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十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十篇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43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1

一、北部污水处理厂管网修复

北部污水管网存在的缺陷导致地下水渗入问题,2019年12月15日完成灵璧经济开发区北区9公里污水管网排查,明确管网缺陷,2020年1月20日前委托上海辉拓环保工程公司完成对黑河路污水管网缺陷点修复。为尽快修复完成封堵隔离的其他路段,灵璧经济开发区北部园区污水管网修复服务项目分两个标段同步实施,于4月14日完成招标程序,确定了上海宝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辉拓市政工程有限公司2个施工单位同时进场施工。一标段云台山路、武当山路修复工作自4月22日开始目前病害管网全部修复完成。二标段建设北路东侧、建设北路西侧、黑河路、长江路、红石山路管网修复自4月22日进场施工,目前共103个病害管网已修复完成69个,剩余34个点位因管道变形,需重新制定方案进行修复。

二、北部园区压力管网铺设

结合北部开发区企业较少、布局集中的现状,采取铺设HDpe压力管,将铁路以北企业产生的污水以泵送的方式通过HDpe输送至北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项目总长4.5千米,主管网管径20厘米,长3.6千米,支管网管径10厘米,长0.9千米,工程总造价185万元。经县发改委批复可研、立项实施,6月17日完成招标并开工建设,8月20日管网完成铺设,将铁路以北全部企业污水纳入管网。

三、北部污水处理设施验收销号

2020年10月8日,由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聘请的5位专家,依据《宿州市发展改革委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宿州市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验收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宿发改环资委〔2019〕78号)》(以下简称《通知》)中的“验收评估工作方案”,对灵璧经济开发区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踏勘,并对已建成投产的主要涉水纳管企业(安徽攀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抽样调研,同时依据“验收评估工作方案”,对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查阅,完成对开发区北部污水处理设施验收销号。

四、“三个全覆盖”项目建设

2020年上半年据安徽省环保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行”三个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19]45号专项工作函的要求,灵璧经济开发区对园区内重点排污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并启动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工作和中控系统建设工作,以显示园区、入园企业基本情况、基础档案、特征污染物名录库、环保专项业务管理、环境监控预警、园区污染源分析、风险与应急指挥等信息,目前已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

五、城区水环境整治

灵璧县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整治河道开发区范围包括团结沟、岳洪河。

岳洪河西起城东闸,向东至虞姬大道西侧,再向南至界洪河,全段长3800m。岳洪河河道断面工程的于2019年10月25日开工,2020年10月30日基本完工,河道断面工程的主要工程量包括挖方17.7万方,清淤5.7万方,填方0.4万方,自锁砌块护坡3271米,植草护坡3271米,混凝土挡墙603米,箱式大砌块挡墙510米。截污纳管工程于2019年11月17日开工,2020年10月30日基本完工。截污纳管工程铺设管道总长度约3186米,管径200~800mm,设置检查井108座,包括一体化智能截流井1座,分体式智能截流井9座,传统截流井1座,倒虹吸井4座。

团结沟北起汴河路桥孔圆箱涵处,由北向南沿老河道中心穿界洪河路、奇石大道后,与南李沟汇流后继续向南,最后汇入界洪河,全段长1580m。团结沟河道断面工程的于2019年10月18日开工,因灵璧县城区道路规划,汴河路至奇石大道段因ppp路网项目将对团结沟河道进行覆盖修建道路,2019年12月20日基本完成可施工内容。河道断面工程的主要工程量包括挖方2.66万方,清淤0.95万方,填方0.34万方,自锁砌块护坡4531㎡,植草护坡14604㎡,混凝土挡墙412米。截污纳管工程于2019年3月8日开工,2020年3月17日完工。截污纳管工程铺设管道总长度约874米,管径300~1000mm,设置检查井47座,分体式智能截流井6座,倒虹吸井2座。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2

(一)安全度汛措施全面落实。

1、全面排查工程隐患。汛前检查阶段,市防指对全市重点地段进行了实地勘查,共查出各类堤防险工险段*处,病涵4座,病闸20座,病泵站23座,并及时落实除险加固措施,确保安全渡汛。同时,对现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和完善,组织实施了梁溪河东部地区防洪排涝工程和*桥西路段运河堤防整体防渗处理,确保了沿线防洪安全。

2、修订完善工作预案。针对近年来水情、工情发生的新变化,结合汛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各市(县)、区防指对各级防汛防旱防台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各类涉河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力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安全度汛措施。

3、落实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全市目前共组建抢险队伍*个,总人数*人。全市共储备防汛物资(包括镇级)草包__万只,编织袋*万只,木材__立方米,毛竹4.7万枝,树棍3.99万根,铁丝29吨,元钉7.8吨,柴油73.33吨,块石19060吨,土工布8.968万平方米。汛前,各级防汛抢险队积极组织开展防汛演练。

4、加强信息系统维护管理。目前,我市防汛指挥系统已完成了10个水文遥测和水利工程运行参数遥测分系统(共计178个站点)及35个水利工程视频监视分系统的整合,完成了省市区三级联网,联通市政府、市军分区、气象局、水文局及相关防汛部门。汛前,市防指认真做好防汛指挥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由专人定期进行检查,与市(县)区及工程管理单位防汛指挥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运行正常。

(二)治太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1、实施生态清淤。__湖生态清淤年度工程已开展招标并进入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年内将完成200万方的清淤任务。

2、开展调水引流。结合市防汛形势与水质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启城区调水泵站,加速水体流动,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截至7月1日,望虞河__水利枢纽今年累计引长江水6.4亿立方米,其中入贡湖水量2.9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今年累计调水3.5亿立方米,大渲河泵站累计调水1.2亿立方米,城区河道调水达1.16亿立方米,在改善城区及太湖水源地水质方面起到了明显成效。

3、建设引排工程。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已完成通水目标,正在进行扫尾工作。新沟河、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等三项工程均已完成可研报告的技术审查,其中新沟河工程已配合省厅完成各项前置审批手续,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正由省水利厅、水利部太湖局负责开展前期工作。

