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09

社会建设概论篇1

一、全面把握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特点

理论界认为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四大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向的结合。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经历贫困、温饱、小康这样几个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然后进入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这既体现了中国的国情,突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又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因此,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定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小康社会又是从突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到强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和实现的,必然要求在突出中国特色和国情的同时,要适应和凸现国际经济发展趋向和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即要求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国际标准的现代化,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和实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符合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国家。

二是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形成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十六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形成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人类社会是活的发展着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三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动发展的系统即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系统组成,共同推进和衡量着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程度。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发展时期的小康社会的发展必然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发展,而应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发展,我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定位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就体现了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尤其十六大报告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即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党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们党面向21世纪的庄严抉择。

三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表明我们党在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想的基础上,第四文明即生态文明呼之欲出,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资源、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生存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衣食父母,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支持系统,没有自然的恩泽,人类的一切无从谈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六大把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四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了我们社会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理性认识的结果。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明的享受者。因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然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才具有根本意义和最高价值,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小康社会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可以说,离开了人的现代化,要实现经济、政治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不可能的。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教训告诉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可以引进,先进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管理方法和资产运营方式可以移植,但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从而缺乏赋予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方法以真正的生命力的现代化思想理念和心理基础,这些引进和移植,不但不能给社会带来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其结果与期盼相背离,引发的是经济发展失序,社会发展紊乱,现代化进程中断。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的关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从这样两个方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面临着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样两大历史性课题,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对这种考验和挑战的郑重回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所应该承担的神圣使命和庄严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执政党的地位上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所做的庄严的历史承诺。而这种承诺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现和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各项工作有新的举措。这就意味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到了全面进行制度创新的关键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空间,势必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只要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力求在人类整体文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借鉴一切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服务。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必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首先表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在这一基点上确定的。贯彻“三个代表”必须在社会发展战略的设计中,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正是根据这一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具体运用。

三、清醒体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更要看到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严峻的挑战;既要看到各种有利因素,更要看到各种制约,要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所以,有学者认为,我们应热宣传、冷思考、重实践。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目前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绝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的人口已达到小康水平。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特别是西部绝大多数地区还没有达到小康。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农业投入少,农民税费负担重,外部环境影响严峻,富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低,农村科技落后等等,如果不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二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形势是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尚处于工业化征途中的发展中的中国,已经不得不面对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时期才集中力量解决的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逾越的难关。

三是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也很大,但是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随着国内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国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切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就业和养老保障体系;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尽快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措施和能力;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人口户籍等管理方面制度的深层次改革也势在必行。这些都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和更紧迫的要求,无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奋斗任务不仅十分艰巨,而且充满风险。

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加剧,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经济运转方式市场化取向等等,都诉求政治资源的分配方式、政治运作方式、功能指向等作适时调适。这些都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迫切要求,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要有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积极回应wto的挑战,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社会建设概论篇2

论文摘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二是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等新概念,使社会主义概念具体化。

“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概念。邓小平理论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展开的。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创造,使这一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

创新之一: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杜会主义概念的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外延,并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出了设想。在马、恩的著作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大致相同的涵义,因而时常混用。马、恩将社会主义的外延界定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即用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恩从特征的层面对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社会主义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第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第三,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并消灭商品和货币;第四,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随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由此可以看出,在马、恩看来,具备上述特征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概念。

列宁对社会主义概念有新的发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做了明确的区分,是列宁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一划分使人们明确共产主义要经历若干阶段,其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与共产主义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列宁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他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强调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坚持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外延的观点,教条地照搬马、恩基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毛泽东虽经艰难探索,终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这一模式的失败。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中,邓小平坚持和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深人研究社会主义的内涵,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透过马、恩描述的社会主义特征,坚持其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论断,又删除其被实践所否定的设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人到本质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以前其它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多种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重要贡献。

创新之二:突破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的思维禁锢,提出使杜会主义具体化的新概念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上述理解,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明确提出了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概念。邓小平在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间。此后,邓小平多次用到这一概念,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有两个涵义:其一,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对中国必须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他反复强调:“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阴他不断地提醒人们,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其二,中国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实践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巩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包括改革开放前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坚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

第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总体上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但绝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才开始具有中国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敏锐观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中国国情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深刻阐明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根据邓小平的论述,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涵义有三个,即以初级阶段为起始点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出发,弄清楚我们的国情,弄清楚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改革开放前我们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国情,超越了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翎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涵义,邓小平有两个表述:一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发达”指生产力不发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够格”是指生产力落后,达不到建设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的资格。邓小平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表述不同,实质内容完全一致,即由于中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的,不满足建设马、恩所指的“社会主义”的条件,因而不能按照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的论述为指导,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特征。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侧重点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样的。

