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谨慎决策,努力把项目决策失误的比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完善项目审批制度,需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模式,杜绝盲目上项目、“三边工程”或“拍脑袋工程”现象。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要坚持重大项目的审批权相对集中,不能下放;二要对一般项目审批权限适当下放,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三要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效益评价体系,引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投入一产出分析”、“回归分析法”及运筹学等现代数学方法对财政投融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对于有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还要引入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通过以“动”的观点去看待资金的使用和占用,即把资金占用的时间价值一起算进去,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减少资金浪费现象,以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五、继续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化管理

强化对项目运作的管理,促进财政投融资整体目标的实现,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化管理,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全面推广。

1.大力完善项目业主负责制

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关系到项目投资的成败和降低财政风险,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完善:(1)明确业主负责制是财政投融资的前提条件,业主不明确的项目不能上;(2)通过招投标方式合理选择业主,在确定项目业主时,一定要认真审核项目业主的资质,对资质不高的业主,不允许其参与招投标活动;(3)明确业主的职责,对已选定的项目业主,应在签订相关合同的时候,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尤其要强调违约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受到的处罚,以增强项目业主的责任感和压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保证项目的预期效益。

2.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综合管理,应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项目备案制,以便于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档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督促并确保各项投资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

为确保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应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项目监理公司。在选择确定监理公司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运作,避免行政干预,保证监理公司能正常履行监理职责,保证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效审核和监督。

4.建立健全项目稽查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稽查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稽查机构,相关部门应尽快争取落实机构编制,配置人员,并给予相应的稽查条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稽查机构的职责,加强对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稽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事前稽查,是指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性;事中稽查,即在推行项目监理的同时,稽查部门也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强化财务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隐患,保证工程按正常程序和进度运作;事后稽查,主要是对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的全面稽查,为项目按规定保证质量和资金正确使用提供监督制度保证。

5.尝试推行建设项目终身负责制

为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增强项目业主的责任心,提高财政投资效益,应选择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如水利、桥梁、道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楼房等)尝试推行建设项目终身负责制。也就是说,要求项目业主签订合同并作出承诺,在项目建设及完工后的“有效期”内,保证项目质量,如出现因质量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项目建设和施工单位及单位负责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应赔偿的要赔偿,该罚款的要罚款,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六、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要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除加强对项目决策和项目建设或运作过程的管理外,还应该强化对资金使用方面的管理,并使之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防止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财政投融资资金安全。

1.强化财政投融资计划管理

按照绩效预算、计划规划预算、零基预算原则,编制财政投融资预算,并报经人大会议审核和批准。应选择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项目、能源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尝试推行这些预算管理,在财政部门、财政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下,项目业主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使用资金,并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以达到合理控制支出、降低项目的费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积极推行“项目招标采购制”和“财政报账制”办法

“项目招标采购”是指对纯公益性的公共事业

项目,由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投资无法回收,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来组织建设。在政府有关部门核定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政府投资额、补贴标准后,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承建商和运营商,由承建商和运营商具体负责项目建设或建设后的运营管理。

“财政报账制”,是借鉴世行贷款惯用的管理办法,其做法是在建设项目的内容、标准和总概算确定后,由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向财政部门预借部分建设基金,先行组织建设,然后再向财政部门报账核销。通过专户管理,对项目资金的每一笔开支,都实行“报账制”管理,财政部门对不合理支出有权拒绝报销和拨付资金。

3.建立健全规范的审计制度。加强对财政投融资项目的财务监管

一要建设项目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监督原则、内容、方式、责任和奖惩等方面内容的内部监督办法,使单位的内部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二要严格照章办事,使内部监督达到“事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事事有人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和全过程控制的作用;三要拓宽稽查范围,尽量覆盖所有的业务领域,对重要的业务或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的稽核,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与审计,实现从以突击为主的内部审计向以常规审计为主,辅之以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的转变;四要通过一定的外部审计与规范的审计相配合,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财务监管,堵塞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防止挤占、挪用、截留、浪费和贪污项目资金现象发生。

4.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财政投资责任感,约束地方政府盲目投资上项目的行为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超越地方经济承受能力,挪用“吃饭钱”搞建设,致使本地财政出现“寅吃卯粮”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来约束地方政府热衷扩张的盲目性和投资的冲动,遏制财政投资饥渴现象。首先,要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编制部门预算,确定政府机构运转及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合理确定财政投资规模,尽可能使本级财政收支平衡。其次,借鉴国内外的预警经验,根据广西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财政负债承受能力,组织各界专家通过合理计算,确定广西地方的财政债务风险预警线。风险预警分为可承受债务风险、不可承受债务风险、债务风险三级。财政支出在可承受债务风险线内,地方政府可继续投资;在不可承受债务风险线内,由上级财政部门亮出黄牌警告控制投资;在债务风险形成线内要通过经济手段强制控制投资。