4、提升蓝藻防控处理能力。黄泥田港藻水分离站和渔港堆场蓝藻处理主体工程已经投入试运行,预计7月底全部完工。进一步完善了《__市蓝藻集中突发应急预案》和《__市太湖湖泛巡查及应急处置预案》,并制定了《__市蓝藻打捞与处理管理办法》。全面启动蓝藻打捞与湖泛巡查工作,沿湖各地已进入蓝藻打捞常态化工作状态。截至7月,全市共计打捞蓝藻36万吨,打捞水草漂浮物等1万吨。

(三)农村水利建设平稳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平稳推进各项农水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总土方__万方,其中农村河道疏浚土方694.42万方,加高加固圩堤__公里、土方91.9万方,新建、改造圩口闸48座、机电泵站221座,修建防渗渠道459公里,新建、改造塘坝36座,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平方公里。省以上重点农村水利项目推进顺利,__市、__市、__区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完成80%以上,*区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完成90%以上,惠山区__年度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基本完成。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镇创建、标准化泵站、万亩圩区达标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和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等一批精品农村水利工程正在有序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在巩固原有管理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水资源管理力度增强。

1、编制水资源规划。编制完成了《__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控制规划》和《__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并通过专家审查;正在编制《__市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规划》、《*市水功能区划调整论证报告》,已形成送审稿。

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向各市(县)区下达20__年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抓紧实施、有序推进,年内计划完成6家节水型企业(单位)、2个节水型社区、5个节水型学校、1个节水型灌区和8个节水减排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今年3月,省政府还正式命名无锡市为“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今年3月,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完成宛山荡水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建设二期工程;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确立了3大类、37项的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定量掌握、科学评估水生态保护修复效果。

4、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围绕省政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统一部署,按照“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监控到位、信息共享、应急保障”的要求,完成《市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启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水生态良好,实现“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

(五)依法治水能力不断提升。

1、加强“河长制”管理。河长制管理实现“五个全覆盖”,即河长制管理范围全履盖、河长制管理职责全履盖、河长制管理内容全履盖、河长制管理资金全履盖、河长制管理监督全履盖。各地逐步落实“河长制”目标考核制、工作督察通报制、奖惩激励机制三项制度。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3

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3年)

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实施方案》(吉政办函〔2019〕9号),结合我省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目标,把重点放到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以公路、铁路、重要河流为脉络,将农田防护林建成墙、形成网,起到减风、挡沙、绿化、美化的作用。通过增绿扩量、生态修复、提质增效等措施,构建“总量适宜、分布科学、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防护林体系,提高生态防护功能,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要求,确保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耕地保护相得益彰,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科学筹划、系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基础上,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与储备区建设、生态红线评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等重大工作的对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有关成果要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尊重自然、生态优先。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和近自然可持续经营理念。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利用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根据河流、道路等特点以及连通性要求,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构建“自然、多彩、连通”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3.统一标准、共建共融。各市(州)、县(市、区)对防护林带的宽度、连接度、绿量及生态品质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在推进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目的。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要以重要河流和干线公路、铁路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兼顾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扩量与提质,打造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吉林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范围。

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所属各县(市、区),及重要河流沿线县(市、区)。

(二)建设内容。

1.重要江河两岸防护林建设。在重要江河两岸沿线建设植被隔离带、缓冲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岸冲刷,林带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公路、铁路两侧防护林建设。补齐完善公路、铁路两侧断、缺防护林带,东部山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中西部少林地区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缺失、退化及生长衰退的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对缺失防护林带进行恢复新建,对退化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对成过熟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防护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低于原有林带宽度。

(三)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期为3年,即2021-2023年。以公路、铁路两侧及重要河流两岸为重点区域,主要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我省生态脆弱区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消灭“光杆路”“光板河”,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带77.58万亩,形成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具体要完成以下四项建设任务:

1.绿色通道建设。在主要公路、铁路两侧,重要河流两岸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带,消灭“光杆路”“光板河”,改善和提升我省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

2.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依法对擅自改变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全部清理核查,补齐农田防护林网,增加防护林网总量。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规划恢复、新建缺失农田防护林带27.14万亩。

3.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对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农田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提高防护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规划修复改造退化农田防护林带14万亩。

4.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对生理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建设新一代防护林,调整优化防护林网结构。规划采伐更新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36.44万亩。

(四)建设进度。

坚持优先建设国省干线、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基础上,县、乡、村级公路防护林穿插安排,绿色通道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年度任务安排。

2021年,重点开展国省干线、铁路两侧和重要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4.9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8.08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2年,重点开展县、乡级公路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2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3年,全面完成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消灭“光杆路”“光板河”,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3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4万亩。

三、建设要求

(一)认真开展作业设计。各县级林草主管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确定的任务,组织或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管理。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一经审批不得擅自变更。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履行相应报批程序。纳入国家造林工程项目的,要按照国家工程项目管理规定,单独编制造林作业设计。市、县两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造林、改造、更新档案,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县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组织开展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及铁路、重要河流绿化情况调查,明确建设任务,合理安排进度,做好造林绿化设计,认真组织实施。

(二)严格规范采伐管理。对于防护林的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要科学使用森林采伐限额,公益林采伐限额优先安排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和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任务。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后,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原林带面积。要认真执行采伐限额、采伐许可证核发、林木采伐调查设计等制度规定,坚持采造挂钩等工作机制。涉及公路、铁路、河道等林木采伐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管理。

(三)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工程造林一律使用适合本地的优良树种,农田防护林应以优良品系的杨树为骨架,适当增加樟子松、榆树等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应搭配灌木,建设成复合模式,增加防护效果。绿色通道及有条件的地区,提倡营造多树种混交防护林带,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针阔、乔灌混交,优化防护林网结构。通道绿化乔木树种重点使用红松、胡桃楸、蒙古栎、五角枫等高大乔木;灌木树种重点使用山杏、海棠、紫叶稠李、黑果花楸、紫丁香、暴马丁香等绿化树种,完善防护功能的同时,增加防护林体系的景观效果。

(四)统一使用良种壮苗。造林苗木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统一采用大苗造林,杨树造林一律使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Ⅱ级以上的苗木,其他乔木类苗木胸径应达到3-5厘米,但一般不宜超过5厘米,特殊地段绿化确需胸径5厘米以上大苗,应来自苗圃;灌木类苗木应冠形匀称、耐修剪并且便于管理,丛生灌木分枝应不少于5个,矮小灌木自然高不低于50厘米,近地面应有3个及以上分枝。造林苗木原则上采用“重剪侧枝不截头”技术,以尽早发挥防护功能。