综观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异性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逻辑起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成“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因而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起点。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通过各国的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是多种实践形式中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同时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破解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如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我们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有人就以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为理由加以反驳,尽管我们从发展速度上可以做一些说明,但总是难以说服人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意义上讲的,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只能是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又正视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社会建设概论篇3

2016年4月安徽自考科目安排

时间 专业星期六(4月16日)星期天(4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1金融(020106)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市场营销学(00058)保险学原理(0007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学原理(00054)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银行会计学(0007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2经济学(020115)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西方经济学(0013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发展经济学(0014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国际经济学(00140)3餐饮管理(020119)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食品营养学(0098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宴会设计(00990)英语(二)(00015)餐饮经济学导论(00985)4工商企业管理(02020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企业经营战略(001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学原理(00054)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质量管理(一)(0015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组织行为学(00152)5会计(02020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市场营销学(0005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审计学(0016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资产评估(00158)6市场营销(02020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商品流通概论(0018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市场营销策划(001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消费经济学(00183)7旅游管理(020210)西方经济学(00139)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0019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旅游管理信息系统(035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旅游企业财务管理(10880)企业管理概论(00144)组织行为学(00152)8企业财务管理(02021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市场营销学(00058)管理会计(一)(0015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国税制(00146)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审计学(0016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资产评估(00158)9电子商务(020216)互联网数据库(00911)电子商务法概论(0099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网络营销与策划(009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数量方法(二)(00994)英语(二)(00015)电子商务与金融(00913)10人力资源管理(020218)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管理学原理(000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绩效管理(05963)英语(二)(00015)组织行为学(00152)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6090)11建筑经济管理(020221)西方经济学(0013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工程项目管理(06087)线性代数(0219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0621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06289)土木工程概论(06393)英语(二)(00015)管理信息系统(02382)12物流管理(020229)企业经营战略(001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管理经济学(0262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组织行为学(00152)13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033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二)(00015)14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82)采购战术与运营(036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二)(00015)15法律(030106)国际私法(0024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公证与律师制度(0025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劳动法(00167)保险法(00258)英语(二)(00015)知识产权法(00226)税法(00233)16律师(030108)国际法(00247)国际私法(0024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二)(00015)知识产权法(00226)17监所管理(03010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矫正教育学(009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监所法律文书(00930)中国监狱史(00934)英语(二)(00015)中国司法制度(00927)18行政管理学(030302)普通逻辑(00024)公共政策(0031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03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秘书实务(00510)公务员制度(01848)英语(二)(00015)社会学概论(00034)19公安管理(030401)警察伦理学(0036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刑事证据学(0037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二)(00015)公安决策学(00371)大学语文(04729)20学前教育(040102)学前教育原理(0039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学前游戏论(003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学前教育史(00402)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英语(二)(00015)课程与教学论(00467)21教育学(040108)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00465)认知心理(004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德育原理(00468)比较教育(00472)英语(二)(00015)教育法学(00453)课程与教学论(00467)22心理健康教育(0401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变态心理学(一)(05626)认知心理(004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临床心理学(05622)英语(二)(00015)心理学史(06056)23小学教育(0401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06231)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0046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德育原理(00468)比较教育(00472)英语(二)(00015)课程与教学论(00467)24政治教育(04020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国哲学史(一)(0816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西方哲学史(10860)行政管理学(00277)英语(二)(00015)社会学概论(00034)法学概论(00040)25体育教育(0403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体育概论(10873)学校体育学(0048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体育保健学(00495)运动训练学(00497)英语(二)(00015)体育心理学(00487)体育史(00501)26秘书学(05010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中国秘书史(005