七、加大对财政投融资责任的追究力度

目前广西财政投融资责任的追究主要是对贪污、挪用和投融资过程中行贿受贿问题的追究。但由于监督审计制度不够健全和监督力度不够,也有部分贪污、挪用和行贿受贿犯罪行为未被发现而受到追究。一些被揭露的挪用行为也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追究力度不够,而对于财政投融资决策的失误、渎职和财政投融资运作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基本上没有追究。因此,财政投融资决策失误、浪费严重和效益低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是财政投资饥渴难以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一是要加大财政投融资责任追究力度,保证财政投融资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对于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行为,必须严加追究,要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坚决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加大对财政投融资失误、渎职和浪费的处罚力度。要制定失误、渎职和浪费的处罚规章,其中包括:失误、渎职、浪费的界定标准,失误、渎职和浪费的责任人;失误、渎职、浪费情节的划分;失误、渎职、浪费的处罚等规定。在此基础上,发挥稽查、审计和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坚决对造成失误、浪费或渎职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报道处罚结果,以达到教育责任人、“警示后人”的目的。

八、推进财政投融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一是要逐步放宽投融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准入,培育一批资质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组织,改变目前这种投融资中介服务市场门槛高、服务组织少、不利于开展竞争的局面。二是要逐步剥离中介服务机构(如咨询公司、资产评估所等)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其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三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财政投融资项目要通过招投标办法,选择一些资质高、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公司为政府出谋划策。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政府和中介组织的隶属关系而导致政府领导定项目、中介服务找理由的现象,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开、公正和财政投融资项目评估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四是建立中介服务风险责任制度。为强化中介服务的风险意识,必须从制度上约束中介服务机构,使之在评估项目时实事求是,做到科学公正地咨询和评估。要制定中介服务咨询评估失误处罚规定、中介服务弄虚作假处罚规定、中介服务职业道德管理办法等,并明确在中介服务介入财政投融资项目评估时要签订责任风险合同和廉政合同。根据有关规定和合同,凡是在财政投融资项目咨询评估中出现失误和弄虚作假或行贿受贿行为的,要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经济处罚、降低咨询资质处罚、吊销服务执照处罚和刑事责任处罚,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实事求是办事,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培养方案;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培养方案;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9

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应如何应对?如何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谈管见。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当前,要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有关部门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在思想上做好应对经济危机的准备。认真学习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总理部署落实中央“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七项政策措施的工作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的形势的同时存在的经济生活深层次和企业经营困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和潜在的金融风险等因素,不断增强审计干部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筑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防电墙”。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卫士”。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经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抗震救灾等事项作为开展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区域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政府性投资或民生等专项资金投资和使用效益审计,防止重点项目资金(或政府投资基金)的铺张浪费或损失浪费,促进政府财政切实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对领导干部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并依法严肃处理或移送相关部门。同时要及时跟踪审计重大生态环境建设、灾后恢复建设等项目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事前监督、事中防范、事后整改规范工作。及时发现和防范、抵御上述国家资金和项目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保障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发生漏洞和偏差,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好“经济卫士”。

三是增强宏观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在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务制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提出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农民减负增收和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等建设性建议;通过审计或审计调查分析影响地区、部门经济发展现状、原因、潜力,并提出对策;对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案件一方面要依法严肃处理或移交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产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原因的综合分析,并向上级党委提出加强防范措施建议,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和避免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同时针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规范财务制度的审计建议,督促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地方财政;投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投资对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仅靠各级有限的财政收入,已很难满足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信用优势,主动为各级政府承担融资压力,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投融资体制,规避财政风险,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以形成固定资产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活动。其主要作用为:

一是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加速推动产业发展。首先,财政投融资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并以经营成果偿还本息,不会给财政增加负担;其次,在实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向相关行业提供政策性低息贷款或投资参股,并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在各个行业有效合理的流动和配置;再次,财政投融资资金的运用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导向和集聚作用,形成财政投融资资金与社会资金的“导向――跟踪”模式,促进社会产业形成规模。

二是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均属于准公共产品,其工程建设具有高投入、低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回收期长等特点,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这类项目年收益率将很低,若由市场自发调节供给,将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财政投融资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可以利用Bot、优惠利率贷款、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对项目进行运作,有效地缓解财政支出的压力,纠正财政支出结构上的不合理。既使闲散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增值,还能很好地解决由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而拖累社会经济增长的问题。