(五)严把整地栽植关。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地块要及时清除采伐迹地内伐根和枝桠,坚持先整地后造林,原则上要在秋季进行整地。清理回收的林地要进行土壤消毒。要合理确定栽植株行距和造林密度,造林密度应满足《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规定的最低初植密度要求。要全部实行抗旱坐水造林,积极采用抗旱造林技术,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工程当年造林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均不低于90%。

(六)落实抚育管护责任。造林后必须及时抚育,抚育年限不低于3年,阔叶树种造林后抚育一般为3年5次,针叶树种及混交林造林后抚育一般为5年7次。对当年和抚育后造林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要及时补植补造,补植的苗木必须使用同龄同品种苗木。要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林带,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集中管护、个人承包和联防联护等方式,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防止新造林地遭到破坏。要严厉打击破坏幼苗幼树、毁林复耕等违法行为,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力度,巩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承担主体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林草部门负责规划设计、项目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争取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财政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资金筹措和项目统筹;交通运输、铁路、水利部门负责完善提升公路、铁路、水利用地范围内绿化;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用地协调、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及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建立“省指挥、市统筹、县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纳入省政府对各部门及市(州)政府林草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二)加大造林用地清理力度。对擅自改变农田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部清理核查,依法造林。要加大公路、铁路、重要河流用地范围内绿化用地清收力度,加快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带恢复新建步伐。要明确权属,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造林抚育和管护责任。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4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生态环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建立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的,因此,工程的建设就会直接对河流长时间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河流的局部形态出现了非连续化以及均一化,最终让河流原有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在建设大型水库的过程中,由于水库建设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当受到外界阳光的辐射时,就会形成特殊的水温结构,这就使得天然河道原有的水温以及水质均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当水面受到太阳辐射时,其热量辐射值就会增大,这就使得水库在蓄水后的水温比天然河道的水温要高出许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对河流原有的水质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河流中各种鱼类的繁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原有的水流速度就会减小,使得河流中的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能力以及气、水界面的交换速率受到阻碍,导致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降低,同时还会对原有河道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道周围的植被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的关系,河道周围的陆地植被必然会受到河道建设的破坏,对栖息在河道周围的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河道的理化性质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最终使得栖息在河道岸边的所有生物的生存以及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环境的恶化使得大部分栖息在河道周围的动物被迫迁徙,导致了施工区域原用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甚至会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原则

(一)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的影响,自然河流就会出现非连续化以及渠道化的情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变得单一化,导致河道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的同时,恢复河道及其周边地区原有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不过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不是以人工种植或引进鸟类、鱼类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物种为主要手段,此种工程的建设重点应该是将河道形态的异质性提高到最优值,使其无限接近于自然河流原有的地貌环境,为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的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注意事项

在管理以及制定河流原有生态的修复方案中,务必要以可持续发展、长时间、大景观尺度为基础,而不是在局部范围、短时间、小尺度的范围内来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河流的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中展开大景观尺度的修复,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率,而小范围的修复不仅修复的效率较低,而且修复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在对河道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其整体性主要是以生态环境的功能以及结构为出发点的,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全面掌握,以此来提出具有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修复方案,而不是只考虑单一的河道水文系统修复、植被修复或动物修复。

三、利用生态水利来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方案

(一)治理方案

一般情况下,在对河闸以下进入平原的河道进行治理时,其规划方案基本上是以堤防为主。在对横断面的水位进行设计时,通常要高出地面1米以上,其水位最高时可达到3.44米,平均水位也在0.53—1.3米之间。为了确保河道岸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最佳的治理方式就是修筑堤防。

(二)水位以及流量的设计

在对洪水期河槽的流量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根据被保护地区的重要程度,计算出防洪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其相对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在对水河槽的流量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平摊流量或造床流量来对其进行计算,其相对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在对枯水期河槽的水位进行设计时,可以将通航等级或其它的一些整治要求作为设计的依据。此外还必须对最低水位采取不同的保证率,其对应的流量就是设计流量。

(三)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时的一些建议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最好遵循先消险后达标、先重点后一般、先下游后上游的整治原则。同时还必须遵循先治理城市河流段再治理农村河道段,且在对干流以及支流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也必须分区分段治理。对于堤防的完善,一定要在整修完毕后再进行标准化建设。

(四)对水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方法

在对河道的水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最为理想的方法就是对某一区域或城市进行集中调水、配水,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不过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的水污染,只不过是将被污染的水体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从一个区域调到了另外的一个区域。在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既不能解决河道的水体污染情况,同时还会形成被污染水体的恶性循环。

四、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时生态水利的应用

(一)水生植被的构建

在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睡莲、金鱼藻、伊乐藻、黑藻等,让它们对河底泥以及水中的钾、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转化、吸收。这样既可以防止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又可以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进行抑制,为河道的多样化水生生物的恢复提供较好的环境基础。

(二)水生动物种群的构建

适当增加河道中鲫、螺、鲢的种群数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水体中的巨大的微生物、腐碎、有机碎屑、浮游生物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便于达到维护河道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机械除藻

为了降低河道中的水华蓝藻对河道的污染,可以利用便携式的水华清除装置来对浮性藻类进行清除。

参考文献:

[1]王凯霞,张晓涛,王德业等.浅议河道治理和生态水利[J].科技视界,2012,(6):171-172.

[2]陈勋,李梅凤,黄成业等.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水利应用探究[J].中华民居,2011,(11):389-390.