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现代管理学(00107)文书学(005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中外秘书比较(00527)英语(二)(00015)公文选读(00525)27汉语言文学(050105)美学(0003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008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莎士比亚研究(1085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英语(二)(00015)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28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美学(0003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008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莎士比亚研究(1085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英语(二)(00015)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29对外汉语(050140)中国古代文学(一)(0120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国现当代文学(012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西方文化与礼仪(01209)英语(二)(00015)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论(01211)汉英语对比(01213)30英语(050201)英语翻译(0008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英语语法(008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英语词汇学(00832)第二外语(日语)(00840)英美文学选读(00604)31日语(050202)现代汉语(005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日语翻译(00601)英语(一)(00012)高级日语(一)(00609)32英语教育(050206)英语翻译(0008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英美报刊选读(10876)第二外语(日语)(00840)英美文学选读(00604)33广告学(050302)美学(0003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电脑三维设计(07338)现代管理学(00107)中外广告史(0064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广播电视广告(00639)英语(二)(00015)平面广告设计(00640)广告摄影与摄像(10882)34新闻学(050305)传播学概论(006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二)(00015)新闻评论写作(00658)35环境艺术设计(05041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外建筑史(062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06219)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01466)英语(二)(00015)36艺术设计(05043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CiS设计(10879)专业英语(一)(05033)视觉流程设计(10884)设计心理学(04462)37动画设计(05043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动画视听语言(11733)剧本写作(035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影视编导(03513)英语(二)(00015)38历史教育(0601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中国史学史(108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现代国际关系(04716)近代国际关系(10864)英语(二)(00015)世界现(当)代史专题(00773)中国文化史(10675)39数学教育(070102)常微分方程(0200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初等数论(02013)数学教育学(0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近世代数(10099)英语(二)(00015)复变函数论(02011)40物理教育(070202)中学物理教学法(020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量子力学(020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热力学与统计物理(02035)英语(二)(00015)电动力学(02034)41化学教育(070302)中级无机化学(0205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化学教育学(0205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结构化学(02053)中级有机化学(02055)英语(二)(00015)分析化学(一)(02175)42生物教育(070402)生物化学(一)(020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细胞生物学(020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植物生理学(02662)动物生理学(06663)英语(二)(00015)组织胚胎学(02084)遗传学选论(10883)43地理教育(0707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土壤地理学(10866)中国自然地理(1086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地图学(08202)经济地理学导论(02099)地理教育学(02105)英语(二)(00015)气象与气候学(10868)中国经济地理(10869)44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0224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软件基础(一)(0224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现代设计方法(02200)英语(二)(00015)模拟数字电路基础(10893)45计算机及应用(080702)离散数学(023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操作系统(0232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计算机系统结构(02325)英语(二)(00015)计算机网络原理(04741)46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02199)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0237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物理(工)(00420)操作系统(0232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英语(二)(00015)高等数学(工本)(00023)数据通信原理(02364)通信英语(02368)47计算机网络(080709)网络操作系统(023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计算机网络安全(04751)英语(二)(00015)高等数学(工本)(00023)计算机网络原理(04741)通信概论(04742)48软件工程(080720)离散数学(023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网络应用程序设计(0702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07169)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英语(二)(00015)管理信息系统(02382)信息安全(07172)49建筑工程(080806)结构力学(二)(0243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物理(工)(00420)线性代数(0219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02275)英语(二)(00015)钢结构(02442)50城镇规划与建设(080811)土地利用规划(001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土木工程辅助图形设计(10437)环境系统工程(02468)建筑经济学(03302)英语(二)(00015)建筑力学与结构(03303)51工业工程(082205)现代制造系统(026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物理(工)(00420)生产管理与质量工程(026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02197)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营销(02897)英语(二)(00015)基础工业工程(02629)52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运筹学基础(02375)信息资源管理(0237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管理经济学(02628)英语(二)(00015)操作系统概论(02323)计算机网络原理(04741)53工程造价管理(0822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工程经济学(04624)工程项目管理(0608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房屋建筑工程概论(08984)土木工程制图(0238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英语(二)(00015)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04228)54汽车服务工程(08223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汽车鉴定与评估(044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汽车安全技术(04445)汽车营销与贸易(04446)英语(二)(00015)55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独立本科)(090609)生物学基础(032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管理学原理(00054)环境经济管理(032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环境生态学(02471)英语(二)(00015)56护理学(100702)内科护理学(二)(032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预防医学(二)(032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护理学导论(03201)老年护理学(04435)英语(二)(00015)社区护理学(一)(03004)急救护理学(03007)1金融(020105)银行信贷管理学(0007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0007