三是有效地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由于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二、财政投融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以市场运作方式合理利用资金的形式,虽然在减轻财政负担、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合理、促进产业发展、加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都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这种制度是以信用为前提,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那么政府就不可避免地承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是社会闲散资金不足将制约财政投融资发挥作用。财政投融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闲散资金,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各行各业的投资机会较多,闲散资金将趋于减少。如果财政投融资挤占私人投资的部分资金,虽然可以发挥财政投融资的作用,但势必会引发私人资本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而使利率上升,加大财政投融资利用资金的成本,抑制其继续挤占私人投资所需资金的趋势,这将不利于财政投融资各项投资计划的实现,削弱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是有偿性原则使财政成为风险最后的承担者。由于财政投融资资金的利用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投资收益能弥补资金利息支出且略有盈余即可,这就增大了资金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来说,一旦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项目要求回报率,则闲散资金利息支出就会很大。而对于高风险的产业政策行业的投资,若没有较高的利润盈余留存,一旦某一项目投资风险显现,不但利润无从谈起,就连投资成本也将很难收回。这两种风险都将缩小财政投融资的规模,减弱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三是对财政投融资政策运用和认识存在误区。有些人对财政投融资的理解,局限于利用政府信用融资并直接投资于各项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将借来的钱投资于投资期短、见效快的竞争性行业,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在与民争利的同时挤出了许多民间资本,而且由于政府经营这类企业容易出现在内控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亏损,将风险转嫁给财政。这种错误的操作方式,既减少了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降低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

三、转变政府投资观念,规范财政投资行为

针对地方财政投融资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转变投资观念,强化和创新投资责任机制,规范财政投资行为。

第一,抛弃计划经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观念。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习惯于建设靠国家计划、给指标定项目,指挥或干预企业和社会投资活动,导致不能准确依据市场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受政绩和地方利益驱动互相争项目,搞“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导致各地产业雷同,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学习市场经济下财政投融资知识、投资风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转变投资观念,规范财政投资行为,以效率和效益为评判标准来选择和确定财政投融资项目,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抛弃依赖财政思想,树立开拓意识。在当前各地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搞开发和建设依然依赖国家财政直接投资。不少地方认为“财政的钱是公家的钱,不要白不要”,这种“等、靠、要”思想,直接导致财政资金投向分散、大家抢项目争投资,造成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因此,在完善地方财政投融资体制过程中,必须抛弃过分依赖财政投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第三,严格界定财政投资领域,发挥财政投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由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情应由市场去完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运作或“市场失灵”的,则由政府介入运作。目前,我国财政投资范围可说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行业,既包括无法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基础建设投资,也包括完全能按市场运作的大量的竞争性产业投资项目,导致投资范围和领域过宽、过广。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投融资的范围进行严格界定和调整。如公共产品、基础产业开发投资领域,应该由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而对能够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自我发展的产业开发投资领域,财政投融资不应介入。

四、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为了筹集更多的开发和建设资金,目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财政资金的匮乏仍是制约地方尤其贫困落后地区财政投融资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应在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究投融资对策。

第一,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地方财政投融资活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规模较小,组织机构和管理不够规范。现有的财政投融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财政部门设置的资金有偿使用管理机构,如财政局下属的财政资金管理处等;二是财政部门开办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财政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等;三是财政部门的各职能部门。这些财政投融资机构设置不统一,管理不够规范,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同时,由于财政投融资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人存在财政资金应是无偿使用的倾向,往往不注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导致项目一建成就亏损,浪费了资源和资金。近几年来,政策性银行在改革中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完善经营机制,狠抓本息回收的同时,初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机制,面向市场开发培育优质项目和诚信客户群,坚持独立评审,从源头控制风险,强化贷款项目的市场和财物分析,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加强稽核评价工作,建立分支机构网络,实行市场化融资机制等,基本实现了以信贷融资为基础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政策性银行加强合作,并借此进一步规范财政投融资行为,扩大财政融资规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增加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城市是一种庞大资产,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经营得当,可以使城市资产增值,还可以广开政府财源。实施经营城市策略,就是要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将城市的各种公共资源转变成政府的“摇钱树”,增加地方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目前,城市经营的主要方式有:拍卖街道广告经营权;拍卖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拍卖办刊亭的经营权;拍卖公交汽车路线等。除了这些方式外,还应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如城市街道经营权的转让、公共产品冠名权拍卖等。

第三,积极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企业可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特许经营权转让方式,例如采取已在地方并实行获得成功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国内一些地方试行的tot(移交―经营―转让)等融资方式以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资本,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当然,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就必须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市场准入,努力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服务。除了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还可以采取资产经营权转让、国有股减持、股权转让出售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第四,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化管理。一是大力完善项目业主负责制。明确业主的职责,对已选定的项目业主,应在签订相关合同时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尤其要强调违约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受到的处罚,以增强项目业主的责任感和压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效益;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综合管理,应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项目备案制,以便于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档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督促并确保各项投资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三是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为确保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应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通过实施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投资效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风.创新财政投融资体制构建和谐社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