[3]张世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5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贵州省望谟县频繁发生特大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该县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总结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实地调查及1999年遥感数据,望谟县水土流失面积1299.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2%。其中轻度侵蚀(即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500~2500吨)面积844.4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5.00%;中度侵蚀(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2500~5000吨)面积423.0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2.57%;强度侵蚀(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5000~8000吨)面积31.5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43%。按照平均侵蚀模数计算,则土壤年侵蚀总量为305.82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2354.22吨/平方公里・年)。属中度水土流失区。

2山洪泥石流成因

2.1特殊地形地貌造成

望谟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打易镇跑马坪,海拔1718.1米,最低点为昂武乡打乐河口,海拔375米(龙滩水库淹没水位),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沿河两岸有大小不等的坝地,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地形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坡面陡峻。全县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盆地仅占2.8%。因为,全县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坡度较大,遇到暴雨时,雨水迅速汇集到河道,所以,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2特殊地质构造造成

望谟县境内出露有泥盆系至二迭及第四系,除部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沉积于沟谷、河谷盆地外,主要出露中生代的三迭系碎屑岩和泥盆系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占幅员面积的72.4%,碳酸盐岩占23.6%,该岩泥岩含沙量较重,胶结性差,抗压强度低,抗蚀力弱。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因为土壤含沙量重,胶结性差,抗蚀力弱等原因,所以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3特殊气候因子造成

望谟县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雨水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22.5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丰水期占全年雨量的74.9%,而5-8月雨量更为集中。因为,丰水期雨量大而集中,所以容易出现土壤被强降雨水冲刷而流失,形成山洪泥石流。

2.4人为破坏植被造成

望谟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为53%,但分布不均匀,部分地方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较差。主要是由人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铲除草皮、放火烧山等不良行为造成的。由于植被少,土壤或岩石,使其阻缓水蚀和风蚀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降雨时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遇到强降雨就会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5不合理开发建设造成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该县基础设施建设,重开发轻治理,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有的编有水土保持方案,但是不抓好落实。如:不合理开采砂石、矿;不合理修建公路等。因为,这些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没建设有弃物、弃渣场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把弃物、弃渣带到河道,在河道沉积,使河道抬高,降低行洪能力。遇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出现废弃物、废弃土方坍塌,滑入河道,从而造成山洪泥石流。

3减轻灾害对策和措施

3.1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结合望谟县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法宣传活动,发放水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画报、挂历等,悬挂宣传标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常入村庄、矿山、砂石场、施工现场等进行宣传水法律法规知识,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工作,让每个人都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构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美好家园。

3.2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该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原则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搞好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堤防工程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如,修建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堤工程;拆除影响河道行洪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二是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和现有水库的除险加固,调节泄洪流量,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三是建设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洪水易发地区安装天气雷达站和自动气象站,修建水文站,完善水库防汛报警系统,制订河流和水库防洪预案。四是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清重点防治区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完善相关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并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五是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拦沙坝等工程,阻拦泥石冲到下游河段,同时有效调节泄洪流量,使河道能正常进行泄洪。六是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七是加强河道疏竣清淤,提高行洪能力。

3.3切实抓好生态修复和林下经济工作

结合该县实际,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建绿色望谟”的发展思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合理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治理,以“山顶造林种草,山坡建设坡面水系,坡脚营造缓冲林带,平缓地实施保土耕作,河谷平地实施防洪堤工程”的建设思路为指导,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望谟。加强易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搞好该项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如下方面:一是有效利用多项扶持政策,搞好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把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等资金统筹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综合开发建设。二是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倡导打工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实现农民增收。三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经果林和经济林,对现有的经果林进行高枝嫁接、品种改良,加强栽培管理。栽种符合当地的树种,如种植板栗、核桃、杉树等树种。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林下产业。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林下种植矮杆作物、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即能减轻水土流失,又能增加经济收入。

3.4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工作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该县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土地开发等,使表土被扰动,降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监督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贵州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方案的审批、监督等工作。对生产建设项目未编编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经常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作,以防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抓好该项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督察制度。重点督察开发建设单位(业主)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度、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落实等情况。二是建立水土保持工程汛前检查制度。汛前开展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检查工作,对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加快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使弃土弃渣得以有效防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消除存在灾害的安全隐患。三是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公告制。定期公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监测情况和监督检查情况。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好的项目进行表扬。对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除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向社会公告其建设项目法人、主要投资者、施工单位和监单位,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四是建立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对各项开发建设项目要进行登记在册、整理归档和电子管理工作,便于查阅。

4结束语

只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水法律法规知识深入人心;抢抓机遇利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引导农民抓好生态修复,创建林下经济产业;严格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防治水土流失,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存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6

1.1技术方案

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生态修复等设计和应用中,根据河流形态、断面、流速和风浪冲刷等特点,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认真细致的分析、计算、论证基础上,并借助厂家引进的德国先进技术生产线(masa-Handuk),设计出符合河道生态护坡要求的生态环保机压护坡砖产品,特别是对这些建材产品的强度、抗河流冲刷、整体稳定性、适应变形、草本植物及水生物生存条件、空隙率(渗透性能)等以及相应的规格尺寸、厚度、形状、型式、联锁式自锁装置结合力和允许误差等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

1.2设计内容

⑴在河道护坡设计中,生态环保砖的规格尺寸、厚度,应通过安全、经济分析、计算,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生态环保砖与国内传统产品的比较

生态环保护坡砖与国内以往传统上较普遍采用的干砌石(或浆砌石)、预制混凝土块(如六角砖)或现浇混凝土板护坡进行比较(详见表1)。通过比较,本项目选用生态环保砖比传统产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和特点。主要有:⑴在产品的骨料使用方面,具有废物利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优点。⑵在产品生产工艺方面,不需烧结,无三废排放、无需钢筋,水泥用量少(水泥用量仅为普通现浇混凝土板的25%),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砂、石、水泥和钢材等资源。⑶在产品的应用方面,具有强度高、整体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耐久性,适应变形、人性化,有利排洪、安装方便、施工效率高,以及具有生态、净化水体和美化景观的效果。

3生态环保砖的技术特征

3.1产品研制过程破解了废陶瓷颗粒与胶凝材料难结合的关键问题

解决了由于废陶瓷颗粒存在釉面,难于与水泥等胶凝材料良好结合,从而影响生产技术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及其强度等问题。

3.2产品消化大量固体废陶瓷

陶瓷废渣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利用废陶瓷颗粒作为骨料代替砂、石料,其替代率达到100%,达到废物循环再利用效果。

3.3产品大大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

产品仅须压制成型、自然养护等工序,无需蒸压养护、高温烧结等工序,不但无三废排放,而且能够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和成本。