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中央银行概论(00074)高等数学(一)(00020)财政学(00060)大学语文(04729)2餐饮管理(020118)酒水知识(0098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管理学原理(0005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消费心理学(00177)烹饪原料学(二)(00980)大学语文(04729)3工商企业管理(020201)市场营销学(0005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中国税制(00146)市场调查与预测(0017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5)高等数学(一)(00020)企业管理概论(00144)大学语文(04729)4会计(020203)管理会计(一)(0015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中国税制(0014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中级财务会计(00155)高等数学(一)(00020)企业管理概论(00144)大学语文(04729)5市场营销(020207)市场营销学(00058)谈判与推销技巧(0017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市场调查与预测(0017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消费心理学(00177)高等数学(一)(00020)企业管理概论(00144)大学语文(04729)旅游管理(020209)旅游学概论(06011)导游学概论(0612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专业英语(0019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现代饭店管理(10897)旅游统计学(10898)旅游市场学(00192)大学语文(04729)7电子商务(020215)市场信息学(0089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商务交流(二)(0089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0089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网页设计与制作(00900)经济学(二)(00889)电子商务案例分析(00902)8物流管理(020228)物流数学(0536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国际贸易(00089)市场调查与预测(0017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物流企业会计(05364)英语(一)(00012)高等数学(一)(00020)企业管理概论(00144)9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03313) 10会计电算化(02024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中国税制(0014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中级财务会计(00155)高等数学(一)(00020)大学语文(04729)11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65)物流数学(0536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商业组织与过程(05734)物流企业会计(05364)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05728)12律师(030111)宪法学(0567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法理学(05677)13法律(030112)国际法(00247)宪法学(0567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刑法学(0024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刑事诉讼法学(00260)大学语文(04729)法理学(05677)14行政管理(030301)市政学(0029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现代管理学(0010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行政管理学(00277)英语(一)(00012)法学概论(00040)大学语文(04729)15公安管理(030403)宪法学(0567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刑法学(00245)公安秘书学(0035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刑事诉讼法学(00260)治安管理学(00357)预审学(00360)16学前教育(040101)学前心理学(00384)幼儿园课程(0039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学前卫生学(00385)现代教育技术(004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387)学前儿童体育(0039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00396)学前儿童音乐教育(00397)英语(一)(00012)学前教育学(00383)大学语文(04729)17小学教育(040103)教育原理(00405)学校管理学(0044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00406)现代教育技术(004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心理学(00031)中外文学作品导读(00415)高等数学基础(00417)汉语基础(00416)数论初步(00418)大学语文(04729)18心理健康教育(040109)教育学(一)(00429)心理健康教育概论(056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教育心理学(021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青少年心理卫生(05618)心理学(00031)心理统计(02110)大学语文(04729)19秘书(050102)现代汉语基础(0085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03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秘书实务(00510)英语(一)(00012)社会学概论(00034)法学概论(00040)企业管理概论(00144)大学语文(04729)20汉语言文学(050114)普通逻辑(00024)现代汉语(0053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写作(一)(00506)英语(一)(000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0532)21英语(050207)英语阅读(一)(0059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综合英语(一)(0079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英语国家概况(00522)综合英语(二)(00795)大学语文(04729)22日语(050208)日本国概况(0060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日语阅读(一)(008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日语语法(00607)基础日语(一)(00605)大学语文(04729)23服装设计(050402)服装美学(0533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中国服装史(10896) 服装材料学(03908)大学语文(04729)24艺术设计(050436)设计概论(0068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设计美学(04026)构成基础理论(10899)大学语文(04729)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10900)25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6)机械制图(一)(0218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电子技术基础(一)(0223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机械设计基础(02185)英语(一)(00012)高等数学(工专)(0002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02205)大学语文(04729)26计算机及应用(080701)计算机应用技术(02316)计算机组成原理(023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线性代数(0219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电子技术基础(三)(04730)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英语(一)(00012)高等数学(工专)(00022)操作系统概论(02323)大学语文(04729)27房屋建筑工程(080801)工程力学(二)(0239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结构力学(一)(0239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土木工程制图(02386)高等数学(工专)(00022)建筑材料(02389)大学语文(04729)28汽车维修与检测(081725)机械制图(一)(02183)汽车运用工程(0689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机械设计基础(02185)汽车车身电控技术(06903)英语(一)(00012)高等数学(工专)(00022)29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7)计算机应用技术(0231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原理(0238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基础会计学(00041)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英语(一)(00012)高等数学(工专)(00022)企业管理概论(00144)管理信息系统(02382)大学语文(04729)30工程造价管理(082214)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0695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土建工程施工与计划(06966)工程经济概论(06959)工程计量与计价(09415)高等数学(工专)(00022)合同法与合同管理(06960)31护理学(100701)健康教育学(00488)护理学基础(0299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营养学(03000)生物化学(三)(0317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02864)生理学(02899)儿科护理学(一)(03003)大学语文(04729)32中药学(100803)中药药理学(0304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中药学(二)(0293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中医学基础(一)(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02930)大学语文(04729)

社会建设概论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专题教学是大多院校“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共同选择,笔者所在院校也作了初步尝试,现就如何设计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略陈管见。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客观基础 

(一)“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根据“05方案”的思政课程设计,“概论”课着重讲授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明确了“概论”课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即“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掌握了这“三个以”,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个性和具体性无论怎样繁多,都必须结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围绕着课程的主题、主线和讲授重点来进行,才能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二)“概论”课教材情况 

在目前实行“05方案”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纲和课本统一为“一纲一本”,不管是本科、专科或是高职院校,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有名的专家编写,质量好、水平高。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三是理论对实践的相对滞后性;四是缺乏生动性。这就产生一个显著的问题:在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统一性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关乎高职“概论”课的实效。 

(三)高职学生“概论”课学情 

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而言,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这门课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主观上,高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理论课程,他们相对喜欢的是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因此,怎样调动高职学生“概论”课学习积极性是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又一出发点。 

(四)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 

“概论”课在大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取向日益明显,“概论”课也难逃“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是尴尬地位。其次,师资队伍也是另一瓶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建立起来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广而不专、博而不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知识准备上很难适应目前高职思政课的新要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趣味性;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把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 

作为公共基础课,“概论”课有自身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点,但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毕竟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专题设置中,教学实践证明,应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概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基础课的普遍性与专业课的特殊性关系。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概论”课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专题设置上,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点和思想教育点,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把“概论”课的

主线、重点、主题以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整合构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三)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教和学的关系 

在“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没有错,但教师切记不要矫枉过正,被学生的喜好所左右。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教师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但又必须理解的理论传输到位。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手段沟通

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四)坚持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相结合原则,把握好表达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所谓理性内容是指教学大纲中理论化了的系统理论、思想。所谓感性内容是指为学生能直观形象感知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包括影视资料、实物展示、图片、情境再现等”。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师纯粹的理论思想的讲解,易使学生厌倦疲劳,故要做到将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两者相结合起来,理性内容增强感性解读,感性内容加强生动表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表达形式良性互动。 

三、各专题教学内容 

根据“概论”课课程设计、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以及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可以设置为以下十二个专题。 

第一专题:回眸马克思——马克思生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专题包括两部分:一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人生,补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含教材第一章与第二章,向学生粗线条介绍“概论”的全貌。约需4学时。 

第二专题:追忆毛泽东——毛泽东生平及毛泽东思想。此专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讲授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约需8个学时。 

第三专题:走近邓小平——邓小平传奇人生及邓小平理论概述。本专题以邓小平生平为线索,透视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与伟大成就,总体上介绍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约需2学时。 

第四专题:评说江泽民——江泽民简介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专题着重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约需2学时。

第五专题:直面胡锦涛——胡锦涛简介及科学发展观。本专题重点讲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约需2学时。 

第六专题: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专题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历史过程、30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与启示。约需8学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专题为第八章内容,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约需4学时。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此专题为第九章内容,这一专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约需4学时。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此专题为第十章内容,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约需4学时。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此专题为第十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方针政策。约需要4学时。 

第十一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本专题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约需6学时。 

第十二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本专题包括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约需4学时。 

余下的课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这些课时既可单独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专题活动,也可纳入到每个专题的教学中。 

这些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有利于凸显高职特色,采取这样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效果会是明显的。 

四、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几点建议 

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概论”课的专题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为使专题教学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反馈,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专题教学内容的科学与否,还要看是否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所以教学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根据自己教学的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内容,为下一轮更

加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专长,优化教育资源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来说,本人认为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不同专题内容的教学更为合适,这样可以发挥各教师的特长,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深,使学生带着新奇听课。尽管这种方式存在着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把握等问题,但可以在提高授课教师某一领域的教学能力之后再作适当调整。 

3.要辅之以考核方式改革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概论”课教学内容采取专题设计,其考核方式也必须相应进行改革,考核要以注重过程、形式多元为原则,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黄荣辉.谈高职院校“概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刘文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刍议[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社会建设概论篇5

关键词:思想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困境;教学质量

1999年秋季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两课”课程设置的文件精神,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思想概论”,既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紧迫课题,也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走出教学困境的新契机。

一、首先解决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问题

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高校“两校”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相继制定和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议》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1998年,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关于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明确地为“两校”教育指明方向。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文件精神,、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这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展。2005年,、教育部同时配套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考核学分等基本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教学业务,认真上好“思想概论”课程,努力开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局面。

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高校“两课”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为“思想概论”课教学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影响日益增强,特别香港和澳门先后胜利回归,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三峡大坝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神舟航天工程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将使青年学生受到深刻教育,使青年学生强烈感受到支撑中国进步发展的思想支柱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长期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为开创高校“两课”教育的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3.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两课”理论创新的不断加强,为“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工作展示了广阔前景。在高校“两课”建设中,1998年教育部组织制定和试行了“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教育部又组织修订和实施了“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2005年、教育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方案》,不断推动高校“两课”的自身建设。在高校“两课”建设中,教材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教育部组织编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系列专辑,组织研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教学示范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构建一个信息资料舞台,有助于提高“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悉掌握教材基本要求和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推动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二、必须解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动力问题