4生态环保砖的应用实例

根据设计的要求,在中小河流整治项目中,选用强度C30、规格450×302×100mm(编号HL-HB-001)的生态环保护坡砖对河道岸坡进行护坡(详见图2)。目前,生态环保砖在潮州市中小河流整治项目—潮安县西山溪(登塘段、古巷段)整治工程,凤凰溪(下埔段、凤凰段、归湖段)整治工程以及梅州市蕉岭县新埔镇柚树河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5结论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7

全面启动实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是省政府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标志性工程,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点示范性工程,更是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的核心工程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月23日省政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工程建设任务,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迎难而上、破难而进,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打好、打胜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攻坚战。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工程方案大纲,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流域(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试行)》,市长主持召集有关部门讨论后进行了详细审定。稍后,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市发改委主任对工程建设做了具体说明,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就工程方案实施内容和组织落实作如下安排: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扭住关键,扎实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我市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实行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逐级推进、分期实施的办法,工程分为近期两年、中期五年和远期十年三个阶段。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能宽则宽、能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理念,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做好与“蓝天碧水”、“六水兴”、“造林绿化”等重要工程的衔接;坚持突出重点,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依法治理,举全市之力,有效遏制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切实加强修复与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具体为“五个通过”:即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与保护,确保我市干流173公里河道恢复自然流水;通过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通过河道疏浚和整治,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通过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对煤焦铁等严重污染企业关停和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植被绿化,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近期目标、建设内容和整治重点

具体为“实现四大目标、实施工程、采取三项整治”:

实现四大目标:即通过对干流河道综合整治,实现干流常年全线复流;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实现干流面貌明显改善;实现水质好转。

实施工程:这是我市近期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修复与保护的重中之重,具体为16个子项目:

1、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分为4个子项目:

①段河道整治疏浚项目。建设内容为疏浚河道144公里;修建和加固控导工程70处;堤防加固35公里;堤基隐患处理12处、30公里;泥结石硬化堤顶路面159公里;拦河潜坝10道。项目总投资1.4亿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利局实施。

②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这是我市“三城联创”的示范性工程,也是建设环境宜人新的核心工程。规划从马务桥北到平阳桥南,全长6公里。主要内容是投资627万元,建设百米护林带0.47万亩;投资3.9亿元,建设蓄水池3个,补水及管理设施5处;投资1亿元,建设生态景观治理工程;投资1.5亿元,建设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蓄水及湿地工程。项目总投资6.52亿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建设局牵头,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配合实施。

③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在流域较宽阔的河滩上修建河道人工湿地5个,总面积6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24亿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利局实施。

④支流河口整治项目。建设内容为对流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10个河口段进行整治。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利局协调指导有关县(市、区)政府实施。

2、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分为两个子项目:

①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项目。在干流两侧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37座,增加坝地153公顷。项目总投资2630万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利局协调指导相关县(市、区)政府实施。

②五马水库。该工程已批复立项并开工建设。项目以工业供水、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992万立方米,水电装机2000千瓦。项目总投资1.53亿元,工期4年,由市引沁入管理局牵头实施。

3、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分为4个子项目:

①干流沿线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内容为在干流两侧山丘区建设谷坊166座、荒滩造地60公顷。项目总投资1382万元,由市水利局协调指导相关县(市、区)政府实施。

②干流植被建设。内容为建设水土保持林4.68万公顷,干流两岸营造各100米宽的护岸林带152公里,林网134公顷,封山育林1823公顷。项目总投资1.1亿元,由市林业局协调指导干流沿线县(市、区)政府实施。

③流域湿地保护。内容为建设上游、霍山等湿地保护区3个。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由市林业局实施。

④干流沿线草地治理。内容为围栏封育8万亩,鼠害防治7万亩,虫害防治14万亩及青贮窖、饲草机械设备和舍饲养殖封山等退牧工程配套建设。项目总投资3430万元,由市畜牧局协调指导相关县(市、区)实施。

以上4个项目都在年启动,工期两年。

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拟建的5座和在建的4座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及管网配套工程,投资7.06亿元;按照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对已建成的2座污水厂提升改造工程,投资4875万元。两项目总投资7.55亿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建设局协调指导相关县(市、区)政府实施。

5、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工程。未达标工业企业实现废水达标排放项目12个,总投资1.34亿元,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部由企业自筹解决;7家企业实现达标回用,6家企业实现废水深度处理,总投资1.5亿元,工期两年,由市环保局协调监督相关县(市、区)政府及企业实施。

6、煤矿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限采区内破坏地下水的霍州白龙煤矿、团柏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总投资1.8亿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国土局协调监督相关市、县政府及煤矿企业实施。

7、矿坑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流域矿井水处理工程涉及霍州市3项,总投资43万元,按照“谁排放、谁处理”的原则,全部由煤矿自筹。项目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煤炭局协调监督霍州市政府和企业实施。

8、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分为两个子项目:

①主要支流和入排污口水质监测。在主要支流、入污水排放口建立17个水质监测断面,项目总投资1085.9万元,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利局实施。

②水质监管项目。分四个方面:一是流域的38个重点工业企业及10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投资1700万元;二是加强全流域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投资390万元。三是健全对突发事件的监管处理能力,投资300万元。四是对31个不规范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投资620万元。项目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环保局协调监督相关县(市、区)政府及企业实施。

经初步估算,这工程总投资24.34亿元。其中:申请中央1.41亿元,省级投资7.73亿元,市县投资6.16亿元,企业自筹及其它资金9.04亿元。具体投资数额根据项目批复情况予以调整。

采取三大整治:

1、加大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力度。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彻底取缔沿岸3公里范围内污染水体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项目。取缔破坏生态环境及水质的资源开发活动,依法关闭沿岸违法排污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淘汰;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易地搬迁升级改造;对虽已经合法审批,不属于政策、法规规定淘汰关停范围的企业,但只要影响水质,也要实施关停或搬迁。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环保局、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制定,并负责协调监督实施。

2、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关井限采力度。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配置的原则,制定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目标规划及关井压采措施。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水利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并协调监督有关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

3、加大干流植被建设力度。加强流域植被、湿地和项目的管护工作。具体办法由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协调监督有关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

(四)中期目标、建设内容和整治重点

按照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富民工程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干流沿岸植被绿化范围。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一级支流,实现全流域工业和生活污废水无条件零排放。