1.现在的青年学生,是在开放条件下和改革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思想上表现出积极探索但又阅历不足的矛盾,产生了复杂多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上表现出积极参与但又易于急功近利的矛盾,往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样,在对待和思想上,因为没有亲眼目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没有亲身经历动乱年代,晚年的错误时期,又受到少数媒体错误言论的影响,对、思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思想概论”课教学工作,必须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对“思想概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问题。

2.在“思想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告诉学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战胜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使青年学生认识到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阐述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用新中国的成就和现实告诉青年学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中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使青年学生从认识、情感、行为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激发青年学生对“思想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初始动力。

三、必须坚持以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课程的全面改革

1.考试既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又是学校评价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途径,在高等学校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因此,决不能因为“思想概论”作为公共课而弱化考试功能,以平时测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决不能因为“思想概论”作为公共课而取消考试功能,以教师印象随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思想概论”教学过程中,应以考试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撬动“思想概论”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启动“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转换。推动“思想概论”课程整体不断向纵深推进和横向扩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思想概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青年学生对、思想,历史贡献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传统考试方式,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同性”和“服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功能,既被简化和强化为检测加工材料是否合格的工具,又使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教育的目的。不仅严重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本质,而且严重扼杀了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思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考试形式上,积极采用开卷考试、半开半闭、论文答辩、优秀生免试等考试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将“灌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的引导过程。在考试内容上,应逐步减少死记硬背的填空题、问答题和名词释词题,适当增加专题论文、读书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及运用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思想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特别是专题论文、专题答辩、专题报告等考核方式,必将对“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重教”、“重知”、“重灌”,轻实践能力培养、轻创新意识培养、轻理论联系实际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形成强大的冲击,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工作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思想概论”教学工作中,必须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荣誉感、职业成就感”,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的兴趣,把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运用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学习“思想概论”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使“思想概论”教学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对崇高品德的深入了解和对思想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理查德・伊文恩.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社会建设概论篇6

关键词: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54-01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1“概论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接触和体验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体验理论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较为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素质目标:让学生在教学与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等问题。

2“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立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共十二章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高职院大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把“概论课”理论教学设计成12个专题,具体如下: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1章);第二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第三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第四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4章);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第5、6、7);第六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8章);第七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8章);第八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8章);第九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8章);第十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8章);第十一讲祖国统一和外交策略(第9、10章);第十二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第11、12章)。

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把握,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

3“概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课程特点和高职生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做到三点:第一,以专题讲授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结合学生学习、实践需要,采用专题教学法,设计十二个教学专题,增强针对性。第二,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按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以项目实践组织课外教学。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鉴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把课程理论浓缩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并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2)情景教学法。或将音频、视频、图片等融入课堂之中,或设计模拟法庭,或模拟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吸收和掌握。(3)项目教学法。每个专题作为一个项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4)互动教学法。以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为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系列案例、精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分析与讨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获得启迪。(5)启发教学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从教室的案例中独立思考、领悟道理,得出结论,是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4“概论课”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与“学”的评价。对“教”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由教务、督导部门、系部依据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和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进行评价。有学生通过评教系统对教室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有任课教师采取平时考核、阶段测试、社会调查、集中考试等方法进行考核测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社会建设概论篇7

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明显,庞杂的网络信息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趋于片面和幼稚。他们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反感情绪和偏见,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被动。因此,《概论》课的教师有义务想方设法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

一、坚定教师的政治信仰,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概论》课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尤其高,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和阐释课程中的知识点,避免照本宣科。《概论》课涉及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随时更新补充自己的资料信息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是《概论》课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教师务必多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共产党领袖人物的著作、传记、回忆录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等,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清楚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决策过程、时代背景。同时,要善于借助网络查阅信息和资料,或者看一些文献纪录片、视频和电影等,如《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样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和现实,为讲授《概论》课累积背景资料。

二是《概论》课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要使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掌握课程章节间的区别和联系,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师可以把教材章节按关联性整合成几大模块,按照每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第六、八、十一章相关内容可以整合成“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模块,以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根据教材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内容可以设计成“横向角度观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机遇和挑战”专题。