继续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水土保持小型水利、支流生态植被与经济林建设、流域湿地保护、流域草地治理与退牧、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企业深度处理及回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使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河道的自然生态基本得到修复,为全流域生态的自然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五)远期目标、建设内容和整治重点

着眼于重塑流域自然生态,进一步以天然林保护为主,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扩大塘池、湖泊和湿地面积,形成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重现“流水哗啦啦”。

重点搞好流域林地管护和植被建设,巩固植被修复成果,建设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湿地、湿地公园。加强草地的建设与保护。开工建设“地下水库”增加地下水的战略储备。

二、完善政策、标本兼治、监管并重,科学制定和把握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具体为十大政策措施:

(一)要全面争取和配套工程建设资金。

省政府已经明确,对各大工程资金的筹措,要以宽广的视野,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承担,分类区别对待。对近期我市实施的工程,工程投资主要由省级政府安排,市县级政府予以配套。对于市、县属区域内实施的一般公益性基础工程,工程投资主要由市、县级政府安排,省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根据上述原则,以省投资为主,市县配套的项目,一般按省与市县7:3比例掌握;以市县投资为主,省补助的项目一般按省与市县3:7比例掌握。各级发改、财政、经委、国土、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煤炭、畜牧、规划、商务、物价等部门,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项目和资金对接。市政府总的要求是,上级投资和补助我市的资金必须争取到位,能多争取一些就要多争取一些。会后,市里将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制定出台详细的资金分配及安排方案,有关县市区要积极按照比例足额配套,并多方筹资,尤其是鼓励社会和企业投资,确保各大工程顺利启动并付诸实施。

(二)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流域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流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植被状况等,进一步细化该流域的生态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布局。在已有《市节水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流域全社会节水规划。流域有关县市区要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由各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所辖区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的衔接与实施。

(三)要科学划定禁采、限采范围,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根据流域内矿山企业对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施禁采,在禁采区一定区域实施限采。市国土局、水利局、环保局、煤炭局等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禁采区、限采区进一步细化,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彻底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四)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确保水质达标及合理利用。

《山西省地表水功能区划》已由省政府批准颁布,我市被定为太原运城开发利用区。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要进一步核实干流河段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功能区的限制排污总量。要建立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强化监督检查制度。这项工作由市水利局负责落实。

(五)要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维护重点保护区利益。

对禁采区、限采区关停的企业,在对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和对企业实行必要补偿的同时,省级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给当地政府一定补偿,确保地方利益不受损害。对影响水源水质企业的搬迁,国土部门负责优先解决企业用地问题。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等负责落实。

(六)要建立和完善用水价格体系,有效调整供水结构。

要按照依次鼓励使用再生污废水、中水、引黄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原则,制定五类水的用水价格,逐步理顺各类水的比价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比价体系。此项工作由市物价局、水利局负责落实。

(七)要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支持企业正常运营。

年底前,流域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征污水处理费。此项工作由市物价局、环保局、建设局负责落实。

(八)要建立市场激励机制,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

具体办法:一是建立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价格,将排污指标作为资源实行初始有偿分配;二是在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初始有偿出让,建立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一级市场,适时推进氨氮、总磷等排污权有偿使用;三是研究开发排污总量控制技术和先进管理系统,逐步建成排污权动态数字交易平台,形成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此项工作由市物价局、环保局负责落实。

(九)要合理制定补贴方案,有效调配生态用水。

省水利厅即将制定《干流复流水源保障及调度运行方案》,提出下游调用沁河水的调水办法。省里已纳入省级财政预算,按年度实际调剂水量给予补贴。此项工作由市水利局、财政局、引沁入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要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采砂行为。

河道多年过度采砂形成了大量砂坑,严重损失了干流输水水量,出现了险工、险段。省里已经明确,可提高采砂管理费,并强化采砂管理,对违反河道管理条例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确保河道流水通畅和安全。此项工作由市水利局、物价局负责落实。

三、加强领导、严格责任、密切协作,举全市之力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是建设生态持续、和谐文明、良性循环、景色秀美新流域的重点示范性工程,也是市政府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的基础设施建设头等大事,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非常重大。各有关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增添工作动力、排除发展阻力,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行动统一到治理修复与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大业上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齐心协力、不折不挠,全力以赴、务求必胜。关于工程的组织领导,市长还要提专门要求,这里我简单强调一下工程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一会儿,市长将代表市政府与各有关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签定目标责任书。希望签字单位回去之后,按照近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结合本区域、本部门实际,对工程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一步细化目标、量化任务、强化责任,确保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尽快启动。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ky_yirong”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水利局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具体如下:

一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推进规划编制。按照关于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的重要指示要求,组织编制《淮南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初稿),谋划项目总投资495.42亿元。加快项目进度。2020年4月20日,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初步设计获水利部批复,核定总投资60.6亿元,2020年申请非标专项债17.5亿元;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8月31日修订完成并上报省水利厅待批;寿县九里保庄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经省水利厅审查,正在修订完善;淮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淮南主城区段)项目建议书于4月1日经市发改委批复,估算投资36.35亿元,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做好“六稳”工作。2019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456万元,占目标任务111.79%,位居全省第六。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响,积极助力复工复产,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6.8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72.64%。

二是水利扶贫步伐加快。完成年度任务。编制完成全市农村供水“十四五”保障规划,估算投资14.34亿元;已完成省下达我市农村饮水巩固提升投资1073万元;氟超标改水任务(涉及凤台县545人)5月底完成。做好扶贫整改。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5月上报市整改办销号。巩固脱贫成果。各县区排查,全市贫困人口涉及60个乡镇762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016户174860人,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三是河湖管理持续完善。创新管理模式。健全河湖日常管护体系,建立生态检察官、河湖警长制等模式,多渠道增设河湖管护员,组织河湖管护志愿者队伍。开展河道整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印发《淮南市河道非法采砂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加强河道巡查,共开展日常巡查2731次、专项打击和联合打击行动166次,出动执法车辆2407车次、船1198艘次、人员13139人次,查处非法采砂船只19艘。打造示范河湖。完成全市规模以上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上图工作。完成市级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初稿编制。完成凤台县永幸河城区段、寿县安丰塘省级示范河湖建设方案审查工作。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捏脸蛋”为你整理了这篇河道管理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已经过去半年,我处在市水务局党组的领导下、在省市水利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市水务局中心工作,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党建工作

1、注重支部班子的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强化支部班子教育培训,支部班子严格按照三会一课要求按期召开支委会,带头进行理论学习、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组织生活会有关要求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坚持按时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和开展党课学习。半年来共召开党员大会2次,支委会6次,党小组会6次,上党课2次,支援服务活动6次。

2、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半年来,支部共组织集中学习6次。及时传达并学习了中央及省市各项文件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在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研读了《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意见》等党内法规文件。认真学习领会关于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论述、《疫情防控法律法规选编》,以及市直机关工委印发的意识形态工作学习手册,全面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态势。认真开展“读书季活动”,加强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定时通报全体党员学习得分情况,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掀读书学习热潮,开展赠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四中全会”精神知识测试和党员回访相关工作。半年全体党员进行了2次党课教育。3月份支部副书记上党课,主题是“共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工作实际谈感悟。

3、继续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按照上级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途径,不断拓展支部服务保障功能。建立完善了支部“党员活动日”制度,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党员活动日”等机会,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继续开展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与社区联系,以党小组为单位,联系了弋江区松韵园社区,党员已2次进社区,开展了慰问社区困难家庭、为社区活动进行志愿服务,疫情期间党员同志进社区值班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等活动,关键时候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完成上半年党费收缴工作。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有关党费工作的文件精神,确保党费工作做到收缴及时、足额,管理认真、规范。上半年共收缴党费1746元,全部党员均能及时、足额缴纳,党费以现金方式全额上缴机关党总支。

二、河道管理工作

1、数字城管考核

在2020年度里,积极处置完成数字城管下派的各类案卷,较圆满完成了数字城管对市水务局的考核工作。在上半年里相关管理单位类别考评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2、堤防养护管理

在2020年上半年度里对养护单位“安徽万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加强管理,每月根据既定的考核方案按时对堤防养护单位进行考核,不定期对基层管理所堤防管理情况进行的明查与暗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养护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目前直管堤防的养护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堤容堤貌稳步提升。

3、水法规宣传

配合市水务局完成了第28届“世界水日”,第33届“中国水周”的水政宣传活动及其他宣传事宜,并对直属的2个大型高炮水利宣传牌进行了大修;整对城北圩镜湖新城段堤顶夏季夜市问题进行的整治和宣传,制作有针对性的宣传标牌13块,分发水法规宣传单页1000余份。

4、城南规划砂场整治拆除扫尾

根据《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对我局于2019年对直管的城南青弋江砂场进行了关停,并于2019年完成了黄砂经营户拆除补助评估和可处置资产拍卖工作。于2020年春节疫情复工后,完成了可处置资产的清理和黄砂经营户拆除补助资金的发放,并对城南青弋江砂场下堤通道进行了拆除。

5、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扫尾

根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第83号)》,2019年开展了整改规范不符合涉河建设方案许可办理规定的40个项目工作。具体包括可能存在重大防洪影响的整改规范项目19个、其他整改规范项目21个。在2019年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的前提下,在春节疫情复工后加强对部分拆除项目扫尾的监督,至5月底全面完成,并上报相关资料至省水利厅开展审验。

6、涉河违章查处

对长江大桥右岸下游侧长江岸线整治遗留建筑物情况开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市水务局和河长办,以督促属地政府尽快完成清理整治。

为清理长江重要河道范围内有经营别墅风格的建筑物,配合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启动了对天门山“望天门”等涉河建筑物的水事调查,最终确认涉河违建4处,并进行了水行政处罚程序,并与6月8日会同经开区管委会开展了强制拆除行动,将在东梁山长江河道外滩地上的游客接待中心、茶楼、天门圣境、挂牌为“望天门”的四处涉河违建进行强制拆除。

7、推进芜湖市沿长江及主要支流砂石交易市场布点方案编制

根据曹哨兵副市长批示,3月30日靳大鸣副秘书长再次组织市发改委、水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司法局、市交投、城建集团召开了协调会,会上大家对布点方案中的优选点位和备选点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下一步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建议。6月23日,对布点方案修订完善后,根据市相关领导指示报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待上市规委会讨论。

8、对芜湖市城北圩长江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开展收尾

在2020年1月和3月期间,对芜湖市城北圩及城区段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整治修复工程绿化分部开展了树木补植,目前该项目已完工待审。

9、直管堤防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及水利空间规划范围划界

在2019年下半年市直管堤防管理范围确权划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及运行管理处的不同要求,顺利完成了市直管范围内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4条河流划界上图工作及水利空间规划范围划界矢量数据的报送工作。即将原有划界信息化成果进行数据转换,上报至省水利厅用于河湖管理系统管理外控线上图和省内的水利空间规划上图。

10、启动2020年度直管堤防岁修工程建设

对直管56km堤防管理范围内须维修项目启动了岁修工程专项设计,共涉及到城南圩芜申运河退建段老防洪墙维修、城南圩桦树根堤顶到位维修、城北圩大垄坊消防站段内护堤地整治、城北圩袁泽桥东内护堤地整治、城北圩镜湖新城段绿篱补植等分部。目前已完成施工图审查。

11、十里江湾公园南端(松鼠小镇段)堤防内护堤地树木补植

为迎接安徽省长江岸线生态复绿现场会在芜湖召开,根据市领导紧急布置,于2020年3月底完成了松鼠小镇段护堤地原意杨林区域及其他空白段区域树木补植。

12、涉河工程审批拟稿

严格根据涉河工程审查审批程序,按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及涉河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赶往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完成涉河工程拟稿共计二十余件,其中包括鸠江南路延伸段(北京中路—利民东路)建设工程跨青弋江大桥防洪影响专项设计等5项涉河批复,交市水务局审查批准。

1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每月按时完成水利安全生产报表上报。完成青弋江南北两岸防洪墙景观工程验收工作;积极推进青弋江北岸花津桥段地基渗漏处理工程项目实施;初步通过芜湖市直管堤防岁修工程图纸审查工作。