二、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概论》课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多数同学感觉课程脱离生活实际,没有实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找出看似枯燥的理论与火热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融会贯通,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他们知道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贴近,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教学必须贴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除基本理论章节外,教师应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可以补充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新的政策和思路。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面。教师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分析,理性引导,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如此,学生才能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二是教学必须贴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我校为例,学生大多来源本省本地区,他们对本地区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比较关心。在《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出现在身边的人物,来说明和印证所讲的内容,缩短与学生的认知距离。例如,在讲解“产业升级改造”“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这些概念时,教师可以德阳重工业基地的实际来作为切入点,讲解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战略相联系。学生只有了解家乡才能更加热爱家乡,以小见大,将来走出学校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同时,也使课程内容更有说服力。

三是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90后的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理想信念相对淡薄、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90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概论》课教师教授过程中,摸准学生的思想特点,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实现有机结合,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通过事实印证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此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三、多样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概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实现多样性的创新。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使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加强语言表达艺术创新。《概论》课教材理论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强,虽常有耳闻,但晦涩难懂。教师要学会把教材语言并转化为教学语言,学生才更容易听懂。这要求教师熟悉掌握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融会贯通地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内容时,可以结合战争类型电影中正方双方对战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就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听课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二是探索专题式教学。教授《概论》课的教师虽然都有思政课相关专业的背景,但不尽相同。教研室应根据教师队伍专业背景情况实行专题式教学,涉及到特定章节时,可以灵活地调换相关老师授课,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来重点讲授特定专题,这样做既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又能够把理论讲深、讲透。要注意的是在专题教学过程中要做保持教材的系统性,不要因为不同的人讲授而过于零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学的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更容易接受。

三是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概论》课原本就理论性较强,仅凭理论课时是无法达到教学实效的。所以,本门课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堂辩论、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形式,使课程理论内容具象化。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积极影响。

社会建设概论篇8

关键词: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是我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导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贯彻落实好“七一讲话”精神,是当前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笔者认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中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可以实行总体把握基本精神和创新点具体贯彻相结合,将“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融入整个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中去,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作一适当的调整。

首先,吃透”七一讲话”精神实质,领会”七一讲话”精辟要义,这是搞好《概论》课教学的前提。

笔者认为,“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瞻望未来发展的光辉前景,明确当前要做好的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掌握这个基本精神,就谈不上搞好《概论》课教学。为此,要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要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胡锦涛主席在“七一”讲话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了我党成立90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和三大成就,立足时代的高度,面对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新时期治党、兴国、强军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和坚持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的一致性,而且要充分认识“七一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

第二,要把胡锦涛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所阐述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充实到教学中去。胡锦涛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说出了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概论》课要及时把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头脑。

 其次,把握”七一讲话”创新点、贯彻”七一讲话”创新点,这是搞好《概论》课教学的关键。

《概论》课贯彻“七一”重要讲话,要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主题,以党成立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为主线,重点阐述以胡锦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新发展。具体说来应主要把握以下新思想和新观点:

一、深刻认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主席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回顾总结了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创建的丰功伟绩、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只有对此进行深刻认识和深切感悟,才能进一步使学员坚定方向、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具体说来,主要是在《概论》第一、二、三、四章教学中贯彻“三件大事”和“三大成就”内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我们要从这“三件大事”的教学学习中,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进一步增进军队对党的信赖和拥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

二、深刻认识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讲性“四个坚持”的根本点,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总结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就是胡主席提出的“四个坚持”。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也是我们党必须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认真把握其丰富内涵。具体说来,主要是在《概论》第一、十四、十五章教学中贯彻以下“四个坚持”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三、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

    胡主席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针对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集中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的要求,充分体观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埋论的丰富发展,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说来,主要是在《概论》第十五章教学中贯彻“五个必须”内容: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四、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任务,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胡主席的讲话,立足观实、面向未来,对在新的历史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作出战略部署,鲜明提出“五个坚定不移”。这“五个坚定不移”,是党的基本路线具体化,为中国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夺取全面建专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说来,主要是在《概论》第五、六、七、八、九、十章教学中贯彻“五个坚定不移”内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伐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再次,《概论》课贯彻”七一讲话”精神,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是搞好教学的根本

一、要以胡锦涛主席重要讲话为指导,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结合上,深刻领会“七一讲话”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从而进一步理解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指导地位;以胡锦涛主席重要讲话为依据,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历史经验,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概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以胡锦涛主席重要讲话为标准,从党的前途、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的意义,更加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更加自觉的作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模范。