15、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

严格执行水利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管辖范围内穿堤建筑物隐患排查和堤防稳定以及河势观察的检查工作。通过打通融汇化工和海螺物流堤顶道路,初步完成了城北圩长江段堤顶道路不通畅问题。

16、防汛工作

对辖区堤防、涵闸、泵站等逐一进行检查,做好汛前检查工作,对于在建的涉河项目实地查看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汛期根据防汛形势参加防汛检查、值班和抢险工作。

三、黄砂禁采工作

今年上半年以来,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始终把长江黄砂管理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开展了春节专项行动、疫情期间联合执法行动、两会专项打击行动及针对水上过驳吊机、小快艇等突出问题开展的整治行动,取得的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加大涉砂船舶拆解取缔工作,严格落实砂石采运四联单制度,严查非法运输砂石行为。通过沿江各市、县(区)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努力,采砂管理形势处于可控向好状态。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制

为切实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按照“安徽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水利部《关于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现场监管和日常巡查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13〕467号)的要求,我市及各县(市)、区重新调整了黄砂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黄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形成了分管领导主导抓、职能部门协调管、水政主管部门具体抓的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黄砂管理新格局,规范了禁采、集中停靠、处罚等管理行为。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时以河、湖长制为依托,进一步明确了各县(市)、区政府采砂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专门”建设,加大执法装备建设投入。目前,我市共设置5个专职采砂管理机构,分别为芜湖市长江河道黄砂管理处、无为市江砂办、繁昌县河道管理局、鸠江区、三山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所,共有执法人员82名,执法基地6所,水上执法码头4所,配备执法艇8艘,视频监控台头34个,执法记录仪16台,夜视仪2台,GpS定位器60余个。在此基础上为了切实构建部门间联动协作平台,我市投入500余万元,在三山区联群村长江夹江处“口袋”水域选址兴建包括港池和引江水道、联合执法基地等配套设施的芜湖市涉砂船舶集中停靠点并于2019年4月通过了《芜湖市长江禁采联合执法实施方案》,从水利、海事、长航公安和港航部门各抽调人员2名,组建市长江采砂管理联合执法办公室,负责联合执法行动和涉砂船舶集中停靠点扣押船舶的监管,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采砂的长效机制。

二、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安徽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全国两会和汛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正在开展的“非法小飞艇”“非法吊机水上过驳市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排查河道采砂领域涉黑涉恶线索,依法严厉查处非法盗采、非法运输、阻碍执法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查处过程中,涉及刑事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加大涉砂领域“扫黑除恶”宣传,派发宣传传单600余份,张贴公告300余张,制作横幅30余条,引导舆论大造声势,维护良好的采砂管理局面,不给非法采砂者以可乘之机。

规范集中停靠,加强涉砂船舶管控。

严格落实集中停靠管理制度,在禁采期坚决杜绝船舶无正当理由擅自驶离集中停靠点,加大对非法涉砂船舶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从事非法采砂活动的采(运)砂船只,按照《采砂船舶集中停靠点设置及管理办法》的要求,目前,在我市设置的集中停靠点,共停靠涉砂船舶110艘(市本级集中停靠46艘、无为县集中停靠27艘、繁昌集中停靠6艘、鸠江区集中停靠12艘、三山区集中停靠19艘)。每个停靠点均明确具体管理单位、管理人和责任人,规范设立集中停靠点相关标识标牌,严格执行持证移动制度。对每艘在停船舶实行“一船一档”定期上报,并安排专业看管人员对集中停靠船舶统一管理,并不定期对看管人员进行考核,汛期进一步加强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安全生产工作。

加快推进采砂船舶拆解取缔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已移送拆解“三无”非法船舶156条,已完成“碎片化”拆解采砂船舶19条。集中停靠小快艇85条,建立“一艇一档”资料完成统一喷涂标识46条。

四、严格执法,部门联动,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

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对重点河段、重要区域和重要时段采取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适时组织联合专项打击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针对采砂管理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联合执法平台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芜湖海事局、市交通运输局(港航)、长航芜湖公安分局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内河及长江非法采砂船舶查处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盗采行为。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含县市区)共出动执法艇1267艇次,执法车281驾次,出动执法人员7520人次,开展联合执法87次,抓获涉砂船舶106艘。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对无证采砂、不按许可要求采砂等非法采砂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强化行刑衔接,加大打击力度,对我市重点敏感水域严格管控,严防河道非法采砂反弹,维护长江采砂秩序,保障河势稳定,通航安全。

(二)压实责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查处非法盗采、非法运输、阻碍执法、污染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落实长江河道采运管理“四联单”制度,依法查处“三无”采砂船舶及非法改装、伪造、隐形采砂设备的船舶,加快推进涉砂船舶拆解取缔工作,加强小快艇登记管理及过驳吊机整治工作。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篇10

今年街道以高要求、新起点将“五水共治”推向纵深,通过四大举措做好水体治理工作,支撑起治水的坚固“脊梁”。

一、生态修复,试点先行。根据水岸同治的要求,浦沿街道对辖区河道周边裸露地块进行绿化补种修复,共计覆绿3000平方米;实施池塘生态修复工程,针对辖区劣v类池塘,采用生态浮床,改善池塘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治水反复风险,浦沿街道以东冠何家池为试点开展池塘剿劣治理工作,于4月底进场施工,现已完成工程量80%,街道将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推广,结合池塘治水“一点一方案”,确保池塘剿劣任务全面完成。

二、量化任务,工程推进。在接到区级下达剿劣工作任务后,街道及时对治水剿劣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形成项目推进表,以月为单位明确工程进度。现街道正在开展治水剿劣工程项目为浦沿科技园截污纳管工程,目前完成总进度40%。工程前期的有新浦河东冠路沿线商铺截污纳管、冠一河(冠一段)整治工程、萧闻路沟渠整治工程、永久河临江花园段绿化整治工程4个。

三、日常巡查,长效管理。街道各级河长、联络员在配合做好所辖河道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巡查本职工作,街道河长坚持一周三巡常抓不放。社区河长做到五天巡查一次河道的要求。社区池塘长责任落地,坚持做好一周一巡工作,结合巡查工作认真填写河长(联络员)、池塘长工作手册,做好巡查记录,加强长效管理。