社会建设概论篇9

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每一大的阶段必然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两个飞跃,产生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这样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于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崭新命题,是一个通俗性的简洁表述。其学理性表述和思想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如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此作了更精致的表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才能科学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里的“化”就包含着具有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二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前者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寻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否则,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后者说的是在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前者说的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后者说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前者体现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后者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其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种实质性含义,在延安时期都讲到了。在最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的确强调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这里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在《选集》正式出版时,为避免发生误解而由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语改动而来的。可见,当时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到了1941年9月,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已经讲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之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这就是他在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同时,提出了“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命题。他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4]1942年3月,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含义讲全了。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5]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新的东西”,表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实质性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层实质性含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双重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过程。这既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层含义和预期目标即应用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和预期目标即在对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理论创造,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还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前一年,1937年7月在《实践论》这篇哲学名着中,为了从认识论上清算割裂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剖析长期拒绝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提出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的观点,第一个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到革命实践,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他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这不仅因为理论是否正确必须经由实践加以检验,而且因为获得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变革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不例外地遵循着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也要经历这样两个飞跃。不过具体的次序有所变化,由于讲的是认识的来源和理论的运用,因此形成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理论的运用和理论的发展,因此呈现出认识——实践——认识的状态,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及其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引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探寻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及其成果,就是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探索的成果,后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探索的成果。这两种形态的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每一次飞跃都包含着上述两个飞跃,产生了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道路”和“理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从成果的层次看,“道路”是实践层面的具体模式,“理论”是理性层面的思想体系;从形成的过程看,先有“道路”,后有“理论”;从两者的辩证联系看,在对“道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理论”,有了科学理论就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发展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的具体内容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用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这样两个层面进行明确概括并加以区分。同时由于理论成果是最高层次的成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简化的办法用“成果”这一概念来指代“理论成果”。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从理论的严密性与成果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着眼,我们必须同时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呈现出两种形态,必须深入研究这两种形态的成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概括的历史轨迹中,也十分清楚地表明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这样两项基本成果。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但在党的初创时期,由于革命经验和理论准备都相对不足,因此就全党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体上处在自发的状态。真正自觉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延安时期的事情。这不仅体现在向全党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成果,这就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正如1938年11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所明确指出的:“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6]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写进。的总纲中不仅写上了“思想”,而且在阐述中国革命的特点时使用了“革命道路”的概念。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的报告《论党》中谈到的贡献时将“思想”与“道路”并提,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完整的明确的道路——道路”[7]319。不过,当时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这一重大变革的评价上还没有使用诸如“历史性飞跃”这样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表述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思想”这样两个层面。从刘少奇关于思想的具体论述看,当时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主要理解为思想,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同志所作的,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7]335。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继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之后,又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在对这一重大成果进行定位时,党的“十三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判断,飞跃的成果首先也是从实践探索的成果进行概括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8]在这里,党中央将两次飞跃的标志和成果概括为找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那么这里为什么没有用思想理论来概括两次飞跃的标志和成果呢?这是因为第一次飞跃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思想,而第二次飞跃在当时体现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14年来的基本经验时,肯定了“十三大”这一提法,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9]7。值得注意的是,“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使之形成科学体系,因此“十四大”在对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概括上虽然沿用了“十三大”的提法,但同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9]13。这已经很明确地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只是还没有用“第二次飞跃”这样的语言来概括它。党的“十五大”再次肯定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论断,但是与“十三大”不同,这次是从理论成果的角度和层次来概括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为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0]

综上所述,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先后进行过两次概括,一次概括的是我们党的实践探索的成果,一次概括的是我们党的理论探索的成果。归结起来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和产生的重大成果,它既包括实践探索的成果,也包括理论探索的成果。前者表现为找到了两条道路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后者表现为形成了两大理论即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中,更加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提,这就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探索成果和理论探索成果这样两个重大成果。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就是集中了我们党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全部成果,采取“一总两分”的概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伟大旗帜、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是引领我们胜利前进的指路明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新的概括,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凸显出来、明晰起来。

从科学内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的旗帜。“十七大”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新概念,而且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可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概念中的两个具体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对应于社会主义而言的,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对应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

从改革开放的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新时期不断引领我们胜利前进的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历届党代会阐述的理论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旗帜的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也就是说,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统一的旗帜。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可见,党的“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着一面统一的旗帜,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不同的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体含义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十二大”、“十三大”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十六大”强调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个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实践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样的科学整合,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完整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统一的旗帜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取得的全部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旗帜问题上的一脉相承。

总之,党的“十七大”在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完整概括和科学表述的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这既总括了我们党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部成果,同时又说明了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与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一中,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做出科学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共产党人》发刊词[m]∥.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2].改造我们的学习[m]∥.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3].论新阶段[m]∥.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m]∥.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5].如何研究中共党史[m]∥.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6].战争和战略问题[m]∥.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7]刘少奇.论党[m]∥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

[9].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新晨

社会建设概论篇10

专业名称

类别

时间

主考院校

10月18日

10月19日

9:00-11:30

14:30-17:00

9: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